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的对策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气污染的对策(共8篇)

大气污染的对策 篇1

正文:

一、大气污染现状

(1)近年来,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降低态势。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998年的2091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1948万吨,减排143万吨,减幅6.8%,其中生活污染源减少116万吨,高于工业污染源,减幅达23.3%;烟尘排放量,从1998年的1445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1070万吨,减排385万吨,减幅26.5%,其中工业污染源减少326万吨,高于生活污染源,减幅达27.7%;工业粉尘排放量从1998年的1321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991万吨,减排330万吨,减幅达25%.虽然近年来污染物排放有所减低,但污染仍然很严重。据专家分析,二氧化硫排放量水平仍高于环境承受能力的60%左右。

(2)环境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许多城市和地区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友好装趋势,但是城市空气污染仍较严重,污染类型以煤烟型污染为主,颗粒物仍是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其中人口在100万~200万的特大城市最重。酸雨分布面积变化不大。1995~2000年降水平均PH值≦5.6的城市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三年有所回升,总体变化不大。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初见成效。近年来,酸雨控制区降水平均PH值小于5.6的城市比例呈减少趋势。在全国的600多座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

(3)老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来。20多年来,中国对大气污染的控制是十分有限的,主要针对一些常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虽然通过努力这些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但是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污染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但遗憾的是政府部门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氮氧化物污染加重,有些城市已出现光化学烟雾现象。

二、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源头

我国的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有三种,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以及交通污染源。(1)生活污染源:城市居民、机关和服务性行业,由于烧饭、取暖、沐浴等生活上的需要,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煤烟、油烟、废气等造成大气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厌氧分解排出的二次污染物和垃圾焚烧过程产生的废气。

(2)工业污染源: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工厂迅速增加,而大气污染的来源也迅速增多,成了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以及工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如化工厂向大气排放的具有刺激性、腐蚀性、异味和恶臭的有机和无机气体;炼焦厂排放的酚、苯、烃类和化纤厂排放的氨、二硫化碳、甲醇、丙酮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类金属和非金属粉尘。由于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工艺过程、原料和产品等种类不同,对大气污染的程度也不同。如:由火力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及农药厂、造纸厂等各种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烟气,含有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及碳黑、卤素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3)交通污染源;: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交通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也是主要来源之一。飞机、汽车、船舶排出的尾气中含NO、NO2、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HC)、CO、铅氧化物、苯并(a)芘、多环芳烃等大气污染物。而且由于汽车汽缸结构不好,燃烧不完全,以及使用汽油抗爆剂四乙基铅[Pb(C2H5)4等,在燃烧排放的尾气中,还含有大量污染气体。

三、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

1、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1)科学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就是根据大气的自净规律定量定时的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保证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在大气环境容量的限度中,合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在控制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中,合理的利用大气容量是可行的。治理时,应先考虑这一可行性措施。

(2)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多年的实践证明,集中控制是防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最有效措施。在我国,我国以煤烟型的污染物为主,大气的污染物主要是烟尘和二氧化硫。因而,我们实行集中控制是一个很有效的举措。而对于局部污染物则采取因地制宜,采取分散防治措施。

2、废气治理和控制技术以及原则

废气治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按照废气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颗粒状污染物的治理及气态污染物的治理。

(1)利用各种除尘设备去除烟尘和各种工业粉尘。颗粒状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有:重力除尘技术、惯性力除尘技术、离心力除尘技术、湿式除尘技术、袋式除尘技术、电除尘法等等。

(2)采用气体吸收塔以及其他物理化学的方法处理气态的大气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有:吸收法、吸附法、催化净化法、燃烧净化法,冷凝净化法等等。

(3)基本原则:第一、城市建设和工厂选址,要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第二、改进燃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第三、植树造林,净化环境。第四、减少流动源的废气排放。第五、在城市逐步实行集中供热。第六、推广清洁化生产工艺。

3、废气的综合利用

废气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一定是不好的,废气中也会有一些有价值气体可以循环利用。废气中有一些具有利用价值的,应集中回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而且能够把资源有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废气可以这样利用,何乐而不为?

4、污染的法制宣传与管理

污染的法制管理十分重要,要向群众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如;每年进行一周的环境保护宣传,加强群众的环保意识,了解环保的法律知识。而且,对待各个企业工厂要坚持依法管理环境,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要进行教育和加以处罚,以致拘役判刑。不能放宽对环境保护的监察执法力度,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还该我们一个绿色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污染的法制管理十分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著,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 第2卷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43~47)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编,广播宣传手册——地球,我们的家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1(2~5)

3、刘天齐等主编 环境保护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71999重印(43~47)

4、张力军主编 环境保护知识读本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20(151~157)

5、魏振枢,杨永杰主编 环境保护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94~95)

6、张明顺编著 环境管理-2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0(159~163)

7、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曲格平.中国环境管理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社1989

9、彭国富,张玲芝.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控制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大气污染的对策 篇2

1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特点

(1) 总悬浮颗粒物 (TSP) 和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含量高。

据环境公报,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 总悬浮颗粒物 (TSP) 和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严重, 少数大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

(2) 含菌量大。

由于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小, 人口密集, 大气中的细菌含量高。

(3) 煤烟型污染占重要地位。

燃煤是形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

2 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的措施

(1) 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决策机制。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环境定发展。根据环境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承载力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 对市区人口密集、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 要尽快缓解环境资源压力, 严格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替代传统产业, 以推行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为重点, 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2) 搞好城市绿化。

搞好城市绿化是防治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生物措施。利用植物杀菌、滞尘、吸收有毒气体、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比例等特性, 减少城市大气污染, 提高城市大气质量。绿色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 可以起到吸收、吸附空气中的CO2等污染物, 放出O2, 降解、转化有毒气体, 减轻空气污染和防尘杀菌、降温增湿、调节气候、减弱噪声、防止沙尘等作用。绿色植物都有滞尘作用, 其滞尘量的大小与树种、林带、草皮面积、种植情况以及气象条件等有密切关系。①树木、绿地的吸尘量。树木滞尘的方式有停着、附着和黏着三种。森林是天然的吸尘器。且由于树木高大、树冠能减小风速, 也可降尘。绿地也能减尘, 有风时, 对减尘有特殊功能。②防尘树种的选择。树叶的总叶面积大、叶面粗糙多绒毛, 能分泌黏性油脂或汁浆的树种都是较好的防尘树种, 如核桃、毛白杨、板栗、侧柏、刺槐等。建议公路建设单位对公路两侧边坡、互通和中央隔离带等地方及时绿化, 并选择耐污染且净化效果好的植被, 同时加大商业区及生活区的绿化治理。要严格执行车辆的排放标准并限制运载车辆在住宅区运行, 加强生活区和商业区的规划建设, 加宽商业区的公路, 适当缓解交通对空气的污染。

(3) 完善环境监管, 加大执法力度。

任何企业, 为了利益最大化, 首先考虑的是利润, 其次才是社会责任。可以这么说, 监管措施和执法力度直接关系防治效果。这就要求:一是建章立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在线自动监测体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二是执法用重典, 走出“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怪圈, 使企业逐渐走上规范化经营和良性竞争之路;三是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形成社会联动、企业互动的强大合力;四是实行问责制, 强化行政官员和企业法人的责任意识。

(4) 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分散于千家万户的炉灶和市区密集的矮烟囱是大气烟尘的主要污染源, 尤其是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耗煤量的增加, 使烟尘含量大为增加。采取区域供暖、供热, 即在城市的郊区设立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 以代替分散的锅炉, 这是消除烟尘的有效措施:①可以提高锅炉设备的效率, 降低燃料的消耗;②可以利用“废热”, 提高热效利用率;③集中供热的大锅炉适于采用高效率的除尘器, 而大大减少粉尘的污染;④可以减少燃料的运输量。

(5) 治理尾气污染。

确立公交优先原则, 积极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车辆, 鼓励使用清洁燃料车辆, 逐步发展高效、节能、低排放、低噪声的新型交通工具。

(6)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 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力度, 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 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 提高资源利用率, 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和城市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继续实施植树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提高森林资源覆盖率, 增加碳汇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7) 减少污染物排放, 探索创新路子。

节能减排, 说到底就是把单位GDP能耗降下来, 把主要污染物排放减下来, 削减污染总量。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这就要求:一是总量控制限排。各地、各企业严格落实减排指标, 不得超过总量, 使空气质量不再恶化。二是提高脱硫率。二氧化硫是衡量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 脱硫率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排污总量。对燃煤大户通过前端抓优质低硫煤的使用, 中间抓烟气脱硫治理, 末端抓监测的手段, 提高脱硫率。三是清理“旧账”。通过关停未经脱硫的小锅炉,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多还“旧账”;四是倡导全社会为节能减排出力。通过调高一度空调、少排一些温室气体等身边小事, 为节能减排大工程做贡献。真正形成经济与环境相协调, 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8)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不调整经济结构, 不转变发展方式, 资源就可能支撑不住这样快的发展, 环境就可能容纳不下这么多的污染物, 经济发展也将难以为继。综合能耗偏高, 粗放型、传统型的发展模式是大气污染症结所在。只有在结构调整上有重大突破, 才能在减排上取得进展。这就要求:一是转变施政理念,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调整结构, 优先发展污染少、能耗低、产值高的绿色产业, 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和低产值的劣势产业;三是强化现代服务业, 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四是培育创新型企业,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9) 合理城市工业布局。

即使达到国家规定的废气排放标准的工业企业, 其气体排放物仍对大气有一定的污染。所以, 在旧城改建和新城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 包括主导风向和地理环境。在工业企业选址时, 从大气影响方面考虑, 应注意以下三点:①根据城市的主导风向, 厂址应选在下风向;②厂址应选在空气流畅, 利于废气扩散和稀释的地方;③与居住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的大小,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防护级别标准执行。

参考文献

大气污染的对策 篇3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对策;产业;发展

火电厂在我国电能供应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大了用电量需求,火电建设项目快速发展,其在增强电能供应能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大气的污染,新时期的火电厂发展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提高自身的节能环保能力,促进火电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目前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气污染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气以及交通污染,火电厂排放的烟气污染占工业废气总量的很大比重。由于火电厂锅炉烟气排放量最大,并且火电厂是目前我国供应电能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各领域用电量的持续增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火电项目建设呈现上升趋势,将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排放源。火电厂发电所需的燃料都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将这些原材料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装置转化成为电能,这些原材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烟气,不经处理或经不合理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将会对大气产生严重污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人身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威胁。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工业废气排放量超过了520000亿m3,其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超过了1880万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工业废气的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业硫化物、硝化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措施进行脱硫脱硝,是未来火电厂以及各当地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重点内容。

2火电厂治理大气污染的技术分析

目前火电厂治理大气污染的技术主要有脱硫脱硝技术和除尘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脱硫脱硝技术进行了改进,形成了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干式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和湿式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两种类型。

2.1 干式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干式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包括高能辐射脱除法和NOXSO工艺。第一,高能辐射脱除法,高能辐射脱除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分为脉冲电晕和电子束照射法两种方式,其中电子束照射法是利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量离子体来氧化处理离子体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以及硫化物等烟气污染物,当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等污染气体被高能离子氧化处理后与水蒸气产生反应,从而最终产生硝酸和硫酸,之后注入氨与其进行反应,得到硝酸铵和硫酸铵等副产品,净化后的烟气排入大气中,达到降低大气污染的目的;脉冲电晕法是经过高压电脉冲作用释放高能活化粒子,使其与氮氧化物及硫化物等污染物质进行反应,实现脱硫脱硝;第二,NOXSO工艺,NOXSO工艺是一种可再生的干式处理方法,能够高度净化高硫煤以及燃煤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从而产生一种市场畅销的商业级别的煤,主要应用在75MW以上的工业锅炉和火电站中。

2.2 湿式联合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湿式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分为氯酸氧化法和湿式络合吸收法两种方法。氯酸氧化法主要是利用反应剂中含有的强氧化剂吸收氮氧化物和硫化物,此法采用碱式吸收塔和氧化吸收塔的两端工艺实现脱除氮氧化物和硫化物,另外还能够利用同一设备同时脱除硫硝;湿式络合吸收法是指将一些例如亚铁螯合物等金属螯合物注入湿法脱硫液中,通过这些络合吸收剂与NO的反应形成具有吸收氮氧化物功能的亚硝酰络合物。

2.3 除尘技术 目前除尘技术主要有电除尘、袋式除尘以及电袋复合除尘等方式,近年来通过对除尘技术的不断研发,例如低温电除尘、湿式静电除尘、烟气调质、高效凝井等多种除尘技术和设备逐渐应用在火电厂的除尘问题上。在脱硫系统前一级除尘装备的基础上,通过在湿法烟气脱硫塔后采用新型湿式静电除尘技术,形成脱硫塔前除尘、塔内除尘以及塔后除尘的多级烟尘控制系统,从而保障烟尘的排放浓度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限值。

3 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大气污染治理对策

3.1 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应形成能量交换和循环利用体系,建立二次资源循环再利用的大气循环经济机制,以高效率、节能环保型的锅炉代替分散的低矮烟囱群,减少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实施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其次,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材料的利用,改用新能源以及清洁能源,将资源消耗降到最低,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方向转变。最后,加快脱硫、脱硝、除尘工程的改造建设,对例如钢铁、石油化工等企业要加快脱硫设备的安装,除循环流化床锅炉外的燃煤机组都要安全脱硝设备。同时也要加强工业企业的煤场、灰场以及其他的产生粉尘或扬尘的散流体原料的存储管理,按照规范要求建设防风防尘墙、防风抑尘网并设置喷淋、覆盖以及围挡设施,有效防治粉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3.2 国家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加大对排放重污染物的企业的整治力度和惩罚力度;其次,完善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最后,对存在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地区,要改革政府的考核方式,强化政府约束和激励政策。另外还要突破属地治理政策局限,促进各区域间的合作,监理协同机制,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

4 结束语

总之,现如今的大气污染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大气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国家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大气污染的治理,颁布了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火电厂也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节能环保生产,提高脱硫脱硝技术水平,同时企业和国家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治理大气污染,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娟.英国政府大气污染治理的历程、经验和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15.

[2]薛俭.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省际联防联控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3.

[3]任孟君.我国区域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4.

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 篇4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污染的概念、生物的概念,然后简单阐述了受污染的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受污染的环境的反馈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生物转化或降解的方法,将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等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去除或消除,从而使污染生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体系。生物修复包含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水生生物修复等种类,其中以微生物修复最为常见。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对受污染土壤的修复、微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微生物对地下水的修复、微生物对受石油污染的海域的修复,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植物对有机物的修复。

关键词:环境污染;生物;重金属;有机物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主要涉及两个对象和一种关系,这两个对象是被污染的环境和生物,一种关系是指生物与被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一下环境污染和生物的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被经污染的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被污染的环境对生物具有毒害效应,另一方面生物对被污染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并对其具有反作用。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就是是利用生物与受污染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并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和修复。环境污染对生物和效应

2.1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并持续一定的时间,且具易变性。[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相对移动的过程。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性可使得局部污染引起区域性污染,甚至导致全球性污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有三种基本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及及生物性迁移。机械迁移包括大气对污染物的机械迁移作用、水对污染物的迁移作用和重力的机械迁移迁移作用。污染物在环境中单纯的机械迁移情况并不很多,大多数情况下污染物会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发生迁移。在大量实验表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经历了吸附—解吸过程,同时可能伴随状态的变化。物理化学—迁移是污染物在污染物在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种迁移形势,其结果决定了污染物在环境存在形态、富集状态以及对污染物的有害程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吸附—解吸过程、结晶化固定过程、溶解—沉淀过程、配位—解离过程、氧化—还原过程、有机物的分解及光化学反应等。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发生的迁移称为生物性迁移。生物性迁移是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复杂且最具有意义的迁移形式。生物性迁移包括生物浓缩、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三种形式。[2]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其它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一次污染物通过转化形成二次污染物。污染物有转化在环境中普遍存在。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取决于污染物自身的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转化为不同的产物,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同。根据转化形式可将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转化分

为三种: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污染物的物理转化是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过程发生的转化。污染物的物理转化主要结果是其存在物理形态发生变化或其微观结构发生变化。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发生的转化,常见的化学反应转化有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配位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等。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化学转化与污染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及环境条件有关,不同的介质条件下同一污染物可能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从而转化为不同的产物。污染物通过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发生的转化称为生物转化。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污染物生物转化有时可得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物质或易降解的物质。同时也有一些污染物通过生物转化产生毒性更大的污染物。[3]

环境中的污染物与生物接触后可通过黏附吸收进入生物体,然后在生物体内进行分布,经过一定的过程后生物体内排泄出来离开生物体。这个过程包括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生物转运是生物通过膜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分布和排泄从而使污染物在生物内发生位移过程。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转运转化直接关系到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大小。[4]

生物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以满足其自身生长发育的同时,还会主动和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许多生长发育所非必须的物质。有些物质在生物体内易于降解,在生物体内存在的时间不长,生物在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同时,其分解过程也在不断地进行,因而不易积累;而有些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被降解,可在生物体内以原来的形态或其它形态长时间存在。生物在吸收这类物质后在体内的分解过程却十分缓慢,生物吸收的数量远远大于分解的数量,结果导致这类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生物积累的物质,可以是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毒性作用的物质,也可以是生物的生长发育不需要的物质,还可能是对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或元素。

2.2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作用

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是一种逆境胁迫因子,它们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以及生态系统等各个组织层次上对生物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生物的耐性或抗性。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的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果。生物处于污染胁迫条件下,一方面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解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这两方面的综合结果形成抗性。其中生物的解毒是抗性的基础,解毒能力强的生物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抗性,但解毒不是抗性的全部,抗性强的生物不一定解毒能力就强。

通常,生物的抗性机制涉及到形态、解剖、细胞和分子几个层次。生物获得抗性的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拒绝吸收,结合钝化,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改变代谢途径等过程。有的抗性生物通过以上五种途径中的一种产生抗性,有的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性途径。有些抗性机制具有很高的种属专一性,而另一些机制是不同种属植物,甚至动物和微生物都具有。抗性是生物在逆境中得以生存和延续的保证,也是污染环境中生物多样性得以保存的基础。而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的价值观来评判,生物对环境的抗性有利也有弊。

净化生物是指能够把环境中的污染物吸入体内,并且能够在体内富集、降解,从而减少环境中污染物含量的生物。自然界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净化环境的能力,但净化能力的强弱差别很大。净化生物必须有一定的抗性,能够在污染环境中正常生长。[5]生物对环境污染的修复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生物转化或降解的方法,将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等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去除或消除,从而使污染生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体系。生物修复包含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水生生物修复等种类,其中以微生物修复最为常见。在实际生物修复过程中,多数需要两种或更多种类生物和协同作用。生物修复主要用于被有机化合物、重金属与类金属、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土壤、水体、海洋、以及大气层等污染的治理,固体废物和处理与处置等。

3.1 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就是利用微生物将存在于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降解过程可以由改变土壤的理化条件(包括pH值、温度、湿度、通气条件及添加营养物)来完成,也可接种特种驯化与构建的工程微生物提高降解速度。[6]

富营养化水体的微生物修复是在其中投加混合微生物制剂。国际上目前使用的制剂有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EM,美国Probiotic Solutions公司研制的Bio-energizer和美国Alken-Murry公司开发的Clear-flo等。EM制剂由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类群中多属、多种微生物组成。

常用的地下水微生物修复是通过注射井向含水层内通入氧气及营养物质,依靠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质,该技术的关键环节是提供足够的氧气,因为地下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很低,自然复氧速度极慢。氧的注入方式有空气注入、纯氧注入、臭氧气引入、胶态微气泡引入等。

海上石油开发与石油运输,使得海上溢油事故时有发生。微生物降解是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大量的研究表明,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棒杆菌属、弧菌属、微球菌属、放线菌属等是主要的降解者,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微生物修复是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手段。

3.1 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

植物提取也称植物吸收(积累、萃取)。即利用富集污染物能力较强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和转运过程,将土壤、水体中的重金属等转移到地上部,通过收获地上部分把污染物从中移除,并集中处理达到消除环境污染目的技术。[7]

植物降解有机物质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将有机物吸收到植物体内,再将其降解;二是通过根分泌物中的一些物质直接或间接的在根部将其降解。

参考文献

[1]乔玉辉.污染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5.

[2]王焕校,吴玉树.污染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65.

[3]李红顺,何洋,李红娜.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与对策[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782~785.

[4]易诚.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对策[J].北京:畜牧兽医杂志,2007,26(5):52~53.

[5]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污染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39.

[6]邵亮.农业的生态环境污染与对策研究[J].北京:环境与安全,2012,(5):215~217.

大气污染的对策 篇5

如何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我区的机遇与对策

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内蒙古及京津冀周边地区都遭受着各类环境污染的侵袭,空气、水源、土壤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导致的灰霾(雾霾)就是最典型的“心肺之患”。以城市群为特征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京津冀地区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频发。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需要从节能减排降碳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需要借助强制性、约束性、限制性的系统的政策工具。本次北京APEC会议的保障措施再次表明,减排是个硬道理,但“如何减”?“在哪减”?“谁来减”?“谁买单?”等关键问题亟待回答。为此,内蒙古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找到应对之策。曹殿云主任和潘家华院长在调研报告和研究报告中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务实的或前瞻性的对策。

民盟内蒙古区委组织部分委员参与了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的专题调研,内蒙古政协副主席董恒宇牵头承担的2014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子课题“内蒙古及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研究”完成初稿。根据深入研讨和思考,从中长期战略发展的视角,针对优

— 1 — 化区域能源布局,构建“上风上水”清洁带,以及横向补偿政策、构建环境市场、发展环保产业等提出初步建议。

一、努力提升我区电力外送能力,优化区域能源布局

能源革命是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基础,全球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类应告别黑色、高碳,转向绿色、低碳。电能作为较理想的清洁能源,打造以传输电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传输通道,全面推动内蒙古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可确保华北、华东等地区的需求,也是减少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有效途径。内蒙古作为大型能源基地距离华北、华中、华东等负荷中心地区600-1500公里,是特高压输电的经济合理距离。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能源结构平衡成为我区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要举措。

我们欣喜地看到,2014年11月4日,锡盟至山东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开工建设,这是我区电力外送的首条特高压工程,也是国家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输电通道“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之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总体规划,到2020年,内蒙古境内将建成12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届时,我区电力外送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年外送电量8300亿千瓦时,增加当地煤炭就地转化3.8亿吨。

— 2 — 国家近日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主要任务中,强调“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施北电南送工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规划建设酒泉、内蒙古西部、内蒙古东部等9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

在此背景下,我区要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大力促进风、火、光打捆外送及智能电网等相关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内蒙古能源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为推动我国“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工程,同时化解内蒙古的“窝电”困局,建议国家加快批复和实施有关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建设项目,确保2017年锡盟—山东、蒙西—天津两个通道先行投产送电,继而实现上海庙—山东、锡盟—江苏两个通道投产,并将蒙西—湖北等特高压线路列入国家跨区域输电通道规划并加快推进。同时,将内蒙古特高压电网建设纳入“十三五”能源、电力、电网专项建设,加快推进特高压输电线路项目和能源基地电源项目同步建设、协调发展。

二、明确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构建“上风上水”清洁带 我区草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地处干旱和半干旱草原的最大功能不应仅仅是生产畜产品,它的最主要功能应是生态屏障和文化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兼顾牧区生态、牧业经济、牧民生计的协同发展。

— 3 — 如果过度追求草原的经济价值,可能就会挫伤草原的文化生产力和生态保护屏障的能力。长期来看,“禁牧不如减低放牧强度”,因为”轻牧的草原,适度的采食和积累粪便,比完全围封更有利于草场恢复”。鉴于此,建议在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基础上,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草场不断恢复前提下的草畜平衡制度,加强对合理载畜量的有效监督。鼓励发展相对集约化的生态草业,生态补偿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生态效益,同时多向离牧牧民倾斜。

再说森林,就像大兴安岭,其最大价值和主要功能不是出产木材,而是提供优质水源、生态屏障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内蒙古80%的水都源自大兴安岭,如果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破坏了,那么内蒙古的水源也就枯竭了、屏障也就不付存在、宝贵的物种多样性也荡然无存。建议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国家生态建设投入要建立按照森林蓄积量增长(不仅要考虑森林覆盖率)为目标的激励投入机制,调动林区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性。鉴于林区企业对生态类和社会公益类项目的资金配套困难,建议对这两类项目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全额投资或给予政策补贴。

据初步测算,内蒙古森林和草原碳汇潜力巨大,其中森林年固碳量为3600.9万吨/年,二氧化碳吸收量为13203.2万吨/年(周梅)。内蒙古草地储碳量(含植被和土壤)3.7亿吨(赵吉),草地年固碳量为458.6万吨/年,二氧化碳吸收量为1681.7万吨/年。这些碳汇资源一旦实现市场交易,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其内在价值应远高于碳减排交易价格。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森林和草原的功能定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 — 4 — 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和京津冀上游清洁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建议我区加快推动碳汇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启动内蒙古碳汇交易试点,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变。

三、编制横向生态补偿办法,争取国家区域补偿政策

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包括: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建立横向补偿制度(由生态产品受益地区对生态产品生产地区的补偿),这将有利于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有利于开展全过程的污染物防治。

国家《生态补偿条例》框架已经初步确定,新的《环境保护法》已经将生态补偿制度列入第三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应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环保部在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设定上分区施策,在总量消减任务方面充分体现区域差别化的管理要求,实行环境总量区域间补偿制度和节能减排指标转移支付制度,推动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内蒙古具有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双重定位,在京津冀地区治霾提速的背景下,地处“上风上水”的内蒙古地区,拥有解决大气跨界污染和建设清洁带的双重责任,已经迎来更大范围参与其中的机遇。

建议我区应考虑编制大气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草案,某地出现大气污染超标排放,将被扣除生态补偿金,用于补偿大气污染排放较低的地方,— 5 — 及用于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应着手研究在满足国家能源供应需求条件下,积极争取对清洁能源输出地的生态与环境补偿政策。

四、挖掘未来政策机遇,推进环境一体化交易体系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我国正在制定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清洁发展机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探索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现实矛盾。2013年为碳交易元年,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市场在我国正在兴起。由于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交易市场,碳市场罕有实质性交易。目前,国家碳排放交易制度已经启动,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列入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任务之中,预计2017年建成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污染物排放按量计征的环境税以及碳税也有望陆续出台。中国和美国是全球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占全球总排放的42%。2014年11月12日中美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我国首次承诺中国新目标,即到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表明我国在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的决心和责任。

由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下,两者基本上同根同源。例如:北京的PM2.5成份中,2/3来自煤炭和石油的使用;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以化石能源为源的占到3/4以上。

内蒙古已被确定为全国11个省(区、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 — 6 — 易试点之一,但未列入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北京等7个省市推进碳排放权备案交易试点。

建议我区应尽快推进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偿分配和交易制度,碳汇项目实现国内自愿减排交易,研究开展清洁能源配额交易。国家应启动组建一体化的环境综合交易所,统一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和污染物排污量交易,拓展实现碳汇交易和节能交易。内蒙古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区、森林和草原碳汇大区,为迎接绿色低碳市场的到来,积极谋划京津冀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进而推进环境一体化交易体系建设。积极努力争取将未来的环境综合交易所能够备案落户内蒙古,一旦成为现实,我区将华丽转身,极大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全面腾飞,有利于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五、利用节能环保产业新模式,激活污染治理市场

我区已编制了“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推动节能减排降碳,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雾霾困局引发政策持续加码,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着重体现了行业技术政策方向,对于产业来说,也将会带来一些可关注的机会。

首先,我区应继续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加强重点及薄弱环节设施建设,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其次,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

— 7 — 运营机制,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进一步激活污染治理市场。在城镇垃圾及污水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等重点环节,推进环保BOT(建设-经营-转让)或TOT(移交-经营-移交)治理的创新模式,采取环境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方式,发展和壮大环保综合服务体系,促进环保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拓展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发展空间。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倾斜增加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性技术,促进环保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产品品牌。

综上,我区应积极把握这一难得的战略转型与发展机遇,为迎接绿色低碳时代的全面到来做好准备,更好发挥内蒙古在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中的重要作用,为让北京的APEC蓝能够实现常态化加倍努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8 — 附:

我区大气污染防控形势初探

民盟区委大气污染专题调研组

面对我国大气污染形势日趋严峻的现状,特别是以城市群为特征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京津冀地区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频发。这一切不仅损害民众身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霾”在气象上是指能见度变差的一种天气现象,当大气湿度不是太大的情况下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可称为灰霾。PM2.5可以引发呼吸道阻塞或炎症,致病微生物、化学污染物等协同进入体内致癌。有证据表明:全球每年约210万人死于大气中PM2.5等悬浮颗粒物浓度上升对人体肺部造成的损害。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 年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中规定:PM2.5的年均浓度和日均浓度的限值分别为10μg/m3和25μg/m3。针对于此,我国将于2016 年起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PM2.5的年均浓度和日均浓度的一级限值为15μg/m3和35μg/m3,二级限值为35μg/m3和75μg/m3。但鉴于我国在一定程度还是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且对PM2.5的认识与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国情对其限值相较于国际标准来说要明显宽松,实现WHO指导值还任重而道远。

一、我区大气污染防控的基本背景

京津冀及周边六省区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分析灰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内因是污染的排放,外因是合适的气象条件,而能源使用的排放是其主因。根据北京市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全年PM2.5来源自区域(跨界)传输贡献占1/4强大约3/4由本地产生,六大贡献源依次为二次无机气溶胶、工业污染、燃煤、土壤尘、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另据研究,尽管污染的排放是以PM2.5为特征,但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以及土壤和水体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等污染和广大农村的土壤、水源严重污染的叠加效应,是严重灰霾形成的特殊机理。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大区、战略性能源基地,属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体,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对外输出资源和能源,在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内蒙古过程中必须着力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环境保护对维护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实质性意义。

为应对我国频发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和灰霾事件,2013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提出了:“到2017 — 10 — 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水电、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逐步提高接受外部输电比例”。为实现这个目标,目前以“输煤为主,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亟待进行调整和转变。该“计划”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区域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国家将内蒙古列入京津冀周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按照国务院要求,环保部等六部委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明确了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对我区的约束性要求是:到2017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这就意味着我区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不仅要做好自身的节能减排工作,也承担这为改善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周边区域空气质量多做贡献的责任。

目前,我国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态势基本得到遏制,我区城市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总体向好,但按照新标准,全国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城市进入新型复合大气污染阶段,灰霾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1—7月,我区实行新标准的呼和浩特、包头、赤峰和鄂尔多斯4个城市空气质量综合评价不达标,超标指标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120μg/m3,超出国家年均值二级标准0.71

— 11 — 倍;细颗粒物平均浓度45μg/m3,超出国家年均值二级标准0.29倍,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仅为66.0%。其余8个盟市按旧空气质量标准评价,综合评价为二级良好。与上年同期相比,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评价级别无变化,平均优良天数减少8.1天,优良天数比例下降3.7个百分点,均有所改善。

二、问题与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继续加大。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单位面积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这三大区域占国土面积的8%,但却消耗了全国煤炭的43%,其中以京津冀为最。我们要科学认识京津冀区域最基本的自然环境条件,该区域是用2.3%的国土养了7.95%的人,占了全国GDP的11.1%,区域承载能力整体超载,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调整产业经济结构,需要借助强制性、约束性、限制性的政策工具。

近年来,内蒙古能源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发电装机达到8446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849万千瓦。向华北有6条500千伏输电通道,向东北有5条500千伏输电通道,总外送能力达2600万千瓦。但由于没有远距离大能力外送电通道,我区建设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受到严重制约,也不利于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对能源结构调整的要求。按照国家能源局下发的《2020年全国跨省送电电力流方案》,到2020年,内蒙古电力外送将达5372万千 — 12 — 瓦,在现有外送2482万千瓦的基础上新增2890万千瓦。国家近日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主要任务中,包括:“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进煤电大基地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等9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施北电南送工程。推行区域差别化能源政策。在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根据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节水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前提下,合理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增强跨区调出能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规划建设酒泉、内蒙古西部、内蒙古东部等9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

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可有力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再平衡。在内蒙古建设特高压外送基地有着优越条件。首先是煤炭、风能、光能蕴藏量丰富。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三大煤电基地开展前期工作的电源规模达1亿千瓦以上。在国家规划的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中,蒙西、蒙东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装机容量近3000万千瓦,2020年全区风电装机可达58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1200亿千瓦时以上,每年可节约标煤4000万吨,节水1亿吨,减排二氧化硫80万吨、二氧化碳1亿吨;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将达600万千瓦。通过特高压外送通道实现风电、火电打捆外送,能够有力促进我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绿色能源在更大范围消纳。其次是加快内蒙古远距离、大容量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是落实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关键举措。内蒙古作为大型能源基地距离华北、华中、华东等负荷中心地区600—1500

— 13 — 公里,是特高压输电的经济合理距离。经测算,内蒙古电力输送到这些地区的落地电价仍低于当地火电上网电价,风电上网电价也是全国最低的。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和大沙漠,特别是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包括对有机物质生产、营养元素循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气体调节等5种生态系统服务。2002年的研究就表明,内蒙古各主要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服务价值就达到当年自治区GDP的3.7倍。其中仅固定CO2的价值为2127.3亿元,释放O2的价值为1876.0亿元,这一估算中只包含了上述5种生态系统服务,其它还有对环境污染的净化作用、文化旅游娱乐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等诸多服务未参与计算。从这一不完全的估计中可以发现,内蒙古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中蕴含着巨大的环境资源价值和生态经济效益,对保障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我们应深刻认识内蒙古森林和草原的功能定位,如何体现其生态价值,需要有力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

根据2013年04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生态补偿条例》框架已经初步确定,进入法律起草阶段。生态补偿条例是国家强制性要求对生态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而必须补偿、维护生态平衡的法规。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细化流域、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等各领域的实施细则,是一部生态环境补偿领域的专门性法规。

解决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篇6

解决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环境的污染与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城市想取得好的没有污染的环境就必须在整治工业污染源和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其次就是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和监督,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的力度,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城市环境不受污染.

作 者:苗青 许一卉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辽宁,阜新,123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10“”(14)分类号:X5关键词:环境管理 环境监督 城市规划 综合防治

大气污染的对策 篇7

关键词:剖析,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1 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株洲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二级标准评价, 株洲市区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好转, 与2009相比, 市区2012年SO2、NO2、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6.2%、5.6%、20%。2013年,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变更, 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二级标准评价, 大气主要污染物为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年均值优于国家标准, PM10、PM2.5年均值超过国家标准, 与上年相比, SO2、NO2、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有小幅上升, 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2 问题剖析

2.1 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大

株洲市是一个工业城市, 聚集了大批有色冶炼、基础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013年统计, 全市以工业为主的烟尘、SO2、NOx排放量分别达1.00万吨、4.43万吨、3.65万吨, 污染物总量排放基本接近环境承载能力。

2.2 能源结构型污染严重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使用量较大, 2013年全市用煤量361.78万吨。这类污染源点多、面广、低空排放, 且配套的除尘、脱硫、脱销设施不健全, 达标排放存在问题, 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

2.3 城市型污染加剧

主要是只指建筑施工场地、堆场扬尘和机动车尾气。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 房地产开发、道路拓展、广场建设等城市建设遍地开花, 形成扬尘面源污染。机动车数量也是逐年加快增长, 私家车年增长率超15%, 成为快速增长的污染源。

2.4 城市布局不合理

株洲市城市布局不合理, 火车站、中心广场等地附近人口非常密集, 交通系统不够优化, 人为活动频繁, 产生了大量的餐饮油烟和机动车尾气, 空气污染严重。石峰区集中了大量的工业企业, 且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 当冬季来临时, 风从北方吹向市区, 严重恶化市区空气质量。

3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1 分类集中进园, 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发展规划, 分设不同产业类型的工业园区, 原则上工业园区以外不新建工业企业。已有的企业限期搬迁入园, 拟建的企业根据产业特性进入不同园区, 集中使用工业园区的供水、供气、供电设施, 减少污染源数量。同时, 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等产业建设, 从源头控制污染源产生。

3.2 推广清洁能源, 改善能源结构

从各种能源的使用情况分析, 燃煤型污染一直是城市最大的气型污染源, 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而使用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甲基醇、电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 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大气污染物产生, 是控制大气污染, 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 需要积极改善能源结构, 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具体的做法为: (1) 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规定燃料使用范围和种类, 重点控制煤炭使用; (2) 限制藕煤等小煤炉使用, 重点是限制城市餐饮服务业使用煤炭; (3) 加大清洁能源在工业企业的使用范围; (4) 城区及周边地区20蒸吨以下锅炉限期改为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设备; (5) 建立清洁能源保障机制, 做好天然气的引入。

3.3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落实达标控制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 工业治理是重中之重。首先是要用好已有的环保设施, 保证正常运行;其次是要升级改造治理装置, 实现废气达标达总量排放。近期应重点落实电力、供热、水泥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大的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升级改造, 达到国家规定的特别限值要求和新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满足达标达总量控制要求;第三是推进清洁生产, 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 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

3.4 加强城市管理, 严格控制扬尘污染

城市扬尘虽然不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但是道路扬尘, 建设施工场地、物料堆场扬尘形成的面源低空污染制约着空气质量的改善,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控制点。控制措施有三点: (1) 对城区裸露地面进行绿化覆盖或混凝土硬化, 减少地面扬尘污染; (2) 改革城市环卫作业模式, 按照“管养分离、中心下移、市场运作”的思路, 建立城市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将市区主次干道、小街小巷、居民小区的清扫保洁任务, 全部承包给专业公司, 夜间清洗、冲洗, 白天清扫保洁, 确保道路整洁; (3) 城区建筑施工场地推行商品混凝土, 建筑工地实行全封闭围挡、全封闭运输、建筑施工场地配套洗车设施, 建筑垃圾、余土全封闭运输等防治扬尘措施。

3.5 加强环境监管, 提高自动化水平

新《环保法》已颁布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要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 建立多元化管理模式, 如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信贷、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管理等管理模式约束企业环境行为, 提高环境守法公信力;严格超标、超总量排放废气污染物的企业管理, 落实限期、停产治理, 对预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依法报请政府取缔关闭;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鼓励个人、社会团体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等。同时, 还要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实施在线监控, 24小时监控污染物排放情况, 做到现场监管不留空隙和盲点, 提高监管水平。

3.6 做好宣传, 完善社会监督

农村水污染的治理对策 篇8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原因;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54

近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染污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大问题。农村水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也给农村地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为此,加大农村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极为重要。

1 农村水污染的成因

1.1 化肥、农药等农资所造成的污染

一个时期来,种植业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大幅度减少,而化学肥料用量快速增长,且普遍存在施用不科学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施用,但仍然没有从整体上缓解化肥使用量的增长。同时,为了节省劳动力、提高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也不断上升,且农药废弃物处理不当。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这些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加之耕作质量差、药肥利用率低,导致大量化学成分因渗透、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此外,农用地膜因膜下滴灌、干旱地区覆膜种植技术的推广等因素,用量也不断上升,加之回收利用困难,导致大量残余化学品及分解产物进入水体,严重影响了水质。

1.2 农村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污水始终处于粗放型排放的状态。因为农村生活污水分布分散,排放随机性强,且单个农户所产生的污水量较小,不宜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往往随便在院落、沟渠、河道倾倒,而生活污水中含有较高的氮磷物质和大量细菌、寄生虫卵,对农村水资源造成一定污染。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部分农村呈集中居住的趋势,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加大,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必将加大对水资源的污染。

1.3 企业染污物造成的污染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也加强了对工商资本发展农村产业的支持。农村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由于监管不当等原因,企业污染物排放却成为农村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源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和农田质量的下降。

1.4 畜牧养殖对水资源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禽奶的消费需求也快速增加,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使畜禽养殖向规模化发展。但是,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和废水排放问题越来越严重。养殖场往往把未经任何处理的粪便直接排放,严重污染当地的河流和水库。而养殖产生的废水更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体中有机物污染严重,细菌总量超标,从而造成养殖场附近的空气、水质恶化。

1.5 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农村居民对水资源污染的认识程度低,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和废水等对水体的污染认识不清。传统的生活习惯也导致了对上述污染源的随意处理性。此外,农村居民对水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了解不够,环保意识淡薄,也是加重农村水污染的因素之一。

2 农村水污染的治理对策

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水污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环保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农村水污染的严峻形势,建立农村水污染治理体系,并把治理效果纳入到考核体系。同时,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环保机构,确保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技术到位、宣传到位,为农村水污染建立坚实的组织和人员保障。由省、市、县等财政部门设立农村水污染治理资金,优化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界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

二是加强企业污染源治理。科学安排企业布局,避免在河流、饮用水源等附近建设污染企业。要加大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严格环境保护评价制度,对造成严重污染、治理不善的企业予以关停处理。严格企业落户审批,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

三是加强畜牧养殖业原规范化管理。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建立三级排污池等治污技术;鼓励养殖场建立沼气生产设施,使粪便、污水等化害为宝,提高畜禽养殖的良性循环;大力开展有机肥加工,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集粪便收集、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有机肥生产体系,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四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甲铵磷、甲基1605等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农民多使用生物有机肥、有机肥等,减少化学残留物进入水体;及时有效处理农资废弃物,如农药瓶、化肥袋、残存地膜等。

五是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农村的高效、生态化生产。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水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综合治理,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快速、绿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璐.浅析农村河流污染及其控制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7).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100字:假如我有一对翅膀下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万年牢》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