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节、叶、米、真、分、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师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 题目是《端午的鸭蛋》, 文章是否一开始就写端午的鸭蛋呢? (生答不是。)
师问:那么课文在哪一节才真正写端午的鸭蛋呢? (生答第四节。)
师问:在此之前写了哪些内容? (一生概括。)
师归纳并展示出相关课件。
师问: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情有独钟呢?
第一步:请三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别朗读第4、第5、第6段, 其余同学认真听读感受。 (生分别读后师评价。)
师问:这部分写到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
生:小孩兴挂“鸭蛋络子”。
师问: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习俗呢?
生同桌交流, 师生互动并展示课件: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师:想想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乐趣?
生:《社戏》中孩子偷豆、吃豆的情节, 文后说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与此类似。
师点评:说得非常好。小小的鸭蛋, 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生活乐趣。
第二步:课文又为什么在前面铺写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呢?抓住关键词句品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探究第2、第3自然段。学生抓住“出了名”“曾经沧海难为水”“尤为别处所不及”等体会。)
师归纳整合:充满自豪, 热爱家乡的特产——对家乡的热爱怀念 (板书) 。
师引导: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借哪些特产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生:黑土地上的白桦林、红高粱等。
师小结:很好。本文作者却透过小小的咸鸭蛋, 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平淡无奇中发现情趣, 小小的咸鸭蛋里传达出浓浓的乡情, 这正是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
师边说边展示课件:小小的鸭蛋→浓浓的乡情。
首先从整体上看, 这节课设计思路很清晰。按照文章的内容顺序, 先从标题入手提问, 接着转入文章铺垫的内容上, 进而落脚到对文章的重点——端午的鸭蛋的研读分析上, 衔接自然明晰。再看师生双边活动。教师整节课一直在提问、引导、点拨、评价,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单是朗读, 就有默读、品读、朗读程度好的竞读等, 读思议结合,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再者, 老师恰当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体验或回顾学过的内容与本文比较阅读。学生和老师、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
所以这节课在整体构思、师生活动和旁征博引上, 体现了新课改“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精神, 但从学生角度反思这节课, 仍需要改进。
首先, 思路要创新。开始既然由文章的题目切入, 那么就让学生直奔主题, 寻找文章哪一节是真正写端午的鸭蛋的内容, 然后对这部分内容展开研读, 让学生尽情品味, 最后再回到前面看似与鸭蛋无关的内容上, 来把握作者的散文风格, 不必非按文章的顺序来理解文章的构思美。其次, 合作探究环节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本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若是难点问题, 还要分组交流讨论。最后, 整堂课几乎全是老师点评, 缺乏学生的点评。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欣赏作品时, 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那么对问题的答案也理应由学生先评价, 而老师急于点评, 会扼杀许多智慧的火花。所以, 先要让学生参与点评, 这样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教学无止境。课后加强反思, 反思备课预设和上课的生成, 注重教师的导, 关注学生的学,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 白白的糯米 粽子
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二、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习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第二课时
优点之处:
1.课前搜集资料,学生理解课程更深刻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2.读文为主,以读注学
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3.手工纸代替实际操作
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但我用孩子们的手工彩纸为他们演示,孩子们理解的更透测,在背诵时更轻松容易。
不足之处:
1.没能让所有学生都亲自体验一下,如果这种课在课前利用课间练习一下,或者有一些生活经验会更好。
2.练习题做的仓促。题量大,若果再少些会更好。
改进措施:
岳塘区湘钢一校
林红杰 ***
“端午粽儿香”主题班会设计
设计意图: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有关故事、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等,体验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走进端午。(课前播放罗中旭的《渔家傲·忆端午》)
主持人A: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呢?(生答)
主持人B:是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板书课题:端午粽儿香
二、了解端午
说说你眼中的端午是怎样的?(让学生畅谈)
看动画片《皮皮哥过端午》
再次了解端午的习俗:包粽子、挂艾叶菖蒲、戴香包、悬钟馗像、饮雄黄酒、赛龙舟等。
三、端午赛诗会(主持人A):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为什么叫诗人节呢?
(主持人B): 我们知道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称作“诗人节”。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课件展示)《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四)端午习俗小游戏
主持人A:今天,我们的许多活动也与端午节密切相连,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三角四棱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请问是什么呢?(谜底:粽子)
(1)包粽子比赛。
主持人A:下面我们就来个包粽子比赛,怎么样?
(规则: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准备好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包得又快又好。)
(2)撮五彩线比赛。
主持人B:接下来我们进行撮五彩线比赛。
(规则:每组两人合作,把各自准备好的五彩线拿出来,待主持人喊“开始”,自己动手开始撮,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五)课外拓展 “聊聊吧”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各有什么风俗习惯?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好一天。每到这一天,小孩子最高兴的就是放鞭炮和收压岁钱。相传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所有人们便有了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炮竹、守岁等习俗。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喜欢吃元宵、赏花灯、猜谜语、舞龙、舞狮子等。
“清明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祭扫的节日,人们多去给已过世的长辈们扫墓。
中秋节,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重阳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九月九日,人们一般在这天登高望远。现在将这一天也定为“老人节“。
“活动吧”
端午立蛋是民间的一大习俗,也是端午节孩童最佳的嬉戏项目之一。大家动手试一试吧!
“哈哈镜”
简介: ppt制作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课件(最新审定),共33张PPT。本文主要讲了“我们”一家去外婆家吃端午粽及外婆做端午粽的材料和种类,表达了作者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喜爱。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作业:(1)会写本课生字,读熟课文。(2)你知道哪些关于屈原的故事,和同学说一说。. 上传者:zcb
相关课件:
粽子
粽香
肉粽
端午
端正
开端
尖端
无端
云端
带路
带鱼
领带
海带
带头
彩带
皮带
带子
地带
肉包
牛肉
果肉
皮肉
肉松
五花肉
总理
总是
总数
总和
总算
总共
据说
数据
证据
根据
单据
知道
知了
无知
知识
知心
知名
知晓
知足
知己
告知
明知故问
念书
纪念
想念
思念
念头
念经
间距
房间
人间
时间
中间
课间
空间
午间
车间
节日
节目
佳节
过节
气节
季节
情节
关节
米饭
大米
玉米
千米
花生米
分数
分开
瓜分
分工
平分
分家
分手
比分
分明
是非不分
豆芽
红豆
大豆
豆苗
绿豆
土豆
豆角
黄豆
豆沙
豆子
午后
上午
中午
午时
正午
午后
午门
叶片
叶子
树叶
竹叶
真正
真心
认真
真实
果真
当真
真相
真理
真情
《端午粽》
粽子
粽香
肉粽
端午
端正
开端
尖端
无端
云端
带路
带鱼
领带
海带
带头
彩带
皮带
带子
地带
肉包
牛肉
果肉
皮肉
肉松
五花肉
总理
总是
总数
总和
总算
总共
据说
数据
证据
根据
单据
知道
知了
无知
知识
知心
知名
知晓
知足
知己
告知
明知故问
念书
纪念
想念
思念
念头
念经
间距
房间
人间
时间
中间
课间
空间
午间
车间
节日
节目
佳节
过节
气节
季节
情节
关节
米饭
大米
玉米
千米
花生米
分数
分开
瓜分
分工
平分
分家
分手
比分
分明
是非不分
豆芽
红豆
大豆
豆苗
绿豆
土豆
豆角
黄豆
豆沙
豆子
午后
上午
中午
午时
正午
午后
午门
叶片
叶子
树叶
竹叶
真正
真心
认真
真实
果真
当真
真相
真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包粽子,吃粽子,而粽子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枧水粽就是其中之一。
枧水粽的样子很可爱,呈近似的圆柱形,被裹得胖乎乎的,就像冬天里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的小朋友。“枧水粽”顾名思义就是用枧水做的粽子,所以做这种粽子除了必备的糯米之外,还需要一些枧水。把糯米放在枧水浸泡片刻,然后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先拿两片粽叶放在手中,然后在粽叶里放适当的糯米,再放一片粽叶,把粽子卷起来,然后将粽子前后部分折进粽身,再用竹篾从头到尾地把粽子裹实,一条别致的枧水粽就大功告成了。
把制作好的枧水粽子放到锅里用猛火蒸,半个小时后就可以闻到粽子的香味了。大约5个小时后,一条香喷喷的枧水粽就出炉啦!解开缠绕在粽身上的竹篾,一阵粽子的清香就扑鼻而来,伴随着枧水那独特的气味。尝一口,糯米黏而不粘,还透着清香宜人的粽叶味以及枧水那独特的美味,让人忍不住会多吃几口!
除此之外,家乡人还会把艾叶插在门框边以辟邪;用艾叶和姜蒲头熬水来洗澡,以求身体健康。
前几天就开始收到朋友们的短信祝福,无形中把一个往年很平常的节日渲染得气氛很浓烈。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很隆重的习俗。大家也都知道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记得小时候,我们都盼着过端午节,倒不是因为知道屈原其人,而是每到这个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我们这群馋小孩,自然也巴望着吃那又香又糯的粽子了。在端阳的前一天,奶奶就开始张罗糯米、粽叶、赤豆、红枣等物品,到了隔天,就淘米洗粽叶,包上几十个粽子,然后在灶堂的锅里架火煮,待香味飘满屋时,我们的嘴馋也解了。
每当奶奶包粽子时,我就会在边上看,很认真的样子。总好奇奶奶的手怎么这么巧,会包出四个角的粽子。时常我也会学着一起包,奶奶也会一边包一边教我。所以在我十岁时,我就能独自包粽子吃了,而且经常被奶奶夸我包的很好。
其实包粽子是有点难度的,不会的人怎么也包不好。会了,就得心应手了。包粽子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很关键的。要先把粽叶洗净浸泡几小时,这样叶子不会碎裂。还要把80%的糯米和20%的梗米相配好,淘洗沥干一个小时左右,再加上食用碱水,这样的粽子糯硬香正合适,容易煮熟,煮后也不会把粽叶涨破。一切工作准备好,就可以包粽子了。
把一张粽叶呈圆锥形对折成漏斗状,在里面放上一把糯米,再放二颗红枣,再放糯米,一边放一边用手压压。这样的粽子煮熟后不松软却很糯,而且咬两口就能看到中间的红枣馅。等米放到齐粽叶口时,再把长出来的两个叶柄叶稍弯下来盖住圆口,再往边上一折成三角状,这样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捏在手心里了。当然,这时还不算完工,最主要的是还要用线把之牢牢地扎起来。那时候包粽子我们就用一根根稻草做线,用嘴咬住稻草的一头,另一只手拿着另一头开始在粽身上缠绕,绕了二至三圈后把稻草的两个头缠在一起转几圈,然后把嘴里的那头塞进粽身上的绕线里,再收紧。这样的粽子结实又不会散,而且煮熟后更香更糯。
现在倒是很少有时间自己去包粽子吃了,每到节日,也是在商场里买点各种馅的粽子吃。有豆沙的,咸肉的,栗子的,枣仁的……五花八门,口味齐全。但我还是会想念那自己包的粽子和满屋的粽叶香味。
【端午粽公开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端午粽》课后教学反思10-16
部编版一下《端午粽》教学设计03-17
端午粽的教案09-21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11-19
端午节 主题班会设计11-27
“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教案设计12-18
端午节主题宴会设计04-08
端午的鸭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1-04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学方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