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

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 篇1

电与育

创新发展电脑与美术教育

-----论电脑美术教育结合的优势

{摘要}电脑美术的优势是前所未有的,它将艺术家在一瞬间产生的创作灵感迅速物化为艺术作品也是其它绘画工具所无法企及的。运用电脑创作,艺术家无需担忧在作品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最初的创作灵感会模糊不清或消磨殆尽。与电脑相结合的美术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关键词}电脑美术教育;

美术形式的创新从来就是每个时代审美追求的一面旗帜。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今天,运用这一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驾驶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电脑美术教学应运而生。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电脑美术数学必将给人们带来的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那么与电脑相结合的美术教育有哪些优势呢?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各个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均开设了Photoshop、CorelDRAW、3DMAX、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传统的设计教学相比,在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后,实现了设计的数字化,教学的效率大为提高。但是,受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仍然是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专业设计课程开在前段,在教学时学生只能完成其中一小部分手绘内容;而如果电脑美术软件课程开在前段,在学习、操作软件时又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这种分段式的教学模式并不适于艺术设计教学。长期以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与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是脱节的,由于两方面的课程没有实现科学的结合,仍然难以完全发挥两方面课程的优势内容。

根据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的工作经验,将试图通过对此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性操作,以求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到了学习的最后段,根据学生的作业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将《Photoshop》的部分内容再次讲解,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练习上不会感觉到使用工具的困难,能够全身全心的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上去。计算机软件是作为工具而不是目的来学习的,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设计的学习上,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了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两者很好的实现了无缝结合,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程结束后的作业展览来看,本次混合教学的课改实验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为第二次混合教学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

接下来仍然采用混合教学的模式,将《室内外设计》与《AutoCAD》、《3DMAX》、三门课程共同教学。教授《室内外设计》的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教授《AutoCAD》,教授《3DMAX》的教师在教学时也将《室内外设计》的部分内容引进去,在指导方式上与上学期的混合教学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本次混合教学更加注意凸现专业教学的地位。由于两位教师均能进行《室内外设计》的教学,在软件教学时仍然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因为我们深知既然计算机是辅助设计的软件教学,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软件功能于设计运用之间的各种关系,以便充分、合理的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3DMAX》是大型三维设计软件,功能强大但命令繁杂。但具体用到室内外设计中,使用到的命令是有限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上不再全面的、平均的介绍软件的功能,而是以室内外设计效果图的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在动画方面只做简单的介绍。通过室内、外两套完整的设计作业,全面地将《AutoCAD》、《3DMAX》、及《Photoshop》这三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里面的常用命令一一加以应用。而且,由于专业设计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混合教学,教师准确到位的课堂指导,在短短几周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均能运用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且软件掌握的较为熟练。由于在教学上能做到目的清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一个班几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各专业课程的内容最大程度的相互关联,教学时学生、教师的目的更加清晰,教学结构也更加合理。教师的知识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合理的契合点。

同时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专业教师的知识面还有待提高。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因其专业有极强的社会应用性,教师应该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尽量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其次,我们发现其它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简单的分段教学导致了教学上各自为阵,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最后,软硬件条件也是困扰教学的主要原因。学校机房大多不够用在《室内外设计》教学中很多时候无法对完成的室内外设计图进行后期的渲染,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与实践。当然,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是保证混合教学的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可操作的沟通机制是最重要的软性保障。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全面引入,是为了更专业、科学的服务与艺术设计教育,同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快速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设计教育的方式、方法,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则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而此次混合教学的课改的最终目标是在新形式下探索出设计教学的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混合教学的实验,我们感觉到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各专业教师更好的沟通彼此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使各专业教学环节更为紧密、科学,学生在学习上能更加系统、全面的消化教学内容,也更容易相互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做到触类旁通,方便后阶段进行设计制作,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能与市场真正接轨的设计人才。

电脑美术的研制虽然只30有多年的历史,而引进到我国并开始运用到美术教育实践中去,也只是近几年的事,但无论如何、电脑艺术终究以现在起开始进入美术教育领域,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艺术的拓展和教育革命的成果,它预示着美术教育从原始时代的手工绘制与传统教学手段将被电子教学手段所代替。它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的多媒体教学已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造就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电脑美术的优势不仅仅是前所未用的,游刃莫测的表现形式,将艺术家在一瞬间产生的创造灵感迅速物化为艺术作品也是其它绘画工具所无法企及的。过去一幅作品的创作要几天、几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运用电脑的美术创作只需几小时即可完成。运用电脑创作,艺术家无须担忧在作品漫长的制作过程中最初的创作灵感会模糊不清或消磨殆尽。

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 篇2

一、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系统性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一直呈稳健发展的态势,保持着“精英教育”的特征。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相比,高等教育明显滞后,难以满足社会的人才和知识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全国高校的招生量和在校生规模均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我国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时代。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内部也凸显出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量与质量的非对称性发展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规模扩张时期,高校在校生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在实施扩招战略之前的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08.36万人,在校生规模为340.87万;[1]而到2006年,全国高校招生量达到506.05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2%。[2]通过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

然而,与数量飞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却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扩招政策出台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政府,而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高校的具体情况缺乏充分、科学的分析,也没有对政策的可操作性及可持续性进行必要、合理地论证,再加之政府在扩招问题上对高等教育施加了过多的行政压力,故在未做好必要准备的情况下,高校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政府决策的单向执行机构。另外,受经济利益驱动,某些高校也没有正确理解扩招的社会意义,简单地把扩招视为提升学校实力的手段,结果“许多大学不考虑自身的容量和条件,盲目追求数量,扩大规模……此外,许多大学追求大而全,盲目上新专业,导致大学本来就有限的资源再被稀释”。[3]这种短视行为加剧了扩招对教育质量的消极影响,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遭遇质量瓶颈。

(二)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的失衡

从西方国家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同样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调整和重组的过程。新兴的非传统高等院校成为大众化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这些非传统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促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的更新,使高等教育系统由单一走向多元。

反观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外延式发展”不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走的是“内涵式发展”之路。在实施高校扩招战略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结构更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根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1998年全国本专科普通高校为1,022所,到2006年上升为1,867所,增幅约为82.7%,但同期高校招生量却增长了4倍多,院校建设速度远低于招生增长速度。而且,新办校的规模往往较小,因此扩招所增加的学生,大部分都进入了原有的大学,导致这些大学的规模一扩再扩。这种“内涵式发展”的模式冲击了原有高校的教育质量,严重制约了非传统高校的发展。这种狭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观念制约了现代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使其不能适应大众化的需求,造成了规模与结构的失衡。

(三)高校类型定位与职能划分的混乱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另一个现象是高校的“升格热”,这实质上反映出我国各类高校在职能划分方面存在的混乱现象,“高职高专热心于‘专升本’。升了本就要办成多科性大学,进一步争取评上硕士、博士授予单位,成为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全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除少数独立的公办高职和民办高职外,都争奔一条道,以办成国内(或省内)一流,国外(或全国)有影响的多科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巨型大学为制定发展战略的目标”。[4这种发展模式既不符合各类院校的自身利益,也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没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大众化”。[5]今天,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具有明显的多元特征,这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多层次、多类型地发展,但显然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结构还远不能适应大众化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职能划分不清、发展定位不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二、美国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的系统性特征

在美国各州发展公立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加州选择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曾经这样评价加州的高等教育:“在对青年人进行大学教育并取得成就方面,加州走在了其他国家和其他州的前面。它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受其鼓励而寻求继续教育的中学毕业生的比例高乎寻常,(加州)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能够接受高级训练。”[6]那么,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规模化: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数量优势

作为美国第一人口大州,加州高等教育规模在全美各州中位居榜首。据统计,2004年加州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37万余,占全国总量的14%。[7]具体到公立高等教育而言,2004年加州的公立高校在校生数为198.7万,占全州总数的83.8%。[7]从历史上看,虽然直到1964年加州人口总量才上升到全美第一,但早在20世纪20年代,加州高等教育规模就已经领先于其他各州;30年代,加州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比例达到24%,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2%;到1960年,全美高校入学率接近45%,而加州已达到55%。[9]此外,加州公立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同样令人惊叹,以1950年至1970年为例,1950年前后加州人口约为1,000万,到1970年则接近2,000万,20年间人口增长了近1倍,而同期加州公立院校的在校生规模则从25万骤增至100余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口涨幅。[10]今天,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在加州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该系统的规模优势成为加州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优质化: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特征

加州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同时,还孕育出一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公立研究型大学系统——加州大学。在这个规模庞大的系统中,汇集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加州大学在册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28名,美国科学院院士389名,工程院院士91名。[11]在加州大学系统的10所分校中,除2005年新建成的默塞德分校外,其余9所分校均被卡内基高校分类(2000年版)归入博士/研究型大学之列。在美国各类高校中,加州大学的科研成就以及学术地位是鲜有匹敌的。

在加州大学系统中,伯克利分校的历史最为悠久,其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也最为突出。以学科水平为例,根据200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排名,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学院(第3)、教育学院(第6)、商学院(第7)、法学院(第8)等均名列前茅。同时,伯克利的博士生教育如英语(第1)、计算机(第1)、化学(第1)、历史学(第2)、心理学(第2)、社会学(第2)等学科的教育水平和哈佛大学等著名私立大学不相上下,[12]在美国最好的50所公立大学排名中,伯克利居于首位。而与伯克利同属加州大学系统内的洛杉矶分校、圣迭戈分校、伊文分校、戴维斯分校、圣巴巴拉分校、圣克鲁兹分校、河滨分校也均在这50所最好的公立大学名单之内。[13]高水平的学术实力构成了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最令人瞩目的特征,也集中体现了这种模式的优越之处。

(三)多层次: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特征

在关于美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中,谈及加州,人们往往首先关注的就是1960年制定的《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以及该规划为加州设计的州级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在《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州成功地创立了美国最大的、最具特色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这种发展途径得到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可。美国教育委员会(ACE)主席戴维·沃德(David Ward)曾评价说:“(加州)这种中等后教育制度——既宽松入学又保持高质量教学与科研的设计——不仅改变了加州几代人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因其他州的效仿和移植而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公立高等教育。”[14]

根据《总体规划》,加州确立了由三个不同层次高校组成的公立高教系统:第一层次是加州初级学院,它面向加州所有的中学毕业生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加州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加州州立学院(后改组为州立大学),它从成绩排名前33.3%的加州公立中学毕业生中录取新生,主要进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某些学科上可以与加州大学合作开展博士生教育;第三层次是处于系统最高层的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是系统内惟一有权授予各专业博士学位的机构,加州大学从成绩排名前12.5%的中学毕业生中招收新生。此外,初级学院的毕业生可以申请升入加州大学和州立学院继续进行大学三、四年级的教育。根据《总体规划》,加州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职能清晰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为加州实现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平衡提供了保障。

(四)自治性: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管理特征

《总体规划》不仅为加州设计了一个结构合理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还为如何管理这个体系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对公立高等教育而言,一方面它应接受政府或立法机构的管理,应致力于满足所在地区的社会需要,但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以保证高等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当两者之间的矛盾激化时,政治家们往往会首先考虑加强政府对公立高等教育的干预程度,而这种做法又很容易损害大学的学术自由传统和自治特征。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加州选择了独特的途径:自治与协调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加州大学和州立学院的管理权限归属于各自的董事会,董事会拥有高度自治权,依法对学校内部事务进行管理,其他行政机构无权干涉;初级学院由地方委员会管理,并接受州教育委员会的监督。在这些管理机构之外,加州组建了“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后改组为“中等后教育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向高校及相关部门提供财政、功能以及教学等方面的咨询,制订加州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计划,但不拥有对高等教育内部事务的管理权和决策权。由此可见,加州各层次的公立高等教育部门从性质上虽属公立,但却拥有了自治或半自治地位,这种自治与协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政府和公立高等教育之间创造了一种权力的平衡,促成了不同类型院校的共同发展。

以《总体规划》为标志,加州最终建立起一个稳定而优异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总体规划》本身也得到美国其他各州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评价到:“(《总体规划》)代表并创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最先进的成就,加州的科研与教育质量远远超越OECD乃至全世界所有国家。……对于建立在科学技术文化基础上的社会而言,加州逐渐形成的结构框架可能是一种合适的高等教育模式。”[15]

三、系统化: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选择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基本经验就在于它所选择了“系统化”的发展途径,即将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纳入一个统一的多层次系统,各类院校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于自身,而且还要考虑到系统的整体利益。二战之后,无论是加州大学,还是加州州立学院,抑或加州社区学院,都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院校间恶性竞争、重复建设;院校职能划分不清,学校发展没有明确的导向性目标;院校竞相“升格”,提高学校的教育层次,如初级学院希望晋级为本科学院,州立学院则希望进一步开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使学院发展成为可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何其相似!面对公立高等教育领域日渐突出的混乱趋势,为了协调公立院校的发展,1960年加州制定出著名的《总体规划》,将各类院校纳入了统筹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从而确保了这一系统以及构成这一系统的各类院校的健康发展,为加州保持其高等教育的优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由彼及此,我们可以坚定地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走向的策略选择:系统化发展。通过对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分析,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矛盾,我们应该对如何建设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系统,实现各类院校的系统化发展有更深一步的思考。

首先,满足社会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化发展,构建规模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在1998年之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长期维持在1 0%以下,这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脱节,严重制约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开展。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扩招战略,并迅速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该看到,扩招为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使高等教育与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程度的加深、知识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民主化趋势的加强,保持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发挥改善国民素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彰显社会民主的作用,仍然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其次,坚持质量为本,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化发展必须建立在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基础之上。从现实来看,伴随着近年来各类高校招生总量的急剧增加,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公信力也随之下降。那么,在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构建优质的高等教育系统呢?这一方面要求改变精英教育时代的质量标准,确立以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着重体现人才特色为核心的新型质量观;另一方面,在新型质量观的引导下,各类院校应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锻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新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再次,明确职能定位,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同院校在定位和发展目标上存在同一化的趋势,很多院校为了创建所谓的“高水平大学”而放弃了自身原有优势,片面追求学术性、研究型。须知,一个成熟的高等教育系统,不仅需要以科学研究和后备学术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的研究型大学,也需要旨在造就专业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更需要一批专注于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和熟练技术人员的高职高专院校。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使各类院校明确自身职能,并依据职能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定位,努力构建院校定位明确、职能分工清晰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

第四,完善院校结构,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化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层次结构,但与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结构相比,我们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层次间的协调合作较为薄弱,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缺乏规模合理的学生常态流动机制,制约了高等教育系统性优势的发挥。因此,我们应积极完善院校结构,突出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性,加强不同类型院校之间的衔接,建立起畅通而科学的人才阶梯,使学生获得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选择机会,从而切实履行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层次与类型多样的优秀人才的基本使命。

客房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酒店;客房管理系统;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6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酒店行业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并且随着酒店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许多现代化的星级酒店的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如何对酒店,特别是酒店客房的管理进行有效地管理是酒店在竞争激烈的酒店市场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采用客房管理系统来加强酒店的管理。

虽然我国的酒店客房管理系统发展比较晚,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酒店客房管理系统日益成熟,为酒店信息化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酒店管理者必须要根据酒店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酒店客房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酒店的管理效率。

一、酒店客房管理系统

1、客房管理系统及其组成部分

酒店客房管理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通讯与管理等相结合一项技术,对酒店客房的门禁系统、安防系统、智能灯光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与背景音乐系统等进行智能化管理,时刻保持对客房状态、服务状况以及设备情况等的动态监测,能够帮助酒店管理者对酒店客房设备实时管理的综合服务管理控制系统。它是一款集酒店客房空调控制、灯光控制、背景音乐控制、空调控制与管理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都具备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是酒店客房管理的最新产品。

酒店客房管理系统一般情况下有三个部分构成,主要由可独立运行的单客房系统,基于TCP/IP以太网和基于RS485-TCP/IP的通信系统,还有系统软件构成,功能比较丰富,兼容性比较强,并且提供与酒店管理系统的接口,已经渐渐成为酒店全面智能化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酒店客房管理系统的功能

酒店客房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优化和再造管理流程,使客房管理满足服务和管理的要求,同时也能够实时记录客人请求服务及服务响应的时间,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系统,可以使酒店管理人员根据酒店楼宇的布局非常容易地调整和修改不同房间的温度设定值,为酒店客人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甚至可以在淡季时关闭酒店某些楼层的空调设备,并通过防冻设置保护系统设备的安全,为酒店节约更多的能源。还有通过此系统,客人在进入房间、观看娱乐节目、工作、休息的时候通过简单的一个按钮即可激活不同的灯光场景模式,通过调光技术和优质的光源为酒店客人营造舒适和温馨的环境。同时系统还具有身份识别的功能,能够识别授权的房间客人以及服务人员,通过身份识别功能,系统实现了更多的人性化的功能,总而言之,客房管理系统能够为客人提供比较人性化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酒店的管理水平以及酒店形象。

二、酒店客房管理系统的设计

1、酒店客房管理系统的架构

一般情况下,星级酒店的客房管理系统采用都是客户端、服务器与数据库的三层架构,这种架构可以允许多个客户端在不同的地点对服务器端进行访问,进而能够充分支持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立体化服务,同时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场合的计算机上登录该客房管理系统,统一处理服务流程与财务流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酒店客房管理效率。

2、系统的数据库

由于酒店管理系统数据库存储着酒店客户的各种重要的资源信息,一般情况下数据库的表数量比较庞大,数据记录巨大,并且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复杂,用户的使用次数频繁,又要实现信息共享,所以对数据库的要求极高。因此,酒店客房管理系统在采用目前流行的基于Web的数据库的基础上,针对网络结构配置及资源信息的实际应用要求,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C/S模式的系统功能开发,增加B/S模式的开发。还有在客房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中一般建有用户信息表、客户信息表、客房类型表、客房信息表、客房状态表、客房业务表与业务记录表,这七个表详细的记录了有关客户与客房的基本信息,并且采用框架的模式,使链接的结构清晰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户使用该系统时更加方便、更加容易。

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在安装部署本系统并且启动服务器以后,系统用户可通过在浏览器输入地址进入系统登录页面,用户通过登录模块登录本系统时要通过输入账号和密码来判断是否成功登陆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是一样的。

3.2 客房预订模块设计与实现

客房预订模块可以使顾客在抵店之前就登记好房间,待到达之后即可办理入住手续,因此在设计时应该含有三个功能即输入预订信息功能、取消预订与预订入住功能。

3.3 房态管理与客房管理模块

一般系统可自动管理客房状态,而在该模块中可查询或手动修改客房状态,因此在设计时必须保证功能有查看客房状态功能与客房状态修改功能,同时该模块的还应该具有根据客房环境自动调节客房温度的功能。

三、客房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酒店的经营服务以客房为核心,客人在酒店逗留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客房内度过,客房的设施水平可以集中地有代表性地体现一个酒店的档次和舒适度,因此如何提高客房的档次、客人的舒适度、安全度,加强客房的易管理度,节省能耗,获得评星所需分数是现代酒店设计、装修首要考虑的问题。虽然我国的客房管理系统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相关方面的研究的不断增多,酒店管理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完善,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层次的客房管理不再是仅仅追求计算机辅助管理,而是追求建立在集成化基础上的协同化应用,所以客房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于直接面对顾客所提供的信息化服务,特别是国家旅游局最新推出的《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中,重点加大了对客房智能化、人性化、舒适度和绿色化这些方面的加分力度,所以未来的酒店客房管理系统就向着人性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着。

参考文献

[1] 张海藩.软件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易珺.构建基于CRM理念的中小型酒店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33(6):19—22

[3] 张艳华,中小型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微机发展,2005,15(6):152—15

[4] 刘彦保,用Power Bui lder和SQL Server开发酒店管理信息系统[J].延安大学学报,2008

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 篇4

基于交通信息化教育的自测与考试系统的设计

以广东交通信息化教育综合实训平台的.研发为背景,系统地介绍了其中自测与考试子系统的总体框架和相关模块的设计思路,该自测与考试系统为评测学生对交通信息化系统的掌握程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 者:郭庚麒 黄君羡 许兴d 周江 GUO Geng-qi HUANG Jun-xian XU Xing-kun ZHOU Jiang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9(12) 分类号:G434 关键词:交通信息化系统   实训平台   自测与考试系统  

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 篇5

要扭转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均衡、农村职业教育制度滞后的局面,有效的制度设计非常必要。制度作为一门科学,在其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和原则,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同样也要依照这一原则。“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安排者或提供者,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决定什么应该通过集体去做,为谁而做,做到什么程度或什么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8]。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秉承公平正义、和谐的原则,并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合理的制度体系,对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

1.公平原则

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承载着一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写道:“在制度设计中首要价值就是公平正义,犹如真理是思想折射的首要价值一样。”[9]众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没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然而,我国城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效率优先政策的影响,并且这种效率优先政策逐步被放大,其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使得原本就薄弱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善这一局面,对职业教育的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能够保障城乡居民平等接受教育,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益和自我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也能为农村居民以及妇女等弱势群体提供继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从国外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给予人们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时,要牢牢抓住制度设计的公平性,把公平原则作为教育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2.和谐原则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辩证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以及共同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必须遵守和谐原则,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环境的基本准则。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以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交叉融合和均衡协调发展,增强城乡职业教育的区域服务能力。与此同时,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的目的还在于尽快改变我国城乡教育之间的制度性落差[10],加快和谐教育制度格局的构建。

3.系统原则

设计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政府与职业学校之间的沟通配合,还要充分把握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历史节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的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关起门搞制度设计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城乡职业教育制度设计时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切实将城乡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内外部条件结合起来[11]。同时,也要求在理论视野上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并且在实践层面遵循系统性原则进行制度设计。制度系统涵盖理念、对象、规则和载体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12]。制度设计中的理念要素代表的是对所设计出的制度进行的价值期许和定位,不同价值理念定位下所创设的制度体现出不同的性质。对象是指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对制度进行的范围指向,也是对制度所涉及的范围、领域进行界定和划分。规则代表的是制度的具体内容,由一系列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等组成。载体指的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法律条文、规章以及正式制度。这四个要素在制度设计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体化系统,各要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需要对制度要素进行系统性把握,以保证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着力点

1.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其巨著《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基本公约不仅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以道德的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不平等。”[13]制度作为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证城乡居民平等享受职业教育服务的机会和权利,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城乡失衡现状,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进行设计时,要明确城乡职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着眼于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14]。明确了制度设计的目标方向后,就要以区域统筹为重点,着手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框架结构。首先,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以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树立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域理念,在统筹城乡职教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其次,在市域范围内,要切实根据中央教育部门制定的制度建设架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城乡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落实对城乡职业教育管理的政策一致性。最后,在县域范围内,要畅通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通道,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完善补偿性政策所对应的制度安排,实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层制度设计目标。

2.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性

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利益间的协调性,这里所说利益协调性主要是指设计出的制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能够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社会制度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同时也是调节各方利益关系的准绳,职业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其设计也包含了一定利益阶层的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其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中,在强调公共教育利益的同时,还应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这里的各方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城乡之间、城乡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师生之间以及职业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来说,城乡之间以及城乡职业院校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涉及到国家对教育投资以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职业院校与师生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的协调;职业院校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如果这些基本利益关系在制度设计中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中必须注重利益主体间的协调性,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能力建设。

3.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双向性

这里的双向性是指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具体包括师资、教学资源、信息以及资金等要素在城乡职校间的流动。目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二元化,即城市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以及师资资源的不均等化。具体到教育类别角度,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中也表现出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城市职业教育学校规模优于农村,城市职业教育师资配备以及教学基础设施优于农村,使得城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整体上都优于农村。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城市与农村统一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中,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增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可以适当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制度倾斜。在前期阶段,职业教育要素的流动以从城市到农村为主,当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双向交流就进入正常、有序、均衡、互补的质态,使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实现“城乡共建、城乡互补、城乡共享”。

4.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协同性

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由于长期受到原有重城轻农政策的影响,城乡职业教育在发展速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城市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远快于农村,如在制度层面不加以干涉,这种差距还会持续加大。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中要注重二者发展的协同性,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协同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协同化发展,不是暂停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等待农村职业教育的追赶,当然也不是单一地理解为城市支持农村或者说农村依附于城市。相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协调的发展和动态的均衡,是城乡职校携手共同发展、共生共荣。同时,也要认识到城乡职业院校在原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这就要求在发展中还需要适当的差别对待。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很大原因是过去几十年间重城轻农的历史“欠账”问题,所以要加快完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性制度,弥合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

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 篇6

前言

在线教育是目前的热点。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借助网络课件,学员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职场人而言网络远程教育是最方便不过的学习方式。在线教育的形式较多,比如:环球职业网校,游学网,101网校,北京四中网校,黄冈网校,新华网校、华图网校、新东方网校、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等是针对在校学生,上网人员进行技术学习,而一些会计网则是代替课堂教育。对于网校,利用好就是自己的财富,利用不当,便是浪费资源

天琥从线下的专业电脑培训机构必须逐步走上线上线下结合的道路。

天琥目前的优势和掌握的资源主要有以下几条

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实体学校、全国连锁)2

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录像、教学资料等)

有专职的专业的教师队伍;也有一批行业内的技术高手资源 4

拥有过去7年积累下来的老学员资源 5

对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有丰富的经验 6

第一部分

目前线上教育的缺点

第二部分

天琥在线课堂的设计思路

第三部分

各个系统的介绍

第四部分

PS课程学习设计

第五部分

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 篇7

一、教学设计理论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 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 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确定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评价其结果, 从而优化教学效果[1]。

(2) 网络教学设计

为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当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 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谢幼如教授提出网络教学设计的内容体系,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②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③学习环境的选择;

④学习情境的创设;

⑤学习资源的设计;

⑥学习活动的组织;

⑦学习评价的设计[2]。

二、《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1. 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

《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 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以教育电视系统专题为中心, 有机地组织本门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按照学习者的特征, 合理地选择信息文本、图片等资源, 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 结构化呈现, 建立符合逻辑的结构化知识体系。按照专题学习目标确定评价内容, 制作在线评价模块, 从而进行在线自我评价。因此, 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 学习目标分析, 专题内容的选择, 知识结构体系的设计, 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设计, 自主学习的设计, 协作学习的设计, 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等[2]。

(1) 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

在功能定位上, 专题学习网站不同于一般的综合性教育网站和网络课程。本专题网站至少具备以下4个方面的功能, 分别与各自的功能模块对应:

①专题基础知识的结构化呈现功能由“专题知识”模块来完成;

②与专题相关的扩展性学习资源的整合功能由“扩展资源”模块来完成;

③进行交流、讨论、答疑的空间功能由“交流论坛”模块来完成;

④学习者进行自我评测功能由“在线评价”模块来完成[3]。

(2) 学习目标分析

通过《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平台提供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 给学习者提供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学生通过参与每一实践活动, 使学生将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与具体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符合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3) 专题内容的选择

本网站专题知识内容组织方式主要以系统应用为主, 在综合考虑前后期核心制作设备的基础上, 对各类节目制作的应用系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专题知识包括彩色电视摄像机、磁带录像机、演播室节目制作系统、外景节目制作系统、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变革与发展等内容。体现了以“数字化”为龙头, 以系统为主线, 以应用为核心的思想。

(4) 知识结构体系的设计

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在不同情境中对知识的多维度表征, 完成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信息处理、加工和重构。因此, 在《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中的设计中, 按照相关度、整合度和扩展度三个方面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 为实施随机通达教学创造了条件。

(5) 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设计

在《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中, 对信息资源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设计。依据信息资源的使用目标 (即呈现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解释原理、探究发现等) 媒体选择的最大价值律、共同经验律、抽象层次原理和重复作用原理等基本理论, 对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设计, 选择恰当的形式来表现专题内容。

(6) 自主学习的设计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常用的自主学习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学习等。在《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中, 通过建立符合逻辑, 易于知识建构的知识结构体系, 设计较清晰的导航策略, 生成比较科学的评价系统等环节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以此来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7) 协作学习的设计

为了让学习者实现协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能相互交流, 参加各种类型的协商、讨论活动, 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论坛 (BBS) 分专题来进行讨论交流;设计了基于Blog的成果发布进行交流与评价;还可以自主选择广泛使用的即时通信工具QQ以及根据学习需要建立QQ群。所提供的多种交流工具和交流方式各有侧重点, 又相互配合使用, 形成灵活多样的交流形式, 以方便专题学习者之间、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与指导。

(8) 学习评价系统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强调利用网络即时的特点, 将学习效果及时地以在线形式进行自我反馈, 形成自我评价的工具。《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是面向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网站, 它必须为学习者设计出一套针对性强、含疑量适度、具有一定梯度的强化练习, 以便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及时给出反馈信息, 做到评价和反馈的动态化。因此, 网站针对每一专题学习设计了自我检测的练习, 使学习者在学习完每一专题内容后能及时进行自我检测, 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对学习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为了检测学习者对各专题学习内容掌握的综合情况, 设计了在线评价模块, 即在线考试系统, 引导学习者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的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结构是由教学目标、交互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的。它是具体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等理论的载体, 是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的系统结构设计内容包括系统设计、网站的系统结构等内容。

(1)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对网站的整体规划, 是网站开发的基础。主要包括界面风格设计、导航策略设计、交互设计。

①界面风格设计

界面风格设计主要包括界面色调设计, 界面形式设计等。本网站的整体色调以绿色为主。绿色意味着青春和希望, 能给人一种好的心情, 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当主色调确定后, 在界面形式上主要采用功能性界面为主。功能性界面设计是基本建立在符号学基础之上。设计功能界面, 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 是人性化的, 以人为本的, 人机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体现交互性的核心内容。

②导航策略设计

本站的导航设计采用常见的模块按钮导航、目录树导航、路径导航、知识结构图、分页面导航、功能面板导航、站内检索导航和搜索引擎导航等灵活多样的导航策略导航方式。这些导航形式学习者比较熟悉, 便于理解, 方便易用, 而且实现方法简单, 功能丰富强大。它们的配合使用完成了整个学习网站导航任务。

③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将显示页面设计地更直观易懂, 交互操作简单。在本网站设计中使用了多种交互方式, 主要有热字交互、热区交互、按钮交互、图标交互等, 学习者通过鼠标即可对友好界面做出相应的反应, 实现人机交互。

(2) 网站的结构

专题学习网站与一般的教育网站、网络课程有所不同, 它主要提供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因此, 专题学习网站须包括的一般性内容有:专题知识、专题资源、专题协作学习环境和专题评价。结合《教育电视系统》学习目标要求理论实践并重的特点, 确定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三、结束语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 在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的具体指导下, 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切入点, 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为手段, 以《教育电视系统》专题知识为内容, 进行了本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给学习者提供网络化的进行深入学习的研究性学习平台。从而改变听老师讲、看演示为学生动脑筋亲自经历、动手做, 改变被动地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意义建构。建设网络化学习平台和资源, 利用网络学习的自主性与开放性, 发挥专题网站的优势,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过程。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以教学设计为基础, 通过对网站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 提出了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完成了专题知识的结构化呈现, 专题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专题资源库的设计和专题评价等的设计。

关键词: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设计

参考文献

[1]南国农, 李运林, 祝智庭.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谢幼如.网络教学设计[EB].http://www.jswl.cn/course/kczh/IT/IIS/llxx/sheji/2/3.htm

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基础教育班班通平台市级平台校级平台教学客户端教学资源

1 “班班通”教育系统平台的设计意义

“班班通”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带来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方法、模式的变革,是课堂教学、学科应用的传承与创新。

“班班通”是一个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分为三个层次,即“三通”,一是“通”硬件,每个班级配备适量的电教设备和网络设施。二是“通”资源,在硬件通的基础上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三是“通”方法,利用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1.1 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 实现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变革;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推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引导者角色转变。

1.2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 让教材资源、名师资源、校本资源、均衡资源进入每一个班级,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1.3 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育生命线 建立鲜活丰富的教学备课资源库,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效率;多彩多样的知识题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4 提高师资培训、助推教育改革 可实现大规模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便于大范围推动基础教学新课程改革。

1.5 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系统提供爱国教育、国学教育、道德教育等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6 实现科学管理、确保改革创新成果 系统提供教育局管理、学校管理等管理功能,有利于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管理的效率,实现教育科学管理。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设计原则 ①系统性:从教育教学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解决日常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教学管理、学校一线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需求。②实用性:系统设计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满足教师数字化网络化备课、授课的实际需求,系统界面简洁,布局合理,操作简便。③先进性: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和开放的SOA体系结构;采用PON光纤通信技术搭建基础通信网络。④成熟性:选用覆盖率高和技术成熟的产品。⑤可靠性:采用多种集群和高可用机制,具有容错和容灾能力,满足多种环境下的应用。⑥安全性:采用基于令牌的多级安全认证机制和完善的内容审核手段,确保数据传输、教学内容和系统处于可靠的安全等级之上。⑦经济性: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选用性价比高的设备完成项目建设,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支持对原有教学设备的利用;采用标准化接口设计,满足未来新需求扩展需要。

2.2 系统构架 基础教育班班通平台由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学资源调度系统、教学资源服务系统、教师备课系统、教学授课系统、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教学数据统计系统、网管系统组成。

网络架构分为市、校两级部署。校级平台可以独立运行,在学校备课、授课时不受外部网络影响。

2.2.1 系统逻辑构架,如下图所示

2.2.2 承载网络 “班班通”网络平台是一个高速宽带网络平台,以适应多媒体信息传送的需要,安全性、高性能与经济性的平衡是其网络平台的核心。网络节点众多,应用需要有较强的可扩展性,需要建立一个专用的网络平台,统一实现纵向的信息交互。

平台层次结构分为教育城域网、互联网两部分;网络拓扑如下:

3 系统功能

3.1 市级平台

3.2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建立标准的元信息规范和资源目录结构,各级教育机构能够分级建设、管理,整合电教中心、优秀教师、资源运营商的教学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优质资源服务。

3.3 教学资源调度系统

资源运营人员根据资源分布的需求及下级教育机构对资源的需求,对教学资源进行调度,可以将市级教学资源调度到下级资源库及服务节点,使资源存储分布合理,提高教学资源服务质量。

3.4 教学资源服务系统

为教师教学提供流媒体的点直播服务、资源的浏览及下载服务。提供区域内智能调度,将用户的内容请求负载到最佳的资源服务节点,提供优质的点直播服务、资源的浏览及下载服务。

3.5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对教学的支撑和辅助管理,可以管理各级教研机构的学校、教师基本信息,辅助教学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组织直播教学活动、实时查看班班通工程建设进度,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3.6 教学数据统计系统

教学数据统计系统在各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应用及资源应用情况,提供宏观预测和趋势分析等内容,为教育管理者及资源中心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3.7 网络管理系统

网管系统为基础教育班班通平台提供了全方位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性能监控、性能分析、故障处理、统计分析等管理方案。

3.8 校级平台

3.9 教师备课系统

备课平台主要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同步教材资源和专题活动资源、校本资源、均衡资源及其他优秀教师共享资源,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搜索、浏览、收藏、下载教学资源,完成课件的组织、制作,并上传到教师个人文件夹供教学授课使用。

3.10 教学授课系统

教师利用授课平台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主要包括教材资源浏览、教师收藏、教师文件夹、均衡资源浏览等栏目。

3.11 教学客户端

教学客户端通过连接授课系统提供教材资源浏览、教师收藏、教师文件夹、U盘资源浏览、专题活动、校本资源浏览、均衡资源浏览、教学直播等服务,能够在线播放视频、音频、Flash、PPT、图片等多种格式教学资源。

4 “班班通”教育系统的功能应用

4.1 建立教学资源整合管理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规范的、开放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立统一资源目录和元信息规范,科学分类管理资源,支持分布式存储,实现市、校两级资源库。

4.2 建立教学资源调度运营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分布服务

建立统一资源调度中心,实现各级资源服务节点间教学资源的统一调度,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视频、音频、Flash、PPT、图片等格式)的调度分发。

4.3 建立教学教学应用平台,实现多媒体互动教学

支持在线和离线的备课、授课方式,完成资源筛选、收藏、在线预览播放、下载,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在线的收藏、下载、预览、上传等功能。

4.4 实现教学科学管理、资源科学规划

建立教育基础信息库,实现市、学校两级管理,提供准确的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在线浏览、下载)分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资源建设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学校数字化、信息化应用的广度、深度考核提供参考。

4.5 运营维护

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管理手段,对市级平台、校级平台的业务系统及硬件设备进行全面的性能监控、性能分析、故障响应及多媒体教学机在线智能升级。

在目前市级平台、校级平台基础上可以扩展教学直播课堂、学生在家庭中自主学习的功能。

①教学直播课堂

在现有平台基础上,通过扩充直播头端设备(摄像机、编码器等),即可满足区与区间、校与校间、班与班间开设直播课堂,让更多的班级学生享受优质教学服务。

①学生自主学习

在现有平台基础上,保持现有系统结构,根据学校学生数量,适当扩充校级服务器数量、增加网络带宽,增加学生学习门户,即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同步教材课程,观看专题活动资源。

参考文献:

[1]钱展.基于SOA的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北京邮电大学.2011-04.

[2]刘繁华,张瑜.协同教育“班班通”解决方案及应用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12.

[3]刘志波,齐媛.班班通:从校园信息化建设走向课堂信息化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10-08.

上一篇:演讲开场白怎么写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