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独白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的独白(精选8篇)

留守儿童的独白 篇1

你不在家的时候;我会经常在你离家的路口张望;瞪圆双眼,像长颈鹿一样伸长脖子,要是你一下子出现在那里多好;

你不在家的时候,我会经常背着奶奶,偷偷溜进你的房间,看看你的相片,看你的模样跟我想象的是不是一样,我还会摸摸你的衣裳,爬上你的大床,闻闻还有没有你的香味,闻着闻着,不知怎么的,我的鼻子就变酸了,变得像酸腌菜一样;

你不在家的时候,我还会经常爬到阳台,看邻家的宝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里,看动画片、听故事、唱儿歌,我就叫来奶奶一起看天空,数星星,看月亮

你离开的日子像星星一样多,我总数也数不清

要是我能变成天上的星星有多好,我就能睁大忽闪忽闪的眼睛看到你,奶奶说到月亮再圆的时候你就会回来,我看见月亮圆了又扁扁了又圆

要是我能变成孙悟空更好,我就可以变成小蜜蜂飞到你的身边,就可以一下子扑到你香甜的怀抱

要是我能变成孙悟空,我还可以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还有钱,这样你就不用到很远很远的外面去赚钱,就可以天天在家陪着我,我就可以像邻家的宝宝一样

可惜我不是超人也不是孙悟空,我什么魔法也没有,我只是一个小宝宝

找到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电话,我想你更想你来电话,时间长了你就变成了,有很多数字的电话号码。你说,要去外面赚好多好多的钱回来,才能让我吃饱穿好,才能让我上好学;你说,在家做个听话的乖宝宝,才有好玩的玩具 漂亮的巴比娃娃 和可爱的布熊猫

我有时乖有时不乖,我很乖时 你没有甜甜的笑着把我抱抱。我不乖时 你没有用严厉的眼光看着我。电话里你好像天天说一样的话,乖和不乖好像都是一样的。我好烦,后来我就不喜欢听你的电话了

留守儿童的独白 篇2

一、恨其不争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如下一些情况:

1. 养成教育差, 自理能力弱。

2. 缺乏亲情关爱, 陷入情感饥荒。

3. 迷恋网络游戏, 沉溺于青春早恋。

4. 不思进取, 人生理想普遍不明。

5. 成绩普遍较差, 性格孤僻乖张, 逆反心理强, 厌学情绪浓, 辍学现象严重。

6. 不守法纪, 不务正业, 拉帮结派, 成立团伙, 逞强称霸, 犯罪倾向比例较大。

这些现象的产生, 分析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父母大多不在身边, 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 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 也缺乏教育的能力, 这使得那些留守学生在监护管理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

2.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 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 在孩子的物质供给上通常都很大方慷慨, 这使得部分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

3.学校在留守儿童的管理方面, 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困境中。由于这些学生的实际监护人多为祖辈, 平时缺乏与学校老师的交流;而父母又远在他乡, 和学校也缺乏配合, 因此根本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齐抓共管”。而家长对学生的衡量, 也最终简化为学生的成绩单, 从而不能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对子女作出评价, 更谈不上什么合理的指导。评价尺度和标准的不一致, 导致了留守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

4.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模式, 不能适应学生在新的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需求。由于祖孙之间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相差悬殊, 因此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出入很大, 相互之间容易产生意识摩擦和人格冲突, 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情愿留宿校外, 也不愿意回家或上学, 逃避家长, 躲避老师, 并由此产生本不该有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 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从而迷失自我, 误入歧途, 甚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5.留守儿童的自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已成为一大不容忽视的隐患, 他们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 而且还面临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

(1) 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 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很多学生上学和放学都要走好几公里崎岖难行的山路, 而且又没有家长护送, 路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实在令人担忧, 特别是女学生极易受到性侵犯, 因此很多学校不得不在周末提前放学。

(2) 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监管, 留守儿童独自一人住在家里, 十分危险。强奸、盗窃、拐卖、火灾、洪水, 已成为这些学生思想上的额外负担, 使他们的神经长期处在紧张、害怕中,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习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疾病, 在学校里, 也许除了老师的关心和问候外, 回到家里, 恐怕则是“无人问津”。有很多学生就因为在生病期间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 最后不但加重了病情, 而且还耽误了不少的课程, 不得不辍学回家, 或打工, 或另谋生路, 从而成为新时代的“文盲”。

6.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家打工, 得不到足够的亲情关爱, 所以生活的自理能力非常差, 生活习惯不良, 缺乏必要的个人卫生常识和习惯, 衣服脏兮兮, 头发乱蓬蓬, 一周不洗脚, 半月不洗头的现象, 对很多学生来说, 早就习以为常。特别是对于女生来说, 家庭在“青春期”这一问题的教育上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女学生对自己生理特征的变化, 感到紧张、害怕、茫然, 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大多为男教师, 对此事也不便多提。

长久以来, 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目前在校的留守儿童, 其精神状态和学习处境, 实在令人担忧。打架斗殴、吸烟酗酒、谈情说爱、上网赌博、旷课逃学……各种突发的状况, 令学校、社会、家长束手无策, 茫然无措, 很多班主任则更是无所适从。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的陈诚同学的父母在他两岁多时就双双外出打工, 最初两三年回来一趟, 后来父母离异, 各奔前程, 到现在为止, 已有六年没有回家了。陈诚同学从入学时的逃学、小偷小摸, 发展到伙同他人入室盗窃, 把一个老太太的4500元钱偷了。派出所立案调查属实, 但是, 陈诚同学早就不知所踪了。

这些就是我们农村教师心中的恨。

二、痛己无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 无疑是一个社会难题。一方面, 任何发展中国家, 在其发展初期, 城市对农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处在发展初期, 城市的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 还很难容纳这么多的老人和儿童, 说得不好听一点, 这叫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作为一个普通教师, 面对这些留守儿童, 我深感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痛恨自己教育的无力和苍白。

面对社会现实, 我们教师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它, 但是,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多方管护, 增强责任感, 培养爱心, 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 稳定儿童情绪。对于爱犯错误的留守学生, 由于长期远离父母, 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呵护与关爱, 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 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 比别的孩子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因此, 作为老师, 我们不要一味地对其批评斥责, 更不能把他们视为异己, 在课堂上进行无情地讽刺和嘲弄。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 用爱心和真心去对待他们, 不仅要在学习上给予帮助, 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做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改掉自己也许还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所谓的“小毛病”。我们还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单独谈话, 了解情况, 沟通思想, 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将那些不安全或非正常的现象和行为, 尽早杜绝在萌芽状态。

第二,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工作, 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 起支撑的作用, 可以说责任重于泰山。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不仅要教好书、上好课, 而且要积极做好德育工作, 因为在学校里, 班主任实际就成了这些留守儿童最直接的管护人。针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 班主任尤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作用, 从多方面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认为, 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要爱不要恨, 要教不要训, 要拉不要推, 要缓不要急。这项工作首先要从亲情入手, 取得他们对自己的信任是关键, 有信任才能激发兴趣, 有了兴趣, 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对那些“双差生”, 开始要与他们谈心, 交朋友, 打开他们的心扉, 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处境, 摸清他们的家庭情况, 看看他们的困难在哪里, 想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只有这样, 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在调查中被他们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第三, 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我觉得, 人不只是为了“有用”才去读书的, 读书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要让学生明白, 读书不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道精神枷锁, 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生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学问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痛苦。即便生活是首诗, 也会有吟不下去的时候, 何况是学习呢?所以学习中遇到的那些困难, 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必大惊小怪。有光的地方一定有影,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他可爱和可恨的地方。正如俗话说“可恨之人必有可爱之处”。没有哪一个学生天生就是笨蛋和蠢材, 每个人都有他内在的美好的东西。这需要我们具有一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一颗能包容万物的爱心。

第四, 用理解代替惩罚, 以赞赏取代指责。亲情的过早缺失, 让这些孩子不得不在很年幼的时候, 就开始在家里独担重任, 独自生活, 许多学生过早地出现了明显的成人化倾向。而隔代教育形成的“代沟”, 让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亲情, 所以, 我觉得在学习生活中, 得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 不是赞同, 而是一种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 是一种满怀宽容的尊重。哪怕在学习上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和变化, 都不要轻易放过表扬的机会, 最好能及时把你对他的肯定以最优美和最恰当的方式传递给他, 让他切实地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和欣赏。是否具有自信心, 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果一个老师能始终以欣赏的姿态来面对学生, 其效果也许远比斥责要好得多。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 这样写道:“掌柜是一副凶脸孔, 主顾也没什么好声气。”所以, 老师态度的好坏, 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古人云:“泪眼看花花不语”, 倘若易“泪眼看花”为“笑眼看花”, 岂不是青山笑, 绿水摇吗?那些因长年无法与父母交流沟通的留守儿童, 更应该成为教师特别关心和帮助的对象。

第五, 关注心理健康, 强化法律意识。针对留守儿童暴力倾向和犯罪几率的扩大, 班主任还要着重关注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首先, 要随时跟踪调查了解情况, 把相关信息及时整理成档案, 上报学校教导处和保卫处, 以备查阅;其次, 还要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密切联系配合,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处理解决;再则, 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校或班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甚至还可以聘请心理学教师从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情绪调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心理指导。同时, 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 力争为留守儿童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六, 尽快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制度。近几年, 由于乡村学校布局的大调整,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寄宿学校。而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 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制度也不是很健全, 以至于有部分留守学生没有在学校住, 而是到校外与他人合租房子。这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而且, 对班主任来说, 也难以尽到监管的责任, 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 学校应尽快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相关管理措施, 以保障学生在校的食宿安全。

留守儿童的独白 篇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主要指在我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而留在农村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初中阶段正处于儿童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阶段,也是一个人情感、性格、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主要以本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1.性格孤僻、怪异、自卑

留守子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子女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在此次调查中,自感比较自我的留守儿童占57%;自感爱挑剔的占49%;自感而不讨人喜欢的占47%;有孤僻、怪异倾向占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这种现象主要由不完整的家庭造成。完整家庭应该是长幼有序、相互沟通的互动模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更容易按照固定的伦理规则行动,从而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但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往往对孩子比较溺爱,忽视对他们强化与规范,使留守儿童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分享。

2.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亲子沟通对儿童成长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现实,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中73%有过烦恼、郁闷;72%的有过忧愁、焦虑;61%的认为自己易怒易爆;45%的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他们中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近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也比非留守儿童差。有很多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而这种道德焦虑又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恶性循环使他们缺乏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3.孤独、自卑,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表示孤独感的留守兒童占59%;表示自卑的占65%;有被抛弃感占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仅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和自卑心理。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当他们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当他们有心事时,不愿意和别人倾诉,由于缺乏没有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变得更加孤独、自闭。

4.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在此次调查中,留守儿童中,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的占52%;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的占58%;有过说谎的经历占48%;认为自己较为冲动的占65%,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调查现实,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为公公婆婆和外公外婆,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且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也比较落后。他们大多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因而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表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留守儿童告诉自己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教育疏忽有莫大关系,因此父母要切实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要多回家看看孩子,并多利用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慰藉。交流时要注意以孩子为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说教。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及时进行引导。通过沟通和交流,能够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明白了父母的辛苦与用心,让他们更懂事,更能体贴父母。此外,应尽量保证父母至少有一人能够与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

2.加强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和辅导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态度,这既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和关注。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多留意孩子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烦恼、感情上的困惑,以弥补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同时,学校可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关注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要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严厉打击传播色情、凶杀等音像制品的行为,彻底捣毁地下赌场,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农村社区可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和辅导员,帮助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鼓励身边没有小孩的父母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义务帮教。最后,农村和学校的妇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也应该尽可能加强对附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以及分担家务等形式,使他们主动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国举,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张燕.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问题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3]田维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7,(13).

留守儿童的独白 篇4

摘要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他们留在乡村或者随着他们一起进入城市的孩子,却伴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孩子教育问题,更成为这些问题中重中之重,老师作为面对这一问题的主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也是社会为老师们提出的新的课题。以耐心、爱心、平等之心为主,灵活应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是老师应对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教师,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而他们的子女在外务工无能力照顾,则留在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料,这些孩子则成了留守儿童, 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然而留守儿童的教育则是最困扰的难题,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教育,学校老师的教育责任因此显得致关重要。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与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成了学校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正面教育或教育不当,将不仅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现象,还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为缺少亲人的正确指导教育,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显得至关重要。

1、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定理解,与认识亲情的缺失,使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交流渠道,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监护人不在身边督促、孩子自身缺乏自能力 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留守儿童大多数是被代为监护,代为监护人因为自身的年龄、身体、素质等问题,无法完全与留守儿童交流,使留守儿童无法找到父母身上的安全感,导致留守普遍存在自我保护意识严重,从而伴生出现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等不利于成长的心理问题。另外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处在0-14周岁之间,也就正在处在义务教育的中小阶段,作为一名小学的老师,我们也就成为全社会主要面对这个特殊群体的主力了,如何面做好这个群体的教育工作,也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了,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力军。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发现症状,对症下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爱留守儿童

1、平等对待、消除歧视是化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首先应当做到,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这些孩子是留守儿童,就有一丝差别,甚至出现虽然我们没有歧视的意思,但让孩子理解我们存在着不同。老师应当落实先教做人进而成才的教育思路。在平时授课中我们绝对不可以出现,如: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随便当着班级等公共场合指出这个学生这样那样的缺点,即使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也顾忌学生脆弱的自尊心理,最好在私下在去指正其不足。尤其对于留守儿童来 说也许您的一句不经意的批评,使他的心中本已经脆弱的心理防线崩溃,导致他们自卑与自闭。相反,我们如果对于孩子的每一丝进步都来一点轻声的喝彩与鼓励,就可以慢慢改变他们自卑与不自信的心理,从而使包括留守在内的所有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 用心关爱,多引导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笔者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3、建立信任是打开沟通之门的切入点

赢得的孩子的信任,是老师必备的能力,特别是赢得的留守儿童的信任,更是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缺乏沟通等问 题的关键。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写给老师写信、和老师匿名网络聊天、批改同学们的周记或者日记等渠道和孩子们交流与沟通,但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隐私。绝对不能出现孩子们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一些方式向老师说的体惜话、问的隐私问题而老师随意或者不经意的披露这些隐私的现象,那样对于孩子来说你已经永远的失去了他们的信任,也关闭了打开他们心灵窗口的大门了。在赢得孩子们信任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对于孩子们遇到问题给予多种解决方式,让孩子们去选择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不要单纯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样做,而是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这样做

4、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解决留守儿童的主要手段。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5、无私的关爱是抚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优良药剂

对于留守儿童面临的在家庭中遇到缺乏父母关爱、缺少生活上、学习上指导问题。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做为留守儿童“爱心妈妈”的作用,在平时生活中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投注更多的关注,比如:对留守儿童家庭多作一些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们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并且对孩子遇到的一些学习上问题进行适当与正确的辅导,要做到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他们用我们无私、平等的关爱抚平留守儿童心灵上被抛弃、被遗弃的扭曲心理。6、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在许多地方已出现了“代理家长”、“知心爸爸”、“知心妈妈”。我相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用爱心去感受,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拥有花样年华。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5

我班有一位学生,他的父母从他出身起,就一直在外面打工,他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到今年已经有九岁了。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可是他在班上却很不合群,几乎班上的男孩子都喜欢打他。

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没有什么困难,如果他用点心,几乎每次都能考进班上全五名,数学语文成绩都不错,字也写得还可以。

但要论起他这个来,那就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了。

个人生活有点脏,喜欢咬笔头。

你去翻翻他的书和作业本,你几乎找不到一本封面是干净的,他在封面上乱涂乱画,打草稿。书里面也是,到处都是笔芯水流下的痕迹。无论什么时候,嘴里总是咬着东西,不是笔头就是手指,他的每一只笔都被咬烂了,有时笔芯水就这样挂在他的嘴上。

没有朝气,爱走神。

他无论什么时候站着,总是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耸拉着肩膀,有东西靠着的话,他绝对站不直,会依着东西站,有时,你向他提问,他都不知道你刚才在说什么。

没人缘,好咬人。

班上的孩子都孤立他,上次我们去春游,组织四人一组,全班就他一人,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一个组。班上玩的时候,他一般都在旁边望着,因为没人跟他玩,等班上打起架的时候,经常出现开始一起打闹,到后来却都去打他一个人。他与人打架的时候,有时也许是出于自卫,经常会咬人。

在这个班教学,我有快一年的时间了,我经常关注他,他现在是好了许多,可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这孩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因为缺少父母的爱,缺少父母正确的引导造成的。

留守儿童的论文 篇6

放学了,小华和小明正在回?家?,小华边走嘴里边吃零食,他后面留下许多瓜子壳零食袋,小明说:?小华,你有点素质好不好,你再乱扔回去我告诉‘家长’。?不多时他们便到?家?了,文中所说的‘家’是学校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的宿舍,规模在8-10个留守儿童之间,‘家长’便是刚分来的专职生活指导教师王老师。王老师戴着白色的厨师帽,胸前围着围裙,王老师名叫王刚,性别男,年龄22岁,是儿童少年心理兼行为习惯教育系毕业。王老师对大家说:?孩子们都到齐了,今天没做坏事吧,都看着我,有做过坏事的都逃不过我的火眼金睛,最好事先承认。?小华红着脸说:?对不起王老师,我在地上扔了垃圾。?王老师表情很严肃:?你还算诚实,我们的惩罚是读一篇有关环保的文章,书架上有,自己去找。?王老师接着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要来一次卫生评比,评比项目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个人的脸手要洗净,个人的床铺要收拾干净整齐,完成后我带你们去踢足球。?不多时孩子们都收拾得整整齐齐。王老师又说:?今天完成得不错,踢足球去了!?孩子们欢呼着冲出了家门,足球场上孩子们在王老师的带领下玩得很开心。晚饭后,他们在王老师的辅导下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孩子年幼时便独自一人在家生活,有的在爷爷奶奶的监护下或在亲戚照管下生活。 留守儿童在班上的表现出的特点是表情阴郁,上课易走神,行为习惯不好,成绩不理想。不能说没有人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但是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存在诸多缺陷:一是他们年老体衰,对孩子的监管能力不足;二是思想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三是知识层面的狭窄导致对孩子不能进行文化课方面的.辅导。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很多问题,有时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时还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一些小事变得复杂,难以解决。留守儿童已经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造成人才的浪费而且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国家的兴衰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人才,父母打工赚得的血汗钱远远无法弥补被荒芜的下一代,虽然有的学校、有的部门对留守儿童采取一些帮扶政策,但是只是杯水车薪,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形成制度,凭借强大的教育政策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对于上述情况我想:为了生计,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不得不去打工,能不能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让父母安心打工又不误孩子——创建一种留守儿童之家的办学模式,开辟一种职业:生活指导教师。

这种学校是一种寄宿制学校,由专业的老师充当?家长?的角色,负责孩子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负责认识、价值观取向的教育和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作业的监督、辅导负责。这种办学模式的优点:

1、实现教育公平,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2、这种教育模式更科学更合理。生活指导教师是专业训练的,他们有一整套完整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孩子的教育能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3、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无辅导对孩子的成绩有很大影响,这种模式能让孩子得到有效的辅导。

留守儿童的独白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性格孤僻内向, 人际交往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引导, 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化没有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出现相对滞后甚至偏离了社会化的正常方向, 这引起儿童的情绪变化, 表现出喜怒无常、沮丧压抑甚至狂燥等不良情绪。调查显示, 有51.37%的留守儿童会与父母、留守监护人、同学谈心, 有48.63%的留守儿童不与人谈心, 有8.90%的留守儿童还没有想过与别人谈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一部分留守儿童害怕交往, 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很不自在, 害羞, 不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表现出交往过度, 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过早染上社会气息, “铁哥们”、“江湖义气”, 很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对待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 与父母交流少的留守儿童, 体现出来更多的情感依赖和需求, 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严重。一方面, 他们自身认识在不断增长, 情感需求在增长, 另一方面, 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客观事实不但没有得到改变, 反而时间再不断地延长, 这种自卑感不但没有因为时间减少, 而是进一步增加和泛化, 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强, 对抗情绪严重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敌对防御不信任, 总是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在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种潜意识的不信任导致他们面对管束处于对抗状态, 产生出较严重的对抗情绪。

4、价值观念扭曲, 性格和行为分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就没有父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面的帮助和指引, 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差。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管理, 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他们脾气暴躁、遇事处理冲动极端, 常常因为一些无端的小事情打架斗殴, 辱骂老师同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情感上的缺位父母、留守监护人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 而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智力发展教育很少, 从而出现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良好的亲情依托

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它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处于亲情缺失的生活环境中, 没有与父母建立起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就容易养成胆小怯懦、敌对破坏的性格特点。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 难以与他们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无法关注到他们的身心需求。即使有短暂的见面, 由于缺乏沟通交流的基础, 父母在教育管理时往往容易陷入粗暴、简单。有的单亲在家, 但由于忙于家庭事务、忙于生计, 缺乏科学的方法, 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力不从心。

2、监护人教育管理上的缺失

监护人的教育管理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 有30.14%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有4.79%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亲戚朋友;有2.05%的留守儿童处于完全无人监管的状态, 他们寄宿学校;有62.33%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

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 他们年龄较高, 文化程度低, 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大, 难以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 往往是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 而对于孩子身心上的需求, 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缺失, 导致孩子娇生惯养, 道德品质、理想缺乏。

亲戚朋友作为监护人或者没有监护人, 这样的留守儿童父母往往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气息的影响, 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

3、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上缺乏互动

界石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 当地居民整体素质、教育水平较落后。许多学校还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 没有进行及时干预。在教育管理上, 家校缺乏互动,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 很少关注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大多数家长没有与学校进行沟通交流。

4、社会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新传媒时代, 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血腥暴力, 极易影响到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束, 留守儿童容易把心理的寂寞空虚转为盲目寻找其它精神支柱, 游戏、上网、赌博、色情已严重威胁到了留守儿

留守儿童的独白 篇8

事实上,进入学校偷盗怕值班老师报警于是打死老师的三名少年,并不全是留守儿童,他们共同的特点不是父母出外打工,而是——跟父母关系恶劣。

媒体报道将人们的关注点投向留守儿童,于是当地政府迅速全面开展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留守儿童当然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关爱,可是,千万别给孩子贴标签,认为留守儿童都有问题,你可知道这会伤了那些发展良好的孩子?

当周围的人都拿怪怪的眼光盯这些孩子,当世人把“问题儿童”这顶帽子扣到这些孩子的脑袋上,你想过他们心里的感受吗?他们以后的路会好走吗?

留守儿童≠问题儿童

在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赵景欣看来,把“留守儿童”和“问题儿童”划等号是非常错误的。

赵景欣教授研究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已经十多年了,她曾经在山东菏泽、聊城等地做过调研,结果却是这样的——

“在你眼里,留守儿童是什么样子的?”拿这个问题问老师和校长,他们脱口而出的是:自卑、懦弱、冷漠、孤僻、自律性差、缺乏爱心、不合群、学习成绩差……

问到留守儿童自己时,有一半多的孩子会说:我爱学习,我真诚、乐观,我乐于交朋友……

问到留守儿童的小伙伴时,有一半的孩子会这样说他们的朋友:认真,聪明,懂事,有责任感,好相处……

曾经的留守儿童范中振,特别反感别人拿异样的眼光看留守的孩子,哪怕是出于好心的同情。

我是一名资深留守儿童,我为自己代言——我过得很好。从四五岁开始,我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先是出去打工,后来又做生意,一直在外面。没办法,这里的生存法则就是出去才能活,如果守着几亩地,饭不饱衣不足,而且会让别人认为没出息,更别说完成国家奔小康的任务了。

我觉得我的童年是完整的,尽管是留守儿童,但我从未感到父爱或者母爱缺失或缺少。至今,我都和父母无话不谈,我会和他们说学校里的趣事,甚至自己的感情情况。我从未感觉我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我爱读书,爱看电影,爱听音乐,爱听郭德纲的相声,听老罗瞎扯时也能会心一笑。

当我看到有人上高中、上大学还要父母陪时,你知道我心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吗?我常常觉得,是留守让我生活上能够自理,甚至独立。求你们别把留守搞成一个筐,啥堕落的、不好的都往里装。

常常看到有人对留守儿童过于同情,似乎留守儿童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是他们的主旋律,并且他们身心发育不健全,这让好多人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留守儿童。

没错,留守儿童或许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他们要的不是可怜,而是尊重和关爱。

记得小时候老师让填留守儿童表,我一同学会抢着写,他说这是证明自己独立的机会。可是现在如果你说他是留守儿童,他会说,你才是留守儿童,你全家都是留守儿童。因为他听人说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

的确,心理有问题的孩子里有留守儿童,但也有非留守儿童。

赵景欣教授更愿意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特征说成——父母亲情相对缺失。

这种很客观的处境会加大孩子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危险性,但是,这并不是说可能性一定会变成现实。而且赵教授调研发现,有很多孩子并没有变成问题儿童,反而会在某个领域发展得很好。

所有孩子自身都蕴藏着潜力和力量

谁说在不利环境中,孩子必定会出问题,这话说得太武断了。事实上,所有孩子自身都蕴藏着一种潜力和力量,成年人或教育者需要充分发掘孩子的潜力,引导着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不管是不是留守的孩子。

那些成长得不错的孩子,正是因为这种潜力得到了激发。

我们来看看那些在逆境中长起来的孩子是怎么说的:

sophie xiong:小时候,我也是一直跟着奶奶生活,爸爸妈妈在外做生意。只有寒暑假才会跟父母一起住。但我从小就知道,做什么事情都不让家人丢脸,要好好孝顺家人。我快乐自在地在老家生活着,长大了,到城里了,才知道原来我以前也是个留守儿童。可是,我以前真没感觉到像现在报道里说的那么凄惨,反而经常很怀念那种快乐的生活。

素素于:当别人听说我曾经就是留守儿童时,大都拿同情的目光扫描我,特讨厌。我不自卑,相反,我很自豪。我感谢自己的那段经历。在那样一个童年里,我做了同龄孩子不会做的事情,我看到了同龄孩子看不到的问题,我练就了一种同龄人不一定会有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家长不在家,很多事情必须由我来解决。这不是可怜,而是一种锻炼。所以我独立,社交能力也得到提高。

冯瓜瓜:我很感激我是个留守儿童。我爷爷是老军人,从小家教甚严,别的女生初中就开始经常晚上出去玩到很晚,我是从来不被允许的。关于如何坐,如何使用筷子,如何尊敬长辈,如何做一个有礼貌又上进的小孩等等,都是我爷爷教的。我奶奶以前上过私塾,我会说话的时候就教我背古诗,大了一点就教我写字。长成现在这个样子,我很感谢我的爷爷奶奶。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留守儿童,直到前几天男朋友的妈妈跟我说:阿姨不是说你哦,是觉得你是个留守儿童,可能你妈没有教过你……哎呦喂,留守儿童也会有时间跟爸妈待在一起的好嘛!

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发展得不错,正是赵景欣教授一直以来所研究的课题。多年的研究发现,以下几点是最应该做的,可以保护并激发孩子在逆境中的潜力。

一、对于父母出外打工这事,引导孩子往积极方面想。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心里会暖暖的,想到父母时是思念,而不是孤独寂寞冷。有些孩子这样说:“爸爸在外面打工,一定很累,很辛苦。我们在教室里学习,风不吹,雨不打。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好好报答,让他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孩子内心就是有力量的。

二、不管离得有多远,父母都要

跟孩子多沟通。经常给孩子打个电话,或者写封信,让孩子知道爸妈是想他们的,是关心、关注他们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好的话,留守的孩子相比非留守的孩子,更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影响,一些优良传统、社会规则和价值观更容易深入孩子内心,从而避免孩子走上违法乱纪之路。这大概是因为“距离产生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父母又对孩子没有减少心理上的关爱,亲子关系不错,于是父母每次在电话里的谆谆教诲就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了。

三、亲子关系一般,也可以请朋友

来帮忙。有的父母不太会跟孩子沟通,那就想办法帮孩子多交几个好朋友。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支持,也能弥补父母不在家的感情缺失,让孩子不至于感到太孤独。

四、教给孩子一些面对困难时的办

法。很多留守儿童在解决困难时,办法用得不太好,比如用暴力,或者压抑自己。父母如果能多让孩子报报忧,说说生活中的不愉快和困难,对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加以引导,就能既避免孩子走弯路,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五、给孩子一些逆境信念。咱们国

家有很多类似“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信念,这对于处于逆境中的孩子来说,很有帮助。研究发现,孩子越相信持有的这些积极的逆境信念,他的孤独感就越低。孩子会把暂时的不利处境当成是他的发展机会。但是,如果孩子跟同伴关系不好,那这些信念反而可能会被同伴讽刺、嘲笑,反而不能再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所以,归根结底,最根本的还是得把亲子关系搞好。

上一篇:客诉处理案例分析下一篇:珍珠鸟说明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