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解说词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纪录片解说词(共7篇)

纪录片解说词 篇1

“中国西部纪录片创作中心白银基地”情况分析

中央电视台将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纪录片频道,每天播出4小时纪录片,频道序号为CCTV—9,新的纪录片频道将在全国范围内委托定制纪录片,全国的制片人和纪录片摄制组参与创作,开启了在“制播”分离模式下纪录片创作的新时代。新的纪录片CCTV—9对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催化”。“纪录片发展的春天来了”、“纪录片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到来了”。这是业内人士对即将开播的纪录片频道的赞誉。

中国西部纪录片白银基地的成立正是顺应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既是和CCTV—9的对接,也是打造白银纪录片产业化发展平台的需要。白银纪录片基地以制作大型的电视专题片、系列纪录片、电视剧、数字电影等为重点。以弘扬主旋律、反映白银改革发展成就、展现时代精神和人文历史为己任,创作出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影视精品。2010年召开的“西部纪录片(白银)高峰论坛”为中国西部纪录片白银基地的成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甘肃的纪录片创作有白银的声音,通过纪录片,让白银走向全国。所幸的是,在纪录片制作方面,我们白银电视台并不落后(较甘肃省而言)。

2009年,白银电视台大胆实践,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创作了14集的大型人文电视系列片《黄河258》,今年拍摄4集纪录片《黄河S湾秘事》,规划中的建党90周年献礼片《陇原枪声》(又名《靖远起义》,5集)、反映会宁教育的纪录片《师魂》、红色题材

《大会师》、生态题材《大移民》、工业题材《铜城——共和国不会忘记》。2011年将是白银纪录片创作的有利时机。

还有部分设想中的选题正在酝酿,如反映白银城市建设为内容的专题片。如《白银蓝天梦》(白银空气治理);《我家的变迁》(白银棚户区改造);《最后的火车》(白银工业史);《黄河畅想曲》(聚焦黄河旅游文化经济带);《铜城儿女》(劳模、先进专访);《党旗飘飘》(党建工作);《红色记忆》(长征、西路军纪实);《荒漠化的省思》《宋平和郭富山》(绿色、环境、生态、人文);《绝响》(民间音乐、民间文艺);《黄河野鸭》(地理、环境);《旱塬古象揭秘》(考古)等。

中远期目标:28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会师》,反映发生在70多年前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的历史事件,史诗般的讲述那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抢救性的发掘历史资料。纪录片将历时3年,于2016年3月前完成,5月推广发行,9月拟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16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师魂》,以写实的手法,艺术的表现会宁的教育精神,以大山深处的几个点、几个人展开纪录,突出故事性(矛盾冲突的设计)、突出人物命运(人物命运的细节展示),突出地域文化(黄河高原的民俗风情),实现继《脊梁》后又一部反映会宁教育的影视作品。

近期目标:8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陇原枪声》,以发生在1932年的靖远起义为线索,反映中国共产党上世纪30年代的“谍战”故事,把我省地下党员血雨腥风的人生传奇搬上荧屏。

白银纪录片基地的优势:

1、制作优势:整合电视台的优势资源,把优秀的编导、摄像和制作人员集中到纪录片基地,打出拳头产品。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心是一个全国性机构,中国西部纪录片创作中心(甘肃省电视台)和我们有很好的合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2、机制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经营创收。

3、人才优势:影视是一个重装备、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白银基地”具备灵活、科学的用人机制,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吸引优秀的影视业人才加盟。以干事业的精神吸引人、以丰厚的补助留住人、以先进的文化培养人才。争取使白银纪录片基地成为培养高端影视人才的摇篮。

4、竞争优势:白银纪录片基地成立后,白银的地方影视制作实现了和国内、国际同行之间的“同台竞争”。我们已经走过的两年多的纪录片创作历程为我们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和教训;中央电视台即将推出的纪录片频道为白银纪录片基地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其实早在两年前,其他各地市州也积极行动起来了。酒泉台已经在央视《探索·发现》累计播出了十多集自拍节目,平凉给央视制作的《关山》已近尾声,天水的大型纪录片《渭河两岸》正在制作,张掖台的数字电影《卧佛寺传奇》正在拍摄,还有像《百年青海》、《茶马古道人家》等纪录片的推出,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请相信我们,把白银纪录片团队“扶上马”,她就一定能“淌出一条路来”。

中国西部纪录片创作中心白银基地

纪录片解说词 篇2

从上个世纪初, 美国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弗拉哈迪将纪录片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之后的一百年中, 纪录片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不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科研还是自然现象,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都被人们用纪录片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一项重要资料。对于纪录片来说, 解说词起到了衔接全片和辅助理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 对于解说词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

如今, 经济环境一片大好, 在这种形势下, 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相应的纪录片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了改变和发展。为了顺应形势, 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应该有相应的改变。

一、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的原则

(一) 立足传播者, 认清纪录片的创作目的

纪录片专家格利尔逊说过:“纪录片和普通电影不同, 他不是娱乐, 而是老师, 是传声筒。”所以在拍摄和解说词创作中, 笔者应当更加注重解说词的宣传和教育效应。在理清整部影片所要讲述的内容之后, 作者要注重片子可能会给观众带来的影响, 影片中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拥有怎样的内涵, 影片播出后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

例如影片 《周恩来》, 讲述了周总理在建国以后, 为共和国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不辞辛苦, 为祖国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一生, 尤其是重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悲怆。不仅表达出了对一代伟人周总理的敬意, 还将周总理那忧国忧民、一心为公的伟大精神传递给每一个观众。这部电影的解说词朴实无华, 但是每一句都能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 将拍摄者的创作目的转达给每一个观众。让观众在影片观赏的过程中, 对周总理的伟大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 立足传播内容, 做到词达意、语走心

在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过程中, 对于语句和用词的斟酌推敲十分重要。要把剧情中想要跟观众表达的内容理解透彻, 在行文措辞中斟字酌句, 将剧情中需要解说的部分用最适合当, 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在纪录片中, 每一段解说词不仅必须要考虑能否表述清楚相关内容, 更要兼顾影片放映的时间, 所以, 一般不会有多余的时间用来添加一些没必要的语句。

比如在最近热播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对于西藏白朗县人的生活描写就很成功, 细致而又不啰嗦, 运用简练清晰的词汇, 将白朗县的藏民生活描绘得入木三分。

对于语句言辞的提炼, 每一个作者应该多“走心”。适当地运用一些合适的修辞手法和深刻富有内涵的语句, 为影片的光和影, 添加一份文学的色彩, 对于影片中的情境描绘, 能起到一定的增色的作用。

(三) 立足光影, 注重与媒体手段相协调

电影, 就是一门光、影、声相结合的艺术, 纪录片也是一样。拍摄者将想要表达的内容, 用光与影的手段记录下来, 再由解说词的创作者通过文字创作, 将解说词充实到影片中, 对于影片进行整体性的辅助, 让影片真正在光、影、声三个要素方面成为一个完全的整体。所以, 在解说词的创作中, 还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与影片的拍摄相协调。对于观众来说, 表面上他们是在“看”纪录片, 实际上每个人对于影片都有自己的欣赏角度。只有当解说词完美地与剧情和拍摄手法同步同频, 制造好影片大的语言环境时, 观众才能对纪录片所描绘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形象感, 真正欣赏好纪录片。

(四) 立足观众, 做到以人为本

制作纪录片, 为的是将想要记录下来的内容, 通过电影这种多媒体手段做记录和表达。通过将这些影片放映给观众, 让观众通过欣赏影片, 了解影片中的内容, 领会影片所要表达的精神。

当前, 传媒对于观众的实际需要很重视, 因为这是他们的商机。所以近年来一系列的商业纪录片纷纷问世。例如上面提到过的《舌尖上的中国》。

所以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 受众群体是他们格外重视的。不论是反映生活, 还是追溯历史, 再或者是展示文化, 各种题材都有一个共同的讲究, 那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在解说词的创作中, 以人为本, 同样是一个雷打不动的重要原则。

通过解说词, 将画面中的欲语还休、难以言表的内容表述清楚。在这一过程中, 解说词起到了渲染和引导的作用, 在吸引观众视角的同时, 还可以起到提升整个影片层次, 丰富影片感情色彩, 引起观众在审美和感情上双方面的共鸣。

二、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的发展趋势

由于纪录片的宣传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 国家十分重视纪录片的制作。特别是在2000 年以来, 纪录片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当然对于解说词, 也一样是发展的最佳时期。

所以对于解说词创作者来说, 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解说词创作的形势, 因势而动, 顺势而变, 才能在创作的路上越走越稳, 越走越远。

(一) 积极向上, 注重正能量传播

在解说词创作中, 运用好文字的感染力, 给观众一个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影响。

利用纪录片的解说词, 对正直向上、光明磊落的正能量加以弘扬, 对猥琐下作、坑害民众的负能量予以批判和抨击, 这是解说词的一种正作用发挥。例如在科学纪录片《宇宙与人》 中, 对于求真务实、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就予以了肯定与倡导。“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 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 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 只用了几万年, 今天, 人类更加强大, 这种强大连人类自己都为之振奋。的确, 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 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 否则, 文明的级别越高, 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 我们相信一个还拥有40 亿年太阳光辉的智能生命, 将不会辜负如此厚爱我们的宇宙。”将科学精神与磅礴的宇宙还有人类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 构成了影片的主旨:科学无止境, 生命不息, 探索不止。

(二) 有文化, 有内涵, 不空洞

在解说词创作上, 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与复兴, 纪录片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受重视。所以为顺应这种形势, 各种各样充满文化内涵的纪录片作品映入我们的视野内。近年当红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作。

通过他们的记录, 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各地传统的饮食文化, 向观众们展现了祖国各地的大好美景;另一方面还在影片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礼让恭谦、孝悌仁义予以弘扬,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驱。

纪录片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在编辑纪录片讲解词的过程中, 应当在谨慎、严谨的同时, 注重顺应时局、适应变化, 不断改进措辞和写作方式, 让纪录片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佟延秋.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理念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91-94.

[2]尤秀渊.浅析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理念与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09:146.

浅析纪录片解说词的语用预设 篇3

20世纪70年代初,语言学家斯塔尔内克尔和凯南等人提出了与语言实际运用语境密切相关的“语用预设理论”。斯塔尔内克尔认为,一个说话人所设置的语用预设,是使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沉浸在大家都认为事件是真的语境里面,也就是只要是说话者认为事件是真的,那么听话者也认为事件是真的。

二、在纪录片解说词中语用预设的运用

(一)语用预设的协同作用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介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颇有文采,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保留了日常口语随意性、简洁性和明晰性的特点。但解说词语言摒弃了日常口语跳跃性、无主题性的特点,使解说词语言始终贯穿着纪录片主题这根线,整体看上去是完整而富有内涵的。

1.运用预设的隐蔽性,使语言更加简洁凝练。纪录片作为以画面为主的表现形式,过程中语言的使用越少越好、越精越好。例如《觉醒的资本》之《资本的颜色之移商换羽》中的一段解说词:

“资本退去红色在海外市场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民营企业如何以生存为动力,精耕细作,在海外生根开花。”

这句话的预设是:①“红色”在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国有”,“资本退去红色”意味着投资由国有资本占主体到逐渐转向私有资本;②“海外市场”预设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主场地;③“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的劳动方式,预设着带到海外的劳动方式将是以这种形式进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凤凰卫视的这部纪录片以简洁的开头语表达本期纪录片的主题,运用大家都知道的“红色资本”的象征意义来简要说明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红色”的隐含意义对于拥有这段共知信息的人,就是已知的隐含信息,这便起到了使语言简洁凝练、具有概括性的作用,这也符合了纪录片语言的特点。

2.运用预设的共知性,使语言更加贴合大众认知。语言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而纪录片的作用,就是向大众传播一种人们应该知道却不知道的知识,所以这也是一种交际,在这种交际过程中,利用预设的共知性使纪录片本身和观众之间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使观众认识到本该陌生的事物并不是那么陌生,那么这种传播也就变得更加容易让观众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觉醒的资本》中的一段解说词:

“和其他非洲国家一样,这里的人也爱穿凉鞋和拖鞋,。可是他们的脚都非常干净,在卢旺达现在有个规矩,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的上午7点到12点总统卡加梅都会带领全国人民大扫除,不仅从细节上改变国家形象,也培养全民的自律性。”

这段话包含的语用预设是:①人们心中对非洲国家的印象就是“脏乱差”,但是实际上的卢旺达却不是这样;②人们认为“穿凉鞋和拖鞋”都是不正式、比较邋遢的穿着,通过图像呈现出来的干净的脚可以给人以视觉的冲击;③总统是处理国家大事的,却带领人民进行大扫除,这体现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视。

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对于自己已知的信息会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和自己认知相差较大的信息则会印象比较深刻,再加上画面的辅助,纪录片就达到了传递某种信息的效果。

3.运用隐喻预设,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在画面感较强的纪录片语言中,如果不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很难让观众抓住你想讲述的重点。而隐喻预设的使用可以让观众在简单形象的语言解说中,以最快的速度明白纪录片想要讲述的内容。例如《觉醒的资本》之《一带一路巴基斯坦篇》中的一段解说词:

“这些红色的线上穿起的是几千个检波器,它们以网状分布在这片面积为38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被称为大地的听诊器。这些听诊器接收和记录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地震勘探人员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判断这里是否存在油气田。”

这段解说词中的“听诊器”预设的是我们生活中都知道的医生的听诊器,它的作用是检测病人的身体,这个预设是人所共知的信息。而隐喻这种修辞手法正是利用了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才达到隐喻的效果,把喻体共知的背景隐含起来,通过暗示达到比喻的效果,从而也使得语言更加富有形象性。

(二)语用预设的理性作用

1.运用预设的主观性,突出主题辅助画面。纪录片的解说词并不是干巴巴的,还要结合画面内容,通过对画面内容的深刻解读才能写出优秀而符合主题的解说词。例如《觉醒的资本》之《资本的颜色之移商换羽》中的一段解说词:

“然而22年也长到足以改变许多事情,现在每一个初次踏入这片土地的异乡人都会惊叹于卢旺达的宁静和美丽。延绵的山丘、成片的绿荫、井然有序的街道,这里被称作为非洲小瑞士。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干净到你不好意思扔下一个纸片。”

这段解说词所配的画面是这样的:干净的街道,悠然行走在街道上的人群,穿着并不华丽,但神情很是轻松自在。这时配上解说员对这个地方的介绍,观众们无不惊讶于这会是非洲吗?这是印象中那个充满战乱、贫穷和疫病的国家吗?通过预设的主观性所呈现出来的印象与画面之间的对比,完美突出了卢旺达的现状,使受众在惊讶之中接受纪录片所宣传的主题。从这段解说词可以看到,画面是直接的、有冲击力,但有许多具体的涵义、背景知识是画面无法交代的,只能靠解说词来补充,以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

2.运用预设使纪录片语言的转接更加流畅、过渡更加自然。①语境预设。利用画面对历史事物和人物的再现,使观众在听着文绉绉的语言、看着古色古香的画面时,已经进入了纪录片想要带观众进入的语境中。例如《途观丝绸之路》第五集《巧夺天工》中的一段解说词:

“古代先人的足迹,在丝绸之路上留下的,不仅仅是金融、货币,商品贸易和战争,那些融合人类智慧和大自然结晶的巧夺天工的宝物,散落在丝路沿途的各个角落,印证着文明与开化的进程。两千年前,甘肃敦煌,玉门关上的守卫紧张地注视着通往西方的道路,不敢有丝毫懈怠;二百二十五年前,故宫养心殿,深夜爱新觉罗·弘历情绪激动无法入眠;二零一五年,乌鲁木齐,寒冷的秋风吹袭着门窗,而这丝毫没能打破属于柯少雄的沉静。”

纪录片一开始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把三个时空的情景放到一起体现,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将画面有趣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探究其根本的欲望。

②上下文预设。纪录片语言的上下文衔接对于纪录片的完整性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途观丝绸之路》第二集《欢愉之旅》中的一段解说词:

“我们可以大胆推断,最初的皮影戏,从中国传到土耳其,一开始便是以一种商业演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观赏皮影戏注定不能成为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娱乐。高成本,限制了皮影戏的普及。那么除了这种昂贵的娱乐形式,丝绸之路上是否还流传着较为廉价的能让大众都享受到的娱乐活动呢?”

从这段解说词可以看出前文讲的是皮影戏,这段解说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境從皮影戏就转入了下面的内容。

③背景预设。有时候单看画面观众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层次涵义,靠解说词的辅助作用观众可以很容易理解画面所讲述的主题是什么。例如在《途观丝绸之路》第一集《外来的小麦 本地的面》中的一段解说词:

“面食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食物。尤其是西北人,三餐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面食,据统计,仅在西安就有六十多种不同种类的面食,然而面的原料——小麦,却并不产自于中国。”

其中的预设信息是:①面食为中国人喜爱;②面食是西北人的主食;③小面原料的来源并不是人人知道的。以上的这些信息基本上是观众所共知的,接下来介绍观众所不了解的内容就很自然了。

三、结语

语用预设的特点和解说词的语言特点有很多相同之处,语用预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服务,灵活和巧妙地运用语用预设,可以使解说词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解说词是语用预设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研究的重要目的。解说词与语用预设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开拓的地方,把这个研究继续下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媒大学)

人民大学纪录片解说词 篇4

拍摄方式:参考电影构图,讲究光影运用。运用升降、摇臂、轨道、灯光等特殊拍摄器材,达到画面最佳效果,使画面充满质感。影片配音:选用具有人文特质、充满亲和力、厚重深远而又激昂的男性,体现学校内涵,展示学校形象。

受众群:关注教育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掌握话语权的主流社会精英。节目定位:以回顾学校八十年发展历程为主线,用翔实的史料真实还原校区八十年发展历程。通过此片进一步凝聚学校师生力量,激发校友对母校的热爱之情,为学校八十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整体结构:整部纪录片分为明暗两条线并行,先“起”后“接”,相辅相成相呼应。明线:全面展示学校历史沿革、发展进程、成就现状、未来的思考。暗线: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变迁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体制改革历程为大背景。该专题片包含的内容基于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历史人文、发展历程、社会影响、社会荣誉、团队建设、教改探索、模式创新、未来展望等都囊括入内。

纪录片风格:风格上直白、平实、不矫饰,同时,尽量展现矛盾和冲突,要生动、具有雄厚的思辨色彩、具有思想张力和思想高度,能够激发受众思考。从而把学校理念、探索、成就和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内容分集: 每集片头解说词 八十年的耕耘求索 八十年的与时俱进 八十年我们播种希望 八十年我们风雨兼程 重温光辉的风月 感受创业的激情 解读理性的睿智 唱响发展的强音 第一集:人文篇

本集是纪录片的开端,讲述中国人民大学是如何成立的?他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上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7年12月16日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以人物访谈、历史回顾等手法,再现学校当年的历史人文及辉煌成就。第二集:探索篇

中国人民大学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本部分是专题片重点展现的内容,讲述学校近年来的勇于探索、率先实践。学校如今一流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不是靠 “跂足而望”得来的,而是借助于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而来,借助于探索实践而来,借助于不断思考考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研究以新思想、新理论、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教育机制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来的。第三集:辉煌篇

本篇是上篇内容的自然延伸,呈现学校的荣誉奖章。特别是该学校很多项目在多次获得殊荣,为社会贡献了一种“体教结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把学校价值放到如何更好满足社会需求上去考量。第四集:前瞻篇

中国的教育思想家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学校每一次变化起伏都有时代背景,但是也有不变的东西,也即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也是一种实践,学校一直积极致力于探索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第五集:未来愿景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篇5

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振奋。

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但跟随张骞的匈奴妻子在历史典籍中鲜有提及,我们只知道,一年后,她染病故去。

在漫长而艰辛的出使西域途中,因为这个女人,张骞不再孤独——两千年后,人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这将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也使汉武帝最终坚定了打败匈奴的信心。

这些宝贵的情报使得汉帝国与匈奴人的决战不再是一场盲目的复仇。

尽管距离分出胜负还为时尚早,但打通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必经通道,斩断匈奴右翼,并且让它永远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成为汉武帝的国家战略。

3年后。

公元前123年二月到四月。

已经晋升为大将军的卫青率六路大军先后两次进攻匈奴。

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军衔跟随卫青出击漠北。

张骞利用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确保了战役的胜利。

战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

张骞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强军》纪录片 解说词第三集 篇6

2016年底,新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然而,一部纪录片却网络上弥漫起不安的情绪,这部由英国人制作的纪录片,片名为《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 同期(美国作家詹姆斯布拉德利):如果你身处北京,站在北京最高的楼顶上,去眺望太平洋,如果我是个中国人,我就会有些担心

影片的解说词写道,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外国军事基地,密密匝匝,像绳索一样,牢牢套住了中国的脖颈,这样的严峻局面,已经远非一日,人们不禁要问,我军能不能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安全态势,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之初,习近平就充满忧患地说,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这三个能不能是习近平的胜战之问,这三个能不能,也是人民军队战斗力建设,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这里是北京名胜西山八大处,在著名的灵光寺旁,当年曾有一座同样著名的招仙塔,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山梁之下的这座巨大营盘,过去曾是北京军区机关所在地,如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领导机关,201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已经在这里,习近平向全军发出号令,要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切实把部队实战化水平搞上去,距离北京600公里的内蒙古草原深处,一场大规模的实兵实弹演习交战正酣,从牧草泛青的春季到雪花飘落的严冬,这场代号为“跨越-2014朱日和”的军演,由当时的七大军区各派出一支陆军合成旅,与蓝军旅进行实兵对抗演练,车轮大战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6:1蓝军胜,红军败 同期(时任第四十一集团军某机步旅旅长杨勇):我们从南方满怀信心去参加演习,结果一下子被打蒙了,说实话,战斗力标准过去也常说,打了胜仗可能没什么感觉,而一旦吃了败仗,再来看习主席为什么在战斗力标准前面,强调唯一的,根本的,这个双重定语,我们的理解和感悟就完全不一样了

战斗力标准是什么,战斗力现状怎么看,战斗力建设怎么办,一场思想的风暴,迅速在全军刮起如同当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样,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就像尖刀,剖开了军队战斗力建设,顽症痼疾的病灶,要求每一名军人必须作出诚实的回答,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实质上是军队根本职能的返璞归真,从军委领导到普通一兵,人人全程参与,上至领率机关,下到基层班排,层层反思检视,力度之大,影响之广,切中要害之深,实属罕见,1960年5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曾经来到过这个训练场,在观看了中国陆军的军事训练后,这位二战名将说出了一段名言,我要告诫我的同行,永远还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然而,半个世纪后,朱日和草原上模拟外军的蓝军旅,让一支支骁勇善战的陆军部队,遇到了强劲对手,这支看似神秘的蓝军部队,是哪里来的呢,历史似乎穿越一般,一路风尘呼啸,又回到了原点,这支部队,就是从蒙哥马利元帅参观过的营地,开赴北疆草原的,对于它的来世今生,曾经败在过他们手下的这个装甲旅,最为清楚。

2011年,当时的第65集团军,某装甲师一分为二,变成两个旅,一个留在燕山脚下,一支挺进草原深处,后者就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专业陆军蓝军旅。两支部队,犹如一母同胞的孪生兄弟,人员一样,装备一样,以往的训练也一样,时隔三年,两支几乎一样的部队,首次对抗交手,胜负的天平却发生了剧烈倾斜。同期(红蓝对抗实况):到了没有,后面的部队都压住了,赶快到位,快一点,20分钟之内,必须把前方道路给我开通。

这是当时对抗现场的实况录像,兵败草原的那一刻,红军装甲旅政委刘海涛流下了泪水。同期:那个鼻子上,什么上都是土,哎呀,没法说,确实的,我组织的,我都受感动,不说了,不说了……

同期(时任第六十五集团军某装甲旅刘海涛政委):我们这两支部队,祖根相同,又是孪生兄弟,这次上来对抗检验,我们信心也十分足,想打赢他们,但是经过七天,我们输了,我们输得也很痛心,输得也很值,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输了,吃了败仗,我感觉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按照实战的要求去练兵,战斗力建设这个根本的标准,在我们党委班——在我们各级指挥员中,还没有真正地树立起来。

红蓝铅笔,军人再熟悉不过的标图工具,在军事地图上,红色代表我军,蓝色代表敌军,红胜蓝败,曾经是军队演兵场上,约定俗成的惯例,然而,从那个夏天开始,这样的惯例被打破了,6:1暴露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第二年,依托位于内蒙古朱日和,安徽三界等大型综合训练基地,陆军29个旅团,与蓝军部队展开被捕对抗,均为红败蓝胜,这样的结果,震惊了全军。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也是军人面对的最大考验,打仗主业不突出,训练思想不端正,影响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可能分不出这是军营还是公园,一度,花园式营区,成了部队驻地建设的标配,本来应该动若风发的野战军,却在城市里过起了日子,军人背上了这无些坛坛罐罐,一旦战争来临,还能义无反顾,拔腿就走吗?

同期(习近平):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习近平指出,训风不正是对官兵生命,对未来战争极大的不负责任,危害甚大,必须坚决克服,统帅的话语,戳中了三军将士的心,长期积累的弊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军事训练,就是战争的预演,习近平说,军事训练抓什么,我想就是实战化,2014年3月,中央军委颁发《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系统提出,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措施要求,随后召开的,全军实战化军事训练座谈会,深入检讨反省,与实战化要求不符的突出问题,颁发,《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军委机关和战区,军种机关都成立专门的训练监察机构,完善训练管理链路,建立纠治训风演风考风长效机制,持续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

2015年2月20日,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发表了题为《朱日和之狼中国蓝军已成气候》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这支以张开大嘴的狼头为标记的部队。同期(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联合训练局周志国局长):来自全军的红军部队,接连在朱日和吃了败仗,多少心里有些不服气,2015系列演习结束后,我建议在当年最后一次学习当中,再加一场,双方互换角色,让一支曾经叱咤战场的陆军劲旅担负防御,蓝军转入进攻,结果还是蓝军完胜,说实话,蓝军旅成立时间并不长,战斗力并不是很突出,这说明了什么。

周志国曾担任过蓝军旅的第一任旅长,他知道,蓝军部队之所以连打连胜,胜就胜在他们的训练更接近实战,真正接近战场,就贴近了战争,《关于在党委领导工作中贯彻落实战斗力标准的意见》印发全军,第一次明确了党委,在落实战斗力标准上的责任,从南国丛林到西北大漠,从深海大洋到万里苍穹,伴随着战斗力标准大讨论的日益深入,全军将士毅然决然投身实战化训练大熔炉,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冬日的长风掠过泉城济南,习近平冒着严寒,来到济南驻军某训练基地,叮嘱部队领导,要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

如果说,在内蒙古草原深处,锻造的是陆战之虎,那么位于西北大漠的这方广袤天空,磨砺的则是空战之鹰,2014年秋意正浓的时节,来自空军的14个航空兵团,成建制飞临西北,开始了人民空军空战训练的一场革命,这就是自由空战,现代空战,空中态势瞬息万变,胜败就在分秒之间,战斗机飞行员的自主裁量权,尤为重要,自由空战就是对抗双方,在不设定条件下自由攻防,依据双方在空中的态势,采取的战法和攻击效果等情况,打分评定输赢,金头盔,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最高荣誉,就诞生于自由空战的擂台,作为参与打擂的80后飞行员,三次夺得金头盔桂冠的蒋佳冀,对第一次打擂时反败为胜的逆袭,还记忆犹新。

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车臣战争到叙利亚战争,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在加速演变,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研究作战问题,核心是要把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搞清楚,现代战争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看上去眼花缭乱,但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战争的制胜机理变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搞透,否则的话,只能是看西洋镜,不得要领,布满了蜂巢一样格子的大屏幕上,千军万马正在激烈对抗,发生在一句坦克手身上的战例,成为课堂上的研讨话题。

同期:能联系上吗?不能联系上咱自己干了,直接往里面插就行了,上车,准备用高机弹,开始。

在一次演习中,当时第27集团军一句叫做安国建的班长,驾驶着208号战车,躲过10枚蓝军导弹,连续击毁对手4辆坦克和2辆装甲车,然而对抗的结果,还是红军告负,兵棋推演,从制胜机理层面把将军学员们的思绪引向了操控现代战争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这是一场由4万多名官兵参加的跨区机动战役演习,习近平亲自审定演习方案,方案明确,要通过紧贴实战的课题设置,从难从严的临机导调,求真务实的演风训风,全程锻炼提高部队前遂行任务的实战能力,演习在陆海空天电多维战场,拉开大幕,参演部队机动行程3万公里,军委领导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对演习进行临机导调,要求部队不怕出错,不怕搞砸,不怕推倒重来,国防部每月一次的例行记者会,首次向外国媒体开放,东南沿海的军事演习,成为敏感的记者们反复追问的话题,他们甚至关注到一个旅级单位的主官,因为训练造假受到严厉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仅训练问责一项,全军就有600多名干部,被取消拟任主官资格,推迟调职晋衔或受到处分追责,茫茫渤海,风急雨骤,这是一次风雨兼程的视察。

2013年8月28日上午,习近平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海军某舰载机综合试验训练基地,观看舰载机滑跃起飞,阻拦着陆训练,当天下午,习近平又赶往大连,登上停泊在大连港的辽宁舰,习近平详细了解了武器装备性能,不断地停下脚步,认真询问一些具体细节,从习近平关切的目光中,官兵们深深感到,拥有了航母只是航母梦的开始,我们不仅仅是要解决有无问题,中国更需要的是能打仗的航母,日出日隐,潮落潮起,习近平亲临演训现场,视察拳头部队,统帅的行动,如同无声的命令,向各级指挥员传递出,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强烈信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这里,同新提升的军队高级干部谈话,勉励他们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提高打仗能力,能打仗,打胜仗,选将用将的标尺刻度必须清晰明确,习近平专门就军队选人用人,向各级党委提出严格要求,把那些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的干部用起来,不能打仗,只想在军队混个一官半职,谋取待遇的人,不仅不能提拔,而且要批评教育。2015年,党中央决定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亲自决策,受阅方队由将军领队,时任沈阳军区空军参谋长的常丁求,作为歼-10梯队领队,驾机飞过天安门广场,阅兵之后,常丁求出任南部战区副司令员。同期(南部战区副司令员常丁求):习主席嘱托,要高度重视联合训练和联合作战,要求我们加紧探索战区主战的新路径,我感到主席最为关注的就是我们各级指挥员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能力。

只有打造后天的军队,才能赢得明天的战争。习近平说,现在不少人嘴上说的是明天的战争,实际准备的是昨天的战争,他多次告诫全军,我们千万还要做苏联话剧《前线》中,那个固步自封的戈尔洛夫,战争形态不断变化,人才培养必须跟上。

2016年阶早春,习近平来到北京西山,为国防大学的人才培养战略清晰定位,要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突出出来,深入研究把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规律,根据习近平主席的决策部署,中央军委集中对全军和武警部队,军级以上领导班子,进行大范围考核,是否掌握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是否具备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被鲜明列入考核重点,用人导向是最根本的导向,一个个从实战化演兵场上脱颖而出的新型指挥人才,被委以重任,向全军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战斗力标准落下去了,实战化水平提起来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大漠,从天涯海角到林海雪原,动起来,实起来,对抗起来,短短几年间,各军兵种远程跨区机动演习,成为新常态。

2015年最后一天,火箭军成立,习近平在训词中指示。同期(习近平):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战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跨过夜幕下一道道森严的岗哨,进入大山深处迷宫般的坑道,火箭军某旅官兵进入不分昼夜的战斗时刻,部队用作战的方式训练,用训练的方式作战,几十个日日夜夜过去,官兵们已经分不清白昼还是黑夜,他们的心中只有使命与担当。同期:各面板显示正常

火箭军,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大山深处的每一方阵地,都蕴藏着一个国家威而不怒的尊严,岩层下寂寞的长跑,换来的是长剑出鞘的炫目太阳。

除夕的海南三亚,十里港湾渔火点点,不夜的都市霓虹闪烁,不远处的军港却是一片五年静谧,我们的战舰到哪儿去了?水兵又到哪去了?时刻准备启航,时刻准备打仗,在这个万家团聚的夜晚,年轻的水兵们头枕的不再是宁静军港的柔波细浪,而是浩瀚大洋的惊涛骇浪,然而走向深海大洋的每一步都凶险莫测,2014年春节期间的一个午夜,潜行在大海深处的南海舰队372潜艇突然遭遇掉深,掉深就是水下断崖,就像调整行驶的汽车突然掉进了悬崖,小的掉深还可以应对,而强度大的掉深,则是全世界海军的噩梦,曾经一艘外国潜艇,在深潜试验时因掉深而失事沉没,100多名艇员全部遇难,372潜艇遇到的就是强度掉深,用不了几分钟,潜艇将达到极限深度,危急一个接着一个,主机舱一根管道破裂,海水瞬间喷入舱室,关键时刻,指挥员王红理3分钟内连续下达几十道口令,各个战们官兵凭借训练有素的肌肉记忆,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水雾中仅用3分钟就关闭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阀门,操纵了几十种仪器,一场特大险情成功化解。

同期(时任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支队长王红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指挥舱的指令就一起下,所以全艇的同志都一起动,关闭了通向舷外的阀,给所有注水柜供所,上浮,然后再操纵潜艇保持平衡。

大海仿佛有意考验这些勇敢的水兵,潜艇刚刚浮出水面,外军舰机就从空中水下跟踪而来,围追堵截,但从生死红上闯出来的官兵们,毫无畏惧,一方面及时抢修装备,一方面进行战术机动规避,有理有节斗争,圆满完成任务。在用兵中练兵,在练兵中用兵,2016年7月15日,一张空军轰-6K远程轰炸机飞越南海岛礁的照片引爆互联网,这张照片记录的,是空军南海战巡的瞬间。其实早在一年前,我空军轰炸机就飞越了巴士海峡,首次进入西太平洋上空进行远海训练,当中国轰炸机第一次出现在这片陌生海域,外军的飞机迅速围了过来。同期(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刘锐):最近的也就是不到10米,贴到我边上,脸都能看得很清楚,你盯着上我,我盯着你,你瞪着我,我瞪着你,完了他把机翼掀起来,下面挂着空空导弹,他在向我展示他的肌肉,这种心理的较量,是平时训练中所没有的,我一丝一毫也没有改变航向,继续飞行,后来我们去得多了,外军的飞机就习以为常了,远远地看着。铸剑先铸所,强军要强心。2015年初春,习近平来到满目春色的云南昆明,走进了原第14集团军的军史馆,在烈士王建川的遗物前,习近平久久伫立,这是19岁的五建川生前在阵地写给母亲的一道诗。

30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山茶花绽放的时节,一场保卫边疆的战斗打响,王建川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清理他的遗物,战友发现了这首诗,放心吧妈妈,我已经懂得了战士的含义,当还击侵略者的炮声震撼大地,妈妈,请你还要把孩儿惦记,不付出代价怎能得到胜利,战士的决心早已融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习近平说,打仗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军人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列的精神。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硝烟散去,中国周边已多年没有战事,但强军征程上同样有军人的流血牺牲,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刀尖上的舞者,国际权威统计,舰载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普通飞行员的20倍,2016年4月27日,一级飞行员张超驾驶歼-15战机,进行航母起降模拟着舰训练时,突遇飞机故障,在生死攸关的4.4秒,张超为尽最大可能保住战机,因此错过了最佳跳伞时机,壮烈牺牲,按计划再有3天,他将驾驶战机真正到航母飞行。

同期(海军某舰载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张超来自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的部队,他先后飞过6训机型,曾经多次驾机驱离抵近侦察的外军飞机,就在他即将要提升副大队长的时候,参与了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选拔,他的面试是我跟他交流的,在面试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就是你知道这个舰载战斗机飞行很危险吗?你还愿意来吗?他当时回答得很坚定,他说我知道这个危险,而且我愿意来,我很喜欢干这个。

噩耗传来,习近平在这位英雄飞行员的事迹材料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把张超烈士的先进事迹总结好,宣传好,发展舰载机对我们来说,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充满风险挑战和艰辛,在张超的精神鼓舞下,他的战友们,没有被训练当中遇到的困难所吓倒,很快投入到了再次的战斗,时针指向2017年元旦,我国航母编队开始了入列以来航程最远的一次训练,从黄海到东海,出宫古海峡,进入南海,张超的战友们驾机从辽宁舰跃入蓝天,空中加油,实弹射击,春去春来,高天流云,就像战舰留在大海上的壮美航迹,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砺兵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中国军队的变化,同样引起了世界关注,不必过度解读,虽然国防部发言人的回应,总是那么云淡风轻,但在各国同行的眼中,这些变化似乎并不简单,仅2016年我军参加的国际比武,军事竞赛,中外联演联训,就多达37场。同期(英国驻华武官准将西蒙﹒李威):我很幸运,因为我观摩了解放军的两次重要演习,中国军队已经掌握了有效使用数字系统的技术,他们比第一次演习,能够更有效的协调火力,下级部队的技能和操练也好得多,士兵更强壮,行动更迅捷,所有细节都很好,实际上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作战思想的改变。同期(法国驻华武官上校朱雷):无法将90年代我所看到的中国空军进行对比,中国军队现在已经拥有了具备优秀战术素养的飞行员,距离一流标准不再遥远,进步非常明显。军队只有两种状态,战争和准备战争,从海上到陆地,从空中到空天,春有大练兵,夏有大海训,秋有大演习,冬有大拉练,经费投向投量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人民军队的实战化训练,唱响了四季歌。

同期(习近平)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谁都不要指望。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纪录片解说词 篇7

继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推出的大型原创中华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神州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和好评之后, 央视又于今年4月推出《舌尖上的中国2》 (又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以下简称《舌尖2》) 共分8集, 前七集依次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三餐》, 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 每集50分钟。

《舌尖2》除继续延续第一季的主题, 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外, 还借助精美、感悟力极强、富含细节美的解说词将触角更多地延伸到了中国家庭里的一张张特色餐桌从而带领观众去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 展现中国人对家庭亲情的核心价值观, 用浓郁的中国人情美感染观众。

一、解说词细节与纪录片的视觉呈现

(一) 深入挖掘采访

解说词所要表现的细节, 通常不是拍摄现场的直观形象, 而是需要记者在深入采访中挖掘出来的。深入采访是相当辛苦、艰巨的工作, 《舌尖2》共涉及300余种美食, 拍摄了150多个人物;为了寻找和挖掘这些“健康真实日常解馋”的神州美食, 导演们除恶补各类美食知识外, 还深入各地县实际调查了解采风挖掘, 以《舌尖2脚步》中讲述的四川乐山的一对养蜂夫妻故事为例, 导演为获得第一手资料, 一路跟踪采访:从乐山到秦岭, 再到甘肃山丹牧场, 前后跨越6个月, 与夫妇俩一起风餐露宿, 甚至坐在卡车车斗上行程2000多公里。“这种游牧式的养蜂方式我小时候见过, 那时候就在想他们从哪儿来, 将要到哪儿去?看起来比较有哲学的意思, 现在有机会把这个事情拍出来, 通过食物展现出来, 其实也是一种思考个体命运的方法”, 在深入挖掘采访中导演们也都有了更新的构思和更全面更有高度的思考;这在《脚步》开篇的解说词中也一展无遗:“不管是否情愿, 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 停在哪里, 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 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 到人生命运的流转, 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油菜刚刚开花, 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 20多年来, 依靠这份工作, 他养育了一双儿女。每年清明, 老谭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于是, 观众随着镜头的脚步一起翻山越岭, “一昼夜, 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花的味道决定蜂蜜的味道, 地区不同, 味道也完全不同, 这正是蜂蜜作为美食的神奇之处。”镜头随后定格在了这对憨厚勤劳的夫妇异常忙碌异常满足的画面上:“20多年, 风雨劳顿, 之所以不觉得孤单, 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 相濡以沫的, 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显然, 修炼好采访这门基本功, 才能诞生饱含细节的解说词。

(二) 明确采访目的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要善于从大量的素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报道价值的事实, 从中传播有用的信息, 体现节目的精神和主题。

《心传》讲述的是中国厨艺的口传心授, 出场的人物既有知名大厨, 也有普通的挂面师傅。导演为了拍摄本帮菜大师李伯荣技艺高超的“扣三丝”, 曾连续工作了27个小时。导演从众多美食中挖掘到的这道菜属于典型的《舌尖》风格———“健康、真实、日常、解馋”:价格不高仅60元, 食材也普通实用;而且这道菜特别考验一个厨师的刀工, 三种食材鸡脯丝、火腿丝和笋丝质地不同, 厨师要把这三种质地不同的食材都切成0.5毫米粗细, 真是需要非常精湛的刀功———“刀功, 中式烹饪的核心技艺, 代表一个厨师的功力…极致刀功如同高深武术, 只有手上功夫练到纯熟无比, 运刀才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导演为了拍摄精彩的刀功环节, 不惜连续工作27个小时, “火腿、鸡脯、冬笋, 三种极鲜的食材, 先劈薄片, 再切成直径不到0.5毫米的细丝…蒸制过程中, 三种味型同时释放, 融为一体。”因此, 深入采访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全面撒网, 而是要发掘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实并组织串连起来, 为揭示本质的细节服务。

(三) 记者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不仅仅局限于要迅速意识到某件事、某个人在直观形象和听觉语言上如何处理, 更重要的是在采访和拍摄中要有敏锐独特的视角和发现, 并准确地判断出将采访到的细节用什么形式进行表现且及时诉诸于视听形象。

《舌尖2》的记者导演们足迹遍及神州大地, 曾有导演拍了大量的素食, 如青菜怎么怎么炒, 一看就是有钱人家的东西, 而且看着就不是很好吃, 当然也没法入选“舌尖”;而很具代表性的《脚步》中的清炖跳跳鱼片段, 则通过捕捉一个普通父亲亲自为女儿捉跳跳鱼的细节揭示“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二、解说词的细节展现分类

由解说词表现的细节通常包括事件细节、情感细节、环境细节、动作细节等。

事件细节一般是叙述一件事, 而这件事与节目中上下左右的内容都必须有关联, 对片中的人或事情都有直接地影响或干预。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舌尖2》中事件细节的表现。《脚步》中介绍贵州苗族鱼酱炖稻花鱼时, 镜头画面先是多次拍到苗族留守儿童李建英期盼父母从外乡打工短暂归来的兴奋表情以及父母挑着行李走在归家的溪边路上的情景, 并适时配以解说词:“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 苗族女孩李建英等待着一个幸福时刻。这是半年来父母第一次回家, 现在, 流水线旁的打工妹重新变回苗族母亲。正值稻花盛开, 来不及休息, 余高里准备给全家制作腌鱼。”“吃腌鱼首先要做甜米, 糯米淘洗干净, 上灶蒸, 等糯米熟透, 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 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是捕获食材, 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户外的亲子游戏。”此时画面切换到母亲终于捉到鱼并开始烹饪;导演在采访中了解到留守儿童迫切期盼和父母短暂相聚这个感人细节后, 立即进行了大量有目的的再采访, 并将其应用在片子中, 显得具体、直观, 并增强了主题深度:“从形态到内容, 从神到形...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 追根溯源, 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在这个事件中, 还包含了感人至深的情感细节:在外打工的余高里夫妇此次回乡, 只能与家人团聚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也是制作鱼酱的周期, ...苗家最骄傲的调味品就是这样炼成的。一勺鱼酱, 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 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中国农村, 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的陪伴, 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 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李建英和哥哥给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清晨5点, 分别的时刻到了。”从百感交集的晚餐到清晨的送别, 女孩眼里噙满了泪花, 表现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不舍和无奈, 这个情感细节就写活了这个现象, 也写活了鱼酱炖稻花鱼, 真正是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无论脚步走多远, 在人的脑海中, 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 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 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同样精炼的环境细节描写能让观众深入了解当时当地的状况和气氛, 加强对片中内容的理解。如《脚步》中介绍高空采蜜开篇就是必要的环境细节描写, 让观众身临其境:“西藏林芝, 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 植物正在疯长, 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 一个月后, 它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峡谷到雪山, 7000米的海拔高差, 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形象具体的环境细节描述也突出了白马要攀爬到高处采蜜作为送给家人的珍贵礼物的难度, 更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注意力和好奇心。

然而动作细节用解说词表现, 已不单是强调动作发生时的动感和气势本身, 而是通过对某个动作的描写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传达某种感情色彩, 传达某种意味。当时白马惊险攀爬的全过程的画面, 配以精彩的动作细节描写:“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 从现在起, 这跟藤条关系性命, 看起来进展不错, 1个小时过后, 白马爬了很高, 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父亲放心不下, 匆匆赶来。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 速度明显慢了下来。3个小时过后, 白马接近树冠, 现在, 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 并且没有任何保护, 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 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 迫使蜜蜂放弃抵抗, 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 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动作细节之后的结尾也更有了某种抒情的含义:“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 甜食非常难得, 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三、善用解说词凸显纪录片的细节魅力

《舌尖2》热播后, 马上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们总是会津津热道片中的某些细节, 而往往是这些引人注意的细节把观众对片子的印象由局部、片段、零散而引向整体,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当然, 细节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纯粹画面语言组成的细节;二是单项听觉语言完成的细节;三是由视听复合语言完成的细节。

解说词所表达的细节, 无论字多字少, 无论是一段话, 还是一句话, 只要处理得好, 总是有魅力的。当然对表达细节来讲, 视听复合语言是最完美的方式;当画面和解说词相辅相成时, 呈现的就是最佳的传播状态;光画面本身有局限性, 许多失去的细节必须用文字来补足, 但过多的解说叙述也会让人反感;因此, 在对待细节问题上, 视听复合语言同时具有画面的优势和文字的吸引力。如《家常》中的提琴女孩钟爱的红烧肉的故事:“子钰学琴, 为求学去过武汉, 到过北京, 被上海的学校录取后, 母亲辞去工作全职陪读, 她们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负担。...正是长身体的阶段, 加上每天8小时站立拉琴, 母亲需要及时给女儿补充能量。肉类富含脂肪, 转化成身体所需的热量, 是等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两倍。”画面自然地从勤奋拉琴的女孩切换至母亲翻炒五花肉:“上好的带皮五花肉, 一定要肥瘦相间, 这门手艺是子钰母亲来上海后跟邻居学的...猪肉、酱油, 常见易得, 烹饪不需要高深技巧, 只需付出时间和耐心, 这让红烧肉成为中国家常菜的经典。”“火候的老嫩, 味道的浓淡, 各家各户, 千变万化。相对于技巧, 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上海红烧肉, 河南抻面, 还有柏辽兹, 这是妈妈独创的搭配。”这段细节的处理, 前后呼应, 解说画面浑然一体, 观众不仅看到了女孩艰辛的音乐求学路, 也由家常美味红烧肉感受到默默付出的母亲的伟大。“如同传授母语, 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的记忆中, 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 即使走得再远, 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 家的方向。”这类细节在节目中穿针引线, 加深了观众的视听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解说词所表达的细节与画面有机结合, 也就是视听语言共同配合完成细节处理, 这就是最佳的效果, 也可以说电视“味”最足、最浓、最地道!无论记者在深入采访中遇到哪一类细节处理, 都要掌握好分寸, 要有的放矢, 让细节充分发挥魅力, 丰富形象语言, 真正起到自己的作用。

《舌尖2》作为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以其一贯注重细节魅力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如行云流水的旁白与画面为观众们缔造出了最佳视听语言, 诠释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这些在让观众倍感亲切的同时, 也让数亿中国人口水和眼泪齐飞, 屡创收视新高!

因此, 文化纪录片在前期构思准备、制作拍摄时完全可以灵活借鉴参考《舌尖2》的“满分作文”解说词特色:善用解说词细节实现纪录片的视觉呈现、善用解说词的细节展现不同分类以及善用解说词凸显纪录片的细节魅力等, 如此才能充分发挥视听复合语言的作用, 提高电视纪录片创作质量和水平, 让国产纪录片更上一层楼!

摘要:细节直接影响到作品内容的整体表现, 因此是电视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 而细节的充分展现需要依托解说词的帮助, 通常包括事件细节、情感细节、环境细节、动作细节等;解说词所表达的细节与画面有机结合, 也就是视听语言共同配合完成细节处理, 这就是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细节,解说词,魅力,视听复合语言

参考文献

[1] .温化平.电视节目解说词写作[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0:172-179.

[2] .叶家铮.电视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118.

上一篇:学院实践报告下一篇:公开课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