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教学计划(推荐8篇)
龙洲小学 三 年级上册 科学 学科计划
计划人
一、教材分析
湘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整套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40多个观察和探究活动,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以认识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和周围常见物体的性质与功能为线索,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渗透敢于质疑、重证据、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为全套教材的学习打好基础。本册探究技能的训练重点是:观察、比较、分类、提出问题。
本册教材以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分类、提出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编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6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3课。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1)“走进科学”—— 此单元用一个主题活动“校园寻宝”来架构全单元的教学,以 “校园寻宝”活动为主体,顺着“寻找”、“观察”、“整理”等一系列活动展开教学,以科技史“达尔文的寻‘宝’活动”贯穿始终,引领学生按照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探究活动,初步学习观察、分类、简单制作等方法,体验探究过程中的愉悦,激发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2)“身边的动植物”—— 此单元学习的是生命科学部分的内容,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本单元以认识常见动植物的典型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和动物,在学习分类、归类,同时渗透关爱生命、敢于质疑的情感态度教育。
(3)“土壤”—— 此单元是以本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观察、鉴别、调查等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了解土壤对于人类的作用,感悟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来。
(4)“奇妙的水”—— 此单元选择以儿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的切入点(从生活走向科学),以认识水的性质与功能为主线,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为重点,从交流讨论有关水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工具,经历观察、测量、实验等过程,意识到水与生
龙洲小学科学学科计划
命体的关系,增强节水意识,保护水资源。
(5)“空气”——此单元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周围确确实实存在着空气,并以此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空气,认识空气能流动、可以被压缩等性质,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借助其他介质(或物体)对空气进行观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提供的器材和自制的器材设计、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动手制作的能力、敢与表达的能力。
(6)“各种各样的材料”——此单元选择学生身边常见的材料,通过收集资料、观察、调查、实验、制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多样性、尝试探究材料的性质。通过了解材料产生和应用的历史,使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使学生知道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产生民族自豪感。
(7)“我学习了观察”——此单元是教材的总结单元、综合单元,具有“方法提升、学以致用、自主探究、整体评价”等多种功能。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常见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岩石的形态特征;能按要求的顺序观察(观察对象的前后变化。如观察水的形状、溶解等);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的观察物体;能运用对比观察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后,有时可以提高观察效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控制变量实验;能在教材引导和教师的帮助下制定简单调查计划、实验或观察计划;会使用刻度尺、量筒进行定量测量。●能从“是什么”、“不是什么”、“怎么会这样”、“怎么样”、“会怎样”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尊重证据。科学知识
●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能根据特
龙洲小学科学学科计划
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知道土壤的构成,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2、明确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抓住重点单元、重点课,落实本册的能力训练重点。
4、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5、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四、教学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周次
教 学 内 容 拟定计划,建立常规,翻阅新书,《序》 2 《校园寻“宝”》、《观察宝贝》 3 《整理百宝箱》 第一单元复习《身边的植物》 5 《常见的动物》 6
《本地的土壤》 第二单元复习7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保护》
《认识水》 第三单元复习9
《流动的水》 《溶解》 《浮与沉》 《地球上的水》 期中考试 11 期中考试情况分析 《周围的空气》 12 《流动的空气》 《压缩空气》 13 《空气中的灰尘》 《形形色色的材料》 14
《我们的衣服》 《纸》 15
《材料的应用》 第五单元复习
以下, 笔者以《蜜蜂》一课的教学为例, 来谈谈我们的一些激趣策略。
一、“趣”源于多样的质疑
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学习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要求。说明文中所涉及的知识本身是学生所未知且想知的, 对于这样的内容, 最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于是, 他们会将心中的疑惑贯穿在阅读的全过程中, 成为他们自主探知的动力。
陶行知曾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 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 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 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 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我们切不可小觑质疑的力量, 它可以成为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轴心。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有言:“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这就启示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质疑、释疑。《蜜蜂》一课教学中, 教师就安排了几处有效的质疑。
(一) 疑在关键点
教给学生“抓关键词质疑, 整体感知文本”的阅读方法。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试验”这一关键词进行质疑:大家读了课文都知道了, 课文主要讲了法布尔做试验的事情。那么, 对于他的试验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围绕这个词自主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法布尔是怎么做试验的?”“试验最终结果怎样?”接着, 教师就引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寻找相应段落, 通过问题与段落的一一对应, 学生对文本的脉络进行了梳理, 对文本的大意有了整体感知。这就有一“疑”牵全文的收效, 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程式化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而是通过引发质疑, 自然引渡到主干问题与文本内容的对号入座, 让文本的整体感知环节不再成为学生极力想回避的难关, 而是一个学生自主求知、乐于探知的轻松的学习项目。
(二) 疑在空白点
法布尔叙述的试验结果是“二十只蜜蜂中, 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 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文本对其余三只蜜蜂的去向没做交代, 可谓是留白处, 也是学生最关注的空白点。学到这里, 看到这样的试验结果, 学生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色。教师立即引导“看到这个结果, 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果不其然, 学生异口同声地发问:“还有三只去哪里了呢?”“是啊, 还有三只去哪里了呢?聪明的孩子, 你能根据上文的提示和你的生活经验来大胆地推测一下吗?”
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也是思维的火花。有自主质疑就会有自觉探疑, 大家争先恐后, 各抒己见———“大概风太大了, 那三只蜜蜂体质差, 飞累了, 还在半路休息。”“也许这三只蜜蜂特别勤劳, 它们还在花丛中采蜜呢!”“也许它们被闷了很久后放出来, 已经晕头转向, 找不到家了。”“可能它们受了伤, 被别的蜜蜂收留, 住在它们家里去了。”“也许它们碰到老朋友还在路边聊天呢!”种种推测, 有根有据, 显现出他们对文本知识的内化能力和已知经验的活用能力。种种猜想, 有情有趣, 显现出本真、善良、美好的童真世界。这一环节, 让说明文的教学充满了童趣, 学生表达欲罢不能, 听课教师深受感染, 其实说明文也能上得这么轻松愉悦。
(三) 疑在难点
当课文学至尾声———试验的最终结论部分, 大多数教师可能以为此时应该水到渠成, 不成问题, 但细心的教师却发现文本的真正疑难之处恰在于此, 因此他们不会对结束段弱化处理, 而是安排了又一次质疑。让学生认真细读这一段———“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提出来。
这一次质疑促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一次自我监控, 回顾梳理哪些已经学懂, 哪些还有不懂。学生细读、细想后提出如下问题:“什么叫本能?”“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靠的是什么?”“为什么说,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为什么大科学家法布尔无法解释?”不问不知道, 一问不可收。没有充分的预设, 教师可能不会想到短短的一句话, 学生居然有那么多的问题。当然, 有疑问的, 也有自认为都懂了急着想要帮着释疑的。于是, 教师就趁机给学生提供展示“学术权威”的机会, 学生们解释得头头是道, 尤其是提前阅读过《昆虫记》、对蜜蜂有过一定研究的学生, 俨然一位位昆虫学家、小博士。一时间, 教学的高潮再次迭起, 质疑的、释疑的, 各得其所、各取其乐。
此三处质疑的安排, 可谓一波三折, 有效地激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 使阅读的兴趣从课始持续到课终, 整堂课学趣横生, 这是我们对学段目标———“学习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进行周密细化、对实施策略进行优化后的良好收效。
(四) 疑在互动中
上述提到的可以说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中, 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单循环式质疑, 是可以预设的。而在学生、师生互动交流中还会出现以疑激疑、疑窦丛生的多循环式质疑, 是不可预设的, 正因为如此, 往往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思维碰撞。在《蜜蜂》第二段“试验过程”的学习中, 教师先让学生熟悉试验步骤 (捉蜜蜂、放进纸袋、做上记号、叫女儿等在蜂窝旁、带着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放飞) , 之后教师发问:“老师觉得法布尔的试验步骤太复杂了, 可以去掉其中几步, 你认为哪些步骤可以去掉, 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抛出,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 对所有的步骤进行了筛查。在随后的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中, 拉开了一场唇枪舌战。以下就是其中几段精彩的辩论———
[片段一]
甲:我认为“叫女儿等在蜂窝旁”这一步可以去掉。
乙:不能, 万一蜜蜂比法布尔先回来了怎么办? (反驳)
甲:那等法布尔回来后再数蜜蜂也不迟呀! (质疑)
乙:那如果蜜蜂回来后又离开采蜜去了呢?法布尔不是看不到蜜蜂了吗?那还能数得清楚吗? (再反驳)
……
[片段二]
甲:我认为把蜜蜂装在袋子里不能去掉。因为, 这样带, 蜜蜂不会飞散了。
乙:我也觉得这一步不能去掉, 否则法布尔会被蜜蜂蜇的。 (赞同)
(教师见学生没有抓住重点来看问题, 就及时干预)
师:你们可能不知道, 法布尔生活的年代没有我们现在用的透明的塑料袋, 而是厚厚的牛皮纸袋。装在这样的袋子里蜜蜂会怎样呢?
教师边说边出示塑料袋和牛皮纸袋。
(这一干预又引发一场讨论)
丙:蜜蜂被装在厚厚的牛皮纸袋里, 看不见外面的景物。 (若有所悟)
丁:看不清外面的景物, 蜜蜂飞回家就有困难了。 (跟进说明)
陶老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 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 不问学生兴趣, 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 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在生生、师生互动中, 学生会主动暴露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的路径, 只要教师认真倾听、关注学情, 就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指向是否正确、是否全面。而互动中的教师“激疑”能像交通警察一样及时为其指明方向, 也能像助推器一样推动思考的深入。既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互动中因为有质疑、有激疑、有启发、有辩驳, 一个个疑点就会被击破或被扩大, 各方的讨论酣畅淋漓, 不计胜负, 只求享受思绪驰骋的快感。
二、“趣”浓于情境的体验
许多说明文的内容都比较客观、理性, 很难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但《蜜蜂》一课是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了一次科学试验过程, 于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其间也渗透着试验者的情感变化。比如, 法布尔放飞蜜蜂, 看到它们四处飞散的样子, 推测蜜蜂可能飞不到家, 心里有隐隐的担心。再比如, 当法布尔看到“二十只蜜蜂中, 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 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 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心中有抑制不住的欣喜和敬佩。针对这样的文本特点, 我们确定了这样的细化目标———“通过对试验现象的推测来感受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选用推测的策略来让学生亲历法布尔试验过程中的所见所思。
师:法布尔把蜜蜂放飞后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
读着这段话, 你认为蜜蜂能飞回家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文试验步骤或链接旧知大胆推测)
生:我认为不能, 因为起风了, 蜜蜂飞得很低, 可能看不见家, 而且可能飞不动。
生:我认为不能, 因为这些蜜蜂被闷了好久, 一放出来的时候都向四面飞散, 没有方向感, 可能会找不到家。
生:我也认为不能, 因为它们是被法布尔装在厚厚的纸袋里, 看不见一路上的景物, 而且被带出去两里多路, 离家很远。
……
中年级学生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即使孩子天生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 理性地分析往往也会将他们的兴趣消磨殆尽。教师关注了真实学情, 创设了一个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感悟, 这种学习动力是内发的。
因此, 教师没有直接把文中大泡泡中的问题“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抛给学生, 让他们去分析, 而是采用角色体验的策略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的现象进行推测, 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走进法布尔当时所处的情境, 吸引他们去认真研读句子、联系上下文, 专心发现一些现象, 认真思考一些问题, 做出合情合理的推测。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由现象得出推理、判断的思维方式, 还能真切地体会法布尔观察认真、思维缜密、记录翔实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 饶有兴致地亲历实践的过程, 走进语境中, 走进法布尔的发现之旅, 成为细心的发现者和大胆的探索者, 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快乐。
三、“趣”归于语言的习得
语言的学习也是说明文教学的一大目标。虽然说明文的语言大多平实缺乏情趣, 但细读也有可挖掘之处。《蜜蜂》一课中, 有多处呈现出法布尔真实、严谨的叙述语言。我们要做到的不光是去感悟法布尔质朴求实的文风, 更重要的是感受法布尔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就是, 要以语言品读为载体, 达到披文入情、兼收并蓄的目的。但难就难在如何让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会也充满情趣。下面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怎样让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变成一次“快乐之旅”的。
(一) 体验发现之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我们的教师就要创造机会, 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
1.“洞察失误”法。教师以“听说”一词为抓手, 了解法布尔做试验的原因。出示句子:“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无论飞到哪里, 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与原句相比, 教师故意去掉了开头的“听说”一词, 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失误”, 培养学生洞察错误、辨别正误的能力, 提高对关键词句的敏感度。发现是学生所热衷的活动, 学生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变化, 并纷纷发表看法, 阐明“听说”一词在句中的作用, 有的从反面阐述, 有的从正面说明。从交谈中, 可见学生充分体会到法布尔“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的求实态度。
2.“目标搜寻”法。教师以“推测”一词进行桥接, 先是让学生体验推测, 在了解了法布尔的推测后, 继而知道法布尔在观察中无时无刻不在推测, 从句子中还能找到表示他在推测的词语。学生在理解了“推测”之意后很快搜寻到了目标———“好像”“大概”“我想”这些词语, 并进行有滋有味的朗读, 读中仿佛在体验法布尔当时边看边思的痴迷样。
3.“对比”法。当读到法布尔推测的句子时, “好像”“大概”这样的词让学生感受到他对不确定的现象不敢妄下定论, 但当读到试验结果的句子时, “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这样的词又让学生发现法布尔的表述是那样肯定、坚决。继而教师让学生对比发现———“通过这两处语言的比较, 你对法布尔又有了什么了解?”对比品读间, 学生对法布尔其人“是即是, 非即非”的求实精神已了然于心了。
重要的是, 学生发现语言特点、感受人物情感的过程是充满寻求、探索的乐趣的, 仿佛在游戏间自然无痕地达成了目标。
(二) 体验趣味运用
说起语言的运用, 是令师生都为之揪心的事。但只要我们设计精巧, 降低难度, 相信运用也是极易体验成功的学习。
如学习法布尔来推测一下其余三只蜜蜂失踪的原因。 (具体案例已在上文提到) 教师强调用上表示推测的词语“也许、可能、大概、估计”等, 将文本语言的运用融入到有趣的推测游戏中, 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再如学习“尽管……但……”逻辑性语言的运用, 教师将其与文本语言内化表达融合在一起。以下是练习案例。
出示句式练习:
尽管蜜蜂逆风而飞, 沿途都是些陌生的景物, 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尽管_____, 但蜜蜂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尽管_____, 但_______________。
学生结合试验过程提到的相关信息, 进行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组合———
“尽管蜜蜂逆风而飞, 但……”
“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但……”
“尽管蜜蜂被闷在厚厚的纸袋里, 但……”
“尽管蜜蜂被带着走了两里多路, 但……”
这种融文本内容和形式于一体的语言实践, 不仅降低了语言表达因题材缺乏而产生的难度, 同时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重新建构, 提升了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在语言运用中, 让学生轻轻松松获取知识与能力的双利。
导入环节:我运用“对话交流导入”的方式。激活已有的相关知识,衔接新旧知识,为新授课做铺垫。让学生感觉不到新知识的难度,从而减轻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优化教学效果。
Step two:Presentation
1.New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PPT:一片草地)T:Where is it?
T:What can we do in the park?
(PPT出示野餐布和食物)T:What can we do in the park?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生活常识,先对一片草地进行预设“这是什么地方?”播放视频树和花,再让孩子进行预设,有梯度地引入park一词,并再通过学生的喜好自然而然地引入“野餐”,从而为本课单词的学习做好铺垫。
①学习a sweet
词句呈现:我运用“实物、图画式”。sweet的学习,通过开火车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引入句子,并进行Pass and ask的操练。
②学习a cake,a pie,a hot dog
2. Text.
文本学习的设计意图:我是通过“预设课文—解读课文—扩写课文”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且针对我校学生没有一、二年级英语基础的现状,通过三次课文的输入,来确保课文输出的正确性。
①(PPT一片草地:出示一块野餐布和上面的四种食物pies,cakes,sweets,hot dogs)
T:Look,they are having a picnic.
(PPT:四位只有身子的学生人物)
T:Whos this?
T:Who can ask?
T:Look,they are having a picnic.
PPT:红箭头从sweets指向Yang Ling。(PPT:Sharing)
T:They are sharing.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预设,通过出示“四位只有身子的学生人物”而进一步加深,通过学生运用“Whos this?This is ...”来自己预设课文。并通过“红箭头”来明确食物的归属,引入 “Sharing”。点出本课的情感目标:分享。
②Listen and find.
T:Who else is in the park?
T:If you are Mike,how to introduce Helen?
设计意图:文本第一次输入:先带着问题来听文本,引入Helen。通过人机对话来学习文本第一幅图。
③Watch and find.
T:Who gives something?Whod like something?
设计意图:文本第二次输入:带着问题来观看动画,并回答问题。
④Read and find.
T:What would Helen like?A pie or a cake?
T:How to give something?
T:How to receive?
T:How to refuse?
T:How to give another suggestion?
学习:What about
设计意图:文本第三次输入: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问题。对课文有进一步的学习。
⑤Reading time.
⑥Read in roles. Two groups.
⑦Acting time. Two groups.
巩固操练:我运用了“机械操练法、角色扮演法”。通过“Reading time.”“ Read in roles.”“ Acting time.”三个环节来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操练。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3.Expansion.
拓展运用:我运用了“扩写文本法”。先让学生通过“Say more sentences about the words.”来运用学过的句子谈论本单元的单词,并用这些句子来买东西,实现文本的输出。并引入“B:How much?多少钱? A:... yuan.”实现文本再次输出。活动过程中,以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为出发点,最大限度把教材内容生活化,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
4. Homework
①Listen and read the story time of Unit 7.
②Record your voice of Unit 7,and send me from the Internet.
③Go on sharing your things with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参考文献:
马丽霞.3A 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Story time)教学设计[J].小学时代,2014.
三年(3)班 逯云莲
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读书不仅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也能通过这样的途径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让自己能更加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如下的读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 关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 中更加精彩!
二、读书目标:
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 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逐步养成多 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 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活动做到“六个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研究 问题,解决问题;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读书与“校本教 研-校本培训一体化”工作相结合,切实化解实践中的难题;个人阅读与集中 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读书与课改相结合,理解新课 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读书与不断解放思想相结合,提高认识,创新工 作思路。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 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 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抓住培训、听课、博客等机会,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 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多学习他人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 不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目标。
5、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 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 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四、阅读时间:
1、利用课余时间。
2、利用周六周日及节假日.五、读书安排:
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经典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选读书目: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吉林教育》等杂志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为了能把自己的课上得更高效,更有吸引力,我唯有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了。希望自己每天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与学生共成长吧!
工 作 总 结
华文学校赵求怀
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
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适度使用学具。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的除法意义上过渡到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除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三、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
可以说,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你拿课本的应用题来考学生,保证他们都会,但为什么测验时他们有时就是解不出来呢?《新课标》中强调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应给生活化,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现实生活的问题联系到学习的知识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具体地给出数学题的实际意思,再根据题目的意义,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本来他们就知道结果,只不过不会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罢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四、充分利用游戏、小组讨论。
三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二年级的多得多,但接触社会的范围却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多种实践活动。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让学生互相量交流,互相讨论,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精
神。
六、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学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有意义事物,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如在学习测量知识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进行测量,通过测量亲身体会实际长度。
七、与其它学科联系教学。
数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学好数学有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人们学习其它社会学科的能力。除了学习数学外,还应联系其它学科,如语文、音乐、常识、英语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八、参加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走出去,请进来”。听其他老师的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三上教学计划1
三年级大部分同学对学习英语都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较强,但有一部分同学是从完小转学过来的,从来没有学过英语,英语基础更差,教学难度很大,同时有一小部分奇特学生,他们的性格和上课的习惯等都比较特别,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并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英语的语境。
二、教材分析
教材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差异,设计了符合各种学习模式的练习活动,如讲故事和听力游戏适合听说能力强的学生,拼字、拼卡片以及记忆游戏适合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学生。书本上的故事有精美幽默的绘画以及听指令画画、涂颜色等活动。本套教材以动作或手势进行的字谜游戏、角色扮演以及tpr活动适合好动爱表现的学生学习,喜欢交际的学生会对教材设计的各种对子活动、小组活动、问卷式调查和访问活动感兴趣。
三、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学习这六课程激发起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树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帮助他们具备初步的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世界意识,为他们升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的要求:
1、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认真备好每节课,精心设计教案。
2、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师角色,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有讲有练,精讲精练,有动有静,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
4、实行开放式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交流中提高英语交际水平,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5、训练和提高学生能听懂一些日常生活对话,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
五、教学重难点:
听:能说:能够回应问题和提出简单的问题(使用一般现在时态)。
读:能够辨认单词和句子。
写:能够书写字母和主要单词。够根据听到的句子选出相应图画。
三上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四、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三上教学计划3
一、设计分析:
当走进三年级(1)班学生的教室之后,眼前看到的一幕他们是多么可人、勤奋好学。这次我教的三年级英语是学生的初步感知,当然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堂上,自己能新颖、多样化,让其更好、更认真的学。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全新的小学英语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围绕最常用、最基本的交际会话、句型、词汇等,逐步展开教学内容。
教材的设计和编写体现了外语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并掌握本册教材各单元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熟练掌握常用的问候语和日常用语,并能进行交际。
(3)学习和日常用语的表达方式。
(4)学习谈论星期名。
(5)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6)要演唱英语歌曲,朗诵歌谣。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通过大量的听、读练习及情景对话,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养成良好的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能自觉地模仿语音、语调,逐步培养语感。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在任务型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完成某项任务,并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与他人友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中除了要掌握的单词以及重点词组、日常用语以外,根据课改的要求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日常交际的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学生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交际是难点。
五、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抓紧课堂教学,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2、运用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3、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4、多为学生营造一些学习氛围,如:创设英语角等等。
5、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尽量的运用已经学习的英语进行对话。
6、多看英语画报,多读英语故事,多看英语书籍。
7、多与学生交流,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上教学计划4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1、本班共有学55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5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不强,学习不够主动,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2、本班级学困生也不少,如:麦瑜允、陈文、李小乐、周新博、陈金秋等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就是“蜗牛”也就能往上爬。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是课改的第一年,教学内容有些调整,内容包括时分秒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测量 倍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等。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推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三上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十一个单元,包括十个教学模块和一个复习模块。每个模块包括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语言呈现,第二单元是语言扩展和语言联系单元。每个单元的标题是该单元的话题,同一单元的语言材料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密切相关,能使学生觉得熟悉、实用,既便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便于学会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套用与这些话题相关的句子,进行简单的交流。
新授单元由七个版块组成。
第一单元:第一部分是听音,指图,找一找。.故事课文呈现版块。该版块通过讲故事,呈现本模块的主要句型和新单词。着重训练学生听和理解的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部分是听音,说话。提炼本单元的新句型,进行重点操练。多为对话形式。
第三部分是练习部分。要求学生根据上两部分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以巩固新知。
第二单元:第一部分听音重复。置换场景,以对话形式拓展新知的呈现和运用。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针对第一和第二单元中的重点句型和单词,进行综合的巩固性练习。
第三部分:韵文或歌曲。通过吟唱和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而有趣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并复习本单元新知。
第四部分:游戏和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活动有重点的复现了相关单元的主要语言点。
二、教学要求和目标
1、能按要求四会与三会要求掌握所学的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的句型。
3、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并作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所用话语与场合相符。
4、能在图片、手势、情景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5、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6、养成良好的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能自觉的模仿语音、语调,逐步培养语感。
7、能在任务型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完成某项任务,并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8、能延长已学过的英语歌曲,朗读已学过的歌谣。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第一单元:Doyou….?句型的提问及回答。
2、第三单元:单复数的概念,单词的变化及These/Those句型。
3、第八单元:Therebe句型。
4、第九、十单元:一般现在时begoingto的句型表将来。
难点:
1、第一单元:Doyou….?句型及回答。与Areyou….?Isit…?等句型和回答的区别。
2、第三单元:单词结尾表示复数的变化。包括规则和不规则变化。
3、第九第十单元:如何理解现在式单词going表示将来的概念。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4至7班共209个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已有具备了较扎实的的英语语言基础。有着正确标准的语音语调,具备了基础的语感。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态度认真,能较好的完成课后作业。新的学期,他们也渴望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使用英语会话和交际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本册书难度较大,学生可能会产生倦怠心理。因此,要注重在课堂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加强听说的前提下,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的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书面练习。努力做到以听说助读写,以读写促听说。
2、在我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利用课本的空白页绘制了家庭作业表。用于抄写作业和家长签字。使用统一的表格形式,利于统计和管理。作业每天检查,每两周就作业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与家长联系。
3、以将三年级整本书的知识秘笈整理出来,马上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帮助他们明确每单元的重难点,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掌握。
4、在开学第二周给家长一张“温馨提示”,明确提出本学期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并具体指导家长在家如何辅导学生。家校联手,共同进步。
5、在教学故事课文的时候,运用阅读式教学,让学生借助教师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卡通画,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故事课文。从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6、凡带有活动和游戏性质的项目及歌谣、歌曲,要让学生有机会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玩一玩或唱一唱。
7、在复习课中,也应该坚持利用情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学习活动,在生动的活泼的气氛中,完成复习和巩固的任务。
8、针对本期出现的使用区上统一的英语试卷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应试的技能培训和心理建设。让他们能减少非知识性错误,以轻松的心态考出好的成绩。
9、开展一次全年级参与的英语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获得奖励。以激发和鼓励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略
一、紧扣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课标指出:“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要能够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1: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见到的物体中哪些是长方形?然后板书出示一组(2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把它们画下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通过小组合作,拿几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动手操作验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再根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发现正方形的特征,从而达到学习方法的再次迁移。最后再安排动手拉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活动,使学生亲自感受获得长方形不具有稳定性的知识,使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增强问题意识,激发探究的欲望
课堂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课堂上,我以“导学单”为载体,通过一个个问题导引,让学生去经历、探索、验证并以自己的方式呈现他们对问题的认知,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例2: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时,多媒体出示第41页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了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并且知道它的长和宽分别是28米和15米。
生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算篮球场的周长,就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
生3:周长就是指沿着篮球场走了一圈的长度。
师:怎样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呢?(自己动手拼一拼〈借助学具〉、画一画、算一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先算出2条长的和,再算出2条宽的和,最后把它们相加。
生2: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生3:先算长加宽的和,再用和乘以2。
师:你喜欢哪种求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把你的想法讲给同学们听。
……
师总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先算长与宽的和,再用这个和乘以2。
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42页的“试一试”。知道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不能自己试着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1:正方形四个边是相同的,可以用正方形的四条边相加得出的结果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生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并借助学具拼一拼,展示给你的小组成员看。
教师通过交流以计算篮球场的周长为题材,不是把现成的计算公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画一画等解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然后交流不同的方法。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
三、化静为动,寓教于乐
在学生学习和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时设置一个个有趣的游戏往往能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儿童在玩中学数学,在学中获得知识。
1. 选用游戏
游戏能调动多个感官,把游戏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快乐。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设计了“我要挑战”这一游戏,让学生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彩纸、尺子等,让他们发挥想象在2分钟内每人剪出几件“作品”(形状、大小不限),每组成员选出2幅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作品”(认为有一定难度)让对方小组计算它的周长是多少?本次选出的组合号码是:①—⑥,④—⑤,②—③,实行两两对决,抽签选取。
第1小组和第6小组分别选出一名“挑战者”。
先从第1小组成员中选取一名“挑战者”,分别说出第6小组成员作品的形状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同理,由第6小组成员分别说出第1小组成员作品的周长。通过两位“挑战者”演示,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个个热情高涨,争当本小组的“挑战者”。
……
2. 适时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认识周长”时,多媒体课件出示书本、树叶、小旗等一些书签,让学生观察后用手描一描、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各书签周长的运动轨迹,同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加深对周长概念的认识,这种化静为动的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与“验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摘要:新课标顺应学生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应捕捉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知识水平与情感状态的差距与矛盾,促进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疑问,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与兴趣。
扛着提琴穿越封锁线
“车站上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志愿军告别朝鲜要回家乡,志愿军拥抱着朝鲜母亲,阿妈妮含着泪话儿长……”当依然一身戎装却已步入花甲之年的傅庚辰唱起他当年创作的《告别朝鲜——中朝友谊之歌》,依旧心潮难平。
1953年3月,傅庚辰所在的文艺慰问团开赴前线,在战事紧张的西海地区为志愿军部队慰问演出。战争场面极其惨烈,就像《英雄儿女》描写的那样,整支部队常常只剩一个人,仍然坚持浴血奋战。文艺慰问团全体17人,每天要演出两三场。年仅17岁的傅庚辰负责青年团员的工作和全团的生活。他为大家扛着装满生活用品的箱子,还背着提琴、笛子,爬山涉水过封锁线。由于慰问团的人员少,节目难免显得单薄,为组成一台晚会,他还得即兴编节目,把原来在东北工作时演过的小歌剧默写出来,满腔热情地为阵地上的指战员演出。
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傅庚辰向组织提出两项申请:一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二是留下当中国人民志愿军。但由于年龄问题,傅庚辰这个愿望在1957年才正式实现。
打起背包走进“雷锋班”
接到电影《雷锋》音乐创作任务后,傅庚辰请沈阳音乐学院一位教授,写了一首题为《高岩之松》的主题歌歌:“高岩之上长青松,青松昂首望长空……”傅庚辰认为这首歌词表现了雷锋高大坚定、傲然屹立的伟岸形象,在休假时就把曲子谱好了。傅庚辰带着写好的歌曲到营口“雷锋班”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同劳动。特别让傅庚辰感动的是雷锋部队的两个陈列室,小土房子,很简陋,雷锋的袜子、鞋、节约箱等等都在这里陈列。他对雷锋的认识和下部队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在思索:董存瑞炸碉堡是英雄;黄继光堵枪眼是英雄;邱少云烈火焚身是英雄。那么和平年代的雷锋精神是什么?高岩之松当然是雷锋精神。但更是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捡螺丝帽,补袜子,关心战友,关心群众,喜欢读书。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难。雷锋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一兵。有了这些认识,再读《高岩之松》,傅庚辰觉得歌词没有反映雷锋伟大出自平凡的特点。
回到北京的那段时间,傅庚辰整天琢磨怎么找到切入点。有一天已经半夜12点了,累了一天的傅庚辰躺在床上依然不能入睡。到了一点多钟,脑子里突然迸发出“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的词句,而且词曲同时出来,接着又出现第二句“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傅庚辰乐思泉涌,干脆披上衣服,打开灯,拿出本子赶紧记录。下面暂时没词,就按乐曲旋律往下走,把旋律先写下来。中间一段是进行速度,他的考虑是被雷锋精神感染的人千千万万,他们前进的队伍是不可阻挡的,旋律要坚定豪迈。后面是号召年轻人都要走雷锋的路,去实现美好的理想。三段结构写下后,他如释重负,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10点,又接着填词,没费劲三段词就写下来。根据主题歌,傅庚辰又写了全部电影音乐,其中还有少儿歌曲《小松树快长大》和《为社会主义大厦多添一块砖》。
唱着军歌诀别母亲
1985年8月,傅庚辰带领总政歌舞团7人演出小组赴云南老山前线慰问边境反击战的战士。抵达昆明当晚,一个从北京传来的讯息像晴空霹雳一样几乎乱了傅庚辰的阵脚——“回来吧!我替你带队去前线!你母亲病危!”政委的话拨动了这个坚毅的军人那根最柔的心弦。“母亲这个时候一定最希望自己这个12岁便离开家的独子陪在她的身边!”傅庚辰仿佛看到了母亲的面孔。可转念一想自己这次来老山是做什么的?来慰问战斗在前线的战士的。这些战士不也是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妻子、离开了儿女来到这里的吗?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永远都回不去了,自己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转身回去?拜托了妻子全力照顾母亲后,傅庚辰凌晨谢绝了赶来接自己回北京的直升机,义无反顾地登上了第一台车……打仗期间不能修路,天天阴雨地上都是坑,一路的颠簸让傅庚辰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母亲也一定会支持自己的!慰问前线应该有一种指导精神,“奔驰在重山峻岭之中,奔驰在高原海防边疆,奔驰在炮火连天的战场,战斗在我们神圣的岗位上!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全心全意、为兵服务!”《演出队之歌》的歌词和旋律从傅庚辰心中流淌出来。提到与母亲这样的永别,如今已两鬓斑白的傅庚辰眼眶依旧有些发红,但他也仍为当年的抉择感到骄傲,因为他是一名军人!
作为一名将军,傅庚辰坦言,往日的炮火硝烟、时代风云,就是他作品的灵感来源。在他生命的年轮里,军旅情结的根越扎越深。
【三上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上10-01
三上植树教学设计+反思07-09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三上10-04
三上数学教学案例分析05-24
苏教版三上《航天飞机》教学设计10-19
德育工作计划三上10-24
三上标点练习07-18
环保教案三上07-24
三上信息技术教案09-15
三上读书课教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