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困惑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教育的困惑(精选8篇)

乡村教育的困惑 篇1

(一)青川县白家九年制学校

何泉 姚珊

乡村教育每况愈下: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学校越办越小,社会指责、老师焦虑、家长怨声载道,是什么原因让乡村教育如此举步维艰?

一、贫乏的师资

乡村学校的教师结构是原民办、代课教师转正的公办教师和近些年分配和招考的师范生。这些转正的教师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或高中水平,甚至有些是原来的高小生,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一方面他们对教育兢兢业业,勤奋教学,为当时的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转正教师又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贫乏、教学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和技能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误入歧途。

我曾听过一些老师的课,拼音都不懂的在教一年级、常识缺乏的在上《社会与科学》、简谱认成1、2、3的音乐课„„这些现象让我们胆寒,设若我是家长,我愿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吗?

于是,有钱有关系的就把孩子送到了城镇学校,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可奈何的接受命运的安排了。

这其实是个奇怪的现象:无法再胜任教学的依然在从事教育,而众多的师范院校毕业的却无处安身。我们也要问:谁在重视乡村教育?是谁在给乡村教育穿大鞋?

二、虚假的文凭 文凭本是对受教育者受教育程度的一种认可标志,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大发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时下的文凭却变了味。环视现在的教师,不是专科就是本科,而这些文凭其含金量有多少,如果真正来考查一下,十有八九名不符实。是什么让我们的教师对文凭如此的热衷、如此的疯狂?

1. 无休无止的下岗风。教师这个职业,很多文字赞誉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而其实首先他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能养家糊口、传道授业的职业。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养家糊口。而劲刮的下岗风却让教师不寒而栗,如果光奉献,妻子儿女嗷嗷待哺,要这个职业何用?于是拿文凭不是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了保饭碗的利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2. 教师培训机构的不负责任也是虚假文凭乱飞的原因之一。很多师资培训机构,本身就不具备师资培训的师资,却打肿脸充胖子,招摇撞骗,但参与培训的教师只要交了钱,甚至不去参加培训,却可以堂而皇之领到很多大学的文凭。“有钱能使鬼推磨”,“有利可图”这一着用在了教育上,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

我们不禁要问,国家每年投放的那么多的培训资金,足可让我们的教师培训每几年一个轮回,为何偏要让教师们出血且无所获呢?

三、“5+2=0”

在学校,勤恳工作,呕心沥血的教师太多了,很多老师为了学生,含辛茹苦、废寝忘食,一心想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老师的工作做到了,可学生一放星期,什么毛病又出来了,故老师们戏曰“5+2=0”。

乡村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不缺吃少穿,不惹事生非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养成,则不是所考虑的。在乡村学校中,家长不认识班主任的比比皆是,与教师保持联系的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学校与家长互动了„„

教育本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家长的漠视和对孩子的溺爱,学生在家的肆意妄为,使学校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构成了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

有教师笑谈:乡村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就像养宠物一样。细观乡村家长对自己孩子受教育的作为,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贯穿孩子终身,家长应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积极监督并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5+2=0”可以终止了!

四、厌学——学生的迷茫

乡村学生的辍学,峰起云涌,已司空见惯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使学生意志力薄弱,受不得点滴打击,产生畏惧情绪,面对枯燥的学业,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1. “学习无用论”也是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学为世所用,学生学了东西却无用武之地,那只能是我们教育和社会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共同关注。

2. 家长对学生学习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家长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让学生产生失落情绪,是其中原因之一。

3. 学校单调的生活和教师枯燥的讲解也是原因之一。4. 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

总之,乡村学生的辍学已是目前刻不容缓、急须解决的问题,不然,扫盲和普

九、提高全民素质就成了空话。

五、教育的公平

教育公平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不论地区、性别,不论贫富、身份,都能平等的享受到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二是教育资源占有的均衡,不能因为地区、城乡以及结构上的差异而有优劣之分;三是教育质量的普遍同质,不应该人为的分出不同教育档次和质量标准;四是教育政策的平等;五是教育体制的公平。

乡村教育的困惑 篇2

学校操场规范, 校园甬路全部硬化, 草坪、花卉、树木, 布局合理, 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为处在近城的一处农村学校, 虽然我们的学校在教学环境方面大有改善, 我们也有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农村教育发展了几十年, 虽然校舍日益更新, 职工几番交替, 但学生几乎还是一尘不变的学习生活———横向看还是学校、家庭两点式, 纵向看过独木桥依旧是社会主流。

一、教育资源力量涣散, 学校教育孤军奋战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搞好学校教育的必要保证。而农村中小学目前的现状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社会教育真空状态, 学校教育形同孤岛。家庭和社会不仅不能为学校教育推波助澜, 反而常常起到相反作用。

现在的孩子心气高, 见识广, 逆反心理强, 思想处于成熟与非成熟阶段, 他们需要亲情, 友情;需要与家长的交流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成长中的困惑;需要交流来判断一些事情的是非;需要交流来化解他们由于学习所带来的辛苦和压力等。而作为农村的家长有几个能坐下来和孩子交流呢。他们可以给孩子足够的钱, 但却没有给孩子一定的交流时间, 很多的家长在说:孩子一直跟爷爷奶奶在一起, 很长时间见不到他, 要钱就给, 要电脑就买;我一天上三班, 不知道孩子节假日和晚上在干吗? 听到孩子的家长这么说, 我的心在痛啊! 家长们, 学校不是万能的, 家庭的教育是最早的, 也是永远的, 他们的每时每刻都需要你給予指导啊! 孩子这个年龄阶段多危险, 他们不成熟, 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甚至还很差, 电脑您买了, 你知道孩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因为中午你不在家, 学生吃不上饭, 一直守在电脑旁, 上学经常迟到吗? 有的学生学习很吃力, 他多需要你的鼓励和支持啊! 我们的很多孩子是有压力的, 有很多成长的烦恼, 他们需要我们的监督和指导, 他们需要我们的体贴和关爱。他们不仅仅需要金钱和物质, 他们更需要精神食粮;我们培养出来的不能只是懂的享乐的社会蛀虫, 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好孩子。那我们的将来才敢把自己的将来交给他们。俗话说:知子莫如父, 知女莫如母, 父母的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

在农村, 没有教育基地, 没有科技馆、少年宫, 也没有什么夏令营。一到寒暑假、星期天, 作为老师我就心痛, 看到城里的孩子, 参加各种各样学习班、兴趣班, 要么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旅游。而我们的学生不是到网吧, 就是窝在家里无人管理, 陷入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 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孩子本人, 这都是极端危险的。作为老师, 我们进行过教育、我们无数次进行过沟通, 可是游戏的吸引远远地超过我们的力量, 因为我们的孩子回到家里, 无人监督, 无人引导, 孩子在家可以全天上网, 可以玩通宵! 这样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莫大难度, 只靠学校教师孤军奋战, 效果实在难言。厌学、不学、弃学现象日益突出, 教师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少学生思想意识滞后, 基础素质落伍, 课堂不作为表现严重, 就像不倒翁, 多表现为不愿学;有些学生行为德行差, 对家长、教师敌对情绪严重, 甚至有恶意破坏公物的和用社会手段报复学校、教师的学生, 他们干脆不学;于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由起初的严管好管慢慢发展为厌管, 有针对的管到最后的懒散弃管, 这样一经渐成流毒, 那么恶性循环就已经开始, 要想在学生管理上扭转乾坤, 实难突破。

二、师资力量相对困乏, 对教育公平造成了损害

虽然, 我们的教学设施, 相对完善, 但我们的师资力量相对困乏, 不仅有条件的学生开始择校进入县城学校, 乡村的优秀教师也开始流失。并且农村老师老龄化相对严重, 不便进行大的课堂教学改革, 这不仅造成更大不均衡, 还对教育公平造成了损害。音、体、美学科的教学师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是音乐、美术两个学科。具有相关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十分缺乏, 一个学校十几个班就一个美术老师和一个音乐老师, 他们还要担任其他的课程, 由于无法接受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便得不到发展, 甚至许多特长天赋被埋没。所以对此要加强师资、器材设施的投入, 以缩小与城镇的差距。

作为已经在农村教育一线任教二十多年的我, 深感为人师表的酸甜苦辣。今天道出这些, 绝不是给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推脱责任, 只是为了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更深入的关注, 从而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 同时也给予广大农村教师更深刻的理解和关切, 以保证原本就脆弱的农村教育顺利发展。诚然, 学校也是社会的细胞, 农村教师的困惑是农村社会的缩影。要解决农村教师的困惑, 需要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 但是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孩子是民族的希望, 他们的教育不能等待, 更不能重来, 因为他们的成长不能重来。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城市教育的快速发展不能代替农村教育的发展, 城乡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中国广大农村的振兴才是整个中华民族振兴的重中之重。

摘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搞好学校教育的必要保证。而农村中小学目前的现状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社会教育真空状态, 学校教育形同孤岛。家庭和社会不仅不能为学校教育推波助澜, 反而常常起到相反作用。

现代困惑与乡村悲情 篇3

对于这个历史现象的成因及其合理性,邹谠先生在《中国革命再阐释》一书中给出过一种理论解释,他认为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使中国处于一种全面的危机之中:旧的制度已被打碎,新的体制尚待建立,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的状态,因而不得不任人宰割。中国人由此意识到,要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就必须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以国家权力整合全社会的力量,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邹谠先生将这样一种政治观念定义为“全能主义政治”。而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自然是“全能主义政治”的应有之义。此外温铁军先生在《解构现代化》一书中,通过另一种途径阐释了大致相同的命题。他认为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国家,尤其是在全球范围的殖民主义经济体系业已建立之后,中国要完成现代化所必需的原始积累,似乎只能把手伸向乡村和农民。

张鸣教授的《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一书,则以一种实证主义的方式对上述理论观点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张鸣先生首先通过对一部清末“村图”的解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传统乡村的社会图景。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基本上处于乡绅主导下的自治状态,“乡绅无疑是乡村政治的中心,农民自然对这些人有仰视之感,而上头的政权在处理所有涉及乡村的政务时,也首先要顾及他们的意思”。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政权对乡村政治完全不发生影响作用,不过“乡绅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上能达到某种平衡,国家默许乡绅对乡村某种形式上的实际控制,而乡绅也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权威,保障国家权力的行使”。他还进而指出:“传统乡绅在乡村的作用,一般是通过软性和间接的渠道实现的,他们的权力属于文化权威,来源于农村共同认可的文化氛围和资源,他们既不是村民的代理人,更不是经纪,甚至不能说是村民的管理者。拥有正统的、道德性的文化知识,和保持一定的道德权威,无疑是他们实现对乡村权力控制的必要前提。”既然传统乡村社会主要是靠着乡绅阶层的文化权威和人格感召维系的,而且一般农民也对这种政治基础表示认同,因而乡村社会通常呈现出一派田园牧歌般的安详与宁静,犹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切都是温情脉脉的,没有残酷的阶级对立,也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

然而自清末新政以来,国家开始了一场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制度变革。这项制度变革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地方自治的内涵变化。根据清政府1909年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乡镇的自治机关所管的事情几乎无所不包,大大地突破了太平天国之后办理公益的范围,从兴学办学的学务到公共卫生,从道路水利到农工商务,从整顿集市到筹集款项,即使衙门专管的诉讼官司,往往也会插上一脚”,于是地方“自治机关变成了这样一种东西,凡是从前官府管的它都管,从前官府不管的它也管,乡绅或者说村社精英的权力第一次不仅被公开化而且制度化,而且是被朝廷以法典的形式制度化了”。

张鸣先生认为,这种国家主导下的地方自治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一方面随着半官方化自治机构权限的不断增加,少数村社精英的权势空前的膨胀,他们常常与政府官员相勾结,以暴力方式来推行地方政务,使得原来以文化道德认同和人际关系和谐为纽带的传统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时造成乡村内部政治关系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大量半官方化自治机构的存在,导致全社会行政管理成本的急剧增加,而这种行政成本的增加最终又被政府以各种方式转嫁到本已凋敝不堪的乡村头上。于是两个十分严重的消极后果不期而至:第一是乡村精英阶层的劣绅化,第二是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破产。

此后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都无一例外地延续了清末新政开启的国家政权下移之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权力向乡村不断渗透的同时,国家权力本身也处于不断异化之中。长期的军阀混战导致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式微,国家政权实际上完全控制在军人手中。那些军人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乡村采取了更加赤裸裸的、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彻底撕掉了原来蒙在乡村政治身上的那层道德面纱。张鸣先生将这种嬗变形象地称作“军刀下的政权下移”。这种权力下移进一步加速了农民的贫困和农村的破产,进一步败坏了原本纯朴的乡间民风,却未见得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有何裨益。张鸣对此的解释是:“基层政权和枪杆子有了前所未有的亲和,从而极大地损害了农村原有文化氛围,使乡村权力从文化性质转向武化。不仅摧毁了原有的道德氛围,而且损害了乡村的文化网络。在这个打着现代化招牌的军事化进程中,原有的民间社会空间受到了国家政权的全力挤压和侵蚀,通过这种挤压和侵蚀,实现国家政权的扩张,最大限度地将农村的资源集中到国家政权手中,以实现所谓的‘富国强兵’的目标。这种趋势虽然没有将民间组织完全驱逐出局,但毕竟将农村的自组织系统摧残得七零八落,农村原有的互助、宗教、公益、自卫以及娱乐的功能大面积萎缩。”至此,“清末以来的政权下移,终于走到了它不应该去的地方,脱离了原来的现代化目的,走到了其反面”。

应该指出,张鸣先生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描述显然存在着过分理想化的倾向。他从批判现实的初衷出发,难免对“前现代文明”持有一种“同情之理解”,所以很自然地吟唱出一曲传统乡村的末世挽歌。然而张鸣先生对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向乡村渗透过程的细致描述和深刻反思,无疑向人们揭示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症结所在。这里亟待澄清的两个问题是:第一,中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实现现代化,而在于以何种方式去实现现代化。第二,中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强化国家权力,而在于如何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这两个方面归结到一起,就是如何解决国家权力扩张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共享问题。如果这个过程被一部分人或者某些类群所操控,所产生的利益被一部分人或者某些类群所独占,其失败的结局将不言自明。

历史的事实正是如此。张鸣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在近代中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角逐的各派势力,为了自身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都将手伸向了乡村,通过从乡村掠夺的资源,来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都把乡村当成了自己的金矿,不擇手段地加以开采,直到乡村的最后一滴财源被榨光为止。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汪伪政权、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莫不如此。我们不能说他们的政策完全没有积极的诉求和积极的影响,但是从晚清至民国,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始终举步维艰则是不争的事实。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国民党政权逃到台湾以后,曾经在1950—1970年代实施过一个“经济复兴计划”,通过牺牲台湾南部的农业经济来推进北部的工业化,结果伴随着短暂的经济腾飞,台湾岛内南北两地的社会经济形成巨大反差。民进党正是利用了南部农民对国民党的反感,使南部地区成为了自己的票仓,最终迫使国民党继丢掉大陆之后,又丢掉了台湾〔1〕。

邹谠先生发明了“全能主义政治”这一理论概念,同时他对这种政治观念的局限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在论著中一再强调:“全能主义政治”作为一种应付危机的权宜之计,未尝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是一旦危机解除,就应该立刻放弃“全能主义政治”。从那些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来看,国家权力的扩张与渗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好,它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如果运用得不好,它可能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专制,破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生态,扼杀社会自身的发展活力。这个看法值得那些热衷宣扬“国家主义”和“新专制主义”的人三思。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注释:

教育孩子中的困惑问题 篇4

诊断树立正确的“好学生”标准

建议家长们首先要找时间跟孩子深入谈谈什么是好学生,明确孩子心目中好学生的概念,问他是不是见到的好学生有什么不好的表现或遭遇?再通过孩子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了解孩子的道德取向、价值判断。在了解孩子想法的基础上予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好学生”标准。同时,让强有力的教师介入,确立持久的影响渠道,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纠正孩子的想法。

困惑问题2孩子转了新幼儿园不愿意去

网友问:我女儿6岁半,在原来的幼儿园上了3年,6月初我把她转入一所新幼儿园,至今她都不想去上这个新的幼儿园。每天早上哭闹着不去,一会儿说老师太歪(厉害),一会说想在家里玩,一会又说不喜欢这里的老师。以前那个幼儿园一个班有40个小朋友,现在这个班只有19个,以前她在幼儿园每周有两节舞蹈课、两节珠心算课,她都很喜欢,现在这个幼儿园没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才不愿去上幼儿园,请老师帮忙分析一下。

新加坡才儿坊幼儿园成都仁和春天大道幼儿园园长王英答: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这位妈妈应该去了解症结所在,不仅要去以前就读的幼儿园里了解孩子平时的爱好和表现,还要去目前就读的

诊断找准症结多给孩子适应时间

幼儿园与老师交流孩子近期的状况,找到根本原因。然后,要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拒绝这个幼儿园的原因。

在我看来,以前的幼儿园有她的好朋友、爱好、熟悉的环境以及认可她的老师,她的心理上有一种寄托式的安全保护,而这些东西,现在这个幼儿园还没完全给予她。所以,她会找出各种方法和理由来拒绝这里的一切。或者是因为在孩子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她会觉得父母没有给予她选择的机会、没有尊重她的想法。

目前家长还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适应时间,告诉孩子为什么选择这个幼儿园,让孩子自愿从心理上接受,同时持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顺利适应新的环境。

困惑问题3孩子学习习惯不好 诊断制定计划并监督执行

网友问:我儿子明年就六年级了,可学习习惯和积极性不好,我想问问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呀?

四川省特级教师、望子成龙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总监秦老师答:

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逐步培养起来的,父母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

首先,家长平时应该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其次,要为孩子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学习计划,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当孩子表现出一系列不好的学习习惯时,家长要找到原因,再耐心引导,让孩子意识到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

最后,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学习的信心,只要孩子的学习习惯好了,渐渐地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困惑问题4孩子不愿意去补习班

网友问:我家孩子英语最高考30分,补习班报了名,去了几天就不去了,打死都不去,我该怎么办?

成都建明外语学校总校长叶建明答:家长报了补习班孩子却不愿意补习有很多原因,大多数孩子特别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主要是补习后没有多大进步,家长花了钱,学生花了时间,结果成绩上不去,学生老是挨批评,没有任何成就感,就不想再补了。

诊断让孩子试读几天再决定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理解他们,家长的责任就是要花心思找到孩子满意的学校和老师,避免学生因对补习班的反感而不愿意去的情况。

最简单的方法,一定要让培训机构和老师保证学习效果;最好让孩子免费试读一下,在了解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再作出选择。

如果学校没有保证,而且又没有免费试读,只是告诉你,是××名师或教过多少优秀学生,这样的班就不一定适合您的孩子。

困惑问题5孩子很小气

孩子很小气,可能跟性格内向有关。这类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成功的、正确的,如果有一点的不足和失败都会感到伤心难过。

作为家长,一方面应尽早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在生活中给孩子

设置一些小障碍,带孩子去参加训练营的活动和游戏,并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克服障碍;在孩子不能完成的时候也要激励孩子,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困惑 篇5

(陕西省紫阳县向阳镇中心学校胡齐林 联系电话***)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别,农村教育成本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要切合实际,启蒙教育不能忽视,留守儿童,教师的收入分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万丈高楼平地起,百年树人,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山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现就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浅谈自已的几点所感:

一、城乡教育差距加大。多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给学生减负,禁止给学生补课,要实施素质教育,可城市的学生从学前班开始就用各种途径搞补习。差生家长告状,媒体曝光和上级禁止披露的都是县镇级学校,形成了农村、城镇、城市教育三重天,全国大学生占总人口8%,可山区大学生只占当地农村人口的0.2%---0.5%,造成了现代山区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差。加之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就业难,新时期的读书无用论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心灰意懒。

近年来,国家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撤并农村教学点,兴办寄宿制学校。可是基层操作都形成了盲目性和片面性,寄宿制尚未兴起,就盲目把学校撤并了,一所乡、山村小学的服务半径高达20余公里,很多边远山区农村的学生家长为了送一个孩子上学前班,上小学从几十里外到集镇租房陪读,房租费、陪读的误工费等,远远超过了一个大学生的费用,略算细账,边远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成本高得不堪设想,多少农民因教育至贫,背井离乡,很多优惠政策又不能重点倾斜给上学路途遥远的边远农村学生。生态移民和扶贫式移民安置点,存在许多迁移户远离自家资源,孩子上学还是照常不便,诸如此类农民负债累累建造的房屋一年四季关门闭户,锁子看门。要解决边远山区 的民生问题,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程,是一件科学性很强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尽量减少发展进程中的盲目性,扶持农村建设集中安置点首先要考虑好农民的幼童受教育问题,安置点上才会有人气。

二、基础教育存在危机。有些“教育专家”和脱离教学一线的领导们曲解了《义务教育法》和素质教育,否定了教育的强制性,忽视了基础教育,造成了不可收拾和弥补的教育缺陷。一个初中教师对某镇近三年入学的初中学生作了调查,有60%的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手距笔尖多远,笔与纸面成多大角度,写字的坐姿和脚姿都全然都是乱七八糟,我行我素;姓张的学生只有20%的能写对“张”字的笔画笔顺,也难怪,有个别高职称的教师写字还不如一个小学生;有50%的学生抄写时眼睛只盯着原文,手的动态不能控制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因此抄写速度慢,照猫画虎的字也叫人认不到;有70%的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几乎失去了心算能力,到中学了运算两位数还寸步不离计算器,学代数、几何便是混场合,或者干脆不学,学不到,坐不住,就只有扰乱课堂秩序;五六十人的一个大班难找到几本字典,到了初中了不会写的字还在用拼音和别字代替,若要求统一买工具书,社会上立即给老师扣上乱收费的帽子,要求学生自己买,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把家长给的钱转移用途去买《教材全解》或小吃„„老教师们异口同声地强烈呼吁:传统的养成教育和基础教育坚决不能丢!长此以往,山区的教师们就是在现代化的课堂上开历史倒车,搞无效劳动。

三、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不求实际。年年都在喊教师代课成绩末 位淘汰制,可学校管理人员却是终身制,只能上不能下,在某个地方误人子弟或摆了烂子,可以迁升到异地继续当管理人员。每个乡镇的教育机构都很建全,各项管理人员一应齐全,统一领导,各行其事,但都忙于应酬,苦于汇报,不能发现具体问题,更谈不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校领导成了上传下达,掩饰问题的机器。例如:专业的教研人员和单位从不深入第一线征求意见,了解当地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把研究变成了讲究。每逢教研活动,都是一种完成任务,找几个关系户在讲台上作作秀,评课时似如塑造“宠物”,喝一场酒,打一场牌,存一份记录,发一份报导,拉扯一些爬格子唱高调的论文发表,始终如此循环。从表面看,一年四季轰轰烈烈。但管不到点子上,研究无实际资料,改革只是随身呼和,只是上面发起运动,下面忙忙碌碌应付检查过关而已。

四、启蒙教育被忽视。千层之阁起于垒土,启蒙老师决定一个学生的成长命运,近几年各地纷纷重奖高考好的学校和教师,把启蒙教育搁置九霄,启蒙老师既令人瞧不起,又断代了---好的启蒙老师几乎都退休了。1989年后毕业的师范生实习,只要实习表上有某学校的印章就算实习过关了。乡村教师的录用、聘用,分工全是金钱人际关系,搞启蒙教育都嫌麻烦,只有在小学搞教学工作大循环,启蒙教育轮流坐桩。尤其边远山区的教学点可谓全是启蒙教育,但每个教学点的生活条件远远不如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老师不教跑跑学跟本无法在校生活。教学条件就更原始了,经费又不能向教学点倾斜,那怕

是十几个学生的教学点,也要从公拨经费中照样抽成,还要强行订报刊杂志,甚至办公电费就得老师个人掏腰包。在边远山区教学点工作的老师只有如下几种人:一是教师本人自量力,家距学校又很近的,只把教书当作搭头,可利用主要精力大兴家业;二是教师本人不求上进,又加之身体原因,的确不适应大班教学的;三是正直、无私无畏,又无力迁升的。就连志愿者支教也不得到教学点上去,新聘的教师到教学点上更是免谈。有些教学点的撤并也是无赖之举呀!

五、山区县级以下的镇村学校管理不能因地适宜。校长是上 级派命的,对错上级说了算,例如:某校师生千余人,学生课间10分钟上厕所,上坡下坎二三百米,男女厕所总共不足30个蹲位,学生们为厕所争、抢、挤、占、等一大片。若遇学生身体有问题或教师延堂,时而就有学生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学生扫地要把水从地面提上顶楼,这样的不方便,考虑到了的不起作用,起作用的又不朝这方面考虑。一所村级完全小学,学生多,教师少,想要请个炊事员,要求了几年,就不能实现。某学校凡沾一点领导头衔的,一人玩一台计算机,可课堂教学上的设备空缺便是永远空缺,口喊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经费真正用于教学上的却是残汤剩羹洗碗水。

新教材的知识量比传统教材少得多,但为了考察学生的能力,考题可是五花八门,客观现实决定光以本为本教书不行了,没有教辅资料的辅助练习,学生就无法适应现代考试,教师的绩效工资十拿九稳要扣个精光。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中小学各类教铺资料,都是书店统一配售,层层回扣,按定价销售给学生。最令教师们气愤的是有些教铺资料与教材不配套的、不适合学生年级特征的教铺资料也要强行搭售,学生做不到,老师不可能随教辅资料以讹传讹装腔作势地去辅导,空白留多了,家长有意见,校方要扣绩效工资,老师成了左右为难的受气筒。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 革委员会,发改价格(2012)975号】,价格监管只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生的一点经济利益,更重要的还要质量和内容上的监管与更新,才能使广大中小学生借助教辅资料学有所获,练在点子上,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称心如意。

六、留守儿童问题给基础教育带来难度。家庭作为小学生成长 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留守儿童根本就无法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由于农村小学的种种原因也无法去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也愈演愈烈,还有个别家长把中小学校当作了托儿所,孩子学好学坏是不管的,老师是更是不敢说,不敢摸的,一些问题学生有《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做保护伞。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当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全社都要来切实地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地进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 5

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或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 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有言:“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却是家庭。”

山区农村育龄妇女都无固定收入,为了家庭生活水平与时代发展同步,有相当一部分育龄妇女,在外打工怀孕,回家生产后又外出打工,把育儿的重任交给爷爷奶奶或亲友,这种留守儿童往往在10岁以后,家长管不住,学校更是没法管,步入初中就成了无可救药的问题学生了。计生、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育龄夫妇的孕育、养育、培育相结合的育人责任感的宣传教育。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农民工的子女在异地就学也能享受到优惠和扶持就好了。

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学会科学指导。家庭的第一任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在某种情况下,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家长对子女要严爱结合,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只养其身不育其人,不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始终甘为孩子的卫星,子女身材比父母高大了,还寸步要家长伺候。别说学习文化课,就连基

本的生活常识也没有,没想到野兽育子也还有扑食训练,家庭特别宠护的学生要是学校施加教育,准会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对子女要有激励机制。例如:一个孩子出生在大款家庭,尽是有头有脸或者有钱的人经常到家里来打麻将,吃喝谈论,孩子在一旁认真学习。这孩子在上小学是同级几百人之中的优等生。可是一进入初中,孩子在家的时间少了,在校内校外就成了“百事通”、“孩子王”,老师管不住,家长管他嫌烦,在课堂上影响他人。家长经常凭人际关系疗窟窿,一学年换了三所学校,不到学年末,学校又把孩子交给家长了。这样的孩子是自身优越感严重,任何事都绝对依赖家长,缺乏自我教育,缺乏自我激励,也就缺乏自制力了。

家长素质低,误了自己的子弟。较为普遍的言论是:农村人,人老几辈树老几层都是靠体力劳动磨骨头养肠子,孩子上学只是跟形势,尽义务,到了能自食其力了就外出打工;若是女孩更好办,只要九年义务满了,反正要嫁人的,即使学习好,家长也不支持。把学校当作托儿所,只是让孩子年龄混大,这类孩子具有三种可能:个别意志力强的,自我奋发努力,学习始终拔尖,考入了好学校,大有作为;有的默默学到初三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校;最难缠的是把上学当作一种休闲消遣,赖在学校里不学也不走,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家长只顾给钱就是不管其行为,搅得全班全级乃至全校不得安宁,学校老师为之头疼。

有一个街道上的孩子,家境很好,上小学成绩不错,上初一时学习也还好,谁知这孩子节假日迷上了网吧,老师要求家长制止。家长

于是买了一台计算机并连上网线,不到一年功夫,打游戏把键盘上的字都按掉了,可是这孩子呢?有的老师说像泥塑木雕了,还有的老师说像一尊佛。一个老师在编写《三句半》中写得好,“如今网络传信息,正确运用了不起。邪恶诱惑多的是,抵制!”

一个学生耍赌博,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家长对老师说;“我那个娃儿,在家里勤快、听话、时刻都在看书(不健康的书),避过大人就是爱打牌。我那娃儿还是服软不服硬的,有了错要讲好话给他说,不能伤他的面子……”

一个学生用手机看不应该看的被老师抓到了,家长到学校对老师说,我那个娃呀!回家表现很好,我们农村单家独户没什么玩的。他爱玩手机,我就只好叫他玩了。还有离异的男女为孩子上学淘气,在学校的集体办公室里用电话吵起来了。还有学生犯了事,有意把八九十岁的老太太支到学校来给孙子挡祸。还有的家长把孩子三五成群地走东串西,误认为他的孩子人员广。还有的家长风趣地说我那孩子能钓个女娃子就更称心如意了。相当一部分家长在会上说,老师是好的,老师说话孩子听,家长说话他不理……

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明确家庭的责任,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

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家长们也要多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让自己的思想和时代同步。

由于农村学生缺少家庭辅导,农村家长大多文化素质低,或者是忙于生计没时间,现在的学生要达到现代教育的水平,没有大量的课外辅导练习是难跟上步伐的,城市小学生的教辅练习都要家长审阅签字,可镇村学校就办不到。看来只有随着寄宿制的兴起和完善,对农村家庭教育的不足进行必要的补充,才能尽可能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别。

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明确家庭的责任,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七、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收入分配差别过大,严重挫伤了普通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晋级只有以下几种人:一是早年的机遇,为数不多的,瞎猫碰个死老鼠的普通教师;二是当领导的;三是有钱的;四是有过硬的社会背景的;五是有姿色的女性;还有最可恶的是工作借调出去了,把晋级的指标也一同带走了!除开上述教师就永远是初级职称,即使累断筋骨也是寒酸一辈子。

还有的教师长期干油水活饱肥了私囊,同等工资收入,同等家庭状况的教师,干的差事不同,家中财产状况和生活水平也就天渊之别。长期以来社会上都认为学校是吃国家财政的,是清水衙门,这种偏见和市场经济中的潜规则给学校经费流失广开了绿灯,加之纪检审计部门对学校经费支出的监管只看表面现象,不溯本求源。例如:票据与实物不相符,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教学仪器不能使用等现象都无人问津。

八、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 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说明“养成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塑造人的基础工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光空泛说教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要具体做到以下三点: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要贯穿始终,是各科教师各学 段的教师在每一节课中义不容辞的重任。教师首先要从匡正自己的师表言行点点滴滴做起,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为人师长者首当其冲的行为准则。

(二)劳动教育不能丢。“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的发展史证明了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教育是学校任务之一。据目前独生子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的独生子女从未做过或很少做家务劳动,佷多孩子都是小胖胖。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使肌肉和关节的神经感受器发生运动,并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这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另外,劳动和运动能促进和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使大脑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和氧,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功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说智商低的只有千分之几,但在山区农村仍然是学如牛毛成如麟角,一个字“懒”!往往学习好的就是品学兼优的,学习差的什么事都懒得办。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广大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幼童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是走向社会从事各个行业的坚实基础,要从自我服务教育开始引导,开始抓起。

我眼中的基础教育之困惑及谏言 篇6

近年来,XX县基础教育质量在一度出现整体呈滑坡趋势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得到遏止,并转向上升态势。作为曾经的教育强县,现在已经愈来愈显现不出她的优势,反而令人担忧和伤感。加强我县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突出“管理、质量、效益”,已经成为XX教育人的一大追求和支柱。我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农村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借“XX州首届普通中小学教育管理论坛”的研讨平台,就我眼中的XX基础教育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与大家一起探讨,或偏题、或肤浅。

一、我眼中的困惑

“20年教育生涯弹指一挥间”。站在教育已经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把目光蜷缩在县域教育的空间,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问题尤为我困惑:

1、师资匮乏及配置的偏差,是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进入21世纪后,由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师范学校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这在一定时期内,极大地消弱了小学教学的中坚力量。多年来,由于学校布局的原因,许多学校一直难以得到师范生的补给,很自然,那些相对偏远的乡村学校师资就更难以得到保障。不少的学校长期以来难以妥善地分配教师的教学任务,从而出现了课程上的“将就”、课节上的“将就”、班级编排上的“将就”等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尽管县城的学校有充足的教师数额,而且聚集的是全县的教学精英,但仍出现了“大班额”的现象。透过这些现实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城镇学校都面临办学的巨大困难,相对薄弱环境的农村学校,“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就不言而喻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在没有充足且充满活力的师资保障下,农村学校的教育危机感愈来愈明显。

2、教师待遇偏低,是影响教师整体素质发展的潜在因素。相对90年代而言,教师的工资待遇大有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有的收入仍然难以适应当今生活的一般需求,加之县级财政还处在不富有的状况,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处在一个相对低级的层次。随着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越拉越大,一部分教师便产生了消极、惰性心理,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心理在工作中便演绎成守旧、传统的思想,在工作中毫无创新意识和前进动力。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与日俱进,难以实现稳步提高,要么止步、要么下滑。

3、留守儿童增多,成为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

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富余劳动力相对增多,大批农民外出务工,随之而来的便是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增多。看似简单的社会问题,却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不少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在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关爱,自然滋生了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诸多异常现象:逃学、厌学、性格孤僻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学生的安全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最为显性的工作。此外,留守儿童的增多,无疑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困生产生,基础教育质量在前行的路上无疑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系数。

4、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提高,仍是教育发展中的难解之题。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尊师重教,是党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在逐步提高,但很多关于教师切身利益的政策要在基层得到落实,几乎是费劲周折。我认为,这是创伤教师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时下流行所说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只有在教师节时才可能得到体现。这种言高行无的“尊师重教”方式,给教育带来的只是副作用。

5、招生制度,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绊脚石。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要全面培养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实际上,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仍还是局部,难以顾及全体学生。教育的指导方针是面向全体学生,但回到现实,我们面临的却依然是社会和广大家长在所谓“升重”上的拷问,由于一直以来的思想观念难以走出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扭曲”评价,“升重”也就成了社会和家长评价学校办得好坏的重要标准;甚至有的当地政府领导也心存这样的的偏见:考得好,校长当得好,否则,校长无方。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趋向少数优秀的学生。周而复始的教育思想,必然导致了大多数学生被忽视的恶性循环。更有让人为难的是,在招生工作中的“抢生”现象,着实令人尴尬。

6、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仍侵蚀着学校的健康发展。学校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仍是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一大困惑。诸如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隐患、网吧及娱乐场所的开放、少数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淡薄意识等等。国家虽然也制定了不少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教育的合法利益,但由于有的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的不作为等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难点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学校历来显得很弱势,所以,我们只能加重自己的负担去维护和管理属于自己的空间,需要改变的社会环境得不到好转,学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显得更加举步为艰了。

二、我的谏言

摆在教育工作的困难固然很多,当然,有的问题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会问题,需要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中逐步去消除和完善。但在以下两个方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师资的配置和交流方面。我有一个建议,仿效全国其他地方的经验,真正建立起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开展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教学扶持。时下,虽然有着“支教”、“送教”等交流方式,但在体制和管理上仍还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难以取得实效。此外,农村教育的年龄普遍出现“大龄化”。小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年轻教师的充实,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一代人的成长。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年近55岁的女教师站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她的敬业精神固然可佳,但她的教学从骨子里必然浸透的是传统的方法和思想,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从何而谈?

2.在招生方面,我想说的是,国家近年来对农村学校投入是很大的,不少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不比城镇学校逊色。如果政府和主管部门能在招生制度方面进一步健全,真正实现区域内就近入学的体制,不仅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资源,更是丰富和壮大了农村现有的资源,不仅会出现农村学校的“人丁兴旺”,更是贯彻落实享受均衡教育的有力体现。也举一个例子吧:看看90年代兴起的“希望工程”,让人为之惋惜的是已经废弃的村小校舍。而如今,新一轮的合格校建设工程,再次整合了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学校,如果在学生的数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尽管是一所建设得很漂亮的学校,我们可以预见到她的明天和未来,其结果也会给人一种心酸的味道。

当前学校普法教育的困惑与建议 篇7

2011年是“六五”普法的开局之年和法治湖南建设的全面启动之年, 为贯彻落实《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精神, 全面、务实地推进校园民主法制建设工作, 下面作者就“六五”普法期间如何开展学校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 扎实深化法律“六进”工作提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学校普法教育工作面临的三大困惑

1. 思想认识高度不够

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长认识高度不够, 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是努力提高各学科成绩, 学习法律浪费时间, 升学考试又不考法律, 懂不懂法无关紧要, 只要不做坏事就行;二是学校认识高度不够, 在当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 学习大部分教师与家长的认识大致相同, 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消化老师传授的各学科知识, 升学考试能得高分, 至于法律常识我们讲过就行, 学生听与不听、知多知少不很重要, 只要学生在校期间不出责任性安全事故就可以了, 万一违法犯罪, 有司法部门管;三是学生自身认识高度不够, 不少学生在家长和学校“指导思想”的影响下, 认为学习法律是多余的负担, 反正与考试无关, 学与不学都一样, 万一犯点错误, 家里有爹妈“罩”着、外面有亲朋“护”着, 无须担心。这三大“不够”正是当前广大青少年严重缺乏学法主动性的重要原因。

2. 教育方法华而不实

多年来, 我们在普法教育过程中曾努力尝试过一些教育方法, 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并初步形成格局, 但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仍然显得滞后和不足。就拿我们过去所采用的组织专题报告会、观看专题教育影视、参观图片宣传展览、出宣传墙报等教育活动方式来讲, 表面上形式丰富多彩、场面热烈壮观, 但由于过于注重宣传轰动效应, 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和教育对象的有效覆盖, 使得受教育者受益不多。这正是导致当前不少青少年对法律常识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重要原因。

3. 机制陈旧, 保障不力, 条件受限, 效果不佳

在法律专业人才欠缺的情况下, 外聘与内任相结合、集中讲座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是过去我们一贯采用的师资配置和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表面上看似灵活, 实际上弊端多多:一方面, 兼职的法制副校长、辅导员, 势必以其本职工作为重, 加上兼职待遇得不到硬性保障, 工作起来只能是跑马观花、蜻蜓点水、应付了事, 无法全身心投入法制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来;另一方面, 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对于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等都有明确规定, 但对中小学法制课专任教师的配置及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并无明确要求。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 大部分学校不得不由政治老师或其他非法律专业教师来完成法制课教学任务, 而这些老师的法律专业水平又相对有限, 对一些知识点难以讲深、讲透, 知识的渗透力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使得学生对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不能全面掌握。同时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 不少学校为应付上面的检查, 不得不临时性地穿插一些法制教育内容, 在教学上既无总体规划, 也无系统性和针对性, 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使得学生对法律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学到的仅仅是一些零星知识;第三方面,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也是导致一些好的教育措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原因。如配备法律专业教师和组织现任教师进行法律专业培训、编辑系统且切合教育对象实际的校本教材、购买或录制音像资料、办展版墙报、聘请法律专家进校指导或讲座等工作都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而地方财政和学校在现有体制下, 都不可能为之列出专项经费, 常常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二、对今后学校普法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 进一步提高认识, 明确普法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充分利用和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影视宣传媒体的职能作用, 加强对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 让所有家长、社会公民尤其是学校真正懂得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比教会孩子怎样读书更重要;懂得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遵守公民道德规范, 是做一名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基本准则和前提条件。要把我们的后代真正培养成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 首先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水平和道德素养, 唯有如此, 过去重智育轻德育、重镜头轻实效的错误倾向才会得到根本性扭转, 青少年的学法、守法行为才会得到有力监督。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只有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合力, 普法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 大胆开拓, 创新模式, 为普法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一方面, 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进一步严格落实国家教育教学大纲和《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规定, 在逐步为学校配备专业法制课教师的同时, 加强对现有师资的法律专业培训, 从根本上改变教育队伍力量薄弱、素质相对不高的问题。与此同时, 把法制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范围, 统一分层开设规定的法制教育课程, 统一配套规范的教材, 把学业成绩列入对学生的硬性考核范围, 从根本上扭转过去“学与不学都一样, 知多知少不重要”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 要努力改进教育方式, 因为学习法律知识毕竟不同于学习音、体、美知识, 绝大部分音、体、美知识学生完全可以在娱乐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取, 但要学生在娱乐和活动中获得系统、丰富的法律知识是极不现实的。因此, 我们在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过程中, 除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保留一些有效的趣味性教学方式外, 更多的要采取一些“灌输式”手段进行教学, 决不能一味地投学生所好, 顺从学生兴趣,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广大青少年掌握法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再者, 我们还要根据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 依托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 联合共建单位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接受教育, 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3. 严格执法, 捍卫法威, 伸张正义, 促进和谐

如果用法不公、执法不严, 势必导致法威受损、正义遭辱, 法律的功能和作用势必遭到人们的质疑, 人们对法制的信仰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政府和执法职能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捍卫法律尊严, 惩恶扬善, 在保护好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 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严格落实《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 严厉打击一切危害学校教育秩序和损害青少年心身健康的违法行为, 也是促使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社会公民积极学法、自觉守法、正确用法、齐心护法的重要举措。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惑 篇8

[关键字] 农村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困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种复合型、实用型的技术工人,可以满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随着企业对务工人员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类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集中体现在“三种困惑”,即“学历思想,士途观”造成的招生难的困惑;学生基础差造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的困惑;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不能为职业学生就业提供保障的困惑。

1“学历思想,士途观”造成的招生难的困惑

中国农村的文化传统,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教育类型的理解和选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应强调学生教育的实用性和重视学生的德育建设,但是,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却一向受到人们的鄙视。社会上人们的普遍观点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也低”,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人才去上职业学校”。加上这几年全国扩大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许多人认为只要能想办法上高中,考大学就不再是难事。在这种思想鼓动下,再加上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私立高中不断争抢生源。直接造成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困难。其次人们认为,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跃龙门,而不是为了掌握某些特定职业技能而进行训练、学习;长期受“学历思想,士途观”的传统观念影响。况且当前,国家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以及社会对于高学历的追棒,也无形中推动了此类思想,使得多数人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劳动者的教育,存在藐视的心态,家长往往不太鼓励学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从以上分析,改变社会上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努力,只有扭转了“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才可以使职业学校走出招生难的困惑。

2学生基础差造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的困惑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存在着招生困惑,造成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已经没有入学的门槛,学校要生存,生源就是学校得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所以对生源无选择的余地,只要想就读职业学校就照单全收,甚至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去招生,每所职业学校都把招生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最紧迫的事就是在招生工作结束后,如何让在校学生学会并掌握一技之长,巩固现有的招生成果。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在校表现差、自律意识差、社会反响差,造成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大的“难点”,也是学校工作中贯彻始终的“难点”。在这个意义上讲,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同时更应该依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把学生培养、训练成适应社会和符合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合格毕业生。

3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不能为职业学生就业提供保障的困惑

我国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各项法规及政策都很完善,我国《劳动法》明确要求建立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机制,并严格实施劳动力市场准入制,但是由于缺乏操作层面和政策的支撑,我国企业对劳动力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普遍乏力,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用人单位招聘时第一个考虑的是企业用人成本,造成很多从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廉价劳动力大量涌入第二、三产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受到很大的冲出,职业教育发展也受到挑战。同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也愿意选择雇佣未受过职业教育的廉价劳动力,进而获取较高的利润空间。同时,在企业实践工作中,也不注重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仅依靠老师傅对青年职工的帮带,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和企业有着自主的选择权力,必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缺乏动力,更不愿意分担职业教育成本。同时,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使大批预从业人员失去了接受职业教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紧迫感。况且,没有职业资格证就业人员与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达到同工同酬,使许多农村家长和职业学校的学生认为送子女上职业学校没有必要。就造成职业学校的招生越来越难,失去了学生入学的基本动力,故此,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不能为职业学生就业提供保障的困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09]35号。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0]16号。

[3]徐涵,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4]朱新生.试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1期.

[5]张建.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认识,职教通讯, 2001年第6期.关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上一篇:评课发言稿通用下一篇:甲方安全管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