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答案(精选8篇)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命题,向全党提出了()。选择一项:
A.创建思想路线的任务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C.创建指导中国革命理论的任务
题目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选择一项: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求真务实
题目3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选择一项: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三大 C.1992南巡讲话
题目4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在()。选择一项:
A.1988年 B.1978年 C.1975年
题目5在我国,比较早地关注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题目6邓小平多次强调,()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选择一项:
A.群众 B.实践 C.理论
题目7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选择一项:
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事求是
题目8邓小平曾多次讲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大的不同是()。选择一项:
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民主法治
题目9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是()。选择一项:
A.实现公有制 B.共同富裕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题目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选择一项: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题目11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选择一项:
A.改革开放 B.与时俱进 C.三个有利于
题目12党的三大作风中,()是最根本的。选择一项:
A.紧密联系群众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和自我批评
题目13四项基本原则是()。选择一项:
A.立国之本 B.基本国策 C.强国之路
题目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从新中国成立到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
B.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进入小康社会
题目15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选择一项:
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资本主义道路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多项选择题
题目16 “与时俱进”是一个老词,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姚鼐、蔡元培、李大钊分别在()都阐述过。选择一项或多项: A.1777年 B.1644年 C.1917年 D.1910年
题目17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理论联系实际
题目18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选择一项或多项:
A.基本路线 B.基本策略 C.基本政策 D.基本纲领
题目19党的十八大()。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强调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C.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题目2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题目21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选择一项或多项:
A.解放思想是前提 B.与时俱进是品质 C.实事求是是精髓 D.求真务实是条件
题目2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选择一项或多项: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蕴含实效性 D.富于创造性)。题目23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最后能称之为“社会主义”的人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毛泽东 B.列宁 C.恩格斯 D.马克思
题目2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突出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B.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C.要求人们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必须面向实际 D.把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调整到根本目标上
题目2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发展生产力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题目26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与时俱进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求真务实
题目27下列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从实际出发还包括从国情出发 B.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实践出发 C.从实际出发包括从群众出发 D.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事实出发
题目28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选择一项或多项: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题目29四项基本原则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如何坚持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 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题目30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选择一项或多项:
A.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方法 B.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 C.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立场 D.要把控制人口当做根本国策
三、论述题
题目31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
答: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
2、具体分析: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在现实中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出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将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四、材料分析题
题目32 请根据下述材料分析说明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辩证关系。
材料(1)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又离不开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在 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思想解放这一本质要求。正是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一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 凡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才把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能够解决温饱奔小康的路子。正是以1992年邓 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消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许多困扰,使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获得了又一次思想 大解放。它的直接历史成果就是十四大,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就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
材料(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 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军事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们成功战胜了 冰雪灾害,地震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具体体现。在30年的发展中,我们积累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答:(1)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3)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使我们能够客观地认识我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真理,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选择一项:
A.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B.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C.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题目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选择一项:
A.体制创新 B.人才创新 C.科技创新
题目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选择一项:
A.社会和谐 B.人民当家作主 C.政治文明
题目4当今时代,()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选择一项:
A.经济 B.文化 C.文明
题目5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是()。选择一项: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
B.《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题目6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是()。选择一项:
A.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
题目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按()分配。选择一项:
A.生产要素 B.资金 C.土地
题目8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选择一项:
A.组织领导 B.思想领导 C.政治领导
题目9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选择一项:
A.世界各民族传统道德 B.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C.无产阶级道德
题目10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选择一项:
A.生产效率 B.基础建设 C.保障和改善民生 题目11我国的改革()。选择一项:
A.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B.只进行经济制度改革 C.是全面的改革
题目12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选择一项:
A.按劳分配 B.按贫富分配 C.按需分配
题目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选择一项:
A.政治协商 B.多党合作 C.民主监督
题目1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优势。选择一项:
A.政治 B.文化 C.社会
题目1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选择一项:
A.必然选择 B.目的 C.手段
二、多选题
题目16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确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D.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题目17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其中“四个着力”是指()。选择一项或多项:
A.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B.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C.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D.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题目18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肝胆相照 B.荣辱与共 C.互相监督 D.长期共存
题目19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教育,弘扬时代新风,促进人际和谐。选择一项或多项:
A.家庭美德 B.职业道德 C.个人美德 D.社会公德
题目20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优秀传统文化 B.马克思主义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毛泽东思想
题目21秉持互利共赢的的时代理念,在开放型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更加自觉地()。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
B.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和良好国际环境 C.坚持以开放换开放 D.把互利共赢理念落到实处
题目22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选择一项或多项:
A.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B.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题目2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民族区域自治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平等 D.民族团结
题目2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要努力开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选择一项或多项:
A.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B.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D.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题目2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选择一项或多项:
A.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
B.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C.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D.充分发挥国内外华人华侨的积极作用
题目26之所以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因为()。选择一项或多项:
A.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发展、改革、稳定的共同目的
B.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稳定的关键 C.人民群众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D.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题目2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共同富裕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 B.共同富裕是完全平均
C.富裕必须把“先富”和“共富”有机统一起来,不能离开“先富”谈“共富”
D.共同富裕是个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
题目28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团结 B.议政 C.民主 D.参政
题目29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选择一项或多项:
A.举什么旗 B.朝着什么目标迈进 C.走什么路 D.指导思想
题目30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C.民主法治 D.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三、论述题
题目31联系实际论述,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答:(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联系实际说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五个方面论述:
第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三,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四,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四、材料分析题
题目32 阅读下述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你认为新时期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20多座 巨大的山脉,其中的5座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 人烟罕至的湿地的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万多人踏上长征之 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8000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的10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自此踏上万般曲折艰险的长征之 路,1936年10月到达甘肃省会宁时全军3.3万余人。长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 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以伦比的勇敢。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 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 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上路,走过那千山万水,感受那风霜雨雪,认识中国工农红军中杰出的共产党人和行进在这支队伍中的伟大的红军士 兵。长征永载人类史册!
答:(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2)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4)联系实际说明:第一,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战胜千难万苦,建立了新中国;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国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期;第三,为了尽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要求加快推进“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是加强()。选择一项:
A.健全民主集中制 B.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 C.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题目2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选择一项:
A.党的十六大 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大
题目3 2007年,党的()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首次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选择一项:
A.十八大 B.十七大 C.十六大
题目4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澳门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霸占的。选择一项:
A.《南京条约》(1842年)B.《北京条约》(1860年)C.《中葡北京条约》(1887年)
题目5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割占我国台湾的。选择一项:
A.《马关条约》(1895年)B.《南京条约》(1942年)C.《北京条约》(1860年)
题目6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选择一项:
A.条件 B.原因 C.重点
题目7 “生态文明”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日益尖锐化的产物,是人类对工业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导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选择一项:
A.人与社会的矛盾 B.人与人矛盾 C.人与资源环境矛盾
题目8
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识”是指()。选择一项: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 C.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题目9祖国大陆完成统一,以()为标志。选择一项:
A.广州获得解放 B.海南岛获得解放 C.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题目10以下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阐释正确的是()。选择一项:
A.是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 B.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C.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题目11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选择一项:
A.科学技术 B.人工造林 C.自然力 题目1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是()。选择一项: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国家主权高于一切
题目13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选择一项:
A.合作共赢 B.团结第三世界 C.独立自主
题目14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选择一项:
A.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题目15国家有关部门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方式是()。选择一项:
A.理性执政 B.调查执政 C.民主执政
二、多项选择题
题目16坚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选择一项或多项:
A.节能减排 B.节约资源 C.保护环境 D.自然恢复 题目17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选择一项或多项:
A.人口 B.节能减排 C.资源 D.环境
题目18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有()。选择一项或多项:
A.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B.一国两制 C.独立自主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题目19作为历史遗留问题,香港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等不平等条约霸占的。选择一项或多项:
A.《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B.《北京条约》(1860年)C.《南京条约》(1842年)D.《马关条约》(1895年)
题目20总书记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论述包括()。选择一项或多项: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C.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D.夯实组织基础
题目2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主要表现在()。选择一项或多项:
A.资源约束加大 B.生态系统退化 C.环境污染严重 D.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题目22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选择一项或多项:
A.保护自然 B.尊重自然 C.顺应自然 D.开发自然
题目23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中央对于港澳的政策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不承认历史上关于港澳问题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B.暂时不动
C.“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D.留在将来适当时机通过谈判予以解决
题目24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 B.叶剑英提出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叶九条” C.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D.邓小平阐述的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设想——“邓六条” 题目25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学习型 B.服务型 C.创新型 D.纯洁型
题目26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迫切需要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适应世界()发展新趋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生态文明做出重要贡献。选择一项或多项:
A.绿色 B.循环 C.高速 D.低碳
题目27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选择一项或多项:
A.市场建设 B.文化建设 C.社会建设 D.信息化建设
题目2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选择一项或多项:
A.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B.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D.互通有无,团结合作
题目29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这一外交政策根本原则的主要依据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可宝贵经验之一 B.中国坚持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 C.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 D.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题目30关于加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说法有()。选择一项或多项:
A.把经济搞上去,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 B.要正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国情,不能因国防现代化而削弱国家的综合国力 C.实现国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D.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应更多专注于经济建设,把国防建设置于从属地位
三、论述题
题目31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中国搞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答:(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因为: 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2)联系实际说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可以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形成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就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四、材料分析题
题目32 请阅读下述材料,运用我国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有关理论观点分析回答问题:第一,我国对台湾主权的立场;第二,说明采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平解决台湾,对我海峡两岸以及对美国这三方的重要意义。
材料(1)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摘自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
材料(2)
伯恩斯坦和芒罗在《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中有如下观点:台湾将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难题。如果中国进攻台湾,美国除了援救台湾之外别无选择,否则它就有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其他亚洲友邦中丧失信誉的危险,而救援就意味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交战。如果台湾人民同意与大陆和平统一,就会使中国得 到另一块经济上的大肥肉,即美国第9大贸易伙伴和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地方,这将大大加强中国的经济力量和战略力量。(摘自〔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罗 斯·芒罗著: 《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材料(3)
一、课程特点
搞清楚教学实际,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课程特点是教学实际的主要部分,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必须首先认真研究这门课程教学的实际, 切实搞清楚这门课程的特点, 把握这门课的教学规律。从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这两个角度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政治性、科学性兼具, 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政治性和科学性同生同长, 天然结合, 内在统一。政治性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中都具有的一个特性, 是一个共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中与现实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 其政治性更加强烈。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
2. 既具理论性, 又具实践性,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理论一样, 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直接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己任, 这一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3. 既体现逻辑性, 也体现历史性, 是一门逻辑性与历史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相关命题、观点、思想做逻辑分析和逻辑描述, 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描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学科来讲, 在阐述其理论时, 做一定的历史回顾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科学理论总是历史的产物, 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事件、活动相联系, 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科学认识理论创新的价值与真谛;就有可能把理论看成只是原先的一些命题、观点的逻辑推演, 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理论。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做历史回顾, 就不可能深刻地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道理,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的由来,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道理。
4. 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和主要内容,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史实的阐述上与《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会出现必然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涵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学科, 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存在内容上的重复。
5. 教学内容综合性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军事学、生态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诸多学科, 是一门由诸多学科知识组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大学科。
6. 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既强调知识、能力的培养, 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同时, 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国情观、荣辱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等德育的重任。
7.“教材”稳定性不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而实践变化之快、经验积累之多、新理论出现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使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材总是处在一个不断丰富内容, 不断修改、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 教材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
8. 教材普遍性、概括性强。
目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其科学性、逻辑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内容也是相对适时的。但因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内容, 因为内容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远离了学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 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教材很难科学解答学生思想中的各种困惑。
二、教学对策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特点的认识, 笔者认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天然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 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在政治性问题上, 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而且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饱满的政治热情、严格的政治纪律意识、严肃的政治态度、真诚政治表达。在科学性问题上, 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上, 靠科学性来保证政治教育的可信度;要通过学术性来体现政治性, 要力戒政治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空洞化。
2. 正确处理整体与重点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是让学生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问题就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必须秉持整体意识。但是,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庞大,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这门课程的内容逻辑结构上也有主次之分, 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和核心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抓重点, 要有重点意识。
3. 正确处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注意各门学科的协作。
对于各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的交叉重叠问题, 孤立的课程教学会使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程中反复讲述, 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加剧学生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消极心态, 也会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 降低教学效率。因此, 需要通过教学协作来预防并克服这些问题。
4.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为了实现有效的政治教育目的, 教师必须要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想的“内化”实现政治素质的提升。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 变教师正面灌输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 教师由原来的单纯的传授者真正转变为课堂的启发者, 学生在课程中由他主性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教育。
5.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必须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一,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其二,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通过亲身实践, 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三, 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其四, 注重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
6. 正确处理既有理论与新生理论的关系, 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定位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是纯粹概念原理的推导和演绎, 而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 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 面对每天接触到的种种现象和现实问题, 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是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7. 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关系, 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 要切实注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尽最大的可能,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把普遍的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结语
教师要自觉提高责任意识, 既要作教学任务的承担者, 又要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教学, 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规律之真, 务提高教学效果之实。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 要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鼎盛, 邵穗生, 黄晓江, 李军, 丁旭光.广州地区青年学者“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 1988, (02) .
[2]全面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三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 1991, (01) .
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力求基本稳定,稳中略有变动,就是在政治常识中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基于目前高三政治常识教材的变动而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理论阐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什么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只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2)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认识总是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2政治学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只有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前进。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党,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发展和完善,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4)这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需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怎样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自觉按规律办事。我们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对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特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把握时代特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遵循从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次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5)认识总是发展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自觉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
2政治学角度
(1)国家要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文化职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j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要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3)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始终不能改变。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需要大力发扬求真务
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7)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抓好党的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
(9)加强和完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二、科学发展观
(一)为什么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来看: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企业角度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创新民族品牌,实现出口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民族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走出困境的根本之策。
(2)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低劣问题、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问题等都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按规律办事。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和模式来解决,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按规律办事的重要体现。
(4)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6)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这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5)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怎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看: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升国内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6)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从企业角度看:
(1)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3)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让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4)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2哲学角度
(1)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即要不断研究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需要按规律办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3)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五个统筹”的思想把城乡、经济社会、不同地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了从整体着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内部经济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发展同政治、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决定政治、文化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坚持“五个统筹”,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国家应全面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人为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国家机关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权力机关加强立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统筹兼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一、单选题(共 26 道试题,共 52 分。)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中()将长期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落后的社会生产 C.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D.落后的生产力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
满分:2 分 选:B 2.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民主联盟性质的 C.人民民主性质的 D.社会主义性质的 满分:2 分 选:D
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A.议会制
B.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君主制 D.委员会制
满分:2 分 选:B
4.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回收以及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上海磁悬浮列车开通营运,“嫦娥一号”奔月等等这些说明:()A.我国已经实现了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B.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C.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D.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满分:2 分 选:D
5.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中国政府承认不以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
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满分:2 分 选:B
6.我国改革的重点是()A.经济改革 B.政治改革 C.社会改革 D.文化改革
满分:2 分 选:A
7.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海湾战争 B.第三世界崛起 C.北约东扩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满分:2 分 选:D
8.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全面发展成熟而形成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C.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满分:2 分 选:A
9.政体的实质是()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联盟关系 D.各民族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满分:2 分 选:B
10.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A.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做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D.人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
满分:2 分 选:C
1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满分:2 分 选:C
1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A.科学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B.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C.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D.先进世界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满分:2 分 选:B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A.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满分:2 分 选:C
14.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是()A.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B.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实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满分:2 分 选:C
1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本质属性 B.重要特征 C.理论依据 D.重要坐标
满分:2 分 选:A
16.中国共产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1935年的遵义会议 B.1945年党的七大
C.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1956年党的八大
满分:2 分 选:B
17.区别新旧两种不同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A.革命的动力不同 B.革命的对象不同 C.革命的前途不同
D.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满分:2 分 选:D
18.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效益片面追求速度发展就是失去经济发展的真正含义和真实意义。离开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是虚假的速度,难以持久,并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段话表明:()A.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B.经济发展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 C.效益是速度、结构和质量的最终反映 D.效益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
满分:2 分 选:B
19.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是()A.生产力标准
B.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 C.“三个有利于”标准 D.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满分:2 分 选:C
20.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A.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C.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满分:2 分 选:A
21.构建和谐社会是()的必然要求。A.发展经济 B.政治清明 C.社会稳定
D.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
满分:2 分 选:D
22.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用()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比,它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A.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B.消除两极分化 C.实现共同富裕 D.消灭剥削
满分:2 分 选:C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正式通过是在()A.1987年 B.1990年 C.1993年 D.1997年
满分:2 分 选:C
2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问题 B.各民族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C.各民族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
D.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满分:2 分 选:D
2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A.能否消除剥削现象 B.能否实现社会公正 C.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能否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满分:2 分 选:C
26.世界格局多极化是()的必然结果。A.各国经济发展 B.国际关系发展 C.各国军事力量对峙 D.全球经济一体化
满分:2 分
选:B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C.它决定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
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E.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满分:3 分 选:BCD 2.在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天人合一 E.民生富足
满分:3 分 选:ABC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A.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E.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满分:3 分 选:ACE
4.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B.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C.实事求是。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E.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满分:3 分 选:ABCDE
5.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改革开放
B.以公有制为主体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D.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E.两个文明一起抓
满分:3 分 选:BCD
6.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包括()A.侵略我国领土主权的侵略者
B.在我国境内从事破坏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C.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煽动**、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D.重大刑事犯罪分子
E.从事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流氓滋扰活动的违法犯罪分子
满分:3 分 选:ABCD
7.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的改革。A.根本制度 B.经济 C.政治 D.社会 E.文化
满分:3 分 选:BCDE
8.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A.以坚定的信念培养人 B.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C.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D.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E.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满分:3 分 选:BCDE
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E.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满分:3 分 选:ABCD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A.传播时期的中国化 B.民主革命实践的中国化 C.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中国化 D.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中国化 E.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中国化
满分:3 分
选:ABCDE
三、判断题(共 9 道试题,共 18 分。)V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对
2.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4.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和谐的社会。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5.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对
6.社会主义改造相对于改革而言是历史的倒退。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7.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以人为本。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9.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本人的思想。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7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试题(开卷)
2017年12月
一、论述题(50分)作答要求: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1.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25分)答: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共同构成中化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二)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内含以及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活动中所发挥出来作用的大小,可以透视其国民的理性程度与成熟水平,因而成为衡量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它的内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例如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创业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 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25分)
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如果说社会主义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历程,是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部雄浑交响乐的华彩乐章。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实践是最硬的标准,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习总书记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材料1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一大批新型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 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加强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材料2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来源《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材料3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来源《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国家的对外职能(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4)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5)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6)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8)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9)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我国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一基本外交政策原则的理解。
答:和平发展的目标对内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对外是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指导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一方面要为我们的和平发展争取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延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要以我们的和平发展促进国际大家庭的和平,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高举共赢的旗帜,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需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最终达到我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持久和平环境。我国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又通过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与其他国家包容互鉴,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因此,追求共赢是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当前,国际关系步入新时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随着大国力量消长和战略心态发生明显变化,中国与美、欧之间战略互信缺失的问题,突出表现于频繁见诸西方报端的发问和责难,如“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吗?”、“和平崛起从来不是板上钉钉的”等,既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担忧,也凸显了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此时,“外交”对于弥补所谓“守成国”和“上升国”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尤为重要。
1、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吗?为什么?
答:在我认为呢,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容并不吸引我,讲的都是些思想理论,虽然很重要,但不感兴趣,也很难理解;而对于这门课程是否感兴趣,这要看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如何,如果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就如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老师对着天花板讲课,自个讲自己的,来上这课根本就是浪费青春。但换另一种方式上课,如上《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脱离课本讲授,评判性陈述历史,课堂有趣轻松,我就特喜欢上这课。
3、你对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建议?
答:
1、互动式教学,给学生自主思想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内容不限定课程内容,可发表对社会热点等的评论。
2、授课过程中老师可适当发表对某些观点理论的看法以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以专业角度抨击社会百态,以独特的视角评论社会现象。
4、你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一、概论课实践教学特征
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使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培养学生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升。
相比其他学科, 该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它既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又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 该课程本身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时效性和实践性, 而且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需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逐渐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感性认识,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理性认识, 促使他们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大局意识和实践操作水平。
1. 教学讲授方法多样性
在进行概论课的教学中, 教师只有把理论体系系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理论才拥有说服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因此, 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兼顾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更要有针对性, 对理论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 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
2. 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强烈的时代性
首先, 概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形式等的选择, 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范畴、思想实际及社会需要, 使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地突显职业性特点, 突破形式主义界限。另外, 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各种思潮纷至沓来, 多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 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本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环节必须讲求时效性, 实践活动紧跟社会现实、行业和地区的发展, 多层次反映专业化发展要求, 体现时代特征。
3. 教学模式主题性
改变以前以课本为纲进行授课的做法, 对教材进行整合, 分专题进行授课。抓住教材重点, 把该课程分为10个专题, 每个专题写出专题提纲, 提纲涉及学生在这一专题所要了解的内容、所要思考的问题、所要解决的方向。这10个专题是:认识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体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其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一武装斗争, 法宝之二统一战线、台海问题, 法宝之三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外交,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等, 这样便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概论课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统一, 可操作性不强
概论课涵盖面很广, 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但从实践教学看, 课程教授内容偏重于理论, 学习起来相对枯燥。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对现实社会关注度很高, 尤其是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接触社会热点问题, 他们渴望得到正确的分析或评论。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却不善于联系实际, 对多数社会热点问题缺乏深入了解, 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统一。当然, 教材内容广泛, 教师全面把握也有一定难度, 同时也使学生对此课程产生“大、空、乱”的感觉。
2. 教学主题方案观念陈旧, 时代感不强
教学方案设计需与时俱进, 紧密把握时代脉搏。然而部分教师由于不掌握社会进步最新动态, 对时政信息缺乏了解, 在授课实践中难免由于信息量不足, 观念落后, 缺乏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来丰富教学内容, 仍然按自己长期形成的教学体系, 面面俱到, 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另外,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在教学时很难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 讲授内容显得单薄甚至大而空, 使大学生很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导致大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大大降低。
3. 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多样性与成绩认定不能科学结合
考虑到这门课的特殊地位, 多数高校目前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中, 这种传统方式是最严肃、最公平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一般是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开卷考试既不严谨, 又衡量不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其实, 这是对开卷考试的误解, 开卷考试不仅能测量出学生水平, 而且是更高境界上的考试方式。该方式对教师出题、评定和学生认知、答卷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 教学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方案落实困难, 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在很多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粉笔加黑板,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使得教师讲课辛苦, 学生听课也很乏味。部分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却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此外,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数院校一般都采取大班教学, 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互动活动就相对难以开展, 教师循序渐进、一讲到底, 自由讨论、情感交流等环节缺乏,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5. 学生的知行难以统一
当前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思想观点是正确的, 意识形态主体是健康向上的,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重视不够, 对课程学习存在急功近利的情绪与行为, 认为专业课对前途有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对乏味、枯燥, 实用性又不容易体现出来, 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另外部分学生认为国家大政方针、意识形态是执政者的责任和义务,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
三、提高和改进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第一,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 采取多种手段设计教学环节, 要在精讲中多看、多思、多练, 全方位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采取主题演讲、集体讨论、社会实践调查、学术报告会等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 多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重要知识点, 联系实际, 组织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 最终由教师分析总结。这是一种启发性互动式教学方法, 目的不是单纯要求学生寻求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是促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 运用主观能动性, 增强运用所学理论来解释社会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的筛选、收集整理, 在组织过程中加深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不仅能从具体案例中获取知识和思维方式、方法, 而且能够有条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
第三, 采取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现实需要,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通过教师的启发, 引导学生自觉思考, 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相结合, 采取双向发问、有问有答的方式讨论问题, 最后由教师分析总结,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第四, 有计划地使教学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在身体力行中使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在假期中多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返校后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 影响、带动周边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 在实践中扩大学生的社会知识面, 培养其人文素质。
2.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 开展专题教学活动
第一, 及时关注国内外多种信息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中时刻注意吸收新知识, 引进新内容。概论课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 相反它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继续丰富与发展。因此, 要不断用新的实践经验和材料去发展这一理论, 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 随时注意展示最新知识和理论成果, 并结合课程的理论内涵进行充分解读和论证, 这样才能凸显概论课的时代性,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第二, 统筹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历史, 讲好概论课。一方面, 要融入党的历史来讲授概论课, 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历程, 从而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另一方面, 要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来讲授概论课, 以提高大学生正确地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自觉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指导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去。
3. 进行教学改革, 综合考核学生成绩
可采用开卷考试, 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另外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出勤、学习和在讲座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最后的考试成绩来综合打分。开卷考试的特点是开放性, 题目灵活, 更加注重知识体系构建, 理清章节之间、问题之间的关系, 注重测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
4. 畅通经验交流渠道,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在院校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 通过研讨会、网络媒体等途径, 使同校、校际之间共同探讨课程教学问题, 交流实践教学经验。经验交流活动不应局限于教师之间, 在师生之间也可以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设计多种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 必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所在, 师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必要。
四、结语
目前, 概论课教学实践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 但仍面临着巨大挑战。概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不断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概论课的作用, 使学生全面掌握概论课的相关理论, 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面对和分析判断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 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还比较薄弱, 因此, 应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提高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概论课教学特点, 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0) .
[2]王晶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互动式教学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1, (5)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毛泽东提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外关系诸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正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群众路线,贯彻执行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科学文化中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对外关系上,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中共十三大制定了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提出三个有利于。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方向前进。
4、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
主题: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的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推进科学发展;坚定不移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共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内容都是产生在: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中国国情没有改变,理论主题没有改变,实践基础没有改变的基础上。
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中国国情: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理论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论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4、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经过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理论根据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
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中国社会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答案】推荐阅读: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07-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_阶段练习和答案06-30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06-21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10-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