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山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花山教案教学设计

五花山教案教学设计 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安排小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

三、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你们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去过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的伊春市去看看,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自由的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这座山为什么叫五花山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吗?

(课文最后一段)

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还有其他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呢?(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是形容哪个季节的五花山呢?(秋天的五花山)

这五彩兵分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五花山的秋天吧!

三、品读课文重点段落第四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划出来自己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

(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2、你喜欢什么颜色,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吗?(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及与句子有关的图片)

3、指导朗读学生喜欢的句子。

如:金黄色(觉得耀眼,阳光明亮。)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多人读)

杏黄色(指名喜欢这个颜色的学生读)

让学生说说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你的感受吧!

指名读

火红色:用了比喻写的非常生动,写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指名读,男生齐读

紫红紫红:注意重复紫红这个词还有幕布,可提醒学生。颜色浓烈。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翠绿:写出松柏不畏严寒。能读出坚定的语气吗?

齐读

4、五花山美不美?作家写的美,摄影家拍的美,相信我们能读的更美。

全体起立齐读第四段。

四、学习第二、三段

1、五花山的秋天的确美,那么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描写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找一找春天和夏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绿)

2、那这两种绿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春天(出示课件)

(1)、春天的五花山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呀?(淡淡的绿,嫩嫩的黄)自己读一读,划出让你有感触的字词,说说你的体会。并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

(2)、夏天的五花山也是绿色的,但是绿得不一样,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呢?(浓浓的绿)

自己读一读告诉我夏天的五花山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重点指导学生感受像被绿油彩涂过这句。

指名读

五、拓展延伸,安排小练笔

1、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五花山的春天、夏天、秋天的美丽景色,那么,五花山的冬天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播放五花山的冬天的课件,让学生观看。

2、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五花山的冬天。

3、汇报交流

板书:

春天: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五花山夏天:浓浓的绿

秋天:五颜六色(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五花山教案教学设计 篇2

问题一:毛主席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去花山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是去查资料, 二是请教他人。查资料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是上网百度搜索, 当然也可以翻看参考书, 看相关影视资料。而请教最简便的就是动口询问老师, 或是爸爸妈妈以及其他人。因此,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就成了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进行探究的切入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感知故事, 也就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1. 在网络上、资料上可能会查到:毛主席在花山村的1948年, 正是中国命运的转折关头。这一年国共两党殊死搏斗, 解放战争惊天动地:同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爆发, 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 11月29日平津战役爆发。毛主席就是这些大事件的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之一。

2. 在网络上、资料上还可能会查到:因为敌机轰炸了城南庄, 为了安全, 毛主席才转移到了花山村。花山村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 毛主席在这里只住了九天。

3.有的同学可能还会链接到:毛主席从花山村出发, 下一站就到了西柏坡。走出西柏坡, 革命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建立了。西柏坡是革命圣地, 是中国共产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毛主席提出了“夺取全国胜利, 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英明论断, 指引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回答问题, 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 简介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 那时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 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他仍然惦记、关心普通群众, 真是难得。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细细体会, 如“毛主席皱了皱眉, 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 可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体会, 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了解了毛主席去花山的背景, 认识了中国命运的转折关头的那个时代, 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

问题二:毛主席在花山村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问题二是一个统领课文的全局性问题。学生要得出答案, 就必须深入课文通过反复阅读和分析思考, 在感悟内容中抓住主题, 回答问题, 解决问题, 达到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能力的境界。教师要搭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 促使学生将内隐的学习成果经过相互交流, 产生思想的碰撞, 达成教学目标。那么, 毛主席在花山村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1.群众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 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知道了此事, 不愿耽误群众的正常吃饭, 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

2. 毛主席把自己舍不得喝的茶, 派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并向群众介绍喝茶的好处, 还帮助群众碾米。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 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3. 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 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 再通过同座或者小组交流互动, 不但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 还可以在回答问题中进一步认识毛主席的领袖风范, 感悟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知道毛主席既是伟人, 也是普通的群众。要让学生理解毛主席说服警卫员去送茶水的一段话中包含的三个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 从“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一句, 强调了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战争的重要作用;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充分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 关心群众, 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这也是毛主席一贯的思想, 一贯的作风。

问题三: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呢?

这个问题给学生留足了腾挪的空间。他们可以借助课文的描述来点燃自己的思想火焰, 旁逸斜出, 生发开来。每个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同, 对课文的感受也就不同。通过回答这个问题, 可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有效地链接, 学生也就把书读活了。随后, 教师要进行巩固拓展, 布置学生搜集毛主席的有关资料, 阅读关于毛主席的其他文章, 以加深对毛主席的了解, 并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奇点》和《五花山》的自我解读 篇3

我写《奇点》的想法,源于去年的黎平之旅。黎平绝大部分人都是侗族,但在那里,汉文化和侗文化可谓水乳交融,比如肇兴侗寨,五座鼓楼(侗文化代表)的名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而作为侗族聚居核心区的黎平老城,来自中原的徽派建筑比比皆是。在某座鼓楼的火盆前,或某面高高的骑墙下,我突然想到要写一篇以黎平为背景的小说,并在小说中加人中国传统文化和侗族文化元素。

《奇点》中,那张神秘木版刻画不过是庄子“齐时间”(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的图景,知府张元和痘姆村族老的对话则是庄子“齐人我”的一种诠释,木版刻画下面的文字“遁天、县解”也来自庄子,庄子的“遁天倍刑”从文学修辞的角度来说非常有趣,与儒学的“仁义之辨”推升到“以理杀人”有同样吸引人的意味,这在小说中也有体现;基于对侗族文化了解不深,以及对侗族文化的敬畏,《奇点》在应用民族文化元素方面只是浅尝辄止,这是《奇点》写作中最大的遗憾。

对于现代、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结构已成为小说艺术审美的重要部分,《奇点》中,我对文本结构的可能性进行了小小的探索和实验,或者说我设置了一个文本的小小迷宫,文本中叙事者在讲故事,而叙事者本人的故事也在延伸,最后我甚至通过后记的形式将叙事者的叙事者(假托本人的名字,同样也有故事)都呈现出来,然后我让故事中的人物与叙事者、叙事者的叙事者产生交集,并由此将所有的故事都模模糊糊成一个故事。

《五花山》这篇小说的创作想法也源于一次旅游经历,那是格凸河风景区一个叫变色湖(面积很小)的小景点,站在湖边,我突然想写一篇几个人到山野旅游的故事,他(她)们通过艰辛的跋涉,终于抵达一个传说中的神秘小湖泊,真正创作的文本与最初的想法相去甚远。

从小说的第六节开始我使用了意识流的写法。人的意识(或心理活动)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流淌着的河,其本身就是一道优美“风景”,它还会不断地与外部的“风景”进行碰撞和交融,从而制造出更加动人的“风景”,当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陌上花开、莲叶儿、卡尔进入五花山,文本叙事既要关照山野的自然风光,又要关照人物的情绪,还要推动故事向前延伸,我马上想到意识流叙事手法。我让三个人物的意识在山野变换的风光和故事中交替呈现,这让文本立即呈现一种更立体更密集的“效果”,从小说叙事审美这个角度看。我对这种叙事方式所达成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描写五花山的风光时,我希望能将莽莽山野写“活”,甚至希望那个世界带有某种鲜活的人性,我将文本中出现的动物都取了人名,一对锦鸡情侣的名字叫朱小宏和刘小惠,一只猴子叫侯小陶,山塘中的一尾小鱼叫小东东,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叫鱼男的人物,他出生在五花山,父母在遥遠的年代就死在那里,他从外部世界重新回归五花山,并最终与五花山的莽莽山野相融为一体。

小说中三个人物的命运被我有意识地模糊化了,这种故事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可以算小说的一种审美态度。

应该说,这篇小说并不很成熟,最主要的问题是文本一开始吸引人的趣味在叙事中途被消解掉了,鱼男这个人物的出现也有疑问,我想《五花山》以后还有修改或重新生长的可能。

五花山教案教学设计 篇4

五花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五花山秋天美丽的景色。

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明白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印象中的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山。

出示: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

1.读后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想写什么吗?找关键词。

2.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想知道作者从这座山上看到了什么颜色吗?自己打开137页读读课文,划一划作者写了山的哪些颜色。

2.整体感知。

出示:春天的山是()。

夏天的山是()。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有(),有(),有(),有2017.3.1 最新版

()。

因为拥有这么多的颜色所以此山取名为——揭题,读题,释题。

三、教学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师: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写作顺序先走进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出示:

2、3小节

1.指名读

2.比较春天、夏天的五花山颜色的不同。

3.抓关键词“冒、涂、染”指导朗读

四、教学秋天的五花山。

过渡: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

(一)自由读。

(二)出示。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你能说说什么树林会变成这些颜色吗?

预设一

出示: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与原句比较:

这句话和老师写的哪里不样?(划线)

启发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组

2.渗透“联想”写法

2017.3.1 最新版

师:我们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了和他有关或想象的事物——这就叫联想,用上联想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美。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

3.朗读指导

读好关键词(根据学生读的标出停顿和重音),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预设二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还有吗?

1.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2.朗读展示

预设三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1.师: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

2.师:看到杏黄色,就想到了——(丰收)作者用到了联想

3.引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喜悦)

(三)运用朗读方法。

总结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

(四)交流。

(五)秋的整体感受。

1.指名读

2.配合读

五、拓展(机动)。

作者原来是想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五花山的,请你们试着来写一写冬天的五花山。板书:

五 春 黄绿

2017.3.1 最新版

夏 深绿

秋 五颜六色

山 冬 ?

春到梅花山教案 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苏教版)一年级(下)第4课《春到梅花山》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师:请小朋友们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

生1:我读懂了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经常去看梅花。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呢?

生1:我从第二句话中“一到……便……”读懂这层意思的。

师红笔圈划,指导朗读。

生2:我从中体会到了梅花山看花的人很多,好像河流一样。

师:你真会读书!“人流”这词儿的意思都读懂了。

相机圈划,指导朗读。

生3:老师,我从涌动这个词中体会到前往梅花山看花的人也是“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很挤很挤的。

边说边做了个“挨着”的动作。

师:你能用刚学过的句子来理解“涌动”,真好!

相机圈划,指导朗读。

生4:老师,我感觉满山的梅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也带来了很多欢乐!

师:是吗?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4:“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海洋是广阔无边的,那不是说,人们很欢乐很欢乐吗?

生5:老师,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点意思是说来看花的人很多,他们都很快乐!

师:你俩的理解都很独特!那么,假如你也在这群看花的人中,眼望着这美丽的梅花,尽情享受着阵阵清香,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代表交流。

生6:我会站在梅花树旁,闻着那阵阵清香,发出赞叹:“梅花啊梅花,你不但很美,还很香,我真喜欢你啊!”

生7:我会望着远处的梅花说:“你看,满山的梅花都开放了,他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多么象蓝天下的片片彩云啊!”

生8:如果我是看花的人,我希望自己也变成一朵晶莹透亮的梅花,努力散发出清香,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

【教学评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努力创设民主氛围,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加强感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就让学生边读边思,没有问一个繁琐的问题,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空间,引导他们谈出自己的理解。当学生的话超出老师的“教案”,背离老师的“设计”时,老师没有生搬硬拉着学生,而是从学生的话题入手,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他们谈谈假如自己是一个赏花人,会怎么想,怎么说?在交流中,他们的感受挥发得淋漓尽致!

2、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深入课文,边读边思,并把自己的理解和同桌或小组同学加强交流,促进理解。当学生在“欢乐的海洋”的理解上相互补充,即“看梅花的人很多”,“他们很欢乐很欢乐”时,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加以赞赏,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可谓一举两得。

3、积极开掘“学──用语文”的渠道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文,为生活实践服务,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在这个片段中,学生能自己联系生活实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然、恰当的运用了刚刚学到的词句,使学习语文——积累语言——运用语文三者巧妙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极佳境界!

[教学反思]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以指导读和开放自由读相结合。指导读是学完一篇课文利用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读另外几篇文章。如:这一课,指导学生读课外阅读中的《春姑娘来了》、《小河柳树》等描写描写春天景色的文章。

开放自由阅读内容提倡读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报刊、书籍。我利用读书汇报、介绍好书、交流心得、开故事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按要求把学生在课外搜集的故事通过故事会等活动形式讲给大家听,随后评选若干名故事大王。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如:学完这一课后,开展《报春的什么》汇报演说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找资料等渠道了解了很多春天的气息……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即丰富了学生知识领域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春到梅花山》第二课时教案 篇6

执教者 孙晓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认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早春梅花山盛开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教学重点:

1.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2.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梅花图片

一、激情导入

(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非常美的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让学生齐读)

二、复习词语

师:那么,课文中的词语都会读了吗?(出示词语)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开火车读词语。只有读好词语,才能拿到游览梅花山的通行证。老师的火车谁来开?开火车读,齐读。(读的真不错,现在每位小朋友都可以拿到游览梅花山的通行证。)

三、欣赏图片

过渡:今天,春姐姐还给我们带来许多漂亮的梅花图片,谁学得好,读得好,就奖励给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漂亮吗?

小结: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呀!这节课,让我们随着春姐姐的脚步,边赏梅花边细细地读读这篇课文,好不好啊?(师朗诵第一小节)

四、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们都陶醉在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了!刚才老师读的是课文中的哪一小节呀?打开书本,你也读读吧!读完以后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1、师问: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梅花开得早?(指名说)出示: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早春”是什么时候?气候怎么样?读读整句话。

师:早春大约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节。春天刚到,人们还穿着毛衣、棉袄,天气还很冷。就在这么冷的天气里,梅花就开了,这是雪中盛开的梅花(出示图片),看到了吗?梅花是不怕冷的。再读这句话,读出梅花不怕冷的精神来。

师:春天刚刚来临,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梅花开得可真早呀!出现“梅花开得早”,正因为梅花开得早,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的梅花”

(3)在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导学生抓住“满山”,来理解梅花的多。)

教师追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很多的呢?(学生回答。)(“满山”就是指不管是山脚,还是山腰、山顶,到处都开满了梅花)(看图片,满山盛开的梅花)板书:满山的梅花

(4)教师小结:漫山遍野,开满了梅花。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2、那么盛开的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

(1)交流学习所得

出示第二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

(2)自由读。“你、我”都指什么?“挨”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做个动作告诉大家?

(3)出示图片:你看,这么多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竞相开放。出示梅花彩云图:当你站在梅花山的山脚下,远远地看山上那满山的梅花,那梅花就像什么?

(4)那梅花彩云在哪儿呀?(让学生在图片上指)哦,这么多的梅花连成一片,有粉的、白的、红的,就像天空中飘来的彩云,好看极了。

(5)那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梅花真多、真漂亮呀!)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朵朵密密麻麻的梅花。

3、刚才,我们站在远处看梅花,现在让我们走近梅花树,看看近处的梅花吧!

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1)指名学生读句子。(出示一枝梅花特写图片)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图片,来理解“晶莹透亮”)

(2)让我们再靠近一点闻一闻,闻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

(3)淡淡的香味让人闻了很舒服,心旷神怡。老师听出来你非常喜欢这里的梅花,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你对梅花的喜欢吗?

(4)让我们再把这一小节连起来读一读,用你们那优美的声音再让老师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景色。(齐读)。(5)教师与学生赛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过渡:这么美丽的梅花,不仅你们喜欢,人们也很喜爱。瞧!出示第二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师读

2、问:来看花的人多不多?(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一找,再用笔在书上画一画。

3、(出示人很多的图片):这就是“涌动着的人流”。

4、(换成有梅花的图片)你看,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儿都来到了梅花山,他们会干什么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有的在___,有的在___,还有的在___,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谁来试着填一填。

5、如果是你在梅花山上,你会干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6、是啊,梅花山花多,人多,看花的人个个笑逐颜开,欢呼声、赞叹声连连不断,照相的、摄影的到处都是,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陶醉在这梅花丛中,此时的梅花山真的成了欢乐的海洋。(板书:欢乐的海洋)

7、齐读第二小节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跟随春姐姐来到了梅花山,欣赏到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请你回家当回小导游,把梅花山的美景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五、指导写字

1、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3个生字,出示生字,“休、息、欢”让学生认读。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六、板书设计

4、春到梅花山

满山的梅花

欢乐的海洋

《春到梅花山》说课

《春到梅花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按照内容的由易到难顺序排列。这五篇课文描述了春天的不同风光,语句优美而生动。不断向上的春笋、调皮的雨点、大眼睛般的小池塘、热闹的梅花山、美丽的大草原,或让我们永存记忆,或让我们流连忘返。五篇课文就像一根红线串连的五颗璀璨的珍珠,这根红线就是“春天”,我们可以把这组课文称之为春光篇。本课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从整个小学阶段来看,是让学生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激发他们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三课时完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他们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则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山的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本班孩子大多数对梅花山还是陌生的,甚至有些孩子还不认识梅花,针对这一情况,我需要借助大量图片,紧扣课文词句,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画面,让他们置身于梅花山中,入情入景,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培养其语感。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以读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感悟文章。本课我的课堂将通过联系生活,兴趣导入;游戏激趣,初读课文;入景入情,精读感悟;自主学习,识写生字;个性作业,拓展延伸五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在讲过课后,沉下心来,反思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想了很多:

一、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极易被分散。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运用集形、声、色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增加一些游戏或创设某些情景,寓教于乐,启发学生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以春姐姐带领大家到梅花山赏梅花,送梅花图作为奖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营造氛围,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充分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质疑、思考、释疑、自我反思和评价,并与同伴一同分享学习的快乐,共同进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提问,并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在学生的回答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理解课文。

三、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努力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一改过去只是教师评学生的方式,而是运用师评生、生生互评、生自评、生评师等多种形式。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经常表扬他们“你真棒!真能干”时,我会当即叫好,给他(她)竖起大拇指!“老师佩服你。”在生生互评中,刚开始我发现学生对同学的评价通常都是挑刺的多。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在评价的时候,要先学会肯定别人的优点,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学到别人的长处。当然,课堂是平等的,学生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也应认真听取,虚心接受。

五花八门的古代养老政策 篇7

古代的养老,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是指一种礼制, 是各级政府为敬老专门举行的礼仪活动;其次是平时由国家出面, 供给高龄老人以服食, 照料其生活。

先秦时的“免费医疗”

早在上古三代, “老人”的概念和标准已被明确。据《礼记·曲礼》上记载, 人到了60岁, 就算老年人, 可以指使人干活;70岁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衰弱, 应该交代家事, 把该安排的都安排好;80岁、90岁已是耄耋老人……

先秦时期是如何养老的呢?首先是关注老年人的饮食。《礼记·王制》曾详细记载:从50岁起, 就应该给细粮吃;到了60岁, 还要准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 则要增加副食;到了80岁, 要经常供奉珍馐美食。至于90岁的老人, 因行动不便, 饮食消费已没规律, 可能随时要吃要喝, 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 如果老人出游, 最好是带着食物跟着他……

为了让子孙更好地赡养老人, 周代给有老人的家庭实行减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 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

上述主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所作出的规定, 先秦时期还提出了“国家养老”概念。能享受国家养老待遇的主要是四类老人:一是相当于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二是相当于烈士家属的“家中之老”;三是相当于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当于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先秦时期的“免费医疗”尤其“实惠”。当时, 在官府编制中专设“掌病”一职, 负责给老人“问病”。据《管子入国》所述, 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 定期进行检查:有公职者, 70岁以上3天一问;80岁以上2天一问;90岁以上每天问一次;对民间老人, 每5天问一次。对于患重病老人, 掌病要及时向国君汇报, 国君会安排出时间, 亲自前去看望老人。但是, 这项制度在后来名存实亡, 成了老人的一种奢望。

汉代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推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 特别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定和要求, 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不养, 在汉朝系重罪。汉朝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 能活到六七十岁很不容易。因此, 汉朝将“老人”的标准提前了4岁, 即到了56岁就算老人。

56岁以上的人, 可以享有相应的老人保障权益, 如免除税赋。对于90岁的老人, 甚至连家属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除了减负免税, 朝廷每年还会直接给民间老人发放食物。如汉文帝刘恒即位当年即下诏:80岁以上的老人, 每月赐米1石, 肉20斤, 酒5斗;90岁以上的老人, 每人再加赐帛2匹, 絮3斤。

汉朝最让老人有尊严、觉得幸福的地方, 应该是发放“老年证”。当然, 这种老年证不是今天这样的小本子, 而是帝王赐予老人使用的拐棍, 它是一种特殊权力的象征。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 给老人“赐杖”的制度在汉朝被正式确立, 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 开了汉朝赐杖的先河。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制度, 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 皆由朝廷授予王杖。

另外, 《王杖诏令册》规定了70岁以上老人应该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 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其中有一项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 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诉。

唐代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养老制度出现了新的突破。如北魏, 首创了“存留养亲”制度, 此制度一直影响到晚清。存留养亲, 就是一种司法缓刑制度:如果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亲需要照顾, 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流刑犯在家“权留养亲”, 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

唐代继承了汉代给老人“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唐代甚至还有“精神养老”一说。当时, 流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 说得通俗简单一点, 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 不能让老人不开心。

在古代, 子女给老人脸色看、不孝顺, 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家中有老人, 子孙不能远走他乡, 要留在老人的身边, 否则要被治罪, 此项规定较好解决了“空巢”现象。

南北朝曾建养老院

古代历朝在重视养老的同时, 也都会根据本朝的实际情况, 出台一些具体的敬老养老措施。明、清两朝的养老规定差不多, 但年龄提前到了70岁。而且, 从宋代开始, 还出现了养老院等慈善机构。

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高寿皇帝梁武帝萧衍曾于公元521年, 在都城建康 (今南京) 创办了“孤独园”。到唐朝, 这样的养老机构被推广在武则天时代, 唐朝即开设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

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 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 后有“居养院”, 南宋则叫“养济院”等。虽然名字不同, 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入院老人的年龄, 也放宽到了50岁以上。

元朝同样重视养老, 元世祖忽必烈曾采纳汉臣刘秉忠的建议,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元朝的收养救助制度, 当时各路均设立养济院1所, 救助、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

明、清两朝的养老院仍如南宋、元朝一样, 称为“养济院”, 朝廷继续发展官办、民办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

80岁老人都是“县长”

三国时期, 曹操曾下令, 凡年满70岁的老妇, 如果没有丈夫和儿子, 或者丈夫、儿子死亡的, 国家必须赡养。这大概是中国第一个针对女性老人的救济政策。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平民家庭, 深知民间疾苦, 对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社会问题, 有着深刻的感受。他问鼎皇位之后, 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 可免除其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这个规定, 其实就是把这个儿子指定为老人的专职供养者, 让老人因此能够得到较为富庶的赡养。

之后, 朱元璋再次规定, 全国各地所有80岁以上的老者, 只要品行善佳, 都要记录在政府档案中, 以备国家财政补贴和资助。其中, 80岁以上的贫穷老人, 当地政府每月要赠送大米近100斤、猪肉5斤、酒60斤 (低度酒) 。另外, 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和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 对80岁和90岁以上的老人, 分别授予两级爵位, 使他们可以与当地的县长平起平坐, 使老人除了能在物质上获得保障外, 还能在精神上获得特殊关爱。

穿越百花山 篇8

太阳在山的背后隐去身影,唯留下天空中深色的暗红,天穹忽然显得近了许多。没了都市中夜里的霓虹,没了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此刻群山的轮廓是如此贴近灵魂,仿佛米良美一那首缠绵悠远的小提琴曲,琴弓反复地拉动自己的心弦,如潮水般起起伏伏,在心海深处产生久久的回响。深黛绵延的山色给人一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好像小时候父亲的脊背,让你随时可以放心地依靠。有时候夜色里没有那些迷人眼眸的灯光,没有广告、流行音乐和车马人声的喧嚣,便让心灵有一种真正意义上回归的感觉。

夜幕中星星的舞会正在上演。大家休息后悄悄起来,跑到院子里,繁星灿烂的夜空下屏息凝神、侧身倾听:这里居然没有山风,没有虫叫鸟鸣,真正的万籁俱寂,唯留下我的心跳和着这山川的呼吸……

此刻我是天空中的一只山鹰。

第二天清晨我们在向导齐大叔的带领下从十八盘开始登山。我喜欢北方群山秋天的色彩分明,松针常青,杨叶金黄,山椿树火红,山核桃树已然凋零光秃。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会发现新的灿烂。“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生如夏花之绚烂,默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许久以来最爱北方那一年的金黄。没有江南水乡的秀美,没有川藏云贵的超灵,留下的乃是岁月中生生不息的轮回。这里除了金黄、翠绿外亦有满山红叶,浓妆艳抹的,使得虽然此时并非花开时节,却给这山穿上了花的嫁裳。忽然间想起一句小诗:“这个世界可以不再有四季,我的心早已色彩分明。”

在城市生活久了,越发觉得身边的人大多倾向于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追求用科技手段改变一些生命原本的状态。路上联辉跟我讲,居然有人说要把香山其他的树全砍光改种枫树,好在秋天欣赏满山红叶。荒谬之极!在林间的那一刻,我闭目于风中,感受微风拂过发梢,摇动叶片,然后让我像树木一样思考。睁开眼,阳光洒落一地。

很快,我们就抵达了第一座山峰:百花山峰顶。原来这里已经修成通车的盘山公路通到这里,还有一座现代新修的庙宇,庙前有几棵古松。因为庙是新修的,所以我不知道这几棵松树是不是真正的古松。向导给了我肯定的回答。几百年的沧桑变迁后它们依然守护在这里,干枯的树干上写满了年轮。忽然间我倒觉得有些可笑:千百年前帝王将相们争权夺利相互杀戮,然而人生不过百年,生为帝王又如何?千百年后除了这江山依旧,苍松依旧外,其余不都皆为尘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无知和渺小,更加渺小的是人狭隘的灵魂。

此时,我愿化为一棵树,静观这山川莽苍。登顶时,天光云影。云在山脊上投下影子,加上山阴处光线暗淡,晦明变化中构成一幅绝佳的风景,亲历它们时刹那间物我两忘。我喜欢云掠过大地的影子,喜欢这云,我在云与山之间。此刻,天空中有一只山鹰飞过,目送这只鹰由近而远,我的心也化为鹰在山与云之间自由翱翔。自由——好远的一个词。现代人还有自由么?手机、网络、股票、职位……哪一个不是我们的枷锁?如果你有手机,那么抱歉,实际上是它拥有了你。一路上看到好多同行的驴友还在发手机短信(我压根没带手机)。

上草甸,据说春天的时候这里山花烂漫。然而此时却感觉她更像是一个怀抱。莽莽苍苍的草色,倒像是到了草原。上草甸开阔而平坦的地方确实让我曾想躺下来好好休息一下。因为它让我想起从前自己的宝贝狗狗没有被偷的时候,我带着它到公园的草地上玩耍的情景。记起它在草间懒懒地趴着,打着哈欠晒太阳的样子。那时的我喜欢躺在草地上,呆呆地望着蓝天,什么都不想,让自己的时间在那一刻停住脚步。

虽然想过要停留,但是我的生命里有种挑战的冲动。所以毅然决定冲顶白草畔。当时唯有刘凯、莲花和我去。向导说按照我们的速度,两个小时未必能回来。事实上我用了35分钟就到达白草畔峰顶了。在峰顶,放眼望去,天边是云和山。云和山的彼端又是什么呢?

落叶之间,岁月无痕。当我们抵达山脚的时候依然是暮色苍茫,许多人决定打车回营。周国平曾说:“正是在逼近生命极限的地方,人的生命感觉才最为敏锐和强烈。从生命的观点看,现代人的生活有两个弊病。一方面,文明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优裕的物质条件,远超出维持生命之所需,那超出的部分固然提供了享受,但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在自然界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优裕的物质条件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在精神上变得平庸。我们的生命远离两个方向上的极限状态,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其感觉日趋麻木。”

所以在穿越百花山后我毅然决定继续步行回黄安坨的营地。路上我和刘凯细细构想着我们新的旅行。新月初上,我们抵达营地。

第二天早上6点30出发,黄安坨经十八盘上山,百花山峰顶,穿两峰经下草甸、达上草甸,用1小时20分冲白草畔顶峰往返,后从百花山林场下山,从山下沿未修好的山路返回黄安坨,晚19点40抵达,历时13小时。

蚂蚁山,刚刚到达,就已经开始怀念。这里山峰虽矮,但是却可清楚地看到临边山谷的景色。这里倒更像是一座无花的花园。

蚂蚁山上的松树林有点像格林童话里的黑暗森林的模样,树木在两米以下的树干部分是暗黑色的皮和干杈,毫无绿色和生机。有人说这是风化树,地上松针厚厚的很有层次,也不知道它们枯荣了几番轮回。有时候真的很羡慕树木,可以枯后再荣,可以让生命在轮回中生生不息。然而人生却只有一次,没得轮回。如果你选择错误,只有承担结果,而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返回的途中齐大叔指给我们看一处空旷平坦的地面,这黄土裸露的地面,齐大叔说原本是一座山丘,只是修水库要用土,它就被挖平了。后来我在返回黄塔的途中多处看到这种挖山取土的地方。北方山以石灰石、云母、石英土质居多,大多只能生长山枣和一些矮草,许多植物都是在岩石缝隙中艰难的生存。这一方面体现出生命力的顽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果当地养山羊,那么许多地方就会面临水土流失的危险。这里虽然没有大规模地养山羊,但是这种挖山取土的方式直接将地皮挖掉,会毁灭性的将这里破坏掉。北方秋季多干旱,此时也许看不出来,但一旦遇到大雨便会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不知道人们什么时候才能把目光放长远些,让“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一句口号。古人尚云“不涸泽而渔”,今人竟只重眼前小利。

回到营地收拾行囊准备返程,忽然听说原来笼中的狗是要被杀了吃“全狗宴”的!我惊诧之极,因为笼中的狗是京吧品种,纯粹是宠物狗,竟然也要被杀!我马上从盘中拿了几块肉跑过去喂它们。面对将要被杀的狗狗们,我却无能为力。我如何拯救它们?将它们带回北京?买下来给当地村民收养?这都是不现实的。前者我并没有养狗的条件,后者万一我走了,寄养的村民把它给杀了吃呢?即便这次拯救了它们,但是全门头沟区呢?全北京地区呢?全中国呢?全世界呢?看着笼中狗狗们的眼神我有种莫名的悲哀。

五花山教案教学设计 篇9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梅花是报春的使者,以及人们喜爱梅花的原因。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春姐姐真神奇,她轻轻一吹,梅花山就醒来了。齐读课题。

2、师生共同简介梅花山。

3、今天,我们也到梅花山去郊游,好吗?一起唱《郊游》歌。

【从儿童的童话视角出发,创设梅花山醒来了的情境,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急于想知道醒来的梅花山是什么样子。因此,学生很快便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初读感知

1、(出示梅花山的画面)我们现在来到了梅花山。下面,请文字帮忙,带你去游览梅花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想:梅花山是个怎样的世界?

3、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梅花山的美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再好好读读这些句子。

【此环节设计了三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听读和默读(新课标要求低年段学生学会默读)。这样设计,不但让学生充分地接近文本,而且培养了学生各种读的能力,同时又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比一遍要求高。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要求面前,读书的积极性很高,又读得有趣有味,又充分感知了文本。】

三、品读感悟

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梅花山的美呢?或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呢?为什么?

(以下环节,以学定教,随机生成,学生交流哪处,就顺势品读哪处)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找出句子。

2、教师指导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本环节,无须教师的讲解,学生边读边思,没有什么烦琐的问题,只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舞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引导他们谈出自己的理解,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学生拥有了读的时间,说的权利,真正体现了自主阅读,实现了个性化阅读。通过交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有了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他们眼中,一个词句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句就是一首诗。】

4、学生欣赏多媒体画面,发挥想象;品读优美词句,进一步体会文章意境。

(1)欣赏早春盛开的梅花,春寒料峭,梅花却散发出勃勃生机。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此刻,你想对迎着寒风开放的梅花说些什么?

【通过多媒体画面欣赏,使学生感到梅花不畏寒冷,有“凌寒独自开”的精神。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深深受到教育。】

(2)把你想对梅花说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3)发挥想象,指导说话。

梅花山的梅花真多啊!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而且好看极了,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真像片片彩云。

(4)怎样才能读出梅花的多和美呢?

【通过观察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借用学过的句式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表象,形成画面。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悟到梅花山的梅花色彩的绚丽。】

(5)你见过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透亮”的呢?梅花怎么是晶莹透亮的呢?利用多媒体欣赏晶莹透亮的梅花。

(6)怎样读才能使人感到梅花的晶莹透亮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呢?

【就词解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然而,让他们借助图,回想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却是轻轻松松的。这样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而且把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衔接了起来。将生活的经验运用与课堂,加深了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7)老师小结,指导朗读,带入情境。

①梅花山的梅花开得这么早(寒气还没有退尽就开放了);这么多(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么美(红的似火,白的胜雪,粉的若霞,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小朋友,你们喜欢吗?

②带着脑海中的画面,能用朗读把你们的喜欢表达出来吗?

③指名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随机的指导。

④齐读。

【借助朗读,启发学生想象,在学生头脑中串起整段画面;披文入情,感悟情境美;反复吟诵,品味语言美,使学生入境入情入味,给学生以整体美。】

4、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风姿楚楚,摇曳多姿的梅花。怪不得,一到休息日……

(1)引读第二段。

(2)多媒体播放人们看梅花的景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人流、涌动”,从而体会看梅花的人多。

(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的内容理解“报春”的意思。)

【新课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想象说话。

人们来到梅花山,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梅花,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可以用书上的话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新课标提出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以致用,同时也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表达。】

(5)花多、人多,汇成海洋。赏梅的人个个嬉笑颜开,欢呼声、赞叹声不绝于耳,此刻的梅花山真的成了“欢乐的海洋”。

(6)指导朗读第二段。

【创设多媒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句,引发学生触景生情,学生仿佛也置身于梅花山上。此情此景,诱发了他们倾吐的欲望,借游人之嘴吐自己心中之情。学生通过想象、说话,真正体会了“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一意境。】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填空:( )的梅花

(1)学了课文,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梅花了吗?

(2)自古以来,人们爱梅、赏梅,乃至画梅、咏梅,有关梅花的诗词歌赋,名画佳作层见叠出。

多媒体呈现诗词歌赋,名画佳作,学生欣赏。

(3)重点欣赏两首古诗。

《梅花》 《咏梅》

王安石 毛泽东

墙角数枝梅, 俏也不争春,

凌寒独自开。 只把春来报。

遥知不是雪, 待到山花烂漫时,

为有暗香来。 她在丛中笑。

(4)让我们再一起来夸夸这梅花。齐读全文。

( )的梅花。你还想夸夸谁?

【既巧妙渗透了松竹梅和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的思想内涵教育,又拓展了思维迁移说话。同时将诗词歌赋,名画佳作出现在课堂中,拓展了学生知识,很好地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联姻”。给学生以启示:要博览群书。】

2、仿说。

春天来到了( 梅花山 ),( )。

春天来到了( ),( )。

【从仿说到创造性地说,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指引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学生充分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并在读中积累,逐步学会欣赏。

【教材分析】

《春到梅花山》是苏教版第二册的课文。课文描写了梅花山的梅花迎春开放的动人景象,展示了人们前往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抒发了爱梅、赞梅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课,重在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真切地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上一篇:有关于爱情脑筋急转弯下一篇:纪委监委座谈会发言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