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推荐8篇)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
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
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
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
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难点,方法
阅读古代典籍, 翻译必不可少。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 都必须落实到位, 对号入座, 并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 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 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而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 (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 或直译后会改变原句意义) , 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在下面这段文字中, 第一个划线句子能够直译, 而第二个句子就只能意译。
例:杨朱之弟曰布, 衣素衣而出。天雨, 解素衣, 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 迎而吠之。杨布怒, 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岂能无怪哉?” (《列子·说符》)
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
1. 使用了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例:侠曰:”以口腹役人, 吾所不为也。”———《北史·裴侠传》
这里的“口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所以在翻译时要意译。
2.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例: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这个句子中, 作者为突出秦的野心, 使用了铺陈的手法, 翻译时直接意译为“ (秦) 有吞并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就可以了。
而高考翻译以考查直译为主。考查的要点有三:结合语境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以及词类活用的能力为主;考查借助语境正确理解句义的能力;考查对一些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 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通过学习高中教材, 学生能够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能掌握基本的文言虚词, 但实词因意义丰富, 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常常会造成翻译的错误。因此能结合语言环境, 理解句子含义,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准确的翻译, 使每个字的意思落到实处, 是翻译的难点。
要解决这个难点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方法, 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推测词语的含义。
首先, 推测词语含义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迁移运用能力。没有这两点, 任何方法都无济于事。
第二, 推测的方法主要根据汉字汉语的特点。
1.根据字形推测:汉字中形声字的比例很高, 所以根据字形推测词语含义应是很实用的方法之一。例:及将葬, (阮籍) 食一蒸肫 (《晋书》)
“肫”字为月字旁, 月字旁的字与肉有关, 故无论“肫”字是什么肉, 总之阮籍是在母亲的葬礼前吃了肉, 不符合礼教, 恰恰表现了他不拘礼教的性格。
2. 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推测:
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不同, 含义也就不同, 所以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推测词语含义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例: (张) 承业奋拳殴 (阎) 宝踣。 (《旧五代史张承业传》)
“踣”字在这个句子中可能做两种成分———宾语或补语。如果做宾语, 那么“踣”应为人体的一部分, 根据字形推测, 应该与脚有关, 可是一个人用拳头打另一个人的脚基本不可能, 所以做的不是宾语。那么就只能做补语, 也就是补充说明用拳头把阎宝打怎样了。既然是“奋拳”, 就是很用力, 所以应该程度较重, 那么“踣”就该是跌倒的意思。
3. 根据句子中短语的内部结构特点推测:根据句子中短语的结构特点推测, 一般指并列短语或短语中有互文现象的。
例1:茶坊酒肆。这个短语为并列结构, 所以由“茶坊”即可推测“酒肆”的“肆”应是店铺的意思。
例2:因利乘便 (《过秦论》)
这个短语中有互文的修辞,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推测, “因”与“乘”意义相同, 即趁着。
4. 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例1:籍乘到郡, 坏府舍屏障, 使内外相望。 (《晋书》)
籍“坏府舍屏障”的目的是“使内外相望”, 所以“坏”译为“毁坏”不够准确, 应译为“拆除”。
例2: (总督胡) 宗宪子过淳安, 怒驿吏, 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 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 必非胡公子。” (《明史.海瑞传》)
“胡公按部, 令所过无供张”与“其行装盛, 必非胡公子”两句是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所以“曩”与“今”亦构成对比, 因此“曩”应译为从前、以前。
5. 根据熟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特别是成语都是从古代汉语中传承来的, 所以把不懂的词语放到熟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中很容易推测这个词语的含义。
例1:籍沉醉忘作, 临诣府, 使取之, 见籍方眠。 (《晋书》)
把“诣”放到我们熟悉的成语“苦心孤诣”中, 即可推测其含义———到。
例2: (刘平) 倾其创血以饮太守 (《后汉书·刘平传》)
“倾”可以放到我们熟悉的词语“倾其所有”中, 推测其含义为全部倒出。
例3: (海瑞) 署南平教谕。 (《明史.海瑞传》)
“署”字可放到词语“签署”中, “签署”是签字委任 (官职) 的意思, 所以“署”是委任的意思。
例4:《宋史.汪应辰传》中说一个人被人迫害,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 汪应辰去吊唁, “人皆危之”。
这个“危”字是意动用法, 大家都能看出来, 但如果把它解释为危险, 就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如果把它放到“危言危行”这个成语中, 就很容易解对, 应为“正直”。
例5: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梅者。 (《病梅馆记》)
这个“鬻”字在“卖官鬻爵”这个成语里经常见到, 而这个成语又是并列关系的, 所以可推测“鬻”的含义是“卖”。
在文章的最后, 还必须强调的一点, 就是不管用哪种方法, 都必须结合语言环境。有了这个环境才能把握句子的大致意思, 在此基础上, 才能实现准确的认识。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的句子:至南郑, 诸将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上不我用, 即亡。因为“亡”的含义丰富, 难免有人把它解作“死亡”。这样就无法与下文想衔接。这就是忽略了词语的语言环境。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信,指文言文的翻译必须准确无误,让译文达到不让人产生歧义,没有文字的遗漏或者增加意义。达,指译文要语句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使用习惯。雅,指翻译出来的文章流畅自然,不仅体现原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优美、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到译文的信和达并非难事,但是如果想达到雅的层次,对于古今汉语的掌握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还要有比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对多数高中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加上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并不注重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因此在翻译时可以达到信和达的水平就已经属于较高档次了。
二、文言文翻译训练方法
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的学习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就教材中的文言文而言,学生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教师要以问题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师生进行欣赏、修辞的学习。在这其中还要对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和句式进行整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
1.学生自学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进而逐步树立起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兴趣。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一些相对容易的文言文作品,比如《世说新语》《孟子》,或者从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半文言小说开始读起,之后再进行更难作品的阅读。
2.师生合作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充足的资料、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链的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解决文言文的学习和翻译等相关问题。比如在讲解课文《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项羽的《垓下歌》作为引入点,让学生思考《垓下歌》为何表达得如此苍凉和悲壮,进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
这样的方法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性格理解《鸿门宴》的艺术特色,能够有效地疏通文章,比逐字逐句地理解和翻译更加有效。同时能引发学生思考,触类旁通,对于其他文章的分析和翻译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有六个,运用得好,可以有效促进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
1.做保留
对于古今意义相同的专有名词在翻译的时候无需做任何改变,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和书名等。
2.换词语
对于文言文中的常用或习惯用语,现代汉语已经变为其他说法的,都要通过词语替换的方式换为现代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将“吾”“余”换为“我”,“尔”“汝”换为“你”。
如《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一句话当中的“倍”应当翻译为“背”,即“背叛”的意思,进而翻译为“希望你详细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
3.加内容
有的文言文语句在使用时会因为固定习惯等原因省掉部分成分,或者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汉语增加了成分。对于这些省略,翻译时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词语的适当添加,使得译文通顺连贯。
4.调顺序
文言文经常会出现倒装句,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在翻译的时候,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调整为正常的顺序进行翻译。比如《张衡传》中,“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前半句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应当为“以事验之”,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用事实来验证它”。
5.选意义
很多文言词语有很多的意义,尤其是一词多义。因此在选用词义的时候必须恰当选择进行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需要学生日常多阅读和积累。
6.译借代
在文言文中,利用借代进行修辞的现象非常多。这个时候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因此须采取意译的方法,复原本义。
比如《陈情表》中,“当侍东宫”一句,“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以此借指太子,需要翻译成“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译成“担当管理东宫这座宫殿”,就会出现错误。
四、应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语境
语境意义是进行文言理解和翻译时决不可丢的参考标准。很多字义和句义理解不准,都来源于对文意理解不透。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能够理解实词、虚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理解文意,分析语境,把握所译之点在语境中的含义或用法。刘勰说:“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也就是说,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即所谓“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所以,理解语句,不能离开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如某年全国卷的第14题考查对“行旅”的解释就要联系语境,进行合理推断,从上文的“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和下文的“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来推断,“行旅”应为“商人”之意。“旅行,游览”是动词,从古文上下句对照的特点来分析,下句“人物”是名词,故“行旅”也应是名词才对。
2.知识迁移
文言知识扎实是准确翻译的基础,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高考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高考复习时,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抓赋分点
有些学生之所以失分,主要是自认为对文意理解得差不多了,动笔就写,致使只写出大意,而重要的赋分点没能译出,得分很少。在动笔翻译之前,一定要有意识地抓赋分点,分析在所要翻译的句中最重要的考查点(即得分点)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做到突出重点、不遗漏要点。
总的来说,高中文言文学习不仅是学校教育对高中生的要求,更是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文言文远离了这个时代,对于高中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学生多加阅读和积累,总结经验和技巧,文言文翻译还是可以实现质的飞跃。
一、实词[思考是否为5种特殊实词]
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进行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二、虚词[思考译或不译]
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对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三、句式[思考是否为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换: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考生翻译句子时,往往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应学会灵活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如何掌握文言实词的方法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高中文言文阅读做题方法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然后带着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用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4、翻译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5、多积累有关官职的词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要记住一首诗,就先要弄懂诗中每一句的含意。在了解全诗层次大意的基础上,反复地读几遍,印象就深了。否则,对诗意一知半解或层次不清,记忆就慢,即使暂时记住了,也会很快又忘掉。
二、形象背诵法。
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诗的标志。因此,如果我们能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一首诗所反映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记忆就会更加牢靠,背诵时就会流畅自如。
三、专注背诵法。
注意力集中是提高记忆的关键。因此,最好给自己限定时间,规定数量,按慢读——快读——特快的程序,迫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深刻,记忆效果就好。
四、抓头字背诵法。
背诵时常有这种情况,一些本来记得很熟的诗,突然在某个环节上卡壳。这时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或词),就会很快地接上。这说明每句诗的领头字,都具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所以,要下功夫尽可能将它记牢。
五、接力式背诵法。
在背诵古诗时,用接力竞赛的形式,几个同学在一起,你说上句,我接下句,并不断轮换同学间的背句次序。这样,就会在兴味盎然的游戏中熟记全诗。
除选择适当的方法促进记忆之外,还要根据遗忘规律定时进行复习,加深巩固记忆。
高考语文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选文特点
所选文段大多浅显易懂,体裁多为廉吏、忠臣、义士等的传记,集中在南北朝至宋这一时间段,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是美德独具者,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是古代的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等。这些人物的事迹既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激励作用,思想性高、故事性强、语言精炼简洁。
题目设置
近几年大多设置四道题。第1题考查实词(或虚词)的理解,第2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掌握,第3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第4题翻译句子。考题的设置虽然年年都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强调整体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说,考生不可能对所给的材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读得懂,但应能够借助语境,着眼于文章的整体进行推断。
解题技巧
读题应为四步走。
第一步:浏览原文,整体感知。弄清材料写的是何人、何事、何地、何时等信息。
第二步:细读题目,了解命题者要考生回答哪些问题。在材料中找到题目所涉及到的部分,做上记号。
第三步:再读材料,联系旧知,逐一甄别材料中相关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等。
第四步:审清题目的要求。看清题目问的是什么。四个步骤都必须坚持从整体着眼,不能断章取义。
文言文翻译的易错点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翻译。有些考生对此强行翻译,从而“画蛇添足”。
2.文白掺杂,该译不译。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有些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3.脱离语境,误译词语。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考生翻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4.当删不删,成分赘余。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是语气词,或者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考生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5.当补不补,漏掉得分点。成分残缺的句子或省略句,翻译时必须添加其残缺或省略的成分,将句子补充完整。
6.句式不明,不合规则。比如,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考生应将其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而有很多考生弄不懂句式特点,从而使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文言文翻译的得分法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指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高考文言文翻译更注重对词、句式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进行考查。从高考考查的特点看,各地区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是一种辅助方式。
2.注意具体语境。文言文翻译,表面上考查的仅仅是对某个句子的理解,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蕴涵着重要的文言现象,或者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考生在翻译时应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文言文翻译并不难,得分容易失分难。在惜分如金的考场上,掌握好答题技巧方能披荆斩棘、顺利得分。
那么,考场文言文翻译看不懂怎么办?这6招小技巧要记牢!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 “(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 (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0 1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0 1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0 2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0 2课外实例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解析】“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解 析】“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 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方法三:语法分析推断法
(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0 3课内实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解析】“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解析】《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4、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解析】“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5、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解析】“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0 3课外实例
1、文过饰非 (掩饰) 严惩不贷 (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2、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解析】“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3、自放驴,取樵炊爨
【解析】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解析】“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方法四:语境分析法
(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0 4课内实例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解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烟涛微茫信难求
【解析】“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0 4课外实例
1、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解析】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2、(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方法五:成语印证法
(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0 5课内实例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言听计从:听从
2、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出类拔萃,超出
0 5课外实例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解析】不速之客 :招致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解析】日薄西山:接近
3、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解析】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4、吾亦望汝副其心
【解析】名副其实:符合
方法六:课内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0 6课内实例
1、“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2、“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3、“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0 6课外实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做文言文题, 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就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意译, 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 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直译的方法主要有扩充法、替换法、保留法、删略法、调整法、增补法等。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语, 再串联大意, 最后调整通畅。
一、领会文意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叙事类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要弄清观点、材料;说明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角度、顺序等。
一般来说, 读文言文要将原文读三遍:略读, 了解大意, 把文章中出现的重难点句子做出标记;细读, 审题确定中心, 着手翻译句子, 定出基本句式;回读, 根据原文表达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意, 确定翻译句子的最后答案。
二、掌握方法
(一) 扩充法
扩充法, 针对词语, 是文言文翻译的主要方法。文言文词语以单音节词居多数,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数, 这就意味着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主要工作就是运用“扩充法”, 一变成二, 将单音节词译为同义的双音节词。
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 (也叫前缀、后缀) 。如:“可以为师矣” (师:老师, 加前缀) , “止有剩骨” (骨:骨头, 加后缀) 。
2.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 合成一个双音节词 (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如:“解衣欲睡” (解开衣裳想要睡觉) ,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 。
3.换为另外一个词。如:“夏水襄陵” (夏天大水漫上山陵) , “素湍绿潭”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
有两种情况需要同学们注意:
1.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现代文的一个双音节词。如“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是两个词, 如果误当现代文副词“其实” (实际上) 来理解, 就误读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约几十个, 应该熟记, 如“妻子” (妻子和儿女) 、“地方” (土地方圆) 、“感激” (感动奋发) 、“交通” (交错相通) 、“可以” (可以凭借) 、“中间” (中间间杂) 、“作文” (写文章) 等。
2.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节词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节词, 如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等。如《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 “可汗”是个音译词, 指少数民族的首领, 解释为“可以流汗”, 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 替换法
替换法, 也是针对词语, 是扩充法的补充办法。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有些词语, 文言文里常用, 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 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以人称为例。古文中, 第一人称代词, 有“吾、余、予”, 第二人称有“女 (汝) 、尔、若”, 第三人称有“之、其、彼”,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大都“退休”了, 翻译的时候就应该相应地替换为“我、你、他”。
再如“死”。古代是阶级社会, 人是分等级的, 不同等级的人“死法”也不同。《礼记》说:“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所以, 《出师表》里刘备的死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赵普》里赵普的死是“既薨”, 《人琴俱亡》里王子猷的死是“月余亦卒”, 《活板》里毕昇的死是“昇死”。我们今天不讲这些繁文缛节了, “崩、薨、卒、不禄”都不在日常语汇里出现了, 因此, 上面四个例句中的“死”都可以统一替换为“死”或者“去世”。
此外还有一些词, 如指百姓的“布衣”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 指景象的“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指眼睛的“目”, 指脚的“足”,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都处于“半退休”状态, 只有在需要古雅表述的时候才用, 翻译的时候也应该作相应替换。
(三) 保留法
保留法, 针对词语, 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翻译方法。文言里有两类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原封不动照搬过来, 若强译硬译, 非但不好译, 反而是画蛇添足。这两类词语是:1.古今通用的词语, 如“天、地、山、水、人、马、牛、羊、红、黄、绿、蓝、大、小、多、少”等;2.古代的专有名词, 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
前一种情况比较简单, 不再啰唆;后一种情况, 举两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其中的“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滕子京”是人名, “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都不必翻译, 照抄到译文中去就可以了。
再如《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一句, “侍中、侍郎”是官职名, “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 整句全盘不动, 直译即可。
此外, 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
一是拟声词。拟声词重在模拟声音, 古今变化不大。如《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溅溅”“啾啾”这两个词语现在还在用, 翻译时原封保留即可。当然, 如果古文里的拟声词比较冷僻, 跟我们今天的表达有较大出入, 保留的话令人费解, 那最好还是改一下。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力拉”是拟声词, 但又不是一般的双音节拟声词常见的“AA”结构, 而且“力”“拉”二字都有实在意思, 容易让人误解为“用力拉”, 那就调换为我们习惯的表达“噼里啪啦”。
二是引用。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常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如《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处引用的民谣就原样保留, 如果硬译出来“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 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泪满衣裳”, 反而失去了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四) 删略法
删略法, 针对词语, 主要是虚词。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虚词, 它们有时只起语法、语气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 但现代文中已经不再使用, 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现代文中已不存在的虚词, 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举一个例子。《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夫战, 勇气也”, 这里的“夫”是发语词, 没有实际含义, “也”是句尾语气词, 也没有实际含义, 翻译时都可以删去不译。整句译为:“打仗, 靠的是勇气。”
再以虚词“之”为例。“之”作为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时候, 可删去不译,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促成”宾语前置的时候, 删去不译,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起补足音节作用的时候, 也删去不译, 《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
删去不译的虚词, 常见的还有“而”“哉”“焉”等。以“而”为例, 作为连词,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 它可以分别表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关系。除了作转折连词时, 需要明确地译为“却、但是”, 其余三种情况, 都可以略去不译。例句分别如“黑质而白章”“水落而石出者”“佣者笑而应曰”, 整句分别译为“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水位下落石头显露”“被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 只要译文把原句的意思表达清楚、完整了, 这些“而”都可以略去不译。
要提醒同学们的是, 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思的虚词, 如果把表示实在意思的词语也删略了, 那就是漏译了。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这里的“夫”和“焉”可不是“空气泡”, 都有具体的意思, “夫”是代词, 译为“那些”, “焉”是代词, 译为“它, 指这篇文章”, 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 那就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了。
(五) 增补法
增补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文言文里存在的大量省略句。文言文组词造句讲究凝练, 省略句子成分就成了家常便饭。从省略的方式说, 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说, 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 又可以省介词、中心词。从翻译的角度, 要让译句完整、通顺, 就应将文言文原句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下面两种情形在初中课本里比较多见: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古人不重视量词, 他们计数, 常常有数词无量词, 以至量词成为“弱势群体”, 很不发达, 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中, 量词成了“强势群体”, 特别丰富。因此, 我们翻译的时候, 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应译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醒木罢了”。
2.补充省略的成分。文言文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 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等。翻译时, 只有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如《黔之驴》开头:“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 () 以入。 () 至则无可用, () 放之 () 山下。”这个句子共有四处省略, 依次为宾语、主语、主语、介词, 翻译时都需要补充出来。译为:“黔地没有驴子, 有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着 (驴子) 运了进来。 (那驴子) 运到以后却没有用处, (那人) 就把它放 (在) 山下。”
再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可译成:“ (第) 一 (次) 击鼓, 能振作 (士兵们) 的勇气; (第) 二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衰减了; (第) 三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括号里的词语, 都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补的。
提醒同学们一个细节, 增补的成分或语句, 翻译时要加括号。
(六) 调整法
调整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调整文言文里大量存在的倒装句。从现代文的语法角度看文言文, 它句子内部的顺序有一些“颠倒”, 如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谓语跑到主语前面。翻译这些“特殊”的句子, 如果仍按照原文的语序, 就容易使人费解, 读来别扭。所以, 我们就“自私”一点, “霸道”一下, 按照我们现代人表达的习惯, 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
这些“特殊”的句子, 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1.主谓倒装。文言文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文中一样, 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过来, 译为:“你的不聪明, 太厉害啦!” (考虑到表达的简明流畅, 一般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但在一定条件下, 宾语也会前置。如《曹刿论战》中“何以战”, 翻译的时候应该先调整为“以何战”, 再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3.定语后置。现代文一般为定语在前, 中心词在后, 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 定语在后的情况。如《马说》中“马之千里者”,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为“千里之马者”, 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文中, 在动词前边的介词短语作状语, 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 介词短语明明在动词的后边, 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醉翁亭记》中“负者歌于途”, 这里的介宾短语“于途”后置,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歌”之前。这句话可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
5.使动用法。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句中用了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应调整为“使其心志苦, 使其筋骨劳, 使其体肤饿”。
6.意动用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为美”“认为……美”, 翻译的时候应调整为“吾妻以我为美”, 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七) 意译法
意译, 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翻译方法, 是直译的补充。文言文里有些词语不好直接翻译, 或者直接翻译了非常别扭。这时就应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 辅之以意译。意译属于“候补队员”, 在主力队员无法上阵的时候才能登场。具体而言, 下面两种情形意译才有用武之地。
1.直译不够准确。如《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直译为“发动大事”, 结合上下文看, 这样无法准确地表达原意, 跟原文要表达的意思隔了一层, 那就稍微引申一点, 把意思挑明, 活译为“起义”。
2.直译令人费解。文言文常用一些修辞手段, 如比喻、借代、互文、并提等, 来表达更丰富、幽深、婉曲的内容和意蕴。如果直译, 不仅让人费解, 而且意蕴全失。比喻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 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借代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 直译为“吃肉的人”;互文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直译为“在东西叫喊, 在南北骚扰”;并提如《三峡》中“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直译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回旋清波倒映影子”。分析一下, 就发现直译的句子不合事理不近人情:飞到天上的老鹰怎么会“望峰息心”?曹刿为什么偏偏对吃肉的人有成见, 指斥他们目光短浅?那些差役为什么只在南北骚扰, 而不去东西骚扰?急流奔腾汹涌, 可以“回旋清波”, 但怎么能“倒映影子”?
【关键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文言文中的五大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在这五大特殊句式中,倒装句是最难的一种句式,是高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度。
一、判断句翻译技巧
高三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是为了评价某一事物而存在的,判断的对象往往是句子中的主语,典型的词有:
1.“……也”“……者……”,最常见的是“……也”,表示肯定。
例如,《逍遥游》中“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翻译为“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2.句末的“……者也”,“者”“也”同时出现,其作用在于加强肯定语气。
例如,《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翻译为“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强调的是“风力”。
3.以副词为判断词的判断句,这类型判断句一般是加强判断语气,常见的判断语气词包括“乃、亦、则”等。
例如,《逍遥游》中“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为“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罢了”。
二、疑问句翻译技巧
高三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是由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引出,其特点是以疑问词作为宾语,常见的特点词包括焉、安、哉、邪等,翻译为“……呢”“……吗”。
例如,《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翻译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被动句翻译技巧
主语与谓语是被动关系,高三文言文中常见的被动句式有:
1.“见……于”被动句式,要求翻译时一定要区分主语和谓语,具体程度技巧将“见”和“于”直接翻译为“被”。
例如,《秋水》中“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翻译为“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
2.“为……所……”被动句式,“为”可以直接翻译为“被”,而将“所”直接省略。
例如,《赤壁之战》中“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翻译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会被人吞并”。
3.“被”被动句式,其句式结构为“被+动词”,其中的“被”便是直观上的“被”。
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翻译为“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
四、省略句翻译技巧
省略句存在的意义在于精简文章,使文章简短而精致,最常见的省略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介词、宾语和分句。
例如,《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翻译为“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准许臣下满足我一点小小的心愿。”听什么心愿并没有表达出来,而是在后面直接说“庶刘侥幸,卒保馀年”,翻译为“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五、倒装句翻译技巧
倒装句按句子成分倒序分为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句式的翻译技巧
为强调某一动作,通常会将主语与谓语倒置,文言文中最典型的主谓倒装便是感叹句和疑问句。
例如,《归去来兮》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正常语序应该是“胡为何乎遑遑欲之?”翻译成“为什么还要惶惶不安想去哪里?”
2.“宾语前置”句式的翻译技巧
宾语前置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代词作为宾语时,一般将宾语前置,其特点在于句式为否定,句子中会出现有“不、无、莫”等否定词。
例如,《陈情表》中“不矜名节”,正常句式应该是“不名节矜”,翻译为“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其特点是以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句子中会出现“何、安、奚”等疑问词。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乐天天命复奚疑”,正常句式应该是“乐天天命复疑奚”翻译为“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3)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是为修饰谓语的一种介宾结构,为凸显文言文主体特点,会将谓语放置在介词前面。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正常句式应为“聊乘化以尽归”、翻译为“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
3.“定语后置”句式的翻译技巧
为强调中心词的重要地位或突出修饰词,会将定语倒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常见的文言文句型是“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逍遥游》中“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翻译为“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
4.“状语后置”句式的翻译技巧
状语表示一种状态,在文言文中常被放置句子结尾处,起到强调时间等状态词语的作用,在文言文中一般以“‘以和‘于”表示状语,代表时间和地点等。
例如,《滕王阁序》中“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翻译为“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六、结语
总而言之,文言文知识博大精深,其句式种类复杂多变,一直是高三学生的语文学习难点,其句式翻译更是每一年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贾彬华.文言文翻译备考攻略——文言翻译的方法[J].中学生阅读:高考版,2015(11).
[2]陈意良.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
[3]凌娟.古代文言文中五大特殊句式翻译技巧[J].语文建设,2012(12).
【文言文翻译技巧】推荐阅读: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09-23
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技巧05-29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12-24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技巧01-23
文言文翻译10-24
高中文言文翻译10-18
《采薇》文言文翻译12-22
文言文翻译断句01-04
文言文一轮翻译01-25
口技文言文翻译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