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地貌
山地往往是旅游资源最集中和典型的地方,因而也是最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旅游景观。世界上大多数的极高山和高山都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是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绝大部分属于中山和低山。
地貌可以分为岩溶地貌、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岩地貌和海岸地貌等几种。著名的岩溶地貌风景区有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四川兴文石林洞乡和广东肇庆的七星岩等。
花岗岩地貌分布广泛,以黄山、华山、泰山最为著名。还有衡山、九华山、崂山、千山、浙江天台山、河北盘山,厦门鼓浪屿万石山、浙江普陀山、海南岛天涯海角。
丹霞地貌:广东仁化丹霞山;以后又发现湖南 武陵源、广东坪台金鸡岭、福建武夷山、承德棒槌山与双塔山。
火山岩地貌:五大连池、长白山、大同等火山岩地貌最为著名。
海岸地貌:海岸堆积又包括砂砾质海岸地貌、淤泥质海岸地貌和生物海岸地貌等,其中砂砾质海岸最适于开发海滨浴场。
张家界地貌:是指由侏罗纪以前的厚层石英砂岩与薄层砂页岩组成的一系柱峰,湖南省张家界是有名的张家界地貌类型。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以宜昌和湖口为上、中、下游分界,有长江第一变的虎跳峡。长江上最为有名的旅游路线为三峡旅游路线和三国旅游路线。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龙门——壶口瀑布是我国三大瀑布之一。
湖泊可分为构造湖,由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凹陷形成,如滇池、火口湖、冰川湖和堰塞湖。五大淡水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杭州西湖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18000公里。沿海岛屿约计6500个,纵跨温带、严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
冷泉,山东济南、福建福州、四川康定等城市有“泉城”之誉。
矿泉:温泉是指水温在34度以上的矿泉。
我国是世界上矿泉和温泉分布最多的国家。
观赏泉:云南大理蝴蝶泉、四川广元的含羞泉等。
我国三大瀑布风景区是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壶口瀑布风景区和吊水楼瀑布风景区。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镇宁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打帮河支流白水河上,落差67米。康乐气候是指人体感觉舒适的气候条件,一般指气温在10℃~22℃之间。
地貌是指地表面的高低起伏状态,它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在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而测量工作中通常用等高线表示,因为用等高线表示地貌,不仅能表示地面的起伏形态,并且还能表示出地面的坡度和地面点的高程。本节讨论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的方法。
一、等高线的概念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点所连接而成的连续闭合曲线。设有一座位于平静湖水中的小山头,山顶被湖水恰好淹没时的水面高程为100米。然后水位下降5m,露出山头,此时水面与山坡就有一条交线,而且是闭合曲线,曲线上各点的高程是相等的,这就是高程为95m的等高线。随后水位又下降5m,山坡与水面又有一条交线,这就是高程为90m的等高线。依次类推,水位每降落5m,水面就与地表面相交留下一条等高线,从而得到一组高差为5m的等高线。设想把这组实地上的等高线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H上,并按规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就得到用等高线表示该山头地貌的等高线图。
二、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常以h表示。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常以d表示。因为同一张地形图内等高距是相同的,所以等高线平距d的大小直接与地面坡度有关。等高线平距越小,地面坡度就越大;平距越大,则坡度越小;坡度相同,平距相等。因此,可以根据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来判定地面坡度的缓、陡。同时还可以看出:等高距越小,显示地貌就越详细;等高距越大,显示地貌就越简略。还有某些特殊地貌,如冲沟、滑坡等,其表示方法参见地形图图式。
三、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地面上地貌的形态是多样的,对它进行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它们不外是几种典型地貌的综合。了解和熟悉用等高线表示典型地貌的特征,将有助于识读、应用和测绘地形图。典型地貌有:
1.山丘和洼地(盆地)
山丘和洼地的等高线都是一组闭合曲线。在地形图上区分山丘或洼地的方法是:凡是内圈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大于外圈者为山丘,小于外圈者为洼地。如果等高线上没有高程注记,则用示坡线来表示。
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用以指示坡度下降的方向。示坡线从内圈指向外圈,说明中间高,四周低,为山丘。示坡线从外圈指向内圈,说明四周高,中间低,故为洼地。2.山脊和山谷
山脊是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山脊的最高棱线称为山脊线。山脊等高线表现为一组凸向低处的曲线。
山谷是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洼地,位于两山脊之间。贯穿山谷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山谷线。山谷等高线表现为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
山脊附近的雨水必然以山脊线为分界线,分别流向山脊的两侧,因此,山脊又称分水线。而在山谷中,雨水必然由两侧山坡流向谷底,向山谷线汇集,因此,山谷线又称集水线。
3.鞍部
鞍部是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位。鞍部往往是山区道路通过的地方,也是两个山脊与两个山谷会合的地方。鞍部等高线的特点是在一圈大的闭合曲线内,套有两组小的闭合曲线。
4.陡崖和悬崖
陡崖是坡度在70。以上的陡峭崖壁,有石质和土质之分。悬崖是上部突出,下部凹进的陡崖,这种地貌的等高线出现相交。俯视时隐蔽的等高线用虚线表示。
四、等高线的分类
1.首曲线
在同一幅图上,按规定的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首曲线,也称基本等高线。它是宽度为0.15mm的细实线。
2.计曲线
为了读图方便,凡是高程能被5倍基本等高距整除的等高线加粗描绘,称为计曲线.3.间曲线和助曲线
当首曲线不能显示地貌的特征时,按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在图上用长虚线表示。有时为显示局部地貌的需要,可以按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一般用短虚线表示。
五、等高线的特性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都相等。
2.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
3.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4.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表示坡度缓,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外力作用与地貌微专题河流地貌 考情分析
2017年课标卷,9、10、1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
2016年课标卷,7、8、9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2015年课标卷,10、11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
2014年课标卷,36(1)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热点探究1—河流的侵蚀地貌
问题1:对比高山峡谷和蛇曲,分析影响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问题2: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在太行山崇山峻岭的峡谷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观:河流蜿蜒曲折,百转千回。如果选择笔直地奔向大海,会少走很多冤枉路,但江河并不喜欢那样直截了当的方式,它们流过的路径令人难以捉摸,但却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问题3:分析长江三峡形成多级阶地和大峡谷的成因 案例分析
(2013海南单科,22,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下图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下图右侧照片)。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热点探究2—河流的堆积地貌
问题1:由三种平原的形成过程,分析影响河流堆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问题2随着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降低,一些大的颗粒就先带不动了,所以先沉积下来,小的后沉积下来.据此原理分析河流堆积物颗粒的分布特征
案例分析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 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 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 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俩题。
1.(2017课标Ⅱ,9,4分)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2017课标Ⅱ,10,4分)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举一反三
[2016课标Ⅲ,36(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 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巩固训练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分布有风 沙活动带来的砂砾。湖床沉积物中发育有粗细颗粒相间分布的连续、规则纹层。研究发现,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备此特征。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2017广东惠州调研,5)湖床沉积层颗粒粗细相间分布反映出()A.湖区风力变化
B.湖盆升降变化
C.湖区干湿变化
D.湖水温度变化
2.(2017广东惠州调研,6)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某某学校09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习报告
敏学修身
乐业创新
学校:
院系:
班级:
姓名:
小组成员: 2010-11-6
目录
一、前言……………………………
二、实习路线级内容………………
三、实习行程………………………
亮甲山
上庄坨—大石河—吴庄路线
上庄坨—沙锅店—潮水村路线
黄金海岸到北戴河海滨
四、实习体会………………………
五、总结成果……………………….前 言
秦皇岛历史悠久。是中国唯一以皇帝名号得名的城市,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甲级旅游城市。
地貌特征 秦皇岛市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行程北部山区—低山丘陵区—山间盆地—冲积平原—沿海区。北部山区位于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境内。海拔在100—200米之间,集中分布于卢龙县和抚宁县,该区是秦皇岛市甘薯、旱粮及工厂区。山间盆地位于秦皇岛市西北和北部地区的抚宁、燕河营、柳江三处较大盆地,该地区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其中柳江盆地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洋河、水流急,季节变化大,其中大石河为主要水系,水位为0.5m—2.3m。水文气候 秦皇岛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无漫长严寒。其中北戴河是驰名中外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被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摇篮”。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誉为“东亚避暑地之冠”,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避暑地之一。总面积70.14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人。北戴河气候宜人,位置优越,地处东部沿海季风环流区,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1.47摄氏度,月平均温度1月最低,为-6.2摄氏度,7月最高为24.6摄氏度。这里空气清新、洁净,年平均相对湿度为百分之六十一,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为4000—7000个,远远高于一般城市。
位置和交通 秦皇岛是首批开发城市,北方唯一不冻港。柳江盆地距秦皇岛市区28km,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南邻华北平原和渤海湾,主要有地质形态景观区、自然生态景观区、人文遗迹景观区。南临渤海、北依燕山,西与昌黎接壤,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海拔400米左右,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地区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南。出盆地后在山海关和南侧入渤海。盆地内丘陵一般海拔200——300米,最高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
此次实习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09级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第九周的外出实习,地点为柳江盆地,主要任务为观察地貌,认识采集岩石。实习路线有四条,目的为:(1)、通过野外典型的地质现象、地貌景观、自然资源等的观察和考察、参观、识别、描述、分析,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室内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2)、初步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和工作技巧,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3)、初步掌握从野外手机及资料、室内整理到编写实习报告的方法。(4)、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5)、通过野外实习,开阔学生眼界、激发专业兴趣,树立为地理事业献身的思想。
二、实习线路及内容
地质地貌实习在我校的秦皇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包括秦皇岛一带的海滨地区和石门寨地区。路线有:(1)亮甲山路线;(2)上庄坨—大石河—吴庄路线;(3)上庄坨—沙锅店—潮水村路线;(4)黄金海岸到北戴河海滨。根据实习区的教学条件与时间要求,此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有: 1.实习区地质地貌概述。
2.流水作用与沟谷、河谷各段的地质作用。3.潮汐及波浪作用与海滨地貌景观。4.河口地区的地质作用与土地的使用。
5.沉积岩的发育特征(包括岩石、古生物、环境、厚度和接触关系)6.前程侵入岩及其岩墙、岩脉等特征与关系的观察、7.岩溶地质作用与表现特征。
8.断裂、褶皱的构造特征与所形成的地貌景观。
9.初步恢复实习去地质演变史,建立地质作用的时空观念,以及地质作用与地理特征。人文景观的关系。
10.实习还要初步掌握以下基本工作方法
1)地形图的使用与观察点的标定。
2)罗盘的使用(测量产状要素与确定方位)。3)野外地质记录的内容。格式。要求。4)采集标本的方法。
三、实习行程
(一).亮甲山路线 1 路线
亮甲山:从亮甲山采石场到北赵庄村西北小山 2 目的:
1)学习罗盘使用;
2)认识山地与丘陵、高原与平原及盆地; 3)学习岩石矿物的识别;
4)观察侵入岩体(岩墙、岩床)的产状; 3 时间安排
一天 4 认识地貌
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而内部又有一定高度差的正地形;呈带状延伸的山地称为山脉;丘陵是海拔高度500m以下,高低起伏<200的正地形。
高原与平原都是大面积的平坦或略有波状起伏的地形;高原一般海拔高度>1000m,而平原则<200m(内陆海拔几百米的平原称为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的盆状负地形,是升降差异运动的产物。
观察点一:亮甲山
石门寨亮甲山。属于前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杂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成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豹皮状灰岩主要分布于亮甲山组地层内。花斑由白云岩组成,呈浅黄色或褐黄色,与周围灰色或深灰色灰质组分界线明显,特别是那些花斑状似虫孔的,两者界限平直。岩石风化面上,常有虫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岩的标志。
豹皮状灰岩
亮甲山断裂构造:断层
在亮甲山组内有小断裂构造出现。没有明显位移的为节理,有明显位移的为断层。,位于石门寨区一处断裂走向为NE64,倾角为86,断层在剖面上向东倾斜,断层带宽大约0.8米。其岩石种类为石灰岩(属于奥陶系)。如上图所示。
观察点二:亮甲山东采石场到北赵庄村西北小山
上又图为亮甲山东采石场出现大岩床,并伴有一条岩墙。成岩为辉绿岩,是深成岩浆侵入形成。由此面可推断这里经过大的地壳运动。左图为由采石场往北赵庄村于路所见球状风化,是由于长期风化剥蚀及雨水冲刷所形成的。此处为本溪组与太原组分解处,主要岩石为石灰页岩与砂岩,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到西北小山坡处,于坡顶观察可见雨水冲蚀山体形成的沟谷地貌。坡顶多为砾岩。
(二)上庄坨—大石河—吴庄路线 路线
从上庄坨出发,沿大沙河观察,途径小傍水,大傍水到吴庄垭口,而后返回。2 观察内容
1)观察大石河的地质作用并描述河谷地形及冲积物的特点; 2)观察并划分阶地地级别,划分阶地地结构类型;
3)观察石头球状风化;
4)观察倒石堆地形成;
5)观察卵头的形成;
6)观察离堆山的形成;
7)观察断层、褶皱及岩墙。3 时间安排
一天 4学习内容 观察点一:上庄坨被抽水站。
大石河河谷及河流曲流、阶地: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成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形成阶地。向旁看可见三级阶地。且凸岸、凹岸成形明显。凹岸区继续被流水淘蚀,时常有塌岸出现。观察点二:抽水站西北300米。
由于大石河的侵蚀在此处形成离堆山,山体崩塌在山脚有倒石堆形成,从倒石堆剖面看,下层粗,上层细,无层理,多孔隙。石头上长草,说明石头稳定,近期没有规模的崩塌出现。
观察点二:大石河河漫滩。
大石河河漫滩上堆积大量卵石。这是由于河流带动石头向下游移动,石头间发生滚撞,你傻不断对石头摩擦,使得石头边角部分不结实而落下,产生分选,上游卵石粒径大,流速快,下游有细沙黏土,淤泥。观察点四:吴庄垭口。
吴庄垭口地质构造复杂,有断层、褶皱等。褶皱的轴部与公路平行。其中公路穿过断层。两侧山体有光滑的劈理面,为碎裂岩。此处岩石主要为条带状灰岩与鲕状会厌。劈理面与节理面不同,劈理面波状起伏,而节理面是平直的。此处地层为寒武纪中统徐庄组。
吴庄:褶皱
大石河
(三)上庄坨—沙锅店—潮水村路线 1 路线
从上庄坨到沙锅店村东,沿村东小路到东山坡老虎山上,再沿小路到潮水村。2目的
1)认识溶岩地貌(石芽、溶沟和落水洞); 2)认识黄土堆积特征,并了解其形成发展过程; 3)认识花岗斑岩(或石英斑岩)等的侵入岩墙; 4)认识灰绿玢岩。闪长玢岩岩脉; 5)认识断层。3 时间安排
一天 4 内容
观察点一 砂锅店村东北500m山岗。
在砂锅店东头小路旁的老虎山上游许多的岩溶现象:溶沟、石芽、落水洞等卡斯特地貌。石芽岩体为碳酸盐类,走向大致为SW200°,倾角为40°。溶沟、落水洞多为小型的。在石芽区旁边,有岩墙挤出,其走向为NW316,宽度为6—7米。岩墙旁体有黄土状物质,为黄土体,其中含杂石质,是风力作用吹蚀其他地区风化物堆积在岩墙旁的。此处地形北部环山,东部岩墙挤出,使得此处积水,因此易形成卡斯特地貌。
观察点二 潮水峪村小路旁
在小路旁有两条岩墙出现,原因为东断裂左旋活动搓开产生断裂即辉绿玢岩产生明显的位移,后断裂停止,其后又有新的物质填充即北西断裂的闪长玢岩再次充填,使之后期再次发生右旋活动,使之再次冲开即现在的现象。
在潮水峪一带,断层走向NW20°E,倾角85°,倾向东南(实际上倾向为东西向摆动)。
此断崖为一个平移断层的一盘,其另一盘因风化剥蚀基本看不到了(脚下所踩的),此断层是冶里组灰岩,存在明显的横竖擦痕和镜面,此断层先平移后产生正断层,其产状与亮甲山的产状基本一致。在潮水峪村断崖东是断层的另一盘的一部分,含明显的断层角砾岩与粉沙岩还有明显的横竖擦痕,但产状和亮甲山的产状不一致,所以说可能是另一盘。在亮甲山的马家沟组也有一个小断层有明显的擦痕。
卡斯特地貌
潮水峪小路旁断层的一盘
(四)北戴河海滨路线 路线
黄金海岸到北戴河海滨 2 目的
1)掌握海岸、海岸线的定义; 2)了解海岸类型;
3)了解海岸特征及地貌特征;
4)重点掌握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崖及海蚀平台等)3 时间安排
一天 4 内容
北戴河区海滩为石质沙滩,多以石英岩为主。在昌黎黄金海滩区沙滩为沙质,唐山乐亭为泥质沙滩。海滩北部小山上,多为花岗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角闪石,石英,云母等。成因有热力变质作用,或热液变质作用。
海水的运动形式有三种:波浪、潮汐、洋流。此次实习主要观察波了浪作用。在海滩北部小山体上,多有海蚀穴,海蚀崖,且岩体节理缝也被侵蚀成长长地沟状体。
海滩上的石英岩
海蚀穴
四、实习体会
这次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毋庸置疑成为我一个难忘的经历,其中不乏苦乐酸甜。
地质实习期间,根据老师的任务安排,我基本都能按时、按量完成,在每一个观察点都认真观察,采集岩石标本,仔细听老师解说,并做好记录,学会了测岩石岩墙产状、走向、倾角等。强化了罗盘的使用。在岩石认识方面,基本可以分辨三大岩类。在实习中坚持一个观念,出来就要有收获,因此做到了行不虚。这次实习,也拉进了同学与老师的感情,彼此相处的很愉快。在野外有实物做比照,老师更能随心的言传身教,寓教于乐,不但巩固的课堂学习的知识,还使我们对知识有了一个更深入,更确切的了解。切实感受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后的巨大益处。明白我们更应该走出课堂,多到外面观察,对知识右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学以致用,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外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 总结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地质工作是一项真正锻炼人,让人获得知识的工作,我们要热爱本专业,发扬地质工作人员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地址学习人员,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祖国地质事业蒸蒸日上。
再有就是,这次实习不但学到了野外工作的方法,同时也初次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人员的不易。对本专业产生了热爱之情,同时树立要在地质方面给祖国做贡献的目标。实习中有苦有乐,不但拉近了同学之间感情,跟加深了学生对四位不怕苦、不怕累的老师的崇敬。
清晨,太阳刚从山头上露出半边脸。蓝色的天幕上嵌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一片片白云像被晒化了似的,在碧海上的孤帆在晴空漂游。地质公园里的小山坡早已站立在公园中,被太阳镀上了一层金衣。这让五颜六色的山坡更增加了一分活泼。
上午是游客最多的时候。五彩丹霞毫无向烈日屈服的意思,像一名战士。下面看,像一片小小的沙滩,上面有一棵棵青绿色的小树。往前看,就是一个个凸起的小土块。有的像猴子挠头,有的像螃蟹走路,还有的像小牛吃草,更多的像星星眨眼。再往前看,有许多不同形状的山丘。这些山丘还有不同,但都有很美的名字。比如:“器材丹霞”“神龟望天”“猴子捞月”“大扇贝”“狂野角牛”……根本数不清。器材丹霞的“七彩”也有很大特色,赤红、奶酪黄、青蓝、橙红……好像每一寸的颜色都不一样。这儿半红半橙,那儿半蓝半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专题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11地理科学学号:110904040姓名:张作奇
一、摘要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我们在学习了喀斯特地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永安实习区鳞隐石林的观察进一步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成因,更加确切的认定地质、地貌、气候是决定喀斯特地貌的决定性因素,为已学理论知识提供实际的证据。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占有相当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风景秀丽的桃源洞和石林风景区,通过这次实习对喀斯特地貌的调查,对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征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地貌特征,成因分析,永安实习区石林风景区
三、正文
引言:2012年10月13日这天对永安石林风景区进行观察。通过这次对地貌的调查,对于
更好地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地貌的成因。
1.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东经116°56′―117°46′,北纬25°33′―26°13′;地理坐标X:27―45,Y:67-93公里,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
永安市是福建省中西部的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是鹰厦铁路的必经要冲,全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除鹰厦铁路外,还有永安至加福、永安至福建水泥厂铁路,以及永安至泉州、永安至清流、永安至闽西诸县的公路,其他次一级公路贯穿全区,故交通十分方便。永安地区是我国华南区比较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全区山脉连绵起伏,一般高程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区河谷水系十分发育,主干河流为沙溪,上游称九龙溪,支流称文川溪,其他大小河流沟谷遍布全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永安地区属华南地区比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以上,最高气温达41℃,最低气温为-7.6℃。全年以7月份气温最高。全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1700毫米。一般三月至六月为全年的雨季。
永安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除了有十分丰富的水力资源外,尚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以煤、重晶石和石灰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加福、丰海、李坊和坑边一带,其中李坊重晶石矿为我国华南地区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坑边石灰石矿是上市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水泥)的主要矿产地,该地区是福建省主要的矿产地之一。此外,由于全区90%以上的地表均被植被所覆盖,因此,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上市公司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永林股份)的主要原料产地。
永安也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有福建水泥厂、福建维尼伦厂和永安火电厂、永安机床厂、永安造纸厂以及加福煤矿、丰海煤矿等。此外,近年来大小乡镇企业,如竹木器加工、小五金等蓬勃兴起。农业生产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甘蔗、烟叶、竹笋等。
此外,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也占有相对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风景秀丽的桃源洞和石林风景区,尚有众多的地下喀斯特溶洞,如十八洞、石洞寒泉、黑风洞和小陶的甘露洞等。
鳞隐石林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内包括鳞隐石林、洪云石林、十八洞等风景片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地上石林、地下迷宫的奇异景观,规模仅次于著名的云南石林,堪称全国第二,外景多姿壮观,似天然盆景,内似地下迷宫,侧景则秀丽别致,有“天然石头动物园之美称”,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中的岩石表面多呈鱼鳞状,又因“鳞隐”取“天故隐其迹”之意,故而得名。石林最初的开发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间,由当地名士赖翘千、赖允升两兄弟历时六年在其中修整出道路,并建造了亭台楼阁及书院。
2.地貌特征
2.1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
2.1.1溶沟和石芽
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表面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作用,是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一些石制沟槽,称为溶沟,相邻溶沟之间的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景区内耸立着是芽、石柱、石锥、石笋400多座,最高36米,怪石拟人状物、千姿百态,其景点有三鼎石、望天石、石猿抱桃、接吻石、黑熊抱竹、石龟探洞等50多处。
2.1.2石林
石芽高度大于1米称为石林。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高的达36米,低者2-3米,形态各异。
2.1.3溶斗和落水洞
地表水沿着稠密而垂直的裂隙向下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蚀,有时伴随有冲刷、塌陷,使地面形成漏斗状洼地,称为漏斗,溶斗和落水洞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溶斗是现代喀斯特作用下的产物,起着汇集地表水的作用。溶斗按其成因可分出溶蚀溶斗及塌陷溶斗两种类型。溶蚀溶斗:它是地表径流沿裂隙密集地段溶蚀而成。它的深度不大,斗缘也不明显,外形多成碟状。石林景区内的溶斗几乎是这种类型的。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区从地表通到地下溶洞的通道叫落水洞,落水洞按其形态可分为两种:裂隙状落水洞和井状落水洞,裂隙状落水洞这种落水洞在石林景区内分布最广。
2.2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
十八洞位于鳞隐石林入口处的弥勒佛像内,主洞长217米,不计其数。洞中有洞,状若迷宫。洞中钟乳千姿百态,从岩溶裂隙和落水洞向地下深处渗透的水,在向下渗的同时也对周围岩石起到溶蚀作用,扩大其空间,形成大小不一的溶洞。地下水不断雕刻可溶性岩石,同时又在不停地塑造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形态,当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的裂隙渗出时,水中的二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易溶的碳酸氢钙转变为碳酸钙附在洞顶上,形成从洞顶向下悬垂的钟乳石;当水滴落到洞底,形成从洞底向上突起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相互接起来,形成石柱。
3.地貌成因分析
3.1地质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沉积构造、构造迹象和岩浆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加里东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等四个构造层。该地区断裂,褶皱发育良好。喀斯特作用是否能够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但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而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即与岩石的岩性和地质构造有关。对岩石透性影响最大的是裂隙度。构造是控制岩石透水性的重要因素。
石芽是水流沿平行的或斜交的构造裂隙上溶蚀冲刷而成,多分布在山坡上。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以后随着溶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蚀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于是溶隙迅速扩大与合倂,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如地下河。溶洞的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首先,溶洞是沿各种构造裂隙溶蚀、侵蚀出来的。其次,岩层的构造
形态,如褶曲、倾斜或水平等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影响。因为各种构造的岩层层面,都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它为溶蚀作用开创了空间条件,加上层面稳定,延伸又远,所以下渗水流能够深入地下,发育出规模较大的洞穴。
3.2地貌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上石炭统:船山组。该地层广泛分布于黑风口、田螺岩、狮子岩、大小力岩及大湖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层状微晶灰岩,上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和白云质灰岩。本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是永安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
3.3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直接或间接影响喀斯特水的径流量和溶解的速度。永安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动植物繁殖较快,水流动快,二氧化碳补充也快。水是喀斯特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主要是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在起作用。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和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化学反应的速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的,溶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高。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进行的。高温下化学反应速度快,碳酸钙的溶解量增大。植被丰富,是鳞隐石林的三大特征之一。使生物成因的二氧化碳增加,多雨会使喀斯特水的循环速度加快,使地下水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补充,溶蚀力得到加强。水不仅对可溶性岩石发生溶蚀作用,而且还发生机械冲蚀和搬运作用,从而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结束语: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第三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
(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层剖面图3张;
(4)、1:10000地形地质图1张;
(5)、1:10000构造纲要图1张;
(6)、1/2千综合地层柱状图1张;
(7)、1:10000图切剖面图2张。
第二节巢北地区地理概况
1、位置
实习地区位于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区北部山区,三面环山一傍水,南临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区南缘,西北距合肥市约65公里,南距芜湖市80公里,东距南京市约120公里。(图1-1)。
2、地貌
巢北地区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 m。
3、气候
巢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于季风副热带 湿润气候,但盛夏之际非常炎热,七八月份最高温度可达39℃,一月份气温可降至-13℃,年平均温度为15℃,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无霜期230天。
4、物产
(1)、农副产品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源丰富,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螃蟹等,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矿产资源
巢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磷矿、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矿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含量均属大型,是安徽及华东经济区水泥、化工、冶金熔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油苗显示,对于寻找石油天然气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5、交通
本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干线可通合肥、南京、芜湖、徐州等地。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如图1-1)。
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及评述
1934年,徐克勤,1:5万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安徽省巢县北部地质报告》。
1953年,李云祝,1:1万泥盆系铁矿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巢县凤凰山—岠嶂山铁矿评价报告》。
1956年,华东地质局巢湖地质队,1:1万煤田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含山、巢湖、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3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5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97年,宋传中等,教学研究项目,成果著作《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建设》。早在五十年代,该区即辟为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教学实习基地。五十多年来,我院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过不少重要发现,诸如巢北侏罗系的发现,猫耳洞附近洞穴堆积中大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青苔山推覆构造的发现,紫薇山塌陷地下暗河和紫薇洞的发现等,对深入研究该区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旅游地质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自从八十年代后,区内先后有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余所院校来此实习。九十年代中期,合肥工业大学承担的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深化了科研程度,丰富了教学内容,积聚了教学资料,并使得该教学基地能适应于大地学专业中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
第二章测区地质
第一节地层
巢北地区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巢北沉积区。区内地层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统灯影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尤以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发育较为齐全;特别是下三叠统剖面完整,露头连续,化石丰富,是国际地科联印度阶和阿勒尼克阶“金钉子”被选层型之一。也是进行科研、教学、地质旅游的良好地区。从志留系的高家边组到三叠系的东马鞍山组,在实习区内出露较好,化石丰富,是实习的良好地区。
本区地层总厚度达3485—4397米。由于地层年代久远,包括奥陶系在内的较老地层在本区没有出露。观测地层按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依次叙述如下:
一、古生界
(一)志留系(s)
本区志留系发育下统高家边组,中统坟头组,缺失上统茅山组露头分布较广,出露较好,一般都组成背斜(如凤凰山背斜)核部。
1.高家边组
岩性蓝灰色粉砂质泥岩,夹有少量粉砂岩和极少量细砂岩,岩性软弱易风化,风化后呈褐黑色、灰绿色等,地层厚度达300m。
2.坟头组:
区内坟头组在甘露寺和狮子口出露较好。
下段:黄绿色中厚至厚层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页岩。砂岩中各种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发育。底部以一层厚约10cm的岩屑杂砂岩与高家边组互界。厚约250m。
上段:黄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细砂岩为主,成分不均一,具虫迹构造。厚大于20m。
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
(二)泥盆系(d)
本区泥盆系缺失下统和中统,仅发育上统五通段。
五通组,分布较广,露头良好。厚约176m。按岩性及组合特征分五段。
五通组(d3w)
砂砾岩段:为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砾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泥岩。砾岩4—5层,砾石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砾岩。粒径通常1—2cm,少数为大于5cm。砾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多滚圆状、次圆状,部分为次棱角状,厚约21m。
石英砂岩段:为灰白色中厚—巨厚层中细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交错层里发育,厚约52m。
砂泥岩互层段:下部为灰黄、灰白、灰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薄层至中厚层石英细砂岩互层,中间夹有粗粒石英砂岩,偏上夹有一层粘土矿,厚约65m。
细粒石英砂岩段:灰白色巨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厚约15m。
细粒石英砂岩夹泥岩段:灰褐、灰白、灰黄色中至薄层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靠下有一层灰黑色粘土矿层,偏上夹有一厚10—15cm的褐铁矿层。厚约23m。
本组含大量生物化石:鳞木、叶肢介。
五通组与下伏中志留坟头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三)石炭系(c)
本区石炭系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其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缺失老虎洞组;下统为黄龙组、船山组。
分组描述如下:
1.金陵组
本组厚度7.5米,按岩性分上、下两段。
下段:灰黄色泥岩夹粉砂岩,局部含铁质,厚1米左右。
上段: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细晶灰岩。
本组于下伏五通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
本组在区内相变显著。按岩性可大致三分,厚约13米。
下段:土黄色、灰绿色、紫红色、紫褐色的杂色泥页岩,厚约4.5m。
中段:黄绿色、灰黑色灰岩夹薄层细砂岩,厚约4.3m。
下段:土黄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约5m。
本组与下伏金陵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和州组
按岩性分为上下两段,厚约27米。
下段:厚层状灰岩与灰紫色薄层泥岩重复出现,形成五个旋回。上段:灰色微带肉红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
本组与下伏高郦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黄龙组
肉红色、灰白色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成分,粒度由晶体颗粒组成,致纯致密坚硬主要为水泥原料,厚度约为25m。
本组与下伏和州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5.船山组
底部有一层砾状灰岩,下部为暗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藻屑豆粒灰岩,厚8m左右。与下伏黄龙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p)
本区二叠系分布于平顶山、马家山、龟山及俞府大村等地,包括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总厚约280-400米,各组岩性描述如下:
1.栖霞组
本组厚约717米,自下而上可分为两段六部分。
梁山段:下部炭质页岩,风华后为土黄色泥岩,厚约0.5-1米。臭灰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沥青质含生物碎屑灰岩,厚约61m。
下硅质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夹黑色薄层燧石层及夹黑色页状沥青质泥灰岩,厚约9m。
本部灰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嘉黑夹灰黑色薄层含沥青质泥岩,厚约78米。
上硅质岩段:黑色中薄层硅质岩与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厚约8米。
顶部灰岩段: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厚约15米。
本组化石丰富,富含蜓类、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及大量有孔虫和藻类化石。
本组底部与下伏船山组接触面上有不稳定的铁质层或灰白色粘土,且船山组顶部缺失邻区pseudoschwagaerina带相应层位,故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孤峰组
本组厚约48米,按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灰黑、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硅质岩夹紫色泥岩。底部约2.5米
中段: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砂岩夹(或为互层)紫色泥岩,厚约8.5米。
上段:岩性以灰深灰色页岩为主,下部有黄褐,紫红色簿层泥岩。页岩中局部夹硅质条带及结核,厚约20米。
本组化石丰富含菊石类等。
孤峰组与栖霞组之间有一层含砾粘土,且栖霞组顶部凹凸不平,两者平行不整合接触。
3.龙潭组
本组厚约65米。按岩性、化石及含煤情况分成上下两段。
下段厚约54米,可分为三部分。下部灰黄、黄褐、棕色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上部夹红褐色薄层硅质结核层,厚约23.5m。上部灰黄、灰黑色薄层泥岩、页岩、顶部为一厚约0.5米的薄煤层,厚约27.5米。顶部黄褐、红褐色薄层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灰岩透镜体,厚约3米。
上段以灰紫色页岩、黑色薄层硅质岩、薄层含铁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黄褐色钙质细纱岩、含铁质粉沙岩,厚约11米。
本组与下伏孤峰组接触面有一薄层铁质岩,认为存在沉积间断,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大隆组
本组按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段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碳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碳质页岩,底层有一薄层岩屑,厚约5.2米,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厚约15.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碳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约8-24米左右。本组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
一、中、新生界
(五)三叠系(t)
本区三叠系下统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中统为东马鞍山组。
1.殷坑组
本组厚约84米,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浅灰绿。黄绿色钙质泥岩、含砂质泥岩与黄绿、棕灰色薄层泥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互层,局部含有钙质结核,厚约23m。
中段:灰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m。
上段:灰绿色钙质泥岩夹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约39m。
本组与下伏大隆组为整合接触。
1.和龙山组
本组厚约21米。按岩性分成上、下两段。
下段:灰黄绿色、紫红色簿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偏上部夹灰、深灰色中至中薄层泥质灰岩,厚约9.3m。
上段: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黄绿色簿层似瘤状灰岩及页岩。厚约12m。
本组与下伏殷坑组为整合接触
3.南陵湖组
本组厚约160米,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为厚层灰岩段,厚约49米。下部灰,灰萧,微红色薄层瘤状灰岩夹灰色灰岩,厚约13米,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灰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钙质泥岩用同生角砾状灰岩,厚约36米。
中段为瘤状灰岩段,厚约47米。下部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厚约18米;上部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约13米。
上段为灰黑色薄层灰岩段,厚约64米。下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家黄绿色钙质页岩,厚约2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夹黑色沥青质炭质页岩及棕色钙质页岩,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约38米。
本组与下伏和龙山组为整合接触。
4.东马鞍山组
本组厚约95.8米,未见顶,分为两段。
下段:灰,深灰色薄层至中层灰岩,底部为浅肉红色中至厚层含石膏假晶钙质白云岩,厚约12.7米。
上段: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厚约83米。
本组与下伏南陵湖组为整合接触。
(六)侏罗系(j)
磨山组
本区磨山组露头零星,出露不全,仅见其下部地层,厚度大于7米。
本组下部岩性以灰黄色中薄至厚层泥质岩屑石英砂岩、粉沙质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底部以厚层石英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七)第四系
本区第四系多发育南侧,山区一般发育坡积物,由砾石、沙及黏土组成,可达3-4米厚;近巢湖滨有河流、湖泊沉积物。有沙砾及亚黏土,亚沙土等组成;碳酸盐岩地区出现不少洞穴堆积,采获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巢县狗、宁镇熊、宽周口犀、半汤李氏野猪、杨氏大角鹿、山羊、青羊、野牛等化石。
第二节 地质构造
一、概述
实习区位于中国南方稳定的扬子陆块东北缘,是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发育形成陆块变质岩系基底时期,嗣后进入中—晚古元代优地槽和冒地槽构造演化向外扩展增生,基本造就了稳定统一的大陆块,再经震旦纪—三叠纪海相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现今区内地表地质自晚三叠世以来,又受到东部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以及在西部特提斯海板快影响下,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出现“地台活化”的特征。
实习范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出露地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东、南、西三面均为第四系覆盖,向北止于小罗断层。其构造形态为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自东向西依次为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断裂发育。
二、褶皱的描述
褶皱构造发育是实习区内的基本构造特征。实习区在区域上为半汤复式背斜西翼的组成部分,自东向西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连续折返的三个褶皱两翼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多有歪斜,局部发生倒转,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平面上呈一“m”形展开的低山地貌。轴迹方向为20º—30ººº,枢纽ssw倾伏,倾伏角15º—26º不等。受多期构造作用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次级小褶皱在向斜槽部倾伏部位颇为发育;褶皱多被平行轴面和横切轴面断裂破坏。
1.凤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长腰山—碾盘山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nee—sww。凤凰山背斜枢纽起伏,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
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
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图2—18)。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
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2.平顶山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带,出露规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
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
影响平顶山向斜发育的因素有:
①核部扬起端岩层产状很陡(50゜—80゜),风化剥蚀主要沿着岩层节理面进行。
②三叠系殷坑组(t1y)岩层软,抗蚀性差,易风化,即岩性差异造成的。
同样,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向斜形态复杂多变,并被许多断层破坏。在向核山(石灰山)转折端正是受到一条右行平移正断层的影响,而使石炭系地层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现为向东扭转
特别是平顶山向斜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耙子山—马家山—巢湖水泥厂一带,典型的次级褶皱主要有以下三个:
(1)水泥厂扇形背斜
位于巢湖水泥厂的北西方向、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附近的圆形采坑内。圆形采坑的周围岩层均为三叠系南陵湖组(t1n)地层,且都向采坑中心倾斜。扇形背斜的核部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下部(t1n1)地层,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中部(t1n2)和上部(t1n3)地层以及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其产状东翼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41゜。在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又出现两个以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地层为核部的小向斜,并且倒转。平顶山向斜枢纽自北向南有起伏,至扇形背斜出现处,枢纽急剧起伏并翻卷。
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挤压带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
(2)耙子山小向斜
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东马鞍山组(t1d)地层组成,两翼由和龙山组(t1h)地层组成,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是254゜∠45゜、200゜∠59゜、146゜∠86゜。在其转折端,由于枢纽的倾伏角大于坡角,以至于小向斜的转折端给人于背斜的假象。
(3)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
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距离耙子山小向斜东南约150米处见到该次级倒转褶皱的转折端,其由三叠系和龙山组(t1h)灰岩组成,产状236゜∠48゜。背斜两翼产状:东翼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
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挤压带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
(2)耙子山小向斜
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东马鞍山组(t1d)地层组成,两翼由和龙山组(t1h)地层组成,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是254゜∠45゜、200゜∠59゜、146゜∠86゜。在其转折端,由于枢纽的倾伏角大于坡角,以至于小向斜的转折端给人于背斜的假象。
(3)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
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距离耙子山小向斜东南约150米处见到该次级倒转褶皱的转折端,其由三叠系和龙山组(t1h)灰岩组成,产状236゜∠48゜。背斜两翼产状:东翼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
3.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东部,沿北北东方向分布于猫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相对较大,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栖霞组组成,两翼分别由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州组、高骊山组、金陵组、泥盆系五通组、志留系组成。向斜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向斜一翼近于直立,局部倒转,甚至发生扭曲,特别在其核部使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栖霞组强烈揉皱,枢纽ssw向,波状起伏,轴面nw——nww向倾斜,倾角变化大。向斜nne端在试刀山北部转折扬起。ssw端被ew向桥头集—东关断裂切割而倾伏终止。根据俞府大村向斜不同部位形态表现特征,其表现出斜歪—陡斜歪倾伏、直立不对称倾伏褶皱段,东翼缓,西翼陡,总体为一轴面弯曲,枢纽起伏的斜歪倾伏的次级复式向斜。
观察点向斜核部为孤峰组,两翼地层由新到老从栖霞组到五通组,北西翼地层产状为152º<80º,南东翼地层产状为280º<55º。由此判断向斜为斜歪或不对称向斜。轴迹走向为64º,轴面向北西倾斜,向斜倾伏端指向南南西。向斜核部孤峰组由于岩性软弱,在挤压应力场作用下,揉皱现象明显。
4.马家山西北坡平卧褶曲
马家山西北坡疑似平卧褶曲,地层为殷坑组,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薄层灰岩。由于岩性软弱,在构造应力场挤压应力及重力作用下,岩层发生褶曲变形.二、断层的描述
本区在近ew向挤压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多期构造运动致使不同性质的断裂配套发育,断层走向有nww和nne两个方向。按整体构造体系可大致分为挤压性质的逆冲性质断层和拉张性质的正断层。nne向的断层规模相对较大,多为纵向逆断层。nww向的断层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多为横向正断层。
1.狮子口平移断层
断层走向约130º,北东盘为坟头组上段,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南西盘为五通组下部砾岩段,地层对顶明显。北东盘坟头组与五通组界线向南东方向侧移约120m,表明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2.狮子崖断层
位于俞府大村向斜西翼,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冲沟处,因该地剥蚀残留断裂带形貌似狮子,故称狮子崖。
断面产状:335º<53º,断面形态呈弧形。下盘(南东盘)为肉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状石英砂岩,破劈理构造发育;上盘(北西盘)为肉红色石英砾岩,又含有角砾岩,为破碎带表现。根据劈理的锐角方向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可判断此断层为逆冲断层。
3.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
位于金银洞北山南坡、俞府大村向斜东翼。该断层可切割的地层为d3w、c1、c2及p1q,并破坏金银洞北山纵断层。向东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横切177高地南坡。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1200米。
断层证据:
(1)石炭系高骊山组(c1g)沿走向突然中断,与黄龙组(c2h)直接接触,水平错开约60米。
(2)断层破碎带宽5—8米,出现断层角砾岩,局部可见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
(3)断层面产状在不同的地段有所变化,西段:22゜∠50゜;中段350゜∠45゜;东段:20゜∠60゜。有时可见侧伏角为50゜e的擦痕。
(4)、断层带旁侧节理、劈理发育明显,主要有两组:①14゜∠41゜;②8゜∠70゜。断层带中有宽10厘米的方解石脉,产状164゜∠48゜,与断层线成锐角相交。
(5)、沿断层线向东追索,可见泥盆系五通组(d3w)岩层组成的山脊沿走向明显错开,而形成错脊。
(6)、沿断层线向西追索,构造破碎带越来越宽,至油库破碎带宽达45m,角砾岩发育;0.8—1.2米宽的方解石脉计有6条,均显张性(对生)特征,与主干断层形成“入”字形构造。
(7)、极射赤平投影求得三个主应力方位分别为:σ1=356゜∠54゜;σ2=96゜∠6゜;σ3=190゜∠35゜。
综上所述,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正断层,北盘下降相对东移,南盘上升相对西移。
4.177高地皖维采石场断层
该断层与俞府大村向斜轴迹斜交255º,北西盘由五通、金陵、高骊山、和州组等组成并向北东移动;南东盘可见五通组,南东盘五通组与北西盘和州组对顶,错移80—100m,说明南东盘向南西运动。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5.耙子山东部逆掩断层
耙子山地层上部为和龙山组,下部为黄绿色钙质泥岩夹灰白色薄层泥晶灰岩和殷坑组顶部灰白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 产状为:233º<45º;山体下部为殷坑组黄绿色、深灰色钙质泥岩夹灰白色薄层泥晶灰岩,地层产状:305º<73º。上下部产状差异明显,推测有断层存在,可能为一逆掩断层.4.节 理
本区节理极为发育,大多数发育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最常见,将石英砂岩切成许多极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块体。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另外,还有追踪张节理和节理尾端变化的羽裂、节理叉、菱形节环和折尾等。其次,本区节理还发育在志留系(s)、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1+2)及岩浆侵入体中。发育在灰岩中的节理大都被方解石脉充填。
四、构造应力分析
巢北地区褶皱和断裂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形成了巢北褶皱和一些断层。燕山运动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巢北褶皱向南西倾伏,凤凰山背斜南部转折端向东偏转,平顶山向斜内部产生了次级褶皱,并形成了众多的横向正断层和马鞍山断层等。
印支运动为nw—se向挤压,应力由nw向se推挤,使平顶山向斜两翼发生倒转,此应力来源于郯庐断裂的左旋平移运动。燕山运动的构造应力场早期为近sn向拉张,晚期为近sn向挤压,分别来源于郯庐断裂在侏罗纪的左旋平移和白垩纪右旋平移。
第三节 岩浆岩
巢北地区岩浆岩不发育,仅发现4个小岩体,分布7410厂—王乔洞一线,严格受nw向正断层控制。单个岩体规模较小,主要由浅成—超浅成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小岩株组成。围岩接触带可见较薄的烘烤退化现象或角岩化带。此外本区见有两条岩脉:云斜煌斑岩及闪长玢岩脉,沿断裂70—250度方向延伸。
狮子口岩体为黑云母花岗斑岩,位于狮子口北西约1500米处,出露在凤凰山背斜的核部,地表呈椭圆形,沿南东—北西方向展布,面积约400平方米,侵入于高家边组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中。
王乔洞岩体为花岗斑岩,位于王乔洞南的南侧,俞府大村向斜西翼,平面上近圆形,面积约160平方米,侵入于栖霞组灰黑色中厚层微晶灰岩中。
炬嶂山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出露于炬嶂山中段西坡,俞府大村向斜南西翼,平面上呈椭圆形,面积约100平方米,侵入栖霞组微晶灰岩中。
炭井村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出露于炭井村小溪帝,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岩体四周均被第四系覆盖,出露面积约100余平方米,推测围岩为龙潭组长石石英砂岩。
上述岩体均呈岩株状,据其成分、结构、产出状态推测为同一时期的产物。根据炭井村岩体黑云母k-ar同位素测年获106ma,结合地质特征认为其时代为晚白垩世。
注: 实习过程中于177高地盘山公路见岩浆岩体,岩石描述如下:
颜色浅灰黄色
矿物成分:斑晶占40%,其中绝大部分为灰白色板条状、短柱状,有解理,少量黑云母,黑色或深褐色,片状,部分具有假六方晶形,偶见角闪石,黑色,柱状或针状;基质约60%,灰白色略带黄绿色调。
斑状结构,粒度在0.5-1.5mm,隐晶质结构
岩石风化严重,手捏即碎,因出露点不规则,则推测产状为岩脉。
命名:黑云母闪长玢岩
第四节 有益矿产
一、矿产资源:
巢北地区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带来对大自然的较大破坏,矿产资源形成与沉积作用相关,主要矿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磷矿、劣质煤及铁矿等,成为本区水泥、耐火制品、化工玻璃的主要原料。
1.石灰石与白云石矿
区内石灰石矿发育好、分布广、矿层多、厚度大,主要岩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用于水泥制品、化工原料、建筑石料、冶金辅助原料等。已开发的矿床有:(1)马脊山化工石灰石矿床,位于俞府大村向斜东翼,矿层属于石炭系和州组微晶灰岩,厚7.6米;黄龙组微晶灰岩,厚22.4;船山组微晶灰岩、球状灰岩,厚7.69米;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厚54.3米。(2)青苔山水泥石灰石矿床,位于平顶山向斜东南翼,由石炭系和州组、黄龙组、船山组及二叠系栖霞组微晶灰岩构成,总厚度约200米,cao含量54%左右。(3)马脊山水泥厂石灰石矿床,位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斜西翼,开采的矿石为二叠系、三叠系石灰岩、瘤状灰岩、泥灰岩,cao含量达31.51—54.1%,矿层分布稳定,总厚约60米。
2.耐火粘土和陶用粘土
本区粘土层较多,分布广可,主要含矿层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及下二叠孤峰组上部。其中五通组粘土岩矿层稳定、质量较好,产出九层,厚度变化不大。褐黑色粘土岩厚6.72米,另一层为褐黑色、灰白色粘土岩厚3.56米。一般厚1—3米,矿石主要由高岭土、伊利石,其次少量石英及微量褐铁矿等。耐火度1650—1710摄食度,可素指数13—17,按成分和工艺性能可作为三级耐火粘土和陶瓷原料。
3.铁矿
以沉积铁矿为主,跌加有热液型。赋存层位有上泥盆统五通组和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其中炬嶂山铁矿具一定规模,产于俞府大村向斜东南翼五通组。矿层厚0.8—1.2米,沿地层走向延伸1500米。顶板为粘土岩,中—低矿石品位。较富的铁矿石中可见受构造控制的赤铁矿脉。
4.磷矿
区内磷矿有三处:大尖山、曹家山和炬嶂山,均为沉积型。含矿地层为下二叠统孤峰组底部,赋存于砂泥质硅质岩建造中。矿体稳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厚0.8—1.8米。矿石类型有含磷泥岩型和结核状磷块岩。因规模小,一般为民采,无工业价值。
5.煤矿
区内及外围含煤岩系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系栖霞组、上二叠系龙潭组及下侏罗统磨山组,有工业价值的煤矿产于龙潭组下段。煤层呈扁豆状,平均厚0.5米,局部达7.5,顶底板均为炭质页岩。煤层中含有机炭41.7—90.2%,粘土质4.2—55.2%,硫化物0.4—5.4%,二氧化硅0.2—1.6%。
二、旅游地理资源
实习区所在巢湖市坐落巢湖东北,市区依山傍水、湖光山色,可谓“孤城三面水,落日万重山”。山山水水、胜地美景,旅游景点多。
巢湖秋月为巢湖市十景之一,巢湖面积820平方千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周长150多千米,因形貌状似鸟巢而得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有湖天第一胜地之美称。
王乔仙洞位于实习区维尼纶厂西侧、紫薇山下,为石灰岩溶洞,属古地下水暗河残留,洞长40余米,宽4米,高5~7米。后人在洞内两壁摩崖石刻大小佛像520多尊,以及狮想麒麟灵兽,是安徽省唯一石窟选像遗址。
汤麓温泉一湖之外,又有一泉,“汤麓温泉”名列十景之一。巢湖市有半阳山,山有汤池,故名半汤;或其山有冷、热二泉,时分时合,炎凉各半,因名半汤。有大小泉眼四十余处,温泉产于由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组成的半汤复背斜中,受两组断裂构造控制,水温56—59摄食度,昼夜出水三千多吨,属硫酸钙镁型水质,展布面积约12500平方米。现已建成多所疗养院。
紫薇仙洞位于巢湖市北郊具特色鲜明的地下河型溶洞,全长1500米。洞体宏伟,景观奇特,以雄、奇、险、幽著称,为江北第一大洞。紫薇洞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黑色灰岩中,因岩层走向近南北,倾角陡立,而沿岩层层面发育紫薇洞。溶洞两壁上多留下多层溶蚀痕,洞底相对平坦,其下仍有多层地下暗河发育。
第五节 地质发展史
根据构造层的发育情况,可将巢北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活动地壳阶段(anz)
巢北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肥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这套地层出露于实习区西侧的浮槎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实习去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
二、地壳稳定发展阶段(z—t2)
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被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自震旦记到中三叠世。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软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稳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的碎屑岩。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与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敌台早期仍既有一定的活动性,早震旦世晚期,气候建造,含叠层石和蓝绿藻,震旦记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旦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
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子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从寒武系到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环境下的铁质层,上奥陶统五峰组缺失上部四个笔石带,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缺失二个笔石带。志留纪经历了海侵至海退的过程,在开阔大陆坡—陆棚—滨海环境中形成高家边组、坟头组碎屑岩沉积。加里东运动在志留纪末表现为大幅度升降,造成了上泥盆统与志留系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实习区内缺失了上志留统茅山组和下中泥盆统,但在银屏地区保存有上志留统茅山组。
进入晚古生代,地壳升降活动频繁,发育了滨海碳酸盐岩建造和碎屑岩建造。晚泥盆世,海水再次侵入本区,形成了以五通组中下部石英砂岩为特征的滨海沉积,后期发育泻湖和嘲坪环境,五通组上部以砂泥岩沉积为主。泥盆纪末,地壳曾经历短暂抬升,造成了下石炭统金陵组与泥盆统五通组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纪以陆棚环境为主,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种类繁多,犹以珊瑚和蜓类最为重要,沉积建造以碳酸盐岩为主早石炭世依次发育受风暴流影响的开阔潮下、浑水潮坪—陆棚和浅海陆棚环境,分别形成了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合州组沉积,各组之间均存在平行不整合,与银屏地区相比,本区缺失下石炭统顶部老虎洞组以及上石炭统黄龙组下段;晚石炭世仍为陆棚环境,形成黄龙组、船山组碳酸盐岩沉积,船山组与黄龙组之间发育平行不整合。进入二叠纪,碳酸盐岩含量相对减少,碎屑岩含量增加,在滨浅海环境中,生物大量繁殖,有珊瑚、腕足、蜓、苔藓虫、海百合等。早二叠世早期为陆棚边缘盆地—浅海陆棚环境,栖霞组为石灰岩夹硅质岩沉积;晚期演变为深水盆地,形成孤峰组泥岩夹放射虫硅质岩沉积;早二叠世末,下扬子地区表现为大幅度升降(东吴运动),造成了上下二叠统间的平行不整合,晚二叠世早期发育滨海潮坪环境,形成龙潭组含煤岩系;晚期随潮坪水体逐渐加深,甚至到碳酸盐岩补偿深度以下,大隆组为一套硅质岩、硅质泥岩夹炭质页岩。
本区三叠纪与二叠纪为连续沉积。下三叠统为次深海盆地—陆棚—开阔台地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主要生物为菊石、瓣鳃及鱼龙等。中三叠统仅出露东马鞍山组,系蒸发台地相蒸发岩建造。三叠纪明显的表现为海退序列,地壳不断抬升,海水不断退缩,气候炎热,海水盐度加大。
三、褶皱断裂发育阶段(t3—rec)
中三叠世以后,本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褶皱作用、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发生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作用,并伴随有断裂作用,形成了区内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下侏罗统磨山组与下伏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但褶皱较平缓,其动力来源于郯庐3断裂左旋平移在本区派生出的北西西—南东东向积压构造应力场。
进入侏罗纪,在近东西的断陷中发育了下侏罗统磨山组。白垩系仅发育上统,为河湖相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大面积分布于实习去西侧,实习区范围内无该地层。
侏罗纪、白垩纪期间的燕山运动具多期次性,以断陷活动、褶皱作用和岩浆活动为主。在本区早期表现nww—ssw向拉张。一方面形成侏罗纪断陷,另一方面使印支期发育的褶皱构造进一步加强;晚期表现为近sn向积压,使侏罗系表现为近东西向宽缓向斜构造的同时,在平顶山向斜形成了次级褶皱和相应断层。
燕山运动不仅导致了晚侏罗世的火山喷发活动,而且引起了岩浆侵入活动。目前实习区内以发现岩浆岩体四处。
【导游地貌】推荐阅读:
地貌实习报告06-25
地貌复习题11-22
地貌学课堂教案09-24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书12-05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06-03
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06-20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01-24
导游英语导游词11-13
导游现场考试导游词12-05
导游词 我是小导游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