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冻害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麦冻害(精选10篇)

小麦冻害 篇1

小麦早春发生严重冻害后,若加强田间管理,仍能促进小麦继续生根发蘖,迅速恢复生长。因此,遭受早春冻害的麦田一般不要毁掉,必须及早进行补救。早春冻害补救措施主要有:一是及时追肥。早春冻害严重的麦田,一般都是旺长麦田,一旦冻害发生,要把旺苗当成弱苗来管,立即追施速效化肥。一般情况下,每亩追

施尿素7.5——10公斤,追肥后要及时浇水。二是喷洒化学调节剂。冻害发生后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喷洒小麦植株,对促进小麦恢复生长具有良好作用。三是及时防治病虫害。冻害严重的麦田,新生分蘖成穗率提高、组织较嫩,易发生病虫害。因此,要结合喷洒植物生长素、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四是返青后对于已经拔节的麦田,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但不要再进行镇压。这是因为主茎和大分蘖的生长点遭受冻害后,生长中心已转到仍存活的小分蘖上,不会再继续生长。若采取镇压,会对小分蘖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应以促生为主。

小麦冻害 篇2

1 适期播种

根据当地温光条件和小麦品种特性, 小麦播种以10月25日至11月5日为宜, 对春性较弱的可适当早播, 春性较强的可适当推迟播种, 既要防止过早播种, 造成提前拔节加重冻害, 也要防止过迟播种, 引起苗小、苗弱而增加冻害威胁。通过适期播种, 可以形成冬前壮苗, 增加抗寒能力。

2 提高播种质量

在海安地区小麦播种均以免耕机条播为主, 秋播期间机械动力较为紧张, 农田作业机手为了赶时间, 往往造成粗耕粗种、播种质量下降, 不能坚持适墒适深二档匀速播种, 深籽、丛籽、露籽现象比较普遍。为了增强抗冻性, 要切实提高播种质量, 确保播种后出苗快、出苗齐, 从而有效提高幼苗个体素质, 增强麦苗抗寒能力[2]。

3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1) 播种前应用。在坚持适期播种的同时, 播种前推广应用化控促壮剂矮苗壮拌种可以有效提高麦苗的整体素质, 切实增强麦苗的抗逆能力。海安地区凡是采取矮苗壮拌种的小麦, 出苗后, 叶色深, 叶肉厚, 叶片挺, 苗期矮壮分蘖早。在遭受倒春寒较严重的1998年进行拌种试验, 结果表明:拌矮苗壮的小麦主茎冻死率比不拌的低35个百分点, 茎粗增加1.2~1.5倍。2008年冬季大面积小麦遭遇冻害, 从踏田调查中得出:拌矮苗壮的冻害较轻, 有的甚至看不出冻害, 而不拌矮苗壮的其冻害发生最严重的田块几乎全部冻死。拌种方法:用矮苗壮225 g/hm2对水4 500~6 000 m L/hm2拌麦种105~120 kg/hm2, 晾干后直接播种。

(2) 生理拔节期应用。在小麦生理拔节开始时, 用矮苗壮900~1 200 g/hm2或10%多效唑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水450 kg/hm2叶面均匀细喷雾, 可延缓拔节速度, 增加叶肉细胞质浓度, 明显提高抗寒能力, 根据发生冻害年份大面积生产调查表明, 生理拔节期喷施矮苗壮叶冻害率和幼穗冻死率分别比不喷的平均降低15.5、11.9个百分点。

4 科学施肥

做到增施有机肥, 施足基肥, 减少化肥, 尤其是减少单质氮肥的施用量, 大力推广平衡配方施肥, 增施磷钾肥, 协调麦苗养分供给, 通过苗肥早施, 促进早发苗和增强麦苗抗寒的能力[3]。

5 松土增温, 镇压控苗防冻

在人工许可的情况下, 在冬前、越冬期、冬后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浅松土 (以2 cm左右为宜) , 不但能铲除杂草, 还能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提高土壤地温。苗期镇压有利于麦苗体内糖分的积累, 促进根系下扎和分蘖增加, 同时还能促进根土密合, 增强抗寒能力。小麦冬季镇压可以压碎土块、压实畦面、弥合土缝、增加土壤坚实度、提高土壤保墒、保肥能力, 控制地上茎的生长, 促进低位分蘖的发育, 实现早发壮苗。早春镇压能减缓拔节速度, 缩短基部1、2节间长度, 对幼穗分化期间遇到冻害, 可降低冻害率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提前拔节的旺长苗, 镇压可以使旺苗向壮苗转化, 防止冻害的发生。

6 合理灌水

在一般引起冻害的年份中, 麦苗在前期的冻害程度与土壤中的相对湿度关系密切, 土壤相对含水量以70%~80%最佳。湿度过大会因冻融交替造成根拔, 主要表现为沟系配套标准不高, 在遇到极端低温和连阴雨天气极易造成湿冻害;土壤过干也易遭受冻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当土壤过分干旱时在寒潮来临前可以采取沟灌洇水, 从而有效提高土壤和空气湿度, 缓和田间温度变化, 减轻冻害。也可及时进行土壤镇压等措施也能达到保墒防冻的目的[4]。

7 其他预防措施

在寒潮来临前为了预防或减轻冻害, 还可采取增施杂灰肥、烟熏等措施。麦田增施杂灰肥有利于防风、防冻、保温、保墒, 并防止翌年春季旺长;熏烟造雾可减少麦田热量向外辐射, 有效减轻冻害。为了预防药冻害, 秋季小麦化除要根据不同草情选准药种坚持适期早用, 在寒潮来临之前不得用药化除, 否则极易产生药冻害。

参考文献

[1]谢兴本.苏中地区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1) :136-137.

[2]刘蒙生.小麦冻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202.

[3]刘秋芳, 吴峥嵘.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J].种业导刊, 2008 (2) :30.

预防小麦冻害有妙招 篇3

1适量追肥

对于播种前施肥不足的麦田,在小麦越冬前追肥,能巩固小麦的有效分蘖,提高分蘖节糖分含量,增强植株自身的抗寒能力。追肥时氮、磷、钾要混追,比例要适当。要特别注意增施磷肥,切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徒长,使植株茎秆组织过于柔嫩,降低抗寒、抗倒能力。

2覆盖糠粪

在早地小麦行间每667m2撒施300-400kg麦糠、碎麦秸。此法既保墒又防冻,并且覆盖物腐化后还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是小麦抗旱、防冻、增产的有效措施。另外,在小麦进入越冬期后顺垄撒施一层粪肥,俗称“暖沟粪”,可以避风保墒、增温防冻,并为麦苗返青生长补充养分。盖粪的厚度以3-4cm为宜。粪肥不足时,晚茬麦田、浅播麦田、沙地麦田以及播种弱春性品种的麦田优先撒施。

3壅土围根

在越冬前麦苗即将停止生长时,结合划锄壅土围根,可以有效防止小麦在越冬期间受冻。在较寒冷且干旱多风的年份,壅土围根的防冻效果尤为明显,一般可增产5%~10%。

4适时冬灌

秸秆还田麦田或冬旱年份,在冷空气到来之前。进行1次冬灌。小麦适时冬灌有显著的保苗和增产效果,注意冬灌后适时中耕镇压,以利保墒。

5及时中耕

及时中耕可以防旱保墒,预防冻害。因此,要结合冬灌及时中耕,特别是黏土地更为重要。对晚茬麦田、下湿麦田多中耕、早中耕,可起到保墒提温效果。

6适时熏烟

入冬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于傍晚至凌晨在田间地头堆麦糠、秸秆等熏烟,可减轻冻害。

7喷施激素

如小麦在越冬前发生旺长,特别是有冬前拔节迹象时,应在冷空气到来前,用0.3%-0.5%的矮壮素叶面喷施。开春后要在晴天抓紧镇压,控制小麦地上部分的生长,或追施土杂肥或泥浆,以保护小麦的分蘖节和幼穗。

冬季苗木遭受冻害原因及防冻措施 篇4

冬季苗木遭受冻害原因及防冻措施

2009年11月,我国北方普降中到大暴雪,温度骤降,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绿化苗木尚未采取防寒措施,甚至很多地区苗木还未落叶。持续的降雪、融雪以及低温使苗木受冻,加之极限低温持续时间较长,而受此前多年暖冬的影响,不少园林养护者防寒意识较淡,使苗木冻害进一步加重,造成了巨大损失。园林植物养护可上好养护,一家专业的园林绿化养护公司。

眼下又到初冬时节,面对可能肆虐的“寒魔”,球场、绿化管护人员该如何做好“预防冻害”的工作呢?

一、苗木遭受冻害的原因

一般来说,苗木的抗冻能力和树种、品种、原产地、枝条是否休眠、枝条内淀粉的转化状态、枝条含水量、合理用水、低温来临状态、施肥、苗木性质、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复杂的关系。

1、不同树种抗寒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如雪松比油松抗冻;对不同品种而言,如油松就比马尾松抗冻。

2、对于原产地而言,原产北方的苗木抗寒能力更强一些,原产南方虽经过长期驯化、过度的苗木抗寒能力就差一些。如香樟在郑州地区只有在小气候条件下才能安全越冬。

3、对于枝条而言,处在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往往更强一些,因为枝条经过了低温锻炼。植株休眠的越深,抗寒能力也就越强。但冻害的发生往往不在气温最低的休眠期,而在秋末或早春发生,原因在于两个方面:未经过低温锻炼;解除休眠丧失了抗寒能力。枝条抗寒能力的强弱,还与其内部可溶性糖类的转化状态有关。枝条中淀粉在低温到来之前分解转化的越彻底,其承受低温的能力就越强。

4、枝条的含水量减少、越成熟(木质化程度),其抗寒能力越强。但含水量过少时,一旦好养护 好养护

出现生理缺水,反而更容易遭受冻害。

5、低温的来临状态对于寒害的产生影响巨大。若寒害早而突然,此时苗木还未经过抗寒锻炼,也来不及进行防寒措施,容易发生冻害。温度的日较差越大,意味着极端低温越低,冻害情况也越严重。连续低温持续时间长,冻害也越严重。温度急剧回升,也会加剧冻害发生。

6、对于苗木的性质,实生苗根系发达,比扦插苗抗冻能力强一些。

7、对于地理位置,特别是高尔夫球场,多处空旷地段,在没有城市小气候的情况下,绿化苗木发生冻害的情况往往比城市绿地更为严重。

8、还会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二、苗木防冻的措施

既有物理措施,也有化学措施。本文重点介绍化学防冻药剂及其类似物质。

化学防冻的原理,一是利用生长激素调节苗木的生长规律,增强抗冻能力,达到生理抗冻,该类措施效果慢但稳定性好;二是通过喷施化学药剂,达到应急救灾的目的;三是通过喷施化学药剂,形成保护膜,可以降低细胞冰点,从而使苗木在一定程度上免受冻害。

化学防冻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施用高摩尔浓度的药剂,渗入细胞内,通过降低与浓度有关的冰点,使细胞缓慢冻结来达到防冻目的(如DMSO)。另一类药剂施用浓度很低,几乎不能渗入细胞,没有依数效应(‘Colligaliveeffect’),在快速结冻时发挥较好作用(如PVP、甘露糖醇)。为了提高冷冻条件下红血球细胞的存活率,防冻剂在这方面已应用多年,最近才用来防治植物组织冻害。

15%PVP、25%丙三醇和0.5%DMSO单用或结合用,仅在短日照条件下使苹果幼树抗低温能力增强2-3℃。在0-7℃条件下单用丙三醇可以降低苹果树皮组织致死温度,但取决于甘油浓度。

在-6℃条件下,霜冻前2小时喷布1O(-8)Mn一癸烯琥珀酸可以增加苹果、桃和梨开放花和幼树的存活率。ttilborn(1966)在苹果上得到类似效果,但是硬脂酸效果较差。因为在霜冻前好养护 好养护

4小时内施用硬脂酸才有效果,所以把脂肪酸用于生产性防冻可能还有问题。

Gazeau(1980)发现用甘油、DMS0和蔗糖混台物处理的小麦苗叶原基内薄壁细胞。在冻结时超微结构发生变化,而未冻结的无此变化,处理的小麦叶和胚芽鞘与对照相比,生长‘稍微迟缓’。用双二醇和黄油配制的商品MinusF,使柑桔幼苗在较低温度下仍能保持过冷状态,存活率提高,但是叶子出现毒害。相比较而言,喷施“坪安复方防冻专家”不但能使柑橘苗、苹果苗在-5℃条件仍能保持过冷状态,即降低了冰点,预防了冻害,又具有一定的持效时期。目前没有发现叶子出现毒害的现象。

除专业的化学防冻剂外,类似物包括高脂膜、生长调节剂、蒸腾抑制剂等。

高脂膜是用高级脂肪酸制成的成膜物,它本身是杀菌剂,但不同于常规化学杀菌剂,因为它本身并不具有杀菌作用——使用后植物体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脂肪酸膜——该膜相当于喷施几丁质。高脂膜类物质国际上作为蒸腾抑制剂,使植物增强抗旱、抗寒能力。

生长调节剂中的乙烯利,可提高桃、山莱萸和苹果的抗寒性,但早秋喷施200-2000ppm乙烯利可造成桃树严重流胶,高浓度时可伤害l一3年生枝。赤霉素可以增强多种落叶果树的抗寒性。生长抑制剂中的马来酰肼、比久均有可以增加葡萄、柑橘、甜樱桃等落叶果树的报道。细胞分裂素也可以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据报道,只能有效地防治冬季栽培的豌豆和小萝卜的冻害现象,而对夏季栽培的苗无效。秋季施用ABA可以提高苹果的抗寒性。在油菜的悬浮液胚培养中,为了诱导耐冻性,ABA可以取代长期的低温驯化。但是,浓度为1-150ppm的ABA对柑桔苗的抗寒性没有影响。

当土壤水分冻结而蒸腾率还很高的情况下,苗木容易出现冻害。Smith等(1966)发现两种抗蒸腾剂能有效地降低1种常春藤属植物、2种冬青属植物、2种紫杉属植物、1种牡鹃花的蒸腾,从而防止了它们的冻害。Palr和SLill(1982)报道抗蒸腾剂降低了冬青的燕腾率,但仅在定植的第1年能有效地减少冻害。当发育着的桃果、柑桔幼树和热带观叶植物发生冻害时,抗蒸腾剂不好养护 好养护

能提高它们的存活率,反而增加了扁桃和李花在-4.4℃条件下的死亡率。

三、复方防冻,是未来预防冻害的必然趋势

所谓“复方防冻”,是指利用不同防冻剂的防冻原理,进行复方配制,从而使植物在物理上、生理上、生理生化方面均能产生一定的抗寒能力,从而达到抗寒、耐寒的目的。

具体说来,复方防冻的原理及优势有:

●在物理方面,诱导气孔关闭并形成生理保护膜,有效降低冻害对草坪、苗木的影响

●在生理方面,提高甲壳素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含量保持细胞膜稳态,加速枝条老化,大幅度提高植物抗寒、防冻害等抗逆性;

●在生理生化方面,苗木的原基内薄壁细胞在冻结时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使植物的分生组织可以超低温保存或在低温下能够正常生长;

●多元化作用,不但能使苗木预防冻害,还能有效缓解冻害,使得防冻效果更加优越。

小麦冻害 篇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5月30日发生在陕西省榆林市一次强低温冻害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榆林初夏罕见低温冻害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使玉米等农作物幼苗受冻严重;地面冷高压在夜间控制榆林市,高空强冷平流与晴空辐射降温叠加,增大地面降温幅度,是形成低温冻害的主要原因;降温过程自西北向东南从长城沿线开始蔓延到黄河沿线,长城沿线的冻害最严重;地面降温出现在高空降温之后,降温幅度大于700 hPa高空24 h变温.

作 者:刘慧敏 张淑敏 田红卫 LIU Hui-min ZHANG Shu-min TIAN Hong-wei 作者单位:刘慧敏,LIU Hui-min(榆林市气象局,陕西榆林,719000)

张淑敏,ZHANG Shu-min(铜川市气象台,陕西铜川,727031)

田红卫,TIAN Hong-wei(榆阳区气象局,陕西榆林,719000)

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防御对策 篇6

1 冻害的发生原因

1.1 环境因素

小麦是耐寒性较强的作物。入冬后, 气温逐渐降低, 麦苗经过低温锻炼, 细胞组织内糖分逐渐积累, 细胞浓度增加, 抗寒能力就大大增强, 即使遇低温冻害, 也不至于冻死[1]。但未经过抗寒锻炼的麦苗, 体内积累糖分少, 细胞浓度低, 在气温骤降时, 就易受到冻害。因此, 引发小麦冻害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越冬期间冷暖剧变, 温度降幅较大, 当温度较高时, 小麦体内的水分会发生融化, 但温度剧烈下降时, 体内的水分则会突然出现结冰现象, 导致了小麦苗发生冻害。特别是在冬季较为温暖的情况下, 小麦播种早, 长势很旺, 但植株还较为幼嫩, 对寒冷的抵抗性降低, 在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的情况下, 骤然大幅度降温, 常常引起叶片、分蘖甚至主茎遭受冻害。此外, 晚霜冻害对小麦的损失可能会更大。进入返青期、拔节期后, 小麦苗对寒冷的抵抗力显著降低, 特别是遇到3—4月发生的晚霜冻、倒春寒天气时, 植株极易发生冻害。晚霜冻来的越晚小麦受害程度就越重, 对产量影响就越大。

1.2 品种因素

据生产实践, 冬性或半冬性品种抗寒性优于春性或弱春性品种。近几年, 随着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 根据当地种植制度, 及时调整品种结构, 三门县小麦品种全部实现了半冬性或弱冬性品种全覆盖, 大大降低了冻害风险[2]。

1.3 栽培管理因素

一是整地。整地的质量差, 耕层浅, 大坷垃多, 镇压不实, 土壤空隙大, 通风跑墒, 使麦根悬空, 冷空气易进入土壤缝隙, 易使麦苗遭受干冻。二是播期。播种过早, 气温偏高, 麦苗生长速度快, 易形成旺苗, 植株嫩而不壮, 易受冻害。如果是春性品种, 冻害程度更为严重。若播种过晚, 土壤的温度较低, 麦苗长势慢, 形成弱苗, 也易发生冻害。三是播种量。合理控制好小麦的播种量, 根据品种特性及当地气候的实际情况, 确定合理的播种量, 以保证麦苗的健壮生长, 减轻冻害的发生程度。三是播种深度[3]。若播种过浅, 种子萌发时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大大降低了其抗冻能力, 易导致冻害的发生。若播种过深, 小麦在出苗的过程中过多地消耗了种子中的营养物质, 导致麦苗的长势弱, 植株内积累的养分少, 大大地降低了其抵抗寒冷的能力, 造成了冬季和早春冻害发生时大量死苗。因此, 应合理地确定小麦的播种深度。

2 防御措施

2.1 科学选种, 适期播种

淮北地区常易发生小麦冻害。因此, 小麦栽培中选择品种时, 不仅要考虑品种的高产、优质, 还要考虑品种的抗寒性。生产上要选用和搭配拔节晚而抽穗并不晚的品种, 扩大弱冬性和半冬性品种的面积。并做到足墒适期播种, 提高播种质量, 确保一播全苗, 壮苗越冬[4]。

2.2 分类管理, 培育壮苗

早旺苗即播种偏早而形成的旺苗, 在此类苗的管理上, 应进行适当镇压或深锄控旺。主要在秋种时科学安排播期, 对于半冬性品种, 其播种期一般在10月8—15日, 对于弱春性品种, 其播种不宜过早, 播种期一般安排在10月20日以后。大旺苗即由于播种量过大, 基本苗过多而造成的大群体。对于此类苗, 应进行疏苗管理, 促个体健壮生长[5]。因此, 播种时要根据播期、墒情、整地质量科学确定播量。肥旺苗即由于肥力好、施肥量大而形成的旺苗。此类麦田在管理上要及早采取措施, 采取深中耕断根、镇压等措施, 控旺转壮。弱苗即因底肥不足或播种偏晚造成的黄瘦苗, 对于此类苗, 应在浇水、中耕松土的基础上, 施速效氮肥75.0~112.5 kg/hm2, 以促使苗的生长[6,7]。

2.3 适时灌水, 叶面施肥

小麦越冬前冬灌是小麦安全越冬的保障。但对于旺苗和弱苗, 一般不可进行冬灌;对于壮苗, 越冬水浇灌的时间也不可过晚。对于3—4月小麦上发生的晚霜冻害, 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有效措施就是在寒流来临之前提前做好浇水工作, 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 起到预防或减轻冻害的作用。喷施叶面肥是一项简单易行的防寒措施。在寒流到来之前喷施如美洲星等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细胞浓度, 增强植株抗寒能力, 降低灾害损失[8]。

参考文献

[1]代立芹, 张文宗.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0 (3) :13-17.

[2]孔卷.淮北地区小麦冻害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7) :92, 105.

[3]陈金平, 崔满星, 郭祯, 等.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2 (12) :15-16.

[4]褚冰倩, 乔文峰.兖州市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3) :86.

[5]王永华, 李金才, 魏凤珍, 等.小麦冻害类型与小麦受冻致死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2) :2789.

[6]王韦东, 王保江.冀中南地区小麦冻害发生规律与防御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2) :66-67.

[7]刘树春, 温学政.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189.

小麦春季冻害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 篇7

一、小麦春季冻害症状及发生原因

1. 冻害症状

①主茎或大分蘖的幼穗冻死,新生蘖滋生,受冻害植株的生长锥和未伸长的新叶干枯,但其他叶片或茎节仍能生长。

②主茎或大分蘖的幼穗部分受冻害后仍能正常抽穗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有的还形成了畸形穗。

③冻害严重的小麦叶片或叶尖像开水烫过一样,以后变成青枯,茎秆和幼穗皱缩死亡。

2. 发生原因

①气象因素剧变。“立春”后小麦即进入返青、拔节阶段,已先后完成了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的发育,抗寒力降低,随着雌雄蕊的分化,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处于含水量较多、组织幼嫩时期,完全失去抗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特别是小麦幼穗发育正值四分体形成期前后,要求日平均气温在10~15℃,包在茎顶端的幼穗其分生细胞对低温反应比较敏感,此期如遇低温,幼穗将遭受较重冻害;一般已进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拔节初期)的易受冻;而处在二棱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冻后仍呈透明晶体状(未被冻死),这就是麦田中出现主茎被冻死、分蘖未被冻死,或一个穗子部分受冻,以及晚播麦比早播麦冻害轻的缘故。一般降温幅度愈大、低温持续时间愈长,危害愈严重。冻后升温快、太阳辐射强烈、湿度小、风速大时,细胞之间的解冻水因细胞来不及吸收而被迅速蒸发掉,植株则因过多失水而出现生理干旱,加剧冻害;反之,细胞可缓慢地吸回解冻水,恢复生命活动,减轻冻害。

②品种使用不当。小麦不同品种抗寒力不同,一般冬性品种抗寒性较强,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差,就同一品种而言,随拔节后天数的增加,抗寒力逐渐减弱,抽穗扬花期对低温更敏感。近几年来,一些农户仅从高产角度选用品种,忽视了品种的抗逆性和稳产性,盲目扩大弱春性品种种植面积,遇到春季寒潮,则易发生冻害。

③栽培管理不当。播种过浅,分蘖节接近地表,没有形成发达的根系,极易发生冻害。播期过早,冬前生长过旺,提前拔节,幼穗分化提前,抗寒能力降低,春季一旦遭遇寒流,极易冻死。施肥、灌水不合理也易使小麦遭受冻害。如氮肥施用量过大、磷肥施用不足、未配合施用钾肥,会导致越冬期小麦植株体内糖分积累少、分蘖生长不壮实,抗寒能力就差;不浇越冬水或灌得过早、过晚,水量过大,冬前未中耕,造成土壤龟裂的麦田,易受冻害。土质不同,受冻害程度也不同。如砂土地持水力差,热容量小,导热率低,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昼夜温差大,小麦受冻严重;洼地冻害重于高地,冷空气比重大,易在洼地停留,使洼地形成较厚的冷气层,且洼地因辐射散热而形成的较强的低温面,使小麦冻害加重。“风刮屋脊霜打洼”即此道理。

二、预防和补救措施

1. 预防

小麦春季冻害防治重点在于防,笔者根据多年试验,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冬性、半冬性抗寒品种。在我县一般选用周麦22、新麦19、众麦1号、百农160和矮抗58等。

②严格选择适宜播期、播量。根据虞城县气候特点,小麦应尽量避免在寒露(10月8日或9日)以前播种,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在10月中旬播种,播量不可过大,重点培育冬前壮苗,增强抵抗冻害的能力。

③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微肥配合使用,适时中耕,对旺长麦田进行镇压是预防冻害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也可在起身期喷施20%甲·多微乳剂,抑制生长发育、提高抗寒性。

④科学灌水。结合天气,因地因麦苗长势浇好越冬水和早春补墒水,提高近地面和叶面附近的气温,形成小气候。也可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在霜冻来临前立即灌水,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减少地面温度的变幅。一般在霜冻前1~3天灌水效果较好,灌水防冻以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效果较好。

⑤熏烟法。在霜冻来临时也可用熏烟法防霜,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化学烟幕法,以20%沥青、5%废柴油、42%锯末、33%硝铵配制成简易“防霜弹”;也可用硝酸铵、油渣、锯末、红磷等混合制成“防霜烟雾剂”,这种化学发烟剂制作简便、成本低、发烟量大、容易使用、比柴草效果显著。注意到日出一杆(早上8点左右)后再停火。

无论灌水防霜或是熏烟防霜,均要对易发生霜冻的重点麦田和易受冻的品种进行优先安排。

2. 补救措施

①补肥与浇水。霜冻发生后,气温回升快,会造成细胞间结冰迅速融化,水分来不及被细胞吸收就大量蒸发,使小麦受害而加速死亡,因此应抢时浇水,且要灌足灌透,以促进茎叶快速生长,防止幼穗脱水死亡,力争多成穗。对幼穗已受冻的,结合浇水,亩施尿素5~7.5千克,喷施芸薹素内酯、赤霉素等生长调节剂,加快细胞分裂,加速茎蘖生长,尽量降低损失。

②割棵法挽救技术。对麦田总茎数受害率在60%以上、幼穗冻死而叶片仍正常生长的麦田,进行霜冻后割棵。幼穗受冻后,叶片和茎秆并未停止生长,会与再生新蘖争营养、光照,不利于新蘖的生长发育。割去受冻植株,使再生新蘖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和充足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再生蘖多成穗、成大穗,但要注意:不要挨地割,离地面15厘米剪割,以不过分危害未受冻的小蘖为度,割后立即施肥浇水。但茎叶冻死或冻害率在80%以上的不割,小麦进入孕穗挑旗阶段不割。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虞城县庐山路农业局 邮编:476300)

小麦冻害 篇8

关键词:小麦;冻害;指标;防御措施;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071-01

收稿日期:2013-09-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00068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0KJB210007);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12467);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编号:20101105)。

作者简介:李春燕(1977—),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高产优质抗逆栽培与生理研究。E-mail:licy@yzu.edu.cn。

通信作者:郭文善,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小麦栽培生理。Tel:(0514)7979339;E-mail:guows@yzu.edu.cn。江苏省常年种植小麦213万hm2,面积、单产和总产均居全国主产省第5位。小麦品种淮北以半冬性小麦为主,淮南以春性小麦为主,在小麦生育期间,常遭遇冬、春季低温寒潮侵袭,小麦冻害发生频率高,面积大,危害重。NY/T 1301—2007《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1]将小麦植株个体冻害等级分为5级:1级无冻害,2级叶尖受冻发黄,3级叶片冻死一半,4级叶片全枯,5级植株或大部分分蘖冻死。大面积小麦生产中不同生育时期群体冻害诊断指标未见明确,且没有相应的冻害补救措施,为保障江苏省小麦高产、稳产、减灾、抗灾,作者根据小麦苗期、拔节期冻害发生现状和扬州大学农学院多年的研究成果[2-3],考虑与农业保险相关理赔政策的衔接,制定了江苏省小麦苗期、拔节期冻害诊断指标与补救措施技术规程[4-5],现将2个地方标准(待发布)主要内容整理成文,提供给江苏省小麦生产单位参考应用。

1小麦苗期、拔节期冻害诊断指标

小麦苗期冻害分为6级:Ⅰ级,群体茎蘖50%以下叶片受冻,心叶、分蘖、节根仍正常发生;Ⅱ级,群体茎蘖50%以上叶片受冻,心叶、分蘖、节根仍正常发生;Ⅲ级,群体茎蘖10%以下幼穗受冻,幼穗呈不透明状或萎缩,心叶、分蘖、节根发生延缓;Ⅳ级,群体茎蘖30%左右幼穗受冻,受冻茎蘖基部高节位分蘖芽开始生长,心叶、分蘖、节根发生缓慢;Ⅴ级,群体茎蘖50%以上幼穗受冻,受冻茎蘖基部高节位分蘖芽开始生长,心叶、分蘖、节根不能正常生长;Ⅵ级,群体茎蘖100%幼穗受冻,分蘖节生长点萎缩,无新叶、分蘖、节根发生。

小麦拔节期冻害诊断指标分为5级:Ⅰ级,叶片受冻,器官生长正常;Ⅱ级,群体茎蘖10%茎鞘受冻或幼穗冻死,影响产量3%~5%;Ⅲ级,群体茎蘖10%~30%茎鞘受冻或幼穗受冻,受冻茎蘖基部高节位分蘖芽生长,减产10%左右;Ⅳ级,群体茎蘖50%~70%幼穗受冻,受冻茎蘖基部高节位分蘖芽开始生长,节根不能正常生长,减产30%左右;Ⅴ级,群体茎蘖70%以上到幼穗全部冻死,分蘖节生长点萎缩,减产50%以上。

2小麦冻害防御技术

播前因地区生态和生产条件选品种,苏南和苏中地区选用抗寒性较强的春性品种,苏北地区选用抗寒性强的半冬性品种;调整好播期,淮北半冬性品种壮苗越冬(6叶1心)需≥0 ℃积温指标为550~600 ℃,适播期10月1—15日;淮南春性品种壮苗越冬(5叶1心)需≥0 ℃积温480~520 ℃,适播期10月25日至11月10日;提高播种质量,淮北播深3~ 4 cm,淮南2~3 cm,精播半精播,防止“三籽”(露籽、烂籽、深籽),培育壮苗。

播后增施磷钾肥,基肥中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强麦苗的抗寒性,强筋小麦N ∶P2O5 ∶K2O=1 ∶(0.6~0.8) ∶(0.6~0.8),中筋小麦N ∶P2O5 ∶K2O=1 ∶(0.5~0.6) ∶(0.5~06),弱筋小麦N ∶P2O5 ∶K2O=1 ∶(0.4~0.5) ∶(0.4~0.5)。

在小麦越冬前,少免耕麦要及时开挖田内“三沟”,并将沟泥抛撒均匀,覆盖露籽,或将粉碎的秸秆或泥杂肥撒入行间,保温、保墒、减轻冻害。

冬前麦苗出现旺长时宜镇压,镇压须根据苗情、天气情况而定,旺苗控上促下连续压,要求10 d左右压1次,壮苗促根防旺酌情压,冬季镇压一般应在封冻前的晴天无霜午后进行。

小麦播种前用矮苗壮(1 kg麦种用2 g矮苗壮)兑水(麦种重量的4%~5%的水)拌种,防御冻害发生。早播麦或遇暖冬年型、偏旺生长的麦苗,要求在麦苗4~5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50~1 050 g/hm2兑水450 kg/hm2喷施。在返青期至拔节期避免在低温来临前施用除草剂,以防产生冻药害。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0%时,在低温寒潮来临前,应及时灌水增温,24 h田间无积水;耕层含水量已达田间持水量80%左右的不需灌水。

3小麦冻害补救技术

小麥冻害发生后,要及时调查冻害发生严重度,提出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小麦苗期受冻:Ⅰ级和Ⅱ级冻害,不需要采用针对性的补救措施;Ⅲ级冻害,群体较小田块(群体茎蘖数不足预期穗数的70%),施尿素60~75 kg/hm2于受冻麦田,促进麦苗生长;正常群体或旺长田块(群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或更多),不需采用补救措施;Ⅳ级冻害,正常群体结合灌水施尿素90~120 kg/hm2,过小群体适量增加;Ⅴ级冻害,正常群体结合灌水施尿素150~180 kg/hm2作恢复肥,过小群体适量增加;Ⅵ级冻害,耕翻补种或种植其他作物。

小麦拔节期受冻:Ⅰ级冻害,一般不需要采用补救措施;Ⅱ级冻害,群体较小田块(群体茎蘖数不到预期穗数的2倍),施尿素45~60 kg/hm2;正常群体或旺长田块(群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2.0~2.5倍),可不施恢复肥;Ⅲ级冻害,正常群体结合灌水施尿素90~105 kg/hm2,过小群体适量增加;Ⅳ级冻害,正常群体结合灌水施尿素120~150 kg/hm2 作恢复肥,过小群体施尿素150~180 kg/hm2;Ⅴ级冻害,茎鞘冻死率在70%左右,正常群体结合灌水施尿素195~225 kg/hm2作恢复肥,过小群体施尿素225~270 kg/hm2;茎鞘全部冻死的,改种其他作物。

参考文献:

[1]廖琴,赵虹,马志强,等. NY/T 1301—2007 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S]. 2007.

[2]李春燕,陈思思,徐雯,等. 苗期低温胁迫对扬麦16叶片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1,37(12):2293-2298.

[3]陈思思. 苗期和拔节期低温胁迫对扬麦16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 扬州:扬州大学,2010.

[4]李春燕,朱新开,郭文善,等. DB 32/T—2013小麦苗期冻害诊断与防御技术规程[S]. 南京: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

[5]李春燕,朱新开,郭文善,等. DB 32/T—2013小麦拔节期冻害诊断与防御技术规程[S]. 南京: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赵念力,谷维,张俐俐,等. 俄罗斯高效大豆根瘤菌肥对大豆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72-73.

小麦冻害的预报监测与减灾体系 篇9

1 长中短期预报

在冬小麦冻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中,科研单位和气象部门的研究人员将长期与中短期预报与苗情监测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冻害监测预报的综合程序。

1.1 长期预报

长期预报主要利用天文因素对小麦越冬阶段的严重冻害进行预测。尹金娥等发现,小麦的严重冻害不仅与太阳活动,日、月食发生的时间有密切关系,且在黑子极大值的前一年与黑子极小值的当年前期气候也有明显反映,一般表现为4—7月低温寡照。因此,选用日、月食因子、太阳黑子、6—7月份日照百分率和4—7月份积温百分率之和等因子采用编码法进行综合预报。在应用该方法预报的32年中,无严重冻害的26年都报对,有严重冻害的5年都报出,空报1次。由于该方法选用的天文因子可预知多年,气象条件也取自当年春夏季,因此,冻害预报可在种麦前发布,可针对预报结果,在品种布局、播种质量、栽培管理和增温保墒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5]。

1.2 中期预报

中期预报可根据越冬期间天气变化和苗情,及时预测冻害的发展趋势。如巴特尔提出的冬小麦冻害预报系统,采用运筹学决策树方法,从品种、播种、冬前、越冬和早春条件等5个层次,分级判断麦苗抗寒力、冻伤以及冻害程度。具体步骤是:先按品种、播种条件及冬前条件的综合影响确定麦苗抗寒锻炼情况,即抗寒力;然后根据越冬条件,预测麦苗越冬期间的冻伤程度;再结合早春条件预报冻害程度;最后提出补救措施。该方法提出的经验模型,包含了冬小麦自身抗寒力(品种、生长状况)和环境因素(土壤、气象条件、田间管理)等对冬小麦冻害具有较大影响的分级因素及指标体系,与复杂的数学模型相比简单明了。但与所有经验模型一样,该预报系统的指标有着很大的区域性,确定指标时必须慎重考虑。同时,由于指标确定过程中只考虑了3个等级,即好(有利)、中等和差(不利),未能包含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另外,系统由二级指标上升到一级指标时的决策方法也较简单,有待进一步细化[6]。

1.3 短期预报

短期预报的原理是根据产生低温冻害的高空、地面形势,利用气象数值预报产品,找到一组预报冻害的因子,然后建立回归方程,组建预报规则,综合得出预报结果。如商丘地区气象局开发的低温冻害短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经1995年试报和1996年投入应用以来,24 h有无冻害预报准确率为93.6%,重冻害预报成功率为100%[7]。

2 实时监测与定损评估

2.1 实时监测

冬小麦冻害监测方法体系是由冻害科研试验方法与农学调查方法、农业气象观测方法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小麦冻害生态类型的划分、冻害指标、冻害机理、抗冻能力及影响因素、受害形态解剖特征、冻害后效等方面的研究,为冻害监测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冻害监测工作包括麦苗生育状况和受冻症状和农田小气候等方面的平行观测。冬前要监测小麦分蘖节深度、苗情壮弱、主茎叶龄、幼穗分化情况、抗寒锻炼状况,以及冬前积温、降水、土壤水分状况和麦田表土结构等。冬前监测的目的是及早发现隐患,提早采取防御措施。越冬期要观测叶片冻枯的时间、程度、植株干重、死株率、死茎率、分蘖节土温、干土层厚度、表土水分状况、冻土层厚度、降雪量及积雪状况、表土结构等。越冬期冻害监测的目的是密切监视冻害发展的趋势,准确掌握灾情,及时采取防冻减灾措施。早春要注意麦苗萌动返青进程、假生长现象、死株率与死茎率的变化、冻伤麦苗的恢复情况、分蘖节土温、麦田返浆化冻进程等。要准确判断冻害类型、特点和严重程度,以便确定正确的减灾措施和早春管理方案。冻害监测的田间试验方法包括分期播种、不同播深、分期扫雪和分期清土试验等;实验室方法包括显微镜镜检生长锥,观察分蘖节、心叶颜色、状态,测定干鲜重、细胞液浓度、含糖率、电导率和组织颜色等[4]。

遥感技术具有精确、宏观、快速和及时的特点,可迅速估计灾害的发生范围与程度。过去曾在干旱、火灾、洪涝、冰雪和沙尘暴的监测方面进行了长期的遥感应用研究,但在作物冻害监测方面应用较少。杨邦杰以整个山东省为样区,收集了全省76个气象台站,由1995年3月1日—4月30日的逐日最低气温、最低地面温度资料,以及该期间气象卫星的所有晴空数据,根据植被指数(NDVI)突变的特征,并考虑到作物的生育期,提出了实用的遥感冻害监测方法[8]。在该方法中,通过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得到的归一化NDVI的变化情况总是存在滞后性,常给农业气象服务带来很大的被动性。另外,出现在小麦花芽分化期的冻害使得小麦花芽被冻死,致使在小麦成熟时出现“哑穗”、“白穗”,但小麦的根、茎、叶并未致死,生物量并未减小,所以NDVI在冻害前后无明显变化,用该方法也就无法监测。为解决上述问题,王连喜等采取地基和空基相结合的方法,从引起作物冻害最主要的气象因子———地面最低温度入手,利用分辨率为1.1 km的极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先采用几种修正的分裂窗算法,分别反演地面温度,从而提高了遥感监测的精度[9]。张雪芬等利用多个气象观测站实测的地面最低温度,采用变分技术,订正得到较为准确的遥感地面最低温度,对比其误差,确定一种误差较小的分裂窗算法。再利用遥感反演的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与各监测站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及冬小麦冻害指标,得到冬小麦宏观遥感监测冻害空间分布区域图,并统计出发生不同冻害等级的面积。将该方法的监测结果,与农业部门调查统计的冬小麦冻害资料进行比较发现,遥感监测的冻害分布、程度及面积情况与实际调查的基本吻合[10]。可见,遥感监测应用气象卫星资料配合地面观测,可迅速、准确地确定大范围最低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从而实现冻害的大面积精确监测及准确统计,估计冻害的发生程度与范围,这是地面监测难以达到的。

2.2 定损评估

魏瑞江等提出的冬小麦冻害的灾损评估模型,通过检验发现效果良好。其方法是,全面分析影响小麦冻害程度的各种因素,按照分析—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提出小麦冻害指标体系,对冻害进行分级,评定小麦的受损状况、产量损失程度。农作物产量(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是时间和环境的函数,在适宜的情况下,作物能够正常进行生理生化过程,积累干物质。当遇到低温冻害时,就会发生生理生态方面的突变。由于每次冻害低温强度和持续期的不同,以及小麦生长临界期和关键期的存在,冻害造成的减产程度就会不同。另外,由于小麦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不同时期环境条件及作物生长具有一定的补偿性,发生冻害后小麦产量不一定都降低。但在内外因素的某种结合下,较轻的冻害有时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11]。

影响农业气象灾害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冻害相关因子、作物本身因素和生产条件等。颜明元等认为,冻害相关因子主要包括入冬期、11月平均气温、入冬前5~0℃间隔天数、冬季负积温和4月下旬最低气温等[12];小麦相关因素有品种类型、抗冻性、发育阶段和生长状况等;生产条件的因素即当地的栽培管理水平和防冻抗冻措施等。对冻害分级,首先要根据气候类型划分不同的种植区,并根据小麦冻害的发生时期划分不同的阶段,将不同种植区和不同阶段发生的冻害分为轻、中、重3级。当地小麦实际受灾等级(F)应为用冻害指标划定的灾害等级与当地抗冻能力的叠加。当地抗冻能力即为依据当地抗冻系数而定的等级,分为强、较强、中、弱和极弱,分别用4、3、2、1和0表示;当地抗冻系数k=(s-c)/s,s、c分别为在某时段内作物的受冻面积和成灾面积。由于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抗冻能力不同,同一品种冬小麦在不同阶段抗灾和恢复能力也不同,所以不同品种小麦在不同阶段遭遇冻害时,小麦产量受损的程度不同。将小麦的抗灾能力(N)用强、中、弱表示,记为1、2、3。通过分析历年小麦受冻的症状及减产程度,并借鉴相关的研究结果,确定小麦遭受不同程度冻害后的最大减产成数(P)。小麦冻害的减产程度(M)可用下式表示:M=FNP/10。

3 小麦冻害减灾体系的基本框架

郑大玮曾详细探讨了创建我国农业减灾科技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并提出了农业减灾系统工程的基本框架。将其应用于小麦冻害减灾方面,笔者尝试归纳出小麦冻害减灾技术体系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见图1。

从图1可看出,小麦冻害减灾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划分为减灾技术、减灾工程和减灾管理3个子系统。其是作用于冬小麦及其生长环境的反馈器,根据所接受的灾情信息与减灾效果,经减灾管理系统作出分析,选择适用的减灾技术与管理措施,通过减灾工程或技术措施的形式,或直接作用于冬小麦,或调节改良冬小麦生长所处的局部环境,以达到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效果。小麦冻害的减灾行为很大部分需要通过工程的形式来实施,减灾工程是具有一定规模和有计划的综合减灾行动,既包含所需减灾技术的综合运用,也包含减灾组织与管理。减灾技术包括通过准确预报灾情,及时采取措施,实现时空避灾;通过灾情的实时监测和定量评估指导应变和补救措施的实施;以及通过育种、化控和栽培手段,提高小麦的抗冻耐寒能力等方面。减灾管理包括对小麦冻害的预测预报,检测评估,以及减灾技术研究与减灾工程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因此其既要充分发挥各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科研和服务部门的特殊作用,还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与广泛参与[13]。

4 结语

由于小麦越冬冻害的复杂特点和严重危害性,进行小麦冻害的预报监测评估,并建立和完善小麦冻害减灾技术体系十分必要。通过对小麦冻害发生程度、类型、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预报和监测,可为冬季和早春采取正确的防御和补救措施提供依据。即使在非冻害年份,对麦苗越冬状况特别是养分消耗的监测,也可作为春季制定正确的管理栽培措施的依据。同时,通过冻害监测可积累大量科学数据,总结冻害的发生规律和防冻保苗措施。

小麦冻害 篇10

小麦冻害类型主要有4种:初冬骤寒型、冬季长寒型或越冬交替冻融型、早春温度骤降型、春末晚霜型 (倒春寒) 。在生产实际中, 冻害严重发生, 往往是几种类型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如较典型的2010年小麦冻害, 由晚秋温度骤降、降雪并持续低温、隆冬长寒、春初冻融交替及晚春降雪冻害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

2 发生规律

侯马市自1949年至今共62年小麦的冻害资料统计分析表明, 轻微的小麦冻害每年都有发生, 严重冻害年份共发生14次, 出现概率22.5%, 平均4~5年一遇。严重冻害大致分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2006年至今。冬季冻害和晚春霜冻是侯马市小麦发生冻害的主要原因。冬季冻害轻微, 一般不构成危害, 暖冬年份小麦可带绿越冬, 但个别年份、个别品种也会有冻害发生, 尤其是旱地麦田播种早, 冬前苗旺, 遇到干旱严冬, 容易冻害死苗;晚春霜冻时间发生越晚, 温度越低, 小麦受害的程度越重 (拔节开始前受冻温度为-10℃, 到抽穗-1℃低温即可受到严重冻害) 。且晚春霜冻危害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比冬季冻害更大。近几年小麦冻害有加重趋势。

3 小麦冻害危害

3.1 温度骤降型

这类冻害发生较早, 幼苗尚未经历抗寒锻炼就遭遇大幅度降温, 且持续低温并提前进入冬季, 从而形成冻害。

3.2 冬前高温型

入冬前气温偏高时, 冬前积温多, 播种偏早的小麦冬前形成旺苗, 旺苗遭遇冻害。

3.3 晚霜冻害 (倒春寒)

晚霜冻害大都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上中旬。在春季, 随着气温的回升, 特别是小麦拔节后, 抗冻能力明显降低, 这时遭受寒潮、霜冻袭击, 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 就会造成严重冻害。

4 发生原因

4.1 气候因素

20世纪90年代后气候变暖, 暖冬年份增多, 冻害呈明显减轻趋势。但近几年生态环境被破坏, 导致气候不正常, 冻害有加重趋势。初冬或晚春气温骤降出现极端低温是导致冻害的主要原因;除温度外, 冬春多风干旱会加剧冻害。

4.2 品种抗冻性

小麦各品种的抗寒性存在很大差异。使50%小麦致死的临界温度, 较抗寒的强冬性小麦是-22℃~-20℃, 一般冬性小麦是-16℃~-13℃, 半冬性小麦是-12℃以上。近几年的暖冬降低了人们对冻害的重视程度, 冬性品种面积减少, 半冬性品种面积的加大, 增加了发生冻害的风险。

4.3 地形地势

因为冷空气活动规律受地形地势影响, 冻害重发区一般分布在汾河沿岸的低凹地带, 因霜冻出现在风后晴朗的平静夜晚, 冷空气向低凹处聚集而且不流动, 形成局部低温。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霜冻危害是不均匀分布的:地垄两侧重;田块中心重, 边缘轻;阳坡轻, 阴坡重。这是因为地形起伏影响了冷空气流动的方向, 导致不同程度的冻害。

4.4 管理水平的差异

因管理水平差异而发生冻害较重的麦田是: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危害较重的麦田, 播种过深或过浅的麦田, 冬春未浇过水、田间过分干燥的麦田, 秸秆还田整地质量不好的麦田, 氮肥使用量过大的麦田, 同一品种没有因地制宜种植的麦田 (如高水肥品种临丰615种在土壤肥力高, 水利条件好的单家营村发生冻害轻, 种在扩浇地、但因缺水未能浇上水的白店、弯里等村冻害发生重) 。

4.5 苗情特点

旺苗、弱苗麦田冻害发生重, 壮苗麦田发生轻。播种早、播量大, 再加上秋季气温高, 冬前旺长的麦田, 过多消耗了水分和分蘖节中的养分, 抗冻能力弱;播种过晚, 冬前分蘖少的苗弱, 分蘖节中的养分少, 抗冻能力弱。

5 小麦冻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

5.1 小麦冻害预防措施

5.1.1 选用抗寒品种选用济麦22、烟农19等冬性、强冬性品种, 其抗冻能力强, 冻后恢复快。

5.1.2 培育冬前壮苗

(1) 精细整地, 足墒下种。精细整地要求达到“透、净、碎、实、平”。足墒下种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的基础, 是实现苗全、苗齐、苗匀的主要措施, 有利于培养冬前壮苗。 (2) 适期播种。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适时播种。播种过早, 易形成冬前旺苗, 越冬期易发生冻害;播种过晚, 小麦冬前分蘖少、苗弱, 达不到壮苗越冬的要求, 抗寒能力差。 (3) 控制播种深度。小麦播种过深, 分蘖迟或不能分蘖;播种过浅, 土壤干燥, 次生根无法形成, 影响分蘖, 幼苗瘦弱, 抗寒能力差。预防冻害可结合划锄壅根, 并适度灌溉, 促生次生根。播种深度掌握在5 cm为宜。 (4) 适量播种。播量要根据品种、地力和播期而定。

5.1.3 提前冬灌和镇压

秸秆还田面积的加大, 使土壤翘虚吊根现象严重, 将传统的浇冬水时间由12月中下旬提前到11月中旬, 能解决土壤悬虚问题, 促进小麦冬前分蘖和次生根萌发, 可有效预防低温冻害。镇压不仅可防止小麦旺长, 也可促进根系深化;压碎坷垃, 弥封裂缝, 减少寒风袭击和促进下层水分上升, 对防御和减轻春霜冻害有一定作用。近几年大部分麦田都不进行镇压, 这是导致冻害的一个原因。

5.2 冻害发生时的防御措施

5.2.1 适时灌水

根据当地天气预报, 在寒流袭来之前及时进行灌水, 提高近地面和叶面附近的气温, 防御或减轻危害。一般在降温前1~3 d灌水效果最好, 灌水防冻以选择微风或静风天气效果显著。

5.2.2 熏烟

当发生霜冻时, 采用田间地头熏烟的办法有良好的防霜冻效果。寒流来临前的凌晨在田间小道和路旁, 麦田的上风方多点燃柴草, 驱赶寒流。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化学烟幕剂, 使用烟幕的发烟量大, 可提高地温1℃~2℃。

5.2.3 预测预报

霜冻属夜间短时间低温冻害, 气象预报准确率要高, 要对3月底4月初冷空气入侵过程进行监测, 及时进行中长期预报、即时预报, 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5.3 冻害后的补救措施

小麦的分蘖特性使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受冻害后具有很强的恢复补偿能力, 当主茎和大分蘖冻死后, 根系仍然吸收养分和水分, 基部分蘖节的潜伏芽迅速萌发滋长, 只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它们都有可能抽穗结实。

5.3.1 追肥

一般情况下, 冻害死苗率不超过50%时不要翻种, 应借助小麦自身补偿能力, 及时追肥、浇水, 加强田间管理, 促进其恢复。水地受冻麦田及时浇水, 并追尿素15~20 kg/0.067 hm2, 旱地及扩浇地及时喷施高效叶面肥或喷磷酸二氢钾, 以增加植株营养, 加快恢复生机, 促进小麦健壮生长。

5.3.2 适量浇水

冻害发生较晚时, 应抢时浇水, 避免气温回升急剧, 造成细胞间结冰迅速融化, 水分来不及被细胞吸收就大量蒸发, 使小麦受害加重而死亡。

5.3.3 营养调节

喷施天达2116、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刺激植株体内生长素的合成, 加快细胞分裂, 加速茎蘖生长。

5.3.4 及时中耕保墒提温

俗说话, 锄头有火, 锄头有水, 中耕可破除板结, 提高地温, 促进根系发育, 增强抗寒能力。

5.3.5 改种

【小麦冻害】推荐阅读:

大班常识教案:小麦的一生07-04

上一篇:建立涉法涉诉信访长效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大学老师年度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