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介绍词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彝族文化介绍词(精选4篇)

彝族文化介绍词 篇1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案多为花卉图案。

• 彝族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民族,他们早有自己的文字彝文,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十月太阳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和最简便的天文历法,大概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彝族民间文学也形式多样,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叙事史诗《阿诗玛》。它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讲述了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阿诗玛》已经被拍成电影,也翻译成了多国文字,广为流传。

• 彝族漆器主要以餐具和酒具为主。制作要经过40多道工序。彝族漆器色彩形成了以黑为主,与红、黄二色相配合的彩绘艺术风格。彝族漆器髹(xiū)饰技艺在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彝族刺绣也是在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刺绣不仅展示彝族妇女深厚的绘画,刺绣功底,也全释了彝族多样的文化内涵。彝族刺绣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他们刺绣上的每种图案都有独特的寓意。比如:妇女衣襟上的绵羊角,表示生活顺畅,安康;衣服下摆上的旗盘,象征城廓,田地。

•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彝族的民间舞蹈俗称跳歌或打歌。彝族民歌主要以表现爱情的为主,男女对唱,即兴创作。彝族乐器也多种多样,有月琴、口弦、葫芦笙和唢呐等。• 彝族两个重要的节庆日分别为彝族年和火把节。

• 火把节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 彝族婚姻自由,楚雄彝族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称做“姑娘房“,让她单独在“姑娘房”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结婚时有背新娘的习俗,彝家山寨,山高路远,新娘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背回男家。

彝族小学阳光大课间活动介绍 篇2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简介

小学地处高寒山区,是以一个彝族学生为主的寄宿制小学,共有教师10人;学生115人,本校体育课教学及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严格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大课间活动要求全体师生参与和互动,并结合本校实际展现彝族文体风采。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细化安排

1、秉持理念。大课间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全面育人,调节学生校园生活的重任,要求大课间必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学生喜欢。我校在开展大课间活动中秉持的理念是: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快乐健康的成长,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勇于攻坚克难﹑昂扬向上的振奋精神,形成举止文明﹑团结紧张﹑严谨活泼的优良作风,同时继承和发扬当地彝族文化,形成具有本地彝族特色的校园阳光大课间。

2参与人数。全体师生全员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学生一起参加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在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3组织形式。大课间由王海燕老师具体负责,抓好活动开展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指导。学生以年级为单位分组开展活动,在指定的区域内有序进行。全体教师深入到自己任课的年级中进行技术与方法指导,班主任教师抓好自己本班的活动开展并参与到活动中,课任教师协助班主任做辅助性工作。学校校长巡视检查,强调学生在活动时要注意自身安全,鼓励各班开展活动竞赛,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不断深化﹑提高效能与水平。

4活动内容与形式。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跑操、文明礼仪操、彝族文艺和体育活动四个部分。为了渲染气氛共选用了10首音乐,体育活动时各班级可自行选择游戏种类并鼓励自主创新。

三、大课间活动项目如下(40分钟)

(1)跑操(12分钟)跑步是最好的体育锻,首先是齐步走,接着是跑操。

(2)表演。第一是,《彝族烟盒舞》舞蹈意义:传承和发扬彝族独特的传统艺术文化,第二是做《文明礼仪操》,做操意义: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让学生由不知到知,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第三是《中国范》从歌词“中国范儿就是这么的气派,中国范儿就是这么这么帅,黄河水洗的黄皮肤,五千年这颜色绝不改……”歌词意义深远,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自己是中国的小公民而感到骄傲自豪,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长大报效祖国。12分钟

(3)体育及游戏活动。突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喜欢,达到强身健体,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活动项目包括骑跳马,耍皮球,“过山龙”,拍手游戏,编花篮、猴子传球,跳竹竿舞,跳“小黄牛”,跳绳,打陀螺,乒乓球、打篮球,转呼啦圈,举哑铃,踢毽子等丰富的活动。12分钟

(4)放松活动,彝族传统舞蹈《左脚舞》收场。4分钟

四、大课间活动总结。

传承彝族文化 助推和谐建设 篇3

2010-01-13

张应军(中共南涧县委宣传部)

南涧县彝学会把开展彝学研究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把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继承彝族勤劳、诚实、信义、智慧、勇敢的传统美德与促进南涧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挖掘彝族悠久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认真研究制约彝族地区发展的因素,研究可行性对策,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各项工作喜获丰收。一是出版南涧县《彝族毕摩经》。以为大理州彝学会收集整理《云南彝族毕摩经•大理州南部卷》为契机,邀请巍山懂彝语和国际音标的杨世昌老师对原稿反复校对,多方筹集经费,南涧县《彝族毕摩经》刊印成书,为抢救南涧的彝族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二是收集整理出版《南涧县氏居民族谱牒集》第二集。这本谱牒集共收录宝华、无量、公郎、南涧、拥翠、碧溪等六个乡镇十九个地方十六个姓氏的家谱,较真实地反映了南涧县部分氏族的起源分支及发展历史,起到了懂族史、知本源、振族兴、助国强的目的。

三是收集整理《彝人跳菜》一书文稿。此书为《大理•彝人民间民俗》系列丛书之一,由南涧县彝学会负责组稿。现已收集整理文字稿54篇、图片稿66件,编辑成册,上交大理州彝学会,即将出版发行。

四是积极撰写各类稿件。会员共撰写论文36篇,其他稿件68篇,被报刊采用46篇。为大理州彝学会出版《大理•彝人民间民俗》提供稿件86篇。80多岁的老会员邓承礼出版了《爱恨集》、《南诏国军事述略》、《电影电视剧合集》等多部作品。

五是开展文艺宣传活动。拥翠分会创新形式,组织文艺队宣传表演,收效较好。文体局组织跳菜艺术团参加中央电视台3套的正月正文艺晚会、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八届中国大理国际摄影艺术节开闭幕式、第三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等的多项表演活动,取得优异成绩,扩大了南涧的知名度。

六是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发挥学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作用。副会长查海旺、理事叶兆良等许多会员积极参加小湾移民外迁工作,他们走村串户,跟群众一起吃住,深入细致地做外迁移民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

七是积极开展横向、纵向联系。加强与上级、兄弟县彝学会的联系,观摩具体做法,学习先进经验。县彝学会先后受邀参加了巍宝山土主庙彝族祭祖节、漾濞火把节晚会、峨山县首届中国彝族祖先(阿普笃慕)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等活动。(张应军)

通联:中共南涧县委宣传部

邮编:675700 电话:0872-8522840 文章来源:彝学网(网聚彝学)http://222.210.17.136/mzwz/news/2/z_2_25388.html

越西县彝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彝学研讨会隆重召开 阅读87次

2012-01-11

作者:蒋志聪

2012年1月7日下午,越西县彝学研究会在越西县旭东会所隆重召开了《越西县彝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彝学研讨会》,年会得到了县委办、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体育旅游局、旭东会所、县民政局、县民宗局、县信访局、县文联、南箐乡、瓦里觉乡等单位的鼎立支持。

会议由县彝学会常务副会长洛古红军主持。

会长马国银做了《越西县彝学会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设想》的讲话,马国银说:2011年越西彝学会一是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办的2011年文昌故里•中国越西第二届邮菜花节赛衣会、菜花仙子选美任务;二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组织编辑、出版了含彝汉两种文字的《越西彝学》2011年年刊总第十期刊物;三是在天皇岗耿道君书屋与西南民大彝学博士叶宏一起座谈研讨彝学工作,叶宏博士对我县开展彝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在2012年工作设想中,马国银说彝学会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体会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一切为发展,发展为人民”的理念,统领彝学工作,不断提升彝学工作科学化水平,继续尽力创造性的开展彝学研究工作。

副会长蒋志聪传达了《深刻领会凉山州彝学年会精神,促进越西彝学稳步发展》的州彝学年会精神。沙马加甲副会长做了《关于彝族火图腾》的学术报告;沙日木前作了《关于书古湿地旅游开发前景分析与文化思考》的学术报告;副会长罗木古、耿道君都作了如何加强彝学工作的讲话;另外会员的日拉且、马海木呷还进行了“克智”说唱表演。

文章来源:彝学网(网聚彝学)http://222.210.17.136/mzwz/news/2/z_2_53099.html 巍山彝学会工作卓有成效

2006-10-20 阅读:55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 编辑:

近年来,巍山县彝学会坚持以弘扬彝学事业为宗旨,以研究彝族传统优秀文化和南诏历史文化为主要任务,努力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和学会活动,使学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加强了学会的自身建设。巍山县彝学会是一个学术研究性的组织,成立于1995年8月,会员由成立之初的41名发展到现在的397名,目前会员已遍布于各乡镇机关和县级各部门。学会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既有名誉会长、会长、理事等组织领导者,又有办公室、学术研究班子等具体的工作机构及人员。

二是积极开展了学术研究活动。学会充分组织发动广大会员,积极开展了彝族传统优秀文化和南诏历史文化的研究,呈现了学术研究活动活跃、研究成果丰富的良好势头。目前学会已编印了《巍山彝学研究》期刊一至三期,第四期正在编印之中。期刊中所收编的文章均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有100多篇论文曾在州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过;协助有关部门编辑出版了《南诏故地的传说》、《南诏故地的歌谣》、《南诏故地的谚语》和《南诏十三代王》四部书,已编写《巍山彝族简史》一书。同时,还根据大理州彝学会的安排,完成了《大理彝族毕摩经·南部卷》的编译工作。

三是开展了“中国彝族南诏土主庙”宣传性募捐活动。从2004年7月开始,由县彝学会发起了旨在宣传南诏历史文化的“中国彝族南诏土主庙”宣传性募捐活动。在州彝学会的帮助指导下,募捐活动面向全国广大彝族地区和彝族干部群众,重点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广大彝区和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彝族干部中进行。截止募捐结束,共捐集了230多万元款项,捐款全部用于维修扩建南诏土主庙和铸造南诏十三代王铜像。目前维修扩建和铜像铸造工程已基本完工,将于年内全面落成。此项宣传性募捐活动的开展,不仅扩大了南诏历史文化的对外宣传,强化了全国各地彝族同胞对“南诏是彝族先民建立的,南诏是彝族人民共同的根基”的认同感,而且以物化的形式再现了南诏历史文化,为弘扬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积极开展了弘扬彝族传统文化活动。累计组织了彝族打歌等大型文艺活动20多场次,今年将组织一支打歌表演队赴京登台演出。2005年11月组建彝族服饰展演队,参加了大理州彝族服饰展演活动,并获得了成功。

五是培养了一批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人才。县彝学会积极鼓励和支持会员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并尽可能地为他们进行研究和创作提供平台、提供条件。近年来,会员中涌现出了一批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新人,他们的研究和创作活动较为活跃,一些作者的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频频在州级及其以上媒体和刊物发表,其中部分作者已出版了个人文学专集和合著文集,如《牧马村》、《后花园》、《永远的火塘》等。

[李连海]

共有5篇贴子1 红河州彝学会2011年年会隆重举行

2011年12月26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协会(简称彝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十二次年会在州府蒙自市隆重举行,来自社会各行各界的热爱和关心彝族文化发展事业的领导、学者、各县市的代表以及兄弟民族哈尼学会、苗学会代表等共计百人齐聚一堂,共商彝事,欢度年会。会议第一项议程是学会常务理事会,由州彝学会会长松万明同志主持,会议讨论通过了吸纳和新增部分常务理事人员名单。本次新增人员主要为中青年人士,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搭配合理,职业分布广泛,学术研究能力较强,保证了州彝学会后备梯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吉莎嫫 2011-12-28 21:17回复此发言回复:红河州彝学会2011年年会隆重举行

会议第二项议程是有关领导讲话,领导们首先肯定和赞扬了彝学会所取得的进展,鼓励学会成员再接再厉,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服务。接着,师有福同志总结了本年度学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讨论了2012年学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本年度红河州彝学会一如既往地取得了工作进展,使用国务院批准的规范彝文(四川凉山)更换了各级政府单位标牌上的原云南省规范彝文,用实际行动配合了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要求和全国彝文统一方案。学术研究方面,学会成员出版了多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如龙倮贵编著和出版了《彝族原始宗教艺术文化初探》一书,获得了学界的高度好评;师有福编译的彝族新发现的创世史诗《爱佐与爱莎》得以出版,该书丰富了彝族民间文学宝库;李朝旺主编的《他腊人的生活》系统的描述和记录了他腊彝民的村落文化,为疾病肆虐后的村民带去了更多的精神支持。本年度师有福同志紧张有序和按质按量进行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滇越跨境民族和谐文化关系研究》的最后阶段的工作。在艺术领域,彝族民间歌舞文化的复兴,有力的推动了彝族底层和谐社会的构建,丰富了彝族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这一点在石屏县和元阳县特别明显。近些年,彝族歌舞文化的复兴中涌现出了如李怀福、李怀秀、孔令凯、普春华等著名艺人,如孔令凯的《天上的乐作》歌舞专辑大受彝族民众的欢迎,先期3万张碟片已经售罄,即将再增版发行2万张。据介绍,2012年红河州彝学会的主要工作计划有:

1、继续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突破狭隘的地域观念,配合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增强国务院批准的彝文方案在红河州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准备举办一期国务院批准的规范彝文培训班,此项培训工作由开远市彝学会承办。

2、高度重视彝语南部方言彝文及其古籍的翻译整理工作,试行由云南民族大学开发的滇南彝文古籍整理计算机输入系统。翻译、整理和规范滇南彝文字典。

3、开发建设“红河彝族人网”网站,与时俱进,将红河丰富的彝族文化在网络上宣传和推广。

4、争取成立“中国彝族企业家协会红河分会”,形成文化服务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社会良性发展局面。

5、组织人员赴贵州彝区考察交流,考察奢香文化,了解古代彝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认同,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

6、借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积极主动,有所作为,利用学会的优势和力量,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献计献策,满足和服务于现代化发展中彝族人民的经济和文化诉求。

作者:吉莎嫫 2011-12-28 21:17回复此发言回复:红河州彝学会2011年年会隆重举行

会后,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演员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18:00举行了学会迎新晚宴。

据笔者获悉,红河州彝学研究事业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问题,主要如下:

作者:吉莎嫫 2011-12-28 21:17回复此发言回复:红河州彝学会2011年年会隆重举行

1、彝族文化研究事业及彝学会得到的支持还不够,很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在当前红河州400多万居民中,彝族人口已超过一百万。彝族一直是州内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虽然1957年在州内少数民族人口中数量居第一,但彝族被“说服”在自治州的名称排位上居第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受制度的影响,所能得到的社会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快速发展中的彝族文化研究事业。如红河地方性高校红河学院,已经于数年前成立了哈尼/阿卡文化研究中心,已经获大量的资源投入,有力推动了哈尼族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该中心也是红河学院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是红河学院民族学硕士点建设的依托基础;与之相反的是,红河学院至今尚无彝族文化研究的机构和平台。这样,在部分领域,原本研究基础雄厚、研究力量强大的彝族文化研究事业由于不能充分得到各种所需支持,所获得的发展资源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显得日益被边缘化、被忽视,这对红河州彝族文化研究事业以及彝学会的发展大为不利。

2、在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地区间和族群间的均衡、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发展问题。红河南岸为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大多从事梯田农业耕种。梯田是一种大自然赋予的文化和资源,为这一地区的各民族共同拥有,在元阳、绿春、红河、金平等地都有非常壮观的梯田。梯田地区主要以哈尼族为多,但是彝族等其他民族也为数不少,如著名梯田旅游地元阳县彝族人口已达10万。在地方旅游经济开发中,将各民族中都存在的“梯田”命名为“哈尼梯田”来开发和申报文化遗产保护,在名称的命名上是否客观、科学和合理,有待于进一步商榷。如用单一地区或民族命名这一旅游资源,更多的发展资源将优先集中于特定地区和特定族群,在旅游经济开发大餐中,不在名称内的地区或族群将可 4 能与旅游经济发展蛋糕无缘,这在社会资源和发展资源的调配上有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利于地区间协调发展,也不利于落实和体现民族平等政策。

3、红河州彝学研究队伍中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彝学研究人才凝聚力有所减少,部分知名专家、学者或辞职、或调离、或转行,削弱了研究力量。

4、彝学研究中有厚古薄今的倾向,研究历时文化的多,研究共时文化的较少,对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文化变迁、社会问题等的研究不够,为党和政府的行政决策上的智力支持不够。

作者:吉莎嫫 2011-12-28 21:17回复此发言回复:红河州彝学会2011年年会隆重举行

红河州,文字用北方的,衣服用楚雄的,这个彝学会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啊? 典型的认贼作父!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学会成立文章点击数: 173

创建时间:2007年08月28日 来源:云南民族网 作者:云南民族网 【打印文章】

在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到来之际,8月5日上午,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学会正式成立。

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马泽,省彝学会会长马立三,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大理州彝学会常务副会长李从学到会祝贺。

州委副书记、州长杨红卫,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卢显林,州政协主席张怀德,州委常委、副州长李红民,州委常委、州委统战部部长任锦云,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大全,州政府副州长左荣贵,州政协副主席王应学,州人大常委会巡视员杨家聪,州级老领导普联和、白显云出席大会。

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大全代表州委、州人大常委会、州人民政府、州政协作重要讲话。他说,楚雄州是一个以彝族为自治民族、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目前,全州有彝族人口69万,占总人口的26.7%。历届州委、州政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竭尽全力,在抢救、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中,重点抓传承民族文化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立了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楚雄州博物馆、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彝人古镇等。近年来,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目标的指导下,我州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发展战略,出台了《楚雄州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纲要》,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到富民强州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向产业化延伸的力度,赋予时代精神,适应时代要求,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立州彝学会,可以充分调动彝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拓展学术研究领域,有利于国内外学术交流,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就彝学会如何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积极开展彝学会的研究,曹副主任要求,一是 5 学会要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研究,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二是发挥会员的文化优势,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对彝族历史文化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三是要致力于促进彝族的全面发展。彝学研究,既要珍惜对祖先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更要重视彝族地区现状的系统研究,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四是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充分发挥学会在民族团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五是要努力建设学习型学会和培养知识型会员,以求真求实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治学,为发展我州民族研究事业作出努力和贡献。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修改并通过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学会章程》、《州彝学会会费收缴及管理办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州彝学会理事会,选举李有贤为州彝学会会长,聘请普联和为名誉会长。[文化语文科]

编辑:陈世聪

审稿:李有贤

报:省民委,杨州长,卢主任,张主席,李红民副州长,州委任

锦云部长,杨正权部长,州人大曹副主任,州政府杨副州长,左副州长,州政协王应学副主席。

送:州委办,州人大办,州政府办,州政协办,州人大民工委,州政协民宗委,州民政局,州社科联,州彝族文化研究所,州文联,州博物馆,州文产办,州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 员单位,各县市民宗局。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又是丽江市彝学学会成立的第一年。学会的任务是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和省市民间学术团体组织的有关法规及要求,结合丽江实际,组织和发动本会会员及彝学爱好者,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的途径,为建设和谐文化献计出力。

      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工作要点是:

一、把学习放在首位。
     学习是认识历史、研究现实、开创未来的迫切需要。每个会员要以传承和发展为己任,刻苦学习。一是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规。二是学习科学知识。三是学习历史知识。四是走出去学习,推广彝学活动的经验。

二、编辑、出版《丽江文化(彝学专辑)》。
     与丽江文化研究会一道,编辑出版《丽江文化(彝学专辑)》。主要是把丽江彝学会成立时的重要资料、图片整理成册,作为本会成立的资料存档和发行。

三、提出《丽江彝学学会关于保护、传承丽江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通过此倡议,广泛组织和发动本会会员,全市彝人和彝学爱好者热爱彝学工作,积极参与彝学研究,树立和弘扬民族精神。

四、筹办2008年彝族火把节活动。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节庆之一。2008年的火把节是丽江市彝学学会成立后的第一个节庆。2008年火把节,由本会牵头,会同市民宗局,古城区、玉龙县民宗局,在丽江城区办出一个热烈、节俭、有特色的火把节。

五、开展全市彝族毕摩包括支系的调查、登记、发证、培训和彝族民间艺人调查工作。
     指导宁蒗县民研所完成毕摩经书目录的整理和编辑工作。在彝人居住的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一道,开展彝族毕摩的调查、登记、建档、发证和培训工作,为传承和弘扬毕摩文化做出成绩。
彝族艺人是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人。如男人的工匠艺术,女人的纺织、刺绣艺术等。他(她)们普遍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对彝族特色鲜明,又有利于进步发展的乡土人才,如不采取措施保护和传艺,我们将愧对祖先,愧对时代。本会要在乡土艺术人才的启用和传艺、传承方面作出成绩。

六、开展全市彝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调查。
     在深入开展全市彝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列出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清单,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弘扬的措施,让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彝族人民共生存、显特色。

七、协助彝族聚居的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选择一个彝族村民小组创建彝族特色示范村。

八、编辑、出版《丽江彝学》年刊和《丽江彝学通讯》。
     除了协助丽江文化研究会办好有关彝学的《丽江文化》外,发动本会会员、彝学专家、学者和彝学爱好者积极撰写彝学论文、提出一些彝族的劣根性制约和努力的方向,编辑一年一刊的《丽江彝学》,让《丽江彝学》成为指导丽江市彝族进步、发展的刊物。
      学会办公室以少、新、精的原则,办好《丽江彝学通讯》,要发动本会会员和彝学爱好者积极撰写促进彝人进步、发展的意见、建议。《丽江彝学通讯》要登载会员和彝学爱好者的好意见、建议;介绍促进彝区进步、发展的适用科技信息,交流兄弟民族学会的好经验;报道市委、市政府扶持民族进步、发展的好政策。总结彝族能人、村寨、创业和先进的经验。

九、制定丽江彝族中考、高考成绩突出的考生奖励办法,鼓励彝族学子勤奋学习。

十、开展学术交流。我市彝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我们又身处有名的丽江国际旅游景区。在广泛动员、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在2009年上半年召开一次彝学交流会。

十一、开展彝文自学试点工作,促进以点带面。
      文字是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彝族有较为先进的彝文。在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彝人把四川大凉山彝文作为全国彝族规范的彝文。大凉山彝人为彝文的普及和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会拟在宁蒗县战河乡作为开展彝文自学的试点乡。本会与凉山州彝学会合作,编写简明易懂的彝文课本和与之相配套的学习彝文VCD光盘。提倡在中青年和中小学生中开展自学彝文活动,办出成绩,办出经验。让彝文伴随、引领彝 7 人的新生活。

十二、协助市民政部门向市政府和古城区争取彝人焚山之事。根据国家《殡葬管理条例》中关于尊重各民族丧葬习惯的规定和丽江彝人死后文明火化的习俗,本会积极配合市民政、国土、林业部门,向市政府和古城区争取一块丽江彝人死者野外焚山,实现文明火化。

十三、指导有条件的县成立县级彝学会。
      本会是爱党、爱国、爱丽江、爱民族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宗旨和任务在《丽江市彝学会章程》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各位理事、每个会员在认真落实《章程》内容的同时,一是树立民族精神,在传承和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二是树立时代精神,在改革、创新和发展上下功夫。三是由理事们带头,引领本会会员和彝学爱好者积极撰写彝区进步发展的论文、意见、建议,使丽江彝学会有为有位。

                               

 丽江市彝学会
            专家学者纵论彝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11月26日,峨山县举行“彝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彝学界的领导、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纵论彝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道。

原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桂英、云南省彝学会会长马立

三、贵州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云南省民委副主任马泽出席会议。

近年来,峨山县在突出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为目标,借助“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中国花鼓舞之乡”两张名片,制定发展规划,以祖先文化、火文化、花鼓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好“彝人谷”和以大西神山为核心的梁子一路情线路,不断加大民族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旅游带动工程建设,繁荣民族文化,发展群众文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创作出《烟盒舞情调》、《花鼓飞花》、《相约火把节》等一批原创文艺作品,成立峨山县彝学会,翻译整理了一批彝文古籍,完成《诘咒书》、《苦情调》、《峨山彝汉地名录》等著作翻译整理,编印出版《彝族取火经》、《彝文识字手册》等峨山彝学研究刊物,投入170多万元建成大西神山火坛,投入980余万元建成阿普笃慕文化园。

受时空等因素的制约,峨山彝文化与外界交流、研讨的广泛性、专业性不强,直接影响了研讨成果的应用。此次座谈会,为彝文化研究搭建了一个交流探讨、互助共赢的平台,对弘扬彝文化、深度开发彝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领导、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民族文化发展各抒己见,就如何打造“祖先文化、火文化、花鼓文化”为主的彝族文化品牌,如何推进峨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畅所 8 欲言,出谋划策。

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彝学会负责人,国内相关院校、彝文化研究机构和传媒界的专家、学者共计5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记者 刘跃 周家颖)

建议参照回星节修改火把节日期

李桂英(原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在彝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峨山真正做到了群众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每个乡镇都能组织由农民组成的花鼓舞队伍前来参加比赛,显示彝族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通过首届中国彝族祖先(阿普笃慕)文化节,把传播彝文化和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能够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关于火把节起源,有纪念英雄、回星节和驱散鬼神三种传说,我赞成回星节一说。彝族是一个崇拜太阳和火的民族,每年农历6月24日的火把节,雨水相对集中,大雨来了,火熄了,这就比较扫兴。所以我建议参照回星节修改火把节庆典日期。峨山是云南最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也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可由峨山带头改起,也可以联合彝族聚居的四个省区统一进行研究。

重视群众在彝族文化传承中的力量

马泽(云南省民委副主任)

峨山在彝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研究方面走出了关键一步,中国彝族祖先(阿普笃慕)文化节这样一个彝族祭祀祖先平台的打造,必将极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广大民族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与付出,但一定要把它持续做下去,把彝族文化不断的发扬光大。

在彝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一定要面向群众,坚持群众性原则。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彝族文化的传承中来,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坚持广泛性原则。峨山作为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在彝族文化的传承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通过各个乡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推动彝族文化取得新的进展,才能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

以文化开发促进彝族发展

白兴发(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后)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为发展彝族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彝族的民居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等,都是不可再生的独特资源,都可以做出各自的特色。

峨山举办阿普笃慕文化节,实施塔甸大西山取火台文化工程,不断打造祭祖文化、火文化、花鼓文化、服饰文化,挖掘彝族文化内涵,集中展示推出了一批批高文化含量、高文化品位,充满个性和文化魅力,并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彝族文化品牌。

我们不仅要有生存意识,还要有发展意识,要有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敢于争取政策,有政策诉求和发展诉求,敢于掌握政策和使用政策。我们要能自己把脉,深入分析落后的原因,探讨发展的路径,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共同走向富裕文明。

将阿普笃慕文化节打造成彝族的重要节日

禄文斌(贵州省彝学会会长)

阿普笃慕是彝族的祖先,彝族的祖先崇拜自古有之。首届中国彝族祖先(阿普笃慕)文化节的举办,为全国彝族同胞寻根溯源、祭祀祖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祖先进行祭拜能够凝聚民族感情,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同时,还可以实现节日搭台文化经济唱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阿普笃慕文化节要持续举办下去,要把它打造成为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

阿普笃慕塑像的设计非常好,非常威严、雄伟,彝人特色比较明显。峨山举办首届中国彝族祖先(阿普笃慕)文化节,为全国的彝族人民办了一件好事,我相信这样的好事也会给峨山人民带来福音的,祝福峨山人民福禄寿喜、吉祥如意!

建议峨山县建立彝族文化一条街

李立纲(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硕士生导师)

首届中国彝族祖先(阿普笃慕)文化节的举办,对于全国的彝族同胞来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繁荣,这样一出文化盛宴在峨山上演,必将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建议峨山县建立彝族文化一条街,把它作为彝族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进行有意识的保护性开发,形成彝族文化展示、研究、保护和旅游结合的基地。把保护民族文化与提高彝族同胞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作为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和景点,使彝族同胞在保护民族文化中能够增加收入。

同时尽快成立彝族文化研究所,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研究领域。以利于比较全 10 面系统的掌握和了解各地彝族历史文化,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关系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子孙后代从事相关研究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发展中加强民族文化保护

李进参(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在新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把保护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了少数民族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峨山县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加快发展。但是,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民族文化,也会造成很多难以弥补的损失。

在峨山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实现现代化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要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村、建设民族博物馆、建设好彝族文化研究所和彝族传统文化传习所、设立彝族文化保护基金,用现代科技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要把保护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反过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毕节地区彝学会年度学术研究方案

(2010——2011)

(毕节地区彝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

第七次会议2010年 9月 14日通过)

学会的生命力在于学术,学会的影响力在于活动。组织学术研究是学会工作的核心,组织学术活动是学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紧紧围绕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的中心工作,指导毕节地区彝学会开展好学术研究工作,经研究,特制定毕节地区彝学会2010年——2011年学术研究方案。

一、指导思想

毕节地区彝学会的学术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指针,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科学研究、实事求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一切热爱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愿意献身民族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有识之士,以研究彝族历史文化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标,以研究现实问题和发展问题为重点,以锻炼和培养彝学研究人才为支撑,在每一年选取一个有价值的主题,一年内出一批有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2010——2011年度彝学研究会的主题与目标任务

(一)主题: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

(二)目标任务

通过学会成员和社会贤达的努力,力争在计划年度内撰写出30——50篇有价值的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从中精选一部分编印成册,公开出版,在2011年的火把节或彝族年期间推出,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推介,使彝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时间要求

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

三、组织方式

(一)凡地区彝学会集体会员和个人会员,都要积极参加调查研究,抓好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各县市区彝学会负责组织本会会员和本区域内地区彝学会会员写作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地直地区彝学会会员、地区彝学会常务理事会成员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二)地区彝学会确定年度主题并提供参考选题。撰写具体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可围绕年度主题,由作者按选题或结合实际另定选题。

(三)作者写完文稿后,各县市区彝学会负责本区域内作者文稿的收集,每季度集中一次上传地区彝学会秘书处。地直作者的文稿可随时交地区彝学会秘书处。作者亦可直接将文稿电子版传到地区学会的电子信箱。

(四)地区彝学会根据来稿情况,可以在稿源较多的县市区组织改稿会,或在地区学会和各县市区学会的火把节、彝族年活动期间组织论文交流。并选择部分优秀文章在《毕节地区彝学通讯》上发表,或向有关学术刊物推介发表。

(五)年度学术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成果,作为地区彝学会选择和派遣学会成员参加省彝学会、各省区彝学会、全国彝学会和国际彝学会活动的重要依据。

(六)学会实行开放研究,热忱欢迎本学会以外热爱彝学研究的组织和个人参与研究,积极向本学会投稿。

(七)联系人:安静(毕节地区彝学会副秘书长);投稿信箱:anjingshl@163.com;联系电话:0857-8330068;***。

四、参考选题

1、彝族传统经济思想研究

2、彝族传统思想中轻视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对策

3、当代彝族与当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4、毕节地区彝族居住特点与经济发展关系

5、彝族干部在带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彝族企业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当代教育与彝族经济发展的关系

8、彝族传统互助关系中的物品交换问题研究

9、毕节地区彝族企业家调查

10、毕节地区彝族企业家成长个案研究

11、彝族布摩文化研究

12、专业合作组织如何推动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13、经济全球化时期如何转变观念发展彝族地区经济

14、彝族服饰开发利用

15、彝族歌舞艺术开发利用

16、彝族音乐开发利用

17、彝族饮食开发利用

18、彝族工艺美术开发利用

19、彝族书法、碑刻艺术开发利用

20、传统彝文开发利用研究

21、毕节地区彝族传统历史文化遗迹开发利用

22、古向天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3、古驿路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4、彝族传统建筑艺术的开发利用

25、重修贵州宣慰府开发利用

26、奢香品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

27、水西品牌的经济、文化价值

28、乌撒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

29、草海品牌的开发利用

30、彝族土司庄园的开发利用

31、毕节地区彝文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32、现代商品中的彝族文化元素价值研究

3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研究(《撮泰吉》,《铃铛舞》,髹漆艺术)

34、毕节地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研究

35、毕节地区彝族各类人才发现、培养、使用研究

36、毕节地区彝族党政人才状况

37、毕节地区彝族专家学者调查

38、毕节地区彝族民间文艺人才调查

39、毕节地区彝语传承调查研究

40、毕节地区彝文传承调查研究

41、毕节地区彝族婚姻状况调查

42、毕节地区彝族教育状况调查

43、彝族传统节日活动开发利用个案研究

44、毕节地区彝族拔尖人才帮扶培养机制研究

45、毕节地区彝族社会文化生活调查

46、毕节地区彝族农民工调查研究

47、毕节地区彝族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状况调查

48、撤点并校对彝族地区儿童教育的影响调查研究

49、如何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渠道加强彝族经济思想教育

50、当代彝族在社会交际中的经济往来调查

51、毕节市彝族的经济生活调查研究

52、大方县彝族的经济生活调查研究

53、黔西县彝族的经济生活调查研究

54、金沙县彝族的经济生活调查研究

55、织金县彝族的经济生活调查研究

56、纳雍县彝族的经济生活调查研究

57、威宁县彝族的经济生活调查研究

58、赫章县彝族的经济生活调查研究

59、百里杜鹃管理区彝族的经济生活调查研究

60、毕节地区彝族的经济生活调查研究

61、彝汉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62、毕节地区彝族聚居区学前教育研究

导语:在中国西南地区,生活着一支特别的少数民族,他们依然保留着神秘而又古老的文化传统;那么,在独特的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标题)神秘的凉山彝文化(下)

解说: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流行的毕摩仪式活动中,要把先祖的灵魂装进灵筒里进行送葬,而且送灵筒的方位一定要朝东。专家认为,大凉山彝族是个迁徙民族,送灵筒所指的方位极有可能是远古时代彝族的聚居地。那么,这个聚居地到底在哪里呢?

同期:四川凉山 毕摩 的日落曲(彝语)

(大意)具体地点只是在传说当中,“额门普古”也叫“马牧普古”,有两种读法,就在云南、贵州交界处,就大概在这一带。

解说:那么,这个马牧究竟在什么地方,现实中或古代在大凉山东边是否真的有马牧这个地名呢?

同期:四川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 阿余铁日

彝族根据迁徙路线的指路经,从哪里来就送到哪里去,那么现在云南的和贵州的,他们的灵魂就是送往四川,我们凉山的就送往东边,在我们这东边就是成都方向,那么路线呢有昭通和贵州转,然后到宜宾,最后到一个叫“马牧”这个地方去。现在刚好这个三星堆那个地方有条河叫“马牧河”。

解说:也有专家表示,关于“马牧”这个地方,究竟是不是彝族先祖居住的地方,尚需要更多的证据,但彝族的确是一个迁徙民族。根据资料分析,彝族为了清楚的记载家族变迁,其姓氏家谱实行的是父子连名传统,在一些家谱中,彝族祖辈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同期:四川凉山州彝学会会长 巴莫尔哈

我们彝族还保留着,从过去人类从母系社会转入男系了以后有姓有氏。现在这个家谱父子连名这一套传统,这也是我们和其他民族不同的一个地方,我们这个父子连名的体系,现在保留下来的可以传诵300多代。

解说:据介绍,彝族父子连名体系有的是口耳相传,有的则是通过古彝文字记载下来。而在用古彝文字记载的各种彝文古籍中,天文历法、医药以及军事等内容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曾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同期:四川凉山州彝学会会长 巴莫尔哈

我们的历法也有不同的一个特点,彝族的历法有十月太阳历,这也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一个地方,一年360天,10个月,一个月36天,10个月360天,有5到6天这是过节。

解说:据专家介绍,彝族计算岁数时,每过十个月算一岁。一年十个月终了之后,另有五至六天置于岁末。作为“过年日”。过年日通常是5天,每隔三年加一天为闰日。常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

如今在四川凉山地区,彝族的天文历算法在农村非常流行,有专家表示,这种历算法比现用的西历还要精确。

同期:四川凉山州文化局机关党委书记 安图

像我们这个历法大师对天上的星辰,可以背得出几十个星辰的名字,这些星辰的运动规律,都是了如执掌的。

解说:此外,彝族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以及制作工艺也极具魅力,四川凉山州彝学会会长巴莫尔哈说,彝族可能是全世界服饰种类最多的一个民族。

同期:四川凉山州彝学会会长 巴莫尔哈

我们彝族的服饰,这个姑娘一年365天,每一天都可以穿一套不同的服装出来,这服饰有的人说我们有300多种服饰,一个女孩子的服饰来讲,有的说的是有500多种,600多种。

解说:四川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语言文字、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等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多姿多彩的彝族传统文化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同期:四川凉山州文化局机关党委书记 安图

外界称凉山这个地方,为彝族原生态文化博物馆,因为历史和地理各方面的原因,凉山这个地方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了彝族的远古文化。那么现在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

解说: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民间人士已经开始探索彝族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产业化之路,以使遗产保护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而对彝族中的毕摩文化,当地政府也开始加大力度对之进行保护和发掘。

同期:四川凉山 毕摩 的日落曲(彝语)

(大意)在上一代,我还比较年轻的时候,各个时期对这个彝族毕摩文化的看法不同,在之前,国家有关政策不是很支持这个毕摩文化的传承、发展,以至于那个时候毕摩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了阻碍。但是现在,传到我这一代,五、六年以来,对这个毕摩文化的传承保护方面,我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

解说:的日落曲告诉我们,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文化部门经常找他来了解学习毕摩文化,这种情况让他感到非常欣慰。如今,专门找的日落曲学习毕摩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而他传授的弟子也已经达到20多人。

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曾经发出耀眼的光芒。彝族文字、天文历法、歌舞服饰以及其特殊的毕摩文化仅仅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随着当今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得以保护和传承显得非常重要。

云南保山市彝族文化研究崭露头角

2011-9-20 17:9 保山新闻网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为进一步做好彝族文化研究,保山市借助保山学院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和对外交流合作的积极态度,2010年8月在保山学院成立了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主任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耀程兼任,不设固定机构、编制和专职人员,运行费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支持。

一年来,我市彝族文化研究以保山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邀请了云南省彝学会相关专家为我市彝族文化研究进行规划,确立了以研究澜沧江流域彝族文化为主要方向,从社会变迁、经济活动、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态哲学、节庆风俗、医药文化、科学文明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整理澜沧江彝族文化,探讨澜沧江流域彝族文化特质,透视澜沧江流域彝族文化内涵,发掘澜沧江流域彝族民族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探索保护传承澜沧江流域彝族文化的新路径,为构建澜沧江流域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民族和谐发展示范区服务。

为推动我市澜沧江流域彝族文化研究,保山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在2010年假期先后派出两个考察小组分赴普洱市景东县安定乡、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村作田野考察,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进一步明确研究工作中心和重点。2011年寒假期间又组织了27人的四个考察组分别到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新胜村委会啄木郎自然村,南涧县无量山镇德安阿萨地,普洱市景东县安定乡青云、青莲、清水等7个自然村,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等地作较为系统的实地考察,对澜沧江流域几个主要的彝族聚集州县彝民情况作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调查。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心研究人员相继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心主任杨耀程和殷铖君著作《昌宁彝族腊罗巴民俗文化调查》业已定稿,即将出版发行;中心研究人员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巍山彝族的生态文化及其借鉴意义》、《宗教仪式中的村落精英—巍山啄木郎村彝族宗教精英现实功能及文化生境考察》、《大理巍山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调查研究—以大仓镇啄木郎村为例》、《古朴典雅的生命律动—巍山县大仓镇啄木郎村彝族打歌文化初探》、《大理巍山啄木郎村民间音乐类型解读》、《巍山彝族民间工艺美术现状与变迁浅议》、《穿在身上的历史》、《南涧彝族文化调查综述》、《人生谢幕中的华丽大戏—民族审美文化视角下的南涧彝族丧葬礼俗》、《南涧彝族原生态宴席舞蹈“跳菜”》、《南涧县无量山乡彝族民居建筑现状考察与研究》、《南涧彝族饮食文 化研究》等彝族文化研究论文13篇。

在今年7月23至24日,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出版第十四次协作会、全国第九届彝学研讨会暨彝族六祖历史文化研讨会在云南省昭通市举行,有来自北京、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地的彝学专家、学者600多人参加会议。我市保山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并参加了经济文化组的讨论,以《彝族文化视野下的九隆神话》为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认为九隆神话对彝族具有深刻的影响,沙壹和九隆是部分彝族的先祖,彝族的生殖崇拜、崇祀龙神、衣服尾饰等习俗是对九隆氏族习俗的承袭。与会专家认为从彝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九隆神话选题新颖,可以就此论题继续研究。《彝族文化视野下的九隆神话》从彝族文化的角度研究彝族族源问题,以其研究选题新颖、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较大学术价值入选《云南彝学研究》(第八辑),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同时,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一批新的研究课题将于9月底问世,中心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成果喜人。

着力保护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 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

2009-9-22 10:04:00

(记者

钱 江)

9月20日上午,以云南省民语委副教授、省彝学会秘书长张启仁为首的彝学专家们一行到昭开展乌蒙彝族文化考察,并于当日召开座谈会,了解我市彝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现状。市委书记夜礼斌出席座谈会,向专家们介绍了相关情况。

夜礼斌在介绍我市彝族文化时说,昭通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土著居民,彝族自古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彝族英才龙云、卢汉(原云南省主席)。昭阳区龙氏家祠,建筑艺术代表了当时西南地区的最高水平,保留了彝族建筑的时代特征;葡萄井是彝族六祖分支祭祖圣地文化的景点,计划建成彝族同胞的祭祖圣地;保留下来的彝文古籍有500多部,昭通在各项领域的发展进程中,保持了彝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着力保护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纳,古彝文化积淀深厚。

夜礼斌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在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朵朵花儿应齐开放。各民族大团结是民族大家庭的最高利益,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源泉,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夜礼斌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和开发彝族文化重大意义的认识,着力保护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打牢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会上,相关负责人还通过影视展映的形式,向考察团详细地介绍了汉晋时期的放牧砖、汉砖(彝文砖)、彝族风情形象的陶俑、典型彝族形象的霍承嗣壁画墓、彝文碑“汉 20 叟邑长”印等与彝族文化有关的文物和民国时期彝族旧居与相关民俗建筑;介绍了昭通葡萄井彝族六祖分支的文化内涵及影响。

考察团一行还将赴昭阳区葡萄井、龙氏宗祠、卢氏宗祠及鲁甸、永善、绥江、水富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学术交流、文化展览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深入了解千百年来形成的彝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田勇参加了座谈会,昭通市彝学会会长陇承弼致欢迎词,市民宗局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彝族同胞代表参加了会议。

普格彝学会主动融入文化发展繁荣我的搜狐 搜狐微博 QQ好友 白社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i贴吧 手机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2012年01月07日08:31 凉山日报

凉山日报

0 说两句0 分享

本报讯 普格县彝学会本着以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团结和动员全体会员服从和服务于全县工作大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彝学研究活动和学术活动,推动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发展繁荣等。

特别在彝家新寨建设、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中,彝学会把依靠、组织、服务、造福彝族人民群众的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为彝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塑造普格形象,提升普格知名度中,普格县彝学会以火把节和彝历年为载体搭建交流平台,为宣传普格彝族民风民俗和彝族文化作了积极贡献。(鲁明)

穿越千年的毕摩经颂——中国诺苏彝族宗教文化生活专题展

标签: 宗教

彝族

文化展览

分类: 大小凉山 2007-06-14 04:44 中国诺苏彝族宗教文化生活专题展在京开幕

来源: 2006-6-13 11:14:44

作者:BELEY工作室

来源:彝族人网

[本网讯] 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到来之际,“穿越千年的毕摩经颂——中国诺苏彝族宗教文化生活专题展”于昨天上午10时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大厅隆重开幕。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民 21 族宗教子项目”的文化展示课题,该展览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及港源MONO·大山子798国际机构联合承办。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 篇4

一、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安静葛继红石柳江毕节学院中文系贵州·毕节551700摘要黔西北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出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自身的个性特征立足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保护意见和建议对于当前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关键词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中国分类号C912.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1-0112-05ViewsonProte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inNorthwestofGuizhouANJingGEJi-hongSHILiu-jiangTheChineseDepartermentofBijieUniversityBijieGuizhou551700ChinaAbstractInthepracticeofproductionandlivingtheYiPeopleinnorthwestofGuizhouhaveaccumulatedcolorfu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andformedtheiruniquecharacteristics.Thispaperstandingfromthepresentsituationsofthe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sofYiPeopleinNorthwestofGuizhouandfromthestandpointofpromotingthenationalcultureaccelerating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givessomeidealsandsuggestionstoprotecttheseheritages.IthasanimportantreferencevaluefortheprotectionoftheYiPeople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KeywordsNorthwestofGuizhou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thoughtsaboutprotection收稿日期2009-12-11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黔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085H0382009毕节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091009。作者安静1975—男彝族贵州大方人毕节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民俗学、现当代文学葛继红1967—女贵州毕节人毕节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民族学石柳江1978—女侗族贵州天柱人毕节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民俗学。第30卷总第131期GuizhouEthnicStudiesVol.30.General.No.1312010年第1期贵州民族研究No.12010112··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业品和文化场所。”它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现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另一类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具体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大众性即彝族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是本民族或族群它属于该民族或该族群全体人们是满足彝族大众需要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大众性。二是个体性即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是适应本民族生存环境的体系一切非物质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出了个性突出的非物质文化。三是活态性即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指现存的彝族传统文化是以活的形态出现的与人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彝族非物质文化更注重技能和知识承传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活的载体是活态文化财富。在福泽广袤的黔西北高原彝族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按照彝文文献水西《安氏普》阿哲世系、《阿默尼·磨弥谱》、《德布氏谱》父子连名谱载彝族历史可上溯6000年以上千百年来的文化积累彝族人民不仅演绎了独特的彝族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而且还创造出绚丽多姿的彝族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彝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催生了数不胜数的彝族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使这里成为歌舞的海洋。由于彝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彝族文化原生态得到了较好保留如赫章的铃铛舞威宁的撮泰吉、威宁板底少数村寨保持了完整的彝族语言、大方和纳雍的彝族聚居村在逢年过节上演的“蜂子神”、黔西北彝族聚居区演唱的山歌、威宁的火腿、大方的豆制品等制作工艺、各村寨的婚丧嫁娶风俗等浩瀚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就是典型代表。黔西北的彝族非物质文化显现出较强的彝族文化深层内涵包容了物质文化、宗教文化、文化艺术、生产工艺等各个文化层面充分彰显出农耕性、地域性、民俗性、宗教性特征。沟壑纵深、山高坡陡的自然条件粗犷淳厚、质朴纯真的彝族风土人情为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土壤和艺术根基通过世代修增和积淀传承愈益丰富多彩形成了诸多具有黔西北彝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风格迥异的文化多样性使得彝族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备受世人的关注也为今天黔西北旅游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等省区其中黔西北是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富集的地方。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彝族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风俗礼仪和节庆等领域。口头文学如洪水神话、兄妹造人神话、吴王剿水西、开天辟地歌、哭嫁歌、支格阿鲁等在彝族民间传承和流传的作品。民间音乐如彝族口弦艺术、月琴、唢呐等在各种娱乐、婚丧嫁娶及各种节日活动中广泛运用。民间舞蹈如敬酒舞、撒麻舞、采杜鹃花舞、月琴舞等舞蹈多姿多彩深受黔西北各族人民的喜爱。传统手工技艺如彝族擀毡技艺、漆器手工工艺、豆制品和火腿制作技艺等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彰显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价值。风俗礼仪节庆如彝族火把节、彝族年、饮食习惯、婚丧嫁娶、各种禁忌、民间信仰、服饰文化等异彩纷呈。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文化个性与彝族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世代传承经过岁月洗礼形成了彝族的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和彝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游戏、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庭的文化成员。虽然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但是在传承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随着信息流通量的猛增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迅速向其辐射、蔓延彝族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传统习俗开始淡化乃至消亡在我们的周围穿彝族服饰的人和会说彝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会跳彝舞唱彝歌者微乎其微有的彝族崇尚现代文化漠视乃至摒弃本民族长时间积累的传统逐渐趋同现代文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各种习俗正在悄然改变。安静葛继红石柳江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113··一社会转型导致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社会的转型必然带动文化转型进入21世纪以来黔西北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这个社会转型期必然带动整个文化的转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有农耕文明框架下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和消亡这个形势也是目前全球各民族遇到的共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逐渐减少有的传统技艺如彝族建筑工艺、咂酒酿制技术等也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消亡很多彝族口头文学濒临失传如神奇瑰丽的彝族神话故事、各种山歌、戏曲等民间文学形式由于受到报纸、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铺天盖地的席卷正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彝族年、火把节也只是在有的县、乡、村三五年举行一次哭嫁习俗日渐消解在岁月的烟尘中“请神”等民俗事象已成了彝族的神秘遗踪撮泰吉、撒麻舞和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难得一见彝族对歌早已歌声久远偶尔在现代彝族年轻人吃饭喝酒时听见几首带有现代气息的彝歌大家会油然间生出天籁之音的慨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活态传承环境不好传承人青黄不接保护功利性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剧减的现状。二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淡薄。时下有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的东西很土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此观念在年轻人当中尤为兴盛所以直接后果就是传统习俗后继无人这也是导致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沦落到如今境遇的关键所在。在彝族与汉族杂居村寨有的彝族青年以穿彝族服饰讲彝话、唱彝歌为耻以穿时髦的奇装异服和唱流行歌曲为荣。哪一家接亲嫁女时举行彝族婚礼丧葬时举行彝族葬礼必然会引来很多人的嘲讽认为是落后民族的婚俗和葬礼。评价者不乏自身是少数民族如苗族、布依族、甚而彝族当然也有汉族事实上评论者还不知道民族的概念他忽视了自己也是民族。彝族聚居地区的青年人外出求学、打工远离了原来所处的环境在汹涌澎湃的外来文化冲击下骨子里认为现代文化最先进品位高而彝族传统文化较落后、品味低以致莫名其妙地产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卑心理崇尚外来文化冷漠甚至摒弃本民族的文化因子从而日渐生疏甚至完全遗忘。社会各界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很多单位和部门未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普遍认为这只是文化部门的“一家之事”不知道这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共同职责没有在黔西北地区形成共识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一些地方对彝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尚停留在只“抢”不“救”的初级层面认为把这些遗产“抢”进博物馆或者作为国保、省保和地保便万事大吉至于之后该怎样对待它们却很少有人再去考虑了无人研究自然也就无人知晓和该如何重视了。三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较为单一。目前据笔者目力所及黔西北研究彝族非物质文化的机构有毕节地区文化局、毕节地区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毕节地区民族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中心、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和六盘水文化局、六盘水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及各县市文化局、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等研究和保护的机构有限。而地方政府出台有关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和办法还不够健全政府设立的普查、发掘、整理、征集、抢救、补助、展演、宣传、培训等专项资金不足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分类、鉴定、整理工作尚属起步阶段目前普查所获得的资料也主要以线索和概况为主部分县、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无法集中、无法处理、无法存档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四保护机制不健全和专业队伍人才匮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生态也发生巨大变化但对于与此相关的种种行为和现象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现有的工作机制远远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的要求。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多包括彝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十几大类加上这些项目分散在全区各地保护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导致人才特别短缺。现在基层的一些从业者不少是半路出家面对一大摊专业性工作他们往往力不从心也迫切希望有机会得以深造。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部门缺少一支挖掘、整理、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镇街道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日常普查工作只能临时举行其它工作无暇顾及无力应对。各文博单位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也不太平衡县级文博单位特别是新建馆专业人员甚少或根本没有专业人员无法按专业要求收集藏品、举办展览更谈不上进行科学研究地区各级文化部门在民俗学专业、民族学、民间文化专业等方面人才较为紧缺黔西北地区彝族非物质2010年第1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0年2月版114··文化遗产工作队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人才结构和队伍素质方面都与蕴藏着十分浩瀚的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相适应。

上一篇:物联网课程小结下一篇:介绍我的弟弟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