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倾听而精彩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因倾听而精彩(共11篇)

课堂因倾听而精彩 篇1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上倾听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主动、有意识的听。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关键词 : 低年级

;数学课堂

;倾听能力;培养;我在中学从事十几年数学教学工作,近两年来到小学,特别是今年任教小学一年级的数学,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呀!孩子小,好动,行为缺乏目的性。虽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人说,但是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会专心的去听,当没有被老师叫到名字回答问题时,就发出阵阵叹息声,而对于别人回答什么内容,根本不关心。以致同学说过的答案、观点,第二个同学回答不同意见时又是与前面的同学一模一样。当老师在讲授新知时,有的孩子常常坐不住,腿脚不停摇晃,手里不断摆弄东西,刚知道一点皮毛,嘴里就嚷嚷着:“老师,我”.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弄明白道理,让他起来回答,又说不到重点;有的孩子看似非常遵守课堂纪律,坐得端端正正,其实如果点名回答,他似乎还在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什么。课堂看上去是热热闹闹的,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这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何等的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主动、有意识的听。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倾听能力呢?

一、以身作则,创设良好的倾听氛围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到:“在教室里,凡有不好好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地倾听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词的教师。”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教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得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倾听”教师,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无论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目光始终注视发言的学生,并时而点头时而微笑利用肢体语言引导其他学生跟着教师静下来认真听,不做其他任何事情,让发言的学生觉得自己被关注,被重视,大家都在认真倾听他的回答。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得认真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轻易打断他们,要让学生想说、愿说;发现学生答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引领他,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说得更完美。不仅如此,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该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发言,不仅要关注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还要认真仔细地体会他话语中潜藏着的复杂想法,并作出敏锐的应答,用自己全部的感官去倾听,理解和呼应所有学生发出的一切声音。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倾听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的确,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

心理学分析,孩子倾听的效果是由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的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孩子往往以其自己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己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或者是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或者对老师的态度等故意不听老师的话。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激发其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竖起自己的耳朵去听。倾听的前提是注意力集中。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才会集中注意,即倾听往往受兴趣支配。因此,学生倾听的对象往往是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知识储备、最熟悉、最喜爱、特征比较明显,单纯、生动而有趣的东西,与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融合在一起的知识。

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然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数学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数学资源,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从而吸引学生倾听的兴趣。

三、采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让倾听有效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课堂上孩子倾听的持续性也需要想办法保持好。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善于组织教学,让所学内容或所采用的形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来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注意动静搭配,在讲授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调整学生听讲情绪,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四、指导礼貌倾听,增加倾听效果

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坐”是倾听的基础,即坐姿。课堂上老师要告诉学生臀部坐正,两腿自然放在桌下,两臂自然放在桌上。“观”是倾听的保证。即当别人讲话时,听者要注意地看着对方。这样做对于锻炼倾听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学生很有帮助。“点”是关键。即学生在倾听时,在思考的基础上要善于把对方的内容归纳成要点,整理成有条理的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倾听的效果。

五、评价激励,促进倾听习惯养成。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

对那些倾听习惯好、倾听能力强的孩子进行及时、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同时在下一阶段更加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地进步。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挖掘、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边听边想、边听边记、听后评述、视听结合,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灿烂的未来,听出健全的人格,听出精彩的人生。

课堂因倾听而精彩 篇2

一、情景吸引,乐于倾听

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把握学生心理,结合生活,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倾听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倾听。

良好的倾听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沟通。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中引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就会更感兴趣,倾听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浓厚了。

二、规范要求,学会倾听

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而倾听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要使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倾听,教师有必要规范倾听的要求,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尊重他人、去倾听他人的发言,明确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听时要做到:专心、耐心、细心、虚心和用心。

倾听,不单单是用双耳倾听,更要用心去倾听,边听边思考。每堂课的课始这个时间段,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段。为了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做好倾听的准备,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应到教室,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前准备。当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之时,注意力也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倾听他人的语言表达上,听辨能力也就随之提高,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三、榜样示范,仿效倾听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对此,教育者应负主要责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既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责任,也负有发展并运用自身倾听能力的责任。对于后者,可以认为,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由此看来,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学会倾听。

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门、悉心的倾听者,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能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应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如果能倾听学生的发言,一是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二是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三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学生发言的质量。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数学课堂因倾听而精彩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新课程;教师;倾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64-01

新课程诞生了一个新的词汇——倾听,同时它也赋予了教育工作者一个新的使命——学会倾听。李正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然后,现实中仍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习惯于自己肆意地言说和要求孩子虔诚地倾听,自己却不想听,不屑听,甚至不会听了。究其根源,在于教育观念的滞后和长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部分教师课堂倾听意识缺失与倾听能力低下。

新课程倡导的是“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做善于倾听的老师,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那么,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如何做到积极主动倾听?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尝试。

一、理解与尊重——以礼倾听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首要的就是理解很尊重学生。尊重不妨倾听学生的倾诉开始,教师的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赞许,更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可贵资源。

例:师:谁能快速算出9、6、1这三个数字的和?

生:先把6分成5和1,9和1凑成十……

(还没等他说完就被老师否定了)

师:何必绕这么大一个弯子呢,请坐下。谁有好的方法再来说说?

… …

以上课例中,那位距成功的大门仅一步之遥的学生,可惜被老师轻描淡写的否定而无情的据之门外了。

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专注的倾听,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也表明了生命与生命之间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善于倾听,我们的课堂也就成功了一半。反之,不善于倾听,甚至拒绝倾听,就会失去了解学生的机会,失去教育教学的前提和根基,教育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成为无的放矢的无意义行为。

二、热心于耐心——用心倾听

教师在参与中倾听,首先应充满热情。应是洗耳恭听,即面带自然的微笑,始终用关注的目光注视对方,点头,不论对方的嗓音好听与否,吐字清晰与否,表达正确与否,都应积极地、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表达的每一句话,避免做如擦黑板、整理教具、发作业本、看表等动作。

其次要有耐心。尽管学生发言有时结结巴巴不够流畅,有时表达的意义不够明确,甚至错误,尤其是学生的发言与教师课前预设相异时,教师千万不要动辄打断学生,武断评判。须知把话听完是对发言者尊重的一种表现。耐心地、专注地倾听,用期待的目光和神情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这是一种乐观的期待。

三、思考与感受——动脑倾听

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倾听时,总是伴随的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作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开展的讨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题发挥,总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有时,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缺乏思维的倾听,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活力,最终成了空壳和形式。

课例一:教学“梯形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见过的梯形的例子。

生:爬楼的梯子是梯形。

师:嗯,好,还有谁来?

生:车前盖是梯形。

师:哦,你还知道“车前盖”,我都不知道,还有吗?

这位教师闻而不思,虚应其事,其实学生的回答的不严密甚至错误的,他也煞有介事地作“嗯,哦,好”等空洞的鼓励。

课例二:“圆的认识”导入环节

师:你知道哪些有关圆的知识?

生: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圆周率… …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曲线、圆心、半径和直径等,圆周率是我们后面学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去研究它。

这位教师则能在倾听中思考,并根据学生所说的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选出围绕“圆的认识”直接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进行学习,对于圆周率等内容则放在课后作为激趣的延伸内容。

四、互动与共鸣——融情促听

心理学研究表明:倾听是接收和输出的互相融合、互相交替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积极主动地倾听,不仅能够聆听学生的话语内容,而且能听出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情感交融,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这种感情注入的倾听方式在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感受温馨。而作为倾诉者的学生在倾听者情绪的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是用民主、平等的砖石搭建,它使教师更像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信赖的伙伴、值得尊敬的长者。

倾听是一门艺术。在数学课堂中做到积极主动有效的倾听,更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不断实践。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当在倾听中沉思,在倾听中体会,在倾听中质疑,在倾听中成长。数学课堂,也将因倾听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福建教育研究:综合版》, 2013(2):49-50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篇4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深地懂得:课堂的精彩,与其说是源于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倒不如说是由于学生们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吧?

不容置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吧?只有留给孩子一方“舞台”,他们才能尽情“舞动”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呢?

一、读书,再读书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王崧舟 是啊,“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首先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即是 对文字信息的一种提取,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读中思考、体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怎可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

读书,再读书,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对话,而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生成对文本独特的解读。如此以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罗斯福总统,您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谁能想到,这诗一样美丽而精彩的语言,竟是出自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儿之口!

这是一位老师在执教《狼与鹿》一文时的真实情景。该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之后,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老师扮演“罗斯福总统”,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了读的基础,并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纷纷把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兴致盎然的,这不正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吗?

这节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到了《翠鸟》一课的学习。该课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从而积累好词佳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记忆,于不知不觉 间积累语言呢?于是,我想到了“角色扮演”。何不让学生作为“翠鸟”进行自我介绍呢?

于是,在学生认识了翠鸟的外形,欣赏了千姿百态的翠鸟图片,了解了它捉鱼的特点后,我指向课件中小巧玲珑的翠鸟,故作神秘地问道:“同学们,假如你是这只可爱机灵的翠鸟,你准备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没想到,自己的这一“问”,竟“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的眼睛一亮,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而且,在学生“自我介绍”时,从始至终,他们都是那样地高度专注,生怕错过一秒钟的精彩!这一刻,整个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一刻,整个课堂是属于他们的!这一刻,整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

课堂因生活而精彩反思 篇5

——《秋游去》教学反思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这句话我非常喜欢,我认为这句话是对鲁洁教授强调的“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所作的最好的诠释。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怎么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我们在《秋游去》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了酸甜苦辣,尽管失败多于成功,但每次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共同经历了生活,探索的本身就是在过有意义的生活。

可当拿到《秋游去》这个话题备课时,我们感到了莫名的棘手:“秋游”是一个学生无法自主决定的话题,“秋游带什么”一般都是由家长给准备的,到底什么是学生自己的呢?教师怎么对学生“出游”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引导或指导呢?这个看似与学生生活贴得很近的内容,却不知怎么与学生走近。在痛苦的思索中,我们根据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拿出了上面教案。

试教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困惑:为了体现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设计了闯关游戏。而课堂上,孩子为了完成校长的任务在活动,活动中和活动后学生在想些什么、感悟到什么看不出。我们还感到教学活动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很好地体现目标,只是一种形式呈现,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使课堂教学缺少生活的意蕴。

在虚拟中我们能捕捉的东西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帮助学生知道怎么秋游——在认识层面上,而非实践层面。虚拟中获得的认识,需要在实际的、真实的秋游中检验,内化、深化认识。

反复研讨之中,我们拿出过好几份教案,上面的这份可以说是最新的。回想起研究的过程,我们从没有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中过生活。我们学会了思考:怎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寻找谈话的内容;怎么从教材的范例中发现与自己的学生最接近的生活问题,变为学生自己的问题;怎么关注学生,在平实中指导学生的生活;怎么以真实生活的逻辑为依据进行活动安排与设计……

一、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实际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怎么把握?在品德与生活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课前调查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前少了调查了解,课上的把握就难以做到。课前走近学生和他们交谈,从中了解他们对生活问题的看法、对生活事件的态度、对生活现实的需求和困惑等,根据孩子的实际设计教学,才能符合他们的心理愿望,才能让孩子真切感受这是自己的生活。例如,我们课前深入学生时,发现孩子们虽然无法自主决定去哪儿秋游,但是一年级的秋游活动的经历却给他们留下了的深刻印象;孩子们说不出秋游有什么意义,但他们对看到什么、玩了什么兴致盎然。正是有了课前的调查资料,才为我们进入孩子的生活提供了话题。

二、回味经历,引发学生心声

让学生回忆去年秋游中的最快乐、最难忘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那么我们设计的目的又何在呢?正如鲁洁教授所强调的:“课程是为了生活”,为了促进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认为,真实生活经历、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的基础。秋游的目的不仅仅是玩,玩中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体验到了集体活动的快乐。这种教育不是通过“说”完成,而是孩子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得到的生活。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贴近生活,关注学生问题

课前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秋游时留下的遗憾,比如:水带少了,还没出发水就喝光了;衣服穿多了,脱下的衣服没办法;吃的带少了,午餐时没吃饱;鞋穿得不合适,摔了跤……生活中出现问题,并不等于孩子会关注问题,能面对和解决问题。教学怎么贴近学生的生活呢?关键在教师。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了这些,从教材的范例中捕捉到与自己的学生最接近的生活问题,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关注,通过“说出遗憾或不开心的事”到“谈自己的感受”,为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主动思考,主动想办法解决“出游的准备”问题打下基础,使课堂离学生近了,课堂教学成为了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

四、学会选择,提升学生生活

杜威说:“生活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个过程,我们还设计了学生介绍自己出游准备的物品,说出选择的理由;师生、生生互动提出看法、建议;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进行的温馨提示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互动的课堂生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选择。在生活自导的同时,在生活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学习活并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这些无疑为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起着有意义的引导或指导作用,不仅推动了学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有效学习,也使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生活观点得到了发展,也使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话。我想,这不就是新课程追求的生活的课堂,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吗?

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论文 篇6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可以感知和体验,从而生成自己的知识。下面是《7 的乘法口诀》一课的两个教学片断,在此进行对比和探讨。

一、片断A

1. 课件演示:七个△拼成了一个小帆船。

师:观察画面,摆一只船用了几个△?生:摆一只船用了7 个△。师:如果摆2 只、3 只……7 只小船,各需要多少个△?请填在表格里。

2. 学生填写表格、汇报反馈

师:你是怎样填写表格的?生:摆一只小船需要7 个△,摆2 只小船需要14 个△……摆7 个小船需要49 个△。(教师完成表格板书)师:表格中的28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生1:我是这样算的:前一格中3 个7 相加是21,所以21+7=28。生2(兴奋)喊:我知道,四七二十八,所以填28。师(有些不自然):你很聪明。(意思是我还没教口诀,你怎么就说出来了!)生3:7+7+7+7=28。

二、片断B

1. 情境创设

今天,数学王国举行了乘法发口诀擂台比赛,你想参加吗?

师:比赛的第一关,就是让学生用口诀填空。三五( ),二五( ),二四( ),四五( )……生口答完成填空。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口诀王国里的一部分朋友,今天,我们继续来结交一些新朋友:7 的乘法口诀。(板书)生:老师,我来背给你听,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会的学生也跟着背)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有的同学已经会背7 的乘法口诀,还有一部分学不会或者还不熟练,怎么办呢?生:我会,我来教他们。师:好,同学之间就应该互帮互助!但我们教乘法口诀不能只把口诀告诉他们,还得让他们明白这些口诀是怎么来的,是吗?

现在,给大家时间准备一下,想一想应该怎样帮助这些同学来认识7 的乘法口诀呢?

2. 学生分组活动,准备教口诀的材料,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教7 的乘法口诀的?生:老师,我是这样教的,1 个7 是7,2 个7 是7+7=14,3 个7 是7+7+7=21……然后再编写7 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生2:我是通过课本上的填表格的方法来教的……生3:我是自己画图来教的……

三、反思

片断A 中的教师,其教学方案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教学进程基本上是按他的思路进行的。当那句口诀——四七二十八出现在教师预想之外时,便被教师一句的“你很聪明”打入了“冷宫”。摆平了预设道路上的障碍后,教师便按自己的思路,一帆风顺地把教学进行下去。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按预设的轨道行走,不允许有任何“出轨”的行为,课堂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

在片断B 中,对于一些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的这个问题,教师没有刻意地回避,而是顺应孩子的知识起点,灵活地进行了教学调整,让会的同学想办法来教那些不会的同学。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自身掌握的知识老师也有了了解。接着,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有的.画图,有的利用连加算式,有的通过填写表格来乘法口诀……活动中,学生对7 的乘法口诀有了深刻理解,而且积极的学习情感也生成了。学习过程中,生生相互合作、启发,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呈现了动态生成的质感。

四、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其所预设的目标应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并具有弹性。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动态生成,而超越预定的目标是最理想的了。

1. 充分预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提

为了教而写教案的陈旧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主要心血应放在预案的设计上。教师要多方面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方法要周全。如片断B 中,当教师还没教,已经有学生会背口诀这种情况出现时,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已经会的学生想办法来教不会的学生。回想起来,教学之所以成功进行,效果之所以良好,课前充分预设起了主要作用。

2. 尊重学生自主性是课堂精彩生成的保证

放任自流,当然不是自主。自主,也是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之下。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时空,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培育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在学生想办法教学7 的乘法口诀过程中,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地想办法,有了这个自主,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受,才有了教学口诀时那些真实生动的想法和说法。

3. 有选择地关注生成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关键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篇7

一、案例描述

预备铃响了, 笔者走向操场, 远远就看到几个调皮鬼还在队伍里打打闹闹。七 (1) 班, 看到这个班级, 原本轻松的心情不免又沉重起来, 因为这个班的课上起来总是很吃力, 其中, 男生组织纪律性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女生则不爱动, 对体育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能力较差, 也因此, 往往同样的教学内容在这个班级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却较差。想到这, 笔者心中不免有些怒火, 于是快速地走到队伍前, 一言不发, 只是紧紧地盯着几个调皮鬼, 队伍立即安静了下来, 学生们也似乎察觉到教师的不悦, 开始变得“安分守己”。

这是七年级的一节单杠教学课, 主要教学内容是:跳上成支撑——后摆下动作, 其中跳上成支撑是本节课的重点。准备活动结束后, 学生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和分组练习;教师进行巡视, 并发现学生的支撑动作普遍都存在问题:要么是单纯靠手臂撑在杠上, 要么是整个人屈髋挂在杠上, 完全没有真正地理解动作的规格和要领, 甚至还有部分女生不敢做动作, 而在队伍中推来推去以逃避练习。对此, 笔者决定集中展示, 并进一步明确动作要领、规范动作规格。

师:刚才我们分组进行了跳上成支撑的练习, 同学们或许体会到了看似简单的动作 (练习前学生认为简单) , 做起来却并非那么简单。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练习体会, 说说你们在练习中碰到了哪些问题?

生:撑不住;很累 (更多的学生都保持了沉默)

师:好!下面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上来展示一下, 我们一起评价动作的完成情况。

四组男生代表表现得较为踊跃, 逐个进行了展示。在教师的引导和其他学生的评价、提醒下, 他们的动作完成得都很到位, 得到了师生的赞扬和掌声;轮到女生展示时, 各组女生都是你推我、我推你, 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是, 这些出来展示的女生事实上却都“出手不凡”, 她们的动作完成得相当漂亮, 获得了其他学生的热烈掌声, 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师:刚才代表小组上来展示的同学都不错, 动作完成得都很好, 同学们的评价也很到位, 男生表现得较为自信, 女生这方面则较为欠缺, 应向男生学习;不过从动作完成的总体情况来看, 女生要略胜一筹。

女生:耶!

男生:重新比, 我们要求重新比。

没想到, 教师的一句概括性总结, 竟然引起了学生如此强烈的反应:男生缠着教师, 咄咄逼人地要求重比;女生也毫不示弱, 为比赛作着准备。

按照教学计划, 原本下一个环节要进入“后摆下”的学习, 但想到“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跳上成支撑动作, 如果支撑不稳, 势必会影响到后摆下动作的完成质量。”而且, 学生的比赛热情又如此高, 于是笔者临时决定调整教学计划, 将“后摆下”放在下次课进行。本次课则充分利用学生要求比赛的热情和好胜的心理,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跳上成支撑”这一内容。

想到这里, 笔者说道:“好!既然同学们要求比赛的热情这么高, 我们在下节课再学‘后摆下’, 下面我们就进行比赛。 (耶!学生们兴奋地跳了起来。) 不过, 既然要进行比赛, 就要人人参加, 来一场男生、女生跳上成支撑的对抗赛吧!在比赛之前, 给大家5分钟时间进行分组练习;在练习之前, 我想再明确一下动作要领和动作规格, 而且在比赛时, 我们要严格按正确的动作规格评分。”然后, 笔者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及错误动作, 结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 进一步明确了动作要领、规范了动作规格——“蹬地跳起时两臂压杠成支撑;支撑时臂伸直, 不耸肩, 不屈髋, 不屈腿, 脚绷直。”为说明支撑的重心在腹部而不是在手上, 笔者做好支撑后, 特意将两手脱离单杠, 而身体仍然稳稳地支撑在杠面上, 对此, 学生们惊叹不已, 跃跃欲试的激情油然而生。在随后的练习中, 各组学生秩序井然, 相互保护、帮助、提醒、指导, 都完全地融入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甚至因为个别组的个别学生掌握不好动作要领, 而组员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开始积极主动地邀请教师帮忙指导 (学生的练习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使我切实感受到了教学的快乐。)

在接下来的比赛中, 跳上成支撑动作的完成情况得到了很大改观, 大部分学生动作利索、一步到位, 且支撑稳定、动作舒展而优美;不论是小评委还是小队员, 每个人都表现得异常专注和认真, 常常是一个学生在比赛, 其他学生都在一边不停地提示、指导, 接着就是掌声、赞叹声、欢呼声 (师生都全身心地融入到了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 。

二、教学反思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主体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 要提高课堂效率, 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给学生留出思考、想象、创造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尝试, 去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思想, 应时刻关注学生发展的合理需求和情感体验, 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紧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满足学生所需要的情感体验和合理性的心理需求,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堂因倾听而精彩 篇8

【关键词】教师:“退居二线” “三动”的课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脚踏实地

一、教师:“退居二线”

刚开始试行“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我在课堂上尽量不讲,把时间都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谁知道学生时间是有了可不知道做什么,分给他们的任务他们或者不会讲,或者讲 不透,还产生了一个“副产品”,学生为了给小组加分组长只安排成绩好的同学上台展示。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给其他同学“找漏子”上了。有时候为了得分争得面红耳赤,影响了整堂课的情绪,造成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又错过了学习的机会。从而导致课堂纪律差、教学进度完不成学生学得不踏实等现象。

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从而确立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即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黑板是学生的,讲台是学生的,甚至整个讲解过程都在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主角;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是学生的;还学生一个“三动”的课堂,即让学生动脑(预习阶段)、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而我们教师则“退居二线”——纠偏、点评、总结、释难。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课前充分预习。

“先学后交,以学定教”。每节课确定预设目标,列出预习提纲,明确预习方法,体现目标教学的精髓。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在这里向人们传达了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同时也告诉我们这种启发和引导是在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思维发展的状态基础上开展的,否则就会是一种无效教学。

由此可见,在一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开始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注重开展互动教学,而且这种互动是基于心灵层面的互动。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如:“循循善诱”(《孔子子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约而达,微而减,罕譬而喻”(((学记》);“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废.,,(王阳明《传习录》下),这些我国早期的有关启发和诱导的论述,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的宝贵教学成果。

随着新的学习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进行变革,提倡主体性教学、民主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为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我校以有效教学为目标,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大胆实践符合校情、教情、学情的“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转变同样影响着课堂互动的特征,也使课堂互动方式从固定的单向传授转变为与典型的日常生活背景密切联系的生动的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新的课堂互动中,学生作为一名社会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其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气氛活而不乱,节奏紧而不散。学生上课不拘形式,回答问题不用举手。学生能始终保持那种高度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三、脚踏实地,不能浅尝辄止 

“任何一次社會变革都发生在生产关系链条最薄弱的环节。”要改革首先得从观念上有这种需要,如果只是试一试而已,肯定坚持不长久,也不会出成果。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不容易的,要受到各种阻力,曲折前进,甚至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总会到达目的地的。初期把权利还给学生,难免会出现“不会用”和“不习惯”的现象。不跌几个跟头,怎么能学会走路?不要在在刚开始试行这种模式时,发现课堂上讲过的题目学生做错了就怀疑起这种模式的可行性;不要因为学生不适应,讲解时浪费一点时间,耽误了教学进度就放弃尝试,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教师应顺应教育大势,做一个识时务的人,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为一个合格的学习者,带着孩子一起去海洋里游泳心与心紧紧拥抱,跳动着一个节拍放手吧,放手就是爱,无须有太多的担心,不要害怕失败,能让学生学会的课叫好课,能让学生学会的老师叫好老师,教师成长的高速公路是行动研究,是小课题的研究。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五年级作文 篇9

程老师临时编了chant:I am happy,happy。I am sad,sad,and I am tired tired……然后又把这几个单词放到语境里和孩子们对话。同学们饶有兴趣,很快的记住了单词,程老师又让孩子们加上动作和表情,师生一同表演,强化记忆,孩子们兴趣更加高昂,有的同学们嘴里说着“生气”,脸上却笑嘻嘻的,笑的那样彩烂。最后在听课文录音时,发现录音机没坏,老师高兴地说:“I am very very ……happy。”

这节课教师恰当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可谓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激情对白,预设与生成是那么天然的融合,创造出了未曾预约的精彩,课堂上刻意追求的`总是不那么美,自然的、真实的,才最美、最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首先我觉得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知识的生成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知识的生成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功夫,多预设一些意外,课堂上就不会手忙脚乱。

课堂因倾听而精彩 篇10

您的孩子是这样学习英语的吗?一面听着美国经典乡村音乐《Yesterdayoncemore》(《昨日重现》),一面欣赏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凡高的名画,还有幽默的英语小故事和经典电影片段。这是昨天记者在沙河口区世纪中学看到的一堂课。

在这里老师们并不需要“逼”着孩子们背单词、记语法——电子课件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情景,“我们想听懂更多的好玩的故事。”2年1班的于涛说,“这样上课很有意思。”

这是一套叫作《e的旋律》的软件。课程中包括英语歌曲、世界名画、英语幽默故事、经典音乐风格介绍、英语时态讲解以及英语听力、语法、句型练习和经典英语演讲、经典电影、经典歌曲视频片段等。“不仅我们使用,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和信息课老师都能用。”英语老师王天明告诉记者,现在全校各个班级都使用过这个软件来上课。不仅是英语课,在这个区所属的18所中学、33所小学中,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电脑网络等信息化教育手段的应用都正在使知识的传承变得生动而简单。在天河中学,校长陶贵金向记者演示了电子课件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演奏,屏幕里滚动着杜甫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耳畔响起的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陶贵金说,学古文,“熟读千遍,其意自现”,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具有很好的朗读能力,“这相当于把名师都请到了课堂上”。

他说得没错。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应用,实现教育均衡化正是教育信息化必须着眼解决的问题。沙河口区教育局信息中心技术总监王永丹又给我举了几个例子:我们把世纪中学的全国十佳教师董大方的数学课做成了视频文件,全区老师、学生都可以在线收看;大连市数学教学大师李景禄老师的数学课被做成了电子课件,全区共享„„在大连市49中学,我看到2年级8个班的课堂上,老师们都在使用电脑辅助教学。数学课的公式、化学课的实验、生物课的图片,“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物理课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演示,过去学生们看不到光线路径,现在电子课件让一切一目了然。”校长李文同介绍说,“绝大部分课件都是共享的,这使得各个学校、各位老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从最北边的锦华小学到最南面的辽师附中,从地处市中心的学校,到最西面的马栏二小,教育网络的搭建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网络规模,实现家校通、家家通——不仅可以把名师请进每个教室,还能走进每个家庭。”王永丹说,“现在我们正在实施这个工程。”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篇11

教科书呈现一幅情境图,图中蕴涵了“根据生活实际保留小数近似值”的数学知识。情境图创设了奶奶缴水费和阿姨收水费的对话,提出了“奶奶应缴水费多少元?”学生通过迁移学过的知识,很容易生成“1.75×8.5”这道乘法算式,并能进行乘法竖式计算,计算结果是这节课的生长点。应该说,这幅情境图素材鲜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也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授课教师简介】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叶霞智,执教五年级三班和四班数学。

【听课感受】“积的近似值”一课多上,授课内容源于数学教科书,又不拘泥于此,知识的载体是孩子们熟悉的“收水费”情境,教师抓住孩子们好动的特点,采取模拟情境,让孩子们在做事中遭遇笔算结果与现实缴水费矛盾冲突,主动思考,积极展示。

我决定找教两个平行班数学的老师听“一课两教”,那天,我踏着预备铃声步入实验小学五三班教室,听到了叶老师的日常课。课后经过教师反思,研讨交流,我又跟踪听了叶老师在五四班的第二教,感触颇深,开放的课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彰显学生的精彩。

一、第一教:课堂教学与反思

(一)教学剪辑.(五三班教室)

叶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智慧地引出这节课的内容。亮出课前准备的挂图,悬挂在黑板上方,如下图:

说明:挂图是教师把教材上的情境图经过多次扩印放大到A3纸上。

鲜活的人物场境吸引了学生,他们迫不急待地解读图意,搜集信息。叶老师适时提出:“你能列出数学算式并笔算出结果吗?”

孩子们很快列出算式“1.75×8.5”,并用竖式笔算出积是“14.875(元)”。

叶教师指着问题:“请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人民币的替代品,人人都来帮助奶奶缴14.875元水费。”叶老师走进同学们中间,倾听,微笑。

孩子们各自取出白纸,折叠,裁剪,一一标记,整理后,握在手里,前排学生转身和后排学生结合,4个人的合作小组形成了。孩子们相互交流、思考、争论……时而在本子上写,时而又争,又写。叶老师很有耐心地在各小组间观察,聆听,微笑,点头。

评析: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叶教师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请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设计……水费。”是多么让人乐于接受又让人跃跃欲试的事情呀!这个富有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使他们乐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想把自己建构的知识展示出来。

渐渐的,孩子们静下来注视着老师。叶老师顺次叫小组汇报,孩子们认同的结果是:

“大约14.88元”。保留两位小数的理由是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

“大约15元”。是把小数估算成整数。

不仅如此,有个孩子还说:“笔算出来的小数准确值放到生活中不一定合适,至于保留到哪一位小数要看实际情况”。

(二)教师反思

叶老师说,她依据教材制作了情境图,图中有水管、水表、奶奶和阿姨的对话,这种生活场境,学生非常熟悉,没有任何障碍,都会列出算式,笔算结果,接下来是在积上生长新的知识:“积(小数)的近似值”。此刻,我特意设置一个认知冲突:“都来缴费14.875元”?学生迷茫了,却反而不讲,按照习惯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众人智慧广,最后认同:“保留整数或者两位小数”,理由也很正确。学生能自主构建新知识,很满意。

()交流,研讨

我与叶老师交流后,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和探究能力;二是经历知识生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服务生活。我俩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创设情境——直观思维——解决问题(列式计算)——质疑(准确值与生活实际)——自主构建(小数位数由生活实际决定)——尝试解决相似现实情境问题。

(三)建议

学生只有经历了自己“做”数学的过程,才能“悟”出数学的味道。我提议,根据情境需要已经制做了一些道具,也就是学具(例如钱),不防尝试一下小组内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缴费人与收费员,走进实际生活,体验收缴水费全过程。

叶老师很高兴,当时就邀请我第二天来听她给五四班讲这节课:“还可以这样设计……”。我也来了兴致,很想知道同一个教师给另外一个班级怎样上这节课。

二、第二教:课堂教学(地点:五四班教室)与反思

(一)教学剪辑

有了昨天初讲经历,叶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更清晰了,她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老师边讲故事边用简笔勾勒收水费情境,孩子们搜集信息,解读图意,列乘法算式“1.75×8.5”,用竖式笔算出积14.875元”,就这样干净利落地进入了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叶教师:“孩子们,请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替奶奶把水费缴了,替阿姨把水费收了。每个小组由一人扮演阿姨,其他都扮演奶奶,所需用品可以用白纸设计替代。”

前排学生转身和后排学生结合,形成了4个人的学习小组。孩子们简单进行分工后各自忙活起来¬——准备钱。折纸,剪裁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标写……

(说明:孩子们在面积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上写上人民币的面额值,“钱”就创作好了。)

“哎,你见过这样的钱吗”?我应声看过去,只见胖男孩愣住,忽闪着大眼睛,倾刻又笑了,自言自语:“我怎么忘了没有‘三角’和‘四角’呢。”他把长方形纸上标写的“三角”、“四角”更改成“五角”。

(说明:教师创设实践活动,把孩子们放置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他们要缴钱,就需要准备钱,他们准备钱的过程是对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人民币面额有关知识的主动复习。)

缴费学生一个个顺次递过“钱”,收费学生认真点“钱”,找零……

教室又安静下来,孩子们期盼着老师,叶老师环视一下全班,转身在黑板上板书“缴费”和“ 收费”,形成两个模块,伸手做出请展示汇报的姿势。

教室沸腾起来了!

缴费生1:“我缴了14.88元水费,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师板书:14.88元)

缴费生2:“我缴了15元水费,不叫找零钱了”(师板书:15元)

缴费生3:“我缴了14.9元水费,虽说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但平常已经很少使用分钱了”(师板书:14.9元)

缴费生4:“我缴了20元水费,没准备零钱,多余的存下次吧。”(师板书:20元)

缴费生5:“我给50元水费,找不开;数数零钱只有14元,下次补上。”(师板书:14元)

缴费生6:“我缴了100元水费,多余的存起来,省得月月惦记着。”(师板书:100元)

收费生1:“我收三人水费,共49.9元”。 (师板书:49.9元)

收费生2:“我收三人水费,共43.9元”。 (师板书:43.9元)

收费生3:“我收三人水费,共128.88元”。 (师板书:128.88元)

收费生4:“我收三人水费,共44.9元”。 (师板书:44.9元)

收费生5:“我收三人水费,共79元”。 (师板书:79元)

(说明:“积的近似值”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

学生展示汇报心路历程,教师只是倾听、记录,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小数结果需要保留多少位小数,由现实生活实际情况决定。孩子们由于生活经验不同,自身知识局限,认识有深有浅,感悟有多有少,甚至还有错误,因此在展示汇报时,叶教师尊重学生说话的愿望,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留足时间,认真倾听,详细记录。)

叶老师说:“既然是求一个近似数,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数据,结果合理就是正确的。”

叶教师追问:“以上这么多种缴费近似数和笔算的精确值14.875元对比,哪个近似数更合理?”

真是百家争鸣:“缴费14.88元更合理”。“缴费14.9元更合理”。“缴费14元更合理”。“缴费15元更合理”。缴费“20元”也合理。……

叶教师:“孩子们,你们思维充满灵气,个个是智慧星。写下你认为合理的结果吧。”

叶老师又指向收费模块问:“谁知道这几个同学收费不一样的原因吗?”

扎小辫的小姑娘说:“现在都是电脑收费,是准确值,三人应收(14.88×3=)44.64元,比它少的没收够,比它多的是预存的。”

我感叹:课堂为学生搭建,数学知识在这里创造,数学灵感在这里闪现,学生才华在这里彰显!

(二)教师反思

叶老师说,她依据教材边讲故事边勾勒简笔画,画中

有水管、水表、奶奶和阿姨的对话,这样引出使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收水费的场境,又特意设置一个认知冲突:“人人都来缴费14.875元” ,也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积(小数)要保留几位小数”。她为学生搭建平台,留下充足时间,让孩子们主动地理解事物,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孩子们的思维丰富,超出想象,非常精彩!

(三)总评

叶老师第二次教学“积的近似值”掌握了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很快乐,课堂也因为学生的灵气更加精彩!

1、教学准备的策略——教什么

(1)叶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解读题意,列算式1.75×8.5,笔算积14.875元,叶教师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明确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放手叫学生迁移旧知识;叶老师把重点放在“14.875元(小数)要保留几位数” 新知识上,精心创设学生做数学的情境,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促成学生的认知顿悟。

(2)叶老师通过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来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持久发展的力量

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在叶老师创设的收水费情境中,没有心理压力,快快乐乐参与学习活动,他们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主动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叶老师就是通过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来渗透学习方法的。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叶老师讲故事,一笔一笔勾勒简笔图,学生耳听、目睹逐渐进入情境之中,当14.875出现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收缴水费实践活动,学生没有压力,没人指导,完全根据需要自主思考,准备人民币,缴费,收费,找零等等,充分体验思考与探究的乐趣,获得思考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2、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怎样教教师课堂上单一讲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从而感到单调、乏味。叶老师为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直充满激情。

(1)创设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

叶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活动,有研究价值,值得学生探究,同时,还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况且,结果也充满挑战,不是唯一的。

叶教师给学生留足了时间,耐住性子等待,还课堂给学生,叫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学生汇报展示时,叶老师只是倾听与记录,学生思维完全主动、独立甄别自己认可的结果。

(2)有效的倾听

教师的倾听行为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叶老师在学生经历收缴水费过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倾听,在关注,在欣赏,更乐于把建构的知识倾诉出来,这样困惑者可以释疑解惑,一知半解者可以借以完善,独到见解者可以再接再厉,还可能由于气氛的活跃与热烈,学生触及联想,萌发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一课两教”这次实践活动,我认为教师应该开放课堂,放手让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教师不教;开放的课堂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彰显学生精彩!

上一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下一篇:竞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