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精选8篇)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篇1

仙桃四中

史丽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材几经改版,几年前红遍全国的网络歌曲《李雷与韩梅梅》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初中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大势所驱,而现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西方文化,教材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渗透。而通过教材来传递和渗透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这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剪纸书法歇后语,谚语以及传统节日等等。现有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课堂文化渗透和课中文化渗透,我一般把两者结合起来做。我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中华传统食物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课文中间有涉及到食物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进行教学。如mapo tofu(麻婆豆腐),glue pudding /sweet dumplings(汤圆),steamed bread(馒头),soybean milk(豆浆),fried bread stick(油条),fried rice with egg(蛋炒饭),rice-meat dumplings(肉丸),egg and vegetable soup(蛋花汤),)。这些菜单名称可以结合问句“What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dinner?”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进行操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更活跃。学生们也沉浸于一种充满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2.谚语格言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很多的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后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并且与一些西方本土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将谚语集中教授一部分或者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初一下册有一篇课文谈到中国学生在国外求学的文章,课文中有一句话“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翻译成中文就是“没有哪里像家”。在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ast, west,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学生一下就可以记住了。2.中国特色文化

中国有很多自己独有的文化。在初二上册第五单元有篇文章谈到卡通人物和卡通标志。米老鼠是美国文化的代表,那么你认为哪个卡通人物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呢?学生马上提到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我告诉他们关于西游记的一些英文表达 “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Sun Wu Kong(孙悟空),Pigge(猪八戒),Sha monk(沙和尚)。“Mountain of Flower and Fruit(花果山)。因为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他们马上就活跃起来。然后我又问:为什么米老鼠被看作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学生回答:因为他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做任何事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我接着问:孙悟空有什么和他相似的地方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分析人物性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更透彻。3.传统节日

通过节日传承民族文化。最近几年西方节日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热潮,人们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庆祝,然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更加独特。前不久刚过了万圣节(Hall0ween),学生就问我:老师,什么是万圣节?我告诉了他们万圣节就是西方传统的鬼节,还告诉他们万圣节的起源以及庆祝方式。奇异的南瓜灯以及“不给糖就捣乱”的恶作剧。顺便复习刚学的单词Joke(玩笑,笑话),play a joke/jokes on sb 以及tell jokes.然后问他们万圣节和中国的哪个节日比较接近,学生马上就想到了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或者Qingming Festival)因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所以我布置学生下去差资料或上网了解更多的信息,把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归纳一下并努力找出它们的英文翻译,如 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等等。

传统文化渗透中要注意一点:以教材为本,适当拓展,不能舍本逐末,完全离开教材体系,而是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渗透。让学生在习得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本土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

当然,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有学生和老师的因素,还有教学形式的因素。一.学生的因素

学生能否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在课后重视练习和巩固,拓宽阅读量才能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教师的因素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教学形式的因素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分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篇2

教师在英语教学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而且尽可能避免暴力和色情。

小学生的识别能力毕竟有限,而且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从一开始就教给他们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那将对其今后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

2. 内容要尽可能浅显易懂,形象生动。

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气氛下自然接受。另外,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并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 不要为了讲解文化知识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

文化知识的讲解只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英语,所以不能本末倒置,顾此失彼,不能变成纯理论的说教。

二、小学英语文化知识的渗透式教学方法

1. 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是大部分小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甚至唯一场所。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欲望,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渗透,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文化知识。我们可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着手进行。

(1)课前“自我Show”

每次利用课前2~3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这其中就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与学习文化知识相关的活动。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在黑板上书写一句英语名言、谚语、俚语、俗语或成语,并且上台进行简单的讲解。此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All roads lead to Rome.”的同时,了解到为什么很多谚语都与“罗马”有关;知道习语“a lucky dog”为什么要用“狗”来喻指“幸运的人”;明白习语“rain cats and dogs”为什么要翻译成“下倾盆大雨”。当然,在值日生报告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讲英语小故事,介绍有关的英语词语及其典故,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传统的文体活动以及常见的英语传说等。

(2)课中渗透

PEP教材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编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同步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该教材还特别重视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未来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该教材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

例如,在PEP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Culture”部分介绍西方的复活节(Easter)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漂亮的复活彩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询问学生是否认识,接着使用多媒体形象地讲解复活节的由来以及西方人是如何过复活节的,顺带介绍复活节的两个象征物——染色的鸡蛋和小兔子。在了解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以后,再请同学们思考“When do we eat eggs in China?”小学生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就想起了中国的端午节要吃鸡蛋。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复活彩蛋和端午节吃的鸡蛋对中西方文化加以比较。

(3)课后拓展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布置任务来扩展学生涉猎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PEP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Culture”部分介绍了几个常见的标志牌用语“ENTRANCE——EXIT,PULL——PUSH,WOMEN’S——MEN’S”,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去查找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牌用语。

2. 视听法

视听法是指学生通过听磁带、听英语广播以及观看原版英文影片或VCD的方式来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例如,在圣诞节那天,给同学们讲讲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虽然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了有关的知识,但内容并不直观,在小学生的头脑中难以形成具体的印象。所以教师就组织学生观看一部与此相关的儿童电影——The Polar Express《极地特快》。这部充满梦幻色彩的影片运用的全新的“动作捕捉”技术,加上生动形象的任务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在清纯的歌曲当中能够饶有兴致地观看影片,感受到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的幸福,了解了圣诞知识,并且懂得了“圣诞精神”——给予对方而不求回报,整堂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3. 说、唱、演活动法

《基本要求》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然习得文化知识,体会其内涵。

英语新教材中渗透的几个文化意识 篇3

【关键词】 英语 新教材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14-01

0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2011英语新课程标准之文化意识分级目标(五级)中指出:学生要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同时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

人教版新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识,大致分为:

一、旅游文化意识

这部分内容所占篇幅最大,如: unit11 of Grade 7: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郊游活动,学习了过去时,描写性形容词。unit 1 of Grade 8 Book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带领我们来到马来西亚、北京,在景点中感受中西方文化与爱好的差异, 提高生活情趣。Unit 7 of Grade 8 Book 2: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学习地理知识和动物,培养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怀,学习形容词比较级。Unit 9 of Grade 8 Book 2: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搜集了电脑、厕所、茶等博物馆知识,然后学习长城,兵马俑,鸟巢,故宫,新加坡等材料,开阔了学生眼界,培养了国际视野。并学习了现在完成时。Unit 3 of Grade 9: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带领大家到趣味时间公园游玩,学习礼貌性语言和如何进行交际,即语言背后的文化。

二、节日文化

Unit2 of Grade 9: I think the mooncakes are delicious!比较中国传统节日(中秋端午节)与西方节日(万圣节与圣诞节)的区别,了解中外文化习俗、饮食的差异。Unit 9 of Grade 8 Book 1: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学会制作请柬,组织聚会,培养动手能力。学习情态动词,疑问词的用法 。Unit 10 of Grade 8 Book 1: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教大家在聚会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帮助他人。学习条件状语从句。

三、卫生、环保意识

unit 2 of Grade 8 Book 2: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了解志愿者活动的意义,学习一般将来时。Unit 3 of Grade 8 Book 2:could you clean your room?学会分担家务,注意个人卫生,学会如何请求或许可,学习should的用法。 unit 13 of Grade 9: 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通过讲解拯救鲨鱼、地球的必要性,从实际做起,减少污染。学习构词法(前缀后缀)。

四、科技发明意识

Unit 7 of Grade 8 Book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学习机器人的功能 ,预测未来生活,学习可数不可数名词,一般将来时Unit 8 of Grade 8 Book 1: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学习制作美食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了解饮食的差别,学习可数不可数名词。Unit 5of Grade 9: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如剪纸、灯笼、陶罐,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学习被动语态Unit 6 of Grade 9be made of .When was it invented?学习了茶的有趣的发明过程及篮球的发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继续学习被动语态。

五、音乐电影欣赏

Unit 9 of Grade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学习音乐电影的种类,欣赏佳作二泉映月 Unit 11of Grade 9: Sad movies make me cry. 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运用形容词描绘情感,表达情感变化,养成积累习语和短语的习惯。

既然教材中包含如此丰富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需要老师的引领,学生的配合。

1. 课前准备:老师要布置预习,学生在课前做足功课,有备而来,才能在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如:Unit 1 of Grade 8 Book 1: Where did you on vacation? 预习查找Penang in Malaysia,paragliding 的意思,了解马来西亚地理知识,滑翔运动的冒险精神。课前获得初步认知,激发求知欲,在课堂才能体验探究乐趣。如Unit 2 of Grade 9: How to celebrate Halloween课前可以收集节日的有关资料,通过比对,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区别,尤其是了解圣诞和万圣节这两个大的节日的由来、主要庆祝活动,形成学习情境,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

2. 课堂教学采用策略:Unit 9 of Grade 8 Book 1: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围绕中心话题邀请,接受,拒绝及原因,创设情景Can you go to the party ?Can you go to the the movies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用can ,might , would like to 学会不同场合做出正确反应,学习制作请柬 ,安排日程。Unit 10 of Grade 8 Book 1: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学习句型what will happen if…做出判断,面对问题采取的对策。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填空、排序或匹配的练习,让学生完成以降低难度。

3.课后延伸活动:Unit 8 of Grade 8 Book 1: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让学生体验学习制作fruidt salad, sandwish , turkey dinner, Yunnan rice noodles。既能加强对课文理解,又能丰富课外生活。Unit 9 of Grade 8 Book 2: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可以利用周末到附近的景点或博物馆、动物园等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篇4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语言正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对待。如果一个能够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是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知识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此看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不可能了解太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我们在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How are you?”等。又如询问他人的年龄,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也会反复地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很正常,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学生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巧借多媒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

3.自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来,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思维,我充分地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在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道具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准备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教育家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期间,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避免“中文思维交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篇5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的内容有人用大写的文化(Culture)和小写的文化(culture)来表示。大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小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禁忌幽默、风土人情等。

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从小写的culture来看,初中英语三册教材所涉及到的主要有下列二个方面: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例如:在饮食方面,英国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fish和chips(鱼和薯条),而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往往有许多人喜欢吃饺子(dumpling)。就餐时英国人使用刀(knife)和叉(fork),在中国用的却是筷子(chopstick),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chopstick是什么东西。另外,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英国人们还有喝午茶的习惯,而且往往喜欢在茶里加上coffee或sugar或milk。就交通而言,在中国车辆靠右行,而在英国则相反,那就是Traffic always goes on the left。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赞扬、致谢、问路、约会、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喜好当面赞扬对方,贬低自己,“You’re so good and wonderful and I’m so terrible.”在西方,当面称道对方,对方会认为说话者有某种目的或企图;另一方面,当别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往往回答说“不好,不好,比起你还差远呢!”而英美人则会说“Thank you”,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另外,因历史、文化、民族、国家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人名表示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姓和名的顺序上(第三册第一单元),如:

英文:David(Given name Howe (Family name

/first name) /last name)

中文: 郝 (姓) 建国 (名)

可见,用汉语表达姓名时,一般姓在前,名在后,也可说“郝先生”,“郝小姐”等。而英文表达姓名时与中文恰好相反,则名在前,姓在后,有时可以用Middle name(中间名),需要强调用Mr. /Miss/ Mrs. 称呼人时,后面用姓(Mr. Howe )不可用名(Mr.David),因为 这是中国人通常犯的错误。在称呼方面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英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以使用,在中国则不能随便使用,否则会造成误解。可见,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方法往往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所学语言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还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使学生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功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初中英语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1、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初中英语课本选材广泛,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美术、经济、自然等各个领域,教学中注重有关背景知识的渗透,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如:初一册教材中有下列有关时间的对话:

A:What’s the time in Beijing now?

B:It’s 8 p.m

A:What’s the time in London now?

B:It’s 12 p.m.

要给同学们讲清楚为什么北京现在是8点钟而伦敦还只有零点呢?因为世界各地之间存在着时差,可以用下列图表表示现在Beijing、London、Tokyo和Sydney的时间:

Beijing London(-8 hours) Toyko(+1 hour) Sydney(+2 hours)

midnight 4p.m. 1a.m. 2a.m.

noon 4a.m. 1p.m. 2p.m.

8p.m. noon 9p.m. 10p.m.

8a.m. …… …… ……

接着再请学生在图表上加上New York相应的时间,再进行句型操练,这样既扩大了句型的操练量,还加深了同学们对地理知识中“时差”这个概念的理解。

2、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专家认为影响阅读理解的有两大因素:一是大脑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程度与速度,另一个是“眼球背后的东西”在起重要作用。所谓“眼球背后的东西”,就是指阅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丰富,那么他在阅读时理解的速度就比较快,程度也比较高,反之亦然。例如:在某篇文章中出现“go to the sea”(下海)一词,一方面它是“进入大海游泳、嬉戏”之意,另一方面则表示“经商、做生意”,如果你不理解“go to the sea”的两种含义,那么可能会曲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再如英语中“Thanksgiving(感恩节),sandwich(三明治),White House(白宫)”等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都有它们不同的含义,而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不同。如果说London is a foggy city的话,那么现在它已经不再是一个“雾都”了,如果翻出陈旧的词典来证明伦敦是雾都的话,那岂不让英国人见了笑话。初三册课本Leeson74“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s”中有一个问题“Why is the world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如果你知道现代世界通信越来越发达,信息高速公路不断完善,你就不难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了。所以要理解一篇文章的真正含义,揣摩作者的意图,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很重要的。

3、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中讲出得体、恰当的话。然而,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我们从日常的交际错误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交际错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错误,二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论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在与英语本族人交谈时,他们往往对外族人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例如:学生们在商店里或街上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非常尴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该怎样回答。因为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能使用,而且对英美国家的女士来说,她们尤其不喜欢别人问及年龄,在初中英语第一册中出现过这么一句对话:

“--How old are you , Mrs Hyde?”

“--Ah ,It’s secret!”

可见,年龄是她们的隐私,你不应该过问,他们也不愿意把年龄告诉你。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有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解。如:见到一个熟悉的外国人,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 , Mr Green , 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一句话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正常的,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人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也许他们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关你的事)。”其实,在英国,人们相互见了面,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How are you?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 , isn’t it ?”,而在中国,大家相互见了面常说:“你去哪里?”或“饭吃过了没有?”这对英国人也容易造成误会,他们会反过来问:“No. Are you planning to treat me to a meal(你打算请我吃饭吗?)”。

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有许多中国留学生,他们的英语词汇量很丰富,语法也掌握得很好,可是到了国外,却无法与外国人开展交流,或者在交谈中出现许多Chinglish(中国式英语),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我们的在校初中学生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形下学习英语的,而且社会阅历尚浅,社会文化知识了解较少,所以要想帮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在英语教学中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教给他们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三、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的二个问题。

为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社会对学习英语的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从教学角度看,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的教学,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寓于语言教学之中。

文化背景知识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应优先考虑语言教学的要求,目前初中还不可能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如“Mooncake ”和“Young Pioneer”分别是什么意思;“USA”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缩写,它还可以代表Uncle Sam (山姆大叔);John Bull(约翰牛)是英国或英国人的绰号,为什么,等等。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含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如:在初中英语第二册讲到“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如“He lives in the twelfth floor.”(他住在第十二层楼)。英美两国表达的方法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first floor”,三楼叫作“second floor”,一楼叫作“grou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再如:初中英语三册教材中多次出现Make a telephone call这个交际项目,可以给同学们讲讲,中国和英语国家打电话的一些习惯用语。

2、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内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如:初中英语第三册第13单元涉及Christmas内容,为了能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讲英语国家有关圣诞节的习俗,更好地掌握有关圣诞方面的专用词汇,我们的做法是在班级里搞一次较为逼真的圣诞晚会,如装饰圣诞树(Christmas tree),在树上挂上彩灯、彩球,树尖上挂上星星、小天使等,互送圣诞贺卡(card),叫一位同学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给同学们赠送圣诞礼物(Christmas present),同学们一起唱圣诞颂歌、用英语表演节目等等。同学们个个如身临其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了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之,英语教学中应当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给学生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使他们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制度的国家的人们和谐共处,学会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从而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书目: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献臣:“浅淡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刘道义:“展望二十世纪初的中小学外语教材”, 《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郑旺全:“初一上英语教材修订版介绍及教学建议”, 《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丁 严:“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中学外语及其他各科教学》第1期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篇6

因为,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知识、经验是由语言来描述、来储存的,人类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等也是由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折射;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一种折射,语言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在一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几乎就没有关于雪的词汇,因为他们那里从来不下雪,理所当然,他们对雪就没有理性和感性认识。而爱斯基靡人却对雪做了非常仔细的分类,因为他们居住在冰冷的北极圈附近,雪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比如,阿拉伯语中有几十个词汇来称呼骆驼,而汉语中只有一个词“骆驼”而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我们在教中学英语时,应该努力将文化渗透于中学英语的教学之中。

我在教学生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不同的文化因素。两种语言的一般常用词汇对等的词汇较少,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我们在讲解词汇时应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

有的单词指示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只有部分相同。如在英语中,family指丈夫、妻子和孩子,而汉语的家庭很可能是丈夫、妻子和孩子还包括祖父母;又如birthdayparty在英美国家非常普及,多是指好朋友聚集一堂.吃生日蛋糕,赠送小礼物,还安排一些娱乐活动,如:舞会、酒会、烧烤、野餐等,而中国生日开晚会不太普遍,大多是年长的人做整十的生日,亲朋好友一起吃顿饭而已。

有的单词指示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例如,龙在汉语中有吉祥之意。如龙飞风舞,龙风呈样;而dragon在英语中是一种凶猛的、邪恶的动物,指人时常含贬义。在CollinsCobuidEnglishLanguageDictionary这本字典中,有这样的句子:Ifyoucallawomanadragon,youmeansheisfierceandunpleasant。又如凤凰有祥瑞之意,如龙风呈样;而phoenix却有再生之意,指长生鸟在沙漠生活了数百年后,自焚于火柴堆中,并由此再生,开始另一循环。

还有的单词指示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文化中有文化内涵。如汉语中的松常比喻人具有坚定不移、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而pine则没有此意;汉语中的虎有勇猛威武之意,而tiger则没有这样的内涵。

当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可以想很多其它的好方法将文化有意识地渗透于语言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篇7

一、文化渗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英语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若想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 必须要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真正将西方文化与英语语言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帮助学生克服交流中的语言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由于受到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语言和沟通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内容为:“你吃饭了吗?”而英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第一句话会说:“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过去长时间受到“温饱”政策的影响, 而英国人主要是由于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温润多雨所影响。在利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 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克服交流中的语言障碍。

2.培养学生形成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英语同时也是学习西方文化, 感受西方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灵活的渗透西方文化思想, 有利于在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在潜移默化中,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 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 避免“汉语式”英语翻译现象的出现, 在充分理解西方文化思想和语言内涵的基础上, 进行正确的语言表达。

二、文化渗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结合信息技术, 调动学生对西方文化学习的兴趣。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物,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 开展英语教学, 在充分调动学生对西方文化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西方文化, 感受西方人交流的方式。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牛津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schoollife》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与“school life”相关的视频或者电影片段,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魔法灰姑娘》、《舞出我的人生》等电影片段,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使学生感受西方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使学生能够学习一些相对地道的英语表达句式。比如“you're in the pink! ”就比“you look fine!”这种表达方式要好的多。

2.开发教学资源, 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能力。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例如在中国, 当你听到“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词汇, 通常都是具有贬义含义的, 而在英国, 狗则被视作人类的好朋友, 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为“你真是一个幸运儿”。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教学的内容, 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开发教学的资源, 引导学生对词汇或者语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析, 将西方文化思想灵活的渗透于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牛津版七年级上册《Going shopping》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讲解西方人与中国人在饮食结构中的不同。比如中国人通常喜欢在早餐时, 食用豆浆、包子等食物, 而西方人则喜欢在早餐时食用咖啡 (coffee) 、牛奶 (milk) 、三明治 (sandwich) 等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 模拟购物的场景, 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灵活的文化渗透能够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学习的兴趣, 在不断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理解程度的基础上, 更好的学习英语, 感受英语的无限魅力。

3.结合英语语法, 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语法是最为枯燥也是最为繁琐的英语教学内容之一, 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渗透西方文化, 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很多学生易于出现“汉语式”的英文翻译现象, 比如“你很漂亮”就容易翻译成为“you are very beautiful.”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结合英语语法教学,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总之, 文化渗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不断提升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快速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 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摘要:汉语与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英语, 代表着不同人群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渗透指导,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本篇文章主要对文化渗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和策略进行分析, 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英语进行交谈, 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文化渗透,初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思考

参考文献

[1]胡艳.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新目标版八年级英语下册》为例[D].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2013, (05) :1-21.

[2]章霞.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2011, (06) :123-125.

[3]张瑗.任务型阅读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南京市南湖第一中学为个案[D].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2013, (10) :1-23.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篇8

一、解读英语《课程标准》,确保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新《课程标准》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明确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并且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里透出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视,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明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将新理念实践于课堂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但要重视英语课堂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重视知识达成的过程与方法,还要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渗透,将三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统一和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解读文本,挖掘教材中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相关联的内容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我们一线教师做的工作就是在理解《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后,深挖教材,找出结合点,恰当融入课堂教学。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大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材料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所选内容在组织编排形式上,活泼多样,生动有趣。学习halloween这个秋天的节日时,可以引入中国的秋天里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Mid-Autumn Day进行对比学习,在学习西方的Christmas时可以和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Spring Festival 对比学习,通过这种对比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民风民俗民情,而且通过对比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使学生对社会上“洋节崇拜”有了清醒的认识,尊重文化差异,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和弘扬祖国的文化。这样的结合点还有很多,需要老师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三、合理开发利用多种资源,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努力打造活力课堂

有了教材内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后,要想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还需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小学英语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一群认知水平不高和生活经验不足的孩子,光讲一些空洞的理论,很难保持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英语教学中要讲究艺术,除了通过英语教师自身的基本语言技能和课堂掌控等素养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英语老师还应该紧扣教材,合理开发利用多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设计教学内容。

在学习了新标准英语第九册Module 7 Dog can help the blind people一课时,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是几个孩子的对话的文本材料和两幅对应课本内容的图片:一幅是三个小主人公的图片,另一幅是一只小狗帮助一名盲人过马路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和课本内容的理解,课堂上老师还可以使用本课的录音资料,学生能体会到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这种情感,建立起善待动物的价值观。但是如果老师能开发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从视频网上就可以下载一两段有趣的、非常符合本篇课文内容的视频资源作为本课的补充材料,有的视频中小狗正在帮主人拿东西,有的视频中小狗正在帮警察抓犯人,有的视频中小狗正在帮助盲人开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资料不仅具有真实性,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其中的或憨态可掬、或活泼可爱的小狗能让立刻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不用老师说要“学会尊重、理解、帮助社会中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感受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这样的说教,学生也会马上从心底里喜欢上它们;作为本课的补充材料的视频起到了吸引学生眼球、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不过这需要教师有心留意这方面的资源,还要有熟练的下载资源、转换资源格式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上一篇:《复式统计表》评课稿下一篇:党员党章学习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