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眼中的中国精神(共11篇)
“其实赛后我在后台偷偷哭了,我还是很激动的”,在颁奖台上,任茜显得十分腼腆。尽管年纪轻轻,但这位懂事的小姑娘在成功的路上,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任茜来自于单亲家庭,从小跟着妈妈长大。3岁的时候,受外公的影响开始学习体操,6岁开始学习跳水,在成长的道路上,任茜虽然内敛、不善言辞,但却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在四川省队的时候,任茜从未放过一天假,连周末都从不休息,一直坚持训练,她的坚持与执着让家人十分心疼,却也是因为这些特质,使她进步神速。
在全国跳水冠军赛上夺得第四名,随即进入国家跳水队。全国跳水锦标赛任茜一举获得女子单人10米台冠军,成为国家队的跳台主力。在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眼中,任茜是当今女子跳台最强的选手,然而去年的喀山世锦赛上,任茜由于太过紧张而发挥失常,屈居亚军。尽管如此,任茜仍然是10米跳台项目当仁不让的主力,首次征战奥运会,她便赢得了个人首枚奥运金牌。
“这块金牌,我特别感谢妈妈,她为了我付出了很多”,据了解,任茜自从练习跳水开始,便与妈妈聚少离多,20进入国家队之后,任茜更是很少回家,在里约奥运会的周期,她甚至三年未回过成都的家。
懂事、坚强、淡定,这是年仅15岁的任茜身上展现出的“标签”,在周继红眼中,如今女子10米台项目上,任茜已经进入了“无人可比”的境界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中国首位00后冠军的任茜的故事
2.里约竞走冠军刘虹的故事
3.张继科励志故事
4.宁泽涛在里约奥运会中的故事
5.2016最新关于励志的名人故事
6.名人故事200字大全
7.女性名人的励志故事
8.中国近代名人故事精选
9.关于爱的名人小故事
[关键词]魏微小城叙事精神家园
阅读70年代出生的魏微。我始终惊叹的是她回望捡拾而不是趋前猎取的写作态度。在她的同代作家都取大胆的“前瞻”姿态,进行着青春、时尚与身体写作时。她却选择了审慎的“回望”姿态,远离社会世俗的尘嚣和纷扰,守护自己的内心体验。魏微坦言,她最深刻的内心体验源自她所成长的70—80年代的小城与家庭:“我很怀念那个时代。和家人一起生活,拥有非常缓慢的生活节奏。80年代对我的影响怎么夸大都不过分,我觉得那是我的年代,正处在成长期,受过它的恩泽”。当魏微向世界敞开她这些细密柔软的女性体验时,我们久违了的那些温润的家庭生活,温婉的“在家感”。女性丰盈的日常生活姿态以及小城或乡村和缓仁厚的生存样态等。就带着馨香的诗意自由地飞舞在当下复杂纷乱的现实中。于是。阅读魏微就如同进行一场温馨的情感沐浴与诗意的精神旅行。
一、“在家感”的咏唱
对“在家感”的吟唱是魏微创作的核心。
何谓“在家感”?A·赫勒在《日常生活》里这样说过:
“‘家’并非简单的是房子、住屋、家庭。有这样的人们,他们有房屋和家庭。却没有‘家’。由于这一原因,尽管熟悉感是任何关于‘家’的定义所不可缺少的成分。熟悉感自身并不等同于‘在家的感觉’。比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自信感:‘家’保护我们。我们也需要人际关系的强度与密度:家的‘温度’。‘回家’应当意味着:回归到我们所了解、我们所习惯的,我们在那里感到安全。我们的情感关系在那里最为强烈的坚实位置。”真正的“家”必须使人获得亲切感、温暖感、安全感、安宁感与温情感等“在家感”:真正的“家”必须是能供人诗意居住的精神家园。与否定家庭的那些家庭叙事相比,魏微更倾向认同无论世道怎样运转,时代如何变迁,家庭始终是日常生活得以展开的最牢固的基地,家庭永远给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提供最美好的情感。为人类的诗性生活提供最自在的价值与意义。在《流年》里。魏微在七十年代革命风潮云涌的背景下,描写微湖闸水边大院里的几个家庭日常生活,如爷爷奶奶家、站长家、储小宝家等的日常生活。在缝补浆洗,炖汤熬粥。钓鱼摸虾,闲话家常、男女私情等日常生活图景的叙写中,魏微修改了宏大叙事对“家”所做的政治化与道德化叙述,重塑了“家”的和煦、明朗、生动与恣意的诗意特征,重温了人们对“家”的温暖与快意的人生体验:在《大老郑的女人》里,魏微书写的是小城一隅——“我”家院子给。我们”营造的那种“安闲”的“在家感”:
“我们说一些闲杂的话,吃着不知是谁家买来的西瓜。困了,就陆续回房睡了。有时候,我和弟弟舍不得回房,就赖在院子里。我们躺在小凉床上,为的就是享受这夏夜安闲的气氛,看天上的繁星,或者月光底下梧桐叶打在墙上的影子:听蛐蛐、知了在叫,然后在大人的窃窃私语中。在郑家兄弟悠扬的笛声和催眠曲一样的歌声中睡去了。”
这个“夏夜乘凉闲聊”的场景发生在1987年的秋天,但生活在其中的“我们”远离无商品社会的尘嚣扰攘,远离都市公寓的冰冷与隔膜,放松、安逸、惬意、自在。
如果说《流年》写的是“家”带给人们的快意感,《大老郑的女人》写的是“家”带给人们的安闲感的话。那么,《异乡》与《姐姐和弟弟》等文本写的就是“家”带给人们的温暖感与温情感。《异乡》里的子慧放弃都市生活重返故乡小城。因为都市带给她的是“梦游”与“寒冬”的“不在家感”与“异乡感”,而小城却因血缘浓情而带给她温暖的“在家感”:“毋庸置疑,她和父母都是爱着的。爱得无微不至,像一粒粒灰尘能渗入对方细小的毛孔里”。血缘之爱使子慧对“家”倍感熟悉、亲切,视之为生命的安顿之地,“她一生珍视的东西全在这里:父母、小城、朴素的生活。”当然,魏微并没有将亲情简单化,在(姐姐和弟弟》里,她也充分注意到了血缘情感的冲突性,展现了血缘亲情在时间的惰性,没理由的恨。利益,力量的此起彼伏和交叉。男女之情,犯罪感和恐惧感等多种因素中所发生的恶变,一如“姐姐”对弟弟与母亲的残忍、坚硬和无情一样。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姐姐”的追想、怀念、眷恋、疼痛与忏悔等复杂的心智活动中确证,“姐姐”在童年所亲历的那种既罗曼蒂克又汹涌澎湃的血缘深情始终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温婉动人的“妇人性情”
伴随着魏微对“在家感”的吟唱,家庭主妇形象也随之进入她的写作视域,女性的家庭角色与女性气质在构建“在家感”中所起的作用。也随之成为她思考的重要命题。对女性的家务劳动与家庭角色,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第二性》里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家务劳动,由于可以和母性事务协调一致,注定要由她来干,同时又把她禁锢在重复性和内在性之中。它们千篇一律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情况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纪,几乎毫无变化地延续下来。家务劳动产生不出任何新的东西。”此即是说,家庭角色毫无创造性,完全是女人的一种。母性负担”。魏微对此不敢苟同,她由衷地热爱女性的家庭角色,时而将家务劳动诗化,”她坐在屋子里的一张椅子上,埋头在织毛线衣。所有的门窗都洞开着,有阳光轻轻地跳进屋子里来了,秋天的阳光,柔软、明亮,像水一样微微地荡漾着。也有风,轻轻地吹开了桌子上的报纸。在空气中发出簌簌的声音。“(《储小宝的婚姻》)时而诗化女性安于家务劳动与家庭角色的“妇人性情”或“女人本色”,赋予女性的家庭角色以创造性价值。在《大老郑的女人》里,魏微甚至将自己对家庭妇女的好感泼墨于一个半良半娼的女人身上。这个女人没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只知道她是商人大老郑的露水夫妻。她来自穷困的乡下,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性情有些羞涩、拘谨,不太爱说话。但她对男人有着妇人温婉善良的体恤之心,她说“我就想着,他们挺不容易的,到这千儿八百里的地方来,也没个亲戚朋友的,也没个女人。”于是,她和她的同类女人一样,在这个临时组成的家里。不自觉地扮演了她所能扮演的一切角色。妻子、母亲、佣工、女主人:
“她们用一个妇人该有的细心、整洁和勤快。慰藉这些身在异乡的游子,给他们洗衣做饭,陪他们说话:在他们愁苦的时候。给他们安慰,逗他们开心。替他们出谋划策:在他们想女人的时候,给他们身体:想家的时
候,给他们制造一个临时的安落窝……她们几乎是全方位地付出,而这。不过是一个妇人性情里该有的,于她们是本色。”
魏微绕开道德评价,直接表达自己对这样一种妇人性情的惊异与感悟:惊异家庭妇女的神奇作用,“也真是奇怪。原来我们看见的散沙一样的四个男人,从她住进来不久,就不见了,他们被她身上一种奇怪的东西统领着,服从了,慢慢成了一个整体。”感悟家庭妇女用自己的细心、整洁、勤快与体恤,“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岁月悠长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安稳、齐整,像冬天里人嘴里哈出来的一口热气,虽然它不久就要冷了,可是那一瞬间,它存在着。”
更多的温婉动人的家庭妇女形象出现在《流年》里,如“我”的姥姥,吴姑娘和杨婶等。其中塑造得最富诗意美的当属站长夫人杨婶。在魏微看来,中年家庭妇女杨婶的美来自于她对女性身份与家庭角色的沉醉:身为女人,她安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因而无论是容颜还是气质上就显出风度与优雅:肌肤白皙,五官精致,身材轻盈灵巧,爱打扮,即使穿一件家常衣服,也很有样子,故能常常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身为妻子,她会将丈夫打扮得体体面面,将他的裤子浆得笔直,经常换洗他的衬衫,给他织好看的围巾和毛衣:作为母亲,她“把母亲做得很生动,她陶然自得,也很享受。”她不但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也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要领,比如做事的分寸感,说话的语调、眼神和手势等。更教给孩子生活的艰辛,以及对付艰辛的达观态度:作为家庭主妇,她把家里弄得干净、条理、温馨,吃穿用度极为讲究:作为日常交往的个体,她乐于助人,所到之处,能把愉悦安闲的气氛带给大家。杨婶以其善良、笃厚、能干、宽容、亲和等美好品质。不但创造了“完整、丰满、安全”的女性生命世界,也创造了“本色的,温暖的,生活化的”人生理想。由此我们说女性就是“日常生活本身”,女性代表着人生最温软最恒定的部分。
三、古朴和谐的小城
魏微的“在家感”还来自于个体所赖以生存的“小城”或“乡村”。在魏微的笔下,小城或乡村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还是一种诗意的前现代文化的象征。它所呈现出来的寂静和缓、古朴淳厚、单纯洁净的美好面貌,使它成为身心疲惫的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安顿之地与情感滋养之所,甚至成为人们馨香诗意的精神故乡。
就环境来说,魏微笔下的小城或乡村离自然最近,呈现出古朴、天然、和谐的意境美。《大老郑的女人》里的小城:“城又小。一条小河,几座小桥。前街、后街、东关、西关”,一目了然《异乡》里的老城吉安保留着古朴面貌,“青石板小路,蜿蜒的台阶,老房子是青砖灰瓦的样式,尖尖的屋顶,白粉墙……一切都是静静的,有水墨画一般的意境。庭院里有樟树、槐树、榕树、推开后窗,就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可饮用、漂洗,夜里能听到流水的声音。’《乡村、穷亲戚与爱情》里的江淮农村则美丽如画:绿荫掩映,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尖尖的红屋顶的房子镶嵌着精致的流线型的飞檐,门前有草垛、菜园子、猪圈,屋后有茅厕,田野上饱满的麦子和油菜花,黄绿相间,迎风招摇。
就人物的生活方式来说,小城居民或乡村农人的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单纯、本分、快乐、练达、醇厚的诗意美。在《流年》里,微湖闸水利院的居民,生活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里,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又有国家主人的自豪感,因而生活“平安、快乐,静静地渡着年华。”不但如此,在日常生活的细部。这些居民还表现出盎然的生活趣味,如储小宝的孩子气与多情,吴姑娘的精明。“我”奶奶的通达。杨婶的风韵与优雅等。《乡村、穷亲戚和爱情》里的表哥虽经历贫穷的磨难,但仍能用明净开朗的笑容面对着贫穷,虽蒙受过羞辱。但仍能用漂亮得体的语言维护自尊,用对人情世故的精细洞察和做事的分寸感显现自己朴素的涵养与尊贵气质,学习一点点地聚集喜悦。并将喜悦在某一个瞬间汇成巨大的欢腾,享受并感激着这欢腾。
金光闪闪的奖牌榜背后,发挥出色的“00后”运动员们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6日比赛落下帷幕之时,中国代表团共取得了16枚奖牌,其中有7块奖牌来自“00后”生力军。
不仅是奖牌,“00后”选手们积极向上,不服输的劲头,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首个比赛日,20岁的单怡霖在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坐姿比赛中拿下银牌。1岁多时,一次不经意的摔跤后,单怡霖被诊断患上了罕见病——骨不愈合。
但这并没有打垮她,倔强的单怡霖走上了体育之路。
“我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项运动,虽然经历过伤病和失败,但这些苦难从来没有打败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始终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没有事情是做不到的,自己的努力也不会白费。”单怡霖说。
即将年满20岁的张梦秋,在首个比赛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站姿比赛中拿下银牌。
起初练习这个项目时,因为身体原因,张梦秋的反应速度比其他人慢。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动作,她需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掌握。
但即使是这样,张梦秋也没有放弃,不服输的她在刻苦训练、反复琢磨技术动作之下,终于渐入佳境。
此前拿下银牌之后,张梦秋在采访中曾坦言想把奖牌换成金色,转天进行的女子超级大回转站姿项目中,她真的如愿以偿,在自己强势项目中拿下金牌。
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的“00后”郭雨洁,给观众留下了“又美又飒”的深刻印象。
开幕式后第二天,即将迎来18岁生日的郭雨洁就喜提“金容融”,在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站姿组比赛中拿下金牌。
摘金后,郭雨洁说:“我们残疾人什么都不差。我们可以站上奥运会的领奖台,我们可以成为世界冠军。不应该因为残疾人的身份就妄自菲薄。”
与她一同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的另一位“00后”汪之栋,在冰球赛场上有着出色发挥,在中国队7:0大胜斯洛伐克队的冰球比赛中,他贡献了3次助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多少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为了祖国图强,不惜奉献青春、抛洒热血,甚至牺牲生命,他们中太多的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姓,他们用鲜血、生命,和那一次次为中华民族奋不顾身的冲锋,化作这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那挺立着的中国脊梁,就是中国精神最厚重的底色。
是他们,在抗洪抢险的最前沿,用血肉之躯垒砌抵御洪峰的钢铁长城;是他们,在重大火灾现场,一边疏散人群,一边却迎着火海逆向而行,留给世界最美丽的背影。
是他们,用自己的默默无闻支撑起中国的强国梦,穿过风涛云浪,看神舟展翅北斗翱翔;是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支撑起社会的一次次变革一次次进步,踏平狂风恶浪,让蛟龙探海彰显我中国力量!
他们这些人的爱国、奉献、无私、创新的精神,才是我眼中真正的中国精神。当追星成为一种时尚,“王者”成为一种“荣耀”,“鲜肉”成为一种青春。朋友,请无论如何都要相信,这些所谓的时尚,因为缺少了中国精神的钙质营养,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中华民族的信仰大厦。
春运的人潮涌动,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超半数的国人从南到北、由西向东穿越大半个中国回家过年,浩浩荡荡人类迁徙像似洄游的大马哈鱼。春节,它象征着辞旧迎新、幸福团圆、平安健康、兴旺发达,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更是整个名族的精神支柱所在。对于不同年代的人,同一个春节,他们却有着不同的打开方式。70后认为春节是文化的传承,所以非常注重这个节日,过年必须过得有仪式感——走亲串门、团圆家宴大操大办在所难免;80后更多的把春节当成一种使命感,甚至在节前增添了一丝焦虑——中年油腻、上下都要掏红包而显得压力重重;90后则是把春节当做释放压力的时间,追求时尚的过年方式——出游度假,对繁杂的过年礼节则更多选择淡化——佛系青年认为差不多就行了;对于00后来说,春节不仅意味着可以好吃好穿好玩,更是一年一度最大的“吸金节”。价值观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影响着每一代人春节价值观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几个角度出发,以70、80、90、00后为对象,最大程度的剖析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春节价值观。从70后的集体观到00后的个性凸显现在大家口中所说的70后、80后、90后,就是指出生在1970-1979年、1980-1989年和1990-1999年的人群,由于不同时代的经济情况和人口政策不同,导致了这几个不同年代的人口数量差距也很大。在之前《“大国空巢”已成定局? | 养蛙青年盛行,佛系中国的唯一出路是......》的文章中,鱼叔曾对近几十年的中国人口数据做了详细统计,得出了: 90后比80后少了4800万人,00后比90后少了1200万人。由于“人多力量大”的口号影响,中国五六十年代人口数量激增,在带来众多年轻劳动力的同时,人口与资源的不对等性问题凸显。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中国在1971年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在1982年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很显然,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后,赶上了人口激增的末班车,虽受到国家计划生育的约束,但影响程度远不及80、90和00后。从数据看出,90后相较于80后的出生人口,可谓是断崖式下跌。由于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差距,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时过春节的方式,进而影响后来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春节价值观。上世纪70年代,基本每家每户都有3-5个孩子,春节时的红包分配、礼物分配甚至到食物分配,父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怕分配不均造成家庭的不必要矛盾,所以那时候中国整个社会很提倡“孔融让梨”精神,鼓励孩子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关爱,从而使大部分70后形成了服从分配、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而且70后的父母一辈都是经历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集体时代,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从小耳濡目染,集体观也深深扎根心里。90、00后,是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下的新生一代,由于政策限制,他们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中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加上所处时代又是中国经济腾飞期,各类物资相当丰富,他们不用花费更多精力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90、00后思维更加跳跃,个性彰显淋漓尽致。90后不再满足传统过春节的方式,他们更愿意追求新的过年方式。而对于00后来说,由于父辈的财富积累,春节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更是一次钱包满血的好机会。那些传统的过年方式,似乎在这两代人上渐渐淡去。社会财富积累结构分化80后处境尴尬80后,他们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一代,如今,他们皆三十而立,人生早已进入到工作、婚恋、生育模式。同时,住房、婚恋、职场竞争、孩子养育、父母赡养等,构成了“80后”中年普遍面临的中年危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们感到中年油腻与不明的焦虑,面对着社会主要财富掌握在70后手里和来自新生一代90后的职场冲击,他们处境显得十分尴尬。据 《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 数据显示,中国大众富裕阶层在近年来迅速壮大。2010年这一群体人数达到了794万人,2012年达到了1026万人。而大众富裕阶层的主体人群为60后及70后。70后在总体数量中占比逾三成,成为大众富裕阶层的中坚力量。2017年最新的胡润中国百富榜数据统计得出,排名前五十名的名单中,80后上榜数量仅有3个人,占6%。80后的社会财富比例和幸福指数比不上现在70后的社会财富比例,而且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被拉大。原因如下:
1、中国的房价是在2000年上升,2003年房价飙升,2005年和2007年又都疯长了一波。70后的大学生大多在1996-2003年毕业,只要家里有点积蓄的,都能买到便宜的房子。80后买同样的房子要多付出3、4倍的价格(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毫不夸张的说,70后出让给80后一套房子,等于剥削了80后10年的工作(相当于80后要给70后打工10年)。
2、中国是在2001年加入WTO的,中国的经济由于出口强劲增长,各类人才奇缺。2001年毕业大学生115万,2002年123万,2003年212万(80后上场),2004年280万,到2009年超过600万(80后主力,遭遇全球金融风暴)。2003年前毕业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工作条件会更好。对80后致命的是70后占据职场的管理和技术高级岗位,80后会缺少70后当时的机会。
1、心儿累的已不再喘息,泪儿已干涸,伤痛一阵一阵。
2、我不知道没有你的日子,谁来陪我每天的轮回。
3、心中一丝的感动,都会想到自己谱写的伤心故事。
4、夕阳刚刚散去最后一抹余晖,你就无情的离开了。
5、童年的回忆,都早已被岁月飞逝的时光所填补了。
6、触摸那些温暖留下的光华,感觉一切在闪耀的发亮。
7、不管是什么原因分开了,还是很遗憾没和你走下去。
8、感情是千金也买不到的,有了你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9、欺骗感情就是欺骗了所有的信任,这份痛会永记在心。
10、其实保持若即若离的相处方式更会引发爱情的新鲜感。
11、当我和你面对面相处时,让我感觉你是最陌生的至亲。
12、爱情不是可以分享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拿出来炫耀呢。
13、只有想不到的爱,没有做不到的对我好。
14、幸福,这个字眼,在我们之间存在吗。
15、从你要离开那一天起,我就在寻找我们的幸福。
16、雨季一直是伤感的季节,可是有了你陪便是幸福。
17、宁愿在梦里幸福的过,也不愿醒来接受你的痛。
18、我们总是埋怨幸福来的太迟,却不知道着你想眼前的。
19、你说愿我一切都好,那么用你的幸福换取你愿意吗。
20、如果我们之间还可以重新来过,可以幸福的一起走下去吗。
21、我们之间的缘分就是永恒的纪念。
22、彼此都不走,是因为还深爱着对方。
23、请用行动证明你很爱我,别口说无贫。
24、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心灵。
25、其实你永远不知道,我为你放弃了多少。
26、一个孤单的感情就从从爱上一个人开始。
27、我几度试图忘记你,却一直被记忆纠缠。
28、我们都被困在爱情这张网里,谁也逃不掉。
29、就算你不在我身边,你也依然是我心中的神。
30、记忆让我们有时嘴角上扬,有时潸然泪下。
31、这个年纪我们已等不起,想干什么尽快吧。
32、有时我会很疯狂的想你,可能是怕忘记你吧。
33、幸福只在曾经拥有过,那么你就是不幸福的。
34、明眸里的泪水清澈又明亮的倒映在水里斑斓。
35、这篇文章只有逗号,那么根本不算完整的文章。
36、其实简简单单就是幸福,人生简单点过就挺好。
37、这点困境难不倒你,那么你就是生活的强者。
38、你不在我身边,但是我们还活在彼此的记忆中。
39、爱一个人就从孤单开始吧,它不是一直就存在的。
40、每晚只有在失眠时,才承认睡不着是因为相思。
41、如果梦想与现实是相反的,那么我宁愿天天做梦。
42、我虽然眼睛不看你,但是我对你的注意力一直不变。
43、请把我一直留在你身边吧,怕以后你会不经意的想起。
44、记忆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我们还老爱回忆。
45、别再跟我说你的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借口。
46、我冰冷的双手你也再不会给予一点点温暖。
47、在这寒冷冬季下着小雨的季节,我的心依旧冰冷。
48、自从失去你我变得不再是我,像脱了壳的蜗牛。
49、美梦随着清醒而抹除,记忆随着时间而淡薄。
作为00后的我是最幸福的,因为我们到来的时候是国家发展的高端处,也是我们放飞理想,创出一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时代。作为一个高中生,首要的工作是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体现我们高中生的青春,我们要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任务,学习不是一下子就学会的东西,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白白地浪费,不会使我们虚度年华,让我们驾起青春的航班,让我们翱翔在青春的航班上。
我们是新中国的新星力量,作为00后的我在社会里贡献自己的一分薄力,我加入了义工的行列,义工是为人民服务,帮助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每当帮助他人时,自己就会感到快乐,感到帮助他人是一件幸福的事,给别人带来欢乐,自己也感到快乐。
我们的青春是否会流失呢?我们不能使自己的青春流失,不单单是学习,在做义工这些方面,还要充实自己的能力。例如: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在20xx年10月24日下午,湖北的荆州寒江中,两名青少年,不幸落水,被十几名大学生看到了,首先是三名大学生反应比较迅速,他们说:“虽然我们人不是很多,不过我们可以手拉手扑进江里,而三名大学生首当其身,走到最前头,几经波折,把两名青少年救了上来,不幸的这三名大学生却被卷入寒江里,献出了他们可贵的生命。
这三位分别是陈及时,方招,何东旭,这三位他们用自己的青春铸造生命之梯。他们难道这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不是的!他们的生命的付出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他们在救少年是什么都没想,就是因为这种精神展示了我们00后的人骄傲。
2) 找不到纠缠的原因,没什么,只是我累了。
3) 说不会走的最后也都没留下来。
4) 有一种感觉,任我屏住呼吸也按捺不住。
5) 错过一个人,那人便再与你无关。
6) 不要那么相信自己的回忆,里面那个人,不一定同样想念你。
7) 不要老是叹气,更何况你一直在吸气。
8) 对于女人来说,所有的伤痛都莫过于感情上的被骗被欺。
9) 你总是肆无忌惮地伤害着我,然后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我说着对不起。
10) 与其抹眼泪,不如抹掉让迩流泪的人。
11) 如果你放不下那个错的人,那么你永远也找不到那个对的人。
12) 宁可强的让人羡慕,也不要弱的让人可怜。
13) 不该想的别想,有些人有些事就不应该放心上。
14) 孤单不是因为没有朋友,而是没有人住在你心里。
15) 她想要很多很多的甜盖住以往所有的苦所有的酸。
16) 祈求天地放过一双恋人,怕发生的永远别发生。
17) 可能我忘不了你,但那只是习惯而已。
18) 我的世界没有小三,因为我的媳妇儿是我女神!
19) 支离破碎的想起你,还是让我那么心痛。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经常听老师们这样抱怨,一些教师更直观的感受是,“问题孩子”似乎比以前多了,上课爱插嘴、好动,甚至敢于和老师公开顶撞。
“问题”并非出在孩子身上,而是老师们仍习惯性地按对以前学生的印象来评判现在的学生,就会感觉现在的孩子处处不对劲。“‘00后’的孩子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未必局限于老师和父母划定的经典名篇,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超越了他们的年龄,在成人看来,他们可能显得太过老成,甚至自说自话。我们班里的学生大多是‘独二代’希望老师对自己要多鼓励、少批评。除了学业成绩,他们会花更多工夫在自己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上。
“00后”学生见识很广,思维活跃。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一年级班里让学生用“学”字组词,她预想的是“上学”、“学校”、“学生”等,但现在学生的答案超出了她的预设,00孩子嘴里会很快地蹦出‘化学’、‘学员’、‘学龄前’、‘留学’、‘退学’等,从一个小小的组词游戏就可以看出他们在课外接触面的多元化趋势”。“00后”学生在课堂上很活跃,他们愿意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一个小小的观点就可证明“00”后对世界的判断已和90、80后等有很大不同。
一些略带孩子气的“喜欢”和“不喜欢”,反映了“00后”学生身上表现最为突出的“自我意识”,但是一些家长和老师总是很死板的以文化大革命时的态度对待这些简单的问题,甚至会造成双方的误会。
现在学生喜欢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讲起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头头是道,而课堂上很多时候老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所以说绝大部分学生碰到问题,不是问老师,而是问同学。
“0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所属的时代是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又一页精彩篇章。与出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们有着很大不同的是他们成长的时代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且日渐成熟。他们是这个时代得到新型产物,所以大多数孩子都和以往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对象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些孩子早熟 对新事物无比好奇、接受信息的能力特强,但又存在自负,霸道,脾气暴躁,容易生气心理脆弱,容易受伤。自理能力较差并缺乏主见,胆小懦弱并时而会有自虐行为等问题。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00”后的成长中,犯错误更是在所难免。而这时候倘若老师为了不伤孩子们所谓的“自尊心”,只轻描淡写地简单谈谈,不去进行正面的批评教育,久而久之,试问孩子们究竟拿什么去衡量对错,明辨是非?
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学生受到警示,旨在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惩罚的方式有:否定性的语言评价、批评、谴责、采取强制措施、给予处分等。惩罚能引起羞愧、痛苦、焦虑、畏惧和悔恨,从而使人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努力去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的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惩罚和奖励是构成学校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开的。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漫话教育》一书中指出:善与恶,奖励与惩罚,是人的重要行为动机,是一切人类因之去工作、由之受指引的激励物和约束物,也应该用之于青少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用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惩罚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前美国总统里根在12岁时,有一天在院子里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搞碎了。邻居说,我家的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来的,你须照价赔偿。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以买125只鸡。他没有办法,回家找他父亲。里根的父亲在确定事情的原由之后,就对里根说,那你就赔吧。不过这12.5美元是我借给你的,一年之后,你要还给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就开始做檫皮鞋、送报纸之类的活打工赚钱,最后终于赚得12.5美元还给他父亲。里根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件事,并深情的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使他懂得什么是责任,那就是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由此可见,惩罚在教育中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惩罚的作用
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可以通过说教、示范等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行为目的的途径,惩罚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惩罚有促使改过和激励作用。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并进一步发展道德意识。如果学生不能或不愿正视惩罚,那么他就难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能使学生知耻,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惩罚有教育和警戒作用。惩罚可以起到一般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当你告诫孩子火不可随便触摸时,他或许不信、或许因抵挡不住跳动火苗的诱惑而偷偷地去触摸,结果带来的必然是灼烧之痛。这种痛会使孩子刻骨铭心,使他不会再随意触摸火。这就是惩罚
产生的教育效果。通过惩罚违规者,还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作用。
4.惩罚有助于维护集体的纪律。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也是维护集体纪律的有效工具。惩罚维护了纪律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二)惩罚的原则和尺度
惩罚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受到惩戒,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1)惩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
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2)惩罚的尺度
1.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并不是真正的惩罚。
2.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3.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拿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
致的: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打是亲,骂是爱”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说,成大事者,一定得经过磨砺。惩罚就是一种磨砺,对于“00”后的小孩来说只有经历过磨砺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才能在未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算的上成功。
参考文献:
【1】: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 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书院暨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连 116029)。
【2】:王呈祥,表扬与批评的外显意义、内隐意义及其对学生的不同影响.教
育评论.2001.【3】:王呈祥,论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阶段的影响.2002.【4】:王平,中小学生受罚现象透视.教学与管理.2001.5;(总126期)10-12
【5】:肖庆华,论教育学视野的惩罚.江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6】:杜绽蕾,论我国中小学惩罚实践.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张晓东,5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谈作为策略的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5
有这么一代人,他们拥有张扬的个性,他们敢爱敢恨,他们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有些自负,他们便是“00后”。
风格迥异的服装,与众不同的发型,喜欢戴上耳机听着流行音乐,嘴上还哼着不着调的歌词,喜欢在课堂上酣睡,喜欢与同桌分享彼此珍存的美事儿。是的,这就是“00后”。
“00后”的我们不乏叛逆,因为我们也需要理解。有些父母总以为我们“00后”整天“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可他们从未理解过我们。他们不知道我们整天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们的唠叨我们才会叛逆,才会成为父母眼中的“坏孩子”,才会想通过叛逆来放松自己。
“00后”的.我们不是坏孩子,只是太过叛逆罢了。
“00后”的我们不是不听话,只是太过任性罢了。
“00后”的我们不是太放肆,只是太过激情罢了。
我们不是成熟的太早,而是好奇心太强;我们不是目中无人,只是养成了某种习惯;我们不是太潮流,只是懂得了美。我们“00后”,或许眼光还太短浅,或许,我们的思想还太幼稚,但这不是青春允许的么?所以我们会继续做自己,哪怕走弯路,哪怕摔跟头……有时,我们开怀大笑;有时,我们撕心裂肺。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孩子,一个走两端的孩子,但我们依旧很单纯,很天真。因为,我们是“00后”。
花季时代,美好青春,过往云烟。我们不想留恋过去,只希望把握现在,唱响未来。是的,这,就是我们“00后”。
【00后眼中的中国精神】推荐阅读:
老外眼中的中国范文10-09
校园主管眼中的美丽中国07-01
我眼中的中国作文500字05-27
我眼中的中国物流业09-29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评价10-19
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高铁11-10
我眼中的北京精神11-15
我眼中的生命07-17
我眼中的冬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