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与技术(精选7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高新技术,干细胞,伦理学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学高新技术伴随其发展也应运而生。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是指在诊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过程中, 采用现代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尖端技术成果, 直接应用于人体的医学手段。医疗高新技术包括如器官移植、现代生殖、基因工程等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高分子合成、人工脏器、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核磁共振等新技术材料和新技术[1]。它是医学科学迅速发展的产物, 也是现代医学进步的标志。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力地维护了人类生存这个最大利益, 维护了人类生命, 促进了人类健康, 攻克了一些以前不能治疗的疾病难题, 提高了人的生命质量, 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科学水平和促进人类普及现代医学知识。但是, 同时也应该看到, 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使伦理学特别是生命伦理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引起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当今高新生命科学发展异常迅猛, 干细胞及组织工程研究又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呈现愈来愈光明的前景。
1 干细胞技术及组织工程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尽管口腔医学已有较高水平的发展, 但有些口腔疾病仍无法根治, 如严重的牙周病、面部严重骨性及软组织缺损、涎腺严重损伤等, 干细胞及组织工程的研究将有利于改善这些状况。
组织工程是根据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 应用正常具有特定生物学活性的组织细胞与生物材料相结合, 在体外或体内构建组织、器官或其生物性替代物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的一门科学。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必将推动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口腔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与组织工程学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口腔颅颌面部集中了皮肤、粘膜、肌肉、骨骼、神经、腺体、牙齿、关节等诸多组织和器官, 具有很大的组织工程学研究价值。随着外伤、肿瘤等疾病的增加, 造成牙齿缺损、面部骨缺损、皮肤缺损、关节损伤等逐渐增加, 口腔颌面组织工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已经从颌面部分离、纯化、培养了多种干细胞, 并促使其形成骨、骨髓、牙本质、牙骨质, 甚至是牙周韧带。将来利用患者的自体细胞修复颌面部的软硬组织缺损, 既能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又能获得足够的组织量, 还能避免供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 还可以在干细胞体外扩增时对其进行基因修饰使患者的干细胞更适于组织工程的需要, 因此可以肯定:利用干细胞进行组织器官的原位修复或体外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除临床治疗外, 在口腔发育学、药学、病理生理等基础研究方面, 干细胞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利用干细胞相关研究及基因工程技术, 建立病理模型, 进行临床试验, 可以更好地了解先天性颅面畸形, 如唇腭裂等的成因, 并通过干预有可能找到更佳的治疗措施[2]。
2 存在的伦理问题
高新生命技术在治疗疾病, 促进了人类健康, 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同时也导致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的出现。如其高昂的费用导致对社会医疗保健公正性的质疑 , 生殖技术、器官移植、细胞移植带来的社会伦理道德质疑等等。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组织工程涉及自体器官移植、异体移植、生物材料的体外、体内实验及基因工程等, 因此从发展初期就涉及到伦理学问题。随着口腔颌面组织工程新技术的出现、应用, 伦理学问题日渐突出, 而伦理学的研究又关系到组织工程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影响着口腔颌面组织工程的发展。干细胞技术是一项干预人体过程的高新技术, 对社会, 甚至人类的影响深远, 涉及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较多。因此, 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可能遇到下列伦理问题:
2.1 口腔颌面组织工程学的伦理底线[3]
口腔颌面组织工程学是指运用医学的手段来满足人们对器官、功能甚至美的需要。组织工程学决不能伤害生命和机体, 不能影响生命和机体的功能, 不能给生命留下后患, 这应当是口腔颌面组织工程学的基本伦理底线。比如口腔颌面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生物材料作为支架植入患者体内。这种替代骨组织的材料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是人们进行手术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材料产生毒性, 将危及患者生命, 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口腔颌面基因组织工程应用稍有不甚, 将改变人体结构, 而这种改变具有不可复性, 因此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生物材料及技术, 在功能、美观与生命之间, 生命无疑是第一的。
医学伦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是不伤害。对病人的任何处置、检查、治疗, 不能伤害病人。当然这种不伤害是相对的。因为医疗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伤害, 但这种伤害是为了治疗需要, 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 因而被认为是合理的。口腔颌面组织工程与其它医学一样, 发生某些并发症和后遗症是难以避免的, 如种植牙, 若对适应症选择不当, 牙齿材料生物相容性差, 牙齿极易脱落;面部植皮也有产生坏死的可能[4]。但只要掌握好适应症, 采用熟练的技术, 可靠的材料, 这种并发症可以减少。对于口腔颌面组织工程而言, 尽量减少并发症, 应当成为一条重要道德原则。
2.2 人权问题[5]
目前口腔组织成体干细胞分离鉴别技术尚不成熟, 成体干细胞的分化增殖潜能也很有限, 免疫排斥也较胚胎干细胞明显, 因此胚胎干细胞仍然是干细胞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细胞来源, 有着巨大的医学应用潜力。但围绕该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人胚胎干细胞的来源是否合乎法律及道德, 应用是否会引起伦理及法律问题。
2.3 异体干细胞移植的免疫排斥与传播疾病问题
在利用异体干细胞移植时, 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 同时还有可能导致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但只要严格规范的操作, 现有医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和处理好这些问题。
2.4 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干细胞应用技术可能涉及基因转染、修饰、调控、分化诱导等技术, 目前这些技术在医学上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必然使患者、家庭甚至社会面临风险, 如何评估和控制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加强伦理学教育
3.1 口腔医师要有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6]
口腔颌面组织工程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技术, 需要吸收生物学、现代医学、材料与工程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研究。随着医学和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口腔颌面组织工程要求口腔医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口腔专业基础知识, 还要具备与之紧密相关的边缘学科, 如生物力学, 材料学, 甚至医学心理学知识。高尚的医德是对口腔科医师的基本要求, 不能为了经济利益, 不考虑适应症, 夸大组织工程效果, 给患者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3.2 患者知情同意及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
将干细胞技术应用于临床时, 在制定任何一种治疗方案前, 必须有充分和严密的研究基础依据, 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执行前必须落实患者知情同意制度, 执行过程中和治疗后必须有严格监控和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口腔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对病人的教育, 宣传组织工作, 既不能夸大, 也不能全盘否定。在一般技术能够取得最佳效果或是效果相当的情况下, 选择所需费用较低、损伤最小、安全系数最高的治疗手段, 特别是使用一些有伤害危险的检查治疗手段时, 必须向患者及其家庭交待清楚并征得同意, 并尽力将伤害或者危险降低到最小范围, 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已进行手术的患者, 也要耐心细致的进行解释, 解除患者心理负担, 这也是医德对医师要求的基本内容之一。
3.3 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及尽快完善医疗法规
由于口腔组织工程研究仅有10多年历史, 目前世界各国都尚未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 这就需要管理部门与科学家紧密结合, 制定出既有利于患者, 又能促进科技发展的组织工程产品标准, 研究相应适用法律使口腔颌面组织工程得到规范化的发展, 做到有法可依。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 医患关系也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到以“患者为中心上来。由于尚处于发展阶段, 医疗法规不健全, 因此应加强伦理学教育, 树立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伦理学的中心原则, 管理部门要严格管理, 使口腔颌面组织工程走上规范化、法律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良铭.医疗高新技术应用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1, 79 (5) :52-53.
[2]姚晖, 濮礼臣, 张洪杰.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组织工程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 2001, 5:217-222.
[3]邱仁宗.高新生命技术的伦理问题[J].医学与哲学, 2000, 21 (11) :21-26.
[4]杨志明, 解慧琪, 秦廷武.组织工程学的医学伦理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1, 79 (3) :39-40.
[5]方厂云, 翦新春.干细胞技术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希望与困惑[J].医学与哲学2005, 26 (2) :47-51.
【关键词】 传统医学影像;发展趋势;现代放射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40-02
传统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 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而现代放射技术 是物理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手段。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 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 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日益完善,是放射医 学影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勢。研究现代放射技术与传统放射技术的 关系,对于提升放射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各 位同仁共勉。
一 传统计算机 x 线摄影的形成及发展
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传统的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 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到了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除了 x 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 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 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能为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提供越来越详细和精确的信息。所以,在现代的医院中全部图像中 x 射线图像占 80% ,成为了目前医院图 像的主要来源。因此,在20世纪 50 年代以前,x 射线机的结构简 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而在 50 年代以后,分辨率与清晰度都得 到了改善,患者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从而使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照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各种专用 x 射线机不断出现,常规的 x 射线设备正在逐步被 x光电视设备所代替,它不仅降低了患者的 x 线剂量,而且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又为数字图像处 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 x—ct 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ct 的问世被公 认为伦琴发现 x 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运用扫描并采集投影的物理 技术 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是以测定 x 射线在人 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并采用一定算法,经计算机运算处理,求 解出人体组织的衰减系数值在某剖面上的二维分布矩阵后,再转为 图像上的灰度分布,从而实现建立断层解剖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三磁共振成像的起源及优点
早在1946年block和purcell就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并应 用于化学分析上,而形成了核磁共振波谱学。1973 年lauterbur 发表了 mri 成像技术,使核磁共振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现在已将核磁共振成像改称为磁共振成像,是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 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它无放射线损害,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无骨性伪影,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 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四现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优势
现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 影剂的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 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并 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图像上所见 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五现代数字 x 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逐渐成熟
数字 x 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平行板检测技术、成像板技术和 线扫描以及采用电荷耦合器或 cmos 器件等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 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 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直接 f 结构主要是由 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 ffrr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 tftr 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线扫描以及电荷耦合器或 cmos 器件 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 ccd 或 cmos。
六新型技术分子影像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 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的显微分辨能力,从而改变了传 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 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现代分子影像学的 物质基础。20 世纪末期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 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到目前 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核医学、mri 及光学成像技 术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到 了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现代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七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的交叉结合
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影像诊断学是影像技术学最为邻近的学科。前者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后者则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 技术方法,所以,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因此,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 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
作者:顾文婧 107010指导教师:王世伟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X射线摄影技术(computed Radiography,CR)及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digital Radiography,DR)先后应用于临床,常规X射线技术进入数字化时代。目前,国内一些大中型医院的放射科已基本实现了全数字化[1]。DR与CR的共同点都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其曝光宽容度相对与普通的增感屏——胶片系统体现出某些优势:CR与DR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动态范围广,都有很宽的曝光宽容度,因而允许照相中的技术误差,即使在一些曝光条件难以掌握的部位,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CR与DR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如各种图像滤波,窗宽位调节,放大漫游,图像拼接以及距离,面积,密度等各种功能,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定量分析提供支持。DR和CR设备质量稳定,故障率较低,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持较满意。但CR与DR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的优缺点。总体来说DR相对CR有较多优点,但DR价格昂贵,所以CR和DR在一段时间内并存的局面不会改变。CR和DR如何配置,是目前摆在放射界所有同仁面前的一大难题[2]。现阶段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只能充分、合理地联合应用CR和DR 才能解决放射科常规X线检查数字化。本文结合CR与DR成像原理及优缺点对比,介绍CR与DR的临床联合应用及现状。
关键词:计算机摄影;数字化摄影;联合应用;CR和DR;对比
前言:通过对CR和DR的简单了解,以及对二者的详细对比,了解医学影像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历史,更好的把握今后应用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和新动向。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放射诊断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X线成像技术是医学成像的主要技术。数字X线成像技术CR、DR近来年发展非常迅速,使人们使用比先前低的X线辐射剂量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成为可能。现将CR与DR简单介绍如下,以提高对二者的认识。
正文:
一、医学CR、DR的区别
CR(Computed Radiography)的工作原理:X线曝光使IP(imaging plate)影像板产生图像潜影;将IP板送入激光扫描器内进行扫描,在扫描器中IP板的潜影被激化后转变成可见光,读取后转变成电子信号,传输至计算机将数字图像显示出来,也可打印出符合诊断要求的激光相片,或存入磁带、磁盘和光盘内保存。
DR(Digital Radiography), 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由数字影像采集板专用滤线器BUCKY数字图像获取控制X线摄影系统数字图像工作站构成。在非晶硅影像板中,X线经荧光屏转变为可见光,再经TFT薄膜晶体电路按矩阵像素转换成电子信号,传输至计算机,通过监视器将图像显示出来,也可传输进入PACS网络。
CR相比DR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安装;IP影像板可适用于现有的X线机上,直接实现普通放射设备的数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医院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病人受照剂量,更安全。CR对骨结构,关节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传统的X片成像;易于显示纵膈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肺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X线成像;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用于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CR(数字胃肠)优于传统X线图像。
CR是数字X线摄影DR是计算机X线摄影
1.CR
CR是X线平片数字化的比较成熟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CR系统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成像信息的成像板(imaging plate;IP)作为载体,以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或平片影像。目前的CR系统可提供与屏---片摄影同样的分辨率。CR系统实现常规X线摄影信息数字化,使常规X线摄影的模拟信息直接转换为数字信息;能提
高图像的分辨、显示能力,突破常规X线摄影技术的固有局限性;可采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各种图像后处理(post-processing)功能,增加显示信息的层次;可降低X线摄影的辐射剂量,减少辐射损伤;CR系统获得的数字化信息可传输给较低存档与传输系统
(picture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PACS),实现远程医学(tele-medicine)。
2.DR
DR是在X线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采样、模/数转换(analog to digit,A/D)后直接进入计算机中进行存储、分析和保存。X线数字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其影像可以观察对比度低于1%、直径大于2MM的物体,在病人身上测量到的表面X线剂量只有常规摄影的1/10。量子检出率(detective quantum efficicncy;DQE)可达60%以上。X线信息数字化后可用计算机进行处理。通过改善影像的细节、降低图像噪声、灰阶、对比度调整、影像放大、数字减影等,显示出未经处理的影像中所看不到的特征信息。借助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影像作定量分析和特征提取,可进行计算机辅助诊断。
数字X线摄影包括硒鼓方式、直接数字X线摄影(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DR)、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摄像机阵列方式等多种方式。数字图像具有较高分辨率,图像锐利度好,细节显示清楚;放射剂量小,曝光宽容度大,并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等优点,还可实现放射科无胶片化,科室之间、医院之间网络化,便于教学与会诊。
直接数字化放射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简称DR),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X线摄影新技术,具有更快的成像速度、更便捷的操作、更高的成像分辨率等显著优点,成为数字X线摄影技术的主导方向,并得到世界各国的临床机构和影像学专家认可。近年来随着技术及设备的日益成熟,DR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推广和普及应用,逐渐成为医院的必备设备之一。临床界和工程界专家普遍认为,DR设备将成为高水平数字化影像设备的终极产品。
DR主要 由X-线发生器(球管)、探测器(影像板/采样器)、采集工作站(采像处理计算机/后处理工作站)、机械装置等四部分组成;DR之所以称为“直接数字化放射摄影”的实质就是不用中间介质直接拍出数字 X-光像;其工作过程是:X线穿过人体(备查部位)投射到探测器上,然后探测器将X线影像信息直接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并同步传输到采集工作站上,最后利用工作站的医用专业软件进行图像的后处理。
DR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临床医生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加快患者流通速度;相对于普通的屏/胶系统来说,采用数字技术的DR,具有动态范围广、曝光宽容度宽的特点,因而允许摄影中的技术误差,即使在一些曝光条件难以掌握的部位,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由于直接数字化的结果,拍摄的X光片信息量大大丰富,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如各种图像滤波、窗宽窗位调节、放大漫游、图像拼接以及距离、面积、密度测量等丰
富的功能,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改变了以往X光平片固定影像的局限性,提供了大量临床诊断信息;由于其大尺寸、多像素成像板的贡献,大大提高了X光胶片的清晰度及细节分辨率,成像综合水平远远超过普通X光平片;同时有助于实现普通X线摄影图像的数字化存储和远距离调阅、交流等方便应用。
依据探测器的构成材料和工作原理,DR主要分为三大技术:CCD、一线扫描、非晶体平板(非晶硒、非晶硅+碘化铯/非晶硅+氧化钆)。
一、CCD:由于物理局限性,专家们普遍认为大面积平板采像 CCD 技术不胜任,而且CCD设备在图像质量上较非晶硅/硒平板设备有一定差距,但是相对有价格优势;世界上还有几个厂家用此技术如 Swissray。
二、一线扫描:也称一维线扫描技术,由俄罗斯科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发明,也就是国内中兴航天在生产的DR;有受照剂量低、设备造价相对平板技术更低廉的优点,但也存在成像时间长(数秒)、空间分辨率低(刚推出时是1mm/lp)以及X线使用效率低的致命缺陷;成像质量较差而且病人会接受大量不必要的辐射。
三、非晶平板:非晶硒/非晶硅;主要由非晶硒层(a-Se)/非晶硅层(a-Si)加薄膜半导体阵列(TFT)构成。
二、CR与DR的性能比较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系统,现从系统功能、图像质量、控制使用及软件功能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系统功能比较:CR是在传统X线胶片摄影装置改进而来,它是利用IP板替代了原有的胶片暗盒,与现有的X线拍片系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IP板在X线曝光后,将图像信息存储在IP板上,将IP板(类似暗盒)送读出装置读出处理,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DR则是完全数字化的产品,完全改变了传统X线胶片摄影过程,平板探测器(FPD)经X线曝光后即时将X线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计算机进行处理,设备是一套全新的数字X线机。
2.图像质量比较:图像的空间分辨率CR>3.5LP/mm,DR>3.6LP/mm;密度分辨率CR>212灰阶,DR>214灰阶,DR的FPD显示信息>CR的IP板,DR调制传递函数MTF高于CR。
3.操作使用:目前医院使用CR、DR已比较普及,据不完全统计,使用X线传统屏片摄影每个病人平均需要7.5分/人,采用CR摄影的需6分/人,而采用DR摄影的需要2.5 分/人,CR可与原有的适合X线平片摄影的X线机系统配合使用,特别是可用在ICU、急诊室等特殊科室的复杂体位的摄影,而DR系统则较适合透视与点片、摄影及各种造影检查。
4.软件功能方面:CR、DR的软件功能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软件功能大同小异,都是采用质量控制摸块和后处理技术保证图像的质量和稳定性,DR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
(AutomaticExposureControl,AEC),主要原理是通过设定不同的探测器(电离室),在曝光时测量透过病人的X线剂量,当达到图像采集所需要的剂量后,自动关闭X线系统,保证了整幅图像的一致性,在快速得到一幅数字图像后,可以立即对图像进行数字优化处理。而不必像以往胶片冲出来之后才知道图像的好坏,病人因为图像的问题而被重拍的概率大大降低,病人也避免了接受不必要的X线照射,减少了所接受的射线剂量。通过AEC技术,配合其工作站上的多种处理摸式,使成像质量稳定,且操作简单化,不用人为的调整和处理。CR的曝光指数
(ExposureIndex,EI)参考值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参数,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EI和EVP值以达到高质量图像的目的。由于拍片过程与后期的图像处理没有直接的关联,要获得较好的质量的图像,还需要一定的投照技术和经验,设备可操作性和图像质量的稳定性比DR要差一些。
三、CR与DR的共同点
共同点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其曝光宽容度相对于屏胶片系统体现出较大的优势,因而允许照相中的技术误差,即使在一些曝光条件难于掌握的部位,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CR与DR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窗宽窗位调节、放大缩小、图像拼接以及距离、面积和密度测量等,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它们还有效解决了图像的存档管理与传输,可以采用光盘刻录的方式保存影像资料,具有成本低廉、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总之,根据潍坊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使用CR、DR的实践认为,CR与DR系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各有优缺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是一对并行发展的系统,CR目前在中小型医院仍不失为较方便的数字摄影过渡设备。DR摄影技术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技术性能也不断提高,价格大幅降低,已达到了普通患者能接受的水平,将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途径。
小结:
是国家教育局在将医学检验专业更改形成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也就是20之后将不存在医学检验,而都是医学检验技术。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医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概论),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寄生虫学及检验、卫生理化检验、检验仪器学和实验室管理。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后具备的能力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医学检验实践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诊断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培养技能
具有较系统的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和熟练的检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检验和实验室诊断思维及分析问题能力,具有对各种检验结果进行初步评价的能力,了解常用检验仪器的基本构件和性能,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能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诊断工作的基本能力。
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各级各类医院检验科、输血科、疾病控制中心、血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各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以及商品检验、环境保护、海关检疫、试剂研制及营销等部门工作。
延伸阅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职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面向口腔医院义齿制作中心、综合医院口腔科技工室、口腔义齿制作公司、口腔材料、设备经营企业等行业一线岗位,从事义齿修复工艺技术、修复体质检、义齿生产档案管理,口腔材料、设备等企业营销及有关技术支持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口腔医学技术人才。
学制及学历:全日制三年,专科学历。
专业概要: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学校特色建设专业之一。该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突出,教学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新颖,而且专业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行业发展趋势,在专业培养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建有完善的口腔实训中心,教学仪器设备条件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拥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全适应国内外口腔医学技术发展要求。本专业多年来有多家稳固的、具有一定带教经验的实训实习教学基地,形成了一整套良好的后期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制度。现设有包括浙江省口腔医院、杭州市口腔医院等一批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包括各大口腔义齿制作中心等在内的11个校外实训基地,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实习条件。与企业开展了广泛的教学合作和交流,同时引进日本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相关的专业教材、教学模具,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进行示范性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使教学质量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历年来,在全国“日进”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技能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荣获团体总分第一,个人单项一、二、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具备熟练制作常用修复体的能力;掌握使用口腔修复常用材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口腔保健和□腔疾病预防知识。
课程设置:人体解剖及生理学基础、口腔解剖生理及组织病理学、美学基础、口腔修复工艺概论、牙体雕刻技术、口腔材料学、口腔疾病概要、口腔预防保健学、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全口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口腔正畸工艺技术、口腔医学美学、临床模型修复体制作、齿科技工管理等。
就业面向:毕业后能在口腔医院义齿制作中心、综合医院口腔科技工室、口腔义齿制作公司从事义齿制作和质检工作;口腔材料、设备经营企业从事口腔医疗器械营销工作。近几年本专业的最终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本专业毕业前或毕业后可参加国家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高级口腔修复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介绍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6-13 10:26:27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3053
次 ]
●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科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从事发电厂、变电站、交直流换流站、输配电线路、用户等电器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发电厂、电网、电力建设、电业管理等部门的电力运行与维护工作。
护理(专科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与要求:培养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适应整体化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涉外护理及护理管理需求的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各医疗卫生机构临床护理、社区保护、家庭病房及涉外护理等工作。
医学检验技术(专科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与要求:培养具有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能应用现代化设备和各种检测手段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判断、药物检测以及健康状况的评价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可适应个医疗卫生防疫部门和医药生产部门的临床检验、卫生检验、病理技术等工作。
口腔医学技术(专科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口腔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能够处理口腔和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修复、防治及保健工作的高级口腔工艺技术型人才。毕业后能胜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及牙科制作机构的口腔修复技术与口腔技术工作。
旅游英语(专科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以英语为工具,熟悉外事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国内、国际旅行社导游,涉外饭店接待,涉外企事业办公文员,旅游企业一线管理等工作。
▲以下专业办学地点为宜昌市夷兴大道18号
▲酒店管理(专科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熟悉酒店企业各项主要业务,具有现代酒店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牢固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能够对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主要业务部门的一线工作进行组织和现场管理,有较强的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等开拓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
▲旅游英语(专科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旅游行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精通旅游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涉外酒店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导游、翻译、外事接待及管理等工作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旅行社经营管理(专科 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掌握管理学和旅游学科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旅行社服务与管理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职业人。
▲旅游管理(专科 学制三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
第一篇正畸治疗基础第二篇诊断与技术第三篇临床与治疗
参考文献(总汇)中英文对照索引定价:128.0元
需购者,1、请直接汇款至:西安市长乐西路145号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收,邮编:710032
2、登陆《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网站主页,扫描杂志微信二维码,加微信好友后,可通过微信钱包支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临床医学;继续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Computer&Network Technology and Moder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Ren Lihua
(Medical College of Shandong,Ji’nan250002,China)
Abstract: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the cor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used i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of its bright future,not only applicable to a wide range of teaching efficiency is quite high.Multimedia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odern clinical teaching,the use of network technology,special envoy of teaching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way the conten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mputer technology medicine has in-depth diagnosis,treatmen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to carry out computer literacy learning problems,and health worker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which health worker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is also with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Computer;Network;Clinical medicine;CME
临床医学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既有同一性也有特殊性,它不仅仅是传授传统医学理论与原理。更需要了解现代医学发展及其医学的最新动态。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已经远远跟不上技术更新的速度,传统临床医学教学难以直接展示人体的结构、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的效果;由于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改革正在迅速发展,传统临床病例示范教学方式越来越难以开展,个别医学院校不得不以病人模特来满足临床教学的需要。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将使临床医学教学的直观性问题迎刃而解。可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已经或者将要产生巨大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与现代临床医学的结合
传统临床医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教学方法一样,教学过程的主要要素是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三个部分。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正在不断改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现代教学过程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技术四部分组成。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将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激发学习动力。弥补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不足,突破旧的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认为,多媒体技术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重新设计教学,采用科学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将收到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既有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又有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扩大微观、缩小宏观,使临床教学突破了空间限制。如在妇产科教学中。示教临床病例非常困难。教师无法向学生直接提供感性材料,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将盆腔解剖、分娩机制、分娩过程、妇科肿瘤等章节表现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形成感性的科学概念。应用多媒体技术可随意调控和组合教学图象、声音、文本、动画,特别适合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為中心的情景模式教学。学生在自学或复习时,在多媒体阅览室里可获得图象及文本资料,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大大提高各科教材信息的存储、检索、加工、复制及传递功能,教师可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增补学术前沿知识,改变临床教学中许多僵化、陈旧的教学方式,丰富和增强教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递教学意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闽和空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由于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方面创造了一个在功能上、空间上及时间上交互的崭新环境,因此,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技术与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结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不断强大,信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学校园与lntemet全球性的信息网络紧密连接,信息化、网络化将为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开辟广阔的空间,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及手段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利用电脑网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更生动地阐述一些特别的概念,通过网络取得最新的数据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通过网络共享,获取人体教学资源,使临床教学更加形象、生动。lntemet中较著名的医学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有:(一)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可视人体教学资源,它将男、女两具尸体,以一定距离进行切片,3D重建后建成巨大的人体结构图像库,供医学教学、科研及临床使用。(二)华盛顿大学的数字解剖学,是有关解剖教学的网络资源。(三)哈佛大学的网络大脑解剖图谱,对神经病学的临床及教学有较大的帮助。(四)杜克大学的交互性解剖课程,可在线学习解剖教学内容,但需要新版浏览器或特殊的插件。(五)SYNFA~E公司的心音教程,可以在线听各种心音。(六)KANSAS大学的心脏杂音教程,可以在线听各种心脏杂音。
CAI教学在医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使用CAI教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医学CAI资源有:(一)MARSHALL大学的交互病人系统,这是一个设计精制的CAI课件,从病人病史的采集、心肺的检查及医学图像的展示等方面与临床密切结合。(二)电脑模拟病人,设计精制,界面友好而直观,使用方便。(三)医学临床病例教学,免费注册后使用,收集了许多临床病例。(四)内科临床病例教学,主要提供内科病例的临床教学。(五)放射医学的临床教学,放射医学的教学涉及大量的图片。(六)病理学的临床教学,病理学的教学涉及大量的病理切片,多媒体教学对病理学的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通过电脑阿络与学生取得联系,继续课堂讨论或个别指导;也可以向学生分派任务、布置作业;学生们通过网络调阅教师提及的文章或数据;通过电脑网络进行病例探讨等。可以预见,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将转向以网络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及人性化的网络教学。
目前,国外大部分医学院建立有自己的网络系统,且在其核心课程中广泛引人电脑网络技术。如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课程,将医学信息学核心课程及相关课程内容放在阿上,课程中涉及的机构及需要了解的其它内容做成超级链接,并设置考核内容。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通过inter。net网即可学习及完成教学内容,既方便又有效,这也应该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方向。
Intemet作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信息互联网,具有众多与医学教育有关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在线分布于世界各地数百万台计算机上。浏览器的出现,多媒体的检索方式极大满足了医学教育工作者查询及使用Intemet医学教育资源的需求。可以认为,充分利用Intemet的医学信息资源,对现代临床医学教学的改革及发展,全面提高医学教学水平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实现继续临床医学教育的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进入21世纪后,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开展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其必要性显得更为突出。首先,医学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国外有研究表明,知识的更新速度和迁移的频率在增加,发达国家的岗位迁移平均数是每个人一生中有六七次,但只有一个职业的岗位迁移较小,但其知识更新速度却非常之高,那就是医学。其次,在现代医学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并且大多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也已日臻完善,这些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才能使自己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自如地利用这些有效手段来充实自己,最终使自己能紧跟卫生科技的发展步伐。再次,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开展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还将有助于培养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一)继续医学教育中计算机知识
医学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内容仍然包括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2类。对计算机软件知识的学习,又分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的学习。操作系统应以主流操作系统如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为主,应用软件应以学习通用的办公软件Office、统计学软件SPSS等与工作、科研息息相关的应用软件为主,突出实用性。
(二)各年龄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计算机知识学习中所遇问题及对策对于内容繁多的计算机知识,各年龄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感受,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也不尽相同,为此,有必要加以甄别并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
(三)开展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深层次影响
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开展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掌握现代科研、临床工作手段,无疑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它对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深层的、隐性的影响更为重要。
首先,它可以极大地培养和提高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渗透到各行各业,现代医学诊断、治疗系统无不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已成为卫生工作者掌握医学最新发展动态,获取医学科研信息,以及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无疑会促使卫生工作者更新观念,补充新知识,培养信息素养,对于进一步掌握现代诊断治疗和实验技术,在日常工作和科研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科研 方法 和手段,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通过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开展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還可以培养卫生工作者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医学知识比较抽象,这是由生命活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相对来讲,理工科知识则更注重逻辑思维,比较具体。所以通过学习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将有助于培养医疗工作者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格欣,才杰,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院校应用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0,14(2):79-80
【口腔医学与技术】推荐阅读:
口腔医学技术概论12-09
口腔医学技术就业趋势01-23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特点02-06
双语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10-28
口腔医学感想06-10
口腔医学的职业分析06-12
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06-29
口腔医学自我鉴定01-01
口腔医学的职业定位02-11
口腔医学专业求职信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