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推荐10篇)
太湖县小池镇中心小学仇玉红
【内容摘要】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强调“过程和经验”的课程,因此,要上好这门课,就必须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认知、动手、考察、访问、表演、设计、创作等不同的学习形式去了解、发现、感知、体验、创造,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克服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关键词】
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实践综合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我校位于105国道旁,经济条件较好,资源丰富,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立足校园生活,开掘实践渠道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学校是儿童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地,是儿童生活的基本空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如
在《校园环境现状调查》中,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了解了我校过去的环境: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如今校园变了样,硬化了篮球场,种了花园式的草坪,条件大为好转,但也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校园面积过于狭小,人均活动面积不足8平方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和学校的发展,教学楼过于老化,绿化面积离花园式的学校相距甚远等等。不少同学把自己的调查报告寄给了校长、教育局,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赞扬和重视。在研究结题阶段,同学们认真整理活动资料,积极拟定研究论文,有的甚至精心制作汇报课件,不少同学在日记中写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之后,我们的生活变得忙碌和充实,以前漠不关心的一些小事或现象,现在也能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正如老师们常说的一样,生活处处皆学问,的确如此。这些感受不经他们亲身实践,是很难体验到的。
近年来,学校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展了“我是小编辑”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每组推荐出一名组长担任总编,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然后在总编的协调下,按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栏目,自己写稿、编辑、排版、设计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力求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挥创新潜能,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有办“环保知识小报”的,有办“数学知识报”的,有办“语文学习报”的„„真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在孩子们设计的手抄报整个版面中,他们还根据各自小报的特点,配上精美的图画,使手抄报展示出引人入胜的魅力。学生办完手抄报后,师生民主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给予奖励,激励孩子们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多种综合实践活动中。编辑手抄报既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勇于动手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陶冶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立足家庭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教育要走出课堂,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迈进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护理与保健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的拓展策略之一。我们根据学校区位特点(地处城乡结合部)和学生家庭特点(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里收看时事新闻、收集谚语农言、体验农家生活等,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收看时事新闻
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们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收集谚语农言
农民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语:“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咸菜拌豆腐——有盐在先”“绣花枕头——一包草”“麦沟开得好,增产就牢靠”„„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化吸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习作也富有淳朴的“农”味。
3、体验生产劳动
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在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蔬菜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有的学生还采集样本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蔬菜的病害情况,再通过到图书室或上网等形式查阅、收集资料,对症下药,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预防了病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此,要使学生具有真正有学问的人,还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他们自觉走向社会。
1、建立劳动基地
为了更好地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十分重视校外劳动基地的建设。2004年,我校与小池村蔬菜种植基地挂钩,建立了学农劳动基地,分年级按班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参观、劳动,开展了《关于小池村大棚蔬菜种植的研究》,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基本知识,学会了简单的蔬菜种植技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喜悦。
2、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旁边有一条河,针对河面漂浮物较多,污染比较严重,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小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原因,提出治理对策。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拟出调查提纲。第二,沿河进行观察、访问,并作好记录。第三,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第四,交流调查结果。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归纳总结出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两岸的许多居民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既污染了河水,还堵塞河道。二是工厂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排入河中污染了河水。针对污染的原因,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1)大力宣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两岸居民的环保意识。(2)建议规范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并对其进行集中整治,严禁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3)建议工厂科学处理工业废水。通过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创造热情。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教学中, 利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到明理清楚, 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 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
如在教学制作降落伞一课, 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愿结合学习小组, 自愿选择材料, 根据录像中的提示, 自行操作。在选择制作材料方面学生就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想法, 制作出了几种不同风格的降落伞。有的学生选择薄纸当伞面, 有的选择塑料膜, 还有的选择颜色鲜艳、但质地较厚的纸。一番忙碌之后, 我们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跳伞比赛。把降落伞放在同一高度, 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 全班同学一起放下降落伞, 我充当计时员, 学生记录下自己降落伞在空中飞行降落的时间。经过这次比赛, 同学们惊奇的发现, 薄纸的伞面要比质地厚一些的飞行时间长, 而塑料膜又比薄纸的飞行时间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伞面质地的轻重影响着飞行的时间。
2.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 喜欢刨根问底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 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合理引导,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自主探索求知。例如:在“和食物交朋友”主题活动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食物———鱼, 我们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 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 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鱼是用什么进行呼吸?鱼一分钟呼吸的次数?怎样知道鱼的年龄?等等。这时, 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 要想了解这些现象, 知道这些问题, 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势利导, 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 这样的兴趣引导, 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
3. 融洽师生情感, 培养创新精神。
“亲其师, 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 而小学生则更为强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必须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抒发自己的情感, 不怕出错和失败。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 在教学《中国结》中, 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了编织中国结的活动。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活动, 了解中国结的来历及各种结的名称和含义, 学会编织一些中国结基本方法, 接着大胆放手, 充分给学生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活动。有一女生在观看录像时, 因看不清录像内容与别人编的不同, 而我却及时地表扬她, 和她一起探讨, 并请她做小老师和大家一起互相学习。在作品展示中, 她的作品与众不同, 深受大家的好评。由此可见, 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 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氛围, 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4. 经历操作过程, 培养实践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验,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深入理解知识, 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在“动”字上下功夫, 进一步改革。例如我上《吃的文化》这一系列活动课时就开展了“我是小当家”的野炊活动。开始, 以博采众长的我与学生们去涉及各种饮食场所, 让他们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再精心设计菜谱, 因为这次野炊活动一定要自己动手, 现场操作, 不能依靠家长、老师。从活动分组及人员分工, 设计菜谱及30分钟购物以及一小时的野炊及评选活动, 每个环节都有时间及质量的要求, 每小组4-5人, 每人出2元, 菜谱只能控制在8-10元钱。没多久, 他们便分工布置好任务。有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安全负责人。在设计菜谱上也基本达到了要求:既注意菜谱的色、香、味, 又注意了营养成分, 同时, 每小组至少做到“三菜一汤”。
一、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1、活动课它表现为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培养的全面关注,并在教学中处处着眼于他们的未来。不仅要考虑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和交往方面的变化,而且要关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能力,关注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
2、活动课所追求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3、活动课教学所追求的是知识的获得运算、空间想象、逻辑推理的能力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诚实、正直、坚忍不拔的品质。
二、数学活动课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1、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讲述、游戏、操作、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2、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堂任务中解脱出来,调节学习情趣,轻松有效地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创造性。
特点:
1、兴趣性。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
2、自主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它摒弃了过去那种教师为主角、优秀学生为配角、大多数学生为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各种能力得到展现。
3、实践性。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综合性。学生的活动并不局限数学学科知识,它需要文理科综合知识,如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甚至超越现有课程知识。活动形式也极具综合创造性,常常把游戏、竞赛、展示、表演等串连起来。
三、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根据教学实践的探索,根据活动内容分类总结出以下课型:
1、拓宽延伸课
在完成教学内容,把课本上的某些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知识点、一个重难点,充分发挥所学数学知识解答一些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多边形的知识后,开展了一节关于“多边形从一点出发总结出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活动课。学生对自己画的四、五、六、n边形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从n边形的一点出发,有(n-3)条对角线;(n-3)条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度。如已知X2+X-1=0,求代数式X3+2X2+1的值,运用集中思维,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计算解题,字母的值难求出代入计算很冗繁,这个方法有局限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采用发散思维的方法:(1)用拆项法,将原式分解出X2+X-1,代之以0;(2)消元法,把已知条件变为X2=1-X,再用1-X代X2 ;(3)竖式除法,求出(X3+2X2+1)÷(X2+X-1)的商式和余式。这几种方法简捷地求出代数式的值是2。这种课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扎实,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考虑问题更全面,进一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实际应用课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如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打折销售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让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知识来解决,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根据课本实际问题提出如:(1)商场推出优惠方案,(2)不过河测得河对岸楼房高度?(3)“不等式”“三角函数” 等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兴趣,提出不同想法,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经验。
3、故事活动课
结合课本知识,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数学知识,增长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介绍了《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棋盘上的学问”、“无理数” 等有趣的古代数学问题以及古今中外数学家伟大成就,既能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思辩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4、实践操作课
指导学生制作、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做、折、画、拼、量、等具体操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游戏活动课
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玩中学,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游戏活动形式很多,如下数学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如: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记忆、理解所学过的有关几何定理、推论以及逆命题,进行击鼓传花游戏。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
四、结论
一、挖掘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使学生在动手中得到锻炼,获取知识,使他们变得乐学,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第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动感声像的刺激,学生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堂通过环节的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对课堂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树为榜样,这样更有利于增加继续努力的激情。
第四,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使各类学生无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学习的自觉性。
二、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精神紧张、压抑,心情不愉快,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平等、热爱,可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基于学校的宗旨,每个老师都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虽然师生只能接触五天,可是学生愿意跟老师交流,把老师当成可以解决问题的朋友。这样就更利于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生只有在愿意学的前提下,才能够去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够在学习中去创新。
三、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几种能力
1“.目标”学习能力
有人问“学生是什么?”诗人罗伯特・弗罗斯对此作了这样的形容:“学生是已经有了某种程度而想更上一层楼的人。”他的话指出了两个重点:欲望与知识。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在目标下才能创新。例如,在笔者承担的航模制作项目中,在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引导学生观看挑战榜,挑战榜上张贴了破记录的同学的照片。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他们极其愿意接受挑战,看过之后都会有豪言壮语:“我的飞机模型要飞……”“我肯定能超过他的.记录。”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们的信心。这样学生在学习、制作中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就使他的活动更能出色的完成。
2“.问题”学习能力
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当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形成过程,这需要靠教师给予不断的指导。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情景,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不统一要求。比如在数学好玩课堂上,在玩四巧板的过程中,有个级别挑战环节,在不同级别中学生要选择一种图形来比赛。而同一种图形,四块板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调换能够拼成,教师不要求学生有统一答案。其实在拼图之前他们都要进行假设猜测才能够完成,如果教师过分的统一要求,可能就失去了更多的拼法,更多的假设的空间。学生有了问题,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才是学习能力的提升。
3“.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现在与未来,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知识想用一辈子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师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建模制作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提出分组方案、设计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动手动脑制作、展示作品、总结评价等,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必要的方法指导。
市中办中心小学
2010.07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研究”
研究报告
市中办中心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时代背景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来培养,教育的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自身发展的需求。
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现代化教育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另外,学校教育形式和目标也发生很大变化。基础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向学生提供一个完善无缺、受用终身的知识体系,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并养成一种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同路人、创新思维的开拓者。培养一批会学习、会创新的高素质学生是二十一世纪教师的使命。
基于此,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倡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勤于动手、乐于创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这些能力要在基础教育中起步培养。因此,我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高度负责地投入到教育教研中。
2、学校背景
素质教育正在稳步实施,课程改革、课程实验取得了一定得成效。全校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不断增强,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3、课题提出的意义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的理念还不能真正被实施;对新课程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优质化教学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学校与教师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课题。我们倡导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因此,研究和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解决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对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以往研究是多以在阶段学习后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教学目标,以单一的知识掌握来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所有行为(教学目标的设臵、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组织、教学评价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创新。同时,与以往只从教师层面进行研究相比较,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师生之间寻找协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身心特点研究入手,创设课堂民主氛围和教师对课堂控制的统一,激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都有创新。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研究内容
1、尝试总结有关经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寻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2、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二)、研究内容
1、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素质,逐步培养一支创新型和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无益于创造精神培养。尊师重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这一传统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教师要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
3、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程体系
(1)在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客体教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利用环境课程,拓宽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学会学习。
(3)在活动课程中,丰富学生实践活动,让创新精神转化为创新能力。单调、贫乏的学校生活,不利于儿童认知发展,创造精神的培养。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学法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重视教法,忽视学法,扼杀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思维能力的形成。学法指导,强调“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另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重视质疑能力培养。建立以归纳式为主而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模式。
6、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创造个性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勇敢、甘愿冒险、富于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的六个创造性。
7、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三)主要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以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兼用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
三、具体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8年6月起批准立项到2011年9月结束,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6—2008.11)
(1)实验前,学校组织召开了教师和学生座谈会,采取座谈等形式对全校教师、学生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解,确定实验研究对象。
(2)组织学校骨干力量,查阅资料文献,酝酿课题,针对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制定实验计划。
(3)建立课题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
(4)课题组成员就课题假设、方法、措施、操作过程等问题,向教科室主任请教。按照专家建议,初步形成研究方案。
(5)召开课题领导小组会,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实验方案、创新教育的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报刊杂志关于创新思维的内容。使参研人员明确了实验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过程。
2、初步探索阶段:(2008.11—2009.8)按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对比检测。
3、深化提高阶段(2009.8—2010.7)调整方案,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深入研究。认真组织学习、研讨、交流活动
A、再次组织课题组成员重温实验方案,学习网上下载的关于创新教育,特别是有关创新思维的资料。
B、课题组结合教研活动不定期召开会议,总结成绩,共同探讨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研究如何进行测试分析等有关问题,并作好记录与评析。
C、定期组织研究人员上实验汇报、交流课。
4、完善提升阶段(2010.8——2011.7)
A、按计划开展活动。三年半的实验,课题组按照方案开展观察、分析、总结等各项活动,为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B、认真进行实验。课题实验教师认真地挖掘教材创新教育因素。抓住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思维训练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验于课堂,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进行有效的培养。
C、适时修正方案。为确保实验的顺利实施,根据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课题组要适时对原有方案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
(3)及时总结、撰写实验经验
课题组成员撰写实验心得、经验论文、典型个案、阶段报告。
5、结题鉴定阶段:(2011。8—2011.9)
(1)课题组运用创造力测验题,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并前后进行对照、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2)实验小组成员作实验研究汇报,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3)收集整理,完善规范各种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资料,将其分类归档。
四、深化提高阶段(2009.8—2010.7)调整方案,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深入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国内外相关的教学理论,定期召开课题组研究会,要求课题组成员写读书笔记,教学日记。参与研究的老师接受任务,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总结出:
1、有效教学包括的重要指标是: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创新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这三个指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真正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上。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与创新。
2、无效和低效教学的具体表现:
1)备课不充分,只备知识不备学生和教法,缺乏对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差异大,还怪班级学生有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单一,不能灵活变更,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疲劳心态,思维受到抑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设计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教后学。
(1)忽视了学生自己学习过程中探究体验,多数学生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虽然学生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2)过度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知识容量,机械的按教案教学,淡化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和处理,导致课堂生成性问题抓不住或讲不透,出现越俎代庖,或者害怕破坏课前设计好的程序,忽视了课堂是以研究学生存在问题为中心的。(3)一味追求知识强化训练,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生成——演变——运用”的探究体验。
4)、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
(1)教学设计“游离”于三维目标之外,为活动而活动,在学生刚刚接触问题,还没有深入思考,就围绕问题讨论,片面地夸大了学生主体地位,不切合实际的分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生机勃勃”,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差。
(2)课堂提问的无效或低效、教学过程中随机性提问过于频繁,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或过于简单,或是不科学的低层次的重复。
(3)多媒体使用不当,导致教师跟着课件讲,学生盯着课件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降低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参与度。
3、从有效教学如何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从教的层面说,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深刻。深刻不仅意味着看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独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广博。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启发。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
机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绝招。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4、课堂改革的基本模式应是: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突出主体。
1.先学后教:先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后教,是指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点拨、解疑、归纳和总结。
2.精讲精练: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大致各占三分之一(根据学习内容灵活掌握)。
3.突出主体: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每位参与试验的教师上一节试验课,并写出论文和教学设计。
五、取得的初步成果
第一,教师理念更新,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得到了更新,从试验中学会了很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通过对试验中项目的探讨和实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素质。初步在我们学校形成了用科研促教研发展的大气候,好氛围。
第二,初步改变了教师教学行为,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克服无效教学。我们的理科教学更注重给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机会,在科学探究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变“看科学、听科学”为“做科学、体验科学”让学生在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求实规范,领悟求实精神。一位学生对参与试验的科学教师李春玲老师的课评价说:“这是我上的最有趣的科学课了,可以自己做实验,不像以前只有老师做,我们看,那样,有时都看不见老师做的实验,只有听的份,没有做的份。做实验不但会让我们对知识了解得更深,更主要的是我对本节课的内容深信不疑,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我自己亲眼看到。”学生对参与实践的品社教师李春华所上的课评价是:品社教师现在经常让我们自己动手实践,这样的课使我们更加相信实践的结论,能促进我们动手做,动脑想的能力,使我们的印象深刻了,加深了我们学习品社的积极性。我们的教学中除了注重实验,更注重以学生为本,教会学生探究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自主学习创新精神,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对参与试验的数学教师高敏老师的课评价是,数学老师经常让我们分组讨论,我们在分组学习的讨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增强了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精神,也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数学,这种课堂气氛也非常好,使大家轻松,快乐中将知识学会。魏凤老师所教班的马文彦同学说:“我们在一起互相研究、探索、思考、团结一致得出许多问题的答案,让我们都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孙雪说:“老师,上你的课真好,找到了一种和以往不一样的感觉,而且让我体会到了当小组长的不易,也让我明白怎样掌握知识,怎样灵活运用。”马志说:“这次语文课我上的很快乐,我是一个语文基础很差的女孩,平常老师讲课我几乎都不发言,但今天我基本都听明白了,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通过各组讨论研究,我都知道了,更主要的是我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时间太短了!”
在各科教学中教师更多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往我们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容易忽视低估学生的理智判断力和鉴赏力,而疏于精心设计疑难问题,使教师的深刻、教学的深刻难以有效地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中尽量多设计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会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对话的舞台,是学生提高的过程,教师的权威就打破;传统的教学满堂灌,学生一看就能学会的知识也有老师来讲,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没得到锻炼,自主学习意识淡化,学生的创新更无从谈起。
第三,注重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没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学的不好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的很辛苦,但没得到相应的发展,也是无效低效教学。我们认为一堂课上的好坏以学生收益多少为标准。那么,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除了以学生成绩为评价依据还要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否提高为重要依据。
第四、阶段性成果.由于我校领导对此课题重视,参与课题的教师8人,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5个学科。各学科均取得很大的进步。
六、不足与思考
有效教学:能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教学。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 “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
困惑:现实的教学情况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很薄弱,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于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对于生成的资源有的没有把握好,有些课堂中的细节没有处理好。教师教学中市教育局教科所的三课型五环节教学中,教师在写教案中和在教学中普遍反映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无法分开,同时还缺少了巩固练习阶段,学生的知识很难得到掌握,这些问题还有待研讨。
七、下一步重点研究目标
1、课堂改革的基本模式,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突出主体在创新中存在的不足如何克服。
2、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如何实施。
市中办中心小学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研究》课题组
知识的创新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也许有人说,创新是科学家的事,与小学生无关,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小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
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教学这道应用题“丽丽家有18只母鸡,六月份下了450个蛋,比五月份多下了36个。这两个月一共下了多少个蛋?”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题中的18是多余的条件。若根据此题的要求,学生很容易解答,但这样就显得很平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解答完毕后,再提出问题:如果要使18成为有用条件,题目问题应该怎样改?随着这一问,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及答案:
六月份平均每只鸡下几个蛋?
450÷18=25(个)
五月份平均每只鸡下几个蛋?
(450-36)÷18=23(个)
五、六月份平均每只鸡下几个蛋?
(450+450-36)÷18=48(个)
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知识得到深化和提高,并且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
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新的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了学生动手“分一分”采用了小组学习的形式,把全班分成3人、4人、5人等人数不等的小组,每组都分给40个小正方形,要求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同学们兴趣很高,有时每次每人5个,有时每次每人3个。3人一组的同学,最后剩下一个,大家讨论怎么办?能不能再往下分?使学生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随后,在分实物的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分纸上的小花。有的组是50朵,有的组是60朵。学生在表示分掉的花时,有的组用划掉的方法;有的组用圈起来的方法。但我发现有一个组他们既不划掉也不圈起来,而是直接写上每人12朵。我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意思,他们的代表自豪地说:我们要想平均分给5个人,这些花正好排了5行,所以每人分得一行就是12朵。这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在这次学习中,学生不仅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学会了平均分,还积累了除法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摆在了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精神,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了条件。
一、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激活创新思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2]兴趣是学生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自主发展,始终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主动探究性,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对要参加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进行艺术构想,自行确立有创意的活动内容,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这种方法使我们在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之初,就激起了学生参与热情,在学生对活动内容的艺术构想中,点燃了创新思维火花。确立活动内容时,首先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艺术特长、兴趣爱好出发,制定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内容。这样,学生会很轻松地做出一次合唱比赛、美术作品展、诗歌朗诵等传统性活动内容。但这样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兴趣爱好选择的活动主题,容易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所以,接下来还要从学生提出的这个活动内容着手,延伸出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以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扩展性进行活动设计。使学生自主确定的活动内容更具有开拓性、针对性、学习性、研究性。如针对美术造型设计开展了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奇异车展》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学生在其中收集了各种已有车型,对自己设计的车型展开了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针对我国民族艺术设计了以《叩开艺术之门———走进多彩的服装天地》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装进行收集、了解后,将自己的感悟结合自编舞蹈动作进行了别样表演。这些活动内容都是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切身需要确定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在动机,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合理安排活动形式,激发创意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着眼于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提倡亲身经历,鼓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过程性学习是一种以积极情感体验和深层次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传统艺术教学模式虽然对传承艺术的知识技能有一定优势,对学生进行艺术感悟和创新却是一种压抑和伤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加入艺术教育元素,不仅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具魅力,还能让普通的艺术学习变得更有探索性、挑战性,这种情感体验学习过程能将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实现。
为了加强学生对各种艺术门类的体验性学习,学校每天下午开设了一个小时的艺术实践活动课,有声乐类、器乐类、舞蹈类、美术类、书法类、文学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要参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各种艺术进行了尝试,并体会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各门类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但同时,不能迁就或放任学生的兴趣。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艺术手段及艺术现象。这时,教师个人的教学思路已经无法代替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考,教师的知识面无法涵盖学生进行艺术探究活动所需的全部知识。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性学习。充分协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找老师,找能者,利用各种途径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学生提供某种实现艺术创意的方案,只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艺术探究方法、介绍一些资料或带学生到阅览室、网络教室进行专项查找。通过对其他相关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和借鉴,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群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在同学间、朋友间、师长中通过咨询、讨论等方式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体验解决问题。实践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艺术尝试,甚至在失败中获得经验。让学生在非常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艺术体验,为创新行为提供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三、展示活动成果,搭建创新舞台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都安排了一些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综合性运用。在这些学科整合的启发下,我们利用学校特色资源,将艺术多种表现手法和各种展现形式融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地用各种艺术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成果,传达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的感受,力图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现多样的面貌。学生将会在观赏别人的实践活动成果时得到启发和激励,引起对新一轮的讨论和创新思维的碰撞,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效果得到提升。
例如,让对树叶产生了兴趣的学生,通过收集、观察等方式对各种树叶进行了解。再引导学生用拓印、剪刻、拼贴等方式制作出了树叶版画、树叶书签、树叶贴画。当学生发现用树叶可以做出各种漂亮的美术作品时,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于是,他们便开始用各种材料绘制有关树叶的美术作品,还非常渴望能够用其他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玩叶子”的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展示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新体验、新知识。这时我们提供了足够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各种艺术创新尝试,用拓印画、撕贴画、叶脉画等美术形式表达对树叶形状美、颜色美的感受;用诗歌和绘画抒发对树叶的别样情怀;用赞美树叶的歌传达了对树叶的认识;用舞蹈动作表现了树叶在风中的姿态;用话剧《叶妹妹、叶弟弟和大树伯伯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玩树叶”实践活动中对树叶的畅想。整个展示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在“玩树叶”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对树叶的各种感受,在这些展示中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创造性地完成了“玩树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持续创意激情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它的评价体系应该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为了更好地落实活动课程的各项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能力,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运用多元评价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这就是说,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对学生凡是有价值的所作所为,即使有些与预定目标不那么符合,也要给予支持与肯定,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予足够尊重。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始终给以肯定,将积极的评价贯穿活动当中。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有利因素。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评价。生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创新之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艺术门类的感染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未知心理需求,为进行创新实践做好心理准备,进而促使学生自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评价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开放性评价方式。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形式,将个人或小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还可以将学校与社区、家庭相结合,让身边每一个人都参与评价,给我们出谋划策,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中触发创新激情,得到创意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中,还应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样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方向得到正确指引。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施展,产生创意灵感;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注意保存每一次的艺术创意,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反思,使学生将自己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创新,取得更大成绩。
我们将艺术的各种形式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中,让学生兴奋了起来,也让教师们的头脑活跃了起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艺术特长的自由空间,让师生每一天都有新的思考,每一天都面对新的挑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将会朝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学生也将在不断积累总结、互相交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得到更充分的锻炼,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闪耀智慧的光芒。建立乐观、自信、认真、求知的热情,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87.
[2]李钺,刘先捍,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7:12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91-0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从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能力,乐于创新的品质等几个层面上进行的。下面谈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体会。
一、重视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造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宽松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师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首先,小组自由选取研究主题。在老师提出一个大的主题后,小组经过讨论自由选择小组的研究小题。其次,师生平等参与。在《变废为宝》的活动中,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变废为宝、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探索思考用日常的生活废品可以制成什么有用的东西。针对学生难以抛开固定思维的束缚,引导他们的创新思考,我自己从班上的垃圾桶里捡来一个饮料灌,用剪刀加工成一个花瓶,再捡来一些同学们扔掉的废纸,折成一些各种形状的花,这样一个逼真而不失美感的作品就出来了。经过老师这样点拨,同学们兴趣就来了,他们从家里带来各式各样的材料,都是家里准备扔掉的废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思维,结果制作成一个个精致而又漂亮的作品,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艺术品,他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所以有了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学生就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且也给了他们积极思考,积极设想、创新的动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决定了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在让学生动手的基础上,充分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
三、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的“创新意识”是指: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乐于研究探索新的事物。
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体现。根本目的在于,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方法,但只要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动用各种感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可能这种想法或做法,对于整个人类来讲,不是第一次,但对学生个人而言确是新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激发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的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实践活动。如我在上学期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纸装活动的设计与制作》这一活动中,先让学生欣赏一些纸装表演,引导学生去观察小模特们的服装特点。学生们发现他们的服装设计很新颖,服装材料不是布料竞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报纸,绉纹纸,亮光纸,各色的方便袋,还有些光盘等等。学生们兴趣浓厚跃跃欲试,这时就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身边这些废旧物品堆积如山,怎么办?我们能变废为宝学会创造吗?你能把用这些生活中这些废旧物品美化我们的生活吗?此时,我趁热打铁,把学生分组,再分组制订服装设计方案,每组评选出一名最佳设计师,学生兴趣浓厚,设计出的服装各具千秋。女同学设计的古代公主的格格服、皇后娘娘的头饰,还有具有现代特色的泡泡裙,小吊带等等,美观大方男同学也不甘示弱,设计出了古代的阿哥服,将军披风以及具有现代的太空人服饰小厨师服及刀具等等,风流倜傥风度潇洒。在这次活动小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同时,教师要善于分享学生自我表现的情感与想法,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经常获得成功,可以使孩子振奋精神、情感愉快,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在《我的家具,我设计》中,我把同学们的作品放到学校的展览厅,让全校的师生都来欣赏,看着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那么多同学和老师、领导的面前并赞叹不已,同学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去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的实践课将会大大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为以后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特开展本次调查。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
1.你认为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A很重要B 比较重要C 一般D不太重要
2.你认为自己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A 很强B 一般C 不强D不确定
3.你曾经有过小发明或小创作的经历吗?()
A.有B.没有,但想去试试C.没有,也不想试
4.你是否愿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或相关团队()
A 很愿意 B 不愿意 C视情况而定D不喜欢科技创新
5.你认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该由谁主动?()
A.学生自己B.老师或学校C.学生干部D.社会
6.你对科技竞赛在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何评价()
A 作用很大B 作用比较大C 一般D 基本没作用
7.你认为自己所在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
A 很好B 比较好C 一般D 不太好 F 不清楚
8.你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几次科技创新活动或相关类似的实践活动()
A 0次B 1次C 2次D 3次及以上
9.你目前所了解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多选)
A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B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C1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D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F学生科研立项G校内外科技创新比赛H 学术报告I 其他
10.你愿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是()(多选)
A 知识讲座B科研立项C 技能培训D 创新比赛
11.你倾向于怎样的途径来增强你的实践能力()
A 学生社团活动B 参加社会实践C 勤工俭学D 做社会实践调查E 义务志愿者F 科技创新竞赛G 科研立项H其他
12.你认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方面是()(多选)
A 理论知识水平B创新思维能力C 获奖后对读研、找工作的帮助D 没什么帮助
13.你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什么有最大关系?()(多选)
A.学生的成绩B.学生的性格C.学生的兴趣D.老师和学校的引导
14.你认为影响自己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多选)
A 自身不重视B 自身素质不够C 缺乏教师指导D 经济、物
质条件不具备E 没有合适的平台F 没有合适的队友G 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H 被谈恋爱、就业等现实问题干扰I 其他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0-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和操作诸种能力得以提高。这里所讲的创造力主要是指“自我开发、自我实践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缺少开发这种资源的科学训练方法。这正是现代教育理念关心和研究的核心问题。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气氛,打造“兴趣课堂”,使学生乐于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因此,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气氛很重要,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言,无拘无束地思考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特别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设想,即使是荒唐可笑的、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教师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课堂上营造民主气氛,营造创造性思考的整体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一次,我在课堂上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核桃,人人都爱吃,可是要敲碎核桃壳,取出完整的核桃仁却十分麻烦。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有的说:“让农民伯伯改良核桃的品种,使核桃成熟时自动裂开。”有的说:“发明一种机器,专门去核桃壳。”还有的说:“足球的气打得太足就会炸,如果往核桃里打气,让核桃也炸开,行吗?”我和同学们听着,都不由得为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儿激动起来,集体的指挥调动了个人的智慧,大家畅所欲言,开阔了思维。课堂气氛活跃,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灵感。
二、培养好奇心, 使学生乐于创新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对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十分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我们学校的“牵牛花嫁接在地瓜蔓上”的实例就是很好的例证,当孩子们看到这一现象时,首先感到惊奇、疑惑,地瓜怎么能开花。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才发现原来不是地瓜开花,而是牵牛花借助地瓜的枝蔓创下的奇迹。每当看到同学们张张企盼的笑脸和渴求知识的眼神,老师给以适当的鼓励,“孩子们,你们也会创造这样的奇迹!”,只要自己动手实践,你们还会创造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奇迹:南瓜蔓上结黄瓜,梨树上结满形形色色的梨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好奇心牵动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形成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借助以往学生动手实践创造的果实,来强化了学生积极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取向,又活跃了学生们的思想。使“死板”的东西变“活跃”,使“飘渺”的东西变“现实”,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行性、实效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学生的好奇心就是他们飞翔的翅膀,教师给以动力就一定能让他们飞翔。
三、培养想象力, 使学生尝试创新
光有创造意识是创造不出结果来的,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动脑动手,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获得新创新。
四、在实践中体验 ,使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去。学生参与实践,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感受自主地活动,干什么、怎么干都由学生自己做主,这样学生就会对活动有强烈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积极地动手、动脑,通过操作悟出道理,达到内化目的。学生自己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选择活动材料;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评价。只有真正做到了自主地活动,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就会五花八门,千差万别。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的美化,就是在孩子的参与中得到了完善和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楼内墙壁的装饰画,更是学生精彩的奉献,谁看了都禁不住啧啧称赞。这就是孩子实践中展示了自我、提高了自我,没有实践的机会怎能体验自我的价值。如果学生的活动内容、目标等都由老师指定、评价,他们就不用动脑了,学生就成了简单的模仿者,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条件,多给学生动脑想象、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地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应该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让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课程与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30页,2002年.3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推荐阅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8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10-14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7-15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1-12
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07-26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11-0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