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精选9篇)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篇1

前言

嵌入式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处理的重要平台,在军事、航空航天、信息通信、工业控制、手持式设备等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设置关于嵌入式技术的相关课程,对培养该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嵌入式技术的教学计划

(1)概述

嵌入式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理论性,在其硬件的发展历程中主要是从8位单片机到32位微处理器ARM,软件发展历程主要是从没有操作系统到有操作系统,同时该技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高职学生很难高效的掌握相关技术知识。因此在教学技术设计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活动。关于嵌入式技术硬件方面的教学应制定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嵌入式技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关于嵌入式技术软件方面的教学应当设计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扎实的掌握该技术的运用。

(2)建立课程体系

在掌握嵌入式技术的基础课程之后才能学习深层次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建立适合嵌入式技术教学的课程体系,如在学习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软件基础课程和单片机原理及开发、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硬件基础课程之后,学习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系统开发课程。

2.建设专业教学实训环境

(1)教学平台的构建

教学平台的处理核心应采用Intel高性能的PXA270处理器,还应当选用源码开放的Linux操作系统作为平台的操作系统,教学平台的硬件模式应设计为功能板与核心板相结合,功能板应包括各种外围接口和器件,如存储卡接口、音频和视频接口、摄像头接口、USB接口、RS232接口等外围接口;核心板应具备全部最小系统运行所需的硬件,如电源控制模块、CLPD、SDRAM、Flash、CPU等硬件,保证在接入5V电源的情况下可以单独通电作业,同时为了完成调试工作和程序的下载等还需要设置以太网接口、串口、JTAG接口。通过有机结合功能板与核心板,从而构造完整的应用系统,同时该系统还应当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较低的功能消耗、较小的体积等优点。在平台软件环境的设计方面有时不能够直接通过硬件平台来设计,这时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将编译和编辑目标板的Linux文件系统、内核、引导程序以及系统开发工具安装到宿主机上,安装之后通过将需要的软件下载到目标板上进而运行该软件系统。通常将这种开发方式称为交叉开发,交叉开发的模型为由宿主机生成目标内核映像文件系统通过各种连接方式下载到目标机上形成内核映像。而实现Linux操作系统在开发板平台上的运行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保留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配置,通过压缩和裁剪的方式将不重要的功能模块去掉,从而在保证其所需功能能够实现的基础上为嵌入式系统节约更多的存储空间。二是将Linux内核所需的硬件进行针对性的移植,对部分和硬件直接接触的代码进行修改,例如Bootloader,保证平台上的软件可以在开发板上正常运行。

(2)教学内容的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实训内容设计应采用具有CSM通信模块、触摸屏、音频、USB摄像头、通用的网络功能、IO功能等功能的PXA270实验平台。利用这些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嵌入式技术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设计为在学习Linux操作系统移植和嵌入式交叉环境架构方面设计文件系统制作实训、内核编译移植实训、Boot-Loader编译移植实训、Makefile编写使用实训、常用命令以及工具实训等课时训练;在学习驱动程序设计时可设计关于USB驱动配置实训、IO口驱动实训、驱动程序结构实训等内容的教学任务;在学习基于QT编程应用开发和QT移植时,可以设计Web-server的移植和网络通讯实训、USB摄像头实训、串口通讯实训、QT移植实训等教学内容;在最后嵌入式综合项目实训的时候可设置基于Webser-vice的数字粮仓监控系统、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流程和一般设计教学内容等。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教学实训的方式,有机的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嵌入式技术的实际开发能力。

3.总结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篇2

1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是一个注重工程应用实践极强的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需要工程应用项目的支撑, 必然需要企业的参与, 同时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时, 需要将企业因素及与企业相关的方案实施均要考虑进去。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为例, 在制定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有别于基于学科的传统课程。传统学科课程, 在知识点上相对独立, 课程体系设计时只考虑知识点内在逻辑的先后关系即可, 而项目化课程中的”主线项目“有可能是跨学科的。如:ASP.NET程序设计课程, 该课程由网页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ADO.NET、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等多个学科课程组成, 并且项目的进度与课程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先后关系。如何优化组合符合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是制定基于项目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企业参与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项目完成情况为考核点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将教学理论进行职业培养转化。企业是人才培养质量效果的最终评价方, 企业真实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项目”基础。制定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采用什么样的途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才能使培养效果最优化, 也是本文研究的问题之一。

1.3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项目为主线。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方式按照学期先后分散式开设已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的跨学科式的课程体系, 特别是无法满足企业的共同参与。研究适合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方案是本文的另一重大问题。

2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关问题的研究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自2009年推进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基于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效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

2.1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1.1 岗位工作及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网页设计师岗位为例

所谓“工作过程”, 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基于工作过程”的着力点在“基于”, 其并不完全等同于工作过程本身, 而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工作过程进行包装设计, 使其满足教学化需求, 同时使课程内容尽可能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

通过对IT软件开发类企业的调研,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岗位) 主要包括需求分析、UI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等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能够确定网站的功能和风格、能根据网站需要进行内部或外部的CSS样式进行UI设计、能根据网站功能需要进行数据库表创建、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完成网站功能开发、能够掌握网站测试的工具及方法等核心工作能力。具体如表1所示。

2.1.2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了领域划分, 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 同时又依据课程与项目的关系将课程划分为外延辅助课程与核心课程。外延辅助课程的功能是用来延伸提高网页设计师工作技能, 拓展就业出口。如:Photo Shop平面设计、Flash动画设计等。核心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如:PHP程序设计、数据库建模、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时, 要明确有企业参与研讨及设计。

2.2 强化校企合作效能

企业是项目的来源。企业是以最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兼顾企业利润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理想状态。另一方面, 基于工作过程也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为目的, 与企业生产具有共同点, 可以产生效益。经过, 几年的探索, 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课堂+工作室模式实现两者的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将真实项目是进行分割重组实现项目的仿真教学。工作室则在老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下进行项目外包服务, 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在这种模式下既提供了学校的项目化实践平台同时也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3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在实施时采用的是并行式的开课方式, 比如:Photo Shop平面设计与网页设计等其他课程同时开设。并行式的开课方式知识点分散, 而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某个阶段需要多个知识点共同支撑。经过几年的实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采取了集中分段是教学。可以根据模块涵盖的知识点多少, 安排多名教师或企业人员共同参与。集中分段式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 更能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 更加有利于学校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 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实践中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及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

[2]张慧敏.项目化教学模式下“企业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及运行管理研究[J].职业教育, 2013 (5) .

[3]蒋庆斌, 郝超.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瓶颈分析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05) .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系统管理与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知识和能力;课程模块体系;培养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反映着一个学院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关系着学院人才培养的内容、途径和质量。而我校先前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陈旧、课程设置有些杂和乱,教学内容与市场有所脱节,以致知识体系难以凝聚成一股有效力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具体的、综合的、全面的能力素质需求,实践证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迫在眉睫。我校已经有了软件技术专业(分为Java开发、.NET开发、移动应用开发、游戏程序设计、软件测试五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网络专业(分为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嵌入式系统应用专业、计算机控制专业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且许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计算机应用专业,那么如何改革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体现鲜明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特色,又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值得研究。下面结合我院教学改革实践,探讨如何制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定位

计算机已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的问题,如企业数据的管理、基本软硬件资源的管理、系统故障的检测和排除、安全管理、网络服务管理等等,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将会给正常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损失。根据近几年人事部门与劳动部门人力资源需求调查发现,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作为信息化保障服务岗位,备受各单位的重视和欢迎,就业行业不受限制,就业形势好。南京及周边地区有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而且江苏省还没有一家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上围绕着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来开设的。

这样,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依托行业,结合我校已有的专业设置情况,开始重新定位了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办学,为我校就业困难的专业探寻一条专业发展新思路。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在德、智、体、美、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在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领域从事信息化管理与维护且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高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服务,包括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网站管理、维护及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等工作。

二、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为了能胜任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与维护,那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呢?经大量的市场调研,发现可以从中小企业的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网站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同时每一方面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大而全。而是根据具体工作内容,确定上述四个大的方面工作项目,提炼相应的职业能力,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①掌握面向过程和对象进行程序设计,熟悉常用的算法;掌握数据库基本原理、管理和维护;②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特别是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③理解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特别是进程通信和存储管理;④熟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在职业能力方面,需要:①能进行基本的数据库服务器端编程、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管理和维护;②能进行网络安全、网络服务、网络运行的基本管理维护;③能参与网站开发、维护;④能使用有关工具进行文档的编写、为企业生成所需水晶报表、配合IT公司进行信息化项目实施;⑤能完成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⑥能使用主流语言和开发工具编写和调试一般程序,能读懂基本的应用程序和WEB程序。

三、课程设置顺序和相互关系

课程是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无论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的实施,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课程体系必须切实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实际要求,要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从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个性拓展课程四个模块方面进行设置的。

职业素质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是企业最为看重的个人品质。岗位能力课程体现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专业知识课程以系统、全面、浅显的理论课程为主干线,以工作领域必需的知识为限,要注意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个性化拓展课程面向学生的个人兴趣培养,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是理论类的、实践类的、人文类的、专业技术类的、选修类、研究性學习类的或创新实践类的,以提高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得到个性化教育。课程的设置顺序及关系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根据工作过程构建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需要突出学生的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需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工作任务由易到难,需要根据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不断整合、发展和完善。

四、主要培养方法

按计算机应用专业系统管理与维护方向进行培养,强化在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管理所需的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方面的技能。

课程的教学,特别是职业能力课程,以案例驱动式和分段项目式为主,以实践带动理论的教学,注重教师的行为引导。根据岗位技能需求,以实践项目开始、子任务驱动、理论知识补充,带动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的讲解,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进行良好的课堂设计,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模仿试做,纠错重做,复述总结,教师实践中讲解,学生实践中理解。

下面以《Web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实训》职业能力课程谈课程的教学。该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WWW服务的需求为背景,从基本到高级来进行组织。Web服务器由基本到高级配置路线如图3,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安排如图4。

校内外实习的教学,采取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训实习环境,并将企业引入到校园中来,让师生投入到实际的合作项目中去。我校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先后成立了瑞和软件研发中心(与南京瑞和软件公司合作)、索讯对日软件生产中心(与南京索讯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运时数据软件研发中心(与江苏运时数据软件有限公司合作)、金钛联合软件研发中心(与镇江金钛软件有限公司合作)、网络与通讯实训基地(与中兴通讯合作)、智达康网管研发中心(与南京智达康无线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等多个校内顶岗实习场所,签订了多个合作项目。合作的项目中虽然有很多软件编程工作,但是也涉及大量信息化服务,需要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专业方向的学生参与,并且有利于各专业的学生的相互融合,有利于知识结构的互补,有利于专业方向的互通,极大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与南京AO史密斯、南京汉德森等公司建立了长期校外实习场所,共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与维护。通过与多家企业的合作,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优化,探索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校内还设立了研究性学习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基地来进行实习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获取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信息系统监理师等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

通过研究与实践的探索,以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管理与维护工作岗位为导向,建立“系统管理与维护”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建立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新四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模块体系,采用案例驱动、项目式教学、校企项目合作等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实践的教学,是适合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肖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33).

[2]张旭翔.践行服务宗旨,走特色发展之路[R].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汇告,2006,(10).

[3]石建敏,赵立影,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4]侯建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8,(23).

[5]项霞.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J].太原科技,2009,(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篇4

一、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教育部于2000年制订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并指出:“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同时,推出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

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现实情况,从发展的眼光看,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应当达到四个目的:一是创新教学环节;二是改善教学组织;三是优化教学活动;四是提高教学效益。为了实现这四大目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进行全新的改革与调整。一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按照“实用、有效、够用”的原则,重新进行内容整合,删除不必要的重复交叉和学而无用的内容;二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实践化;四是实现教学内容的阶段化,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和新时期受教育者的特点,把系列庞大的内容,按内在递进关系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以便于学习组织、教学考核和学生把握;五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化,把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按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区分为不同的等级与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组合,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实施情况

(一)从职业分析入手制定培养方案

本专业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思想,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开发教学计划。由企业的有关人员组成专家顾问委员会,进行职业分析,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依照“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析——专项技能分析——拟定最终绩效目标——描绘职业能力模块——分解出能力要求——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块”的程序编制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因此,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都更加符合毕业生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

(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变化,使其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为此,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坚持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并根据人才类型的需求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

(三)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机房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

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减少了一些理论性较强且实际中基本不用的内容,成功实行了“融、并、删、减”的“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我们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为突出技能培养与训练,实训项目的总学时与理论教学的总学时接近1:1,并且增加了“Flash 编程”的科目以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根据近年来企业的就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突出了专业综合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岗前训练。对于有条件到企业就业岗位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要同时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后主要包括课堂实训、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课堂实训主要培养基本能力(口头表达、外语)。实践课的设置包括短期实训和长期实践。短期实训主要是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开发工具和常用技术开设的三周实践课程;而长期实践主要是每学期开设的理论和上机交替进行的课程,即在学完理论知识后,通过随后的上机加以加强。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促进产教研结合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是高职教育质量、特色的保证。密切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加快产学研步伐,尽快形成企业、学校连办高职教育的新体系。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开发,以保证高职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和有效性;和企业合作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正,以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和企业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以保证师生技术应用的持续提高和技术应用性、新颖性、和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以保证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以保证高职教育的稳定性。

(五)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情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很多,为此我们主要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规划教材中优选所用教材。此外,为了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近年来本专业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编写了自己的教材。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教材。

(六)完善学教学大纲。

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性原则,照顾到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应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许多优秀软件陆续问世和应用,在教学大纲中就应及时安排这方面的内容,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课时量。其次要重视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每一门课的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又要适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此,既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又要不断追踪和吸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新成果。

(七)教学与科研并重,造就新一代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水平的办法是培训和科研,科研能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更新知识,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知识更新达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及动手技能,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也是职业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并且改变单纯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到软件开发公司、网络公司等用人单位实习和聘请兼职教师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新技术、新产品,形成开放式教学。

(八)考试模式的改革

继续探讨考试模式的改革,尽可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改革为口试、笔试、上机测试等多种形式,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查。考试的内容侧重于实践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九)其它改革的计划与配套措施

1.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2.加大与北大青鸟的合作,包括师资培训的合作和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力争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达到最强,结构最合理。

(十)创新特色

1、学生运用多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小组学习及集中面授辅导为辅。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除了文字教材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共同为每门课程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多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多媒体教材是一种辅助教材,它不能完全代替文字教材的作用。因此,学生应以多媒体教材为辅、文字教材为主进行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学习

教学点应按学生专业基础水平或地域组织学习小组,并提供小组活动场所。学习小组应定期开展小组活动,讨论学习。学生应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学习,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在小组上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学媒体向我专业教师请教,或将疑难问题集中后,在面授辅导时向辅导教师请教。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集中做作业。这样可以较好的提高效率。基础较好的学员也可自行安排学习进度,自主学习。

3、个性化发展

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拥有一手过硬的专业“一技之长”。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专业实训课,开设了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网站建设与开发、组网技术等专业技能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暑期的专业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

4、网络教学(包括网上讨论、电子信箱等)

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以因特网为媒介,以各种网上课件和教学信息网页为主要教学媒体,并通过网上讨论,E—mail等网络信息传输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向传播和师生交互不足的局限,为学生、教师提供一个在线自主学习与个别化教育的环境。逐步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可以交互反馈,具有丰富教学资源与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网上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网络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利用网上讨论系统或电子信箱对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辅导、答疑,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建议,通过网络开展师资培训。

(十一)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效果

1、从教学改革总体来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都得到了优化。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特别是java程序设计、网站建设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04级、05级有十几位同学分别在院技能大赛FLASH、程序设计等项目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2、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新模式、组织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积极与有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3、适应培养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特色要求,确立应用技术高职高专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如何建立由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组成的培养纲领体系;由教学日历、教学方案、课程设计组成的教学运行体系;由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及案例库、实训指导方案、实训模拟软件构成的教学材料体系;由毕业设计、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的跨时空现代教育技术体系等构成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立体化教学系统。

4、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理论讲授、实训、实习相结合的要求,重点采用项目研究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和模拟实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篇5

摘要:《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做好《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本文将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就《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和教学网站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合作学习;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改课题“E-learning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编号:JXJG-08-78-8)和江西省教改课题“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编号:JXJG-09-7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S婷(1983-).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开发:邹璇(1982-),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开发;王钟庄(1981-),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开发;熊婷(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开发;刘敏(1981-),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02-0047-03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种应用技术,其理论和应用技术都在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大部分本科的课程以数据库原理为基础.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办学模式,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确定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科学定位,但由于课时有限与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等原因,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与教材.普遍导致了学生学不精、学不透的现象。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将根据我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就《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网站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学院和学科部领导大力支持下.我们经过二个学期的教改实践,我们总结出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我们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就《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和教学网站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希望这些教学改革方案能为其它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开设在大二上学期。课程大多数还是采用由萨师煊、王珊主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方面不适合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f一)教学大纲滞后。独立学院是一个新兴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处在一个边探索,边发展的这么一个教学过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原先都是参照南昌大学本部原有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我们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制约了学院的教学发展,让教学内容没有紧跟时代发展。

(二)教材理论内容多。我们采用的是由萨师煊、王珊主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介绍了数据库理论、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了数据库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理论、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新发展、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新技术内容。其中理论内容多,实践内容比较少,学生在课堂上难理解、难吸收。

(三)实践课时少。当今,数据库技术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根据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安排,《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的学时一般在64个左右,理论和实践课时安排比例在3:1左右,实践课时只有16个学时。在原先课本中.对上机实践的内容就比较少,上机实践操作也只不过是对理论内容进行一个验证操作,没有系统全面地对数据库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实验。

(四)实践内容更新慢。由于数据库技术发展非常快,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更新也非常快.采用的新技术比较多,但是.数据库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更新却比较慢,尤其是实验环境无法紧跟当前的发展,、在教材实验当中,数据库管理系统总是落后于相前正在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现在市面上大部分流行SQLServer.但是在教材当中,还是用SQLServer,学习的内容与时代脱节。对于数据库的存取接口,目前大部分教材还采用ADO接口方式.现在在很多编程环境中都不再使用。对于实验内容,我们在一开始主要设计E-R模型和转换,然后简单的用SQL语言来实现先前创建的E-R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简单的SQL相关命令操作,像数据库关键技术一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应用.涉及的都比较少。

(五)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少。目前,我院教学模式大部分还是采用面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场所只有教室。由于学院长年扩招,师生比例逐年降低,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时间和学生进行数据库技术方面的沟通.

(六)教师经验少。由于独立学院也是刚刚起步的一个学院,学院大部分还是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很多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来到学院工作,很少参与过实际的数据库项目开发.数据库技术掌握程度不高。

三、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我们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改变原来的不足,现提出几个具体的措施来改变原来所存在的问题。

(一)针对教学大纲滞后的问题。203月,我们成立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小组,由计算机系主任为组长,组织几位长期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老师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我们结合自已多年来上课的经验,围绕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这么一个宗旨,各自提出教学大纲,然后集中讨论和修改,在修订完初稿后.率先在我院级计算机l班进行教改实验,我们在一个学期的试验中,不断对初稿进行讨论和修改,于年7月制定出符合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等特点的新的教学大纲。

(二)教材改编,,市面上有很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方面的教程,但是还没有一本完全适合我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大纲,我们根据自已重新修定的教学大纲,由系主任为主编.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编辑一本适合我院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材。在教材的安排上,我们参照《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取长补短.在教材编写的时候.我们考虑到数据库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非常强的技术.在过去的教材中,有需多概念较难理解,学习也较为枯燥,我们在对理论知识点整理的同时.我们结合教师的数据库应用经验.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采用了实际的案例来讲述数据库原理的重要作用和应用方法。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我们在讲述触发器的基本概念时,我们会结合我们在实际项目当中的数据库设计案例.我们将案例中的一部分提取出来.详细讲述了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过程所要注意的事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对数据库技术的理解,我们分别编写了一本教材和一本实验指导书.并于9月已经出版发行、

(三)实践课时少的问题。根据教学大纲的设定。课时少不是数据库一门课程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所有的课程都存在课时少的问题。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教学计划上,课时少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展。我院从开始.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每个学期都会组织二周的工程训练,我们会根据每个学期所开设的专业课.做好工程训练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合理安排二周的工程训练.配合专业课程学时不够的问题。在数据库技术工程训练中,我们会以SQLServer2005为平台,提供以VB、C#、JAVA等语言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题目,让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之前所学过某一种开发语言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的能力。

(四)实践内容更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由于数据库技术发展非常快.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更新也非常快,采用的新技术比较多,实验课程必须紧跟当前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我们将在我们新的教学改革中,开设合理,先进的实验课程。因此,需要在参考其实验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实验环境,提出新的实验要求。我们在每年的实验课程中不断改进。对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从较早的SQLServer2000到目前的SQLServer2005.对于数据库的存取接口.从较早的ADO到目前较为流行的ODBC接口。对于实验内容,从较早的SQL语言简单编写到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应用.并且我们在实验课程中,特别提供以VB、C#、JAVA等语言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案例.可以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编程语言加上数据库技术开发综合的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实验环境、实验过程、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数据库应用技能。

(五)针对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少的问题。我们计算机系根据自身特点.自己开发了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新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与教师之间一个全新的沟通平台.我们可以利用它进行作业发布、在线答疑、网络BLOG、教学视频,让教师在办公室或家中,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有效提高了学生与教师之前沟通问题。并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的兴趣。合作学习模式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的.在设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达到小组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及获得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最大化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学习行为)。合作学习强调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但促进学生对智力内容的掌握,还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如人际交往、口头表达与协作能力等。我们在进入SQLSERVER相关技术介绍的时候,我们会根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布置多个课程设计的任务,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每组完成一个题目.其中每人负责完成题目中的一个部分,然后分阶段写出设计的步骤.并且通过网络,进行合作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针对教师经验少的问题。由于数据库的发展非常迅速,原有的数据库技术知识渐渐落伍。因此,在传授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研究工作,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旧。学院根据各专业自身发展特点,不断完善教师培训计划,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同时,系里通过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老带新的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系里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四、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

一个教学改革改的成不成功.关键看学生的成绩。在教学改革之前,我们的考试方式都是采用笔试,笔试大部分都是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内。很多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考后基本上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数据库技术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就考试方式进行转变,我们不仅要考学生的理伦知识部分,而且要考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分二步来计算学生的期末总成绩,我们把期末总成绩分为30%平时成绩和7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我们主要放在实践课程当中,我们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在每个学期末,我们会给4个学时,布置一个综合实验,实验成绩将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我们将结合一个学期理论知识来进行考核。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往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五、结束语

经过二个学期的不断实践和完善,我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对于数据库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掌控程度得到了提高。我们自己的教师也在教与学的环境下不断成长起来。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更新与完善现有的数据库理论和技术.了解最新的国家精品课程、优秀的教学改革方案,不断吸取国内外数据库课程的最新教学成果,来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也希望这些教学改革方案能为其它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Ⅱ3Ⅱ5]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程全洲,王兴.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7).

[4]李军等.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2).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篇6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一) 围绕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首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的多变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稳定性的关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分析, 紧密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使之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二)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岗位能力

按照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构建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下形成定位准确、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能力体系, 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三) 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

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核心, 组合教学内容, 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使教学内容对目标能力的培养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和价值, 体现实用性。

(四) 围绕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时, 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 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本出发点, 打破学科界线, 重组课程结构, 形成项目化课程, 开发综合化的新课程, 并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同时, 建立认识实习、课内实训、校内轮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 最后参考职业资格鉴定验收课程质量。

(五) 围绕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模式的选择根据课程来确定, 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 有机搭配。教学模式贴近企业岗位工作实际, 把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 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广泛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 如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 课程知识体系结构设计

关于课程的改革实践, 主要是基于以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组合, 这里行业技能训练虽然得到了强化, 但是对于模块化组合培养来的学生, 即使拼凑得很“完整”, 也不是真正的一体化打造或职业化训练的合格“产品”。我们将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总结岗位素质能力的具体要求,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立体多维的“一主线二融合三阶段”课程体系。一主线是以移动流媒体技术为主线, 二融合是指融合现有媒体技术与下一代网络媒体技术, 将技能形成分为基本素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岗位专门化技能三个形成阶段, 在此基础上, 同时注重以下三方面改革:

1. 增设职业素养知识与技能训练公共性课程群

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公共性课程群, 削弱或去除相对孤立与职业素养要求关系不紧密的知识性课程。公共性课程通过整合、融通各种专业知识, 架起横向能力拓展的桥梁。

2. 采用以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设置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以职业素养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项目设计为基点;课程实施以工程实践为基础;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考试考核融合认证、竞赛, 并以过程考核为主。

3.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课程内容增设或强化相关职业素养训练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 采用模块化设计, 将完成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提升阶段课程的教学内容按项目重构。加大与优秀联盟企业的合作力度, 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 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与管理过程, 继续寻求规模较高、管理高效的先进企业合作, 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二) 文化环境设计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 大力开展“工学结合”, 结合企业岗位需求, 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实训、就业, 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除正常课程相关教学训练外, 职业化素养训练也纳入到学校与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各种文化环境设计、各项运行制度制定、各项活动安排中, 各类硬件环境的设计与配置也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企业文化内涵。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之处

(一) 通过对职业能力形成和提升阶段课程内容整合或分解重构, 实现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相融合的课程内容, 即项目化课程。

(二) 与新兴产业紧密挂钩, 构建“一主线二融合三阶段”的课程体系, 同时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三) 深化以“能力梯次递进”为特征的“项目实战+顶岗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项目课程为核心载体, 以课程实施为重点, 以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 将三者有机结合, 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 健全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 注重过程考核, 将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质量评价相结合, 在量化评价中突出作品评价和竟赛评价, 以技能考核为主兼顾综合素质全面考核。

五、结论

高职院校是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 其定位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 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 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 实用为本, 构建科学合理地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这一教育目标和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充分考虑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社会角色价值的需要,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情况,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为前提, 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了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逐步完善特色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 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也是要保证教育质量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核心环节。作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 不能是学习理论知识的象牙塔也不应该是提供就业帮助的训练营, 因此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充分考虑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社会角色价值的需要, 分析总结了岗位群, 确定了培养目标、构建了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实现过程导向的课程与认证相结合, 多点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科教出版社, 2006.

[2]陈解放, 曾令奇.职业导向: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6.

[3]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陈丽君, 黄新亮, 职业规划课程改革初探[J].成功 (教育) , 2009.

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校逐年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越加一年不如一年。选择到职业中专来学习的学生,除极少数成绩较好外,多数是由于考不上高中,上大学无望,而不得不到中专来,学习对于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学校招生质量的明显下降,给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教学内容不实用,教学质量不高已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造就新一代劳动大军和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劳动者和初级技能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教育在其中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而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还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有必要进行改革。作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改革之路,使学生尽可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下是本人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合就决定了教学的模式。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主要沿袭了学科课程的设置方式,内容的选择与组合也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线,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该以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需求为基础确定专业技能要求,根据专业技能课程要求选择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一般来说,职业中学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一些应用软件,例如微软的Office等,也有开设系统软件,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基础语言教程,它们都是实践性特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无须,这样忘记了教学的目的;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实践。我认为较适当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是1:2。安排这样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理解知识并掌握技能,让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关键,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及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各类住址软件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目标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全过程,逐步从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就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由于各种教学方法既有内容的特定性又有对象的特定性,因此教师能否有效、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各专业课教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所具备的条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将各种成分进行优化组合,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不管是哪门课程的教学都应当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当前,相当多的中职学校各专业的评价仍然沿袭的是普通教育的笔试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重心集中在理论学习上。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评价的形式要多元化。教师也应该由课程评价的裁判者逐步转变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鼓励者。我认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完全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评价方式不改,教学改革就无法有质的突破。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积极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努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例如:我在检验Aeecss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时,技能评价要结合平时上机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综合考试。期末上机考试方法就是给学生两小时的上机时间,结合本门课所讲的主要知识给出任务要求,让他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能动性,综合利用这门课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上机任务。并把他们的结果都保存下来,供自已结合评分标准进行检查。

四.办学模式的变革

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走“工学合作教育”的道路,有效地打破了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加强了对学生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加快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步伐。工学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部门相互合作,展开双向服务,企业部门为学校提供现场教学和学生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部门优先培养学生,共同研究和攻克专业技术难关,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富士康、华硕电脑等大型企业建立了伙伴合作关系,与宜宾新力拓、宜宾智鸿科技、锐捷网络等本地区的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就是校企合作的有力体现。企业为学生的实训提供了基地,同时,一毕业后又可以为企业服务,由于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强,实验设备完善,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补的效果显著提高,学生毕业后能很快与企业接轨,适应多变的工作岗位。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也在改变,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素质好、技能强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课程与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篇8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论文【1】

摘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课程。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作者结合一些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现状 问题 课程改革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的第一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近几年来,我校在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遇到了新的问题:第一,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出现了生源质量下降、实验计算机紧缺等问题。

第二,中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刚入校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再是“零起点”,大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将如何跨越这个“零起点”;第三,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国各地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尽相同,造成在高校中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

在组织教学时有一定的闲难;第四,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的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五,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创新改革,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2.《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探索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2.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计算机发展的现状、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还要注重处理好知识不断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

若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授课,先讲授计算机的发展、特点,软硬件基础,数制编码,信息存储等内容,若干节理论课后才学习如何操作计算机,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初期接受了许多抽象和枯燥的理论,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

如先讲授Windows操作,通过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上机实践,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原理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解起来就很自然,印象也比较深刻。

总之,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再学习理论,循序渐进,就可以逐步地把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向学生讲解清楚。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2.2.1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2.2.1.1问题式教学法

在计算机教学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最佳状态。

2.2.1.2用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

在讲授一个新知识前,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

2.2.1.3自主与学生试讲法

对于比较简单或相似的有关内容可采用自学指导法来处理,为了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每个学期可选择几个小课题供学生上台讲解,这样学生有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豪感,同学之间更容易形成一种讨论的气氛。

2.2.2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在设计计算机实验时应力求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或作业,这些实验或作业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而不只局限于课本设计好的现成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1分解任务法

将上机实验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模块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2.2.2单元模块训练法

将每部分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每讲完一个单元搞一个综合应用训练。

通过这种综合性作业,学生得到了从分析问题、收集材料、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实际方法、实际操作、反复调试,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训练。

2.3建立辅助教学网站

尽管课堂教学已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还是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演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呆板,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差,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不停地讲,课堂信息容量又很大,学生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么多的内容。

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校同网资源,建立网络辅助教学网站,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和示教方式。

教师可以把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重点难点、实验素材和模拟试题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这门课程。

网站还提供作业管理、网上测评、答疑辅导和交流论坛等功能,方便教师和学生交流。

掌握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开展自主学习,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

但是,在这种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检查与管理,以保证学习质量与效果。

3.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的创新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还要认清形势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行改革尝试,建立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以胜.《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研究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3):223-224.

[2]高蕾.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5):61-62.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2】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校是必修的课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广泛,对应用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逐渐显出了此课程的众多缺点,如何让这门课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要,更好的提高所学人员的应用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思路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我校是入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

其教学目标是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倡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 良好的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衡量其知识能力的重要标准。

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强弱。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知识产业化的趋势下、计算机正在不断普及,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样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本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教学中的一些改革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篇9

[摘要]技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在教学中引进“分层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体现技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加大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信息量,保证课堂教学有较高的效率。

[关键词]内涵步骤分层

随着当今社会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技校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而言,它与其他传统科目不同,其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技校生的生源也日趋复杂,既有农村的,也有城镇的,还有厂矿的。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初中阶段计算机课教学水平不一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很大。基于这些特点,我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法,在确保教学进度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区学生的素质差异,实施有差别的分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班内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优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内容、要求、方法都同步化带来的种种弊端,保证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合适方向,制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会学习。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学”能够摆脱教师的“教”。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尊重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和个性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努力实现“个别化”、“个性化”、“集体化”的最优组合,以弥补信息课堂教学的单

一、呆板和僵化的缺陷。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

二、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

1. 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有三种特性:即基础性,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都有所提高;发展性,就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其个性特长。

2. 技校生素质差异的要求

在技工学校里,学生的差异性及农村生比例较大,有的学生进校时已是计算机领域里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有的已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基础为零。以对我校09级新生调查统计为例,入学前接触或学习过计算机课程的,约占40%,其中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有些学生是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约占60%。20%的学生都已经学会打字,8%学习过Office的几个组件,但其中绝大多数主要是学习word软件;学生希望学习的计算机知识首要是文字处理和排版,其次是动画设计和图像处理以及组装、维修、编程等。因此,如果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获得提高,那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所以分层

教学法势在必行。

3. 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要求

目前,许多技工学校的班级容量较大,而机房和计算机数量有限,住住是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同时上机的学生,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同时上机操作时学生会遇到不同问题,教师很难同时兼顾优秀生与后进生的学习要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课件进行演示,其容量大,教师讲课速度快,重点不易突出,学生感觉消化不良,特别是后进生遇到难题一时得不到解答,挫伤了学习热情,导致其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产生。

三、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学生分层

准确把握学生的现状,合理划分层次是搞好分层教学首先必须要做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考学生平时的理解能力、探索能力、自学动手能力、接受与学习知识的快慢速度等综合能力,把学生大致按优秀、中等、滞后分成A、B、C三组,其中A组一般都是特别聪明的和家里已经有电脑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掌握较多的,这些学生很容易很快地接受课堂内容;B组的一般初中稍微有一点电脑知识,自学动手能力、接受能力都是比较一般的学生:C组就是一些几乎没有碰过电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可升级的(没有降级),同时要使学生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分级的目的,防止出现优秀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而且还要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准确、恰当地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对A组的学生来说,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之上进一步发挥其特长及个性,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对B组学生,则在掌握基础知识情况下开发其学习能力,对C组滞后生则促使其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例如:在课堂讲授“我的电脑”部分的基本操作时,统一讲授在“我的电脑”中的新建、复制、移动、删除文件(夹),这部分内容在资源管理器中已讲过,对A组的学生来说,老师稍讲他们就明白了,因此在个别辅导时,对A组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我的电脑”中的“控制面板”中能完成哪些功能?教师稍作指导,让他们自己完成;B组学生全面复习刚讲过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C组学生则对着投影仪的内容进行学习、巩固。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三)讲课、提问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对基础好的学生应着重于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对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度增加和加深教学内容,做到稳步前进。提问也需考虑学生的差异,对那些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拣易而问,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切勿提问专门选择基础好的学生,而是应使所有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

(四)上机操作练习分层

上机操作课对各层次的学生应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A组优等生上机

操作时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实习报告,并提出较高要求,对于B组中等生指导顺利完成实习报告,对于C组滞后生指导分解单项练习,循序渐进,对每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一定的肯定。例如:对于非微机专业的的学生,在汉字录入上机练习课中,指导A组学生练习五笔字型输入法;指导B组学生使用双拼输入法;指导C组学生使用全拼输入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全体学生的操作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布置课后作业分层

课后布置作业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为此,布置作业同样要有层次性,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给A组学生可安排较难作业,要求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给B组学生布置稍微有难度作业,让有余力的同学多进行思考;给C组滞后生只布置基础部分作业,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例如:在学完Word布置作业时,可让优等生自己确定一个具体任务,并提出格式上的技术要求,让学生根据任务独立收集素材,完成任务;对中等生则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再提供几个样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素材,参考教师提供的样张,完成自己的作品;对滞后生则提供一个图文混排的样张中所需的素材,让学生模仿着做出样张的内容。

(五)评测分层

评测分层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水平,作出实事求事的评测,以考核教学目标的落实。在考核A组学生时,可主要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得出答案;对C组多出客观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同时可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口答题、上机题。在评测时,对于优等生,正确肯定他们的优良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对于中等生,要进行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而对于滞后生,则应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这样才能使不同的评测取得同样的效果,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共同提高计算机成绩,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六)个别辅导工作分层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工作的目的,在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爱好计算机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计算机确有困难的学生扶他一把,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及时补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差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救上,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效。

四、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首先,提高了教师对计算机专业教材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分层教学法需要教

师钻研分析教材,了解教材及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其次,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技校生的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使所有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技校生的心理素质,注意处理好班级授课与个别辅导的关系、分层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

总之,分层教学是一种针对学生的不同计算机水平和思维水平实际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以情感教学为前提,因材施教为原则,分类教学目标为评价依据,有效地克服了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研究计算机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综合操作动手能力,为其今后走上社会、走进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国兴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周察金数据库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段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上一篇:外贸跟单实习小结下一篇:童年趣事小学生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