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题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材料题(精选8篇)

阅读材料题 篇1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苏联后来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请回答:(1)材料中,邓小平同志说的“苏联后来僵化的模式”指什么含义?这个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2)苏联这个模式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

(3)苏联模式的政治特点导致了什么结果?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告别 原始生活,进入农耕时代,又逐步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在向迈向工业化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差异。请回答:(1)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是从什么部门开始的?

(2)苏联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重点发展的是什么部门?

(3)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先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成就?

1(1)斯大林模式;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就是“斯大林模式”。(2)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国家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如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经济效益低,资源大量浪费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的进一步发展。(3)苏联最突出的政治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结果导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避免措施: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建设法制社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2(1)工业革命;棉纺织部门等轻工业部门;(2)重工业;(3)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成就: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大加强,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1)材料中“新政”的实施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实行“新政”?(7分)(2)“新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新政对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各产生了什么重大 影响?

(1)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危机。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指导。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1)材料中“新政”的实施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实行“新政”?(7分)

(2)“新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新政对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各产生了什么重大 影响

五、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为科学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

材料二: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请 回答:

(1)两段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出现了新能源,把人类带入了两个新时代。这两个新时代分别是什么?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3)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改善。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4)说说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科学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举例说明(如三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2、材料1 在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造,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材料2 南北战争后三十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美国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

材料3 1922年底,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体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如果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回答下列问题:(1)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分别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南北战争:扫清了奴隶制这一障碍,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美国充分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请列举美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的两项

重大发明。汽车、飞机、电灯等

(3)材料3中“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它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罗斯福新政;意义: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美国经济的腾飞打下基础。(4)在活动总结会上,王小慧同学准备作《美国崛起的启示》的发言,请你为她拟一个发言提纲。

要求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提纲中涉及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可.六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日本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 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胡锦涛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日本“社会变革”指的是什么重大事件?这次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哪些措施?对日本国家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文化教育上,实行义务教育。作用: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强大起来。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哪一年召开的什么会议?这次会议有何重大决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依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指出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

意义: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伟大转折一.

七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1为了纠正错误,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是什么时间开始实施的?领导?

2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模式僵化了”指什么?请说出它形成的标志。

八.材料“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和平制度”是指什么?

2.为建立“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3.会议签署了哪两个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

4引发了中国的什么运动?

九.材料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毛泽东

1.华盛顿会议何时召开?

2.此会议的操纵国有哪些?

3.签订了有关中国的条约是什么?

4.你对条约的签订有何看法? 十.关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1.两次会议各签署的主要政治文件是什么?

2.两次会议各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哪一地区的矛盾?

3.两次会议的实质是什么?

4..通过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建立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叫什么?这个体系能否维护世界和平?为什么?

十一.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材料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同样沉重,日本的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农民大批破产,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

1.材料一是谁发表的演说?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次事件有何特点?

2.针对材料一中的现象,他采取了什么对策?中心措施是什么?

3.他推行的政策有什么特点?

4.根据材料二,日本经济危机发生后对中国发动了哪两次重大的侵华事变?

十二.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

美国 46.2%英国 28.4%德国40.6% 法国 16.5%日本8.4%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材料三

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人口„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全世界„„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1.材料一反映这场经济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

2.为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各采取了什么措施?时间?

3.你怎样理解罗斯福所说的“旧民主秩序的应用”?

4.德国实施的“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指什么?这一目标最终结果如何

十三.材料“我对一个强大邻国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多大的同情,但总不能为了它而不顾牺牲一切地使大不列颠帝国卷入这场战争„„” ——1938年张伯伦讲话

1.“强大邻国”和“小国”分别指哪两个国家?张伯伦推行的是什么政策?目的是什么?

2.将这种政策推向顶峰的是什么事件?时间?参与国? 3.这种政策破产的标志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十四 “各国(指26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1.材料出自什么文件?签署时间?重要签署国?.它的签署有何重大意义?

3文中“法西斯轴心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

4这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什么?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5打败法西斯后,为维护世界和平,1945年10月,成立了一个国际组织,该组织的名称是什么?

.6.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十五.在大国竞技的舞台上,各国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扮演着一个个独一无二的角色。

君主立宪,工业先声,它曾一度雄踞世界。

革命烈焰,巴黎公社,它践行着各种社会理想。

危局新政,科技引领,它是当今世界最富强的国家。

沙皇改革,十月革命,它曾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写出材料中提及的四个国家。

2材料中“危局新政”的“危局”指什么? “新政”是指什么?

3.从上述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十六 材料一 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同时大肆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给予所谓“援助” ——摘自1947年杜鲁门提交国会的国情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材料三 20世纪的中国,提出“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的战略思想。

材料四 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以所谓的谋杀和反人类罪被美国操纵的伊拉克政府处以绞刑,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1.材料一、二 属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社会主义推行的一种霸权政策的内容,这一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什么表现?

2.结合材料一说明材料二中美国协助欧洲走向复兴道路的目的是什么。欧洲在二战结束60年来,统一过程中有何显著特征?

3.根据材料三的战略思想,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4.从材料四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下并不太平”,那么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十七。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格局不断调整变化,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

1.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2.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过程中,地区冲突加剧,请你举出一例。

阅读材料题 篇2

学习中国古代史时, 我们经常遇到“盛世”一词。那么, 什么叫“盛世”呢?封建社会“盛世”的表现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盛世”出现的前提是对农民的“沉重剥削”。这种“沉重剥削”与前代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相比, 确实减轻了, 可谓“轻徭薄赋”。如西汉初年, 经济衰败, 到处都是一片凄凉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文帝、景帝都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采取“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 “劝课农桑”,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与此同时, 统治者提倡节俭, 重视“以德化民”, 文帝二年 (前178年) 和十二年 (前168年) 两次“除田租税之半”。经过文、景二帝的多年治理, “百姓无内外之徭, 得息肩于田亩, 天下殷富”, 终于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而旧版本 (人教版) 高中教材古代史部分对“文景之治”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却有过这样的描述:“那时候, 农民生活十分困苦, 即使在‘文景之治’时期, 农民也是春耕夏耘, 秋收冬藏, 伐薪烧炭, 服徭役, 一年到头不得休息, 遇到水旱灾荒, 封建国家的官吏又来逼收田租和算赋, 农民只好卖掉儿女来还债。”“文景之治”历来被史家所称颂, 生活在盛世时期的农民生活真的“十分困苦”吗?带着这个问题,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汉文帝时, 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 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 (太子教师) 、贤文学。景帝初, 官御史大夫, 主张重农贵粟。晁错的《论贵粟疏》写于文帝后期, 文中提到虽然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较秦代有所减轻, 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今农夫五口之家,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 夏耘, 秋获, 冬藏, 伐薪樵, 治官府, 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 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虐, 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 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可见, 西汉国家对农民的剥削较秦代有所减轻, 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据晁错估算, 五口之家的农民种地百亩, 不计副业收入每年约收粟百石。丁壮日食五升, 通家合作, 一年食用占所收大半。汉制规定民年十五至五十六, 岁纳百二十钱, 叫做算赋;七至十四岁的儿童, 岁纳二十钱, 叫做口赋。农民卖粟交纳口赋、算赋和雇人代役, 几乎所剩无几, 而种子、耕畜、农具等费用能否筹到, 就只能看副业 (纺织为主) 收入了。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 农民仅靠副业收入如何能够支撑生活?况且, 文景时期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进一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 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 实则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 文景时期减免田赋, 地主获利最大。当时国家的税收是收获量的3.33%, 而地主向佃农收取的地租率却是收获量的50%, 其差额就是地主的收益, 即46.67%。此外, 入粟拜爵, 也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经商致富的大商人掠夺土地, 成为大地主, 凭借财富役使贫民, 又“因其富厚, 交通王侯”, 更加有恃无恐。由此可见, 文景盛世也没能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大唐盛世“贞观之治”时期, 农民的收入也仅够生活费用。据统计, 唐代农户大多数每家五至七人, 以每家五口计算, 家庭成员每天食量“少壮相约, 人食米二升”, 或月食粟一石, 全家岁食米三十六石或粟六十石, 除去口粮尚余粟十五石左右, 加上其他副业收入, 仅可维持全家最基本的生活。唐朝中后期, 伴随着均田制的瓦解, 土地兼并已经到了“富者兼地数万亩, 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地步。一位叫李澄的伊川大地主, 占有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 时人称之为“地癖”。德宗兴元元年 (784年) , 李怀光军劫掠泾阳十二县, 鸡犬无余, 民无蓄积, 饿殍相枕。藩镇之下的各小农家庭收入毫无保障可言, 偶遇丰收之年, 农民又被统治者层层盘剥, 仍愁苦不堪。由此可见, 生活在唐德宗时期的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二首》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

阅读材料题 篇3

这里,笔者想以健康体检A卷中的阅读题(以下简称“A卷”)和PIRLS阅读题《倒立的老鼠》为样本,从阅读量、阅读材料、阅读题型及数量、阅读能力要素等方面作一些比较分析,为小学语文阅读题的设计及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阅读量的比较

PIRLS阅读材料的篇幅在1000~1200字之间,要求学生在90分钟内(中间休息10分钟,实际测试时间是80分钟)进行两篇文章的阅读,完成文后22~30道题。

A卷的题目由三部分组成: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总测试时间是60分钟,用于阅读的时间大致为20分钟,阅读文章是两篇,《谁可以做朋友》和《海马爸爸》,总字数约1400字,完成10道阅读题。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单位时间内,健康体检要求的阅读字数超过PIRLS,阅读量也超过PIRLS。可见,在阅读速度上,健康体检的标准不低于PIRLS标准。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健康体检中文章的篇幅比PIRLS明显要短,这与我国的阅读教学现状相符。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四年级所使用的课文都是短短的300~600字,学生缺少阅读篇幅长的文章的训练。

二、阅读材料的比较

PIRIS认为,对9~10岁的学生来说,两个最普遍的阅读目的是为娱乐而阅读和为学习而阅读。相对应的,PIRLS评价框架中包含以下这两个主要类型的文章:一类是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的文学型文本,比如叙事故事、小说、诗歌等;另一类是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的信息型文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明文、实用文。这两类文体的阅读材料在测试卷中各占50%的比例。

A卷的两篇文章—— 《谁可以做朋友》《海马爸爸》,都是常识性童话,属于文艺类体裁。

由此可见,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A卷非常单一,偏重文学类作品,更没有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测试,没有考虑功能性阅读,缺乏为学习、为生活而阅读的理念。

说明文、实用文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是学生日常生活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而,我们今后的阅读测试,要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强调基于生活的阅读。

三、阅读题型及数量比较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申宣成教授将PIRLS阅读题题型分为这样四类: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封闭结构应答题(即填空题)、开放结构应答题(即开放题)。

开放结构应答题指答案灵活、应答内容较多,通常要求对答案作出较多解释的题目。如《倒立的老鼠》第11题:

你认为老鼠容易被愚弄吗?并说说为什么。

封闭结构应答题指答案比较单一,不需要作出较多解释,通常只需要用一个词或短语来回答的题目。如《倒立的老鼠》第10题:

当拉本把老鼠从地板上捡起来后,他把它们放在了哪儿?

这里,笔者借鉴申教授的这种分类方法,对两份试卷的题型及数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题型上,A卷极为单一,只有单项选择题,这虽然为阅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与语文学科的特质不符,使得本来丰富的文、丰厚的意、丰满的形,都被单一化、格式化了,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理念。

PIRLS中的开放结构应答题约占29%,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建构较长的回答,允许有范围广、多样的、个性化的回答和不同观点”, 突出了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个人的地位,尊重阅读者与文本互动中“建构”的意义。因此,较之单项选择题和封闭结构应答题,它更容易检测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所以,我们应学习PIRLS中开放题的设计技巧,让阅读测试更趋科学。

笔者认为,A卷阅读的第一篇《谁可以做朋友》就可以增加这样的开放结构应答题:

小螳螂自责的原因是什么?

A卷阅读的第二篇《海马爸爸》也可以增加这样的开放结构应答题:

1.海马爸爸的育儿袋有什么作用?请用文中的相关信息来描述。

2.文章还告诉了我们鮣鱼的一个生活习性,请你用几句话描述。

四、阅读能力层次比较

PIRLS认为,阅读能力就是学生理解并运用书面语言,从所读的文章中建构意义的能力。PIRLS将阅读能力分解为四个层次:获取信息、直接推论、诠释并整合观点、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

获取信息是指从文中找出文章明确传递的信息。如《谁可以做朋友》第3题:

从文中看,能消灭蚊子的动物是( )

A.小燕子 B.蜻蜓 C.蜜蜂 D.螳螂

这一题要提取的信息就在文中蜻蜓说的话里:“蚊子净做坏事,我见一个灭一个!”完成这样的题目,学生只须关注句子和词语层面,不用进行推论,难度较低。

直接推论是指要求学生联系两个以上的信息作出推测。如《倒立的老鼠》第9题:

最后一天早上,当拉本从楼上下来时,为什么地板上到处是老鼠?

A.因为老鼠倒立的时间太长了

B.因为拉本给了老鼠太多的奶酪

C.因为老鼠从天花板上摔了下来

D.因为拉本在地板上涂了胶水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超越文章表面,对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推论,填补文中经常出现的意思的空白点,属于中等难度。

诠释并整合观点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联系文中未直接表达的信息,建构意义。如《倒立的老鼠》第12题:

从拉本所做的事情中,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语言描述一下,并举出两个关于他行为的例子来说明。

这类题目,难度相对较高,它要求学生在文本的观点间建立、综合信息,并需要依赖他们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

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要求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文中的信息。如《倒立的老鼠》第14题:

思考故事中拉本和老鼠的举动。解释一下是什么使这个故事显得不可信。

这一类测试题,要求学生站在文章之外进行审视和鉴赏,从文章的整体价值、可信度及与学生本身的相关性等方面对文章进行评价,是顶级难度的题目。

A卷阅读题和PIRLS阅读题的阅读能力层次比较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两份试卷中,获取信息类的题目分别为40%和57.2%,可见,两者都重视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测评,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初始阶段,从文本中正确提取信息是评价其阅读能力的主要指标。

不同的是,A卷中没有“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题目,而PIRLS中该类型题目却占了21.4%,这使A卷的难度大大低于PIRLS测试的难度,缺少对学生批判性解读文本、建构意义能力的测试。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如果阅读题一直这样命题,学生的阅读能力层次无疑会下降。因而,我们在测试时应增加“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题目。如A卷阅读的第二篇《海马爸爸》就可以增加这样的题目:

1.文章是如何告诉我们海马爸爸会生孩子的?

A. 通过海马妈妈的话。

B. 通过海马爸爸的话。

C. 通过鱼的话。

D. 通过旗鱼的话。

2.在这个故事里,鱼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请说说为什么它对故事的发展很重要。

以上阐述的阅读测试题的差异,体现的是对“阅读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我们应借鉴PIRLS先进的阅读能力素养理念,不断丰富阅读能力的内涵。

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阅读测试题的改革左右着阅读教学的改革进程,引发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反思。笔者认为,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常常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与生活的联系和比较。而PIRLS将阅读与生活结合,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实际意义。因而,我国的阅读教学,在理念上,要建立大阅读观,不仅仅重视改革课内的阅读教学,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建构,让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积极阅读,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在阅读中赢得快乐;在文本选择上,要注意阅读体裁的多样化,兼顾文学性和信息性的阅读,兼顾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教学目标上,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实需要的阅读技能,重视学生深度阅读能力——阅读分析与评价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引导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阅读素养”服务。

阅读材料题 篇4

摘要:2013高考作文预测30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名,是当今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如果说几年前王宝强成名还是个例的话,那刚刚过去的2010年可以说得上是一个“草根年”,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体成名。如上海电视台“中国达人秀”节目不仅让“钢琴王子”刘伟成名,而且让“孔雀哥哥”“鸭脖夫妻”“农民歌剧家”等草根走红;在北京西单地铁通道卖唱的“西单女孩”任月丽以一首朴素的《天使的翅膀》感动无数人,网络点击率过千万;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迅速蹿红,走上央视春晚。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在坚守他们的梦想。另一方面,一些人为了成名不择手段,有的靠网络推手恶俗炒作,有的靠言论大胆吸引公众眼球,方式不一而足,“凤姐”“拜金女”等人的成名就是这样。

如何看待“草根”成名?每个人如何面对名利?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请你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正如材料中所说,2010年可以说得上是一个“草根年”,有的人原来属草根一族,通过电视或网络等媒体摇身一变,成了“红人”甚至明星。草根成名,从成名动机和成名效应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像“钢琴王子”刘伟、“西单女孩”任月丽和“旭日阳刚”组合,在艰辛生活中追求梦想,不经意之间自然而然或水到渠成地成为“达人”或名人(至少从目前看,这些人的成名过程是这样的)。他们的成名,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到草根生活的艰辛,让更多的草根在艰辛之中看到了些许希望或种种精神的力量,比如坚韧、执着。这些人的成名带给社会、时代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为绝大多数人或主流意识所肯定或褒扬。另一类像“凤姐”“拜金女”等,他们借助网络或电视进行炒作,有的还加入了所谓网络推手的力量。为了成名,他们刻意追求,不择手段,比如大肆炒作自我(“凤姐”大谈鲁迅文章没她写得好)、宣扬拜金思想(“拜金女”),借另类、恶俗和非主流等言语、形象吸引公众眼球,成名的目的在于个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他们的成名,带给公众低俗、另类的东西,被大多数人或非主流意识所否定甚至不齿,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认识两类人的成名动机和成名效应,你的文章就有了支撑,有了立足点。

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两类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名利观。一种是理智地看待名利:名利加我身,我能够坦然而有底气地接受;名利没到我身上,淡泊入定,能够不违心地说一句“神马都是浮云”。当央视“共同关注”栏目记者在西单地铁通道采访任月丽时问:“你知不知道现在你已经成了网络红人,有了数十万粉丝呢?”任月丽淡然一笑说,我不知道,我没有机会上网。另一类人视名利为人生最大目标,汲汲于名利,像苍蝇追腥逐臭一样追求成名,看中的是成名之后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类人从本质上说是为了金钱,骨子里尽是拜金思想。有了这些认识和分析,你的文章何愁没有深度?

如果写成议论文,从素材角度看,许多如今的大腕儿明星,就是曾经的草根。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曾是“宋兵甲与宋兵乙”,郑裕玲、刘嘉玲、吴君如,也曾是“宫女甲和宫女乙”。他们有追求和梦想,可以凭借日积月累不离不弃成就自己的神话。一个视频短片《老男孩》让不少人潸然泪下,关键在于表现了草根对梦想的坚韧追求和执着坚守,而剧中扮演者“筷子兄弟”肖央、王太利本身就是这样的梦想坚守者。这类素材可以说俯拾皆是。

【优秀作文】

例文一

梦想面前无草根

成名”可谓屡见不鲜——从央视到省级电视台,都争先恐后开办了选秀栏目——好像缺了“选秀”这道“大菜”就做不成宴席似的,弄得娱乐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如此的纷扰局面,每一个普通公众又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确实大有可为。我们的文化机制无疑需要完善,文化产业应该强化服务理念,为公众提供展示舞台,同时尽量降低门槛,做到舞台面前人人平等。近段时间“钢琴王子”刘伟、“旭日阳刚”组合、“西单女孩”等让每一个人感动的“草根”明星的出现,是新时代令人欣喜的事。他们让公众了解到草根生活艰辛的同时,让人们看到草根的力量——不畏挫折艰辛,执着追求人生,追求梦想。这些形象对广大公众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成名,体现了社会时代的进步,成为和谐社会“梦想面前人人平等”的有力注脚。

可是,从整体来看,文化产业貌似“欣欣向荣”的景象里有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表面繁荣的背后背负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一是疯狂追名逐利和拜金主义思想充斥文化产业,影响社会风气。近几年许多电视节目极度推崇纯娱乐性,低俗化甚至恶俗化现象明显。选手幕前幕后明争暗斗、低俗传闻屡见不鲜,评委公平公正性饱受质疑。某个相亲类选秀节目出现了“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之类堂而皇之的拜金言论。对名利的追求,使许许多多普通的年轻人为搭上成名快车而不择手段,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就拿“凤姐”来说,才艺、学识和长相一样都没有,却拿着厚脸皮当盾牌,以“无耻”红遍大江南北。说什么“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说什么“以我的智商和能力的话,六百年之内不会有第二个人超过我”,还自诩文笔超过鲁迅。如此恶性炒作自我的目的在于成名(不论“香名”“臭名”)。可以说,“凤姐”成名带给现代社会颠覆性的恶劣影响,她的言行对不少年轻人有着负面诱惑力,不少人以为扭扭脖子扭扭腰,再说几句出格犀利甚至张狂无耻的话就可以成名。

二是刻意追逐成名会引发许多恶性炒作现象,影响文化产业的正常运作。据说“凤姐”现在又忙着给某品牌代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第二个、第三个会继续跟上,相互效尤,形成恶劣风气,会带来恶性循环。到时候不分好歹,什么人都汇集到文化产业大军的队伍中来,“烂芋头”太多会坏了文化产业这锅原本还算鲜香的牛肉汤,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由刻意追求成名而引发的恶性炒作事件越来越多,会一步步侵害正常的文化秩序。

因此,我们考量“草根成名”现象时,要有理性的态度。一方面,我们不能遏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公众的参与热情,而要以正确的方式和合适的“度”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草根追求成名,应该站在不违背道德法律,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点上,彰显个性魅力。

【评点】

中考历史材料题、综合题训练1 篇5

1、抵制和纠正“左”倾错误,是加强和提高共产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纠正“左”倾错误的?

答:(1)遵义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或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整风运动清算了王明的“左”倾错误。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犯了哪些严重的“左”倾错误?这些失误是在哪次会议上开始得到全面纠正的?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

(3)在纠正上述失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树立起一面新旗帜。这面旗帜是什么?在这一旗帜指引下,祖国统一大业有何突破性进展? 邓小平理论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只答出其中之一不给分)

(4)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挫折,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历史教训。这一“严重挫折”是指什么?

苏联东欧剧变,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2、《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在今后五年内,我国将在全国重点范围内建设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路线和100多个经典景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井冈山、遵义、延安被国务院定为红色旅游景区(点)。请你以这些景区(点)导游的身份,用最简练的语言介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在这些景区(点)的重大革命事件及其深远历史意义。

答:(1)井冈山:毛泽东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遵义: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延安:中共长征结束后,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大后方(革命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2)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2周年之际,“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卢沟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景点的游客大量增加。国家确定这些旅游景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以史为鉴(或吸取历史教训,不忘国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身处红色景区,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同时也想到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请分析指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启示:A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B社会主义改革不能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D改革中不能削弱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或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建设);E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3、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在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什么运动,请你写出该运动的名称。答:(1)土地改革

(2)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什么?

(2)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长期战斗并逐步地夺取革命的全部胜利。——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二: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材料三:现在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主张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为什么?

答:(1)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原因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走不通;敌人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城市;只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

(2)材料二“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当革命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中共的革命策略是怎样跟着改变的?2)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由于日本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最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材料三 中提出的主要矛盾变化及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4)要正确分析和判断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从国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

5、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诞生八十五年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党的建设也与时俱进,使党成为举世公认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各例举一次党的重要会议,分析说明我党是如何“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的。

5、答案提示:(1)会议可以自主选择: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

(2)分析说明中应将会议背景与会议内容有机结合,体现出“与时俱进”。

(3)举例:十一届三中全会。随着四人帮的粉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上日程(背景),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6、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学习完了中国近现代史,在老师的指导下,赵明同学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下面是他列出的一部分提纲和他的一些想法,请你帮忙完成好吗?(1)20世纪中国两大历史任务是:

答:(1)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革:

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3)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依次分别是:

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4)作为青少年应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给自己写出一个“座右铭”。

学习他们胸怀大志、爱国爱民、百折不挠、敢于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座右铭”只要是健康向上,激励奋进的都可得分。)

8、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歌中唱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历经了一个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请回答:1921年。

(1)中国共产党是在哪一年成立的?

(2)试举两例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什么艰苦的战争,打败 了哪些不同的敌人,“一心救中国”的?_____)领导抗日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领导解放战争,打败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毛泽东思想首次写入党章是在哪次会议上? 中共七大。

(4)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他又创造性地提 出了什么构想?

邓小平,一国两制。

9、阅读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2008年4月,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来祖国大陆访问,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会晤。材料二:截止2009年底,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文化交流、旅游、探亲的累计已达5000万人次,赴台探亲和从事文化活动的大陆居民也有120万人次。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的企业达10万多家。两岸间接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

(1)想一想,63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谈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945年的重庆谈判

(2)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3)你认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两岸人民血浓于水,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党和政府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12、请用史实说明,建国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调整或变革?其结果如何?请你针对这一问题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5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胡主席强调:讨论两岸关系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必须以宽广的眼光审视当今世界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顺历史潮流而动,应人民要求而行,两岸共同发展繁荣正面临着历史性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携手合作,开创未来,为台湾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二:国务院副总理钱起琛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关系到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史上,侵占台湾的国家有哪些?

英国、美国、日本、法国

台湾的地位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地位: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二战中有一个国际文件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该文件的名称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作用?对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开罗宣言》。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台独”的主张分列国家,危害人民,完全是非法的。

1950年,美国用什么方式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1派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举出历史上国共关系的两个典型事例说明“合则两利”。再举出国共关系史上两个典型事例说明“分而两伤”。

合则两利:⑴1924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⑵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日本法西斯。

分而两伤:⑴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形成了十年内战的局面;⑵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海峡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⑦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⑦坚决拥护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热爱祖国,努力学习;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美同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两国之间的关系既紧张又缓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请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都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在敌后。这种形势对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很不利,„„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五十多万人运到华北、华东和东北内战前线,准备进攻解放区。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中美两国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尼克松随后在中国逗留的日子,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动情地说道:“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材料一表明了美国在当时对中国实行什么政策?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的又是什么政策?

扶蒋反共政策;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2)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是指什么?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原因?

主观因素: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国防实力;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力增强;中苏关系的恶化和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客观方面:美国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国为了改变在美苏争霸中不利的局面;进入70年后,美国经济发展缓慢;陷入越南的战争的泥潭等。

(4)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中美关系存在着矛盾和摩擦,在曲折中发展。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两国需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言之有里即可得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和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研究、探索和发明创造的新热潮。其中主要包括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以及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现代人类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人类工作和生活的质量,航空领域的突破使人类实现了“奔月”的梦想。请回答:

(1)在上述两段材料所涉及的科技革命中,得到发展和利用的新能源分别有哪些?(各举一例)

答:.(1)电力;核能或原子能等。

(2)试以历史上某一国家实力地位的变化为例,分析说明科技革命对该国兴或衰的影响。

以英国为例。英国在18世纪中期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完成,从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或英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不重视科技和技术设备更新,致使工业产值下降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三位。也可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为例。

(3)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西欧主要大国的相互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西欧主要国家的关系更加密切,走向了联合,成立了“欧洲共同体”。使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综上所述,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决定政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决定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联合的重要性;走和平发展之路等。(任意两个角度即可)

16、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变化不大。

材料一:英国的社会变革: 图一: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图二:改变世界的蒸汽机

注: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的观点:①“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一说明当时的英国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

①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科技突飞猛进,经济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统治思想: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思想?这些统治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何共同的影响?

②影响:使中国错失了社会变革的机会,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落伍。(3)为了改变材料二中①的现状,近代中国的一些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进行了哪些社会变革?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7、、阅读下列材料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回答:

(1)作者认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请分别说明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1)自强——洋务运动;变法——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

(2)概述中国以欧美和苏俄为师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以欧美为师——是指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政治制度,倡导民主和科学(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成就: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以苏俄为师——是指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或社会主义道路)。其主要成就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答出以上关键词有关意思即可得分)

18、法国和德国是欧洲两个重要的国家,两国的历史及两国关系耐人寻味。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两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影响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理论成果。指出这两种理论成果,并举出运用这些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各举1例)。

(1)法国:启蒙思想。影响: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德国:马克思主义。影响:俄国十月革命、新中国成立。

(2)法德关系对欧洲大陆政局影响深远.请举出19世纪中期以来两国在欧洲矛盾冲突中所参加的两对对立的军事政治组织的名称。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同盟

(3)二战后两国又共同参加了哪一经济组织,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对欧洲及世界会带来什么影响。

欧盟

影响:有利于欧洲的统一和经济发展,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扶清灭洋。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材料三:现阶段是民主革命,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材料四: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请回答:

前三则材料所说的内容分别是哪次革命运动或政治派别的纲领?

①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

联系材料四所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简单说说材料一、二的纲领有什么明显的缺陷?②材料一:盲目排外,没有认识清王朝的反动;材料二:无明确的反帝要求

③材料三所述纲领,与前面其它纲领,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0、材料一:2008年5月,胡锦涛主体访日,展开“暖春之旅”,全面规划和推进中日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胡锦涛指出“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材料二:中日关系年代尺

(1)“牢记历史”——你准备通过哪些方面获得有关中日关系的历史信息?

查阅有关书籍,网上搜索,实地参观纪念馆,请教别人等。

(2)请将年代尺中①②处正确内容写在答题卷上。

①中日甲午战争;②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3)根据年代尺,以1945年为界,请你概括中日关系前后两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945年之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或以战争为主。)1945年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在曲折中逐步发展正常交往与友好合作关系。(或以和平为主。)

(4)“面向未来”——请你从时代主题的角度来描绘未来中日关系的蓝图。

父亲现代文阅读题阅读答案 篇6

父亲

①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②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上来,目光凝视着远方……

③父亲把希望全凝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进屋,看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④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在城里念书,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了纽扣,拉顺了衣服……

⑤我的眼湿润了,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望着父亲那憨厚的脸,嘴角抽动了半天,也没有吐出一个字。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嚼,衣服不太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哟!”

⑥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我,似乎要说出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摸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翻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⑦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糊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吆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

⑧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⑨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茶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

⑩父亲忽然怔住了,嘴角抽动了好几下,眼睛呆滞地盯着我。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哭了。

⑩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那黑瘦的身体,我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⑩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

1、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父亲”对“我”的希望及关爱的几件事,请概括出其中的三件。(3分)

(1)

(2)

(3)

2、阅读文段,联系全文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4分)

(1)第③段“父亲把希望全凝注在我身上”一句中的 “希望”是指什么?

(2)第四段“父亲老了!”这一句子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采用了、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父亲” 的性格特点。(4分)

4、联系现实,用一段话写出你品读了本文后的感受。(50字以内)(3分)

答案:

1、(1)读小学时,“父亲”常在家中等我放学,“鉴赏…‘我”的作业;(2)上了中学,“父亲”进城给“我”买衣服,叫“我”试穿衣服;(3)读中学,“父亲”常来学校,给“我”送钱;(4)放假后,“父亲”因为“我”获奖而高兴,因为“我”买茶叶而生气、内疚。(3分,视考生整体概括的程度酌情给分)

2、(1)“父亲”希望“我”好好学习,好好做人。(2分,意思对即可)(2)体现了“我”为“父亲”过度辛劳、日渐衰老油然而生的心酸及敬爱之情,并决心努力学习,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答“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也可)(2分)淳朴憨厚、勤俭耐劳,细心关爱儿子(2分,答对其中两点性格即可得满分)

4.开放性试题,能联系实际、谈出感受,语句顺畅即可。(3分,联系实际1分,谈感受合情合理2分)

提示:可谈文中“父亲”关爱儿子给你的感受,或者谈现实中你对父亲给你关爱的感受;或者可谈你如何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关爱之恩。

本月阅读题 篇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19分)

范增论/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到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卷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人臣之分也分:本分

B.人必先疑也疑:有疑心

C.义帝必不能堪堪:胜任

D.诸侯以此服从服从:服气、听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心为义帝,诸侯背叛项羽是因为他谋害了义帝。义帝的生存或者死亡,也与范增的祸福相关联。

C.苏轼认为义帝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D.苏轼肯定了范增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但主要是批评范增不能审时度势,没有趁早离开项羽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8分)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1月,闺中只独看。遥怜2小儿女,未解3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4,双照5泪痕干?

【注】1鄜 (fū) 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2怜:想。3未解:尚不懂得。4虚幌:透明的窗帷。5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试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赏析第三联中的“湿”字和“寒”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分)

安静人生/马德

1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2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3一切外在的物质形成,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4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藏着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5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的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 (他、她) 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7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反动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8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9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写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有何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结尾处说“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月阅读题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1.C(堪:忍受。)

2.B(均为第三人称代词。A动词,治理;介词,表被动。C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3.D(“但主要是批评”错。)

4.(1) 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秘密的交往,渐渐地剥夺了他的权力。(私、稍、文意各一分)

(2)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用不着等待聪明的人(指点)也能知道的啊。(非、则、文意各一分)

(3) 当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时,范增和项羽肩并肩事奉义帝,君臣的名义还没有确定。(方、比肩、分、句意各一分)

古诗词阅读答案:

1.反衬。用小儿女的“不解”反衬妻子的“忆”。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天真幼稚、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写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2.“湿”和“寒”二字写出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丈夫之深。雾湿云鬟,月寒玉臂,诗人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离乱之痛更兼两地苦思,哀婉至切。现代文阅读答案:

1. 1枝柯比喻躁动的心。(2分) 2根系比喻安静的心。(2分)(大意正确即可。)

2.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虽然壁虎蛰伏的身子是静的,但内心因食物欲望而潜藏杀机(不安静),因此没有“真正安静的壁虎”。(“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2分,“蛰伏的身子虽静”但“为食物而潜藏杀机”2分。大意正确即可。)

3.1突出了遭受命运磨难和人生沧桑的老人的超然与豁达,凸显文章主旨。(3分,大意正确即可。)2结构上,证明上文“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引出下文对父亲的回忆。(3分,大意正确即可。)

三招应对阅读题 篇8

现代文阅读,特别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考点主要分布在作品形象、语言的赏析以及作者写作意图的品味上。这里面有不少技巧可谈,现在,我们只谈最简便、最实用的三招。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做到这三条能帮助你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

把握重点词语 赏析作品形象

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和景物。

对人物的考查,常见的命题方式有:概括文中某人物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简析文中某一描写人物外貌、神态或动作的段落的作用。

对景物的考查,常见的命题方式有: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遇到这类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把握重点词语。只要抓住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形容词、动词或描写景物的形容词,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答题时,一般遵循“通过……,写出了(表达了)……”的模式。

比如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一文的第11题: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这个题目就要求通过分析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文章中抓药的细节是: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作者已经说明她们的动作是“麻利”的,“瞟”“抓”“称”“添”“减”“包”“扎”等动作都印证了这个“麻利”,可见她们技艺的娴熟。虽然技艺娴熟,但“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称一称”“添点或减点”这两个动作体现出她们的细致与耐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答案: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又比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9车厢》一文的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画线的原文是: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这里的重点词是“光秃秃”“圆”“冷冷”。通读全文,我们知道“我”和其他旅客因为列车工作人员的问题,半夜里被抛在荒无人烟的备用车道上。“光秃秃”“冷冷”体现了环境的萧条、凄清、空旷、荒芜,“圆”与“冷冷”又形成对比,人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产生一种无助、悲凉的感觉。由此可得答案:“光秃秃”“冷冷”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圆”的月凸显人物心情和结局的“残”,与结尾所说的旅游成为泡影构成对照。

分析表达技巧 品味作品语言

品味作品语言常见的命题方式有:请指出文章画线部分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表达效果;请就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赏析画线部分的含义;谈谈文章某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要想准确地品味语言特点,最佳办法是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从表现手法上讲,有衬托、象征、对比、白描、渲染、反讽、铺垫、欲扬先抑等;从修辞层面讲,有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从文章结构布局来说,有详略安排、悬念设置、线索铺排、过渡、照应等。

答题时,应将句子的表达技巧与文章主题结合起来,说明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和有什么表达效果。

2012年高考语文福建卷《蟋蟀之话》是一篇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准确,但为了使表述形象生动,文章使用了不少修辞手法。比如“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通过比喻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又比如“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明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雌尊雄卑”。在回答第15题“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时,就可以从修辞角度来分析:本文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说明对象的特征。

再来看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一文的第14题: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画线句子是: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从修辞手法看,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比喻的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找寻最易角度 解答探究题型

探究题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题型,它大致包含三个考点:

(1)文章意蕴内涵的解读。如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一文的第15题: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写作背景意图的探究。如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的第18题: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3)充满个人创意的解读。如2012年高考语文安徽卷《往事(二)之八》一文的第14题: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这类题型的最大特点是答案是开放的,每个同学都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理解,答题时可以遵循“哪个方向容易,就往哪个方向走”的原则来选择答题角度。但是这种开放仍旧是立足于文本的,所以答题时务必要尊重文本,不可偏离作者的写作意图随意发挥。

解答意蕴内涵题,要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解答背景意图题,要紧扣文本思想,关照社会现实;解答创意解读题,可以针对写作意图、文章主题谈自己的理解。

另外,在回答探究题时,最好采用小论文的形式,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你所选择的答题角度;然后结合文本,分点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比如前面提到的2012年高考语文安徽卷《往事(二)之八》一文的第14题: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答题从写作意图的角度出发,采用小论文的形式组织语言,首先选定角度:“我”放得下。然后陈述理由:“我”与父亲对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著于无法实现的理想。最后总结观点: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上一篇:以年味为题的中学生作文下一篇:关于上报科协工作总结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