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项证明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题结项证明(精选2篇)

课题结项证明 篇1

“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及疏导策略”研究报告

汤阴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孙东升;宁银海;张宏刚;郑金涛;李向科;韩艳芳

摘 要: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欲救其人先救其心”,比农村贫困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治心”,对心理亚健康的贫困生进行疏导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关键词: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成因;疏导策略

一、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现状

(一)心理亚健康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四位一体(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全新定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1}

(二)心理亚健康的外在表现

1.心神不定,焦虑万分,对任何以前很容易处理的问题现在都没有把握,眉 头紧皱,若有所思,担心马上会大难临头;

2.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站着累,坐着也累,听见任何响动都会烦躁,总有吵架的冲动;

3.强烈的妒忌心理,对谁都不服,即使当面迫于环境勉强欢笑,背后会用最恶毒的语言发泄不满;

4.恐惧心理,害怕和同事、朋友、亲人交流,有的人自己在家里都感到害怕,更不用说陌生人,见到上司心跳加速,满脸通红,有些人用猛吃东西安慰自己,也有人用逃避的方式麻痹自己;

5.记忆力下降非常明显,在关键场合脑子会一瞬间空白,词不达意还抱怨别人不理解,对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朋友的名字也会忘记,经常下达前后矛盾的指示;

6.反应迟钝,对新鲜的事物不接受或拒绝接受,身体的灵活性下降,判断能力也受到影响,任何事情会比以前慢一拍;

7、强迫症状,比如有洁癖倾向,常常反复洗手;做一件事情之后会反复地确认好几遍,经常会返回只是为了确认门是否锁上;做事情必须要按一定的程序来做,否则心理就会很不舒服等等。

8.抑郁,比较常见,如不加以调节或治疗,发展到严重程度会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大多数人会选择自杀作为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

9、缺乏安全感,现在社会的常见现象,走到哪里都感觉没有安全感。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外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职人员,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标准、权力范围等。{2}

(三)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是表现: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暴自 弃、自卑、自闭、孤独、神经质、冷漠、行为极端、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四)研究背景

(一)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外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职人员,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标准、权力范围等。[3]

(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起步。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4]据不完全统计,有关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著作,己经出版40余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十余项和省部级课题几十项。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中国当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5]

(三)我国教育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1.人为性过大

人的心理特质难以量化且可变性大,即使心理学的各种学习理论有科 学性,但和其他应用学科的定律相比,不难发现在教育实践中仍缺乏科学理论的普遍性和可重复性。

2.教学历程不等于学习历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预先制订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进度,甚至细化到具 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但却无法做到让学生完全按我们的要求同步的对教学内容做出反馈,对知识的 学习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而且个体间存在很大 的差异。事实上,教与学是两个相 对独立的过程,不可能与教育者的思想完全一致。[6] 3.实验及理论研究不等于学生真实学习的情境 在心理学逐步科学化的过程中,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无数次悉心的试验在得出实验结果后却遇到了一个麻烦:实验结论难以应用于具体实践。[7] 4.构建主义运用的尴尬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8]其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9]然而现行建构主义的推广尝试着找一种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均能应用的建构主义,却恰恰忽视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施加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10] 5.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人格形成、性格完善、价值观取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1]而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几乎没有涉及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研究,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12]

二、研究价值、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看扶贫、讲扶贫,亲自抓扶贫。总书记在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的同时,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是全社会的共识,为“精准扶贫”贡献教育智慧,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可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

“欲救其人先救其心”,比农村贫困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及方方面面的限制,农村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可能会影响其一生。“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治心”,“体魄强健,智能高超,心理素质过硬,有职业道德和团体协作精神,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见,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进行疏导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二)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国家也具有深远影响。

(三)贫困学生——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着社会的安定,遴选此课题其意义在于完美贫困学生的心理,进而高尚他们的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有素质的合格公民。

(四)探索心理健康疏导有效策略,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现在的在校学生,未来的社会公民,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促进社会个体发展,开发社会人力资源,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准备阶段(2016.10—2016.12)

成立课题组,调查研究学习有关理论,搜集文献资料,拟订研究方案,申 报课题,制定计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7.1—2017.8)

聘请专家指导,研究工作全面展开,课题组致力于调查、分析、综合,初步形成研究框架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收集与本课题实验有关的各种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此阶段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研究我县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成因,记录个案,撰写论文,形成阶段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制定调查研究方案,组织实施调查研究;年段研究人员在本年段实施调查研究,记录个案,撰写年段调查研究报告。

第二步是对学生亚健康心理进行辅导和疏导,记录典型案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撰写论文。课题组负责人在不同年段选择实验班,制定在实验班实施辅导和疏导心理的实验方案,并指导排除和矫正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年段研究人员制定本年段具体实验计划并组织实施,撰写本年段实验报告。

第三步是探索总结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对策,探寻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课题组负责人撰写总研究报告;年段研究人员撰写年段报告,申请结题。

3.结题验收阶段(2017.9—2017.10)

整理实验资料,对阶段性成果及实验效果进行汇总,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和论文。全面总结、宣传,并为下一轮推广实验做好准备。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问卷调查法。为了详实地了解目前农村贫困学生的心理现状,对不同年级不同村别的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主要从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展开调查。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明确一般规律与特殊个案的关系,采用典型引路、专家诊断、逐步推广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疏导方法,归纳出教育规律。

4.经验总结法:研究者结合研究实践,根据课题特点和课题进展情况,认真积累素材,及时总结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总结提炼,逐渐形成研究结果。

(四)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及类型;

2.通过问卷调查、个案探讨、专题讲座、日常观察和群体活动等方式,探索疏导途径和方法;

3.对学生亚健康心理进行辅导和矫正,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总结有效的疏导策略;

4.探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四、研究措施、办法

通过调查问卷、跟踪走访、个案研究、查阅资料、局部实验、相互研讨等多种方式,从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现状、成因、解决办法等方面深入剖析此问题的根源及有效对策,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一)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

1.随着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新经济模式迅速流行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等在剧烈碰撞,面对纷繁复杂、盘根错节的社会现状,农村贫困生由于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很难对此实现有效整合,从而产生迷茫、不知所措,进而自暴自弃、消极堕落,逐渐导致心理上或多或少出现种种问题。[13]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公款挥霍等问题或多或少存在,在有些地方某个时期可能还比较严重,尤其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所导致的城乡贫富差距,收入悬殊拉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不良之风对贫困生心理产生高强度的压力和激烈的思想冲突,极易造成 个别贫困生由羡慕、妒忌、憎恨、报复、仇视等心理问题的出现,进而出现报复社会,报复富人等扭曲甚或是畸形变态心理出现。

3.社会行为不规范,诚信度低,升学就业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复杂化、功利化,拜金主义盛行,盲目攀比之风愈演愈烈等都对思想比较脆弱,心理素质差的农村贫困生产生难以应付的困惑。

4.贫困家庭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缺乏有效沟通,不能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为生机温饱整日奔波发愁的父母除了重视子女的生理健康外,很少顾及子女的心理健康。贫困生的抚养和教育大多有文化程度偏低的爷爷奶奶负责,有的贫困生是单亲家庭甚或是孤儿,由于隔代教育导致的人际关系隔膜,导致农村贫困生在最需要良好家庭教育的时机,却缺失了有效的家庭教育,极易导致农村贫困生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由于辩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受形形色色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极易沾染恶习,容易误入歧途甚或走向违法犯罪。5.贫困农村封建家庭制观念根深蒂固,家长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不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强迫子女按家长的意志行事,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封闭的家庭教育模式,必然造成思想僵化保守,心理封锁和性格拘谨。

6.贫困农村教育体制滞后。(1)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盲目迎合应试教育,抓学生的智力提升,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甚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漠不关心,所谓的“素质教育”有名无实,名存实亡。(2)极个别农村教师由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日牢骚满腹,甚或消怠工,缺乏良好的师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甚或情绪激动、脾气暴躁、新生怨气就迁怒于学生;个别教师无法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情绪,养成怯懦无能,胆小怕事的性格,严重挫伤学生的进取心,使他们无法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7.个别贫困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盲目攀比之风盛行,由于物质上的贫困,导致农村贫困生在和同龄人对比时,在衣着、饮食、购物、视野、见闻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外在环境的巨大落差如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导 致农村贫困生心理上的自卑、自闭、自暴自弃、自我否定、消极堕落,产生不良情绪,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8.极个别贫困生自身定位不明确,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和残酷的现实落差导致心理问题频出。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个别贫困生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自我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和别人盲目攀比,甚至虚荣心太强,“打肿脸充胖子”,自我设计往往严重脱离社会和自我的实际。这样必然导致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矛盾加剧后必然导致自我否定,一旦残酷的现实或囊中羞涩无法满足自身膨胀的私欲时,就会陷入痛苦和失望中,有的甚至丧失理性,离家出走或自寻短见。[14] 9.个别贫困生养成了好吃懒做,怕吃苦、怕学习,总喜欢为自己的不努力寻找各种千奇百怪的借口,抱怨自己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整日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至整日作“白日梦”,想入非非,丧失奋斗的勇气和自信,甚或产生“妄想症”,神魂颠倒,说话颠三倒四,毫无逻辑性,严重者陷入抑郁症的痛苦之中。

(二)针对成因,采取的对策

1.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相关活动。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为了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根据学生中的共性问题,确定团体辅导的主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个别问题,可通过指导性谈话、书信交流、悄悄话热线、微信、微博、书信等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可利用晚自习时间,由专职教师轮流值班,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尽量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让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2)课题研究引领,促进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因班主任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所以要着力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艺术,帮助班主任调整心态,每天以积极、健康、乐观、向 上的正能量感染每一名学生。(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各科教师主动地去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尽可能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每天的具体教育教学中。

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微信公众号、微信交流群,力促贫困生打开心扉,与人多沟通,多交流。创建“沟通从心开始,育人从心升华”模式,设立 “悄悄话信箱”,通过“悄悄话,悄悄说;悄悄话,悄悄听”,走进贫困生心灵,巧解心灵,巧解心结,寓德于心,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悄悄话信箱”不是一个简单收信的箱子,它是学生诉说心里话的“知心朋友”,它是来自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思想教育的信息库。所有来信要做到两天内给予回复,三天内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做好记录,存档。对所有来信每信必复,并遵从绝对保密的原则。

3.设立心理咨询室,扎实开展好“润物细无声”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农村贫困生及时解决心理困惑和疑虑,努力将心理咨询室建成贫困生值得信赖的“心灵之家”。同时,要明确各层领导的职责。校长为总负责,教师协助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咨询的专门场所,必须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给予辅导,以促进和改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农村贫困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设立契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并细化分解目标,稳扎稳打,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让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活的充实,有意义”“每天都有获得感、充实感”“每天都快快乐乐”,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占领农村贫困生的心田,让贫困生从成功做好每一件小事中找回自信,让贫困生从社会实践中找回自尊。

5.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多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贫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团的活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有意创设活动平台,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从心 灵深处给予贫困生更多关爱、关心、扶持。

6.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社会、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疏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强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7.开设心理宣泄课,建立心理宣泄室,让贫困生的不良情绪甚或是负面情绪得到合理宣泄。通过建立心理宣泄室,为贫困生提供一种合理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的途径,让贫困生在安全、受保护的空间中进行有效的情绪疏导,把心里的苦闷、焦虑、愤怒等一些消极情绪释放出来,达到心理放松和减压作用,有利于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8.开展好有益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贫困生树立自信,展示自我风采。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时间的过程。只有当贫困生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创设平台让贫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体验与快感时,才能消除自卑、自闭、自暴自弃,才能扩展知识与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正确认识自我,促进正确思想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9.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塑造教师优良的品质,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师资是关键,学校应培养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安排相应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老师,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且要提高教师的素养及质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现状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让中学生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①要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教师要丰富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来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心理特征发展的要求。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改革教育课程设置,不要一味地进行讲授式教学,要尝试采用活动教学,让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成长。②因此,在培训教师时,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如交往恐怖、攻击行为、厌学等,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策略,然后帮助教师认真分析总结。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③要增强教师的调控能力,现在人们生活繁忙,生活压力大,心理变化随之而来。由于“升学率”、“评职称”等工作压力,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力,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极强的调节情绪能力,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10.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贫困生,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意识,改善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贫困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生的自卑情绪、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11.发动师生扶助贫困生,形成全员助困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师生中积极倡导爱心助困活动,从经济、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唤起全校、全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在帮助贫困生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敏感,由于物质匮乏,往往格外看重自尊。如果大张旗鼓地帮助他们,经济困难是缓解了,却可能造成学生情感上的伤害,产生反感,甚至自卑的情绪。同时,也要引导贫困生积极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贫困。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到:贫穷不是我们的错,既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倒不如勇敢地面对现实、坦然地接受现实。贫穷也不是罪过,没有必要为此而难为情。其次,在思想上要引导其积极进取。大家帮助我,是对我的关心,是同学间友情的体现,老师和同学们把温暖奉献给我的同时也把希望寄予我了。我所能做的就只有“化感激为动力”,学会做人,勤奋学习,等将来有服务社会的能力了,再把这份爱回报给需要帮助的人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贫困生,才能使他们和别的同学一块进步,一块成长。

12.要对贫困生单独进行辅导,让贫困生的心情开朗,从而减少他们的自卑 感,在以后与同学相处时提高自信心。要真正关心和爱护这些贫困生,获得他们的信赖,与他们真心做朋友,“想贫困生之所想,急贫困生之所急”,情真意切地为贫困生做好事,办实事,让贫困生从内心深处把老师当知己和朋友,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倾心交谈,愿意把内心的悄悄话告诉老师寻求解决办法,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研究成效

通过对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成因的研究,我们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通过在县职教中心和人民路中学进行个案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初见成效

1.增强了农村贫困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对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3.贫困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正在努力转变自己。

4.贫困生的性格开朗了,能主动和老师、同学讨论学习、谈心。5.贫困生能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据此制定细化分解的分阶段学习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实现了积极、乐观、充实、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目标。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幅提高,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奖。

其中孙东升的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对策》已被《中学课程辅导》(国内同一刊号:CN14-1307/G4;国际标准刊号:ISSN1992-7711)录用;撰写的论文《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及疏导策略研究》获2016年县一等奖;张宏刚撰写的论文《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获2016年县二等奖。

(三)个案尝试、实验效果显著。

开展的个案尝试初见成效,成功转化存在心理亚健康的农村贫困生39名,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正逐步扩大试验范围,争取让更多农村贫困生受益,并在实践中完善措施与方法;探索的在农村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县教育体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全县农村学校中推广。

(四)主要创新点:

1.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宣泄教育进入课堂。

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及时予以指导。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营造课内外、校内外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辅导水平,而广大农村学校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簿弱。必须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

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继续发挥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按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向家长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根据农村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和个性特点,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 引导。

通过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积极、乐观、进取、向上、向善的校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和平台,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很大影响。我们要与时俱进,占领新媒体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用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宣传形式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六、讨论和分析

(一)经验和成绩

对农村贫困生心理问题采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做法,收集到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分析、综合、研讨、查阅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方式,汇总出问题的症结,针对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先进行个案尝试,然后修改完善方案,再回到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通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度具体做法确保课题研究的实用型和实效性,在局部尝试中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二)问题与不足

由于知识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实践经验和一线材料较充实,理论高度不够,提炼升华的艺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大范围篇普遍推广中,可能某些具体做法对某些人不够有效。

参考文献:

课题结项证明 篇2

“双快”是指快读快写,即快速阅读和快速作文。快速阅读是一种迅速阅读文章并准确理解、全面吸收文中有效信息的高效阅读能力,快速作文是一种在确保文章质量的前提下迅速成文的高效写作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于以下几点认识,我们选定快速阅读和快速作文为研究内容。以期构建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索培养新型人才的新途径。

1、时代背景。

当前的社会是商品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社会,这是一个信息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在这个信息社会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知识容量急骤增长,人们的交往也日益频繁,竞争更趋激烈。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快节奏、高效率,可以说“快”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确,迅速接受、交流信息是事业成功的保证。现代中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和快速作文的能力,就很难顺应时代的发展,很难适应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2、人才背景。

新的时代呼唤新型的人才,新型的人才最根本的特征是创造性,对信息敏感并能快速捕捉、传递信息是创造型人才的标志之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尽早释放潜能,尽快提高素养。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佛斯坦认为,不同能力水平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未被开发的潜能,其中多数人具有可变性优势,通过强化训练,可以把未被开发的潜能释放出来。

3、学科背景。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一直处于疲软状态,有人用“少、慢、差、费”四字加以概括,具体说来,就是训练少、进步慢、水平差、费力多。这种状况非常令人担忧。要打破这种状况,使语文学习走出低谷,就必须转变学习观念,摸索新的途径,使语文学习步入“多、快、好、省”的轨道。

4、课改背景。

秋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建立科学化、高效率的育人新体系,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求发展,从而全面提升素养是新课程的精髓。有人说,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释放潜能。新课程高中语文大纲也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要求高中学生“默读注重效率,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一般现代文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能“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实用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中学生能不能做到快读快写呢?“双快”训练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呢?从理论上看,回答是肯定的。

1、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种未被开发的无法估量的潜能,只是由于受到许多不良因素的障碍,这种潜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从读写与思维的关系来看,平常,在读写过程中,大脑这个信息装置常常处于停机待断的状态,这是因为读写速度远远慢于思维速度,和思维活动配不上套,因而不合拍,造成信息中断或信息窒息,也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吸收和交流。如果能使读写速度和思维速度相一致,那么,读写效率将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只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熟练地掌握读写技巧,克服不良的读写习惯,读写和思维完全可以同步。

3、从生理特征来看,十五六岁的高中生,在神经系统方面,脑的重量已和成人相等,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已发育完全,联络纤维增长很快,兴奋和抑制过程已达到平衡,各种感受器官也已发育成熟。因而,他们完全能够适应“双快”强化训练。

4、从心理特点上来看,处于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学生,他们见识广,热情奔放,上进心强,充满活力,求知欲望旺盛,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如果能充分利用他们这些心理因素,形成竞赛的局面,“双快”训练将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了使“双快”训练效率高,实用性强,易于操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探索并总结出了快速阅读和快速作文的方法。

笛卡尔曾明确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的`确,任何一门学问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快读快写也讲究方法,我们吸取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加以整合提炼,形成了系统化、流程化、科学化的“双快”方法体系。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

①“快速阅读”八法:首尾阅读法、重点阅读法、优选阅读法、提要阅读法、固定程序阅读法、“一目十行”阅读法、萃取法、茗品感悟法。

②快速审题五法:添加因素法、虚实错位法、借题发挥法、反弹琵琶法、文字改造法。

③记叙文快速构思六法:时序蝉联法、平列展开法、逐层深入法、插串闪回法、回旋迭障法、连锁伏应法。

④议论文快速构思三法:类因法果法、联想析理性、回评归纳法。

⑤说明文快速构思三法:时序顺承法、空间转换法、剖析成因法。

2、建立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参照性和操作性的“双快”能力评价体系。

无论干什么事,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都必须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以及原有的读写基础,并考虑到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双快”能力评介体系如下:

①快速阅读能力评价。

快速阅读能力用阅读速度、理解率、阅读效率三个参数来进行评价。

a、计算公式:

阅读速度(字/分钟)=材料总字数÷所用时间(分钟)

理解率(%)=检测所得分÷检测总分

阅读效率(字/分钟)=阅读速度(字/分钟)×理解率(%)

b、参照数据(阅读一般现代文章)

能力等级 阅读效率

一般 300(字/分钟)以下

中 300-500(字/分钟)

良 500-700(字/分钟)

优 700(字/分钟)以上

②快速写作能力的评价。

快速写作能力用写作速度、得分率和写作效率三个参数来进行评价。

a、计算公式:

写作速度(字/分钟)=文章字数÷写作所用时间(分钟)

得分率(%)=按评分标准所得评分÷总分

写作效率(字/分钟)=写作速度(字/分钟)×得分率(%)

b、参照数据:

能力等级 写作效率 说明

一般 9(字/分钟)以下 18(字/分钟)的写作效率相当于45分钟完成900字,且得90分的写作水平。

中 10-13(字/分钟)

良 14-17(字/分钟)

优 18(字/分钟)以上

3、找准了“双快”训练与高中试验教材的结合点,编排了详尽实用、操作性强、序列化明显的“双快”训练序列,实现了“双快”训练课堂化的目标。

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必须经历一个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一个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训练序列,为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根据读写规律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新课程试验教材,我们编排了“双快”训练序列。

“双快”训练序列

阶段 快速阅读序列 快速作文序列

内 容 目 标 内 容 目 标

一 ①整体感知:固定程序阅读法(不同文体程序各异)

②理清思路:

优选阅读法(跳读法)

③概括要点:提要阅读法(把握层次-搜寻关键词句-整合提炼)

④筛选信息:(萃取法)

⑤研究探讨:重点阅读法。

⑥分析评价:(茗品感悟法) 着重培养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效率600字/分钟以上。 ①基础训练:激发兴趣、积累素材、丰富语言、锻炼书写。

②思维训练:审题、立意、构思。

③想象联想训练:想象(回忆、梦境、内心独白、意识流)、联想(相似、相关、因果、对比)。

④叙事训练。

⑤记人训练。

⑥写景训练。

⑦状物训练。

⑧表达主观情感训练。

⑨说明事物事理训练。 能熟练地掌握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各种方法:45分钟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且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语句能顺、字迹工整。

二 ①诗歌鉴赏:整体观照-把握韵律-感知意象(意境)-填补空白。

②散文鉴赏:抓线索-识文眼-悟意境-品语言。

③小说鉴赏:理清情节-把握环境-分析形象-归纳主题-透析语言。

④剧本鉴赏:理情情节-分析矛盾-体会台词-把握人物-领悟技巧。 着重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评价鉴赏能力),阅读效率650字/分钟以上。 ①议论说理训练。

②电脑写作训练:能熟练地用word进行快速写作且规范地排版。 能快速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各种应用文,45分钟内完成700字左右的文章,并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语句流畅,字迹工整。

三 ①阅读复杂现代文章和名家名作:变速阅读法。

②网上浏览。 着重培养分析评价能力及网上快速阅读能力,阅读效率700字/分钟以上。 综合训练,快速写作文学性文章:杂文、随笔、小说、散文等。 能写比较复杂且文学性较强的文章,45分钟完成800字以上的文章,能借助电脑的联想、校对、网络等功能快速成文、快速交流。

4、摸索出了科学合理的训练流程。

快速阅读:速读--提向--精读--讨论--自结

快速作文:因题明旨--因旨选材--模式定位--快速成文--自改自评--交流提高。

5、构建了“四步三法两课型”的教学模式

四步:技能训练--速度训练--分类训练--综合训练。

三法:限时法、计时法、变速法。

两课型:单一型(单一训练型)、融合型(渗透训练型)。

6、商请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开展了网上浏览和电脑写作训练,积累了一定的超文本阅读和写作经验。

7、开展了“双快”训练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和统计法进行研究。

1、文献法。

广泛搜集快读快写的文献资料,吸取古今中外快读快写的成功经验,加以整合提炼,形成理论假设。

2、调查法。

采用谈话调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统一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实验对象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实验的针对性和实验性。

3、实验法。

理论假设:规范有序地开展科学合理的“双快”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的读写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而且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自变量:快读快写的技巧和方法、训练序列、训练流程、课堂模式、评价体系,等等。

因变量:读写潜能的释放,读写能力的提高,专注、勤奋、善思、上进的学习品质,敏捷、深刻的思维品质,健全的人格,等等。

干扰变量:注意力分散、不良读写习惯、对读写的错误认识,等等。

实验班:高中部级一班。(54人)

对照班:高中部2000级二班。(54人,实验前与实验班语文程度相当)

操作:尽可能地控制干扰变量,科学地操纵自变量,密切关注因变量,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加以科学的统计分析,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说明理论假设的正确性。

4、统计法。

将实验效果检测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从而证明实验的成效。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邀请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实验效果进行了三次对比性测评,分别为前测、中测和后测,具体数据和分析如下:

班级

比较项

数值

测次 实验班 对照班

平均分 优秀率 标准差平均分 优秀率 标准差

前测 60.91 8% 18.72 60.78 9% 17.50

中测 69.76 38% 5.61 58.35 11% 18.32

后测 75.63 43% 2.33 63.21 18% 15.27

前、后测

差平均值 20.30 5.20

从上表可知:实验班读写能力提高较快,呈直线上升趋势,且幅度较大,成绩也较整齐;对照班读写能力提高较慢,略有反复,成绩差异也较大。这些测评数据充分论证“双快”训练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五、课题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分为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高一以技能训练、理解性阅读、记叙文写作为主,高二以鉴赏性阅读、议论文写作为主,高三以评价性阅读、文学性文章写作为主。每个阶段既兼顺了读写全方位训练,又有所侧重,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序列切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三年来,我们开展了如下工作:

1、高一阶段:

①进行了开题论证,召开了动员大会;

②制定了可行性较强的实施方案;

③对快读快写的技巧和方法、训练序列、课堂模式、评价标准等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

④确定了实验班和对照班,按计划实施课堂实验工作;

⑤邀请专业人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了读写能力摸底测试(前测);

⑥编写了训练补充教材。

2、高二阶段:

①课题组负责人参加了8月在庐山举办的江西省首届省级课题负责人研修班学习;

②按计划进行了理论完善和课堂实验;

③进行了第二次对比性检测(中测);

④商请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开展了网上浏览和电脑写作训练;

⑤编印了《优秀习作选》。

3、高三阶段:

①按计划完成理论论证和课堂实验;

②进行了第三次对比检测(后测);

③召开了两次“双快”理论论证暨成果发布会,由课题组成员来讲,学校有关教师质询;

④荟萃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报告和科研论文。

此外,我们每两周召开了一次课题组成员碰头会,就理论研究和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展示了热烈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共上了10堂“双快”实验观摩课,邀请有关专家及本校经验丰富的教师听课和评课。

六、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研究方面:

①探索和总结出了快读快写的基本技巧和有效方法;

②建立了符合教学实际的“双快”能力评价标准体系;

③编排了“双快”训练序列,确立“双快”训练流程;

④构建了“四步三法两课型”的“双快”教学常规模式;

⑤初等摸索到了超文体阅读和写作的规律。

2、课堂实践方面

①终期检测显示,实验班平均阅读效率达832字/分钟,平均写作效率达20字/分钟(40分钟完成900字,且得85分以上);对照班平均阅读效率为380字/分钟,平均写作效率为11.63字/分钟(55分钟完成800字,且得80分)。实验班的学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班。

②测试和调查表明,实验班的学生潜能得到了较大限度的释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也优化学习行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勤奋、好学、专注、善思、刻苦、上进的学习品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③从前测、中测、后测获得的数据来看,实验班同对照班语文能力提高的速度快,幅度大,且水平较整齐。

④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每学期可节省20多个课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3、著作及论文方面

①参加了《高中语文每课精读》(第四、五册,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编写,约8万字。

②编写了《“双快”训练材料汇编》。

③编印了实验班学生《优秀习作选》。

④课题组成员共撰写了13篇研究论文、3篇阶段性小结、2篇实验报告和1篇总结报告。其中,《素质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一文获《中学语文教与学》杂志社论文评选一等奖,且收入获奖作品选;《运用快速阅读法指导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一文发表于《作文与考试》杂志;《高一阶段小结》获赣州市中语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浅谈“双快”教学思想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一文获江西省首届中小学教学科研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上一篇: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实习鉴定下一篇:幼儿园教师校本研修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