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 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实践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毛概 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实践(精选7篇)

毛概 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实践 篇1

建筑学10(1)班:卢凯杰(J10210222、***)、楼淇科(J10210221、***)、章俊(J10230108、***)、洪扬(J10210215、***); 建筑学10(2)班:周扬(J10210134、***)

指导老师:毕昌萍

摘 要:近几年,由于高校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机会减少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大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现状 自我认知 就业准备 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近几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和高校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同时高等院校的连年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问题。随着1999年首批扩招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大学生面前,需求少了,毕业生多了。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扩招后毕业生的增加愈演愈烈。高等学校育人方面自身的不足。大学生天之骄子、人上人的心理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根深蒂固。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问题或认识不深,或准备不足或指导不力,以至于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曾出现过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缺少对应聘过程的准备工作而在竞争中败比的案例。

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囤积,这不但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更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客观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大学生存在一些主观因素也对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大学生的择业观、对就业地点、月薪的要求、就业计划的制定、对就业形势和途径的了解、就业工作的前期准备力度、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客观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总体来说比较严峻。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另一方面,大学扩招政策正在逐步推行,据我所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这个数字在2006年为413万人,2005年只有338万人,2004年280万人,平均每年增幅20%左右,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 业难的现状。“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2010年中国高校录取率达到93.7%。于是,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劳动力市场严重饱和。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矛盾突出,期望薪酬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目前,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小组同学在就业难问题的探究上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一)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影响

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 2006 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二)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

区域发展差距引起的就业不平均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 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 “漂” 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调查方式及结果分析

本次社会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我们自己制作了一份问卷,针对不同年级,调查了每个年级对于就业问题的认知和看法,主要围绕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式的认知和准备、薪金和选择就业岗位的方式等方面展开了调查。本次的调查问卷主要在建筑工程学院各个年级不同专业选择性的发放了调查问卷,使得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小组共发放了100张调查问卷,成功回收了92张,无效的2张,问卷回收率为92%,合格率为97.8%。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我们设置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来了解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通过数据处理发现,不同年级对就业现状的看法存在不同:年级越高,对就业形势的表现出越不乐观的态度,大三以上的学生多数认为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大一大二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对就业现状没有很理性的认识,也没有从其他渠道获得就业方面的知识,高年级的同学相对关心就业形势。

这样的结果理论上来说属于正常,但“未雨绸缪”的思想应该深入每个大学生的大脑,如果等到需要就业时才有这种获取就业信息的意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荒废了好几年的大好时光。临时盲目的择业也很难有称心如意的结果。所以,我们小组认识,大学前几年如果能够对于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关注,认知和了解,那么对于毕业就业时候的恐惧和无所适从就会少很多,并且在对就业形势有很好的认识基础上就会把握好大学的光阴,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情况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对未来的职业有过憧憬,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曾经制定过就业计划,或详细或简略。由于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不同,他们所产生的就业紧迫感也不同。从问卷中第一和第七题的选择情况来看,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都做过详细的就业计划,大二的学生有简略的计划,大一新生基本未计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调查还显示,有不少学生选择了毕业后出国深造而非立即就业。近年来,留学热潮日益高涨,有的的确是为了“深造”,有的则是逃避就业。一些懵懂的学生或盲目跟风或被家长“赶鸭子上架”,“不明不白”地出了国,耗费了极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可能影响到学业进步和个人长远发展。

(三)大学生的择业观及其改变

问卷中我们特别设置了三、四、五、六、九这几个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做了较全面的调查,将结果数据做成了饼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较为正确。如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初期月薪定位在1000-4000左右,这从现在的物价角度来说,是比较合理的定位;多数人也愿意尝试艰苦的工作岗位,说明现在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但与此同时,我们依旧不难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悄然改变。从大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情况来看,现代大学生更注重经济价值而非社会价值。因为,经济发达城市因为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原本更看重眼前的经济收入的求职大学生现在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各方面对于“就业难”问题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各方面对于大学生就业应该做出积极的调试,人学毕业斗是我国的稀缺资源,无论是暂时没有就业,还是被逼无奈的学非所用,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一种珍贵资源的浪费,只有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不断创造社会财富。(一)政府角度

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从政府来讲,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政府要通过 宏观调控这只“手”,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出台更加 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1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

3、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才智。

4、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5、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二)高校角度

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 的转化。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 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 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同时,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高等学校要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三)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角度

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引导社会、高校、家 长、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通过持续地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视和关心,宣传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大学 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高等学校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坚持正面宣传,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避免炒作和渲染,努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四、实践总结

统计结果表明,高年级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客观的了解,但35%以上的大学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走向社会。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因此,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都应认真对待。

首先,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在进行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时,加大对低年级学生就业状况的宣传。

大学生自身应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增强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大学生就业行事虽然严峻,但社会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大学生能否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提前着手准备,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知及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不记姓名,所有的资料仅用于统计分析,请将您的真实想法和个人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将对您的个人资料予以保密,不会影响到您的学习和生活,谢谢合作!

—————————————————————————————————————————————

一、你现在所处的年级段(请在所选处打钩,以下同此)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大四 E 其他___

二、你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A 很不错 B 一般 C 严峻 D 很糟糕 E 不清楚 三、一毕业你的选择将是

A 先就业再择业 B 非对口专业不做 C 出国深造 D自创业

四、你对毕业初期1-2年内的工资定位

A 1000以下 B 1000-2500 C 2500-4000 D 4000以上

五、当你找不到适合工作时,你是否愿意到基层等艰苦的工作岗位

A 不愿意 C 愿意 D 无所谓 E 没考虑过

六、你在进行就业决策时哪些因素对你影响较大(此题可以多选)

A 父母意见 B 个人意愿 C学校推荐 D 社会需要 E 其他___

七、你有为将来就业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吗

A 有一份详细的计划 B 有大概的计划 C 没有 D 不清楚

八、你知道的就业途径有哪些

A 国家计划分配 B校园招聘会 C 网络求职 D 人才市场 E 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

九、你希望将来的就业地区是

A 大学所在城市 B 经济较发达城市 C 你的家乡 D 其他___

十、你希望学校采用哪种就业指导方式(此题可以多选)A就业指导讲座 B面对面咨询 C学长经验分享 D案例分析 E其他___

毛概 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实践 篇2

一、大学就业难问题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 功利性强。

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的选择, 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 功利性较强, 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2. 定位不清, 目标不明。

大量的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 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 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做不久, 做不长, 工作频繁变动。就业期望值过高, 求职择业时对自己和社会认识不够, 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缺乏核心能力, 就业竞争力弱。

很多的大学毕业生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 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 永远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本次我院学生就业过程中,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个人综合能力弱的学生只能等待, 优秀学生选择后就业。

4. 没有准备吃苦的精神。

本次就业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任认为, 我是一个大学生, 不想吃苦, 不想到基层第一线去工作, 怕苦怕累。同招聘企业了解, 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在工厂生产一线轮岗, 只有了解企业的人才, 才能够在今后管理企业。

5. 工作主动性弱, 不热爱自己的职业。

有一部分的求职者职业素养太差, 对工作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也有一部分学生抱着今后考研, 这是暂时的跳板的想法。这些想法都不利于学生就业, 甚至影响今后个人的发展。

(二) 客观原因

1. 高校扩招。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 高等教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客观上加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2008年, 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600多万。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 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 这又加大了就业工作的难度。

2. 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不畅和不及时。

目前, 政府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 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等问题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 影响就业。此外, 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 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 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 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 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本次校园双选会, 使自己发现, 我们校园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很多盲点。

3. 学校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2]。

近年来,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 没有考虑该专业学生的就业, 开设了许多社会热门专业, 这不单造成了师资和结构性人才浪费, 同时增加了部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4. 部分单位、企业的用人观念还未转变。

人才资源逐年增加, 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但部分单位、企业还存在阻碍就业因素。例如:盲目追求求职者高学历以及证书的多少。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女大学生, 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难;还有户口、编制等问题。

二、针对在校的大学生,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大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 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因为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不同的家庭,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树立自己就业的信心。大学生数目的增多, 只能说明自己所处的平台更高, 更宽, 应该对自己就业有所信心, 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身为大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同时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品德素质要足够重视, 不应该受冷落。品行兼修, 并且都优秀。更要提高综合素质, 特别是“思想道德” (职场中称为职业操守) .A.知识, B.技巧C.态度D.人脉。

3.在大学时期要经常看看学校的招聘会。这样你会感觉到一种前途的危机。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人才, 更会懂得自己需要补充学习什么。了解就业市场, 补充自己的所需和不足, 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 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 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4.面对应聘, 不仅要学会用第一印象 (穿衣打扮, 美容化装) 打动招聘方, 更要学会120%的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巧如何在招聘方面前展现出来。学会运用外在和内涵的有机合理统一。

5.在校的几年时间, 尽可能地多充实自己, 不要浪费了这有限的青春时光。这样, 进入社会后, 有基础才会好发挥。要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 加强沟通、理解能力。要有意识锻炼培养, 这样就不容易和社会脱节。

6.正确面对社会实践。现在很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抓不住要点, 目标性也不强, 自我主观性、挑剔性太强。找原因不从自身找, 就不会有进步。

7.态度和认知: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 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自己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 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 是知识运用的开始;充分的利用自己家庭的人脉, 使自己站在一个比别人高一级的平台之上, 向前进;学习无止境, 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 仅仅等着用即可, 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 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 更新, 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分别分析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包括功利性强;定位不清, 目标不明;缺乏核心能力, 就业竞争力弱;没有准备吃苦的精神;工作主动性弱, 不热爱自己的职业;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客观原因包括高校扩招, 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不畅和不及时, 学校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部分单位、企业的用人观念还未转变。另外, 本文针对在校大学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俊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分析.读与写, 2008, 09, 118-119.

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视角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制度

中图分类号: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82-02

The thinking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DingchangfengYangxiaozhen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Wenzhou, Zhejiang Province 325003)

Abstract: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University graduates get a job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 people analyze this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s reason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explains it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and points out that its root is the monopoly system in reality and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to the system. The writer hopes that this article has some useful ideas for the systems building.

Key word: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ystem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00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新闻报道: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2006年则过百万大关。劳动部部长田成平2006年11月16日在参加中国人文论坛演讲时指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其中有124万应届毕业生将无法实现当期的就业,占当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三成。

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一是高校扩招的影响。2001年到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增加了223万;二是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仍然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三是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待遇低,条件苛刻。四是高校专业设置错位,大学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弱,动手能力差;五是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而不少企业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六是学生仍然期望过高,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七是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八是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九是文科教育质量低下。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使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不了解。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1]。

那么,造成上述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是垄断的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解释这个结论之前,我们先来对上述专家总结的原因一一分析一下。第一,如果高校不扩招,大学生的就业比现在是要容易些。但我们要记住的是:在市场中总的劳动力需求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大学不扩招的结果是不能上大学的人的失业率将比现在要大。从这个意义上,大学扩招是把一些不能就业的人暂时“放置”起来并尽量“教授”他们一些技能。尽管这个结果不如人意。第二,对一个特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主要利用网站和招聘会来找工作是显得有些局限,但现在的大学生不是只分布在一个城市的一个地区,而是大范围地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所以,大学生A没有找到工作,但只要对大学生的市场需求存在,必然使大学生B找到工作。所以,这不能成为原因;第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督是一方面,劳动力的供大于求是另一方面;第四,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脱节,原因在于高校的投资主体还是政府,这种投资制度不改革,必然使得高校的建设要围绕政府的指令进行。政府的需求不能等于市场的需求。而市场是接纳大学生的主体;第五,学生不是不想参加就业培训,关键是这些培训岗位上哪里找?宏观环境下的就业压力使得我们的就业岗位有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当前要思考的问题;第六,学生的期望过高是造成他们就业难的原因吗?想一想,如果我们费钱费时上大学,结果工作收入还比不上没有上大学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呢?早点工作不更好吗?所以,这里不能简单归结为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企业当然希望成本越低越好,大学当然希望大学生都就业,因为这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系。现在不少大学生都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可以接受的工资待遇底线已经很低了。对他们来说,只要找到一般的工作就可以。可为什么一些拿着学生钱和国家钱的学校以及专家们,不问自己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呢,只管收钱,反问学生们为什么不能放下“架子”去工作。这不是给自己“无偿收钱”做辩护吗?第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资本对劳动力的绝对权威造成的。为了自己的生计,学生不敢犯一丁点错误。我想,一个有关系和有钱的大学生,说起话办起事来,一定比没有这些资本的学生要“有气势”得多吧。第八,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因为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使得劳动力的成本较低,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符合市场规律。至于第九,和第四的原因是一样的。

上述这些原因为什么可以归结为垄断的制度呢?我们来看一下学生上大学的原因。现今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找一个好工作,另外一个是能够真正进入城市,后者是对农村小孩而言的。可是由于大学的投资制度是国家垄断的。而国家投资的具体业务又是落实在中央和地方一些“管事的人”身上。那么,大学的工作重点自然要放在这几个“管事的人”身上了。问题是这些人的需求往往是政治业绩,不是市场需求。因而大学生在大学是很难学到市场需要的知识的。另外一方面,学生外部环境是市场体制,不是计划体制。市场体制需要能够给老板赚钱或者给别人提供实实在在服务产品的人,不是一个说教的人。这种垄断的管理体制使得缺乏市场技能的学生必然遭遇就业困难。

至于农村的小孩为什么要进入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好。大量的国家资源都是投入城市的。而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就是城乡二元的制度。这是一种典型的垄断制度。大量的农村人,要想进入城市安家落户,最好的办法就是上大学。

好,假设这些问题不存在。是否可以说困难解决了?没有。因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机制缺乏公平性。在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中,社会关系仍然是大学毕业生公认的影响其就业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项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社会关系在求职的成败中的作用”问题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6.7%,“很重要”的占33.3%,“比较重要”的占20.2%,“重要”的占18.2%,而认为“不重要”的仅占1.6%。也就是说,认为“重要”以及“重要”以上程度的达到98.4%[2]。社会关系是什么?是你是否和权力、资本联系紧密。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我们的干部选拔制度仍然是个人作用大,集体作用小。这样的制度必然导致“人治”。这种垄断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影响因素。

此外,垄断性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是阻碍学生就业的一大原因。如今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一些需要人才的单位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 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户口问题和档案问题而招不到人。而如果大学生去需要人才的基层和西部地区担任公务员和教师等工作,其户口和档案也将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由于担心以后的发展和后代教育等问题,大学生不得不放弃了去这些地区的念头[3]。

这种阻碍人才流动的机制背后是什么?主要是垄断性质的户口制度。而垄断的户口制度背后又是什么?是地方利益。地方利益的主要维护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维护地方利益的目的因为政绩考核制度的存在。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的就业需求和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和城市。使得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上这些地区就业,这就引发了当地生源与非当地生源的就业利益冲突。为保护当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利益,地方政府继续沿用一系列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政策,如以户口为核心的就业方案管理、人事指标审批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报到证管理等,其实质是继续捍卫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学毕业生分配管理思想,其结果是保护了当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4]。

有人说,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一方面。影响在哪里?在消费不足。2007年3月7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等问题回答记者问时说,国内需求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从总量上看,增长不算慢。问题在于,相对于投资过快增长而言,消费增长相对偏慢。就消费自身而言,如果说有问题、有不足的话,是结构性不足,主要是农村地区消费不足、低收入阶层消费不足。所以,扩大消费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5]

原来是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如何拉大的?是垄断性的城乡二元制度。收入差距一旦拉大,结果将是两个分化,一是资本不断密集化(追逐利润的需要),这将使得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中、低人才需求减少。大学生自然不在这些资本的考虑之列;二是少量资本不断分散化,因为人们发现做点小买卖比打工好。这些小买卖的增加将直接增加对低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一般劳动力不用上学也能适应。大学生是很难考虑这些行业的。因为他们都投资了。多投资就要回报的。这符合“经济人”特征。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改变根源性的垄断制度。主要就是大学的投资制度、城乡二元制度、劳动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行政选拔制度。当然,最后一个制度的改善需要我们党长期探索,在此不进行分析了。

站在高校的角度看,如何保证高校的投资呢?由于大部分高校提供的产品与市场脱节,缺乏市场需求。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法则,好多高校经营将面临困难。所以,当前要大力推动企业与院校联合办学,让企业来决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部要引导院校之间的专业进行分工和集中。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定位为弥补市场失灵,将高校领导的选聘机制定位为董事会推举制度。积极鼓励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和统一,鼓励各种资源(包括捐款等)投入高校,使高校的利益真正市场化(企业推动)和社会化(政府监管),高校也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而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政策刺激企业投资。鼓励高校自营,落实高校独立法人地位。此外,在非民营高校中要积极总结股份化经营的制度安排,并要建设高校破产处理机制。

城乡二元制度的改革,当前重点是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因为农村的改革发展走到今天,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已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桎梏。农村里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和城乡间公共服务的过大差距,主要来源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安排。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从“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转变。政府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改革,要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进行自身的职能定位(迟福林)[6]。

劳动力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源在于地方利益。地方利益的主要维护者是地方政府。这就需要我们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加大官员流动制度建设。从企、事业单位来说,利用劳动力的户口和档案来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不符合国家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的政策的。但如何改革,仍然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http://www.eol.cn/jiuye_zhn_4342/20060814/t20060814_191912.shtml.

[2] 文新华等,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4,(9):48~51.

[3] 姚先国,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看法,浙江经济,2006.9,P25.

[4] 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4.

[5] http://news.phoenixtv.com/special/lianghui/latest/200703/0307_729_85082.shtml.

毛概 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实践 篇4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一个当代的学子,我们也将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无论是政府、学校、社会,还是家长和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们两个同学为一组就就业难不难的问题对大二的学长、学姐做了一个调查。据我们统计:50%的同学觉得就业难,27%觉得有一定的难度,14%觉得很容易,剩下的9%是走关系,不考虑择业的问题。从这些数据看来,我们总结了如下这些原因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就业难:

一、就业观念问题

大多数学生刚从高校毕业时就对选专业的问题不明确,总是随大流,学的人多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这样盲目的跟随,最后后悔的是自己。大学毕业时都想去大城市、大企业单位就业,还有就是差不多一个班的同学都去竞争一个岗位,都觉得这个岗位福利好,在地点好。但是都没想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现实中单位并没有要招用这么多员工,最后失败了,就又去寻找新的机会,因此就业感念又一次发生了改变。

二、技能缺乏问题

现在的本科院校大多都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我们学的是会计专业,就我们现在了解的知识所知用人单位很重视动手能力和书本知识,要能全方面了解会计的职能和一整套的做账过程,用人单位才能放心地把一个公司的经济命脉交给你,如果你连基本的算术都不会,最后只能被fire掉。所以大多数企业对从大学毕业招募的员工都要进行就业前的培训,通过各项的综合考核才能正式上岗。企业也就能更好地、放心地重用大学生。

三、信息不足问题

同学们大都是认为要把专业学好,每天埋头啃书,就我们学校的自习室来看,每天都是满座,不管是上课期间还是下课或者是放假期的时候,也有很多是呆在寝室一天不出门,这样是不行的,没有出去了解过自己专业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于这方面的要求,每周都应通过多方面的手段来了解近几年的就业市场的一些要求,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在用人单位招聘时脱颖而出。

四、性别歧视问题

当我们调查到大二学长专业是机电专业时就明显能看出一个问题。男性占四分之三,女生不超过10个人。这就是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问到就业问题时大多数男生就说这个问题很容易,因为他们都是一批一批的进企业,有的用人单位就不会要女生。说到女生多的专业就属会计专业了,一个班级超过5个男生就很多了,到就业时,用人单位就很看重男生,认为男性对会计这个行业有潜力股。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社调报告 篇5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社调报告 □

【摘要】

据报道,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30万人,比去年增19万人,为历年之最,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与此相反的是,由于经济迅速回暖,2010年春节过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缺工现象。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企业纷纷上调工资,调低学历、年龄等限制,以缓解用工荒。

【关键词】

用工荒 就业难 探索矛盾并存原因 产业结构 【调查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 为了让劳动者又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低成本优势”不放,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会做更多权衡,苦活累活,钱再多可能也没多少人愿意干。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平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此次活动的开展,旨在深层探索“就业难”和“用工荒”矛盾并存的原因,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套合理的建议以供参考。

【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共发放110份问卷,分小组统计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处理数据。【现状分析】

一面是企业喊用工荒,一面是民工诉苦找工作难,对于在就业市场中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其中反映了双重矛盾:

首先,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的矛盾。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调整,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技术型调整,劳动用工的结构也随之转变,简单的重复劳动已经不是企业需要的,这直接导致不少技能不强、不足的农民工无法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就是像那家大型建筑企业的老总反映的那样,企业想要的,招不到;民工达不到要求,也就没人雇,这是“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年末至今,经济逐步上升,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少大中企业在渐渐复苏的过程中有意降低用工成本,开出的用工待遇等等往往不能满足农民工尤其是年轻 的“二代”农民工的需求,“一边嫌成本高,一边嫌收入低”,收入分配不足,直接导致不少农民工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岗位,而在省会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之下,一些“二代”农民工甚至萌生“退意”,打算返乡找工作。

然后,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不平衡。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提这一概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了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事实上,这些特征不仅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是“80后”计划生育一代的整体特征。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但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会到东莞大朗的毛纺厂做一般工人,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这是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况。而在供给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工厂还是原来的样子,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大多还是蓝领的工作,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的是,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它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比较高。而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最后,中国企业经营环境恶劣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记得2008年有报告称中国企业的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一时,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税务局都出来反对。但大部分的企业却认为报告反映的情况属实,因为中国企业的税负并不仅仅是交到税务局而已。这些,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还有一句话说得好,“税负痛苦的并不在于税率,而在于税收的分配使用上”。经营环境恶劣下的中国企业,赢利自然很艰难,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企业只能大力节流开源;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工资很难提上去。反过来,如果企业赢利状况良好的话,员工工资的提高就会比较顺利。可参考中国石油和中国移动及各大银行的工资水平。坊间有消息说中国移动的工资水平太高,以至于国资委要求他们主动降薪。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就业需求和供给上的不适应。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这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

【存在的问题】

尽管用工荒提高了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工资和待遇,但提高的幅度是有限的。另外,在与民工兄弟们交流,很多人内心都流露出一种缺乏“归属感”的恐慌,无法落户,教育、医疗、社保上无法享有同等权利,如何让这些新市民真正在城市里安心工作?如今,全国高度关注统筹城乡发展,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呼声也越来越高,这让农民工,尤其是大量不愿返乡又在城市中备感压力的“新生代农民工”非常关注,也非常期待。

并非大学生不好就业,而是由于有些大学生不达目标,绝不罢休,挑剔工作;个人条件一般,父母要求很高,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值,这部分学生的父母以为,孩子能上大学就是精英,应该有一份令人称道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就业难为何不找找自身的原因?

要问民工市场里面招聘企业最多的是哪些,肯定是电子、服装、餐饮行业,而最紧缺的岗位肯定非操作工、服务员、缝纫工莫属。民工市场年后刚开市的头一天,就来了三家服装企业,大量招聘缝纫工,工资“炒”到3500元一个月。据统计,民工市场里面目前有近2万个岗位,光这三个岗位的缺口就达到1万个。为何有大量的民工不去干操作工、服务员、缝纫工呢?工作人员指出,这三个岗位的短缺,主要还是因为工作比较辛苦、要求年纪轻、管理较严等原因造成的,现在的小年轻越来越不能吃苦,而且也不太受管理。

就业难的存在,说明了中国目前的劳动力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如果企业想解决用工荒,在市场经济下,看起来应该很简单。涨工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自古而来的真理。但现实中我们看到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提出涨工资来应对用工荒。这说明什么呢?我们认为,这说明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乐观,赢利能力薄弱。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无法承担涨工资带来的财务压力,所以没办法用涨工资来吸引工人进厂。

【对策及建议】

首先,社会应调动企业、职教机构、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组织职校与大型企业对口建立各色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广泛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职教资源,引进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经验,探索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新型就业模式。

其次,要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最大的不同是,制造业是供给创造需求,服务业是需求创造供给;制造业以资本和物为主,服务业则更多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发挥程度;制造业讲求的是规模经济和标准化,产品整齐划一;而服务业是一个以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行业,市场是分层的,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的每个人,他们对服务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有人提供有差别的个性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需求增长很快。而这恰恰是中国的软肋。无论是建酒店还是居民小区,我们总是强调投入了多少钱,采用了什么样的设备,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所以,很多酒店水龙头出水不畅,很多小区不能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我们一般归结于硬件不行,却没有意识到人力投入不足,服务不细致的问题。

最后,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监督检查,抓好各项政策特别是就业专项资金、减免税费、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二是及时研究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操作难点,调整完善扶持政策的享受范围、享受标准等,进一步发挥政策 引导和促进就业的作用。一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就业岗位。把发展非正规组织就业摆到突出位置,继续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深入开展“春风行动”活动,依托活动平台,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腾出岗位,积极主动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另一方面,加快形成覆盖全区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以形成覆盖全区、体系健全、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服务网络为目标。区继续拓展、规范就业信息三级网络服务领域,调整、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交流中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市场格局。加强人力资源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再者,有效地开展大中专毕业生见习训练。在确立企业作为大中专毕业生见习训练基地的基础上,主动设立服务窗口,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认真组织见习训练,提高见习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增加见习训练基地和岗位数量。

【摘要】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http://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民工生存尴尬

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篇6

性别:  男 女

1.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您对自己的人生做过规划吗?

A.是B.否

3.您是否感觉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

A.是B.否C.一般D.其他

4.现代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个人的什么因素最重要?(可多选)

A.知识水平B.个人能力 C.道德品质 D.其他

5.您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注重什么因素?(可多选)

A.企业经济实力 B.个人兴趣爱好 C.现代热门行业 D.个人发展前途 E.其他

6.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你的第一期望薪水如何?

A.2000以内 B.2000-3000 C.3000-4000 D.4000-5000 E.5000以上

7.择业对您影响最大的是:(可多选)

A.朋友 B.家人 C.老师 D.其他

8.您会为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而特地去考相关的证书吗?

A.会B.不会

9.您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

A.对自己的定位不清 B.对社会认识不够 C.对未来目标不明 D.对就业准备不当

10.您对自己以后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

A.乐观B.无所谓C.不乐观

11.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12.毕业以后您会选择?

A.直接就业 B.考研 C.考公务员 D.自主创业 E.出国深造

13.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B.人才供过于求C.毕业生期望过高,过于挑剔 D.其他

14.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什么?(可多选)

A.解决问题的能力 B.沟通协调能力 C.工作经验 D.专业知识和技能 E.其他

15.您现在是否为了自己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努力考证?

A.是B.否

16.您在择业时会优先选择的城市?

A.户口所在地 B.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C.西部地区 D.其他

17您主要通过那种求职途径找工作?(可多选)

A.浏览人才网站 B.校园招聘会 C.学校推荐 D.报纸、电视招聘广告 E.其他

18.您是否会考虑自主创业?

A.会 B.不会C.可能考虑

19.您是否会认为高学历着就业会更容易?

A.是 B.否 C.不一定

20.大量的毕业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的现状会不会对您构成无形的压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探讨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危机就业观社会保障

0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社会财富,是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当前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已经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也使得一些人们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对大学生本身造成很深的伤害,这就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能否妥善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和相关社会保障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为此,面临当前严峻的经济危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就显得格外意义重大。

1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据统计,普通高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人数猛增,从1999年的84.8万到2002年的145万,再从2005年的340万到2D09年的接近600万毕业生。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今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媒体等多方关注。然而就在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许多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西部、贫困基层却出现大量的人才缺口,大学生就业呈现极度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大量急需人才岗位招不到毕业生。

为了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学校与社会都积极呼吁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党和政府部门非常关注,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制定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急需人才的基层就业,希望通过引导帮助大学生更充分就业,解决人才流向、分配的极度不均衡。

2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呢,总体来说,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2.1政府机制不够完善现在大学生就业方式,采取的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自主谋业”“双向选择”的方式,将大学生就业全面推向市场。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间,许多法制、法规还不健全,一些配套改革还不完备,使得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功能尚不完善。这就导致了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2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及高校教育脱离现实随着知识快速增长,知识更新周期加速,有些入学前很热门的专业,等到毕业时可能遭冷遇,所要从事的行业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甚至是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走出校门时可能老化过时,比如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另外,目前许多高校盲目地追求学校扩张,在没有认真做好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大量增设新专业,有些新增专业就业方向很不明确,加之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有效的引导,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前景可想而知。要使大学生能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高校应该科学研究和预测人才市场的变化,主动调整办学方向,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

2.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其自身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错误及大学生自身具备的条件等对会对其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2.3.1大学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很难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这就人为地为自己的就业设置了障碍。另外,很多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将物质利益看的过重,把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环境作为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只重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发展,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有些学生甚至还存在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只是一味地跟从同学或别人,拼命地往城市里挤往好单位挤。

2.3.2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反应,他们对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很不满意,有些大学生对实际工作缺乏最基本的认识,更不用说实践能力了。很多大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对于其所投的岗位缺乏基本的了解。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方面,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人数急剧上升,学生素质相对下降,学生的实践机会减少;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缺乏忧患意识,没有学到真才实学,在安逸的大学生校园里、在激烈的网络游戏对抗中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上,这些值得大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社会上囤积了大量优秀人才,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肯定会优中选优,文凭已不再是找工作的通行证,要的是真才实学,要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能为企业创造现实利益。

2.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目前我们正大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完全市场化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形式下,国有单位和事业单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外资和民营企业应该成为吸收高校毕业生的主体。然而,实际情况与设想的情况相差很大,“公务员”热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当前公务员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大的热门职业,国内许多大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就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正是因为目前公务员拥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但总的看来这些政策只是“治标不治本”,很难取得长期实质性效果。这并不是说现在的青年思想觉悟低了或是国家的政策不英明,究其原因应该是缺乏长期完善的社会保障支持体系,青年学生存在很严重的后顾之忧。加之各个地方执行国家政策的力度和实力不一样,这就很难保证国家政策宣传的“下的去、干的久,走的出”。日前,团中央联合各高校和企业单位,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实习基地等,这确实能暂时缓解就业压力,但身为毕业生很少有人愿意去从事这些工作,因为这些工作基本都是暂时性的,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

3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策略

3.1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政府机制政府应加快配套制度改革,建立与毕业生就业行为相适应的人事、用工、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法规。如落实企业自主用人的规定,废除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就业政策等,加强宏观调控。对于学校,政府应根据社会发展规划,做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

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政府应积极引导、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消除用工单位就业歧视,保护大学生平等就业机会。政策支持引导大学

生自主创业,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其融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去中西部就业,要制定相应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支撑,使其踊跃地投入到基层去、到中西部大开发中去,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贡献他们的力量。

3.2加强用人单位的用人规范加强劳动法的实施力度,减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对就业歧视现象作过深入探讨的学者指出,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性别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有增无减的严峻现实。借助经济危机的背景,许多企业对毕业生总是挑三拣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企业的有些做法和行为已经违反了相关法律。作为企业应该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吸收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大学毕业生,为企业打造长期稳定的团队,不能因眼前小利而影Ⅱ自到长远发展大局。

3.3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要在扩大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校教育质量考核制度,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高等专业人才。目前某些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偏,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国家教育部近年进行过一次专业调整,国内许多综合性高校突破了原有的院校性质,改变了一些传统,的专业的面目,跨行业设置一些人才市场上比较走俏的专业。以前的大学教育不注重专业配置,因为是计划分配,而现在是以市场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要将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另外,高校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偏重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内容,对毕业生就业很难起到作用。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单单是提供就业信息、举办几场讲座的事,其实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全学程的人生职业规划与指导,其中包括分析各专业就业方向、市场需求、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锻炼及就业心理辅导等一系列连续的活动。这是一项很重要、很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教师来负责,高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和建设。

3.4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首先是调整就业心态。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其次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大学不再是象牙塔,进去了就可以高枕无忧,要增强紧迫感,早做准备,大学期间就要进行个人职业规划及人生思考,主动走进就业市场。要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推销自己。现如今,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是参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用人单位特别注重这一点。最后,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思路,打破专业界限,争取在实现就业的前提下再谋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集体约谈会讲话下一篇:给自己一个希望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