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的作文总结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德代代相承,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然而,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学习中华民族美德的意识非常淡泊。所以对当前小学生的美德教育尤为重要。
小学阶段,对于人一生来说,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孩子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田里播种一颗“爱”的种子,让它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是教师工作的神圣职责。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切实可行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一、学会做人。
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要尊重别人;要诚实守信;要有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学校出发,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更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文明习惯——懂礼貌、尊重人、讲文明。并通过多种形式宣扬美德教育。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德育主题班会,办班报,搞宣传,进行演讲、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启示或得到熏陶。同时,我们还进行榜样教育。对好人好事、文明标兵等进行奖励,在学生身边树立榜样。这样使他们向好的方面看齐,形成良好的风气。
二、实践中渗透美德教育。
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通过劳动,促使学生抵制“不劳而获”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和“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爱护集体的精神,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于奋斗和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从而抵制比吃比穿,爱好虚荣的行为;培养学生勤劳、勇敢、果断的个性心理品质。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意味着对法律、法规、纪律、习惯等的尊重和敬畏,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合作态度。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如保护环境、法制教育等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爱民情感。此外,还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根据地等,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
三、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渊远流长,古代文明深奥而博大,浩如烟海。我们选择古诗、成语、《中华三字经》、《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内容,对小学生开展系列活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孩子们在语言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道理修养、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为孩子的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51-论文-网-欢迎您
四、开展孝敬父母活动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为了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活动,引导他们回家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做个能干的小帮手。此项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家长们都说他们的孩子现在转变很大,我们感到很欣慰。51-论文-网-欢迎您
五、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我们利用传统节日和一些特别的纪念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九一八、七七事变,对学生开展爱国教育,让孩子们能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您
一、引导幼儿自发性学习传统美德
3-6岁的幼儿正处于个性倾向发展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抓住幼儿的这一美好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幼儿思维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让幼儿自发的学习传统美德,培养美德。
1. 创设生活情景,引发幼儿自发性学习传统美德。
任何品质都是在生活中得以体现的。对幼儿的传统美德的培养也应该放置到生活中,让幼儿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学习团结小朋友、尊敬别人、爱护物品等传统美德。因此,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教师应将教育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创设有趣的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和引导幼儿学习,引导幼儿自发性的学习传统美德。
2. 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传统美德。
喜欢在新奇的事物中寻找乐趣是每个孩子的本性。在对幼儿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说教,不仅自律性较差的幼儿难以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和注意力,即使年龄较大的学生也活感到乏味。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采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幼儿注意力的角度入手,借助多种教法,引导幼儿自发性的探究学习传统美德。如在主题活动课《爱护物品》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生活中常见的破坏物品、不注意保护物品的现象展现出来,并借助电脑特效把这些被破坏的物品的情感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共鸣,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自由讨论中明白破环物品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唤起幼儿爱护物品的欲望,增强其学习的趣味性,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保护物品的传统美德。
二、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用美德教育感化幼儿心灵的过程,也是幼儿提升道德品质的过程。由于传统美德本身就产生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而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道德缺失现象又不断教育人们认识道德缺陷,进而不断改正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在美德修养方面的不足,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引领幼儿铸造优秀的品质。
1. 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幼儿去发现并解决出现的美德缺失问题。
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的不足,致使他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常常出现传统美德缺失的现象,最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其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其二,占有欲比较强,不懂得礼让。由于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比较娇惯,凡是孩子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从而导致幼儿在生活中比较自我,在和小朋友交往中,不懂得分享和团结友爱,常常在日常交往中陷入不肯相让的境地,并因此产生矛盾。针对幼儿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幼儿适时地引导、点拨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化解问题的途径。如在幼儿之间因争抢玩具产生矛盾时,教师可以就具体的情况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对话,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学会团结友爱。
2. 在民主意识氛围中让幼儿敢于发现和解决出现的美德缺失问题。
幼儿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也是他们学会人际交往的过程。由于年龄特点,幼儿品德培养的过程常常受教师的牵引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为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过程提供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氛围,让幼儿在遇到道德问题时敢于提问,敢于发现问题。对于幼儿出现的道德问题,教师不能一味的指责、批评,而是要以民主的态度去了解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让他们主动发现错误,并自我纠正。
总之,在对幼儿的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来展开教育活动,要把传统美德的培养落实在幼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幼儿感受到传统美德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明白,只有拥有美好的品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让美好品德成为幼儿的习惯,伴随幼儿成长,长成巨大的正能量,从而为幼儿美好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方明.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素质[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从小杨子惠就是大人眼里最懂事的孩子。上小学后,她越来越懂事了。她把爸妈的爱转化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尊老敬老的动力,深受邻里、亲友的夸奖。懂事的杨子惠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认真地做作业,不让家长操心。做完作业就开始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是教师,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了她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从二年级开始,她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快乐阅读伴我成长”的长远计划,要求自己每天无论多忙,都要抽出至少半小时进行课外阅读,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日记。近年来,她已写了好几本读书笔记和日记,并且有多篇作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广泛的阅读丰富了她的知识,开阔了她的视野,也培养了她良好的道德情操。
她一直认为,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个学生的优良品质,祖国的美好未来需要大批的建设者,仅靠个别人的本领是不行的,如果能使全体同学都取得进步,那就是她最快乐的事。学习上,她有一种超前的意识,每个假期,她总要把下学期的学习内容提前预习半册书,她说开学后才更轻松。平时,她不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谈心得、交流学习经验,争取更大进步;还经常主动关心班里学习较差的同学,对于那些后进生总能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解答疑难、耐心讲解。乐于助人也是她的一大特点。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为贫困学生献爱心捐款活动,当她听了关于那位孩子的事迹后,心情非常沉重,感到自己的生活比他幸福多了,想为他尽一些自己的力量。在和父母商量后,就把自己半年来积攒的所有零花钱全部捐了出去。像在班里帮着同学打扫卫生,借给同学学习用具等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每一件小事都饱含了她对班集体的热爱和对同学们的友爱,她一直坚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美好社会一天比一天好。
每天她几乎都是第一個进教室,不管是不是她值日,她都会主动去打扫教室,在她的带动下,来得早的同学也加入其列,打扫完后,她带领大家读书学习。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她还是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她从不吵着闹着要妈妈给她买新衣服。衣服旧了她照样高高兴兴地穿着上学。妈妈朋友家的小姐姐穿小的衣服给她,她也不嫌弃。每当取得好成绩,爸爸妈妈说要奖励她时,她从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开口要钱或要什么贵重的礼物,而只让爸爸妈妈买一本她喜欢的书作为奖励。
她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绘画、书法等是她的最爱,办班级里的黑板报更是她的拿手好活。多才多艺是她追求的方向,学校每次组织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她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员,参加过书法、绘画、诗歌、电脑动画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同学们带来了快乐,也为她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在学校,她总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树立良好班风、班纪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学习上,她刻苦勤奋,她说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为她的付出。
杨子惠同学的尊老爱亲,勤奋好学,聪明懂事的事迹,也为她自己赢得了广泛的荣誉。在三里湾小学,她每学期都被评为全优生、优秀班干部。但是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杨子惠同学身上表现出的尊老爱亲的中华美德,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和推崇的。
(驻马店市关工委办公室供稿)
总
结
宁县开发区中学
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高度重视,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少年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有效、规范、深入有序的开展,我校由政教处具体负责策划,小学部少先大队组织具体落实,并制定了任务明确、便于操作的活动方案,形成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的系列教育活动,确保了“少年传承中华美德 “系列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深入宣传,广泛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学校利用周日例会和周一集会面向广大师生进行了动员讲话,向全体师生宣传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意义深远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分为“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英雄在我心中”4个类别。“小小百家讲坛” 通过道德讲堂形式,使学生对“孝”和“诚信”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立志做一个“有孝心”“讲诚信”的新世纪小主人;在学生中倡导“与好书为友,与好字为伴”的思想,每天上午大课间坚持晨诵10分钟,下午坚持午诵10分钟,以写字课为主阵地,激发学生认真书写兴趣,通过晨午诵和写字课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好写字,写好字”的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营造浓厚的书香、墨香氛围,形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让校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书香墨海气息,打造有特色的书墨香校园。“寻访红色足迹”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等方式,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英雄在我心中” 通过组织3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从自已经的视角解读“英雄”的内涵,抒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英雄情绪,激发学生立志做各行业的领跑者,做当代的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爱国主义情怀代代相传。
总之,在我校师生的高度重视下,我校开展的“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广大师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将会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后附照片: 小小百家讲坛
午诵
晨诵 墨香书法
寻访红色足迹
为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6月24日,龙峰实验小学走进海南省博物馆,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寻访红色足迹”的活动。
活动现场,学生一走进省博物馆,就被昌江信冲洞及附近发现的巨猿、熊猫、猩猩等近20种哺乳动物化石吸引。在史前人类狩猎、生活的还原场景中,砍砸器和用于制作石器的石核证明了这里是中国最南端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看到如此有意义的场景,学生纷纷拿出纸笔记录下来。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白沙起义、创建琼崖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有声有色的展示载体把学生们带回了人民浴血抗争的时代。据了解,“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歌唱祖国活动。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市县有关“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小小百家讲坛”活动精神,2016年10月21日下午,榆中县马坡学校开展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争做美德少年”主题演讲比赛。
这次比赛由团支部负责组织,各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写稿、演讲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小学部三—六年级,中学部所有班级共14名选手在学校四楼道德讲堂展开了激烈的比赛。
演讲过程中,选手们分别以生动感人的语言、具体翔实的事例以及饱满的激情进行了演讲,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他们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和理解,表达了自己争当美德少年的决心,展现了孩子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其中
九、3班车睿同学的《今天,我们这样爱国》,激情高涨,由古至今列举实例,把对祖国的热爱延伸到我们生活的细节中。配合幻灯片和音乐,引来现场阵阵掌声,并最终夺得第一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由团支部对本次活动的开展作了具体详细的安排。此次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唤醒学生抵制一切消极价值观和道德观,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获奖名单:
一等奖:
九、3 车睿
八、3 王宏洁
二等奖:
八、2 白玉洁
九、1 颜为清
九、4 白燕
三等奖:
七、3 牛小如
七、2 颜杰五年级王蕊娜
九、2 刘为珍
六年级王亚莉 优秀奖:三年级黄琳芝
八、1 杨芳
七、1 魏礼懿四年级王焱 榆中县马坡学校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 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从不同方面具体来说可分为:个人处世美德: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立志高远, 知耻自重, 谦虚向学, 躬行实践, 注重人格等;家庭生活美德:有勤俭持家、劳动致富, 孝敬父母、慈爱子女, 夫义妇顺、相敬如宾, 兄友弟恭、妯娌和睦, 亲善邻里、注重家教等;职业生活美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勤业精业、精益求精, 诚信为本、义重于利, 艰苦创业、利用厚生等;公共生活美德:有尊老爱幼, 扶危济困, 见义勇为, 贵和乐群, 严已宽人, 团结友爱等;处理国家民族关系方面的美德:主要有忧国忧民、情系故土, 公忠体国、精忠报国, 抗暴御侮、坚持正义,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民族和睦、协和万邦等。其中,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 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影响最大, 集中表征着中国道德文明的精华和智慧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 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 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 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强调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之语, 他为国事日夜操劳, 最终耗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 中国屡遭外敌入侵, 国破则家亡, 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 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 “为国分忧, 为民解难”, “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 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2. 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 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和传说, 如女娲补天, 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先民在洪荒时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 与自然斗争, 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羿射九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 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上经》中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 (自然) 的运行刚强劲健, 有道之人应当效法天, 永不自满, 努力向上, 绝不停止。孔子“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进精神, 孟子“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的顽强意志, 均是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的光辉典范。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所作《龟虽寿》, 其中有:“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己”的名句, 更是凸显出了自强不息和发奋向上的精神气概。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 擦干了身上的血迹, 掩埋好同伴的尸体, 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3. 推崇仁爱, 崇尚和谐, 爱好和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推崇“仁爱”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 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 并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 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 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 强调要“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 提出“兼相爱, 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 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 提出了“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的思想, 强调社会和谐, 讲求和谐相处, 倡导团结互助, 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中华各民族始终相互交融, 和衷共济, 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 协和万邦, 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4. 倡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
诚信即诚实信用, 表现在职业生活中就是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做老实人, 言必信, 行必果,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敢于并善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孔子提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的思想, 并认为“民无信不立”,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是人的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吕氏春秋》有《贵信》篇, 把信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 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 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 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君臣不信, 则百姓毁谤, 社稷不守;处官不信, 则少不畏长, 贵贱相轻;赏罚不信, 则民易犯法, 不可使令;交友不信, 则离散郁怨, 不能相亲;百工不信, 则器械苦伪, 丹漆染色不贞”。中国传统道德认为, 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 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 取信于人。
5. 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 在义利关系上, 主张见利思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十分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的修养。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这“约之以礼”, 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 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 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 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朋友有信,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 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管子·五辅》有“为人父者, 慈惠以教;为人子者, 孝悌以肃”的说法, 儒家《大学》有“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 强调一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 儒家伦理道德认为, 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 应当“以义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 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思想, 孔子把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用来评价人的道德,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 而重利者则是小人,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历代儒家所主张的政德、士德、武德、商德、师德、医德等职业道德, 都把讲诚信、重道义、见利思义视为最主要的内容。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 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
1.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共性, 反映了我们民族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治生理财、治国安邦等方面的智慧和思维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可以说传统美德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和价值共同性,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超越地域、阶级、种族和时代的局限, 上升到普遍理性和价值目标的层次, 成为凝聚各阶层和各民族意志和愿望的道德粘合剂, 它像我们祖先的血液一样, 流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中, 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 2000多年中, 在各朝代, 许多民族曾建立过独立政权, 相互间也曾长期混战, 造成沉重的灾难。但每次分裂大都是短暂的, 而且之后又复归于更高度的统一。2000多年中, 中国统一的时间约占2/3, 分裂时间占1/3, 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区域的国家, 这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巨大凝聚力紧密相关的, 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我们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 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正因如此, 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时, 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 同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 直到取得胜利;每当内乱出现之时, 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 捐弃前嫌, 团结一致, 变分为合, 转乱为治。
2. 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 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
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传统道德习惯, 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 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 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 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 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促使人性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 从而提高民族素质, 有利于调整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具体成员, 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 成为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动力。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或精神纽带, 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不断前进, 坚持与内部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以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顽强进取, 百折不挠, 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屡创辉煌。
3. 中华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在优良传统美德的熏陶和孕育下, 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公而忘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以我血荐轩辕”,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形成了一种为国家, 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
当今世界突出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多样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嬗变的时期, 在外来文化中一些消极腐朽东西影响下, 在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驱动下, 自私自利, 见利忘义, 损公肥私, 坑蒙拐骗, 尔虞我诈, 不守秩序, 恶性竞争等不良道德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荣辱观, 是悠久厚重的民族文化流传下来的宝贵道德遗产, 它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988年1月,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2500年,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劳节俭”的勤俭精神;“厚德载物”宽厚精神;“谦敬礼让”的谦虚明礼精神等等。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德, 把传统美德寓于现代德育之中, 在学校把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内容的有效补充,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内化为学生实践, 让传统美德的内涵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 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涵, 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提高国民素质, 增强民族凝聚力,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江汉大学学报, 2007 (12) .
[2]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美德;学校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荟萃和精华。他们是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和高尚行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恪守的基本道德和礼仪规范,它既是民族的“形”,又是民族的“魂”。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最宝贵的教材。这些“好教材”不仅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传授、来完成,而且更多地还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些基本途径来完成,将“修身、爱国、敬业、乐群、孝悌”等极其丰富的内涵通过有效的方法教育得到继承和发扬。
一、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立志勤学”是人才成功的必由之路。古往今来,凡有成就者,概莫能外。然而,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形态、阶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原因,对“立志勤学”有着不尽相同的具体内容,其“立志”之标准、其“勤学”之内容都在形式、内容、目的、考评等方面提出或规定一套“法度”和“规范”。即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因此,家庭教育作为整体教育的一个部分来说,其宣传讲授、训化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形式、内容、要求、目的等也必须符合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
例如“爱国”“修身”这两项,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爱国”“修身”内容都各不相同。我们现在是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以发展国民经济和培育市场经济为主要特点的时代,因此,“爱国”“修身”必须突出这一特点,我们现在倡导的“爱社会主义,培养四有新人”等就是这个意思。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三个面向”,就是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信息,就是坚持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性。
例如“天下为公”,悠悠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历史中,以天下为己任者多若繁星,他们胸怀博大,高瞻远瞩,纳天地于胸懷之间,为政处事于公理之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抛家殉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乃其德辉煌,光耀万世,惊天地泣鬼神!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然而,我们只有以“三个面向”这一新时代信息进行补充强化,让这一民族精神富有强烈的时代性,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会在继承和发扬中得到发扬光大。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家庭的实际情况
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其教育形式基本还是传统上遗传下来的老办法、老形式。彼此对象都是家庭成员。教育的时间和方法是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活动过程来体现。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老师”,由于文化修养、道德品行的不同,又由于社会地位、社会职务的不同,所以自然产生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世界观等都不尽相同。孩子的情趣、爱好、志向、气质、意识以及智商程度又大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时决不能“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为有效。
四、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结合起来
(一)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学校、家庭是学生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两个“场所”的情况,通过学生必然会得到沟通。强化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沟通双方信息,就会使很多问题防患于未然。
除了家长、老师之间的互访之外,最成功的办法就是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它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发挥,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家长双方的“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互相切磋,提高家长素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家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家一户”“一师一生”式的教育,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宗旨上表现出“专治”,缺乏民主。在教育内容上,不免出现随心所欲和盲目性、随意性。如果家长学校办得很好,就可以解决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带来的教育弊端。家长学校还可以避免家长教学方法上的简单粗暴,解决就事论事和教育形式无程序性、延续性等问题。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的组织,形成社区教育的网络。按学校家庭住址的方位分布和家长工作单位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社区”,并合理地建立校外辅导站,学校与各社区实行“双包双保”(学校包学生留得住,保学生教好;社区包学生送到学校,保校外教育好)。这样,凡与学生有关的社区范围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社会关注、社会参与”的办学效应就会得到全面发挥。
教育经验告诉人们:很好的社区教育能解决家庭教育中“封闭型”的又一弊端。家庭教育的封闭型一般是指不能适时地、恰到好处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培养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内容呆板、滞后,接受新的信息不自觉;教学方法一般是沿用传统模式,方法简单粗暴。社区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家庭教育中的“封闭型”这一弊端就会得到修正。家庭教育中的相对封闭给家庭教育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带来的随和性、盲目性、滞后性、空洞性等弊病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参考文献:
朱伟.加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4).
科研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FHB110125)。
承诺任何人都会说,但真正做到几乎没有多少。但他却只因一句不经意的承诺,让他成为170多个小孩的父亲。为了让山区那些群贫困的孩子能准时收到学费,他总是一拿到演出费就跑到邮局,有时候都没有过的上清点。时间里,他把自己所赚到的300多万给了他的贫困孩子。一开始大家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但跟他去过一次山区,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大家彻底理解了他并开始尽力地支持他。这个人便是丛飞。
是爱的泉源让他自己这么做,是心的颤抖让他成为孩子们的父亲。将自己的生命化作爱的清泉,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
类似这类的爱还不知道这些。就近年来时感动还有:母亲弃家而走,父亲精神失常,弟弟不辞而别,而他却用稚嫩的肩膀与无私的爱心扛起了一个破碎的家,还收养了一个毫无亲缘关系的妹妹。一间面积只有十平方米的房间,是他和小妹妹临时的家。每天你一早,六点准时起床,为小妹妹“小不点”做早饭,然后还要送妹妹到很远的小学上学。送走妹妹之后,才开始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挣得兄妹的生活费,他在课余的时间要推销商品。他说“只要你信心不到,什么都不能打败你;只要你心中充满爱,也将更加精彩。”是爱和坚强,让他的人生熠熠生辉,他就是洪战辉。是啊,他也许很平凡,但他去用自己的爱心感动着家人,感动着社会。
这几位人物让人感动的原因虽然不同,但他们都用自我生命传递着爱心,将爱心传递给亲人,传递给他人,传递给社会。
我们要不仅保持这份中华民族的美德,还要发扬它。让每个人都拥有这份精神。让全世界人都能够健康成长。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相互影响。让每个角落都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
传统美德作文
(一)更多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作文
文明美德是现代社会中必备的品质,是我们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更是我们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当野蛮取代文明时,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人们就享受不到>幸福美好的生活。
讲文明,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优秀品质。因为,文明之人必能使周围的人对其产生好感、给他人带来快乐。同时,文明也是尊重他人、体现自身价值的良好行为。
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拥有几千年的文明精髓,我们应发扬其精神、传承其文化,无愧于“文明之邦”的称号。
然而,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不文明的行为数不胜数。诸如:某些人在公共场合随意吐痰,不在乎他人感受;还有些人,在拥挤的公车上,常常会为了一点小事便肆意谩骂他人;更过分的是,一些人在面对跌倒老人时,置之不理地扬长而去。这些不讲文明美德的行为,是深藏在社会中的毒瘤,影响我们青少年一代的成长,阻碍社会的发展。
每当看到这种不讲文明美德的现象时,我不解地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现象屡见不鲜呢?是因为这些人缺乏文化素质还是家庭教育呢?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老奶奶激动地连连道谢,脸上露出了可亲的笑容,这时,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文明美德不难做到,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良好习惯,人人都可以学会文明美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文明美德是我们成长的土壤,应当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崇尚的美德。我们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党、爱人民,好好学习,刻苦专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文明礼德修养,遵纪守法,让文明之花在我们成长的心里,伴我们一路前行!
传统美德作文
(二)我们的生命,因帮助而流光溢彩。
——题记
帮助,是一种美德。是心灵的装饰,它时刻燃烧我们的生命。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从前,在一个密密莾莽的丛林里,黑暗无边,几乎看不见前面何处,一群人迈着艰难的步子跋涉着。他们已经走了很多天,脸面黄瘦,衣服破了,肚子饿了,眼看没有希望走出这漆黑的森林,许多人绝望的倒在地上,眼睛流露出一种希望。就在这时,走在最前面的丹柯把自己的心掏出来,通红的,热火般照亮整个森林,人们看到这希望之光,顿时欢腾起来,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紧紧地跟在这位高举着自己的红心英雄后面,一个紧挨着一个,借助这希望之光走出了森林。
帮助,是一种美德。是传播的爱心,它提醒我们播种希望。
记得又一次,在网上看到一篇作文的材料是这样的: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于是他艰难迈着脚步,直到精疲力尽,脚已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该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帮助这个陌生人?内心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做出了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冻僵人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自己的身体。最后,两个人相互挽扶着走出了困境。猜想一下,如果登山者对陌生人置之不理,不积极营救陌生人,不仅使冻僵人丢失性命,自己也会被暴风雪埋没。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帮助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一种美德。
传统美德作文
(三)最近我读了《美德少年丛书》的事迹,那一则则故事如同冰清玉洁的荷花在我脑海中绽放。其中有一朵最为璀璨、耀眼,那就是小孝星献髓救母的故事。
是啊,我们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邵帅献髓救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做一番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虽然上三年级,但我从小就很孝敬父母。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洗碗、叠被子、洗袜子等等;我还坚持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习放心。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打扫卫生、一起锻炼,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由于我的孝心加上努力学习,那次感恩>征文《我给爸妈洗脚》得了省一等奖呢!在重大节日,如: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爸妈过生日时,我都会为他们精心准备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让他们开心。为了不辜负爸妈对我们的期望,在学校我听老师的话,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帮助身边的同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
关键词:传统美德;知;情;意;行
一、钻研教学,深化传美认识
传统美德认识过程还是单纯的说教就能奏效,必须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本身已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所以我采用学生自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要学会尊重他人》一课教学,引入课题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思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情况下,提出学习本课应明确哪些问题,老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归纳提炼后,作有针对性的讲解:(1)什么是尊重他人?(2)为什么要尊重他人?(3)怎样尊重他人?学生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共识,懂得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他人能使他人工作学习、生活信心增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通过自己层层探索、研讨获得知识,并由此而享受通过刻苦努力而获得知识的乐趣。这样的认识过程在内化中进行,形成自主意识,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外部因素不断地促使学生内部因素的增长,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显示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二、创设适宜情境,深化情感形成
情感是行为的调节器,它在促使从知到行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小学生处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为主的阶段,情感的产生易受情境的影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创设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如,《热爱生命》一课,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试做一些事情,体验一下盲人的困难,以利于知道明眼人的幸福而爱惜、利用好眼睛。《生活的强者》一课,上学生想象一下生活重担会给15岁的少年带来的压力,体会生活中的强者情感,以情境换起真情。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情、做法等等,激起感情的涟漪,在自行内化中促其情感的形成。
三、培养意志品质,内化意志导行
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行为上就会出现表现出一种坚持精神,良好行为习惯才能得以保持。小学生处在意志不稳定、缺乏韧性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我在《常春藤上最后一片叶子》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中人物与病魔作斗争的意志,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正确的行为持之以恒需要坚强的意志,遇到的困难如何对待等感受,让学生自己发自内心去思考,然后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并注重发现学生中先进典型,给予赞扬和鼓励,让学生在亲自感受、体验中培养意志品质,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实现并形成持久精神。学生在自学、自我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情、意,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关键词:市场经济,义利观,诚信,孝道
在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下, 一些人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胀。这些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灵魂, 败坏了人们的道德品质, 污染了社会风气, 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一、市场经济对传统义利观的冲击及对策
义和利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直是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孟子主张“重义轻利”;法家主张“重利轻义”;墨家主张“义利并重”和“义利合一”。荀子则主张“先义后利, 义利结合”, 他说:“义与利者, 入之皆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大略》) 。并认为, “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 强调道德与物质利益满足的一致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既不能片面赞成儒家“重义轻利”, 唯义去利, 也不能片面赞成法家“重利轻义”, 见利忘义, 而应把义利结合, 共同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使它既符合国家集体的根本利益, 又满足人民个人正当的合法利益,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是而且应该是驱动人们社会行为的决定力量之一。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利益交织构造而成的世界里。人类社会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 就在于人们之间相互需要, 有着利益上的相互需求。利益问题, 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 它向我们展示了生活最初始也是最朴素的一面。
我国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经济效益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货币至上观念很容易蔓延。在这种情况下, 有的人为了利, 早已经把义远远地抛在了脑后。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说过, 君子爱财, 取之于道。然而, 如今, 有些人为了挣钱却不择手段,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宁可把痛苦强加于别人。
为了扭转这种现象, 我们在创建市场经济道德价值体系时, 应该大力倡导传统的“见利思义”, “行则思义”, “正义谋利”, “富而有义”等行为规范, 这不仅对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秩序极有补益, 而且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极大的教益。只有将优秀的传统仁义道德观与大公无私奉献精神相结合, 将仁学倡导的个人修养、道德气节融于社会的基本精神与市场经济道德建设接轨, 建立起市场经济下基本伦理原则和价值目标的伦理体系;建立起市场关系和市场行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形成下“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以义制利”, 勤劳致富, 照章纳税的良好道德风尚, 才能造成克己奉公, 勇于奉献, 扶贫助残, 致富为国利民的高尚精神, 也才能实现富国富民、大义大利的最终统一。
二、市场经济对传统诚信观念的冲击及对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孔子认为宁可去兵去食而不可失信, “民无信不立。”然而, 近年来人们痛感诚信的缺失。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 是市场经济的“生命”所在。没有信用, 最终必将失去市场, 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也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市场主体如果一味的追逐个人私利, 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往往难遂心愿。
因此,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法制不健全, 信用建设就是空中楼阁, 加快立法工作, 规范信用行为和秩序, 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损、违法者受罚。使信用记录不良者四面楚歌, 寸步难行, 付出沉重的代价和很高的成本;给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和个人以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存、贷款利率。
从历史上看, 中国传统法律是以人情为基础、重视关系和地位的伦理法律, 时至今日, 中国的法律实践也会带有传统文化的特色。所以, 建立信用机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让“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进书本、进课堂、进文艺作品, 融入日常思想教育之中, 使人们树立起“诚信光荣, 失信可耻”的荣辱观, 增强公民遵守信用规则的自觉性。
三、市场经济对“孝”、“悌”观念的冲击及对策
百善孝为先, 孝是人类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的速度的加快, 旧有的伦理规范被打破, 不再具有以往的强制约束力, 敬老爱老的价值观也受到冲击。社会上有些人就是不尊重不关爱老年人, 更有甚者, 极少数不孝子女, 不讲道德良心, 屡屡侵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抢夺老人财物、侵占老年人住房, 干涉老年人婚姻, 甚至虐待打骂老年人。这不仅严重侵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也引发了空前的道德危机。
目前, 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必然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 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 强化责任意识, 采取切实应对措施并认认真真落实到实处。孝敬父母、关爱老人, 要从自身做起, 一杯酒、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 丝丝缕缕连爱心。全民动员, 各界参与,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孝敬老人的自觉公民, 努力营造“孝敬老人光荣, 虐待老人可耻”的舆论氛围。
任何一个与社会相悖现象的出现, 其终极原因都应该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中去寻找, 而不应该仅仅从个人行为去寻找。邓小平也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3]良好的制度设计鼓励人们“抑恶从善”, 而不良的制度则可能为“从恶”提供方便。因此, 为了还我们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 相应的制度建设必须提到日程上来。
参考文献
【传统美德的作文总结】推荐阅读:
孝道传统美德作文11-03
传统美德教育的心得体会06-16
传统美德的公益广告词10-18
传统美德作文《百善孝为先》高分优选06-08
中华传统美德诚信05-29
孝敬父母传统美德05-31
中华传统美德奉献09-19
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读后感10-23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10-04
中华传统美德经典诵读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