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表现(精选7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自我评价了,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形式,它属于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自我评价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1本人过去的三年里,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
在生活上,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与他人沟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与周围的朋友及同学相处融洽。
在工作上,对工作热情,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思想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通过三年的学习,我自身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2不经意间,三年的高中生活马上接近尾声,思想弥留之际,感悟颇多,这三年,确实过的很紧张,因为身上承载的太多,但却感到很充实,困为每天都在不停地奋斗,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而且高中生活紧张而充实,总要隔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趟,感受着父母对我的爱,感受温暖的家庭,我学会了感动。谢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生命并给我以挫折的信心和努力,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爱。
学习上,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勤于钻研,肯思考,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学习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精益求精,学习效率高,三年来学习成绩优异。
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体锻达标,擅打篮球,多次参加篮球比赛,为班级争光。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我与同学之间的团结协调能力,跟同学相处融洽、和谐。似水流年,我将永远记信高中生活中的汗水与泪水,成功与希望!
通过三年的学习,我自身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已。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正确面对挑战,不断实现自我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开辟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3本人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我,注意摸索适合自我情景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团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提高,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思想觉悟。
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经过三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我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我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4本人思维敏捷活跃,上进心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良好的创新能力,我曾在20xx年获得过“中华杯”创新作文大赛三等奖。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也不忘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我喜爱篮球运动,曾在高二学与队友密切合作,勇夺年级男子篮球联赛第二名,为班级争得荣誉。我还注重计算机应用的学习,因而成;为班上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管理员,我对工作认劳认怨,使得修理计算机更成为我的特长之一。我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做出了大量出色的工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肯定。
然而,高中生活的磨练,更让我真切体会到生命与人生价值的内涵!我被高一时自己的那份夜以继日的勤学苦读而感动;被高二时自己的那份坚持不懈,极力追赶的韧劲而自豪;更为如今的自己,一个不再心存放弃,充满自信与都只的自己而无怨无悔!曾经地那份勤奋现如今已化成了我即将冲刺的动力!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
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5本人回顾这丰富多彩的.三年学习生活,我已在老师的辛苦培养下成长为一位得才兼备的合格中学生了,这些日子将永久铭记在我心中。我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思想觉悟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党章学习小组,努力要求进步。在校我模范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平常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组织纪律性强,连续担负班级学习委员等职务。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发挥友爱互助的精神,屡次被评为校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高二年还被评为市三好生。天资聪慧,学习认真自觉,理解和自学能力强,善于质疑、析疑、解疑。
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灵敏,晓得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已把握的知识。高中三年以来学习成绩优良,名列年段前茅。积极参加各种爱好小组,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比赛中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6高中生活紧张而又充实,仿佛弹指一瞬间,已到了最后的兑现阶段,在这一刻,我驻足回首,一幕幕场景在脑海中纷纷掠过。
自高一入学时起,受到良好学习氛围的熏陶,再加以老们的敦敦孝诲,于是对知识有一种渴求心理,正因如此,才能深入地去获取知识。同时老师也时常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先做人,再做学问”色此为准则,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并把自己融入班集体中,能成为玫级中和谐的一份子,产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应是一种十分俐要的品质,认识以这一点,我通过观察、学习、付出也为班级做了一点儿贡献,虽为小事,却地细微外风真性情,在学校的评选活动中,自己也多次因出钯的表现优异的成绩而荣获“五星级学生”称号。
本学期来能够按时到校,认真完成值日工作,平日里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和同学们相处融洽。活动课和大课间活动虽然能够完成锻炼,但是积极性不够,希望在下学期能有所改变。
学习态度有所改观,学习上能够树立一定的目标,和上学期相比更显努力,这是本学期成绩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和班里其他优秀同学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向老师提问也不够积极,希望在下学期能保持优势,弥补不足,咬牙奋斗,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7进入高中学习3年来,我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向知识的殿堂稳步迈进。在学习上我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爱好看书,总能从所做的事情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在生活中,乐于助人,与同学、室友关系十分融洽。性格活泼开朗,简洁大方,深得老师同学们的认可。爱好体育运动,积极参加运动会,并能为班级争光。不怕苦不怕累,学习上敢拼搏,打扫卫生时,也总是能努力去做好。是老师的好帮手,能为老师排忧解难,善于处理同学之间的纠纷。
在高中的3年时间里,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下,既教育了我,又锻炼了我,培植了我,使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高中生。我会继续发展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斗争的生活使我干练,苦闷的煎熬使我醇化。这是对我高中三年生活最的写照。实高的一名学子,三年来,我一直以“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懈地奋斗,并相信我的梦想会在不久的将来。
我一直相信,每天,我都在地进步。我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充满自信地迎接每一次挑战。看起来是在吃苦,但我能从学习中获取许多知识、经验最大的乐趣。除了学习外,我还能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我人应当发展。担任了两年班长,我一直能尊敬师长,团结集体,为集体争光,为此也受到同不穴的欢迎。在文明守纪,我也能够模范带头作用。
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8本人性格沉静,待人接物稳重大方,上进心强。刻苦钻研,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于向新的高度挑战。有理想、有远见。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热爱学习,酷爱运动,充满活力,身体健康,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尊敬师长,劳动积极,稳重大方,为人坦诚,热爱班级,工作上认真负责,学习上一丝不苟。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能够欣赏高雅的音乐以及绘画作品,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懂礼貌识大体,性格开朗,幽默风趣。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不弄虚作假,真诚待人,不损人利己,言而有信,遵纪守法,了解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并维护学校的校规、校纪,维护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关爱弱者,善待他人。该生是一名综合素质优秀的好学生。
在思想上,爱国爱校,积极向上。我积极地参加学校所组织的活动与培训,认真参加团部所组织的政治学习,在学习生活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我还注重课外活动的实习实践,多次在放假期间在敬老院等地以个人名义进行实习实践。在不断地学习中,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在行为上,以军人的风纪来严以律己,积极学习技能。在学习中,我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三年来一直都以人为鉴,以己为鉴,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贯穿始终,关心每一位有困难的同学,搞好班级的每一次活动。总之,在这三年的学习中,我在学习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在校学习中出现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
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进步。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离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进高校往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进步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9我在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教师,热爱同学。回顾三年的高中生活,发觉自身无论是学习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可是我也是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的地区,上课的时候容易开小差。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会更为的认真,争取改正缺点,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会全力学习,在每个考试学科中找出自身的薄弱环节,系统的开展复习,合理的安排自身的学习时间,正确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高三学生品德表现自我评价10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在实高的日子里,我感到充实了很多,从幼稚的初中生活走来,来到这个中转站,养精畜锐,整装待发,为自己的梦想奏了最豪迈的号角。回想经历的日子,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是自己的生活,远离父母的照顾,培养了独立自强的品质;
我学会了如何与同学次序学习,每天的朝夕相处,让我们亲如姐妹,互相搀扶,共同进步,收获友谊相约未来;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社会整体性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发生根本转变的重要阶段。任何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带来社会之, 流动家庭子女可以就读的学校是少之又少, 即使在可以就读的情况下, 也是如此的不系统、不完善和不稳定, 又如何实现系统地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呢?而且, 由于流动家庭自身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流动的频繁性, 更是使得已经不系统、不完整的“学校德育”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三、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道德教育对策
1. 重建家庭教育权威
首先, 父母应该转变自身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 自我学习, 不断上进, 保持一种进步的姿态, 重扬在孩子心中“榜样”的大旗, 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教育环境, 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肯定的、积极的言语或者行为巩固孩子的良好的习惯。并且, 在实际生活中, 流动家庭的夫妇应该自觉意识到因家庭流动而产生的问题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 并采取妥善的办法来解决和处理, 尽可能避免在家庭中暴力, 避免对孩子不成熟的心灵造成终生的阴影。
其次, 根据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 父母的教育期望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成正相关的关系[4]。流动家庭较高而合理的教育期望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但是, 如果过于拔高期望, 会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压力, 引起恶劣的后果。在中国目前的教育情况下, 应试教育的大旗挥舞不止, 像一根指挥棒一样, 指挥着几乎所有孩子的家长, 流动家庭的父母也不例外。因此, 流动家庭的父母应该在孩子的心灵已经极其脆弱的情况之下, 合理地规划教育期望, 兼顾知识的学习和品德、性格的培养。
2. 完善相关制度
从宏观方面讲, 教育部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条例, 对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作出确切而细则的规定。在立法构思上, 要敢于创新, 在立法目的上, 要注重调动一切社会力量, 齐心尽力, 尽可能地使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同时,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在实际情况允许下, 承认多种办学形式的存在, 包括常规的和非常规的, 对这些学校的收费问题作出明确而且严格的规定。流动生活的波动, 甚至是混乱, 必然会有一个旧规范与新价值交错并立, 因新规则暂时缺位而出现价值失范的局面。因此, 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样态随之也发生变化, 并改变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 使道德的权威性与制约作用受到很大影响。“90后”中职生就是成长于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群体, 其品德行为更显现出独特性, 研究并解决“90后”中职学生的品德偏差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家庭及所有中职学校面对的一个严峻而突出的问题。
一、道德行为偏差的表征
中职学生品德行为偏差指的是中职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道德要求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甚至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90后”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5—18岁这个年龄阶段, 他们的独立意向发展迅速, 正确的道德认识孩子的教育问题, 尤其德育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全社会不但要从加速社会进步, 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 更要从发展儿童自身的角度, 多方面地为流动儿童创造便利条件———办优质学校, 只有这样, 才可能创建道德教育的系统空间。
3.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流动孩子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 思想、心智都处于发展期, 需要在学校这一凝聚着浓厚关爱氛围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开展具体的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工程, 如规范流动人口工作, 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档案, 健全流动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工程, 让孩子在学校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借助多种途径, 在潜移默化中对流动儿童渗透平等、关心、公正、自由的道德理念, 让流动家庭的孩子脆弱的心灵在多歧视的社会环境中变得坚强起来。
流动家庭是城市的“细胞”, 流动子女同所有其他同龄孩子一样, 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完善自己性格的需要, 流动家庭孩子德育问题的实施与否, 以及实施的程度, 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孩子的明天。因此, 我们必须从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入手, 调动一切社会力量, 切实解决好对流动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5.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95.
[3]洪成文.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 1997, (6) .
[4]关颖.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J].青年研究, 2005, (5) .
比较薄弱, 分辨是非能力较差, 容易受到各种消极或错误行为的诱导而盲目地模仿和追求, 出现品德行为偏差。
1.思想品德的游离现象
所谓思想品德的游离性就是指品德的不稳定性和两面性。首先是在语言与行动之间的游离, 即言行不一, 当语言的巨人, 做行动的矮子;其次是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等不同情景中品德表现发生脱节游离;最后是在“他德”和“我德”之间游离, 即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往往“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2.价值取向的唯我性与重利性
在社会转型期, 市场经济实行的自我保护原则, 强调个人价值及其重利性、竞争性, 对“90后”中职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在他们心中, 教师和家长不再代表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 而是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是非。他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往往以物质利益为导向, 注重实际与功利, 主张与强调“利己与利他统一”、“公私兼顾”、“索取与贡献并重”等, 这些观念成为部分“90后”中职学生价值取向的主导。这说明市场经济既有诱导他们个性发展, 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影响, 又有诱发学生个人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 如任性、自私、唯我独尊、唯我独优、自我中心、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等, 即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唯我性与重利性的倾向。
3.社会公德自觉与文明习惯欠缺
“90后”中职学生自律品质较弱, 对问题认识存在“反复性认同”障碍, 因此在遵守纪律、遵守公德秩序、保持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方面缺乏自觉性, 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等在中职学生中严重存在。有调查表明:虽然“90后”中职学生经常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数不足6%, 可偶尔不遵守社会公德的比例却比较高, 如打架斗殴现象达35.2%, 骂人、说脏话达52.4%, 随手扔废纸和垃圾达46.6%。这说明他们的道德水准离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4. 意志薄弱与行为的攻击性
“90后”中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中受到祖辈与父辈的“双重宠爱”, 从小就形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 很少独立面对挫折, 因此心理承受力、自我约束力、自我平衡力都比较差, 而进入中职学习远离父母、必须独立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常采取逃避或攻击的行为方式。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为逃避学习而逃课、逃学, 甚至出走等;受到批评后采取对抗、报复、迁怒等攻击行为, 来寻找维护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撑点;受到委屈后还会通过一些极端行为方式来发泄。
二、道德行为偏差的成因
1.心智发展因素
“90后”中职生大多15—19岁, 处于青春期发育与心智成熟的最关键时期。首先是在生理发育的迅速与心理成熟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人格完整性欠缺, 容易出现身心发展失衡状态, 认识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次是生理躁动引起的心理波动, 而造成他们思想道德认识的反复性认同障碍, 道德认识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在反复中递进的;最后是他们的独立思想、自主判断能力都空前增强, 容易形成“反控制情绪”, 而在自我意识强化过程中, 道德认同感在弱化, 没有正确的道德观, 分不清美与丑、勇敢与卤莽, 形成自我意识强化与道德认同感弱化的矛盾。
2.社会因素
“90后”中职学生成长于公民主体意识开始强化与张扬的社会发展时期, 道德发挥的社会背景与机制的巨大变化对正在社会化的中职学生产生影响和冲击。 (1) 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与成熟的过程中, 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观念;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在人际关系中, 造成道德观念淡漠和扭曲职业道德沦丧;竞争原则造成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 (2) 大众媒体的误导。商业利益的驱动, 一些大众媒体充斥格调低下的作品, 形成一股学校、家庭无法阻拦的冲击波。中职学生涉世不深, 正在成长发育, 属于易感人群, 缺乏辨别力、抵抗力, 而社会又缺乏有效的引导。
3.学校德育低效
学校教育阶段是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目标“泛政治化”弱化了其社会控制功能;内容知识化忽视了道德实践, 学生出现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方法追求听从与服从, 限制了学生个体道德反省能力和自由选择真理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德育过程的形式主义与无计划性及德育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德育目标严重错位、方法简单、内容空泛及过程形式化。
4.家庭教育的缺位
“90后”中职生的父母正处于人生与事业发展的顶峰期, 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很少关照孩子的思想品德;而许多父母把握不住对待独生子女的情绪天平, 在严厉与溺爱之间走极端, 持有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知识轻能力等观念;还有些家长自身品德上存在缺陷, 或者是家庭的危机与矛盾, 使学生失去正常的教育环境, 对“90后”中职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原发性影响。
三、道德行为偏差的矫正
1.优化整合社会德育力量
我们需要从历史高度以战略眼光来认识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发挥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立法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强立法, 注重实施, 整治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 为中职学生提供清洁、良好的学习环境;大众传媒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中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 增加数量并提高质量, 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社会、学校、家庭应三方配合, 建立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网络, 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教育职能, 为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拓展和完善学校德育运行系统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受教育的人, 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面对个性飞扬的“90后”中职生, 我们应重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自主发展、自主评价、自主控制的能力, 把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时代发展、中职学生的年龄与思想特点, 及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来丰富德育的内涵, 革新、充实德育内容, 使德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中职学生思想实际, 要在继承中求创新;德育方法从单一灌输式转向渗透式, 在实践活动中使德育的艺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激励机制探讨
王德侠黄小晏杜军文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管理系, 山东烟台
摘要:高等院校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应通过建立科学发展观教育激励机制、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激励机制、大学生课堂学习激励机制、发挥全员育人功能的综合机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遵循目的性、有效性等多项原则,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激励机制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 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要保证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 进入头脑, 就要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大力研究激励理论的功能性, 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激励机制, 使之在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中发挥作用。
一、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等院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成功的保证
高等院校全面推行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必须把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作为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而其中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作, 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各项改革中难度最大、最敏感, 也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从理论上说, 良好的教育激励机制能使整个高等院校全面推行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促进高等院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各个因素和各方力量形成有机合力, 发挥最大效能, 加快高素质高等人才的培养速度和培养质量, 为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1]
从实践上说, 当前社会思潮复杂多元、相互激荡、良术性和内隐性相结合, 做到寓教于无形。
3.强化自我道德修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控制等方式, 来提高和完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质, 实现道德培育由他律转向自律, 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促进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4.重视和发展家庭德育功能
虽然中职生在家时间较少, 但家庭中父母也要以身作则, 加强道德修养, 不仅能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 还能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父母需要更新“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传统
莠并存, 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一是少数大学生信念信心产生动摇。少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缺乏警觉, 对西方和平演变的现实危害性认识不足, 容易受到错误思潮、反动言论和社会问题的侵蚀和影响。二是高校大学生使命的理解发生偏差。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首要的历史使命。现实却是有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感着实令人担忧:沉迷网络, 不思进取, 集体观念薄弱, 奢侈浪费虚荣攀比之风盛行, 目标模糊得过且过, 犯罪现象屡见不鲜, 等等。三是信仰呈多元化趋势明显。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状态, 这一变化的重要方面反映在崇拜物的多元性上。在大学校园里, 共产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都有市场, 马列著作和哲学各种理论都有一席之地。由于一些学生的崇拜是出于功利或从众心理, 因此, 能够理解或半知半解或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想都成了他们的崇拜物, 结果在大学校园内常常出现对崇拜物走马灯式的迁移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 更加说明了当前高校更加迫切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加强大学生党的创新理论教育, 保证我们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承担历史和社会赋予的使命。
激励就是客体在受到内外刺激的影响下, 产生兴奋状态, 并有效地完成工作目标的心理过程。[2]在高等院校中,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和大学生智力心灵的开发者, 教师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主导者, 工作复杂繁重, 只有不断激励、调动和强化, 才能将教师的智慧与热情、探索与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 为了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加深他们对自身肩负使命的理解, 激发他们投身学习的创新热情与创新思维, 必须建立有效的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激励机制。因而, 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育理念, 代之以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 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来感染子女, 建立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 增强德育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梅萍.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与人的全面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 (社哲版) , 2008, (4) :16-19.
[2]陈俊坷.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4) :13-1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特点;对策
一、大学生的传统特点在当今学生身上的体现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大学校园是他们汲取知识和社会交往的主要阵地,是理想和现实交融的场所。历史上大学生的一些特点在当今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这些共同的群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理想色彩的想法与行动。大学处于一个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实践的过渡阶段,近20年的学校、家庭教育使得大部分青年学生处于理想化的生存状态中。因此,他们对整个社会采取的态度极具理想化色彩。一旦碰到与想象中不统一的现象,便极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导致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五·四”运动发端于大学生群体、爱国游行等也是从大学生开始发端。以及恋爱、生活方式、学习目标等,大学生多采用的是理想主义的态度。
(二)高度自尊但易走极端。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且青年学生与生俱来的理想与激情,对未来往往有着较高的期待和憧憬。同时,大学生群体是同龄人群中的佼佼者。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但与之相对,在其自尊心受挫,或得不到正确的帮助误入歧途的时候,他们又很容易走向相反的极端。
(三)富有激情,敢想敢做,渴望自强但资源匮乏。大学给了青年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使得他们有更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同时,家长也不像以前一样给予太多的管教。因此,他们的独立自强意识得到了发展。同辈群体的榜样力量、竞争意识,都使得青年大学生需要有更强的独立自强意识。但是,限于自身有限的阅历和能力,大多数学生的社交网络也还比较狭窄,可用资源也相对显得匮乏。比如有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大学生有创业冲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应届大学生中,有21.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1]与此同时,创业成功率不足1%的数字也让我们十分尴尬。
二、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在考察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时候,近代中国发生的几件大事应给予一定的关注:五四运动、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大学扩招。五四运动从思想上,彻底颠覆了几千年的巨大惯性,其影响至今还在发生着作用;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水平急剧提高,物质生活日漸富足,必然对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计划生育政策,对个人成长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学扩招,对大学生的影响则更加直接。基于这些事件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新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成才的途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他们根据自我需要汲取知识、塑造自我,形成多种多样的价值观。怎样的人生有价值,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们都以不同的个性来演绎。对人生的价值,他们不再停留在口头上的高谈阔论,不再依赖想象来满足个体的理想、事业追求,而是能经过认真观察,形成求真务实的价值选择。[2]他们讲奉献但不排除索取,重视社会利益但不以无畏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努力寻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点。但由于多数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相对不足,以及情感过于丰富、冲动,往往会过多地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对长远目标的追求,在实现自身价值时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
(二)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原则的统一。市场经济的重利思想不断强化人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对功利的重视。大学生也在追求自我的利益,并不排斥铜钱的味道。在涉及个人利益与前途的过程中,他们也可能会走向世俗。但透过抗震救灾,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另一面。在灾害面前,他们纷纷解囊,不惜将自己的生活费、奖学金全部拿出,捐献给灾区,奔赴灾区志愿救援灾民……所有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摆脱功利的精神存在,看到了他们不计个人得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三)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思维视角的更新,绝大部分大学生开始注重自我主体意识的体现。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个性的独立。他们在思想、观念、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他们不局限于书本的条条框框,不满足于教师的教导,敢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但同时,在处理日常问题事务的时候,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由此导致的诸多问题如:寝室矛盾、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班级凝聚力缺乏等。
(四)学校生活中的寂寞孤独感。扩招导致大学生规模急剧扩大。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对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使得大学生的构成产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在原有规模上本应进入高职或者社会就业的学生也吸引进高校,必然导致整体素质水平有所变化,此外,高校扩大招生但办学条件却没有相应提高。师生比连年下降,由共认比较合适的1:14降到了1:18。师生比的下降,让学生接受到教师影响的可能减少。再加上近年来各地兴起建立大学城,使教师居住区距离校园较远,学生很难在课余时间见到老师,导致学习上,精神上的空虚寂寞感。
三、教育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是帮助他们辨别是非,解除困惑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帮助当代大学生解决好价值观问题,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他们坚持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统一,反对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坚持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坚持远大理想和当前实践相联系,反对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坚持艰苦创业,反对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等。[2]
(二)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因材施教。要充分相信大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和水平,发挥其有激情、敢想敢干的优势,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其树立对于自己和社会的信心。同时,也要注意给予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以免发生偏离。
(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强化社区教育。针对自我意识过重、功利心太强的特点,应继续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教授给学生。可充分利用好寝室、班级这些载体,发挥好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处事能力。
(四)提高办学条件,倡导尚德乐业的良好教风。通过大力倡导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学科竞赛,以及担任班主任等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助推教育事业顺利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美燕.当代青年矛盾统一文化人格[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应该说,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然而其中也确实有极少数人,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把权力当作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忽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面前很容易逾越基本的道德界限,形成道德缺失。这些人自然很难得到下属群众的认同、拥护和追随,严格地说这些人不能算是真正实际意义上的“领导者。” 这里所说的“道德缺失”主要是指严重地破坏了领导者作为“人民公仆”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他们权力的扩张和发展,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大力加强各级领导干部他道德建设,便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这类领导者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是:
(一)腐败堕落:比如搞钱权交易、贪污受贿、徇私枉法、 、生活奢侈……腐败金额动辄过亿,腐败级别从初级到中级甚至到高级,腐败范围从个人到群体,腐败领域从单纯经济到更多领域,巳成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最为担忧、痛恨顽疾。
(二)缺乏诚信:比如对上一套、对下一套,会上一套、会下一套,对人一套、对已一套,对外一套、对内一套;制造假典型、假数据、假经验、假学历;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欺上瞒下、阳奉阴违;为了达到升迁的目的,无论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大搞报浮夸,不切实际、劳民伤财,大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得不偿失。”
(三)个人至上:比如“官气十足”、“老子天下第一”、高高在上,主人意识、权力意识、等级意识恶性膨账,鄙示平民百姓,不体恤群众疾苦,作风简单粗暴,滥用职权;对上级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对下属盛气凌人、作威作福。在利益面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而不是一相从人民和群众的利益出发;在困难面前总是躲得运远的;不顾群众艰苦,坐高级轿车,吃高级钣馆,住豪华别墅……
(四)心胸狭窄:比如在领导工作中,拉帮结派、拉山头、搞小团体、破坏团结、嫉贤能、排斥异己、压制人才、拉拉扯扯吹吹拟定拍拍、搞“一言堂”、听不得不同意见、打击报复、陷害好人……从根本上就丧失了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基本的条件。
领导干部的上述道德缺失虽然表现在个别人身上,但其危害性却是对全社会的破坏和影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中尤其一些主要领导干部,由于他们的权力、地位的主导性而导致上行下效、人身依附、裙关系,造成了领导干部犯罪群体化严重后果,破坏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建设和社会风气。
二、基本原因
造成上述领导干部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一)我国长期封建社会“官本位”、“家天下”等陈腐观念流毒的影响;(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的影响和冲击;(三)领导干部放松自我要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吧、道德观等,没有得到真正的改造,经受不住金钱、美色、名誉、地位的考验;(四)由于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等制度不健全,为这些人“带病”提拔、上岗提供了可乘之机;(五)加上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乏力,使这些人的私欲更加膨胀,更加剧了道德的缺失。
三、防治方法
防治领导干部道德缺失的方法,首先要构建领导者伦理道德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以“人”为本;(二)大公无私;(三)修身养廉;(四)诚实守信;(五)谦让宽容;(六)严于律己。(篇幅所限,恕不详述)
其次是提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篇幅所限,恕不详述):
(一)自觉加强道德修养: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文化水平;2。自重、自省、自警、自励;3。积善成德;4。慎独。
1.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专心,成绩良好,
2.尊师守纪,团同学,待人礼貌。
3.性格活泼可爱,成绩优秀。
4.关于小学生表现评语:思维敏捷,成绩良好,希望好上加好。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种树的过程是艰苦的,而收获的那天却是幸福的.。李祥军,虽然读书的时候你需要付出努力。但是今天小小的付出换来明天的幸福是不是值得?我想聪明的你一定会得出答案,新的学期中,希望你能成为那个有所收获的人,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不要小看你的每一个小小的行为,它往往就已经决定了你一生的命运,你是一个聪明的男孩,应该考虑过自己的将来,未来是美好还是痛苦,都取决于你现在的习惯,试着不要把今天的一点一滴不好的形为变成坏习惯,而是要努力让自己一点一滴的好的行为变成好的习惯,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行为习惯是指人在特定环境下重复作用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它是人在后天所养成并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是由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语言习惯差
1. 滥用网络流行语
不少小学生在学校与同伴同学交流沟通玩耍时,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比如,我操、我靠等,在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大多数小学生互相交流时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和家长交谈也会使用,甚至在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评论其他同学的回答时,也喜欢把自己在网上所了解到的网络流行语用入其中。影响到周围同学的语言表达习惯。
2. 不能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当老师提问时,有些同学回答问题会使用方言;课余时间,同学相互交流时,经常使用方言。由于课堂学习和课外交流时,学生不能规范使用普通话,逐渐形成了不良的语言习惯。
(二)卫生习惯差
1. 随手扔垃圾
在校园的公共场所,如运动场、校园走廊、楼梯等地方,部分小学生随手扔垃圾,不把垃圾放入垃圾桶、垃圾池等应该放的地方的现象经常发生,他们经常无视一些文明习惯的标语,以自己的习惯随便乱扔垃圾,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2. 教室卫生脏、乱、差
在教室里,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打扫教室,保持教室卫生干净、整洁,甚至有时连值日生都做不到。如小学生教室里面的黑板脏了,老师的讲桌灰了,讲台边有纸屑了,出现这些情况时,没有学生主动会去擦干净黑板、讲桌,主动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放入垃圾桶或垃圾池。另外,课桌与课桌之间的走道、卫生角、图书角等一些公共的场所,经常有垃圾,不干净、不整洁。
(三)学习习惯差
1. 课前不预习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会清楚的交代学生回家后应该预习的内容,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回家后不预习老师布置的内容,等老师检查时,他们总是编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不预习找借口。如学生会说因为看电视、玩电脑而忘记了预习,因为写其他老师的作业忘记预习,有的甚至说,不感兴趣不想预习等借口。
2. 课堂学习不认真
当老师在上课时,很多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对老师的提问不认真对待,答非所问,总会出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比如在课堂上玩橡皮泥,看漫画书,看小说,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讲小话等。他们对待学习马马虎虎,不把老师布置的课堂学习任务放在眼里,总是做一些无关课堂的事情。
3. 课后作业不认真对待
每一堂课结束后,教师都会布置学生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尽管教师课堂上把课后复习、作业的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认真对待,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以致于教师在讲新课提问前面所学过的内容时,学生不能准确、流利的回答,而老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许多学生书写不认真,卷面不清秀,总是乱涂乱画。
4. 学习缺乏计划性
现在的小学生,他们既要参加家长给自己报的各种培训班,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甚至还必须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他们不得不盲目的忙于学习,对学习没有计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不能按要求完成各科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1. 禁止学生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
(1)学校明确规定,同学、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各班班主任作为监督员,如果发现有学生不遵守规定,一定要给予教育并告知网络流行语的危害。(2)学生与家长交谈时,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学校要通过班主任联系学生家长作为监督员,督促自己的孩子文明用语,并且学校要定期对家长进行走访调查,时刻掌握学生的语言习惯。
2. 要求全校师生必须讲普通话
(1)要求教师上课使用规范的普通话;(2)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使用普通话,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做到准确无误的使用普通话。只有全校师生都讲普通话,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
(二)学校为学生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
1. 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在学校制定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之下,一定要对所制定的制度进行落实。
如举行文明卫生习惯讲座,在学校的公共场所粘贴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拥有文明卫生习惯的标语,并在各个公共场所设置班级监督员,监督员需定期或不定期的向班主任反映情况,班主任再针对相应的学生进行文明教育。
2. 采取卫生保持的措施。
班主任必须安排班级的卫生委员每天组织和监督值日生打扫好自己班的教室和所管理清洁区域的卫生,并随时保持整洁。学校卫生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卫生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地方,要对相应负责的班级扣除班级考核分,使班主任和学生重视保持学校环境的整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1. 读好书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应多读家长和教师推荐的一些好书,从思想上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自己的重要,对不良学习习惯有自制的意识,才能从行动上去落实如何做可以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制定并完成计划
家长和老师应指导小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给自己列出当天的计划清单,并严格按照计划去完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制力,又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发现兴趣
(1)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才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并促进其兴趣发展为特长;(2)在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他们受益无穷,以上所提出的措施将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参考。
摘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入手,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以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措施
参考文献
[1]赵中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55个故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1.
[2]孙颖.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教研视点,2012(10):7.
关键词:品德教育;提高认识;多方位;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35-01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不知不觉渗透。德育工作也是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来完成。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社会是万花筒,五彩缤纷。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而《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综合课程,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育要“回归生活”,目的就是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促进学生在快乐的、积极地、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同时,《品德与社会》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倡导自主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品德与社会》意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式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小学生品德表现】推荐阅读:
优秀小学生表现06-26
小学三年级学生期末表现评语10-09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07-13
小学品德试卷分析12-07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05-27
小学生优等生品德评语07-01
小学生品德评定考核表10-20
小学三年级品德总结11-30
小学四年级品德教案上06-05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