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建设教研室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规章制度建设教研室(通用7篇)

规章制度建设教研室 篇1

[关键词]校本教研 工作管理 制度建设

[摘 要]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改革的目标,除了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新教材的编写以外,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从而把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结合金山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实践,试图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和通过实验探索取得的理性认识进行探讨,仅供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参考。

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课程改革的物质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及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观念的转变等。而教师如何理解与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已成为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下简称校本教研),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学校作为课改实验的最基层单位,必须重视校本培训制度的建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内部管理,进一步落实校本教研制度,将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校本培训有机融为一体,这样既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提升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又能为课改的稳步推进保驾护航。实践证明,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是课改实验工作在得以稳步推进的成功之所在。

一、名词释义

"校本"(school-base),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采用华东师大博士导师郑金洲教授的观点,从三个方面理解它的含义: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

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环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总结经验与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校本教研制度就是为确保新课程校本教研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保障体系。

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新课改发展的需要

"制度既可以限制人们的活动,也可以鼓励人们活动,更可以为某项活动的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对于新生事物,更离不开相应制度的有力支持。"新课程校本教研就是这样,它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相应制度的有力支持。

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取决于诸多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讲,则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能力是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但不能否认的是,一个只有校本教研能力而没有教研热情的教师同样也难以胜任校本教研。

作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担任基础教育任务的教师长期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大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正如一些教师所说的那样,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品味。也只有在基础教育战线上工作过的人才真正了解基础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作为实验的主体又必须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所以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中进行研究。但是,校本教研又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劳动,其成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劳动,倾注大量的心智和体力,特别是在校本教研实施之初的今天,教师囿于能力、信息等多方面原因,此种情况更甚。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但在今天,我们还很难根据某些标准或者是在短时期内判断某个教研成果确实可以解决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教师进行校本教研不排除会得到"出力得收不到成效"的可能性。所以,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培训与交流,帮助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地变革教学方式,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真正的成长。而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体制的构建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校本教研必将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阶梯。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教师的成长成了校本教研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以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为主旨的激励机制,以扎实有效推进课改实验工作的管理体制,应成为学校制定校本教研制度的出发点。

三、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和校本教研的工作管理原则

要确保校本教研在学校开花结果,必须要有学校各种制度推动其发展,这就需要在学校内部建立与教师校本教研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如校本教研的评价制度、校本教研的奖励制度,校本教研的实施制度等,以期达到规范校本教研的行为、指导和引领教师的校本教研进行的目的。在制定各项制度的过程中,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制定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上,也只有对教师的尊重才能体现出教师校本教研工作的价值。对教师的尊重表现在:第一,尊重教师的兴趣和生活方式,使兴趣成为教师校本教研的催化剂,同时,尽量满足教师生活方式的自由,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以更有利于教师校本教研的发展;第二,尊重教师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只要能取得校本教研成果,就没有必要过多计较教师的劳动方式。尊重教师的校本教研成果,并能利用及时有效的反馈系统,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与人分享成果的快感,对于研究成果的不足,则是有耐心、热情地帮助教师分析原因,找到改进的方法,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第三,尊重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作为自我价值体现的个人目标,因为"个人目标越是受到尊重,个体对目标就会看得越重,实现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2.公平原则"一个人对他所得报酬的满意度固然与报酬多少有关,但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对个体积极性的影响更大。"将公平理论应用于教师校本教研管理中,具体表现在:公平对待所有的参与校本教研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公平合理的处理好各位教师的研究绩效、利益分配等问题,做好校本教研的咨询和服务,尽量使教师有一个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使教师"比"不出不公平感,同时,打破"大锅饭",对校本教研能力不同的教师分别给予帮助,使教师满腔热情开展校本教研;创设一个既宽松又具竞争性的校本教研环境,以公正科学的评价为基础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使校本教研最优化进行;积极引导教师正确评价别人与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管理过程中逐步探索,力求摸索出一套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师校本教研成果的指标体系,努力为校本教研教师创设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尽量排除不公平的因素。

3.针对性原则 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笼统、模糊不清。根据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个人来讲,同一个时期内,总会有一种需要占有主要地位,也就是需要满足的需要。因此,在制定校本教研制度过程中,我们先通过细致调查,准确明了教师真正的需要在哪一层次上,使制度有的放矢。归纳进来,就是:努力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本教研工作组织以及高质量的校本教研管理。

4.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因此,在制定校本教研奖励制度时,必须考虑发挥物质奖励的作用,以满足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合理的物质需要,把教师的物质待遇作为一项重要决策来抓。当然,强调物质激励的重要性,并不排斥精神鼓励,在物质奖励基础上,结合精神鼓励,并逐步将重点过渡到精神鼓励上来。

四、校本教研制度的实践探索

(一)校本教研制度应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校本教研是校本化教育最重要的体现,是学校工作的起点,校本培训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中介,校本管理则是联系协调协调的纽带,为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学校必须规范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使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化、制度化,并逐渐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实践证明:必要的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一套角色行为的规范模式,使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去做,都有章可循。下面以我校在校本教研制度方面的探索为例,试阐述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部分内涵: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时间,开展集中的校本培训,组织学习有关课改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如《金山中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明确规定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改实验的相关书籍、资料、文章,同时学校还自行编印了新课程理论学习提纲,以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需要。

2.建立健全校本研究制度,规范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我校为适应新课改,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如《金山中学促进教师参与新课程校本教研方案》、《金山中学"教研促教兴校"计划及实施方案》,为规范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制定了《金山中学教科室工作及管理规程》。在《金山中学促进教师参与新课程校本教研方案》就明确规定了:

①领导必须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了解教学一线的真实情况;

②教科室对校本教研管理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

③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网络,各教研组、年级组分层抓好校本教研,抓好各学科组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常规教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题研究,围绕重点专题研究开展听课、举办观摩活动等。认真总结本学科行之有效的经验,进行交流、宣传、推广,组织本学科教师参加有关的继续教育学习;

④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要求;

⑤加强联合教研……通过实践,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初步建立了依法治校、教研工作规范化的机制。

3.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如《金山中学教育科研奖励条例》规定了对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和各级教研活动的激励措施,为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校本教研制度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体现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在加强校本教研时,应充分考虑教研必须服务于教学,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制定各方面的具体制度和措施,这也是一个学校管理工作"精细化"的体现。如我校制定的《促进教师参与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方案》,规定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进行"新课程研讨",立足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反思、交流,课例评析、思考,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融于教研组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校本教研课题化")。另外,督促教师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除学校各组的常规教学研讨制度之外,还建立了"五个一"

(即

①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交一篇自己满意的典型案例;

②每期上交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③每期上交一篇有一定水平的具有自己特点的教案;

④每学年上好一节研究课;

⑤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并认真做好自学心得笔记) 的校本研究制度。

为避免落入俗套,各学校应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校本教研的特点,确保制度要有利于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如我校对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上采取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共同提高的办法,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学者型"过渡的做法,对于各学科教师数量少的学校就不适宜,这类学校就更适宜寻求联合教研的方式进行。

(三)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

"士为知己者死"。实践证明,学校在校本教研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融入情感,以"情"作为校本教研管理的基础和纽带,加强沟通与理解、尊重教师,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来调动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工作积极性,确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俗话说"话不说不明,灯不点不亮",在制度制定之前和制度实施过程中,充分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传达信息,互通有无,交流意见,统一思想,最终达成一致,形成校本教研合力,共同为校本教研目标而努力。尊重老师,激发他们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和主体意义,激发他们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学校领导主动了解教师工作、生活的困难之所在,为教师排忧解难,解除其后顾之忧,迅速及时地帮助教师协调疏通,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做教师的知心人,激发教师校本教研的工作热情。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校本教研工作中来。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对各项制度能充分地认可,并认真在工作中贯彻落实,使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得以全面深入地贯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改实验才刚刚起步,各项实验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我们相信,课改实验只要深深扎根于实践的土壤中,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历练与完善,实验终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校本教研》新华出版社,2003.

2.张显平《对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2.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龚如义 辛理《中小学教育与科研》伊梨人民出版社,2000.

6.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规章制度建设教研室 篇2

尽管教研室制度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但是实施教研室制度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这主要表现为, 多年来由于对教研室工作重要性的忽视和缺乏有效的监管, 致使教研室在工作职责、工作中心和日常管理 (包括工作计划、档案与资料管理以及奖惩机制) 等方面经常出现下列问题。

1.职责不清。

这里所说的职责不清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 教研室应承担的职责不清;其次, 教研室主任的职责不清——教研室主任往往只是在学期初安排教研室课程分工、在期中教学检查时参与听课和评优、在期末组织阅卷而已, 没有形成以教研室主任牵头的致力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严整的、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再次, 教研室成员职责不清。

2.工作中心不突出。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 教研室日常工作主要是教学 (包括常规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专业科研和日常管理三方面工作。其中教学是中心, 科研是手段, 管理是支撑。但事实上, 教研室工作往往偏离教学这个研究中心, 忙于一般性行政事务, 如学习、传达各种教学工作以外的行政指令和会议精神, 布置各种检查和评优等。

3.日常管理缺乏规范。

教研室工作的主要问题在更多时候出现在日常管理上, 首先, 教研室工作目标没有硬性规定, 日常工作随机性比较大, 往往是出现问题之后, 再针对现有问题而解决问题, 在工作方面缺少预见性。其次, 教研室资料归档不规范, 应涉及的诸多档案如:历年学生成绩及试卷档案、每学期教师任课情况及教师工作量档案等资料缺失或不完整。再次, 教研室业绩考核不清晰。

二、制度化建设过程中教研室应肩负的主要职责

在高校教学工作中, 教研室工作主要针对的对象有三类:一类是学校的职能部门 (主要是教务处) 和本院系的教学主管部门;一类是教研室的成员, 即教师;还有一类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对象, 即大学生。与此相对应, 教研室的职责从宏观上可分为三大块。

1.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教研室是高校实施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作最基本的工作单元和组织机构。除了组织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外, 它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就是, 承担着研究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规划与计划, 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任务, 并具体组织相关工作的申报与实施。应当说, 教研室在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最具发言权, 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源头和重要表现形式。为了能够提出更可行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方案, 教研室应注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和积累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及时反馈情况, 这会为将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提供教学第一线的支持与论证。

2.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并优化资源配置

在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把好三关:第一、入门关——教研室要根据学科和课程发展需要引进新教师, 引进专业对口、业务能力强的人员, 因此选留教师时应首先通过教研室组织进行的考核后, 方能逐级向上申报考核。第二、青年教师培训关——应加强对新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进而缩小不同年龄教师在教学经验与教学水平上的差距。第三、全体教师培训关——教研室应根据课程发展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 具体可以采取专业培训、业务进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等方式, 以此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

3.组织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教研室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教学, 一方面, 组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 还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在讲课过程中, 特别是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 教研室还要通过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即通过课题立项、举办研讨会、定期业务学习等多种形式, 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活动, 交流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与心得,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再次, 教研室还应组织成员开展专业领域内的科学研究, 关注学术前沿问题, 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以提升教学水平, 从而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三、实现教研室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1.制定教研室职责细则。

包括制定教研室、室主任及成员的职责范围。教研室应有整体建设计划和发展目标;教研室主任负责领导和组织专业建设、常规管理、督导工作、师资建设考核和制定工作计划和总结 (包括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学生实践、师资培养等方面) ;个人要有学期计划和学期总结, 即教师要总结上一学期计划完成情况, 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并制定新学期工作计划。

2.建立日常教学规范。

教师上课要严格遵守上课时间表, 禁止上课迟到、早退和压堂;教师要按教学计划控制授课进度, 保证同一教研室教学上课进度基本一致;禁止教师教学过程中发生未经批准的串课和带课现象, 如有特殊情况应在校、系、室准假的情况下, 应在提前一周或错后一周内将落下的课补上;禁止教师收学生钱物。一旦出现上述现象, 应对相应教师予以批评、处分、取消教师的评优资格、甚至开除的处理。

3.建立教师培训制度。

应对新留校教师行导师制, 即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担当新留校教师的导师, 引导其尽快通过“教学关”和“科研关”, 使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即以老带新、互帮互学。此外, 还要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以保障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始终能跟得上理论的进展, 把握理论前沿, 尤其是在课程进行重大调整时更要如此。

4.建立教研室教研交流制度。

即要定期进行教研活动, 主要包括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和对应的学习与交流。教研室要在每学期开始前,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此外, 在每个学期要组织教研室成员之间的听课和系内听课活动, 并在活动后交流经验, 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和完善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5.建立教研室科研交流制度。

教研室要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科研课题, 通过研究将本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及时和大家交流学术前沿问题, 以此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尤其要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使其相互促进,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既可将教学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和申报, 也可将科研成果和结论作为知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6.建立教研室判卷保卷制度。

教研室在组织教师集体判卷时, 承担不同题目的教师要在批对应题目时要在题首属名, 教师还应保存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原始记录。

7.建立教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包括建立教学文件、教学档案、图书资料以及教师个人教学和科研档案。及时收集、整理重要教学文件并保存归档, 以备各类教学评估、上级检查;及时收集、整理并妥善保管日常教学工作原始档案, 这是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建立教师个人教学及科研档案, 即建立教师个人教学论文及编写教材档案、教改立项档案、科研论文及著作档案、教学获奖档案和科研获奖档案, 并在年末及时更新, 为校、系的各种统计工作提前做准备。

8.建立教研室考勤、考核和奖惩制度。

建立考勤制度, 主要包括系内活动考勤和教研室活动考勤 (包括会议、听课、集体备课、批卷、学习交流等活动) ;建立对教师的学期考核制度, 考核成绩由学生打分, 教研室打分和系内领导打分三部分构成建立教研室奖惩制度, 针对考核成绩突出者, 在评优时优先推荐, 而针对出现教学事故的人员应视其严重程度取消其三年内各种评优资格。

总之, 通过建立完整、完善的教研室管理制度, 目的是使教研室能够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 为树立高校良好的教学形象、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与高素质的大学生做出有益的努力与尝试。

摘要: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中心, 而教研室则是高校教学工作最基层的机构和职能部门。通过研究教研室在制度化建设过程中, 在工作职责、工作中心和日常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新审视教研室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所肩负的主要职责, 并尝试提出保障教研室制度化建设顺利实施的多种举措, 为教研室更好地发挥职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对策。

关键词:教研室,制度化,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吴晓鸣, 刘冰.教学评估制度化与教研室建设[J].高教论坛, 2006, (6) .

建设园本教研保障制度 篇3

管理者听课兼课制度

一方面,我们认真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以往。我们有专人(教科室成员、年级组组长等)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整体考评。我们认识到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所以现在主要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是:管理者在听课前一天中午通知被听课教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一般会在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中午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该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随堂听课则事先不通知教师,课后的交流程序与预约听课相同。

另一方面,管理者实行兼课制度,目的是深入了解一线教学工作,获取幼儿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去研究和解决。基于此,管理者要进班。具体做法是:管理者每周二上午轮流参与中班的角色游戏,与班级教师分工负责,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同时加强对幼儿创造性游戏的个别指导。另外,管理者分成两个工作小组,每周二下午分头轮流组织大班幼儿的美术、打击乐兴趣小组活动。每周四下午则参与组织全体幼儿的散步观察活动,引导幼儿接触大自然,等等。这样管理者可以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有较全面和感性的了解。为顺利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奠定基础。

教师自主学习制度

园本教研的核心是从实际出发。帮助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所以管理者给教师自主选择的机会,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非常重要。几年来,我们坚持给予教师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指导师和学习培训的机会。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和团队成员(年级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确定某一领域作为重点研究的方向。在每学年初,我们会组织全体教师自主选择本年度重点研究方向,并要求教师在本年度内向大家展示。

其次,每个教师既可以自主选择同伴作为自己的指导师。也有可能被别入选为指导师,这样同事之间互相寻找亮点,互相肯定对方,激励教师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制度打破了等级观念,教师共同备课、上课,相互观摩,相互交流课后反思、论文撰写等经验。共同成长。

第三,我们会把所有学习信息收集起来向全体教师公告,由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为了避免信息单一化,我们规定每次最多去4人,以做到个人学习需求和组织需要的统一。

年级组组长、学科组组长工作制度

年级组组长和学科组组长是园本教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我园,年级组组长和学科组组长每年聘任一次,是在民主推选的基础上由园务会议讨论决定的。年级组组长负责制订本组教研活动计划并认真实施。他们隔周召集组员开展业务学习。讨论并确定教育主题、教学内容与目标等。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他们还要在每学期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开展2~3个专题研究,同时指导新教师。学科组组长与年级组组长的职责类似,重点探讨领域教学。

教师学习经费保障制度

体育教研室规章制度 篇4

(试行)

上课教师必须按教务部课表上课,不得随意停课、调课、换课,如有事假、雪及六级以上大风天气时,教师应安排上

室内课。

一、教师应提前20分钟达到办公室,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提前10分钟达到教学现场,对教学器材,设施教学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次课为90

分钟,可提前5分钟下课,无特殊情况,教师不得迟到早退上课不得聊天,更不

能擅自离开教学现场。

二、教师应在课前备课,编写教案,课后及时写好小结,填写教学日志,无教案不准上课。

三、师着装要整洁,注意仪表和教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四、教师应提前一周将下次课所需场地、器材通知器材管理员,以保证教学的顺

利进行。

五、严格管理学生,搞好课堂纪律。记录学生考勤,按教学计划组织好考核,期

末认真评定学生学期成绩,经体育教研组审核后,于一周内填写好学生成绩单,上报教务处。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体育教研室

二○○四年十一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规定

(试行)

一、教师要根据体研组的活动安排,组织形式,措施等。

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1、复习体育课教学内容;

2、国家体育管理标准的管理与测试;

3、组织小型多样活动及竞赛;

4、配合学院大型田径运动会组织及有关项目的练习。

5、组织好以发展速度;力量;耐力身体素质的内容练习。

三、课外体育活动要严格考勤,严格纪律,对病事假;一律实行扣分制(扣学期体育成绩),凡三次以上无故缺勤,学期末不与评定体育成绩,需要重修一

学期体育课。

四、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以课表为准,特殊情况与教务处协商解决。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体育教研室

二○○四年十一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学生体育课堂常规

(试行)

一、学生上体育课必须身穿运动衣,运动鞋,否则不准上课。上课时标准戴帽子、围巾、手套;不允许戴墨镜,不允许携带手机等通信工具,不允许携带有碍于运动的物品。

二、上课铃响或哨声后,体育委员按规定的队形,指定的地点整队,清点人

数,并向体育教师报告人数,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结束时要集合,小结,师生道别下课。

三、体育委员应组织同学协助教师领取和归还教学器材,整理好场地。

四、上体育课期间学生要精力集中,认真练习,不准说笑打闹,不准随便离开场地。

五、学生因病因事请假的,必须持有三级甲等以上医院相关病因证明及辅导

员签名的假条,不准提前请假。3次迟到按1次旷课记,1次旷课扣本学期总成绩3分,1次事假扣本学期总成绩1分;本学期缺勤1/3或旷课3次者,不与评定体育成绩,必须重修本学期体育课。本学期全勤者可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态度奖励1-5分。

六、女生例假期间和轻伤病的同学,体育课要参加见习,做适当活动或协助

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七、按《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伤病学生不准免修体育课,体弱或

患有慢性疾病,重病恢复期,经申请可参加保健课的学习(不能参加上

课者可免考)。

八、本学期体育成绩不及格者,应于下学期后第二周进行补考,每学期体育

课有1体育课。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体育教研室

二○○四年十一月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体育器材管理办法与制度

(试行)

一、教师或体委领用教学用的体育器材,统一从器材室领取,领取的体育器材要求任课教师上课、下课清点好及时归还,如丢失,必须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承担(篮球100元/个,足球50元/个,排球60元/个,若其他器材按照学校购买价钱)赔偿。报废的器材可以用来更新。

二、教师体育用品统一发放,开出领条从指定人领用,体育教师自用的体育器材

经负责人同意,方可领取。

三、学院其他部门需要体育器材经负责人同意,方可领取,做好需要使用记录,按期归还。

五、任何情况下学生个人、及未经学院相关领导批准的学生团队不许借用体育器材。

六、任课老师所保管的器材只供教学用,任何情况不可擅自做它用。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体育教研室

教研室工作制度 篇5

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基层教学单位,担负着组织、领导和管理教学、科研、教书育人及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任务。加强教研室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结合我系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

(一)教学组织管理

1.全面负责教研室工作,贯彻执行院、系两级教学工作决定和决议,做好本教研室的教学建设工作。

2.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组织开展教研室活动。

3.按照学院教学管理规定,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安排教师教学任务,组织教师编写、修订和实施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教材、实习指导书等,制定学期授课计划,抓好教学环节等。

4.及时了解和掌握本教研室教学动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学时。

5.依据学校相关规定组织好考试命题、试题审查、成绩评定及试卷分析等工作。

6.组织教研室成员开展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教学检查与评价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7.配合系上对教师进行全面考评;根据教师工作成绩、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提出晋升职称、评优推先的意见建议。

8.抓好教研室教学文档的建设。

(二)专业管理与建设

1.在系领导下,积极开展“精品专业” “重点专业”等质量工程的建设。

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对原有专业的撤、合、分、转等改造工作。

3.拟定或适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适应专业建设需求。

4.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与专业实习工作。

(三)课程管理与建设

1.在系领导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等需求,整合旧课程或增设新课程。

2.制定或适时修定教学大纲,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符合专业要求。

3.合理选用教材,积极编写教材,体现专业特色,保证教学质量。

4.规范、标准地制作多媒体课件,分类分级管理多媒体课件,专业方向课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5.管理课程考试环节,按规定组织好命题、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等工作。6.确定课程负责人,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开展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进行课程质量评价。

(四)实验、实训管理与建设

1.在系领导下,制定实验、实训教学计划,适时更新与完善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大纲及指导书,做好实践教学总结。

2.参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协助系做好学生的实训、顶岗实习等工作,保证学生实习、实训正常进行。

3.做好实践教学的其它相关工作。

(五)管理与培养

1.重视教研室教师的师德和教风建设。2.负责兼职教师、双肩挑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

3.关心教师成长,鼓励教师积极钻研业务、参与教学科研、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参加学历进修、进行专业与社会实践并获取相应证书。

4.注注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协助系聘请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作为本教研室各专业的兼职教师。

(六)教学改革与科研

1.制定教学科研计划,做好教学科研总结,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2.教学内容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考试模式。3.根据专业特点,研究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实践课的最佳教学方法,研究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改革,专业教研室每学年有一门以上的教改课程。

5.鼓励教研室成员积极申报科学研究课题,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渗透在教学内容中。

6.组织教研室成员关注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专业学术讲座。

(七)其它工作

1.编写教材或教学辅导资料。

2.按系有关规定合理选定下学期使用的教材。

3.教研室及所属实训室建设有计划、有措施,任务落实。

4.设备物品账物相符,设备完好。

5.建立教学档案,教学资料齐全并不断完善。

二、教研室的规章制度

为保证教研室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教研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教研室应定必要的工作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

1.工作计划、总结制度:每学期期初,教研室要认真制定教研室的详细工作计划(包括教研活动、学术活动等);每学期结束时,应对教研室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以书面形式总结教研室的工作情况,向系主任进行汇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总结交系保留一份。

2.教研活动制度:每两周至少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交流教学经验,开展相关学术课题讨论,处理教研室工作日常事务和其它重大问题。教研室开展的每次教研活动要认真记录,包括活动内容、时间、出勤情况等。

3.集体备课制度:公共基础课应进行集体备课或经常进行相关教学方面的讨论研究,其它课程也应尽可能进行集体研究。

4.听课评课制度:结合系听课评课制度,经常组织本教研室教师集体听课或相互听课并进行评议,并在听课记录本上做好相关的听课记录。同时,积极配合系做好新开课程及新任课教师的试讲工作,并及时向系反馈意见。

5.考查考核制度:除平时有重点检查外(主要指备课情况、作业批改情况、授课情况等),每学期期中开展一次教学检查活动;学期结束时,对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统计工作量完成情况,对教学质量好或科研工作有成绩的教师予以表扬。

6.带培制度:教研室要勇于吸纳新力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应积极帮助新教师,新教师的带培应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有效果。

7.资料管理制度:做好教研室所有设备、资料等的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人。

三、考核

教研室的政治活动与业务活动开展情况及教研室主任的工作情况,每学期结束时由系上组织进行一次检查与考核,并评出优秀教研室和优秀教研室主任。

*主任的考核(具体指与教研室主任津贴挂钩的考核,详见附表:教研室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和教研室主任工作考核表)

教研室主任工作考核办法

教研室主任是教研室的负责人,是本教研室的教学、学术课程或专业带头人,肩负着具体管理本教研室的日常教学,组织指导本教研室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科研活动及专业建设的责任。为了促进教研室主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的目的

教研室主任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研室日常教学工作秩序、教学质量及专业或课程建设。加强对教研室主任工作的检查、考核,经常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促使他们在岗位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真正成为课程或专业带头人,带动整个教研室建设,提高学院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二、考核的内容

(一)工作态度

工作积极主动,接受任务不推诿,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任务,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

(二)工作能力

具有组织教研活动和教研室日常工作管理,指导本室专业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科研活动能力;是本室专业或课程的带头人。

(三)常规工作

1.按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本室教学工作,遵守教学纪律,无教学事故发生。

2.按要求组织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

3.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

4.严格把握教研室的试卷质量关,每学期进行各门课程的质量分析和试卷分析。

5.严格审签教师学期授课进度计划和教案。

6.负责兼职教师、双肩挑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

(四)教学改革与科研

1.积极组织、参加教学改革,专业教研室每学年有一门以上的教改课程。

2.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完成规定数量的教研课题和学术论文。

3.开展学术讲座(或报告会),向学生介绍新科技、新成果、新工艺、新方法。

(五)教研室建设

1.编写教材或教学辅导材料。

2.按系有关规定合理选定下学期使用的教材。3.教研室及所属实验室建设有计划、有措施,任务落实。

4.所属设备物品账物相符,设备完好。

5.建立教学档案,教学资料齐全,并不断完善。

(六)新教师带培

新教师带培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有效果。

三、考核的程序

(一)系组织教研室全体成员进行评议并打分(占总分的60%)。

(二)系教学领导对教研室主任工作考核评分(占40%),并结合的评议写出评议意见,拟定等级。

(三)将考核等级记入被考核者履职考核档案。

教研室主任工作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与学教师履职考核同步进行。

四、考核的等级

(一)教研室主任工作考核等级分为优、合格、不合格三等,总评在90分以上者可定为优秀,优秀比例不超过20%。

(二)教研室的教师中有下列情况之一,教研室主任考核等级不能定为优秀。

1.有较大及以上教学事故者;

2.有考核为基本称职者。

五、奖惩的方式 对每学考核等级为优秀的教研室主任,由系进行一次性奖励;连续两次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教研室主任,取消教研室主任任职。

六、本规定由化学科学与技术系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物理化学系教研室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是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重要文件。教学档案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全过程。此外,教学档案是对本教研室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记录,是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教研室应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档案和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此,特作如下档案管理规定:

一、各教研室要留存以下档案资料:

1、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书,教学任务书,教学计划进度表,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讲稿,教改方案;

2、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3、各类试题及考试成绩质量分析表;

4、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论文,各种教学活动记录及经验交流记录;

5、教学质量工程、教改立项课题、标书,各种成果、奖励证书复印件,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6、教学研究和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意见表,教学人员名单,教师个人鉴定,教师任课表及完成教学工作量统计表;

7、系上发放的教学有关文件,计划调整审批报告,教师调课申请,电教资料(教学电影片、录象带、教学课件)教学幻灯片等。

二、教研室教学档案要有专人保管,凡本教研室教学人员需借阅、借用档案资料者,按规定办理借阅、借用手续,用毕即还,不许转借他人,不许替人代借。

三、所有教学档案均属教研室重要资料,任何人不许剪贴、涂改、损毁、不许改头换面,因此造成重大损失者一律追究责任。

四、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注意广泛收集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论文、学术动态,按类型整理、归纳,不断完善档案资料。教学人员要积极协助教辅人员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五、教学档案资料应定期检查,做到防火、防潮、放虫蛀、鼠咬、霉变。

六、贵重档案资料如磁盘、录音带、VCD影碟、课件等应设专柜保存,须防火、防盗、防潮、防消磁变质。

七、教学档案资料应清洁、整齐、有序。

物理化学系

规章制度建设教研室 篇6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 培养和培训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何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使课程改革能够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顺利实施, 一直是我校课改工作的中心环节,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分管校长为副组长, 中小学两部教导处、教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一个学期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观念的传播, 新课程的推进, 仅靠集中培训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 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审视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最重要、最活跃的中心工作, 是学校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因此, 切实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大力开展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主体的校本学习和校本教研活动, 是整体提高各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操作中, 我校采取了以下举措:

1、以“四个必须”为校本教研的基本原则

第一、“校本教研”必须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校本教研的前提是教师没有脱离工作岗位, 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 既能解决工学矛盾, 又能及时地学以致用这种培训就必须切合教师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校本教研”必须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实施新课程, 教师本身对自身素质有着求提高、求完美的心理趋向, 他们在参与心理态势上是积极的, 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 学校领导只有充分体现他们参与的主体地位, 才能使他们把积极的心理外化为积极的行为, 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

第三、“校本教研”必须有利于教师的个性体现和发挥。

校本教研要以教师的需要为出发点, 力图在教研活动的设计与教师的需要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由“自上而下”变为“上下互动”。不能视教师的特长和优势而不顾, 不能不尊重教师的意愿, 用一个“模子”来铸造教师。校本教研中除了要体现教师的个性化以外, 学校的个性化同样也应该得以体现。

第四、“校本教研”应该基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校本教研同样应以学校和教师当前及发展中的问题为出发点, 以问题解决为目标进行教研, 使教研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使之较好解决一般教师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矛盾。

2、通过“两个主体”、“三个层面”抓教师的学习和培训

“两个主体”指的是教研组主体和教师主体。在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时, 要充分调动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参与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 让教研组和教师真正意识到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 学习和培训能够在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节得到落实。

“三个层面”指我校教师培训规划中确定的省、市、县三级名师培养对象, 这三个层面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往往有着自己不同的诠释。通过这三个层面教师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 努力促使这三个层面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 在交流和碰撞中实现教师群体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把握。

3、通过“四个一”活动抓教师的实践与反思。

“四个一”指的是我校各课制度中的:每周一篇教学反思:每月一份教学设计:每月一次在备课组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交流;每学期一次优秀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促使教师开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与实践正在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

4、通过五种形式抓教师的交流与研讨

反思型教研:指的是备课制度中每月一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交流和研讨,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各课组内进行经验的分享和问题的研讨。

专题式教研:指我校教研流程展示制度中的每周一次教研专题研讨活动,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教研组内的交流和研讨。

教研流程观摩:指我校教研流程展示制度中的每学期一次教研专题成果展示活动,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教研组和教研组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教师论坛:指的是我校校本培训制度中的每学期一次教师论坛, 这种形式主要侧重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校际合作式教研:指的是我校和农村一些中学、小学帮扶结对协议中的每学期1-2次的城乡互动, 这主要侧重于城乡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5、通过四种激励抓制度的内化和落实。

这四种激励是:

物质激励:学校制定了教研组考核方案和教科研成果奖制度, 在校本教研中成绩突出的教师都有一定的物质奖励。

情感激励:在教师培训规划、校本培训制度、教研流程展示制度中, 学校努力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成长创设各种机会, 提供各种平台, 使教师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展示激励:无论是备课组内的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展示交流, 还是教研组之间的教研成果的展示交流, 这种展示既是一种评价, 也是一种激励。

目标激励: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中,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 我校称之为“分层定标”, 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和人生追求。

规章制度建设教研室 篇7

一、建立机制,构建校本教研格局

我校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实施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把校本教研作为课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了以教育局为行政支持、进修学校为业务支撑的行政、教研相结合的区域校本教研组织体系。主管教育的局长亲自担任第一责任人,在沟通、协调、激励等方面给予保证。在教育局领导下、教师进修学校全体教研员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实验方案。全体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了解校本教研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确立基本思路。

(一)确定校本教研基本框架

目标:构建基于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的校本教研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特征: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反思性。

步骤:问题、设计、行动、反思。

内容:课例反思、专题式研究、会课式、论课式、课题研究式。

形式:同校同学科,同学科不同校,跨学科跨年级。跨校联动式、交流式、竞赛式、论坛式、互动式。

(二)对基层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提出“四做到”

1校本教研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第一责任人,要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

2建立涵盖校内外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

3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

4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采用点面的结合方法,形成校本教研区域运行网络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以教研片为单位的校本教研研究区域运行网络。以朝阳区名校为龙头,确立了东、南、西、北四个教研片,每个教研片的龙头学校带几所中小型学校,充分发挥教研片共同体的作用,这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教研网络,使“校本教研”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如我们先后进行了东西南北四片的“学科生命化”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片长学校发挥了龙头的带动作用,在校本教研研究中先行了一步,起到了示范、引领、研究、促进的作用,形成了区域性的校本研究的新格局。

二、发挥教研员职能作用,引领学校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发挥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职责,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搭建一个教研员、实验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是促进课改向纵深发展、不断取得课改实验阶段成果的重要保障。

因此,将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我们教研工作创新的主要内容。几年来,我们创造性地组织学校和教师开展了自下而上的区域性教研活动,使各学校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

我们以东片为实验基地,开展了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试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专家引领为基础,进行目标规划、个体打造、分层推进。研究的基本模式:一是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我们把全校的数学教师分成三个研究小组,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出三个研究课题分别研究。二是让培训者介入选择研究载体:我们请师范大学教育专家参与指导,以“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为研究的载体。三是实施培训、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首先,对全体实验教师进行有关实验内容的专业培训,明确研究的任务、方法。然后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讨。四是教师与专家合作,反思教学过程。学校制定了研究的制度,每周研究一次,实验教师按低中高年段准备实践活动课,一个年段一节课,一人重点准备,其余组员参与研讨,到周末的时候三个年段集中研究本周准备的实践活动的内容、方法、教学模式。在研究的基础上,实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然后再重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经过几次研究和实践教师们在不断的研究、感悟、反思中总结出了对数学实践活动的一些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教师经历了学习认识、实践、学习、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实验教师来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按照这一研究模式,经过两个多月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们召开了全区的校本教研现场会,展示了我们校本教研的成果。本次会议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通过本次校本教研活动,我们感到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引领的过程中,教研员要深入基层,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一个研究的主题,帮助教师制定一个整体研究的思路。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方式是可行的、有效的。

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叙事研究”等活动,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召开了小专题的教学研讨,通过会课、上课、论课的研讨形式深化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理解。通过研究探讨,我们感到校本教研要力争做到“三个结合”,即: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相结合。教研员要不断学习,要对课改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良好的积淀,在每次下深入学校指导课堂教学中或组织培训会时,教研员要能够有的放失地作专业的学术讲座或者对实验教师进行专业的理论辅导,从而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另外,教研员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研究中去。教研员从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吸纳实践的例证,以完善对课程理论的理解、证明和修正,进一步指导教师的实践。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一些闪光点,与教师一起总结、研究、推广和实践,从而帮助教师摆脱过去那种教而不研、教而不思的课堂教学低水平重复和无谓消耗教师精力的现状。

三、试点校引路,形成校本研修的模式

集体备课、研究型会课和专题研讨课是搞好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是实施新课程最基本的教研活动,抓好“三课”是搞好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课”活动为主,辅以“教学反思”、“教学个案分析”、“与名师对话”、“学科联谊会”等形式,初步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机制。这种机制的运行增强了各项活动的研究性和全体教师的参与性,实现了人人研究教学、教材、教法,提倡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使教师间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主动探索、创新发展的良好教研局面。

一批具有朝阳区特色的校本研究的模式逐渐生成。变“集体备课”为“会课”、变“课后评课”为“论课”的研究模式,把校本教研落到了实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课题论坛——效果反馈”的校本教研序列活动推动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教、培、研一体化”的研究模式构成了“抓住三个点、形成一条线、推动一个面”的研究格局;科研带动教研的“科研网络”形成了“学校(核心课题)——教研组(子课题)——教师个人(重点发展计划)”的校本教研网络,使校本教研红红火火。

四、建立制度,推动校本教研的广泛开展

在校本教研实施中,为了保证校本教研有序开展,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制定了如下制度:

教育局、进修学校制定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要求各学校上报校本教研方案、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基层学校办学评估督导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督导评估。

各学校按教育局总体部署的具体要求,不断创设并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如:教学论坛制度;备课制度;教学过程分析制度;教务会议制度;培训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检查评比制度;专家、学生、家长参与制度;成果奖励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会课”与“论课”制度;课例反思制度等。

上一篇:秋雨蒙蒙散文下一篇:财政授权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