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健康的调查报告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中学生健康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关于中学生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1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因为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的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因为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

我是学思想政治教育,出来以后也会从事教育行业,所以我先要去了解教育这一行业的相关事项,从中把我在学校和社会学到的东西,去社会中实践,并进一步的提升自己。在实践中,我得到许多的感悟!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

一、调查目的为能够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我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查,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往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深圳博明学校七、八年级学生

2、调差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的调查研究(为被调查者学生保密,维护其个人稳私权,体现心理健康调查的原则性)。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1)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6%,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他们会自觉学习。而第二种类型占60%的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10%和第四种类型4%的学

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表示四种类型)。当回答对考试的感受时,A和B学生表示喜欢做些难题,而C学生感到怕,D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学生敢于提出来,其它(包括B,C,D)的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这也可见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个好出路,而D学生表示不明确。

(2)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做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按计分方法把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的中学生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从众型的学生相当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乎自然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功利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对于道义及人情这类价值不甚注意,认为金钱至关重要,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冷漠型是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3)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学生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的关系,和师生关系。

在我的调查问卷中分数最高为1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好;最低为0分,表示最差。调查结果只有17%的学生达到8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的学生达到6分—8分数段,表示人际关系一般;有43%是不及格的,人际关系较差,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吗”时,有81%的学生都答会,当问及“你的好友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时,你会真的感到眼红,妒忌吗 ”时,70%的学生答会的,这是令人心颤的回答。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的调查中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丑陋”,但确是非常真实的一面。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这样才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4)中学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修订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把学生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初

一、初二人调查结果如下:

人格倾向百分比

学习焦虑43%

对人焦虑36%

孤独倾向13%

自责倾向9%

过敏倾向2%

身体症状9%

恐怖倾向2%

冲动倾向7%

3、初中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抽象能力有较好发展,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与限制。

(2)情感容易激动,心里话愿和朋友谈,但不愿与家长,老师谈。

(3)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坚持错误,但仍稚嫩。

(4)能根据社会要求约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较好。

(5)理想逐步向概括性发展,能够对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点加以分析。

(6)对人生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人生和世界评价带个人人性特点。

四、讨论与建议: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资料显示结果是不容忽视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为让教师们培养出健康向上,求知进取的二十一世纪接班人,提出以下建议: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也可以举行一些趣味的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

2、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

1、鼓励学生养成课外爱好,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如果心理压力过大,可以尝试看半场球赛,下棋,喝茶等等来缓解心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外爱好,并且在课余生活中经常付诸实践,这样的话,学生能够在课余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陶冶自己的情操,并且也能暂时转移中心,达到发泄压力,抒发情感的享受,这无疑对于减压,应试,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五、得到的经验与教训

1、本次活动的准备工作其实并未做好,无法在学校范围内展开广泛的活动,也无法造成较大的影响,为学校留下有意义的东西。这证明了我未团结各方力量,人际交往能力仍然存在有一定问题。

2、本次活动第一次采取了问卷调查,难免有一定错漏,问卷本身虽然经过多次的检查修改,但仍有不完善之处。这给了我们下一次做问卷调查良好的经验教训。

关于中学生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2

本研究抽取了万州区高校2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其中生源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多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本科的学生较大专的少。健康素养标准界定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被视为具备健康素养。据此,正确回答80%及以上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等3个方面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被视为具备此3个方面的健康素养。

2 结果与分析

2 . 1该区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情况分析

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在该区的健康素养的基本技能知晓率不高,说明万州区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宣传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深入,推广力度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切实掌握公民健康素养,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

2 . 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健康素养受多方面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与生源地、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有关.女生的健康素养高于男生,女大学生比较看重健康素养的学习,懂得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可见家庭因素与学生的健康素养关系比较密切,特别是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健康素养影响较大。生源地的健康素养状况影响主要是当地的健康素养开展状况和社会习性所带给大学生潜在的影响。

2.3 大学生健康知识情况

大学生对健康知识概念基本都了解,认为健康是每个人都应尽的责任,而不是具体某个人的责任。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的涵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对于“戒烟越早越好”的观点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赞成,他们基本上习惯并享受抽烟给身体带来的愉悦,而忽视的吸烟有害健康的事实,对于戒烟持以否定态度。了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大学生在少数,有些调查项目,当地高校的大学生调查情况不佳,体现出的各方面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关于健康知识的其它调查项目相对比较理想。

2 . 4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情况分析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健康生活方式总体的调查情况比较理想,但对于传染病和慢性病的有关方面还有所欠缺。《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中统计的我国吸烟者和暴露于被动吸烟环境的人数各有3.5亿和5亿。这不只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导致多种癌症,会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可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可损害体内几乎所有器官。毒品可分为天然毒品、半合成毒品和合成毒品三大类;从毒品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看,可分为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等。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毒品的危害可以概括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对于饮水的卫生,因为很多学生都是喝的学校的桶装水,但是有的寝室没有装饮水机,所以很多学生也没有烧水喝热水的习惯和耐心去把桶装水烧开再喝,饮水应少量多次,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当地的食物以辣闻名,所以统计结果显示很多学生每日的食盐摄入量多于6克,只有少数学生倾于吃清淡口味的食物。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都与食盐的摄入量密切相关。学生每年至少做次全身检查的很少,认为自己没有生病就是健康,没有走出这个误区,也有很多大学生认为每年做一次健康检查浪费钱,要是免费检查或者少收些费用他们表示愿意每年都做检查以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

2.5 基本医疗常识的结果分析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结果显示出的几条特殊医疗常识进行总结:多数大学生认同妇女怀孕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检查次数至少5次,但少数大学生不知道孕妇检查的次数与检查的间隔时间。冬季取暖注意通风需要加强,因为到了冬季,很多学生在教室里或者在寝室里都会把门窗管得很严实,学生在注意保暖的时候忽略了通风的重要性,所以总体结果就是冬季通风意识比较欠缺. 勤开窗通风是促使室内空气清新所不可缺少的。通风不好的房间, 呼出的气体滞留,灰尘在空气中累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气浓度降低,病菌、病毒在室内传播的机会增加。长期呼吸这样的空气, 易患上呼吸道疾病,抵抗力降低,患传染病的机会增多。在紧急医疗救助时候会拨打120的同学不多。很多在紧急情况下学生会先紧张,然后忘记自己可以做一些救助的事情,即使会想到拨打120,很多同学还是抓不住重点说明事项。电话中要简明、扼要的报告伤病人员的病情,包括伤病人员的姓名、年龄、性别、主要症状。

3 建议与措施

该地区在校大学生的基本健康知识己经具备,但对全面健康的理解还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政府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水平对不同的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让正确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全面促进知识学习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养成,这是每个人实践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初步养成,但很多细微的知识有待于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加强深层的健康素养普及度刻不容缓。对于当地的发展状况,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建议与措施供以参考。

3.1 大力宣传健康 66 条

其实健康66条是很基本的项目,应该有更高的素养。但就这66条知识和技能所进行调查很值得加强宣传力度。简单到“有人出现紧急情况会打120电话,是否在生病时会量体温”等等,健康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就是要通过健康宣传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加大该区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小册子、巡讲、健康素养公益口号、海报(画报)、折页、PPT、FLASH等传播手段的力度。

3.2 定期开展监测

结合每年的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监测项目,建立健康素养监测网络及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监测,动态掌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

3.3 加大财政投入

合理安排投入资金使用,将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计划,确保其顺利实施。

3.4 建立健全技术指导系统

技术指导系统由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人员组成。由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人员负责“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的技术指导、监测和效果评价。还要强化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建立专业技术操作规程,切实提高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推动当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事业的全面发展。

摘要: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为了了解重庆市万州区的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基本状况和健康意识,为了当地的健康教育开展的方式、策略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和文献资料相结合得方式,对万州区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研究通过对该区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基本与生源地、受教育程度、性别等有关。结论:该区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偏低,为保证其健康素养水平,应加大宣传力度。

关于中学生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3

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

做好学科德育渗透,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当学生走进校门,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塑造学生心灵的责任,每一门学科都应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和教师都明白了这一点,也有了初步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校对此项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为强化此项工作,使其走入正轨,收到实效,我校对三~六年级共20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我校三、四、五、六年级各50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

1、调查目的

(1) 了解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 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地思考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与家长共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 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以学生为本,更好地指导家庭行为习惯教育实践。

2、实施调查与收集问卷

采取抽样问卷调查法,于2004年3月29日发出问卷,4月1日收回。共向我校三~六年级各50名学生发出无记名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占发出总数的100%。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年级性别人数回收回收率有效卷

三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四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五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六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总数200200100%200

调查统计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1、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表2、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项目没有知识

不能生存替老师学习替父母学习读书后

挣大钱同学间好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171%0022%2323%44%

中段5959%22%77%2424%88%

表3、课堂上老师提问

项目马上回答想一会再回答等别人答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414%4646%77%3333%

中段3636%4040%66%1818%

表4、老师布置的作业

项目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212%33%1616%

中段8383%66%11%88%

以上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中段有24%,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高段仅为69%,X2检验表明,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高段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2、 焦虑方面

表5、期末考试时

项目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424%4747%55%2424%

中段1616%2020%1010%5454%

表6、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项目是不是

高段3636%5454%

中段5757%4343%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表6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检验表明,中、高段小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3、冷漠、孤僻

表7、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项目跟着流泪没有眼泪那是假的非常激动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848%1212%2222%1818%

表8、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项目快乐一般不合群孤独自卑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060%282866%66%00%

低段6969%1717%44%88%22%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41%,高段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表8表明,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检验表明,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5、 羞怯、胆怯、羞涩

表9、家里来了陌生客人

项目喜欢主动招呼不理睬怯生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515%5050%2121%1414%

中段1717%4747%1616%2020%

表10、见了认识的长辈

项目主动热情招呼不好意思躲起来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919%1212%

中段8181%77%1212%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6、交往情感闭锁

表11、与新朋友在一起

项目主动邀请一起玩不好意思接近只顾自己玩

高段61 61%26 26%13 13%

中段58 58%22 22%20 20%

表12、受到委屈时

项目为自己辩解与人争吵独自生闷气

高段56 56%14 14%29 29%

中段61 61%18 18%21 21%

表13、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项目老师家长好朋友谁也不说

高段7 7%21 21%29 29%33 33%

中段19 19%28 28%36 36%17 17%

这几项统计表明,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中段有21%,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17%的中段学生,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7、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表14、学校做清洁时

项目认真做 老师在认真,

不在就马虎边做边玩不做要受罚,

只好做

高段65 65%8 8%19 19%8 8%

中段45 45%8 8%31 31%16 16%

表15、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

项目自觉遵守老师来就遵守有时违犯经常违犯

高段47 47%9 9%41 41%3 3%

中段54 54%18 18%23 23%5 5%

统计分析表明:

——自觉性较差:35%~55%的学生不能自觉地认真完成。

——不够果断:中段40%,高段25%对左右为难的事果断地选择方法。

——坚韧性不够: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的占36%~42%。

——自制性不强: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仅占51%。

检验表明,小学生高段比中段学生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

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从调查统计来看,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一)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工作紧张,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有些地区文化氛围不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 大教育观在本区域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

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四、对策、建议、措施。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通过此次对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

(二)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三) 大力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四)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五) 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

关于小学生健康饮食的调查报告 篇4

湖师附小406班 卢佳怡指导老师:陈连萍

健康饮食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前提。但为什么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营养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我们身边同学中营养过剩的“小胖墩”和营养不足的“小豆芽”竟还是越来越多。原因就是一些家长认为营养就是给孩子多吃鸡鸭鱼肉,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另一些家长则相反,认为孩子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全然不顾孩子的生活特点。小学生时期是人生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摄入的营养除了维护机体新陈代谢外,还得适量储存以保证继续生长发育的需求。一旦错过了这一重要时期,将会给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对小学生不良健康饮食的现象,通过查阅资料、询问身边的同学和父母等方法进行了调查。

我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偏食、挑食现象严重。有资料显示,80%小学生不喜欢吃蔬菜,50%小学生不喜欢喝牛奶,吃鸡蛋,85%小学生不吃一点肥肉,95%小学生喜欢吃肉类、巧克力、膨化食品,90%小学生吃的食品单一,每天10种都不到,在选择上口味是孩子们的首选,然后是颜色、形状,最后才是营养,一般是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人们的饮食习惯不是与身俱来的,主要是由父母自幼培养的,现在小学生流行的偏食与挑食,实际是一种心理障碍,其根源在家庭。一些父母给孩子吃的食物单调,孩子长大后便会对未吃过的或不常吃的食物不喜欢,甚至厌恶。一些家长当着孩

子的面说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不好吃,这也影响孩子的心理行为,渐渐的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就形成了。所以在这里,我给父母们提出一些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对孩子进行饮食教育,要改变饮食观念:改变孩子喜欢吃什么为孩子应该吃什么。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每天坚持让孩子吃多种多营养食品,并不断添进孩子不喜欢吃的新食物让孩子试吃。做到营养均衡,打破营养不良,偏食的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就是: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每天一杯奶,杂粗天天有。

经过调查,好多同学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有资料显示,38%的小学生承认非常喜欢吃洋快餐,50%的小学生比较喜欢吃洋快餐,累计共有88%的小学生喜欢洋快餐,不喜欢洋快餐的小学生仅有12%。调查中还发现,43.6%的孩子每月都吃“洋快餐”,其中“每周都吃几次”和“几乎每天都吃”的占有6.1%。节假日、庆祝生日、同学聚餐聚会,都是孩子们去吃洋快餐的理由。此外,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洋快餐的喜爱程度越高,表示“非常非常喜欢洋快餐”的小学生有43.0%。为什么同学们对洋快餐如此“情有独钟”?认为洋快餐“好吃”,这是洋快餐最富吸引力的一点,小一点的同学更看重餐厅送出的玩具和礼物。现实生活中很多为人父母者用洋快餐来奖励孩子。节假日、孩子过生日或期末考了好成绩,父母往往喜欢带孩子去吃洋快餐,以此来庆祝或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一位母亲跟我说:“每到节假日或是孩子生日,我们就带他

去吃麦当劳,孩子吃得开心,我们也高兴。”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洋快餐的营养成分并不合理,但还是对此钟爱有加。所以家长们要注意了:要让孩子对洋快餐的营养缺陷以及对身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限制洋快餐的食用频率,可以让孩子品尝洋快餐,但不能将其作为日常膳食的一部分,不应经常吃、天天吃,更不能餐餐吃,半年偶尔光顾一次足够。注意食物品种的选择,应选择有蔬菜的品种,如蔬菜沙拉、粟米棒等,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不宜多吃含热量高的薯条、汉堡等油炸食品。不要把吃洋快餐当成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好或别的方面的成就的奖励,以免孩子对洋快餐产生渴求心理。

我进一步调查发现,现在的人们普遍进餐速度过快,忽略就餐氛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仅成年人忙忙碌碌,连孩子们吃饭也在赶时间。有资料显示,小学生们普遍进餐过快,尤其是早餐和午餐。25%的孩子5分钟之内吃完早餐,15分钟以内吃完午餐;73%的小学生就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只有晚餐可以稍微从容一些,但还有63%的小学生在20分钟内吃完晚饭。同时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吃饮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调查发现,一周内能每天与孩子区进晚餐的母亲占67.8%,父亲则只占41%。少年儿童进餐时间每顿饭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餐过快,会使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不仅加重胃肠的消化负担,降低食物营养消化吸收的比例,而且也无法激起孩子们对饮食的兴趣。进餐过快,还容易导致饮

食过量,造成肥胖。另外,在进餐时间批评和指责孩子,往往会使孩子精神紧张,已经兴奋起来的消化腺也会受到抑制,使味觉神经系统的敏感度降低,消化液分泌大大减少,食欲降低,食物难以充分消化、吸收,造成消化不良,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一系列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所以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饮食,为了增加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机会,为了增进亲子情感,我建议父母们尽量可能全家一起吃饭,至少每天一次;吃饭时不要看书或看电视,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吃饭时不要讨论过于复杂或令人扫兴的事情,不争吵、辩论或抱怨,家长也不要指责孩子,大家可以讲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回忆一天中愉快的经历,享受互相陪伴的感受;播放舒缓的音乐,舒缓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心情,创造温馨的氛围;细嚼慢咽,充分调动席间温馨祥和的浓郁氛围,以帮助消化。

关于中学生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问题

1.您是哪个年级的学生?()

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2.请问您的性别?()

1.男2.女

3.目前大多数人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请问您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清楚吗?()

1.非常了解2.有点了解3.朦胧知道一点点4.很不清楚

4.现在的生活节奏如此快,请问您是否感到生活非常紧张?()

1.是,经常觉得压抑2.否,没有这种感觉3.偶尔出现这种状况

5.目前您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可多选)()

1.学习压力大2.就业压力大3.家庭经济压力大4.人际关系紧张

5.其他

6.在您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可多选)()

1.郁闷2.抑郁3.焦虑4.敌对情绪5.愉快6.充满希望

7.其他

7.在您感觉压力大时候你是通过何种方式舒缓压力?()

1.找好朋友聊天2.运动3.找父母谈心4.咨询老师或者心理医生

5.其他

8.您是否觉得进行心理咨询是件丢脸的事情?()

1.是,我觉得很丢脸2.否,我觉得这很正常3.没想过

9.您是否有过轻生的念头?()

1.偶尔有2.经常有3.从来没有

10.您认为造成大学生轻生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1.学习压力大2.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3.家庭条件比别人差4.失恋

5.毕业后找不到工作6.人际关系失败7.四级没过拿不到毕业证书

8.其他

11.您认为轻生的大学生存在以下哪种问题?(多选)()

1.缺乏社会责任感2.不能真正理解“死”究竟意味着什么3.心理受挫能力差4.适应能力差5.缺少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12.经过这么长久的大学生活,您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吗?()

1.满意2.不满意3.没感觉

13.目前的大学生活与您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有差距吗?

关于中学生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6

您好,我们是浙江理工大学“心理抗贫”调研小组,我们开展本次调研是为了深入了解当代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家庭经济拮据,就业压力以及知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并深究其原因,提出培养健康、适度心理状况的建议。本次调查采取匿名方式,可能会占用您几分钟时间,也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完成我们的问卷,谢谢﹗

您的性别是

男女

您的年级是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

您所就读的高校是

专业是广告

1、您的家庭所在地是属于下面哪个?[单选题】()*

A、城市B、乡镇C、农村

2、您是否是家庭经济困难生?【单选题】()*

A、是B、不是

3、您每月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限选两项] [多选题]()A父母付出B勤工俭学

C 社会各部门资助D奖学金E其他

4、您是否经常意识到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差别?[单选题]()*

A、是,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

5、对于外界的帮助,你是以何种心境接受的?[单选题]()*

A、很感动,以后一定要回报

B、觉得不好意思,不想让别人知道

C、觉得理所当然

6、你会介绍自己父母给现在的大学同学吗?[单选题]()*

A、当然会,很乐意

B、有点犹豫

C、不拒绝父母来学校

7、在相同的自身条件下,你却因为家庭背景等经济因素失去了某个绝好的机会,你会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这种类似情况?[单选题]()

A、愤怒,认为社会不公平,自己做再多努力也是徒劳

B、自卑,埋怨自己的出身

C、以此为鉴,更加努力提高自己试图改变命运

D、无所谓,顺其自然

8、您觉得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你的影响如何?[单选题]()

A、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常为此自卑

B、有影响,偶尔伤感

C、基本没有影响

D、完全没有影响

9、您是否为家人对你期望过高而害怕自己成绩不能满足他们?[单选题]()*

A、一直这样

B、有时会有这种想法

C、从来没有,我就是做我喜欢的10、您认为当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援助?[限选两项] * [多选题]

A、资金上的资助B、心理辅导

C、同辈群体的共勉D、师长的鼓励

E、社会的关注与支持F 国家政策的优惠

11、您是否赞同学校公布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情况?[单选题]()*

A、赞同B、不赞同,不希望让其他同学知道

C、无所谓

12、您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限选两项]()* [多选题]

A、经济问题B、恋爱问题

C、人际关系问题D、家庭问题

E、学业问题F、前途及就业

G、国家发展前途H、父母期望

13.您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单选题]()*

A、.转移(心理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

B、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

C、.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D、.顺其自然、自然调整

14、您认为您目前属于下列哪一类型的大学生?[单选题]()

A、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乐观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B、对自己的人生没什么想法,平淡就好,舒服一天算一天

C、对未来一片茫然,虽然知道应该积极去努力,却不知道如何努力,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D、对人生很失望,想要破罐子破摔,不愿意振作起来

15.经历了中学时代,您觉得大学同学或朋友[单选题]()

A、更深刻,更理性B、差不多

C、不象以前那么好,个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

D、不清楚,没想过

16您在未来择偶时,较注重下面哪些指标?[限选两项]()* [多选题]

A、年龄B、外貌身高

C、道德品质D、脾气性格

E、物质条件F、家庭背景

G、职业地位H、兴趣爱好

J、能力发展

17、您结识朋友会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吗?(单项选择)*a、无关紧要b、根本不会

c、主要原因d、次要原因

18.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困惑时,您是否到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去进行相应咨询?[单选题]()*

A、是B、有考虑,但没进去C、否

19。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单选题]()*

A、有,非常清晰;远期(人生奋斗方向)、中期(人生职业规划)、短期(3-5年内阶段性目标目标)

B、有,只有一点,没有很仔细考虑过

C、有,还比较清晰,但只有近期并没有长远策划

D、从来没有想过

20.遇到压力您会最先向谁求助?【单选题】()

A家人或亲友B男∕女朋友

C同性朋友D专业人士

E自行解决F辅导员老师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7

一、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必要性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 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 如果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 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疑难问

题,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 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 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 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 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 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 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 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 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

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 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 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 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 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总之,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 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现在也为了将来, 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

二、保持心理健康,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健康不仅是指体格健壮与否, 还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 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 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 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 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 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

那么,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 判定更容易一些, 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 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 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 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 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 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 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 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 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 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 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 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 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 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 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即有远大的理想, 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头脑清楚, 眼界开阔, 立场坚定, 即不保守, 也不冒进……总之, 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 与时代共同进步, 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2、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 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 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 因而既能接受自己, 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 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 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 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 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 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 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不会忽冷忽热, 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 既不好高骛远, 也不急功近利, 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3、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 协调一致, 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 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 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4、良好的个性, 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 做到自信而不狂妄, 热情而不轻浮, 坚韧而不固执, 礼貌而不虚伪, 灵活而不油滑, 勇敢而不鲁莽, 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 又不顽固执拗, 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 诚实、正直的作风, 谦虚、开朗的性格。

5、适度的情绪, 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 有适度的情绪, 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 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持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而不是低下猥琐、沮丧悲观的情绪, 更不会反复无常。

三、注重心理辅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在从未成熟的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 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 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 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 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要了解心理辅导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 心理辅导不是什么。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 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 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 给予忠告与建议, 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 不是社交式的谈话, 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 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 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 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 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 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 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 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 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 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 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 迈向自我实现。

摘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本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于中学生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7(C)-0000-00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历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其原因就在于:(1)中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该期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2)中学生正处于个人求学的关键时期,若出现心理疾病将严重影响其个人的未来发展。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了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之说。关乎家庭背景的比较也逐渐蔓延至中学,该现象不但可能导致中学生群体内部的割裂;还将侵蚀他们绝大多数个体的敏感心理。由此,就增加了他们心理疾病产生的概率。因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疏导,除了需要家庭的努力外,教育机构也需积极的给予处治。

综上所述,本文以“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探讨”为题,目的就在于:认识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存在,并在通过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顺利完成中学学业。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受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影响,所表现出的共同问题;(2)受個体差异性的影响,所表现出的个案。

(一)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压力感

尽管在中学早已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受到客观升学压力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仍然以课程测试作为最终的教学检验手段。因此,广大中学生就处在一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同时,受到他们现阶段心理特征的作用(不服输),必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压力感。压力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若未能及时疏导,久之将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不稳定

情绪属于学生内心的主观体验,其不稳定性属于青春期所固有的状态。在教学环节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情绪上波动很大、易怒,从而直接影响着他们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同时,如上文所述:在激烈竞争的校园环境中,一切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样就加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的不稳定性。

(三)在学习过程中适应不良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适应不良受个体差异性的作用,并根据学生个体情商高低不同而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并且,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可知:非智力性因素,会影响智力性因素的作用发挥。因此,在中学教学环节中若未能做到,针对个体差异性来及时对适应不良进行疏导,仍将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上述问题在中学教学中破解思路

客观而言,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破解,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作为教育机构的中学,则需要通过引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疏导这些心理疾病。因此,本文尝试引入“赏识教育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破解。

赏识教育目前被推从为世界六大教育方法之一,其创建者是我国教育专家周弘。他在提出赏识教育时强调:赏识教育并不是人们所通常理解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而是在承认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前提下,对他们的学习过程作出积极的评价,并营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努力引导学生改善自身学习方面的不足。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各学校历来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一般由各阶段的测试成绩来显示。这种单方面的评价指标,并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掌握。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可知: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除了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外,还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要件构成。

因此,中学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应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努力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在和谐的氛围里引导他们形成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进行疏导,在自信、和谐的氛围下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中学学业。

3 “赏识教育方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建立

赏识教育方法,仍然根源于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主体性”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之中,教师通过引导与协调来控制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本质就在于,引致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而上述关于赏识教育内涵的理解,关键点也在于引导学生形成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在具体的体系构建中,赏识教育更关注形成这种主动性的过程。

(一)非功利化的教育环境

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或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都过于功利化。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价指标,在学生群体间形成了“优等生与差等生”的心理隔阂。教师通常在实施表扬上也倾向于所谓的优等生,进而就在那些“差等生”内心形成固化的习惯思维:我就是比别人差。这种观念将成为一种精神枷锁,严重抑制那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赏识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非功利化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关键在于这3个方面:(1)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与鼓励;(3)激励学生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力,并将优化初中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尊重、激励、宽容的教育手段

尊重体现为:承认学生的能力将在不同方面展现。因此,以一种包涵的教育心态来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激励将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机制,有助于他们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上来。宽容是赏识教育的重要特征,区别于功利性教育的方面就在于: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不用尖刻的言语与行动惩罚他们。

综上所述,将赏识教育方法引入中学教学过程,在非功利性、健康的课堂学习中,将逐渐疏导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然,对于个案还需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张永平.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12).

[2]昌媛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内江科技,2010(11).

上一篇:廉洁谈话笔录下一篇:2022圣诞节主持人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