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译文(通用5篇)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
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然后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然后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然后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然后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然后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然后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然后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一、王维的总体画风
数百年来, 由于《明史》中关于王维的伪画论在画史学界甚嚣尘上, 有关王维真实画风的争论从未停歇过。北宋时期, 文人画成型崛起, 与有着正统代表的院体画分庭抗礼。明朝时, 文人画在与院体画的争斗中落入下风, 被迫调整整顿。以董其昌为代表的画家们为继承和发扬文人画温雅娴静的风格, 以对抗吴、浙画派, 提出南、北宗之分。宋明时期文人画在崛起与抗争的过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需要树立一个英雄般的权威, 王维即是他们看中的对象。王维在唐朝时期虽有不少画作, 但在当时并未被归入画家行列, 他的文化身份始终是“诗人”。王维死后, 其画作被文人画派奉为神品, 被隆重推出, 王维本人也被封为“南宗之主”。这一戏剧化的过程, 难免增加了对王维真实画风客观考究的难度。
苏轼曾把王维和李思训的画作相提并论。在苏轼看来, 李思训青绿山水的画风流派与王维的画作并无太大差异。在《陆俨山集》中有一段对一幅唐画做鉴定的描写。文字中透露出鉴赏的人们有对画作作者究竟是谁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王维和李昭道。这幅唐画究竟是何人所作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 《陆俨山集》中的文字记载反映出王维的山水画的确与青绿山水画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明代金石学家、收藏家、绘画鉴赏大师都穆在他的《寓意编》中明确指出王维的山水画属于青绿山水流派。有关王维山水画青绿着色风格的文字记载甚多, 但关于王维水墨作品的记载以及王维画作的水墨画派的评论却鲜有记载。明代詹景凤所著的《东图元览》提到过, 王维的《精能图》是一幅长约5丈的水墨画。但该画作并未有款印和题记, 很难判断是否为王维的真迹[1]。
总之,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 王维的山水画虽不能完全确定属于青绿山水画风, 但也难脱与青绿山水的关系。在董其昌看来, 王维的山水画一改中唐以前重色平涂的风格与习惯, 创造性地采用渲染的手法, 注重勾勒出布景层次的深浅幻化。王维的画风总体上与写实风格渐行渐远, 转而对意境尤为讲究, 凸显作品的精神内涵。
二、王维绘画的特征
据史料记载, 李思训及吴道子的画作曾是王维的临摹和学习对象。《唐朝名画录》中言及王维画作中山水松石的线条勾勒都极像吴道子的风格, 只是神韵方面有王维自己的特色。《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评价王维画作时称, 在李思训青绿山水重视色彩与写意水墨山水重视线条之间, 王维选择了综合型的绘画技法, 即“渲淡之法”。所谓渲淡, 是指墨加水之后所发生的一种层次变化, 它可以改变山石的结构层面, 使山石线条与颜色的界限变得模糊, 增强了画作的表现张力和艺术效果, 同时画作的内涵意境更加玄妙。王维“渲淡之法”的运用开启了唐代水墨画的先河, 也是对青绿山水画的一种创新, 因而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王维破墨作画, 轻于色彩也是他绘画特征之一。还是在《历代名画记》中, 张彦远说他曾经亲见王维破墨作山水画。所谓破墨山水, 就是运用墨的深浅渲染替代青绿山水中运用具体颜色描绘山石的做法。墨的颗粒感比水彩的颗粒感更细、更小, 且墨与水彩颜料相比, 有不粘笔的优势, 可以细腻地展现出画作的笔触效果。再有, 墨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能不断叠加显出更多的层次。王维的《雪溪图》就是他破墨山水的经典代表作之一。《雪溪图》所描绘的是雪后山溪江岸的别样景致。近处亭榭篱栏、小桥流水;中景小舟泛于江上, 岸边有孩童追赶嬉戏;远处皑皑雪山直入云霄。此佳作充分体现了王维古雅浑厚的水墨功力。雪山下用淡墨渲染, 逐层破墨, 显出五色五层效果;江水采用远近不同的淡墨稍染, 使实景中单调如一的江水在画纸上疏朗有致、层次鲜明, 显出雪后寒江的无比清澈。王维的破墨作画雅致天成、意蕴独出, 完美展现了诗人王维的绘画才华[2]。
除此之外, 王维绘画作品中的线条还具有浓厚的书法意境。《历代名画记》中评价王维画作的线条为“笔迹劲爽”。所谓劲爽的线条既不同于吴道子人物画线条的刚猛雄壮, 也不同于李思训精细刻画之风, 而是变化随意、自然曲折, 于不经意间落笔天成。例如王维的《万山积雪图》和《雪溪图》中的线条既不强劲也不虚飘, 劲力中有松弛, 自然中有刚强。这样的劲爽笔迹线条颇有书法风范, 是后世山水画家以书法笔法作画的开端。
总之, 王维绘画的特征即是以墨代色、以书为形。凭借这样高超的绘画技艺与脱俗的创新理念, 诗人王维被誉为水墨至尊、文人画祖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三、王维绘画中的禅境
王维善于将禅宗思想与他的诗画融合在一起, 他的诗朴素平实, 意境深远, 他的绘画风格飘逸, 用墨沉稳, 内涵深刻, 意境清幽, 在广阔天地间勾勒出属于他的一方田地。他将禅宗的空灵意境融入到他的绘画中, 并体现出大自然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王维自幼深受佛教影响, 虔诚笃信佛教, 佛教中禅宗思想对王维的诗画有着深远的影响。禅家提倡淡泊, 只有远离世俗纷争才能够进入禅境。王维的田园诗风格淳朴, 以空、寂、静为美, 呈现出独特的纯净世界, 读起来让人感觉内心宁静, 而“静”正是王维在隐居生活中追求的精神境界。在佛教中, “禅”也被理解为“静虑”。佛教中的“禅”与人们常说的“静”在精神上有共通之处。人们只有在内心宁静的状态下才能够写出更加贴近自然的诗篇。王维不仅能够将“禅”运用到诗中, 其画作也深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 时常透露着空与静的禅境。他还善于用淡雅的笔墨和悠远的意境构造和谐静美的画面。在画作《雪溪图》中, 白雪、凋木、冰河、茅屋构成了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村景象, 也表现出作者超脱世俗, 淡泊高远的精神境界[3]。
王维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中经常使用“白”、“青”等词语描述颜色, 他的画作在着色上也以素净淡雅为主, 凸显淡泊悠远的意境。王维将禅宗思想运用到他的诗歌与绘画中, 使他的诗画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忘我之境。王维为了在画中表现出空、静的禅宗思想, 提出“水墨为上”的创作理念, 并开创“破墨山水”的画法。在王维的作品《辋川图》中运用水墨技巧描绘了幽静山林、亭台楼阁与水上轻舟相互映衬的景象, 呈现出一幅层次分明、静谧悠远、超凡脱俗的美妙画面, 使人在身心上能够享受到审美的愉悦。另外, 王维在画作《袁安卧雪图》中, 将芭蕉与雪置于同一画面也别有一番禅味, 因此“雪中芭蕉”被视为禅画的典型代表。芭蕉在佛教中代表脆弱和不坚定, 王维将芭蕉置于雪中也间接表达了他舍弃世俗的功名利禄, 旨在追求精神升华的心境。宋代科学家沈括也曾评价王维的《袁安卧雪图》将雪与芭蕉融为一体, 是超脱俗世之作。
总之, 王维将佛教禅宗思想融入他的绘画中, 是禅画的代表人物之一。禅宗思想追求一种空、静的境界, 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也体现出了他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王维绘画中的禅境对后世文人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绘画中结合禅宗思想所表现出的空灵、悠远的意境也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综上所述, 王维融通古今画风、自成一派地开启了人文画的萌芽阶段, 其画作凸显以墨代色、以书为形的特征, 绘画中又具有空灵深幽的禅境, 这一切都表明“诗佛”王维不仅诗歌造诣高深, 而且具有惊艳无比的绘画才华, 可谓诗画双绝[4]。
摘要:王维不仅以诗歌创作闻名, 而且在音乐、绘画等方面也颇具造诣, 可谓多才多艺。本文将就诗人王维在绘画方面的才华阐发其微妙之处, 以期展现这位“诗佛”更加多面、立体的形象。
关键词:王维,绘画
参考文献
[1]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 1963.
[3]宗白华.美学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鹿柴(zhài)
唐·王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作品注释
①鹿柴(zha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②但:只。闻:听见。
③返景:夕阳返照光。“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④照:照耀(着)
作品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人语声响。夕阳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微光。
《鹿柴》赏析: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第五首。
《鹿柴》描写鹿柴傍晚时分幽静景色。诗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感觉。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第五首。鹿柴,是辋川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诗里,它所表现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山在诗人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意蕴具体化。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实际上是以局部、暂时“响”反衬出全局、长久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青苔,更突出深林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主观意图或作品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深林,斑斑驳驳树影照映在树下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无边幽暗所构成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便是漫长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千姿百态美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基调上浮动着安恬气息,蕴含着活泼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清辉、桂花芬芳、山鸟啼鸣,都带有春气息和夜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王维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译文: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一: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赏析二: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 “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名家点评:
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评论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趣事轶闻:
lù zhài
鹿柴
wáng wéi
王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én
空山不见人,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闻人语响。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影入深林,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照青苔上。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人语声响。
夕阳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微光。
【评析】: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幽静景。诗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感觉。
在诗里描绘是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傍晚时分幽静景。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诗里,它所表现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山在诗人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意蕴具体化。
如果只读第一句,或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可是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实际上是以局部、暂时“响”反衬出全局、长久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青苔,更突出深林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主观意图或作品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深林,斑斑驳驳树影照映在树下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无边幽暗所构成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便是漫长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画面上掺进一点暖,结果反而使冷给人印象更加突出。
【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译文】推荐阅读:
唐朝诗人李白有哪些诗12-05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06-12
诗人王维简介10-07
唐代诗人王维简介及代表作12-09
唐朝的故事10-30
唐朝的历史人物故事12-20
唐朝边塞诗中的悠悠02-13
唐朝文学06-16
梦回唐朝作文01-01
唐朝中秋节诗句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