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个案咨询分析(共8篇)
摘要:案例介绍了一位工科专业大二女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女生自小家庭经济状况欠佳,母亲在其10 岁时病逝,父亲娶继母并有一个同父异母弟弟,幼时敏感多虑,脾气差,个性强。家人都迁就她,但学业成绩一直很好,自己认为只要学习优秀就能获得好的工作和他人的肯定。进入大学后由于只顾追求学业进步,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宿舍、班级同学常常发生矛盾,与人交往感到不自在和焦虑,因其人际交往缺陷特征明显,宿舍班级同学都不愿与她接触,认为她“自私”、“性格怪”。经诊断和分析,咨询师采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帮助她改变认知方式,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学习构建人际支撑系统的原则与方法,通过人际交往等实践训练增强心理调控能力。经过四周咨询和心理辅导,来访者认知观念与行为方式有了明显改变,进入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活。1.个案一般资料
来访者,晓文,女,汉族,19 岁,大二学生,身高1.60米,体态端庄,眉心略显惆怅。出生农村,家境清贫,母亲在其10 岁时病逝,父亲续娶一后母,育有1 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受成长环境约束,对后母不喜欢,在家中一直脾气较差,但因其学业成绩一直不错,全家都迁就她,父亲长年在外乡工地打泥瓦工,后母在家种田,全家生活、上学等经济来源等主要靠父亲一人供养。进入大学后,老师和同学反映其喜欢独来独往,只顾追求学业进步,自我认为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是浪费时间,不关心周围的人,性格固执并有些“怪行为”:如不顾他人感受常常做出随心所欲影响他人的事情,同学提醒、劝告也不改正。周围人都不喜欢她,久而久之都不愿与其交往。大学二年级开学第四周来访求助。
求助者自述,开学以来明显感觉与意识到大家对自己的回避与厌恶,希望重新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接纳,但自述自己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毫无人际吸引力,自己做的事说的话大家都反感,害怕看到大家看她的眼神,认为“很恐怖”,感受到大家对她的言行举止的排斥与厌恶感。故在社交活动中极度害怕说错话,做错事,与人接触就有焦虑感,一个月来反复出现头痛和失眠现象,感到影响了学习,故求询希望有 改善。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咨询或心理治疗史。无其他不 良嗜好。
心理检验结果: SDS38 , SAS63 , EPQ : N65、E35、P65、L30 2.求助者主诉
主诉:近来焦虑不安,夜间多梦,失眠,白天紧张,焦虑,头痛,疲劳,心慌意乱,虽能控制情绪,内心却十分痛苦,常常在脑中回想自己与他人交往“失败”、“丢脸”的事件,感到自己很孤独,与人交往总是被他人排斥与不喜欢,越来越怕与人交往会发生更不愉快的事,学业受到影响并考虑休学问题。曾多次到医院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
自诉:大二入学一个月以来,发现宿舍与班级同学对自己都很冷淡,对我都不关心,不喜欢我,经常出现以下的情况:当我回到宿舍本来在讲话的同学一看到我回来就停止继续谈话了,我和他们说话也爱理不理我,与大一时关心我很不一样;我曾经尝试在上课时写字条给一些同学,请他们评价我(问他们觉得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好还是不好? 不好在哪里?),他们都不愿理我(不回答),有些男生还认为我很
怪,常用那种流露出讨厌我的“恐怖”眼神看我,还有人说我“脑子有问题”。我平时不太和同学交流,即使交流也是谈些学习上的事情,除了学习我不知道要和别人谈什么,我认为大学生就应该把学习搞好,大一期末考试我考了高分,我想争取评奖学金,这样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学费与生活费),而且对未来就业也很有用。宿舍同学经常说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比如我上完厕所常常忘记关灯,我不是故意的,但是就是记不住;我喜欢学习,晚上常常很晚回宿舍,有时会影响她们休息,但是学习对我确实很重要嘛;她们说的话题我经常听不懂,有些从来都没听过,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回应她们,常常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听;她们对我的一些生活习惯总是看不惯。本来我根本不介意,但是最近我发现大家对我的态度越来越恶劣,我很怕在有人的地方说话,我
感到学习也学不进去了,学了也没劲,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背东西背很久也背不下来了,脑子里老是浮现大家对我的态度,看我的那种厌恶眼神,没人愿意听我讲话,我感到很压抑,晚上睡不好,常常失眠,除了继续学习我就在想怎么办,大家都讨厌我,连老师也不喜欢我,我想是不是该休学一年回家。因为头痛和睡不着觉,老师怕我生病,上周班主
任和我到医院去做脑部CT ,医生说我没有病,班主任建议我到这里来做心理咨询,我就过来了。
特别事件:上周四在实验室做实验,一个女同学想借我的尺子用,因为她曾经借过我的另一把尺子一直没有还给我,我不愿再借给她,所以我就很大声地说:“我不借!”,口气很生硬,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情绪那么坏,当时全班都静下来,大家都看着我,他们都用厌恶的眼神看我,我觉得“恨不得马上钻到地下躲起来”,大家看我那种感觉让我感到很恐怖,紧张头疼,我当时恨不得马上逃走。3.咨询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长时间低头,说话声音有气无力,语调带有疲劳感,常叹气与沉默。父母反映:来访者自幼懂事好强,很在乎学习,学业成绩优秀,只愿听父亲的话,很少与后母、弟弟交流,做事自主性很强,自小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
宿舍、同班同学反映:性格上有“怪癖”,不爱和人说话,和人讲话语速很快,好像“打机关枪”一样,说话时常常表现得很紧张,有时大家不愿听她说(说话快、语言表述生硬等),她还是自己自顾自地说完。很自我、做事顽固,不合群,不愿参与宿舍的活动,还常做一些影响他人的事情,如:每次关宿舍门用很大力气,似乎宿舍里只有她一人而其他人不存在似的;周末早上大家还在睡觉她就大声地起床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过于粗鲁的动作会吵醒别人;强制要求别人陪她去看病;常常很晚才回宿舍睡觉;雨天鞋子沾满泥巴搞得宿舍很脏也不懂处理,叫她搽干净也不理不睬,只顾学习;洗衣服把洗衣泡溅到别人身上也不懂道歉;常常上课时写字条要求别人对她的某些事做评价;大家对她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看不惯提意见,她好像没听到似的,有时改了,过不了多久又回到原来状态。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喜欢她,不愿和她说话,集体出去搞活动也都回避她。4.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当前状态评估
生理与外表: 19 岁,青春期后期。身体紧张,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说话声音有气无力,语调带有疲劳感,常叹气与沉默。白天头痛,疲劳,晚上失眠难入睡。
心理感受:焦虑不安,心慌意乱,虽能控制情绪,内心却十分痛苦,与人谈话感到紧张焦虑,学习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自感下降。
社会因素: ⑴生活事件影响。因其人格存在缺陷,只顾追求学业,缺乏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并且常常不顾他人感受做出让同学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在其人际支撑系统中缺乏良好的接纳与支持,远离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受到了较大的人际压力并产生焦虑感。⑵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家庭经济紧张在外打工挣钱,真正的交流与关心不多,原生
家庭的特殊情况培养了求助者自主性强、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格特征。⑶求助者头脑思维清晰,社会认知功能较好。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分析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相统一,知、情、意心理过程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询行为。人格相对稳定。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求助者病程为一个月,时间较短,学习生活效率虽有下降,但没有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求助者因无法进行良好的人际适应产生的心理冲突明显与现实相关,现实冲突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现实的人际问题而激发,持续时间较短,从她意识到出现问题起至主动求助的时间约为一个月,该问题虽引起求助者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睡眠下降,学业效率下降等症状,但情绪反应还保持在理智控制之下,反应内容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5.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学习与训练相关的人际交往方法与技巧,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减少求助者心理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建立人际支持系统的良好信心。
最终目标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帮助其重整与健全人格,积极重新认知自我与学会被他人接纳与认可。6.咨询方案的制定
6.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识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求助者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关注学业进步而忽视人际支撑系统的构建,从小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理念与技巧,当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日渐凸现,而自己仍然未改变长久养成的只顾关注学业的观念,与人相处过于自我并不顾他人的感受,被朋辈厌恶并逐渐远离同伴圈。当发现问题时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的方法,不知如何突破并改变现有的被孤立的状态,被此焦虑情绪困扰,不能自行解决,加之其家庭经济、家庭教育、社会与自我期望等多重原因造成她的认知系统、行为习惯等长期存在偏差,人格塑造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帮助,长久积累导致产生情绪变化和躯体变化,因此及时采取目标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进行矫正,将会给求助者带来明显帮助。
6.2双方确定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 7.咨询过程 7.1咨询的三阶段:(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7.2 具体咨询过程: 7.2.1 来访1 目的: A、了解基本情况;B、建立良好咨询关系;C、确定主要问题;D、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过程: A、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收集、核实相关资料,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B、做SDS、SAS、EPQ 测验。C、确定咨询目标。
D、与求助者交谈,了解其有关资料,探求其心理状态及改变意愿。E、反馈心理测验结果,并做出初步分析,让求助者了解原因。
F、布置家庭作业:让其自己上网或通过其他信息渠道,自己思考并寻找10条交朋友的法则和益处,了解人际支撑系统对个人人生全程发展的意义,初步判断自己没有朋友同伴接纳的原因,认知追求学业进步与结交朋友之间关系。7.2.2 来访2 目的: A、加深咨询关系;B、寻找调整认知的策略;方法:认知疗法,分析产生焦虑的现象与深层原因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分析原因。
B、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产生人际交往压力的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C、布置咨询作业:减少对学业目标的过度关注,将注意力转移到周围的同伴中,每天分配一定时间观察1-2个同伴(宿舍舍友、同班同学、高年级同学等),记录他们与别人交往、被别人接纳与喜欢的原因(自己分析与判断,强化认知系统中人际交流重要性的认识,感受人际交流给个体带来的愉悦感)。7.2.3 来访3 目的: A、让求助者合理认知人际吸引力产生的因素,如何构建这些良好的因素等。B、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压力。
C、提高人际交流信心,增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与之讨论并充分肯定(总结观察记录作业的发现与自我感受)。B、分析学会交朋友、融入同伴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人际交往压力与焦虑情绪产生与变化之间关系。分析个体产生人际吸引力的因素,探讨如何构建这些良好的因素,引导求助者对自己处理好学业追求与人际交往做出合理、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C、布置咨询作业,增加人际交往实践活动:制定不同主题人际交流话题练习,记录练习结果及他人的反映与自我感受,增强人际交流技巧的实际体验;学习《谈话的艺术》中人际交流中的注意事项与方法;关心同一屋檐下宿舍同伴的生活,力所能及地参与她们的各种讨论,留心观察如发现她们需要学业、生活等方面帮助时及时提供帮助,对她们反馈的问题及时改正并请她们监督,积极改变自己在她们心目中的不良印象。7.2.4 来访4 目的:A、巩固咨询效果。
B、探讨人际交往深层策略及个人发展目标。C、提高人际交流的自信心。D、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认知疗法。
过程:A、反馈作业,给予肯定与人际交流深层效果的指导。B、进行EPQ、SAS 测验,并反馈。
C、调整制定人际深度交流计划,指出未来努力方向。8.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身躯症状消失。经过4周的咨询与治疗,求助者焦虑、自责、头痛、入睡困难等症状已基本消失,整个人开始呈现青年人的活力与朝气。
(2)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咨询效果已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的心理与躯体症状均消失,能够正常进行人际交往,并初步学会了与他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如平等、相互信任、忠诚等)和基本方法(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准确表述自我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见与建议、积极适度地涉入他人的生活圈、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长期保持对友谊维护的热忱等)。
来访者陈某, 男, 20岁, 在校大二学生。来自广东湛江的一个农村。父母务农, 家中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家庭无精神病史。平时生活较为节俭, 无吸烟酗酒不良嗜好。身高约1.65米左右, 相貌普通, 无器质性疾病。自述没什么文体特长, 不怎么喜欢运动, 兴趣爱好是网络游戏和看小说。
(二) 主诉和个人陈述
1. 主诉:
人际关系紧张, 平时有些烦躁, 持续约一个月。
2. 个人陈述:
最近两个月感觉和舍友的关系有点紧张, 尤其是近一个月, 连说话都不想和他们说。同宿舍同学家庭条件都比较好, 平时生活不懂得节约, 觉得自己交一样多的水电费不公平。感觉和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有一次午休时间, 因自己在玩游戏影响舍友午休, 舍友就很大声地说我, 让我心里很不爽。最近两三周的时间只要一见到舍友心情就很烦躁, 只要在宿舍的时间就埋头玩游戏, 感觉和玩家们交流比和舍友交流更实在。正在考虑要不要申请换宿舍。
我从大二开始基本不参加班集体活动, 感觉班集体活动很无趣;感觉大学同学有点虚伪;偶尔会和几个高中同学打一下电话聊一下天。上课想去就去, 不想去就到图书馆看小说或者在宿舍玩网络游戏;觉得自己在这个学校没真正的朋友。
(三) 个人成长史
陈某出身普通农民家庭, 家中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两个姐姐均是读到高中后由于成绩和家庭经济两方面的原因便没有继续升学, 现在均已经嫁人;弟弟在读高中, 成绩中等;父母主要靠务农将四个小孩抚养长大。家庭经济情况一般, 生活较为节俭, 家中也无重大变故。
陈某小学到中学成绩在班里都排在中上, 尤其是英语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列。高考正常发挥本来能考上2A院校, 但由于考试发挥不好, 只上了2B线。高昂的学费曾让他考虑外出打工而不再升学, 但父母和姐姐均坚持让他读书便来到大学。
进入大学后陈某觉得自己没什么目标, 但想着父母供他读书不易, 也基本能按时上课, 大一时成绩保持在本班中等水平。大一未能过四级, 综合测评也仅以一名只差与学校奖学金擦肩而过, 这些挫折使他更加消极, 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和不与同学交流。
(四) 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1. 观察:来访者衣着简朴, 整体着装有些随意和邋遢, 穿拖鞋。头发较乱, 脸色有点苍白, 眼睛有些无神。讲话语速偏快, 内容清晰, 表达清楚, 其中讲到舍友问题时有些激动。
2. 同学反映:陈某除了咨询一些课程通知外, 很少主动与同学交流, 平时吃饭也基本上是一个人去。舍友反映陈某平时在宿舍基本上除了睡觉就是玩网络游戏, 有些时候两三天才洗一次澡, 平时不怎么注重个人卫生。
3. 查阅陈某大一入学体检报告, 得知陈某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无器质性疾病, 无遗传病史。
(五) 评估与诊断
1. 评估
1.1根据资料收集, 该来访者身体机能正常, 学习成绩中等, 可判断其智力水平正常。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 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 个性稳定, 有自知力,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可以排除精神病。
1.2心理测验结果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EPQ-人格测试量表对来访者进行进一步评估, 结果如下:从SCL-90各因子分来看, 除了人际关系因子分较高, 抑郁和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外, 其他各因子分均低于常模。从艾森克EPQ-人格测试量表得分看出来访者性格偏内向, 有轻微不稳定。
2. 诊断
综合分析来访者的症状,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紧张, 轻度焦虑。
3. 诊断依据:
主要症状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 较少与人交流, 轻度焦虑。从严重程度来看, 陈某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 无回避和泛化, 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约一个月时间, 病程较短。
(六) 病因分析
1. 生物原因
从观察和最近体检结果来看, 来访者陈某无明显躯体疾病, 无家族遗传病史和精神病史, 无异常发现, 各方面表现正常。
2. 社会原因
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背负家庭期望, 有些压力;出生农民家庭, 与城市学生经济基础存在差距, 无法真正融入大学同学群体;未能及时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改变;
3. 认知原因
个人农村成长环境使来访者对大学有些认知偏差;不懂得如何面对人际关系危机;
4. 心理原因
陈某个人性格较为内向, 面对问题时多选择逃避, 而不会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 不懂得与人沟通和培养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七) 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1. 咨询目标
根据评估和诊断, 通过与来访者交谈, 制定以下咨询目标:
缓解和解决来访者的焦虑状态, 平缓个人情绪;逐渐减少网络游戏时间, 增加与同学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自身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
2. 咨询方案
2.1咨询原理:
利用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 通过与来访者交谈, 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 (C) , 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 (A) , 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 (B) 进行初步分析”。1进而帮助来访者领悟和放弃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并以合理信念代之, 从而使症状减轻或消除。
具体咨询方法:以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 为主, 体育活动、集体活动、人际支持等作业为辅。
2.1.咨询协议:
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相互高度尊重与信任, 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及咨询内容将得到妥善保管。每周咨询一次, 每次咨询时间约为50分钟, 咨询免费。
(八) 咨询过程
1. 咨询关系建立与诊断阶段 (第1次咨询)
2. 具体咨询阶段 (第2、3、4次咨询)
3. 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5次咨询)
具体咨询过程简要说明如下:
第1次咨询
咨询目标: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初步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及个人成长史, 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和主要问题反映。
咨询方法:摄入性会谈
咨询过程:
(1) 采集资料, 介绍咨询中的相关事宜; (2) 通过摄入性会谈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症状表现; (3) 鼓励来访者宣泄情绪, 不急于否定其想法, 以获取来访者的信任; (4) 与来访者协商, 初步确定咨询方案和安排;
第2次咨询
咨询目标:巩固和加深咨询关系, 分析来访者症状原因, 帮助来访者学会合理评价和放松。
咨询方法:摄入性会谈, 放松训练, 行为训练
咨询过程:
(1) 陈某反馈, “不喜欢人多嘈杂的地方”; (2) 初步问题分析, 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3) 进行放松训练, 让来访者陈某学会肌肉放松法和深呼吸放松法, 减轻其焦虑和烦躁感; (4) 进行行为训练:与来访者陈某一起到校园走走, 走到人多的地方、运动场等, 让他以放松姿态感受身边的人和物; (5) 布置咨询作业:减少网络游戏时间, 尝试下课后与同班关系较好的同学一起吃饭。
第3次咨询
咨询目标:学会识别不合理信念, 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学会自我缓解焦虑烦躁情绪。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
咨询过程:
(1) 反馈咨询作业:谈谈与同学一起吃饭的感受, 陈某感觉“就只是一起吃饭, 他们聊的东西自己很少能插上嘴”; (2) 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不合理的地方, 介绍ABC理论; (3) 进行放松训练, 进一步缓解来访者的焦虑烦躁情绪; (4) 布置咨询作业:回到宿舍主动与舍友打招呼, 尝试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第4次咨询
咨询目标:继续学习合理信念和思维方式养成, 学会一些基本人际沟通技巧;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过程:
(1) 反馈咨询作业:感觉自己和舍友还是有一些共同话题的; (2) 帮助来访者摒弃不合理信念, 真正融入大学生活; (3) 让来访者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赞扬别人和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4) 布置咨询作业:继续与舍友有更多的交谈, 或者与高中舍友聊聊他们现在是怎么与大学同学相处的。
第5次咨询:2012年11月24日
咨询目标:巩固咨询效果, 增强来访者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 结束咨询。
咨询方法:会谈
咨询过程:
(1) 反馈咨询作业:人际关系有所改善; (2) 积极鼓励来访者的进步, 指出其现阶段人际交往技巧还存在的不足, 鼓励其继续保持主动与人交往,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3) 结束咨询, 欢迎陈某继续与咨询师保持联系。
(九) 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主观感受:
参加集体活动之后, 发现身边有好多家庭情况和自己类似的同学, 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好相处的。有时也会与舍友一起玩游戏, 与同学交流也较多。
2、舍友评价:
陈某与舍友开始有些交流了, 交流话题基本还是游戏居多。舍友有时候也会主动和他搭话, 有一次还一起出去打球。
3、班长评价:
陈某对于班集体活动开始比较支持, 像一些主题班会、外出活动等都会参加, 虽然也不怎么主动发言, 但至少能和同学在一起, 已经比之前好些了。
(十) 结语
本次案例因经验以及咨询时间限制问题, 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做得不到位。在合理情绪疗法的运用上比较合理, 达到预期目标。往后类似此类心理咨询可以考虑多一些的行为训练。
摘要: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案例咨询者陈某是一名大二在校生, 与身边同学关系较为一般, 尤其与同宿舍同学关系紧张, 致其日常生活沉默寡言, 沉迷网络游戏, 轻度烦躁焦虑, 症状持续一个月, 原本中等的成绩也开始下降。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本案例通过采用认知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 的运用, 进行放松训练和人际关系训练, 使来访者人际关系有所改善, 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许国彬.高校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M].科学出版社, 2012年第1版:第101-116页.
[2]程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年第1版:第181-206页.
[3]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 [M], 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4-129页.
[4]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年第1版:第88-115页.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咨询 指导
笔者从事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在此以机电专业2010级某班的龚某为例,谈谈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一、基本情况分析
龚某:男,17岁,2010级,进入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成绩中等。2010年6月中考后,成绩未达普高录取分数线,父母都在某机电设备企业工作,所居住的乡镇周围兴起不少机电类企业,因而服从父母的意愿选择了我校机电专业就读。由于自己对未来比较迷惘,入学后第一年的职校生活没有找寻到目标,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但他本人又不甘就此荒废光阴,希望能尽快走出迷途,确定人生目标,选择好人生方向,练好内功,做好就业准备。
二、咨询方法和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与指导——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龚某性格及其爱好,我们先安排龚某填写生涯问卷,了解到:龚某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有所了解,但并不全面;他对目前所就读的专业不确定是否十分满意;对未来没有清晰目标,但认为该专业较有前途;毕业后打算直接工作,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发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科学理论和方法,渴望得到这方面的建议,对本人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
在此次咨询辅导中,笔者告知龚某,职业生涯规划是制订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六个步骤:自我分析、内外环境分析、职业(岗位)选择、生涯目标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具体计划与措施、生涯规划实施、规划评估与调整。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因此首先要求龚某认识自己,告诉他可以运用360度评估法,通过询问老师、亲人、朋友、同学来了解自己人际交往、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二)第二次咨询与指导——自我认知
在第二次咨询中,龚某讲述了从他人那里得到的评价以及自我的评价:平时与人友好相处,人缘较好;关爱亲人、朋友、教师,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缺乏毅力、恒心,以致一直不能成为优秀生;有时多愁善感,犹豫不决,觉得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
在初步了解后,笔者分别运用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GATB)对龚某的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进行测评。通过测评了解到:
1.性格方面:龚某的性格属于外倾感觉思维判断(ESTJ)。根据测评结果分析,龚某做事细致,踏实稳重,诚实可靠,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善于独立思考,也喜欢与人交往,善于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
2.职业兴趣方面:龚某属于社会现实型,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他喜欢实在的工作,乐于使用各种工具和机器设备,适合研究、技术性的职业,适合从事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
3.职业能力方面:测评结果显示,龚某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能专心地办理一件事情并将其做到最好,做重复的事情不会觉得厌烦,工作认真负责。
通过对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方面的探索和分析,龚某对自己有了进一步了解,他本人也认为比较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认为有发展空间。但这个专业所涉及的就业方向有很多,如生产自动机(自动线)的操作与维修技术员,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制造安装与维修技术员,数控机床编程员与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技术员,CAD绘图员及机电产品营销业务员,电工,产品质量检查员等。龚某不知道具体应往哪个方向发展。笔者在第二次咨询结束后布置龚某完成下一个任务:通过人物访谈、网络搜索等方式进行内外环境分析和职业调查。
(三)第三次咨询与指导——确定目标职业及职业生涯路线
在龚某完成了内外环境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安排了第三次咨询与指导。通过调查,龚某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发现,近几年张家港地方经济发展迅速,自己所在乡镇的机电类企业达50多家,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机电技术人员尤其是机电设备维护人员的大量需求。他将自己的目标职业定位为企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人员,并能成为企业骨干,工作内容是电路维修、电路设计、编程等专业工作。要胜任这个职业,他认识到必须掌握电工基本操作技能技巧,掌握机械工艺装备与电器设备的调试与维修技能,具有编制机械工艺规程,设计一般工艺装备和电气设备的能力,具有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本专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环境、自我和职业的探索分析,龚某不再迷惘,他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在此基础上,让龚某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抉择,并且运用SWOT分析法确定一条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龚某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为自己制订了短期目标(2年顺利毕业)、中期目标(5年优秀员工)、长期目标(10年企业骨干);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所处环境,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技术员——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技术部主管。
在确定了生涯目标发展路线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实现目标的行动,就不能达成目标,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因此笔者告诉龚某如何为自己的目标制订具体的计划和措施,并让龚某经过认真思考后,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
(四)第四次咨询与指导——制订计划与措施
在第四次指导中,笔者给龚某一张表格,让他将思考好的计划与措施等相应的内容填入,并一起进行适当调整。(见下表)
根据目标,龚某继续为自己制订了一份详细的执行计划和措施。规划并未到此结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和措施实施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它们会影响到计划和措施的实施。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路线、计划和措施是动态的,是随着变化而变化的。当遇到变化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稍作调整。笔者还建议龚某根据这几次的咨询所掌握的知识为自己再制订一份备选方案,以便更好地主动把握人生,适应千变万化的职场世界。
(五)第五次咨询与指导——反馈与调整
由于有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龚某在第二年刻苦学习,练习技能,顺利通过了维修电工中级考核。如今龚某已走向社会,步入职场,在本市一家机电企业工作,他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技能,迅速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2012年10月获得了维修电工上岗证,提前实现目标。工作表现好,也深得师傅的称赞,这些都令他信心大增。
2013年3月回校时,龚某与笔者交流了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他的想法也越来越成熟,志向也越来越大。他说现在的企业既要技能又要学历,因此他会继续在提高技能和学历方面努力。但他还有更大的梦想——创业,结合他本人的爱好与实际,他对生涯规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提升学历的时间与途径不变,但将获取各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计划提前,准备在2021年获得高级技师资格有了一定管理知识后开始着手创业。笔者告诉他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运用360度评估反馈来进一步审视自己,每一目标实现后要对下一步的主客观环境、条件做调查,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合理地定位职业生涯的方向。
经过规划的龚某已由一个当初懵懂、迷惘的青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目标清晰的有志青年,他对未来更加充满激情与斗志。他知道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但是他不再彷徨、犹豫,只要目标确定,他相信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的。笔者也衷心祝愿他早日实现梦想。
三、案例启示
(一)中职学生迫切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在中职学校,像龚某这样的懵懂少年有很多,他们初中毕业就面临着专业的选择,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职业认知,专业选择大多是服从父母,因此他们带着好奇或是无奈进入了第一年的学习。如果这时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他们将会虚度这三年时光,三年后仍然是带着一片茫然踏上社会,影响到就业。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中考的失败者,不想在就业上再失败一次,因此需要老师为他们指点迷津,为成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职业规划师。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正确定位、获得事业成功的有效方法,但职业学校缺乏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职业规划师。因此,学校应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尽责、专业、有能力的职业规划师,为中职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辅导,使他们能早日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这盏明灯照亮自己的前程。■
案例介绍(胆小躲藏)
王某,女,初二学生。父母文化水平,该生身体瘦小,说话慢,动作慢,胆小。,经常无缘无故地躲藏起来,任凭家里人有多着急,不找到她,她绝不会自己出来。找到后,问其原因,就是不吭声。搞得父母,老师非常费解,而且替她担心。
案例分析
王某从小体弱,常被别的孩子欺负,父母教给她的应对策略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只要看到她与别的小孩一起玩,怕她又受欺负,母亲就会赶紧把她叫走。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打理一家太阳能店,无暇顾及王某的生活。除在校外,她几乎是一个人独处,父母很少和她沟通,对她的关爱也非常少。她放学回家,就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性格变得非常内向。于彩说话慢,动作慢,她的母亲对她的表现很不满,经常当客人的面叫她“木头人”,后来弄得老师和同学也叫她“木头人”。王某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自己的父母,没有一个能和她亲热的,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而在学习上特别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这又遭来了同学的耻笑和老师的不满。王某非常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但均未实现。一次偶然,她没和家里人招呼,就和一位亲戚回去了,这使得她母亲和老师非常着急,连夜到处寻找,父亲也连夜打车回来参与寻找。找到后,母亲早已哭成了泪人儿,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而王某此时心理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是她意外的收获。此后,王某在孤独难耐的时候就会躲藏起来,让父母,老师寻找她。
辅导方法
长期以来,王某由于得不到家人足够的关心,心理一直处于抑郁状态,她选择了采用躲藏的方式,以引起别人的重视,从中得到心理满足。而今天,在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原理后,我们再也不能呵斥她,她首先需要的是同情和关怀。因为性格内向的孩子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主动接近她。我找王某进行了两次个别心理辅导,详细了解,询问了她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我向王某坦诚表露了自己,说是平时还不够关心她,同时也如实分析了她这样做带来的危害。并再三启发她:有想法,有事情不要闷在心里,要告诉父母,告诉老师,学会倾诉。由于对王某的理解,关心,王某对我有了好感,好几次都主动找我说些“悄悄话”。
1、实施了家庭辅导,提高家教水平,这个案例显示,家教的失误常给孩子的发展酿成苦酒。一般父母认为,只要给予孩子吃,穿,玩,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但他们忽视了孩子最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帮助。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同情和关爱,可还没等孩子把要表达的意见说出来,就遭到父母的厌烦,呵斥,这样,孩子还有什么心里话能对父母说的呢 诚然,家长生意忙,再忙也不能忽视对子女的关心。因此,我们和家长诚心诚意地交谈了这些问题,并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家长表示后悔,很感激学校对孩子的关心,并一再表示要改变以往的家教方式。其父借去几期《莫愁》家教杂志,说,“要好好看一看”。其母在随后的日子里,经常主动来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2、实施了体育疗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王某从小身体虚弱,自我感觉不如其他小孩,害怕和其他小孩交往。我们除督促她上好体育课外,还由体育老师根据她的情况专门设计一个体育治疗方案,以引起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她自觉参与体育活动,并按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她在体育活动中良好的心理品质。
3、实施了交往辅导,培养自尊,自信。长期以来,王某处在一种心情压抑的状态。她长得瘦小,学习成绩不好,说话慢吞吞,很少与人交往和沟通。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她缺乏自信,更谈不上自尊。这次在交往辅导的过程中,必须帮助她恢复自信,培养自尊。(1)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对于她的反应迟钝问题,在给她讲作业时,尽量的启发她,给她多做些她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谜语,还有做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并在游戏中给予鼓励,让她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她的反应敏捷起来;(2)把班组中最热情的小娜换成王某的同桌,以此来感染她,带动她;(3)让她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让她和大家一起玩,使她真正感受到大家一起玩比一个人玩快乐。辅导方法
(二)求助者的主述及主要问题 情绪焦虑,痛苦,无助,学习能力下降,对未来不确定感。核心问题是“解决当前的经济压力”。两个月前求助者3000多元的存款在校园内被骗,事后出现失眠,无食欲,焦虑,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判断问题,情绪低落,愤怒,自责和羞耻。她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是危险,成都人不能信任,自己不幸,这样的事会给家庭带来羞辱,目前及今后的生活不可控,四处找工作影响学习,经济压力打乱了日常生活,对今后能否继续上大学不确定。一个人时,她眼前常会出现骗子的画面,梦中会有事件的一些场景出现;下晚自习时害怕一人单独走回宿舍。
(三)心理咨询师的发现 精神状态:求助者走进咨询室与咨询师打招呼时面带微笑、情绪稳定,温和,胆怯。衣着整洁朴素,在当时的气温下穿着过于单薄。语言流利,思维正常,声音小,回忆中表现出恐惧。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有过分内省的人格倾向。认为给家庭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带来耻辱,应自己打工弥补,但打工受挫,感到无助。社会功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与宿舍部分同学相处得渐渐格格不入。生理状态;躯体情况正常。
(四)心理诊断与评估 诊断;通过观察和交谈,诊断求助者为应激性相关障碍。
诊断依据;①有应激性事件; ②事件之后出现的心理、行为反应;③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精神障碍。安全性与自杀危险评估:极有可能在出现被欺骗等类私危机事件,存在自杀危险。评估依据:求助者在找工作受挫,感到绝望,无助时,曾突然站到疾驰的出租车前,想一死了之。求助者在徒步独自找工作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可能被欺骗和被利用的环节。
(五)咨询过程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在咨询开始时,通过积极倾听技术,即以真诚,接纳,理解,尊重,关心和宽容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长时间交流,沟通,耐心倾听求助者对事件细节和感受的详细讲述,以充满关注的倾听和简短的对质或询问促使求助者重新回到真实的事件中。在了解真相的基础上,及时肯定求助者在处理这件事情中的合理决定。缓解求助者对自己和对咨询师的疑虑,让自信琢渐回到求助者身上。通过交流使求助者相信咨询师会同她一起面对这件事,让她看到在事情发生后,有许多人都在关心和支持她。
2.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经共同讨论确定目前先需要解决求助者的经济问题。
3.纠正认知,探讨资源,寻找最合适解决方法
(1)情绪支持、认知纠正。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非理性的认知,通过分析,求助者看到靠自己找工作,解决目前的困难是不现实的,这不仅造成了生活混乱而且使自己心理上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指导求助者选择有效的方法,寻求支持,尽快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
(2)寻求可以获得的资源。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使求助者能够有更多选择解决问题方式的机会。
(3)行为指导 在尊重求助者意愿的原则下,共同研究求助者向其舅舅说明这件事的具体步骤,内容,会有怎样的结果及应对细节等。
4.效果评估 咨询师评估:咨询结束,求助者变得开朗,活跃起来,语速加快,不在拘束,显得轻松而有信心.求助者自评:经过心理咨询,自己一定全力考好期末考试,争取不“挂”科。5.咨询结束 与求助者讨论危机事件中的得失,周围人们对求助者的评价和态度,包括对成都人的看法等,与事件直接相关又影响求助者心理和生活的主要因素。让这次危机成为求助者的一次成长机会。结束咨询。
(六)讨论与提示
1.心理、社会因素在本应激相关障碍发展中的作用从小的生活环境,家长的希望与教育方式,使求助者对真实的社会生活了解甚少,没有承担过学习之外的压力,从而在事件中简单地相信了“北京大学研究生西部开发调研”的谎言,加上年龄和阅历的原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事件后出现应激相关障碍.家庭经济不很宽裕是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个案中应激相关障碍的认知、行为特点事件发生后,由于非理性的认知,当事人选择了不现实的行为,致使再次出现受伤害和自杀的危险。
认知偏差:①道听途说家乡“一男青年被抢后无法在村里生活”,认为人们也同样不会接纳自己和家人,感到羞耻; ②不了解工作的困难,遭遇挫折,导致无助、绝望; ③对父母的承受力估计过低。
行为异常:事件发生后没有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利用全部课余时间,在自己陌生的城市单独徒步四处找工作。不愿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告知家人。
劳教人员李明樟,32岁,未婚,高中文化,抚州市乐安县人。因盗窃被劳动教养一年,2进宫。
二、该学员入所后表现: 经常
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头痛,食欲差,伴睡眠障碍三月余。
个人陈述:8岁时父母亲离异,是母亲抚养自己长大。四年前,我开始吸毒,花光了母亲买断工龄的钱5万元。从小就记得母亲有胃病,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患胃癌去世的消息,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长大,母亲对我的关爱历历在目,是我吸毒而花光了母亲的钱,导致母亲无钱治病,母亲死时我也没能给她送终,我对不起母亲,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母亲有钱治病,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从我吸毒这几年来,母亲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我想戒毒,戒毒后多挣钱让母亲过点好日子,可现在母亲不在了,我连尽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现在只要看到别的学员接见,我就会想起母亲来看我的情景,我就心慌,紧张,出汗,十分痛苦,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胡思乱想,劳动时也老是出错,因损坏劳动工具还被惩罚。三个多月来,我紧张、痛苦、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又没有精神,不想吃饭,有时还头痛,觉得自己是活不出去了,同组的学员、老乡和大队干部不断地安慰我,当时心情会好些,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又回到痛苦之中。我想是心理出问题了,所以前来咨询。(在大队民警的陪同下前来咨询)。
求助者姚某,性格内向,做事认真,2006年1月到我大队改造以来,遵守纪律,劳动积极,学习认真,共获减期32天。2007年2月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姚某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和劳动;4月中旬以来姚某表现更为突出,整天无精打采,晚上两三点钟查班时,常发现他在过道上走来走去,难以入睡,行为失常;在习艺劳动中不按操作规程劳动,加工的产品合格率低,还损坏生产工具四次,大队民警、民管会成员、班组长找他谈过多次,效果不大,现在不能正常参加日常的教育学习和习艺劳动。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洁,面容消瘦、憔悴,一直低着头,目光有些呆滞,不能正视别人的目光;求助者身体健康,未发现患有其他疾病,性格内向,最近很少与其他学员交往,大队民警评价他做事认真,业余爱好较少,极少主动参加大队组织的文娱活动。自从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求助者一直处于痛苦、后悔自责、焦虑不安之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无家族精神病史。心理测验结果
90项症状清单(SCL-90)人际关系敏感2.5、焦虑3.2、抑郁2.4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3分(标准分66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8分(标准分60分)
四、评估与诊断
本案例资料来源可靠,情况属实。
(一)据临床资料分析,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评估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自责、紧张、焦虑。
2、生理状态:睡眠障碍、食欲差,头痛、心慌、出汗。
3、社会功能状态:与学员交往少,不能参加正常的教育改造活动,习艺劳动效率明显下降。
4、心理状态评估,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该求助者意识水平降低,心理自控力下降,自信心估计过低,社会交往降低。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偏差。
(二)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三个多月,已经出现了泛化、回避、影响社会功能,已经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3、根据求助者的内心受到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
义,具有道德色彩,且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心理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
5、最终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五、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男性,28岁,有三年的吸毒史。
2、社会原因:(1)父母离异,处于单亲家庭,儿童、少年期间缺乏父爱,(2)有三年的吸毒史,(3)社会交往少,(4)母亲的病逝形成较强烈的道德观念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形成构成直接的影响。
3、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1)错误的认知:自己因吸毒花光母亲的钱,导致母亲死亡,对不起母亲。(2)错误评价:我是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活不出去了。3)情绪方面的原因:受情绪低落、焦虑、紧张、自卑自责的困扰,自己不能解决。4)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六、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的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人格相对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即心理冲突没有变形,可以排除神经症。
七、制定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诊断、分析,通过与求助者姚某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改善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责等不适情绪,改善睡眠。
2、改变错误认知,纠正错误评价。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改变其错误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树立自信,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
(四)咨询方法的具体方法、原理和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简要地说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理性观念,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改变错误认知,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些非理性观念有三个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
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如求助者说:“我不吸毒而用母亲的钱,母亲就不会患胃癌去世”。
2、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制定它的好坏一样。如求助者:“我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
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如:我活不出去了。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持非理性观念的人们一旦陷入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
八、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共一次 2007年5月11日
1、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3)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4)介绍心理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
2、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3、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做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向大队民警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该求助者的异常表现情况;本着尊重、热情、真诚的态度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采用会谈法与求助者交谈,收集
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成功地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该求助者逻辑思维清晰,领悟力较强,咨询师直接对其讲解了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原理,指出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是其思维方式、信念的不合理,使他陷入情绪困扰状态。咨询师具体讲解了ABC理论中A代表发生的事件,B指人们对发生的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4、家庭作业:运用ABC理论,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1)具体找出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B是什么?(2)找出这种想法有什么证据?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共三次 2007年5月18日
1、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不良认知,求助者应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求助者自己找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母亲有钱治病,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不能找出足够的证据来否定这一信念。咨询师肯定了求助者找出的这一不合理信念。分析:母亲生病是疾病发生的必然结果,这是谁也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肯定的,因吸毒导致母亲无钱治病而产生的后悔情绪是适当的、合理的;若我不吸毒,母亲就不会患病,不会去世,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一个有罪的人,这是不合理的观念,是一种糟糕至极的想法和绝对化的要求。使求助者陷入情绪困扰之中,产生自罪自责,焦虑不安等不适情绪及头痛失眠心慌等躯体症状,求助者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是由自己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她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思维方式,才能减轻或消除症状。咨询师为了检验求助者是否真正达到领悟,并要求姚某分析他自己的问题,让他举例来说明问题的根源,作为家庭作业给求助者回队完成。2007年5月25日
1、目的:进一步寻找求助者心理问题发生的认识根源。
2、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求助者自述通过寻找问题发生根源,进行了反复自我审查,觉得心情轻松了许多,尤其是自罪自责心理明显减轻,但还是为母亲生病去世而遗憾惋惜。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咨询师针对这一不合理的信念,告诉求助者这属于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这是对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就会导致自卑、自责、自弃的心理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4、家庭作业:(1)要求姚某回忆自己吸毒前母亲患胃病的往事,分析是否自己不吸毒母亲就不会患病,自己吸毒与母亲生病去世的直接联系。
(2)要求姚某以自己吸毒的经历为基础,分析毒品的对个人、家庭、社会有那些危害。2007年6月1日
1、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不合逻辑的,是没有根据的,学会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1)会谈(2)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选录咨询过程中的对话(求助者简称“求”,咨询师简称“咨”)求:母亲从小对我很好,自己舍不得吃、穿,都要给我最好的关爱,而我却去吸毒,花光了母亲的钱,母亲无钱治病去世了,对母亲来说我没有资格做她的儿子,我对不起母亲,我有罪,母亲生病我没有照顾她一天,现在想尽点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我真没用。
咨:作为一个女人要将儿子抚养长大,确实不容易,可以看出你母亲是一位称职的母亲。求:嗯!(点头)
咨:作为一个称职的母亲,是否应该将儿女抚养长大? 求:嗯„„,是的(点头)。
咨:你能说说判断母子关系的标准是什么吗? 求:嗯„„,是血源关系。
咨:你血管里流的是母亲的血,不管你如何评价自己,你都是母亲的儿子,是这样吗?
求:(点头)
咨:你母亲得了胃癌,这与你吸毒用光了家里的钱有多大关系呢? 求:我也看过相关的书籍,癌症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早期诊断也很困难,也可能在我被送劳教之初就形成癌症了,这好像确实与有钱无钱没有多大关系。
咨:既然受目前医疗水平的限制,癌症的早期诊断很困难,母亲的生病与你个人的行为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你又凭什么说你是一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呢?(指出求助者的主观臆断)
求:嗯„„好像是的,可是我不吸毒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咨:你不吸毒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你有证据吗?你相信有钱就能让癌症患者生存下去吗?
求:嗯„„我也没有什么证据。我也宁愿相信母亲在我吸毒之前就患有癌症,但我毕竟因吸毒而用光了家里的钱,让母亲无钱治病啊!咨: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肯定的,你能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很不错,你能说说你目前处在什么环境,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吗? 求:我很后悔自己怎么去吸毒,我来劳教戒毒也是我母亲的意愿,她希望我能戒毒,好好的生活,她来这里接见一次就讲我一次,我明白了,我应该振作起来,好好改造,不应该这样。
咨:好极了,你能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和以后应该怎样做,真不容易,那你还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吗?活不出去吗?
求:这„„,我好像自信多了,就为母亲最后一次来接见时叮嘱我好好改造,以后成一个家,好好生活的“遗言”,我也要努力改造,出
去后彻底远离毒品,让母亲在九泉之下高高兴兴。
咨:你真棒!你已经学会了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学会了用理性思维取代自我责备的思维。
4、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答如下具体问题:(1)找一找自己曾经有过的不合理信念;(2)这个信念是否正确;(3)找出使自己得出这个信念是错误的结论的证据;(4)能否通过自己的辩解,改变一些对自己错误的评价和看法。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共一次 2007年6月15日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维,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
(2)学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求助者拥有较现实的、较理性的、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
3、过程:这次求助者前来咨询时,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自述通过上次与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辩论以及家庭作业的实践反思后,收获很大,心理感觉轻松了许多,感觉生活还是很有希望的,已经正常参加学习、劳动一周了。为了进一步帮助求助者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观念,继续探索与本症状无关的其它非理性信念,使求助者学习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心理测验结果
SCL-90:人际关系敏感 1.7、焦虑1.8、抑郁1.8。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2分,标准分52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0分,标准分50分。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情绪低落,焦虑、紧张抑郁等不适情绪明显好转,自罪自责消失,无头痛、无失眠、进食情况正常。
(二)大队民警的反应:与学员的沟通交流明显增多,学习、劳动、日常生活规范能达到大队要求。
(三)社会功能状态:人际关系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规范,改造态度端正。
(四)咨询前后二次心理测验结果比较:症状明显减轻。
项某, 女, 16岁, 温州某幼师专业学校学生, 智商属正常水平, 专业成绩较好, 文化课成绩一般。在她初一那年, 父母离异, 她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 外婆外公家庭经济条件很好, 又怜惜她缺少母爱, 非常溺爱她, 包容了她的一切。她很少接受是非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正面教育, 导致项某幼小的心灵中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所以说谎的行为,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成因分析
缺乏全面的“爱”
据项某的口述和她外公外婆的言谈, 上初中以前, 她在家庭中缺少父母的疼爱, 得到的是祖父母的溺爱, 这种不平衡的爱几乎占据了她的全部情感世界。在学校, 她缺乏教师的关爱, 缺乏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友爱。在社会上, 她缺乏朋友之间的真爱。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没有感受过适度的爱, 就不会有对他人的爱。
自尊心受挫, 丧失了自信心
“自尊心是个体要求自己与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的一种心理倾向。”项某从上初中开始就经常受到教师的责骂, 同学们也鄙视她, 把她当成坏学生, 排斥她, 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为了找回自尊, 她就开始说谎, 用美丽的谎言来逃避周围人的斥责。但适得其反, 谎言总能被拆穿, 结果人们对她更不信任。渐渐地老师和同学们对她失去了信心。外公外婆对她也开始产生怀疑, 确认她在说谎后, 也不再相信她, 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 项某彻底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完成任务去实现目的。”在访谈中, 她说:“我一遇到事情总觉得自己做不好、或者不会做而根本不去尝试, 最后, 怕人知道后没面子, 就编些谎话, 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由此可见, 撒谎是人们为了逃避惩罚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机制。所以, 对于孩子的错误一定要谨慎对待, 切勿滥施惩罚, 一旦惩罚不当, 就会导致孩子说谎。
物质欲膨胀,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项某从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在物质生活上有求必应, 而精神生活却很匮乏。她从小就没人告诉她什么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 不自觉地做了像说谎等不该做的事情, 渐渐地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而这些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加之其祖父母对她非常娇惯, 总担心孩子受委屈, 一味地袒护她, 从未真正教育过她, 而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们又排斥她, 使她从小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做事情只凭感觉, 为所欲为。做错了就说谎进行遮掩。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物质占有欲, 常常编造谎言来骗取别人的信任, 以获得钱财用于自己消费。
引人注意、相互逗乐的心理在作怪
项某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重视, 有些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好学生身上而忽视了所谓的“差生”, 家长忙于工作而忽略对她的关心和教育, 因而导致了她产生遭到冷落的感觉,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故意说谎。为了排除自己的孤独, 证明自己的存在, 有时也会说起谎来。项某有时会对好友说一些逗人的谎言, 相互取乐。因为她心理空虚, 感觉生活很无聊;以说谎为幽默, 经常在同学之间通过说谎来娱乐;有时由于学习压力较大, 在课余时间里与其他同学通过说谎来调剂一下气氛, 以减轻学习的压力达到放松的目的。
个案的启示
项某经我校的教育转化, 说谎行为有了很大改变。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重要作用, 现在大多家庭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子女无原则的迁就与娇纵, 势必产生溺爱, 这种爱对孩子身心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小洞不堵, 大洞难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孩子的小毛病必须及时纠正, 否则势必养痈成患。
经常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教育他们说实话、做实事, 在家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在社会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少年, 在学校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学生。对说谎的学生, 教师和家长应诚恳对待。没有搞清问题之前不要以极不信任的态度追问, 在弄清确实是谎言之后,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并对其动机表示理解或以幽默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教师或家长在为他惋惜, 使之从中领悟说真话的可贵。要鼓励学生承认自己说了谎言, 对勇于认错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不要歧视他们。批评要多注意策略, 防止产生不良后果。
关键词:完形疗法;空椅子技术;社交恐怖症
一、空椅子技术简介
(一)什么是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完形心理治疗常用的一种技术。其本质是一种角色扮演,是使来访者的内射外显的一种方式。此技术运用两张或多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再换坐到另一张或几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让来访者所扮演的双方持续进行对话,以逐步达到自我的整合或者自我与环境的整合。空椅子技术在帮助来访者宣泄、整理内心积压的情绪、想法、压力,以及了解来访者未谈及的一些信息方面非常有用。当我们的治疗陷入困境,无法取得进展时,运用空椅子技术,往往能带来峰回路转、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空椅子技术的形式
1.倾诉宣泄式
来访者可以把内心的未完成事件,例如想对某人说,却没机会、没来得及说,或不便直接倾诉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对曾经伤害、误解或者责怪过来访者的人,也可以通过对空椅子的宣泄、指责,甚至谩骂,来发泄郁积在内心的负面情绪。
2.自我对话式
当内心有两个势均力敌的矛盾成分时,可以让来访者自我冲突的两个部分展开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整合。如来访者认为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引起了不好或者严重的后果,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和自责心理,此时可让来访者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内疚感。在来访者面对各种选择难以下定决心,或处于人生十字路口不知将何去何从时,也可以通过与自己对话,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他人”对话式
来访者可以通过空椅子技术进行自己和“他人”的对话,从而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谅、理解或宽容别人的来访者,通过与“他人”展开对话,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另外,对于存在社交恐惧,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的来访者,通过模拟人际交往的场景,可以让来访者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减轻恐惧和焦虑,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三)空椅子技术的操作步骤
1.向来访者简要说明空椅子技术。
2.制作标签。用尽可能简洁的词或字,代表冲突的自我的两个部分或自我与他人,分别写在两张纸上。
3.摆放椅子。选择两把相同的椅子,面对面摆放(它们之间的距离由来访者自己决定),咨询师坐在两把椅子的正中间。
4.选择开始(由来访者自己做主)。让来访者把写好的两个标签分别放在两把椅子上,并选择其中一把椅子坐上去,把标签拿在手里。此时咨询师也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手里拿着纸和笔。
5.放松、想象。请来访者闭上眼睛,保持舒服的坐姿,注意自己的呼吸,慢慢地深深吸气,缓缓地呼气,全身放松,让来访者完全沉浸在标签所写的理由或角色里。
6.开始对话。此时咨询师需要记录来访者所说的话,用余光看来访者,不要与来访者有任何交流,以免影响他。
7.换身份。让来访者坐到另一把椅子上,拿起那张椅子上的标签,做深呼吸,放松下来,整个身心沉浸在这把椅子所代表的全部理由或角色里,即重复第5、6步。当来访者说完,咨询师要问:“还有吗?还想坐到那把椅子上去吗?”如果来访者还需要表达,可以是一个来回反复的过程。咨询师对来访者坐在同一把椅子上说的话,要记录在同一栏里。
8.结束后的交流讨论。不需要与来访者谈及记录的每一句对话,可以这样说:“刚刚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有什么感受吗?有什么想说的吗?)”要相信来访者有充分的内加工能力。
(四)空椅子技术的注意事项
1.有的来访者很激动,坐到椅子上放松不下来,情绪难以平静。要等来访者平静下来,可以理性思考的时候再开始。
2.咨询师不参与对话,并让来访者只代表这把椅子说话,确保陈述不混乱。
3.当让来访者坐到对面代表另一方的椅子上去的时候,有些来访者不愿意坐过去,这时,可以对他说:“并不是要你成为他,而只是要用这种方式,去体会一下心灵和心灵之间的对话。”
4.在与他人对话时,需要营造好氛围,让来访者充分想象对方就坐在眼前,引导来访者作细致的想象,包括对方的五官、声音、发型、衣着、身体姿势等,就像真的看到了对方就在眼前。
5.在反复更换身份的过程中,常会遇到来访者有很多情绪反应,如哭泣、将陈年旧事翻出来、难以控制等。咨询师要保持平静和坚定,因为此时来访者需要的是力量,而不是被安抚。一个有力量、坚定的咨询师更有价值。
6.不关注来访者选择的结果。
7.记录的内容,如果来访者需要,可以让他自己抄一份拿走,把原件留在咨询室备案。
8.空椅子技术大约40分钟结束,如果来访者还有很多话没说完,要择机叫停。可以说:“好,今天先到这里,我们谈论了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谈完,但我想你有了一些思考。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下周我们继续,好吗?”
9.有的来访者在最后会说自己知道怎么选择了,咨询师一般不鼓励来访者仓促地选择,可以先作一个描述性表扬:“在刚刚的过程中看到你这么认真努力地从各个方面来思考问题,看来你已经理清了思路。如果你愿意试一试让这样一个选择再保留几天的思考,那么对这个问题可能就更慎重了。”
二、个案简介
(一)一般资料
林某,女,24岁,未婚,某国营企业财务人员,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生理功能完好。父母均为国企高管,家庭经济优越。自幼学习成绩良好,大学毕业后由父母安排进入国企。从小胆小、羞怯、敏感,性格内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nlc202309020345
主诉:在聚餐的场合感到焦虑,一说话就紧张、脸红、冒汗、呼吸急促。
个人陈述:两年前进入现在这个单位,平时在工作中较少与同事交谈,经常是在工作中有必须沟通和交待的事情时,才不得不与同事交流。每当遇到与同事聚餐的场合,就感到特别紧张、焦虑。尤其是在大家围坐在宴席前时,其他同事都欢畅地交谈,而自己却总是沉默寡言,显得格格不入。也想参与谈话,但一开口就觉得紧张、脸红、冒汗、呼吸急促、轻微颤抖。为此常常在会餐场合缄默不语,事后又感到懊恼、沮丧、抑郁、焦虑。
(三)诊断
本案例中的来访者对多人共餐桌吃饭、聊天的社交场合感到紧张、恐惧,不敢开口说话,怕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一开口则会脸红、心跳、呼吸急促、轻微颤抖。在其他社交场合,没有明显恐惧的感觉和异常。症状持续近两年。诊断为对特殊场合恐惧的社交恐怖症。
三、咨询过程
(一)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根源
针对来访者与同事聚餐时的紧张和焦虑,寻找其在成长过程中这种在特殊情境下产生紧张感的诱发事件。来访者记起7岁一次与父母同桌吃饭时的感觉。当时父母刚大吵了一架,脸色都很难看,互不理睬对方,一声不响地埋头吃饭。他们也没有理会当时年幼的来访者,一句话也没跟她说。一家三口在充满沉闷和怨气的氛围中吃饭。当时来访者心里忐忑不安,很想说一些话来安慰父母,让他们不要生气,但又不敢说,每次想开口却都把话吞了下去,怕被他们责骂。年幼的来访者当时感到自己很没用,口才不好,不会说话,无法给家里制造快乐的气氛。一顿饭下来,她一直处在焦虑、紧张、不安和自卑当中。自从那次以后,来访者变得不爱说话,特别是在与人聚餐时,很少说话,总担心自己说不好,让人生厌。两年前大学毕业,进入现在这家单位,在与同事会餐时,一说话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汗、脸红,症状越发严重。
(二)采用空椅子技术进行干预
经过前期的咨询,了解到来访者的症状与童年时一次与父母同桌吃饭时的负性情绪体验有关。针对来访者的情况和症状特点,适合采用倾诉宣泄式的空椅子技术进行干预。让来访者对曾经在不自觉中伤害过她的父母,通过对空椅子的倾诉、宣泄,发散郁积在内心的负性情绪。
先让来访者摆好三张椅子,把写上自己的名字、“父亲”“母亲”的标签放在三张椅子上。让来访者坐在写有自己名字的一张椅子上,另外两张椅子当作来访者童年时的父母,引导其进入当时的事件状态,并与父母对话。为了营造真实的气氛,诱导来访者投入其中,咨询师告诉来访者,她的父母就坐在这张椅子上,详细描述父母的表情、动作、声音等。要让来访者感到父母是真实地坐在她面前,使来访者有话可说。咨询师还要提醒来访者要设身处地地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来访者在扮演角色时,不要用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话,而要用第一人称说话,并且要尽量去模仿父母的声音和动作。只有这样,来访者的体验才能够深入,获得的领悟也就比较深刻。
咨询师:现在请你轻轻地闭上眼睛,做深呼吸,让自己的呼吸越来越慢。你感到非常舒服。现在,去想象你的父亲和母亲就坐在你对面的椅子上,看清楚他们的样子,看清楚他们的发型、他们的穿着、他们的身体姿势,看清楚之后就示意我。现在,把你的全部感觉都沉浸在自己的内心。在心里,你有很多很多话想对他们说。等你想好后,就用“我”和“你”来对话。你可以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全部对他们说出来。
来访者:看到你们那么生气,我好想说些话来逗你们开心,但是我很笨,不会说话,我怕自己说多错多,怕你们听了我的话反而更生气。我真的不想看到你们这样,你们都不说话,气氛好沉重,我好害怕。我真的很没用,不会制造气氛,让这种情景一直持续下去。这顿饭吃得好辛苦,我感到都要呕吐了。
咨询师:还有吗?没有了。你做得很好,现在,你可以坐到对面的其中一把椅子上去。请你闭上眼睛,深呼吸,充分放松,每次呼吸都可以感到身体更加松弛。好极了。现在想象这一刻你就是父亲,用心去体会他的内心,当你感觉清楚了,示意我。现在,把注意力放到对面那把椅子上,看清楚坐在对面椅子上的××(父母对来访者的称呼),看清楚她的五官、发型、衣服,看清楚了示意我。好,现在你的内心充分感受到了父亲的内心,父亲有很多话想对××说。在你感觉很清楚了,就可以开始说你想说的话了。你可以看着她。刚才听了××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现在想对她说点什么?
来访者(扮演父亲):孩子,我不知道你当时是这种感受,没想到你会那么敏感,心思那么细腻。我和你妈妈当时吵了一架,我们都在生对方的气,所以不想说话,希望通过沉默来使彼此的心情平静下来。是我们忽略了你的感受,当时你还那么小,我们没想到会因为我们的言行吓着你。其实你一直都是个乖巧聪明的女孩。当时的情况不是你的错,你不需要承担缓和父母争吵的责任,你不需要自责。
咨询师:好,你做得很好。现在,闭上眼睛,想象这一刻你就是你的母亲(重复放松和想象的过程)。好,你可以看着她。刚才听了××对你说的话,你现在想对她说些什么?
来访者(扮演母亲):宝贝,是我和你爸爸不好,只顾发脾气、吵架,然后又很长时间沉默。当时肯定把你吓坏了。我们不是故意的,不知道这样做会伤害了你。对不起。在我和你爸爸心目中,你是最伶俐的女孩儿,很小的时候,你就很爱说话,口齿比很多同龄的小朋友好,说话又甜,很会哄大家开心,我们都以你为荣。你当时不敢说话劝爸爸妈妈,是因为你担心会遭到我们的责骂,担心你的话起不到效果。你不知不觉中把爸妈吵架与和解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了,所以很紧张,因为太紧张而影响到表现。宝贝,妈妈再跟你说,那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责任,你其实口才很好,很棒的,不要为了那次的事件而掩盖了你的真实水平,把优点发挥出来,大胆地说,大胆地与他人沟通,知道吗?
咨询师:好。现在回到你自己的位置,你还是现在的你。在你听完刚才父母对你说的话后,现在的你想同他们说些什么?你可以面对着他们说给他们听。
来访者:爸爸、妈妈,我一直想着是我没用,当时没有胆量说些安慰你们或者哄你们开心的话,才使你们这样生气。同时我也感到你们不跟我说话,是因为我口才不好,不喜欢我。因此我一直都很自卑,对自己当众说话很没信心,特别是在与大家一起吃饭的场合,一句话也不敢说,怕没说好被别人耻笑,被别人看不起。现在我知道了,其实你们当时是因为心情不好才这样,并不是因为我的表现不好。我当时还小,就算没有发挥口才成功地开导你们,也不是因为自己不擅言辞,而是因为当时你们的心情确实很差,就算是其他人,也很难做好这件事。而且对于一个小孩来说,也不应该承担开导父母的责任。其实我小时候,口才还是不错的,长大之后要发扬优点,而不要把它掩盖起来。我会不断尝试,在与他人相处时,大胆开口,多说话。
咨询师:好,你做得很好。现在你可以静静地让自己思考一下刚才的对话,想好了,清晰了,你就可以睁开眼睛。我会在你的旁边陪伴你,支持你。
来访者:我觉得有时自己想得太多、太敏感了,其实别人不会很在意我说了些什么内容,说得好不好。最主要是能融入大家,大胆开口说话,多与别人沟通。现在想明白了,觉得轻松了很多。
(三)咨询师后续建议
来访者回家后可以将今天的对话在头脑中慢慢地回想。同时在这一周的工作中,多创造机会与别人谈话,至少主动与同事谈三件工作以外的事,可以是生活方面的,娱乐或资讯方面的。在与同事聚餐的场合,每次至少开口讲三句话,并观察同事的态度和反应,然后记录下来,下次再与咨询师进行详谈。(下一次也可采用与“他人”对话式的空椅子技术。通过模拟人际交往的场景,让来访者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减轻恐惧和焦虑,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栏目编辑 / 丁 尧.终校 / 黄才玲
【小学生个案咨询分析】推荐阅读:
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06-23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09-13
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个案分析12-14
中学生学生个案分析12-15
学生个案分析一年级01-04
大学生实习个案分析05-25
德育教育学生个案分析09-19
小学生个案研究报告10-22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06-18
小学生个案服务记录表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