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学上册教案(共8篇)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第1课时《腔肠动物》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1)明确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2)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识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4)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第三十三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水螅图片的观察,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2)水螅体壁切片的观察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课从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如:“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多细胞动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其他动物都是多细胞的。腔肠动物就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是怎样构成的?具有什么特点?常见的种类有哪些?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入手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还导出了本课的课题,为上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并对汇报上来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则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出水螅的有关知识。(1)水媳形态结构的观察 A形态体色:乳黄色或浅褐色 B生活环境:淡水中 C 体形:呈辐射对称
D 体壁分几层:由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它们之间填充着胶状物质 E水媳的取食:靠触手取食
F生殖: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3.归纳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4.常见的腔肠动物 海葵,水母,海蜇等
5.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然而由于过度采挖、环境污染等因素,珊瑚礁破坏严重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第2课时《扁形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涡虫适于自由生活的主要特征;
2.了解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的途径,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3.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有关涡虫的图解,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了解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涡虫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重点、难点分析
1、涡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2.关于涡虫形态结构的教学,让学生观察涡虫的成虫挂图,同时思考:涡虫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哪些是与自由生活相适应的?在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涡虫适应自由生活的主要特点: 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4.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如华支睾吸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1)生殖器官特别发达(2)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3)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 5.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
(1)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途径:华支睾吸虫的第一寄主是纹沼螺等淡水螺,鱼虾以纹沼螺等淡水螺为食进一步感染鱼虾,人吃了未煮熟的带有华支睾吸虫鱼虾就会感染人体。
(2)华支睾吸虫预防办法:吃鱼虾时一定要煮熟 6.日本血吸虫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
血吸虫: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认识血吸虫,明确其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并且重点讲解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血吸虫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血管中,吸取血液、肠腔内的营养物质,甚至可以经过血管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最终会夺去人的生命。
第3---4课时 上课时间:9.9---9.13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3.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4.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5.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活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2.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1)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雄虫较小,体长15-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2)身体呈柱形,消化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寄生在人、家禽等的小肠内以食糜为食。
(3)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4)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5)生殖器官发达,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柱形,体表有角角质层,有口有肛门。4.蛔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 5.常见的线形动物:钩虫和蛲虫等
第2课时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2.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2.实验 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
(1)身体细长圆筒形,有许多 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2)靠近身体前端的地方有几节较大,这是蚯蚓的环带,依靠环带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3)用手触摸腹部可以感觉比较粗糙或刺手,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些小突起------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4)观察蚯蚓的运动: 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发现,蚯蚓的身体不断的变粗短或细长,并在粗糙的纸上快速的蠕动,这是蚯蚓刚毛和肌肉配合作用的结果。
(5)蚯蚓的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要靠分泌的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故称体壁呼吸。所以用手触摸蚯蚓时,可以感觉到其表面有一层黏滑、润湿的粘液。
(6)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7)在观察时,应当常用湿润的是 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归大 自然环境中。
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其他环节动物。4.其它环节动物如:沙蚕、蛭(蚂蝗)等
5.环节动物和人类的关系(1)作为饵料(2)医学药物(3)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善 土质,消除环境污染等
6.注意保护蚯蚓,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良好品质 当堂训练:
1.雌、雄蛔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C)
A.雌虫较大,尾端向腹面卷曲 B.雄虫较小,尾端尖直 C.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端向腹面卷曲 D.颜色不同 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A)
A.早晚刷牙、洗脸 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D.不随地大便
3.在下列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中,哪项是不属于适于寄生生活的(A)A.身体呈圆柱形 B.体表有角质层 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管结构简单
第5----6课时 上课时间:9.16---9.20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软体动物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能力目标: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4.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
2.观察软体动物-----缢蛏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2)靠足缓慢运动。(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3、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14(2)药用:鲍的壳(石决 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 的装饰品。(4)有些软体动物对人类也有一定危害:钉螺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当堂训练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A河蚌 B蜗牛 C乌贼 D扇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C)A鳃 B贝壳 C斧足 D腹足
第2课时 节肢动物
一、教学目标的: 1.知识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教学重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昆虫的主要特征(3)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将课前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它们属于哪种动物门呢?
2.初步认识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动物类群。3.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实物完成课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的表格
4.通过观察得知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5.蝗虫的形态结构及功能(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2)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3)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有生殖器官。(4)体表有外骨骼:具有支持内部柔软器官和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
6.概括昆虫的主要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7.蜈蚣、蜘蛛等不具备昆虫的特征,它们不是昆虫,它们属于节肢动物门。引导学生概括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第7课时 上课时间:9.23--9.25
第四节 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
3、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三条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能力目标
尝试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鱼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鱼类的呼吸。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
1、请说出前三节学习过的动物类群的名称和主要特点,并举例说出几种每一类群的动物。
2、找出以上六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脊椎动物中鱼类的知识。
(二)认识多种多样的鱼
1、学生阅读鱼类的图片,认识淡水中的“四大家鱼”和海洋中的常见的鱼类。认识到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食性。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三)鱼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
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 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
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会发现什么?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
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 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
请两位学生配合,轻轻掀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的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
提问:鱼靠什么运动?
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
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四)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8---9课时 上课时间:10.7--10.11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认识青蛙和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2)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4)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蛙体色、外部形态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2)通过对青蛙和蜥蜴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2)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树立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4.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1)比较理解青蛙和蝌蚪的体形、呼吸和运动特征
(2)从运动、呼吸、生殖等方面理解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问题 引出两栖、爬行动物。
(二)蝌蚪和青蛙的区别 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自己找出下列问题问题的答案。小组讨论交流 在观察中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出示的资料不断纠正学生对青蛙和蝌蚪的结构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1、蝌蚪和青蛙的外 部形态
2、蝌蚪和青蛙的呼吸器官
3、他们各自的运动方式
4、青蛙身体的颜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5、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有什么感觉。
6、两栖动物的还有哪些?
(三)引导学生概括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的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也辅助呼吸。
(四)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本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意识到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赖以生存的环境。认识到两栖动物有对人有利的一面和形成环保的意识。
(五)蜥蜴的特征: 自主学习,尝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小组讨论交流,在观察中尝试解 决问题,通过出示的资料不断纠正学生对蜥蜴结构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的能
1、蜥蜴的生活环境?
2、蜥蜴的外部形态如何?
3、蜥蜴的内部构造如何?
4、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因。
5、爬行类的常见动物有哪些?
(六)引导学生概括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七)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养殖业、入药、食用、捕食昆虫
第10课时 上课时间:10.14---19.16
第六节 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鸟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能力目标: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分别讲述明朝万鹏的故事和清朝徐正明的故事,引出人类一直有想翱翔天空的梦想,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如果给人安上翅膀,人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吗?那么鸟类又是如何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的?引发学生思考尝试性回答,教师总结带入新课。
(二)多种多样的鸟: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明确鸟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仅次于鱼的动物(三)鸟的主要特征
环节一.不看课本的前提下,请每个同学在纸上写出自己认为鸟类可以飞行的原因,教师巡视督导指导并给予适当评价。
环节二.请写的最全面的学生上黑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鸟,并将自己描述的鸟的特征体现在绘画中。教师评价并引导出外形、羽毛、胸肌、骨骼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方向可以更加准确到位。
环节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书中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 观察鸟外部形态:
1.你们观察鸟的形态是怎样的?这与他们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
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产生的阻力。2.鸟类的体表被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
被覆羽毛,起到保温保护,而且前肢变成了翼,可以扇动空气,使鸟类可以飞行。3.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他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
鸟类的羽毛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三种类型。体表的正羽,对飞翔及平衡起决定作用。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内部结构如何呢?请大家根据家鸽的内部结构彩图来进行探究。
4.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鸡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
胸肌最发达,可以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胸部的骨骼突出来,成为龙骨突,有利于增加胸肌的附着面积。可见骨骼的特点是: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减轻体重 5.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们认为能量从食物中获取,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
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巨大的耗能需求有喙无齿,直肠短,随时排便———减轻体重
6.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构成了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 7.完成探究,总结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四)引导学生概括鸟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五)学生阅读课本最后一自然段,明确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第11课时 上课时间:10.16---19.18
第七节哺乳动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能
5.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六条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
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许可证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
持枪猎捕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
第十九条 猎捕者应当按照特许猎捕证、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和期限进行猎捕。
第二十条 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禁猎区和禁猎期以及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由县级以上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五条 禁止伪造、倒卖、转让特许猎捕证、狩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和允许进出口证明书。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哺乳动物信息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利用,从而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科学实验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合作试探究教学,进一步完善学生有关于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生物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1.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2.哺乳类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
二、教学过程
(一)知道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体温恒定
2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引导学生思考胎生哺乳的优越性,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1)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体直接产出幼崽。胎生比卵生提高了后代的出生存活率。
(2)母体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幼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幼崽的温饱和营养问题,因而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3.具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
引导学生观看狼和兔子的牙齿结构的图片回答问题 :(1)兔和狼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3)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
4.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外界反应灵敏。
(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 牙齿具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
(三)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概括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方面:
1、提供动物蛋白
2、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皮毛具有特有的经济价值
4、人类得力的助手
5、有害: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病。
第12----13课时 上课时间:10.21--10.25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蚯蚓的蠕动、鱼游泳、鸟飞行、家兔跳跃等,动物是怎么完成运动的?运动须要哪些结构来参与才能完成呢?我们这节课以哺乳动物为例来分析动物的运动
(二)运动系统的组成 :
1.引导学生体会胳膊弯过来这个动作,断定参与这个动作的结构 人体的运动系统就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2.观察骨骼模型,关节的挂图,说出家兔的骨骼和人体身上的关节,以及关节的构成及对骨运动的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和关节挂图 学生:
1、探究活动: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人身上有很多关节。关节比较灵活,使骨的运动速度能加快。
3.观察课本上骨骼肌的分布图,说出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进一步探究骨骼肌在骨骼上的分布特点 骨骼肌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
那骨、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配合的呢?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学生自主学习明确:(1)骨本身不能运动,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2)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时,牵动骨绕关节运动(3)做伸肘或屈肘动作,体会伸肌和屈肌的协作配合,得出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有两组,它们互相配合完成动作。(4)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三)、运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引导学生思考:当做剧烈运动时,身体往往会伴有哪些变化? 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得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 由此可知:运动还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
引导学生思考:在青春期同学们的运动系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怎样做才能使你们的骨更强壮、关节更灵活、肌肉更发达健美呢? 多参加体育锻炼。
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四)动物运动的重要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结合课本知识: 对动物来讲,它们的肌肉越发达,跑得越快,得到食物或避开敌人的机会就越多,这样的动物就会更适应于环境。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运动系统是由运动系统是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提供动力作用。肌肉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产生运动。但动物在运动的过程中,还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也需要其他许多系统的协调配合,这就体现了生物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对动物来讲,有了发达的运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第14课时 上课时间:10.28--11.30 第二节 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2.尝试制定探究计划,编写探究报告。
3.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请问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
学生:(纷纷举手)
教师:好,大部分同学都饲养过,你们都饲养过哪些动物?
学生:饲养过狗、猫、乌龟、兔子、蚕、金鱼、蜥蜴、鸡、鸽子等。
教师: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与同学老师分享 好吗?
学生:(纷纷举手,兴致盎然的说着自己所养动物的乐事)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许多同学说得栩栩如生,就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就在眼前一样。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
学生:不用。
教师:对,这些行为不用教,是生来就有的,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如果你想让小动物,如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就费劲了。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
学生:得训练它。
教师:对,要训练。这就是说动物会学习,所以动物还具有学习行为。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动物的行为有很多,比如: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
学生:我认为小猫吃奶、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是生来就有的,而鹦鹉学舌是后天获得的。
学生:我认为大雁南飞是后天获得的。
教师: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跟遗传有关。
教师:对,请同学们阅读书中资料2和资料3,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书中的资料3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书中资料2和资料3中的行为不是学来的,而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且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有利于动物生存繁衍。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不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同学们再对比书中资料1与2、3和
4、资料1和5后讨论不同动物学习行为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学生:不同动物学习行为不同。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形成的时间就越短。
教师: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
学生:有。
教师: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
学生: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的繁衍意义重大。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狼孩”的故事,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 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
人类的学习行为复杂、多样,这使人类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抓住大好时光发愤学习,否则就像“狼孩”一样。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 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 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生存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人类大脑的发育,人类语言的发展和通过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很难进行补偿。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大脑的发育的阶段相适应。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 更健全的发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应当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 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教师:刚才关于“大雁南飞”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议。其实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是本能和学习结合的结果,不能绝对化。教师:动物的行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呢?
学生:可以观察、实验。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中有关动物行为的探究活动资料并分析有关问题,了探究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如对照实验的设定等。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
学生:阅读、讨论,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课后进行探究活动,尝试编写探究报告。)
教师:两周后我们交流探究报告,并进行评比。
第15课时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动物方式方式和获得途径两种方法分类复习动物的行为
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企鹅、斑马生活的图片
教师: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学生回答:蚂蚁、它们进行群体生活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1、社会行为的概念: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教师: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是怎么进行社会行为呢?
展示:
(1)白蚁图片,简述白蚁种类、分工协作生活;(2)蜜蜂图片,简述白蚁种类、分工协作生活;
总结: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2、动物营群体生活的意义: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生存、繁殖。
(三)、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教师讲述:一只黑长尾猴发现蛇时发出一种叫声,这时其他猴会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而当它发现豹时发出另一种叫声,这时其他猴会立即爬上附上最纤细的树枝;当它发现雄鹰在天空盘旋时,又会发出第三种声音,这时如果其他猴仍攀在大树外侧的树枝上或站在草地上,就容易受到袭击,因此它们都会聚集到树干 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密密的灌木丛中。
问:
1、黑长尾猴靠什么交流危险信息?
2、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总结:
1、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1)声音--兽语、鸟鸣、猴叫;(2)动作--蜜蜂;(3)气味—菜粉蝶。
2、信息交流的意义:更好的生存、繁衍。如果没有信息交流群体成员间将无法取得联系,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会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也将受影响。
小结: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社会行为的特征: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传递信息的作用。
探究:探究蚂蚁的通讯
板书: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一、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3、动物营群体生活的意义: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 的繁衍--------生存、繁殖。
二、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方式: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传递信息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A.1 B.2 C.3 D.6
图1 图2
2.如图2,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达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A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2米到达A4点,再向正东方向走15米到达A5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A6点时,离O点的距离是( )米.
A.6 B.■ C.15 D.■
3.如图3,在△ABC中,∠A=50°,AD为∠A的平分线,DE⊥AB,DF⊥AC,则∠DEF=( ).
A.15° B.25° C.35° D.20°
图3 图4
4.已知a+■=3,则代数式a2+■的值 为( ).
A.6 B.7 C.8 D.9
5.如图4,在△ABC 中,AD=DE,AB=BE,∠A=110°,则∠DEC= .
6.如图5,已知y=ax+b和y=kx的图象交于点P,根据图象可得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x-y+b=0kx-y=0的解是 .
图5
7.在△ABC中,AB=15,BC=10,CA=20,点O是△ABC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则△ABO,△BCO,△CAO的面积比是 .
8.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1与■<5的解相同,则a的值为 .
9.完成下列运算
(1)先化简: ■÷(a+■),当b= -1时,请你为a任选一个适当的数代入求值;
(2)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1,y=3.
10.如图6,在△ABC中,AB=AC,∠A= 36°,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
(1)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
(2)△BCD的周长是a,BC=b,求△ACD的周长(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图6
11.小鹏的家距离学校1600米,一天小鹏从家去上学,出发10分钟后,爸爸发现他的数学课本忘了拿,立即带上课本去追他,在学校门口追上了他,已知爸爸的速度是小鹏速度的2倍,求小鹏的速度. (答案见本期)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肋及其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方面
运用类比迁移等方法,认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2.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因此,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并从具体行动上体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本章教学时,通过呈现大量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事实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归纳和概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得㈩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人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江豚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新闻;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案例;收集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益广告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播放视频:江豚)
[提问]
(1)认识这段视频十的动物吗?
(2)看到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觉,
播放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组图。讲述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
[提问]
看子这段新闻,你又有什么感觉? 观看并辨认。
[回答]
(1)江豚。
(2)愉快、兴奋。
[回答]
惋惜、难过。
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激发学业保护业物多样性的愿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提问]
(1)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如果这样的事件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
其实,不仅是扛豚,从教材中所提供的很多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生物都面临着灭绝的可能,这使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肋,。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案例?
补充案例:近年来火绝的动物及灭绝时间。
[提问]
你们觉得哪些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小结]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回答]
(1)这些江豚可能是因为饥饿、中毒、受伤、生病等原因而死亡。
(2)江豚可能会像白鳍豚那样走向灭绝。
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
学生交流。
[小结]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多物种会从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而且近年来,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词论、交流并回答]
人类的捕杀;过度利用和开发;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等。
以教师提供的江豚的案例为点,以教材提供的和学生所了解的丰富素材为面,强化学生对于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好铺垫,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过渡]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江豚可能在未来10-功能性灭绝。
[提问]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江豚呢?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陈述、修正、补充和归纳。
[案例]
我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措施:建立卧龙、工朗、麻咪泽等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比较成功的案例。
[追问]
(1)在保护大熊猫和同学们所提到的这些案例中,你觉得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2)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3)以江脉的保护为例,分析一下,要保护江豚赖以生存的环境,叫能面临什么样的阐难?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引导。
[追问]
人与生物圈其他上物能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吗?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案例]
安徽铜陵江豚自然保护区,人与江豚的和谐共处。
[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人和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当然,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提问]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对学生的观点做鼓励性评价,并以板书的形式进行归纳、提炼。
阅读教材113~114页资料,讨论、交流。
[回答]
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制教育管理、建立种质库等措施,可以对江豚等濒危生物进行有效的保护。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回答]
(1)关键在于保护了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3)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小结]
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的活动,很可能挤占或破坏其他生物的上存环境。由于人类的生活也要依赖于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做到人与生物圈具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证明。
学生交流。
[回答]
不购买、食用珍稀动物及具制品;购物时选择环保袋;用餐时不浪费食物;做好废弃的作业本、草稿纸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等等。
以江豚的保护问题,引导学业交流、归纳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分析保护大熊猫和其他生物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源头在于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保护牛物栖息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人类的退出,而是人类要力争与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堂
总结
[播放视频]
两组公益广告:保护江豚的公益广告、姚明保扩鲨鱼的公益广告等。
请学生谈感受。
[结语]
很高兴同学们能想到采取很多力所能及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真心希望同学能把今天所学、所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学生观看、感悟;
通过两组公益广告.进一步升华学业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牛物多样性的热情。
六、板书设计
借助的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人体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
2、能举例说出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3、知道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
能力目标:1、学会信息资料、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2、在自学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学准备
学生:花生米、白纸;碘酒;淀粉;馒头;熟马铃薯;茄子;莴笋;卢柑。(分别装在八个小塑料杯中)“多幅食物图片”。(课前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预期效果 |
课程引入 | 据调查,我国中学生中有29%的人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食品。但专家指出,洋快餐是导致人们发胖并诱发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4月,中国营养学会颁布了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共包括8条内容: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引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 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实例 | 引起疑问: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引申出食物中营养的重要作用,为本节内容的深入作好铺垫。 |
食物的营养物质 |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格。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巡视指导。 研讨题: 1、你们组所确定的1-2种常吃的食物中各含有那些营养物质? 2、 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是否相同?数量呢?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3)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有什么关系? (4)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归根结底来源于什么? | 学生查阅教课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教师提出的思考题,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对相关内容进行质疑、释疑。 | 1、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掌握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 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源于什么,体现人与生物圈的统一性。 3、 使学生认识到良好饮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4、 在学生研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查阅、分析、团结协作及表达交流能力。体验学习的快感。 |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释问题。 |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举出含糖类、脂肪、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的旁边,并利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 常见的问题。 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 使学生了解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其对肥胖、减肥形成一些正确的认识和看法。 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指导。 | 各小组根据教材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小组间进行交流,对误差大的进行反思。 | 掌握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培育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技能。 |
水与无机盐 维生素的种类, 缺乏时的病症和相应的食物治疗,膳食纤维。 | 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欲望。 组织、引导学生诊断、讨论 结合当地富含维生素和富含无机盐的食物种类,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 |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积极、踊跃通过“医生看病”的角色扮演,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根据角色扮演情况,将相关知识填入P25表1及P26表2。 |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掌握水与无机盐、维生素的种类,及缺乏时的病症 激发学习兴趣。 |
小结 练习 | 小结有关内容 | 积极发言,回忆所学知识。 完成练习, | 使知识得到巩固、反馈。 |
课堂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吃过哪些食物?它们都来自哪些生物?
生:肉、蛋、奶、白面……
生:我们吃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来自植物、肉、奶等来自动物。
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进食呢?
生:食物为我们提供营养物质。
师: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师:每个同学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并通过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把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填入P21资料分析的表格中。
生:(学生写出两种食物,查阅教科书第41-42“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填写资料分析中的表格)
生:写出的食物有米饭、面、猪肉等。
师:指导学生查阅表格。
师:这两种食物中各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它们所占比例相同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这两种食物中都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等六类营养物质。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多少不同。
师:糖类、蛋白质、脂肪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靠哪些食物提供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22页的课文,在书上划出来。也可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划出重点,举出例子,写在书上。
师:巡视、指导学生看书和完成讨论,并给予表扬。
师: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生: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细胞所含物质的来源。
师:食物中含有能量, 这一结论是仅仅靠推测得出的吗?能不能通过实验来测定呢?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请同学们看教材P23页中的插图,你们小组想知道什么呢?
生:小组同学通过看插图并讨论后,提出探究的问题。各个小组的探究问题可能不一样。
生: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
生: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
生:核桃仁和花生仁含的哪个能量多?
师:(让学生明确探究过程中,问题不同,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不同)。
生:各小组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能否作出假设。如能,则各小组积极讨论,作出假设。
师:巡视、指导,纠错。
师:请将课前准备的实验装置向同学们展示,并说出它的优点。
生:(有的用白塑料筒,有的用倒置漏斗,有的用透明的玻璃管,并外套一层铝箔。)
师:肯定学生的制作及丰富的想象力。
师:请各组同学讨论、交流各自设计的探究方案,并按方案进行操作。
生:各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利用谭前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探究。
师:巡视并对探究过程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和对数据的处理。
生: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说出实验结论。
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或改进方案中的一些步骤。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和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生: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主要了解了营养物质中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食物中还有哪些并不含有能量,但对健康也很重要的物质呢?
生:有,如水……
题:为什么水分对我们的生命这么重呢?
生:因为水分是人体细胞的一种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生: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行,废物也只有溶角在水中才能运送出动。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不管是从含量,还是作用来看,水都是我们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所产,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
(以看病的方式,学习无机盐与维生素的知识)
师:要保持健康,只多补充水分可不够。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生: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挑食的赞美,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生:(课前挑选了一名学生以角色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生:缺钙。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呀!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生:海白菜。
生:海带。
生:海中的鱼虾。
师: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师:还有“小患者”愿意上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
生:(气氛活动,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热烈,查食物成分表积极。)
师:(注意引导学生做诊断,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
生:(根据同学的表演和老师的板书,填写表一和表二。
师:除同学们说到的一些症状,还有一位同学,经常出现排便困难的症状,大家觉得应补充哪类食物呢?
生:我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后来我妈妈让我多吃水果和笋子,这种情况就消失了。
生:多吃新鲜蔬菜也可以。
师:为何多吃水果、蔬菜,就能帮助排便呢?
生: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师:纤维素除了能帮助排便外,对身体还有许多好处,所以一些科学家将它称为“和七类营养素”。
(引导学生看书P28-29)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有的同学表演能力非常强,有的同学自学能力也很好,而有的同学简直就是小辩论家,让老师刮目相看。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觉得自己有哪睦收获呢?
生:原来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这么多,这么重要。
师:现在你能说出它们的种类吗?
生:(回忆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
生:我们应该改掉偏食的毛病。
生:我觉得我的胆子比以前大了。
问:为何接种过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体内产生了抗体)回答
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抗体,什么叫抗体呢?阅读课本
(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述:提到抗体我们又可以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抗原
问: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体示意图)
述:由此可见,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前两道防线都抵御不了时,人体学有这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述:这样一种免疫方式和前两种方式不同,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异物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小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概念,两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线)
问:为什么接种疫菌可以预防传染病?思考交流
计划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疫苗接种,这就是计划免疫。
(北京市儿童免疫程序表)
述: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从出生起,就要有计划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问:我国卫生部规定,一岁以内的儿童要接种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国将每个的4月25日定为“全田儿童预防接种日”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附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新旧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活动系统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师明确新教材侧重点并转变教学方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理教材;改革;比较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进行了新一轮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优点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人们关注。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后文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称新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两大系统上的差异,探索新教材的侧重点。
一、地理图像系统分析
彭晓风对图像系统作了界定: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本文将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图画的集合。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根据杨向东对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内容将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漫画、话框,对新旧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1.图像数量多,类型丰富
经统计,旧教材中图片数量为224幅,新教材图片数量为217幅,二者图片数量相差不大且数量多,对图像的运用都很重视。同时,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形式都在两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新教材中还出现了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等,丰富了教材,体现了教材图像的美育功能。
2.新旧教材各类型图像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旧教材中地图、地理景观图、示意图比重均較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观图数量显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旧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分别占图像总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别占19%、48%及10%。景观图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不能亲眼感知真实地理景观的学生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更强。
(1)新旧教材中漫画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画比重增加,在旧教材中漫画占图像总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话框的数量由25幅减少到12幅,减少了一半。旧教材中话框的内容文字表述较为呆板生硬,实际上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没有增强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新教材减少了话框数量,虽然话框的内容得到简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强。
(2)统计图数量少,比例低
新旧教材中统计图所占比例均不高,在旧教材中统计图占图像总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明确具体,科学性与实践性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从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统计图的数量过少则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图文结合,图像、课文及活动三大系统整体性增强
多图结合,随图设问,引导学生按步骤读图,引导学生揭示图片的内在含义,学会寻找不同图像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图像与文字叙述并重,采用图文互补的方式来阐述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因有图像而变得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图像系统与其他两大系统相互联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使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二、地理活动系统分析
根据彭晓风对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内容,将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三个类型,对活动数量的统计得到表,详见表2。
1.新教材活动化繁为简,注重创造力、综合性与兴趣的培养
新教材中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题而旧教材设置了94题。但新教材简化了活动系统,更注重活动效果。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位置”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题合并成了一题,活动的目的是读图并比较我国与图示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体的世界地图,而旧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国家简图,新教材更利于学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对世界形成整体概念。旧教材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分析填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其相对应的新教材第2题要求学生写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写小短文的综合性远远强于填表,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及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行政区划”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题量比旧教材题量少,但新教材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更好。旧教材用严肃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找”来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图文结合,提供给学生简单易学地记住省级行政区简称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邻居,沿线路,按方位,顺口溜”这样的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
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旧教材为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部分)所设置的活动,旧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让学生根据描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问题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施。新教材则简化了活动的难度,文字部分简短并附有长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图,直观简洁。活动先让学生填入长江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再根据示意图分析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性,最后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谈谈看法。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此为新教材的进步。
3.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
旧教材认知性活动占总活动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过了活动总数的一半,说明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中读图思考类与阅读思考类活动比例都增加,而问题思考类活动比例减少,旧教材中读图思考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活动及问题思考类活动分别占活动总数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别占37%、14%及17%,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旧教材中问题分析类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及综合概括能力较弱,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分析,难度过大,活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课文系统采用图像能增强教材直观性,在活动系统采用图像能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因此较多地采用图像和阅读材料则避免了旧教材出现的问题。
4.新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仍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认知和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体验性活动能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旧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16%,新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图像系统设置方面,旧教材的优点在于图文结合,随图设问,图像各具特色且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图像系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比重较大。但统计图比例过低,画框设计仍较传统。新教材传承了旧教材优点,并且增加了景观图比例,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现实性与直观性。
活动系统设置方面,新教材的优点在于读图思考类活动增加,问题设置简洁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增强。缺点在于与旧教材一样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发展,而轻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建议
教材编制时,图像系统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图的数量和比例,画框设计的语言应增强生动性及趣味性。活动系统中应该多设置操作性与体验性活动,问题的设置不要过于严肃与学术化,而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性认知。
地理教學中,教师应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运用教材图文结合以及景观图数量多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图像,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避免干瘪的讲述,通过景观图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通过示意图学习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通过统计图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活动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分类与实践应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06.
[3]张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9(19).
[4]刘宏光.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
[5]李永治.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新特点[J].许昌师专学报,1996(4).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教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计划09-24
八年级上册生物期中试卷11-22
八年级上册生物工作计划07-09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12-21
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运动和行为提纲05-25
鲁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10-08
八年级生物教案济南版07-20
八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10-17
七年级生物教案上册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