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名人足迹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寻找名人足迹(共9篇)

寻找名人足迹 篇1

教学目标分析:

1、情感目标:通过“寻访名人足迹”教学实践活动,感受孟津是一个“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激发对孟津的热爱,激发参与寻访名人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收集一些名人的资料,初步感受孟津作为一个名人之乡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3、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寻访名人的几种方法,如: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寻访对象的材料,并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名人的文献资料。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寻访活动的丰富体验,塑造完善人格,培养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寻访名人足迹的心理、行为准备,对寻访周边名人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分析:

通过调查、寻访等方法,了解孟津名人。教学难点分析:

初步掌握寻访名人的几种方法,如:调查法、文献资料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大人的陪同下,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走出校门,参观游览了孟津的一个个名胜古迹。老师想,同学们肯定陶醉在家乡山清水秀的美景中,一定被一个个历史名人的美丽传说所吸引吧,在这儿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1、同伴交流。你参观过哪些名胜古迹?在那里看到或听到哪些名人的事迹或传说?(小组交流)

2、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来向全班同学介绍。

3、老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点评,给讲得特别好的8位同学发一张“小小导游证”。

二、重点推介孟津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看来你们对孟津的一些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有了不少的了解。接下来,电脑小博士要考考大家了,看看你们对参观过的名胜古迹能否识别,请看大屏幕。

1、认一认。屏幕逐一出示孟津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逐一说出这些地方的名称及它们分别与哪位名人有关。

2、填一填。请同学们把自己去过的名胜古迹和相关的名人及故事填写在横线上。

(1)学生在练习纸上填空

(2)请个别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作业并讲解。

3、讲一讲。从4000年前的黄河文化延续至今,人文荟萃,古迹众多。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到八百诸侯会孟津;从龙马负图到伏羲八卦;从光武中兴到魏孝文帝改革;从唐代才子王维到王铎神笔…….千百年来,孟津人才辈出,俊贤毕至。

三、确立寻访对象 从古到今,孟津出过许多位名人。古代的有大禹、周武王、刘邦、贾谊、刘秀、张衡、魏孝文帝、狄仁杰、王铎;近现代的有雷英夫、李准等。这些名人中有政治家,有科学家,有文学艺术家,还有一些学者名流。

1、辩别名人。同学们通过前段时间的参观游览,对孟津的一些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你们对孟津的历史名人究竟知道多少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名人的照片,他们分别是:政治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学者名流,你能分辨出来吗?(课件)

2、确立寻访对象。接下来,我们要寻访这些名人了,请同学们在“政治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学者名流”四个类别中任选一个类别,作为今天寻访的对象。(学生自由选择)

3、组建寻访小队。根据同学们的自愿选择和老师的安排,组建四个寻访小队,由四位“小导游”担任队长。

四、寻访名人足迹

1、点击板块。以队为单位,打开《孟津名人》课件,点击自己选择的板块(“政治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学者名流”)进入。

2、点击名人。进入板块后,点击自己比较熟悉或喜爱的名人,就可查找到这些名人的资料(寻访3-4位)

3、发布信息。各小队把整理出来的有关名人的信息,发布在“孟津名人知多少”网站上。如:图片、文字等。

五、阅读名人资料

1、“小导游”汇报: 本队寻访哪类名人? 已收集了哪些名人的资料? 这些资料包含了哪方面内容?

2、阅读信息。学生在“孟津名人知多少”网站上自由地阅读“政治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学者名流”四个类别名人的资料。

六、名人知识问答

1、师生互动。教师在“孟津名人知多少”网站发布“孟津名人知多少?”知识题,学生在交流栏中答题,发贴子。如:上古治水英雄是谁?

伏羲画卦在什么地方?

西周时期兴兵伐纣、以坚韧毅力成就大业的国君叫什么?

谁在孟津发明了地动仪?

有个孟津名人被誉为书坛泰斗、神笔,知道他叫什么吗?

武则天时一代名相是谁? ……

通过交流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名人资料。

七、课后延伸

同学们,在孟津这一方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出现过很多有影响的名人。这些名人,不但为我们孟津赢得了“人杰地灵”的美誉,而且,还共同支撑起了孟津作为名士之乡的地位。作为一个生于此、长于此的孟津人,应该更多地了解这些名人,了解孟津作为名士之乡的悠久历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调查等方式,继续寻访名人的足迹,并把收集到的资料发布在“孟津名人知多少”网站上。随后学校将举行“孟津名人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准备哦!教学反思:

寻找名人足迹 篇2

除了骨骼化石这样的实体化石之外,还有一种化石是由古老生物的活动留下的遗物和痕迹形成的,我们称其为遗迹化石。恐龙蛋就是恐龙留下的遗物,在浙江有许多恐龙蛋化石被发现。而恐龙留下的痕迹中,最常见的就是它们走动时留下的足迹形成的化石了。这些化石不但能向我们展示古老生物的形态,还能向我们展示它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棱柱蛋化石,现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

圆形蛋化石,现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

甲龙类后足足迹

形成恐龙足迹化石也要历经坎坷

恐龙足迹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发现。这其实也容易理解,一只恐龙终其一生只能留下一具骨骼,但是,它却能留下很多足迹。然而事实上,足迹化石的保存并没有那么容易,也会受到很多条件的约束。首先,形成足迹的地方必须是湿度、黏度、颗粒度合适之处。可以想象,在坚硬的岩石上、特别软的泥地里,恐龙的行走是留不下痕迹的,因此适合的环境一般会出现在湖滨、海滨以及河流边的河滩上。第二,留下的痕迹要比较快速地被掩埋,否则这个痕迹随时间推移就被破坏了。第三,掩埋后要有地壳沉降,经历成岩过程才能变成石头,要不就像我们在海滩上留下的脚印,很快就被波浪冲刷掉。可见,即使恐龙一生能留下很多的足迹,但是能形成化石并重见天日的所占比例并不会太高。

2014年,我们浙江自然博物馆受义乌市地方博物馆的委托,在义乌市与东阳市交界处的观音塘村进行恐龙足迹的调查性发掘工作。由于2010年在附近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这一次的工作就是对这个区域的恐龙足迹的原生层位进行调查。

这一次的调查地点是位于公路边的一个小山包,最高处约20米,岩石都是红色到紫红色的成层状的细砂岩和粉砂岩,岩石的形成时间大约为白垩纪中期,距今1亿年左右。同时我们还在主要的工作地点周围进行踏勘,因为周边修建公路时暴露出来的许多岩石都堆积在附近,我们试图在其中寻找散落的恐龙足迹以及其他有意思的地质现象。

恐龙足迹化石发掘工作惊喜连连

与以往别的研究小组发现恐龙足迹的方式不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通过逐层挖掘的方式发现的。通常,恐龙足迹的发现都是在本来已经暴露的岩石表面进行搜寻,也就是说,由于自然风化剥蚀,已经将覆盖在足迹表面的岩石去除,这些恐龙足迹往往都是暴露在外面的,这样的发现工作不需要费大力进行挖掘。而我们这种逐层挖掘的方式, 工作量相当大,在持续1个月左右的工作时间里,我们将几十立方米的岩石逐层撬起,小心检查,并做好记录工作。参加这次发掘工作的除了浙江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之外,还有一些来自日本的专家,包括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的特别馆长东洋一先生,他是世界著名的恐龙足迹专家。

起初的发掘工作并不顺利。接近10天的时间内,我们一直在小山包的山顶向下挖掘,却一无所获,直到独立的小山包试掘完成,我们平移到路边的坡道向下挖掘几天后,才开始见到曙光。

第一个出现的恐龙足迹就让我们相当惊喜,经东洋一先生确认,是一个甲龙类恐龙的后足脚印。确信的甲龙类恐龙脚印化石 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也并不多,国内迄今也就只有两三个地点有发现,这也与周边地层中发现的甲龙骨架化石很好地相互印证。伴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足迹化石暴露出来, 种类也逐渐增多,以三趾式的兽脚类恐龙足印为主。

当我们发掘到一层有波痕的层面时,这次发掘工作最惊人的成果出现了。起初,我们只是在最边上发现了一两个足迹,随后发现,这一层波痕层与上覆的岩层较为容易分离,因此我们小心地将上面的岩层揭起,暴露出这一层有着规律波痕的层面。随着岩石的揭起,越来越多的足迹就暴露在我们的眼前。那天由于刚下过雨,较为泥泞, 我们就用水冲刷岩石面,待表面干净以后,在这块不到4平方米的岩层面上,竟然发现了14个大小形态不同的恐龙足印。这些脚印长度几乎都在20厘米以下,少数长度较小,基本上都是兽脚类恐龙的足印,其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山字形的鸟脚类恐龙足迹。这些与波痕共生的足迹,清楚地证明了这些恐龙常在湖边活动。

保护足迹化石虽然简单但也有讲究

在我们发现恐龙脚印之后,就对这些脚印进行一些简单的保护。这种产出脚印的岩石特别容易风化,尤其是经过雨水和曝晒之后,岩石很快就会碎成红色的泥状物,这样,珍贵的足迹化石就灰飞烟灭了。然而,将单个的足迹化石取回去, 意义又不是很大。一般情况下,足迹化石都进行原地保护。

密集分布的与波痕共生的恐龙足迹

我们采用的简单保护方法是, 将颗粒胶用丙酮溶解后刷到岩石上, 以减缓其风化的速度,并建议搭建雨棚防止雨水渗入和太阳曝晒。同时对这些脚印制作硅胶模型,先将有脚印的区域用油泥围住, 接下来将硅胶按配方配成黏稠的 溶液倒入,用刷子使其尽量均匀地覆盖 脚印区域,待硅胶开始变干后,将石膏兑水覆盖在硅胶之上,石膏干透之后即可将翻模取走,这样的模型可以轻松带回博物馆用于翻模展览。

寻找徐渭的足迹 篇3

徐渭,字文长,号天池、青藤,别署田水月,明正德十六年二月初四日(1521年3月12日)生,少年时代就在这青藤书屋度过。

作为官绅家庭的院落,这里的一室一池、一草一木都对徐渭日后成为文学大家、书画宗师产生过巨大影响。窗明几净的读书处,助聪颖过人的徐渭成了闻名遐迩的“神童”;14岁学琴有成,《前赤壁赋》一曲当在这里谱成;十五六岁时向彭应时学剑,应该从这里仗剑纵马、结伴出发;16岁时那篇驰名的《释毁》也当在这里援笔写成。园内蒙络青藤、如火石榴、茸茸修竹、浓密芭蕉,成了伴随徐渭一生的绘画题材;屋南神异的“天池”,幽然通泉,常年不涸,成了徐渭喜用的别号。徜徉园内小径,仿佛少年徐渭活蹦乱跳的身影,就在眼前。

园门口的传达室兼售有关徐渭的书籍,一口气购下《徐渭集》《徐渭传》《徐渭评传》《徐渭画集》等专著,回杭沉浸书间,进一步探寻徐渭命途多舛而又才艺卓绝的人生足迹。

命途多舛

徐渭出生在绍兴一个富庶的官绅家庭,“代多豪隽富贵长寿之人”,父亲徐鏓也当过五品官。但是,灾祸也与生俱来,频频缠身。出生百日,父亲就去世了。虽然嫡母苗夫人视徐渭如己出,备加呵护培养,六岁受《大学》,九岁成文章,获得“宝树”、“灵珠”、“神童”之誉,但10岁那年生母苗君被赶出家门,受到巨大的心灵创伤。年14,把所有爱都倾注在徐渭身上的嫡母苗夫人重病,徐渭磕头出血,请求以身代死,三天三夜滴米未入,苗夫人仍然撒手人寰。年20,次兄徐潞在赶考途中患痢疾死于贵州;接着,负责徐渭生计的长兄徐淮因经营不善和热衷炼丹术而使家境日益衰落,并因吞丹而误殇。长兄死后,徐家老屋及资产又被毛氏骗走,尽管徐渭提起诉讼,却是有理无钱,输了官司。因无钱娶妻,20岁那年入赘潘家,好不容易与贤淑美丽的潘氏结为夫妻,不料恩爱六年之后,19岁的娇妻香消玉殒。而潘氏所生一子徐枚,品行不端,成了不肖之徒,让徐渭伤透脑筋。

更大的不幸,是毕生热衷科举功名的徐渭,自恃才高八斗,以为科考上榜如探囊取物,却是八次考试,次次名落孙山。第六次到杭州考试,预考成绩名列第二,正考时却榜上无名。第八次考试前,对徐渭文章格外垂青的兵部左侍郎、浙江总督胡宗宪跟有关官员打过招呼,结果依然落第。

徐渭作为声名远播的“越中十子”中的佼佼者,原本自视极高,眼看朋友们中了举人、进士、状元,自己却考场失意,其内心的愧恨、痛苦可想而知:难道是命运捉弄人吗?难道是上苍有眼无珠,硬要磨灭一颗明珠的光华吗?

1558年,38岁的徐渭受聘入东南抗倭战争中的关键人物胡宗宪的总督府作幕僚,直接参与谋划抗倭战争,为胡宗宪代写了大量表章奏疏,施展了匡世济民的才华和抱负,并以《代初进白牝鹿表》得到嘉靖皇帝的喜爱,受到胡宗宪的器重和奖赏。当时总督府森严权重,文武官吏参见时战战兢兢,不敢仰视,唯独徐渭破巾旧衣随意出入,毫无忌惮。但是,胡宗宪毕竟靠严嵩、赵文华擢升,一俟背靠的大树轰倒,胡宗宪就难免罢官被捕,并于1595年在狱中自杀身亡。45岁的徐渭惧怕牵连,“遂发狂”。而因不堪病狂痛若,先后九次自杀,先用斧击头部,又以三寸长的铁钉贯穿耳窍,“疮血迸射”,却未死成。接着,又因猜疑“红杏出墙”而杀死继室张氏,带来七年牢狱之灾。晚年,徐渭生活更是困难重重,不得不变卖家财维持生计,寄居小儿子徐枳的岳父家,并在73岁那年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一位抱负远大、才华横溢的杰出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就这样在“帱莞破弊”中离开了人世!

文艺全才

徐渭虽然一生坎坷,却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艺全才。他在文、诗、词、书、画、剧曲等方面的成就都堪车载斗量。

他的散文“远得庄子、贾谊之神韵,近取韩愈、苏轼之精髓”,求真绝伪,直抒胸膈,写“己之自得”,一改当时文坛因袭摸拟古人的弊端,开启了文学革新的先河。

徐渭给后人留下1474首诗,其中有充满戎马气息的边庭海隅之绝唱,有英雄末路、不幸遭逢的苦吟,有匠心独运、饱含真情的丹青题写,可谓风采各异,洋洋大观。

徐渭的书法精奇伟杰,成就极高。其楷书学钟繇、王羲之,行草宗宋明诸家。苏轼的朴实厚重,米芾的潇洒放逸、黄庭坚的擒纵自如、张弼的怪伟跌宕、祝允明的舒险俏丽,都被徐渭博学精取,加上他的情感融于书道,因而创作出了晚明最具穿透力的艺术精品,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丰碑。

徐渭在剧曲领域也造诣深厚,不但有被誉为“明曲第一”的剧作《四声猿》,而且有剧曲史上第一部南戏概论性著作《南词叙录》。《四声猿》意气豪雄,文字奇绝,被澄道人称为“明绝奇文字之第一”。

徐渭的大写意绘画,是中国画史上的开创之举,徐渭曾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以画对后世影响最大。他以惊人的天赋,神奇的笔墨把握,恣肆汪洋,画情喷薄,“不求形似求生韵”,取得了超越时代的成就。

影响深远

徐渭逝世四年后,明代大散文家袁宏道在绍兴名士陶望龄的书斋里浏览藏书,不经意从书架上抽到一本诗集《阙编》,在灯下读了几首就激动地跳了起来:好诗!急问作者何人?陶望龄说:“此余之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

袁宏道在安徽老家读过杂剧《四声猿》,见署名“天池生”,以为是元人之作;他还看到过署名“田水月”的字画,格外倾慕。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神交已久的大家正是朋友陶望龄的故交。两人同为进士出身,也都对徐渭仰慕不已,于是兴奋地拿着诗集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了叫,叫了读,以致把童仆都惊醒了。

接着,袁宏道和陶望龄各写了《徐文长传》的同题文章。袁宏道评价徐谓:“先生诗文倔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陶望龄则说:“越之文士著名者,前惟陆务观最善,后则文长。”

八大山人朱耷和石涛都十分推崇大写意画的开山祖徐渭。石涛称赞说:“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由于崇拜徐渭的绘画技能,特刻一印章述怀:“青藤门下牛马走郑燮”。海派大师吴昌硕说:“青藤画,奇古放逸,不可一世。”当代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说得更为动情:“青藤、雪个(八大山人)、大涤子(石涛)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时至今日,大写意画家高手如云,但没有一位画家不曾沾雨沐露徐渭。徐渭的笔墨光辉照亮了一代代画家的前进之路。

绍兴归来,再一次造访杭州玛瑙寺。徐渭在31岁那年,在这里为潘釴伴读一年,并借机去岳飞祠观看壁画,受到启发,创作了绘画作品《四书绘》《枯木竹石图》。

翌日,又登上杭州北高峰,观看徐渭书写的苍劲有力的行草题匾“天下第一财神庙”。同时,踏寻杭州古时贡院所在地(今杭州高级中学一带),看一看徐渭八次考试皆落第的伤心地。

又一日,前往绍兴市西南10公里处的里木栅姜婆山,拜谒徐渭的坟茔。坟上芳草萋萋,墓廓砌有四层条石,墓碑为大书法家沙孟海所书“明徐文长先生墓”。坟墓虽然结构平常,却似乎散发出一种不朽的光芒。

寻找红色足迹 篇4

1927年,中共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和发动黄安、麻城两县贫苦农民举行起义。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的家乡就坐落在这样一个红色的县城——麻城,我从小时候开始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寻找着革命烈士的红色足迹,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先烈们那紧跟党走,信念坚定;不畏强敌,拼搏图存;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黄麻精神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一、重温红色之旅 追忆激情岁月

带着深深地敬意,我们来到了享誉全国的革命红城—新县。上午八点,队员们就迫不及待开始参观这个美丽的红色古城。新县不愧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蓝,全县的山山水水无处不留有先辈们革命战斗的足迹,这些旧址凝聚着革命先辈们高尚执着的追求和他们光辉的革命历史。城东南山头上高耸的纪念碑,时时都提醒着人们回顾那战斗的岁月。“为听到神州金鸡报晓,为亲手捧出地火喷出的红日,他们丢下母亲和孩子,将自己变成一座座丰碑”,大家默念着纪念碑上的文字,不禁赞叹和敬仰长眠于斯的红军战士。

沧桑七十载,旧貌换新颜。这个曾经孕育了许多将军的红色之城如今处处都一番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她所展示的革命传承精神深深地折服了每位队员。看着今天充满生机的大地,回忆着战火硝烟的年代,大家不禁感慨建国60周年来新县取所得的巨大成就。

二、参观麻城博物馆 缅怀英雄

队员们来到新县革命老区的第二天,为了深入了解革命历史,队员们参观了已被中国人民大学等70多个单位挂牌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该馆坐落于新县城东英雄山和凤凰山之间,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馆名。博物馆依山傍水、气势宏伟,进门左侧陈列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以及各个时期解放军使用过的大炮和苏式坦克。这些战争年代的“遗物”仿佛把大家带到了那时烽火硝烟的战场。响亮的号角,浴血的男儿,昔日悲壮的画面一次次的在队员们的脑海中浮现。馆内陈列分为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和专题陈列《千里跃进大别山》、《将军的摇篮》两大部分。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将军的摇篮》,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许世友将军,他耿直的性格,不屈的意志,勇猛的战斗精神,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队员们,队员们被他忠诚、无私、传奇的一生深深折服。

三、访问百岁老人 追忆红军足迹

按照事先掌握的资料,追寻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今天我们找到了新县的一位老红军罗爷爷。罗爷爷已经年近百岁,曾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斗争中战功显赫。在罗爷爷家,当队员们们说明来意后,他欣慰的笑了,接受我们的采访。

他很赞赏现在的这一代年轻人能够缅怀当年的革命先烈,也很高兴现在的年轻人还记得当年红军的英勇事迹,懂得继承发扬红军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队员们真诚的眼神唤起了罗爷爷对当年浴血奋战的战争时期的回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困苦,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长征路上平均三十米就会有人倒下,三十米”这句话老人重复了三遍,往事涌现,百岁老人也禁不住老泪纵横。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就是他所在的师部缴获的战利品。提及此事,老人那爽朗的笑声让队员们不禁为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到自豪和敬仰。

新县是个“将军县”,像罗爷爷这样的红军还有很多,当然,还有更多的英雄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英雄形象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四、追忆峥嵘岁月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我们行人来到刘邓大军1947年千里跃进的大别山。大别山,位于河南南部连绵起伏的八百里大别山腹地,是河南光山、商城,湖北省红安、大悟等县的交界地。根据当地老乡的回忆和介绍,当年刘邓大军在此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他们实行了无后方作战,遭受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在跃进大别山时全军共12.4万余人,转出时只剩下5.86万人,损失一半以上人员。这是一部悲壮的史诗,金戈铁马,硝烟四起,刘邓大军突然越过陇海线,12万神兵如利剑出鞘,挥师南下,穿过沙河、汝河、淮河几道天堑,杀出一条血路,“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在这样紧要的关头提出的。这一号召立刻传遍整个部队。接着,刘邓大军以顽强英勇的气慨杀出一条血路,成功地强渡了汝河,取得了战略转移决定性的胜利。

即使是六十多年后的今天,队员们听起来仍是心潮澎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大家都被刘邓大军那种献身爱国的精神所打动,纷纷表示,伟大的爱国精神不仅仅只体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可以以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体现在当今的和平年代。队员们立志珍惜现在美好的大学时光,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养,为将来更好的回报社会。

寻找秋天的足迹 篇5

燕子砭中学八年级(3)班李桂钰

没有了春的和煦,没有了夏的炽热,迎来了秋的凉爽。秋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走来,带来了阵阵秋风,带来了满满的收获。秋天的到来,让人们收获了不少惊喜,丰收了庄家,收获了瓜果,让人们喜笑颜开。秋天没有夏天那么的炎热,让人们感受到阵阵清风;没有了知了的阵阵歌声,迎来了农民伯伯的阵阵笑声;没有了夏日的狂风暴雨,换来了凉爽的秋风瑟瑟。

树叶渐渐变黄,一片片飘落,为大地盖上了五颜六色的地毯。枫叶逐渐变红,像被染了色似的叶片,呈现出一幅独特的风景。喜欢秋天,到野外与秋天增添美丽的花儿追逐嬉戏,别有一番风味。那些和秋天相伴许久的菊花也开了,红的似火,绽放光彩;黄的耀眼,引人注意;白的似云,洁白无瑕;紫的高贵,娇羞诱人。菊花,在盛秋开放,伴随着秋天,装扮着秋天,让人们更喜爱秋天,赞美秋天。

一场淋淋沥沥的秋雨,洗刷了空气中的污浊,变得更清新了。这场秋雨,没有春雨的潇潇洒洒,没有夏雨的轰轰烈烈,却又有它本身的轻柔细腻。给人以美感,让人情愿在雨中待上许久,接受这秋日的洗礼。

秋,没有冬的寒冷,也无春的温暖,但却让你依旧热爱她。爱她的清凉,爱她的芳香,爱她的柔情,总之让你对秋日产生别一番感觉。随着秋的足迹慢慢到来,也迎来了中秋佳节,更增添了秋日的气氛,增添了几丝喜气。在美丽的秋天,过一个欢快的节日,更增添秋日的色彩。晚上,大家都喜欢坐在院子里赏月,月光泼向大地,一切都涂上了层明净的水色,洁白无瑕。中秋的月,高高悬挂在天空,仿佛在告诉人们:秋天来了,中秋节到了,祝您们节日快乐。

秋天,已慢慢像我们走来,越走越近。。。

抬起头,看一片落叶飞舞。

寻找春天的足迹 篇6

4月,告别了早春,大自然变得热闹起来。有人说:春天是一首歌。那么,让我们一起认真倾听吧!

春天,多么温暖的季节,我喜欢春天。它不像夏天那么炎热,不像秋天那么肃杀,也不像冬天那么寒冷。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象征着人们劳动的开始。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多么美的一首歌呀!让我们伴着美妙的歌声,一起去寻找春天。

刚出门,一片阳光照在我身上,我静静地感受着春光的温暖。咦?是谁在唱歌?啊!原来是你们哪!“叽叽喳喳、叽叽喳喳,春天来了……”几只燕子从窝里探出了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结伴飞到了布满晶莹水珠的电线上。“小心,有水。”我话刚一出口,它们就倏地飞到了树枝上,真有趣!

来到小河边,河水冲开了冰层,咕噜咕噜响,“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耳边又响起了妈妈最喜欢的歌曲。河边的柳枝上那垂挂的细条,鼓出了绿芽苞,米粒大的小嫩叶,正努力地展示着生命的力量。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在音乐课上,我们伴着老师的琴声,歌唱着这首优美的乐曲。

要寻找春天,最妙的去处就是田野。你瞧!春天的田野真美呀!地里的泥土融化了,变松了。我轻轻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在厚厚的地毯上。麦苗醒来了,那青青的麦苗,好像在向我点头微笑。那黄灿灿的油菜花,就像一群蝴蝶在花丛中上下飞舞,也仿佛在迎接春天的脚步……

让我们一起踏着这一串串美丽的足迹,去寻找春天吧!

(指导教师:姚秀杰)

链接阅读:

走在春日迷人的山林小径上,耳朵里很安静,鸟叫虫鸣,风拂雨斜,这些,是不吵人的声音。可是,你要静下心来让真正的声音在心头滋长,流动,仔细倾听!

寻找春天足迹作文 篇7

鸟儿们抖抖羽衣,站在冒出绿芽的树梢,豪气地望着云儿和风儿缠绵嬉戏,蝴蝶流连在百花之间,梨花朵朵缀满树梢。

我贪恋春色,贪恋她的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世间万物也都贪恋春色,贪恋她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她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些都是春天的足迹,春带着美好与希望,带着暧昧和相似降临人间,触碰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窗外的世界好似一张油画,桃花的粉红渲染了半边的天空,挂在树上的风筝随着微风轻轻摆动,草地绿茵茵的,铺一张毯子躺下,抬头望着蓝天,几只燕子悄悄飞过,时不时一些小飞虫拂过脸颊,用手挥一挥,竟挥来一阵杏花的醉香。春天,总是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总是让人轻易沦陷。

柳绿桃红梨白花黄,春雨给每一个生命插上一对希翼,绵绵地,轻轻地,小心温柔的滋润着世间万物,落在石阶上,滴滴嗒嗒地诉说着它嘎的柔情,打在睫毛上,眼里浮现一层水雾。

连春雨都这般温柔。

寻找秋天的足迹作文 篇8

秋天在哪儿呢?秋天在公园里。

我来到了江东公园,看到了一颗颗银杏树,那银杏树已经不像春天那样长得枝繁叶茂。它就像一个魔法师,把自己头上的叶子都变成了“金蝴蝶”。秋风一吹,一只只“金蝴蝶”随着秋风纷纷落下,有的“金蝴蝶”还打着转,好看极了。一只只“金蝴蝶”落地以后,就好像一层金色的地毯,铺在草地上。原来秋天就藏在银杏树上,而且秋天的颜色是那么的美丽。秋天在哪儿呢?秋天在果园里。

我来到了妈妈的幼儿园里,小道两旁种满了果树。红通通的柿子,绿绿的梨,黄橙橙的桔子,细细的闻,小果园里飘荡着阵阵果香。我闻着闻着,这味道好像把我的馋虫给勾出来了。原来秋天就藏在那一个个金灿灿的果子里,秋天的味道又是那么诱人。秋天在哪儿呢?秋天在“唧唧喳喳”的鸟叫声中。我漫步在浦阳江畔,知了的叫声已不再那么强烈,变成了秋天那“唧唧喳喳”的鸟叫声,如果你认真去听,就能感觉到小鸟那欢快的节拍声,听着听着,你都能快乐起来。啊,原来秋天的声音是那样的悦耳。秋天有那美丽的色彩,有那诱人的香味,还有那悦耳的乐曲,秋天是个多么美好的季节。寻找秋天的足迹作文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秋高气爽,到处洋溢着

凉凉的秋意。忽然萌生了一种想法:感受一下秋天的韵味。秋,终被无数文人雅士借以渲染凄凉的气氛,抒发悲凉愁苦的情怀。可我却认为,秋,是诗情画意的,是美丽的。秋风拂面而来,伴着花儿的残香,在空气中轻轻酝酿,落叶随风飘曳,在微笑,在舞蹈。天上的云彩,像一朵朵洁白无瑕的胸花,点缀在蔚蓝的天空中,给诗意的秋增添了一丝可爱。胸前的围巾仿佛不甘束缚在我的脖子上,它冉冉飘动,好像希望能与风儿嬉戏,与云儿作伴一样。我不由得闭上了眼睛,也许我想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秋意吧。哦,树上的几片伶仃的叶儿,你们一定是在依依不舍地与大树母亲告别了吧,你们还要和哥哥姐姐们结伴去旅行呢!享受着徐徐凉风,踏着秋走过的路,漫步河边。水中倒映着蔚蓝的天洁白的云,暗黄的树,秋色秋水轻轻地吻着。水面漂浮着落叶,仿佛玩累了,躺在水上冰凉一下;水里嬉戏着鱼儿,仿佛借着镜子鉴赏自己优美的姿态。这水、这影、这叶、这鱼,是多么和-谐亲昵!秋雨细细飘洒,滋润了农民的庄稼,滋润了人们干涸的心灵。渐渐地雨点就不见了,留下的只是清爽寒凉的秋气。证据有朦胧美,好一幅山水

画!秋,虽没有春的多姿多彩,却有自己的宁静、和-谐;秋,虽没有夏的热情奔放,却显出诗情画意;秋,虽没有冬的清朗纯净,却不像冬的冰冷无情。秋,是歌,是画,是诗!

【扩展阅读篇】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题和立意凡考试作文必须审题,原因是考生要在同一环境下,作公平的竞争。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高考作文评判明确规定,凡审题有问题的试卷最后得分一般都不超过二类卷最低分。由此可见,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立意,就是要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认识生活,提炼主题,使主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既反映时代,也作用于时代,跳动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文章的“意”,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撞击”的产物,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两年的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有些同学忽视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看问题不全面,观点偏激,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2、标题和段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自拟题目写作,阅卷老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5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老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至于如何拟题,我觉得应做到这样几条转载自百分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①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②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③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④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⑤有意蕴。指有内在的含义。拟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也可以巧用其他学科公式或符号拟题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段落:考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式的结构。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我觉得分为5-8个自然段就可以了。

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3、文体和内容高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要求有两类:一类是规定必须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另一类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文体去写。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中“文体不限”,让考生自由选择文体,这里要特别注意,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在选择了一种文体后,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特点写作,要写什么象什么。不可随心所欲,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文章内容方面: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来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作文可以虚构,“允许”编写故事,但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编写故事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

4、开头和结尾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平时在课内外所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在应试作文上。不

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为了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千万不要涂抹。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有些考生犯“入题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使老师难以衡量其实际写作水平。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这样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其好文章,得不到高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5、语言和字数考试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个性和活力。不要文白夹杂;不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和词汇;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真正让语言亮起来。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考试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我们必须按照规定去做。限最低字数的,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如果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限最高字数的,不要超过。否则,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限最高字数,一般就是以作文纸为限,即要在作文纸格子内行文。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以免出力不讨好。

6、书写和卷面近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书写都占相当的比分。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写草字。标点符号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是格式要正确,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至于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整洁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书写工整,卷面清洁,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7、检查与修改考试作文试题和其他试题一样,做完后也需要认

这个夏天,去寻找红色的足迹 篇9

90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火热的夏天,一群怀揣着崇高理想的革命者,聚集到上海法租界的一幢民宅里,开了一个秘密的会。从此,中国的历史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冲破种种阻碍,勇敢前行,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树立了一座又一座让世界瞩目的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党的足迹,以8个地名为线索,去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并试着感知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开天辟地——上海

1921年。上海。

这天,在以“北大暑假旅游团”名义租下的博文女校,住进了两位年轻人。他们就是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邓恩铭和王尽美。

这个时候的邓恩铭刚满20岁。不过,他却已经是个老马克思主义者了。“五四”运动爆发后,18岁的邓恩铭被推举为校(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同时任出版部部长。此后,他又通过编写诗歌、歌谣、绘制漫画等形式,积极在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两个意气勃发的年轻人这次是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来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后来的情形,我们都已经知道了:

包括邓恩铭在内、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幢普通民宅里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最后一次会议转移到了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从此,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我们的红色之旅,就从上海开始吧。

看点

★ 中共一大会址

位于上海市望志路106号(今天的兴业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李汉俊与其兄李书城的住宅,也被称为“李公馆”。

★ 多伦路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多伦路号称“现代文学重镇”,上世纪30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文学巨匠以及柔石等左翼作家都曾在这条街上工作和生活过。

★ 周公馆

卢湾区思南路73号,原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既然是当年党的驻沪办事处,为什么又叫做周公馆呢?1946年,中共代表团租下了这幢房屋,原意是作为中共办事处。但国民党当局不同意,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

知道吗

★ 陈独秀、李大钊为什么没有参加一大

作为共产主义运动中两位领袖级的人物,他们怎么没有出席呢?原来,陈独秀那阵子在广州组织早期共产党活动,同时正在争取一笔钱款修建校舍而脱不开身。至于李大钊,1921年6、7月,正值北京大学的期末,校务繁忙。作为北京教职员联合会主席,李大钊还得领导反对北洋政府拖欠教育经费的“索薪斗争”。

★ 《永不消逝的电波》

你的父母亲,或者爷爷奶奶,一定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我党地下工作者李侠,在敌人枪口下发出了给延安的最后一封电报。李侠的原型叫李白,1938年从延安被派到上海建立地下电台,1949年5月7日被敌人杀害。其实,在那个年代,像这样默默无闻却身负重任的地下工作者还有很多很多……

★ “周海婴”名字的来历

前不久,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去世了。周海婴出生时,许广平一度出现难产的迹象。当医生为此征求鲁迅意见时,鲁迅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结果,母子都平安地渡过了难关。海婴,就是取自“上海出生的婴儿”的意思。

★红色的船——嘉兴

“这醉仙楼正在南湖之旁,湖面轻烟薄雾,几艘小舟荡漾其间,半湖水面都浮着碧油油的菱叶,他放眼观赏,顿觉心旷神怡……”(金庸 《射雕英雄传》)

1921年8月的一天,嘉兴南湖上,来了一群“神秘”的游客。只见他们先是乘摆渡船到了湖心岛,登上南湖名胜烟雨楼,好像在观赏风光,然后,又登上了一艘显然是事先租好的画舫式游船。

人群中,有一位女士格外引人注目。当其他人走进船舱之后,她却坐在船头四处张望,仿佛是在放哨,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就哼起嘉兴小调,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大伙儿注意,她就是王会悟。

当天下午6点,船里隐约传出了“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声音。原来,这些游客就是前几天在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们。那天,就在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因为法租界巡捕的袭扰,大家只好暂停,随后又分批转移到了嘉兴……

嘉兴,这座曾走出王国维、茅盾、徐志摩、金庸等文学大家的美丽的城市,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看点

★ 南湖革命纪念馆

位于嘉兴市的南湖路。1985年,邓小平题写了馆名,现在的纪念馆是1991年建成的。

人物

★ 王会悟:中共党员,一大代表李达的妻子。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王会悟作为中国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加了大会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大会期间,由于密探闯入,会议必须另选地点。王会悟立即建议到嘉兴南湖去继续开会。于是,就有了后来在南湖的船上举行的这场历史性的会议。

读书

★ 嘉兴人文荟萃,王国维、沈钧儒、李叔同、茅盾、丰子恺、徐志摩、金庸……每一位都堪称大家。去他们的故居走走,找他们的书读读,暑假一定分外充实。

★军旗飘飘——南昌

砰!砰!砰!

1927年8月1日凌晨。三声突兀的枪响,响彻江西省会南昌的上空。

一群脖系红领巾,臂扎白毛巾,手电筒上贴着红十字的士兵不知从哪里冲了出来,向目标发起了进攻。

旧藩台衙门,敌第五路军指挥部。机枪手从民房的屋顶攀上鼓楼,占领制高点,同时组织力量从敌人的背后翻墙而入,迫使敌人全部缴械投降。

叛徒赵福生从俘虏中被抓了出来,就地枪决。

大校场。等待多时的20军教导团三个中队三路突入,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

从武汉、九江等地来的人差不多都挤在江西大旅社的屋顶上,紧张而激动地观看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红色的旗帜,红色的灯光,红色的领巾。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南昌起义!

从这天起,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征程,南昌,这座赣江边的历史名城,成了名副其实的“英雄城”。

看点

★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位于中山路380号,原为“江西大旅社”。

★ 贺龙指挥部、新四军指挥部旧址等。

★ 八一起义纪念塔:坐落在市八一广场南端,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

知道吗

★ 建国后的十大元帅有七位参加过南昌起义。

他们分别是: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叶剑英。此外,还走出了四位大将:陈赓、粟裕、许光达、张云逸。

★ 贺龙的入党申请书

作为起义总指挥的贺龙,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不过,他在南昌起义前就盼望着入党。1927年7月28日,周恩来来到贺龙第20军军部,亲自向贺龙面告南昌起义的详细计划,并征求贺龙的意见。贺龙当即表示同意。

1927年8月底,在起义军南下受挫、处境艰难之时,贺龙终于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多年后,贺老总谈到自己当年入党的故事时,风趣地说:“有人说,我入党写了几百张申请书。几百张倒是没有,几十张我是写过的。”

电影

★ 《南昌起义》(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导演:汤晓丹 演员:孔祥玉 王定华 高长利

★《八月一日》(八一电影制片厂,2007年) 导演:宋业明 董亚春 主演:刘劲 侯勇 吕良伟

★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1928年5月4日。这天的天气非常好,井冈山地区一碧如洗,红军标语鲜艳夺目,到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砻市广场上,井冈山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庆祝大会正在热闹地举行。而毛泽东同志竟出人意料地背上了一把匣子枪。

他显得特别高兴,挎着匣子枪,走到行伍出身、一身戎装的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罗”。一边的战士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也是至今为止,关于毛主席佩枪这件事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而这一天,离朱毛红军会师刚刚过去没几天。井冈山,这个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因为这次大会师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

看点

★ 黄洋界遗址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在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

★ 八角楼

当年毛泽东常住的一栋民房。《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就是在这个小楼里写出来的。

★ 红军医院旧址

★ 五指峰

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是一个珍稀动植物非常丰富的景区。我国第四套10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就取材于这座山。

知道吗

★ 为啥选择井冈山

1927年2月,为了做“社会调研”(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青年毛泽东来到湖南衡山县,访问当地的妇女会干部张琼。张琼说起她有个表兄,受国民党追捕,无处可逃,逃进井冈山。那里地势险要,地形复杂,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还有王佐、袁文才领导的群众队伍……或许是从那天起,井冈山就存储在了毛主席的 “信息库”了。

故事

★ 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小时候,我们都读过“朱德的扁担”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吗?答案是yes!当时物资紧缺,部队要吃粮,都得山下去挑。战士们争先恐后报名挑粮,朱军长也不甘人后。大家怕军长累坏了,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没办法,朱德只能亲自为自己做了一根扁担,还特地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又高高兴兴地下山挑粮去了。

★ 井冈山连队里的外国人

井冈山时期,红军的队伍里出现过一位外国同志,他就是朝鲜人陈龙鹤。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正在中国求学的朝鲜青年陈龙鹤备受鼓舞。

1926年1月,他投考黄埔军校,10月,他与林彪、陈毅等同期毕业,投身北伐。

1927年9月9日,陈龙鹤随部参加了毛泽东、卢德铭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后,陈龙鹤随部上了井冈山,任毛泽东兼师长的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一营一排排长。可惜的是,陈龙鹤在后来的漳州战役中不幸牺牲。

影视

★《闪闪的红星》(八一电影制片厂,1974年)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还记得电影《闪闪的红星》吗?潘冬子的故事就取材于上世纪30年代的江西井冈山地区。

★ 电视剧《井冈山》(2007年) 导演:金 韬

★红色政权——瑞金

1931年11月7日的早上,十多架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盘旋在江西小城瑞金的上空,好像在执行什么任务。过了好一会儿,似乎没发现什么目标,又转而飞向了福建长汀。在那里,国民党飞机终于“发现”了一个看起来很热闹喜庆的“会场”,于是,又是投弹轰炸,又是低空扫射……经过好一阵空袭,最后趾高气扬地“凯旋”而去。

可是,他们绝对想不到,就在几个小时候前,一场历史性的庆典已经静悄悄地在瑞金举行了。那是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特地举办的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活动!

经过几次艰苦的反围剿战役的胜利,党领导的红军不但在井冈山逐渐地稳定下来,还把江西和福建等地的苏区连成了一片。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

就这样,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了!

看点

★“一苏大”旧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

★“八角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 当年的“中南海”(中央苏区局旧址)

★红井

沙洲坝,原来是个干旱的地方。1933年4月,毛主席从叶坪搬到这里,带领群众打出了一口甘甜的水井。

知道吗

★ 从“毛委员”到“毛主席”

现在,我们都把毛泽东同志亲切地称为“毛主席”。其实,这个称呼最早是从1931年开始正式出现的。

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举行中央执委第一次会议。当会议宣布毛泽东为执委主席时,任弼时走上主席台,提议“请毛主席讲话!”那一瞬间,大家都愣了,不过马上就热烈地鼓掌,异口同声地喊着“毛主席”。从此以后,毛泽东一直被称为“毛主席”。

★ 瑞金县委书记:邓小平

瑞金不光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还造就了一大批主宰中国未来命运的了不起的人物。邓小平同志那时就是瑞金县委书记。作为一苏大会务的具体组织者,他已经是闪烁在中央苏区的一颗新星了。

★ 大转折——遵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这次远征到底有多难?简直难以想象。敌人的枪林弹雨,严酷的自然环境,党内的复杂斗争……一切的一切,都在考验着这支年轻、却充满理想和信仰的部队。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疲惫不堪的红军,在遵义,这座贵州西北部、盛产茅台的小城,借休整之机,开了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从此,“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

看点

★ 遵义会议旧址

★ 娄山关

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攻下娄山关,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知道吗

★ 遵义会议的20位参加者

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洛甫)、秦邦宪(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凯丰)、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共产国际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伍修权(翻译)

★ 神秘的会址

遵义会议是秘密举行的, 建国后为了寻找会址, 花费了好长时间。最后确定是在遵义旧城,一个叫柏辉章的军阀的公馆里召开的。1958年11月,邓小平和杨尚昆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小平同志回忆往昔,肯定地说:“会议就在这里开的,我就坐在那里。”

★ 最早记载遵义会议的报纸

《红星报》创刊于1931年12月,是党中央的报纸。1935年3月4日,第11期《红星报》在遵义与红军指战员见面了。这期社论为《准备继续作战,消灭周纵队和四川军阀》。文章里说,遵义战役的胜利“是在党中央局扩大会反对了华夫(即李德,编者注)同志的单纯防御路线,采取了正确的军事领导之后的胜利。” 这是第一则正式的关于遵义会议的报道。

★大后方——延安

1935年9月22日,在甘肃省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毛主席召集指战员们开会。他热情洋溢地说,“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今天终于能够坐到这里安安逸逸地开会了。这本身就是个伟大的胜利。目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们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

“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700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前线阵地!”

毛主席挥舞着拳头鼓动战士们继续加油,台下掌声雷动。

27天后,队伍到达吴起镇(今延安市吴旗县),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极其干旱、尘土飞扬的小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陕北、延安,古老而神秘的黄土地,从这一刻起,成为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也是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大后方。

看点

★ 宝塔山

★ 延安革命纪念馆

★ 枣园: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

★ 革命旧址:陕甘宁边区旧址、南泥湾旧址

故事

★ 主席也爱交际舞

在那个年代,延安不光是“红都”,还是西北的“时尚”城。1937年1月底,美国人史沫特莱(美国著名记者、社会活动家)来到延安,带来了风靡一时的交际舞。一开始,延安的干部群众不大习惯,但这种舞蹈实在太好玩了。很快,大家就喜欢上了。

毛主席也承认自己一度很喜欢跳舞,“经常举办舞会,我也算是舞场中的常客了。那时候,不仅我喜欢跳舞,恩来、弼时也都喜欢跳呀,连朱老总也去下几盘操(形容朱德的舞步像出操的步伐一样)。”

人物

★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句话形容的是著名女作家丁玲。我们都读过丁玲的文章,其实,她还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

青年时期的丁玲,是个很有性格的新女性。早在中学时,为反抗封建婚姻,她就“离家出走”,“作为一个流放的叛徒,到上海去”,上街游行、写标语、贴墙报、散传单……后来,她又坚决要求到陕北去。“我一定要找到党。找不到党……我无法向人民表白心意,说我自己要说的话。”

1936年9月,特地剪短头发的丁玲如愿以偿,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在那里,她用手里的笔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思想深刻的作品,用文艺反映斗争生活。

读书

★《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

也叫《西行漫记》。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性作品,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最后的农村指挥所——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距离石家庄90公里。本来是河北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小山村。

1948年5月,抗战结束了,解放战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毛主席率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从此,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大事记

★ 1948年,中共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

★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西柏坡出发,挺进北平。

★ 1991年,江泽民视察西柏坡,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看点

★ 西柏坡纪念馆

★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 西柏坡石刻园

知道吗

★ 为什么选择西柏坡?

抗战时期,毛主席有一个习惯,就是对所有能看到的报纸都一字不落地细读。有一天,一份国民党的《晋冀日报》上报道说平山县几乎户户通共赤化,人人袖上扎着红布条,街上到处贴着红色标语,这首次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不久平山又发生了红色游击队的暴动,这支队伍就是后来保卫延安的“平山团”。他们相继参加了南泥湾垦荒、南征北战和中原突围,毛泽东从他们那里又了解了不少关于平山县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西柏坡地处太行山区,地形复杂,有利于躲避敌机的轰炸。

★ 《白毛女》

上一篇: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教案下一篇:农机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