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便民服务平台建设(通用8篇)

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篇1

——吉林邮政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本报通讯员 赵勇

在吉林省桦甸市密胜村挂着“邮政便民服务站”牌子的丰盛自选超市内,经营者赵敏每天6点多就开门迎客。这个面积不到50平方米的超市虽然很小,但“肚量”很大,除了提供各种生活日用品销售之外,还能办理通信费、水电燃气费等缴费服务,代售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福利彩票等。在店内忙前忙后的赵敏每天乐此不疲,自从加入邮政便民服务站以来,不断攀升的客流量与营业额就成了赵敏最开心的事,用她的话讲:“邮政的缴费服务为超市带来了人气,邮政的金字招牌更为我带来了财运。”

如今,像密胜村这样以邮政与当地商户合作形式开办的便民服务站和“三农”服务站,在吉林全省有1.33万个,遍布全省9个地(市)、41个县(市)的乡镇,覆盖全省80%的行政村。自2012年启动便民服务站建设以来,吉林邮政紧跟政策导向,围绕服务民生、服务“三农”,在抓好普遍服务的同时,依托百姓信赖的品牌优势、点多面广的网络优势,积极与涉及民生服务的行业开展合作,倾力打造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实现了百姓便利、政府满意、商家获利、邮政受益的四方共赢。百姓便利

在柳河县西岔村,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在村里的邮政“三农”服务站办理小额取款、活期转账等邮政储蓄业务,还可以缴电费、电话费和购买农资产品。西岔村党支部书记马长财说:“过去取‘新农保’必须到镇里的邮政支局办理,村民不但要花10元的往返车费,逢赶集日还要等待很长的时间。现在好了,到邮政‘三农’服务站几分钟就能办好,方便多了。”在村民王宝财看来,服务站还能帮他实现去北京旅游的梦想。“俺通过这个服务站,在家门口预订了去北京的旅游团,到天安门逛了逛。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吉林邮政便民服务已从初期代收通信费、公用事业费及代售票务,逐步扩展到缴费、票务、体彩、商品分销、旅游、邮政业务等20余项便民服务,基本把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的服务办到了家门口,初步打造了全方位、一站式的便民服务平台,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政府满意

在偏远乡镇村屯,怎样解决农民缴费难、取款难、购物难问题;在城市社区,怎样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民生服务?这是各级政府在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邮政推出这种综合性的便民服务站正好契合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需求。

在延边,州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邮政便民服务站建设工作的文件,将建设邮政便民服务站列入政府惠民工程。延吉市常务副市长廉京燮在一次工作推进会上说:“通过邮政便民服务站,我们加快了城市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惠及所有百姓的均等性的普遍服务,为建立和谐社会、推动延边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很好的便民服务平台,我们全力支持。”

在德惠,市政府将邮政便民服务站建设列为惠民十件大事之一,确立了“一村一站、一街两站”的目标,即在每个符合条件的村建立1个便民服务站,在市区和乡镇每个街道建立2个便民服务站,利用3年时间形成覆盖所有街道、行政村的邮政便民服务网络。目前,德惠市已建成386个便民服务站,覆盖市区所有主街道和219个村屯。

鉴于邮政服务民生、服务“三农”的突出表现,2013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将建功“十二五”突出业绩奖颁给了吉林邮政便民服务站项目。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吉林邮政倾力打造“覆盖城乡、功能齐全、惠及民生、政府满意、多方共赢”的邮政综合服务平台的高度肯定。

商家获利

今年8月20日,吉林邮政与省内多家知名旅行社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通过邮政的网络资源开展旅行社业务,填补了部分城乡地区旅游服务的空白,实现旅游便民、惠民的目的。这种邮政与旅游业的全方位合作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百姓的旅游需求日趋旺盛。但报名出游的渠道较少,特别是在乡镇村屯,几乎看不见挂牌的旅行社。正是看好遍布城乡的邮政便民服务平台这一资源,省内多家旅行社在省旅游局的牵头下,将旅游业务搭载到了邮政的便民服务平台上。正如吉林省旅游局副局长蔡跃玲所说:“与邮政开展合作,有效解决了省内旅游营业网点不足的问题,为旅行社延伸了服务触角,更重要的是方便了旅游者的报名出游,充分体现了便民、利民、惠民。”据了解,此项业务开办以来,已有近千名游客通过邮政渠道办理了旅游出行业务。

此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办便民服务是吉林邮政综合平台建设的一大亮点。在城市社区,在农村乡镇,一些够规模、有人气、有合作意愿的超市、药店、服装店甚至粮油店,只要经过邮政企业审核把关,达到“五统一”要求(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流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支撑管控),便可加盟邮政便民服务站。在白城市镇赉县,有一家叫吉星军用品服务社的邮政便民服务站,自从与邮政“联姻”后,经营内容扩展到代办彩票、旅游、代收费等10多项,月均收入1.3万元,纯收入超过5000元。在白城,像这样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邮政便民服务站就有11家。如今,省内各级邮政企业每天都会收到一定数量的加盟申请,让商家获利已成为吉林邮政拓展便民服务站的最大吸引力。

邮政受益

平台经营是当下一种具有战略性的商业运行模式。邮政作为最为贴近百姓、贴近民生的行业,在国家大力推进服务民生、服务“三农”的背景下,建设这种符合民意、政府支持、多方共赢的服务平台,可谓顺应发展的潮流。这种接地气的平台运行模式,不仅给邮政积累了人脉、增加了人气,同时也提高了客户黏合度,有利于培育客户的忠诚度。

在丰盛自选超市,自加盟邮政便民服务站以来,每天来这里缴纳电费的客流量比原来增加了3倍,甚至还吸引了附近村屯的村民来这里办理缴费业务。对商家来说,客户上门缴费的同时,也会带动其他商品的消费。对邮政而言,通过在商家设置邮政商品销售专柜,派发邮政理财便民服务卡,不仅促进了邮政渠道代销商品的销售,更形成了对邮政代理储蓄的有效宣传。村民凭便民服务卡,在邮政办理代理储蓄业务时可获赠相应礼品,此举极大地促进了邮储余额的提升。在今年的“思乡月”专项营销活动中,仅丰盛自选超市就销售邮政分销月饼115盒,成为邮政经营的重要补充和有效渠道。

截至11月末,吉林全省邮政累计完成平台交易量5076万笔,交易额为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和190%;企业实现收入2739万元,同比增长152%;站点建设数量列全国邮政第5位。

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篇2

1 现状

1999年, 随着大连科技信息网的建设开通, 拉开了科技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创新服务的开端, 构建以万方数据、重庆维普数据等科技文献为主的网络资源服务, 实现6000余种核心全文期刊和100余种数据库的信息共享。

近年来, 整合科技资源, 改版门户网站, 建立特色科技服务平台。

(1) 以“大连科技信息网”为主, “大连市三下乡网站”, “大连市振兴老工业基地宣传网”, “大连市科技计划申报系统”, “科技奖励申报系统”等, 构成大连市科技政务服务平台, 为社会各界提供科技信息浏览, 计划项目申报等功能。

(2) 同时, 将大连市科技信息研究所长期工作和实践中所产生和积累的各种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 如: (1) 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科技文献数据库; (2) 科技视频数据库:含国家、省、市电视媒体中有关大连科技发展的科技视频、市政府科技活动新闻视频、农业科技、以及其他专题科技等视频资源的整理与建设; (3) 行业发展报告数据库建设:围绕我市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主导产业及新兴战略产业的行业发展报告, 通过自主撰写及外购两种方式进行建设; (4) 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数据库:我市科研院所和高校主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包括大型仪器基本信息及利用情况、研究实验基地及其科技基础条件信息、生物种质资源及其保存机构的基本信息和利用情况) ; (5) 科技发展动态信息:以《最新科技政务信息观察》、《大连科技信息》为载体, 收集、整理、筛选国内外最新科技政策、高端科技领域导向性信息; (6) 大连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综合科研机构年度统计、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调查等权威科技统计调查数据信息;科技管理部门政务工作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保存, 包括大连科技志和大连年鉴等。整合在一起, 形成区域性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改变科技信息资源不足的局面, 避免信息资源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范围信息资源重复引进与低效率利用现象, 合理协调信息资源配置并充分开发利用。

(3) 建立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在我国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名词”之一, 其高知密集、高附加值和高整合度等特性, 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特殊作用。创意产业的创新是指技术创新 (例如, 新媒体) 以及非技术创新 (例如, 设计和创造性的合作) 。无论是技术驱动还是非技术驱动的研发, 都是建立强大创意部门和开展创新工程的关键战略。根据大连市政府正在制定的政策和计划, 建立大连市创意产业服务平台, 以期创建各行业各学科间的合作关系并制定其合作战略, 影响和刺激创新。

2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面临的制约瓶颈

大连市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与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服务平台相比, 仍存在的较大差距, 面临着明显的制约瓶颈有以下几点。

2.1 缺乏全面的整体建设规划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应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由于建设中没有形成整体部署, 从而导致建设上的盲目重复, 资源配置上的多头管理。

2.2 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

科技服务平台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局面, 缺乏共享的观念和社会氛围, 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

2.3 资金投入机制不够合理

科技服务平台目前主要靠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单位自筹维持运转, 尚未有效吸引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及国内外投资机构参与平台建设。

2.4 缺乏稳定人才队伍的机制

由于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严重偏差, 导致本来就处于弱势的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明显失稳。

3 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的关键

3.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建设好科技平台的首要理念

纵深部署、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的集成实施, 充分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统筹规划, 优化布局、突出重点、有序推进, 各类平台错位发展, 彰显特色, 最大限度激发释放当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3.2 立足实际、面向社会需求是建设好科技服务平台的基本思路

科技服务平台主要是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提供科技基础保障和共性技术支撑, 因此, 必须立足地方产业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确定科技服务平台的目标任务、重点内容、管理和运行模式。离开实际需求, 科技平台就会失去根植的土壤和成长的基石。

3.3 开放共享、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好科技服务平台的关键环节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出发点是整合资源, 促进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因此, 在科技平台建设中要充分整合集成官、产、学、研等各方面的资源, 以联合共建、会员制等方式加强产学研联合, 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 让知识尽快转化为经济。

3.4 持续投入、政策引导是建设好科技平台的重要保障

科技平台的功能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 提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创业和资源共享服务, 因此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 通过项目建设、运行补贴等多种方式给予经费的持续支持, 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科技平台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科技服务平台的良性运行。

3.5 健全对于专业管理和技术支撑人才的激励

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具有正确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 保证平台建设与运行对于人才的需求。形成层次鲜明、体系完备、相互配套、特色鲜明的人才政策体系。

摘要:通过大连市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回顾, 介绍平台发展的现状, 总结科技服务平台制约发展的瓶颈, 提出发展的关键措施, 希望能对地方科技服务平台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技服务平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考 篇3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不断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所面临的社会需求日益强烈,所服务的内容呈多样化趋势,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商务服务、技术项目服务、政策优惠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增加服务深度,提高服务层次,集成社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辅导服务。进一步提升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孵化器健康发展,构筑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系统化、国际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需要。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一个汇集人才、知识、资本、企业、市场于一体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组织、协调作用,集中力量整和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加强信息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科技技术支撑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构筑一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1.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传输网络、电子商务、政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流畅、大量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的政策、经济、技术、招商咨询等服务的信息渠道,为在孵企业提供国内外科技、产业信息、人力资源和市场信息。同时,提供在孵企业之间及孵化器与孵化器之间的资源共享及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2.投融资服务平台。发挥政府风险投资资金的导向作用,帮助企业取得各种资金支持,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科技风险投资、信用担保机构,吸引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推进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构建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机制、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形成多渠道的融资服务,突破瓶颈制约,为在孵企业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资金平台。

3.科技研发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研发搭建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科研技术是科技创新的依托和支撑,是科技创新创业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协作组织的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通过建立研发设计中心、工程中心、协作中心,联系国内外技术协作组织,整合各类科研资源,面向创业企业提供开放式服务。

建设技术信息资源网络服务,建立科技资源、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供需项目数据库,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开展网上科研课题、企业难题攻关招标、网上市场开拓、成果交易、技术协作等,提升研发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创新企业的成本与风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多种中介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是促进科技孵化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功能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财务管理、法律服务、市场交易、技术咨询、人力资源、商业策划等服务,对在孵企业做好从项目启动到创业全过程的服务延伸。

(作者系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

附:所做的工作与经验

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依托政策、地区及自身服务优势,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发展,成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孵化面积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0多家,聚集了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创业人才,有一批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涌现出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创立各类研发机构、工程中心、各类创投公司、中介机构入驻创业中心。归纳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 ,创办了创业热线网站、招商热线网站、创业月刊等;协助浙江科技人才市场、中科软件、新华信息等企业单位发布企业网站,建设邮件服务系统;创业中心还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组织成立了创业企业协会,增强企业与政府机构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了解与合作,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创业企业之间沟通业务、市场讯息架设桥梁、提供平台。

在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创业中心引入了6家风险投资公司;成立了宁波市首家科技担保公司;成功组建宁波市科技园区创业投资公司;广泛汲取上海、杭州、鄞州区等地融资担保成功做法经验,起草园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方案,在园区财政局和开发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园区创业担保公司的筹备工作;与园区各大银行广泛沟通,深入探讨建立创业者个人信誉贷款渠道;充分发挥创业投资联盟作用,为创业企业积极引荐风投资本。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大力引进建立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参与孵化企业的技术研发、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咨询交流公司,现创业中心共有各类研发机构52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分支机构14家,经市科技局认定或经工商注册登记的研发机构22家,由企业自行兴办的研发机构16家。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技研发平台。

创业中心还积极参与了专业的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成立了宁波市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成为一个面向宁波地区的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产业化辐射地。

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篇4

在科技部的指导下,上海市委市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各级部门的配合下,上海市科委于2003年启动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上海平台”)的建设,2004年3月,上海市科委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提出“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良性互动,为研究开发、创新创业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支撑。”平台于2004年7月投入运行,三年来,上海平台建设在资源组织管理与运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资源整合、共享与服务初步取得良好成效。

一、上海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国家和上海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建设具有“条件保障、协同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决策咨询”等功能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良性互动,为研究开发、创新创业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支撑,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高自主创新效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在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率先实现科技资源的集成、开放、共享和利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研发水平,最终服务全国。

2、总体目标

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满足科技创新需求,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政策法规环境,健全运行机制,形成技术服务与管理队伍,为上海地区的政府决策、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提供开放、完备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和布局

1、平台规划

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基本框架,面向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创业需求,我们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分解为10个各具特色的子系统(框架图如下),即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框架示意图

平台建设已经纳入《上海“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平台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以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模式集成与创新创业服务链相关的资源和服务能力,以平台为载体汇聚创新资源、依托平台提供各类创新创业服务。

平台建设发展规划为三个阶段:

2004-2005年 规划试点期

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平台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完成若干重点领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启动一批试点工程;启动相关环节的立法建议调研工作;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并启用平台对外服务。

2006-2010年 建设推进期

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研发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成为国家基础条件平台的节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2011-2020年 稳定提高期 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上海地区的政府决策、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提供完备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保障。

2、建设思路

遵循“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类协调、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以共享为核心,以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为保障,协调、引导和规范科技资源的共享;创新体制机制,调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发展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培育科技中介,调动各方力量构筑社会化服务网络,促进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的科技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效率与效益。

3、主要任务

(1)加强研发基础条件建设,增强科技创新保障能力

整合、重组和优化现有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等科技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完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研发基础设施,加快科技资源信息化、网络化,形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科技基础条件,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和行业检测服务系统建设,围绕现代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创建社会共用的公共技术平台,突破行业共性技术瓶颈,提供公共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人才、技术和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强化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提高科技创新创业效率

完善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服务系统,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发展,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孵化模式,促进科技成果流动扩散和转化。聚焦张江,建设培育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果转化孵化服务基地;结合区县特色产业定位,市区联动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发展一批专业孵化器,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区县创新活力。

(4)启动科技决策支持系统,逐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建设跨部门、跨系统的项目、基地、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交流机制,为统筹、协调各部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撑,为政府立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采购提供评议和咨询,减少重复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5)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和专业服务机构等组成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鼓励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科技中介开展协作服务,提供贯穿研发创新直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的社会化创新服务,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技术服务、联合攻关、委托研发、人才培养、资金扶持、政策咨询等自主创新和创业方面的需求。

4、重点建设内容

(1)完善数据、文献和科学仪器共享系统

进一步扩充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科学仪器共用系统资源;构建领域科学数据中心与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启动上海科技文献协作服务网建设;推进行业文献情报服务中心的发展并形成分工有序的行业科技情报服务网;建设多学科、多用户重大科学仪器设施共用平台;发展专业化仪器设施协作服务中心;与兄弟省市联手共建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服务平台。

(2)启动探索自然资源、基地协作与管理决策支撑系统

建立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建设自然科技资源保障中心;完善模式生物基地并建设上海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基地间网络协同工作环境,探索成立以任务为导向的试验基地协作创新联盟;围绕上海市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健康-生态-精品-数字”工程新建一批急需的研发基地,并推进研发基地协同研究的公共支撑系统;与兄弟省联合建设长三角试验基地协作研究网络;建设支持管理决策的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专家决策咨询系统。

(3)整合健全提升技术、检测、转化服务系统

整合公共技术、计量检测、技术转化平台资源并形成完善的服务链;根据上海产业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先进的共性技术平台、计量检测技术平台;建立技术服务、检测资源、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的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平台并构建形成相应的协同服务网;布局合理的创新孵化服务系统,围绕“一区一新,一区一业”,发展专业孵化器,加强与国际孵化器合作。

(4)建设和完善平台网络基础设施

建成适应资源共享协调、管理、服务需求的高效的网络化平台,包括建设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网上应用服务系统、构建网络协同工作环境等,为平台承载和优化研发公共服务提供信息网络和技术支撑。

(5)推进若干示范工程

以推动上海创新发展的重大应用项目为载体,推动科技资源集成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平台管理与服务运行机制、中介服务、人才培育基地等示范工程。

(三)组织领导体系

上海平台的组织领导体系由平台协调指导小组、平台办公室、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和平台管理中心组成。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协调指导小组”由市领导和相关委办局主要领导组成,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平台建设,包括确定平台建设的指导方针、审定平台建设的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协调跨委办局的科技资源建设和共享工作。

协调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科委,办公室成员由各委办局主要职能处室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平台建设,包括:平台建设的调研、编制平台建设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落实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协调解决平台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平台建设相关的项目的立项、评估和验收,研究制定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服务评估。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负责平台运行和服务的管理,制定平台运行和服务规范,协调服务资源,监督服务质量,协助平台建设相关项目的立项、评估和验收,承担办公室交办的事宜及日常工作。

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为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就平台建设的指导方针、规划和政策法规等提供咨询,评估平台建设的实施效果等。成立专家工作组,组织提出共享技术和标准体系,协助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和编制平台建设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

(四)相关制度保障体系

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效益,上海市科委着手推动跨委办、跨部门的信息交流制度,启动建设政府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各委办科技资源信息,建设全市性的科技计划项目资源库、科技计划成果资源库和重大项目储备库,奠定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的信息基础。

实施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联合评议制度,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地方立法工作。联合市法制办、市人大研究拟定《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草案)》,提出建立信息公开、新购评议、共享评估等制度,从源头上减少重复立项和重复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不断推进有关平台建设技术规范、平台服务守则、加盟管理制度和服务补贴办法的研究制定,研究制定平台运行服务绩效指标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共享法规与制度建设,构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秩序,有力保障科技资源的共享。

二、上海平台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

(一)组织实施模式(项目、基地或其他方式)

平台建设以上海市科委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计划作为主要的实施方式,根据研发平台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通过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等形式,组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科技资源协作服务中心,以及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共享服务平台,为社会开放仪器设施、共享科学数据和文献,提供专业技术、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服务。每年确定相关的建设方向和重点领域,通过社会公开招标,经专家评审立项后,进行建设。同时,利用平台自身的影响和推广工作,吸引社会上的优质科技资源和服务单位加盟平台,成为平台的组成部分,根据加盟单位服务成效,择优予以奖励,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建设局面。

(二)立项程序、过程监管、绩效考评和验收

平台建设专项的立项、过程监管、绩效考评、验收均按照上海市科委和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项目管理要求进行。

立项时,由上海市科委公开发布项目指南,向全社会征集项目的承建单位,各申报单位申报完毕后,从市科委的专家库中按照行业、学科领域随机选择专家进行网上的背靠背的打分评审,经综合评定后,确定立项项目。

项目过程监督按工程项目方式进行,通过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明确专职服务与管理人员,确定平台建设工作组,制定季度的工作目标节点,定期汇报项目进展,管理部门现场走访、用户调查等方式予以推进。从立项开始,就强调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推广培训和对外服务提供并重,边建设边服务,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就发挥承担单位的服务能力。

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邀请专家和用户就服务能力、服务制度、服务流程和服务效果等进行评审,以确定项目的建设是否成功,同时,申请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加盟单位,在验收后继续根据平台的服务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三)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各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政府主要负责平台的顶层设计,并负责平台建设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监督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定总体的管理法规和规范;平台管理中心负责平台的资源加盟管理、运行服务管理、服务推广和宣传工作等参与建设单位则根据各自的行业、学科领域和技术基础,按照相关的服务规范,向社会公众提供科技资源的共享和科技服务,并可通过承担平台建设项目的方式获得政府投入,仅而提升自身的服务能级,同时可通过市场化经营,通过科技服务获取合理的收益;各子平台成立的委员会、理事会主要对各自的子平台建设、运行服务进行管理、监督,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各种科技资源和服务信息,并且可以使用这些资源与服务,在使用这些资源与服务时,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并支付合理的使用费用;专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以出谋划策,为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提供参考意见,同时,经过研发平台的组织,专家可以为公众用户直接提供服务,提供专业科技咨询,解决用户的各类实际技术问题。

三、平台运行服务机制

(一)平台的运行服务模式和共享方式

平台运行与服务本着“尊重各方权益,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瞄准需求,实施“资源分类,用户分级”的共享管理,探索“产权多元化、使用社会化、营运专业化”的运作模式。

为构建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平台运行与服务充分依靠加盟单位、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单位,发挥其资源共享和对外服务的实施主体作用;市平台管理中心负责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服务的统一协调、管理与监督等;各类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一般要求其按照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纳入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服务体系;加盟单位则按照签订的加盟协议接受市平台管理中心的服务协调与监督。平台推进建设了由市平台中心、区县服务联络站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组成的服务网络,探索市、区、专业服务机构三级联动的管理模式。通过市区联动,结合“一区一新,一业特强”,建设张江生物医药、金山精细化工、杨浦纺织、武宁检测等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优势资源单位,条块结合建立资源共享的协作服务联盟,已先后成立了质谱专业协作、纳米材料检测、专业测试协作、快速成型、微系统加工等专业协作服务联盟;携手企业,共建张江动漫研发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互动娱乐服务公共营运孵化平台、芯片分析专业技术平台,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外服务,形成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格局。

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机制。稳步推进政府以任务采购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扶持软件技术、分析测试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通过政府直接购买文献服务,为在孵企业提供所需文献;以服务补贴等形式,扶持科学仪器、科技文献拥有单位组建协作服务联盟,探索通过补贴用户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等。

(二)平台运行服务评估评价指标体系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服务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正在研究制定之中,将按照资源属性的不同进行分类考核,目前主要在研究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条件资源的共享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比如说,关于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考核,主要指标包括:提供的共享仪器数,提供的共享仪器率,信息完善程度,人员配备与技术水平,共享服务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仪器利用率,仪器共享服务率,对外服务收入,共享服务样品数,社会效益,用户培训情况,用户评价情况。

关于科技文献共享服务考核,主要指标包括:书目数据上网率,馆藏文献域,人员配备与技术水平,设备配置和资源状态,共享服务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文献更新及时性,网上文献服务量,其他共享服务量,服务响应时间,请求响应完成率,服务完整性(差错率),用户评价。

关于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考核,主要指标包括:数据资源的数量,数据资源的完备性(完整、适用),数据资源的共享状态,人员配备与技术水平,设备配置,共享服务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共享服务时间,网上数据服务量,其他共享服务量,用户数量,用户评价。

结合平台运行服务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有关平台运行服务激励补贴制度也在研究和完善之中。目前正在试行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仪器设施共用服务考核补贴和专家咨询服务考核补贴等。

(四)平台门户系统建设运行情况

门户网站由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仪器设施共用系统等十个系统组成,总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科技导航)。

平台门户资源集成方式: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完成了平台第二期工程建设,建成2000平方米服务管理基地和服务窗口,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广泛集聚资源。重点依托公共技术平台、联合实验室、创新基地和科技园区等载体,广泛组织各种所有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大型仪器设备、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加盟,初步构建了集信息采集、发布、加工和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了从用户认证、服务申请、服务过程跟踪、服务结果传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平台已在科学数据、大型仪器、科技文献三大方面已初步建成资源信息网络及相应的管理与服务体系;自然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的整合正在逐步推进。

四、平台建设已取得的成果

总体上,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我们初步构建了全方位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服务链。一个开放、综合、专业、且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服务链和研发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是在整体布局上,建立了逻辑统一与物理分布相结合的服务组织架构。目前,由400多个产、学、研、中介组织等各类机构成立的服务网点加入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中来,覆盖各行业和主要技术领域,遍及全市各区县。

二是在服务内容上,初步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全过程支持。组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10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涵盖了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专业支持、行业服务以及研发基础支撑等各个创新环节,提供委托研究、联合攻关、产品设计、信息服务、技术检测、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创新创业服务,有效推进产学研资源的集成与互动。为满足创新活动对低成本、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效率,围绕区县功能定位,根据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引领工程”布局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和完善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领域的28个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分别在张江、金山区、长宁区、闵行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数字媒体、新能源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加大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如,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已形成了从药物发现、药物开发到药物中试生产以及商业发展的产业服务链;在集成电路方面,建设了贯穿芯片设计、芯片分析、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专业技术服务链。又如,在研发基础支撑环节,“科学仪器共用系统”集聚了全市95家单位的1230台(套)单台套价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和设施,其中由公共财政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率达到了95%。“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已覆盖上海市六大重点领域科学数据,总量达到6TB,其中化学化工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数据共享已形成国内领先优势。

三是在服务方式上,形成了窗口集中受理与区县广泛参与相协调的运行模式。我们设立了呼叫中心,开通了创新服务热线,形成了直接面向用户需求的专家咨询、服务配送服务能力。同时,结合区县创新活力建设,通过市区联动,在全市19个区县建立了服务联络站,把平台提供的各项服务送到基层、送到园区、送到企业。

经过不懈努力,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了各类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服务能级、社会知晓度和对外影响力与日俱增。据全球ALEXA网站排名统计,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在全球1亿个网站中的排名已从2005年初的20多万位攀升并保持在2万名之内。截至2006年底,平台注册用户数10.5万人,累计服务75.2万人次, 累计访问量达677万人次。

在长三角范围,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区域创新服务的核心机构。为拓展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空间、促进区域产学研合作,我们联合江苏省和浙江省,完成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框架方案设计,启动“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协作共用网”建设。到目前为止,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共有384家单位的3620台(套)单价50 万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区域间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已超过2700次,并衍生出设计、测试等一系列专业技术服务,不仅密切了上海与周边省市的合作,有效支撑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也为释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潜能,提高上海知识服务能力创造了条件。

(六)若干典型平台建设案例

案例1 上海科技文献协作服务网

上海组织成立上海科技文献协作服务网,建设了用户可一站式检索国内四大文献保障系统及上海本地馆藏的西文期刊目录。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中国国家图书馆NLC、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以及上海地区部分科技类图书馆的西文科技类期刊刊名目录,共有记录169065条,检索范围覆盖全国1019家以上图书馆。在充分利用和挖掘国家四大系统文献保障系统的资源潜力基础上,上海科技文献协作服务网依托高校、中科院在沪和上海图书馆等核心加盟图书馆,建立网上申请与网下服务互动的快速响应服务系统,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为用户提供科技文献全文服务,其科技文献资源的广度、提供服务的便捷性受到用户好评。

案例2 上海化学化工数据中心

上海化学化工数据中心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化学化工数据中心的目标是集成社会资源,探索化学化工领域的科学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化学化工数据共享标准和相关技术,为上海和华东地区所有与化学化工有关的研究机构、生产、销售和使用单位提供公共信息平台和化学化工信息共享服务,降低研发成本,促进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整体化学化工科技水平的提高。2006年,上海化学化工数据中心主站点新增用户11865人,其中来自高校的占5554,企业用户3498人,两者合计占总用户的76.3%。新增用户中,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山东依次占据前6位,其中上海、江苏、北京的用户均超过1300人。以上6省、市用户总计6387人,占总用户的53.8%。在这一年时间内,上海化学化工数据中心主站点提供数据库查询234321次,资源页面查询(包括查看行业研究报告等)96040次。

案例3 上海市多媒体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市多媒体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多媒体平台’)由上海市科委、长宁区人民政府共同出资,上海市科技信息中心、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建设完成,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多媒体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多媒体平台旨在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降低多媒体中、小企业的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形成企业聚集效应,推动多媒体产业发展。多媒体平台的运营遵循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不以营利为目的,积极开拓服务功能,为多媒体企业提供优质的特色服务。作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数字媒体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多媒体平台不仅为上海乃至全国数字媒体企业用户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更为企业聚集、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两年的建设,多媒体平台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1月,多媒体平台共完成渲染服务项目563个,媒体后期服务项目599个,渲染开机服务时间达到7036个小时,今年的渲染开机时间比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95%。另外,共接待参观考察344批次、3800多人,受众面不断扩大。

案例 4 上海新药筛选公共技术平台

上海新药筛选公共技术平台依托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该中心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资建设,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新药筛选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拥有一支以归国留学人员为基本骨干的高学历、年轻化和专业化的研究队伍。截至2006年底,已建有各类筛选模型254个(其中分子水平筛选模型94个,细胞水平筛选模型122个,其他组织和动物模型38个)。按照疾病分类,现有抗肿瘤模型86个,神经系统模型36个,抗微生物模型54个,生殖系统模型15个,心血管系统模型5个,免疫系统模型33个,其他疾病模型25个。我中心目前是我国模型种类最完备、分子和细胞水平数量最多的药物筛选机构。作为公共技术平台,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面向全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提供样品筛选和专业咨询服务。截止2006年底,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运用现有药物筛选模型,已为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的247家单位提供了筛选服务,在各种模型上筛选了22,651个化合物或天然提取物,筛选药次累计达124,661次,其中显示一定生物活性的药次为4,658,涉及3,195个活性样品。国家化合物样品库现有存量100,991个,包括大量的我国特有植物分离、提取样品,仅天然产物纯化合物即达4,538个。

五、对平台建设的认识、理解和经验体会

(一)平台建设的内涵、功能及其在政府科技工作中的地位作用

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要实现“有效配置”,就需要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形成支持创新能力快速发展的高效的资源配置。2003年科技部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构想,这一举措与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自主创新的需求相适应、与改进科技管理和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相吻合,是在新形势下,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平台建设内涵是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的机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科技数据与文献、自然科技资源、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保障服务系统。

(二)平台建设的管理考评机制和共享激励机制

平台建设的效果主要从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流通效力,资源的共享利用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综合成本的减低,创新能力提升的速度等方面体现。平台建设包括平台的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提供过程,其管理绩效可以从资源组织能力、运作过程能力和服务结果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评价平台在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共享服务方面的能力水平和成效。同时,对于不同的考核主体,适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共享服务绩效进行考核评价。此外,由于平台建设在不同的阶段,其投入与产出效率不同,所以在考评时还需要注意评价内容的阶段性特点有所侧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和各建设与服务单位的参与性。

为促进平台资源的共享服务与利用,有效发挥平台建设管理考评机制的作用,并促成共享文化的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共享激励机制。共享激励机制可尝试专项资助、补贴、税惠、互换等多种方式。

六、相关建议

对国家平台建设以及区域(地方)平台建设衔接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条块资源整合共享,发挥国家和地方的资源优势互补作用,形成管理联动机制,建议:

1、加强对地方平台建设的分类指导。根据各区域和地方特点,进一步明确国家平台和地方平台的定位。应尽快建立国家、区域和各省市之间平台开放共享的协作协同关系和会商机制,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有序地推进地方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实践。

2、加快制订有关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法规。明确有关单位以中央财政资金为主购置(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有信息公开和实物共享义务,要求其信息报送所在辖区,积极参与所在地域的共享平台。

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篇5

简报一:

10月10日,全市扩投资稳增长暨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华学健,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张希慧出席会议。

今年以来,全国、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支撑力量下降,下行压力加大,我市投资增速6、7、8月连续3个月持续下降,要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困难重重;为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和并村改革精神,我市拟从开始逐步推进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实现71个乡镇、9个街道、2个林场和1833个建制村、170个居委会的全覆盖,力争到20完善2085个基层平台,助推省、市级贫困村发展,全面惠及200万农村群众。

华学健指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是在行政乡镇和村配置、为广大农村居民公共生活和社会治理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场所,是保障农村居民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服务和实现社会源头治理的重要载体。要突出重点,务必突出服务有限和惠民导向、突出资源整合和优化布局、突出政府主体和多方参与,以有效满足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新需求,抓好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化选址、合理布局,资源整合、功能集中,管理创新、长效机制。要加强协调,形成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强大合力,把工作干好、干实,带着感情、做得快一点,带着匠心、做得美一点,带着创意、做得持续点,带着责任、做得美满点。

张希慧强调,要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必须做到“六个确保”。一要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把“稳增长”作为工作第一要务,把年初确定的`目标作为工作底线;二要确保打造供给侧改革娄底特色上有新突破;三要确保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四要确保项目和企业应统尽统;五要确保重点任务有序推进,特别是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六要确保调度考核落到实处。各级各部门要落实责任,全力以赴,圆满完成年初经济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简报二:

5月27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邓伟谋在区政府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相关事宜。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办、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城乡投、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环保分局、杉山、石井、双江、万宝、大科和黄泥塘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认为,进行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是国家的一项好政策,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有裨益。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分清责任,全力推进。会议强调,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要依法依规依程序,有序实施;二是要扎实推进,所有平台建设要经得起检查和审计,谁提供的资料谁负责。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主动作为。

简报三:

5月19日上午,张家界市农村“161”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罗智斌出席会议。

座谈会上,各区县与会人员纷纷为加快推进农村“161”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农村“161”综合服务平台,即一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乡镇“五小”设施和小套房、一个村级组织服务场所。目前,全市乡镇政府小套房已建成301套、正在新改建309套,4个乡镇全面完成“六小”建设、29个乡镇全面完成“五小”建设,4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初步达到标准,建成1236个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

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篇6

陈军 丁明柱 蒋捷 周旭 翟永 朱武

摘 要:在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抗灾救灾、北京奥运会、神州七号飞船上天等重大事件中,地理信息发挥了有力的服务支撑作用[陈军,2008]。要实现地理信息的跨越式服务,应以一体化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协同式运行维护与更新为保障,大力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向用户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在线服务。本文从网络化协同服务平台构建、在线地理信息服务提供、长效运行服务机制保障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大力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理信息 在线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

一、引言

地理信息是国家基础性、公共性的重要战略信息资源,也是其他专题信息资源的空间化载体,在政府管理决策、新兴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主要提供成果目录查询和少量的小比例尺公开数据。这种离线服务方式环节多、周期长,应用系统构建的技术复杂、成本较高,不能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和快速应急响应以及大规模业务化应用的需要。随着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不断深入,网络化地理信息应用如雨后春笋,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广大用户使用地理信息的方式与频率[陈军,2002]。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提出了服务途径的网络化、服务形式的个性化、服务内容的多元化、服务主体的协同化等一系列新要求[周旭等,2008]。

近年来,国际上加大了对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研究力度,按照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理念和采用Web service等开放式标准协议,研究构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平台[姚鹤岭,2007;Ian,2008]。国家测绘局近期做出了建设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 陈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中国GIS协会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丁明柱,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与地图司副司长;蒋捷、周旭、翟永、朱武,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简称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决策,要求切实转变传统的地理信息服务方式,提升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国家测绘局,2009]。为此,需要构建网络化协同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并形成长期运行服务机制。

二、构建网络化协同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是以一体化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协同式运行维护与更新为保障,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便捷、及时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

1、信息资源一体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各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相对独立运行,彼此之间物理隔离,在客观上形成了“孤岛”。这使得目前我国地理信息资源总量虽然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整体上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不能有效满足政府宏观决策、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以及公众服务过程中对跨地区多尺度地理信息资源快速集成与应用的迫切需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广域网络,把分散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为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统一地理信息资源,向广大用户提供多尺度的地理信息服务。

为此,要根据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化整合和阅览标注等需求,对原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细化分层、分级分类、尺度协调等一系列加工处理,形成适合于在线服务的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要的政务版和公众版地理信息数据。

2、互联互通广域化

为了形成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的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依托国家广域网物理链路,搭建纵向和横向广域网络,在纵向上联通国家、省、市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将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服务节点连成一体,并在横向上联通各类用户。对于使用涉密地理信息的政府用户,应依托涉密广域网实现互联互通,对企业和公众则可依托非涉密网广域网(如政府外网、因特网)进行联通。为此,要配置支撑地理信息广域网服务的计算机、数据存储备份、安全保密和网络设备,建设广域网络接入和数据分发服务环境,保障地理信息网络化在线服务。

考虑到面向全国服务时峰值并发用户数可能较多,公共服务平台应具备高效稳定的地理信息在线访问能力、强大可靠的在线数据处理与管理能力,以满足用户对信息访问和应用的时效性、系统的稳定性的要求。

3、运行维护协同化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构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环境,统筹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者,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协同服务。每一个服务提供者都要按照统一要求,制作符合公共服务平台要求的服务内容,建立和部署符合标准接口规范的服务软件系统,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并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将通过设立统一的服务注册中心和门户网站,对服务进行有序组合与统筹。平台所包括站点的数量可以动态变化,各个站点提供的服务也可以动态变化,但整体上保持着动态稳定的状态。

为了构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环境,需要采用Web service等开放式标准协议,研究设计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描述、发布、发现和调用的技术结构与接口,以对分散在各地的有关地理信息服务资源进行封装改造,形成一大批服务节点。每个节点技术结构相同,对外服务接口一致,能够应需实现松藕集成与应需装配,协同地提供满足全局一致性要求的无缝服务。

三、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网络化地理信息协同服务环境,广大用户将能够通过广域网络,根据授权在自己的办公室(或住处)方便地浏览相关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或进行“选货、定货”,或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

1、地图阅览标注

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对地图阅览标注的需求,公共服务平台要提供二维、三维地图等浏览服务。二维地图服务是将标准地理地图(包括地形图、政区图、影像图等)处理成适于网络发布的数据,提供范围选定、地图生成、地名查找、属性查询及标注等在线浏览功能。三维地图服务则是发布基于遥感影像和DEM的自然地形场景、城市构筑物景观以及立面街景等,提供浏览查询功能。为此要对多尺度、多类型数据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如构建地图和影像的数据金字塔、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数据的多尺度关联等,以满足网络化发布与服务的要求。

对于部分用户来说,他们不满足于单纯地图浏览,希望能够以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地理底图上标注、加载和管理自己的有关信息。这就要求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标注、加载和制图等功能,便于用户挂接有关信息并在本地机上保存管理,形成个人的专门数据库。

2、数据交换服务

根据有关规定或授权,公共服务平台将允许一些用户通过广域网络直接远程下载或交换数据。数据交换服务的功能包括地理信息成果目录查询、数据库同步、数据复制、数据提取。首先,要采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建立基于多级节点的全国地理信息成果目录元数据库和目录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统一门户网站,了解和查询各地的地理信息成果情况。

3、开发接口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直接向各类用户提供权威、可靠、适时更新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多种开发接口,鼓励和支持相关专业部门和企业利用平台提供的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专题应用系统或进行增值开发。为此,公共服务平台要提供面向浏览器端的二次开发接口(API),支持对数据交换、数据表达、数据整合和应用分析等各类平台服务的调用。

通过调用二次开发接口,专业用户可以进行自身业务信息的分布式集成,快速构建业务应用系统,或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处理、标绘等工具软件,制作符合自己需要的数据产品。相关企业可以不用考虑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与更新,专注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兴趣点等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展新的增值服务,如建立旅游、房产、购物等各类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等。

四、形成长效运行服务机制

要根据平台互联互通、协同运行、在线服务的要求,建立统一的门户网站,统筹协调服务,持续更新,形成长期运行维护机制,使公共服务平台真正地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新型运行形态与手段。

根据共建共享、运行维护的需要,在确保各级平台资源拥合法权益、推进平台资源有效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现有政策制度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确保平台建设的有序推进,确保平台运行维护的有序开展,确保平台应用服务的安全合法。

1、统一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服务的总界面、总窗口,是普通用户使用公共服务平台各类服务的入口。任何用户从平台的任一“入口”即可通过广域网络上的服务系统,对所需地理信息进行查找、浏览、评价和利用,享受多尺度、多类型的地理信息服务。

门户网站向用户提供地图浏览、地名查找、地址定位、空间查询、地名标绘、数据查询选取、数据提取与下载等服务。还为各类用户提供服务注册、服务查询、用户注册、用户登录、服务运行状态检测等多种运行管理功能的访问界面,以及平台使用帮助信息,如各类服务的接口规范、应用开发接口(API)文本以及开发模板、代码片段和相关技术文档资料。

2、服务统筹管理

在设计理念上,公共服务平台要同时考虑服务提供方、使用方和服务中介三大对象,不同于基于webGIS的传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服务提供方负责建立和运行多种在线服务系统,在服务注册中心进行登记注册;服务使用方通过门户网站和标准接口调用有关服务,服务中介负责服务注册中心和门户网站的部署、运行和维护。这就要求研究集地理信息服务提供方、使用方和管理方为一体的服务统筹与管理机制,建立服务注册管理、用户管理、服务调度等系统。

服务注册管理系统部署在服务注册中心,是所有平台服务的“黄页”系统。它依据地理信息服务元数据规范对各个地理信息服务进行登记注册,并对这些服务进行横向拼接、纵向链接,从而形成覆盖全国、分布维护的全国地理信息服务。服务提供者在服务注册中心注册Web服务描述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服务注册中心查找服务描述、接口描述、服务的绑定位置描述等注册信息。

对用户的管理采用分布注册、集中认证和分布授权的方式,用户可以按照行政归属在任何服务节点或信息基地进行注册,其注册信息统一集中存放于平台主节点。通过统一认证中心的身份和权限认证,用户即可在全国范围实现单点登录。对特定服务访问权限的申请和获取,由该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地处理。

为了实现的协同服务管理与决策支持,需要在网络化条件下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处理、分析等服务整合。为此,要通过网络发现,查找、绑定和链接各种服务,进行服务的调度与动态组合。

3、持续更新完善

为了保证服务内容的现势性与可靠性,需要对平台数据和服务功能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为此,需要依托多级地理信息服务架构,建立多级运行维护中心,具体地承担平台的日常运行、内容更新、用户管理等,形成24小时不间断运行服务机制。

就数据更新而言,公共服务平台要建立起日常更新与应急及时更新相结合的机制。一般情况下,应通过基础测绘日常更新计划,对平台数据进行更新。城市大比例尺数据的更新可与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相结合。在突发事件或应急情况下,则可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与方式,快速获取事件发生地点或相关区域的航空航天影像数据、地面实测数据以及相关专题数据,提取变化信息并更新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及时通过平台向用户提供最新信息服务,满足应急救灾与风险管理需求。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公共服务平台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组成。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三级节点分别依托国家、省(区)、市(县)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具有相同的三层技术架构。节点间通过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向用户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服务层、数据层和运行支持层。其中服务层包括门户网站系统、在线服务系统和服务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系列标准服务接口,向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数据层由国家、省、市(县)三级地理信息服务资源组成,在逻辑上规范一致、物理上分布,彼此互联互通;运行支持层是基于广域网的网络接入环境,以及数据库集群服务、存储备份、安全保密控制和管理的软硬件环境。

图1 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技术架构

1、主节点建设

包括服务系统开发与部署、国家级公共地理框架数据集建设与维护更新、运行支持环境建设。服务系统包括门户网站、总体服务与用户管理系统、地理信息基础服务系统等,其中总体服务与用户管理系统支撑分节点和信息基地实现分级服务注册管理及用户注册管理,并负责信息交换与服务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国家级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是以1:5万及以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整合加工后形成;运行支持环境是指与主节点规模相适应的数据存贮和服务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安全保密系统等。

2、分节点建设

分节点的建设内容与主节点类似,但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是以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主要基础进行整合加工而形成的。各分节点可以直接利用国家级门户网站,也可根据需要建立本级门户网站,展示本区域及相关信息基地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此外,分节点可根据需要利用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在其自己的门户网站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实现服务、用户信息的分级注册和用户单点登录、用户权限授权等管理功能。

3、信息基地建设

信息基地以1:2000、1:1000、1:500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整合加工并负责其更新与维护,为主节点提供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数据资源。与分节点类似,信息基地可以直接利用主节点或分节点门户网站,也可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同时,信息基地也可利用统一访问接口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

六、结束语

公共服务平台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运行形态之一。其建设与运行将实现从离线数据提供到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对于增强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发挥地理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提升全社会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是一个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周期较长的超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为此应该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面向政府宏观决策、国家应急管理、社会公益服务等对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行,边建边用,逐步完善和推广,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要;同时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标准与方法,制定统一的技术设计指南,形成符合国情、先进实用、标准统一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规范,兼顾当前急需与未来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家测绘局,2008,关于印发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规划的通知,2009年2月 国家测绘局,2009,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 杨凯,2006,信息化测绘:一个新的战略方向,中国测绘报,2006年5月16日

杨凯, 2008,关于我国信息化测绘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信息化测绘论文集,pp.1-7,测绘出版社,2008]。

陈军,2002,论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与应用,测绘工程,11(2):1-6 陈军,何超英,朱武, 彭震中,金舒平,,2008,汶川抗震救灾的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应急服务, 地理信息世界,6(6):7-11 周旭,刘若梅,2008,新时期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特点与对策,信息化测绘论文集,pp.145-152测绘出版社

建设电子采购交易咨询服务平台 篇7

一、电子化采购

电子化采购是指通过互联网, 借助计算机管理企业的采购业务, 即网上采购。具体讲就是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发布采购信息, 或主动在网上寻找供应商、寻找产品, 然后通过网上洽谈、比价、网上竞价实现网上订货, 甚至网上支付货款, 最后通过网下的物流过程进行货物的配送, 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二、建立电子采购咨询服务平台的重要性

信息咨询服务业是一项有着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 电子采购咨询服务平台是电子采购交易体系系统进行交易知识、知识管理和基于知识库进行优质服务的核心支撑平台, 在降低软件企业的开发成本与风险、提高企业的开发效率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电子采购发展的需求。

在全球性的信息化革命进程中, 电子采购交易成为主力军之一。电子采购交易的推广与应用, 离不开咨询服务平台的建设。电子采购咨询服务平台是电子采购发展的必然需求。

2、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普遍较高。在现代社会, 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交易成本有可能占到总成本的四分之三, 而生产成本只占到其中四分之一。信息咨询服务能为企业带来及时、准确且有针对性的信息, 从而降低企业比例过高的交易成本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降低软件企业的开发风险。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软件企业开发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风险性尤为突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企业决策者往往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某项开发的结果, 或者说, 决策者对自己将要开发的软件产品所涉及的相关经济和技术变量缺乏足够的信息, 面临着相当高的开发风险。因此, 如果决策者在做出决策前能够掌握更多有效的技术数据信息, 就可以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

4、提高软件企业的开发效率。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软件企业间的竞争加剧。通过电子交易的信息咨询, 相关软件企业可以了解自己产品在市场上的所占份额、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和电子采购交易相关的技术数据等从而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完善;

5、提升软件企业的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 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企业必须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咨询服务拉动的。没有信息咨询服务, 不了解国内和国际上前沿科技的发展, 企业的技术创新之路就会受到阻滞。

三、电子采购咨询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

电子采购交易领域的服务咨询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知识库的建设、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人才团队的组建。

1、建设知识库。

电子采购交易知识库是电子采购交易咨询服务平台的基础, 为库包括法律法规库、采购业务库、专家库、质疑投诉库、代理机构库、电子采购交易论坛等。其中, 电子采购业务库包括建设工程业务库、政府采购业务库、产权交易业务库、土地交易业务库等。

建立与电子采购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库, 为所有用户提供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咨询服务;

建立业务知识体系, 为中小型电子采购交易系统的开发商提供业务知识方面的咨询服务;

在业务知识体系基础上, 形成快速搭建电子采购交易平台的解决方案。

2、开发数据管理系统。

通过对法律法规、业务流程、数学模型、公共电子交易核心平台及通用组件、数据字典等咨询知识的梳理并形成体系和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 为电子采购交易人员提供集知识采集、知识资源整合、知识管理、知识沉淀与利用、知识搜索与挖掘、知识共享与交换等功能于一体的知识管理应用环境。

3、组建人才团队。

电子采购交易咨询服务平台的服务应用需要有一只专业的优秀人才团队来维护和操作, 建立一支面向电子采购交易领域的咨询团队, 并通过电子交易知识体系向交易用户和中小型企业提供高端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人才素质的培养是未来信息咨询业发展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保障。

一方面, 面向电子采购交易双方, 培养专业知识人才, 提供平台使用、数据维护、业务疑难、系统异常之类的咨询服务。

另一方面, 面向中小型软件企业,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提供采用“核心组件+交易规则”快速集成化的动态构建电子采购交易平台的服务。

四、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电子采购交易正蓬勃发展, 电子采购交易企业面临着信息和知识的巨大竞争。电子采购交易咨询服务平台使企业及时掌握电子采购领域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及最新的技术信息, 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电子采购交易咨询平台的建设将大大促进电子采购领域的经济发展。

摘要:在信息化的今天, 电子采购交易业飞速发展;建设电子采购交易咨询服务平台, 在降低软件企业的开发成本与风险、提高企业的开发效率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库、数据管理系统和人才团队的建设是电子采购交易咨询服务平台搭建的基础。

关键词:电子采购,咨询服务平台,知识库

参考文献

浅议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 篇8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信息的需求与供给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建设一个全面、即时、快捷、使用方便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几点设想。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是指依托传播渠道和技术,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公众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目的,为公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为政府提供文化信息参考、为文化工作者提供文化信息交流的平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对加强文化信息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公共文化信息的需求

十七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进入一个政府、公众、文化工作者、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的阶段,无论是管理者、服务者、参与者、受惠者来说,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民群众是否能及时知晓并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如何更有效地达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布局合理”,并有效评估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进度与质量?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文化工作者如何评估自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效果?这些都需要信息平台的建设。

(一)公众的文化信息需求

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化设施与场所外,还要参与文化社团,参加文化学习、进行文化创作等。

公众的文化信息需求包括:

1)哪里有公共文化设施?

2)如何参加文化社团活动?

3)有公益性的演出和展览吗?

4)哪里去学习文化艺术知识?

5)我应该向谁咨询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

(二)政府的文化信息需求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者和主要投入者,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大要素——公共文化产品提供、设施网络建设、资金人才技术保障、运行评估等方面都需要全面及时的信息资讯。

政府的文化信息需求包括:

1)公共设施与场所数量、分布与使用效率如何?

2)目前公共文化产品的种类、数量、供给情况?

3)有多少公共文化人才?是否能满足需求?

4)公共文化资金的供给与使用情况如何?

5)人民群众是否满意?

(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信息需求

作为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三馆一站等国家公益性文化单位不仅要发挥各自功能,还应互补、互动,形成系统优势。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信息需求包括:

1)公众需要怎么样的文化产品?

2)能找到哪些机构合作?

3)在哪里能够交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4)从哪里能得到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5)提供的文化产品群众是否得到满意?

(四)社会参与方的文化信息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同时也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例如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都可以参与文化产品的提供。

社会参与方的信息需求包括:

1)可以参与哪些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

2)政府有哪些鼓励和支持措施?

3)能够和哪些机构、单位合作?

4)提供的文化产品能得到怎样的效益?

二、公共文化信息的供给现状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服务已逐步展开并在不断完善,但还出现分散、被动、滞后等问题,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的信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并没有真正建立。

(一)分散性

以“三馆一站”来说,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是公众获取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他们对自身的文化信息发布,总体上说是积极主动的,但同样的是局限和封闭的。这表现在:

1)一般只提供本单位的服务内容;

2)一般只提供本单位或者本系统的资讯;

3)对其它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信息不甚了解。

对于公众来说,他们往往期望在一个或几个比较熟悉的、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大型社会公共文化机构获取全面、及时、多样化的公共文化资讯。因此,一些公共文化建设较发达的地区(如香港),会选择几个大型公立文化机构,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集散地”。己感兴趣的专业文化信息。

(二)滞后性

目前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办有文化信息的网站、简报,对传播文化资讯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1)时间滞后。以报道成绩和结果为主,容易忽视预告宣传。

2)汇报色彩较浓。以上级部门和同行作为主要对象,目的是为汇报和交流,容易忽视公众需求。

相对比商业文化机构活动前专业的媒体推广和公关,公关文化服务机构无论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面前都常常缺少发言的阵地。

(三)信息传播技术落后

以网络为例,目前大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仅使用其“信息发布”的功能,其它已经普遍使用的网络功能,如“微博”、“空间”、“社区”、“电子杂志”、“RSS阅读”等技术都还没有广泛运用。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公开、统一的渠道,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表达公共文化需求,反馈公共文化满意度,监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工作,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二)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

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客观地掌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时协调整合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直接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效与高质。

(三)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质量

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是其他社会组织,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更直接地了解公众需求,明确服务群体,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宣传与推广,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让自己的公共文化产品更有效、更快捷、更广泛地被人民所享,为人民所用。

(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是一个跨专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平台,其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对信息平台的构建提出几个建议:

(1)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整合现有资源

1)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公共文化机构网站。目前,主要的文化机构基本都有网站,而且各市还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站”。建议以“共享工程网站”为中心,利用网络技术,整合或获取各单位网站信息。使公众既能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获取比较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又能从不同单位的网站获取自

2)拓展传统宣传刊物功能,建立公共文化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机制。

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一般都有本系统的内部刊物,且多年来已建立了自己的传播渠道和读者群。充分利用这些已有刊物,按照公共文化信息发布的要求,进行改编和整合,拓展其流通领域,建立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共享机制。

3)以主要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为中心,建立公共文化信息的“集散地”。

例如以全市主要的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为阵地,在馆场内综合陈列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指南、最新消息、宣传单页等。让公众只需到达一个主要的公共文化场所,就能获取其它公共文化机构的各种主要服务信息。

4)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建立个性化的公共文化信息定制服务。

以香港为例,康文署每个月定期推出有关公共文化活动的免费电子杂志,市民可留下电子邮件预订。这样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成本低,成效好,能培养一批积极主动利用公共文化资源的文化爱好者。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2008(6).

[2]朱鸿召.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3).

上一篇:与客户加强沟通下一篇:“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