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培训计划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计划(精选8篇)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计划 篇1

一、取得的成绩。

2010,我院医药人员共有xx名,其中中医药人员xx名,按计划应培训xx人,实际培训xx人,培训率为xx%,全年参加培训学习xx人天,平均每人xx天/年,基本达到了计划要求。

二、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010年,我院成立了以分管业务副院长为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对我院的中医药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医务科具体负责培训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院中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会议反复强调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传承中医、振兴中医、发展中医,充分体现我院特色,坚持“中西医并重,和谐发展”原则,号召全院临床医师积极行动起来,学中医、用中医,高度重视,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学习方式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综合素质。

1.加强对科室中医药指导。2010年我院组织了中医技术骨干xx 1

人次,到临床科室对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质量检查等指导临床实践和技术操作,全年指导医药人员xx余人次。

2.举办培训班和学术讲座。本我院举办了xx次中医药人员集中培训和xx次中医药学术讲座,通过学习使大家了解了现代中医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掌握了用西医诊疗手段配合中医辩证施治进行诊疗活动,使我院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落实各种措施,保障中医药培训工作得到落实。

1.为促进我院医药人员自觉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医药人员进行了分期的培训和考试,把考核成绩与上岗资格挂钩,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拾书补遗,取得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有所提高的实效。并制定人员职责、制度、中医药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2.2010年我院加强了对中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管理,要求各科室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医务人员,在规定期限内未取得执业资格。

三、存在的问题

2010年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时间与学习培训时间冲突的矛盾。通过一年的中医药培训工作,我们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工学矛盾,常出现因单位排班上的问题没有参加学习培训。

2.部分西医师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参加培训学习不认真,学习流于形式,并有缺席现象。有些人员不愿意学习,不愿了解当前医学科

学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医的发展方向,对现代中医药新知识疏于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四、努力的方向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计划 篇2

1社区护士中医知识的掌握现状

在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阶段, 社区护士的培养还停留在学历教育的通科培养, 社区护士的知识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1]。国内很多学者对社区护士的中医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 认为社区护士在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岳树锦等[2]对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 认为社区护士中医相关知识薄弱, 继续教育需求高, 建议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增加社区护士中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陆旭亚等[3]也对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社区护士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知和需求度最高, 而中医基础知识需求度最低, 认为应加强对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培训, 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 促进中医护理在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的推广。

2社区居民对中医知识的需求

在中医理论下的中医养生知识与技术以其“简、便、廉、验”等特点, 更适合于社区居民的康复与保健。李玮等[4]针对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认知率较低, 为46. 8 %, 饮食、生活起居、情志、中药用药护理、社区紧急救护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居民主要需求的项目。王莉等[5]对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知识与技术的认知现状进行了调查, 认为老年人的中医知识普遍欠缺, 社区护士可以针对性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社区中医护理服务。我院学生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定期去社区实践, 对社区居民进行中医养生知识的宣教, 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3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模式的构建

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 在社区护士的中医知识严重欠缺的情况下, 构建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模式, 对社区护士进行中医知识的培训十分重要。

3.1 培训方式的选择

3.1.1 建立社区护士培训中心

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建立了社区护士培训中心, 对社区护士进行脱产培训学习。在学习中应针对中医知识制定一个连续的培训计划。

3.1.2 进入中医院临床实践

在社区分批选派护士, 去中医医院进入相关科室系统学习中医治疗疾病的知识, 进行实践锻炼。这样, 社区护士除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护理的健康教育外, 还可利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如刮痧、拔罐、按摩及外用中药等, 在社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护理服务。

3.1.3 开展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的远程教育

2008年, 美国有63所学院或大学以非同步远程的形式为注册护士提供培训[6]。在我国, 有条件的社区可将计算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引入继续护理学教育学分管理, 组织护士进行网络学习, 模拟家庭情景进行中医技能的练习, 实现信息化教育和管理。

3.1.4 其他方式

开展专家知识讲座、不同社区的护士不定期交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中医康复模拟演练等方式, 提高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2 师资的选择

社区护理培训师资的选择是培养社区护士的关键。目前社区护理培训师资紧缺, 对于中医知识的培训, 一方面可以选择由临床中医医生和护理人员承担;另外社区医师和护士更了解社区的工作, 也可以在社区选拔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相对全面的全科医生和护士来进行教学。

3.3 培训内容的选择

依据《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自行设计问卷, 对社区居民进行中医知识需求的调查, 并将统计调查结果中得出的社区居民的需求按照从高到低排序, 对社区护士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进行相关中医知识的培训。现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形形色色, 较侧重于临床护理技术, 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涉及较少, 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7]。因此, 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组织护理教师、临床中医专家和社区医护人员来共同研究教学内容, 引进或自编培训教材。针对中医知识在社区的应用, 培训中要增加中医基础理论、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康复治疗、中草药方面等中医知识来满足社区护士的职业需求。另外, 还应该注重社区护士创新能力的培训, 内容中应强化护理科研知识, 培养社区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积极在社区开展中医护理的研究, 是社区中医护理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措施。

3.4 培训对象的选择

培训总体对象为当地所有在岗社区护士, 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全面提高社区护士素质。建议选送优秀社区护士到香港等社区护理开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短期进修学习, 再培养社区护理教师, 可使社区护理培训效果得到质的飞跃[8]。

对社区护士进行中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 不仅符合社区护理发展的需要, 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 传承祖国中医精髓, 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尚少梅, 侯淑肖.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的思考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9) :855-856.

[2]岳树锦, 杨晓玮.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3) :799-801.

[3]陆旭亚, 马小琴.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认知和需求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2) :102-104.

[4]李玮, 郝玉芳, 王琦, 等.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3) :281-283.

[5]王莉, 李明今.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知识与技术的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35) :340.

[6]Holly C, Legg TJ, Mueller D, et al.Online Teaching:Chal-lenges for a New Faculty Role[J].J Prof Nurs, 2008, 24 (4) :254-258.

[7]杨玲, 王永利, 杜雪平, 等.社区护士师资培训方法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24) :65-67.

中医知识小问答 篇3

答: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但是“忌口”也不是绝对的,还须结合个人的病情、体质、所用药以及个人对一些食物的敏感性综合考虑,酌情掌握。食物毕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限制过多,样样忌口,这对增强抵抗力、尽早恢复身体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所以说,吃中药时的忌口不是绝对的忌口,只要不是在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之列,其他的忌口,偶尔吃一点点是没有什么大碍的。

问:蜂膏蜂蜜的区别是什么?

答:蜂蜜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保健之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蜂蜜甘平无毒,主益气补中,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记载:“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蜂蜜甜味可口,营养丰富,常服脸色红润、解除疲劳、滋阴壮阳、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内服可治疗心、肝、脾、肾、肺、肠等器官疾病。外用可治疗烫伤、冻伤以及滋润皮肤。

蜂蜜、蜂乳、蜂胶,蜂房等均有抗菌抗病毒功效。而且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还能逐渐清除,更有预防感染的能力。同时,还可使机体抵抗力增加,机体素质改善,增加抵御能力。

目前营养品市场上有许多蜂膏产品,蜂膏其实并不是一个定义十分明确的专业名词,一般市场上的蜂膏产品是指添加或混入蜂蜜以外物质的蜂蜜,常见的添加物比如麦芽糖、乳酸锌或其他一些美容和保健功能成分。

小贴士

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些关于蜂蜜制品的小知识。

鉴别蜂蜜的几个诀窍:真蜂蜜呈黏稠状,挑起可见柔性长丝,不断流;假蜂蜜有悬浮物或沉淀,挑起时呈滴状下落,有断流。真蜂蜜有淡淡的植物味的花香;真蜂蜜香甜可口,有黏稠糊嘴感和轻微淡酸味,结晶块牙咬即酥,含之即化;一般来说将蜂蜜放入热水中溶化,静置3~4小时后如无沉淀发生则为纯蜜,好蜜。

食用蜂蜜制品的注意事项:蜂蜜及蜂蜜制品含有生物活性酶,在高温下易破坏,所以在食用蜂蜜时,不宜用很热的开水、牛奶或豆浆冲眼,这样易使蜂蜜内的活性酶受破坏。

问:苍术不能久煎,一般煎多久适宜?

答:中药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苍术芳香燥烈,内可化湿浊之郁,外能散风湿之邪,能燥湿健脾,祛风除湿。苍术辛温燥烈,故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在中成药越鞠保和丸、木香顺气丸、保和丸、二妙丸、二妙散中含有苍术,此外其还可以配制药膳如苍术羊肝汤等。

正因苍术性燥烈,所以为了不失其药性,在煎煮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宜时间过久,否则会“煮掉”其烈性,从而达不到治疗目的了。一般煎煮时间为20分钟上下即可。

但是中医中药讲究辨证下药,也有些情况需要苍术治疗,但又不需要其十分燥烈之性,这样的时候,则需要苍术则可能需要煎久一些。所以,究竟您药方中苍术需要煎多久,最好的办法是去问问您的医生。

问:现在宣传磁疗床垫有治疗很多种疾病的功效,从科学的角度讲,磁疗床垫是否真有治病的功效呢?

答:磁疗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磁疗已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治病、保健疗法。市场上的磁疗保健用品则更是形形色色,磁疗床、磁疗被褥、磁床垫、磁手表、磁腰带、磁胸罩、磁疗背心、磁项链……数不胜数。磁疗床垫则是利用人在睡眠时处于全面放松状态,在此间进行潜移默化的磁疗更具效果,一般来说,磁性床垫的正面是磁性面,放置时应正面朝上,在人体和床垫之间的垫层不宜过厚,以不超过寻常毛毯为宜:床垫宜放置在木板床架上,忌放在棕绷或软体家具上。

从科学的角度讲,磁疗法确实可以治疗某些疾病,比如磁疗可以有止痛,镇静、消肿、消炎作用,科学试验还证实磁疗对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甚至肿瘤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磁疗决非“包治百病”,加上每个人个体差异,每一个人由于神经、组织的敏感性不同,对各种刺激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磁疗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有些人还很可能不适合磁疗。

当磁疗强度太大,或个体对磁特别敏感,或操作方式不当,或应用时间太长,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或失眠、血压波动,白细胞下降等等;局部不适反应为:瘀斑、发痒、烧灼感、水胞和皮炎等等。当您进行磁疗发现类似不适时,最好立即停止治疗。

小提示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计划 篇4

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班的通知

各科室:

近年来,我院规模不断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配备比例偏低,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为提高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要求,决定在院内开展非中医类别医师系统培训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培训人员

我院未系统接受中医药院校或经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的西医学习中医(民族医)学习班一年以上中医药(民族医药)专业培训的在临床科室工作的非中医类别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人员名单详见参训人员名单。

二、培训内容

国家有关中医药政策、医院管理相关知识,详见培训课程及时间安排表。

三、培训时间

2009年1月—2010年12月

四、培训学习几点要求

1、做好培训考勤,严格执行请假制度。

2、统筹安排好临床业务工作,做到培训业务两不误。

3、培训结束,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西学中”培训学习证书,作为经过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依据。

县中医医院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计划 篇5

2011-2012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培训目的为进一步做好医院安全保卫工作,创建一流平安医院;让广大职工深入地了解消防安全常识,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以及掌握逃生的方法,增强职工安全自我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避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提高医院各部门消防安全防范及应急救护综合能力,在突发火灾事故时能够迅速进行有组织的控制和扑救,迅速地引导病人安全、快速地疏散。避免现场慌乱无序和失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根据《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等有关法规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培训方案。

二、培训要求

1、接到参训通知人员务必按时参加并现场签到,不得代签。

2、因故不能参训人员请提前通知保卫工作部,将参加下一批次培训。

3、参加知识讲座并且灭火演练合格者领取医院消防安全培训证。是否获取医院消防安全培训证将纳入年终工作考评。中层干部及消防管理员必须在2011年12月31日前领取医院消防安全培训证,其他职工在2012年12月31日前领取医院消防安全培训证,确保医院全体职工参训率达到100%。

三、培训对象

第一批:中层干部及消防管理员

第二批及以后批次:职工、临聘人员、实习学生等。

四、时间、地点

第一批: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下午1:30─4:30(其它批次待定)。地点:

1、学术报告厅(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2、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十二桥校区操场(灭火演练)

三、培训内容:(讲座内容将根据消防讲座老师建议适当调整)

(1)医院火灾特点及火情报警;

(2)病房遇到火灾时的安全疏散;

(3)火场救护;

(4)灭火器灭火流程。

四、组织部门:保卫工作部、党办。

五、现场组织

总 指 挥:张勤修(副院长)

现场指挥:陈彬、吴奇、张石磊

六、培训步骤

(1)参加培训人员在医院学术报告厅集中,学习有关消防安全知识,医院将邀请消防大队消防专家进行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2)所有参加培训人员到大学十二桥校区操场进行灭火器灭火演练,演练将在消防官兵指导下进行。

五、灭火器灭火演练流程:

(1)。时请参训人员集中到大学十二桥校区操场。

(2)由消防中队教官进行讲解、表演。

(3)参训人员轮流进行灭火操作。

六、准备事项

1、保卫部:消防安全知识手册及相关资料,制作医院消防安全培训证等。

2、党办:讲座及宣传演练宣传标语等。

3、采供部:准备一次性口罩200只;灭火器100具(建议利用报废灭火器二次冲填用于演练);购置易燃品(建议汽油30公升);较大铁盆3只。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计划 篇6

(中医基础理论)

【A型题】

1.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

B.阴中之阴

C.阳中之阴

D.阳中之阳

E.阴中之太阳

2.“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适用于

A.阴虚阳亢

B.阳虚阴胜

C.阳气暴脱

D.阴损及阳

E.阳损及阴

3.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肾

C.肺

D.三焦

E.脾

4.按五行生克规律脾的“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胃

5.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

A.扶土抑木

B.益火补土

C.泻南补北

D.培土制水

E.佐金平木

6.“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

A.阳偏盛

B.阴偏盛

C.阳偏衰

D.阴偏衰

E.阴阳两虚

7.“胃之关”是指

A.脾

B.肛门

C.幽门

D.肾

E.贲门

8.“太仓”是指

A.脾

B.大肠

C.六腑

D.小肠

E.胃

9.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

A.心

B.脾胃

C.膀胱

D.胃

E.小肠

10.脾统血作用的实现,实际上是取决于

A.脾阳温煦

B.气的固摄

C.饮食质量

D.脉道约束

E.血量充盈

11.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

A.津液

B.精髓

C.血液

D.宗气

E.元气

1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

A.心为阳脏

B.心主血脉

C.心主神志

D.心脉相连

E.心志为喜

13.思为脾之志,但还与何脏相关

A.心

B.肝

C.肺

D.肾

E.心包

14.肝主疏泄,最主要的关系是

A.气机调畅

B.血液运行

C.津液代谢

D.情志活动

E.消化机能

1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

A.先天之精气

B.后天之谷气

C.宗气

D.元气

E.卫气

16.中焦的功能特点可概括为

A.如衡

B.如雾

C.如沤

D.如露

E.如渎

17.女子胞的生理主要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A.肾、心、肝、脾

B.心、肺、肝、肾

C.脾、胃、心、肝

D.肺、脾、肾、胃

E.肺、脾、心、胃

18.泄泻初期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方法的根据是

A.小肠主分清别浊

B.大肠主传导糟粕

C.膀胱主存泄小便

D.小肠主受盛化物

E.胃气主通降下行

19.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

A.肺与-肾

B.肾与肝

C.肝与肺

D.肺与脾

E.脾与心

20.“罢极之本”是指

A.肾

B.肝

C.心

D.脾

E.筋

21.人体“气之根”是

A.肾

B.肺

C.肝

D.脾

E.胃

22.哪种气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A.营气

B.卫气

C.胃气

D.宗气

E.元气

23.哪些脏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

A.胃肝心

B.肾心肺

C.肺肝脾

D.脾肾肺

E.心脾肺

24.下列哪项是气机升降之枢纽

A.脾胃

B.肝胆

C.脾肾

D.肝肺

E.肾肺

25.宗气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

A.脾肺肾

B.脾肝心

C.脾胃肺

D.脾胃肾

E.脾肾肝

26.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

A.卫气

B.营气

C.宗气

D.真气

E.中气

27.宗气汇聚于

A.腹中

B.心中

C.胸中

D.气街

E.丹田

28.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

A.气不摄血

B.津不化气

C.气不化津

D.气随津脱

E.气不摄津

29.与津液排泄障碍最相关的脏是

A.脾肾

B.肺膀胱

C.脾肺

D.肾膀胱

E.肺肾

30.与血液正常循行有关的两种力量应是

A.推动力与防御力

B.防御力与温煦力

C.推动力与温煦力

D.温煦力与固摄力

E.固摄力与推动力

31.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

A.孙络

B.支络

C.浮络

D.细络

E.别络

32.主司关节运动,联系四肢百骸的是

A.十二正经

B.十二皮部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奇经八脉

33.足少阳胆经接交的经脉为

A.接肺经交大肠经

B.接三焦经交肝经

C.接胃经交脾经

D.接肝经交肺经

E.接肝经交三焦经

34.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

A.冲脉

B.任脉

C.阳跷脉

D.阴维脉

E.胃经

35.足厥阴肝经起于

A.大趾外侧爪甲端

B.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C.大趾赤白肉际

D.第二趾甲后

E.足小趾端下

36.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

A.足阳明经

B.足厥阴经

C.足太阴经

D.足少阴经

E.足少阳经

37.起于胞中,出于会阴的经脉有

A.督任带

B.督冲带

C.督任冲

D.督任跷

E.督任维

38.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的是

A.奇经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E.孙络

39.“内燥”病变,多见于

A.肺肾三焦

B.肺脾肾

C.肺胃大肠

D.肝胃大肠

E.肺胃三焦

40.指出哪一项是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

A.易致痈疡

B.耗气伤津

C.生风

D.动血

E.易于挟湿

41.燥邪最易伤

A.心

B.小肠

C.肌腠

D.肺

E.胃

42.为外感病先导的邪气是

A.疫疠

B.风邪

C.火邪

D.湿邪

E·寒邪

43.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这是由于

A.湿为阴邪,阻滞气机

B.湿性重浊,留滞机体

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

D.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E.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4.内寒主要与哪几脏有关

A.心肺肾

B.心脾肾

C.心肝肺

D.心肾肝

E.心三焦肾

45.最易导致疼痛的外邪是

A.寒邪

B.湿邪

C.瘀血

D.火邪

E.疫疠

46.温燥之邪多见于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

C.夏末初秋

D.秋末冬初

E.夏季

47.下列何气能全兼五气

A.寒

B.暑

C.湿

D.火

E.风

48.易损阳气,易袭阴位的邪气是

A.湿邪

B.寒邪

C.风邪

D.凉燥

E.暑邪

49.六淫中可直中少阴为病者是

A.燥邪

B.暑邪

C.湿邪

D.火邪

E.寒邪

50.凉燥发病多见于

A.冬秋之季

B.夏末秋初

C.春夏之交

D.秋中夏末

E.深秋近冬

51.水饮停于肠间,属于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水湿

52.七情之中,易伤肺的是

A.怒

B.忧

C.思

D.喜

E.恐

53.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心肝脾

B.肺脾肝

C.肺脾肾

D.心肾脾

E.肝脾肺

54.“大实有赢状”的病理机制为

A.邪气亢盛,正气不足

B.实邪结滞,气血不达

C.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D.正气强盛,邪气有余

E.邪实正虚,虚实错杂

55.外感热病,高热、咳喘,烦渴,少气懒言,其病理变化属于

A.虚中央实

B.实中夹虚

C.由实转虚

D.因虚致实

E.实的病变

56.阳盛格阴系指下列何种病理

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

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

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

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阴于外

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

57.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

A.阳盛格阴

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寒

D.阳虚生外寒

E.热极生寒

58.“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

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

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

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

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

59.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

A.阴阳偏衰

B.阴阳亡失

C.阴阳两虚

D.阴损及阳

E.阳损及阴

60.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

A.正虚邪恋

B.邪正相持

C.正虚邪盛

D.正盛邪衰

E.邪正相争

61.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由实转虚

D.因虚致实

E.真虚假实

62.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63.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

A.阳不生阴

B.阳损及阴

C.阳不摄阴

D.由阳转阴

E.重阳必阴

64.“阳胜则阴病”是指

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

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

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

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

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

6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

A.气不摄津

B.气不化津

C.津停气阻

D.气随津脱

E.津不化气

66.肺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

A.肺气虚损

B.肺阴不足

C.气阴不足

D.痰浊阻肺

E.宣降失常

67.阴阳互损最易发生于

A.肾

B.肝

C.肺

D.胃

E.心

68.与“寒从中生”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69.逆证候性质而治的治法称为

A.正治法

B.反治法

C.从治法

D.反佐法

E.攻邪法

70.塞因塞用治法适用于

A.虚实夹杂

B.真实假虚

C.表实里虚

D.真虚假实

E.表虚里实

71.先攻后补适用于正虚邪实病变中的哪种情况

A.正尚耐攻

B.正不耐攻

C.邪不甚重

D.邪气过盛

E.正气强盛

72.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

A.因人制宜,慎用寒热药物

B.因地制宜,慎用寒热药物

C.因时制宜,慎用寒热药物

D.寒热夹杂,慎用寒热药物

E.虚寒不用寒药,虚热不用热药

73.阴盛格阳病变,治当

A.阳病治阴

B.热因热用

C.寒者热之

D.阴病治阳

E.寒因寒用

74.阳盛格阴病变,治当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寒因寒用

75.“阳中求阴”之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交感

76.因人制宜的原则应考虑病人的以下情况,但应除外

A.年龄

B.居处

C.生活习惯

D.性别

E.体质

【X型题】

1.按五行生克规律,针对肺肝脾三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而制定的相关治法有

A.佐金平木

B.滋水涵木

C.培土生金

D.益火补土

E.抑木扶土

2.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属于土的有

A.六腑之胃

B.五方之牛

C.五志之思

D.六腑之胆

E.五味之酸

3.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哪些方面

A.调畅情志

B.调节血量

C.促进消化

D.贮藏血液

E.防止出血

4.与呼吸运动有关的A.肾

B.大肠

C.汗孔

D.小肠

E.肺

5.肾主藏精的功能关系到

A.生长发育

B.血液运行

c.女子月经

D.筋脉濡养

E.髓海充盈

6.与肾密切相关的有

A.脑

B.髓

C.胆

D.齿

E.骨

7.下列脏腑组织中,与女子胞功能密切相关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E.冲脉

8.有防止出血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9.与气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心

B.肝

C.小肠

D.脾

E.肺

10.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宣发

B.温煦

C.固摄

D.防御

E.推动

11.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

A.心

B.肝

C.肺

D.脾

E.三焦

12.血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

A.命门

B.肺

C.脾

D.胃

E.肾

13.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

A.推动作用

B.营养作用

C.温煦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14.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督脉

15.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

A.足阳明经

B.足少阴经

C.足太阴经

D.任脉

E.足厥阴经

16.十二经脉中,会大椎、入缺盆的经脉是

A.手阳明经

B.手少阳经

C.足阳明经

D.手太阳经

E.足少阳经

17.经脉中上达巅顶的有

A.心经

B.肝经

C.胆经

D.膀胱经

E.督脉

18.湿邪的致病特点包括

A.易伤人体下部

B.病多缠绵难愈

C.易于阻滞气机

D.病多反复发作

E.易损脾阳

19.易耗伤人体津液的有

A.燥邪

B.过怒

C.火邪

D.暑邪

E.热邪

2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A.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B.为阳邪,其性炎上

C.善行数变,病位不定

D.性干涩,易伤肺卫

E.易合邪为病,外感病之首

2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

A.为阴邪、易伤阳气

B.性凝滞致气血不通

C.多见疼痛症状

D.常致多种热病

E.性收引致筋脉拘急

2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其性炎上

B.性升散,易伤阳气

C.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D.发病急,病险急

E.火毒相结,易致肿疡

23.与痰饮形成相关的是

A.肾失气化

B.肺失宣降

C.脾失健运

D.胃失和降

E.三焦失于通畅

24.“过劳”主要包括

A.房劳过度

B.久卧少动

C.饮食过饱

D.劳神太过

E.劳力过度

25.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区性

D.相兼性

E.转化性

26.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病情较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易于流行

27.疠气又称

A.疫气

B.戾气

C.异气

D.毒气

E.乖戾之气

28.气逆病变最常见于

A.心

B.脾

C.肺

D.肝

E.胃

29.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主要的病理变化有

A.水停气阻

B.气虚津亏

C.气随液脱

D.津亏血瘀

E.津枯血燥

30.下列哪些治法属于反治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以通治通

D.以补开塞

E.反佐

31.因人制宜应考虑哪些因素

A.体质

B.年龄

C.性别

D.工作环境

E.生活习惯

【填空题】

1.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_____,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

是_____。

2.根据阴阳属性及可分性,五脏之中,脾为_____,肝为_____.

3.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______,又可反侮______。

4.滋水涵木法又称______法、______法。

5.脾的生理特性包括_____和______。

6.五脏化五液,其中心之液为_____,脾之液为____。

7.五脏与五体的关系:心主______,脾主______。

8.人身有“四海”,其中______为髓海,______为气海。

9.“血海”既指:______,又指_______。

10.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11.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12.肝肾之间的关系称______同源,又称______同源。

13.能行气血,司呼吸的气是______,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______。

14.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靠气的______作用,其无故流失是因为气的______作用减弱。

1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______气,又称______气。

16.津液的排泄途径,除呼吸、大便外,还有______、_______。

17.“气机失调”中气降太过上升不及者,称______,气的内外出入受阻,称______。

18.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______,与肢体寒温和活动关系密切的气是______。

19.“血为气之母”具体表现在______和______等方面。

20.津对气的关系,体现在_______、_______。

21.气对津的作用,除气能行津外,还能_______、_______。

22.十二经脉循环流注始于________,终于______经。

23.手太阴肺经起于______,于_____交手阳明大肠经。

24.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______,称为“五脏六腑之海”的是_______。

25.足阳明胃经接_______经,交_______经。

26.足少阴肾经起小趾下,于______交_______经。

27.分布于下肢的经脉中,交大椎、入缺盆的是_______、______。

28.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______经,挟舌根两旁的经脉是______经。

29.与督脉会于颠顶的正经是______经和______经。

80.______经入上齿,_______经入下齿。

31.六淫中具有趋下特性的是_______,最易伤及人体下部的是_______。

32.寒邪易致疼痛,系因________、________所致。

33.燥邪最易伤的脏是_______,最易损伤的物质是______。

34.暑邪致病,最易损伤的物质是_______和_______。

35.六淫中易致气机阻滞的是_______邪,易致筋脉挛急的是______邪。

36.湿性粘滞,易伤______阳,而且病程_______。

37.情志伤脏,其中喜伤______,惊伤_______。

38.六淫之中称。百病之长”的是______,可全兼五气的是_______。

39.饮泛于肌肤称______,停于胸胁称_______。

40.气逆最常见于_______二脏和______。

41.气陷多由_______病变发展而来,尤其是与_______关系最为密切。

42.阳偏衰病变以______二脏为多见,尤其是_______。

43.阴偏衰病变以________二脏为多见,尤其是_______。

44.正治又称______,是逆着疾病的______而治的一种治法。

45.反治又称______法,是顺从疾病的_______而治的一种治法。

46.“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属于_______,“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属于_______。

47.“以热治热”又称_______,用于治疗_______病变。

【是非判断题】

1.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的变化。

()

2.肾病影响到肝脏,即是“母病及子”。

()

3.“泻南补北法”即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而确立的治疗方法。

()

4.相生即是指五行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

5.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

()

6.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需要依赖肝的疏泄才能实现。

()

7.肺、脾、肾三脏均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而肾的气化则贯穿于整个水液代谢的始终。

()

8.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可以归藏于肾。

()

9.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

()

10.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

()

11.气的固摄作用就是固护体内的阴液。

()

12.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物质来源而生成的气只有卫气和营气。

()

13.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水谷精气。

()

1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

()

15.具有主持全身津液代谢作用的是肾。

()

16.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过程需通过心肺作用才能完成。

()

17.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从胸腹走足。

()

18.经络系统具有协调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

19.通常所说的“十四经”,是指十二正经和奇经中的冲脉、带脉而言。

()

20.足厥阴肝经起于肝,布胁肋,止于目系。

()

21.经络有传导信息的作用,但不能传递病邪。

()

22.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

()

23.湿邪致病,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是由于湿性重浊的缘故。

()

24.“凉燥”多见于深秋近冬之时。

()

25.六淫邪气致病与季节变化有关。

()

26.燥邪最易伤津耗气。

()

27.最易伤及人体下部的邪气是寒邪。

()

28.六淫致病与工作环境无关。

()

29.风邪袭表导致汗孔开张而汗出,是因风性善行之故。

()

30.寒、湿邪气只伤阳气,不能化火。

()

31.火邪伤人,不导致瘀血形成。

()

32.七情致病不一定直接伤及脏腑。

()

33.饮食失宜,可致聚湿生痰。

()

34.瘀血与血瘀都是病理产物。

()

35.瘀血日久不去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

()

36.血热可致迫血妄行使血行加速,亦可使瘀血形成。

()

37.气郁不仅可以化火,也可导致痰郁、湿郁、食郁、血郁等。

()

38.虚实病理的形成,取决于感邪的轻重。

()

39.虚中夹实属于虚实错杂病理。

()

40.“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

()

41.一般而言,亡阳迅速导致亡阴,主要是因阳不生阴所致。

()

42.气虚亦可导致气逆病变。

()

43.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

()

44.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

()

45.肺气不利和肺气虚损均可致痰饮内生。

()

46.五脏之中,肝阳最易亢逆。

()

47.气逆最常见于肺、胃、肝等脏腑。

()

49.气随血脱可以形成气血两虚。

()

50.内燥病变常见于胃。

()

51.内湿较盛者,一般不易再感外湿。

()

52.血虚者亦可化生内风。

()

53.吐下之后,津液亏损,亦能形成血瘀病证。

()

54.反治法不属于治病求本法则的范畴。

()

55.“热因热用”属于正治法之一。

()

56.标本均不太急的情况下,应当采用缓则治本的方法。

()

57.《内经》所谓“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就是指治病用药要因时制宜。()

【名词解释题】

1.五行制化

2.滋水涵木

3.培土生金

4.阴病治阳

5.阳病治阴

6.泻南补北

7.胃主通降  8.封藏之本

9.先天之本

10.治节

11.喜燥恶湿

12.娇脏

13.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肝肾同源)

14.水谷之海(太仓).

15.七冲门

16.燥湿相济

17.气海

18.气化

19.气机

20.宗气

21.阴脉之海

22.阳脉之海

23.十二经别

24.一源三歧

25.辨证求因

26.百病之长

27.六气

28.伤寒

29.中寒

30.瘀血

31.阳盛则热

32.阴盛则寒

33.阳虚则寒

34.阴虚则热

35.气机失调

36.阴盛格阳

37.阳盛格阴

38.逆治

39.从治

40.阴中求阳

41.急则治标

参考答案:

【A型题】

1.B

2.A

3.B

4.C

5.B

6.C

7.D

8.E

9.B

10.B

11.C

12.C

13.A

14.A

15.D

16.C

17.A

18.A

19.C

20.B

21.A

22.E

23.D

24.A

25.C

26.A

27.C

29.E

30.E

31.A

32.D

33.B

34.B

35.B

36.D

37.C

38.C

39.C

40.B

41.D

42.B

43.C

44.B

45.A

46.C

47.E

48.A

49.E

50.E

51.A

52.B

53.C

54.B

55.B

56.E

57.A

58.B

59.C

60.A

61.A

62.A

63.C

64.B

65.D

66.E

67.A

68.E

69.A

70.D

71.A

72.C

73.B

74.E

75.B

76.B

【X型题】

1.ACE

2.ABC

3.BDE

4.ABCE

5.ACE

6.ABDE

7.ACDE

8.AC

9.DE

10.BCDE

11.BCDE

12.BCDE

13.ACDE

14.ACE

15.ABCDE

16.ABCDE

17.BDE

18.ABCDE

19.ACDE

20.ACE

21.ABCE

22.ACE

23.ABCE

24.ADE

25.ABCDE

26.ABCDE

27.ABCDE

28.CDE

29.ABCDE

30.ABCD

31.ABCE

【填空题参考答案】

1.前半夜;下午

2.阴中至阴;阴中之阳

3.肺金;肾水

4.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5.主升;喜燥恶湿

6.汗;涎

7.脉;肌肉

8.脑;胸中

9.肝;冲脉

10.精血互生;藏泄互用

11.先后天关系;水液代谢

12.肝肾;精血(乙癸)

13.宗气;营气

14.推动;固摄

15.元;原

16.排汗;排尿

17.气陷;气闭

18.营气;宗气

19.血能化气;血能载气

20.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21.生津;摄津

22.手太阴肺;足厥阴肝

23.中焦;食指桡侧端

24.冲脉;冲脉

25.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经

26.胸中;手厥阴心包经

27.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8.足太阴脾;足少阴肾

29.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

30.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

31.湿邪;湿邪

32.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3.肺;津液

34.气;津液

35.湿;寒

36.脾;缠绵

37.心:心

38.风邪;风

39.溢饮:悬饮

40.肝肺;胃

41.气虚;脾气亏虚

42.脾肾;肾

43.肝肾;肾

44.逆治;证候性质

45.从治;假象

46.反治;因时制宜

47.热因热用;阴盛格阳

【是非题判断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中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即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从而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克互用关系,谓之五行制化。

2.滋水涵木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滋养肾阴以养肝阴,又称滋肾养肝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3.培土生金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证。

4.即补阳是指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即阴病),治疗上当温补阳气(即治阳),以制阴寒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所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

5.即补阴是指阴液亏损不能制阳而阳相对亢奋的虚热证(即阳病),治当滋阴壮水(即治阴),以抑制阳热之亢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说。

6.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立的治法之一。所谓“泻南补北”是指泻心火滋肾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泻心补肾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心肾不交证。

7.饮食物经胃的初步消化再下行于小肠,小肠分清别浊后,其浊者下移于大肠,而大肠主津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这种由胃而小肠而大肠乃至排泄于体外的功能活动,称为胃主通降。胃的通降作用还表现在与脾主升清的相互协调,升降相因,从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

8.肾内藏真阴真阳,肾阴(肾精)充则化源足,肾阳(命火)旺则生命力强。故肾之真阴宜藏而不宜泄;肾之真阳,宜潜而不宜露。肾的封藏作用主要体现在藏精、纳气、司二阴开合及固胎等方面。

9.由于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而与生俱来,为人体生命的源泉。加之,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而产生的“精气”这种物质。是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其盛衰,直接和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生殖繁衍能力有关,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10.肺的功能之一。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调节人体的呼吸运动,使之有节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气机得以调畅:三是通过呼吸机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四是通过宣降协调运动,促进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11.脾主运化水湿,为“太阴湿土”脾虚失运则易于生湿,湿盛则又易困脾而阻碍运化,因湿得燥则能化,所以说脾喜燥。而湿邪过盛又最易伤及脾阳,使脾失健运,故说脾恶湿。

12.指肺。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外界直接相通,易受外邪侵犯。而且肺为清虚之脏,喜洁净不容异物,“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故说肺为娇脏。

13.脏腑与五行相配,乙属肝木、癸属肾水。生理上,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互化,这种相互滋养的关系,称为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14.指胃。因胃是接受、容纳并腐熟饮食水谷的主要脏器,故称“太仓”、“五谷之腑”。

15.“七冲门”见于《难经[Ⅱ马十四难》,是指整个消化系统中七处要冲、关隘。即“飞门”为口唇,“户门”为齿,“吸门”为会厌,“贲门”为胃上口,“幽门”为胃下口,“阑门”为大小肠连接处,“魄门”为肛门。

16.脾胃关系之一。脾主运化水湿,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两者结合,则脾得胃燥而不湿,胃得脾湿而不燥,从而保证脾胃正常纳运。

17.气海有上、下气海之分,膻中为上气海,为宗气汇聚之所,其下丹田为下气海,为男女精气汇聚之处。

18.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面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以及尿液、汗、泪、涕、唾等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变。气化的形式分两种:一是同化,即促使饮食物转化成精微,然后再化生成精、气、血、津液等人体所需的物质;二是异化,即将机体利用后的浊物以及组织中的废物,变成糟粕而传送到有关器官组织中,分别排出体外。如果气化作用失常,则可饮食物的消化呼收和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同时亦影响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发生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19.气机指气的运动,其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全赖气的升降的出入运动。所以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20.宗气是由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形成的气,宗气积于胸中,有助肺呼吸和助心行血的作用。

21.指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任脉与手足三阴经相联系(两阴接胸腹),具有调节全身阴经气血的作用。

22.指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督脉下手足三阳经均相联系(六阳经会大椎)起着调节一身之阳经气血的作用。

23.是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它除了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外,还能联系十二经脉所不能到达的器官与形体组织。

24.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谓之“一源”,“三歧”指三脉分道而行,即任脉行于前,经腹胸而上;督脉行于后,经腰背而上;冲脉则分为三支。

25.是中医认识病因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症、证以推求病因。

26.指风。风邪四季皆有,可全兼五气,易与它邪合而为病,且常为外感病的先导。

27.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又称“六元”,一般而言对人体无害。

28.指外寒伤及肌表,卫阳郁闭,肌腠闭塞,以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表证为特征,亦称太阳伤寒。

29.指寒邪直接入里及内脏阳气者。若直伤于肺,则见咳嗽痰多、痰稀色白等症;若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见脘腹疼痛,吐泻清稀等症。

30.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胚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31.指邪热亢盛,简称“阳盛”。阳盛的病理特点,主要为阳热亢盛,但阴液尚未虚衰,表现以壮热,口渴,心烦躁动,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为特征的“实热”病变。

32.指阴寒过盛,简称“阴盛”。其病理特点主要是阴寒过盛,阳气未衰,水湿增多,表现以恶寒,蜷缩,四肢厥冷,大便稀泻,小便清长为特征的“实寒”病变。

33.指阳气亏虚,脏腑失于温煦,代谢活动减弱,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称简“阳虚”。阳虚的病理特点是: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病变。以脾、肾两脏为多见。

34.简称“阴虚”。阴虚的病理特点是: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病变。以肺、肝、肾三脏为多见。

35.指导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36.阴阳格拒的病理变化之一是指阴寒过盛,将阳气格拒于外而出现的内真寒外假热的病变。如阴寒内盛发展到严重阶段,在表现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等症状的同时,又见身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

37.阴阳格拒的病变之一是指阳邪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闭郁于内,不能透达于外而出现热极似寒病变。如阳热极盛时,在表现有心胸烦热、口干舌燥等症的同时,又见阳极似阴的四肢厥冷。

38.又称“正治”即逆其证候的性质而治,也就是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法来治疗的一种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等等。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39.又称“反治”即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药物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病证,如热因热用,寒用寒用等等。但究其实质,仍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

40.是指治疗阳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在助阳药物中,适当佐以滋阴之药,便称为“阴中求阳”,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中医基础理论》课教学体会 篇7

《中基》课的授课对象大多是在校一年级新生, 在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又分为大专和中专两个层次。生源的素质、年龄、文化素养、理解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为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特点, 有区别、分层次的进行教学, 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专业思想, 激发学习兴趣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是举世公认的。当人们从自身保健的需要出发, 越来越看到现代医学的局限和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的时候, 中医学返朴归真, 重回大自然的绿色疗法, 却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和追捧。作为中医教师, 应当教育和鼓励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引导学生为将来实现中医现代化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如讲授“绪论—中国医学发展史”时, 要抓住机会适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向他们介绍中医学的世界之最。最早的医学分科, 最早的医学教学实物模型, 最早的麻醉法, 最早的人工呼吸法等。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同时, 联系医学临床, 通过介绍中医针刺麻醉, 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 中药提取成分配制的中药注射液在退烧, 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肝炎等取得的良好疗效, 也会使学生对中医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以后学习中医其他学科,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注入持久不衰的动力。

2 教学方法多样, 加强课堂互动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这要求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材内容的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 进行综合分析, 把多种教学方法有主有从的配合起来, 创造性的加以运用, 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2.1 启发引导法

在教学中, 教师应正确的发挥主导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意向, 启发思维, 点拨疑难, 指点方法, 让学生自己会学, 促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积极有效的进行和健康的发展。如:讲“阴阳”的概念时, 可提问学生:“你知道‘阴盛阳衰, 阳奉阴违’的含义吗?”由此引发学生自己提出对阴阳的见解和看法;讲“七情内伤”时,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描述, 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的认识。

2.2 归纳总结法

每节课上课前, 下课前或每章节结束时运用归纳法总结, 并将前后, 纵横有联系的内容综合整理, 归纳对比。例如“五行学说”主要内容可概括总结为四个字“生、克、乘、侮”。

有时这种归纳小结也可由学生来完成。如学习完“六淫”之后, 老师可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总结: (1) 六淫邪气中哪些属于阳邪?哪些属于阴邪? (2) 能伤津耗气的邪气有哪些? (3) 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什么?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 能强化知识的系统性,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自学为主, 讲授为辅的自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如“藏象”中的“六腑”“脏腑之间关系”, “病因”中的“其他病因”, “发病”中的发病类型等均可由学生自学, 但老师应提前给出自学提纲, 并对重、难点知识点给予提示。

2.4 课堂讨论法

讨论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经过学生自己思考, 相互探讨, 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如讲“五脏”时, 要结合正在同步开设的《正常人体解剖学》, 让学生就“中西医学关于脏腑认识的差异”展开课堂讨论。通过学生查阅资料, 登台讲解, 老师总结, 能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想高度集中, 思维活动激烈, 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 结合学生特点, 注重因材施教

3.1 中专层次

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的中专生年龄多在14~18岁, 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自卑心理严重。他们学习意志薄弱, 学习动机不强, 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完全靠死记硬背来完成。本人认为, 中专层次的《中基》教学应本着“降低难度, 突出重点”的原则, 在上课中加强作业的布置与检查测验这一环节。对于重难点知识点的讲解应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讲解“阴阳”的概念时, 可联系自然现象说明:水与火、日与月、昼与夜等。中专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 对于他们可较多的运用多媒体、挂图演示等直观手段, 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深奥的理论。中专生的自控能力普遍不强, 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 上课不做笔记, 课下也不做复习, 因此老师应加强督促学生做作业, 并不定时进行小测验, 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到期末总评中去。另外, 教师应努力从教材中挖掘一些娱乐、搞笑的因子, 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 大专层次

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的大专生年龄多在17~22岁之间, 他们的心理基本趋于成熟, 无论从内心的愿望还是从就业需要来说, 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课程, 他们具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但是, 长期以来, 在中学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大专学生非常缺少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与方法技巧, 学习效率往往不高, 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本人认为, 大专《中基》教学, 应本着“实用够用, 自主学习”的原则, 重点内容要讲清楚、讲透彻, 非重点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学。由于大专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发展, 教学中就可以较多的运用语言描述, 运用讲解法或谈话法教学。此外, 教师应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多向学生介绍一些临床医案以及中医临床的新发展、新动态, 这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也增强了同学们学习中医学的积极性。

4 突出专业特色, 关注残疾群体

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的特色是针灸推拿, 因此在《中基》教学中应突出专业特色, 根据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如讲“脏腑”时, 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脏腑疾病的点穴疗法:按压内关、极泉穴治疗心脏病;揉摩中脘、足三里穴治疗腹胀, 消化不良;点按涌泉、太溪穴治疗肾虚等等。讲“六淫-风邪”时, 介绍针刺地仓、颊车、四白穴治疗面瘫;拿双侧风池、点按风府穴治疗风邪引起的头痛。此外, 擦迎香穴治疗慢性鼻炎, 预防感冒;掐三阴交, 血海穴治疗痛经等都可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 适时的向学生做以介绍。

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是一所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职业学校, 患有视障、聋哑以及腿部残疾的学生要想学好具有逻辑思维抽象, 知识结构独特, 名词术语多, 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的《中医基础理论》, 其难度可想而知。在长期的教学中, 本人感觉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上课时, 语速不应太快, 重点内容要多重复, 多总结, 难点内容要反复解释, 反复强化。课下可将他们集中在一起, 作个别辅导和答疑, 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这样做不仅能使他们树立起学好中医课的信心, 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 篇8

【关键词】中医护理;基础护理;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71-01

护理的理念历来在中医中占有重要位置,“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显示了护理在中医中的作用,按摩、针灸等传统中医方法在护理中的应用也显示了中医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作用。

1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健康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人的健康、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1]。护理也已经由疾病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整体,以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学为整体,以病人与社会及周围的环境为整体,即整体护理。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社会环境、心理等各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2]。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与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医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需要。中医护理能丰富优质护理内涵[3]。中医护理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尤其是预防和康复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按摩、针灸等均有助于康复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真正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预防和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有自己的护理特色和优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这种特色和优势更是发扬光大,中医药技术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2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认识到中医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重视中医知识的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基础。《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要求,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在中医医院工作三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0学时。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技术,必须有中医护理的理念,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护理操作规程要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其次是在基础护理的教学中引入中医护理。护理院校的学生时期,是打好基础的时期,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提高理论基础,并将中西医护理相互结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两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促进社区医学与全科医学护理的发展。再次是要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与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在护理操作培训中,要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将中医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康复训练护理、饮食调护等护理方法融合在基础护理操作中。让护士正确理解预防与治疗的原则,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理解观察在护理中的作用,了解心理护理对治疗的作用,多于患者沟通,帮助病人克服负面情绪,“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既来之则安之”,使患者保持乐观、平静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在饮食调护中,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教会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对口舌生疮的患者,除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的外用药物外,还要嘱患者忌食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心火亢盛,心火上炎。同时在情志护理上,嘱患者不要有激动发怒等过激的情绪,以免火上加火,使病情加重或者拖延治愈时间。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膳食护理,并且有时还可以代替药物的治疗[4]。尤其是在病人初愈,脾胃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时,应少食多餐,以促进病人的康复。第四是要将中医护理的知识融入基础护理实施。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可运用康复护理的理念,为病人进行背部和肢体按摩,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在测量脉搏时,可利用脉象形成的原理,从脉搏的次数、节律、浮脉、沉脉、数脉、缓脉等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等[5]。

3将中医护理的特色融入基础护理

在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过程中,将中西医进行结合,各取所长,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如压疮护理时,在常规压疮护理的同时加用中医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效果,缩短疗程。如首先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可用浸泡中药红花、紫草、丹参的酒精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压疮发生后,可以用中药涂抹、清洗、TPD烤灯照射,有利于压疮的愈合。

对风湿性关节炎、骨退化性病变等骨质疾病可通过药浴加按摩,过药液的有效成分刺激相关穴位,达到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祛邪扶正的作用。

总之,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精华。在辨证施护前对病人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在护理中综合分析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辨清疾病的性质、部位、原因,结合个体性别、年龄、体质及气候的变化,结合情志调节选择合理的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药物薰洗等相应的护理技术进行疾病防治。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可以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增加基础护理效果,促进基础护理的发展,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疾病的能力,丰富优质护理的内涵,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黎娟兰.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163-165.

[2]冯明英,熊玉华,黄琼芳.医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探[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382-383.

[3]陈超.中医饮食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2-15.

[4]楊翔宇,成翼娟.护理质量评价中医院感染评价标准的构建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1):29-31.

上一篇:非遗传承案例下一篇: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分析法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