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课堂中的双管齐下论文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数学课堂中的双管齐下论文(共4篇)

学数学课堂中的双管齐下论文 篇1

一、了解学生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1. 了解学生个性。

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高兴得到老师的夸奖, 因此, 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 可激发其学习兴趣, 增强其竞争意识, 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在教学中, 采用各种方式的竞争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 让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2. 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

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 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 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 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 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 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 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 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联系生活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 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 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 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 给学习材料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体验数学的价值, 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上的,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 可以从生活中的“付整找零”问题展开:买一双运动鞋要96元, 你该怎样付钱?文具店里的数学作业本每捆50本, 王老师要买196本, 如果你是售货员, 你会怎样拿货?学生会很快就回答:买运动鞋时, 付1张100元的人民币, 找回4元;拿作业本时, 先拿4捆 (200本) , 再抽回4本。这时, 教师再出示例题:“176+96和966-194, 怎样算简便?”

三、充分准备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 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 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 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 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 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 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 要避免一概而论。

四、优化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1. 导入课题, 出示目标。

引人入胜的导入, 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 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 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 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 提纲设定, 引导自学。

课前写好小黑板, 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 明确自学要求, 即自学什么内容, 用多长时间, 如何检测等, 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如看书, 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 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 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 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 它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养, 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从而使课堂更加的高效。

五、丰富手段是高效课堂的策略

1. 导入要吸引同学。

万事开头难, 好的课前导入不但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因此, 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 再适时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 兴趣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 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运用电教手段, 可以通过声、光、色、形, 将数学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多管齐下,打造生动的数学课堂 篇2

一、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生自我探究的氛围。例如,教学9+5时,让学生充分口述:把5分成4和1,9加1凑成10,10加4得14。学生动口的过程既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个人的自信。要多让学生走上讲台,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充分辨析。即使是错误的回答,只要学生的本意是好的,教师一定要予以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即使是后进生也能放开胆量逐渐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注重观察能力的训练

观察是认知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注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依据教学知识的需要,为学生精心准备好观察的对象,创设好观察的情景。如在学习不同方位观察物体时,教师出示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模型。小组活动:学生从模型的正面、右侧面、左侧面三个方向对桌上摆好的两个模型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观察。组内讨论:不同方向观察到了什么?毛主席纪念堂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什么方向,或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什么方向。每得到一个回答,教师问:以什么为观察点?引导生得出结论:确定观察点。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逐步训练学生观察时要先确定观察重点,在观察中思考,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知识归纳。

三、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思维认识过程的,即从形象思维向推行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发展思维。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先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可能猜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相邻的两条边有关。有的认为可能与底和高有关系。接着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探究,合作探究公式。有的沿着高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后进行拼补,有的剪成两个梯形后进行拼补,还有的剪成四个三角形后进行拼补。学生通过交流学习,从各自拼接方法中选出最好的剪拼方法再进行实践。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投入以极大的热情,课堂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四、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的习惯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精心优化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用处,体会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在教学中,一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二要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争取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针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设问,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要及时予以评价表扬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地倾听,以赞许的目光关注他们,用鼓励的言语加以评价。这样使学生乐于开动脑筋钻研问题,逐步养成遇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各种观察活动以及各种实践操作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学生遇事认真观察,敢于实践,善于思考的学习素养。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永安乡黄庄中心小学)

学数学课堂中的双管齐下论文 篇3

在导学备课中, 笔者发现, 在“以问导学”的基础上, 课堂练习能促进学生在“探”、“学”上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体验。那么, 可以从哪些角度设计导学课堂中的练习呢?

一、不拘一格, 破而后立———用练习,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以往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更多地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兴趣、需求、难点、提升空间等方面安排教学内容, 而忽视了如何促进学生展开学习。在“以练导学”的课堂中, 用“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改变以“教授”为主线的课堂结构, 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方向与位置》的课堂练习:

(一 ) 感知方向与路线结合的基础练习。1.分别在熊猫的东、南、西、北贴上松鼠、猫、狗和大门, 让学生指出它们分别在熊猫的什么方向。2.熊猫往 ( ) 方向走就到达 ( ) 。3.分别在熊猫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贴上4种动物。让学生指出这4种动物分别在熊猫的什么方向, 熊猫到以上4种动物家分别走什么路线。

(二) 借助夏令营的行路图 , 分步研究方向与路线的关系1.学生根据路线图完整描述路线图的行程方向。从 ( ) 点出发往 () 方向走到 () 点。2.描述返回路线的行走方向。

(三 ) 同 桌互相描述自己行走的路线图 , 并请对方画出对应的路线图。

(四 ) 结合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 , 以 “警察和逃犯 ”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数学小日记。

融入这四项课堂练习, 将打破“以教为主”的课堂结构, 把原来骨感的教学模式变得丰满, 使学生获得了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学习。

二、拨云见日, 拨乱反正———用迁移, 发展学习能力

心理学中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它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一 ) 正确运用正迁移有助于学生迅速地消化吸收新知识, 因此正迁移在教学中的运用较广泛。比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这样设计环节:1.学生阅读7的乘法口诀有关的书本内容, 回忆上一节的教学过程。2.自主完成书本上8的乘法口诀。3.背诵口诀并运用。4.根据8的乘法口诀学习方法 , 用画图方式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 错有错招 , 让负迁移发光发热。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由于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负迁移, 多数学生会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邻边相乘。为此, 可设计以下练习。第一, 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 发现两者计算的不同。第二, 利用剪刀、尺、彩笔等, 将平行四边形变成学过的图形 (长方形或正方形) 。第三, 发现并建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四, 运用:

(1) 下面第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4=12 (平方米) 。

(2) 已知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等 , () 的面积大, 为什么?

已知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 的周长大, 为什么?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用变式, 挖掘知识本质

所谓“变式”, 就是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从不同角度组织感性材料, 在各种表现形式中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更能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从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案例片段】分数应用题

1.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 , 用去3/5, 用去多少吨 ?

2.一堆煤 , 用去3/5, 还剩几分之几 ?

3.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 , 用去3/5, 还 剩多少吨 ?

4.课外作业 :联系实际生活 , 编2个题组 :分数应用题变式题, 并列式解答。

四、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用一题多解, 激发创新思维

儿童在面对各种现象时经常会发出无数个“为什么”的追问, 表现出对事物本质的关注。在以练为导的课堂中, 练习的设计更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比如在教学减法简便运算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 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张明带了265元钱到商店买一台复读机, 到了商店, 他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复读机, 就从口袋里拿出 ( ) 张一百元, 营业员找给张明 () 元, 这时张明口袋里还剩 () 元。”在最后一个问题解决中, 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A.265-98 B.165+2 C.100-2+165 D.265-100+2

通过观察、比较、推理, 学生得出这A、B、D这三种算式的方法虽不同, 但结果相同, 而B、D两式算起来更简便, 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的道理。

这样的练习设计, 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平台, 使数学更生活化, 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高屋建瓴, 一览众山小———练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 它能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数学难点的途径, 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以练导学”中 , 设计多层次、小方面的练习便于不断刺激、深化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吸收。 比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 时刻穿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练习1:画一画, 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算式4×7。练习2:二年级有4个班, 每班有3把扫帚, 问:一共有多少把扫帚?生1:4×3=12 (把) 。生2:4+3=7 (把) 。练习3:以画图的形式验证练习2的结果。练习4:为了方便打扫, 学校又为每班增加了一把扫帚, 现在一共有多少把扫帚?先画图, 再列式计算。在这一教学片段中, 第一次数形结合的渗透,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二次数形结合的渗透, 有助于学生对题目信息的理解, 同时再次深化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第三次数学结合的渗透, 为低段学生提供了一题多解的思维平台。

六、结语

学数学课堂中的双管齐下论文 篇4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学习 效率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要想让学生们学在乐中,学中有乐,带着兴趣去学习数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学会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课堂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促进。

一、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期树立 “我要学”、“我想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化呆板教学为神奇的出生地,将枯燥的数学变化出无穷的奥妙来。尽量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概括,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接受。通过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在数学科的学习中自觉地投人时间和精力,产生如痴如醉的热情。

三、多管齐下,抓好数学课堂效率

1.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除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学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智商较高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对这一类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练习拓展性强的习题,促使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而智商稍低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好基础,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习题。毫无疑问,制定准确、明确、有层次的目标,可以保证教学的方向,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在课堂上要贯彻“ 有效”的讲解

课堂上教师讲什么、什么时间讲都应该讲究策略,把握一个度,讲的多了,不仅剥夺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效率肯定很低。但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讲去做,由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远不及教师,可能会在一些非重点问题上纠缠太长的时间,在一些重点问题上研究不一定到位,而出现散乱的现象,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行必要的讲解、指导,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学会听课,包括怎样保持注意力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等。“说”就是学生能够把课堂中学到的数学概念、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同学进行讨论,向教师提出问题等。“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丰富知识面,养成自学习惯等。“写”就是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想”就是学生要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勤”学习的习惯。“勤”不仅体现在勤“想”、勤“练”、勤“问”上,更应体现在比如做一个数学题目勤于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数学题目,可能有很多种方法,如果学生能尽可能采用多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已有知识,更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数学题目,首先,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做好引导和示范。另外,可以通过多種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去这样做。比如:通过平时小测验时,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或对采用多种方法解答的予以加分等等都可有效促进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解答数学题目。

要想一堂数学课获得好的效果,不仅仅教师一人台上表演,还需要台下所有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教”和“学”有效统一才能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赵东祥.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漫谈[J].成功(教育),2009(5):103.

[2]周开洪.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浅探[J].读与写杂志,2008(11):124.

上一篇:警衔培训之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