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教学设计(共9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型:精读课文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六、学情分析: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深表同情。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2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板书设计:
3 卖火柴的小女孩
痛苦的生活 美好的幻想
冻僵暖和--铜火炉
饥饿食物--烤鹅
痛苦欢乐--圣诞树
孤单爱抚--奶奶
教学后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这一教学中,我能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
2、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一、课前谈话,巧妙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刚才听了主持人的介绍,你们知道我是来自哪里的老师了吗?
生:甘肃兰州。
师:听得真仔细,那让我来猜猜你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吧。我猜你们一定对我的家乡充满了好奇,对吗?
生:(齐)对!
师:我的家乡兰州有五张文化名片:一条黄河穿城而过,一碗牛肉面享誉天下,一本《读者》销量亚洲第一,一座中山桥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一尊黄河母亲雕塑意味隽永。希望同学们有机会都去兰州玩儿,好吗?
生:(齐)好!
师:我继续来猜猜你们心里想的吧。在这样一个体育馆,有摄像机,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猜你们心里一定很紧张。我猜对了吗?如果猜对了,请站起来,鼓励我一下。(七八个学生陆续站起来)
师:这回我猜得不太准,看来同学们的心理素质比老师还要好。同学们,你们觉得想要知道别人心里想的,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生:不容易,因为别人心里想的,你听不见,也看不见。
师:的确如此,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就用这样一张图来反映我们的内心世界。(出示“冰山一角”图片)我们每个人所能看到的只是露出海面的很小的一部分,而人物的内心就像大海中隐秘的这部分,有限的文字对于深邃的内心来讲,表现力远远不够。因此心理描写的训练,无论对于大作家,还是我们未来的小作家,都非常重要。(板书:心理描写的训练)
师:上课!
二、一次练笔,展现起点———牛刀小试显真功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中的情景和人物的表情,想想他们各自心里都在想什么。瞧,他们闪亮登场了———(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
师: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作为你的练笔对象,写一写他的心中所想。把这个片段写在你作业纸的“作品一”处,时间3分钟。开始!
(学生练笔)
师:时间到。同学们,如果你还没有写完,在汇报的时候可以口头来补充,好吗?谁来读读你写的?
生:我选的是第三幅图。这个孩子觉得他妈妈的唠叨很烦,他多么想逃避妈妈这种无休止的唠叨,找个清静的地方躲一躲啊。
师:你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分析了这个小男孩的心中所想。我们把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称之为“旁观分析”。(板书:旁观分析)这是我们比较常用的一种心理描写的方法。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我选的是加菲猫这幅图。我写的是:哇!才给我这么点儿食物,我三两下就把它们消灭了,还不够我塞牙缝儿呢。乔恩,我亲爱的主人,你也太抠门了吧!
师:你用加菲猫的口吻写它的心中所想,这种方法叫“内心独 白”。(板书 :内心独白)
师:同学们,刚才在“作品一”中大家用到的这两种方法,是描写人物心理常用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跟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学习心理活动描 写的另一 种方法———用幻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板书:幻象)
三、由读学写,领会方法
(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火柴的图片)
师:一个寒冷的大年夜,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个小女孩在饥饿和寒冷的胁迫下蜷缩在墙角。当她因为寒冷擦燃火柴时,在火柴的微光中她看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大火炉,那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
生:小女孩还看到了一只烤鹅,烤鹅的肚子里填满了梅子和苹果,正向她走来。
生:她还看到了一棵又大又漂亮的圣诞树。
师:还有呢?
生:小女孩还看到了疼爱她的奶奶。
师:这些是真实存在的吗?
生:(齐)不是。
师:不是真的存在,但却分明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幻象。在安徒生描写的几个幻象中,你对哪个印象最为深刻?请你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讲一讲。
生:我对第一个幻象的印象比较深刻。因为小女孩当时特别冷,因为冷她想到了要取暖,所以一个温暖的大火炉出现在她的眼前,那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
师:你发现安徒生透过大火炉的幻象,实际表达出了小女孩心中———
生:对温暖的渴望。
师:大火炉的幻象直指小女孩心中 的渴盼。 还有谁想说?
生: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的时候,因为她非常饥饿,需要食物来填饱肚子。而这一天又是大年夜,所以她在火柴的亮光里,看到了一大桌丰盛的美餐,还看到烤鹅背上插着刀和叉一摇一摆地朝她走来。
师:嗯,这个幻象同样表现出了小女孩的心理活动。那接下来,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去看看这几处幻象描写的片段吧。(出示)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 一根烧过 了的火柴梗。
师:请你读读写幻象的画线部分,说说哪里写得精彩。
(学生品读)
生:我觉得大火炉写得精彩,因为通过它我们就能感受到小女孩的心理。
师:那你觉得把“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这半句去掉,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样就没有了细节。文章中如果没有了细节描 写 ,就会显得 非常生硬。
师:有见地,大家把掌声送给他。(生鼓掌。师板书:细节)这句话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细节描写,才让整段话变得熠熠生辉。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我们看了以后印象才更深刻。写幻象更是如此。我们一起再来品一品。
(师生齐读该句)
师:再来看另一个我们刚才交流过 的、留给我 们印象深刻的幻象。请你读画线部分,看看哪个地方写得精彩。(出示)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生:我觉得“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一处很精彩,因为这个时候小女孩已经饿极了,走不动路了,她特别渴望有一只鹅 能飞进自 己的嘴里来。
师 :淋漓尽致 地描写出小女孩饿极了。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也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好。这种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因为小女孩此时特别渴望美味的食物,所以她仿佛看到一只烤鹅摇摇摆摆地向她走来。这个幻象很好地表现出了小女孩的渴望。
师:你谈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幻象不一定是生活中有的,它可以基于生活,也可以超越生活,比生活更奇妙。(板书:奇妙)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教师读描 写现实的 文字,学生读描写幻象的文字。)
四、二次练笔,迁移运用
师:瞧,安徒生就这样用他的笔,在现实与幻象中来去自如。接下来,让我们再次看看刚才练笔时的这几幅画面,这回请你用安徒生的办法来写一写你在“作品一”中表现的人物心理,完成“作品二”。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快览,了解学情。)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写完了,没写完的同学继续写,写完的同学请你接着完成下一项任务,根据老师提供的“修改清单”完善自己的习作。(出示“修改清单”)
仔细读一遍“作品二”,看看:
(1)有幻象吗?能否表现人物的心理?
(2)你用细致的描写让幻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了吗?
(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五、评议展示,完善提升
师:先修改到这儿,下面请大家来展示自己修改完善后的“作品二”。谁愿意一展文采呢?请你来。
(指名学生上前,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其“作品二”。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小男孩仿佛看到了朋友们对他说:“嘿,兄弟,快出来踢球吧!别管那无聊的作业了。”
“太好了!”小男孩飞快地跑出家门,像逃出牢笼的小鸟,长舒了一口气:“我终于能出来玩了!”
他们一起飞奔在球场上。小男孩个头虽矮,但他奔跑的速度却极快,不一会儿他就轻松突破了对手的防线,带球冲到了禁区,向对方球门开了一个大脚。“ 球进了 ! 我们赢了!”小男孩被队友们高高地抛了起来,可随即他又被重重地摔到了地上。哎哟,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定睛去看,眼前还是那堆 积如山的 作业。“哦,不!”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在写的时候,很巧妙地用上了“仿佛看到了”这样的话语,一下子把我们从现实带入了幻象。(用红笔勾画学生幻象描写的部分)瞧,这些都是他对幻象的描写,不仅细致而且有情节,老师给他四个“赞”。(在学生作业纸上,用红笔圈画相应的赞数。)除此之外,这位同学在描写了幻象之后,又通过小男孩被重重摔到地上的情节,再次回到现实,过渡很自然,因此,我再补给他一个“赞”。(用红笔再圈画一个“赞”的图标)祝贺他,获得满“赞”的好成绩!
师:还有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请你吧。
(另一学生上前,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其“作品二”。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小男孩眼前恍恍惚惚地出现了一个游乐场,他自己正置身其间呢,游乐场里那么多好玩的游乐项目在向他招手。正当他疑惑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山一样多的作业竟然不见了。他“哈哈哈”地大笑着,向海盗船奋不顾身地冲过去。可正当他要坐到海盗船里的时候,眼前的东西突然消失了,他使劲揉揉眼睛,却发现桌上还是放着成堆的作业。
师:把你的创作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写这个幻象是为了表现小男孩想逃避繁重的作业,想要放松一下的心理。
师:嗯,这样的幻象的确能表现小男孩的心中所想。其他同学就他的“作品二”有什么想说的?可以肯定优点,也可以提出建议。
生:我觉得他写的幻象不够细致。
师:怎么完善,有好的建议吗?
生:他可以把游乐场里的情形、场面再好好写一写,像有什么好玩的啦,人们的快乐呀都可以写。
师:这个建议不错,游乐场里的情形描写得越细致,就越能表现出小男孩心中的向往。刚才这位同学给你的建议,你接受吗?
生:接受!
师:(在学生作业纸上,用红笔圈画相应的赞数)祝贺你获得三个“赞”,再接再厉啊!
师:看了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展示,相信其他同学也一定跃跃欲试,那么我们就开展一个“我的习作你点赞”的活动吧。(出示点赞标准)在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为其“点赞”,指出优点或提出建议 ,最后推荐 一篇在全 班交流。
———通过幻象写心理
———幻象描写细致、逼真
———幻象奇妙,有吸引力
(教师巡视 指导 ,学生互评。)
师:我们看看有哪些同学获得了在全班交流习作的机会。谁先来?请你。
(一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饿极了的加菲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吃完了一大盘千层面。可尽管如此,它的肚子还是饿得咕咕叫。加菲猫头晕目眩,在饥饿中它看到了自己所有渴望已久的美食,它们全都长着翅膀,争先恐后地朝加菲猫飞来,仿佛若能进入加菲猫嘴里,帮它解决饥饿,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加菲猫看着环绕在自己身边的美食,流着口水笑了。它似乎看到自己吃得饱饱的,挺着大肚子,打着愉快的饱嗝,正左摇右摆走路的样子……
师:我采访一下你们小组的同学。你们给了他几个“赞”?
生:五个“赞”,因为他很多细节写得很精彩。
生:他的想象很奇妙,也特别幽默。
师:你们很会评价。我发现他不仅写了美食的幻象,而且还写了加菲猫吃饱后的幻象,这两个幻象叠加在一起具有极大的视觉容量,让我们看透了加菲猫的心思。你是当之无愧的满“赞”!还有哪位同学想展示?
生:我写的是第三幅图,我是这样写的:(朗读自己的习作)
听着妈妈的数落,他突然觉得妈妈变成了张牙舞爪的大魔鬼。在她那张可怕的脸上有几千张嘴巴,每个嘴巴都在说:“你怎么这么不用心啊,你真是一个白痴,傻瓜!”他吓得连忙捂住了耳朵,不想让这难听的话语再钻进来,可是那又有什么用呢?那些话还是刺进了他的耳朵,把他的心刺得像被几千只钢针扎了一样痛。不知过了多久,妈妈的脸又变了回来,可话语还是那么的冰冷、锋利。
师:同学们,你们给他几个“赞”?
生:(齐)五个,满“赞”!
师:全班同学的肯定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位同学,你知道吗?听你读自己的习作,我眼前也出现了幻象,我看到一颗“写作新星”正从这里冉冉升起!
(生鼓掌)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交流只能进行到这里,课下大家可以再继续交流。同学们,这节课上我很高兴地看到大家在掌握了“内心独白”和“旁观分析”这两种写心理的方法之外,又学会了用幻象把人物心理写活的方法。其实,心理描写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最后,祝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成为“写心”大师。下课!
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我所体现的教学思想,简言之,就是“找寻一个习作知识的训练点,制订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有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型写作”。
一、找寻一个写作知识的训练点
从现有的教材引出表达课,要求具有高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文功底,充分发挥教材的“例文”作用,更要熟悉课标要求和学生学情,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1. 基于文本的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创作于去国外旅行的途中,当时朋友在信中寄来三张画片,要求他据此写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金黄色的长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到这张画片,受到触动,继而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在这篇童话中,安徒生一以贯之地展现了他“借助于 梦境或幻 象布局谋篇,展示主题”的成功经验,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的情节和次第出现的幻象,是全文的亮点。安徒生正是用这样的幻象来呈现人物内心的渴盼,以弥补现实世界的诸多缺憾,使主题具有深度。艺术起于至微,因此,文中细致入微的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理应进入教学视野。
2.基于教材的解读。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由叶君健翻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这篇童话被选入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著名篇”单元,同时选编的还有名篇《凡卡》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学习本组课文,一方面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感受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获取表达“给养”,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因而,将本文“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作为读写教学的“结合点”,既可以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品析精彩语段,又可以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感悟、运用作者从现实到想象的创作技法,用亦真亦幻笔法,绘五彩斑斓心理,这对提升学生的表达大有裨益。
3.基于学情的把握。写作知识训练点的选择不仅要对学生的起点状况有所了解,而且要瞻顾知识的链接,循序渐进,层级推进。对于学习主体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此前学过的《学会看病》《穷人》《一夜的工作》等课文中,已接触过不少心理描写,在描写人物时,他们也大多能运用内心独白、旁观分析的方式“直陈”人物心理,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通过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不啻为教给学生心理描写的另一种“特殊武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增加心理描写的色彩,使之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而且能充实心理描写的内容,有效改变学生心理描写“贴标签”式的浮泛之风,从而在心理描写这一点上有效落实课标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珍视个 人的独特 感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二、制订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
有道是“教材透,才能教法秀;预设精,才能课堂新”。要想上好一堂课,除了要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更具基础性与首要性的“教什么”的问题外,还应制订一个准确、精当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具有明确方向。
1. 核心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做到一课一得。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幻想与现实结合的典范,它所涉及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单就文中描写幻象的部分而言,可挖掘处就甚多,如作者描写幻象次第出现的逻辑、幻象与现实的联系与过渡、幻象描写中的情节与场面等。教学时显然不能面面俱到,而应在把握文本突出特点的基础上,找出其在言语表达上具有规律性、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便让所制订的核心教学目标烙上文本特有的印记。鉴于此,我制订的核心教学目标为“学习作者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2. 核心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促进学生言语的生长。如果说“学习作者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核心教学目标需要扎实推进的话,那么立足文本,把“读”的样板立起来,充分发掘安徒生幻象描写中的言语技巧,促进学生言语的生长、内化,对于学生学习运用幻象,生动表达人物心理就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制订本课教学目标时,我的表述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融合在了一起———复述、赏析文中几次出现幻象的片段,感悟、运用安徒生的表达技巧,掌握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3. 核心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留有生成的空间。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指向学生,以促进学生言语经验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基础。但这种预设并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动态开放的,要留有生成的空间。执教本课,我拟定了一条检测核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延伸目标———运用以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生动展现练笔对象的内心世界。这一目标中“生动展现练笔对象的内心世界”留有很大的生成空间,因为每个学生对练笔对象内心世界的解读不同,受他们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为练笔对象所虚构的幻象也各不相同。学生原有的言语经验和个性化的表达,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也使教学现场更加灵动、生动。
三、设计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
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顺应学生学情,就比较容易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1. 聚焦“两个水平”的差异,把教材文本作为“学习支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聚焦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以虚写实”的心理描写,其难点在于它超出了学生已有的内心独白、旁观分析等心理描写的知识经验。因为不能逾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跨越式教学,所以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原有的心理描写经验作为“学习起点”,然后借助教材文本的 范例“搭 建脚手架”,再通过引导复述文中几次幻象的精彩片段,唤起学生对原文内容的再现,从而进入课文情境,积累、内化课文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洞悉文本的写作秘妙。实践表明,运用教材范例这一“学习支架”,有助于学生对“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构建新的心理描写“图式”,再通过即时性的片段训练,花较少的时间,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迁移,获得写作能力上的提高。
2. 设计“两次练笔”的分解动作,把写作知识转化为教学程序。写作是一种能力,作为心智技能,其教学策略应该是在传授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尽快尝试程序性知识。应像体操教练那样,从训练分解动作开始,逐步让学习者形成连贯、自动化的整体动作。开课伊始,我当即布置学生进行“一次练笔”的实践,并借此作为本课习作教学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开展后续教学。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心理描写的方法后,我布置学生进行第二次练笔,即在“一次练笔”的基础上,创设相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用新学习的以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再试身手,展开创写活动,教学呈现出了动态生成的态势。实践证明,教学中“两次练笔”的设计,体现了“化知识为能力”的思想,它使艰涩的写作知识内化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学生在动态的写作 中习得了 规律 ,并将其转化 为自己的“ 表达图式”。
3. 体现全程指导的过程,使习作评改、交流有的放矢。回顾本节写作教学,我除了在学生“习作前”的指导上下足功夫外,对学生“习作中”和“习作后”阶段的指导也是不遗余力。比如,当学生完成“练笔二”后,我适时出示了“修改清单”,引导学生对照修改,改变了学生修改作文“无标可依”的局面。此外,“修改清单”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1)和问题(2)的设计具有层次性,能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地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在习作的交流、展示阶段,我相继展示了两篇不同水平学生的课堂练笔,然后基于学生的习作现状,紧扣训练点评价“点赞”,使评有引领。紧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把他们分类组织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我的习作你点赞”活动。因为前面教师示范“点赞”的评点到位,同一组学生又有相同的写作内容和写作体验,所以,在“作者圈”交流习作时,学生就能很快根据评价标准为同伴给出相应的赞数,准确指出习作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交流展示,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分享感受、沟通交流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一节课的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这节课的施教过程中,如果我对教学实施阶段的学情判断再精准一些,引导再精妙一些,这节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评析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教学中,牛老师充分挖掘文本的例文功用,引领学生由读学写促其发展。笔者现在要交流的与其说是评析,不如说是把牛老师此次课堂教学这一优质资源,作为“例课”,站在观“气”的角度,来分享学习体会。
气 ,有人气、文 气、地气……万物皆有其气。人气,可指人的心气与情绪;文气,则指文章的 气势及连 贯性 ;地气,可指地球的磁场和能量。
那么,课气呢?当为课堂教学的气势与景象。从内在来看,为整堂课的逻辑力量,即课堂教学结构,如目标明确、流程连贯、层次分明等;从外在来观,为课堂中显现出来的节奏魅力,如教学程序的快慢、缓急,教学操作的轻重、强弱。
牛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本人认为即 做到了以 “气”养课,课气动人。下面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一、读写层递,改评结合,丰展逻辑力,立显结构美
一堂课有如一篇文、一幅画,围绕立意自有它内在的行文线索和外在的呈现结构,转承勾连处步步递进、层层叠加,彰显着其逻辑力量和结构美态。
本节课教学亦如此。核心目标着力于一点———学习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教学遵循并体现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逻辑顺序:谈话引入题→“一练”明起点→读悟学方法→“二练”显发展→修改促运用→评议享收获。
其中,学生由当初不识“幻象”法,到最终能运用幻象写心理。他们这种生长、发展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在牛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真实而生动。“一练”时学生呈现原生态,“二练”时教师巧妙设计“同材异写”(仍用“作品一”中的素材,改用“幻象法”表现人物心理,完成“作品二”),学生学以致用再次练笔。写罢仍不休,一份“修改清单”让学生进一步清楚本次练笔的目标,做到有“的”改文。一次自能修改,引导学生学会观照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完善自我;一次相互评议,教会他们发现美丽、懂得欣赏、学会品鉴、展示风采。
于是,此次写作的历程,便形成了学生一次蜕变的成长历程,学生走得主动,教师引得无痕。如品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相关段落时,教师一句“在安徒生描写的几个幻象中,你对哪个印象最为深刻?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以学定教、由学导教。教师收放自如,角色隐匿而不乏力。又如“一练”时,教师一声“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作为你的练笔对象,写一写他的心中所想”,孩子们便独立而积极地完成了“作品一”。学生多处的自主状态,让课堂立体丰满且生机勃勃。
二、轻重相宜,快慢有致,力呈调控力,尽展节奏美
一堂课的教学,可以像一支乐队演奏优美的乐曲,其轻重、缓急、高低、扬抑,皆恰到好处地在预设的基础上妥帖自如地调控出应有的节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牛老师俨然就是乐队的优秀指挥,带领着孩子们徜徉在“用幻象写心理”的快乐体验中。
1. 轻 描 淡 写 入 主题
牛老师在引入本节课训练点时,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课前谈话,引出心理描写的重要性。教师作出两次猜测,轻松切入主题。二是“一次”练笔后,相机归纳出常规心理描写的方法,顺势引出“幻象法”。两个步骤一气呵成,毫不矫情。
2. 浓墨 重 彩 悟 方法
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理应惜时如金。但有些至关重要的环节却必须舍得投注时间和精力。
牛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用“幻象法”写心理时 ,不惜耗时费力,先引导学生观察《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后说话,让他们明了什么叫幻象,了解幻象产生的原因一般是基于人物心中的渴盼。然后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品味文中几处描写幻象的片段,让孩子们体会到细致描写是写作成功的关键。至此,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进行“二次”练笔便水到渠成。
3. 利 落收 尾 引 运 用
一堂课的尾声,一般教师或给学生留下学习期待,或让学生带着问题出教室,或助学生总结提升润心田,或让学生意犹未尽忘回神。本节课教学的结尾则是干脆利落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脆生生地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成为“写心”大师的种子,引导他们积极运用今日所学。
一堂课下来,牛老师这位优秀指挥,优雅地挥动着她的指挥棒,营造着动人的气场节奏,娱己悦人。
三、关注细节,巧用资源,彰显人文力,凸显理念美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见功夫。本堂课的教学处处皆见动人的细节。如对学生练笔时间的规定,便借机对学生进行了写作速度的训练。
又如“在汇报的时候可以口头补充”一处,让我们感受到牛老师在惜时之时,仍然以人为本,考虑到学生未写完、此环节的教学时间又有限等实际情况,因此提出可以口头补充的建议。这样尊重自己、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教学机智真该点赞。
再如,在组内交流、学生互评点赞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评价手段与时俱进,借用网络点赞的形式,结合主题出示相应点赞等级评价标准,让学生赞有理由、赞有收获。
……
诸多细节,无一不透露出教者的人 文美、理念 美和气度美。
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
二、设计思想
(一)指导思想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全文溢满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二)设计理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本课教学采用“以读为主”“尊重差异”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领悟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三)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但是处在新时期的孩子,条件优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吃得好,穿得暖,玩得爽,学习也有了先进的设备。生活和学习都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之中,如何让学生跨越时空走到一百多年前的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得借用对课文的朗读,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学生的同情心,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方法与途径1、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思想。2、引导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三)情感與评价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看多媒体课件,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四、教学重点
1、领会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的种种幻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出示小女孩死去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在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位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她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但是她已经冻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如果你发现了她,你会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你们真有爱心、同情心,但是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就在这小女孩去世的第二天清晨,当时也有人发现了她,请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在学生谈感受时,老师相机介绍背景〕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过渡语:就在人群中,有一个人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小女孩,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下了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你们愿意再一次快速地读课文吗?读后还有话要说:
〔投影出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火柴后,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学生个体--小组--汇报〕
板书:现实: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没有爱幻想: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幻想?
小结: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饿,极度孤独,无家可归,于是就在临死之前产生了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幻景,而她做了什么,想到什么有谁知道呢?这些只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想象,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在把事实写清楚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写下来,使文章更具体,更感人。
(三)细读文本,理解升华
〈一〉学习开头描写现实的部分
师:轻声读文章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同时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怎样?(学生自读,师巡视)
1.教师相机出示语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教师启发: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理解)(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 赤着脚走 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学生回答:冷)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一语段。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将“天冷极了” 换成“天很冷”可以吗?)
3.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里用了一个破折号起到什么作用呢?)(补充说明)
4.教师启发: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这样的寒冷,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呢?(学生联系文中语句进行理解: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二〉学习文章结尾部分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作品。课文以火柴为线索,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学情分析:
课文的语言朴素自然,极其生动,文章的语句除了表面的意思外,还蕴涵着作者深切的同情、强烈的悲愤。由于小女孩儿的生活境况离现代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读中理解、体会非常重要。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是学生难于把握的一个方面,教学中应致力于情境创设,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采用交流合作、集中反馈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以达到教与学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小女孩儿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儿的可怜与悲惨。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两句含义深刻的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关于填写擦燃火柴的表格(15份)、彩笔、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质疑课题
(一)、教师激情导入: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三)、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 设计意图:用美妙动听的歌曲、逼真的画面引入课文,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又奠定了本课以突出情感为主的教学基调;而且从质疑题目切入课文,既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又最快地触摸到文本的核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提出要求:
(1)找出生字词,自学。(会认的字要指导认识,会写的字做好范写指导。)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学生大约有如下的回答)
1、大年夜,小女孩儿还在街上卖火柴。
2、讲小女孩儿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
3、讲小女孩儿在大年夜冻死了。
[ 设计意图:初次读课文,要求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这样的设计,以期让每个学生扎实有效地读书、积累好词并理解文章的整体脉络。]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再读课文,学习小女孩儿五次擦燃火柴部分(第5—10自然段)
(二)、品味语言,感受幸福的渴望
(三)、小结:是啊,通过上面的幻象,我们就更觉得这个小女孩儿太可怜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看看插图,有感情地朗读第5---10自然段。
[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表格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小组间的合作体现了“以读为本” “自主合作”的理念,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为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上面提到的重点词句及对词句的理解,都是老师预设的。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感悟,层层深入,让学生对小女孩儿对幸福的渴望有深切的体会,也为下一环节体会小女孩儿的不幸和可怜作了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再读课文,感受小女孩儿的可怜。学习第1至4自然段,理解小女孩儿擦燃火柴的原因。
三、细读课文,感受小女孩儿的不幸。
(一)、展示学生的画。
(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儿是如此可怜,她后来有没有找到幸福的生活呢?请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
[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领孩子品读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反复品味,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小女孩儿的不幸和悲惨的命运,在配乐中朗读更能把自己对小女孩儿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异社会的憎恨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以达到教与学的情感共鸣]
四、拓展延伸,激发写作欲望
[ 设计意图:利用阅读链接来拓展延伸,使学生不但超越了文本,更重要的是学生由读作品联想到了自己,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最深刻的。“想象小女孩儿现在来到我们身边”,这样的练笔对培养学生的读书和写作大有益处,既可以深化文本,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编写小故事。
2、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幻象渴望现实
(幸福)(不幸)
火炉(温暖)寒冷
烤鹅(食物)饥饿
圣诞树(欢乐)痛苦
奶奶(幸福)孤苦
我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后,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心,那精彩的故事内容时刻告诉我:“我是多么的幸福”。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除夕之夜里卖火柴的悲惨故事。虽然天冷的可怕,还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这个小女孩却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衣服,和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可是一辆马车飞奔过来,她吓得赶紧逃开,有一只大拖鞋被跑掉了。还有一次是被一个小男孩当足球踢走了。最后寒冷的雪将她的小脚冻得又红又肿。他哀求着,希望有人买她的火柴。她点燃了火柴幻想着她和祖母幸福的时刻,最后冻死在街头。表现了一个追求温暖、追求光明的小女孩。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而快乐的家庭里的孩子,不必说我们有老师的教导,也不必说我们有同学的关心,单是我们有父母的疼爱就已经让那个小女孩羡慕不已了。更何况我们还有一个温暖的“被窝”在时刻温暖着我们,使我们不再寒冷,无忧无愁。可是在快乐的日子里我们忽略了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在世界同一个角落的孩子们,他们没有一个温暖的“被窝”,他们生活在冰冷的世界。
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要珍惜这幸福、快乐的童年,好好学习知识,学习本领,去实现我们五彩缤纷的梦想。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不是第一次读它了,可每次都会感动,这个故事很凄美,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很可怜,除夕的夜晚都不能回家吃一顿饱饭。
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天气很冷,小女孩儿穿着妈妈的拖鞋在大街上卖火柴。可是大家都在买东西,忙着过年,没人去理会她。到了晚上,她一个人坐在了墙角下,没有保暖的衣服,没有食物,好冷,于是她一共点燃了四次火柴,眼前分别出现了四次不同的幻觉:香喷喷的烤鸭、温暖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祥的奶奶。随着火柴的熄灭,新年的早晨到来了,大家发现,小女孩儿躺在墙角边冻死了。
每次读它都想哭,如果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定不会发生这种事情。跟小女孩儿一比,我们和她之间真是天地之差,我们吃的不但饱还得要好,穿的.不但暖和还得要漂亮。小女孩儿几乎是光着脚走在雪地上,可是我们的鞋从单到棉不知道要有多少双,不等鞋小了,爸爸妈妈又给买了一双,生怕挤了我的脚。
有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不知道是自己摆摊,还是暂时帮父母照看摊位。她俯身在摆着香烟、火柴的摊位上,趁着没顾客的空闲时间,在香烟盒的内面上演算着一道数学题。
那时,我正好需要买一盒火柴。我走到她的摊位前,掏出5角钱,告诉她我要买一盒火柴。她说:“叔叔,真对不起!我没有零钱找您,您到别处买吧。”我知道,这小集市上有很多卖火柴的摊位,但心中很想帮助这个小女孩,只希望她早一点儿卖完,早一点儿回家,哪怕这样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
我说:“你可以与周围的人换一下零钱,我在这里等你。”小女孩摇摇头:“那不行,这里的人都很需要零钱,我换了,他们就没了。”
面对小女孩的纯真善良,我毫不犹豫地说:“那我买5盒火柴。”小女孩再次摇摇头:“我就只剩下4盒了。”我说:“就买4盒。”小女孩看着我,笑了。或许她很难明白我这个顾客为何如此固执,非要买她的火柴。她说:“我还是没1角钱找您。”
我问:“那1角钱我不要了,行不?”她摇头。我又问:“你是怕回家后被妈妈责骂吗?”她又摇头。我再问:“那你为什么不肯收下这多得的1角钱?”小女孩回答道:“我妈妈说,来这个小集市买东西的人,赚钱都不容易。如果我不小心多收了别人的钱,一定要想方设法还给人家。”
后来,我到别处买了一盒火柴,再回到小女孩那里买下了她的4盒火柴。
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会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都是一群爱学习的好孩子,希望下面的录象能帮你解答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留意画面,用简洁的言语说说故事的内容。
2、录象毕竟太直观了,而我们想了解这位来自丹麦的童话大师笔下的精彩,还必须读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3、好,请大家读下面的句子。(生读)老师相信你们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会读得更好。
4、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小女孩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5、你觉得小女孩怎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生:小女孩很可怜。)“可怜”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别的词吗?(悲惨)
6、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三、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生:我从“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体会到小女孩很可怜,本来大年夜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小女孩却在街上卖火柴,多可怜啊!
生:我从“她的旧围群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知道小女孩是多么悲惨,她生在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里,那里的人没有一点同情心。
生:我从“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体会到小女孩很凄凉,爸爸不疼爱她,小女孩有家不能回,疼爱她的奶奶又死去了。
生:我还从小女孩在墙角擦燃火柴看到美好的幻像中体会到小女孩很悲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侧面描写。
师:大家同意这说法吗?(生异口同声:同意)谁来谈谈你的见解?
生:我来谈。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冷,她需要温暖,她就幻想有火炉;因为饿,她就幻想有食物;因为圣诞节就要来了,她就幻想圣诞树;因为现实没人疼爱,又想念奶奶,她就幻想出奶奶。
生:就是因为现实与幻想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幻想越美好,就让读者觉得她更悲惨。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同情的小女孩!面对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人、冷冰冰的社会,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2、延伸: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
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2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
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
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指名读。
4.奶奶是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自学,做记号。
Δ提出疑问;
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
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
(出示幻想画面)
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
看图、想象、描述。
6、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
(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
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
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
△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齐读。
△女生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
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象)
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
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
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
天冷极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饿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寒冷的天气
冰冷的雪地冷漠的社会
冰冷的寒风冷酷的世界
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提示小黑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
这句诗非常着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六、简要复述。
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
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
1、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体会到,我们不是一个廉价的同情者,而是一个反思者,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我们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2、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 教学生如何批注,超越既往的咬文嚼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感受,读出文字背后的思考,从而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
3、从童话创作的角度,深入体会经典创作的内涵。通过对小女孩的“小”,发觉对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一个个的“大”,以及内心包蕴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从而体会童话永恒的魅力。
思路:
1、从生活现实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从童话角度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第一课时:
引出“不幸”
师:(大屏幕朗读)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倩倩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女孩(板书:女孩。学生读一读)。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小女孩身材瘦小。
生:我感觉这个小女孩个头矮小。
师:那么卖火柴的(板书:小。至此补充完整课题)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打开书浏览全文,谈一谈。(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
生1: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非常可怜的小女孩。因为她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气。
生2: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穷苦的小女孩。因为在大年夜里别人都是一家人团聚,而她却在卖火柴。
生3: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女孩。雪花落在她打着卷的金黄的长头发上,她看上去非常美丽。
生4: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因为她在大年夜的时候看到了她最疼爱她的奶奶,而且奶奶把她带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5: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缺少疼爱的小女孩,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的,而且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也去世了。
师:我听到了“可怜”、“穷苦”、“美丽”、“与众不同”这些语词。真好。阅读同一篇文章,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这节课咱们就带着你们刚才说的那些感受再回到课文的文字中去,看看课文是怎么写出刚才你们所谈到的这些感受的。或许会丰富你的认识,提升你的看法,甚至改变你的观点。
二、解读“不幸”
(一)寒冷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放开声音读读。(生齐读第一然段)
师:再读读第一句话。(重点品味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师:瞧,读到一个“冷”字,(课件突出“冷”)就自然会想到这个冷字背后的信息,这是告诉我们--
生:天气冷极了,“冷”字,交代了天气。
生:再往下读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字--“雪”呢,(课件突出“雪”)它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季节。
师:这是什么季节?(学生说冬天。)
师:那“黑”呢?
生:这个“黑”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师:瞧,当你细读每句话,读到重点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词后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现在,再读这句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来读读。
生:
师:还是这句话,我们再读。读到“冷”,什么感觉?
生:我们感觉到冷,再加上“冷极了”,说明真的很冷。
师:注意紧跟这“冷”后面又出现了一个“雪”呢?
生: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让人感觉更冷了。
师:再注意,这两个词后面又多了一个“黑”,又是什么感觉呢?
生:已经是三个“冷”了!让我感到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极了!
师:如果我们在“冷”的前面加上一个字,才能体现这不一般的冷呢?
生:加一个“极”,就是“极冷”。
生:不,我觉得加一个“寒”更好,“极冷”是说冷的程度,而“寒冷”的寒,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冷的程度,更让我们感到寒气逼人,令人觉得冷得可怕。(板书:寒)
师:你看,还是这句话,我们又读到了一层意味,再读更不一样了。来,我们把阅读到的滋味送到句子中去,读读。
师:(课件展示教师阅读批注的文本内容。)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会阅读。你看,阅读一句话的时候,抓住重点的词语反复咀嚼,不仅读出了词语背后的信息,还读出了词语内在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句一句也没有写小女孩,去掉可以吗?
生:不成,这是环境描写,很重要。通过细读,我们感觉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此恶劣,预示着故事的悲惨,小女孩的不幸。(掌声)
(二)恐惧
师:是啊,就这样慢慢地读啊,细细地品。看,小女孩就这样向我们走来。那就细读这段后几句话的描写,哪个词语触动了你,就把你读出的信息或感受等分享给我们。(学生默读,而后发言。)
生:我觉得“光着头、赤着脚”说明了小女孩的穷苦,大冬天却是“光着头、赤着脚”。
生:是啊,小女孩从头冷到脚。我还想补充,这里说是“大年夜”,“大年夜”本来是一家人快快乐乐温暖地在一起,而“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还在街上走着,我眼前仿佛看到这可怜的小女孩就这样光着头赤着脚向我们走来。
生: “一向是他妈妈穿的”也说明小女孩非常穷,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双鞋。
师:(教师因势利导)那就是说,小女孩一向就没有鞋穿。好啊,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生:我从课文的最后一句“小男孩说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摇篮”一词说明小女孩的鞋非常大,这是安徒生用夸张的写法。
师:你看他多会读书,安徒生多有童话趣味啊。他发现了“摇篮”背后的信息和修辞方法。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在“摇篮”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我觉得这个男孩太调皮了,也不懂事,说的话挺气人的。
生:本来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已经很冷了,再加上我又读到的“又黑又冷”,我体会到,天简直冷到了极点。
生:小女孩已经够可怜的了,“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从这个“吓”字看出小女孩当时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
生:我还想补充,“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这“吓”是因为“冲”,可以想象小女孩心里恐惧的程度。(板书:“恐惧”)
师:就在这样寒冷环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满恐惧,没有办法(出示第二自然 段)--
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学生接读: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学生接读: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想象这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沉静一会儿,不让学生答)作为高年级同学,我们一定浮想联翩。那么、我们把你们想象的这些“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去掉“谁”的句子)
生:我认为用上两个“谁”,我眼前就浮现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这个小女孩,可见,课文的句子体现是是大人们的冷漠。
生:“谁”指每一个人,“没有人”指一批人,范围很广泛,没有第一句的程度严重。“谁”字特别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师:还是这句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课件出示变换了角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完成:这一整天,小女孩 ,小女孩 。)
生: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
师:不是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吗?既然如此,安徒生为什么偏偏不从女孩的角度来写?
生:“谁”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说没有人买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而第二句话是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来说的。我觉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比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更有强调的力量。
生:也就是说,第二句话只交代了结果,你不知道小女孩做了怎样的努力,就好像小女孩很笨,努力了一天也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可是,课文的这句中是说,小女孩辛辛苦卖了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同情她,这样更加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
师:好一个冷漠无情!回过头来再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寒冷,这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
生:我觉得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了,还有社会环境的冷漠。可以说小女孩从头冷到脚,从外冷到内,从身体冷到内心!(掌声)
师: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生:(齐说)雪上加霜!
师:(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你看,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不也一样像你们这样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吗?
(三)饥饿
师: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3、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以及其他批注在旁边。
(学生充分自学第三、四自然段,并批注。之后分享。)
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觉得小女孩“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这一整天,那可是从早到晚,这里的“饿”是我们平常说的饿吗?
生:小女孩是饿极了,那叫“饥饿”! (板书:饥饿)
师:好啊,不仅读到了寒冷,还读到了“饥饿”。
生:要说寒冷,再加上饥饿,可以说,小女孩整个是“饥寒交迫”。
师:好!把这个成语批注在句子的旁边。谁来读读,体会女孩此刻的饥寒交迫!(学生在文章中批注:饥寒交迫。)
生:我读到了这一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我觉得小女孩很美,可是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而且课文还写道,“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说明富人家很有钱,而小女孩却在这个大年夜在街上走着,冷着、饿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师:这个对比说得好!是啊,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你们注意了。(课件突出:“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没有人和她一起过大年夜,可是她却忘不了,我觉得这个对比,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师:其实,对比阅读批注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小女孩该注意的顾及不了,不用记住自然来到的大年夜她却忘不了。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强烈的反差更突出了作家的匠心之处。
生:所以这段中的第一句话说“可怜的小女孩!”
师:注意这句,这是谁站出来说话了?
生:我觉得是作者在说,是安徒生在说。是作者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就写下了这句话。我发现这里用到的是“!”,这也说明作者内心的这种情感很强烈。
师:按理,作家应该躲在故事的后面冷静客观地描述。也许作家或者翻译者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情不自禁写上了这句话。瞧,这就相当于批注!其实刚才你们批注的,生成的感受,已经超越了这个“可怜”这怎么是一个“可怜”了得的呢!
(四)孤独
师:就这样慢慢地读啊,细细地品。
生:我在第四自然段中,读到这句话“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我觉得这个冷首先指天气非常寒冷恶劣,第二我觉得她的内心非常寒冷。从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
生:小女孩在外面受了这么多的苦却不能回家,心里就觉得更冷了。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她家里是多么贫穷!用草和破布堵住,可是风还是能灌进来。这里“灌”可以感受到风的威力,因为我们平常说风刮进来、吹进来。说“灌”,那是说风像水一样倒进来,可以想象她家该怎样的冷!
生:我还想补充,我发现,从开始读到现在,哪儿都是一个冷字。这里写她家的冷淡。比如“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我觉得这里的冷有两个意思,一是她们家本身很冷,二是她们家没有关爱,“她爸爸会打她的”,我想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他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在墙角呆着,一定会回家呆一会儿的,此刻,她是心灰意冷!
师:你们很会注意整个段的联系与把握。如果说读到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看,(屏幕出示小女孩配字画像)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为这幅画像题词吧。
生:若题词的话,就是刚才同学说的心灰意冷。
生:我觉得她的神情是悲伤。
生:我觉得最准确的是她此刻有家不能回的那份孤独,无助。(学生板书“孤独”)
生:读到此处,看到小女孩蜷缩在墙角的样子,我想流泪,她怎么这么不幸啊。
(五)痛苦
师: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
生:5次。(师引导说出)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和第五次看到了奶奶。
师:(屏幕出示文中体现女孩可怜的部分语句,师配乐梳理,增强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整体感受)尽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灭了。要知道这可是令人们欢乐无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生:(齐读)小女孩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师:尽管小女孩穿着那双没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过马路的时候----
生:(齐读)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师: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呢--
生:(齐读)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
师:本来应当赢得人们的同情与帮助,但是--
生:(齐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本来应当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关爱,但她却--
生:(齐读)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他的……
师:小女孩本来想点燃火柴,获得温暖与快乐,然而--
生:(齐读)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墙……
师:这寒冷,这饥饿,这恐惧,这孤独,当我们把这些散乱四处的句子规整 一起,整体阅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
生:是无奈、是无比的悲伤。
生:用书上的词,就是痛苦! (板书“痛苦”)
师:饱受这样苦难的小女孩,可以想象,当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时,她会怎么呼喊?生:“奶奶!”(学生带着惊喜的语气朗读。)
师:她那么饥寒交迫,这回终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又会怎样的呼喊?
生:“奶奶!”(学生带着快乐的语气。)
师:她要驱散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该怎么请求奶奶?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学生带着急切的语气)
师:她必须请求奶奶带走她,因为--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读出了恳求的语气。)
师:此刻她的脸上一定还留着伤心无助的泪花,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
生:“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哽咽的她,这个“啊”一定是内心抽泣的声音。那声音里就是哀求啊。
生:(多种朗读形式体验“啊”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啊”的处理读出抽泣的声音,或者哽咽无声,即不读“啊”,而是含在嗓子里。)
师:这是怎样的童话场景啊,这哪里是恳求,分明是在哀求,此刻她仰望奶奶,把双手伸过头顶,祈求奶奶--
生:(学生把双手伸向天空)“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小女孩也许像图中的画面一样,双腿跪地,祈求奶奶!(生再次朗读,体会。)
师:尽管如此,火柴还是熄灭了。随火柴一起熄灭的还有--
生:小女孩的生命。
师:“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出示这句话,句子的空白处为下一步让学生加标点。)
师:如果请你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标点,你会怎么加?
生:可以加上两个感叹号,小女孩没有得到关爱,在大年夜里死了,没有人关心同情,我非常愤恨,我觉得可以加上感叹号。(该生朗读出语气,略。)
生:我觉得中间可以加上逗号和句号。逗号表示没有说完,后面的句号表示小女孩的死跟别人没有关系,就这样死了,句号就是故事沉痛的结局,表现人们的冷漠无情。
师:你和课文的一样,生命的戛然而止,如此脆弱,小小的句号也就是生命的终结。更是在表明一个残酷的现实,惊醒那些冷漠的人们。(指导朗读。)
生:这句话让我觉得非常沉闷、沉痛,我会给它加上逗号和省略号,小女孩会到哪里去了呢?生命就这样死去了吗?有一种忧愁的感觉没有诉说完,给我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掌声)
生:我也是,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心中有一种忧伤、有一种回味、有一种思考、有一种难过没有停止,所以,我也用了省略号,我读给你们听--“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生:我觉得中间的还可以用破折号,我觉得这样更突出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死去的,更突出了大年夜,正说明了小女孩的凄惨。(该生朗读,略。)
师:你和叶君健爷爷用的一样,他也用的破折号呢。
生:我也认为中间加破折号更突出小女孩的凄惨。因为悲惨的死去和本是充满快乐的大年夜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看来,批注的时候,不仅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理解,这就创造了教材。因你们的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天使死去,嘴角还挂着微笑。原来,弱小生命定格于狂欢的圣诞夜,定格于绝望的呼喊,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
三、梳理“不幸”
师:故事结束了。回过头来再梳理阅读的内容。再看课题。我们发现,在这矮小、瘦小、弱小的女孩的生命里,对应着我们读到的,却是那些看得见的“大”--
生:那双可以用来做摇篮的大鞋。
生:那两辆冲过来的大马车。
生:那些不肯买火柴的大人。
生:还有那堵高大的墙。
师:这都代表着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个强大的冷酷的世界。透过这个强大的世界,我们还读到了那些看不见的大--
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板书)不尽的寒冷,无边的饥饿,不尽的恐惧,难掩的孤独和无限的痛苦。
生:这小女孩真的是太不幸了!这简直就是人间的地狱!
师:这强烈的感受,不就是同学们透过文字后面批注出来的“大”吗?你们看,当你们把题目和全文联系起来进行批注的时候,你获得的就是整体的更大的认识。
师:我不禁要问,你们为什么能读到这么多的信息和感受呢?
生:因为我们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了这篇课文,才读到了这么多感受。
师:是的,这是因为你们内心有着对文字的敏感。我还发现,之所以你们阅读到这么多,也是因为在阅读文字后面,还藏着你们那颗富于同情、怜悯的心。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生:(师指一名学生朗读)--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设计09-12
六年级语文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9-16
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1-08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6-0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10-20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的体育教学计划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