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文明发展(精选8篇)
1、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错误
2、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具有很强的重合性。正确
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
4、完全市场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垄断竞争市场条件。正确
5、计划经济是完全按照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同主体、以经济运行的自然需要和存在进行分散产权所有。错误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改革任务完成期限是2020年。正确
7、年GDP增长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或穷富的基本标准。错误
8、上海自贸区的全称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错误
9、建设市场经济,就是要建立市场社会。错误
10、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错误 公
11、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错误
12、国有企业属于社会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错误
13、着重保护合法收入,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错误
14、贫穷是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正确
15、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正确
16、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民事责任。错误
17、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政府是改革的主体。错误
18、社会经济的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配置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利益,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生产的效益。正确 19、19、计划经济是完全按照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同主体、以经济运行的自然需要和存在进行分散产权所有。错误 20、21、20、市场经济中人的属性是依附于国家行政职位的工具人。错误22、23、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城乡二元结构
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财政
4、()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2015年
5、在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中加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效益指标的权重,建立生态环境损害()制度。责任终身追究
6、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8、所有制的核心是()。产权
9、下列不属于市场经济缺陷的是()。多元性
10、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坚持发展
11、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企事业单位
12、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13、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14、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和深水区。攻坚期
15、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6、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五加一”,其中的“一”指的是()。党的建设制度 试题解析: 无
17、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8、党的()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
19、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20、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是()。科学的财税体制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1 系统性, 2协同性, 3 整体性
2、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1城乡一体,2、以工促农,3、工农互惠,4、以城带乡
3、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选
4、作为建设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1参与意识,2、责任意识,3、监督意识,4、法律意识
5、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创新所包括的情况主要是指()。全选
6、建立健全鼓励()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1、原始创新,2、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3、集成创新
7、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全选
8、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1、现代市场体系,2、宏观调控体系,3、开放型经济体系
9、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
1、国家安全委员会,2、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10、下列哪种类型的项目政府不再申批? 全选
11、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
1、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2、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3、维护市场秩序,4、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5、弥补市场失灵
12、完善以()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1、税收,2、社会保障,3、转移支付
13、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
1、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14、自然资源属性主要包括()。
1、可开发利用性,2、整体性,3、有限性,4、时效性,5、分布区域性
1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6、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1.价格机制,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4、信用机制
17、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
1、总体设计,2、统筹协调,3、整体推进,4、督促落实
1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
1、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4、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5、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19、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0、在现代世界经济中,了解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主要的指标是()。全选
首先,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了新部署。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我党着力推进的“六大改革”之一, 与其他改革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我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自然基础性前提, 也是我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成果的集中凝聚和全面体现。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紧紧围绕”建设内容, 中央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此次深化改革, 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特别强调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决定》提出了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等。
其次,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大型能源企业提出了新要求。
能源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 其中大型能源企业将发挥关键支撑和表率引领作用。
调整能源结构, 推进节能降耗, 关键在大型能源企业。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取决于大型能源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全社会的推广应用。大型能源企业不仅要做大, 更要做强, 由此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大型能源企业终端产品价格是晴雨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的自然资源价格最终是在产品上具体体现, 能不能反映出真正的自然资源价格, 大型能源企业终端产品的价格机制将对市场起决定作用。因而与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相结合, 科学合理、动态调整如成品油等大型能源企业终端产品价格, 就成为大型能源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大型能源企业首当其冲。大型能源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不仅对区域环境造成直接影响, 而且对整个能源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将起决定作用。因而, 对于大型能源企业而言, 制定科学污染防控预案, 提高污染减排工艺水平, 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 适时向全社会公布排放情况, 既是科学管理企业的内部需要, 又是树立“绿色企业”社会形象的外在要求。
关键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发展改革
企业在快速发展中,要不断深化改革,这不仅仅是企业发展中的经济任务,同时也肩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责任。企业在发展中,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根据时代的背景,深化企业改革,要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接轨,发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作用,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变革,时代背景不断变化,近年来,企业在发展中,不仅仅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在企业发展中,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在发展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企业近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企业做好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正确的方向,统一多元化思想
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殊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员工,企业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企业在发展中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但是,根据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企业员工的素质具有很大的差异,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都具有多元性。企业在快速发展中,企业员工具有自己的思想,因此,企业员工的多元思想一直存在。在现实中,因为企业员工存在多元思想,我们不要因为这种思想是固定的,不会改变员工的多元思想,而放弃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对员工进行正确观念的指导,让员工的各种思想继续发展下去。通过自己的学习,并且根据自己工作经验,我们要坚持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企业精神文明的正确方向,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使得员工的多元思想统一到企业共同目标上,在培训中,要坚持以企业经济建设为核心,根据企业员工的思想实际,强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进企业的指导工作。同时,还要建设一支高效、高标准的企业领导队伍,强化党领导的监督作用,在企业中要丰富员工的文化知识,不断改进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重视员工,加大员工的关爱力度,还要重视企业环境建设,建设美丽的企业,使得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快速增长。
二、分工合作,合理规划,切实承担责任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是系统性的,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不能完成,需要全公司、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企业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要仅靠企业的宣传部门来完成,更需要公司全体人员的密切配合。假如只靠企业的宣传部门进行宣传,就会出现精神文明建设流于形式,仅仅表现在口头上,但是在实际中没有在内容上进行建设,公司采用这种方式对精神文明进行建设,在操作上比较难,不会做到全面建设,这种建设假如做的工作不够,就会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抵触情绪。要想使得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制度化、体系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在企业中坚持总经理领导,坚持总经理负责制度,总经理要组建一支素质过硬、专业技能过强的领导团队,并且要设置办公室,办公室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大力宣传,检查精神文明建设执行情况,使得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全面开展工作。第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定要多管齐下,多个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这些方面包括:班子建设、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等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按照企业规划进行,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要肩负起本部门的责任,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由相关的部门对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影响部门的效益,进而使得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第三,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动员全公司的员工,让全公司的员工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来。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抓住重点,全面掌握,同步发展
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包含很多的内容。通常情况下,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都划分在了精神文明建设中。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全公司的大力支持,甚至需要社会的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精神文明进行建设。通过企业的实践,要想使两个文明同时来建设,一定要在重点的基础之上注重综合建设。这里讲的重点治理就是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要突出主要的矛盾,对这些矛盾进行重点对待,在建设中,要得出一定的实效。这里讲到的综合治理就是在突出重点治理下,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根据自己的优势地位,在重视重点的基础上,分别开展工作,使得这些工作在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下一同推进。企业在建设精神文明中,假如不重视重点工作,所有事情一起抓,仅仅满足一般的号召,这样的建设方式很难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向深入,这样的建设方式不会取得一定的实效。相反,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只是突出重点建设,不注重综合建设,这样的建设方式也会没有一定的活力,这样的建设就不会彻底。所以,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注重重点建设,同时还要注重综合建设,使得重点建设和综合建设做到有机统一,并且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灵活采取各种措施,使得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一定的实效。
四、软硬结合,调动职工积极性
企业精神文明主要在于建设。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软件”建设,另一个是“硬件”建设。这里讲的“软件”就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花费的人力和财力比较少。这里讲的“硬件”就是在思想教育中需要的环境,在“硬件”建设上,就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当前,一些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注重思想道德知识的教育,不注重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些企业错误地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只是在口头上进行教育,不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企业的这种建设方式,使得企业在教育上没有一定的财力,在创建活动时没有合适的环境,并且在培训中,不能找到合适的教材和一些工具。企业不注重教育环境的建设,在绿化和设施建设上,考虑的更是不足,在这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不足道。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这种不协调严重阻碍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更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打消了企业员工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企业要想做好精神文明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要协调好“软件”和“硬件”两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仅仅要注重“软件”建设,还要注重“硬件”建设。企业只有这样做,才能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使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并且使员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发展创造自己的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员工队伍。
五、科学民主决策,做到管理有序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科学决策,做到有序进行。第一,要严格落实企业职代会精神。在企业中,要做到每年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让企业的员工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特别是企业行政工作报告、企业财务报告等都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在职工代表大会上,企业领导要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要及时提交审议团组长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中做到责任明确,使得企业真正按照职工的思想去办事。第二,企业每年要召开一次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会。通过召开这样的会议,使员工了解企业发展的形势,以及企业在今后如何发展。在报告会上要让员工清楚这次会议的内容,会议的材料要及时在网站进行公布,让企业的全体员工参与到其中。第三,要定期征求员工的意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要以公司基层工会为单位,向公司的总工会提交意见,假如出现了重大的意见,可以及时上报领导;公司领导班子还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企业的领导要对照检查,检查自己不足的地方,互相提出批评意见,在会议召开之后,企业的领导要进行反思,对不足的地方要及时改正;对于基层提出的问题,企业的负责人要及时解答。
六、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创新
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要做出一定的付出,在工作中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假如没有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要承担一定的后果。责任能够体现出一个人是不是具有良好的态度,是不是具有良好的作风。员工要在有限的权利内,行使无限的责任心,要敢于承担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一定的工作。在工作中,还要为其他员工着想,帮助有困难的员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要走访基层,听取基层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在企业的改革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所以说,员工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因为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动力。假如一个企业注重创新,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所以,员工不要安于现状,要勇于改革,争做开拓型、创新型员工。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越来越丰富,所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注重干部的整体素质,时时把握时代新的动向,针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大胆思考,分析研究新的情况,并且提出新的建议,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推进企业改革,使得企业做大做强,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徐民府,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管理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朱宝钧,关于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粗浅认识,《江苏纺织》;1997年21期.
[3]钟贤超,两个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探源,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一、单项选择题
1、政府职能发生变化,其中新提出的政府职能是(D)。
A.市场监管 B.宏观调控 C.环境保护 D.公共服务
2、(B)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A.社会管理 B.社会治理 C.社会管制 D.社会统治
3、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C)。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4、由于(A)时代的到来,中国信访工作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
A.网络化和信息化 B.改革开放 C.风险 D.法治
5、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B)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
A.应急类 B.竞争性领域 C.救济类 D.引导类
6、《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C)
A.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C.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7、服务市场不包括(A)
A.要素市场 B.文化市场 C.教育市场 D.旅游市场
8、在(B)方面统计制度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
A.居民养老保险统计 B.居民收入统计 C.宅基地统计 D.城乡建设统计
9、(D)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A.资本 B.经济 C.金融 D.财政
10、下列属于政府定价领域的选项的是(D)
A.建筑材料类 B.运输工具类 C.日化用品类 D.资源类
二、多项选择题
11、现在对财政的认识包括(A)和(C)两个方面。
A.财 B.税收 C.政 D.支出 E.盈余
12、生产要素包括(ABCDE)
A.资本 B.土地 C.劳动力 D.技术 E.管理
1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ABDE)的制度保障。
A.优化资源配置 B.维护市场统一 C.提高生产效率 D.促进社会公平E.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14、执政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包括(ABDE)。
A.加大改进力度
B.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加强管理和服务 C.对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做出全面的部署
D.通过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提高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E.管理的权利和责任的有机统一,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15、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的主要措施有(ABCDE)
A.把市场决定价格作为价格形成的常态机制 B.推进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C.严格限定政府定价范围 D.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E.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16、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ABCDE)
A.国家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B.国家的党政关系问题 C.独立的司法体系 D.反腐败机制
E.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其他重大领域的治理机制
17、社会矛盾的三个基本特点是(ABC)
A.群体性 B.普遍性 C.制度性 D.高发性 E.自主性
18、金融市场体系包括(BCDE)
A.商品市场 B.货币市场 C.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 E.黄金市场
19、我国现行市场规则存在的问题有(ABE)
A.公平性不够 B.开放性不够 C.参与度不够 D.主体客体不够 E.透明度不够
20、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从(BCD)几方面入手。
A.搞活土地财政 B.体制机制改革
C.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 D.农村社区化 E.农民“上楼”
三、判断题
21、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22、我国的户籍制度从1958年开始实行后就形成乡镇户籍和城市户籍。(×)
23、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提到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4、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配置文化职能。(×)
25、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
26、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助于促进收支科目全面规范、有章可循。(√)
27、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我们知道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28、机构改革要求推进大部门制,建设整体型政府,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9、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镇向现代化先进的城市集中的一次过程。(√)
一、单选题(52题)
1、(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A)。
3、依法执政的主体是(A)。
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下列属于政府定价领域的选项的是(D)
6、党的(B)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念。
7、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C)。
8、司法的生命在于(C)。
9、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A)。
10、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C)。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A)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
12、(D)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3、党的(D)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4、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A)失败,鼓励探索。
15、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为全面推进改革创造一个(A)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16、“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C)。
17、我国的宏观调控机制不合理,特别是(D)不合理。
18、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社会已进入(C)收入阶段。
19、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方法论,即(C)。20、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B)。
21、坚持综合治理,不仅要依靠法治,同时还要重视(A)。
22、党的十八大提出在(A)成立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3、严格按照法律和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国务院部门的领导职数是一正(C)。
24、依法行政的主体是(C)。
25、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D)。
26、(A)归于地方事权。
27、依法治国的主体是(B)。
28、我国的改革还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C)的不合理与不完善。
29、审判权、检察权要“去行政化”,确保(D)行使司法权。
30、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D)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
31、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A)提供了重要经验。
3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B)这个最大实际。
33、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中,(B)改革是主线。
3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A)。
35、关于城市带动农村的理解正确的是(D)。
36、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要保证司法权力的行使(B)。
37、党的(A)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8、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B)。
39、(D)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40、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合理行使,以确保(A)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1、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A)。
42、要想真正建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之间保持(B)
43、《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B)
44、(D)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
45、坚持司法体制改革,(B)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46、在(B)方面统计制度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
47、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C)。
48、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C)
49、(B)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50、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B)。
51、一些西方学者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长期实行(A)的扩张性政策的恶果。
52、(D)是所有制的核心。
二、多选题(32题)
1、当今我国人民的需求包括(ABCD)。
2、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ABCDE)
3、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健全表现为(ABCD)等问题。
4、生产要素包括(ABCDE)
5、(BC)使得市场作用大打折扣。
6、金融市场体系包括(BCDE)
7、我国现行市场规则存在的问题有(ABE)
8、全面深化的改革包括(ABCD)等的改革。
9、健全司法监督机制要(ACD)之间相互制约、监督。
10、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B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1、关于党的建设,我们要形成一套有利于各级干部想干事(ABCD)的体制与机制。
12、社会矛盾的三个基本特点是(ABC)。
13、(ABC)永无止境。
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ACD)市场作用的问题十分普遍。
15、(ABCD)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16、法治中国包含(ABC)。
17、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是要建立资本(ABCD)的相应制度。
18、深化改革,确保司法权(ABC)行使。
19、行政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包括(ABDE)。20、建设法治社会,全社会要形成(ABCD)意识。
21、司法体制改革有(BC),中国司法制度面临的一些问题亟需通过机制来解决。
22、改革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AB)。
23、我们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我国的(ABCD)。
24、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ABDE)的制度保障。
25、中国政府要向(ABCD)转变。
26、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政府(ACD)问题一直存在。
27、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要(ABCD)。
28、确保审判权、检察权独立行使,要(ACD)。
29、现在对财政的认识包括(A)和(C)两个方面。30、政府的角色应当包括保安员(ABC)。
3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从(BCD)几方面入手。
32、虽然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ABCD)的矛盾仍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结构性问题。
三、判断题(48题)
1、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形成的,在市场价格的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 答案: A
2、我们要重视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A
3、我们应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答案: A
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答案: A
5、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答案: B
6、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负债沉重,但并未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7、我国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已经站在同一平台上竞争。 答案: B
8、房产税是降房价,调贫富的有效手段。 答案: B
9、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贯穿全面改革的主线。 答案: A
10、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A
1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正的基本方式。 答案: A
12、改革开放既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又是我们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案: A
13、越来越简单的社会建设任务要求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答案: B
14、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答案: A
15、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五大类。 答案: B
16、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答案: A
17、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 答案: B
18、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 答案: A
19、坚持系统治理最重要的是要优化治理格局。 答案: A 20、自主经营、自由选择、自由流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 答案: A 21、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推进体制创新。 答案: A
22、传统观点上的中国社会的三大构成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 A 23、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答案: A
24、我国的建设用地市场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 答案: A 25、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 答案: A
26、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法治政府由行政机关自身目标变成了全党目标。 答案: A
27、全面改革要把政治体制改革当做全面改革的火车头。 答案: B
28、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我们知道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答案: A
29、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我们需要加大投入。 答案: A 30、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答案: A
31、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 答案: B
32、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答案: A
33、我们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广泛性。答案: B
3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答案: A
35、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答案: A
36、恶化的城乡差距所带来的是社会风险。 答案: A
37、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助于促进收支科目全面规范、有章可循。 答案: A
38、到2015年,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 答案: B
39、我国的户籍制度从1958年开始实行后就形成乡镇户籍和城市户籍.答案: B 40、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平衡发展的最大的制度障碍。 答案: A
41、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配置文化职能。 答案: B
4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 A
43、财政的新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相悖的。 答案: B
44、只有深化改革,真正打通城乡,才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答案: A
4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A
46、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十分匹配。 答案: B
47、我们过去强调改革,并已经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 B
作为天下一大难事的殡葬改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市殡葬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步走出了低谷,实现了平稳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市委、市政府将殡葬改革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市委书记陈晓红、市长雷文蓉率四大班子和有关部门负责人20余人,在遵义市民政局局长张有顺的全程陪同下,于2003年5月26日前往自烽县、贵阳市、开阳县、清镇市等地考察学习殡葬改革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各街道办事处,各镇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乡也层层建立领导小组,确保全市殡改工作的统一运行;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制定了《赤水市殡葬管理办法》和《中共赤水市委、赤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的决定》市纪委、监察局还针对党员干部制定了支持殡葬改革的意见,为我市殡葬改革工作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和制度保障;层层签订殡葬改革目标责任书,即市政府与17个乡镇办事处和市直机关部门签订,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亦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签订,并一直延伸到村(居),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网络;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联席会,要求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其抓共管,确保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殡葬改革的艰巨性在于广大市民从思想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抓好宣传这一基础性环节的工作尤为重要。全市殡葬改革工作动员大会一召开,我们就立即组织投入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宣传殡葬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殡葬法规知识,在市区最为显眼的地方专门设立了两块倒计时牌,及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一种推行殡葬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殡改工作逐渐深入人心,让群众逐步理解和支持,整个宣传工作基本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据统计全市投入宣传车2辆,印发宣传资料6万余份,张帖标语100余条。另外还主动走访了与四川合江接边的九支镇和车网镇,争取了当地政府对我市殡改工作的大力支持,以防个别偷运尸体跨地域埋葬。
三、狠抓殡葬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环境
殡葬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推行火葬,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显然不行。2003年初,政府投入10万余元,对火葬场进场公路进行了硬化;年底又投入15万元新购一辆依维科运尸车。
为了有效遏制城区内占道占公共场所乱搭设灵堂办理丧事行为,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由社会个人投资,修建了园林式的殡仪馆,总投资480万元,有高中低档悼念厅7个,目前基本能满足丧家的需求,各项收费项目在市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下实行了一定的下浮,并对特困丧家实行保底收费。
四、成立殡葬执法队伍,规范丧葬行为
为使殡葬管理工作步入正规化、法制化轨道,经市委、政府批准,于2003年10月正式挂牌设立了赤水市殡葬管理所,编制为3人,属于殡葬管理的专门协调机构,并成立了赤水市殡葬管理综合执法队,从公安、城管、工商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配合殡葬管理所依法查处殡葬违规行为,使沿街乱搭设灵堂办丧事、吹吹打打、乌烟障气的不文明治丧行为得到有效制止,净化了市容市貌和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五、强力推行火化、提高火化率
我市殡葬改革工作主要采取分阶段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进行。市人民政府明确规定,2003年11月1日起,城区三个街道办事处非农业人口(含离退休人口)死亡火化率必须达到100。到目前为止,由于措施有力,政策宣传到位,尚未发生一例不火化,基本上没有碰到“钉子户”。
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公立医院存在的诸多问题, 究其根里还是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其中, 现有的干部人事制度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事关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
1.1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铁饭碗”。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必须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就是要打破“铁饭碗”, 捧好“瓷饭碗”, 争取“金饭碗”, 解决长期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意识问题。打破“铁饭碗”, 就是破除职工长期形成的不会下岗的思想认识;捧好“瓷饭碗”, 就是促使职工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争取“金饭碗”, 就是提供机会均等的人的发展平台,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充分调动职工干事创业、创优服务的积极性。
1.2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就是要解决职工中长期存在的人浮于事、不思进取的思想问题和服务不强、作风不严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行为问题, 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 引导和促进职工思想观念和服务行为的进一步转变, 不断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强化在为病人提供满意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职工个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和促进科室、医院、集团的全面发展。
1.3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长期以来, 患者和社会对公立医院的满意度不高, 这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很大关系。由于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一种障碍和框框, 束缚了医院的科学发展与发展方式的转变, 导致单位和个人主动去提高满意度的内在动力不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就是改变现有的用人和管理制度, 完善现有的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通过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效益, 提高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
2 突出重点, 狠抓关键, 增强改革的有效性和成效性
本着立足实际求实效的原则, 集团在反复调研论证和抓好思想教育的基础上, 制定实施改革方案, 从核心医院抓起, 从职能科室抓起, 从管理干部抓起, 规范有序推进改革。
2.1建立组织, 调研论证, 制定方案。集团成立了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成员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并成立了工作机构。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 研究制定了集团《“实行全员聘用制”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转发〈市一院党委工作机构和行政职能机构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明确了在集团内全面深化全员聘用制、院科二级负责制, 推行职能科室“大部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 为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
2.2突出重点, 稳步实施, 有序推进。 (1) 分步实施全员聘用工作。首先, 在政府主导下取消管理干部的行政级别, 根据集团章程, 理事长提名、理事会聘任集团院长, 集团院长提名、理事会聘任集团副院长和成员医院院长, 成员医院院长提名、集团院长聘任成员医院副院长;其次, 成员医院对现科室负责人进行综合考核测评, 由院长对照聘任条件进行首次聘任;第三, 医院各科室成立聘任小组, 对工作人员在考核的基础上, 实行双向选择、择优聘用。所有人员最终聘任与否均按管理权限进行集体研究, 并进行公示。全集团未聘或缓聘、诫勉谈话、低职调整的科主任19名、工作人员9名, 分别占其总数的8%和0.3%。 (2) 全面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集团各医院同步实行院长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 科主任享有本科室的行政管理权、业务决策权、人事聘用权和绩效工资再分配等权力。 (3) 推行“一办八部”。总结推广市一院“大部制”改革经验, 集团所有医院将职能相同、相近或交叉的部门进行撤并, 统一了事权、精简了人员、减少了扯皮、提高了效率。
2.3统筹兼顾, 同步配套, 善后管理。 (1) 完善管理体系。把科室作为一级管理责任主体和经济责任中心加强建设, 成立由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等人员组成的科室管理班子, 实行分工负责制。明确科主任是科室建设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同时明确有关科室重大事项要集体研究, 既调动了科室的积极性, 又保证了管理决策的安全性。 (2) 加强管理考核。建立科主任任期制、任期目标管理制和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制度, 实行动态管理, 做到权责对等。修订完善科主任、护士长、行政管理人员和医生等工作人员考核规定。对岗位共性成分占主体的护理人员, 实行业绩量化考核, 解决忙闲不均和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3) 抓好善后事宜。首先是为职工争取“金饭碗”, 设立“终身教授、住房、购车补贴、出国进修深造”等激励措施;其次是制定落聘人员和卸任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及职级待遇规定, 并对落聘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等必要的帮助, 为其重新上岗创造机会, 做到制度上人人平等, 组织上对人人关心。
3 经验体会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仅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促进了集团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 推动了镇江医改成效的加速显现。与此同时, 改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需要统筹协调解决。
3.1 职工的积极性是实现改革目标的保证。
通过改革, 职工的思想认识有了较大的转变, 这是改革最大的成效。同时, 打破现有的“铁饭碗”, 实现了职工在集团内的良性流动, 一方面给职工创造了机会均等的发展平台, 另一方面为职工“适者有其岗”提供了保障, 有效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为实现人、科室、医院、集团的大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改革以来, 集团的效率效益稳步增长。其中, 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和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了17.94%、13.44%和41.76%。
3.2 患者的满意度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
通过改革, 特别是全员分级聘用以及细化、量化了聘用条件, 并将医德医风、医疗安全等列入聘用工作“一票否决”的内容, 使职工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改革以来, 医疗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医疗纠纷得到有效遏制, 患者的投诉人次、频率明显下降。在上级组织的各次出院病人问卷函调中, 集团各医院的综合满意度均保持在90%以上;其中, 在卫生厅对全省60所医院出院病人问卷函调中, 市一院综合满意度达到92.7%, 列全省第9位, 上升了10位。
3.3 只有深化改革, 才能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改革问题
发展的基础是体制,体制不顺发展就会出问题。因此,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改革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追根溯源,大都与体制机制不顺有关,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比如,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主要体制根源是行政分割和市场封锁,即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搞“大而全”“小而全”,在整体上就形成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粗放发展、低水平建设的主要体制根源是不合理的财政管理体制、固定资产投资体制和不科学的干部任用与政绩考核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财力拮据,因而形成了节约、应急、量入为出的财政预算和投资管理体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体制演变成几乎对所有申报项目都要“砍一刀”的管理方式并延续至今,使一些本应高标准建设的工程项目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降格以求。这种状况与长期存在的过重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主要领导干部岗位转换过频等相联系,造成了铺摊子、低水平建设、粗放发展以及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一系列问题。城乡差距、区域失衡的主要体制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无视各地区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差异的经济调节体系。资源浪费、环境损害的主要体制根源,除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一直没被纳入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沒有作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还在于不合理的资源价格体制和不健全的环境治理体制。
因此,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体制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等多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头”逐一破题,司法体制、公车制度、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等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改革有力推进。同时要看到,改革进入深水区,当前存在的问题中许多是老问题,有些问题我们也曾运用行政手段或简单的经济手段加以解决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来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改革深层的体制机制。因此,要高度重视体制建设,立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来解决发展问题。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实质上是一次深刻、系统的体制创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去”更要改,用改革的办法“去”,这样才能达到关闸断水、釜底抽薪的效果。
围绕新的发展目标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
改革紧扣发展用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当前,要围绕建立健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实现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发展目标,着力推进三个关键领域的改革。
推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性体制改革。基础不正,其余皆偏。相对于原有经济发展状态而言,经济发展新常态有着革命性的变化。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着力推进一些基础性体制改革,统筹把握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近期与长远、经济与政治等重大关系,在框架思路设计上应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区域和市场的潜力,有利于应对各种复杂风险考验,有利于维护社会规则和市场秩序。具体而言,要深化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健全法律法规等,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等的关系,推动形成自主、能动、自律的微观主体。二是放开与规范双管齐下,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和强力监督,全面消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壁垒;建立健全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促使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依规经营。三是着眼于增强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灵敏、科学的政府管理与调控体系。区分领域、环境、阶段等,依法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职责,并确立正常状态下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运营和市场调节的原则;探索建立主要通过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部署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经济调节机制;转变工作重心,把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到为社会排忧解难和对市场严格监管上来。四是按照公正和可持续的原则,建立普惠、适度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基本社会保障服务机会与水平均等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的层次,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这四个方面的体制理顺了,有利于引领新常态的体制框架就建立起来了,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就有了基本遵循和方向上的指导。
推进化解突出发展问题的重点体制环节改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是长期积累的,一些是新形势新环境下产生的。改革为发展服务,就是要运用改革的办法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拔任用机制,真正把政治强、专业精、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上,有效解决主要领导干部岗位转换过频、任期过短的问题,促进长远谋划、持续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促进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重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深化财政与投资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领域,依法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制度;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在防控风险的同时缓解政府公共支出的压力;改善投资管理,把政府投资集中到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国家安全等领域;推进政府投资性项目建设从量力而行转变为分步推进,提高投资效率和项目建设质量。三是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共享水平;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四是深化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推进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使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强化能源资源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强化对生态环境危害行为的经济处罚和法律惩治。
推进有利于形成新发展方式的探索试验性体制改革。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改革要为这种转变服务,运用适宜载体或平台,如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外境外合作的试验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超前进行相关体制探索试验,为新的发展方式奠定体制基础。在方向上,探索试验可以集中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事项。对那些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發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采用或得到认同而在我国还没有实施的管理体制、规则与制度,可以依据具体需要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这不仅有利于探索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的路径,也有利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二是遵循发展规律的事项。对那些体现事物之间内在必然联系、有利于解决当前发展困难与问题的改革,要大胆开展创新试验。这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规避经济运行风险。三是体现前进方向的事项。对那些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以先进技术工具等为支撑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要积极利用适宜平台开展试验。这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引领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试验是为了测试风险、寻找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也是为了提供示范、形成带动,促进面上的工作顺利有序展开。
以发展成效为标准提高深化改革的精准性
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应以是否解决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不断优化改革措施、完善改革方式,努力提高改革的精准性。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针对性。改革必须有的放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目标导向不是抽象的,从总体上说,改革措施的推出要体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紧扣建立健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性体制框架展开。坚持问题导向,要瞄准导致当前发展中突出矛盾的体制环节推出改革措施,铲除问题滋生的体制土壤。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制定改革措施时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准确把握实际需求和工作重点,切不可闭门造车、仓促行事;推出的改革措施要尽可能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衡量;加强对改革效果事中事后的及时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改革措施。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契合度。改革不仅要考虑体制建设的要求,还要考虑与整体环境的协调。与整体环境的契合度,直接决定改革的成效。改革需要全面深化,但在一定时期,改革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统筹把握发展阶段的特点、体制创新的逻辑顺序、当前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改革的内容、掌控改革推进的力度。在具体操作中,应全面分析各项改革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可控度,区分改革的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和可能,决定是“现在改”还是“以后改”,是“彻底改”还是“部分改”,是“改体制”还是“抓管理”。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细化水平。使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前提在于科学决策,关键在于精细操作。应切实解决虎头蛇尾的问题,坚持方案制定与精细操作并重、动员部署与督促检查并进。一是分解任务。明确具体事项,能量化的要量化;明确工作要求,不留模糊游移的空间;明确实施期限,促进积极有为工作。二是加强督促。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及时核查工作进度,并协调解决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科学评估。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选取公正权威的组织机构,运用适当的方式,对改革措施的实施状况与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四是强化责任。落实任务执行主体,明确奖惩规则,严格依照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界定业绩与责任。五是做好预案。加强事前和工作进程中的风险评估,切实做好应急对策和风险化解工作。
【深化改革文明发展】推荐阅读:
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05-23
从严管理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基石10-02
深化改革 加快林场发展的调研报告10-03
深化机构改革讲话06-05
全面深化改革党课07-21
全面深化改革教案11-20
论全面深化改革论文06-28
深化改革督查情况报告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