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2025-0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共12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知识点梳理:

数与代数 一.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意义:

①能用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或根据小数在图中图色。②能正确读、写小数。

③能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别能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表示。并能让这些分数与小数互换。

④能用小数表示日常的生活中的实物。⑤能在数轴上表示某个小数。⑥数位顺序及小数的组成。

⑦能把十进、百进、千进的计量单位用小数表示。⑧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十分位...)二.小数的运算 1.小数的加减法

①不进位、不退位。

1.2+3.4

6.6-1.3 ②进一位、退一位。

20.6+3.7

19.1-2.7 ③连续进位,连续退位。

12.75+2.25

71.13-16.55 ④位数不同。

16.3+2.75

60-2.88 2.小数的乘法

①一般情况。

2.8×1.1 ②乘数中间有“0”。

1.06×3.3 ③乘数末尾有“0”。

1.06×470 ④积末尾有“0”。

8.5×0.88 ⑤积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0.49×0.9○0.49 ⑥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⑦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1.3的大小的情况下,把它改写成两位小数)3.小数的除法

①除数是整数。②除数是小数。③商中间有“0”。④商末尾有“0”。⑤验算。⑥商与被除数之间的关系。0.49÷0.9○0.49 ⑦循环小数。会判断循环小数、商用循环小数表示。⑧余数问题。(把一段长3.6米的绳剪成长为0.6米的小段,最多可以剪几段,还剩几米?)

⑨近似数。四舍五入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如去尾、收尾法(进一法)。⑩估算。4.混合运算。

要求:能简算要简算。先判断运算顺序,再观察数据特点,看能否简算。

1、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数点()是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

2、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第二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8)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3、小数性质

(一)复习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个0.01

(2)0.61里面有()个0.01(3)3.61里面有()个0.01

(4)0.061里面有()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23/1000改写成小数()

34/10000改写成小数();

3/1000改写成小数()

0.25写成分数();

0.312写成分数()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P4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是0.3(2)由0.56到0.056是()。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第二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

(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过程:

一、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将分母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

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100=()÷1000=()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

2.37米=()厘米

1.46米=()毫米 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 1吨25千克=()吨

52米4厘米=()米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练习:345670000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第三课时

总复习——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过程:

一、1、计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第四课时

总复习——三角形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2、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三):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5、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2)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3)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按角分:

(1)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2)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以下几个问题:(1)怎样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哪种三角形?(看角)(看边)

(2)不管哪种三角形,最少有几个锐角?最多几个直角?最多几个钝角?为什么?

引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得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知识解决什么问题?(3)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引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4)小组补充: 三角形——按角分:(1)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按边分:(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2)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以下几个问题:(1)怎样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哪种三角形?(看角)(看边)

(2)不管哪种三角形,最少有几个锐角?最多几个直角?最多几个钝角?为什么?

引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得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知识解决什么问题?(3)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引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8、即时练习。(1)我会选。

①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②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三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A.600

B.1800

C.800 ③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00,顶角是()A.600

B.1800

C.800 ④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⑤以下哪一组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

A.4dm 3dm 5dm

B.8cm 2.5cm 3cm

C.6m

2m

4m 填一填。

从下面小棒中,挑选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边长可能()、()、()。1.5cm

1.5cm

3.5cm

4cm 2cm

2cm

3.5cm

4cm 2:下面的说法对吗?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长方形是特殊的梯形。()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正方形时平行四边形

()

第五课时

认识方程

教学内容:北师大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1、在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梳理与强化,使学生能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问题。2、能运用方程的概念辨析方程.3、能结合具体情境列出简单的方程。

4、能根据加减法、乘除法部分之间的关系灵活解方程。并弄清“求方程未知数所表示的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还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重点: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教学难点:解方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按要求写式子。

1、四年级有X人,三年级比四年级少15人,三年级有(人。

2、长方形的长30米,宽ⅹ米,面积是600㎡。4、50减去5,再加4ⅹ,得61。5、16盒牛奶共花了y元,平均每盒牛奶元。

6、一辆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15人,车上原有ⅹ人。

7、X的6倍减去2X等于64。比较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相同点是:都含有未知数。

师:它们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另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四、解方程(强调解方程要验算)

6ⅹ-2X=630ⅹ=600 解: 4ⅹ=64

解:ⅹ=600÷30

ⅹ=64÷4

ⅹ=20

ⅹ=16

50-5+4ⅹ=6ⅹ-5+8=15 解:45+4ⅹ=61

解:ⅹ+3=15

4ⅹ=61-4

5ⅹ=15-3

4ⅹ=16

ⅹ=12

ⅹ=16÷4

ⅹ=4

五、列方程解答:

王老师买了一个足球和6个排球,一共花了470元。一个足球的价格是80元,一个排球的价格是多少元?

六、你知道这一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吗? 1 用字母表示数 2 会列方程解方程 3会判断哪些是方程 4 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5 解了方程要验算。用数学解方程要写“解”和“设”(2):下面哪些是方程,请听要求完成;是方程的它后面打上(√)(ⅹ+3ⅹ>56

()y÷16

()4(a+b)=64

()3ⅹ=13()36+4=40

()(3):解决问题

1.商店有胶鞋、布鞋共46双,胶鞋每双7.5元,布鞋每双5.9元,全部卖出后,胶鞋比布鞋多收入10元。问:胶鞋有多少双?

2.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第六课时

总复习——位置与方向

复习内容:位置与方向 复习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4、画路线图

注意:在描绘路线图的时候要注意确立坐标,并且坐标不止一个,走到哪就要在那个地点确立目标,并且在每个坐标里要找对方向 幻灯显示: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篇2

总复习内容多、跨度大、知识的综合性强。教材采用“按学习领域分节, 分栏目编写”的方式, 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依次编排, 适当注意不同领域内容的沟通融合。分领域复习, 便于整理知识, 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由于每个领域的内容比较多, 因而再划分成若干节。分节复习, 有利于把握复习的重点, 合理分配时间, 也便于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教学效果。前三个领域先回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整理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再通过适量的练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必要的技能,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第四个领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积淀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应用意识。下面就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突出主体, 梳理知识, 优化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总复习应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 以达到弥补知识缺漏的目的。因此, 复习课要从新的角度, 把已学的零散的概念、性质、方法等基础知识加以分类梳理,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孤立与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 连成片, 形成良好的网络结构。这样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得到新的感受, 引发新的思考, 使之灵活运用。

如“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概念术语较多且易混, 可引导学生从其产生的条件辨析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并列出结构表, 显示其联系和区别。

对“三个基本性质”, 应通过比较, 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应用范围与功能;“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运算性质”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应分清异同, 灵活运用。同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让学生熟练掌握。

在对“比和比例”的内容进行复习时, 引导学生抓住与“比和比例”有关的内容, 从“比”和“比例”的性质、意义入手, 通过回忆、分析、比较, 构建如下网络图。

又如, 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时, 可让学生把学习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网络图表示, 然后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 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得出:“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 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又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接下来再让学生从右往左看, 引导学生明白:求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可以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又是通过怎样转化实现的。着重强调转化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张图竖起来看, 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是干、是根, 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串点成线, 通过纵向系统梳理, 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 (如下图) 。

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复习, 促进学生把知识真正融入知识系统中,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从而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知识可通过练习的方式复习, 进而加深理解。如让学生在验算、解方程中复习加、减与乘、除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二、精选练习, 强化训练, 提升数学思考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重心之一。数学思考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而练习是重要的数学活动,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总复习中要认真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力避教师大量收集习题, 把学生浸泡在题海里, 或是“炒冷饭”, 学生机械重复练习, 使其不堪重负, 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的做法。因此, 教师应当在系统复习基本知识之后, 针对学生实际, 精心选编具有一定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练习, 做到数量少、容量大, 覆盖面广, 启迪性强, 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升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拓展总复习的功能。

(一) 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知识上的盲点, 在总复习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及其产生原因, 切实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比较、辨析, 利用对比题组等形式,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系统、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 突出规律, 排除干扰, 防止混淆, 达到熟练灵活、融会贯通的要求。题组训练内容要少而精, 分层次、有梯度, 着眼于由题及“类”, 就题论理, 触类旁通。例如:

1.四则运算的训练重点是: (1) 熟练掌握基本计算。如, 8.26+1.74、40-0.76、0.85×16、0.18×0.11、36÷4.5、6.25÷2.5, 虽然计算难度不高, 却包含了小数四则计算的几个难点。 (2) 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3)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简便计算。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是对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 而计算能力并非单纯看是否会计算, 计算数据是否正确,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计算技能是否熟练。为此, 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中出现的类型精心设计如下题组, 重点训练简便计算能力。复习时让学生口述题目特点、简算思路与依据。以下题组可供选用:

2.解决问题的练习应以思维训练为主, 通过引申、扩展、改编、合理演化, 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多向联想探索解题途径, 并通过自我内化完善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 拓宽思路, 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从而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解题的灵活性。

教师可先出示基本例题:“向阳小学买来105本图书, 分给五、六两个年级的学生阅读,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是五年级的4倍。六年级和五年级各分得了多少本图书?”

当学生在整数范围内用算术方法 (或列方程) 解答后,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在不改变第二个条件的本意的情况下, 还可以怎样表述两个年级分得的图书之间的数量关系呢?如:

(1)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是六年级的 (或25%) ;

(2)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占图书总本数的 (或80%) ;

(3)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占图书总本数的 (或20%) ;

(4)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比六年级少 (或75%) ;34 (

(5)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比五年级多图书总本数的 (或60%) ;

(6)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的比是1∶4;

(7)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的比是4∶1;

(8)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图书总本数的比是4∶5;

(9)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图书总本数的比是1∶5;

……

从而得出:第 (1) (2) (3) (4) (5) 根据分数 (或百分数) 的意义可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答:第 (6) (7) 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 (8) (9) 用比例知识 (正比例方法) 解答。当然, 也可以改变所求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以上几种解法的特点及其联系, 沟通相关知识与解题思路的内在联系, 提升灵活解题的层次。

通过以点带面, 层层递进, 巧妙地把分数、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以及比和分数的关系等有关知识融为一体,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在复习中得到新的收获, 突现新的飞跃。

(二) 精心选编富有生活性与情

境性、探索性与应用性的训练内容,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复习中,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选编训练内容时, 要体现生活性与情境性, 探索性与应用性, 注重选择涉及学校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内容,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让他们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数学思考。例如:

1.北海市实验小学校园里有一块正方形空地, 面积是6400平方米。 (1) 如果学校要在这块空地上围出一个最大的圆, 并铺上草坪, 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2) 如果学校要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圃, 使花圃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 (如图1所示) , 你认为怎样设计更美观?请你再设计3种方案 (在图2、图3、图4上用阴影部分表示花圃的位置) 。

(此题把面积计算与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结合起来, 有利于空间观念的逐步形成。)

2.小明家装修新房, 油漆面积为80平方米, 用去油漆100升, 油漆费用6000元, 共用35个工时。结算工钱时, 有三种方案: (1) 按工时计算, 每个工时60元; (2) 按油漆费用的30%计算工钱; (3) 按油漆面积计算, 每平方米25元。请你帮小明家选用一种合适的结算方案。

3.王奶奶家打算把家里堆放的稻谷卖掉, 按市场价格:稻谷每千克1.50元, 大米每千克2.20元, 稻谷的出米率是70%, 稻谷加工成米后, 糠皮可抵加工费。请你帮王奶奶合计一下, 是卖稻谷合算, 还是卖米合算?

4.李老师去买体育用品, 他带的钱正好够买8个篮球或12个足球。他先买了6个篮球, 剩下的钱全部买足球。剩下的钱够买多少个足球?

5.爸爸和4岁的小红生病了, 妈妈要给他们买三天的药。妈妈要买几板才够?

(第2、3、4、5题是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的开放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6.某游泳馆修建了一座标准化的游泳池, 这个游泳池的长是60米, 宽是长的, 深2米。 (1) 这个游泳池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这个游泳池最多能容水多少吨? (每立方米水重1吨) (3) 在池的四周和池底抹一层水泥, 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7.小强和小华都是集邮爱好者。小强和小华邮票枚数的比是3∶4, 如果小华给小强9枚邮票, 那么他们两人的邮票数就相等, 你知道他们两人共有邮票多少枚吗?

8.东风路第一小学图书室里故事书、文艺书和连环画三种书中, 故事书本数是后两种书本数之和的, 文艺书本数与三种书总本数的比是2∶7, 其中连环画有65本。这三种图书共有多少本?

(本题有一定难度。把“故事书本数是后两种书本数之和的”转化为“是全部的几分之几”是解题的关键。)

9.周日, 李华全家3人去吃火锅, 打算花200元钱左右。爸爸点的火锅底料是“乌骨鸡火锅底”, 需要45元。现在需要选择火锅菜类, 价格如下:

(1) 2元 (一份) :麻辣调料;

(2) 2元 (一份) :冬瓜、土豆、毛豆腐、青菜、大白菜、油豆腐、豆芽、花菜、菠菜;

(3) 4元 (一份) :粉条、香菜、鸡蛋面、水饺、各种菇类、山药、竹笋;

(4) 8元 (一份) :猪肝、猪肉片、鱼丸、鸡片、带鱼、虾饺、鱼饺;

(5) 12元 (一份) :羊肉、墨鱼片。

如果既要注意营养合理, 又要荤素搭配, 你会怎样选择?

(第9题有愉悦的生活情趣, 解题过程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

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建议 篇3

一、找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做计算题时错误率较高,教师通常认为这是学生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学生对概念、计算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反映。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着重抓住学生在计算时的易错点反复训练,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时对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计算容易出错,在试商和判断商是几位数时学生有一定困难;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容易忘记满十进一;由于概念不清,比较小数的大小判断错误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精选一些学生作业中常错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真进行比较,在合作交流中弄清算理,及时弥补知识缺陷,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二、找出模糊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正确辨认八个方向并进行方位的描述,以及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上认识模糊。因此,在复习“位置与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方位知识的理解,采取小组合作制作“我家到学校”的位置示意图,并各自作出从家到学校怎样走的方位描述,组织在小组中交流,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知识得到巩固,澄清了模糊的知识点,提高了判断能力。

在复习“面积”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教师可提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明确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学生在概括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地方,经过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偏差。讨论、合作交流使资源互补,在共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巩固。

三、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加深对统计意义、方法的认识及理解。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的复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继续学习的发展点,把学生分成小组,对身边的事物(如课外活动,出勤,考试成绩等)进行调查统计,制作统计图,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找出知识创新点,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复习时,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因为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会磨灭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出题考自己。对学生来说,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出好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轮廊清晰且能认识不同题型的特点与联系,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进一步整理与复习的能力。通过学生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说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及其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使学生形成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复习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为老师只有教给学生思考和梳理的方法,学生才可能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也要选择综合性强的练习,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红河州教科所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篇4

(三)教学目标: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整理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图形。(1)图中有14个长方形。(2)7个正方形。(3)3个三角形。(4)10个圆形。

2、小白兔看到的是房屋的侧面。小山羊看到的是房屋的正面。

二、100以内加减法

(二)1、33+42 65-49 45+56 86-34 47+48 98-89 61+33 74-55 26+35 89-54 63+17 38+34 45+37 77-49 75+25

2、兔比羊多6只,羊有37只,牛比羊少18头。提问题:(1)兔子有几只? 37+6=43(只)

(2)牛有几头? 37-18=19(头)

(3)图和牛相差多少?43-19=24(只)

(4)兔比牛多几只? 43-19=24(只)

(5)牛比兔少几头? 43-19=24(头)

3、(1)需要(2)两车,还有(4)个空座位。

(2)学生共需要(90)元,老师共需要(12)元。

4、13+34+45=92 97-39-27=31 65-56+11=20 44+33-55=22 板书设计:

小白兔看到的是房屋的侧面。

小山羊看到的是房屋的正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题 篇5

1、根据△×○=20,写出下面两个算式。

( )÷( )=( ) ( )÷( )=( )

2、3489600000=( )亿≈( )亿。(保留一位小数)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复习卷:5.03km=( )m 608cm2=( )dm2

6m5cm=( )m 2kg50g=( )kg

4、小数7.86的8在( )位上,表示8个( ),6在( )位上,表示( )。

5、a×b=24,那么a×(b÷4)=( );(a×4)×(b÷4)=( )。

6、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在□里填适当的数,( )里填运算律名称。

65×27+35×27=(65 ) ,这里应用了( )。

7、在括号里填上>、<或=。

( )0.05 4.08( )4.8

3.1km( )3km50m 0.08( )0.80

8、把等边三角形对折一次后,所得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分别是( )度和( )度。

9、 …… 按这规律拼,用平行四边形和等腰梯形各5个拼成的图形是( ),各10个拼成的图形是(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0、小于1.0而大于0.5的小数只有四个。( )

11、用括号能改变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

12、某等腰三角形两边分别为4㎝、8㎝时,那么它的周长是16㎝。( )

13、“小马虎”把28×(□+2)错算成28×□+2,结果相差54。( )

14、一个数,扩大100倍后就增大了198,这个数是2。(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5分)

15、第一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算式是( )。

A、200÷50 B、40÷100 C、 80÷15

16、0.60与0.6比较,( )。

A、大小相等,意义相同; B、大小相等、意义不同;

C、大小不同,意义不同。

17、用四根直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用手拉或压它的一对对角可以得到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18、下面几个算式,结果最大的是( )。

A、4×30+15÷5 B、4×(30+15)÷5 C、(4×30+15)÷5

19、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小于900,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四、计算。(共42分)

20、直接写出得数。(6分)

6.6+4.4= 15.02+0.8= 0.4 ÷100= 0.64+1.36=

24.6×0= 7.07-0.7= 0.8+0.2= 23-0.5=

5.1×10= 51÷5.1= 51÷10= 16÷0.16=

21、竖式计算。(6分)

203×56= 612÷34= 14.69+7.01= 49.5-36.58=

22、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12分)

25×48 2.8+0.36+7.2+14.64 125×108

34×123+78×34 18.3-6.25-3.75 37×(99-1)

23、脱式计算。(18分)

457-(69+72×4) (360÷12)×(120-84) 6.1-(2.2-0.25)(974-94×5)÷36 760÷40-(12.7+5.63) 25×[180÷(15×4)]

五、操作。(共10分)

24、右图,小明家的位置是(2,3),小红

家的位置是( ),学校的位置是( 2,7)。

在图上,用•标出小明家和学校的位置。把以上

三点两两连接可以围成一个( )角三

角形。

25、请利用方格线在下图中分别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描出一条高,再标出高所对应的底。

26、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人数统计图如下(未完成),已知四(2)班有男生23人,女生24人。

(1)完成统计图。 (2)某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多少人?

(3)根据本题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六、解决问题。(共18分)

27、小冬买两本书,一本68.5元,另一本19.8元。小冬付了2张50元,售货员应该找回多少元?(3分)

28、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A城和B城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少行多少千米?(3分)(信息:甲车95km/h 乙车120km/h)

29、某车间把加工8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张师傅和王师傅。张师傅每天加工42个零件,王师傅每天加工50个零件,两位师傅至少合作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

30、学校买这些篮球和排球一共用了多少钱?(4分)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篇6

图案欣赏

内容

34—35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2.使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的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的喜欢的图案。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重点

使学生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难点

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习惯的图案。

关键

让学生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知识技能

教学准备

教师

图形

学生

图形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2

17

15

5

1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三、练习

1.三八妇节就要到了,平你用雪果的知识为你的妈妈设计一份小礼物——一幅美丽的图案。、计算

2.有一个四位数,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再同原来的数相加,得数是21989,你知道原来的数吗?

四、检测

图形设计使用上四中或四种以上的图形。

五、小结:

1.同学们,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教师先请学生们回忆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把图形的图片出示在黑板上,再出示一些好看的组合图形。

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2.学生在全班交流、汇报:我们都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梯形……那你们知道吗?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这些图案,说一说,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图案?那就请你来动手试一试、看一看。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图案都是我们现在所学生的平面图形经过数字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等知识得到的,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桌布围巾花布等等,所以只要你学会观察生活就能够用知识去发明和创造使他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汇报并讲解

(1)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2)再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3)小组内修改

5.自由发挥设计。

注意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平移和旋转等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讲解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在设计图形中感觉图形的美。

这些图形经过人们的双手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些妙趣横生的图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一个图案,每位同学都来尝试着画一画说一说,探索一下其中的奥妙。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2)指名汇报

(3)小结并寻找规律

学生独立设计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7

.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第一次的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过程设计教学,可试课时发现在探索结合律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计算小长方体的块数,但几乎没有用括号的。他们习惯于先算哪一面就把哪两个数字写在前面,教师在引导出书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现学生列出的这些算式中本身就有乘法的交换律。那么何不先探索乘法交换律,把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索结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大胆改变教材结构,先探索乘法交换律,并利用淘气这个人物把书中分散的情景进行整合,突出整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本节课我抓住这一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为学生搭建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各个领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 好习惯,感受复习的作用。

2、进一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 有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能在购物情景中进行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结合具 体的情境,加深理解乘法、除法和倍的意义,熟记 2—9 的乘法口诀、能熟练 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3、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活动经验;能 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用 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测量有关的简单问题,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重难点: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乘法、除法的初步认识,倍的含义的应用,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人民币的认识,米和厘米的认识等。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总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数与代数

一、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二、问题 1:先计算再编故事。

出示 32+15+28

65-36-12

36-8+19 让学生想想计算这些算式要注意什么?说说运算顺序,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进行 错误辨析。最后让学生自己选一道题编一个故事。问题 2:说一说,画一画。8×7 可以解决什么问题?35÷5 呢? 用点子画再说意义。背口诀,说说你觉得哪句口诀不好记?忘了怎么办?

问题 3:举例说说 3 倍的意思。

参考 73 页淘气和笑笑的回答。学生可以通过画图来说明。

三、课堂练习巩固。

第 99 页 1-4 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1、每分钟正确计算 10 道题。

2、用附页 2 中的点子图进行表示。

3、根据图写出一个乘法和两个除法算式。引导学生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 关系。

4、学生先根据题意画图,再列式计算。

三、游戏(口诀开火车练习)

四、小结。第二课时:复习数与代数(二)

一、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问题 4:出示第 9 页 6 买早餐情境图。先让学生看懂题意,找出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1)提问题,只要合理老师就给肯定。

(2)现让学生画图表示肉饼的价格是油条的几倍,再列式计算.4÷1=4

(3)2×3 可以表示买 3 碗粥需要多少元。

二、课堂练习巩固。第 100 页 5——8 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1、从鱼嘴两边开始,按箭头的方向进行计算,最后到鱼尾都是 35。

2、先让学生说一说表格中的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独立列式计算,还可以题加减的问题。

3、用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9—12 题、引导学生读题找出题中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列式后集体订 正。

三、课堂作业:第 13 题。

第三课时:复习人民币

一、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

问题 5: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面值的人民币,复习认识各面额人 民币。再用不同的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组合,请学生说出总面值是多少。让学生想办法拿出 12 元 8 角。

二、课堂练习巩固。课本第 102 页 14-16 题 学生独立读题思考,找准与所求问题相对应的数学信息。独立列式,再集体订正。

三、相互启发 读三位同学的对话,再说说自己对前面几个问题的思考。

第四课时:复习图形与几何

一、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

问题 1: 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 1 米和 1 厘米各有多长,让学生回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问题 2: 先让学生回忆如何用尺子度量物体的长度,如何 看尺子上的刻度,再让学 生具体说出铅笔、蜡笔和曲别针的长度。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三个物体中谁最 长,谁最短。说说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问题 3: 交流日常生活中估计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巩固。

课本第 103 页 1-4 题

1、巩固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使学生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

3、让学生确实经历测量长度的过程,掌握方法。

4、让孩子照样子做一做,教师补充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欣赏。感受对称美。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篇9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s=πrr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 s h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的周长乘高+上下底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r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4)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2市斤(5)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7)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8)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小时=3600秒 1季度=3个月 1年=4季度

三、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四、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宜都市实验小学十里铺分校期末复习资料一

以上由覃老师整理,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9.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22.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五、特殊问题

植树问题(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1)一般公式: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百分率问题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数×100% 小麦的出粉率= 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100%

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职工的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和差问题(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者 和-小数=大数)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 小数+差=大数)

宜都市实验小学十里铺分校期末复习资料一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10

2、能力目标:提高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教学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总体回顾课,也是综合复习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此课。

1、通过学生背诵2、3、4、5的乘法口诀来了解学生对口诀的掌握程度。

2、出示一组口算题,要求学生说出结果的同时,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以此来巩固乘法口诀的应用。

3、出示书中图画,并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知道的信息(在这里采用自己说,同桌说,全班交流并补充的形式),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善于观察的能力。

4、根据信息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这些问题。在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边提问题边计算,然后同桌合作一人问问题一人回答,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有条理地表明自己看法的能力。

5、最后做几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乘法口诀。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篇11

1、关于学习本单元的一些背景知识。

本单元根据本学期教学的主要内容,共编排了31道复习题。分成五个组块进行复习。

(1)第1~7题:主要复习数和式的意义,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分数,百分数乘、除法意义和口算。

(2)第8~11题:主要复习式的计算,其中包括百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第12~18题:主要复习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基本应用题。

(4)第19~24题:主要复习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5)第25~31题:主要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2、与学习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是计算教学的重要方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复习有计划地针对性练习。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比整数、小数应用题更为抽象、复杂,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理清思路、揭示规律,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牢固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概念、法则、公式,能用来指导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能正确计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4、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牢固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复习的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性强,演算过程复杂,是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重在通过对照、比较,弄清基本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本单元复习的难点。

第78课时总复习(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152页总复习(一)第1~7题;《作业本》p7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2、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口算。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

第79课时总复习(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154页的复习(三)第12~18题;《作业本》p80.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较熟练地解答。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百分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应用题解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3、练习:第155页第8题解方程(练习后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

二、基本练习

1、全体书面练习:课本第155页第9题。

(1)学生练习。

(2)反馈后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审题--确定运算顺序,确定能否简算。

②计算--认真演算,及时检查,仔细核对。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并说一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1)学生练习。

(2)情况反馈。

三、变式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练习后强调:

审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仔细分析数字特征,确定好计算方法,同时要注意不违反运算顺序。

2、下面两题怎样算方便?

学生练习后反馈:你是怎么发现可以用简便方法算的?

3、计算下列各题:

(1)先由学生独立练习。

(2)反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选择、确定方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合理的方法取决于对数字特征的仔细观察和对题目的整体把握。

四、独立练习

课本第154页第9~11题。(练后当堂反馈)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本》p79.

第80课时总复习(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155页的复习(三)第12~18题;《作业本》p80.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较熟练地解答。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百分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应用题解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说出单位“1”然后回答问题。

(1)今年比去年增产14,今年是去年的几分之几?

(2)用去比剩下的少20%。用去是剩下的几分之几?

(3)完成第155页第12题(全体练习后反馈)

二、知识整理

1、完成第13题。

(1)全体练习。

(2)反馈时说出数量关系。

强调:已知单位“1”用乘法:单位“1”×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未知单位“1”用除法:已知量÷已知量分率=单位“1”

2、练习第14题。

(1)板演。(2)讲评。

三、综合练习

1、独立练习第15、16题,说说列式的意义。

2、对比练习第17、18题。

说说有什么异同?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作业本》p80.

第81课时总复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第157页总复习(四)第19~24题;《作业本》p81.

教学目标:

1、掌握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2、通过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搞清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单位“1”的量和找出另一个量的对应分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说出基本数量关系:

1、今年比去年增产14。2、上午比下午多16。

3、用去比剩下的少20%。4、实际比计划节约15%

二、知识整理

1、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学校去年购买图书500册,今年比去年多买14,今年买了多少册?

(2)有鸭蛋1012千克,有鸡蛋7千克,鸭蛋比鸡蛋多百分之几?鸡蛋比鸭蛋少百分之几?

(3)一条路已修好了80米,还剩下23,全长多少米?

2、学生练习后反馈:

(1)如何列式?

(2)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确定单位“1”的量?怎样确定计算方法?

三、基本练习

1、课本第157页第19、20题。

(学生练习后反馈:说出数量关系及列式计算。)

2、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大卡车能装货712吨,比小卡车多装50%,小卡车能装货多少吨?

(2)某公司第一季度完成产值1050万元,计划第二季度增产10%,计划第二季度完成产值多少万元?

(3)学校修建操场,实际投资715万元,比计划节约15,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4)圆珠笔价格比钢笔便宜58,钢笔每支12元,圆珠笔每支多少元?

四、对比与变式练习

1、对比练习:课本第157页第22题。

(1)学生列式计算。

(2)反馈讨论: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后比较三道题的数量关系。)

明确:(1)第一、三小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相同,为什么?

(2)第二小题的数量关系与一、三小题不同,为什么?

(3)为什么第二、三两题第一个条件和问题都相同,而计算方法不同?关键在哪里?

(3)继续练习:第23、24题。(讨论方法与思路的不同)

2、变式练习:

(1)一条路,已修了3000米,剩下的是已修的60%,这条全长多少米?

(2)拖拉机上午耕地数是下午的56,下午耕地115公顷,比上午多耕地多少公顷?

(3)桃树是梨树的35,两种树共有300棵,梨树有多少棵?

3、练习:第21题。要求回答是什么应用题?它的基本数量关系有哪些?

(学生独立完成后回答问题。)

五、教学小结

1、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应从表示比较关系的条件入手分析;确定单位“1”的量和基本数量关系。

2、根据基本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列式解答。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81.

第82课时总复习(五)

教学内容:课本第158页总复习(五)第25~31题;《作业本》p82.

教学目标:牢固掌握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整理

1、说出有关计算公式。

(1)学生讨论回答。(先文字公式再字母公式)

(2)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圆周率?

2、填表计算:(单位:厘米)

(1)学生全体练习。(2)投影反馈。

3、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5题。

二、基本练习

1、按要求计算(求面积):

(1)d=12厘米C=?S=?

(2)r=4.5分米C=?S=?

(3)C=50.24米S=?

学生练习后反馈计算方法和结果。

2、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6~29题。(重点指导第26、27题。)

三、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1、求下列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单位:厘米)

(1)学生练习。

(2)反馈讨论每个图形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

(3)小结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a、分析数量关系b、确定公式、处理数据c、列式计算

2、学生练习:第159页第30题。(学生反馈)

问:阴影部分的面积怎么求?隐蔽(缺少)条件怎么求?为什么?

四、深化练习

1、求周长和面积。第3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求下列图形(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1)说出每个图的周长、面积各指哪部分?

(2)说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教学小结与《作业本》p82.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篇12

(2011-06-14 20:32:44)转载杂谈 ▼

标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计划和复习课教案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一、小数 二、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三、空间和图形

四、统计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复习重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复习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总课时:7课时

分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 1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1课时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课时 三角形…………………………………………………………………………… 2课时 位置与方向 ………………………………………………………………………1课时 统计 ………………………………………………………………………………1课时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 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 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P51、P52、P61、P73的概念

2、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数点()是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第二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3)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二位小数有()个(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8)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3、小数性质

(一)复习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个0.01(2)0.61里面有()个0.01(3)3.61里面有()个0.01(4)0.061里面有()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23/1000改写成小数()34/10000改写成小数(); 3/1000改写成小数()0.25写成分数(); 0.312写成分数()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P61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是0.3(2)由0.56到0.056是()。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第二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内容:小数的性质和意义

(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过程:

一、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

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100=()÷1000=()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 2.37米=()厘米 1.46米=()毫米 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 1吨25千克=()吨 52米4厘米=()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 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三、综合练习

课本P125 小数 P128 1、2、3

第三课时 总复习——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过程:

一、口算 1× × 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 28-735 ÷49+7 47× 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240×(100÷25)=240× 4 =960 5× 12-12× 12+12)=5×(0+12)

=5× 12 =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 78)(41-16)×(89-64)(375+31-16)×(89-64)

2、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3、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 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 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25× 12 514-389-111 87×201 125×88 669×9 28×3+28×5+22×8 25×4×740 98×27

23×37+27×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第四课时 总复习——三角形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第五课时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五 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第六课时总复习——位置与方向 复习内容:位置与方向(练习卷)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

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第六课时 总复习——统计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1、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03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4)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

9、根据1997-2003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1 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2000的变化情况)(3)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P131 14 根据我国1997—2003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第七课时 总复习——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一课三练》P52-P55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输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复习过程: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2)8×(11×125)(3)25×11(4)72×125(5)54×99+54(6)3900/25/4(7)(100+4)×25(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9(5)(7)(8)注意用乘法分配率

(6)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减去连个数的积

3、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4、填空 1、2、3、4、为小数的基本题,再次强调公式重要性。5、6为小数提高题,应用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 5选择:

(1)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 1.20分米 1.02分米 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2)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3)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实践操作

(1)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先找出观测点,在观测点上画十字。先看所去地点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上,最后量角度,并标上角度和线段(2)统计图

上一篇:如何提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下一篇:在2021年学雷锋纪念日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