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人物作文(精选8篇)
湖北 徐前程
俗话说“一个香炉一个磬,一个人一个性”,世上没有一个人的性格与他人是完全一样的,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我们在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以突出其鲜明的个性。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细想一下,其实很简单,我们了解一个人物,不外乎从他的语言、行动、神态及衣着上去观察。而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会从他的衣着打扮,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表现出来。这也正是我们写作文时力求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切入口。
一、语言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最直接方式
凡是看过《故乡》一文的人,都牢牢地记住了杨二嫂这个人。杨二嫂在那篇文章里,只不过是个配角,为什么读者的记忆会如此深刻呢?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鲁迅先生通过杨二嫂的语言刻画了她鲜明的个性。
如杨二嫂一到迅哥儿家就尖声怪叫:“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么一个打招呼的方式够特别的吧,不见其声,先闻其声。一开始就将杨二嫂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定格为一个喜欢大惊小怪的、高喉咙大嗓门的女人。接着,“……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毫不掩饰的索要,进一步突出杨二嫂泼辣与无赖的特性。
而在向迅哥索求家什不成时,杨二嫂一下子变得愤愤然,:““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这两句不仅尖酸刻薄,而且无中生有,再加上“啊呀呀”“吓”这样独特的感叹词,杨二嫂这个人物的泼辣无赖、尖酸刻薄、爱占小便宜,喜欢搬弄是非的性格特征已通过极富个性的语言在读者心中牢牢生根了。
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学习鲁迅先生,抓到人物最具特色的语言,表现人物鲜活的个性。
二、动作是揭示人物性格的最佳途经
语言可以直接展现人物的性格,而人物的动作却更能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还如《故乡》一文中的杨二嫂,着墨虽不多,却极具表现力。如杨二嫂索要家什未果时,便出现了一副很精彩的画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贯一起,犹如一部电影在读者的头脑中播放。随着镜头的缓缓流过,读者在发笑的同时头脑中随之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长舌、庸俗、爱占小便宜等之类的形容词。
动作的揭示性格还表现在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孩子水生的身上。如文中闰土先喊了一声:“水生,给老爷磕头。”接着,“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一个“拖”一个“躲”字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了水生的害羞、胆小、未见过世面的个性特征。
而另一大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更是通过一买桔子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平和的性格,满腔的爱意。
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尤其是写人叙事的作文,一定要注重人物的动作描写。或急躁,或平和,或懒惰,或勤劳,或热情或冷淡等性格特点,都能过对人物的相应的动作描写揭示出来。
三、外貌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里“外貌”不仅仅指人物的肖像,还包括衣着。先说肖像吧,在很多文章的读者都能从肖像描写中领悟到人物性格特点。如《红楼梦》中写王熙凤出场时描写了她的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细评一下,眼睛不仅形似“丹凤”而且另带“三角”,眉毛不仅形似“柳叶”而且还加“吊梢”,单单的外貌描写已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王熙凤不仅是一个外貌美丽的女人,而且心肠歹毒。“再如《水浒》中关于李逵的描写: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通过这则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李逵身上肉是“粗肉”,皮是“顽皮,眉是“一字眉”且“赤黄色”,眼里里充满血丝,头发硬如铁刷。这样一来,即使我们没看
过《水浒》,也能感受到李逵肯定是一个性情鲁莽脾气急躁之人。
除了肖像,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往往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比如,文静的女生大多喜欢穿裙子,而活泼的女生往往喜欢牛仔裤;穿着留洞的牛仔裤蓄着爆炸头的男孩子大多数是外向型的,而一直喜欢低头走路,领口扣得很整齐的一般多属内向型的。头上的一朵花,裤子上的一条银链子,甚至指头上的一点指甲油,无不在向读者展示着主人的性情。
所以,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仔细地观察这些衣着外貌上的细节,然后在作文里适当地用描写人物的衣作外貌来烘托人物性格,何愁人物不鲜明作文不生动呢?
四、神态也是展露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小窗口
所谓神态也就是人物在某种环境里的神情状态。一个小小的神态描写往往也悄悄展露
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内心世界。
《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有大量的神态描写。如当短衣帮说“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时的孔乙己,“睁大眼睛”、“涨红了脸”地辩解,那种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无聊麻木的短衣帮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那种读书人自命清高的性格,跃然纸上。而当短衣帮诘问“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表现出孔乙己难以掩饰的痛苦、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重科举而被科举制度毒害一生而不自知的麻木不仁的性格特点。
看看,神态描写虽然细小,却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从一个很小的切口悄悄为读者展露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如果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能通过一两处神态描写来展露人物或是害羞或是急躁或是天真等性格特征,不仅能让人物的形象更真实丰满,而且也性格特点也会更加鲜明突出。
怎样描写才能把人物的表情表现出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写出神态的细微变化, 并且和人物的行动、语言结合起来, 让句子也有“喜怒哀乐”。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一段话:
小妹妹的眼睛就像泉水一样清澈, 谁见了都喜欢。这天, 她满脸笑容地从幼儿园回来, 一进门就脆生生地喊了一声:“妈妈!”她一下子扑到妈妈的怀里, 眼睛跳跃着波光。哦, 她一定是又受到老师的表扬了!
读过这段话, 一个活泼可爱、满心欢喜的小女孩便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段文字的外貌 (眼睛) 突出了小妹妹的可爱, 神态 (满脸笑容、眼睛里跳跃着波光) 写出了小妹妹的高兴。最重要的是, 小作者将外貌、神态与动作 (扑) 、语言 (叫) 等结合着写, 就把小妹妹写“活”了!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一段话:
他真的生气了, 双手紧紧握住, 微微颤抖着。胸脯剧烈地起伏着, 仿佛就要爆炸的一个大气球。他紧紧地抿住嘴, 腮帮鼓鼓的, 我知道他在使劲忍住心中的怒火。他的鼻孔撑得好大, 鼻翼一张一翕, 呼出来的气, 就像打气筒压出来似的, 呼呼有声。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很多人,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他们有的勤俭节约;有的铺张浪费;有的自私自利;有的乐于助人;有的勤劳,有的懒惰;有的思想上进,品德高尚。将身边不同类型的人用文字真实的记录下来,就是写人的作文。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记叙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虚实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并把这件事写好。
在写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对小学生来说,选择典型事例,要着眼于小事,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义的小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
二、通过几件事写人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一种品质;二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多种品质。
要注意:用几件事写人,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着重于某几点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详写;有的事略写;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完整,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简单。
三、学会刻画人物
只有事例的叙述,人物形象必然是干瘪的、模糊的。进行具体描写,才能把无穷的生命力倾注到笔下人物。描写人物,可以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而饱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1.外貌描写
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世上的人千千万,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李逵、鲁智深都是《水浒传》里有名的粗人,但李逵的“粗”是鲁莽火爆,而鲁智深的“粗”却是粗中有细,这就是人物的鲜明特征。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事业,避免行文死板。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內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小学生作文时,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此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上下功夫,这样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除了用“我想”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问题,引入所想的内容。
(2)使用假设,流露心理活动。
(3)字里行间,流露着“想”。
(4)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问题阐释
在写人记事类的作文里,想把人物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写。人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还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作导航
一、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
人物的身材:人物的身材是很显眼的,胖瘦高矮,一看就知道,但描写的时候还要注意到特别的地方和语言的生动性,要用上积累的好词好句。
人物的五官:五官往往是外貌描写的重点部位,要留心观察写出人物的特点。
人物的衣着打扮:人物的衣着打扮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身份、职业和气质,所以衣着打扮也是写出人物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
语言描写:
鲜活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把人物的语言写活,关键是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要选择好语言表白的方式,根据作文需要,选择对话方式或独白方式。要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使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特征)。要注意人物所处的场合、说话对象,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言描写不是孤立的,要和表情、动作结合起来综合性运用。
动作描写:
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人物外部的行动透露出来的,我们应该学会用动作描写刻画出人物鲜活的形象。要抓住人物是如何做的,用的什么方式。要注意人物在做动作时的表情,不同的表情反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动作过程写完整,写具体。
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情和思想等。作文时,恰当地运用心理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生动,具有活力。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符合文章表达的需要,要配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这样的心理描写效果才会更突出。
爸爸的厨艺是一流的。我几次提出要学习学习,也体验体验当大厨的快乐感觉。但老爸经常说:“厨师的两个鼻孔啊,就是一台抽油烟机,对身体不好,小孩子以后再学。
”我的希望就此破灭。他呢,依然乐此不疲。
三、抓住典型事例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写人往往离不开与人密切相关的事情。人物是文章刻画的中心,所写的事情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作文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极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通过几个不同的典型事例来多方面地刻画人物形象。这样就会使文章内容特别充实,人物形象更鲜明。
我老爸这“热心肠”的光荣称号在我们那儿同样是“家喻户晓”。就说在学校里吧,电脑坏了,不用找电脑公司,直接送到我爸这儿来。
我爸呢,还真是有“职业道德”,在每一台要维修的电脑上都贴上序号,依次维修。那认真劲儿,让我暗暗佩服。
习作实练
请以“______”,你真棒”为题(在横线上填写一个人物),完成下面的习作练习。
①你要写的人是谁?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他(她)“棒”在何处?请写个事例片段。
提示:
1.可以写自己的同学
2.可以写自己的好朋友
3.可以写自己的邻居
4.可以写自己认识的其他朋友
佳作展评
我的小伙伴
赵润宇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是个英俊的小男孩,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皮肤很白,而且怎么晒也晒不黑,所以有时我叫他“白面书生”,但大多数时候我都喊他“峥哥”。(“我”最好的好朋友是赵润宇。)
峥哥是汽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学习很用功,还是一班之长呢!他的性格很腼腆,有时说话会脸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记得有一次放学后,天正下着绵绵细雨,我在峥哥家玩。忽然,峥哥看见他家院子里有一只鸟拍打着翅膀,怎么也飞不起来,十分可怜。峥哥急忙打着伞跑到小鸟的身边,小心翼翼地将小鸟捧在手心带回屋里。
我赶忙迎了上去,只见小鸟的翅膀正流着血,不停地挣扎和鸣叫着,显得非常痛苦。峥哥赶忙找来了纱布和药水,帮小鸟清洗了伤口,并给它仔细地包扎好。小鸟终于安静下来,还不时地东张西望,样子可爱极了!
峥哥决定要好好照料它,直到它伤好为止。小鸟在峥哥细心的照顾下,一天天地好了起来。每当峥哥放学后回到家里,小鸟总会飞到他的肩膀上
“喳喳”地鸣叫,好像在跟他说话。(通过峥哥爱护小鸟的事,表现峥哥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峥哥还养过不少小动物,像蚕、热带鱼、乌龟等,并且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了解了好多动物的习性和特点。他还送了我好多蚕宝宝,并耐心地教我怎样饲养它们。
和峥哥在一起,我学到了不少关于动物的小知识。
峥哥真是我的好伙伴!
学习与借鉴
选材:选材得体,详略安排得当。详写“峥哥”救助小鸟的经过,略写他饲养的其他小动物,有助于表达中心。
一、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行为分析人物性格;
二、要注意环境对人物的影响(生活环境、社会风气、习俗);
三、要注意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小说人物;
五、如果有独到的观点,需要强有力的证据支撑,不能单纯叙述人物生平,就对人物下结论;
六、如果文字有限制,抓住人物一点进行分析评价即可。
三国演义人物之我见
作为中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不但在智谋策略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相当之成功。像奸诈多疑的曹操,“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宽厚仁德的刘皇叔,忠义而又自傲的关云长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我看过《三国演义》后,对里面几个人物,即吕布和诸葛亮,却有着另一番不同的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勇则勇已,但名声却着实不好。什么“三姓家奴”啊,什么“反复无常”呀,活生生将吕布钉在人格的屈辱柱上。【先摆出对吕布的传统看法,接下来将要进行驳斥,就显得有的放矢】但我看《三国》,却觉得吕布其实是个直率、重感情的英雄。【提出自己于传统观念相反的观点】世人总是把他杀了自己两位“义父”,视为其品德败坏、见利忘义。【一一驳斥】但是,汉魏之际,军阀混战,道义不行,各派势力之间纵横捭阖,维系他们的只有利益关系,因而轻易去就,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事情时常发生,像刘备、孙策等豪杰投靠与反叛的次数也不少于吕布,怎么能只将矛头对准吕布呢?或许是因为吕布与丁原、董卓二人之间维系的“父子”关系,但这“父子”关系终究说来也只是一种变相的利益关系罢了。在丁、董二人眼里,吕布利用价值大,但实质也只是他们争权夺利的一枚棋子。看凤仪亭事件中董卓的表现:“卓怒,大喝一声。布见卓至,大惊,回身便走。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卓曰:‘叵耐逆贼!戏吾爱姬,誓必杀之!’”确实如后来王允所说“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当这种利益关系濒临破裂时,“父子”情自然就不复存在了,在这方面以道德批判吕布其实是说不过去的。吕布缘何两次叛变,虽说起源于赤兔、貂蝉,但实际原因从他嘴里可知“吾堂堂大丈夫,安肯为汝子乎!”(对丁原)以及“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对董卓),他只是不愿受人利用,他只是想追求自己的所爱和自由,但他没有考虑后果,凭着自己的直率就做决定了,过于关注眼前利益,却在给自己挖了个很深的坑。【对吕布评价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并且很注意材料的选取,人们对吕布诟病最多的就是他先后杀掉了自己的两位“义父”,但一开始作者就先驳斥这一点,而且有理有据,有对比,有分析,更易使人信服。在驳倒了传统观点之余,观点也显得新颖独到】
说到吕布的重感情,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对王允,当董卓旧将大军攻陷长安时,吕布顾不上照顾自家妻子,首先去劝说王允逃走: “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不一时,各门火焰竟天,吕布只得弃却家小,引百余骑飞奔出关。”吕布真无情乎?从这足以看出,非也!一是对刘备。吕布是很爱自己的妻妾的,在吕布心中,妻小绝不是刘备声称的“衣服”的分量,由己推人,吕布先袭徐州,后夺下邳,两次都保护了刘备的妻小。第一次,两者还在结盟中,刘备自己都说“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第二次,两人已经处于敌对关系中,吕布仍说“吾与玄德旧交,岂忍害他妻子?”“便令糜竺引玄德妻小,去徐州安置。”在此处吕布的情义是真情流露。
如果吕布最终成为雄霸一方的霸主,则他所有的叛卖就都会被视为雄才大略的表现;如果吕布为某个明主立下赫赫战功,则他的屡次叛变都会被视为英明理智的选择,历史评价,本就是胜者为王,只可惜由于他“没远见、太注重眼前利益”,从而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无可否认的说,吕布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想起曹操问陈宫缘何宁愿辅佐不成器的吕布,陈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一语中的,相比于曹操的心术不正,吕布直率重情的性格着实要可爱的多。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为传奇、最具智慧、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他足智多谋、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也成为了“忠臣的楷模”,甚至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就是一个神话。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在《三国演义》中几乎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说瑕不掩瑜,这些不足无损于孔明的光辉形象,但却可以打破诸葛亮“神话”般的色彩,也可说是诸葛亮“毕其力而无功”的因素之一。首先,诸葛亮在任用人才方面有缺陷。曹操求才,唯才是举;孙权用人,放手使用,而这些诸葛亮似乎做不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对人才要求极为严格,不但要有能力,还必须忠于职守、德行优良,这使得他培养的人才大都谨慎小心,一旦独自走上历史舞台,因循守旧的多,开拓进取的少,因而在蜀国后期再难看到十分优秀的人才。诸葛亮在任用人才方面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是对待马谡和魏延,前者华而不实却被其重用,后者能力突出却被其限制排斥。对于马谡,刘备和司马懿都知其不堪大用。白帝托孤时“先主谓孔明说:‘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而在街亭之战时,“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就连敌军的司马懿都认为马谡是庸才,可见诸葛亮在用马谡上确实是一大失误。后果然马谡失街亭,北伐因而失败。对于魏延,诸葛亮则一直强调他有反骨,不可大用。一直觉得魏延是三国里最被冤枉的人物,投降蜀汉后,屡立奇功,深受刘备的赏识和重用。尤其是五虎大将相继去世后,成为了支撑蜀汉大厦的主要支柱。可诸葛亮却一直以他品德不佳,不重用他,且处处排斥限制魏延。尤其令我感到不平的在于《三国演义》(嘉靖本)里的一段记载:
且说魏延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视之,乃司马懿也。懿大喝曰:“魏延休走!”延舞刀相迎。战不十合,延拨回马走,懿随后赶来。延只望七星旗处而走。懿见魏延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赶。懿却分兵三枝:司马师在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延遥望见谷口内有七星号带飘扬,乃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哨探,回报曰:“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屯粮之所。”遂大驱士卒皆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中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勒马横刀而立。懿大骇,乃与二子曰:“倘有蜀兵断其谷口,如之奈何?”急退兵时,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火把一齐丢将下来,烧断谷口。懿大惊无措,将兵敛在一处。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皆着。魏延望后谷中而走,只见谷口垒断,仰天长叹曰:“吾今修休矣!”司马懿见火光甚急,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吾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雾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盆倾。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降,火器无功。滂沱大雨自申时只下至酉时,平地水深三尺…
却说孔明望见司马懿被魏延诱入谷时,不胜忻喜。马岱一齐放火,将欲尽情烧死。忽天降大雨,火不能着,人报走了司马懿。孔明闻知,仰天长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却说孔明收兵,回到渭南大寨,安营已毕,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乃孔明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不想天降大雨,二人得生。后孔明死时,遗计与马岱,将延斩之。)孔明大怒,唤马岱深责曰:“文长乃吾之大将,吾当初授计时,只教烧司马懿,如何将文长也困于谷中?幸朝廷福大,天降骤雨,方才保全;倘有疏虞,又失吾右臂也。”大叱:“武士!推出斩首回报!” 马岱责毕,回到旧寨,孔明密令樊建来谕曰:“丞相素知将军忠义,故令行此密计,如此如此。他日成功,当为第一。可只推失杨仪教如此行之,以解魏延之仇。”岱受计已毕,甚是忻喜,次日强行来见魏延,请罪曰:“非岱敢如此,乃是长史杨仪之谋也。”延大恨杨仪… 可能是为顾及诸葛亮的地位,这段话在毛宗岗批《三国演义》中已被删除,但原始材料确是如此。诸葛亮在这件事上显现得有些令人心寒,没有反迹且一身功劳的魏延,差点成了诸葛亮除去司马懿计策的牺牲品;而且在计策败露后,又嫁祸给杨仪,使得本来就关系紧张的杨、魏二人之间的矛盾更为严重,甚至可以说,是诸葛亮把魏延给逼到绝路的。除了用人的问题上出现失误,诸葛亮还有个不足在于不去授权和放手。在五丈原,司马懿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对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也。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主簿杨颙谏曰:“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孔明确实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事必躬亲,不去放权委托下属,使得他身体承受不住,以至“大业未成而先折”,也影响了接班人的锻炼成长,不经历风雨,永远只是温室的花朵。在六次北伐中,很多时候部下都只是拿着丞相的锦囊依计行事,而不是自己探索对策,长此以往,大厦一倾,便不知如何是好了。
诸葛亮一生谨慎小心,尤其在刘备托孤之后,深感自身责任之重大,更加小心行事。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津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这就是“子午谷奇谋”。诸葛亮的考虑确实是对的,万一魏国早有准备,不但折损人马,还挫伤士气。但以当时蜀国对魏国的国力,稳打稳扎,无论孔明多么神机妙算,都难以成功,既然如此,何不奇袭一次,尚有成功的可能性。连司马懿都说“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而后邓艾破“蜀道之天险”,攻陷蜀国,也正是用偷袭之策。
总的来说,这几个小问题都不足以掩盖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只是,请不要过于神化诸葛亮,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的卧龙,有缺点、犯错误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诸葛孔明。
描写要求
1、有序(由头到脚)
描写时应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都行。如果写了眼睛,接着写头发,又写嘴巴,再写眉毛,而后写鼻子——这种描写不管写得多好,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混乱。以“京京”和材料一为例,看他的写作顺序。
材料一 我的妹妹
我的妹妹长得瘦瘦的,瓜子脸,长着一对浓浓的眉毛,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小鼻子,嘴不算大。红红的,像抹了口红。她的头发很黑,不算太长,有时散着,有时扎成两个小辫子。
材料二 他
(1)他有一头乌黑的短发,圆圆的脸,浓浓的眉毛下边有一双小眼睛,高粱鼻下有一张大嘴,脸上还零星地散布着一些小疙瘩,还长着一对大耳朵。他是一个学习很认真的同学。
问:学习认真的小孩一般在肖像中有所显现,如眼睛、眼神等跟贪玩的孩子有区别,这个肖像描写中缺少这方面的必要特征。
改写:
第一招:让动作连贯起来。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往往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那么在描写时,同学们就可以把一系列动作进行分解,用连续的动作来表现。这样写不仅场景感很强烈,而且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片段:
小雪敏捷地踩着椅子上了桌子,又从桌子迈上窗台。她先用一块干布掸了掸玻璃,然后再换一块潮湿的抹布,踮着脚,一只手抓住窗棂,一只手从上到下用抹布蹭玻璃。接着,又自上而下从左到右蹭了一遍。玻璃上有污点的地方,她就哈一口气,使劲儿蹭几下。还不干净,她就又用手指抠几下。啊,污点终于被她消灭了。
品析:这个片段是写小雪擦玻璃。连贯的动词——“踩”“迈”“掸”“踮”“抓”“蹭”“哈”“抠”写得是那么逼真传神,而且是“嘴”“手”“脚”并用,形象地刻画了小雪擦玻璃时的认真和麻利。
第二招:给动作贴上个性化的“标签”。
动作,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动作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环境中,动作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突出人物的特点。请大家欣赏下面精彩的片段: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子上“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儿鸳鸯二人撑着……
品析:这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作者曹雪芹一连写了好几个人的“笑”,同样是“笑”,却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紧扣着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这些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招:给动作“涂脂抹粉”。
给动作“涂脂抹粉”,就是指给动词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语,这样就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表达得更细致、更生动,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与思想感情。我们来体会下面的片段吧:
只见他的双腿在栏架上方迅速地跨越。他的双臂奋力地摆动,手臂上的肌肉也在不停地颤抖。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前方的每一个栏架,目光中陡然射出浓浓的“杀气”。
品析:“奋力”“不停”“紧紧”“陡然”都用在动词前面,这些修饰语,将运动员用尽全力拼搏的精神写出来了。如果去掉这些修饰语,就不会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
第四招:给动作加上“表情”。
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同学们还可以写出人物动作时表现出的神态,从而更好地刻画人物特征。如下面的片段:
他快60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地取下眼镜,从裤袋里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他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
品析:作者在动词前使用“战战兢兢”“手忙脚乱”“匆匆”这些表示神态的词语,让一个高度近视、动作不利索且有点“糊涂”的老教师形象跃然纸上,既符合人物年龄,又符合人物特征。
[牛刀小试]
作文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产物,它是作者渲泻情感、释放心灵、外化思想展示艺术美的结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因此,写出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充满创造性。正如歌德所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形状完全相同叶子,一千个人之中很难找到两个思想感情上完全一致的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套话。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在习作中写出生活化,富于个性化的习作呢?是一直困惑师生的一个重大难题。生活化个性化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体现教学目标的目标要求。个性化作文要求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写作的行为。以学生为主体,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感悟现实生活,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表达。现以外貌描写谈谈个性化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态等进行描写的一种写法。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通过外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好的外貌描写不仅能揭示人物身份、境遇、社会环境、更能折射出人物的特点。
一、观察为要,描写精细。
写人先写貌,观察第一条。首先观察人物的面部肖像,这是人物留给观察者的第一印象,是人物观察的起点。抓外貌描写,写人物总体,先要把握好人物的基本特征,然后进一步抓住人物肖像的各个部位,寻找有特点的角度,表现人物肖像。如我班有个学生写《我的妈妈》的外貌是这样写的:(原文)妈妈今年40岁了,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小巧玲珑的嘴巴和小巧的鼻子,这就是我的妈妈。
原文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小作者观察不细,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写具体。可以说空洞的很,40多岁的妈妈,还是小巧玲珑的嘴巴和鼻子,没有突出人物特点,把妈妈似乎写成了姐姐或妹妹,没有仔细观察,进行具体细腻描写,因而写出外貌,不能反映外貌特点,也与我的邻居小作者的妈妈外貌大相径庭,为此,我引导学生采取以下修改方法。
一是观察妈妈。由整体到部分,由上而下,如脸形、头发、额头、眉毛、下巴、耳朵、嘴巴等处的特点。
二是让学生先说后写。把观察到的说出来,再写下来。
三是交流让学生互评像不像。
修改后:我的妈妈今年38岁,中等个子,一头乌黑的头发打成卷儿蓬松松的,“甲”字形的脸,额头上有一条“沟”,弯弯的,眉毛暗淡修长,不大的眼睛,总是忽闪忽闪的,高鼻梁,脸蛋白净,一张嘴巴能说会道,每天从地里干活回来,总是唠唠叨叨,一会儿说地里的事,东家长,西家短,一会儿又问我的作业,只要不睡着,总有说不完的话。妹妹还在背后里给妈妈起了个很意思的名字“巴哥嘴妈”。
赏析:文章修改后,不但对妈妈的外貌年龄长相各个部位进行了刻画,而且写出了妈妈眉毛的“暗谈修长”额头有像沟的皱纹,忽闪的眼睛,白净的脸,只要不睡着,总有说不完的话,风趣的外号“巴哥嘴妈”,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使肖像描写写得好,勤于观察是法宝。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精雕细刻,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好文章来。但同时要注意观察时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特征要明,身份相符。
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如此,而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人,不论外貌还是性格,只要仔细观察,都能找到不一样的地方。好的外貌描写,如果观察仔细,不要忽略人物特点,从年龄及身份各个特征上,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就能写出具体、形象的人物外貌,突出个性。实例如下《我的老师》
原文:我的老师,眼睛很细比其他老师眼睛小多了,还不大,像一条缝,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他的眉毛还算弯。
修改方法:1.从上面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描写的老师的身份是男是女,“她”与“他”混为一谈,究竟是男还是女呢?2.要突出教师的职业特点,是语文老师还是数学老师,具体特点只字未题。如果不写戴着一副眼睛,还让人不能相信是教师还是其它行业上的人。
修改后:我的语文老师,今年二十多岁,高高的个子,一头黑油油的长发披在肩上,月牙似的眉毛下,长着一双不大的眼睛,经常戴一副金丝边眼镜,每当看到同学们课堂上精彩的表现或我们点滴进步,老师的眼睛总是笑的眯成一道缝。上课时老师的嘴巴像机关枪似的,从她的嘴里喷出话语充满了知识的热情,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赏析:“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如果不改,就不能写出活灵活现的人物肖像。不论是长发和眼睛都注意到了人物身份,通过细致刻画,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三、个性鲜明,情感真挚。
写人物外貌要重点写出人物个性特征。常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这个心灵窗户中,可以了解人物内心世界,所以作文时,描写人物眼睛十分重要。请看实例:《班长》
原文:她个头矮,但美丽白净。一件米黄色的外套,一条黑色的牛仔裤,一双白色旅游鞋,可爱极了。小鼻子长在能说会道的嘴巴上,仿佛一个小山似的。
原文存在以下问题,1、对外貌描写不够细致,个性特点不明显,并没有写出班长的具体特征来。
引导修改:1、描写顺序上要从整体到部分。2、用褒义词突出个性。
修改后:我们的班长个子矮矮的,身穿一件米黄色的羽绒服外套,和一条深蓝色的牛仔裤,配上一双白色的旅游鞋充满了活力。一头乌黑的头发用橡皮筋扎成马尾辫甩在脑后,跑起来,马尾辫很有节奏地摆动。两个蝴蝶发卡点缀在头上,显得很调皮。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就像夜间的星星,山间的小溪清澈透明,有一股非凡的智慧和毅力。
赏析:修改好的片断,可以看出从整体入手,局部有特点的部位细描,能够使人物更加传神。
我们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总说这些孩子是“千人一妈。”要写脸蛋,总是红彤彤、红苹果,写眼睛总是炯炯有神大眼睛,写酒窝要么浅浅的,要么深深的,形成了大众化的脸谱,没有个性。人物的形与神不能达到统一。
写好人物外貌,不仅可以反映出人物社会地位、身份、年龄、职业、更能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重视指导,广泛积累,强化运用。
【如何写人物作文】推荐阅读:
如何写好人物外貌12-23
如何写好人物对话03-28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03-14
写人物写作文09-18
初二写人物作文11-15
写身边人物的作文06-08
写爷爷的人物作文09-18
【精品】写人物同学作文10-25
写人物特点的作文100字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