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评课稿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方法评课稿

教学方法评课稿 篇1

——点评吕老师的课《杨修之死》

大家下午好!现在我用项目性评价来对吕利老师的这节课做点评。我认为吕老师这节课达到了六个指标:向度、强化次数、流程、梯度、要素组合、主体互动。

1、向度。本节课吕老师抓住两个关键要素“杨修”“曹操”成功建立了四个平台:读课文、走进文本、对话文本、跳出文本。每个平台都达到了多个向度,其中在“文本对话”这个平台中学生的小练笔向度达到了8个之多。主动权是通过多向度来实现的,所以,本节课中吕老师把主动权交了出去。

2、强化次数。对向度是加大强化次数攀升的最主要的形式。这节课知识性目标就是文中的7件典型事例。吕老师通过各种形式对其进行强化:读课文、拟标题、小组交互、团队交互、练笔、走进文本、对话文本、跳出文本等。强化次数达10次之多,完全符合9~13次的项目标准。

3、流程。吕老师的这节课采用平台互动方式,其中四个平台的设置属倒置性平台,也就是探究汇集式,从读文本、对话文本到跳出文本,整个流程下来,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了一种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4、梯度。吕老师的课堂设计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文道统一。在学习文章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有学会了辨证地看待人物形象,达成了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四个平台设计由外向内研读文本,拟小标题又由内向外跳出文本,解读曹操及作业设计,在学生输入有输出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目标。

5、要素转换组合和主体互动。本节课充分体现听、看、说、想、做、动静转换七个要素。特别是“小练笔”环节中完成动静转换大动一次。在整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说的多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平台互动。气泡图的展示,小组、团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师生互动。

综上所述,吕利老师的这节平台互动课是成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几点不足:平台建立要筛选关键词,流程性检测要加强。比如在对话文本中学生展示完后可以整理到卡上,张贴,课后再浏览几个人的卡。

教学方法评课稿 篇2

一、教师自身素质

1.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很适应教师职业。

2.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看出教师能将课程标准要求内化并转化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

二、课堂教学

(一) 以读为主线,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可见“读”的重要性。同时, 新课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 更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且关于朗读的核心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孙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点, 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 给予学生大量朗读时间, 在读中进行感受与体会, 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 努力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 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

建议上课老师:

1.在针对文本中的某几个重点处语句或段落, 采取自由读、个别读或范读等方式, 由品赏朗读、对比朗读 (对比朗读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比较高下, 而在于学生在互相倾听的比较、鉴别、分析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产生相似的个性化理解, 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语感) 来领悟作者情感, 自然水到渠成。

2.文中“杭州的桂花香”和“家乡后院的桂花香”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 结论一定是杭州的桂花更香, 但是目的不是比较哪个地方的桂花更香 (也许一样香) , 目的在于引出母亲的“话”, 达到表达“思乡”这一主旨的目的, “因为快乐就难忘, 因为难忘就回忆, 因为回忆才更思乡”。

3.要关注朗读的针对性, 这就突显了“读”时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的重要性了, 所以有问而读的“问”的设计就要尤为精心。

(二) 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不仅仅是容器, 更是需要点燃的火炬。孙老师在上课伊始, 就问及“你置身桂花树下的感受”;还有课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场景, 让学生谈感受, 这些都无疑是挖掘教材中想象的训练点, 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体会, 同时还丰富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

建议:在品味“摇花乐”处, 带着“你能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任务, 让学生闭目倾听、默想, 然后让演讲能力强的学生读“摇花乐”一段, 读完让学生 (甚至可以延长一些学生默想的时间) 说一说。这样坚持训练, 一定会在丰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 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 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 创设了安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体现这一点的有:

1.教师友善的教态、亲切的语言、关注期待的眼神。

2.全文共8个自然段, 有个学生竟说“第9段……”老师没有批评、更没有生气。

3.老师尊重学生理解上的多元、感悟上的个性化。这些均能让学生感受到 (听课者也会感受到) 上课老师的爱心、宽容和民主, 这样会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积极性, 也自然就为学生产生“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四) 拓展资料, 感悟乡情

1.上课伊始, 学生展示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符合课标“积累”的要求。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篇3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数学教师教学评课稿 篇4

以下介绍本组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依靠集体智慧,营造良好的教研气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仅一个班成绩的突出,不能代表整体水平,只有整体水平高了,才能真正打得出去。我们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备课组的八位老师荣辱与共,相互支持和鼓励,备课课组活动有声有色、保质保量。我们每周坚持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坚持不少于10次的集体听课和评课,老教师的示范课和青年老师的研究课给我们提供了彼此交流学习的机会,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集体备课时,大家毫无保留,广泛地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研讨,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有效保证了教研的质量。我们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也强调个人的工作责任制,避免吃“大锅饭”,根据各人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订出了相应的奋斗目标。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打团体战的概念,没有单独冒进的念头。

二、抓住学生心理,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

高考竞争的残酷,带来中考形势的严峻。由此带来的各种压力,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不管优生和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大都是被动型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教师的工作怎样努力也没用,这就迫使我们去研究学生的心理,找出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法。

通过连续的观察和调研,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确定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措施:优生———拓展;中等生———狠抓;学困生———辅导。

优生有较好的思维习惯,上课前我们先把问题布置给他们,让他们自已先研究,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让他们充分舒展自己的见解,然后老师加以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化、类比和提高,从高、严、难三个方面要求他们。

中等生是一个大的群体,在平行班是学习的主流,上课时我们以他们为主,力求在课堂上消化所有的知识点,作业和练习题也以基础题为主,强化训练,普遍提高。

对于差生,我们本着提高一个成功一个的心理,用爱心从思想上感化他们,用耐心从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编出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题目,力求使他们每节课有事可做,每节课有收获,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比如给学生及时的辅导;给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的提醒;给有好的解法的学生及时表扬;给失去信心的学生及时的心理安慰;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如张翼飞老师的“每日一题”,郑素梅老师的“每天一页”,周业智给学生的每周中考尝试等都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很好的拓展空间。只有教师与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情感交流,才能使教学在一种愉悦、竞争、合作的环境下完成。

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营造课堂教学高效益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每节课的高效益。中考要取胜,必须从初一开始抓起,打好基础很重要,同时,初三复习的后期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在有限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把六本书复习好,不讲技巧,不讲方法,不拿出有效的措施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后一阶段,我们要讲究“精讲”这一环,学校给我们的教学时间与别的学科一样,时间紧,任务重,要做到“精讲”,对我们来讲,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的消化;注意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和疑难问题作重点讲述;注意新旧知识、新题旧题的对比,把复杂抽象的问题作连贯解决;注意解题方法的延伸,摸索解决的规律;注意一题多解的研究和条件多变的问题的对付方法;注意富有思考性的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

“练”这一环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在每周两节的延伸课程中,我们基本上保证每节课有30分钟以上的练习时间,而练习题必须是经过备课组精雕细啄的、与中考接近的、有代表性的题目;理解概念、巩固定理的基础题;运用知识的能力题;一题多解的思维题;易出错的常见题;综合分析的提高题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强化练习,学生的解题准确度,应变能力,及技能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方法评课稿 篇5

上课教师:陈全 评课教师:王春梅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大安区何市镇中心学校的王春梅。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也是评价效果的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那接下来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首先陈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和课程阶段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有关阅读的教学目标要求“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将本课教学目标设为以下三个:

1、会认“滨”的读音。积累“微不足道、焦躁、年迈、优雅”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最佳路径的。

3、从文章中受到启示:为人们做事情,顺应人们的需要,给人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产生最好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以上三个目标来看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第一个目标是针对在本课中要达到的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中读音掌握一个还罗列了五个需要积累的词语体现了量化的要求,注重了知识的积累,从读音和词语着手这是实现课程目标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基础,陈老师的目标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个目标体现了能力目标和过程及方法,第三个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要求明确,在第二个目标上需要学生有默读课文的能力;在把握课文内容和了解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最佳路径的,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概括及理解课文的能力,根据问题以默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亲身体会,与文本更好的交流,这也是在落实语文第三学段中“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一要求。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希望学生从中得到情感和价值观启示,三个目标相互渗透,这些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且难易适度,体现了目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最佳路径》一课中,陈教师能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突破口,统筹安排,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基本围绕教学目标开展,采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对比研究的手段,将目标落实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中,以引导的方式,循序而进,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了保障,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的生成,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可以说,目标达成度教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较好。陈老师对目标全面、科学、合理的把握和设计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没有完美,只有追求完美。在此也跟陈老师交流小小的建议,在方法运用上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还不够明显,希望陈老师在学习策略上多加引导。

中学生物教学法实验评课稿 篇6

生物系

生物科学

082班

贺 楠

2008131211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一门名为《中学生物教学论》的理论课,针对这门课程,我们进行了中学生物实验的讲课活动。现在我对本次活动中的5名同学以及他们所讲的内容进行评价,以下纯属个人观点:

1.蔡红丽 说课《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

蔡红丽同学讲的是说课《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她是第一个讲说课的同学。她的说课准备充分,对学情的分析很到位,说教材说的比较具体联系生活比较紧密。唯一不足的一点就是没有进行课后反思。虽然是实验说课,但是也要面面俱到的去思考这节说课的不足,比如在安排上有没有分清主次重点,时间是否够用,提前想好的步骤是不是都做了,临时会有哪些改变等等,包括突发情况都应该考虑在内。一个老师,与学生打交道,他的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都是有一定要求的。

2.常晴云 讲课《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

常晴云同学讲的是《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讲课时语言精炼,内容阐述的也较浅显易懂,用提问和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讲课内容的讲授方法很用心,很引人入胜。但是他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老要转粉笔,这个小动作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他作为一名老师的形象。一个老师在讲台上的仪态不仅展示了老师的个人修养,也会成为其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所谓“为人师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岳丹 讲课《测定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 :

岳丹同学讲的是《测定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岳丹同学讲课精神饱满,自信大方,有气场,台风好。仪态各方面做的很到位。讲授内容的时候声音洪亮,在重点的地方会加重语气以提醒学生注意。用示例画图的方式进行讲解,浅显易懂,非常符合学生的学情。在课前画图避免了在讲课时画图所出现的空白场面,还可以留给学生预习的时间。在讲课时引入关于保护环境的观念,符合人文教学的主旨。但是她讲的内容中出现了一个小错误,在计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的时候,讲述表格计数法出现了表述错误。老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内容的正确性和语言的准确度,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和内容。

4.洪坡 讲课《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

洪坡同学讲的是《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开场白使用古诗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种子的萌发,富有韵味。继而采用提问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启发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积极思考,符合探究性实验的目的。以学生为实验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风格幽默风趣,让学生在笑声中记忆,在笑声中思考。老师的幽默度可以提升学生对教师本身的好感,进而引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幽默的老师可以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5.张杨 《测定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 :

张杨同学讲的是《测定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张杨同学在讲课时结合上海世博等时事进行实验内容的讲解,在讲课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很“潮”,知识很渊博,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在日常生活甚至国家大事中发现生物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敏感度,生物本来就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学科,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应用生物知识,可以使他们很好地掌握和记忆生物知识。但是,张杨同学在讲课过程中运用了过多的口头语,如“嗯”等,应该避免使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在这次评课中,我讲的内容是关于《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因素》,因为准备仓促,有好多地方没有考虑周全。这是我的第一篇说课,对说课的结构和要素不太熟悉,所以备课这一步做的不是很让人满意。我比较胆小,很容易紧张,所以站在台上台风很差,没有老师的气场,讲不出老师的感觉。其他同学的台风都比我强,有的幽默诙谐,有的自信大方,我应该加强培养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气质和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

虽然讲的是实验课,并没有正式讲一些内容,但是重在体验讲课的那种感觉,凡事都须勤练,我相信只要功夫下得深,迟早会有教师的气场的!

《中学生物教学法》实验

评课稿

张丽芳教学设计、反思及评课稿 篇7

《太阳》

宁晋县第二实验小学 三(1)班 张丽芳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

2、体会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喜欢上了太阳,读百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带着对太阳的热爱再次把课文自由朗读一遍吧!(学生齐读课文)

二 默读课文(l-3自然段)思考:

(1)文章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①、交流“远”的特点:

a、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b、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c、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a、“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列数字)

b、“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

三、默读课文4、5、6、7段

(1)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太阳与我们密切的关系?

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2)学习4-7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四、总结全文

(出示小练习让学生试背最后一段。)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五、作业(1).背诵最后一段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六、板书设计: 太阳

远 列数字 大 与人类关系密切 作比较 热 打比方

《太阳》教学反思

实验二小 三(1)班 张丽芳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一、导入新课反思

上课伊始:我用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切入课题,给人一种第一课时的感觉确实有点不合适,我想修改为谈话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喜欢上了太阳,读百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带着对太阳的热爱再次把课文自由朗读一遍吧!”,直奔课文内容。让学通读课文,达到齐读的效果。

二、小练习的反思

在学完第一部分“太阳的特点”之后做的一个小练习不够巧妙,让人感觉把整体的课文解剖一样。因此我认为应该把中间的小练习删掉,只是在最后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也是引导学生背诵最后一段内容的。

三、闪光之处: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这一点,我做得很好。指名读、齐读、默读、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课文的说明方法.《和时间赛跑》评课稿授课教师 张娟玲

实验二小 三(1)班 张丽芳

3月19日怀着特别期待的心情,我听了张娟玲老师执教的《和时间赛跑》,整节课下来,我认为张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能循学而导,学习目标基本达到,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态自然亲切,可见张老师的语文素养还是很高的,下面我就对这节课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共同讨。

一、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整个课堂教学中张老师紧紧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采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方式去读,让学生体验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适时恰当地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中,在感悟中,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二、重视养成教育培养 在讲到重点问题张老师随口讲了做笔记的要求,可见老师平时很注重课内学习习惯的培养,正是老师从思想上重视,整节课孩子们表现的很有规矩,也没有因为整纪律而浪费时间。养成教育需要长时间培养才能见成效,孩子习惯好,可以为我们省去很多时间,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效。

我不成熟的建议:(1)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在表达上要具有规范性和准确性。(2)在课的最后,张老师若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出示一些填空,让学生通过填空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怎样珍惜时间、使人生的每一天过得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课堂会更精彩。

《争吵》评课稿 授课教师 田晨芳

3月21日我们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一起听了田晨芳老师执教的《争吵》一课,从中获益匪浅,学习到了许多。《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田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田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田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检阅》评课稿 授课教师 楚树娟

实验二小 三(1)班 张丽芳

3月22日我们三年级语文组一起听了楚树娟老师的《检阅》一课。楚老师在上课时对教材的处理、情境的创设、师生互动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之处,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楚老师创设情境,播放录象把学生带到检阅的现场,。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林老师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他们说说看后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学生看检阅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课堂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楚老师的课堂上,引导、评价的语言欠缺丰富,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自然,希望这些不成熟的意见能够为楚老师的课带来一些帮助。争取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和听课老师的享受。

《画杨桃》评课稿 授课教师 梁雅丽

3月23日听了梁雅丽老师的《画杨桃》一课,现对课进行简单的点评,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画杨桃》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要让孩子们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是本课的关键。梁老师老师抓住这个关键点把教学过程分为了几个板块:边读边思考问题;细读感悟;想象说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看事情看问题“实事求是”。

古语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感悟文本最好的方式。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从细微处着手,先让孩子们大声读进行整体感悟,在此基础上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让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有感情的读),通过反复读,读中思考读中品味。不足之处:

1、时间分配不到位,最后有两个板块匆匆结束了,这与前边讲的内容有关,特别是开始让孩子带着问题读书,回答问题的时间长了,应该压缩。

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篇8

武陟县北郭乡第一初级中学 陈凌云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史实;形成正确的三国鼎立的时空概念。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官渡之战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反映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史料,整理史料,展开丰富的历史想象,形成语言文字,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的有关史实。

阅读课文,最大限度的利用科文所提供的文字、图片、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说明

这堂课基本设计为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学生先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和生成新的问题,改变过去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为此我设计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

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看图讲《三顾茅庐》故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3、分组讨论“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平常了解的三国知识相结合,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在这堂课上,通过展示与三国历史有关的诗词、动画,设置情境教学,使学生能深层次的体味历史,如播放《赤壁之战》短片,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经过;引导学生朗读《龟虽寿》,体会官渡之战后曹操当时心境,更好的理解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统天下等内容,感怀历史的同时引出问题,自然过渡。

三、学法设计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用人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高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导入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听到这熟悉的音乐,我们立刻就可以想到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那么,我们可以想到,那些关于三国的人物与故事呢?。

生答:………。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雄浑的音乐,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三国,去探究,去追问。

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曹操的诗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们相互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广大人民生活困苦,以至于在黄河中下游的人口聚集区竟然出现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况。那么,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袁绍盘踞在哪里?曹操盘踞在哪里?

生答:…….。

师:据说,曹操一开始的力量十分弱小,那么他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呢? 生答:……。

2、师: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场大战迫在眉睫。学生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注意讲清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3、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哪些?(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生答:(1)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2)袁绍自恃兵多将广,不听许攸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中招致失败。

曹操短期内迅速崛起,并称雄北方,这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什么冲击呢?

1、多媒体展示曹操《龟虽寿》 学生集体齐读

师;好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中,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曹操的形象?

师:曹操已经称雄北方,依然“志在千里”“壮心不已”,那么,曹操的“志”“壮心”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兵锋直逼南方两大势力,企图以武力统一南北,一场大战又要打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赤壁之战。展示,<<赤壁之战示意图>>

2、引导学生思考:

①当时,南方有哪两股重要的割据势力?

②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刘备和孙权有何对策? ③联孙抗曹的计策是谁给刘备出的?

3、介绍诸葛亮,鼓励学生看图片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4、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5、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导:词中的周郎指的是谁?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位年轻俊朗的武将,而诸葛亮是位足智多谋的长者。而实际情况呢?说明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是哪三股割据势力呢?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2、填表:考察同学们的即时记忆

3、师:踏着战争的脚步,三国最终形成,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各国的经济呈现独有的特色,请三位同学分别代表魏蜀吴来介绍一下本国的经济特色。

介绍吴国造船业,强调卫温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同时说明台湾岛的台独势力大肆宣扬台湾独立,这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应为民族所不耻,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五、结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总结

六、活动与探究

1、选择题(略)

2、猜历史谜语

3、辨析题: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率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4、分组讨论: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三 国 鼎 立》课 例 评 析

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彭新连

《三国鼎立》中三国这一话题人人熟悉,入手应该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较大,要讲清讲好非易事,所以现行的教材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事件:

一、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接着从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入手,讲到曹操的崛起,然后引到官渡之战,这框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结果、影响等基本的史实,还着重分析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框中呈现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所写的一首诗,以此点明他还想一统天下的雄心。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有一段较详细的描述,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一框三国鼎立的形成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三国建立的人、时间、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经济发展情况。

看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1.三环设计的思路明晰。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各框衔接自然。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3.运用图片音乐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4.适时进行情感培养。通过本课学习,还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谦虚的精神,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任务的设置与完成大都以提问题为主,只有两处是采用了学生讨论形式,如果能先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再现一二个历史情景。如“曹操迎许攸”“三顾茅庐”“诸葛亮献火攻之计”等,这样课堂会更生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会记得更牢,也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当然我们要注意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掌握不好有时会控制不了局面。

2.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甚至可以不讲。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

3.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两次战争最好列表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清晰的认识与掌握。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火烧赤壁》这一框可以用视频,视觉冲击力会比图片展示更强。

5.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点问题,最后的课堂操作稍微有些仓促。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今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多下功夫,还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以提升教学水平。

五、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评课稿 篇9

“一个手指头,变变变,变成毛毛虫,爬爬爬。”学生稚嫩的回答声,教师甜美的引导声,声声入耳。

一堂汉语拼音课,五个教学环节,节节精彩;一位大姐姐,一班孩子,个个可爱;一次听课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

感谢樊江梅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堂生动、精彩、有趣味的汉语拼音课。首先谈本堂课的优点: 一.教学设计合理。

教学设计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整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课堂开始的摘苹果游戏,便将学生带入了拼音乐园中,激发了学生对拼音的兴趣。接着读一读仔细看、我会拼、小组练一练、让我们来挑战吧!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到好处地巩固复习了汉语拼音。二.教师语言丰富。

一年级学生易开小差,注意力不能持久,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往往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

“一二三——请坐好”“小眼睛——看电视”“小小手——放桌上”“小小身子——坐端正”“想要苹果的请安静。”“谁坐得端正就叫谁来回答。”教师始终用这样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帮助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整堂课能认真听讲。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手指操、健身操更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使课堂有情趣有童趣。三.学生情绪饱满。

在教师的调动下,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拼音,在游戏中学,学得轻松又愉快。回答问题大声、准确。即使个别孩子手里在玩东西,他的嘴巴还能跟着老师一起拼,一起念。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是难能可贵。

如果说不足之处,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1.关于板书。好的板书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本节课的难点是jqx与ün相拼的规则,因此建议教师将它们相拼的过程直接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在拼读时可能就不会拼成q——un了。

2.小组合作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年级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当小组长拿出练习题后,有的学生一个人就把练习全部做完了。教师如果将小组合作的要求讲清楚,选好小组长,再进行小组成员分工,效果是否更好些。

总之,指导学生学好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重要保证,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语言实践中来,又回到语言实践中去的过程。樊江梅老师是一位充满智慧、积极思考、认真钻研的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以上评价得不恰当的地方,请多多指教。谢谢!

教学方法评课稿 篇10

一般人都会觉得拼音教学是繁琐又无趣的,但是就是这看似无趣的拼音教学,却影响着孩子以后的学习,所以更要教好。要教好拼音,还得高效教学,趣味教学,X老师就恰好做到了这点。

X老师今天讲课的内容是声母《b p m f》,她首先就是激趣导入。PPT出示苹果树图片,果树上结满了带声调的单韵母果子,然后请同学摘果子,只有学生读对了,果子才会成熟从而掉进篮筐里。虽是复习旧知,但孩子却觉得新奇而有趣,这样不但孩子们巩固了旧知,也对学习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这样的教学肯定能让孩子们爱上拼音学习,主动学习,这样老师的教学肯定也是高效的。其次就是引出新知,X林丽老师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从图片入手学习声母,这样不仅孩子们记住了字母的形,也觉得有趣而学得轻松。再次,在重难点b、p读音的区分上,X林丽老师更是让孩子们拿出纸放在嘴边,比较发音,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区分字母b、p的读音,不仅让孩子们一起参与,也加深了孩子们的印象,b、p的读音也深深地刻入到了孩子们的脑海。最后,X林丽老师在课堂快结束时,也是将快乐进行到底。学完了4个声母,就要对新知加以巩固了,X老师不是简简单单一句小结带过,而是通过游戏,让孩子们熟记今天所学内容。看着孩子们的脸上漾起了的一个个甜美的笑容,我相信,孩子们今天在课堂上肯定是愉快的!

教学方法评课稿 篇11

《识字7》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课,是一首对子歌,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崔峦老师指出:“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就会严重地导致出现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情况……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不可轻视。徐欢老师的这节课凸显了低年级识字课“抓牢基础”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徐老师这节课注重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兴趣促识字,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本课设置了走迷宫、词语乒乓等教学板块,营造竞赛氛围;又灵活运用猜谜语、小口诀、开火车等多种识字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二、分层识字,多种方法复现。

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增加学生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在学习生字环节,体现了生字教学的层次性,先从带拼音读生字到去拼音读,从走迷宫到乒乓词语,从读通顺到读出点节奏,教师舍得在识字上花时间,让孩子们在感知“对子”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中多次与生字见面,体现了识字“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的认知规律。从音、形、义三方面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在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

三、有的放矢,提高识字实效。这堂课的课堂容量较大,但也可看出教师对识字教学内容的处理。比如识记生字,“赞、虚、赢”笔划较多,用猜谜和小口诀帮助记忆,两位先生,得到了一个好宝贝(赞)。亡口月贝凡,输赢很平常(赢)。其余字让学生自主识记。指导写字时,重点教写“热、淡、冷”字,抓住本课生字的各种间架结构特点进行细致指导,便于学生举一反三,突破写字指导的重难点。

四、探讨

识字指导的重点要突出。字字都详教,字字都平均用力,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一课中的这些字,哪几个字是学生难记的,哪几个字是学生熟悉的,在教学时老师就要重点指导记忆那些字形复杂的、陌生不常用的字,想一些恰当的、巧妙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而对那些学生熟悉的、容易记的字不必花费太长的时间。将生字从具体的语境中脱离识字后更要回归课文,理解“诚实”与“虚伪”、“热情”与“冷淡”,学生在语境中感知词语的褒贬、了解词语的用法,可以拓展积累成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结合“虚心、骄傲”的理解,积累格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的积累,既复现巩固生字,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方法评课稿 篇12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探索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重点;二是综合运用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先让学生把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转化成一次函数,再通过画图来揭示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另一条直线,观察、思考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两条直线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从函数的观点认识解方程组作好了铺垫。学生经历了前面的探究学习后,很自然从“形”的角度来认识解方程组。为了帮助学生从“数”的角度来认识解方程组,教师设计一个练习,先让学生体验再引导学生归纳结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种呈现知识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建立函数模型,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对于利用图象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教师让学生独立画图,分析比较,然后强调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于第二种方法,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作差得到一个新函数,并把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结合画图分析完成。

上一篇:家长会学生的主持开场白下一篇:水电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