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教学反思(精选5篇)
1、学文言文要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特别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课之前,我就引导学生说说对荔枝的认识,有的能说个一二来,有的孩子还没吃过,只在水果店见过而已。于是,我就引出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原由。进而激起了学生要读懂课文的兴趣。
2、读文言文要降低要求。
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文体,里面的“之、乎、者、也”晦涩难懂,很不好读,所以在初读课文时我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的不准确时我又范读、领读,带读。例如那句:”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学生经常出现卡壳现象,我就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指导,终于都读准确了。这样从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
3、理解文言文“扶放”并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虽然文言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只是适当地点拨,讲解,并没有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就行了。例如,在理解“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一句时,我就是先指导理解“叶如桂,冬青”后面的学生结合注解自己就理解得非常好了。
4、背文言文与理解结合。
这么长的文言文刚刚读通,还要背诵.对于孩子们来说难度较大。所以,我采用了边理解边背诵的方法。理解一句背诵一句,理解一段背诵语段,理解了全文就背诵了全篇。当堂课就已经有近半的学生可以背诵全文了。
5、学文言文也要注意写作特点。
这篇《荔枝图序》的写作顺序及写法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在总结的时候让学生尝试着说一说,结果很棒!。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课前预习:
1.积累本课重点字、词。2.搜集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3.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诗文的韵味。
2.掌握诗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课文,积累词语并理解文意。3.品读课文,领略荔枝鲜美。
一、激趣导入。(多媒体出示荔枝图片及导入语。)
师问:见过荔枝没有?看图片介绍荔枝的果、肉、核;荔枝的果肉——莹白如冰雪;从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个头”。
出示苏东坡的《惠州一绝》学生齐读一遍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过渡语:苏东坡在被贬的情况下,认为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情愿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是大受欢迎的佳果。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了《过华清宫》讽刺这件事。出示诗句,请大家读一遍。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
师提示:“骑”的读音,意义。“一jì红尘妃子笑”。意思是,骑马的人。
今天我们就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了解一下荔枝。
板书——《荔枝图序》
二、识作者:(学生根据预习了解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荔枝图序》属于说明文,选自《白氏长庆集》。【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和诗词引导,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
三、诵荔枝之文
指导语:有一句说得好,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下面,你们就同诗人直接交流。
一、听读
学生活动:听师朗读诗文,圈画,标注:字音、停顿、重音等。
设计意图: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
(观察学生听读情况,教师板书重点字、词,指名读字音)峡(xiá)缯(zēng)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 lào)壳(Ké)
华(huā)帷盖(wéi gài)枇杷(pí pa)紫绡(xiāo)学生活动:小组试读讨论,句子节奏。师强调节奏: 荔枝/生巴、峡间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二、轮读
学生活动:轮流站起读课文,读出音韵,读出节奏,读出铿锵之美。(多媒体出示要求。)
A.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B.要有节奏,抓住语言对仗的特点。
(设计意图:文言诗词教学应以读促教,书读百篇其义自见,品读出诗文的味道,就是品悟出作者的情感。这一环节为了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树立特长生的自信心,大家也会在抑扬顿挫的声韵里陶冶情操。)
三、译读
学生活动:边读边译课文,理解大意。标出疑难,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提出疑问,由其它会的同学回答。
(教师强调重点、难懂之句)(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大体上像上面说的那样,实际的情况却超过了它们。(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但不是在摘下三天以内见过的人看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诗、批注、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真正读懂诗意。
四、赏荔枝之妙
指导语: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一说:景物特点
学生活动:找出诗文中描写荔枝的句子,并说说荔枝的特点。(先在书上标划词句,然后展示并互相评价)生1:“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写出了荔枝树的外形。(出示荔枝树图片)
生2:“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写出了荔枝的叶、花、果的特点。(出示图片增强直观性)
生3:“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写出荔枝的朵、壳、膜的特点。(出示图片)
生4:“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这句写出了荔枝的瓤和汁液味道。
教师小结:白居易毕竟是个文学家,即使在说明文的时候,也不忘尽可能让文字美好一点,虽然是在美化荔枝,笔端带着感情,却并没有歪曲客观的性质,可以说达到了情智交融。
二说:景物写法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描写景物的方法,推荐展示,评价。生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
生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顺序是从外到内。
生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顺序是一、二、三,色、香、味。
过渡语: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使我们对荔枝有直观上的认识,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我们的记忆,三分钟时间同学们试着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以及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一写:仿写
指导语:请同学们仿效课文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
优秀习作展示:
学生1:葡萄成熟时象一串串的绿宝石,淡绿色,椭圆形,表面还蒙着一层白霜,摸上去皮薄而肉实,洗干净放进嘴巴,一咬,满嘴的甘甜,仔儿有些酸涩„„ 学生2:熟透的龙眼甜津津的,没有熟透的则有一种苦涩的感觉。只要你轻轻地剥开龙眼的皮,你就可以闻到龙眼那独特的芳香了。在晶莹圆润的果肉里嵌着棕黑色的核。龙眼不但味道可口,而且还是送礼的佳品,如果把龙眼晒干了,就成了桂圆肉,可以益脾养心,是上好的滋补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及时练习可以巩固所学方法。
一问:你知道吗?
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
生: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师提示:注意节奏,学生齐读。)
五、同中求异,比较感悟。过渡语:《荔枝图序》与《芙蕖》写荷的可目、可鼻、可口对比,哪一篇描述得更为直观可感?
学生活动:找出《芙蕖》中描写荷可目,可鼻,可口的句子。
学生1:可目: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里结出莲子,挺拔地耸立着,依然像没有开的花,和翠绿的叶子一起高举着。
学生2: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
学生3:可口:连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 莲子和藕都摆在盘中,而使人满口生香了。比较:
学生1:与《芙蕖》相比,《荔枝图序》更为直观可感。学生2:《荔枝图序》读后有让我垂涎三尺的感觉,好想吃啊!
师小结:同学们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荔枝图序》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点,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容易理解。【设计意图】: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凸显文章的特点。也是贯穿我们这套北师版教材的编排理念。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名句链接。
过渡语:荔枝以鲜美著称,被誉为“百果之王”,历代文人写下了不少咏荔枝的诗歌。我们来欣赏白居易写荔枝的诗。(出示诗句)
种荔枝
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品读诗句
过渡语: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文章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
学生1: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
师指导: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同学们查查资料,现在荔枝生长的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
(提示:竺可桢认为: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小结: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对荔枝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课下收集描写水果的诗文赏读。
六、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白居易
树形 ——帷盖 叶 —— 桂 华 —— 橘 实 —— 丹
朵 —— 葡萄 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核—— 枇杷 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壳 —— 红缯
膜 —— 紫绡 瓤肉——冰雪 浆液——醴酪
教学反思: 亮点:
教学过程有图片,有诗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课前通过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合作探究为辅的方式进行学习,完成对文本内容掌握,课堂上基本由学生来支配,老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序的特点。
2、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背诵全文。
3、学习用精确生动的语言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并用于写作。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帷()盖 华()春荣 壳()丹 朵 枇杷()()红缯()绡()瓤()醴酪()()如彼
2、查阅有关荔枝的资料。
3、《荔枝图序》,属于 文,序是写于正文之前的文章,可以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或介绍、评论文章内容。本文作者是,字,晚年自号,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有《 》、《 》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导入新课:
课内检测:教师出示。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说说题目的意思:
2、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将不明白的字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3、细读第一自然段,梳理文章脉络:首句写了荔枝的,接着依次介绍了、、、,然后详细介绍了果实的、、、、、,最后写荔枝一旦离开本枝则 的特点。
4、介绍荔枝树时的说明顺序是:,介绍果实时的顺序是
5、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他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巩固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树形团团如帷盖:(2)叶如桂,冬青;(3)华如桔,春荣:(4)实如丹,夏熟:(5)壳如红缯,膜如紫绡:(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2、本文第一段文字说明荔枝的特点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从整体到部分 B.先写主要内容,后写次要内容 C.由外到内 D.按时间先后 提优补标: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背诵课文,熟记重点字词意思。
2、按要求默写句子:
(1)写树形的是。(2)叶子:(3)花:(4)果实:(5)写荔枝不易保鲜的句子是(6)交代写序目的的句子是 课内检测:教师出示。合作探究:
1、细读描写荔枝特点的句子,思考:
(1)“叶如桂,华如橘,实如丹,朵如葡萄,核如枇杷”用了 的说明方法,表达作用是(3)“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2、本文的说明重点是,简略说明的是 这样安排的效果 巩固练习:
1、通假字:华如橘:
2、一词多义:实 实如丹 其实过之
而 一日而色变 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 之 其实过之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乐之
3、古今异义词:
华如橘,春荣 古义: 今义: 色香味尽去矣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5、下列各句是对本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
B.在文中,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等。C.本文以“荔枝”二字领起,统摄全篇,可谓主旨集中,语句精练。D.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提优补标:
1、积累有关荔枝的诗词。(《过华清宫》《惠州一绝》等)
2、仿照课文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150字左右)
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南方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水果被称作“果中珍品”,它就是荔枝。相信大家一定都品尝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样的一种水果。
二、关于荔枝的简介:
荔枝属无患子科。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
三、解题
(一)假如要你写一篇介绍荔枝的说明文,你会给文章起个什么名呢 ?
课文题目用的是明代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共7个字,却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南 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六 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是旧历,按公历算是七月。
荔枝丹——荔枝的颜色。
提问: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明确:好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此题内涵丰富,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突出了科学小品的文艺性风格。
(二)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2.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四、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早在30年代,他就出版了《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出版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荔枝图序》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反思09-24
《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27
荔枝,荔枝徐夤,荔枝的意思,荔枝赏析11-08
荔枝小学作文09-14
荔枝作文400字12-15
故乡的荔枝作文01-02
荔枝植物作文700字05-24
荔枝外貌的小学作文06-02
我爱吃荔枝四年级作文12-23
增城荔枝对增城的发展意义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