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共16篇)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1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法治中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23日在北京召开,是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

中共历届四中全会多聚焦于党风建设,而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则落脚于依法治国,以此作为全会主题,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尚属首次。选择这一主题反映出执政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重大政策考量。这也是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一个必然要求,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支部积极组织学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下是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些心得: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代中国奋发向前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愈加清晰。全面深化改革是必须打好的攻坚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它们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广大人民幸福安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法治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彰显,法治必须且必行。

文秘热线--资深的文秘专业网

虽然我国古代关于法的思想相当丰富,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说法,但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法仅仅是王法、治始终是人治,没有也不可能有法治,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历朝历代,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他们需要的社会秩序,人民往往为法所役、惧法畏讼。直到晚清所谓立宪,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仍然规定“皇帝权力神圣不可侵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也正因为如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法制重视不够,我国法制很不完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大力加强法治建设。我们党制订完善大量法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生活有法可依;积极推动法律实施,稳步推进司法改革,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合法权益;广泛进行法制教育,持续开展普法工作,提高了全民族法律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任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法就是规范和秩序,法治代表文明和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必须依靠法治。从轻法到重法、从惧法到信法,这种变化实为不易。

文秘热线--资深的文秘专业网

然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可否认,同立法取得巨大成就相比,我们在执法、守法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现实生活中,不懂法、不遵法,以身试法、知法犯法;搞变通、打折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随大溜、存侥幸,视法律为儿戏;藐视、践踏法律等现象和行为皆有之。这不仅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损害公平正义和人民利益。事实证明,社会越是发展越需要法治,法治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中。这就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里的“全面”,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各方面、各环节,就是一视同仁、一以贯之,决不允许有法外之地和不受法律约束之人。那么如何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切实做到懂法、遵法、守法呢,还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科学立法。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即改革不断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加强立法方面,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让广大群众参与立法,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文秘热线--资深的文秘专业网

二是要建设法治政府,夯实法治国家之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是统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两翼”。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曾指出,“依法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法治国家是主体,法治政府是重点。”

三是提高执政能力,熔铸法治国家之魂。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干部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至关重要。要深刻认识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对法治建设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要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政治方向,正确把握党与法的关系,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深化法治实践;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切实做到守法律、重程序、讲规矩。要增强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摒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切实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要始终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坚

文秘热线--资深的文秘专业网

决反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切实做到公正用权、公平处事。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四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一些贪腐往往就是“执法者就是违法者”。行政执法人员手中拥有执法、监管等权力,他们在“自由量裁”范围内更自由,所以需要严格执法人员进入,加强执法人员管理,注重执法人员培训,建立执法队伍奖惩机制,执法者必须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同时,纪检和司法部门也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2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全国各地区、各行业设备协会负责人, 各理事单位和会员单位代表, 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 以及相关的专家代表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念修,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及军队有关部门领导到会指导, 充分体现了国家部委对全国广大设备工作者的关怀和鼓励。

林念修副主任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辛国斌副部长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 都在讲话中对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向与会同志和受到表彰的单位、个人致以亲切的问候, 并希望全国设备战线的同志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强协会全面建设、 推动中国装备走向世界。林念修副主任要求, 行业协会要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准确把握深化改革工作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指导、行业自律、市场运作;坚持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坚持服务宗旨和责任意识;坚持加快国际化的合作部署, 引领设备装备现代化发展全局。辛国斌副部长强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行业协会要主动顺应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趋势,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促进设备装备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坚持创新发展, 要与全国设备装备战线的同仁们携手共进, 为促进装备制造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发挥独特作用。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会长王金祥向大会作了《主动适应新常态、新要求, 努力开创协会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他首先回顾了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两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 同时强调指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和新任务, 协会今后工作要坚持四个着力点:一是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进我国设备装备现代化发展;二是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 着力推进中国装备“走出去”;三是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四是加快思想观念转变, 不断增强协会发展的动力。最后, 他从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继续助推行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持续开展设备维修企业资质认证和培训工作、继续搭建为企业服务的互动平台、积极探索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坚持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夯实协会工作基础八个方面, 提出了2016 年协会要下功夫抓好的重点工作。

军民融合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副主任李宝国向大会作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新颖详实, 贴近企业实际需求, 得到参会代表的热切关注。会议还围绕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亮点和时代特征, 选择了6 个单位在大会上作工作经验交流。交流发言的单位分别是: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江西省设备管理协会、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经济特区顺益发展有限公司、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国际合作交流中心。

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 篇3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在中共党史上尚属首次。有分析指出,选择这一主题反映出执政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重大政策考量。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正式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蒋洁敏、李东生、李春城、王永春、万庆良五人审查报告,对此前的有关“双开”处分予以追认,并撤销他们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职务。一次中央全会同时撤销五位中央委员会成员职务,力度之大极其罕见。

外媒观点

美国《纽约时报》

在中国领导人的眼中,社会稳定是让上亿人口在几十年内脱贫、实现经济增长、和平实现中国复兴的重要前提。中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依法治国对社会稳定起到的作用,中国的法治改革前景值得期待。中国向着现代法治体系迈进的种种变革并不是“做样子” ,而是反映了中共领导层认识到推进法治的重要性。每一次改革都为实现改变和开展新的改革提供了机会。

日本《朝日新闻》

在中国,当民众的权利受到威胁时,法院、地方政府和警察有时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向领导人和外国大使馆等方面诉苦告状的案例接连不断。这是社会不满和不稳定的表现。新一届领导层之所以提倡“法治”,是因为民众有着强烈的要求,同时这也是改革过程中容易出成果的领域。

路透社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的政治经济改革及反腐已进入攻坚阶段。将主题明确为“依法治国”指向“权大于法”这一公权力痼疾,这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搬开绊脚石。四中全会推动的司法改革将有助于使私营企业和境外投资者在华获得平等待遇。

“近日来的罢课及‘占中’行动,对香港有很大影响。政府考虑会向中央提交报告,将本港社会的关注、表达的诉求交给国务院港澳办。”——香港政务司长林郑月娥表示,长期占领街道知会破坏秩序、影响民主,受害的是每一位香港人。她呼吁学生代表带头呼吁“占中”者尽快撤离街头。

“中国是乌干达提升GDP的理想合作伙伴,不仅是因为其有能力提供资金,也因为它坚持不干涉他国内务。”

——乌干达总统约韦里·穆塞韦尼表示,中国人带着团结的意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金来乌干达建造基础设施。

“欧盟制裁俄罗斯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更准确地说是适得其反,现在某个第三方高兴了,因为欧盟与俄罗斯正在互相削弱对方。 我们应当在引入反俄制裁情况下考虑到回旋镖效应,而且我之前提醒过这一点,现在这一刻来临了。”——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乔向《真理报》记者表示。

“我们从来就不想看到科巴尼沦陷,土耳其一直在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4

为进一步加深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和实践,11月22日,合马镇党委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了深入学习和讨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的号角,拉开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序幕以来,几乎历届三中全会都成了改革的标志,如会前人们预料的一样,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还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全会明确了改革总方向和2020年基本目标,突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建六大建设为一体的具体改革总要求,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有新界定,对城乡关系有新要求,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对司法体制有新表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表述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职能。

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

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了“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激发中国改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篇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并提出了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阐明了守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这指明了信仰是法治力量得以凝聚和发挥的深厚根基。

作为一名党员,我要自觉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法律要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信法、守法的深厚土壤。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法治信仰,一个社会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法虽立而难行。只有把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意识置于法治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法治在人民心中生根,在社会运行中生效。

法治建设有赖实践。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感知,很大程度来源于切身体验。完善和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让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全社会尊法守法必然渐成风尚。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畅通群众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建立健全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化解纠纷、利益表达等机制,使群众合法权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就会极大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为法治信仰落地生根找到坚固支点。

事实是最有力的说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法治信仰最好的支撑。法治不是抽象概念而在于具体实施,存在于每一次执法、司法实施的过程中。公正的裁判是加固法治信仰的基石,而不公正的裁判会污染法治精神的源头。如果通过正常程序不能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对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就难以形成信任,其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只有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杜绝法外开恩,对每一起司法个案都公正审理,才能使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民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只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持之以恒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法治信仰,指的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当下社会,无论是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讨薪,还是普通市民活跃在决策听证会上,或是司机自觉“拒绝酒后驾车”,都让人感受到法治释放出的力量。而一些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的现象屡禁不止,以违法手段主张利益诉求者时而有之,部分社会成员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某些角落还缺乏必要的法治信仰。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说明,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否

则将形同虚设。

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之一。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法治信仰,就像一座灯塔,若塔倒灯熄,就会让人迷失;道德支撑,如同一道堤防,若崩溃滑坡,就会失去底线。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解决社会转型升级带来的难题,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既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也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篇6

这次民主生活会我们学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依法治国”。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了这次会议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事,身体力行将党的政策方针践行到我们的生活中,让“中国梦”越来越近。

通过这次讨论会,我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确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首先要明确: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我们应该用行动来彰显这次会议的精神“依法治国”。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就体现了法律及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在这次会议中,我关注到我们讨论了一个关于“我们请假应不应该找杨老师”的问题。我发现这其实这个问题只是一个现象,而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我们支部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领导团体应是层层向下的,而不应是领导者把这个团体里的无论大小事务全部包揽。所以关于“请假要不要找杨老师”就反映出我们支部制度不够完善且缺少执行力,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与“违法必究”在我们支部的运用。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7

10月29日, 集团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交流学习体会。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张平主持会议, 会议要求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热潮, 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自觉,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部署上来, 奋力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会议集体学习了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及区市两级党委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安排部署。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张平在会上指出, 集团党委中心组将引导集团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部署上来, 深刻领会把握六中全会精神,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精准把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精神, 做到以上率下, 切实增强党性修养, 全力提升实践能力。

随后, 党委中心组成员围绕学习主题, 结合自身实际和分管工作, 交流分享了学习成果和体会。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8

会上,临翔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马永斌组织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內容,对涉及教育领域改革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回顾了1978年以来7次三中全会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作出的重要部署。他要求全体参会人员在理论中心组学习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报告原文,结合工作实际思考如何进一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临翔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彭江波对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区教职工要全面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到领导带头学,学校职工层层学,与挂钩村群众共同学,并采取多种形式在校内外做好宣传,在全区教育系统掀起学习热潮。二是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全区教职工要结合工作实际,把握好教育发展大方向,切实采取多种措施,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心得体会 篇9

(一)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主要工作。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握大势,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总书记在这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原则性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全会通过的《建议》,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准确把握中央对“十三五”时期形势的重大判断。中央关于“两个没有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科学判断,为我们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科学分析重庆“十三五”形势,必须把我市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大格局中去把握,放到重庆发展的历史纵深中去把握。

二是准确把握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三五”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和推进重庆“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既充分体现“四个全面”的精神实质,又切实贯彻“四个全面”的工作要求。

三是准确把握“五个发展”理念创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高度,既是重大理论创新,也必定引领重大实践创新。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以发展理念创新指导引领发展实践创新,努力开启新的发展局面。

四是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十三五”时期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谋划重庆“十三五”发展,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是准确把握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实现“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全市各级党委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干部执行力、制度约束力,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切实抓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一要迅速在全市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全面、系统抓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工作,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各级宣传部门要周密安排,使五中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发展合力。

二要抓紧推进我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五中全会精神和各方面反馈意见,抓紧修改完善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心谋划、高质量做好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组织筹备工作。

三要切实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做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结合起来。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二)全面把握“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精准理解“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建议》用较长阐述了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五中全会精神的精髓。要准确把握“十三五”的历史定位——“十三五”规划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集中在发展理念上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同时,要准确把握指导思想的根本方向和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核心就是,加快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六条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10

长汀县第二实验小学 汤任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总书记全面描绘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和行动指南。会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推进经济社会实现更好发展的重要遵循,也为教育在“十三五”期间抓好各项工作树立起旗帜、指明了方向。通过本周一聆听邱旻校长国旗下讲话和长汀三中陈荣亮老师作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以及近期的系列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我党和各族儿女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励精图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改革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主动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要投身中国改革发展的洪流,就要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作为一名教师,工作地点在学校,不仅自己要带头时刻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更要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让学生们也要以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为准绳,牢固树立“红线”和“底线”意识,让学生们快快乐乐进入学校,顺顺利利进入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改革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指引教学,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计了宏伟蓝图,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毋庸置疑,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教”意义重大,它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法律关系日趋复杂化的有效路径,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贯彻全会精神,强化法治意识,确保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在法治的轨道中运行,如何用法治的思维管理教育工作和学校事务,教师如何做到依法执教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身体力行。

从本期开始,《依法治教纵横谈》专栏与读者见面了。在第一期本刊特别约请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从推进全省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高度,就“依法治教”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与全面的实践指导。今后,我们将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围绕“依法治教”陆续刊发相关文章,欢迎广大读者关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仅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教育直接关系千家万户,教育治理方式与学校管理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密切相关。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师生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提高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要求和规律特点,按照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找准着力点和薄弱环节,明确攻坚方向,坚定法治理念,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一、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知法懂法是依法治教的前提,树立法治观念是依法治教的先导。全面推进依法治教,首先是要加强法治教育,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良好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指导行政行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领导干部学法不仅是工作需要,而且是依法履职的必然要求。只有领导带头学法,严格依法办事,才有利于树立法治的权威,有利于在广大师生中树立法治观念,促进法律意识的形成。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学法、用法,逐步养成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努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关键在自觉,制度是保证。要建立健全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举办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制度以及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等,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法治理论素养、法治观念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依法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抓好对广大行政工作人员和教师的法治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教育行政执法的主体,很多具体的执法工作由他们来实施。他们的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使他们熟练掌握并履行与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工作的操作程序,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育学生学法守法,教师自己首先要学法、守法,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结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他们爱岗敬业,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把法律知识作为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首先,要转变机关职能,不断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事权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管到什么程度,都应科学定位,而且要有法律法规依据。“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着力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公平竞争的条件上来,将职能从过去的管理型“全能”机关向服务型“有限”机关转变,由“随意型”机关向“法治型”机关转变,由“公婆型”机关向“公仆型”机关转变。要做好职能转变工作,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对各自的管理项目进行再清理,能精简的尽量精简;能下放给基层和学校的,一定下放;能取消的坚决取消,尽可能地方便学校、学生和群众。近年来,省教育厅先后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各地对有关方面已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坚决不折不扣地执行,绝不能搞变通执行。对于那些早已过时的文件和规定,要及时废止和清除,要严防将部门利益权力化。同时,对于过去属于审批项目现在转为内部管理的,要突出加强制度建设。

其次,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执法监督,实施“阳光工程”。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对重大事项的决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保证基层和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要时举行讨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避免决策的不当和失误。要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加强对决策权、许可权等重要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强化对重大事项、重要岗位的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将权力与责任挂钩,严肃查处违法乱纪、渎职失职行为。

最后,要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是落实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法是靠人执行的,不树立起为基层、为学校、为学生和群众的服务意识,不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不能有效地执行,甚至形同虚设。转变作风的核心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群众观念,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摆正自己与基层、学校、师生的位置,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切工作都应从方便基层、方便学校和学生出发,特别是对于职责范围之内,又有条件办的事,要不推不拖,及时办理。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耐心解释,说明原因。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了解和听取基层学校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掌握真实情况,积极研究对策,拿出解决办法。

三、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的目标是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章制度建设、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总体上讲,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权责不够明晰、决策不够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现在,随着行政机关职能的转变和权力的下放,学校办学自主权已越来越大。在这种变化的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促使学校正确使用办学自主权,依法办学,规范管理。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并把章程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保证学校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对外签订的民事合同等符合法律的规定;完善学校的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法人财产。对不适用和过时的学校管理制度及规定,要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

其次,要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

最后,要完善机制,依法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加强对学生、教师的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从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治宣传教育。要加快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和教材的科学化建设,不断改进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法治教育效果更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特别注重宪法教育,强化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教育,将依法治国的理论、原则作为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法治教育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形式,运用网络等手段加快优质法治教育资源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提高法律素质。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12

本刊讯11月3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举行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会议由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钢同志主持, 通信管理局、专用通信局在家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了学习。

与会同志全文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并开展了交流讨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钢指出,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正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了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必须要发挥好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就《决定》的起草背景、过程、主要内容、需要说明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刻阐述, 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决定》精神、自觉做好相关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要坚持好、实现好党的领导。《决定》提出了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深入学习掌握《决定》要求, 既要全面理解, 又要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 贯彻落实推进依法行政的改革要求。在学习贯彻落实过程中, 党员领导干部要紧紧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在工作中、生活中带头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为全社会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更多的力量。

与会同志纷纷发言, 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生活经历, 谈了认识和体会。会议气氛热烈, 发言踊跃,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篇13

经过一周时间认真系统学习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深刻认识精神实质内涵。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改革大局如何“落子”,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万众期盼,更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第一要务就是抓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唯一的途径就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唯有真抓实干,才能让维系亿万人民福祉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变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决定》的实施将深刻的改变着中国,将深深的影响每个中国的工作和生活,决定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会使得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根本的保证。更加有利和谐中国的建设,更加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而法治中国的建设,能保证每个社会主义公民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项也是老百姓目前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之一,也关系到党能不能很好的长期执政,腐败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建设能不能取得成功的问题,是关系到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决定的实施就是要把权力关到笼子里去,让权力真正是人民服务,让干部真正的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满足人民不断需求的物质文化水平的需求,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崛起从硬件崛起到软件崛起。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让中国的崛起造福中华儿女甚至造化世界人民,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进人民的心中,走向世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让人民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教有所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未来的世界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强大,世界一流,才会让中华民族在未来的世界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梦才能真正的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

总书记系列讲话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特就特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担当,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和高昂旋律。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

统筹协调,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决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凝聚改革共识,大胆探索实践,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出了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完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和各个领域外交工作,积极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亲、诚、惠、客的理念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贯彻正确义利观。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坚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领导带头、自上而下,严

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贯彻整风精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篇14

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一系列的重大任务,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作了全面部署,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提出了新的改革举措和明确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过原原本本、逐句逐条地学习四中全会文件,学习总书记近期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学习总公司赵双连董事长在福建分公司和东北片区秋粮收购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与班子成员交流了学习心得,我们感觉很及时、很有必要,受益匪浅,触动很大。

国有国法,企有企规。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依法治国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各种主体都要按照法律来规范运作。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细胞,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依法治国无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良好的正面影响,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自去年以来,总公司党组高瞻远瞩,完善体制设计、强化集团管控,健全各项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争取各项政策、奠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六项改革,顶层设计了事关中储粮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从严治企,转型升级,顺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符合中储粮工作实际,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突出主业发展,解决了干部员工思想认识上的“往哪走、怎么走”的问题,上上下下逐渐形成共识、目标明确、行动一致。我们认为总公司提出的从严治企的顶层设计与党中央依法治国的方略是高度契合的,中储粮作为政策性企业,牢固树立依法治企、从严治企的理念更是尤为必要;赵双连董事长提出的“三条垂直

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二要建章立制,做到有规可依。要推进依法治企,首先按照须有法可依。要按照总公司、分公司顶层设计,做好“废改立”工作,定期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基本做到有规可依。在修订完善过程中,广泛征求民意、突出针对性,充分体现出中储粮的经营理念和实际管理要求,将“两个确保”、“五个做实”贯穿落实到制度当中,努力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绝不可做表面文章。公之于众的制度条款要切合实际,界面清晰、职责明确、奖惩具体。有益于形成决策科学、管理高效、执行有力、运转协调的工作秩序,不可大而化之,含糊其辞。

三要严格执行,始终言出必行。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有了制度不执行,工作同样也搞不起来。“法律(制度)的效力在于言出必行”,制度只有在被执行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形成威慑,否则就是废话几句、废纸一张。在从严治企中,要真正体现“严”与“公”。要自身做起,率先垂范,坚决克服“老好人”思想,严格遵章守纪,树立担当意识,做到“摆正心态、放平位臵、敢抓敢管、勤于行动”。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赏罚分明,明确导向,树立正气,建立良好的秩序,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运作。坚决贯彻“从严治企”的要求,对各类违规行为和现象,敢于碰硬、敢于追责,不搞“模棱两可”,不搞变通处理,努力形成严格管理、风险防控“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氛围。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15

关键词:依法治地,还权于民,法治建设

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见, 保护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

一、农民土地财产遭受侵犯的法律原因分析

(一) 两种土地所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法律的这种规定, 首先肯定了我国两种土地公有制的性质, 即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其次, 两种不同所有制的限定, 为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土地所有制提供了可能。这为土地法律留下了缝隙和漏洞。

(二) 集体土地可以转变为国有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地。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 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这就是说, 只有国有土地才能出让, 集体土地不得出让, 集体土地必须转变为国有土地才能出让。 这就给集体土地所有权设了限定、戴上紧箍咒。

自从有了征地制度, 农村就不得安宁!若干年来, 农村因征地发生的种种矛盾和纠纷, 其根源同出一撤, 几乎都能在农民土地征收过程中找到症结。这种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法律制度本身缺乏科学性。

(三) 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 “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乡 (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从这个规定中不难看出, 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 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 “农民集体” 是一个包括乡 (镇) 、村和村民小组三个层次在内的、不具体的、不清晰的概念。 各级农村集体对土地所有权下所拥有的具体产权不明确。 这是法律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方面存在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在这种产权制度安排下, 农民集体组织最终成了虚置的权利主体, 而真正掌握土地财产权的, 是乡 (镇) 、 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三个层次的少数农民干部。 他们操控和把持着“农民集体”的权柄, 他们配合地方政府对农地进行征收, 在处置集体土地资产中一言九鼎。 而真正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财产的真正权利所有者, 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剥夺了土地财产权利, 在土地征收中没有话语权, 从而任人宰割。

二、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法律路径探索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我国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着四面八方的漏洞。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财产权制度, 就是要通过调整和完善法律, 用法律制度去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让农民的土地财产具备财产实现的基本功能, 使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产权清晰、能够自由流动, 阻隔行政主体依仗权势对农民土地财产的侵害, 杜绝利益主体依仗强势对农民土地财产的挤占。

针对以上漏洞, 笔者试探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 平等对待两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必须同地同权, 国有土地可以出让的法律权利和地位, 农民集体土地同样应该拥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赋予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 中央的报告和文件, 以权威的姿态、 坚定的态度、创新的精神, 指明改革的重点是农村, 焦点是农地, 要依法治国, 更要依法治地。因此, 我们要树立法律的意识和观念, 以法律视角规划和管理好宝贵的土地资源。

(二) 政府退出征地过程

反复推敲政府征收行为, 笔者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在公交车上发生的一幕:几个变魔术的人, 不停地要和乘客玩魔术, 乘客的钱财最终都被魔术师玩变到自己腰包。这是他们耍魔术的终极目的!那么, 政府在征地过程中, 把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 然后允许出让, 这种通过变换土地所有权, 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把农民土地收入变成政府收入。当然, 这是计划经济下的权宜之计。但以目前中国的社会现状, 再以征地的方式把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 已不合时宜。假如政府退出征地过程, 围绕征地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就将平息, 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完璧归赵。 当然,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发展、不要征地了, 而是说基于社会发展所需要追加的这部分农地使用权的取得, 政府不要参与其中。至于政府在征地中的角色转化和利益取得, 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要按照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原则取得。 税收也好、管理费也好, 都是合理合法的方式。

(三) 真正还权于民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 用5 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 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从国家给出的时间表上不难看到, 这次是真刀真枪的实干, 没有丝毫的务虚, 透视了国家对农民权利的重视。我们欣喜观望和等待, 农民的土地财产还权赋能、顺畅流转, 农村集体土地归属明确、脱离纠纷, 农民土地财产权依法保障、不受侵害, 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 形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这个五年计划的浩瀚工程完成之时, 就是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归还之日。

(四) 合理补偿被征地农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 (草案) 》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应当依照合法、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严格的程序, 给予公平补偿, 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有改善、长远生计有保障, 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征地补偿包括土地补偿, 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助与社会保障费用, 农村村民住宅补偿, 以及其他地上附着物补偿和青苗补偿。 补偿资金不落实的, 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等。 ” 这个新规定将严格约束政府征地行为, 维护农民长远生计, 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理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 充分体现了法律在保障人民财产安全上的功能和作用。

(五) 转变政府职能

退出征地制度以后, 政府在征地上要转变职能、转化角色。 在工作动力和出发点上, 要从建设形象工程向维护被征地农民切身利益转变; 在工作方式和顺序上, 要从先确立工程项目向先安置好被征地农民转变, 要坚持“先补偿安置, 后实施征地”的征地原则;在具体操作上, 要从替代开发商与被征地农民谈判向督促开发商与被征地农民直接对话, 监督开发商按照国家政策足额补偿被征地农民转变。

总之, 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 不仅能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 实现依法治地, 维护农民尊严、维护农村稳定、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保障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更能为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而高歌领航。

参考文献

[1]李奋生.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J].特区经济, 2012 (10) .

[2]高广飞.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2.

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 篇16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更加全面、系统、明确,有许多突破性的认识,主要是:从“治国方略”到“政治文明”;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法律原则;从“执政能力”到“社会治理”;“从保障人民权利”到“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从“法制建设”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从“依法治国”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法治中国建设;理念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4-0005-04

新世纪以来,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建设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任务,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的认识由浅到深,实现了许多重大突破。

一、 从“治国方略”到“政治文明”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将依法治国放在了治理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和全面要求的高度。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并且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作为基本方略的“依法治国”,既包含手段,也包含目的。“政治文明”则更多地突出了目的,而且要求更高。因为政治文明更需要知识和智慧。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世纪以来,党对坚持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做了探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认识:

(一)进一步弄清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的联系。“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2]就是说,宪法和法律是党治理国家的手段,党的领导要体现在依法治国的全部过程之中,体现在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还要通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

(二)进一步弄清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的区别。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是路线、方向性的,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法律是治理性质层面的。不是党的一切主张都是法律,党的某些主张才是法律,这些主张只有“经过法定程序”才能成为国家的法律。

(三)进一步弄清了党的领导活动与国家机关活动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指出: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例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指出: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3]

从以上所述看出,新世纪以来党明确提出了权力划分、法律至上、法律有自身程序的法治思想。

(四)加快完备法律制度。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任务,并提出对执法加强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等要求。经过努力,到2010年底,我国制定现行有效的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且认真清理现行的法律法规,法治成效显著。

只有认清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一个国家的法律与这个国家的权力、行政、道德、习惯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法律有自身的自主性,但它与一个特定社会的历史、现实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是对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思熟虑,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突出地强调了“人民主体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等,又进一步发展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

二、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法律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是一项政治原则,但是,只有将其转变为法律原则和具体化为法律规范、规则,才能将这一原则真正得到实现。虽然早在党的十五大上就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进而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了这一主张,并把“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人权问题并没有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对宪法的修正案,其中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进了宪法。这是法律规范方面的明确规定。这些事实表明: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党的一项基本政治主张,成了国家的一项重要宪法原则。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新世纪以来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为了落实上述法律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地提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4]等,进一步完善了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人民主权原则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目的,是法治的核心问题,民主法制化和法制民主化,都贯穿了人权这条主线。将这个问题写进宪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实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三、从“执政能力”到“社会治理”

(一)第一次明确将“党的执政能力”与法制紧密联系起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5]还提出“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6]。所谓“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就是要认真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将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关系国家稳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重要而又需要长期坚持和发展的制度制定为法律。

(二)第一次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中的“科学”就是指规律性,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必须符合规律性。符合规律性的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就是要求科学执政。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强调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依法执政要科学,立法、执法都要符合规律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侧重于规律性;民主立法,既是规律性的要求,也是法律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等,都是贯彻科学执政的体现。

(三)将法治与社会和谐、社会治理体制明确联系起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7]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法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方面又有新的发展,主要是:

一是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如“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8]。防止地方和部门利益“法制化”,这是对正确贯彻法治的新的深刻认识。

二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认识到,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因而其提出的协商民主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制度性。如,“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9]从立法协商到社会协商,无疑促进和保障了社会和谐。

三是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10]这是实行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

四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1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第十三部分专门讲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强调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职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就是要运用法治激发社会活力。

执政能力建设,虽然也有不能离开社会的一面,但执政能力主要侧重于政权的运作能力,而且当时提出的对社会实行的是“管理”,就是说,“执政能力”,还只把党和政府当作积极主动的一面,而没有将社会当作积极主动的一面。强调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激发社会活力等,体现了权力合理配置、制衡的法治原则。法治思想从强调执政能力到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一个充分发挥法治建设性作用、是一个认识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的过程。

四、“从保障人民权利”到“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

立法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必须反映公民意志。要真正让群众当家做主,就必须让人民参与立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12]党对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进行了许多探索:

(一)“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13]反映了新世纪以来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意识的提高,也反映了党的法律意识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

(二)“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14]这种机构和这种制度的设立有利于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经常化、制度化。

(三)“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5]党的十八大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有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增进了共识,团结了力量,增强了合力。

(四)“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1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17]等等。

“保障人民权利”主要侧重于既成的事实,而“拓展人民参与立法”侧重于积极主动的一面,可以使法律更直接、更广泛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也就是积极促使人民主权原则的充分实现,这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人民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建设法治中国的实在的有力措施。通过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使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进一步得到落实。从“保障人民权利”到“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逐步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走上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五、从“法制建设”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任务,并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在以后的10年中,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这对于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当时很多方面无法可依,法律的制定目标首先是使我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在当时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但从“法治中国建设”来看还不够。因为“法治”包含从法律意识、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践等环节。而法律意识、法律理论更是法治中的灵魂,是法治的根。制度是法治的干,法律行为是枝桠。根深才会叶茂。要真正贯彻落实法律制度,仅有制度规定是很不够的,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认识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一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18]二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19]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提出,是党的法治理念发展的结果:

一是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与法治的关系有了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四部分专门阐述了“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大非常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党的十八大将这一思想概括为“法治精神”,强调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法治的本质,就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尤其是保证自由、扩大自由。自由是平等、公正的基础。党的十八大将“自由”突出放在前面,这是很有见地的。

二是这个要求既有对历史的针对性,又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中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治意识根深蒂固。要改变人们落后的传统意识,必须大力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从现实来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律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但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难度在加大,复杂性在加深,利益冲突在加剧,各种矛盾的关联性、集聚性、突发性进一步增强,加上互联网、手机媒体、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及其对负面新闻和社会情绪的放大效应,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和局部危机。同时,还要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加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实际上,党中央已经认识到,法治是改革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意义。正如博登海默指出的,除了促进和平、调整相互冲突的利益之外,非常重要的是“法律促进潜存于社会体中的极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力量流入建设性的渠道;法律也因此证明自己是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20]

六、从“依法治国”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推进依法行政”的任务,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20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而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是一个目标性宏观概念,而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是实现法治国家的两翼。二者相互促进,折一翼,就不可能有法治中国。因为:一方面法治政府建设,尤其是其中的依法行政和司法独立及其具体要求,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这也是走向法治中国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法治社会建设一点也离不开法治政府建设,它要求立法、执法和司法上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实际上是回应前述政治文明建设的整体构思。

参考文献:

[1][2]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28-30.

[3][4][8][9][10][11][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34-35.29.30.31.49.31.

[5][6][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6.24.

[12][13][14][15][16][18][19]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26.26.27.27.28.28.

[2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94.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上一篇:zcs第一课时修改下一篇:反假币案例分析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