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体毛万春讲话
全面提高湘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陈 润 儿
(2005年11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讨论研究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是指导我们今后五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随后召开的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正午书记、伯华省长分别作了讲话,传达了五中全会精神,总结了全省“十五”期间的成绩,分析了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未来五年的要求。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认清形势,把握全局,精心谋划,科学制定湘潭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努力把湘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在,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议讨论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一、认真总结“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即将过去的五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进取、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认真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的重大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围绕打造“三个中心”,努力加快“三化”进程,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发展速度加快。预计“十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可达388亿元,比2000年增长74.3%,年均增长11.8%,比“九五”快3.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可达141亿元,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左右,比“九五”快9.3个百分点,比全省高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可达36亿元,其中地方收入可达24亿元,比2000年增长166.78%,年均增长21.78%,比“九五”快17.7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4.6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可达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27.1%,年均增长34%,比“九五”快27.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5个百分点。
经济实力增强。预计“十五”期末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可由2000年的5%提高到6.0%,总量排位由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规模工业的比重可由2000年的6.9%提高到8.32%,总量 排位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83%提高到2004年的3.35 %,总量排位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4位。对外贸易的比重可由2000年的5.57%提高到15%。企业利润的比重可由2000年的2.33%提高到6.34%。人均地区生产产值、人均规模工业产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均可跃居全省第二位。
社会事业进步。“十五”时期是全市社会事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科技不断进步。五年共有8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居全省前列。预计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达到145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教育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巩固,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扩大,每万人普高在校学生位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学生超过十万人。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结构逐步优化,规模迅速扩大。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推进,提高了防御突发性流行病的能力。文化设施不断改善,群众文化日益活跃。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网络传输、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不断刷新。计划生育继续保持全省先进称号。
生活水平提高。预计“十五”期末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接近10000元和超过4000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60%左右和50%以上。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预计今年全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20亿元左右,五年年均增长11.6%。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信息、通讯、住宅、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劳动就业紧张局面有所缓解。通过实施“城区五万人就业工程”,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数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参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做到了应保尽保。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平稳运行,并先后启动了工伤、生育保险。
城乡面貌改善。按照拓宽框架、完善功能、美化空间、打造中心、提高品位的要求,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十五”期间全市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2.7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倍。兴修了北二环、吉安路、丝绸路、书院路等12条道路,改造了建设路、芙蓉路、韶山路等13条道路,拉开了城市框架。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45平方公里增加到72平方公里。广电中心、湘潭大剧院、群众艺术馆、白石纪念馆、东方红广场等一批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交通、环保、电力、通讯、供水、燃气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城市功能。白石、雨湖、和平等公园的建设和改造,锦源、芙蓉等广场的建设和完善,美化了城市环境。通过开展“一化三清”、创建文明城市,强化了城市管理,城市品位得到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随着公路、电网、水利、通讯、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居条件的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十五”期间的五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历届班子的工作基础,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总结“十五”以来的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六条基本经验:
1.全面把握宏观形势,抢抓发展机遇。能否正确把握形势,主动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它既考验一个班子的领导能力,又影响一个地方的健康发展。“十五”初期,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基本结束,全球经济逐步回升,市场开放日趋扩大,我们适时提出了以大开放促大投入、以大投入促大发展的工作思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吸纳外来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产业建设。一批园区启动开发,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十五”期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4亿元,年均增长25.3%。特别是后三年投资达到380亿元,带动了结构调整,增强了发展后劲。面对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我们调整思路,积极应对,坚持在调控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控,并着力化解和有效规避土地、资金、政策的制约,从而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局面。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机遇既触手可及,又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就能赢得发展,失去机遇就会耽误发展。
2.始终突出经济建设,推动全面发展。经济建设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社会事业发展是经济建设的条件。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发展是主题,经济是中心。因此,我们始终抓住发展不放,扭住中心不松,促进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五年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经济的迅速壮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全市产业结构的比重,由2000年的17:36:47调整到2005年的13.9:45.4:40.7。以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资本结构调整。非公经济的比重由2000年的40%提高到2005年的50%。以城镇经济的规模扩张带动就业结构的调整。五年中转移了47万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培育产业优势为目标,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三个中心”,积极推动产业集群。随着一批骨干企业的壮大和一批园区经济的发展,产业优势逐步显现。以实施项目建设为重点,重点抓了湘钢、湘电等一批企业的扩建,吉利、风光等一批企业的上马和湘机、江麓、江南、湘铝、湖铁等一批企业的改造。“十五”期间工业技改投入达170亿元,比“九五”增长2.9倍,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施项目建设,促进了产业升级,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综合实力,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3.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出活力,开放出效率。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切实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和市场壁垒。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坚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市场大开放,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快了发展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近90%的市属中小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一大批国有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 活力。全力支持中央、省属国有大企业搞好“主辅剥离”,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农村税费、土地流转、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以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农村服务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发展非公经济为重点,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招商引资,扩大社会投入。“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36亿美元,为“九五”的1.7倍,年均增长38%;引进吸纳内资122亿元,为“九五”的3.3倍。
4.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提升农业的发展方向,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认真把握现代经济的本质特征,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辐射功能。通过产业升级和城市扩张,强化要素集聚功能,增强城市带动效应,从而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产加工业开辟了途径。与此同时,通过增加政府直接投入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个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5.积极营造和谐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是和谐社会环境的基础,和谐社会环境是发展的保障,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就没 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针对改革过程中矛盾尖锐性和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性的特点,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前进中的问题,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积极营造和谐环境。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失业保障制度,并对城市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积极引导教育群众,正确看待利益得失,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协调处理利益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治安防控体系,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为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6.大力推进班子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实践证明,一个班子领导发展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地方共图发展的水平。几年来,我们把推进班子建设,提高领导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围绕发展抓班子,建设班子促发展。始终突出领导能力建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建设班子,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工作全局的能力;大力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规范的约束机制,坚持凭实绩论德才,以德才选干部。积极营造共谋发展的氛围,以发展为大,以发展为责,鼓励创新,推崇创业,允许失误,宽容失败,从而形成了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局面,提高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十五”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深刻认识未来五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不少,主要表现在:资源制约愈加明显。从整体形势看,主要表现为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供应偏紧。从我们湘潭的实际来看,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企业能耗过高,不仅受到资源供应的制约,而且增加了市场价格的压力。就业压力仍然突出。“十一五”正是就业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全市城镇每年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人口在5万人左右,农村将有近60万剩余劳力迫切需要转移就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双重压力。结构矛盾依然存在。无论是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还是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都处在重大调整阶段,任务十分艰巨。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些,都将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然而,未来五年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团结奋进,乘势而上。第一,有加快发展的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国际市场全面开放,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提供了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市场封闭体制已被完全打破,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来加快湘潭的发展。同时,世界经济加速增长,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为我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特别是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第二,有加快发展的条件。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我们充分利用宏观政策、实现协调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拓展了产品市场,扩大了有效需求。“十五”期间一批技术改造和重点项目已经或即将竣工投产,极大地增强了发展后劲。第三,有加快发展的要求。这些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同沿海发达地区和全省发展大势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人民群众期望发展得更快一些。同时,省委、省政府领导明确要求长株潭地区要快速发展。当前,周边城市正是势头强劲,争先恐后,这既对我们是激励,又带来了压力。时代的要求、历史的责任,赋予了我们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发奋图强,实现湘潭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
——立足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推进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科技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企业主动面向市场,产学研相结合开展技术创新,提高竞争能力。
——促进社会和谐。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政治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是:通过积极实施强工富市、开放带动、科教兴市战略,努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到2010年突破7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7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8%,到2010年分别达到15000元和6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湘潭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为全面建设和率先实现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三、切实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要求
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湘潭实际,切实抓住工作重点,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我们要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产加工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鼓励原始创新的同时,更要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在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的基础上,以企业自主创新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环节加速技术进步,使更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十一五”重点扶持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2.积极推进调整结构,培育产业经济优势。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立足现有制造业优势,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产业集群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手段,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优势。重点围绕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突出壮大机电、冶金、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汽车制造、钢材压延加工、工程机械制造、矿山机械制造四大产业集群,从而构筑起湘潭制造业的产业经济优势。在“十一五”要培育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重点是抓好湘钢600万吨钢的配套工程、湘潭电厂三期工程、吉利集团10万辆轿车生产、湘机混合动力大巴和城市轻轨车、江麓工程 机械等5个投资10亿元以上和江南汽车及零部件、湘潭锅炉、湘铝汽车铝合金轮毂、湖铁铬系铁合金产品深加工、韶峰干法水泥等5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投资项目,抓好海诺、江滨、一电、升汇、四维、瑞泰、雷地、线缆、电化、恒通等10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以大企业和大项目为支撑,使工业形成年产值过1000亿元的生产能力。为了推进产业集群,要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市里主要抓好德国工业园、九华经济区和新材料工业园的建设。坚持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增强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贷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速打造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突出抓好鲜货、肉食、蔬菜、医药、石油、林产、汽车、钢材、槟榔、综合等10个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力争到2010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要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重点建设“十大商业项目”,发展生活品连锁经营、医药品连锁经营、工业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要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精心做好“游”山“玩”水的文章,以韶山为龙头,尽快形成“三区一带”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十一五”把湘潭建设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加工业。重点抓好湘乡、先锋、荷塘等工业园区和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扶助一批生猪、湘莲、稻米、蔬菜、竹木等加工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城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基本建设重点项目投资300亿元以上。城市建设突出抓好“十大工程”,即居民饮水、城市防洪、二环交通、沿江大道、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燃气工程、旧城改造、湘江五桥、昭山景区等10大重点工程。交通建设重点抓好“十大项目”,即韶山、长潭、潭衡、醴潭4条高速公路,全力争取建设易俗河-壶天、韶山-回龙桥、月山-中沙等3条市境公路,着力建设好铁牛埠、九华、易家湾等3个航运港区。电力建设重点抓好10座11万伏以上规模的变电站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要适应经济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继续巩固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支持在潭高校推进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中等专业学校和企业职工大学整合资源,升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建立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科技工作协调机制,依法促进科技进步。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品牌的行业骨干企业开展质量标准体系和企业产品品牌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10家以上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
3.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要尊重规律、因势利导、把握主动,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流动、人才价值实现的良好环境,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三)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我们正处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魄力推进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和市场壁垒。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实现行政行为由“经济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要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支持中央、省属企业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切实帮助企业做好主辅剥离和社会职能分离的工作。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三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在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和健全对农民直补制度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失地农民保障制度、乡镇机构和财政体制改革。四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发展壮大各类投资主体,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合作,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民资、外资等非公经济,放手支持非公资本在各领域投资兴业,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要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十一五”期间年引资增幅保持在20%左右,累计利用外资达到16亿美元以上。要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招商引资的关键环节来抓,主要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的大公司、大集团开展招商活动,力求在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招商上取得大突破。要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 的诸多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一是要切实关注民生。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市场导向,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二是要充分尊重民意。全面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构筑民主化、多元化、制度化的科学决策机制。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要努力维护民利。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艺术,丰富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建设城乡一体的多功能有线电视网络。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十一五”期间,要采取政府资金引导、多方筹资建设的办法,重点抓好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档案馆的建设。四是要大力保障民安。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切实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湘潭”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五)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实力
区域经济实力的竞争,不仅体现为企业、行业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城市整体实力的竞争,体现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竞争。我们必须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提高区域竞争实力。
一是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增强经济辐射力。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我们要努力打造城市品牌,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未来五年,湘潭城市发展要在抓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拓展河东新城空间,推进河西旧城改造,展开九华新 区和湘潭县城两翼,加速长株潭融城步伐,全面提升湘潭的区域影响力和幅射力。要按照拓宽框架、完善功能、美化空间、突出中心、提高品位的城市建设方针,打造一个中心,贯通一条环线,构筑一道景观,凸现伟人故里、红色文化、滨江风光、现代城市的特色,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二是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扩大产业带动力。要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城镇建设的规律,形成以市连镇、以城带乡的区域城镇体系。切实抓好市域次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城市功能,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要按照规划建镇、产业立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一批重点镇的建设。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投资向城镇集聚,引导产业向城镇集群,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
三是推进现代农村建设,提高区域竞争力。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未来五年,要在十个方面取得新进展,即:实行科学规划,建设住宅小区,引导农村住宅适度集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卫生环境;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里程和标准,逐步实现通村公路全部硬化;继续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全面解决边远农村饮水困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和群众健康水平;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和普及沼气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贴; 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
四、不断提高领导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
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把湘潭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关键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加快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好领导作用。
(一)要勇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振奋精神谋发展。加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新的五年,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能不能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对未来湘潭发展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分关键。我们一定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开创湘潭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一是在发展目标上起点要高、标准要高。省委、省政府提出“一点一线”地区特别是长株潭地区在“十一五”时期必须实现高速高效发展,长株潭经济总量要占全省的40%以上,增长速度要高出全省两个百分点以上。这是一个新的目标,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要勇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大 胆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二是在发展思路上要有大手笔、大突破。这几年,我们城市中心区建设和园区经济之所以取得明显成绩,关键在于发展思路上有创新、有突破,敢于动大手笔。目前湘潭的经济总量还不大,竞争实力还不强,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发展,就必须有非常的气魄、非常的措施、非常的力度。三是在发展措施上要有新举措、新办法。面对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要敢于跟先进比,敢于跟强者拼,始终保持一种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状态,不断取得发展的重大突破。
(二)要敏于把握新的时代机遇,坚定不移抓经济。我们领导发展的能力是否提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我们是否能够科学判断形势,是否能够敏于把握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国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措施,同时,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新四化”进程将全面加速,我国经济将因此而释放出巨大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发展大势,抢抓时代机遇,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未来五年,我国在消费市场、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将体现出诸多新亮点,蕴涵着诸多新商机,这些都是我们要敏于把握的大好机遇。比如,要敏于把握产业升级蕴涵的新机遇:我国经济将由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逐步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走 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在这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中,国家将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加大对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重点支持节能、节水、环保型企业和产品的发展。我市是冶金、化工、建材、电力企业较多的城市,应该抓住机遇,争取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取得更大的进展。总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敏于把握,精于谋划,以此来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三)要敢于面对新的形势变化,锐意进取求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领导经济工作的机制、体制和方式也要相应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精力主要放在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上来,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产业为龙头、以服务为责任,努力构建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干部创造业绩的新机制。一是要突出抓产业。培育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是湘潭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尤其是近些年狠抓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我市的产业经济优势正在逐渐显现。但是,抓产业培育的工作始终不能松懈。各级领导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好重点产业,努力实现重点产业的跨越发展。二是要突出抓项目。项目建设是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抓经济工作不抓项目,是口号经济、会议经济。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抓项目的力度,切实抓好项目开发、项目招商、项目启动和项目投产。要把 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项目招商的重要环节来抓,着力抓住大龙头,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三是要突出抓环境。湘潭的发展与国家的振兴是一致的,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就要把湘潭建设好、发展好。因此,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应尽的职责。优化发展环境,重点是要优化为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的政务环境。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方式,大力推行承办代理制、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跟踪协调制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一个窗口收费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四)要善于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团结拼搏干实事。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是发展的基础。我们只有紧密团结、真抓实干,才能做到干事业一条心、抓工作一盘棋、搞建设一股劲。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聚精会神抓建设、谋发展、求突破。首先要营造团结干事、真抓实干的氛围。就是要增强大局观念,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营造心齐气顺、团结融洽、奋发向上的氛围。其次是要健全团结干事、真抓实干的机制。重点是要继续推行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领导责任制,落实工作问责制,坚持以发展论成败,以实绩看干部。三是要提高团结干事、真抓实干的能力。要以强化素质、优化结构、增强团结、提高能力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素质高、结构优、作风正、能力强的战斗堡垒。各级领导干部要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决反对腐败和各种不正之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
讲 话
201
1年9月日
26范锐平同志
在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
讲
话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会,是在中央和省委对襄阳的领导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襄阳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关键性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认真谋划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共同开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我讲五个问题。
一、高举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旗臶就是方向,就是号令。高举旗臶,表明坚定的政治立场,体现重大的政治责任。长期以来,襄阳各级党组织高举旗臶,引领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委、省政府对襄阳提出了新要求,人民充满着新期待,必须继续高举旗臶,坚定方向,励精图治,跨越发展,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高举旗臶,就是要自觉承担构建“战略支点”的政治责任。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再次强调,要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发展的科学定位,赋予湖北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为加快构建“战略支点”,省委、省政府先后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副”等重大发展战略。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好“战略支点”中的重要支撑点,责无旁贷。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担当,为“战略支点”的基础更加雄厚、支撑力更加强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高举旗臶,就是要在全省跨越发展中肩负起打头阵、当先锋的历史使命。省委、省政府强调,要把跨越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科学发展的旗臶上。在“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建设襄阳办公会上,鸿忠书记明确提出,湖北的发展,要尽快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新格局,武汉占三分之一,襄阳和宜昌加起来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合起来占三分之一。这要求襄阳要尽快达到全省六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国生省长讲,加快建设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湖北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历史和全省人民的重托。目前,襄阳的经济规模还不到全省十分之一,离省委、省政府要求相距很远。必须把跨越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走在全省跨越发展的前列,使襄阳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相适应,尽快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高举旗臶,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四个襄阳”。建设“四个襄阳”,是省委、省政府对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新战略。建设“四个襄阳”,顺应时代潮流,符合襄阳实际,体现了襄阳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四个襄阳”,既是襄阳经济实力跃升的推进工程,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的提升工程,更是利民惠民的幸福工程。必须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四个襄阳”建设的战略定位上来,以建设“四个襄阳”的实际成效,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
二、关于建设“四个襄阳”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襄阳”的战略定位,着眼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践,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跨越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襄阳的重视和关心,对襄阳未来发展寄予的厚望。建设“四个襄阳”,是全面、准确、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科学决策的实际行动,是引领襄阳发展的长远战略和奋斗目标。
(一)充分认识建设“四个襄阳”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四个襄阳”中,“产业襄阳”是核心,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实力支撑,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物质基础;“都市襄阳”是载体,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平台,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现实空间;“文化襄阳”是特色,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精神动力;“绿色襄阳”是灵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贯穿于“四个襄阳”建设的始终。
第一,建设“四个襄阳”是着眼全局、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襄阳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三个转变”的形势和任务,就是由相对粗放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逐步转向集约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方式;由建设以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为特征的大城市,逐步转向建设以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为特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逐步转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我们必须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重点的区域竞争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最新特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发展趋势;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赶超跨越、率先突破。“四个襄阳”发展战略,抓住了产业、城市、文化、环境等关键环节,系统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
第二,建设“四个襄阳”是直面挑战、积极作为的战略选择。鄂西北地区是湖北的西北门户,在全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建设“四个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就是要强化襄阳在“襄十随”城市群中的“发动机”作用,扩大襄阳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集中更多的要素资源,在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同时,带动城市群中各城市快速发展,提升鄂西北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襄阳现有的产业基础、城市功能、影响能力,尚不具备中心城市的实力。在重任和差距面前,气馁胆怯、碌碌无为没有前途,固步自封、四平八稳没有出路。以建设“四个襄阳”为战略导向,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市情,挑战自我,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理想抱负和抢前争先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率先发展,弯道超越,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努力发展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名副其实、社会公认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三,建设“四个襄阳”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战略选择。建设“四个襄阳”,目标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文化凝聚力,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发展品位和综合实力,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四个襄阳既是经济工程,又是民生工程,形成了一个改善民生的体系。从这个意义讲,建设“四个襄阳”,不仅仅是发展理念,也是全市人民建设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景。当理念成为战略,决定成为行动,必将对襄阳跨越发展起到倍增作用;必将激励大家“向前看”、“齐心干”;必将进一步增强全体市民对襄阳的归宿感和荣誉感,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协力促跨越的良好局面。
(二)全面准确把握建设“四个襄阳”的深刻内涵。建设“四个襄阳”,是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有机统一。战略导向,体现建设“四个襄阳”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战略目标,体现建设“四个襄阳”的具体任务和评价标准;战略重点,体现建设“四个襄阳”的工作重心和政策导向。
第一,建设“产业襄阳”,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要坚持“产业第一”的理念,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以“做大总量、提升层次”为目标,推进产业襄阳建设。要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展示襄阳现代农业的优势和实力,高起点运作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中国汽车新城、中国织造名城、中国新能源之都、中国生态食品之都、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要着力推进四项重点工程。一是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在区域内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格局。二是主导产业龙头支柱工程。顺应世界产业演变趋势,立足襄阳已有的产业基础,构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六大支柱,其他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市区经济与县域经济比翼齐飞。三是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大企业、大项目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起到以一当
十、以一当百的经济带动作用。要把最优势的资源交给最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培育一批100亿级的龙头企业团队,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和同行业领军企业。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证券、设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为生产性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城市功能和地位的重要标杆,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越高,城市的能级越高。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第二,建设“都市襄阳”,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要站在世界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未来发展的时代格局中,定位襄阳的城市功能。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城市功能定位基础上。一个区域的价值与其产业之间有种互动关系,不同的产业会选择不同价值的区域,而区域的价值也会因产业的分布而变化,再影响其它产业的选择和分布。这正是建设“都市襄阳”而不只是建设中心城区的深远考量。因此,对内实行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品牌共树,生态共保,服务共享,构筑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全面提升城市吸纳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工业、商务、物流、金融、信息、科教、文化、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区域性中心,逐步把襄阳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力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要用更先进的理念并在更高层次上对都市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调整,构建大都市城镇体系。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着力推进七项重点工程。一是主城区空间布局工程。着眼未来襄阳大都市建设的趋势,襄阳主城市要按照300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和300500万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控制。十二五起步,按照5年内建设200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区、未来承载200万人口的阶段性目标,以环线为基础,构成城市综合交通骨架体系,形成以鱼梁洲为中心,襄城、樊城、襄州、东津新城四城环绕的“一心四城”空间布局结构。高起点规划建设襄州新区、东津新区、樊西新区、襄南新区、庞公新区、隆中新区等城市新区。二是主城区功能分区工程。襄城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形态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樊城重点发展以商务和高端商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形态,建设一批城市高端服务平台,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襄州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高新区、经开区(东津新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成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龙头和引擎、新都市的靓丽样板;鱼梁洲以汉水文化为主题,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水生态特色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三是主城区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工程。以多环线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空间结构科学、规模结构有序、功能结构合理、网络结构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支撑工程。抓紧策划和推进综合性大学、区域性企业总部、铁路和航空口岸、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综合性商务会展中心等功能项目,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辐射、服务和带动能力。五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品质的标志性工程。加快推进汉江风光带建设;岘山、襄阳古城、古隆中的保护和开发;城市CBD(城市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体、标志性建筑等工程,塑造一批富有文化品味、襄阳气派的城市景观。六是改善市民感受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工矿区改造,拆围透绿,美化庭院,建设景观大道,整治背街小巷,建设保障性住房、主题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居住品质。七是大都市城镇体系构建工程。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把枣阳、河谷新城建成襄阳大都市的两个副中心,加快推进宜城、南漳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把保康建成以荆山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花园城,都市襄阳的后花园。襄阳主城区周边的小城镇要建成卫星城,各县(市)区要把重点中心镇建成特色镇;中心村建成农村新型社区,形成“四个层级”的大都市城镇体系。
第三,建设“文化襄阳”,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城。襄阳因文化而立,必将因文化而兴。要强化“文化立市”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要尊重并科学保护和开发襄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变成竞争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扩大襄阳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兼备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文明气息、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区域性书画文博交易中心、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着力推进五项重点工程。一是“襄阳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文化软实力的底力,来源于历史,但实力的体现,则是以现代文明、时代文化和城市精神相适应的大都市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按照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标准,借鉴西安“曲江新区”建设模式,重点建设襄阳古城文化旅游区、古隆中文化旅游区、岘山文化旅游区和鱼梁洲汉水文化旅游区、鹿门山文化旅游区、保康九路寨文化旅游区、南漳古山寨文化旅游区、谷城大薤山文化旅游区、枣阳白水寺文化旅游区等,加快唐城、汉城等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程。山、水、城、文是文化襄阳的核心战略资源,决不能破坏。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开发,对襄阳城区内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修复和高品质开发。三是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精品文化建设、文化名人培育等工程,高水平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以及全国性、国际性文体节会和商务会展,在国际国内营销好现代版“襄阳好风日”品牌,进一步扩大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四是文化惠民工程。合理布局,组群建设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群艺馆、美术馆、城市印象馆、大剧院、会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完善惠及全市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是发展文化的培育工程。发展文化是城市跨越发展的核心。就像气候和土壤,有了良好的发展文化、发展环境,创新创业的活动就会像“森林里的蘑菇”成片生长。培育发展文化、弘扬时代文明,是文化襄阳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营造出开放、包容、亲商、创业、法制、公正的文化氛围。
第四,建设“绿色襄阳”,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襄阳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基地,处于湖北两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华中地区生物基因库的连接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既关系自身,也事关大局。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保持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低碳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要着力推进四项重点工程。一是生态功能分区工程。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分区的要求,采用“三线法”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红线区)、控制性保护区(黄线区)、引导开发性建设区(绿线区),以此为依据布局产业,形成层次分明的生态安全保障系统。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抓手,构建“一城两带三区五廊”为主的生态系统(“一城”,就是襄阳主城区及都市圈森林生态系统;“两带”,就是汉江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带、骨干交通路网景观绿化带;“三区”,就是山区生态经济林区、低山丘陵速生林木生产商品林区、鄂北岗地农田村庄环境保护林区;“五廊”,就是汉江、小清河、唐白河、南渠、大李沟五条城市生态景观廊道)。三是节能减排工程。大力推动绿色生产、绿色建筑、绿色消费,坚决不上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一江五河”(汉江、唐白河、小清河、南河、蛮河、滚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建设覆盖城镇体系的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四是循环经济发展工程。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国家再生资源试点城市建设,谷城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打造一批循环经济聚集区。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奋力推进“四个襄阳”建设。建设“四个襄阳”,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必须尽快把总体战略,见之于规划、项目和具体的工作措施,科学有序地推进。
第一,提升规划层次。美国城市美化运动最有影响力的规划和建筑师Daniel曾有句名言:“不做小的规划,因为小规划没有激发人们血液的魔力,……要做大规划,一旦实现,便永不消失。”必须用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的标准,规划建设“四个襄阳”,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品位。一要坚持顶层规划、顶层设计。以国际化的视野、全球化的眼光,聘请国际、国内顶级设计院所和规划团队,承担“四个襄阳”建设规划和涉及全局的各类专项规划,前瞻性地谋划好襄阳今后10年、2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二要坚持创新理念、凸现特色。襄阳山水与人文交相融合,“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城市景观。城市特色,依托的是自然资源,展现的是人的智慧。要树立以人为本、有机更新、组群发展、展示人文理念,实现城市建设从千城一面到尽显特色转变,城市功能由单项突进向综合配套转变,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城市管理从粗放向精细转变。三要坚持系统安排、整体谋划。要注重与国家、省级战略规划对接;注重长期发展战略与阶段性发展规划的衔接;注重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社会规划、土地规划、生态保护等规划的结合,保持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强化投资保障。做大做强做实投资,是当前襄阳发展中最紧迫、最现实、最繁重的任务,是建设“四个襄阳”的底盘、基础和硬支架。要把抓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第一位的任务,评价干部经济工作能力的第一标准,建设“四个襄阳”的第一抓手。干部积极走出去就是本事,把投资引进来就是政绩。一要加大与央企对接力度。全面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瞄准1000亿的投资目标,全力争取央企重大产业项目布点襄阳。对与央企达成的战略性框架协议和意向性投资协议,必须专人专班,跟踪对接,争取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发挥效益。二要加大向上争取投资的力度。各县(市)区、开发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都要真正动起来,加大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前期工作的投入,争取更多投资。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进招商方式,强化产业链、重点区域、优势资源招商,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上,实现大突破;在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总部企业上,实现大突破;在引进产业集群的大项目和大企业上,实现大突破。四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项目策划、生成、推进、保障机制,把建设“四个襄阳”的一系列重点工程,落实为具体项目,用更多的大项目配臵资源,集聚资金,培植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第三,勇于改革创新。建设“四个襄阳”,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来定位,科学系统地去谋划、去推进。改革创新,不只是思想认识的提升、理念观念的转变,更意味着工作标准的提高、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措施的创新。一要跳出惯性思维。比如,做产业要从抓企业、抓实体中跳出来,向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抓配套能力建设转变;抓投资要从求贷款、抓间接融资中跳出来,向直接融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公司和产业基金在城市开发和重点产业培育中的引导、调控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二要敢于突破陈规。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大胆突破;凡是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都要大胆借鉴;凡是影响跨越发展的各种障碍,都要大胆清除。各个部门都要变照搬照抄政策为用活用足政策,创造性地执行政策。两个开发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国牌”赋予的政策空间,着力解决要素瓶颈制约。三要创新体制机制。现在不是我们制定规则,别人来遵守。襄阳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沿海发达城市无差异的体制机制。建设“四个襄阳”不是一般性的工作目标,也不是一般化的工作要求可以达到的。推进“四个襄阳”建设,必须优化工作流程,把工作标准提得更高、工作要求定得更严,以强大的工作压力调动各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驱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各项工作运行更加高效,更加适应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第四,强化人才支撑。牢固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一切为建设“四个襄阳”创造性劳动、贡献力量的人,皆是人才;一切愿意为“四个襄阳”建设服务的人,都要帮助其成才。一要根据建设“四个襄阳”需要,细化“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全面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用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国内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到襄阳合作办学,建立研发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二要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选派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到新加坡和深圳、昆山参加主题培训,到国家部委挂职锻炼。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多类别、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三要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建设襄南教育新城,支持襄樊学院办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把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一流的国家骨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强化环境建设。环境是城市的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要牢固树立“环境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理念,将环境建设的重点由低成本竞争,转向依靠综合商务成本竞争、产业配套竞争、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和人文生态环境竞争。深入推进“阳光新政”,清理合并削减审批项目,全方位下放管理权限,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加强法制建设,打造“平安襄阳”,努力把襄阳建成全国人文、服务、法制等综合软环境最优的城市。
三、关于解放思想
回顾襄阳的发展历程,改革发展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上个世纪70年代初,打破政策体制的“坚冰”,从全国引进一千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使襄阳从一个传统手工业城市,一跃成为全国明星工业城市,被世人誉为“现代化的觉悟”。90年代中期,围绕“如何服务纳税人”开展大讨论,推动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新世纪之初,相继开展“商家必争之地”大讨论、“突破城墙意识”大讨论,推动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十一五”期间,围绕工业跨越、城乡统筹,推动科学发展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推动发展的前提和先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当前,要加快推进“四个襄阳”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高点定位目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添发展动力。
(一)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紧紧围绕“四个襄阳”创新发展理念。回望襄阳的发展经历,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在谋划未来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总结、继承和发扬。继承不仅是对前人的一种尊重,是一种保持工作连续性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为了襄阳的发展,历任班子和广大干部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宝贵的成果用于今后的事业,以少走弯路。同时,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条件、新机遇,又要勇于创新,用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开路,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形成与“四个襄阳”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追求。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思想作出新的判断、新的思考、新的努力,与时俱进地推动襄阳的跨越发展。
(二)正视差距,赶超先进,紧紧围绕建设“四个襄阳”创新发展目标。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全球价值链体系总体上是与城市功能体系相契合的。在产业集聚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功能体系也确定了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竞争力强弱,也决定了整个城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环节。因此,这一轮解放思想,就是要以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眼光,认清襄阳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从自我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从怀旧陶醉情结中解放出来,从纵向比较的自足自满心态中解放出来,从不敢正视问题和差距的怯懦心理中解放出来,从习惯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以“四个襄阳”为抓手,突破常规,突破极限,超越旧我,超越自我,实现更高层次和能级的发展。第一,要勇于正视差距。这是奋发图强的第一步,是理思路、找办法,改变落后状态的“清醒剂”。
一是与毗邻地区比,没有绝对优势;要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任重道远。在十堰、荆门、随州、河南南阳等周边城市中,虽说我们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但在不少方面不如周边兄弟城市。从经济总量上比,不及南阳。去年,南阳地区生产总值比襄阳多418亿元。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人均水平方面比,不如十堰。去年比我们多384元。比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荆门差。纳入考核的7个县(市)区,仅有2个进入全省20强,荆门4个县(市)区有3个进入20强。比较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事业发展,南阳有高速公路533公里,比襄阳多282公里;机场达到4D级,开通了10条国内航线,而刘集机场仅达到3C级,只开通了4条航线。十堰文体场馆都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有本科院校2所,三甲医院4个;襄阳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技馆、群艺馆等,无一完全达标,三甲医院只有3个,本科院校只有1所。
二是与外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比,标兵渐远,追兵日近。这一状况在与东中西部副中心城市比较中都能清楚地看到。襄阳曾经“学苏州,赶荆州,争上游,创一流”。那时我们和苏州处在同一量级上,2009年,苏州地区GDP达到7400多亿,2010年突破9000亿,曾经的标兵已不在同一平台上了。苏州基数那么大,去年经济增速又比我们多6个百分点。苏州又大又快,襄阳只能望其项背,望尘莫及。广西柳州只有2县3区,面积和人口相当于襄阳的一半,2009年,柳州GDP比襄阳还少129亿,但2010年就基本相当,平起平坐,还大有超越之势。柳州人口只占广西的7.5%,但GDP占13.26%,不仅对广西发展起着重要引擎和支撑点作用,还是西南地区机械、建材、食品等产业的研发制造、配送服务中心。中部的洛阳、株洲、芜湖、九江等城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远远高于人口数量在全省的占比,而且占比增速超过襄阳。芜湖是一个只有230万人口的城市,人口仅占安徽的3.3%,2009年,经济总量占安徽的8.05%,2010年占9.14%;GDP达到1108亿,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在标兵渐远,追兵日近的严峻形势下,襄阳不奋起直追,落伍是必然的,更可能被边缘化,被流动的生产要素“遗忘”。
三是与武汉宜昌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全委会前,我们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武汉、宜昌学习考察,两地大开放、大投入、大发展的强劲势头令人震撼、令人敬佩。今年1-8月,襄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1.9亿元,比武汉少1026.7亿元,比宜昌少83亿元,而去年同期比武汉少859.6亿元,比宜昌少57.28亿元;襄阳固定资产投资624.7亿元,比武汉少1882.4亿元,比宜昌少120.6亿元,而去年同期比武汉少1734.9亿元,比宜昌少72.62亿元;襄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9亿元,比武汉少408.5亿元,比宜昌少15.3亿元,而去年同期比武汉少214.5亿元,比宜昌少12.1亿元。武汉抓住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机遇,四年完成投资1.3万亿;宜昌打造沿江万亿级产业走廊,仅新开工在建的就有11个百亿级投资项目。差距拉大的迹象明显。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能、后劲。目前,武汉、宜昌已经建成、上马了一大批大项目。武汉的化工新城、东风公司生产基地、远城区工业园区,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建设,陆续发力了,三箭齐发,势不可当。宜昌“全通现象”正在发力,十二五末达1000亿。引进的光伏产业创造了“光伏速度”,九州方圆光伏产业园项目,从引进到投产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十二五”期间将形成500亿元的产能规模。随着沪蓉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的修建,在交通区位优势方面,宜昌大幅提升。认真学武汉、虚心学宜昌,应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理念和阶段性的奋斗目标。认清差距是一种睿智,正视差距是一种自信,甘于差距是一种懦弱,缩小差距,最终超越,必须要以超常规的思路实现跨越式追赶。
第二,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达到全省六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把中心城区建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是省委、省政府对襄阳的期望目标,也是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必须达到的高度。襄阳定位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标准、发展目标,必须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城市为参照系。着眼于省域副中心城市名副其实、发挥应有作用,坚持不懈完善城市功能;着眼于走在全省跨越发展前列,全力以赴做大经济总量;着眼于让襄阳人民更多地分享建设发展成果,千方百计提升发展速度和质量。要敢想敢干图跨越,敢争敢比求超越,全面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2010年,襄阳在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为116位。“十二五”时期,要全力冲刺百强,努力争先进位,成为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第三,要找准学习赶超的标杆。襄阳在建设现代化城市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许多先进城市都曾经遇到过,对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们要认真借鉴;对别人走过的弯路,我们要果断绕开。比如,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注重强调并充分体现国际化、人本化、法制化和公众利益最大化的理念,高度重视城市总规与交通、土地、社会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规划的一体化,高度重视新区建设、旧城改造规划的衔接配套,从国民的衣、食、住、行、乐等细节入手,提高城市功能的配套性、舒适度,处处体现人性化。就是这样一个比襄阳中心城市外环线内面积还小的太平洋岛国,却成为世界航运、炼油、金融、教育中心,拥有大国力量;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居世界前列、连淡水都不能自给的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度,人们却有着花园般的生活环境。比如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推进改革,靠体制机制改革增创竞争优势,以满足企业需求和与国际惯例接轨聚集资源。正是凭着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止的深圳精神,才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发展成受到世界尊敬的国际化大都市。比如,西安高新区和曲江文化新区,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确定高目标、讲求高品质,建设“塑精品”,实现了新区建设高品位、经济发展高速度。等等,这些正是我们缺少的,都是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的。
鸿忠书记指出,“发展与客观条件有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客观条件决定,关键是思想解放、精神追求、精神状态、士气志气志向的问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追求,要有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经验为我所用的胸怀境界,提升精神区位,增强精神动力,构筑精神高地,在最先进的地区、最优秀的部门中找标杆,在真学中实干,在实干中真学,咬紧牙关,憋足劲头,矢志不渝地坚持干,就能找到与先进比拟的感觉,就能实现赶超先进的目标,推进“四个襄阳”建设不断攀升新水平。
(三)敢于突破,攻坚克难,紧紧围绕“四个襄阳”,创新发展路径。襄阳发展上的差距既有地区不平衡和区位上相对劣势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政策、体制、机制、人文的差距。要靠改革增动力,靠机制生活力,向创新要空间。要探索建立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利于从整体上构建襄阳大都市城镇系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吸纳聚集资源要素的体制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和市场主体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要先立后破,边破边立。一切有利于襄阳跨越发展的办法、政策、体制、机制,都要允许试、支持干,大张旗鼓,旗臶鲜明地为敢为人先、创新创造的功臣,摇旗呐喊,鼓劲加油,创造环境,提供条件,当好后盾。
四、关于团队建设
团队,就是一个胸怀共同理想、为实现共同目标,有统一意志和行动的战斗集体。“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体现的就是团队的精神和力量。590万襄阳人民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曾经共同创造了襄阳辉煌的历史,也一定能够共同奋斗,铸就襄阳新的辉煌。东风日产公司2003年创立,靠“一个目标、一个团队、一个声音”,短短七年,产能从6万多辆扩张到66万多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行业的神话。加快“四个襄阳”建设,我们尤其需要发扬这种团队精神,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重点建设好干部、企业家、市民三支团队。
(一)要努力建设勇于担当、开放包容的干部团队。各级领导干部是带领全市人民建设好“四个襄阳”的“关键的少数”。历史学家曾说:“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的问题的依据是:他们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襄阳事业的成败,党员干部和各级领导班子的素质能力和精神状态至关重要。
一要强化担当、拼搏意识,进一步提高干部团队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担当,是公仆情怀、岗位职责、政治品德、领导能力。广大干部肩负着组织的重托,行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拿着纳税人支付的薪水,必须树立和强化“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担当起谋划发展、推进建设、维护稳定的责任,担当起接受党和人民评价、接受历史实践检验的责任。
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其位,要谋其政;占一岗,必须尽全责。为了襄阳的发展,要做有心、用心、尽心之人,真正做到敬业、勤业、精业,“政如农功,日夜思之”。蜀相诸葛亮,是襄阳养育的贤臣俊杰,为匡扶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襄阳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推崇的圣贤。作为执政为民的共产党人,更应该为党的事业勇于担当,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
二是要敢抓敢管,敢于得罪人。“凡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为政就是管理。每名领导干部,都要依法规、讲原则,用心管事,大胆管人。遇事绕道走,不敢得罪人,肯定干不好事业,肯定是不称职的管理者。不担当,就是自私自利。为了襄阳人民的利益,敢抓敢管,是党和人民的功臣;为了保选票和浠泥,就是襄阳人民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三是要勇于碰“硬”担“难”。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襄阳正在跨越发展,直面矛盾、化解难题是工作的常态。干部的责任,就是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越是关键时刻,越能显示干部的品格和能力,越能考验干部的担当精神。“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啃掉硬骨头,工作水平就上新台阶;攻坚克难后,发展状态就“柳岸花明又一村”。
二要强化团结协作意识,进一步提升干部团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毛主席指出:人是需要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衬。增强合作意识,发挥团队精神,建设和谐班子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领导干部党性、人品、魅力、能力的集中体现。和衷共济、精诚合作、互谅互让、团结和谐是出干部、出人才的成功法宝。首先,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韩非子有句名言,“力不敌众,智不尽物”。说的是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敌不过众人;智慧再高,也无法穷尽万事。干好事、干成事,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胡锦涛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摆正自己在领导班子,在党员群众中的位臵”,“要增强民主意识,虚心和同志们团结共事,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共同推动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一方面,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另一方面,班子的每一位成员对已经形成的决策必须严格遵守,坚决执行,认真落实。其次,要处理好各级领导机关的关系。马克思说:一个单独的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而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以便协调大家的行动。邓小平同志也曾用“指挥和乐队”来比喻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我们要坚决拥护和服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一领导,拥护和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决策;同时,襄阳各级各部门都要坚决服从和维护市委的领导。几套班子的党组是贯彻落实市委决策和意图的核心,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工作部署,都要在党组内部按照市委的决策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再次,要处理好班子成员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淮南子》说: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千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班子成员之间,部门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利益上的冲突,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同心,左右同力,让企业、市民心无旁鹜的干事创业,创造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政治环境。
三要强化开放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干部团队的创新力和决断力。城市的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前瞻的眼光、创新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谋划好工作的三把尺子。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问题。新的时代,我们拥有比任何时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发展必然遇到新矛盾新问题,跨越发展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更多。各级领导干部一定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进发展作为硬任务担在肩上,作为硬本领学到手中。通过把干部逼出去招商引资、向上争取项目;通过开办“四个襄阳”建设论坛、境内外读书班等途径,开阔干部的视野,开启干部的智慧,锤炼干部抢机遇求发展的能力,研究新课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坚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研究工作、破解难题、解决问题为导向,鼓励干部创新思维,创造性工作。
(二)努力建设合作共赢、奋发图强的企业家团队。企业家是一个城市商业精神和创业文化的引领者和缔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做大做强企业,反映的是企业家的能力和境界,成就的是企业家的理想和事业。小商品时代,最重要的是竞争,现代市场经济,必须竞争,但更注重合作,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现代企业家的精神最主要的一是眼光,二是胆识,三是协作能力。建设“四个襄阳”,企业家们要当先锋,挑大梁,一定要大力弘扬现代企业家精神,坚决摒弃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坚决摒弃宁当鸡头不愿合作的狭隘意识,坚决摒弃夜郎自大的封闭意识,多一些合作共赢的理念和胸怀,多一些开疆拓土、攻无不克的豪情和锐气,多一些引领行业发展的眼界和能力,善于从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定位企业的发展目标;善于把握企业扩张、产业升级的趋势和规律;善于创新企业合作形式,增创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实现由办好企业到成就事业的转变;由拥有多少资产衡量自身价值到创造社会财富、赢得社会认同的转变;由偏安一隅当老大到团结合作闯世界转变,使襄阳“企业家军团”中,有更多的企业家创造国际国内第一,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不断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业致富的热情,最大限度地点燃全社会创新“智”造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激励企业家们携手合作的豪情,使襄阳这片热土成为企业发展的福地和资源聚集的洼地。
(三)努力建设遵规守法、爱我襄阳的市民团队。襄阳,是襄阳人共有的家园,每个襄阳人都与襄阳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不仅要问襄阳为我做了什么,也要问我为襄阳做了什么。“襄阳”在海内外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很高。每个襄阳人都引以为荣,都有义务来维护、提升襄阳的美誉度,绝不能往襄阳脸上摸黑,在阴暗处给襄阳跨越发展使绊。不能只讲个人利益,不顾公众利益;只讲个人习惯,不讲法治规范;只讲个好恶,不讲集体形象。比如违章违法建房,坑蒙拐骗不讲信用,无中生有、不负责任的恶意诬告中伤,以爆料负面消息甚至是炮制假“新闻”为乐,等等。这些现象虽是极少数人所为,却损害着590万襄阳人的美好形象和共同利益。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外界社会对襄阳的客观判断,会消减人们对襄阳的美好印象,会定格一个所有襄阳人都不愿接受的“襄阳形象”,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影响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市民的素质决定着城市的品质。感受一个城市,外在的是市容市貌,内在的是市民素质。每个襄阳人都要象爱护我们自己的脸面一样,来塑造、维护襄阳形象;都要把社会文明习惯、方式,作为个人的生活常态;都要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四个襄阳”建设增光添彩。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武装组织、群团组织、各社会团体和民间团体等的作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治、文明礼仪、身心健康等素质,使所有市民都成为知书达礼的襄阳人、诚实守信的襄阳人、开放包容的襄阳人、守法创业的襄阳人。
五、关于正风肃纪
风气,是左右人们思想言行不可忽视的因素,对社会力量具有控制性作用。在当前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的社会背景下,风气问题,事关全局,影响深远。
(一)要正党风。党风是政风、民风之源,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作为执政党,必须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根据襄阳当前的实际,保持和发扬优良的党风,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坚持一个中心,形成统一的意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中心。思考问题,研究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利于这个中心为准则,都要充分体现一个团队、一个目标、一个声音,提出建议,落实措施,推动工作,形成求发展、图跨越的强大合力。二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求真、求是、求实。要敢讲真话,敢于亮丑,敢于正视自己的差距。要尊重规律,掌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创造性地推动工作。要注重实干。干部的第一本领在“干”,全部价值也体现在“干”。一个人如果对职业无所追求,工作无所用心,对人民无所贡献,就不配当党的干部。三要强化民本意识,把群众的认同、支持和褒奖,作为作决策、干工作的第一准则。从思想上弄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治其源。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我们的事业才会枝繁叶茂,一往无前。
正党风,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纪国法政令有敬畏之心。敬畏之要在于有所遵循。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一员,他可以不信宗教,但对实践、对规律、对法律、对道德、对纪律,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心有敬畏,必然会慎用权力,善待百姓,正所谓心有所敬,行有所维;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正党风,要心中常想,口中常讲,手中常抓。强化组织纪律,畅通政令渠道,确保全市上上下下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力。探索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打基础、谋长远,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成为干部履职尽责的座右铭。用科学的机制,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那些不愿干、不会干的干部没有地位;使那些只琢磨人不琢磨事、自己不干事天天找别人事的干部没有市场。把群众口碑作为评价工作、评价干部的最高标准,让民本思想植入每名干部的骨髓,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把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保持好、发挥好。
(二)要转作风。就是要认真解决好损害群众利益、企业利益、影响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一要着力解决纪律不严,自由散漫的问题。在个别机关,群众办事找不到人,找到人也无心办事。这些行为与创先争优活动、阳光新政建设极不协调。二要着力解决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问题。有少数干部无精打彩,得过且过,没有激情,意志消沉;个别干部精神不振,工作进入不了状态,对事业没有目标追求,甚至对家庭、对人生,也极其不负责任。三要着力解决政治意识淡薄、思想意识不纯的问题。极个别人有拜权主义、拜金主义思想,面对歪风邪气无动于衷,附和追捧低级庸俗的官场哲学。少数单位和少数干部大局观念不强,小团体利益至上,廉洁自律只求过得去,不敢过得硬。四是要着力解决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的问题。少数领导干部作风飘浮,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长于造势、长于总结,拙于实干、拙于落实。少数部门和单位,四平八稳,拖拖沓沓,行政成本高,工作绩效差。五要着力解决学习不够、能力不足的问题。有的干部没有本领恐慌意识,固步自封,自满自得,看不到形势的变化,学不进先进的经验,工作老套路,发展低水平。六要着力解决精神情趣不雅、社会形象不好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影响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大局。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健全完善制度,使所有公务人员有章可循。必须严肃责任追究,让所有公务人员对职责、法纪,内化于心,见之于行。要学习借鉴武汉市治庸问责的经验,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形成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作风。
(三)要树新风。地域风俗,通过地域民众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面向未来的发展,一定要与时俱进,有所扬弃,摒弃陈规陋习,树立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新风正气。
一要大力提倡勤奋学习,坚决反对贪图享乐。“学习是前进的基础。”邓小平的至理名言说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共产党人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的鲜明特征。要大兴学习之风、读书之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城市。二要大力提倡开放包容,坚决反对狭隘苛责。襄阳“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历来具有开放兼容的社会风尚,应该发扬光大“借八方资源和智慧,为我所用”的文化传统。唯有开放,先进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来;唯有包容,吸收借鉴先进的文化和理念,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在待人处事上,讲五湖四海、团结合作、和谐相处,不以地划线,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在干事创业上,鼓励学习、鼓励创新、学人之长;鼓励试、鼓励闯,宽容探索中的失误。三是要大力提倡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讲责任、讲诚信,把岗位当饭碗,把职位当席位,以作为求地位,用业绩换评价,以信用塑形象。要把抓落实这个老话题、老问题、老顽疾解决好,讲实话,办实事,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坚决反对敷衍塞责、不讲原则和浠泥、八面玲珑不办事等行为。四是要大力提倡遵规守法,坚决反对随心所欲。树立法制精神,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学法守法;做好“四有”公民,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坚持职业操守。坚决反对我行我素,损人利己等不良行为。五是要大力提倡远谋大气,坚决反对短视小气。看事要有大视野,谋事要有大格局,办事要有大气魄,不要在小的局部利益上患得患失,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只计眼前小利,不算长远大账。六是大力提倡科学理性,坚决反对盲目浮躁。襄阳处在南北文化交汇地带,按理说应该兼具北方的硬朗大气和南方的细腻精致,但实际上,硬朗大气上展现得不够充分,细腻精致上也做的不够到位,粗放、粗糙、粗心。要注重整体性、长远性,树立精品意识,重视工作细节,想好的事情、决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成一流,做成样板;没想明白的事、没经过论证的事、暂时没能力做好的事,就不要急于动手,充分论证,使我们的工作和重大决策能经受历史、人民和实践的检验。
【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体毛万春讲话】推荐阅读:
市委书记在市政协第十四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06-28
十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2011年)06-20
市委书记在开班讲话10-03
市委人大工作会议讲话05-30
市长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讲话10-14
在市委全委会上的讲话06-22
镇贯彻落实市委书记讲话精神情况汇报07-12
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汇报会讲话稿例文05-26
市委杜书记在建党90周年上的讲话10-24
XX年市委人民调解工作会议讲话稿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