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研讨1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化学复习研讨1

中考化学复习研讨1 篇1

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中学:马建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中考又将来临,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复习工作,为迎接中考做好充分准备。今天我对这次化学月考成绩做简单的汇报,并对在以后的复习工作做如下计划。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本次月考成绩基本情况:

本次试卷共60分,试卷的题型与去年中考相似。题目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接近中考题。考试后九(6)本共有40人及格,最高分55分,最低分20分,九(3)班有2人及格,九(1)班1人及格,九(2)(4)(5)班没有同学及格.针对这次考试情况,为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如意的高中,对以后的复习做如下安排:

二、复习工作作如下安排:

复习计划安排: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明显减弱;同时学生学习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和心理素质的差异等问题,使总复习增加难度。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基本概念和及化学用语进行复习。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分类、结构、化学用语、溶液五个方面知识,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占32%。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中。许多学生能把课本上的概念倒背如流,认为有了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能力。然而一遇到概念辨析、概念判断、以及深层次的分析、综合、转化等实际应用题,解题能力却是很弱的。如判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置换反应),学生能把概念背得很熟,但做作业时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因为他们不能区分哪些物质是单质,哪些物质是化合物。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的时:每一个概念,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其中的关键词,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比较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有包含关系的、有相互联系的概念分类归纳成网络。特别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是中考的必考内容,每年的第一个选择题就是,无论你采用何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理解。第二阶段按专题知识进行复习,及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及实验探究四块进行复习,目的在于弥补化学知识掌握过程中的

某些缺陷,构建知识体系。主要内容有:氧、氢、碳及其化合物;铁及铁合金;酸、碱、盐的性质及其代表物。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理论为指导,构成了初中化学的基础和骨架,在中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分值在35%左右。学生在学习时觉得记不住,其次是记住了,有时也不会用。针对这一情况,复习方法是:(1)纵向:以某种物质为中心,将其学名、俗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保存、鉴别、制法等,串成知识链。如碳酸钠、俗名叫纯碱、化学式为Na2 CO3、在物质分类上盐,其水溶液显碱性、物理性质为白色固体、化学性质能与盐酸、硫酸等发生化学反应,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用途用于玻璃、造纸和洗涤剂的生产等、鉴别如向其滴入盐酸,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32-存在。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记住所学知识。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可推出相关的用途、保存、鉴别等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条理化,便于记忆、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避免死记硬背知识,导致复习中产生厌烦心理。(2)横向:对比三种气体(O2、CO2、H2)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三种酸(盐酸、硫酸、硝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三种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等,这样可以减少记忆单元,优化记忆内容;(3)重视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归纳出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综合运用到鉴别、转化、除杂、推断等方面,并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起来。在除杂质时,应强调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第三阶段是模拟训练,目的是考前练兵,回归课本知识。所以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力争向课堂要质量。讲解每一套试卷都要详细,凡牵涉到得知识都要复习,例如在讲解月考试卷时,才60分,我讲解了两节课的时间。第四阶段是复习化学计算、近几年化学中考试题中计算题在整个试卷中不算难题,但却失分率较高。学生出现的问题有:化学式写错或化学方程式未配平;书写格式不对;化学原理不清楚;读不懂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并能对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和综合计算。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立足于化学基本概念,选择典型题型的精讲。讲题时,注重讲解分析过程,同时注意解题的规范化。注意每一题与一类题型的关系,举一反三。

三、要求学生在复习中应该做到的四个方面

1、归纳整理、加强记忆

从平时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基础不牢,对一些简单的题也会做错。学生要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如果仅仅有分散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故学生应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系。只有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分析和运用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同时,化学用语和规律性的知识,应下工夫记和训练,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类型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都应熟练地掌握。

2、回归课本、查缺补漏

在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读课本,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再去做题。其实,中考题中有相当部分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等常用作编题的材料。所以同学们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重要的内容,如单元及课题小结中的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读图时要看懂图例意思,是展示物体的形状、结构、用途,还是提供实验操作规范,或是揭示事物的性质关系、变化的规律等等。在这期间你会发现最初对这些题目的认识有许多错误、疏漏之处。在做过一定量习题后,你会发现不同的题目之间有相似之处,需要你归类分析、找出联系,等这样的题目再出现时你就会很快做出,这对提高速度和正确率很有帮助。

3、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在练习和模拟考试的过程中,学生要强化以下答题的意识:(1)时间意识,训练中要控制每个试题的答题时间,避免由于时间安排不当造成会做的题无法完成;在做试卷时,要学会先易后难,试卷易,不激动,因为你易大家易;试卷难,不慌张,因为你难大家难。(2)审题意识,准确审题是答题的关键,训练中要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抓“重要信息”的能力。在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时,切不可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要耐着性子看题目,与平时做的题目有没有区别,答题要求有没有变化。(3)规范意识,注意答案的要点化,层次性,用所学知识的术语规范答题,并注意语言的精练。

4、生理调节、树立信心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有时体力充沛,才思敏捷,记忆力强,有时却浑身困乏,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因此,学生应该利用考前的这一个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考试发挥会有积极作用。最后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充满信心;以平和的心态,坚定的信念面对中考,要拿出自己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来应对中考。考试不仅在于它的结果,更是一种重要的过程。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中考,用“坚持”来养育我们的自信心。这同时也是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了最大。

总之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会他们怎样学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且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让新课标的新理念在复习中充分展现。

中考化学复习研讨1 篇2

一、认真研究中考变化趋势, 摸清中考命题路子

面对课改,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生活、科学、技术与社会,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与当前时事紧密结合, 激发学生的关注和求解欲望,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生成新的认识。逐步引导学生由“为了考试”走向“为了生活”, 从生活走向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 近几年中考试题同以往相比有了三大变化:

一是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其教学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近几年实验内容的权重增加, 实验题推陈出新, 不少实验题综合程度大, 将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等融为一体。命题中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断演绎的能力和由现象到本质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其意在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注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许多中考题都是以实际问题为载体, 考查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在复习时要善于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如食醋与酸之间的关系、煤气中毒、加碘盐 (盐慌) 、无磷洗衣粉的推广、重金属污染、空气质量报告、世博会中的化学知识、新能源开发等,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它们, 提高学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能力和应用能力, 这也是社会对人文素质的一个更高要求。

三是增加了开放型题目。其特点是内容开放、答案开放、思路开放, 注重了创新能力的考查, 从而使知识更加具有生动性,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

二、转变观念, 以生为本

学习有三个境界:苦学——好学——会学。我们应该明确, 学习的第一重要目标是要学会学习。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真正更好的驾驭知识, 成为学习的主人, 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水平的高低和长远的发展。应从以下方面予以渗透:

一是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精选复习内容, 结合学情, 归纳系统知识体系, 杜绝无目的的内容出现在复习课的课堂上;创设情境, 精设教学环节, 小循环勤反馈, 多种方法并用, 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平衡;合理使用多媒体, 增大课堂容量和含金量, 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并能提出问题, 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在“疑”和“问”中不断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更加饶有兴致地投入到钻研学习中来,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只有学生问出问题, 我们才能把准脉,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三是突出一个“乐”字。复习时如果只要求学生背呀、写呀、考呀、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因此, 必要的乐子是必不可少的, 如课堂一个笑话、一首歌、最新的时事报道、班中某位学生的感人事迹等都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使复习过程和谐有效。

四是摸清学情, 提高针对性。复习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与新授课不相同, 再加上学生基础不同, 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甲同学认为是难点的题目, 乙同学则不以为然。因此在复习时应遵循“注重双基——重点拔高——单项验收——分析讲评”的规律, 注重题目的类型和梯度, 面向全体, 体现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

三、讲究方法, 突出实效。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知识, 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一个好的复习方法不仅可以省时、提效,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形成良性循环, 一生受益。但是不同的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不能千篇一律。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 合理安排复习轮次。

复习时分三轮次进行。第一轮, 以课本为主, 夯实基础, 逐步形成知识网络, 注意复习范围的深度与广度, 消灭盲点, 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第二轮, 注重专题复习, 例如“化合价与化学式”、“物质的鉴别与推断”、“计算题”等, 在选好题的基础上, 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做到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形成规律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第三轮, 综合练习和模拟训练。此阶段以考试说明为蓝本, 结合最新信息进行有的放矢的综合练习与模拟训练。重在找出错误的原因, 引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避免减少失误, 确保中考取得好成绩。

2. 查漏补缺。

把错题再看一遍, 梳理一遍。“错题是个宝, 提高成绩少不了”, 对自己在复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知识上的纰漏进行及时的弥补。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一个有机的立体网络。在做过大量习题后, 会发现不同的题目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需要归类分析、找出联系。跳出题海, 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俯视这些题目, 脑中剩下的知识就会变成提炼的精华——类型。

3. 适当训练。

将复习状态调整到中考状态, 创造一种适度紧张的氛围, 模拟中考的感觉, 就是要求每一位考生坚持不懈地做适量的练习。所谓适量, 应该是每天做一些模拟题, 几天不做, 解题和思路速度就会明显放缓, 到考试时做题肯定会感觉手生, 成绩亦有可能大幅度下降, 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去面对中考。

4. 适时回归课本。

在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用好课本, 而中考前的这段时间, 看课本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 不能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做题。有些同学复习阶段疲于应付各种讲义资料, 经常一头扎入题海, 不知上岸, 结果只能淹死在题海中。其实, 知识点只有那几个。中考题中有相当部分依据课本改编而成, 课本中的习题、例题、演示实验、插图常用作编题的材料。所以考前一定要通读课本。

中考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篇3

一、夯实基础。考点逐一过关

近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命题内容、题型等方面仍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中考题大部分题还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中考化学复习中,一定要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做到把知识点掌握得“如数家珍”,应用起来能“得心应手”。

1围绕课本逐章疏理知识。对每个单元的复习教师都列出“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填写,帮助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回忆。同时要条块结合、点面结合地归类整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练习,记忆、理解和运用知识。对每个考点我们精心编写对应的练习,通过训练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重点讲评学生掌握不到位的考点,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地掌握每个考点的知识。

3针对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每一次单元测验、月考、段考、期考、模拟考,我们都搜集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编成《易错题集》,并对解题中所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对此类题及其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重点讲评。

4掌握理解、记忆知识的技巧。任何概念都有一个或几个要点,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这些要点,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些概念。如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可以概括为:化合反应是“多合一”;分解反应是“一分多”;置换反应是“—换一”;复分解反应是“两交换,价不变”。又如,“催化剂”这一概念的要点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等。

二、跳出题海,强化薄弱题型训练

从日常训练与模拟考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成绩不理想,是因为有个别题型不会做。通:过训练、考试。分析整理出学生失分比较多的题型有以下几类:①图像题,②信息给予题,③简答题,④气体净化题,⑤除杂题,⑥检验题,⑦推断题,⑧实验探究题,⑨计算题,④实验设计题。为了让学生突破这几类难题,我们对每类题都精心筛选典型的例题和训练题。通过例题讲评,让学生初步掌握解题方法;通过训练题,让学生领会解题方法。训练情况反馈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与训练。

在讲解解题技巧、方法时,要帮助学生归纳解题的要点。如图像题的解题要点可归纳为“三点一趋势”,即要注意分析图像中的起点、拐点、终点和趋势;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题型解题要点可归纳为“四个是否”,即“是否配平、是否为纯量、是否完全反应、是否可用定律(质量守恒定律)”;除杂题的除杂原则可归纳为“不引、不变、好分”,即“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用的试剂不能与被提纯物反应,易于分离”等。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为了能让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了”,我们精选难点突破题型和基础过关题型两类练训练题,分别给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训练与辅导。

三、把握特点,提高复习效率

近几年的化学中考题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②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③突出学科特点,突出科学探究;④简化化学计算,突出基本计算;⑤试题情境趋向人文性;⑥形式开放多样。针对这样的命题规律、特点,我们在复习中,首先是强化基础题的训练。除了总复习前段的强化训练,我们还在中考复习的最后20天左右。将《九年级化学》上下两册关键的、易错的基础知识点整理归纳成《中考前夕必读》的小册子,让学生在最后阶段把关键的基础知识点再过目一遍。其次是把握社会热点,如与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安全常识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有关的化学试题。第三,化学用语体现了化学学科特点,所以要重视化学用语的训练。从历年中考学生答题情况来看,这部分内容的试题中学生失分比较严重,所以,每年的总复习。我们都对化学用语这部分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四是强化训练实验题,如气体的制取、实验探究与实验方案设计题。五是注意开放性试题、信息给予题的训练与解题方法的指导。六是在训练题中,融合人文精神,体现素质教育,广泛运用生活的情景素材。充分体现知识的应用性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

四、心理疏导。训练考试技巧

1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之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调整,让学生心态达到最佳的临考状态。如学生有考试焦虑症,要指导他消除焦虑的方法:临考前避开平时复习资料上的难题,不要盲目陷入题海战术中。中考是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考试,复习一定要以课本为主,将主干知识重新整理一遍,对以前的错题进行归纳总结,找到自己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克服的办法。

中考化学复习研讨1 篇4

知识·巧学·升华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成分的发现过程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在19世纪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氮气和氧气。后来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

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测量 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点燃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方法点拨

利用过量的红磷燃烧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究]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用品:a.集气瓶、燃烧匙、导气管、烧杯、弹簧夹 b.红磷、水 实验步骤

①在集气瓶口连接一个双孔胶塞,一个孔插燃烧匙,另一孔插导管,并配上弹簧夹。②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集气瓶外壁,如果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③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④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而且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装置不漏气。若装置漏气,虽然装置内气体减少,但是从外界又进入一些气体,并不能使压强明显降低,因而水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②燃烧匙里要放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使红磷燃烧,尽可能消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③应该等温度冷却到室温时才可以观察。因为如果温度较高,虽然气体减少,但是压强并不能减少很明显,因而水也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要点提示

集气瓶内盛少量水,一是为防止热的燃烧物溅落炸裂集气瓶;二是为了吸收五氧化二磷。导管内应事先注满水,否则测量结果偏低。

3.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要点提示

这里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百分数是体积分数,也就是说,如果有100体积的空气,其中氮气约78升,氧气约21升,稀有气体约0.94升,二氧化碳0.03升,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升。

4.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误区警示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混合物都是由纯净物组成的,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关键是看这种物质由几种物质组成,不能与物质的名称混淆。如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物质的名称,是纯净物,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

氧气可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

人和动植物吸入氧气,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能量;危急病人呼吸困难,仅通过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不足以维持他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吸入高浓度的氧气,说明氧气能供给呼吸。

乙炔在氧气里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氧炔焰的温度可达3000 ℃以上,钢铁接触到氧炔焰很快就会熔化。利用这一性质,生产上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通常称作气焊和气割,说明氧气支持燃烧。

2.氮气

(1)氮气的用途

氮气的用途广泛,它是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由于其沸点较低,用液态的氮气汽化时吸热来提供低温环境,用作液氮冷冻麻醉剂,超导材料的环境改造剂。

(2)氮气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②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也不与其他物质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可以和某些物质反应,例如:合成氨、制氮肥、生物固氮等。

方法点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3.稀有气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极不活泼,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

(3)用途

①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是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以使灯泡经久耐用。

②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光。灯管里充入氩气,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粉红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红光。

③用于激光技术。

④氦气可作冷却剂。⑤氙气可作麻醉剂。

三、保护空气

1.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两类。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被污染的大气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温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3.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研制和开发洁净能源;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积极植树造林、种草。问题·思路·探究

问题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为什么采用过量红磷消耗氧气,而不采用木炭、硫磺、铁丝等物质?

思路: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考查了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试验的实验原理。红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因而瓶内压强减小;虽然木炭和硫磺也可以燃烧消耗氧气,但是又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使瓶内压强变化不大。而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消耗氧气。

探究:红磷燃烧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固体,消耗了约占集气瓶体积1/5的氧气,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当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水便流入集气瓶内约1/5体积,从而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不能改用木炭和硫磺,它们燃烧后的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因此水不会进入集气瓶。

问题2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发现水没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处,原因可能有哪些?

思路:本问题主要考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试验的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水上升体积的多少取决于瓶内压强减小的程度,而影响压强的因素有:①实验装置的气密性;②消耗氧气的量;③温度。既然水没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则是由于瓶内压强减少的较少造成的。所以主要从氧气可能没被消耗完的原因,或即使氧气被消耗完而又有其他气体进来的原因,或温度较高时压强也较大等方面分析。

探究:这个问题主要从这些方面考虑:有哪些方面有可能使氧气没有被消耗完,或有哪些方面即使氧气消耗完但瓶内压强并没有减少那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未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或燃烧不完全,使瓶内有剩余氧气;③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问题3小丽同学要探究教室内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她从教室外拿一个装满水的瓶子,走进教室把水倒掉,然后盖紧瓶塞带回实验室,再向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小丽同学的实验方法能否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为什么?

思路:该问题是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方法的扩展延伸。取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注射器、胶头滴管、气球、矿泉水瓶等等。如要得出较准确的结论,在气体取样时,要充分考虑气体的性质,如二氧化碳可溶,就不要用排水法取样。可以采用类似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方法,用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钠等吸收二氧化碳来测定二氧化碳的含量。

探究: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一是没有考虑到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中,瓶中残余的水会吸收二氧化碳;二是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难以量化,不够精确。典题·热题·新题

例1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如图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玻璃管里的活塞可以活动,活塞的左端管内有密封的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相通,试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 cm处。请按要求填空。

(1)实验时,玻璃管里为什么要盛过量的红磷?

(2)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是:①白磷(足量)

;②活塞开始向

移动(填“左”或“右”);③随着温度的降低,最终向

移动。

(3)试验结束并恢复至室温时,活塞应停在约

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思路解析:本题中用燃烧红磷的方法除去一定体积的空气中的氧气,再通过活塞移动的情况来判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就要求:①红磷必须过量,才能把一定体积的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②产物不能是气体,否则无法测定实验结果。因此,实验中使用红磷作燃烧物,且必须过量。

答案:(1)红磷过量才能将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全,测出的氧气体积才更接近空气中氧气的实际体积。

(2)燃烧 右 左

(3)4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大约占1/5 深化升华

这是一道实验题,基本上所有的实验题素材几乎都来自于教材,所以对教材上的实验要明确实验原理,熟悉实验装置和注意事项,另外还要注意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替代品。例2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1)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

。(2)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4)长期放在空气中的石灰水表面上有一层白膜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同学们对空气各成分的掌握情况,并知道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空气中的哪些成分引起的,使同学们能较灵活地用空气成分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空气中含有氮气所以才能制造氮肥;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使饼干变软;蜡烛能燃烧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有效成分Ca(OH)2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答案:(1)氮气(2)水蒸气(3)氧气(4)二氧化碳 深化升华

本题是根据发生的现象和用途推测物质的化学性质或生成了什么物质的一类题目,这类题目是经常遇到的。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例()3下

于C.空气

物的是

A.加碘食盐

B.矿泉水 D.酒精

思路解析:纯净物中只含一种物质,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故它是混合物;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是混合物;空气中含有多种矿物质;酒精是乙醇的俗名,其中只含一种物质是纯净物。

答案:D 深化升华

这是一类基本概念的题目,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于概念的学习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如: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暗含的意思是只含一种物质。

例4阅读下面短文,并完成问题。

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在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 g,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 g。经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0.0067 g。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在化学家拉姆塞的合作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于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

下列有关结论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氩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②雷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是纯净物。

③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④雷利发现,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中含有没有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

思路解析:从第一句我们分析出19世纪末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才发现了氩。这说明氩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也说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不是纯净物。从题中所给数据比较,说明氩气的密度比较大。

答案:①③④

深化升华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阅读能力。本题不仅告诉我们知识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高;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忽视一些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例5有五种物质:①汽车尾气形成的烟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④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能使空气严重污染,并对()人

成很

害的是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

思路解析: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有SO2、NO2、CO等气体,①②⑤排出的气体中分别含有上述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答案:A 深化升华

语文中考复习研讨会简报 篇5

为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我校中考语文的备考策略,全面理解和把握xx年中考语文的发展趋势,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于12月18日在六楼会议室举行了以“聚焦语文中考 共话复习策略”为主题的xx届语文中考复习策略研讨活动。

研讨会由语文教研组组长XX老师主持。根据活动安排,XX、XX、XX、XX等8位老师根据自己多年在语文教育战线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并结合我省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从’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先后作了专题性发言。

XX老师就 语言运用(综合实践活动)部分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近两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内容涉及学习交流、采访、写公益广告或宣传语、设计栏目、提建议、辩论、设计活动方案、写颁奖词等等,内容丰富多彩,覆盖面广。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XX老师在谈到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时说道,这部分考试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这部分的考查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的出题形式,我们在复习中不但要求学生能篇篇背诵,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在平时默写中明确告诉学生评分标准: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中考复习策略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6

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我了解了2010年中考试题特征,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弱点。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在紧张而忙碌的中考复习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通过策略的适当选择和调整,真正地将所学过的进行整合,系统复习。还为我们讲了各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讲座为提高复习效率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我更深地认识到了中考前复习策略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会在复习中紧紧握着中考这一指挥棒不放,研究历年来的中考试题,充分把握近年的中考动向,让学生在复习中不走弯路,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复习所学知识。

此外,我还体会到:在自己的复习教学实践中,应该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促进个人的不断发展和成长,并努力创出自己独特的教学路子,形成个性化的复习教学模式,为此,我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很多。

其次,明确了中考复习的方向。

浅淡中考化学复习方法 篇7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

复习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 对照考纲明确命题原则和考试内容, 并研究近三年的中考试题, 关注社会中出现的热点话题。中考化学命题的方向如下:从试题比例来看, 易中难之比为7∶2∶1;从题型来看, 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包括推断题) 、实验题、计算题;从考试内容来看, 基本概念和理论占35%, 元素化合物知识占25%, 化学实验占28%, 化学计算占12%。从命题的立意看, 试题在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的同时, 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 即自学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从命题的趋向看, 融入新课程思想, 试题多取材于实际生活, 关注社会热点, 立意新颖, 知识起点高落点低, 灵活性强, 使考生在答题时, 能深切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二、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化学学科与其它的学科不同, 义务教育阶段只有九年级一年的学习时间, 新课完成后复习的时间很短, 若想在有限的时间内, 尽可能的提高复习效率, 就要用科学的复习方法, 而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和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是关键。本人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化学学科的特点制定的复习计划是:第一轮主要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教材为依据, 复习将课本内容分为四个板块, 分别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基本实验、化学计算;第二轮以专题复习为主,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 主要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应用, 适当提高深度和广度, 但不宜过深;第三轮以化学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应用为主, 关注社会热点, 进行查漏补缺, 并有的放矢进行综合练习;第四轮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模拟考试练习, 先考后分析, 分析时一定要重视总结, 找出错误原因和丢分原因, 讨论怎样避免和减少失误。

三、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采用记忆法, 分层次的进行提问, 再分析总结、查漏补缺, 对一些易混的概念, 在复习中要进行仔细分析, 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训练。例如, 分子和原子, 原子和元素, 纯净物和混合物、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等。在本轮复习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 在复习中可采用将各物质相互关系形成知识网络进行归纳的方法, 例如以空气的组成为线索, 归纳出氧气的性质、用途、制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制法,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还要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 比如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等。化学实验也是中考的重点,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复习中应掌握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重点复习实验探究, 如粗盐的提纯, 溶液的配制, 探究影响食盐溶解的速率的因素。同时, 也要关注家庭小实验, 阅读选做实验。在第一轮的复习中除进行必要的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网络外, 还要对一些常见题型进行归纳解析, 探究规律。为第二轮复习打好伏笔。

在第二轮复习中, “双基”夯实后, 要针对重点知识和学生较为薄弱的环节, 进行相关专题的专项训练。例如化学用语、质量守恒的应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推断题, 物质的鉴别、实验设计等, 通过专题训练, 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 还要利用好近三年来兰州市中考题目, 将这些试题根据内容编为专题来讲解, 并适当进行变换, 提高其示范性;或作为习题来精炼,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在第三轮的复习中要以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为主, 关注社会热点, 并有的放矢进行综合练习。例如, 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 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白色污染、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生态平衡、生活健康、火灾的防范和灭火为题材, 设计一些相关的题目, 用以考查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并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幸福感。

第四轮是复习的最后阶段, 经过系统复习, 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时进行必要地模拟考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同时也得到一个发现弱点, 及时查缺补漏的机会。必要的模拟考试也可以让学生早一点适应考试的氛围, 更好把握考试节奏。通过模拟训练, 要让学生注意审题时怎样抓住问题的关键, 怎样用精练、简洁正确的语言答题。还特别要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 如在做化学计算题时, 应练习怎样按要求设未知数, 如何规范地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怎样列式, 如何答等,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

中考化学用语复习教学浅析 篇8

关键词:化学用语;教法;层次教学;有效性

中考化学复习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复习

中要有计划,教学方法恰当,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会有很大的提高。现对中考中化学用语复习教学谈谈体会:

一、化学用语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首先,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工具,如学不好,就会给化学教学带来障碍;其次,化学用语也是中考中的重要考点,如没有系统性也会导致中考失败;再次,在九年级化学中化学用语没有掌握好,高中的化學就无法学习。化学用语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一生的学习。有老师曾说:“得化学用语得天下,道出化学用语的重要性。”

二、化学用语在中考复习中的做法

新课程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图示,要求学生掌握,这个层次要求是较高的。

我在分层教学中首先针对在新课学习中缺知识较多的学生,多练、多用提高化学用语的读写能力,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然后对全体学生在应用上要求能用化学用语解答的问题一定用化学用语作答,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制取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用语来解答,化学用语及其本质就会烂熟于心。

三、化学用语要求正确应用

规范书写:新课标严格要求学生会用化学用语,规范书写化学用语。要达到化学用语的正确应用,我首先让学生归纳书中的所有化学用语,按物质分类、化学反应整理。然后小组开展竞赛——比比谁的正确率高。这样学生的化学用语整体有了提高。化学用语规范书写也是历来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在复习的教学中板书示范做到一丝不苟。对作业书写的公正、方法步骤,考试的卷面整洁、步骤的完善,必须严格要求。其次,同时让学生了解评分的标准,以便在平时做练习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地按考试评分的标准去练习,以养成规范化的好习惯。

在中考复习中由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学生在中考中化学用语的失分很少,学生整体的中考成绩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洁.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总复习[J].数理化学习,2010(2).

[2]高帆.初中化学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考试周刊,2012(3).

中考语文复习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9

首先,我再次感受到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真不容易。做一个语文老师,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社会对学生语文的要求是什么?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运用语文交流,吸收优秀文化,提高思想修养,促进精神成长;课程理念:获得语文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关注社会需要。其中,精神层面及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国民素质的提升,这是关键。我想,教育的功利性,目光短浅的应该教学,实在是背道而弛。尽管这与现实的中考矛盾重重,但不妨碍我们倡导新理念。做“大师”,不做“匠人”。

其二,对于初中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则可,合作探究,则不必太过于纠结。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一种安静思考、文思飘扬的情境,有静心,有耐心,不浮躁,才能提高真正语文素养。想想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正是如此。当思维火花在课堂碰撞,又能冷静表达时,效果是最好的。

中考语文复习研讨交流会发言稿 篇10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关于召开的中考说明会的要求及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安排,我校派出9名老师参加了说明会。根据区市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现就我校中考语文备考情况,做如下三方面汇报。

一、树立团队意识,弘扬协作精神

学校迎接中考,不单单是个人的付出,更是团体协作的结晶。中考树立“团结协作,必结硕果”的团队意识很重要,要干群协作,同事协作,同舟共济,共谋中考。我们在整个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把协作精神、团队合作放在复习备考的第一位。从备考方案的制定,到复习进度的安排,从检测试题的编制,到作业的设计,从任务的切割,到资料的搜集,都发挥学科组、年级组的团队精神。团队协作的核心是群策群力,要淡泊得失,全力以赴。考的是学生的知(识)情(感)意(价值观),看的是老师的精(精诚团结)气(底气要足)神(神凝于一)!

二、紧跟中考动态、认真研读课标

抓住两个字:实、稳。

1、中考讲习会结束,我们就把区教研室安老师的5份讲稿传到学校群里,供组员传阅、理解,对照《宁夏教育》第一期相关语文中考的信息,进一步学习、研读,了解其中暗含的信息。

2、关于今年语文中考当中一些变化,比如增加的语境阅读、古诗文理解性背诵、谚语俗语的运用、非连续性阅读、文言文断句,等等,我们通过对比中考试卷,结合具体复习任务,及时告知学生这些变化,在复习中加以重视。包括试卷样式的变化(小书册形式,不再是长卷)。

3、关于古诗文的背诵,以前是相对明确的,本次则把范围限定在《课标》规定范围内,这与之前我校制定的方案有出入,我们把该补的得补,该删的抓紧删,尽可能给学生划定安全可靠的有效信息范围,节约复习时间。

4、复习,不仅仅是再现知识的过程,更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还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一句话,复习不单是做题,而且不能简化为做题。而是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为本,即“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贵在“新”上:提高新认识、发现新方法、0形成新能力。

5、备课,尤其是集体备课,要如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脱贫攻坚战的策略一样,讲究“精”、“准”.不大水漫灌,要科学滴管,按需滴管。

6、认真研读课标。这是教学的“宪法”,也是中考的“宪法”.不可不遵。

三、抓好各个环节、突出复习重点

中考我校按照三轮计划复习,相互穿插,综合进行。首先是抓好古诗词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部分1/4的分值题。

结课到4月上旬。

第一轮复习四月底结束。背诵已经在之前有过几次的全面检查,不是难点。难在个别诗词的理解记忆和正确书写。

内容:古诗词默写34首。作文。

古诗文复习策略:1、每节课课前默写3首诗。学生板演和同步默写,一并进行。对照板演,同桌互批,当堂检验,及时纠正,这样能保证课堂有效率,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采取进一步的方法。

2、让学生明白,每首诗词难记的字,难理解的句子其实也就个别。要学会抓重点,破难点。比如“燕”、“雁”(谁家新燕啄春泥、归雁洛阳边、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从季节、生命力、蓬勃、思想情绪等角度对比理解。再比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理解可以重点从“惶恐、伶仃”两词上着手破难点。再比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诗,重点从评价历史角度去思考。所以说,本着“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思想,很重要。这也是教会了学生怎么去稳妥的把握整首诗的方法。复习,不仅仅是会做题,更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最终形成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作文复习策略:

1)目标。让大部分学生能写出合格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文。少数学生审慎地在作文中书写个性,有创新意识。具体是结合九年级下册作文教学的序列(审题、立意,选材、加工,布局、谋篇,写实、虚构,个性、创新),以及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秀 篇章,从作文方法、技巧上做一些理论铺垫。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是学生学习作文技巧、技术的富矿。我认为,这些课文不能不重视。里面涉及拟题、选材、章法、主题、明暗线、手法、生活、体验、成长……等等。好文不厌百回读,要反复读经典文章,这是作文教学的“富矿”.

2)重视对特殊作文的批阅。个别同学的作文,要直指关键,反复修改,直至写出达标的文章。这部分是作文复习的重点。缺啥补啥。

3)优秀作文的交流。每次模考,我们会把全年级最优秀的作文,修改、打印、分发到各班,供同学们学习、参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4)作文中要有“我”,避开“假、大、空”,落实“真、小、新”.

5)作文秘诀“观(观察、观点)世(世界、世间、人世)音(文章的美感、节奏、旋律、艺术……)菩萨(仁、爱、慈、善、道、德……)”

3、穿插现代文(记叙性散文)的阅读。

(阅读,最后交流)

3、第二轮复习五月底结束。

内容:文言文19篇、现代文(议论文)阅读。

文言文复习策略:不能往后拖,越早越好,便于学生训练、改进。

1)同样,让学生明白,每篇文言文中难记的词义,难理解的句子其实也就个别。也要学会抓重点,破难点。复习文言文要贯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思想。比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一词与整个句子及文章主旨的关系,“公问其故”的多层含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斯人”所指……等等。把背诵、解疑、讨论、作业,要花在课堂上。留在课下,学科挤占,相互干扰,这个不好。

2)“四、五、六”作业:积累四个疑难成语(谚语、俗语、)、每篇文言文五个左右的疑难句子、六个重点注解。把夯实基本贯穿在每日的作业训练中。我们的作业要求每一课一页,没写完的留着,复习的`时候、补充的时候好再次利用。这样,既是作业本,又是资料本,把零散的资料集结起来。

3)每日课堂提问不能少。提问内容就是学生作业中找出的疑难句子。同时,通过作业,反应个性和共性的问题,以便老师针对不同问题着手解决。(提问一定得有方向,把关注和检查结合起来。)

4)文言文复习,重在学有所获。

把背诵、释义、理解、运用四个方面结合起来。

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1)现代文的复习,把文体知识、阅读能力、思维表达等,结合具体的文章进行学习、归纳、训练。尤其要教给学生提炼、总结、归纳方法。比如句子赏析、修辞妙用、线索的寻找、人物分析……等,都有方法和步骤。

2)注意训练学生会读。一定要让学生读,不能泛泛地去做题。训练学生读的耐心和从文章中找“根”的机智。精读一篇,胜过泛读若干。

3)把阅读和作文结合。阅读材料,往往是好的作文材料,所以也能学到写作方面的诸多方法,选材、加工、结构、谋篇、文采等。

4、第三轮六月中旬结束

1)主要是针对模拟考试出现的问题,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和复习。学生个性问题的解答。

2)对于口语交际、谚语俗语、成语、非连续性阅读、文学常识等内容,穿插在各阶段的复习和模拟考试之中进行。因为,这些不大属于能力,而是侧重于技术。有一些属于积累内容,有一些则它有自己的特点,即有答题的步骤和章法。

3)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前心理及应试辅导。

主要是指卷面书写、考场时间把握、试题查漏、心理适应……的技巧指导及紧张、慌乱等意外的克服。包括草稿纸的使用。

这就是我校中考的复习备考策略。

上一篇:车行卖车广告词下一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