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共8篇)

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教师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几年来,作为教科研部门的我们一直在力求改变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式,不断实现教育科研创新,走进农村学校,倾听农村学校的呼声与要求;走近农村教师,了解农村教师的愿望与现状。变程序式教研为参与式服务,变灌输式指导为对话式互动,形成教研员对农村教师的个别指导、骨干教师对农村教师的示范引领、教研强校对农村学校的教研示范,以及农村学校自主发展的有效教研的机制,从而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种有效的教研机制:

一、蹲点调研:建立农村教师与教研人员个体间的有效互动机制

蹲点调研就是教育科研部门组织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走进农村薄弱学校,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教研组活动等情况,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以发现问题,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改正行为的措施和方法,从而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呈现知识的技能。蹲点调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全面性。通常教科研部门到农村学校的蹲点调研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三五天或更长时间。在蹲点调研的过程中,教研员与骨干教师要对这所农村学校的全体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教研组活动等方面进行详细、全面了解,特别是对全体教师的上课情况要安排逐个检查,然后教研员与教师就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与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蹲点调研是对农村薄弱学校所有教师个体的考量与指导。

二是互动性。蹲点调研是教研员与农村教师个体之间的“对话式互动研讨”。在互动过程中,教研员以同行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聆听教师的倾诉、体味教师的困惑,同时深入分析教师对教材文本把握的偏差。然后,教研员一方面创设合宜的情境,指导和促进教师积极地自主反思。另一方面又高屋建瓴地分析文本的编写意图、创新预设方法,最终在互动合作中指导农村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三是有效性。蹲点调研是学科教研员与学科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科教研员在深入了解或听课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课堂教学的修改意见,这种面对面的指导,促进了农村教师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实现了教学行为的自我重建。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必然会有内心的情感体验,或喜悦、兴奋、激动,或痛苦、焦虑、困惑,而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正是教师不断扬弃、不断生成、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蹲点调研对农村教师的指导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简言之,我们认为,蹲点调研的教研制度是指导农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非常有效措施。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定期的蹲点调研,并形成了包括确定学校、下乡蹲点、布置任务、定期回访等几个步骤的基本模式。

确定学校。我们教研室每学期确定2-3所学校作为本学期重点的蹲点调研学校,然后,每位学科教研员在下乡蹲点调研之前都要首先了解该校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以便在蹲点调研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

下乡蹲点。在下乡蹲点的一周内,各学科教研员逐一听取学校各位学科教师的随堂课,检查各位教师的备课本、作业批改情况,参与学校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一方面与教师互动讨论指导;另一方面给学校领导反馈学科教师的基本情况,并对学校与教师提出一些调整教育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措施。

布置任务。在与教师互动讨论、交流指导的同时,各学科教研员还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科教师提出一些平时要进行演练和行为跟进的作业与任务,以便今后检查。

定期回访。蹲点调研以后,组织各学科教研员不定期对这所农村学校的学科教师进行回访,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年轻教师的进步f青况。这种“任务驱动模式’’的检查回访的确对促进农村学校年轻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几年来的蹲点调研实践表明,这种教研员深入基层,走近农村学校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效果确实不错,深受农村学校教师的欢迎,对农村学校教师的成长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们教研室下乡蹲点调研过的农村学校有30多所,在蹲点调研过程中开课教师达1000多人次,教研员在这些学校听课达1500多节次。许多农村学校教师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与其个人的努力下迅速成长,成为当地的骨干教师。

二、联片教研:建立教研强校与农村学校群体间的有效联动机制

联片教研就是建立教研强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校际教研共同体,使原有“以县为主”的教研范围更扩大,教研网络更完善,形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教研互动局面,从而使分散的教研力量形成合力,为农村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达到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继而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全市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所以,联片教研对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与方法。

联片教研的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它为农村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展示的平台,增加了锻炼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单在联片教研方面,就有50%以上的农村教师在片区教研会上做过课。二是联片教研实实在在地为解决农村学校在课程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了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联片教研发挥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教研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农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四是联片教研加强了校际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促进片区各校整体性、集合式优势成果的形成。

联片教研的活动模式具体有:

第一,“专家引领式”的联片教研。这种模式就是强校牵头特邀了名师来校上新课程示范课,组织片区内农村学校的各学科教师听课、评课,研讨新课程的上课形式和方法。通过联片教研活动,使广大农村教师汲取名师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还组织片区内的农村学校教师听专家讲座,与专家们展开疑惑问题的现场对话、交流,解决了广大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第二,“骨干巡回式”的联片教研。这种模式就是强校组织有关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分别在片区内的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巡回式课堂教学展示,然后针对一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交互讨论,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即解决了课改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又提高了授课教师、听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研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第三,“教学课例式”的联片教研。这种模式就是在该片区的教研活动中,要求每位参与教师听了观摩课以后,根据授课老师提供的课例,积极开展互动式评课,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同时,要求每一次的联片活动要有片内农村学校的教师代表参与上课,这样有助于农村教师的积极互动,引导农村教师共同成长。

总之,实行联片教研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对农村学校的辐射作用;有利于强校与农村学校的交流和经验推广;有利于推动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研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最终确保农村学校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联片教研还可以改变教育科研活动单靠教研室组织的传统,实行“片区设计、县级指导、学区组织、教师观摩、大家评议”的办法,形成“小教研、大格局、创特色、竞发展”的新型教科研局面,扩大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科研活动的参与面,提高了教科研工作和课改实验工作的有效性。

三、帮扶送教:构建骨干教师给农村教师引领式的专业指导机制

帮扶送教就是建立“教师支教”、“送教下乡”、“帮扶结对”等制度,使示范学校的骨干教师给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以有效的专业引领、指导,从而促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迅速成长的一种即经济又便捷的措施与方法。

教师支教是开展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一种主要措施。近几年,我市积极探索“保留工资、保留编制、提高津贴”等办法,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交流与支教制度。一方面我市鼓励和选派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或支教,凡到边远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称聘任时享受优惠条件。另一方面,我市还通过制度来促使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就是硬性规定没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城镇学校教师必须到要到欠发达的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一年,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教师职务评审。所以,每年我市都有100多位老师到50多所农村学校支教。在选派教师支教农村教育的同时,我市也从边远农村学校选派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应该说,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通过支教,给农村学校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动和促进了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帮助提高了农村教师业务素质。

送教下乡就是发挥各类名师骨干教师的优势,组织开展送“精品课、新理念”到农村、到山区学校的活动。我们教科研部门每学期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挖掘选拔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教学中坚、骨干教师组建讲师团,以片区为单位精心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把优质课、示范课、精品课送到农村薄弱学校,受到农村山区薄弱学校一线教师的好评。

帮扶结对就是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结成对口帮扶学校,由市教育局或学区根据全市、本学区农村学校的实际,统筹安排,统一协调。以示范学校、强校为主,城镇学校为辅,与全市偏远农村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对口帮扶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为目的,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形式,以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内学校跟岗培训学习为辅助形式。具体做法是:由示范学校或强校挑选一些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或到农村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说课、共同备课等活动,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也定期到示范学校听课、观摩、跟岗学习,示范学校还指定骨干教师进行具体的辅导。

另外,在帮扶结对方面,我市一些学区还启动了“青蓝工程”。“青蓝工程”就是由学区牵头组织30岁以下参加工作未满三年的城镇、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青蓝工程”的目标是:通过骨干教师的指导使青年教师能够做到“一年入门,三年胜任,五年成骨干,八年为名师”。“青蓝工程”的形式是:在学科教学中,骨干教师给新教师、农村教师在业务上进行“一对一”、“师徒式”的指导,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农村教师成长。除此之外,我市还在高中阶段建立了农村学校与城镇示范学校之间的定期校际交流活动制度。通过示范学校骨干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相互借班上课、同课异构等形式,促进了农村学校与示范学校骨干教师的共同成长。

四、校本教研:构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机制

专家研究结果表明,“校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要在自己的学校中由校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意指解决学校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要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由此,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定义可以归纳为:根据学校自身办学思想与办学实际,以教师为主体,借助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利用有关教育科研方法,自主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教育科研活动。

作为农村薄弱学校,由于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于提高,所以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譬如,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在课堂教学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使教师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呈现能力?如何切实地提高农村教师的课堂预设能力?……我们认为,要想切实解决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就需要农村学校的教师一要有自主的学习意识、自主的反思习惯;二要创设教师群体间认真研讨的氛围与平台,实实在在地开展课改实验过程中诸多问题的自主研究,也就是要积极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而提升课改实验的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三个方面从其操作主体来讲就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专业研究人员,因此,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农村学校要想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必须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三个方面作为工作的切人点,开展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

近几年来,作为教科研部门,我们一直在倡导农村薄弱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一是出台制度来规范广大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二是通过评比来促进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三是倡导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在操作层面上做好校本教研工作。具体如下:

1.倡导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在课程与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根据时间,区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

实施课程前的反思:这个阶段的反思是一种预设性的反思、前瞻陛的反思,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为有针对性、实施性。教师长时间的课前反思,养成了课前预测、分析和反思的习惯,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研究性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因为教师自我反思具有监控性和即时『生的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可以处理和思考即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高质、高效、顺利地进行。养成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习惯,对教师的教学调控和教学应变能力也是一个提高。

课程实施后的反思: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及时并有效地回顾自己的教学活动,批判地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超越性变异和衰减性变异,反思自己教学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反思水平,长此以往,可以使教师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2.注重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而同伴互助则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所以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式,基本的同伴互助形式包括交谈、协作、帮助等。

教师交谈。教师交谈一般有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区分。浅层次的教师交谈,可以使一些教师从同伴中获得借鉴和经验,从而少走弯路,改善教学行为。深层次的教师交谈,大家可以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可能会形成很有价值的新见解,使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相互协作。相互协作指群体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要共同承担责任,完成某项任务,而且要求每位教师在协作中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彼此互动合作中成长。

相互帮助。在一所学校同学科教师中,总有一些教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专长,也存在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可以作为相互交流的“核心人物”,承担起帮助和指导其他教师的任务。关键是学校要落实这位“核心人物”,并使其尽快适应角色担当起帮助其他教师的重任。

因此,我们经常倡导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要以学科组和年级组为互助载体,积极开展课例研究,每学期要召开校本教学研讨会2—3次,并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大胆批评,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从而促进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

3.专业人员适度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但校本教研还必须要有专业人员参与引领。专业人员包括各级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是科研的先行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所以,专业人员是校本教研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几年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引领下,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校本教研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技能、教育科研水平、处理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最有效、最快捷、最经济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2

通过教研活动,学会将自己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才能在教学中获得进步,才能拥有教育的快乐。一个富有研究精神的教师和一个远离研究的教师,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一生所获得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会有天壤之别。因此,用心做教研,不仅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名教师找到自己良好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需要。

而现实的状况又如何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校本教研看似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着,甚至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等,但效果总是不太令人满意,教研活动往往“教而不研”或“走过场”,没有收到实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层面上更多的还是控制性管理,缺少指导性管理,这对高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停滞不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学校领导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老师们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同时,要加强教研组长的培训力度,提高教研组长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能有效地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对老师们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学校管理层的组织行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做法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需求:“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教研活动不是准确回答教学问题的活动,而是组织者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提供专业支持,使参与者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层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政策和措施。二是教师的教研意识淡薄,不明白教研对自身发展的意义。事实上,教师在从事教研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他们针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方探索、分析研究、交流沟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不管成果怎么样,光是这个过程中,教师分析、探索、交流,所获得的水平提升会令人振奋。因此,教研活动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搭建了宽广的平台,是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教师要形成研究的自觉意识和自主意识,主动参与教学研究,取得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研究成果,营造出自由、宽松、民主的教研氛围,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也有助于教学骨干脱颖而出,完成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蜕变。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那么,如何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呢?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有明确的校本教研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校本教研具体制度,全体教师不断加强教学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有效地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是落实学习制度,提升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必修课,是教师研究的基础。虽然教师学习最基本的方式是自主阅读,但也离不开学校对教师学习的指导与管理。教师学习的指导与管理主要通过活动和制度建设来实现。

每学期初,我校各教研组和教科组都能及时制订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在实际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贯彻和落实。教研组内经常进行教育理念的学习,交流心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为满足教师业务学习之需,学校投入资金每学期免费为教师购买1本教育专著和订阅1本教育杂志。同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自学、摘录教育理论两篇,每月交教学随笔一篇,每学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教师们畅谈读书的收获。期末进行教学总结,要求上研讨课的教师写出教学反思,学校每学期组织人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进行评选。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采取“请进来”的培训形式,每学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学校来作报告,进行课改学习与困惑的辅导,通过这一培训形式,进一步更新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学习方式,学校经常安排教师到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听课学习。回校后,通过上传学习心得,上汇报课等,把教研、课改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传递给每位教师。

二是落实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研实效,全方位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引导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鼓励和督促教师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质量和效益,树立依靠教学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典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倡相互学习,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教科组的作用,因为这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办法,也是教师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保证。我们一方面坚持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行政领导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抽出时间分学科分年级段对教师分层次进行随堂推门听课,重点评价教师在“讲清、讲透、讲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效果,重点指导新上岗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反馈,教导处一阶段一汇总,做好面上的经验共享。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教学展示制度。明确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的节数不少于20节。

我校教研活动管理模式为:行政—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教科组)—备课组—教师—学生。这种管理模式健全了教研组织机构,加强了对教研的领导,行政领导蹲点教研组,为教研教改活动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我校教研活动确立了“校本教研日”——每双周三下午,使教研活动制度化。

学校认真组织落实每双周一次的公开教研活动,以新课标的学习、探讨作为重点,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一是保证了教研活动时间。学校严格执行教研活动制度,各教研组坚持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体活动,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就新课程标准及教材教法进行集中学习、探讨。二是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参与集体评课,提高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学校发挥备课组集团军的优势,以年级学科为单位组成的备课小组每两周一次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活动,由校行政分工召集,做到活动有主题、有记录、有成效。具体做法:确定备课课题—备课组长主持—主备课人谈教学设计意图—各教师依次谈对教材的处理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方法—组内研讨,形成共识—主备教师写出详细规范的设计方案—全组教师同上研讨课—学科组教师评课、互动交流—上课教师反思、总结—各人撰写课后反思、教学心得、教学后记—交负责人归结存档。学校每学期还组织一次“课题沙龙研讨活动”,教师依据课题实践中产生的得与失形成话题材料,通过多渠道地收集资料,寻找理论支撑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师们畅所欲言,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提高的喜悦,达到了互进互促的目的。

三是教研模式不断丰富。

一人同课多上法、同课异构上课法和课题研究引领法的实施,使全体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践证明:一人同课多上法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明显。同课异构法的好处在于教师可以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课题研究引领法”使教师不断从备课中、教学中、学习研究中发现问题,将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让课题与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3

一、分析现状:找准专业提升瓶颈

我校现有在岗教师104人,其中1人以工代教。全校教师平均年龄45岁,女教师56人,学历达标率100%,提高率达73.8%;市级骨干教师1人,县级骨干教师17人。教师年龄偏大,影响着学历提高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制约教师专业提升。

二、精细管理:提高教师学习意识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根本保障,几年来我校从实际出发,依据《吉林市教学管理规范》要求,秉承“打造和谐校园培育有用人才”的办学理念,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精、细、实”管理要质量,实施精细化管理,制定《学校日常工作会议记录》《领导专业化成长学习记录》、《教师专业成长师德修养》、《教师专业成长教海漫游》、《教师专业成长听评课记录》、《教师专业成长研修记录》共6册精细化管理材料,努力提高我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营造教育教学精细化工作氛围,使学校管理精、细、实,并具可操作性。

三、注重培训:强化教师专业成长

文本培训:依据我校教师年龄偏大,网上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扎实开展以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讲解技能训练》、《媒体运用技能训练》、各学科《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文本学习活动,老师教师每学期的自学提升笔记近万字,并组织盖春城等5位教师参加“口前一小学区文本学习竞赛”,荣获团体一等奖;在年末县教育局组织的文本知识测试活动中所有的任课教师均取得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

远程培训:抓住国家培训的契机,积极组织语数英音体美教师89人次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国培”——教育技术能力、新课标提高远程培训活动,远程培训搭建乡镇教师与专家交流的平台,创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捷径,其中邢德本、韩微、李永彦被评为优秀学员。

特岗培训:国家为充实乡镇学校的师资,实施特岗教师招生计划,我校现有特岗教师12人。通过开展业务领导、骨干教师、学科资深的老教师与特岗教师师徒结对活动,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中体育特岗教师丛惠以《爱教育的基石》、微机特岗教师韩微以《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分别在县“尊师爱生”演讲比赛中分获二等、特等奖。

兩年来先后组织教师参加县级培训129人次、市级培训35人次、省级培训17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人5次,极大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四、聚焦课堂:抓常态课堂,促教学实效

狠抓常态课堂:业务领导坚持每天听一节推门课、巡视一节全校课,旨在掌握一线教师教学现状,与其一同研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追求建设常态下的好课,提高课堂实效。

开展教学竞赛:依据县“建设高效课堂学科专题研究”的文件精神,以“十二五”国家级规划课题《有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为载体,扎实开展“让我的课堂更有效”主题教研系列活动——2012年组织音乐教师及赵红艳、刘佳鑫等骨干教师不定期送课到索屯分校,让分校的学生真切感受优秀任课教师的教学风采,促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开展“让我的课堂更有效”全镇主题教研活动及团队课堂教学大赛,构建“先自学后点拨”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活动增强了教师间的凝聚力,凸显教师的团队意识,打造和谐、高效的优秀教学团队;姚艳玲、陈旭教师在岔路河协作区“高效课堂建设暨学科教学”展示活动荣获佳绩;陈旭执教的录像课《电和磁》,在吉林省基础教育质量评价论坛中被评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优质录像课类一等奖。

2013年开展全镇特岗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全县学科专题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大赛中陈旭、孙程程获一等奖,武娜、全艳华荣获二等奖,组织陈丽冬、武娜、邢德本、赵红艳教师参加吉林市语数教师基本功大赛,分获特等、一等奖的好成绩。

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两年来我校立足校本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过去的2012、2013全县小升初统一测试中我校均荣获县教学质量提高奖的殊荣。

《农村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成长》 篇4

南康市龙回祖炎小学黎羚

我们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是处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于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学最具有发言权的知情者,同时我们也是英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英语教师的角色不应仅仅停留在知情者与消费者的层次,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从而促进我们农村小学英语的专业发展。因此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教师的“领头雁”不足。

农村学校已有的骨干教师大量进城,这就导致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引领,加之个人发展的平台与机会很少,农村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优秀教师的流失不仅削弱了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而且动摇了一些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有的教师甚至不愿意参加培训,认为参加培训是一种负担。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工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部分教师在外边上课,甚至在家中办补习班,本职工作变成了“兼职”,工作重心严重偏离,自身专业发展更是渺茫。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

很多农村教师对于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专业技能普遍较差。一直以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都是继续教育,靠教师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完成。这种形式的培训管理难度大。因为中小学教师的课时量很大,课外时间很少,且继续教育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愿意参加或被动应付。

3.相关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匮乏。

部分教师有意愿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但是对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过程的安

排、资料的查阅和搜集、研究方法的采用以及论文或报告的撰写等,不甚了解。

4.教师管理片面行政化。

教师的调配有时不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导致人员安排和学科需求脱节,县城学校人浮于事,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

5.学历和能力不一致。

尽管大多数农村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资格要求,但由于学历培训质量等原因,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多大提高,学历达标和能力达标之间仍存在较大落差。

6.社会环境对教师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相对地说,大部分农村的学生接触外界或现代化的东西较少,视野没有那么广阔。因此,在学习英语这门课时,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毕竟在他们面前的生活环境中几乎不可能使用到英语。再加上初学英语,词汇量大,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觉得难学,因此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这就使得在农村进行外语教学难度大于城市,且不平衡的小学师资使得学生基础差距较大,在升小学后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感到教英语是件困难的事,信心不足,破罐子破摔。

7.“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

据观察,“应试教育”仍有很大的市场,对农村孩子的危害最为明显。一方面,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一般较低,家教水平一般比不上城市,因此可以说,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关怀,需要更多的感性内容进入他们的课堂,需要教师以全部的热情去鼓励教育学生全面进步、全面成长。另一方面,考不上大学就等于无用的思想仍然在部分农村教师的头脑中作怪。他们重分数轻教育的做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辍学,教师获取成功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这些教师看来,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没有多大用途的。

二、新课标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第八条中规定: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准确把握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践教学之中加以运用;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创造性地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这一建议在教师的培训中一直加以强调,而且受训者也能理解其含义并意识到教师教育的迫切性。但能否在农村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这对教师教育培训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如何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更是目前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怎样适应现代农村教育的实际是一个战略性课题,因为在我国,至少70%的孩子在农村,而农村教师的数量与农村学生的数量不匹配,也就是说,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走向县城、城市,相对较少的农村教师正承担着相对较多的孩子的教育工作。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何等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这个差距在某些地区还处于加大趋势。将城市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移植到农村,是不现实的。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要“依据乡村生活实际,造就乡村学校教师”。因此,结合农村英语教师现状,探讨适合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我们农村小学英语的专业发展的措施。

1、做好校本培训与研修,加强集体备课,全面了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校本教研

由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动,校本教研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里得到应用。校本教研应该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作为选题范围,以本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互动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结果,并

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改变学校的实际情况的活动中。对一线的英语教师而言,要积极的参加到由本校教研组负责建立的课题中,教师形成合作课题或子课题,经过教师的反思与研究,探究所遇到的问题,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

(2)集体备课

可以在本学科组内进行,也可以在本年级组内进行。时间安排上以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为宜,固定或灵活的备课地点,有教研组的成员轮流主持或有选出备课组长由其负责,并且要有学校教研室具体负责的教研员参加,做好每次教研活动的记录与整理。一般而言,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课题一一个人自备—集中议题—专人整理—反复修改一一共同使用。具体而言,个人自备要突出重点,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方案,还要写好教学心得与反思,阐述自己设计的理由与意图,列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以供大家讨论;集中议题要充分体现出“议”,可以采用 “问-说—议,相结合的动态形式,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与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集体议课后还要落实专门的人员进行整理,提出不同的方案,并在整理的方案处留出空白,做个性化的修改。整理后的教案还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修改。

2、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的引领与合作

由于教师同事间交流的同质性特征较强,仅仅是同一层次的互助与横向的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纵向引领,就有可能导致横向交流囿于相同水平的反复,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在农村地区,由于学习资源与人力资源相对匾乏,专家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1)合作研究

即专业研究人员进人学校,观察教师的教育活动并与教师一起“交谈”有关的教育问题,比如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并细心观察学校尤其是教室里发生的“教育问题”。交谈是合作研究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合作研究中的交谈重视专业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提问、相互交流,双方实现互动

互补。而不是由研究人员单向的灌输式的讲解,权威式的发布,独自的“引领”。

(2)交流反思

主要是针对教师平时最关注或最困惑的话题,如任务型教学如何开展,怎样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测试,整体阅读、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如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等,做相应交流反思和报告,这样才会促进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学现场指导

这也是最有效的、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形式。专家或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对教学进行“临床指导”,这对教师的帮助是最大的。

(4)课例教研

即以一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是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的一系列研讨。提供研讨的课例不是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罗列和展示,不是优质课观摩,也不是应付评比、评估的“作秀”课,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进行深度思考的教学课例。“课例”教研模式的重点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及其情境的变化来引导教师通过研究提升专业水平。

3、远程教育模式。

“正如计算机与网络在全球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一样,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已带来了外语教学领域革命性变化。” 2000年开始实施的“校校通”工程为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远程英语教育节目和各种教学和学习网站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硬件保障。通过网络,农村教师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省时、省力,可以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从而达到自愿、自主地学习,或接受专家的个别辅导,或与他人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然而,目前乡镇中小学外语教师利用网络比例却非常小。新课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给教师提出了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开发课程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的建议。但目前大部分乡镇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还很落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推广和普及还受到一定的局限,有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投入,尽快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

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5

上海市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伟超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与深化发展,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过去的理论和经验所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将走向形式化、浅层化和庸俗化。因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自我的研究能力和解决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能力,成为新课程推进的紧迫任务,被称为课程改革的第二推动力。校本教研是课改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课改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校园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一、校本教研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内容与特点

要使学校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 团队,这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主要发生于以学校为本的在职阶段,其核心是获得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过程的专门化知识。因此,思考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关注的核心在于以行动为基础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为此,校本教研显得尤为重要。

校本教研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他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力量,目的在于研究和解决学校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为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的精髓就是以校为本,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为主线的,或者以验证某项理论为目的的教研形式。

校本教研:就是组织以校为本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研活动,营造学校浓厚的教研文化,唤起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二、创建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

1、以理论为指导,营造校本教研氛围

营造校本教研的氛围,开展有计划,有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自我研究能力和解决教育教学与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能力,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要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种外力,激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开展“一人一册”的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工程,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理念,树立新型的适合时代发展的学科价值观与教师发展观,真正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核,积极参与“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校本教研,探索新课程背景 1 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2、以实践为载体,切实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研究对策,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生成引导学生新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

三、形成聚焦课堂的教研范式

1、以周周点评为抓手,进行反思、研讨与重构

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周周点评与专业引领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式的校本教研,能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真正把教学研究落到实处,使广大教师更快地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周周点评就是明确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主点评教师及具体的参与者,在人人点评的基础上,主点评教师(主点评教师由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或由一名青年教师和一名骨干教师联合担任)作归纳总结性点评,并形成书面点评报告。

具体操作过程就是把教师的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通过一位教师上研讨课,其他教师参与听课,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每次由一位教师重点点评,总结成功之处与改进之处。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及兴趣爱好等,这些具有不同背景教师的组合成的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切磋交流,使教师把自己的独特思考与其他教师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完善知识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走进”新课程。根植于自身教育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并能解决的问题,着手研究,研究的结果用于改进学校的教育实践。找到内容和教学法的结合点,在于能把他所掌握的内容知识转化为教学法上有效并适合学生能力和背景变化的多种形态的能力;积极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论相互碰撞,形成新的思想火花。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成长,起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作用。

周周点评的活动流程是一个从个体实践——集体研讨——个体反思——课程重构的过 2 程。个体的教学过程是一种自我的反思,群体的教学研究是与同行的对话,属于同伴互助式的教学研究行为,它们能对教师专业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校本教研如果仅仅停留于同一层次之间教师的交流合作,容易会使校本教研陷入低层次的静态的,缺少螺旋上升式的研究活动,因此,专家与专业人员的引领显得极为重要,让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因为他们在某个领域或学科所拥有的深厚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往往能高屋建瓴地作出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的评价。这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能更快更高更强地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

2、以信息科技为依托,积累校本教研资源。

运用能够整合现场观察、录像带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教师教育与校本研修工具: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就是其中的一种工具。为教师提供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扩展视野和激发创造性,认识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可以根据需要提供选择和定格、留出解读时间,回眸精彩片段等技术手段,激发教师深入地在行动基础上反思;可以根据在行动中观察理论的机会,有利于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同时,必须拓宽视野,在基于本校教研的前提下,走出校门,加强与其他学校之间的校际教学研究活动,共同合作探讨,相互开放交流,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

3、以问题研究为契机,生成课题研究的资源。

校本教研,其核心就是对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观念的教师专业发展仅限于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技巧。新课程背景下的社会与教育,正是处在从一元向多元,从规定性向创造性的转型过程中,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各种能力、情感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的自信心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要求既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质疑、探讨和反思,对挑战性教学情景所具备的教学机敏,研究自己教学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有接受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观察,并进行直接或间接讨论的准备。新的教育理念还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科研共同体” 中的重要一员,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使得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够以“研究的实践者”的形式联系在一起。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其具体操作过程就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探讨和解决新生成问题的过程。面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丰富个性的教学对象,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无疑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和难题,新课 3 程背景下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授式的教书匠,而是要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科研型教师。这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教育科研意识善于发现、捕捉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种现象的能力,能在日常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融入隐含的研究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实施研究目标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的问题,把它们生成为我们宝贵的教育教学研究的资源,转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把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走上以科研促教研,科研兴校之路。

四、校本教研留给我们的思考

1、研究真问题,开展真实践,获得真成果

教师要注重与自己的工作相联系的各学科教学研究或专题研究,脚踏实地地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服务为佳。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寻找合适的切入口,降低教育科研的重心,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差异,把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注意面向教育教学实际,即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与矛盾,而不是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能理性地认识自身教育的经验和长处,以及研究能力强弱,掌握选题的适宜性。还要求教师关注了解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成果,虚心学习、吸收、借鉴,尽量减少低层次的重复性研究,提高研究的层次和质量。

2、增强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意识

研究问题反映了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过程。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意识,揭开教科研的神秘面纱,让教科研走近每一位教师,通过校本教研,为教师搭建一个教科研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投入教科研,探究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创造浓厚的校园科研文化。

3、更新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领域 篇6

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领域

岔口联校

岔口联校地处平定县北端,是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处。目前,我们联校下属六个中心小学,服务半径达到26公里。面对这样的布局和所处的位置,我们组织较为有效的教研活动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许多老师们感叹说:晋冀边缘,不见平川,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口不多,居住分散,教学研究,时空局限,教育教学,属于单干。

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新的教学研究模式如何开展、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如何引领全体教师打破时空限制参与教学研究,是拓展学校校本教研,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很多学科都是一位老师任教,或者一位教师兼教多个年级的课程,这样的状况不容易组织更有效的教研活动,加之,由于远离城市和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很少有能参加市级以上的交流、学习与研讨的机会,“校本教研”和“师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给学校教研开辟了新领域,特别是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教师获取知识、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网络教研内涵功能

1、网络教研,是基于互联网络和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培训的教学研究形式。它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共同体之间互动、交流、研讨的新型平台。网络教研具有快速通畅、经济节约、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受益面大的诸多优点,对学校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2、网络教研的功能

网络教研可以使基础教育教研信息有效整合,是学校传统教研模式的拓展和创新。网络教研可以使常规教研网络化,教研管理系统化,可提高教教师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教研可以汇集多渠道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它已日益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鲜活动力。

二、网络教研建设

1、开展网络教研的背景:岔口乡总人口约2万,辖区内共有46个行政村,导致学校布局分散,校点多。2006年岔口联校共设八个中心小学,在校学生1678人,八个中心小学共 管理18个教学点。这样的布局下,教学点的老师们到中心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本身就很不方便,(例如:教学点秋林距中心校红育口8公里,老师们步行需一个半小时)如果到联校参加规模较大的教研活动就更加困难。面对这样的现实,联校领导多次召开校长会,研究如何消除老师们舟车劳顿的困惑,来有效开展教育教研活动。最终校长决定,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2、硬件建设,网络教研的基础和条件是硬件建设,2006年上学期,只有三所小学:岔口示范小学、理家庄小学、马上固小学配备了电脑,并接入了宽带。这个陌生而新鲜的事物,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可以说是夜以继日,同时我们也尝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收获。尝到了甜头,就会畅想奔头,我们领导喜在心头,愁在眉头,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联校校长提出压缩一切开支,抓硬件建设。2006年下学期开学后,联校召开校长会,研究如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硬件建设,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第一、联校自筹一部分;第二、中心校长与服务村筹集一部分;第三、与本地个体户、以及知名人士沟通捐一部分。通过多方努力,共投资3万多元,给其余的五个中心学校各配备了组装电脑一台,同时全部接入了宽带网,此举为学校开展有效教学和教研打开了崭新局面。随后又投资7万多元给乡镇示范小学和一所中心小学建起了微机室,这样,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到2007年农远工程实施到位后,我们的网络装备提高了档次,三所中心小学建起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其余的中心小学建起了简易多媒体教室,中心学校全部接入阳泉教育城域网,所有教学点全部配备了简易多媒体光盘播放教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学教研管理提供了更充盈的物质条件。2009年,在联校、学校和马上固村的共同努力下,经多方筹措资金,投资10万余元,马上固小学首先实现了班班通,随后,岔口、理家庄、黄统岭小学共投资40余万元实现了班班通,现在,六所中心小学除5个教学班全部实现了班班通。目前,我们的网络装备已形成电子办公、电子备课、多媒体教学、光盘播放、网络教研五大中心版块,为学校全面开展教学工作和网络教研提供了物质条件。

3、软件管理

在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特别是教育局电教中心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使我们的网络教研能够有序实施和不断完善。同时在软件建设上我们丝毫没有懈怠。

(1)、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的使用率,充分激发教师的热情,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把教师培训摆在了首要位置。在培训内容上,首先进行基本应用理念的校本培训,张孔亮校长利用周六研训对中心校长进行“洗脑”,他从教育管理、教学研究、资源应用等方面做讲座、定方案、提要求;随后,各学校校长结合自身实际,对教师通过校长讲座进行培训,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充分认识到远教资源和网络技术的优势。联校副校长又进行了基本技能的培训,帮助教师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维护和 应用。同时,联校教研室对教师加强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培训。在培训形式上,联校除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外,还采取“嫁接”培训。集中培训除参加进修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联校根据实际区域组织,通过上机学习操作、查阅资料、观看名师讲课等提高了教师的应用技能。分散培训由中心学校组织,通过经验交流、课堂观摩、教学探讨、资源应用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推动网络教研落到实处。“嫁接”培训分两块,其一,请进来,我们与阳泉市桥头小学、刘家垴小学建立手拉手合作伙伴关系,请他们学校的骨干教师给我们的教师做培训讲座,教学观摩。其二,走出去,联校派校长、教学骨干到市、县参加远教资源应用培训,同时各学校组织教师到手拉手学校进行观摩学习。通过多层面推进,教师的网络应用专业技能和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马上固学校有位老教师叫王永斌,参加工作近30年一直坚持在单人校工作,培训前,他对电脑、网络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参加多次培训后,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应用,从中尝到了甜头,曾感叹说:资源应用、网络教研最能彰显事半功倍。

(2)、制度建设。网络教研的开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根据实际活动不断完善。联校首先成立了网络教研领导组,校长任组长,亲自抓网络教研工作。联校根据各学校网络教研开展情况,因地制宜制订了具体的制度,在每学年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教师在远程教育、网络技术和网络教研等方面的要求,(如:教师每周必须上一节多媒体课,学校每月要在本区域开展一次在线教研,每学期要跨区域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等)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积极性,推进网络教研的实效,联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制度》《网络教研活动考核评价细则》,将学校和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纳入评估考核内容。

三、网络教研具体实施

2006年9月以来,岔口联校以网络教研为抓手,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以网络教研为推手,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以网络教研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充分利用网络,先后开通了岔口联校教研信息通道、建立了网站及友情链接、联校、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师建立博客、加入教育论坛、组建QQ群等,积极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概括地讲,岔口联校的网络教研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个个能畅通,校校有网站,人人有博客,班班通媒体,周周搞教研,时时进论坛,处处享资源,堂堂效益显。

个个能畅通

最初,尝试网络教研,我们是被“逼”出来的。2006年,课改进入关键时期,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参与范围小、研究交流合作的时间少,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我们联校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一次研讨交流会,最远的红育口小学距岔口将近20公里,老师 们早上5点起床,步行2公里才能搭上农村客运车,赶到岔口,已是上午过半,活动完后,当天回不去,还得住下,来回耽误两天时间。老师们非常辛苦。面对这样的现实,网络正好能弥补这个缺口。我们结合学校实际,联校和所属的八个中心小学申请了电子邮箱,建立了岔口联校教研网络。电子邮箱联校统一管理,各学校自主经营,登录名和密码全校公开,为教学研究打开了信息通道。我们以教研信息和科研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联校发布研讨话题或交流主题,号召全体教师参与网络教研。首先,联校和各学校把最新的教研信息发布在邮箱、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发布在邮箱,全体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学习和交流。其次,各学校将最新的教学论文、教研成果等发布在邮箱,全体教师可以下载后学习和交流,最后再把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反馈在邮箱,大家共同发表建议和意见。最后,联校将邮箱内的所有信息,分类整理,建立了联校网络教研资源库。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大家感到这样的教研、学习很实惠,研究效果较过去好了,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课堂上的方法活了、策略多了,教育教学质量高了。地处偏远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道出了心声:“不走出家门就能听到同仁的观点和建议,不舟车劳顿就能进行交互式的教学研究,我想这只有依仗网络,这样的网络教研足以带给我们便利,它让我们享受到了区域优质教学资源,享受到了网络教研的快乐。”

校校有网站

2008年3月,教育局开通了电子政务,并建立了教育信息网站,我们利用此平台,建立了岔口联校网站。随后,联校和各中心学校利用中国教育空间网的平台,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联校网站版块及特点

A、学校公告:及时发布联校和学校的教育动态,教育新闻,校园信息。B、学校概况:介绍各学校的基本情况、校长寄语等。C、教育科研:及时发布教师了论文,课题研究,教研成果。D、德育之窗:传达德育、安全方面的相关信息。E、教师园地:发表教师的教学感悟、教学心得等信息。F、学生园地:上传学生作品、学生成果。

G、教学资源库: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发布。(这是我们用作做好的一个版块,教师提前一周发布自己下周德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供同科目的教师共同切磋教学技艺。

H、体艺普教:发布相关体卫艺的通知、活动剪影。I、评估考核:发布最新的对学校各方面考核的积分情况。J、教师论坛:教师随时交流研讨的平台,主题发帖,及时回复。

K、教师博客:教师研讨交流学习的大家园,有讨论区,精品日志以及博客的相互浏览。各学校网站

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版块内容,上传相关内容,供大家分享。除此之外,每个网站都建立超链接,第一宣传自己,第二学习他人。

各学校网站板块分别有“关注本校”、“校内信息”、“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校园文化”、“网上图书”、“学校论坛”、“ 学校博客”和“友情链接”等,各个板块下又设置了许多内容,教研组可以定期公布研讨主题、提供学习材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抽空学习。如果白天有时间,可以抓紧白天的时间上网学习,并及时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白天没有时间,教师还可以晚上回家后慢慢学习、细细品味、有感而“发”。今天有空,今天上;今天没空,明天也不迟。只要有适当的时机,哪怕是“茶余饭后”的时间,教师也可以见缝插针。同时,网上互动中,经过缜密思考的书面语言,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方式也会委婉多了,较好地解决了害怕开口、害怕说错、被动发言、粉饰问题、蜻蜓点水式的研究规习,教师每个人都可以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如果有时觉得自己说得不够完整或者不过“瘾”,过后还可以继续修正补充,尽情表达,完全没有时空限制。

根据重点话题,精选优秀案例 网络教研活动仅仅提出研讨的话题是远远不够的,联校教研室还经常寻求个性化的、活生生的教学案例,来吸引广大教师的关注。教学实践中的细节更能引发教师研究的兴趣。根据前面探讨的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或教改中的难点,我们将有针对性的文字案例或视频案例,提供给教师,让教师自行观看。这些案例绝大多数来自教师自身的教学,不求完美,但强调突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教师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另外,案例最好是能集中反应教师普遍存在的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发教师共同的思索。通过此举,把网络教研活动引向深入。

通过网上教研,教研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通过交流,大家对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得到深入探讨,其相关知识也得到扩充,知识点更加明晰和准确。

人人有博客

进入信息化时代,在网上很流行的交流做法就是建立博客主页,盘活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们要求教师在博客上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它在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由奇特的功能,首先它是教师个人名片,通过这张网络名片,教师展现自我、联络信息、交流感想等都十分方便。其次,它是个人的出版社,教师在教学实践、自学研究,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师心语等,借助这个平台,供大家分享。同时邀请同行和博友参与研究讨论,促进了教师对热点话题的更深理解,在学习借鉴中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

为了进一步开放博客教研平台,建立了我们建立了岔口联校教研博客,为教师开展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教师鼠标一点,激活交流世界,键盘一击,击出创新思维,链接展开,沟通无限信息。在网上学习和教研,可与大师对话,可与专家交流,可与同行切磋,逐步形成了教学—教研—实践—学习—提高的循环链。目前,联校教研博客共有圈友94人,教研日志117篇,讨论主题361个。

通过实践,网络教研已受到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关注,学校的QQ群组开展即时性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是网络教研工作的又一亮点。现在我们建立的QQ群组,已交付老师们自己盘活,通过“Q研”教师们网络教研的空间进一步拓宽。

实施网络教研以来,全体老师都能上Internet网络、浏览下载有关信息、应用网络教育及远教资源、在博客上发布日志和信息参、参与网上讨论,通过教育论坛开展网上交流等。随后。我们召开了岔口联校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场会,强化了教师的网络教研意识,提高了教师资源应用、教学技能、网络交流的能力,同时增强了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信心。

班班通媒体

现在,岔口联校多媒体教学蔚然成风,我们高兴的看到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转型。

语文学习不再是背背写写,课文教学听着配乐朗诵,看着灵动的画面,在情境中去感受,去理解。(插入课堂教学)

数学课不再是枯燥的讲解,从直观演示到情景图的扩展,学生获取了丰富的数学信息,构建合理的思路,探讨多样的解题思路。

科学课不再为抽象的知识所困扰,鼠标一点,科学在线尽收眼底,键盘一击,科学原理历历在目。

虽然岔口联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但是老师们应用的积极性很高像王永斌、王长为等老师都在50岁以上,但网络学习,资源应用,他们毫不退缩。在资源下载、网络学习、课件制作等方面不耻下问,孜孜以求。年轻教师更是你追我赶,互帮互学。

起初,我们对多媒体教学是有要求的,现在多媒体课的尝试、应用、实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

虽然我们深居大山,但我们的孩子们同样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是网络教研缩短了城乡差距,是网络教研开阔了教师视野,是网络教研,让我们山区的教育不再落后。

时时进论坛

为了凸现网络教研的时效性,我们开辟了岔口联校教师论坛。论坛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贴近教师、贴近课堂的研讨平台。在论坛上,教师毫无顾及地将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及时寻求帮助,实现同伴互助。还可以阅读版主、同行的文章,从中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教研的新成果。

当教师将遇到的问题发帖到论坛时,全联校教师积极响应,阅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阐述观点、提出见解、策划方法、然后回复。

论坛上的探讨,改变了以往交流的方式,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到目前,论坛共有会员164人,教师发表的主题1445个,发表和回复的帖子3496个,最高日发贴量达到345个。

去年12月份,联校通过网络教研、教育论坛测评,对在网络教研工作中表现优秀的35名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

周周搞教研

2008年,县教育局开通视频会议系统,并给联校配置了视频会议室,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我们立即建立了在线视频教研会议室,组织教师参加县教研室开展的教研大讲堂,通过联校视频会议系统,以学校为主体,促进网络教研和校本教研的结合,将学校纳入研究共同体,全方位推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特别是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均衡成为网络教研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开通在线视频教研会议室后,我们立即出台网络视频教研相关制度方案,每周三下午的视频教研雷打不动)

视频教研,直观、方便,实用性强,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参与全联校的教研活动。我们通过视频系统,(视频教研)开展“小课题”研究、教研专题讲座、教学案例研讨、名师课堂赏析、教师网络说课大赛等,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教师受益匪浅,感叹很多,下面摘录了两位教师的博文:

(一)沐网络春风,浴研修春雨

多想走进春天,感受雨季,我走在漫天沙尘的屋外,不止一次的幻想;多想走进春天,沐浴温暖和煦的阳光,我在春寒料峭的三月不停地哆嗦着我的发抖的双唇......我想走进春天,走进希望的田野;我想走进春天,走进播种的季节......打开电脑,春天已经来了。登陆远程网络培训平台,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她的气息铺面而来,布满了我每一个神经。就像春雨,轻轻的打在我的脸上,如同阳光,暖暖的照在我身上。

参加网络研修的老师,就像一个孤独的旅人,突然遇到了同行的旅伴,又像一个饥渴的行者,一下品到了可口的佳肴,久久不愿离去......春天已经来了,所有感受和体验网络研修的老师,都在这个平台嗅到了清新的气息,感受到了它独特的内涵。它的力量,它的美,不久便会被新颖的教法书写、被灵动的思维传唱、被求知的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如沐春风,我们在网络研修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进;如淋春雨,我们在网络研修的平台上点击天下......(二)

网络教研真方便,跨越时限和空间; 节省开支和时间; 降低成本效率现,方便快捷享资源,交流困惑和经验; 缩短距离和界限,互动交流提见解,拓宽教研新视野,均衡发展早实现。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琐的收获,省、市、县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11年3月1日,市教育局肖有世局长到岔口联校对网络教研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3月10日县教育局郝局长深入岔口小学调研,在肯定我们网络教研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月11日,省教育厅张卓玉厅长来到岔口联校,亲自走进我们的视频教研活动现场,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同时对我们的网络教研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网络教研工作中,我们只是起步,在此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将网络教研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设备的更新、教师的培训、管理制度的健全等,最终要达到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及时、有效地参与到网络教研中。

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7

体育教师成长了、发展了,才能够推动学校体育向前发展,所以我们要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如:专家讲座、网络媒介的学习、体育教研活动等,不断地进取,提升自己。而这些学习方式中教研活动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研活动是为了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提高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注重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更注重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传达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其活动的形成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来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为体育教学服务。

1 沙龙式教研活动:让体育教师向全面型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体育教研活动质量,拓宽思路,创新教研的形式,使学校体育的教学研究工作上层次。体育教研沙龙能科学有序地开展活动,收到实效。这一过程中重点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突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通过对问题讨论研究,达成理论共识,提出改进教学的一些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为教学指明方向,避免教学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率。如:大家可以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上课以及对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研究,不光可以研究教学方面,还可以对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内容,也可以是校田径队、篮球队等训练方面,运动会组织、项目的实施。还可以就运动员如何选材等方面进行讨论,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讨论的内容,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而“沙龙教研”过程中,不求严谨古板,但求随和亲近,充分尊重每位体育教师的意见,注重教研活动的人文性,所有参与人员均可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制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当然为确保教研活动质量,每位体育教师都要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深入钻研问题。同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增进教师间的感情,为以后教研活动和组织大型活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所以“沙龙式教研活动”是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使一部分体育教师尽快成长全面型教师,提升教师研究水平,促进教师像全面型发展。

2 专题性教研活动:让每位体育教师向专业型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走出来,避免一个哨子、两个球的教学方法,要放弃老、旧的教学手段、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孔子曾说过“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没有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就连古人也知道这点。而我们现在又实行素质教育,一切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身心和身体都健康成长,老、旧过时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克服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教法枯燥无味,要做到百花齐放,多种教学方法并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以下手的教材时,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目前,最典型的就是进行“同课异构”,同一教材,采用不同的上法,让大家在一起研讨,得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研讨过程中能够让每位体育教师更深层地研究教材,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想尽各种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每位体育教师向研究性方向发展。

3 区域性教研活动:让每位体育教师向成熟型方向发展

只有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不断丰富区域的教研活动,加强校际之间、教师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就目前状况,要想每次大面积地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在一起进行研讨,那是不太现实的,难度也比较大,无论是交通还是教学任务方面都不方便。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小范围的、几所兄弟学校之间经常在一起研讨,既方便,又实效。这一过程中,因为大家都属同一区域,各个方面基本上都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更有利于沟通,又能体现出效果,更能很好研讨出一套适合本区域教学方法,这样既促进教师的成长,又不耽搁教学,而且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优势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如:你校体育中考成绩年年名列区前茅,可以向他学习教学方法,他校的田径运动会年年获区第一名,可以向他学习训练方法。这一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每位体育教师向成熟型方向发展。

4 公开课、研讨课式教研活动:让每位体育教师向能力型方向发展

公开课式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教师基本功的一个高效平台,是教师平时教学智慧的凝练。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而准备一堂公开课,上课教师少则要一、两周的时间准备,多则要用一学期来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必然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个过程中也是教师在慢慢成长的过程。而在评课和研讨的过程中,经过同行们肯定的亮点,我们要继续发扬,而不足之处,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和克服,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又为教师发展指明方向。每位教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向专业型教师方向发展。

5 网络学习式教研活动:让每位体育教师向研究型方向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它已经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农村学校的信息本来就不是太广,好多信息、数据只有从网上才能知道,所以体育教学同样离不开网络。首先、网络教研活动它的面广,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间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作为平时的教研活动的补充,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其次,大家还可以根据教学中某一教材内容,在网上集体讨论备课、上课,这种备课方法面广,拓展了教师间的时间和空间,加大交流的机会,提升备课和教学的能力。同时,教师经过多次这样的“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将教学工作和教学与教师成长真正融为一体。最后,它还可以为我们提供直接观看视频的机会,像全国性的比赛、示范课、观摩课。像我们农村学校不可能每次都能到现场参加观摩,那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网络视频,这样可以不用到现场,照样可以学到要学的东西,还有网上有好多优秀教师上传一些的教学视频同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网络上不光可以讨论教学,还可以是“课题”、“论文”的研讨,如:最近开展的一个讨论平台“草根争鸣”,这个活动面广将全国的体育教师都集中在一起进行研讨。在这个过程中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直接和专家交流,向他们请教,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来指导研究方向,提高研究层次与水平,让我们逐渐成长为善于研究型的教师。

6 专家的引领:让每位体育教师由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方向发展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的发展需要专家的引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素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一方面要靠教师自己钻研理论、探索、总结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靠学习同行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这其中必须有专家的指导,专家都是本学科的引领者,他们都是走在本学科的前沿,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专家的讲座、示范课,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学习平台,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契机,我们要借鉴名师专家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位体育教师向主动学习型发展。

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8

关键词:网络教研 体育教师 专业成长

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研能力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村小学同校同学科的体育教师人数偏少,再加上长期缺乏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相对普遍较低,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而网络教研作为以促进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着眼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教研手段、过程和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研形式。则能较好地实现跨区域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同侪互助,实现课程专家、各级教研员和全国优秀教师的远程引领。因此,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是突破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瓶颈的一个新平台。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研问题呈现现状

1、农村学校因为体育专职教师人数少,课务重,每周小学是16节以上,中学12节以上,加上课余训练,很少有多余精力钻研科研。人数少,教研组凝聚力不高,业务缺少引领,外出听课学习机会少,新课程改革变成了“闭门造车”,缺乏专业监督的研修,教师专业提高幅度不高。

2、基本上农村学校的体育老师属于综合组,其学校的教研活动很难开展,一学期难得开几回课,往往又因为课后反思或者评议没有针对性而草草收场。

3、农村学校的信息相对闭塞,尽管各所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但其利用律不高,椐笔者统计体育教师上博客的相对较少,在相关专业体育网站本地区体育老师活动的身影也不多。常常是要上公开课或者要查教案了,才匆匆在网上搜索一下。

以上,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尽管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抱着极大的热情,但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农村学校的体育工作相对效率不高。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应该寻求适合自己的教研模式,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本着为学生高度负责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确实有效地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笔者认为必须对农村的体育教研活动进行从体育教师本人至整个地区的改革,以网络教研推进方式,全面提升教研效率。

二、网络体育教研活动与体育教师成长

1、网络教研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专业成长

论坛使教师有了自由发表心声的地方。當教师将自己遇见的问题发帖到论坛时,阅读者要细心的读解,对帖子所介绍的问题、现象或进行询问,或进行解答,或表明自己观点,这些都促进了教师进步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观察到问题研究的“跃进”。网上的人不留情面,他们对任何帖子都可能提出自己的质疑批评。在反复问难中,促使个人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实践表明,在网络教研的系统中,区域性教研博客群的建立,课程专家引领下的专业网站及论坛的开通,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现在例如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新思考教育博客等网络教育博客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些网站的写录、分类、更新、下载、链接、搜索等功能,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思想历程。教学研究、记录个案、反思教育和讨论问题,在网络教研互动中,教师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在与同行的交流合作中实现深度沟通与碰撞,使教师由个体反思向群体反思、由肤浅反思向深度反思去转变。在调查中,一位偏远的农村老师说得好:“开展网络教研,不仅可以解决困惑,满足欲望。而且在与网友的互动交流中,启发了教学思维。特别是得到专家的点评后,笔者本人不得不去学习和反思在这些反思、学习和实践的循环中。提高了自身对课的认识。迫使自己去撰写论文并发表论文,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网络教研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同伴互助

网络研究以互联网为依托,促进不同地域的教师开展跨越时空的教研活动。所有上网的教师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流和沟通。共享教育信息资源许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教改热点问题或公认难上的课时,可以通过登录相关网站论坛、博客、视频聊天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合作者们群策群力,把自己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众人智慧。共享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实现校际、同行间的同侪互助。例如: 笔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了中国体育教师论坛群。在这里,笔者遇到了许多有着共同志趣的朋友,了解到了许多笔者不曾想到的新见解。每次到群里,笔者都对聊课乐此不疲,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体育人谈论教育理念,讨论教学问题。

这个群保持经常性的活动,每次活动前都会提前在群里发布活动信息,说明活动内容、主持人、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以提前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由主持人在收集到的话题中选取两三个热点话题放到群的公告栏中,所有的群友就公告栏的话题准备材料。活动的时候,大家就公告栏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人协助大家开展话题讨论。每次讨论完,主持人会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公布在群中让大学系统学习。

三、置身实践,网络体育教研的新形式

1、以快捷的反应,培养网络体育教研习惯。

热腾腾的馒头是最能勾起人的食欲的,在人的热切期待时段作出适可的反应,会起到最佳的效果。教研员的教学评论,同样是需要以快捷的反应速度来赢得教师们的期待心理的。例如:最近的一次体育区级专题研讨会上,当施教者试课完毕后,教研员与其他体育教师,能快速而准确地作出评价,既是自己能力的体现,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当教研活动从常规移到教师研修网,专题讨论版块“小学低段体育跳跃项目教学目标设计如何细化?”会后网络专题研讨更是激励,193人次的阅读量,45条专题留言,为我们网络研修达到了目的。在面对面的交流热情尚未减退时,就将相应的文章发布到网上,这样会使参与常规教研的教师有较强的继续参与网络教研的欲望,从而使网络教研真正为教师们所热衷。

2、以创新的干劲,拓展网络体育教研内涵。

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网络的更新速度更是以分和秒来计量的,在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研,自然离不开不断的开拓、进取与创新。基于博客的网络体育教研,只是众多网络教研方式中的一种,利用网络的多种资源,开发或使用各种平台,可以拓展出更新型、更多样的方式。除了博客、QQ群,还有维客、播客等不少平台可以使用,再结合手机短信、E-mail、Ftp、校训通等渠道,网络教研更是前途宽广。本着更好地为教研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合理地使用网络手段,创新网络体育教研形式,拓展网络体育教研内涵,把教师们“一网打尽”,让教师们迷恋上教研,迷恋上网络,就会为网络体育教研培育更充足的人气,注入更新鲜的活力,从而在充分发挥网络体育教研作用,挖掘教学研究程度,提高教学反思响应速度,扩大教学研究的参与面上,取得丰硕的成果,最终实现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高效的教研目标。

目前面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网络教研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体育教师作为网络教研平台上的主体,必须认识到网络教研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主动性,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负责任地投入到网络教研中去。“采得百花方成蜜,淘尽黄沙始成金”。加大马力,直奔网络体育教研的高速路,相信,经过春的播种,一定会迎来秋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Blog的反思与展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

[2]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

[3]朱慕菊.论网络教研[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

[4]杨成钱.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教研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6).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6的乘法口诀教案下一篇:扶贫帮困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