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文的作文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诗文的作文(通用13篇)

关于诗文的作文 篇1

适用于在顺利的时候保持谨慎。和第●劝君常有“过坡心”类似。

【出处】唐·杜荀鹤《泾溪》,又见罗隐同名诗。全诗为: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译注】泾溪中石头多,水流急,十分危险,过往的人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也没听说有谁落水。倒是那水流平稳,没有石头的地方,常常听说有人溺水。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适用于年少奋斗,好事多磨等。“少年无向易中轻”可以单独做题目。

【出处】唐·李咸用《送谭孝廉赴举》

【译注】好事都是从困难中得来的,年轻人不要专想从容易的事情中找轻松。无:通“毋”,不要。易中轻:从容易做的地方求得轻松,指轻取功名。用以说明好事都是从克服困难中争取到的,只图容易和轻松是得不到的。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适用于名利。

【出处】唐·杜光庭《伤时》,又见郑遨《偶题》。

【译注】虚浮的名利比酒还厉害,醉得人心到死也不醒悟。

●野芳虽晚不须嗟。

适用于耐心等待,乐观对待等。

【出处】宋·欧阳修《戏答元珍》: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译注】我曾做客于洛阳,在那里度过繁花似锦的春天;如今在这山城,野花虽然开得晚些,但总会开放,不必嗟叹。

●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

适用于历经磨难等。两句可以分开分别做标题。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译注】璞玉经过琢磨大多会变成玉器,铁剑从泥土的埋没中拔出来便能成为倚天长剑。沉埋:埋没。倚天:古人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语出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此处指好剑。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好事多磨,自古瓜儿苦后甜可以单独做标题。

【出处】元·白朴《中吕·阳春曲·题情》

【译注】天生的好事从来就少,自古瓜儿都是先苦后甜。俭:缺乏,贫乏。一说为困难、磨难的意思。

●切莫怨东风,东风正怨侬。

适用于自我反省等。

【出处】清·郑燮《菩萨蛮·留春》

【译注】切不要埋怨春风,春风也正在抱怨你呢!东风:春风。侬:你。用以告诫人遇到不如意的事不要埋怨客观,抱怨别人,也应从自身去找一下原因。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适用的主题非常广,人生短促,且行且珍惜。

【出处】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译注】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匆匆远行的过客。忽:急速。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和上一句类似。

【出处】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

【译注】人生一世犹如暂时寄居,又像狂风卷起的尘土,一会儿就不见了。奄忽:急遽。飙尘:狂风卷起的尘土。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适用于及时行乐,珍惜现在等。

【出处】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译注】既然苦于白天短夜晚长,那么,为什么不手拿灯烛夜间出游呢?秉,拿着。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适用于珍惜时间等。

【出处】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此心到处悠然,可以单独做标题。适用于恬淡等人生态度。

【出处】宋·张孝祥《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译注】坎坷的世路如今都已走惯了,现在我这颗心不论到哪里都会悠然自在。

●君子交有义,不必长相从。

适用于交友,友谊,义气等。

【出处】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康五首》

【译注】品行高尚的人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不一定要经常相伴相随。君子:指品行高尚的人。义:情谊。相从:相随。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适用面很广,在这个时代,要坚守自己,坚守寂寞等。

【出处】唐·孟浩然《留别王维》

【译注】只应该耐守寂寞,回家乡闭门隐居吧。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适用于不争,做自己等。

【出处】唐·秦韬玉《贫女》

【译注】敢以灵巧的双手和精细的针线活在人前夸耀,却不愿把双眉画得长长的,去跟别人争妍斗丽。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适用于浩然等,其中浩然气可以替换。比如一点诚信意,千里快哉风等。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译注】胸怀一点浩然正气,就会像身披吹拂千里的爽快清风那样舒坦适意。浩然气:古人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正气,贵的节操。《孟子·公孙丑上》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快哉风:令人心神爽快的清风。战国楚宋玉《风赋》写道,“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关于诗文的作文 篇2

一、小学生学习诗文的意义

首先, 小学生通过诗文的学习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个性, 培养合作精神,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管是古人或是今人的作品, 其中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信念, 有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深深眷恋;有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平等尊重的强烈渴望;有对勤奋执着、友善诚信的讴歌, 也有对邪恶、不公的反抗……小学生学习这些诗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我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过程, 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得以彰显, 合作精神得以鼓励和发展。其次, 通过诗文的学习, 小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精炼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将自然风光、大好河山、情绪情感融入诗词歌赋之中, 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就好像已身处作者当时所处的意境, 无形中得到民族文化智慧的滋养。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也有很多当代优秀的诗文作品, 节奏明快, 读起来朗朗上口, 由于接近口语, 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和吸收, 可以帮助他们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满足他们对未知的渴望, 使他们充分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 培养他们热爱阅读的生活方式。另外, 诗文以其朗朗上口的节律、独特华美的用词可以培植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逐步增强其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诗文的学习在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可以充分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小学语文诗文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如果方法不当、准备不足可能会使得教学效果降低甚至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因此, 教师要注意避免。首先, 很多教师备课不充分, 对一些诗文尤其是古诗文相关背景了解不充分, 无法对学生做充分的交待, 使得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对诗文学习的厌烦情绪。其次,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投入, 只是简单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展开教学, 投入不够, 自然对诗文作品缺乏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 也无法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情境, 使得课堂乏味、缺乏生气。最后, 很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只是简单读读背背, 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对于思想品德、生命教育等内容的渗透不够自然, 忽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内容安排显得突兀, 使得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三、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建议

首先, 教师要照顾到各个年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理解水平的不同, 分层次展开教学, 从诗文的内容讲解到教学方法都要做相应的安排。一二年级的阶段, 教师要主要以读读背背为主, 让孩子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 感受诗文中所创设的意境, 尽可能让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 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三四年级的阶段, 应在教师辅助的情况下, 让小学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作者当时的处境, 以及作者通过诗文所要抒发的情感和情怀, 这样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 使得诗文的精神内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文字功底, 写作水平也正稳步提高, 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他们自选题目来进行仿写, 或者是将诗文中的人、景、物用画作表现出来, 进一步从诗文中陶冶他们的性情, 培养他们对诗文的热爱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其次, 教师应熟练运用诗文教学的各种方法。如诵读是诗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 然而, 这种方法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诵读经常会被学生认为是枯燥的干瘪的, 那么, 要如何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浓厚兴趣呢?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 “读”是第一大法, 而小学诗文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 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诗文一般都有着优美的韵律感, 所以, 在诵读中,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手脚并用, 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提到:“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 会“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那么, 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时, 同样也可以让他们“边读边舞”。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 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这种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比起来,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 小学语文诗文教学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 以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摘要: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通过学习诗文可以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个性, 培养团队合作的乐群精神, 也可以吸收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智慧, 培养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灵活教学, 扎实做好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诗文,古诗

参考文献

[1]韦洁洁.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 2014 (10) .

关于树的诗文赏析(二) 篇3

接下去,又念叨起来,不过进了一步,不再是“三棵树”,而是“我没有树”。“我没有树”,在这里,有三重含义。第一,就是字面表层的含义,在这个城市的居住区没有树,自己的家不在林阴道,没有院子,所以没有树。这是一种描绘。第二,是孩子心灵的含义,联系着孩子顽皮(爬树,掏鸟蛋)的天性。而在他的想象中,带着对比,在西双版纳,在大兴安岭,在乡村,孩子们都有树。树在那里,并不是珍奇,因而内心流露出不平。第三,许多孩子都没有树,没有树就没有树,习惯了,没有感觉了。树并不是生命的必需,除了树之外,孩子们生活在并不宽裕的家庭中匮乏的东西还很多,把“没有树”突出得好像是惟一缺憾,就暗示了树在这个孩子心目中非同小可,在一个不长的段落里,念叨了四次。越是念叨,怅惘就越是强烈。

在这里展开的,表面上是树,实质上是孩子的童心。

童心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但是,本文分析的任务是这篇文章的童心的特点。这个特点集中在树上,除了树以外,一概不谈。

文章前三段讲的是对于树的向往,其特点是反反复复地念叨。

接下来的文脉,则是对于这种怅惘缺憾的补偿,从“我没有树”变成了:我有了自己的树,这棵树是有点可怜的。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树在这样的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

我把它栽在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泥就是石板,它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

这段叙述很精彩。精彩在哪里呢?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错误”,一个是“欢迎”。我们用还原法来分析:本来,把树苗栽到花盆里,是别无选择,不存在错误不错误的问题。但是作者却说“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城市建筑中“不是水泥,就是石板”,缺乏绿地,本来是人的错误,却说成是地面的错误,这里有怨尤。这种怨尤,没有用讲正理的方法,而是用讲歪理的方法表述出来。这就构成一种诙谐的趣味。接下来的“欢迎”也是同样的道理。本来,石板、水泥地没有意志,对于鞋子、箱子、椅子不存在欢迎或者拒绝的问题。但是,把它说成不欢迎,拒绝苦楝,好像不是人为造成,而是没有意志的石板和水泥有情感的选择似的。这样的描述,和现实构成了反差,就跟直接说人们设计城市建筑时,根本就没有为树木留下空间有很大的不同。这样说,好像不符合事实,但是,却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情趣。

但是,这种情趣,很快就被另一种趣味所取代。

写到苦楝树受到孩子疼爱,不料却遭遇一夜狂风时,文章的这一段写得也很精彩:

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是要注意的,首先是,风把花盆砸破的时候,几个动词,分别是“抱”“砸”“拖”“推”和“留”。有意思的是“抱”,为什么是“抱”呢?因为前面说了这是一场“亲子误杀”。更有分析余地的是“留”。本来狂风把花盆砸破了,把破盆和泥土留在岸上,已经足够了,但是后面又来一个“留给我”,这个“留”和前面那个“留”不同。那个“留”是残存的意思,是自然现象,这个“留”却是一个心理感受,珍爱的树没有了,只剩下没有生命的泥土和破片。加上一个“留给我”,是不是隐含着“呆呆地看着”的意味?在这样的叙述语言中,其实饱含着隐痛,这种隐痛无疑是要强化表现的。作者接着又从“记忆”中把那呆看的过程作细致的展开:

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抖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水中生长。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里有明显的无奈和悲哀。文章的情感和思绪的脉络在这里就联贯起来了:在开头是念叨中有一种渴望,接下来是意识到城市的缺憾、惆怅和可怜的补偿,再下来是无奈的悲哀,变成隐痛,在记忆中念念不忘,再下来,则是一个情感层次的飞跃,寻找“我的树”。尽管有旅游区的树,“但那不是我的树”,主题的第二层次出来了:“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经过这样曲折的酝酿,终于作者第二次有了自己的树,引来了一个从怅惘到欢乐的转折:

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树,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作家用什么来表达他的激动呢?当然是抒情的语言,秋天的阳光照耀着“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抒情的特点是情绪的极端化。难道一生就没有比这更为珍贵的礼物了吗?理解这样情绪化的语言是不难的,他把自己的感情之树,看得很重要,这和别的树是不一样的。“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个答案是情感的答案,对多年的惆怅和不安的答案。这是一棵私有的属于作者自己的树,自己的感情之树,在15年后,这一点土和那花盆里的树,恰成“巧合”,对遭受“亲子误杀”造成的隐痛,又是一棵感情补偿之树。这显然具有情感补偿价值。

这棵树的“恩惠”(花的色彩,果的丰硕)的性质,情感补偿价值,还被强化到:首先,使自己从一个郁郁寡欢的人,变成了自己相信自己是个幸运的人,由此而“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其次,这两棵树还变成了他的朋友和他彻夜长谈,“我是你的树,我是你的树”;最后,树还使作家的内心变得宽厚,即使有孩子来破坏,他也意识到“树的奉献是无私的”,树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他人(孩子们)的:

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与悲悯。

这其实是说,作者因为与树长达七年的相互凝视,变得宽容与悲天悯人了。这样,树的情感价值就达到了高潮,甚至可以说,到了一种情感的(审美的)象征的程度。作家把树的珍贵提到这样的高度,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为了转折、跌荡。城市建筑的蓝图埋葬了这两棵树,这实在是无可奈何。树的死亡,并不是因为恶的动机,而是因为善的愿望。这就是作品的深刻之处。树的死亡,也并没有导致作者反对城市的规划和改建,他甚至没有要求拆房工人把他珍爱的树多保留一些日子,他知道“这两棵树必须消失”。这种消失,有一点两难的、宿命的意味。他把这种宿命写得很是无奈:

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七年一梦”,是有典故的。从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中来,所引起的联想是一场情感的追思虚无。而在结构上,从“并不是我的树”又回到了文章开头的“我没有树”上来。这显然是结构对称的构思。但是,又不是对开头简单的重复:

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

这里的“三棵树”已经不仅仅是地名,也是第一棵自己的树和消失的两棵树的结合。但是这三棵树,都已经宿命式的消亡了。

那还有一棵树在哪里呢?我问自己,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这一笔,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这已经不是写实,而是写自己的幻觉。这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的,是主观的幻觉。说的是“我在这里”,实际是一去不复返。此生,不可能复有一棵自己的,私有的,独享的树。但又那么念叨这样的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导致树的稀缺的,是城市的水泥森林,导致树的死亡的,是城市的拓展,这都是历史的发展。本来都是可喜的,但是,作者在这里显示的是,社会的前进生活的提高,不能以此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树的消亡,其性质是生态的破坏。这种生活前进的步伐带来的怅惘和隐痛,是不可排解的,只有在幻想的境界中,才可能获得一点并不现实的安慰。从这个意义来说,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者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又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关于经典诗文书法比赛的通知 篇4

各位班主任:学校将于6月27日下午举行全校“经典诗文书法比赛”。各班选派三名书写好的学生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其余学生同一时间在教室进行比赛。书写完毕,按班级为单位订装成册上交徐校长处。

比赛相关要求:

1.比赛内容:一年语文书122页《登鹳雀楼》二年语文书12页《小池》三年语文书7页惠崇《春江晓景》四年语文书23页《寒食》五年语文书22页《牧童》六年语文书146页《芙蓉楼送辛渐》

2.比赛内容书写格式要求:班主任按学校下发样本书写。

3.比赛时间:27日下午两点。

4.比赛地点:每班三名代表于两点钟准时到达多功能厅。其余学生在各班教室同一时间进行比赛。

5.一年二年用铅笔。三至六年用黑色笔。到多功能厅的学生自带垫板。

关于诗文的作文 篇5

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由兰陵二中赵金玲主持的课题《兰陵二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策略的研究》,该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兰陵中学的全体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开展古诗文诵读,有哪些形式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依据及意义。

中央对中学生诵读文化经典有明确要求。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让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

《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5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师的一种要求。因此,要探索古诗文诵读的策略,为学生积累古诗文寻求好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实现由接受式、被动记忆式学习模式向自主独立创新学习发展。

泱泱中华,英才辈出,文学作品的璨若星晨,经典古诗文中蕴藏着的是中华几千年的礼貌和丰厚的文化,这盏辉煌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要21世纪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利用青少年儿童的黄金时期,有选择地给他们诵读一些经典之作,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们的学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孩子,那么“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孩子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这也是此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之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寻找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较好诵读效果的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为更多的学校诵读经典寻找捷径。

3、通过研究、探索、寻求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诵读策略。

4、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诵读兴趣,研究诵读策略,(每学期需有1—2次全校性的诵读赛事活动)。

2、各班开设诵读课,有效地选择教材,读“最有价值的书”免费为学生提供人手一册《古诗文读本》各班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心理和年龄特点,自选若干篇目,阅读、背诵,并结合学生的课外读物选本进行教学,及时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探讨,总结提升出有效策略。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古诗文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课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及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重视科研工作,对参加研究工作的教师在研究时间及研究经费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本课题的研究能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本课题课题组老师由县骨干教师和校骨干教师组成,其成员都是青年教师,热爱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平时都能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并且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善于总结经验,经常撰写教学论文,其中有一部分教师的论文分别在市、县级获奖。这些教师都多次承担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已具备了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

3、本校已自发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一年有余,每日晨读20分钟已形成惯例,各班开设了古诗文诵读角和手抄报等园地,有些班级创编了融诗、词、歌、舞为一体的文娱节目。有些班级对沿江片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展示课。

4、学校倾全力购置书籍、磁带、光盘、录像带免费,为学生提供人手一册的古诗文诵读材料,有条件、有机会时带教师外出取经。

七、研究人员分工。

赵金玲: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谐调运作、总结经验、管理实施等全面工作。

张晓峰、胡传沛、林传强、刘晓波:制订并执行各年级的研究计划,积累收集资料和整理档案、撰写论文等工作。

八、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定于2013年12月开题,到2015年12月结束,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1、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开题实施研究。

(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4)联系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以便他们能做好课题的辅助工作。2、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为全面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

(2)“中学生学习古诗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编写《古诗文读本》校本教材。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7)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8)开展暑期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3、2015年5月至2015年月12月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总结诵读经验。

2、撰写实验报告。

3、编写校本教材。

4、推广成果。

九、保证措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亲自主持课题研究,副校长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都是年轻科研型教师。设立教科研经费,保障课题得顺利实施。建立健全教科研奖励机制。

十、预期研究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编写校本教材、撰写课堂教学案例、调查报告、经验论文集。2015年12月结题。

2013.12.26

古诗文中关于亲情名言 篇6

为大家提供关于亲情的名人名句,希望大家会喜欢“”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老挝)谚语

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比彻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英国谚语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孟郊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贺拉斯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谚语

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萦福克勒斯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谚语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母爱篇: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关于诗文的作文 篇7

在全国各级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法院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 广大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中涌现出一批文艺创作人才, 通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等各类文艺创作, 积极反映法官的工作与生活, 充分展示人民法院的风采, 彰显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和各项建设的成果, 弘扬了人民法院惩恶扬善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为了加强全国法院系统法官文艺创作活动的联系和交流, 进一步促进法官文艺创作的繁荣, 从而推进法院文化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 经研究决定, 在全国法院系统征集法官诗文著作, 具体征集范围和要求如下:

一、各类文艺创作作品, 包括:诗歌、散文、杂文、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影视剧本、演唱文学 (曲艺、相声、小品等) , 凡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个人创作, 或集体创作, 均在征集之列。

二、各类文艺创作作品, 凡公开出版的书籍, 各寄送2份, 其中1份拟送中国现代文学馆陈列。

三、各类文艺创作作品, 凡在报刊公开发表的, 寄送所刊载报刊1份, 如无原报刊, 也可代之以复印件。

四、报送诗文著作的同时, 都要另附作者介绍, 包括作者简历, 是否参加各级作家协会、诗歌学会、诗词学会等组织, 作品获奖情况, 通讯地址、电话、电子邮箱等。

请各高级人民法院接到通知后, 尽快了解本辖区范围内法官文艺创作的基本情况, 并将有关要求转达所管辖法院和诗文著作作者, 务必在2010年9月底之前, 完成这次法官诗文著作征集工作。

本次法官诗文著作征集, 由本会诗文社承办, 并委托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协办。

诗文著作寄送地址是: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 邮编:030002

联系人:尹继华:0351-8386097 张文娟:0351-8386119 8386126

关于古诗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一、兴趣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单调、呆板、枯燥,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故事激趣

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以设计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所以由于此诗张继的名气可能远远大于当时中举的举人。

2、绘画激趣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如在教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追蝶图”。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

3、创设情境激趣

古诗的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如何让古诗的学习,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之事呢?我认为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挂图、图画、简笔画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

4、想象激趣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诗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如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即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时此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二、吟诵体会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分诗、七分吟”,教师以朗读吟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并通过吟诵抒发出来。学生时而朗朗出声地诵读,时而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三、入境入情感悟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枫桥夜泊》一诗,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声色并见,中间用一“愁”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在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四、重视积累厚积薄发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早晨是人的思维最清楚的黄金时间,最适合用来诵读诗词,于是,我便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诵读活动。在前黑板右上角开辟出一小块古诗园地,每天由一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抄写在上面。早读时,先由抄写这首古诗的同学背诵,然后进行比赛,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背诵的积极性,如果能做到连续三天熟读成诵就加一颗五角星,这样一来,由于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对古诗园地也特别重视,就连平日一些一背古诗就头疼的同学也背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关于诗文的作文 篇9

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主题活动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和《海口市龙华区教育局关于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方案》,进一步丰富广大师生的节日文化生活,我校决定在寒假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主题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宣传民族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营造节日氛围,铭记国学经典。

二、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三、活动时间:2016年1月20日—2月20日

四、活动内容:

1、开展“诵读经典”活动。

学期末,学校将区关工委赠送的《国学经典解读》发放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诵读,做到人人会读会背,节后,即新学期开学前进行诵读评比,并表彰优秀集体和个人。同时要求学生找《诗经》、《道德经》等国学经典篇目来诵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2、开展“我的寒假、我的春节”主题征文比赛。

学校在期末动员学生在寒假关注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了解春节、元宵节的各种风俗习惯,参与节日的庆祝活动,亲身体验节日的快乐,在节日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自己参加节日的独特感受写下来,下学期开学报名时将文章交到语文组,由语文组老师进行评审,学校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五、活动总结:

1、表彰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

2、保存活动成果(图片、作品)。

3、总结活动经验。

美丽的诗文岛作文 篇10

走进诗文岛,诗文岛的北面有一个白色的大帐篷,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岛上有一条圆形的石板路,路的两旁有石板,石板上刻的是做人的道理。

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緑枝,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秋天树叶黄了,秋风吹来,树叶飘飘摇摇的飘落,像一只只蝴蝶。冬天,树上积满了白雪,就像白雪公主在那儿跳舞。

春天,花儿争奇斗艳,芳芳迷人;有的没打开,像在聚集力量;有的含苞欲放,像要苏醒的人;有的完全打开,像一个个笑娃娃。

岛上最美的地方是天鹅湖,湖水真清啊!清得像面镜子;湖水好緑啊!緑得像个大玉盘。湖中有两只天鹅好像在说悄悄话;另外还有两只天鹅在互相泼水像在互相洗脸;还有一只天鹅在梳自己的白纱裙,好像要去参加舞会。

曾国藩诗文岛还有一些地方,比如黄公略广场;人民大广场。有些人在散步;有些人在打羽毛球;有些人在跳广场舞。

关于诗文的作文 篇11

【关键词】国学;高中生;古诗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设计及过程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国学在现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各环节均采用随机问卷发放。当场随机抽取学生给予发放,并当场收回问卷。全市抽取七所高中,包括省重点市重点高中各2所,普通高中3所,每所高中各年级抽4个班级,每个班级抽不等学生发放。共发出并收回调查问卷400份,回收率达100%。问卷设计共16题,其中单项选择题共13题,多项选择题3题。

(三)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沈阳市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国学渗透现状、沈阳市高中生对国学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程度以及他们所在学校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和开展力度,通过问卷得出学生对国学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的态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对国学认知及兴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一般,仅有1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有比较多的了解,而1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很多,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传统文化。第三题是多选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国学的认识是否全面。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将近94%的学生对国学的内涵的认识是片面的。这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和认识水平有关,这可以从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上可以看出。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仅看过一本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2%。另一方面则与语文教师平常的国学渗透教学是分不开的。

调查表明;对国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2%,将近1/3的学生,20%的学生对国学很感兴趣,仅有少数学生对国学不感兴趣。问卷第11到第14题是对课堂内应该掌握的国学知识的程度的题目,从这4道题目的答题情况上来看,学生对课堂上本应该掌握的国学知识掌握得并不好。就“羽扇纶巾”这道题目来说,正确率仅40%,仅仅12%的学生清楚地知道“鼎”的最初用途,不理解“弱冠之年”在古代表示什么意思的学生的比例高达60%。

(二)教师于古诗文教学中国学渗透情况

在调查的400名高中生中,有达到44%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和诗词兴趣度一般,另外14%的学生不太喜欢,4%的学生很不喜欢。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不喜欢高中语文古诗文的学生主要是觉得古诗文与现代社会时代久远,语言晦涩难懂,教师上课模式较为死板,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国学渗透这一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程度。就语文老师的古诗文教学方式来看,高达70%的学生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必修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目时是贯穿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字句翻译、主旨大意的老套模式。调查显示,仅有40%的高中语文老师会在课堂上去引导学生阅读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名著导读”部分。

(三)学校对国学的开展情况

据学生调查问卷,所调查的学校都以各种形式开展过国学活动,有40%的学生反映出来的是学校以诗文朗诵的形式开展,24%的学生所在学校甚至以两种不同形式开展过国学活动。但对于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46%的学生对其的喜欢程度是一般的,32%的学生比较喜欢,12%的学生非常喜欢,10%的学生不太喜欢,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一人明确表明很不喜欢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就整体而言,学校的国学活动的开展是受到绝大多少学生欢迎的,仅有少数学生不太喜欢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

(四)高中生对国学渗透的态度情况

调查问卷显示,仅有12%的学生认为将国学渗透到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与现阶段学习是比较冲突的,6%的学生认为非常冲突。42%的学生比较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34%的学生非常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仅有2%的学生不太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与国学活动的喜欢程度的调查结果一样,在所调查的400名学生中并没有学生非常不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国学知识的渗透是受到学生的期待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加深自身的国学素养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国学素养的培养。这说明本次调查问卷是成立的,具有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性。

三、总结

研究表明,沈阳市高中生的国学认知不全面,对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但大部分高中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是有兴趣的,对于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学生也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喜爱和支持。据此我认为学校可以从丰富国学活动的开展次数及形式上入手,积极培养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学习国学。调查问卷反映,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仍然采取“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字句翻译、主旨大意”的模式。这一教学方式需要更新和改变,要整体提高语文教师们的国学素养,并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意识,使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适度补充讲解国学知识,从而实现国学在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借古诗文之梯登写作文之天 篇12

一、阅读古诗文, 提升学生思想高度

从一定意义说, 写作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表达思想。学生思想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作文质量的好坏。像《论语》《庄子》《荀子》等古诗文都蕴含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 形成高尚的人格。笔者常让学生阅读以下几个方面的古诗文:一是爱国精神类。如屈原的“上下求索”;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等。二是政治热情类。如,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三是美德类。如, 《论语》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四是励志类。《周易》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曹操的“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五是关于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抒发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的唐诗宋词。学生阅读这些先贤圣哲的古诗文, 会感受到历史的脚步、时代的脉搏, 会让心灵得到震撼, 思想得到升华。有了思想认识上的高度, 我们才会把问题看得更清楚、更准确, 在理解材料、命题立意时才会有独到之处, 思想境界才会开阔。站在思想的高度认识事物, 能发现其中的内蕴, 解释事物的本质规律, 创造更博大更积极的思想情怀。

二、阅读古诗文,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孔子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要讲究文采, 讲究美, 才能打动读者。阅读古诗文, 学习大师的遣词造句, 语言风格, 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语言大师, 如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蒲松龄、曹雪芹等, 他们的语言功力都很强, 他们的作品, 要逐段逐句逐字细读, 有些精彩的句子段落, 要反复研读, 不仅要读懂, 最好还要能背下来。认真读, 仔细悟, 潜心其间, 才可能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而渐入佳境。工夫到了, 提起笔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1. 积累好词句。

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 要多读、多背、多摘录, 并进行分类整理, 这样, 写作时就会信手拈来。学生拥有好词句, 作文中就能妙用诗词, 增添语言的典雅美, 如写阳春三月, 他们可能会用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而在自己的作文中活用成语, 则能增添语言的机智美。

2. 学习“炼字功”。

想让作文靓丽起来, 就必须用词准确、恰当。古诗文是语言的范本, 通过多读, 可以培养语感, 增强语言表达的魅力。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区别, 就意在让我们懂得炼字的重要性, 在写作实践中“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做法, 值得学习。古诗语言精练, 讲究平仄, 严于用韵, 含蓄优美, 意境深远。

三、阅读古诗文, 模仿表现手法

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 自然纯熟。”唐代诗人王勃模仿北朝诗人庾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 创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这些模仿创作成功的诗人和实例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典范。仿写是阅历浅显和视野狭窄的农村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古诗文中的写作技巧容易掌握, 学习和掌握它对写作是不无裨益的。如, 《陋室铭》全文八十一字, 用了譬喻、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多种写作技法。学习这篇课文后, 学生写出了《学习铭》:“学不在好, 尽力则行。天赋不高, 有志则行。斯是求学, 唯我勤奋。”

“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要使学生写出优秀作品, 就要阅读大量的古诗文, 就需要从一字一句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相信时间久了, 定会有源头活水涓涓而来, 那时我们的写作也不用发愁了。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诗文作文 篇13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这是泰戈尔《飞鸟集》中的第一首,短小,精简,却带有一种现代诗特有的韵味。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代诗歌相比,它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却带有一丝独特的韵味。现代诗主要有三大流派,一是九叶派,其代表诗人有辛笛,方敬;一是朦胧派,顾城就属于这一流派;还有就是新月派,它就是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流派。像闻一多、徐志摩就属于这个流派。

可见,泰戈尔对现代诗文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飞鸟集》就是他的一个代表。

在上面的诗歌里,他描绘了一个十分有韵味的景象:小鸟在夏天快活地飞来飞去,给人唱了歌后,就飞走了。黄叶沉默着,不多说一句话,不多露一个字,没有什么表示的就落到地上。寥寥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个色彩丰富的景象,而且还有深层的意蕴——夏天的飞鸟隐喻印度游吟诗人,他们终身漂泊,边走边唱,每到一处就给别人留下美好的感觉,秋天的黄叶隐喻印度的林中隐士,他们离群索居,不给别人影响,也自生自灭。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为我们打开了这首诗深层的`意蕴,那就是世上有两种人,一种虽然卑微却终生为他人服务,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而另一种人心高气傲,与人老死不相往来,只会自己发出自怜的叹息。前者生命是有价值的,后者生命是苍白的。这首诗表现了泰戈尔决心终生服务于他人,飞到他人窗前唱歌。

上一篇:基层供电所电力营销措施研究论文下一篇:施工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