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反思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学案教学反思(共10篇)

导学案教学反思 篇1

导学案作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形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学案”导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教学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了学生情况、教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

回想一年来所听的一些的导学案的示范课,结合自己上课的体会,我对于导学案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导学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导学案的定义不难看出,导学案真正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导学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导学案的设计理念要从知识梳理型转变为问题探究型,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往讲课往往是将书上的知识点罗列在黑板上,对于重难点老师就在讲课过程中强调一下,学生对此记忆并不深刻,尤其是难点,教师只是总结出结论,致使学生并没有通过所谓的教学难点而掌握解决此难点方法的目的,而导学案通过自身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处理难点的方法。

三、导学案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导学案的设置往往从最简单的自主学习部分开始,这适宜基础较差的学生,之后再针对基础实际进行深入探究,这就锻炼了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如此一来,导学案就满足了教师分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同一节课上依据自身能力掌握到应有的知识,同时增强了教学的双向交流性。

导学案教学反思 篇2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作为讲授方案, 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 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 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侧重于学生“会学”。从内容指向而言, 二者有很多的不同。

实事求是地说, 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1.简单化教学, 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导学案教学, 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 过多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的培养, 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在逐渐下降。

有一节公开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 (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 :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 四个问题逐一抛出, 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 教学过程很顺利, 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 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 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 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 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 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 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 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

教学需要改革, 教学形式需要创新, 但如果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 那么, 语文课也许会上得越来越好看, 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2.公式化教学, 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 《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 (思念北平) ?写了北平的什么 (动中有静, 布置匀调, 物产丰富, 接近自然) ?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

这种课较为多见: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 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 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 没有立体感, 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 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 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 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 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 总不免让人担心, 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的复制的, 但现实情况却是, 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

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 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 语文课, 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 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而导学案教学, 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

3.问题化教学, 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语文教学专家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中强调“重文写白”, 即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韩军认为,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 积累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语汇, 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 诵读大量古诗文, 用文言奠基, 用白话表达, 则文字极易纯粹, 典雅, 凝练, 传神。不仅如此, 他还呼唤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韩军认为, 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要是上成文字课, 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 也须由文字引发, 由文字贯穿, 终落脚于文字, 即“着意于精神, 着力于文字”。

教育专家王尚文坚持语文教学要强调“语文意识”:应关注它到底是怎么说的, 即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关注“怎么说”, 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要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 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 辨辨它的色彩, 掂掂它的分量, 摸摸它的“体温”, 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 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

以这两位语文专家的教学理念来反观语文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 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 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 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 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要求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 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 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是“语+文”,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 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主要是以写为主, 也可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 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 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 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 注重整体感知, 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 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 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 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 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如有老师讲到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大多都是把教学主题内容预设为:分析对比运用并概括作者为什么要“我心归去”。很少有能让学生去品味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如第6段,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 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 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 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第8段:“我当然知道,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 我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 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即使有老师教学时注意了这两处语句的理解, 也是局限在让学生泛泛地概括理解这些语句表达了“虽对故乡的失望, 但这是源自内心的挚爱, 因为挚爱, 所以对现状失望, 这种来自内心的失望真能滴血”, 而不是带领引导学生去体验“酥骨、悲剧般、绿得能融化、浮粪四溢、拥挤不堪”等词语的含义、连用意象的用意和排比句应用的突出效果。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 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 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 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 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 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 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在《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一文中认为,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置许多问题, 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 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 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 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 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 学什么, 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 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 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 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 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 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 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 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 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 严重变态。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篇3

【关键词】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实质在于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近段时间对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发现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引发笔者更多的思考。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市级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没有理解教学内容的编排内涵,将整体化的教学内容分割成支离破碎的枝叶,师生课堂教与学出现了许多无效行为,致使许多应该在课堂完成的教学任务实际完不成,只得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靠多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在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教育共性问题,羁绊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优势

1.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教师的备课方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要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教师的作用从学生学习的决策者变为学生自学的引导者,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不仅如此,学案的编辑促使教师更加钻研教材,关注学生,从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提高,自学习惯逐渐养成

学校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被动的课堂听讲、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自学、课中研讨、课后练习,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3.学生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记、思、答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展示。同时,学生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中,学生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途径

1.精心设计导学案是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前提

“导学案”就是“导学”的方案,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我们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平台。导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学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制定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首先,由备课组长制定好周教學进度,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好每周的主备人,让主备人自行设计出导学案初稿;其次由各位教师独立研究导学案,看导学案的总体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所选习题是否适宜、自己有何补充意见等内容;第三,由同年级教师在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共同商讨,直到达成共识;最后由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导学案。这样经过备课组全体成员的集体教研、讨论,确定的学案相对来说也较为科学合理,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因而也确保了导学案的质量。

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诸多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许多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习就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受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式接受。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才能在教师引导下实现真正的学案教学,本人在“导学案”实施中发现,对于那些自觉性好的学生来说,“导学案”教学效果就非常明显。因此,抓好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学成为习惯是实施“导学案”课堂教学的关键。

3.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保障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此放手不管。相反,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上要保持高度的精力集中,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思维障碍,把握点拨的时机。一方面,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因为课堂上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处于自由散乱状态,导致学习偏离方向,探究不能深入,目标无法达成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高效课堂的每一节课,教师都会面临如何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调整,要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及时性生成。反之,我们就会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而这也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更加熟悉教材,更深入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4.处理好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是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实施“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将预先精心编写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带着一定目的和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知识体系。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导学案”却被更多的学生认为是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将课本置之一边不管,预习时不看课本,直接在学案上做题,缺少研读教材的环节。同时,有一部分学生还把导学案看成是自己的笔记,觉得学习目标有了,重难点也有了,所以课堂上也少了记笔记的环节,少了在课本上的圈圈点点。因此,在“导学案”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

四、结语

总之,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和操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是否每一节内容都适合“学案导学”课堂教学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问题,结合学情调整教学,不断反思,逐步完善,让导学案能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晶晶.“学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J].内蒙古教育.2010年02期

秋天导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4

编制:赵增加

审核:杨明明

时间 :2014.10.31

《秋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课内探究:

一、引秋

1、说出你眼中或心中的秋。

可以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眼中的秋是

的,因为。

(友情提示:用一个词语或句子说出你对秋的印象,并稍加解释。可以从玉米、落叶等植物;大雁等动物;天空、风雨等事物,喜悦、愁思等情感方面来谈。)

2、检查预习。(1)读一读 写一写;(2)简介作者

二、读秋

学生齐读或者个人读课文。(友情提示:要注意字音、节奏、轻重、快慢及有感情等)

三、品秋

自读课文:

1、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简单说一下喜欢的理由。参考句式:我喜欢第 节的(词句),因为。

(友情提示:可以从诗句的内容、语言、修辞等方面,根据自己的感受选一个方面说。可以就一个句子来谈、一个词语、一种景物等来谈,不要用参考书上的话,要用自己的话来说,只要是真实感受就好。)

2、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四、诵秋

1、学生配乐朗读,力争读出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当堂背诵展示。

五、写秋

1、以“秋天”为题写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文字。

(友情提示:试着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选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写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体验。)

2、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三“浓郁的秋”中的诗文,摘抄描写秋天的优美诗句,并做点评。

《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揣摩、品味诗歌凝炼、形象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揣摩、品味诗歌凝炼、形象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课内探究:

(一)引秋

导入:一阵秋雨一阵凉。前几天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给我们带来了阵阵凉意,秋天来到了我们身边。同学们,你们感觉到了吗?(生回答:略)这一节我们就来聊一聊“秋”,怎么样?

先说说你眼中或心中秋的印象吧。(教师板书:说“秋”)谁先说?

(生说自己眼中的秋)

师述:这位同学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生答),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谁还想发言?

学生自由说秋天。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而且观察能力强,都抓住了秋天这个季节富有特征的景象,让老师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妙。

(二)读秋

1、检查预习

有人说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尤其是诗人眼中的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看和我们眼中的秋天是否一样。(教师板书:题目、作者)

这首诗课前大家预习了没有?(生答)

那就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何其芳。(生介绍作者)

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些我们过去没有学过的生字词,主要集中在课下注释和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大家课下读写了没有?(生回答)老师自己也找了一些自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多媒体展示),谁起来读一下,解释一下?(生回答,同学补充,师点评。)

2、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朗读是我们学习诗歌重要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秋(板书读秋)

与学生商量读的方式,是自由读还是齐读。

指导朗读,要注意诵读的节奏、重音,并且要有感情。(1)再次指导朗读诗歌。(2)学生齐读诗歌。

(3)师问学生:你对刚才大家的朗读满意吗?尤其是哪些地方?你再来示范一下。(采访平时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你认怎样才能把作品读好?

师小结:读好诗首先要投入把自己当作诗人,朗读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还要对文章有深入地了解。

(三)品秋

师述:我觉得我们的同学真棒,不公观察能力强,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你看我们这几位同学的朗读多么富有感染力。当然要真正领略秋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秋论秋”。

怎化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或者将自己不太理解的诗句找出来与同学们探讨探讨。谁先来?

(1)生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句,然后美读。(2)交流探讨阅读中自己不理解之处。

(3)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自己喜爱的一节诗命名。(4)诵读,加深理解。

(四)五、诵秋。

师述: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圣秋天的喜爱之情,随音乐再读一下这首诗,力争读出诗人深厚的感情。(播音乐,生读)

(四)写秋

秋天是美妙的,如果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秋天,肯定是件快乐的事。下面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绘秋”。

(1)学生准备(可以自由准备,也可以合作完成),时间为5分钟。(2)交流展示,欣赏评价。小结,布置作业。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秋景。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设计教学时,我力求抓住朗读诗歌和品味诗歌这两个重点难点,通过说秋、读秋、品秋、诵秋、写秋,力求让学生过一把“秋”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遵循这一主线,努力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对文本进行细腻的品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拓展。

“说秋”环节,让学生从对秋天的感悟入手,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读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齐读、个别读、听名家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感知课文内容,并让优秀的学生与大家分享朗读的经验,学生能基本归纳出语速、单调、节奏及有感情等方法,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避免了老师的生硬说教,收到了较好效果。“品秋”部分,引导学生从自己喜欢有词语、句子入手,多从内容、词语、修辞、意境等多方面谈自己对诗文的感受理解,教师加以引导点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

导学案教学反思 篇5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调控问题是课堂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过去的教学实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多制约课堂效益的因素,如果不随时解决势必影响学生的全面提高,可能出现“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现象。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机会不均等,存在部分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这是由于个别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自信心不大、学习的惰性、思维的惰性等原因,导致少数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处于“不动或被动”状态,不思考、不主动学习、不参与讨论,不主动表现自我。

在本学期初,通过教学研讨和课堂教学反思,我们加强了学习小组长的责任感,实施小组成员成绩捆绑制。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注重非智力因素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帮助学习困难生解决学习的障碍,帮助学习困难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评价,我们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把握、学习困难生的表现次数及学习困难生学习和表现的主动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在对学生评价上,我们废除和禁止了对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单独评价。比如:个别老师觉得好不容易这些学习困难生能展现自我了,就格外地进行表扬,从教学实践的体会来看,这有可能会刺激学生的自尊心。

再比如在小组合作交流时,由于组长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

生,由于学生普遍存在依附的心里特点,所以作为优秀生的组长的意见具有先声夺人之势,影响或左右了其他组员的正常思维,导致学习困难生产生“不思维,等待接受他人意见”的惰性学习习惯。

为解决这个问题,本学期我们要求在小组合作交流时,要求组长先不要提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讨论,并负责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偏差进行“商讨式”的纠正,组长要注意调节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气氛,引导和调动学习困难生的参与意识,给学习困难生提供发言的时机和机会。

再就是学生的注意力过于注重轰轰烈烈的活动,注意力随活动方式和活动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影响了对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连贯性,导致部分学习困难生过于注重活动的表面。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近乎“热闹”的讨论和“轰轰烈烈”的辩论,包括一些学习困难生也是这样。从表面上看好象是很积极、很热烈地参与学习活动,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对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提高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了“双基训练”,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生的双基知识的把握,主要从两个环节入手:一是课堂提问和课堂展示;二是达标测试;逐个把关,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兵教兵”、“兵管兵”、“兵练兵”、“兵强兵”落实到实处。

导学案教学反思 篇6

长存外国语学校 王 钊

自从我校开始“导学案”的教学改革活动开展以来,其教学的优势已逐渐体现。课前学生预习效率高了,课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课后学生更落实了。通过这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现总结如下:

一、导学案的设计与改良;

语文导学案由我们集体研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最初的设计只是遵照别校固有的模式,将每篇课文按课时分成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和课后练习五大块。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是灵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每本教材由不同体裁的文章组成如本期必修3就有:小说、诗歌、科普文与文言文。而每单元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因此,课型的灵活性就决定了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的设计就必须体现这一点,否则,学生不仅会逐渐厌烦这千篇一律的学案,而且也达不到相应的学习效果。于是,我们经过商议决定在同样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导学案进行小小的改良。

首先,对现代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的导学案设计,我们注重多补充、多分析、多拓展。对于自读课文的导学案尽量简化,能自行完成的甚至干脆就不在课堂上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还节约了我们的教学时间。

其次,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被学生称之为第二外语,而每一篇课文都很重要,且大都要求背诵。导学案的设计必须针对高考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文言文的分析易少而精。我们将当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集中简化,改成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检测卡,每课一测。老师只需收检测卡不用收所有导学案。这样即能及时督促学生落实,又便于老师检查,还能避免学生相互抄袭。

最后,为了使导学案更美观,更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导学案的页脚插入了相应课文作者的经典名言,如:在《过秦论》导学案中插入贾谊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师说》导学案中插入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

二、导学案的课堂运用和学生活动的开展;

“导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尤其是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基础差。学生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会做以下工作:1.把学习目标交代清楚,甚至用课件展示目标;2.进行全班巡视,检查学生的学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进行二次备课;3.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4.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教师必须讲,而且要讲明、讲透,以突破重点难点。

在学生互动方面,很多学生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热衷于互动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十分活跃,可是却往往忽视独立思

考和进行自主训练。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独立自研、自做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把自学、自做与交流讨论严格区分开来,先让学生自学自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2.强化多人次的板书展示,反馈学生思维与结果的准确性,用板书促进学生认真独立的自研自做的习惯能力的培养。3.对学案要收回认真查阅,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加以个别或整体的纠错辅导。训练独立学习的规范性,提升效率,实实在在地落实“学案导学”。

三、学生学习评价机制逐步完善。

目前,我们大多采用的是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其实这种评价机制在我所教的班级已经越来越显现其弊端,即各小组内总会有一两个“南郭先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总还是平时学习较认真的那几个。“四个臭皮匠”或是“六个臭皮匠”能否合成一个“诸葛亮”,还是个问题。在我们语文组有几名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每个小组成员编订学号,由小组长列成表格,对每个成员回答问题次数,背诵默写课文情况详细记载。我觉得这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总体说来,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施展。当然,任何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于一定的弊端,而学案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如:

1、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常常会忽略课本,不在课本上做任何

记录,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抛弃文本的情况。

2、学生过度沉浸于讨论,答题加分,而对学案中一些关键性指示语句一扫而过,不能集中精神耐心倾听教师的点拨和指引,造成学习任务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展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希望在来年,我们能继续探索、实践这种“高效”方式,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导学案教学反思 篇7

经过一学年“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导学案教学模式体验, 我深刻领悟到以下几点改变。

一、“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导学案教学模式, 要教师备好学生, 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能够科学地设计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 中小学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的“学习力”被束缚, 因此不进行课改确实不行, 我们学校的“以学定教, 多学少教”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互帮互助、互督互查, 这样带动了后进生积极参与课堂, 无形中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对课前学生预习要求较高, 这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参加到课堂中来, 这正是学校立足学情, 减负增效,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尝试。如课文例题:AD是△ABC的高, 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 求证: AB·AC=AE·AD, 而我在导学案中减弱其条件, 可变换为:△ABC是⊙O内接三角形, D、E分别是BC、AB上的一个动点, 若∠ABE=∠ADC, 则AB·AC=AE·AD是否成立?若成立, 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 说明理由。在精讲质疑、归纳总结教学环节中, 我充分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真理, 这样就把教师示范例题和学生模拟例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背景复杂、条件多变、结论发散、方法多样等变式教学方式, 把单一化、固定化模式转变为多菱化、多角化和多面化模式。并且在此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快和欢乐氛围, 人人产生渴求学好数学的欲望, 从变式训练中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兴趣。

二、“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导学案教学模式, 促使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注意有效教学, 每个教学环节应注重教学效果, 有意识做到“以学定教”

当然在当下教学中, 采取导学案辅助教学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果合理地运用导学案, 确实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但是我们平时的“导学案”有时又变成一双无形的手, 牵动着课堂, 牵引着师生, 老师为了完成已设定的“导学案”, 直接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 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 教学进入了另一种固步自封的境地。可见我们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还需斟酌, 不可设计太完美、太多, 不可随意添加, 应在课堂上给学生思维的灵动留下充足的空间。让“导学案”成为学生高效学习的“导师”, 但不能成为老师驾驭课堂的“军师”。

三、“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的“生成性”和精神的“成长性”,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自己互帮互助、互督互查, 这样带动了后进生积极参与课堂, 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要求较高, 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调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意味着要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参加到课堂中来, 教师从讲授者到引导者的转向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性的认可和尊重。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上。正如每 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 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 也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 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俗话说, “为什么”是思维的开始, “怎么办”是思维的运作。老师的导学就要激发学生思维的开始和思维的运作。例如, “日历中的方程”一节, 我利用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只小鸟站在树上对正在树下玩耍的卡通人说:“今天我要去旅行了, 我旅行这一周的日期之和是84, 到时候你可要去车站接我呀!”说完, 小鸟拍拍翅膀就飞走了。卡通人摸着脑袋犯了愁:“我该哪天去车站接小鸟呢?还是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吧!”画外音, 要想帮卡通人解决这个难题, 我们首先要掌握日历中的哪些规律呢?这时, 大屏幕上出现某月的日历。初一的学生都喜欢卡通人的形象, 都想帮卡通人解决这个难题, 也很想知道日历中的规律, 因此学生们都跃跃欲试。通过我的引导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很快就找到了日历的一些规律:1.一行中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1;2.一列中的下一数比上一个数多7;3.左下方的数比右上方的数大6;4. 右下方的数比左上方的数大8……卡通人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了。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一次探究。

四、通过我们学校实行课改的“以学定教, 多学少教”为主思想的“导学案”模式的开展,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逐渐发生转变, 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引导者, 课堂教学的开发者,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真正享受素质教育

课改前我上课会犯一个共性问题, 学生遇到障碍时总是替学生解决, 怕耽误课堂时间。然而实行课改的“以学定教, 多学少教”为主思想的“导学案”模式以后, 我在两个班的教学中采取的不同方法, 一个采取讲解方法, 一个采取不讲只“点拨”的方法, 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乐趣。结果在时间上两班差不多, 但学习效果截然不同, 一个班级学生习得的知识容易遗忘, 而另个班级学生习得的知识记忆牢固, 且运用灵活。因此, 教师应该舍弃传统的“有困难找警察”的习惯做法, 要善于抓住“困难”这个契机,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或是老师的“点拨”帮助学生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个环节处理好的老师, 能把“问题”变成课堂上难得的“生成点”, 教师利用好这个“生成点”, 便能够让课堂出彩。

导学案教学反思 篇8

2011年扶绥县教育局在全县推广扶绥县扶绥中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根据“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实情,本人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受益匪浅。

这节课让学生认识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学会运用燃烧所需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认识到通过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体会科学利用燃烧的重要性。

课前教师掌握学生学情,课后学生则在学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或教学建议、意见等内容,教师在学案的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教学反思,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用于小组交流,使经验得以积累,把经验教训和不足提炼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教学时笔者把本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小组间PK,课堂气氛“活”了起来,真正让学生“动”了起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导学案教学反思 篇9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2、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可以 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认识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的而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难点: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 炎黄子孙翘首以盼!

10月12日上午9时整,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二、走进作者:

廖文根,江西樟树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获文学硕士 学位。208月进入人民日报社。现为教科文部编辑(记者)并担任中央常备记者,主要负责科技新闻和中央重要时政新闻报道工作。人民日报记者。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瞩目(      )     绥中县(      )     浩瀚(      )    蕴含(      )

载人(      )     翟志刚(      )     瞬间(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朗 读基础较好的2-3位学生模仿记者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合上书本,凝神谛听,让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现于脑海。

2、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

4、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6、教师总结归纳: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 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先组织学生自读勾画,再同桌相互交流,畅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班级交流,组织学生互评。教师应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

五、 合作探究:

1、此文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 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更集中报道,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2、文章8-11插叙交 代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能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吗?这些插叙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八段:简要介绍宇航员的挑选。

第九段:介绍杨利伟的简历。

第十段:介绍人类的飞天历史。

第十一段: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

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

(第一问需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作引导,例如从消息的结构五部分、通讯的篇幅长短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些提示,唤起学生的旧知。若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将文章改写为一则100字左右的消息,加深学生对本则新闻专注于场景描写的独特构思的理解。第二问重在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及理解“插叙”这一种叙事手段的功能,教师也可适当举例文。)

六、 精读品析: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可从句子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

例句: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 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优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反复诵读,含英咀华。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赏析要旨,让学生有“法”可依,当然也鼓励学生有新颖的角度。对学生的评价,只要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精彩的点评要毫不吝啬地表扬,好词好句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对优美语言的感觉能力)

七、拓展延伸 :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

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

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

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评价出征意义

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以时间为序

二、交代时间、地点与场景

(插叙)

三、杨利伟奉命出征场面

四、杨利伟踏上征程

教学反思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是20的一件盛事,本课牵涉到很多航天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比 较高,在预习过程中,就有几位学生向我提出关于航天方面的种种疑问, 这在从前是没有的现象,于是我因势利导,立即让他们进行相关书籍阅读,网络阅读并做好整理,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搜集阅读的能力。课堂上我多穿插鼓励性的引导语和评价语,果然学生们较从前都愿意发言了,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另四人一组品人物形象,两人一组模拟现场采访,三人模拟新闻报道等,这些安排让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还有课堂评价方式多样化,模拟新闻报道时,评价形式有两人互评,大家评,自评,提高了大家的表达能力,参与能力和上课的积极性。 遗憾的是本课的失误也不少:

1.课前的准备时间失误

这堂课我本着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的准备时间充裕,做学案,读课文,搜集资料几乎用去两堂课。学案内容也是充实而详尽,课上完后才发现学生准备得太“充分”,以致课上所提问题回答的准确无误(照参考书答),作为老师都无需点拨,无法点评,目前最让人担心的便是“他们真正理解了没”。

2.课堂时间安排失误

课堂时间安排有误差,重点研讨“走近英雄”时间过短,这部分本来安排的角色朗读也未展示,反而课堂延伸的“现场模拟采访”部分安排时间较长。严重的后果便是重点突出不明显。

雷真民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导学案教学反思 篇10

知识与技能

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 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 妙之处。

难点: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识尽愁滋味的辛弃疾来到了江西上饶,如今他已经49岁,年少时的他曾是个骁勇善战的将士。二十多岁 他就在 济南起义,曾带骑兵五十人 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一天夜里他喝醉了酒写下了这首《破阵子》

二、走进作者:

1、《破阵子》选自《        》,作者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麾下(      )    炙(     )   了却(     )   的卢(     )

2、 解释:

吹角:      八百里:     麾下:       炙:       五十弦翻:

塞外声:              沙场:       霹雳:      了却:

四、学习诗词:

1、上片写哪里的生活和战前准备?

2、第一句连用哪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词中哪两个词语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3、“沙场秋点兵” 暗示战斗即将开始。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什么的气氛?

五、精读品析: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2、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 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为什么说这首词是“赋壮词”?

六、反馈检测:

(一 )【知识迁移】

请根据提示,写出你学过的爱国诗词。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__________ ,__________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④ __________ ,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二)【中考链接】

1、《破阵子》词中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2、下边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用简洁的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教师 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 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上一篇:艺术学概论考试版下一篇:读书励志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