大学生毕业前就业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毕业前就业(精选8篇)

大学生毕业前就业 篇1

案情回放:

陈某就读于广东某高校,其将于2010年7月毕业,在最后一个学年的时间里,学生都在积极找工作。陈某于2009年11月12日经广州某网络公司面试后被录用,双方约定陈某的工资为2800元每月,职位是网络技术员。2010年3月陈某发现公司没有为其购买社保,于是投诉到社保部门,要求广州某网络公司为其补交社保费用。广州某网络公司认为陈某是未毕业的大学生,与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公司当然不用为其购买社保。请问未毕业的大学生能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律师说法:

律师分析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大学生能否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

广州某网络公司认为:依据原劳动部于1995年8月11日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简称《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本案陈某虽然入职了本公司,但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的身份仍是在校大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因此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

大学生毕业前就业 篇2

一、做好为学与做人的一体化教育

(一) 做好毕业前从业能力的储备

作为高师生, 作为要从事教育育人工作的未来教师,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的今天, 开设并加大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课时, 加大课程实践的比例, 将给未来的教育带来长远的发展, 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能在理论指导下, 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 不再所学与所用脱节。

同时需要加大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做好就业前的顺利过渡。如加强提升高师毕业生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 应该说, 作为新教师能在开学就上一堂多媒体的课, 其积极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也会使得毕业生在工作之初就获得工作上的自信。这本身就是所学与所用的最好结合。

不忽视任何一个考级考证的机会。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考试时, 现场的表现固然重要, 但是对于毕业生获得的各种证书与实践经历也相当看重。而报考各类证书、兼职或实习、学好专业知识等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证书可以说是具备某项能力、某项素质的体现;通过兼职和实习, 能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切身感受;而学好专业知识, 是为就业和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抓住发展机会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 特别注重有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就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进入工作角色快, 深受用人单位喜欢。

(二) 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教师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 而且是一代代人。教会学生做人, 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教会学生做人, 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学生在校求学阶段, 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形成的阶段, 也是身体逐步发育成熟的阶段, 教育不能顾此失彼, 为学与做人同等重要。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把教师的职责明确为“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可以理解为道德教育, “授业”可以理解为文化教育, “解惑”所要“解”之“惑”显然既包括“传道”中的, 也包括“授业”中的。人们常把当教师称为“为人师表”;师范学校校名的含义表现为八个字的校训:“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古圣先贤历来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而不从”。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教师表率作用的极端重要性。正因如此, 培养一批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又能对学生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的未来的优秀教师是师范教育的根本。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 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的人, 要有高度的正义感, 强烈的是非观念, 忠于职守, 严于律己, 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唯其如此, 才能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 感染、引导学生不断达到道德的较高层次;还应该是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善于合作、身体健康、仪态大方, 并且尽可能多才多艺的人, 这样才有可能给学生以多方面深刻而有益的影响, 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逐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师范学校毕业生必须有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意识, 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学习,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 真正做到为学与做人的一体化成长。

二、做好心理导航, 搭建毕业就业桥梁

当四年的大学时光即将成为永久的记忆, 学生们的心情已经无法平静:有对过去时光的眷恋;有对同学友情的不舍;有对母校的感激和留恋;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还有对未来的一丝恐惧:未来的工作如何?生活如何?自己以后会拥有成功和幸福吗?所有这些, 都让他们在毕业前夕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状态:那就是空想大于行动;焦虑多于理智。那么做好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做好毕业生角色转换的过渡引导工作;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寻找幸福的人生, 这对于即将步入工作, 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们来说, 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不仅对于学生本人如此, 对于那些将要成为他们学生的孩子们也是如此。

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呼唤, 心与心的交流;就是在学生心灵世界中洞察学生的变化和发展, 探究其心灵和思想, 培养其健全的思想和人格;就是引领成长, 开拓未来。英国法官沃伦克说:“教育就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沟通、疏导与激励是每一位毕业班教师老师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半杯水的测试。悲观的人看到半杯水, 沮丧地说:“哎, 只有半杯水了。”乐观的人看到半杯水, 高兴地说:“啊!还有半杯水!”这段对话不无深刻地反映出幸与不幸、快乐与不快乐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对事物所持的不同看法上。幸福的居处在人的灵魂深处, 一个人的快乐多, 并不是他拥有的多, 而在于他计较的少。一件事情在不得不接受的情况下, 不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地接受, 并尽量想到它的可爱之处。

学生们在经历了毕业招聘会后, 可以说, 他们中间会呈现出一丝低落的情感走向:那就是已签约的同学总觉得那份合同就像一个卖身契, 未来待遇如何, 学校发展如何等等一切都是未知数;未签上约的同学总觉得自己平时还不错, 可是应聘了一家又一家, 却失望而返, 自信也在一点一点地消失;签约到外地工作的又担心外面的世界有许多无奈, 在家有个依靠多好;签约回到家乡工作的又觉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总之, 就像蜗牛和寄居蟹一样, 蜗牛羡慕寄居蟹可以经常换房子;而寄居蟹羡慕蜗牛可以有自己的房子。很多学生总觉得别人的就业单位好, 因而对自己缺乏自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并让大家自己作出判断, 得出结论:无论在哪工作, 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让学生学会换一种角度去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认真走过, 就一定会有风景。

2.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是如何爱护学生。任何一名学生都渴望成功, 渴望被关注, 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当人的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归属、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

每一位学生都有他发展的独特空间, 学生的成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尺, 成功时时都有, 只是需要老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恰到好处的赞美。多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适当地多给予表扬和肯定,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给他们创造能够展现自我特长的舞台, 对毕业生们尤为重要。而这时教师的身份更是一位真诚而有智慧的朋友, 一位平等而有亲情的家长。教师甚至这时可以不隐藏自己的情感, 因为教育不会是百分之百的成功。面对失败只有从头再来, 生活才会充满阳光!在失意的时候, 师生间的坦城交流不仅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还会让失意感慢慢消失, 学生们有了被理解、被信任的感动, 更有了自我积极发展的内在要求。真诚可以获得理解、获得感动、获得快乐、获得成长。用细节去感动学生, 才会拉近与学生心的距离, 才会真正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教师人格的感化。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 又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感召, 一种在书本中无法找到的人生哲理。教师无私宽广的爱心、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进取的精神、广博的知识素养等都是对学生潜在的又时刻发生作用的力量。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 能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 用情感去触动学生的心理, 使其向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 使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 充满希望, 这都将成为学生积极前进的催化剂, 成为学生今后成长的无尽资源和财富。教师要善于表达对他们的喜爱和信任, 既不矫揉造作, 又不夸张呆板。一则深情的短信祝福,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充满关爱的眼神, 一个信任的微笑, 一篇充满温情和期待的毕业留言, 这都让他们处处感受到爱的力量、快乐的力量。因为爱、因为快乐, 他们也会继续将爱传递。

3.成为湖泊, 厚积薄发

随着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竞争意识、择业视野的变化,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也呈现多样化特征。教师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以科学和有效的形式, 引导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提高其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的竞争。

一把盐放进杯子里, 就会有苦涩, 放进湖泊里, 依然是新鲜的湖水。不做一只杯子, 而成为湖泊, 生活中就会有宽容之美、大度之美和快乐之美。当前,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一些心理倾向:一是自负心理, 觉得自己有能力但对现实不满意, 有怀才不遇之感叹;二是迷惘心理, 当屡次竞聘失败时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 对未来感到无所适从;三是摇摆心理,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位, 或轻信他人言论, 抱着待遇不好就跳槽的心理, 工作心理不稳定。因此, 教师在引导大学生作好就业准备的过程中, 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心态, 在充分进行自我调节时,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湖泊, 有容乃大。在处理好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关系时, 在厚积薄发的过程中, 才能与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近。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 而且是来生活, 他们要在这里获得知识, 寻找友谊, 学会生活, 形成个性。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引导者, 也是学生性格成长的引导者和毕业就业的指导者。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点燃快乐的火焰, 点燃思想的火焰, 点燃信念的火焰!而作好毕业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导航, 无疑是为他们搭建顺利就业的桥梁, 为未来积累成功的基础, 因为“有实力, 当然就有魅力”。

摘要: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 随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做好未来教师与就业的顺利衔接, 做好未来教师的学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都应成为高等师范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重在阐述高师毕业生职前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从而为其顺利就业搭建桥梁。

关键词:高师生,毕业导航,为学与做人,心理桥梁

参考文献

[1]王纯国.大学生就业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大学生实习:就业前的起跑 篇3

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为什么如今大学生实习被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实习状况又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健全大学生实习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呢?

实习目的:从专业实践到就业热身

2009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11万人,加上近几年沉积的未就业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压力不言而喻,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让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实习中就业,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现在为何普通本科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呢?主要是因为在当前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找工作的程序被一再提前,更有甚者,实习的目的已从过去的专业实践,转向了就业。

高校学生的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前两种类型的实习不仅时间较短,要求较低,而且系统性不强,多是对某门课程的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在校外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具有实习时间长、实践性强、专业对口率高等特点,类似于一段工作经验,对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弥补大学生欠缺的工作经验,让大学生在实习中顺利就业成为一种可能。即使学生在最后的实习中未能解决就业问题,但这种毕业前的实习,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经常把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当作衡量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尺度,把大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实习工作经验,作为是否录用的重要条件。而“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已成为困扰大学生求职的首要因素,许多学生表示,愿意到企业去实习,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大学生通过实习最终找到工作的比例很大,给他们实习的机会,就是给了他们就业的希望。企业一般会对学生先试用,在用的过程中再考察。这种毕业前的实习类似于试用,它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与就业挂钩。因此,不少大学生认为,今天的实习,就是明天的饭碗。

实习经历: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在平时都不太重视社会实践,草草应付了事,甚至只要给盖个章就行,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而当临近就业,发现企业对工作那么看重时,才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但当学生们真想实习时,企业又担心安全问题,不愿提供實习岗位。例如,学工科的学生很多课程都是有生产背景的,应该演练生产过程,但学校没有大量资金投入这些生产设备,更没有规模化的生产,必须依靠企业。而企业由于担心学生在操作中弄坏机械或设备,出现安全事故,不愿意接收实习生。据智联招聘网对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的调查显示,只有48%的企业表示愿意接受实习生,不少企业把实习生视为负担。许多学生因为找不到接收的企业,只好找一些销售员、促销员等岗位,作为实习内容,但这些工作与专业不沾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习效果。

想尽快找到满意的实习单位不容易,但实习作为一次有价值的岗位培训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依然被学生所青睐。很多学生即使公司不提供任何薪酬,也愿意为一个可贵的锻炼机会倒贴路费、住宿费,来寻求合适的实习项目。

为什么就不能给大学生一个“真刀实枪”的实习机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很多实习单位都表示,不少实习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怕吃苦,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恨不得一进实习单位就挑大梁。而对这些单位来说,他们并不看重实习生的专业是否对口、水平是否够高,他们更看重的是实习生谦虚好学的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还有部分企业表示,他们的业务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大学生的短期实习有可能会泄露商业机密或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让他们左右为难。学生到企业参加培训、实习,企业必须配备相关人员进行指导,而且学生不熟悉实际的生产操作环节,易出质量事故,影响企业效益。总之,许多企业对实习生不太感兴趣。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实习经历,而另一方面又是大学生欲实习而无门。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值得探讨。

实习平台:校企桥梁政府搭

不少教育人士认为,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困难首先是因为企业观念落后、意识不够。在国内,人们普遍认为培养人才的任务在学校,不在企业,但实际上,目前仅凭学校的培养,人才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必须校企结合。其次是利益问题,企业认为在校企合作中得不到什么实惠。虽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校企合作的政策,例如早在2007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就发出通知,鼓励企业积极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企业支付给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还特别强调,“企业应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指导。”但企业纷纷反映,各地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没落实,而且,效益好的企业根本不需要这一点税收优惠,而效益不好的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实习生。

看来,要解决大学生实习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强化校企合作。对于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需要第三方——政府出面,通过政府搭建桥梁,进行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真正认识到职工素质对产业升级、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性作用,认识到企业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高校与企业能否很好地合作,关键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校企合作不能只是学校一厢情愿,只有当双方在合作中都获得了好处,变为一种互利双赢和谐的行为,校企合作才能真正有意义。而能否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其中,法律法规保障是其最重要的保障因素。因为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更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应

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必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并将其真正落实,这样才能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

实习机制:何时能健全?

其实,即使通过政府穿针引线,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学生实习也未必没有后顾之忧。因为随着大学生实习市场的逐步扩大,相应的实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用人單位就可能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于是出现一些实习乱象。比如大学生在实习单位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就非常突出,上海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将近40%的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其一是实习生的报酬问题。当前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国家没有对实习人员是否该获取报酬作出硬性规定,企业的许多行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再加上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少,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实习单位把实习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部分只是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有的分文不给,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要向实习单位交纳一定的费用。虽然教育部曾要求实习生应该享受基本工资和工作时间的保护,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习生在职场身处劣势,哪里还有要求享受这些基本保障的主动权。

其二是实习过程中意外伤害的处理问题。大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实习生仍然是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两者之间并未形成劳动关系。因此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遭遇意外伤害,按规定不能定性为工伤。一项网上调查显示,53%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与单位签订任何相关的协议,这样,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既得不到劳动法保护,也无法纳入合同法约束范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制办主任、法学教授焦志勇表示,从目前的法律框架上看,没有一则专门的关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法规,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和各有关高校也都没有制定相关的行政规范,因此,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在法律上处于一个空缺状态,到底适用哪个法条,在司法实践中也没有专门规定。

一旦出现大学生权益受损的事件,用人单位认为实习生不是单位正式员工,不能按工伤保险赔偿,司法机关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保障也难以受理,劳动部门因为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而无法界定。由于相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致使大学生在实习生活中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法可依。

可以说,造成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权益受侵害,既有高校管理缺位的原因,又有大学生自我法律保护意识弱的因素,更多的是由于现行法律对实习学生法律权益保护存在空白。

大学生毕业前就业 篇4

江苏南京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月底前需实名登记

据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信息,即日起南京将开展未就业离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工作。登记截止时间为8月31日。实名登记后,毕业生将统一由市区、街(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确定专人负责提供就业服务。

据了解,本次实名登记的`对象为2013届全国普通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非南京籍、非南京院校毕业生有在南京就业的愿望,也可参与登记。就业服务内容包括对有就业意愿的,适时开展就业指导,及时提供单位用人信息;组织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

大学生就业前应该做好七大准备 篇5

1、要有就业意识

哪怕你只要大一的学生,也应该尝试找一份兼职工作,至少要写一份简历,去招聘会现场体会一下,只有亲历了那种场合,作为一个从小倍受呵护的80后、90后,才能理解什么叫就业压力,才能真正不把大学当作学习的终点,游戏的开始;才能有决心在大学期间,为工作做出各方面的准备。

2、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则业标准

所谓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指选择的职业即符合个人的特点,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多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今天大学生合理的就业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特定专业的大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式下,最大的可能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大学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这既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二是就业的次要目标。这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变化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等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决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要确定合理就业目标,就要求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3、身体素质准备

无论哪一种职业,对从事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少职业对从业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还比较高。所以,大学生应该始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形成学习和生活的规律,作好身体素质的准备,以迎接社会对自己的选择与职业的挑战。

4、知识、能力和技能准备

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培养能力和提高技能的基础。知识可分为专业知识和一般常识。前者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或进行的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后者指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或一般活动所需要的普通常识。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

能力则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能力指:(1)自学能力,如阅读、使用工具书、利用文献信息资料、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2)表达能力,主要有口头的书面的、图表和数字的表达能力;(3)环境适应能力,如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应付挫折、独立工作等能力;(4)创造能力,如从事科研活动、提出新见解、新发明等;(5)自我教育能力,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等(6)管理能力,即人的管理和技术的管理等;(7)动手能力,如具体的操作能力。专业能力因专业的不同,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在就业准备期 应该做到:学好专业知识;参加有关的科技活动和科研活动;结合专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进行专业实习;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和论文等。能力准备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

技能属于人的行为范畴,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方式,常体现为实际操作技术和技巧,它是丰富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能力基础,它能不断促进人的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参加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技能,为就业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5、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人们进行就业准备是为了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承担起某种职务。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准备者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积极技能,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还应了解社会中职业的性质和价值,掌握一定的职业的知识、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处于就业准备期的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就业准备的重要内容,它将对其则业和就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当今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意识呢?大学生应该树立按专业就业的意识;大对口就业的意识;到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就业的意识;先就业后调整的就业意识等。

6、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则”的准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场所是人才市场,在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则”这就要求大学生作好进入人才市场的准备工作,掌握好在市场竞争中求职则业的技能和技巧,作好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则”的准备。需要大学生首先写好求职信和自荐书。要求事实求是,简明扼要地写清楚求职的动机和愿望,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特长、被录用后的打算,以及自己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切忌只写优点,不写缺点。其次掌握“双向选则”洽谈的技能与技巧。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正确运用眼、口、手、的配合,举止大方自然,穿着与自身相符合,沉着和冷静地回答对方提问,千万不要牵强附合,不懂装懂,但也不必过谦,而应充满自信,展示青年大学生应有的风度和品格。

7、心理准备,特别是挫折心理准备

大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报告 篇6

在当下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我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大学生实习报告怎么写,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这次实习使我明白走向社会工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珍惜机会,争取将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个人总结:

首先我在这次任务中担任检验员,虽然任务算是最轻的,但重要是熟悉各个部门操作流程。主要方面有①各岗位车间的标准程序规章②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③原料辅料检验入库发放记录④关键工序主要瓶颈⑤不同环境下生产产品的检验⑥检验记录。其次这次实习,帮助我树立药品生产反应是中心、工艺是主体、设备是环境、检验是条件的思想,使我认识到药品生产是按工艺和检测两大主线来实施的。

通过这种普遍联系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过程,使我学到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动手、观察、分析、综合等四种能力,促使生产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动手能力是收集毕业设计资料与素材的首要能力。观察能力是生产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分析能力是前两种能力的发展。综合能力是前三种能力的总括和提高。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个实践链,这个链的高端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将使学生的四年学习的庞杂而繁多的知识和理论得到一次新的全面的“装配”与升华。

我这次毕业实习的.题目是《青霉素的工业生产及相关影响检测》。青霉素由真菌产黄青霉产生的。青霉素的生产目前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很少数亦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青霉素用化学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各种衍生物,绝大多数青霉素是针对新药物开发的,因此人们总希望在发酵过程或其后的工艺过程中努力提高其产率。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发酵条件对青霉素发酵的影响,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实习的开始通过对青霉素生产工艺的文献检索,对整理资料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掌握了青霉素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并有针对性的了解了青霉素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有了实质性的认识。通过实习期间对不同ph值温度最适时间生产的青霉素进行管碟法检测。而系统的认识到了青霉素质量检验。通过不同环境生产青霉素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查阅青霉素的主要用途。(研究和医药方面)了解到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染。和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收获非常大,真是学有所用,我可以把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我对我所学的专业技术有了更大的兴趣,也学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就应该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积极主动学习老师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本次实习相信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是我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堂很有意义的实践课。

大学生毕业前就业 篇7

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困境

目前,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课程内容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就业过程中问题分析等诸多方面, 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就业指导课也逐渐得到学生的青睐和学校的重视。不过由于就业指导课在高校开设时间普遍不久, 各方面条件还很不完善, 因此对很多大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成了“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就业指导课当前还存在着很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具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课程体系不完备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生, 课程内容局限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方面, 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 则缺乏指导和帮助。不少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其实, 大学生的就业与学业、职业、事业都是一个整体, 应构建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不明晰第一, 临时性。一些学校就业指导课未列入教学计划,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学校开与不开、怎样开, 学生学与不学、怎样学, 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第二, 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 有的就业指导课安排在晚上、双休日, 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一些学生由于学业重、事务忙而不重视, 甚至没时间上就业指导课。由于对就业指导课的设置、研究不够,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完善, 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课仅仅针对毕业生。其三, 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求职对每个专业学生来说应有专业特点, 每个学生也有不同的需求, 可是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可是对就业缺乏信心, 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仅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举办几次讲座、开设几堂课, 讲讲求职信息和应聘技巧, 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教学方法落后第一, 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 但是, 目前各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由搞就业工作或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和领导兼职。由于师资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 还是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标准, 使得就业指导课程效果大打折扣。第二, 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讲授的内容和课时太多。有的学生要么逃课, 要么上就业指导课不带一张纸、一支笔, 听完了事。有些教师讲授偏重单一的择业技巧, 使就业指导课变成了应试指导和应付面试的指导。第三, 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缺乏与实践的结合。

改进就业指导课的对策

更新观念, 提高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 为提高就业率,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就业指导课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待就业指导课的认识上, 要转变就业指导课可有可无的观念, 改变过去在毕业生中搞突击教育以及教育内容、方法陈旧的现象, 切实从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有助于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重视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大学生克服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顺利推进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进程等方面来改进高校就业指导课。

建立开放式课程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遵循其突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建立开放式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是全程性。就业指导课应从新生开始, 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 面向全体学生, 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二是全方位性。充分发挥“两课”、专业课、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对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 将就业指导的有关内容融入其它教学活动之中, 构建学校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根据就业指导课的特点, 该体系不仅要包括课堂教学, 还应包括专题讲座、就业咨询、成功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三是引导全体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目标要有针对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遵循注重针对性的教学原则。一是根据不同年级, 就业指导内容各有侧重。如, 一、二年级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增强就业意识, 强化竞争意识, 培养创业精神,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就业指导课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三年级着重就业政策的学习, 就业形势的分析, 就业信息的搜集, 求职准备、择业技巧、自主创业、心理调适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和训练。四年级具体地学习和掌握求职就业的具体程序及面试应聘的方法和技巧, 提升在求职就业竞争中的成功率。将就业指导课从临时性、季节性转向稳定性、常规性, 并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将零星的、分散的、讲座式的、动员式的“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固定下来, 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依据年级设立相应学分。二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如针对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课堂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的教育和训练, 而对于那些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 就要结合他们的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训练。三是针对不同个体开展一对一的辅导。例如美国的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 除了向学生进行课堂讲授外, 还开展个体咨询和服务。

教学方法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就业指导不同于一般的课程, 重在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遵循体现实践性教学原则。所谓体现实践性教学原则, 就是具体地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训练的积极作用。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搜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实践过程中比较成功的经典案例, 并用这些成功的经典案例进行教学,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二是从实际出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组织一些现场模拟式的教学和训练, 如组织模拟现场招聘会、面试实训模拟训练, 等等;三是积极地指导并鼓励在校大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尝试创业;四是通过与专业企业合作开发新的就业指导课程模式, 起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 为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的探索指明了新的方向。通过与专业企业的合作, 打破了传统课程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 加强了对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与专业企业的合作, 有效地促进了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 确立了以人为本, 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推进了就业指导的发展;五是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水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职业测评在线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评。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调集精兵强将, 充实就业指导队伍, 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 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 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 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就业指导是一项涉及教育、管理、心理等多种学科的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 要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指导, 必须加大专职教师培养力度, 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目前, 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难保证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需要,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一是人员要有保证, 要调集精兵强将, 充实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队伍, 按规定配备足额数量的、合格的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二是素质水平要提高, 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当前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加强其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 保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高质量、快捷、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三是要专兼职结合, 鼓励一部分教师兼职讲授就业指导课, 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四是利用校外资源, 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 到学校为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在条件成熟时, 要建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等教研机构, 开展就业指导理论和教学研究, 为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大学生毕业前就业 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 在校生 就业观

一、对在校学生进行个人就业情况自我调查

213位在校学生参与个人就业情况自我调查问卷,据统计,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和自己实现就业的途径很了解的占8%、不是很了解的占80%、不了解的占12%,对自己实现就业的前景预测感到自信的占22%、迷茫的占54%、有压力的占24%,认为就业观念对求职和工作很有影响的占41%、有点影响的占50%、无所谓的占9%。

二、针对以上调查情况,将采取下列措施

(一)纠正学生就业观念中的种种错误倾向

1.传统观念未变。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被推向了市场,但许多学生、家长难以适应这个变化,总认为自己是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学生,毕业后就应政府包揽统一安排工作。

2.没有忧患的意识。不少学生认为,考进了职业高中,就是为了混个文凭,不用刻苦学习,苦练本领,至于工作则是学校、家长考虑的问题。

3.怕苦怕累思想作怪。许多学生认为,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目的就是吃碗轻松饭,学校推荐工作时,遇到上班路途稍远些的单位或稍辛苦些的工作就不愿参加应聘。

4.心理价位太高,名利思想作祟。中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求职方向、薪酬待遇、工作岗位三个方面。对于“求职方向”问题,选择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的比例分别是26%、44%、23%、5%、2%;在“工作岗位”的选择上,选择管理岗位、服务岗位、生产岗位的比例为48%、26%、26%,说明中职生真正愿意从基层干起的并不多。而在“薪酬待遇”问题上,希望实习期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占83%,800-1000元的占16%,在600元以下的岗位几乎无人问津,反映了中职生大都希望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的工作岗位。以上分析说明中职生心理价位与自身实力差距太大,也是时下职校生就业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切实建立和健全学校职业指导的组织机构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在职业学校中,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化职业指导,应当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全员包括哪些人;二是工作平台或工作网络,即通过怎样的系统使工作落实下去。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除了动员教师、学生之外,还要动员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四者共同参与即为全员参与。教师参与主要体现在:能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职业指导的功能和作用;能够认真贯彻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部署和方案;能够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指导,主动将自己的工作与就业紧密联系;能够主动学习提高,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学生参与主要体现在:能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职业指导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具有主动参与意识;能够积极投入到职业指导教学训练中,不断地提出反馈;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验和实践。家长参与主要体现在:能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具有主动配合意识;能够支持、敦促学生投入到职业指导训练中;能够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能够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社会参与主要体现在:联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争取人力资源和岗位信息的最大开放性;联结企业,争取企业提高认识,进行自我调整改进;联结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争取人力资源得到更加实际的开发;进行社会化的宣传和推动,争取社会的认知和认同;加强学校网点建设,争取更大程度上的社会认知;引进和整合其他各种资源,争取为学校就业工作服务。对于第二个问题,一般应按照从上至下的原则,分级建立工作系统。即一级为领导班子,二级为中层教学管理人员,三级为职业指导教师,四级为班主任,五级为学生代表。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平台的建立,可以保障工作目标的贯彻,保障工作过程的控制。只有切实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

(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求职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

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当前新形势下,毕业生应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就业新观念。一是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可以发挥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竞争意识是现代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二是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毕业生不必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因此,毕业生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因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现代职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的淘汰。

2. 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及事业上获取成就的追求和向往。当代学生正处于时代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为毕业生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在职业实践中把职业理想化为现实和自身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指导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学习观念,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并把职业理想建立在自己能够胜任并符合现实、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及人的发展基础上。其次,加深对职业的了解和认识,不断修正职业理想的偏差,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完善和升华职业理想,并通过自己的职业实践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再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适应性的训练,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要学会辨证的思维方法,树立健康进取的理想和信念。

3. 要培养高尚的求职道德。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信誉对成才和发展极为重要。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诚实守信,讲文明懂礼貌,态度诚恳,认真负责,不敷衍搪塞。求职道德是毕业生素质的重要展示,也是培养职业道德的开始。培养良好的求职道德,有利于在就业过程中建立良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信任,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不仅有利于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职业学校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提高学生就业推荐成功率,重视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相对来说职业学校生源差,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进了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感觉到前途渺茫,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显然,职校生带着这种心理很难正确面对即将选择和从事的职业。因此,班主任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讲历史、讲传统、讲人才市场信息、讲中外企业家发家致富的典型等,使学生心理处于顺畅、自信、振奋的状态,有成才欲望和创业信念,勇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求新,克服自负、自卑、依赖等心理,能面对现实,正视自己。

上一篇:文本阅读下一篇:柳州市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