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精选18篇)

《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1

二、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乐趣,体会渔人和鸬鹚之间的默契。

2、能抓住“一抹”、“恢复”等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用“恢复”、“像……似的……”造句。

三、教学重点:

能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

体会渔人和鸬鹚默契。

五、教学准备:

轻音乐的磁带。配套幻灯片等

六、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导入

(放松心情,谈话引入,学习“恢复”一词)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鸬鹚(出示幻灯片),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重点词语(配乐)齐背第一自然段。

3、你学了这一段后你对这个景色有什么感受?

4、提问:我们知道鸬鹚在等待命令,那它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呢?

(已知引向新知,既是旧知的复习,又是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二 深入阅读,品析词句

(一)阅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根据“一抹”自由体会

A、理解“一抹”的意思

(1)、请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语来。(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3)、学生模仿抹的动作,思考:

你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快、轻、熟练)

B、体会为什么用“一抹”

(1)、竹篙用“抹”外,还可以用什么动词?(挥、扫、敲、拍等)

(2)、提问:课文为什么用“抹”,而不用其他词语,你觉得一抹好在哪里?(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3)、反馈板书。(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正确的给予板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敢于大胆理解和表达。)

(4)、大家都理解的都不错。谁能把这一抹中蕴含的情和意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C、研究“一抹”后的变化

(1)、提问:渔人这轻轻一抹到底能抹出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你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小组合作研究)

(2)、反馈板书。(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的畅谈,理由正确的给予板书。)

(3)、合上书本,请同学们研究想象:渔人这一抹还能抹出什么?

(4)、学生再次反馈,教师板书。

(5)、请大家自由读2-4自然段,读出渔人捕鱼时的忙碌和喜悦。(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阅读第三段(第5-7自然段),体会忙碌后的平静

1、鸬鹚经过一阵忙碌之后,得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学生从中选些个词语说说可以看出什么?

3、捕完鱼,鸬鹚饱餐一顿后,渔人划着小船回去后湖面又——(学生答)渐渐恢复了平静。

(1、为什么要用上“恢复”这个词?(可找出文中几个句子说明)

(2、划着船回去的时候,渔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认为鸬鹚会怎么想?(指名说,给予鼓励)

4、请大家带着渔人和鸬鹚的喜悦归来的心情品读第5—7自然段。(齐读)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一抹”一词,一起学习了课文,也分享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读懂了湖面的静和动不同美的情趣。

《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2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 篇3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第三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3. 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回顾上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入新课。

品读课文,感受“歌声”之情

(一)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思考,在整件事的叙述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2.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朗读。

句子一:“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

①指名读,找出描写二牛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拽住”你会用哪个词替换?体会二牛的急切。

②听了二牛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真的有狼吗?从课文哪里可看出?

③抓住“马上、立即 、使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为了老师不顾危险毫不犹豫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真诚的爱。

句子二:“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①用“△”标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

②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捉鱼的画面,体会抓鱼的快乐及对老师的爱。

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老师、大人和同学。”

①用“○”标出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

②“我们”高兴时会想些什么?(用感情朗读)

句子四:“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

①“我们”为什么会遭到责骂?想象责骂的情景。

②用△画出写“我们”动作的词,用○标出写“我们”心情变化的词。

③“我们”为什么委屈?

④“献”可以换哪个字,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⑤老师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激动、高兴、欣慰、心疼、担忧)

过渡 :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不顾危险去为她挖药呢?(引入2-5自然段的学习。)

(二)感受老师的好。学习2-5自然段。

1. 课件出示问题:用线画出写老师好的句子。哪个句子是概括描写老师的好,哪些句子是具体写老师的好,这些句子分别表现老师哪方面的好?

2.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①课件出示反映老师好的句子,分别指导。重点通过“荒凉破旧”和“从城里来”反映老师有爱心。

②从老师模样好、嗓音好、有知识、有爱心方面总结老师“样样好”。

3. 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自豪、敬佩、骄傲)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回顾全文,畅谈收获

1. 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 既然以歌声为题,我们还可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

3.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翠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 小结过渡。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识翠鸟的外形特点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的眼睛()的嘴()的爪子

()的头巾()的花纹()的外衣

()的衬衫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读一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8.小结过渡。

三、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

1.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⑴翠鸟的动作怎样?

⑵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⑶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⑵比较句子: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⑶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⑷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⑸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⑵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⑶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⑷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⑸汇报讨论情况。

⑹比较句子: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⑺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动作敏捷?

理解句子: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⑻指导朗读。

4.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自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

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⑴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⑵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放小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一年级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第15课。

教材分析:《放小鸟》是一篇儿童故事,叙述的是“我”放飞一只小鸟的事,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两个部分,“关小鸟”(第1、2段)和“放小鸟”(第3、4段)。本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适合学生朗读,且课文又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保护弱小、珍视生命、维系亲情,大多数学生有过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这是童心中闪光的金子。保护鸟类、爱护自然的意识,一旦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碰撞,自然会迸发出共鸣的火花、成功的火花。

学习者分析: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虽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生动的表象相联系。但已经具备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能力,并有了一定的想象思维能力,能够很熟练的识记和书写生字词以及简单的造句。

设计理念: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放小鸟》是一篇浅显的儿童故事,全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保护弱小、珍视生命、维系亲情。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出情趣,学有思想,并学会感激。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侧重于读,要求读出感情,采用激疑、导疑、质疑、解疑等学习方式,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教学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

2、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

3、创设一些情境(如配乐朗读、分角色表演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鸟是人类的朋友,培养保护自然界的动物思想感情。

3、通过观看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图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品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鸟是人类的朋友,培养保护自然界的动物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⑴下面这些词你能读准吗?开火车读。(出示)

着急 焦急 非常 一定 拍拍 翅膀 决心

⑵我们再来看一组描写小鸟的词语,你会读吗?指名读、齐读。

绿色 黄色 一闪一闪 羽毛 嘴巴 眼睛

【设计意图:不仅巩固复习了旧知,又为下文学习小鸟是什么样子作好铺垫。】

二、精读感悟,理解内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呢?我们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自读。

2、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找出写小鸟样子的句子用铅笔画出来。

3、谁来说说这只小鸟长得怎么样?

4、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多媒体出示可爱的小鸟图)

【设计意图:出示小鸟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说、去思、去读,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读书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

5、这只小鸟除了长的漂亮,还怎么样?(可爱)看到这么可爱的小鸟,谁都想为它做点事,“我”是怎么做的呢?(1)引读第二句:我把它关(板书:关)进笼子里,可是小鸟一动也不动。(课件出示小鸟在笼中目光呆滞、忧伤的图)(2)让学生来示范一下什么是“一动也不动”?

(3)小鸟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呢?它在想什么?如果你是小鸟,你在想什么?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讨论。

师:看来这只小鸟非常难过,所以才会——一动也不动。如果小鸟一直这样一动也不动,它会怎样?

(4)小朋友们,看着美丽、可爱的小鸟一动也不动,你怎么想?文中的“我”和你们一样,可着急了,谁来读读小男孩的句子?(指名读)让全班男孩子一起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小男孩的着急读出来。女孩子会不会读得更着急呢?(比赛读)

【设计意图:课件的使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引起心中急于抒发的情感体验。比赛读,能让学生的情趣更高。】 过渡:正当我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设问:读完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3、(课件出示)鸟妈妈找小鸟的情景,场面变换,鸟妈妈四处飞寻。凄厉的鸣叫声持续着)情境渲染:鸟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它非常的焦急:顾不得吃饭、顾不得喝水、赶忙去找自己的孩子,大树上没有、小溪边没有、草地上也没有,一天、两天,找了好几天都没有看见自己的孩子。现在终于找到了(课件出示:鸟妈妈在窗外向笼中的小鸟焦急的叫着!)却发现孩子被关进了笼子里,鸟妈妈急不急?课文中用哪个词表示的?(焦急)

【设计意图:这里课件的使用,让学生从视觉上与听觉上受到点拨,联想鸟妈妈寻找孩子的急切心情,对重点段落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4、理解“焦急”,告诉学生“着急”和“焦急”是一组近义词。但“焦急”比“着急”意思更深一点。引导用这两个词语说话。

【设计意图: “着急”和“焦急”代表的是两个角色,比较两个词的词义程度,不仅帮学生积累了词汇,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放”比“关”好,为下文把小鸟放了埋下伏笔。】

5、如果你就是小鸟的妈妈,你会对小鸟说些什么?那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呢?它又渴又饿,见到了妈妈,却不能和妈妈一起飞走!这时,你又会怎么做?对妈妈说什么?同桌的小朋友,一个做鸟妈妈,一个做小鸟,互相说一说。(想想自己如果放学回家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妈妈下班回来,见不到你又会怎么样?)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过渡:这时,文中的“我”又是怎么做的呢?(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引读:我看了看笼子里„„

2、“我“是怎样把心爱的小鸟放掉的呢?(1)让学生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放小鸟场面的挂图,指图让学生说说:这时,飞向蓝天的小鸟心情怎么样?“我”心情又会怎么样呢?

【设计意图:利用挂图,让学生可以直接从小男孩的脸上看出他的喜悦,并说明他的做法是对的,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

3、教师小结。

三、放飞想象,课堂延伸

课件出示:播放许多美丽的小鸟图片,(《小鸟小鸟》歌曲伴奏)鸟是大自然的天使,是维护植物的精灵,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看着这些可爱的精灵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它们说吗?

鸟儿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说:鸟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永远保护它。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中的小鸟喜爱有加,用课件让这种喜爱扩大化,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喜爱之情,从而化“放“为保护,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板书设计:

15、放小鸟 送 — 关 — 放 喜 — 急 — 乐

(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永远保护它)

教学后记:《放小鸟》一课是一篇儿童故事,全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这篇课文看似放飞小鸟,实则放飞的是对自然界一切美好事物的祝福。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差异,抓住每一个契机,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场景,进行说话训练,然后通过入境的朗读,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挂图、课件,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更直接感悟课文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让学生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时刻保护它们。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练习用“秀丽”、“流连忘返”“造句。

3、学习二三节,体会总分段式。

4、情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美的教育。

一、导入 :

1、见过山吗?凡是山都会有什么?

2、这些,庐山都有,可它为什么与其他山不一样,显得很神秘呢?(“山,多幻变,敢把天刺穿。”)

抓“变幻无常”

3、你知道什么可以称之为“变幻无常”

二、抓抒情句导读全文

出示:云雾笼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流连忘返?

作者流连在何处,流连着何物?相信你读了全文会明白的。

三、自读全文,思考,不懂的打“?”

全班交流

1、流连在何处?(山上、山道、山腰)

流连着何物?此物有何神秘?

2、学第二节

(1)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中议

(2)还有什么姿态?

(3)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第三节

(1)它的第一句与其它几句也是总分结构,全节都是围绕“瞬息万变:”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你感到最富“瞬息万变:”

(4)还有什么变化?

4、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小结。

1、齐读最后一节。

2、作者忘记了回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①指导关注语言,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表达效果。②)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阅读中指导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带给人们的快乐,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及“反衬”手法运用的好处。③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情感铺垫。①同学们,在作家马朝虎的记忆里,对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幻灯出示:“在我的记忆里,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作者儿时关于水的记忆吗?②是啊,在那个偏远而又缺水的地方,(幻灯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缺水是苦的,(板书:缺水苦)有水的乐更是终身难忘的。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两件因水而乐的事?(板书:乐)生答,师板书。(板书:雨中洗澡勺水冲凉)设计意图:用这样的说话训练,既回顾了全文,为学习新内容预热,又为学生创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2)精读赏析,感悟写法。①感受“雨中洗澡”的“痛痛快快”。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什么地方最能体现人们雨中洗澡的痛快?画关键词、做批注。2)交流反馈。(幻灯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去吃来自天空的水。”)A.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孩子们的痛快?抓动作描写。你听,他们在大呼小叫些什么?如果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能透过这些动词,读出孩子们的痛快吗?(幻灯:动作词句显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实际理解感悟,体会雨中洗澡的快乐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为后面小结写法做好了铺垫。B.这个长句子里面逗号特别多。一个词语一顿,一个动作一顿,这样读起来节奏很欢快。一起试试看。C.(幻灯显蓝色字:“尽情地……清凉。”)这是从孩子们的感受写出雨中洗澡的痛快与舒服。D.小结写法:作者正是抓住了孩子们特有的动作,雨水淋在身上的真切感受,并通过短句子明快的节奏写出了孩子们雨中洗澡的欢乐。大家在写生活中的欢乐场景时,也可以这样去写。齐读。E.孩子们是这样,大人呢?他们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设计意图:在品读文字时,抓住“特有的动作”“真切的感受”“明快的节奏”感受雨中洗澡的痛快,一下子将细腻的写法揭示得清楚明白。②感受一勺水冲凉的“舒服”。1)一场雨的感觉是痛痛快快,一勺水的感觉是怎样的呢?(舒服)2)默读课文每四、第五自然段,看作者是如何写出一勺水冲凉的舒服的。3)反馈预设:A.哪个字词给你的感受特别深?“滑”可以换成哪些词?“流”“淌”。跟“滑”比,哪一个更好呢?三个“滑过了”感觉水流得很慢。为什么这么慢呢?设计意图:给“滑”换词,既让学生体会到了一勺水冲凉的舒服,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表达的准确。B.点红“省略号”。这美妙的水,一直滑进了我们的心灵深处。C.“像一条小溪流”表现了对水的渴望。D.(幻灯出示)“在水的滑动中……加快。”还有哪里舒服了?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从头顶倾泻而下的水,让我全身上下都舒服了”?5)只有一勺水,还淋了四个人,为什么还会有如此细腻、舒服的感受?浏览三四小节。生汇报交流。“干燥”“炎热”“风干”“钥匙”“权威”“幸福”“痛快”。6)小结并引读第五自然段。设计意图: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从头顶倾泻而下的水,让我全身上下都舒服了”?这个问题引领学生从关注内容转移到自觉地关注语言、关注写法。③理解母亲的“笑”及“饿”。1)理解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饿”。把“渴”说成“饿”,写出了水的珍贵,更写出了人们对水的渴望。2)母亲的笑,又是怎样的笑?(心酸、无奈、心疼、面对苦难生活的乐观)

(3)体会写法,升华情感。①透过人们短暂的“乐”,你看到了什么?水的珍贵。缺水的苦!以乐写苦,这种写作方式叫反衬。(画指向箭头,板书:反衬)②同学们熟悉的很多诗词都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幻灯出示)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③我们也试着用反衬的手法写两个句子。(幻灯出示)1)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2)寒冷的冬天到了, ,只有蜡梅花傲然绽放。④学生反馈,互评纠正。设计意图:在学生品味文字、从“乐”中读出“苦”之后,让学生了解反衬的写法,再通过句子练习,加深他们对这种写法的认识,并初步学会运用。

《鸟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8

一、简洁复习,激趣导入

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从小就爱鸟、爱看鸟、爱听鸟语、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而且作者还经常和鸟儿接近——跟鸟儿交谈。

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鸟语世界,倾听鸟语,感受鸟语的美妙吧。

【评析】遵循巴班斯基提出的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已有第一课时作铺垫,本课时在导入阶段宜简洁明了。

二、引导理解,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第4~第10自然段,把作者喜欢布谷鸟和喜鹊的句子画出来,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作者喜欢它们的理由。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找句子,抓重点词语。

【评析】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巡视、指导,能够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体现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

(二)展示成果

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生: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

师:读得真好!读出了作者喜欢布谷鸟的感情来了!

(三)引导学习

师:刚才那句话中的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喜欢之情?

生:亲切、分明。

师:“分明”是什么意思?

生:确确实实、的确。(师表扬、点评。)

师:作者一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就感到亲切、好听,这说明作者喜欢布谷鸟。你们喜欢布谷鸟吗?

生:喜欢。

师:那就让我们把喜欢之情,再次融进我们的朗读之中吧。

学生读句子。

【评析】有感情地朗读是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四)探究发现

师:除了这句话,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喜欢之情?

1、跟布谷鸟的对话。

“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勤劳刻苦。”

学生带感情地读一读。(自由读、抽读、分组读、分角色读。)

师:你们真棒!读得比老师还好!

2、作者的反应。

“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1)理解句意。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抽问或自由答。)

师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读懂了作者和布谷鸟之间的感情,布谷鸟成了“我”的好朋友,时时提醒“我”好好学习,不断催“我”奋进。(板书:催人奋进)

(2)理解词语:疏忽怠慢。

师:“疏忽怠慢”是什么意思?

生:“疏忽”是粗心大意、忽略;“怠慢”是轻慢。

师:你有过疏忽的时候吗?谁能用“疏忽”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学生回答。

【评析】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内容和时机做精心的安排,并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对喜鹊的喜欢

1、自主发现。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对喜鹊的喜欢吧。“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

学生读句子。(抽读。)

2、引导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喜事呢?

生:考了好成绩,得到压岁钱,过生日……

师:同学们的喜事真多!现在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喜鹊是如何报喜的吧!

学生模仿喜鹊报喜,教师点评。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引导拓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问题探究。

师:听到喜鹊的叫声时,作者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总是盼望着喜事快快降临。”

师:喜鹊的“话”真的能应验吗?

生: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板书:给人希望)

(六)朗读

师:学到这里,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也喜欢上布谷鸟和喜鹊了吧!让我们再齐读第4~第9自然段,读出自己的喜欢,读出自己的感情吧!

(七)作者的收获

1、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和作者一起听懂了布谷鸟和喜鹊的语言,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作者还有什么收获。

2、学生默读第11自然段。

3、发现(收获)。

(1)知音:画眉、黄莺、百灵……

词语理解:知音——知己;自居——自命。

句子理解:我便以“知音”自居。

学生理解句意,师生共释(作者认为自己成了鸟的知音。)

师:作者成了鸟的知音,你们也成了鸟的知音了!你们真棒!作者不但听懂了鸟儿的“话”,还从鸟儿那里得到了很多启示。那么,他得到了哪些启示呢?(板书:得到启示)

(2)启示:(出示句子,师生共同填空)

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的字句进行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学后感悟,升华情感

师: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们知道了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生:爱护鸟类,写文章(诗、词)赞美鸟。宣传爱护鸟(写、贴标语),保护树木,为小鸟护窝搭巢……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学后感悟,升华情感”这个环节,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精神。

四、课堂练笔,学以致用

(一)仿句练写

例句:从催人奋进的布谷鸟那里,我知道了勤劳刻苦的重要。

仿写:从聪明能干的乌鸦那里,我知道了遇事要动脑筋。

从助人为乐的啄木鸟那里,我知道了保护树木的意义。

从歌声悦耳的黄莺那里,我知道了使人快乐的方法。

1、练写(教师巡查、指导)。

2、展示(抽查、抽读)。

(二)仿文练写

1、提出要求:本文作者从鸟的身上想到了、学到了很多。在写布谷鸟和喜鹊时叙述详细,而在写其他鸟时则比较简略。请你从文中的其他鸟类里选择一个,依照课文进行详写。如写跟燕子的对话,写观看大雁飞行时的遐想。

2、学生练写、展示。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及时安排仿句练写和仿文练写,有利于让学生学习运用刚积累的好词佳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3、理解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选取典型材

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1、(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对詹天佑进行了

高度的评价,称他是——

出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读:)

2、詹天佑杰出的才能都融入了他修筑铁路的三件事中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勘测线路是修筑铁路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引读:课件出示):哪里 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3、质疑:那么他是怎么勘测的呢?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不同符号找出詹

天佑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

谁来说说詹天佑的语言?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请同学自读这句话,抓住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体会。

(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詹天佑是这么说的,他又是怎么做的?

(ppt出示):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读着这一段段文字老师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选择一个画面说一说。(拓展训练)

小结:我们看到了一个永不言弃的詹天佑。带着自己感受到的画面,读好这段

话。(齐读)

当詹天佑遇到这些困难时,又是怎样想的?(映示)引述:

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他总是在想„„ 白天,他爬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这时他想„„ 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总是想„„

真是拳拳爱国之心啊!他忘我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和所有工作人员,顺利完成

了勘测的线路。

过渡:在接下来的修筑过程中,詹天佑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 的?自读课文5、6小自然段,完成作业:

a.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画出隧道的两种开凿方法。

交流“开凿隧道”,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并说明。(提示:竖井开凿在山谷比较 好)

b.交流“设计人字形线路,老师请学生上黑板绘图并说明。小结:看出詹天佑怎么样?

是呀,詹天佑的设计真的是巧妙,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始之

举,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这种杰出才能深深折服。

过渡:正是因为詹天佑有着杰出的才能和炽热的爱国心,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

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引读)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 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二、延伸:

从京张铁路建成至今,已有百年,人们重新设计了詹天佑的铜像,每一天都有

成千上万来自世界的人民前来瞻仰(如外国游客、工程师、少先队员„„)站 在高大的铜像前,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选择一种人写一段话。注意抓住 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来写。

三、总结: 詹天佑这位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扬眉吐气的中国工程师,他的精神已深深

铭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这个伟大的名字。(高呼)

四、作业:

课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外收集几个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其他故事。

《詹天佑》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张 慧 燕

猴王出世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10

1、读课文,这部分都讲了些什么?

2、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3、集体讨论问题。

1)理解词意。

乃 挈 瞑目 冲贯 石窍 石碣 造化

2)石猴是怎样跳入瀑布泉中的?跳入后的情景怎样?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什么叫“喜不自胜”?

3)看图说说图意。

二、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读课文,这部分内容讲的是什么?

2、众猴进洞后的表现怎么样?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是什么意思?石猴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

4、理解词语

供伏无违 序齿排班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3、讲讲你知道的《西游记》里的故事。

板书设计:

花果山:仙石 石猴

水帘洞:天造地设 猴王出世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1.(播放录像“千手观音”的精彩片段)看了这个节目,你忍不住要问什么?做什么?

2.你们这么热烈的掌声,这些演员不可能听见,因为他们全都是聋哑人。在无声世界里的演员,能如此准确无误地踏着音乐的旋律,表演出震惊世界的舞蹈,真令观众鼓掌欢呼、赞叹不已啊!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我们在英子的身上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段,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残疾人为什么能表演这么精彩的节目?触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个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感受掌声,体验变化

1.自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出现几次掌声?

2.获得掌声前的英子是怎样的?(忧郁)获得掌声后的英子又是怎样的?(快乐)“忧郁”和“快乐”是一组反义词,怎么会用在同一个人身上呢?让我们先走近忧郁的英子。

▲感受“掌声”前忧郁的英子。

(1)自读第1自然段,画出体现英子忧郁的词句。

(2)(课件映示句子:“她很文静……她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3)想一想,英子为什么忧郁?你们了解“小儿麻痹症”吗?(师简介“小儿麻痹症”)

(4)英子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她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同学们想一想,英子的内心多么难受、痛苦啊!难怪她变得那么忧郁,请带着你们的感受,读读这个句子。(自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英子自卑、无奈、痛苦、委屈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同情、怜悯的情感。

▲感受“掌声”后开朗自信的英子。

(1)你们希望英子快乐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体验快乐的英子。

(2)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回到那一次难忘的演讲中去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朗读、对比让学生感受“掌声”前后的英子,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研讨掌声,领悟内涵

1.小组合作学习:画出第2-3自然段描写英子的动作、神态及掌声的句子,仔细体会英子的变化。

2.研讨第一次掌声

(1)(课件映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红了……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犹豫”是什么意思?英子为什么犹豫?全班同学和新来的老师看着英子,这一刻英子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2)(课件映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英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指名读句子,理解“骤然”的意思。从“热烈、持久”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3)听到这骤然响起的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有什么反应?

(4)我们从英子流露出的动作、神态中读懂了英子那颗自卑、忧郁的心灵,让我们赶快把掌声送给英子吧。(鼓掌,齐读“就在英子……)

(5)你们想用这热烈、持久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启发想象,引导学生与英子对话)

(6)现在,就把我们对英子的鼓励、关心、期待和支持,全都融进这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中去吧!(齐读:就在英子……)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使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地感受、体验英子的内心世界。

3.研讨第二次掌声

(1)同学们那热烈、持久的掌声给了英子莫大的鼓励,当掌声渐渐平息后,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当她结束演讲时,班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怎样的掌声呢?

(2)学生自读第二次掌声的段落,画出描写第二次掌声及英子变化的句子。

(3)(课件映示句子:“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经久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这“经久不息”吗?大家想用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引导学生与英子对话)

(4)让我们为英子精彩的演讲发出最真诚的赞美吧!(齐读:当她结束……)

(5)听着这经久不息的掌声,英子是怎样走下讲台的?刚才她又是怎样走上讲台的呢?(课件映示掌声前后对比的两句话)朗读对比,体会英子的变化之大。

(6)(课件映示英子的来信)指导朗读感悟。

(7)自从那次演讲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有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画出变化的句子。(交流、指导朗读)

(8)英子只有这些变化吗?你从省略号中还体会到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预设:上语文课时,英子……;上音乐课时,英子……;课间活动时,英子……)

【设计意图】执教者采用“以读代讲,角色体验”的方法,引领学生读中感,读中悟,训练学生大胆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体味英子的情感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四、升华掌声,放飞心灵

1.掌声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她让一个忧郁的英子,变成了一个快乐的英子,让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学到这里,我们深深体会到掌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和关爱。其实,在生活中,爱还可以这样表达。(映示小诗,随着背景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齐诵小诗)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爱是炎炎夏日一丝清凉的风;爱是寒冷严冬一杯温热的茶;爱是飘泼大雨中一把小花伞;爱是温暖孤寂心灵的一缕冬阳;爱是一支燃烧的蜡烛……

2.同学们,学到这里,相信你们对关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觉得爱是什么?

3.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最公正无私的奉献。放飞你心中最美的爱,把你心中最真诚、最美好的爱写到课前准备好的“爱心卡”上吧。(随着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响起,学生写“爱心卡”,互相赠送)

《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国标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1课《九色鹿》一文, 主要讲述了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救了落水的调达, 然而调达却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为了得到重金, 竟然出卖了九色鹿, 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最终调达受到了国王的严惩, 九色鹿又过上了安宁平静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当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见利思义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 不图回报的品质, 谴责调达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认识了九色鹿, 还认识了 (调达) , 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板书:

那九色鹿是怎样救调达的, 调达又为什么要害九色鹿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 深入探究

1. 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自由朗读课文第1小节, 画出描写九色鹿的语句。

练习说话:真是一只_________的九色鹿!

过渡:这么美丽的九色鹿你们见过吗?可惜我们大家都没遇到过, 但是有一个人他却遇到了, 那就是 (调达) , 那调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遇到九色鹿的呢?

2. 默读课文2~5自然段。要求:

(1) 用“________”画出描写九色鹿的语句, 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

(2) 用“﹏﹏﹏”画出描写调达的语句, 想想这时候的调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 课堂交流:

(1) 这时候的九色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

(1) 善良、勇敢

出示:“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 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a、你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九色鹿的勇敢?

b、“立即”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c、这时候的调达正处于怎样的境况中? (抓“汹涌”、“奋勇挣扎”感受情况的危急)

d、就在这危急的时刻, 九色鹿出现了, 难道九色鹿掉进这汹涌的波涛中就没有生命危险吗?那它为什么还要去救他? (勇敢)

e、再读这句话, 读出九色鹿的勇敢、善良。

(2) 不求回报

出示:“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就算知恩图报了”。

a、什么是“知恩图报”?这里的“恩”在文中指什么?

b、对于调达来说, 他准备以怎样的方式去回报九色鹿?

c、九色鹿需要调达这样的回报吗?它只要调达 (不泄露自己的住处)

d、这真是一只_____________的九色鹿。

(2) 此时的调达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 (感恩戴德)

(1) 出示:“落水人名叫调达……终身受你的驱使”。

a、此时此刻的调达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

b、你从哪些词感受到的? (抓住“连连叩头”、“感激”、“永远”、“终身”体会)

c、读出调达的感激之情。

(2) 出示:“调达郑重起誓, 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a、什么是“郑重起誓“?

b、出示“誓”, 解释:誓, 上折下言, 古人发誓时跪在地上, 手拿枝条, 发完誓后折断枝条, 如果违背了誓言必将和这根枝条一样。

c、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 调达郑重起誓:我调达对天起誓, 今生今世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如果说了, 必将____________。

过渡:真切的誓言还在耳边回响, 可是这样的誓言禁得住时间的考验吗?调达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去回报九色鹿的呢?

4. 默读课文69自然段, 要求:

(1) 用“________”画出描写调达的句子, 想想这时候的调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用“﹏﹏﹏”画出描写九色鹿的句子, 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3) 用“======”画出描写国王的话, 想想国王为什么惭愧。

5. 课堂交流:

(1) 这时候的调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调达看了皇榜,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 就进宫告密”。

(1) 告什么“密”? (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2) 刚才还是信誓旦旦, 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发生了变化? (看到了一张皇榜)

(3) 皇榜上会写些什么内容?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此时, 调达会想:_____________。

过渡:最终, 调达还是没能抵挡得了金钱的诱惑, 他最终选择了金钱, 出卖了九色鹿, 他不仅告了密, 还带领国王的军队去捕捉九色鹿。

(2) 当九色鹿发现调达站在国王身边的时候, 她内心的感受怎样? (十分愤怒) 。

(1) 为什么愤怒?

出示第3、5、7小节, 通过对比感受调达的背信弃义, 忘恩负义。

(2) 读一读九色鹿的话。

a、此时九色鹿眼中的调达是怎样的?

b、“见利忘义”中“利”、“义”分别指什么?

c、什么是“灵魂肮脏”?这和衣服的肮脏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说调达灵魂肮脏?

d、九色鹿仅仅斥责了调达吗?它还斥责了谁?斥责国王什么?

e、带着愤怒之情再次读一读九色鹿的话。

(3) 听完九色鹿的话, 国王十分惭愧, 他为什么惭愧?最终, 国王还是醒悟了, 他会对调达说“________。”

对九色鹿说“________。”对全国臣民说“________。”

(3) 故事读到这儿, 你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把你从中受到的启迪用一句简短的话写下来。

三、总结延伸

1.“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同学们, 让我们多一份善良,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那样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2. 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读小夜莺的语言、动作描写,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他的机智勇敢;引导学生揣摩小夜莺的心理活动来感受他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张嘎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夜莺的歌声》,上节课我们集中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大家能不能经得住老师的考验,来!请看大屏幕。(抢读)

二、巩固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

沉寂 灌木 耷拉 木屑 尘埃 轻蔑 滚动

球果 宛转 毁灭 兴致勃勃 断断续续 垂头丧气

杂草丛生 聚精会神 以防万一 不慌不忙

三、学习《夜莺的歌声》

1、速读课文。

2、合作交流:

夜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提示:

1、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游击队员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生生互评。

生生赛读、分角色读。

四.、精读,表情感。

1、面对凶恶的敌人,孩子却能够应变自如,毫无惧色,读了这些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机智 勇敢 热爱祖国

2、思考:为什么题目要叫《夜莺的歌声》?

四、拓展学习

多可爱的小男孩、多了不起的`小英雄呀!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有很多和小夜莺一样的小英雄,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

抽生汇报。

五、放视频

看!今天有一位小英雄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就是------张嘎。

1、播放张嘎智斗敌人的视频。

2、小练笔

孩子们!刚刚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嘎?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运用今天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张嘎小英雄的形象。

六、推荐读物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 篇14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课堂一开始,首先通过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把课文读正确。然后安排了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这个环节,保证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得更流利。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以直观感受为主的认知规律,在课堂上创设了一幅生动有趣的“情景画面”,让学生仿佛真正来到了池塘边,像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一样跟荷叶在一起,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读出真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语文课程标准》)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教师始终不拿自己的一套标准去指导学生,总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真正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对文本的多云见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2、能认识课文中出现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是”。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荷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组织谈话

1、猜谜语。

2、说说荷叶是怎么样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创设优美的情境,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输入,初识课文

1、听课文录音:

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把课文读通:

遇到生字可以拼拼音,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3、说说还有谁也喜欢荷叶。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想学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情景,美读课文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读一读:

美读课文,学习词语“摇篮”等。

2、理解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为什么喜欢荷叶。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读出真情,读懂课文。

四、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摘水果游戏。

2、指导书写“是”。

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

五、谈收获,延伸课堂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我会说:

荷叶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叶是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大语文教育观。

《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 借助多媒体视频, 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内容, 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介绍背景

1.这一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长征。 (生齐读课题)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长征吗? (出示长征背景资料)

师:毛泽东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 心潮澎湃, 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

3.播放课文朗读。

4.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同学们, 这首诗不仅是毛泽东的代表作, 也是诗中的精品。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学习, 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播放课文朗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理解信息的能力。初次感受长征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二、品词析句, 感悟诗情。

(一) 出示首联

1. 生读一二句, 边读边想, 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些什么?

2. 根据你们的了解, 红军长征途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3.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视频) 让生感受长征的艰难。

师:就这样, 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路途中。二万五千里长征难不难? (生答, 板书:远征难) 让我们读出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A:同学们, 读课文不仅要用嘴, 更要用心哪。长征途中, 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 地上几十万敌兵围追堵截, 不知有多少战士牺牲了, 可这样的困难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平常的小事。生读。

B:你们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板书:勇敢无畏

4. 还有哪些诗句也反映了红军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

5. 出示整首诗。

诗的一二句总写, 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 五岭、乌蒙、岷山则是千山的代表。下面读读诗的三四句, 看看五岭、乌蒙给你怎样的感觉?

(二) 出示颔联

1.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 教师出示“五岭”、“乌蒙山”的图片, 指导学生读“腾细浪”和“走泥丸”。

3. 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过渡: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从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呢?

4. 指导学生朗读, 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 出示颈联

我们先来看看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 (出示巧渡金沙江资料)

1. 生读资料。

2. 看了这个资料, 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

读出你们的心情。

(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 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 就是站在江边一眼, 你心里什么感觉?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师应答:这就是寒!)

师:更何况对面还有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呢! (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说说这场战斗给你的感觉。

师:这些都是寒哪。战斗惨烈, 战友牺牲,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

出示:大渡桥横铁索寒 (齐读)

4、师过渡:

金沙江智取, 大渡河恶战, 一暖一寒, 两场战斗, 两种场面, 心情一样吗?你能把这两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战士们当时的心情。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本环节的预设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通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达到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四) 出示尾联

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红军心情怎样呢? (喜悦)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练习朗读, 指名读。齐读。

三、诵读全诗, 深化理解

1.这首不朽的杰作, 用56个字, 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万险, 饱含了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壮志, 让我们连起来再读读这首诗吧!

2.出示整首诗, 生读。3.师介绍七言律诗。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长征精神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集体诵读既是感情的一种宣泄, 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提升

1.小结: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听出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 节奏更美, 音乐家还为它谱了曲,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长征》。

五、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五岭细浪乌蒙泥丸

远征难金沙江暖勇敢无畏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65-01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草原》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文佳作,作者老舍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充分展示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感受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二)过程与方法:领悟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在朗读和学习中感受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二)难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首蒙古民歌,学生静静地聆听)

师深情叙述: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领略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再次走入这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走进草原,情感体验

1.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2.师:请再次朗读课文,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生汇报交流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感悟以下句子:

①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衣袖飞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在理解感悟这个句子时,教师重点抓住“飞”和“一条彩虹”这两个字词来深入挖掘:“飞”字不但速度很快,更让人体会到蒙古族同胞迎客的心情非常急切;“一条彩虹”象征着一座连接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的友谊之桥。

师小结:是呀,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句子呢?(急切、热情的)

②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段话时,要重点抓住“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这句话,让学生带上动作和表情反复读这句话,使学生从两个“再”字中感受草原人的热情。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思考,蒙古族人民握着客人的手时说些什么?客人们又说了什么?

(三)不舍草原,情感升华

1.师:看到草原人们这么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舍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课件出示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呢?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是人们仍然在草地上依依不舍地道别)

师: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2.多层次引读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句子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升华情感,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师:当好客的主人向我们敬一杯又一杯的热酒,我们怎能不回敬呢?真是——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当热情的蒙古族人们唱起一首首动听的歌谣,我们怎能不跟着唱呢?真是——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当太阳已偏西,人们依然唱着,跳着,谁又肯离去呢?真是——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拓展延伸,感悟情谊

《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 篇17

2、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句子,理解爸爸和“我”的两句话的含义,明确做人的道理。

2、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回忆一下,作者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板书: 种 收 吃 议

二、读文明理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议花生这一部分。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议花生部分,可以分角色读,可以出声读,可以默读,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少字,不唱读。

思考:作者一家人是怎么议花生的?

2、你喜欢谁的议论?为什么?

相机引导理解:

投影出示:

A:“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把谁和谁联系起来了? 为什么要我们像花生?

为什么说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要外表美?

你从父亲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做?

作者懂得了父亲的话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B:“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有用” 对谁有用?

“讲体面”“只讲体面”怎样理解? 体面要不要讲?

你见没见过只讲体面的人?

C:父亲让我们做什么样的人?在正确答案后划“ ”。

1、虽然外表好看,可是没有实用。()

2、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外表好看,更有用。()

4、外表既不好看,又没有用。()

在生活中有没有像花生那样的人?举例。

这篇课文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理”。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事物能给我们启迪,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能举这样的例子?

3、小组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4、找一组同学汇报朗读。

生互评

三、梳理全文,分清主次。

1、本课按叙述的顺序依次写了种、收、吃、议,为什么把“议花生”做为重点?

2、次要内容可不可以不写?

今后在写作文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四、明理导行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2、谁愿意毛遂自荐?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18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9、雾凇

奇观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小计:

在教学第二部分,没有孤立地讲解雾凇形成地原因,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淹没、模糊、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在感悟、朗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播放雾凇的录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觉。

上一篇:【热门】科学观察作文下一篇:弯弯腰行动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