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中心评审报告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质量管理中心评审报告(推荐12篇)

质量管理中心评审报告 篇1

根据区质管办2013年质量管理要求,为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结合中心2013年内审情况和外审取得的经验,按照中心制定的质量管理工作安排,2013年12月30日中心主持召开管理评审会议,评审一年来(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下一工作计划,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1、运行情况

中心2013年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运行良好。2013年通过内审和外审等一系列活动,中心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能够带领本单位工作人员按照体系要求和有关岗位职责完成各项工作,并采取一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推动持续改进。各部门工作符合质量体系运行要求,业务工作与质管工作能够有效结合,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服务质量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成效

(一)不断完善工作规范,工作规范适宜性进一步提高。2013年,根据中心业务工作流程优化方案及工作要求,我中心对业务工作进行了一定调整,为进一步提高体系文件适宜性,中心修改了《来文办理工作规范》、《业务资料管理工作规范》、《业务工作规范》和《业务工作规范》,业务工作与质管工作更加有效结合,质量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

(二)通过严格执行控制程序,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中心严格按照程序文件执行,认真贯彻任务分配权、审核权、复核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原则,各部门积极落实质量管理相关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项目合格率达到质量目标要求,工作圆满完成。

三、内审作用

根据区质管办内审计划要求,我中心于2013年6月17日组织内部审核小组对各部门进行了内部交叉审核。本次内审主要采取面谈和现场观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内部审核小组与各部门人员谈话了解其对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并对在实际工作中质量体系文件及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质量记录等进行抽样检查。通过内审,查找出了中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过程,增强全体干部职工质量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依法评审意识,确保中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四、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通过对一年来质量管理工作的评审,特别是通过内审和外审,我们发现质量管理工作尚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归档资料《卷内目录》归档处无人签收。

(二)业务部门的表格格式不统一。

(三)中介机构签名后未注明日期。

(四)存在项目超时未进行说明的现象。

(五)外单位借阅归档资料流程不明确。

(六)在核对我中心评审业务工作规范与实际操作是否吻合的过程中,外审专家提出了1个观察项,相关工作规范应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及时修订。

根据区质管办《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跟踪评审发现问题整改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中心全面梳理、修订各岗位、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工作流程,对相关文件和程序进行进一步规范,主要整改措施有:

(一)相关岗位人员应在接收时进行签收。

(二)表格格式需统一。

(三)应向中介机构明确签名需注明日期。

(四)对不属于我中心责任的超时项目,需对复核过程进行记录、说明。

(五)根据相关规定,修改完善《业务资料管理工作规范》,明确外单位借阅归档资料流程。

(六)我中心在实际操作中,已严格按照相关文件执行,要求每个项目都需填写“过程记录表”,针对审核发现问题,我中心立即着手进行整改,按照审核老师的意见对“业务工作规范”进行修改。

五、下一年计划

(一)根据业务工作实际情况,对工作规范进行修订。根据市相关文件要求,我中心计划在主管局领导下对业务工作进行调整,并及时修订相关工作规范,使工作规范与流程修改同步进行。

(二)做好2014年内审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心质量管理水平。中心将把内审工作列为2014年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按照区质管办的相关部署,积极做好内审准备工作,进一步排查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心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中心评审报告 篇2

2015年8月30日至9月1日 , 国家计量认 定石油组评审专家组对石油工业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进行了现场复查评审。 评审组听取了该中心负责人有关资质认定 (计量认证)工作的汇报。在评审过程中,评审组依据 《实验室资质认 定评审准则 》及相关文件 ,对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状况作了全面的审查,并对2012年资质认定评审时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评审组采取现场观察、理论考试、资料审查、座谈考核和现场抽样操作考核等方式, 对石油工业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质量控制、人员素质、仪器设备、量值溯源与记录等方面质量体系的符合性、 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全面评审。

通过审查和考核, 评审组认为石油工业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质量文件包括 《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覆盖《评审准则》中所必需要的要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基本满足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对技术能力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保证作用。 仪器设备的配备基本满足认证项目的需要, 能够按期进行检定/校准并实施了标识管理,检测环境基本满足所开展工作的需要。 机构设置能够满足所开展工作的需要,有保证第三方公正性的措施。评审组建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对该中心本次复评审中确认的地震检波器等6种产品39个参数的检测技术能力予以批准。

评审组充分肯定了石油工业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近年来的工作, 同时也指出了落实质量管理体系贯彻学习、质量监督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整改意见, 要求继续加大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力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石油工业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将在规定时间内, 尽快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并上报整改材料。

中心管理评审汇报材料 篇3

中心管理评审汇报材料 201年管理评审汇报

中心于12月24获国家认可委颁发的cnas认可正式,2014年20日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定期监督评审加不定期监督评审。新公司成立后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先后修订完善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各类记录表格等。公司于2015年3月13日至16日进行了第一次内审,审核组通过对现场审核,共发现3个不符合项,对照3个不符合项,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认真地查找了原因和提出纠正措施,按照纠正措施进行了逐项落实,并举一反三对相关事项进行检查,以免不符合项的再次发生。现就技术负责人职责范围内

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作以下总结。1检测方法的管理与技术文件的审批 检测方法的管理 按《检测方法的选择与确认》程序文件的要求完成2014年每季度1次,共4次标准查新的审批工作,201年10月有3个标准方法将于2014年12月1日作废,并由新的标准方法替代。201年1月有3个标准检测中心获cnas能力范围包括水和废水,污泥,固体废物浸出毒性,化工产品和电镀用硫酸铜8个大类,共55项的检测项目。现阶段正在按《方法确认基础实验方法》规定的技术指标参数和测量要求,组织开展生活饮用水等57个新项的检测项目的方法确认工作,目前已完成审核、审批工作。技术文件的审核与批准 根据实际需要指导对《检测方法的选择与确认程序》、《人员培训与管理程序》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进一步细化方法确认工作流程,认真审核修改后的程序文件。依据55个新项方法确认工作 的实际情况,批准2014年新增“悬浮物分析原始记录表”、等24份技术记录表格及《方法确认基础实验方法》等4份作业指导书。按《外部支持和供应品管理程序》文件的要求,负责批准日常耗用品的采购申请和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的审核工作。并按规定完成验收工作,使用情况良好。1 2.人员培训 按《人员培训与管理程序》的要求外部培训:有针对性的派技术骨干参加外部培训19人次:1)10位检测和管理人员参加检测中心仪器设备主要供应商组织的aas、icp、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以、自动电位测定仪和卡尔费休水分仪的理论知识与实操的培训及相关的研讨会,不仅夯实了在用仪器设备理论基础同时也对仪器设备的发展过程、方向有更多的了解,扩大视野增加知识。2)4位质控和管理人员参加由ccai举办的实验室质量监控方法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关键性

岗位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

内部培训:重点1)新员工的操作技能上岗和7个方面的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和笔试考核,成绩良好;2)质控和技术管理岗位《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和《化学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数理统和质量控制方法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3)换岗检测人员上岗前大型精密仪器培训,主要有icp-aes、afs、冷原子吸收测汞仪、电导率仪、自动电位滴定仪等的培训,主要内容:基本工作原理,操作步骤,使用注意事项与日常维护)。认真做好被授权人员的持续能力评价记录,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3.设施、环境条件与安全防护控制管理 设施、环境条件控制管理:检测中心根据《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对检测结果准确性可能产生影响的设施和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检测中心现场布局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办公区域和工作区域,工作区域按功能分为耗材储存室、危险品库、样品储存室、气瓶室、天平

室、样品前处理室、仪器检测室等。区域大小、电源设备设施、照明系统、通风系统、温湿度、噪音、逃生路径都能满足所有实验要求,并配置了灭火器、应急灯,洗眼器、喷淋装置等安全防护装备。对天平室、仪器一室、仪器二室各重要检测场所配置空调和去湿机,对温、湿度进行了控制,环境温度控制在20~30℃,相对湿度40~80%;对标准物冰箱、样品冰箱进行了贮存温度监控,检测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实施控制满足《设施与环境条件和维护程序》的要求。并规定责任人负责监控和填写《检测设施监控记录表》。每月组织一次环境设施的日常监督工作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安全防护控制管理:对实验室使用的多种气体设置了集中供气室,安装 了易燃气体报警装置,做好日常使用记录。环保污染控制方面,浓废液、污泥等各类有毒有害检测剩余样品分类存储,做好标识,并定期返回公司物化车

间处理,并做好记录。清洗器皿的废水存储在专用地池中由公司运输部用槽车运到物化车间处理,并做好记录。实验室化学处理和仪器设备通风设施安装尾气处理装置。

每月组织一次安全与内务检查工作检查,并做好记录。

4.检测工作的日常监督与管理

按《检测工作的日常监督控制程序》,编制了2014年日常监督工作计划,按计划要求进行了人员及操作,设施及环境条件,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测量溯源性,抽样、样品处置,结果报告及随时发现问题等8个方面的监督。发现不符合6项,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管理程序》的要求,完成一般不符合工作评价,提出处置意见,并报质量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由责任部门或岗位对不符合情况进行确认后,按《实施纠正措施程序》实施纠正措施,保证了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不符合项和整改情况见监督员报告。2015年加强了对所有检测人员尤其是新员工的监督,发现新员工誊抄分析记录1次,并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管理程序》的要求,完成一般不符合工作评价及整改工作。

5.仪器设备的控制管理

1)台账和现场管理:检测中心2014年仪器设备共计90台,设备管理员按 照《仪器设备的控制管理程序》要求,对统一对用于检测的仪器设备登记建帐、分类编号,2014年在用仪器设备共计84台。2015年《仪器设备台帐》中在编仪

器设备共计93台,所有设备的现场管理均采用设备管理卡和三色设备标识卡的

方式,其中:①绿色准用标识设备80台;②黄色降级使用标识设备0台;③红

色停用标识设备4台。

2)采购和维修管理:2014年检测中心新购土壤干燥箱和噪声仪等共计12 台仪器设备,2015年采购设备3台,所有采购的仪器设备均对其性能、性价比

进行充分的考察,并按《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序》对供应商评价,批准。按照《仪器设备的控制管理程序》要求进行采购申请报告、审核和批准。按照《仪器设备的控制管理程序》的要求进行采购申请报告的审核、批准。2014年检测中心报废设备1台,外借仪器设备3台,均按照《仪器设备的控制管理程序》执行。2014年检测中心仪器维修次数共计4台次,均按照《仪器设备的控制管理程序》的要求按程序进行维修申报、批准和维修后核查,同时及时更改设备状态标识。具体维修事项见设备管理员汇报。

3)使用和日常维护 按照《仪器设备的控制管理程序》的要

求,大型仪器设备均由经过授权的检测人员操作,目前检测中心操作大型、精密仪器人员均通过培训考核并得到授权,据设备管理员的统计,共有20人通过了19台精密仪器设备合格操作人员授权并保存有26台仪器设备的人员培训记录。仪器使用人员按规定要求填写使用记录和环境监控记录,由设备负责人和监督员对其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保证对仪器故障和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早发现、早排查、早处理,对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实行了有效控制。

6.标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管理 标准物质管理:

2014年检测中心共有标准物质33种,标准样品15种存量分别为98瓶和32瓶,2015年共采购标准物质7中,采购均按《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序》对供应商评价,批准,购置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国家有色金属和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等6家合格供应商。物品管理员按《标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管理程序》的要求建立了《标准物质台帐》,对不同的标准物质实行专柜、上锁保存。玻璃瓶、固体标准物质在常温阴凉处保存;塑料瓶的标准物质在冰箱中保存。所有标准物质都是有证,均有唯一性编号,并有唯一的量值溯源状态标识,确保其溯源性。标准物质的领用,过期、变质和已失去使用价值的按《标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管理程序》和的相关规定执行,规范使用和防止误用。截至2014年底标准物质使用情况: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共发生约81次使用记录,具体领用情况见物品管理员汇报资料。标准溶液的管理: 41)标准滴定溶液的管理:根据国家标准gb/t601-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的相关规定,产品检验组编制了作业指导书《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与使用管理规定》及相应的原始记录表格3种,2014年产品检验组用基准物质配制标准

溶液2种,用分析纯试剂配制、标定的标准溶液共7种,严格做到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每月的日常监督均未发现不符合项。

2)标准曲线溶液的配制与使用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检测室按《标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管理程序》的规定进行标准曲线的配制,认真填写《标准溶液逐级稀释配制原始记录表》和《标准曲线溶液原始记录表》,并按的规定使用。7.测量可溯源性及仪器设备、标准物质期间核查

用于检测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根据2014年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计划表》,检测中心按《实现测量可溯源程序》要求,委托具有法定资质评定为合格供应商的深圳市质量检测研究院和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对影响检测结果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或检定。经设备管理员统计,校准或检定大型精密设备46台,合格率100%,校准或检定砝码、玻璃温度计等计量器18件合格率100%,由设备管理

员对相应的技术指标进行评价,填写《校准证书和测试报告评价表》并经技术人审批后启用仪器设备,确保其量值准确性,并能溯源到国际单位及国家计量基准。检定/校准过的仪器设备均贴有检定/校准证,确保设备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防止仪器设备的超期、超范围使用。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期间核查: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管理程序》制定了2014年《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期间核查计划》,计划包括icp、afs、aas、uv-vis等在内的11台设备和6类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按计划进度要求:产品检验组在3月份完成自动单位滴定仪等6种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环境监测组分别在3月和8月份完成电导率仪、icp等6种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设备均处于正常状态。2月和6月份完成标准物质的期间查核工作,所有标准物质都为有证标准物质,均有唯一性编号,并有唯一的量值溯源状态标识,确保其溯源性。详见2014年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期间核查

原始记录。5 8.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

负责能力验证、报告的审核,2014年检测中心参加中实国金组织的水中 氟、中铜和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组织的水系沉积物中砷汞、水质六价铬共4次能力验证,其中实国金组织的水中氟结果已公布满意结果。

实验室间比对:2014检测中心组织与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的实验 室间比对,比对项目为液碱、硫酸的主含量检测,结果满意;参加东江威立雅有限公司检测中心组织的固体废物浸出毒性中六价铬、总铬实验间比对,结果满意。具体见2014年实验室间比对分析报告。

9.检测结果质量控制与报告签发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根据制定的2014年质量监控计划,综合室组 织完成水质中氨氮、ph、硒等8项有证标准样品的检测质量监控,化工原料液

碱、盐酸等4项的人员比对,硫酸铜样品主量和微量的留样比对、人员比对等质量控制工作,质量控制按《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和《水和废水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及《内部质量管理办法》规定要求,结果均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报告签发:201年检测中心共发出466份检验报告,无投诉反馈。

201年负责化工产品和污泥报告的签发,对每份报告的整体内容及其与原 始记录的一致性进行审查并批准。对报告的准确性负责,确保向委托方提供准确可靠地的检测结果和有效的检测报告。共签发报告约150份。10.总结

2014年质量手册中检测能力表变更1次,程序文件修改5次、原始记录修改5次、新增加作业指导书2份。通过日常监督、内审和管理评审确保了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日常检测工作中,综合室按《检测结果质量与能力验证程序》和《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要求,对检测过程进行空白、平行样、标准样品等实行质量控制。原始记录实行检验员、组长、质控人员对原始记录进行校对、审核及核对的三级质量控制。1-10月质控员统计发现原始记录错误共69次,其中结果计算公式错误5次,计算结果错误8次,检测结果书写不规范36次,样品编号错误2次,原始记录不完整和错误修改不符合《记录控制程序》的要求等方面错误共19次,从分布情况看,超过三分之二的错误出在结果计算方面,说明部分检测人员对检测方法不够熟悉,填写记录不够认真,原始记录校对、审核人员对原始记录校核不够仔细,建议在培训方面应督促检测人员加强与自身检测工作相关的检测标准方法的学习,全面了解和熟悉标准方法的内容,同时应加强对检测人员的考核和日常监督的频率。此外建议对原始记录出现错误的检验员和校对、审核

人员进行性测评,并定期公布测评情况,提高责任意识,减少不符合原始记录的产生,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2013质量管理评审报告 篇4

2013,我单位严格遵照ISO9001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本单位纳入贯标工作的服务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开展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通过深入贯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有效地实施《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服务工作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在我单位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一、强化执行力,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效

在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中,全部实现程序化、规范化运作,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013年,质量技术行政执法工作保持全年零错案率,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事件发生;质量技术监督行政许可及各项业务工作均保持及时率100%、准确率100%。从而推动群众满意率的大幅度提升,实现“三率”全部达到100%的目标。

二、提高规范化,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全局

目前,我单位建立了标准化监督检查工作规范、计量监督检查工作规范、产品监督抽查不合格后处理工作规范、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规范、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工作规范、质量技术监督案件审理、告知处罚决定工作规范、质量技术

监督行政案件执行、结案工作规范、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现场处罚工作规范等8个工作规范,并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涵盖了法律法规及“三定方案”赋予本单位主要工作职能。确保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时能够做到责任明确、步骤清晰、有理有据。

进货质量评审报告 篇5

2007年12月22日 2007年GSP进货质量评审记录

保存年限3年(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

装订人:

装订日期:2007年12月22日 存放地点:质管部

200X进货情况质量评审

首次会议记录

开会时间:2007年12月20日9:00至9:30 开会地点:公司会议室

会议名称:200X进货情况质量评审首次会议 主持人: 报告人: 出席人员: 讨论事项及结论:

1、决定12月20~22日进行进货质量评审。

2、评审员应客观、准确地记录审核结果。

3、提问、查资料相结合。

记录人:

200X进货情况质量评审

末次会议记录

开会时间:2007年12月22日17:00至17:30 开会地点:公司会议室

会议名称:200X进货情况质量评审末次会议 主持人: 报告人: 出席人员: 讨论事项及结论:

1、总经理XXX作GSP进货质量管理管理执行情况检查报告,肯定了公司对GSP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要求各部门要继续做好GSP工作,保证人民用药安全。

2、质管部主任XXX进行对200X年工作进行总结,并下达下一步工作任务。

记录人:

进货情况质量评审报告

一、评审目的:

为了掌握药品进货质量情况,确保在合法的企业购进合法的优质药品,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二、评审依据: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本公司的有关制度程序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评审机构及人员:

评审机构:质量领导小组; 评审人员:

四、评审项目:1、2、3、4、5、6、药品采购计划有无质管人员参加; 首营企业及首营品种审核情况 购进合同或质量保证协议书签订情况 购进记录情况 供货单位证明管理情况 药品验收情况

五、评审时间:

200X年12月20~22日

六、综合评价:

经验证,供货方合法证照齐全(包括首营企业、首营品种之所需资料)。经营行为与范围与证照内容一致,履行合同能力包括药品、数量、价格、交货期及服务等方面均符合规定要求。

药品质量:所供药品标准从外观质量验收、包装情况、标签说明书等方面的检查亦符合规定要求,并存入质量档案。

药品生产企业多为GMP达标,社会信誉较高、交货及时、能严格按照国家物价部门的价格服务于需方,并注意回访,重视需方的建议和意见,能及时调整需方所提出的适应满足市场的合理要求。

七、评审结果:

药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和有关质量要求,服务质量亦符合经营规定要求,可列入合格供供货方名单,以供本公司采购药品择优选购。

XXXXX 药 业 有 限 公 司

评审小组

质量管理中心评审报告 篇6

本次评审共涉及200余个标准更新,新扩项的标准约150余个,确认并推荐的检测项目为945个,涵盖标准1000余个,覆盖了三个中心的所有质量管理体系和检测范围,是中心至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评审工作。

经过三天的严格评审,评审专家一致认为,中心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规范有效,达到了资质认定和ISO17025的要求。

公司管理评审报告 篇7

时间:2003年9月15日9:00~14:00 主持者:X000(总经理)评审地点:会议室 记录者:X001 出席人员:X000、X001、X002、X003、X004、X005、X006、X007、X008、X009、X010、X011、X012、X013 评审内容:

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 2.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3.业务计划完成情况;

4.质量体系运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审核、产品审核情况;

5.纠正和预防措施情况; 6.顾客满意度和顾客报怨情况; 7.质量管理体系所有要求的业绩趋势; 8.不良质量成本定期报告和评价;

9.实际和潜在的外部失效及其对质量、安全或环境的影响分析; 10.公司资源状况的充分性; 11.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12.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13.改进的建议。评审纪要:

管理过程的评审

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

公司质量方针为“以顾客为中心、以预防为重点、改进过程控制、提升产品品质”,其充分体现了公司对满足要求的承诺,以预防为主,零缺陷的产品质量,通过不断的持续改进,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并制定了2003的质量目标,并在全体员工中的贯彻和执行。2. 公司本的质量目标完成状况: A:成品检验合格率≥99%,4~8月平均值99.89%; B:顾客满意度综合评分≥85分,8月份评分90.7分;

C:开发新产品1个以上,截止8月份,已完成QVR汽车线的开发和量产工作;

D:已交货产品失效率≤1%,4~8月平均值0.06%;

E:2003年通过ISO/TS16949认证,正在进行中,已进行两次内审。通过于会人员的讨论,结合质量目标的完成状况,总经理决定从2004年调整部分质量目标,考虑汽车线的生产过程难度比电子线大,本次调整后的数据如下:

成品检验合格率≥99.5%;顾客满意度综合评分86分;新产品开发为2个以上;已交货产品失效率0.4%。3. 业务计划完成情况

依公司年初制订的中长期业务计划,2003业务计划。对业务计划中制定的目标进行检查,本的设备投资计划、新品开发计划、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都已提前完成。本销售计划、产品质量指标、顾客满意计划、财务成本计划都达到阶段目标。

4.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内审、过程审核、产品审核 公司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已在3月底发布,并从4月1日开始执行。在8月初进行第一次内审,不符合项16个,涉及12要素。现已对16个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验证结案。第二次内审时间为9月初,不符合项12个,涉及11要素。已有11个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验证结案,未闭环的为综合部的补充培训,完成日期为9月底。本次管理评审已对此27个闭环的不符合项进行评审结案。

依产品/过程审核计划,在8月1日进行过程审核和产品审核,过程审核结果总符合率为85%,评定等级为AB级;产品审核结果质量特征值QKZ=99分。对过程审核中没有得满分的要求责任单位改进,产品审核中有扣分的由责任单位进行纠正措施。现过程审核中的改进措施和产品审核中的纠正措施都已结案。5. 纠正和预防措施情况

4~8月共有纠正预防措施41项,41项已实施并验证有效。COPs过程的评审

6. 市场调查、竞标、订单过程的评审

评审市场调查、报价、订单处理过程的相关作业文件,相关的统计资料如顾客满意度报告、市场和同行业水准比较报告、合同评审率等。7. 设计开发和设计开发确认过程的评审 对公司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进行了评审,包括FMEAs,控制计划,顾客批准的PPAP。

8. 产品实现过程的评审

对产品实现过程的押出工序和绞线工序分别进行评审,评审相关的生产计划、图纸、检验规程、采购、生产设施、标识与可追溯性等过程。9. 交付与支付过程的评审

评审运输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交付准时性,包装方式等。10. 服务与顾客反馈过程的评审 顾客反馈的信息进行了评审。支持过程的评审 11. 顾客满意

公司在8月进行一次顾客满意度评分,综合评分为90.7分,高出目标值和上次顾客满意度评分。数据显示顾客对公司的满意度在增加。12. 质量管理体系所有要求的业绩趋势

收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公司级和部门级数据,与质量目标进行比较。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采取改进措施。从收集的数据看,除采购的准时交付未达到目标要求,押出的废品率连续5个月呈上升趋势外,各项业绩的趋势均为保持或呈现好的趋势发展。13. 不良质量成本定期报告和评价

4-7月内外部不良质量成本率达成质量目标中规定的≤1%。14. 实际和潜在的外部失效及其对质量、安全或环境的影响 我公司生产的汽车线主要用在汽车的仪表盘上,到现在为此,未发生顾客对电线在性能上的投诉如电线不导电失效。同时在押出生产时,导体断线后,由于贮线架张力,绝缘层被拉断后报警(属使用防错技术)。防范由于汽车线不导电导致的仪表指示失效。15. 公司资源状况的充分性;

公司现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厂房等基础设施资源、检测资源、设备资源都能满足公司现在的产品生产。其中,生产车间厂房还有闲置空间。结合公司的新品开发计划,需对公司的各类资源提供补充,如设备、检测、人力、物流需作相应的增加。16.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前次管理评审共有9个大项的改进,截止本次管理评审,有8个大项完成,未完成的项目为在2003年5月~12月建立物料编码。经论讨,安排在11月启动。

17. 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公司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期间,没有出现如法规法律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等内部或外部的变更。

结合目前电子线往低铅低镉方向发展,公司在汽车线中逐步导入低铅低镉的绝缘材料。评审结论:

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是适宜的、充分的和有效的,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适宜的。但有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管理评审报告 篇8

评审时间

上午9:00-11:1

5评审地点

集团520会议室

评审目的:

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集团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评审,确保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报告范文。

评审输入内容:

本监审年度期间

1.内部审核的结果;

2.顾客的反馈信息,包括沟通、投诉和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

3.产品过程的业绩和质量趋势、质量事故的处理;

4.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5.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种变化;

6.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包括质量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中心,体系的运行状况和改进的意见。

参加评审人员: 见签到表

评审内容:

一、集团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情况分析:

1、审核综述:

集团于2006年10月20日-10月30日进行了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内审结果见附件《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报告》。本次内审共发现7个一般不合格项,涉及7个部门/中心;所发现的7个不合格项,6个已由责任部门在11月22日前进行了有效的整改,并经内审员进行跟踪验证完毕。

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评价:

根据2005年度管理评审决议要求,集团与各中心于2006年修改质量手册与各中心文件,工作报告《管理评审报告范文》。大部分中心根据集团九千工作的要求,于上半年完成了管理分册及三级文件的换版工作;集团质量手册B/0版也将于11月20日正式实施,文件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晰了职责与权限,调整了有关中心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分配,根据人力资源部的职责进一步完善了人力资源控制程序,使质量手册结构更趋合理,更具可操作性,与高校后勤服务要求结合紧密,能满足服务控制需要。

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及过程业绩的测量,集团制定的质量方针、目标有效实现,故B/0版手册中未做更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逐渐增强,集团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稳定,服务形象有较大改观;

但管理体系仍存在不足,各中心对集团质量手册中程序文件的细化、展开尚欠充分,一些部门未能按7.5.2的要求对特殊过程能力予以确认,自我评审、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能力普遍薄弱。

本监审年度,集团组织了1次内审,初步建立了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机制,初步具备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实施的符合性、运行有效性的能力:经过这一年的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体现了集团的质量保证能力。

3、结论:本集团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选定的标准要求,运行基本有效,不存在局部区域或某个条款的严重失效;质量方针和目标基本得到实现。在对7个不符合项整改有效后,本年度内审过程关闭。

二、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施情况

集团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实现情况见集团管代所作的《后勤服务集团 2006年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报告》,各项目标已达标。

三、产品、过程质量趋势

质量管理中心评审报告 篇9

2016年11月9日, 由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组织的专家组一行, 对湖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 (DHI) 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审, 6名专家通过查阅档案资料、现场操作考核、考试和评估等方式, 对测定中心的样品收集、样品测定、样品数据处理、测定报告制作和发放以及牧场服务等环节进行评审, 经过专家组审议, 一致通过评审。

湖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隶属于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为省内规模化奶牛养殖 (小区) 提供成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奶牛养殖相关的技术服务, 并向中国奶牛数据中心上报参测牛的测定数据和基础信息。该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 累计完成20万头次测定任务;2010年通过全国畜牧总站组织的认证, 成为国内22家DHI实验室之一。根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关于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实验室现场评审 (试行) 的通知”文件的规定, 对全国DHI实验室进行重新评审;该中心自2015年6月开始筹备, 进行实验室改造、购置专用仪器设备、制定程序文件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拥有国内先进的DHI检测仪器、严谨规范的检测程序, 具备月检测2万头次的测定能力。

管理评审报告 篇10

一、管理者代表(陆春光)汇报 管理者代表(陆春光)1.1.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1.1.1 公司从 2003 年 6 月开始导入 ISO9001:2000 质量体系,经过近3 个月 的文件编制,与 2003 年 9 月正式实施。由于实施经验的局限,质量体系的文件 也在不断地进行适宜的修正,并于 11 月 6-7 日进行了第 1 次的内部审核。1.1.2 公司在维思顿顾问师的带领下进行的第一次内审中共发现(11)个不符 合项,各单位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整改,公司结合实际操作情况已整改完毕。1.1.3 公司目前的组织架构经过调整后较为合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由于换版,正处于运作初期,要改善和可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相关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 的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深入度需在管理实践中加强。1.2.质量方针的执行情况: 质量方针的执行情况: 质量方针的执行情况 1.2.1 公司在建立 ISO:2000 质量体系时,由总经理修、制定并发布了新质量方 针:

超越顾客满意,成就斯舒郎精彩!超越顾客满意,成就斯舒郎精彩!
1.2.2 总经理对该质量方针进行全面解释,并进行全员贯彻理解。1.2.3 管理者代表进行质量方针的考试及现场抽查等,基本确保了全体员工理解 质量方针,并结合自己岗位工作实际贯彻方针要求。1.2.4 各部门结合公司质量目标,确定了部门工作的质量目标,为今后公司管理 的绩效考核,具体展开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绩效考核工作为 2004 年深化 公司全面管理的重要战略,现将进行实质性、系统性展开。

1.3..内部审核、纠正预防措施情况: 内部审核 纠正预防措施情况: 内部审 公司自体系运行以来,进行 1 次内部质量审核。1.3.1 11 月 5 日进行了第 1 次内部质量审核,共发现 11 个不符合项,分布 情况如下: 1.3.1.1 要素分布:4.2.3、4.2.4、6.2、7.5.1、7.5.3、7.6、8.3 等要素。1.3.1.2 部门分布:人力资源部 1 个,供应部 2 个,研发中心质管课 3 个,生产 部 5 个。1.3.1.3 所有的不符合项纠正措施均已完成并得到追踪验证,一是公司内部审核 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公司根据内审的不合格

项进行纠正,二是在质量体系其他 范围(外部)中发生的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也进行了纠正预防措施,总体来讲,质量体系是有效的,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个别人员对标准、体系文件 不熟悉等问题。1.4.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 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 质量目标从体系导入到现在为止,质量目标均已达成。

二、人力资源部汇报 2.1 由于 ISO 的一个特点就是标准化、程序化、文件化操作,故公司自导入体系 以来,公司按照标准要求,结合公司实际修订、制定了各级文件,主要有质量 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用的表格,并收集了适用的外来文件。公司对这些文件根据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文件编制、审核、批准、发放、更改、保存、作废处理等工作。由于文件管理工作比较单一,故在审核中我这 里也发现了 1 个不符合项,已得到纠正。2.2 培训工作开展:质量体系的运行,主要是靠全体人员来执行,故培训工作就 显得十分重要,公司按照程序的要求进行了培训需求识别、实施、考核、等工 作。到目前为止,公司内、外训均已按计划落实,为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 坚实的基础。

三、研发中心、质管课汇报 研发中心、3.1 新产品开发运作情况。3.2 产品监控测量、异常处理、检验标准的修订、品质报告、目标完成情况、统 计技术应用等情况汇报。

四、营销中心汇报 营销中心汇报 4.1 合同/订单评审及履约情况汇报。4.2 销售、服务、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户抱怨等情况汇报。4.3 市场发展分析。

五、供应部汇报 5.1 采购物料(如原、辅料)满足需求情况。

六、生产部汇报 5.1 设备配置合理性; 5.2 各生产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5.3 质量目标达成状况; 5.4 质量异常处理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七、财务部汇报 7.1 财务经济能力状况,分析降底产品成本措施等情况汇报。

八、总经理审核资源配置是否满足体系运行要求及体系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 总经理审核资源配置是否满足体系运行要求及体系有效性、性: 8.1 根据各部门的汇报,公司在内审、纠正预防措施、客户投诉处理等方面都能 得到较好的处理,公司的各项工作都在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操作,从 客户满意情况、客户投诉率等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有 效的,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很有好处。总体来讲公司的质量体系是符合 ISO9001:2000 标准要求并得到有效执行;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按照体系要求进 行工作,公司的质量体系是有效的、充分的、适宜的。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建立 ISO9000 质量体系仅仅是质量管理的基础阶段和开

管理体系评审报告 篇11

00年是公司稳步发展的一年,在公司领导及各部门的努力下,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顺利进行,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污染预防、诚信守约”的管理方针,坚持不断持续改进,努力完成各项管理目标。现将生技部三体系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产计划完成情况

生技部按照总部的生产任务,科学安排生产,每月提前下达下月生产计划,同时根据总部安排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并严格监控各生产车间生产情况,如期完成生产任务,保证产品的供货期。00年初公司为我中心制定的生产目标为:合格预焙阳极00万吨,成品合格率00%。截至00年00月底,共生产合格预焙阳极00万吨,成品合格率达到00%。产量已完成全年任务的00%。

二、工艺技术改进情况

持续改进是公司永恒的目标。生技部以公司管理方针为导向,在公司领导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下,坚持不断的工艺技术改进,为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正确思路和科学依据。2012年为研究阳极生产过程中生坯振动时间对阳极性能指标的影响,进行了阳极生坯振动成型工艺优化实验;为研究降低煅后焦粉料的布朗值对预焙阳极电阻率及其它质量指标的影响,进行了降低粉料布朗值实验;为优化适合于目前公司生产的生产配方,提高公司预焙阳极的质量,进行了配方正交试验;接下来为对煅后焦作焙烧炉填充料进行工业实验评价,为焙烧炉填充料的选择以及优化焙烧炉工艺提供依据,还要进行使用煅后焦作焙烧炉填充料的实验。

三、纠正和预防措施运行情况

按照体系要求,为消除生产中的不合格、不符合信息,同时消除其潜在的产生原因,防止不合格、不符合的再次发生,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截止00年00月份,生技部共处理质管部、化验室开据的有关原料、生坯及阳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00余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合格品的重复出现,防止了生产质量事故的发生。由于本措施运行经验不足,在运行过程中做的还不完善,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查找不足,努力提高,加强和相关部门的沟通,真正将纠正预防措施落实到实处,使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四、总结改进

三体系的运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1)对现有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适宜性进行评定,使其更加符合、匹配本部门的管理职能,更好的指导和服务生产;(2)节约能源及各种生产用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3)进一步加强部门沟通,增强协作意识,提高工作效率。(4)坚定不移的做好体系的运行工作,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生产。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12年体系运行工作稳中有升,但仍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改善和提高。只要我们坚持以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根本,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严格执行,并不断创新,实现持续改进,就会使我们的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公司也会平稳、快速发展。

质量管理中心评审报告 篇12

计量认证与检验检测市场准入

20世纪80年代,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我国出现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以及对这些机构进行考核的计量认证制度。计量认证, 是指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性能、工作环境、人员操作技能和保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及检测数据公正可靠的质量体系能力进行的考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应当通过计量认证。

1991年, 国家教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文, 成立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等开放实验室计量认证评审组。文件规定, 国务院有关部委包括局、总公司所属重点高校综合性开放检测实验室, 对外出具公证数据, 需通过计量认证取得合格证书。1992年, 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 规定部委所属院校的开放实验室, 由国家教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进行计量认证;地方院校实验室, 由各地政府高校主管部门与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认证。

分析测试中心发展与计量认证

2 0世纪8 0年代, 随着我国第一个世行贷款项目—“大学发展项目”的实施,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8所全国重点高校受益, 合计购置了价值1亿美元的先进仪器设备, 相关大学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 对这些“宝贝”实现专管共享, 成为当时大学里最先进、最精密的大型仪器实验平台。

进入90年代, 伴随着“211”“985”工程的实施, 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加大, 人、财、物向重点实验室汇集, 公共测试平台的发展相形见绌。曾经风光无限的分析测试中心由于运行费严重不足, 仪器逐步进入老化期, 后续投入不足, 陷入了发展的窘境, 少数学校将校级中心变为学院、系属中心, 个别学校甚至将其解散。分析测试中心进入了艰难的分化期。

大量仪器设备分散在学科重点实验室, 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仪器设备闲置率高, 维护不到位。突击花钱造成了盲目采购, 甚至发生课题结题时, 仪器设备尚未开箱的情况。如何让科研经费发挥作用, 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 避免重复购置浪费, 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采取行动, 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并出台各种办法, 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向社会开放大型仪器。国家级平台如科技部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平台、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 地方级平台如首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随着“资源共享、专管共用、提高仪器使用效率”这一公共平台理念普遍被教育界、科学界接受, 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再次得到各学校的重视, 一些学校建设了分析测试公共服务二级平台。大力发展以分析测试中心为代表的基础服务平台和以专业测试服务为代表的院级测试服务平台, 较好地满足了基础测试和专业测试的公共需求。打个比方, 公共测试平台如同公交车, 买不起私家车的可以方便搭乘, 甚至还可以享受基金补贴, 大大方便了师生, 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多年来, 分析测试中心立足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 凭借专业的测试服务赢得了口碑和发展空间。据2013年数据统计, 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测试中心的校内测试样品超过10万件/年, 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年服务机时均在5万至10万小时之间。

在满足校内公共测试需求的同时, 部分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对社会开放, 通过了计量认证评审, 取得了对外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资质。目前高校评审组管理的资质认定获证实验室共68家, 33家是高校分析测试中心, 提供综合性的理化分析测试服务;35家是与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型实验室, 提供汽车、建筑、珠宝、海洋、环保、食品、地质、纺织、软件等专业检测服务。2013年, 大连理工大学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出具CMA报告7 800份, 总收入超过4 000万元。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对外服务总收入均超过200万元。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校内外的服务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客户的肯定, 大力发展公共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各界的共识, 以分析测试中心为代表的高校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又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三大服务

中国大学三大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分析测试中心也应该围绕着三大使命开展服务, 更应该正确认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协调好, 是互不矛盾, 相辅相成的。

1.服务人才培养

仪器分析实验操作是理工类院校学生从事科研的必修课。过硬的实验技能、良好的实验习惯将使其终生受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仪器种类齐全, 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 很多学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开设了几门甚至十几门实验课, 并且通过讲座、上机培训等方式, 培养可以独立操作大型仪器的学生。2013年,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6门本科生课程, 14门研究生课程, 开展大型仪器设备讲座15场, 参加学生达1 100人次。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培训可独立操作大型仪器的学生746名, 开展大型仪器设备讲座35场, 参加学生90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 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2012年开始招收“大型仪器测试与维护”工程硕士, 培养具备运用大型现代分析仪器的实验技能、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创新型人才。2014年6月, 该专业的首届10名学生顺利毕业, 除了学校任职或继续学习, 均在专业对口单位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2.服务科学研究

和院系相比, 分析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不一定是最好的, 但是实验人员的专业程度和服务意识却相对较高。在江南大学, 虽然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各院系十分普遍, 且仪器性能大多比测试中心先进, 但由于测试中心在色谱方法的开发和仪器使用技术等方面有着二十多年的经验, 因而师生仍然愿意送样到分析测试中心检测, 他们把测试平台液相色谱实验室当成分析过程中疑难杂症的解决场所, 学生碰到问题总爱跑到中心寻求帮助。

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来自于实验,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关系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由于有质量体系的保障, 分析测试中心的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大大提升。计量认证管理体系通过对人员、设备、样品、环境、过程的控制, 最终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一些学校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质量控制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中山大学测试中心为例, 该中心受学校委托开展了校内实验人员和仪器比对活动, 使各实验室及时了解设备的状态、实验人员的操作水平, 对不符合项进行及时纠正, 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不利影响, 保证了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 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

3.服务社会需求

实验室资质认定是一个检测市场准入制度, 有了资质, 意味着高校拿到了检验检测市场的通行证, 可以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分析测试领域大显身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实验中心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的显微红外技术, 开展了微量物证的红外光谱比对的测试服务, 协助安徽省内外各地公安局、交警大队和司法鉴定中心开展交通肇事案件、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责任确认工作。每年的测试案件约为100例。

江苏扬农化工有限公司在进行杀虫剂吡虫啉新工艺研发时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副反应, 伴生的副产物难以除去, 影响了成品质量, 对于产品出口造成了重大影响。扬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利用LC/MS, HRMS和NMR等仪器对反应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确定了杂质结构和副反应类型, 及时优化了工艺方案。目前, 扬农正在将该工艺进行产业化, 预计投产后可以实现年产值约5亿元。

高校实验室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检测实验室承担了北京地铁的振动影响测试分析;清华大学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对国家文物局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维护工程提供环境监测服务;中国石油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国家石油运输管线防腐测试工作等;中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铁道部“高速铁路大风环境对动车组运行影响研究”“动车组原型车碰撞性能研究”等任务。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为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了分析测试、方案研发、标准制定等服务。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 参加统计的58家资质认定获证实验室中, 有16家实验室参与了国家标准的制定, 占比28%。

对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来说, 应该做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 相互促进。社会服务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成了有源之水,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通道, 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社会服务要在国家的法律体系内, 受到社会和市场的监督, 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促进科研人员对社会关切的回应。只要处理好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关系, 社会服务不但不会削弱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地位, 更会提高高校在社会和国民心目中的地位。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发展迎来新机遇

近几年, 国家先后出台多个文件, 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事业。2011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将检验检测认证列入八个高技术服务业之一。2014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 将通过整合机构, 促使检验检测服务业做大做强, 提高核心竞争力, 激发市场活力。同年, 质检总局、法制办、中编办下发《关于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有关政策法规清理工作的通知》, 启动相关政策法规的立、改、废, 并即将修订《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制定《实验室管理条例》, 使得检验检测机构更加规范地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检测活动。2014年, 国家统计局将检验检测服务业列入国民经济统计序列, 检验检测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必将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实质和深远的影响。

高校若想在检验检测服务业改革和洗牌的时期赢得先机, 首先要客观看待自身的特点, 避免盲目自大。多年来, 高校一直以设备先进, 人员素质高著称, 但经过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开放与竞争, 这个局面在逐渐改变。论硬件, 一些地方测试中心或者国家质检中心的设备已经赶超高校。论人员, 社会检测机构操作人员均是经过系统培训取得了专业检测上岗资质, 往往专一做某几个产品或参数, 在操作的熟练度和规范性上胜于高校。论研发, 一些大型跨国检测机构的研发力量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使其占尽先机。论管理, 第三方检测机构多年参与市场竞争, 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远远高于高校。

那么高校是不是就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呢?曾艳处长认为, 和社会检测机构相比, 高校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首先, 高校不会纯粹为市场利益驱动, 在检验检测公正性和客观性方面更值得信赖。其次, 高校具有学科支撑优势,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 有强大的基础学科群, 学科交叉优势明显,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不仅仅能提供检验检测服务, 而且能够提供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产品研发与改造等上下游服务。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行业的大趋势下, 高校应该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趁势而上。曾艳处长认为,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1) 以分析测试中心为龙头, 建立高校科研数据质量保障体系, 为科研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撑。 (2) 整合校内检测资源, 建立校级 (或校院两级) 综合检测服务平台, 为交叉学科发展、经济建设提供综合的分析测试技术支撑。 (3) 成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高校分析测试技术联盟, 促进仪器分析同行的交流协作, 建立处理疑难、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联动机制, 提高高校协同解决国计民生重大、疑难问题的技术能力。 (4) 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 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师资、教材、培训方面的支持, 甚至可以尝试合作设立检验检测认证专业的学位课程等。 (5) 充分发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的作用, 积极促进全国的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学术研究、质量管理、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应该从保障机制方面对分析测试中心的发展给予支持, 2013年11月,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该《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对高校科技人员进行分类评价, 指出“对从事技术支撑和服务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的评价。提高技术支撑人员服务技能, 加强自主开发仪器设备”。各学校应该以《意见》为指导,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解决从事分析测试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总之,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 无论是从支撑大学发展, 还是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来看, 分析测试中心都大有可为。在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建设进入第三个十年之际, 衷心祝愿高校分析测试中心能够抓住机遇, 再铸辉煌。

上一篇:秋雨杂文随笔下一篇:oa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