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小学作文(精选6篇)
走在羊肠小道上,欣赏着清新秀丽的夏景。瞧,这边花红草绿,有绽开笑脸的,有含苞欲放的,有含羞半开的┅┅那边绿树葱茏,柳树垂下了长长的辫子,槐树挂满了铃铛┅┅不远处,有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旁边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酒后微醉草。酒后微醉的老公公和老婆婆正在用吴地方言呢喃细语地说着话,是那么温柔婉媚,但却不知道是哪家的。在如此朴素、恬静的自然环境中即使天气如此炎热,但喝酒打趣后,心情依然畅快无比。可见在这里,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夫妇,还是年轻的小伙子们都对生活十分满足。
那两个脸上红扑扑的老夫妇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非常懂事的,他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呢,干得热火朝天,汗流夹背也不停下来擦一擦,好象在想:“现在夏天累点儿,秋天收获了就开心喽!”二儿子心灵手巧,正在编织鸡笼,一根一根地来回编着,多细心呐。三儿子最惹人喜爱,有着顽皮可爱的性子,正横卧在溪头剥食着刚刚摘下的新鲜莲子。
800多年前,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诗作《岳池农家》中写下赞美农家的诗句:“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恬淡自乐的农家生活跃然纸上。陆游是一位特别热爱农家生活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农家乐”一词,许多人都觉得现代农家乐的得名,多少也与他有关。
近年来,农家乐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那些仅为接待客商休息和用餐的小院子,如今已经慢慢变得充满了个性化特征,其休闲功能也更加多元化。成都东郊的三圣乡更是将农家乐打造成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态度,让人对农家乐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成都人格外热爱春日里的阳光,似乎不趁着草长莺飞之时出门晒晒太阳,便辜负了大好时光。于是周末一到,平日忙于工作的都市人便在三圣乡的花海与各色农家乐中徜徉,享受农家的美食,以及春日悠闲时光。
民族风&火塘
火盆烧烤、凉山土豆、坨坨肉、野生菌酸菜汤……彝族特色菜品风格粗犷豪迈,选自于大山深处的食材让客人充分感受到原生态美食的魅力。
在这家名叫火塘的农家乐里,一栋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上挂着“龙门客栈”几个大字,热情的店主总是不停招呼客人,店员穿上彝族盛装唱着《祝酒歌》,让客人有种仿佛置身彝家村寨的感觉。处于此情此景之中,简单的水煮土豆吃起来都特别香甜。
Q&A
海燕:店内只提供彝族特色菜品吗?
沙马林布:我们彝族美食很有特色,一直比较受大家欢迎。其实我们店的厨师也会做许多家常川菜,如果顾客有需要.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调整莱品。
小清新&朵香意
画满向日葵的墙壁是合照的好背景:粉色系装修风格尽显店主的浪漫情怀;种植于门廊处的蔷薇开了,炽烈的玫红色让人眼前一亮……这家名叫呆香意的农家乐透着浓浓的卡通味道,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主营自贡菜的小店里总是火辣辣的,自贡人喜欢的兔、鱼、蛙在这里都有呈现。厨师从自贡选购的仔姜和辣椒,则让客人吃得大汗淋漓的同时,还意犹未尽。
Q&A
海燕:自贡菜非常辣,不担心客人难以接受吗?
王宝川:自贡菜以兔、鱼、蛙为原材料是一大特色,加上鲜香麻辣的口味,很能刺激食欲。其实成都有很多自贡菜馆,生意都不错,说明自贡菜的市场接受度高。
采摘趣&美乐园
又到樱桃红了的季节,枇杷沟里的美乐园农家乐迎来生意鼎盛时期。水果采摘是农家乐里极受小朋友喜爱的项目,生长于城市中的孩子鲜见挂满枝头的果子,一进果林就“咯咯”笑着跑远了。
除了树下常供的喝茶歇脚处,农家乐里的小饭桌也是休息饱餐的好地方。家常小菜看似平淡,却因食材新鲜而大受欢迎。
Q&A
海燕:你觉得农家乐为什么会受欢迎?
沙马林布:周末节假日来农家乐的客人,大多是平时在城市里生活工作的人.郊外的景色对他们而言比较有吸引力。农家乐的环境一般比较宽敞,在这里既可以吃饭又可以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可以很放松地度过一个周末,所以说周末到农家乐是都市人缓解压力的方法之一。而且如今成都周边的农家乐店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小院装扮成不同的风格,特色鲜明了,自然更吸引人。
TIPS
推荐店名:朵香意农家乐
推荐理由:小清新的装修风格很受年轻人欢迎,地道的自贡菜值得一尝。
地址:三圣乡红砂村联合一组87号
消费信息:人均150元
推荐店名:火塘
推荐理由:彝族美食独具特色,老板十分热情,民族风情不容错过。
地址:三圣乡红砂村联合一组2号
消费信息:人均80元
推荐店名:美乐园农家乐
推荐理由:春游采摘是亲子出行的绝佳选择,一边爬山一边吃新鲜水果,乐趣多多。
地址:龙泉驿区山泉镇美满村7组
我们走了十几分钟,就来到了太奶奶家的房子,那里的房子,可真是有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那里的房子,既不是豪华洋气的别墅,也不是破破烂烂的小平房,太奶奶家的房子是村里最大的,所以是三四层的房子,还有几十亩的地,虽说是三四层的,但也不豪华,太奶奶还有一个小地下室,是装杂物的,太奶奶家一层是厨房,客厅,饭厅,二层是房间什么的,三层还是房间,四层是一个天台而已,那里的房子都是灰色的,很牢固,太奶奶家一层还养了两只大狼狗,地里大部分都是金黄金黄的油菜花,蝴蝶、蜜蜂翩翩起舞,虽然是山路,但两旁都是树木,一点儿也不逊色!
太奶奶家有几棵长着粉红色花的树,后来我回来后发现,我们小区也有,但是当时不知道,我在那里认识了我一个亲戚的小孩,叫胡子妮,我跟她一起玩,我们玩的可开心了,有一天,我们两在院子里玩累了,胡子妮问我渴不渴,我说很渴,她说带我吃一个东西,我以为她要给我吃什么农家特产,但她把我带到那几棵树前,说:“姐姐,这个花可以吃的,你可以摘几朵吃,反正过几天就长出来了。”我半信半疑的看着她,她看我不信,就搬来一个小凳子(当时很小,够不到。),摘了几朵花,她专挑那种花瓣齐全,颜色鲜艳的花,告诉我如果嫌脏的话可以把花瓣摘掉,然后吮吸中间的花蕊就可以了,里面是花蜜,是很甜很解渴的,她边说边拿起一朵花示范给我吃,我看她吃的那么津津有味,我也拿起一朵,使劲吮吸起花蜜来,一股甜甜的味道直沁肺腑,真好吃!
太奶奶家还有两只大狼狗,那里的狗可是看门用的,而不是玩赏的,所以,那里的狗可不是平易近人的,狗狗发现了陌生人,就会狂吠不止,开始向陌生人x威,看了可真人上害怕三分,那里的狗,可真是地地道道的看门狗,中午还要睡午觉呢,有一天中午,我来看狗狗,结果发现有一只狗不见了,我以为那只狗跑走了,就把太奶奶叫过来了,太奶奶说,那只狗去杂物室睡午觉去了,真是不愧为看门狗,白天养足精神,晚上大显身手呢!
菜园子是由一块块砖头简单搭成的,虽简易,却随意,无拘无束。
韭菜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绿油油的,好看极了;一棵玉米亭亭玉立,几片细长的叶子使她看起来更加美丽。婀娜;丝瓜的藤顺着一根细长的树枝爬到了晾衣绳上,悠闲不已,它似乎在晒太阳呢!农家人喜欢在自家的菜园子里种些蔬菜,因为这样的蔬菜才是纯绿色的健康食品!
小院临近马路,偶尔传来几声鸣笛声,却丝毫不影响小院原有的宁静感,鸟依然叫着,蝉依然唱着,风依然吹着,蚂蚁依然走着,阳光依然流动着……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活日新月异,现在的小村镇经过新农村改造,家家户户的居住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善,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文化,听说很多村子都建了文化礼堂,里面还有书屋呢,这对我这个书虫来说,是件令人向往的美事。
放假,我回老家,舅舅告诉我村里也有一个书屋了,以后你就可以上那儿去看书了,我一听马上跑了出去,这是一座三层的砖瓦房,一楼是村民小型室内活动场,二楼是村干部办公开会的地方,三楼就是村里的图书室。走进书屋,哇,好气派的图书室供看书人阅读的桌椅在屋子正中央,崭新的`书架靠着墙壁摆放,书架的搁板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书。
我迫不及待地浏览起满眼的书,书真多,有军事类的;有科幻类的;有农事类的《果树栽培学》、《昆虫学》;家政类的《家有妙招》;还有《国家地理》、《健康时报》等,我都看不过来了。再看书桌前,大人、孩子、还有戴着老花镜的老爷爷呢,平时喜欢大声调侃闲聊的村里人,来到书屋,却文雅起来,安静坐着看书,让我刮目相看。“知识就是力量”毛爷爷的话看来是有道理的。我当然选择我自己感兴趣的,我的目光在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上停止,我拿起它看了起来。故事的主人公海伦凯勒是一位没有听力、视力,也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残疾人,但她以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和坚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考上哈佛大学,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演讲家,教育家。其实作为新一代的我们,非常的幸福,拥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那我们就更要好好学习,不要沉迷于网络、手机而荒废了学业。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想方设法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这样才能像海伦凯勒一样获得成功。
我徜徉书海,不舍放手,邻座一位叔叔轻轻的接电话声、轻轻离座声,拉回我的思绪,不知不觉,我已经坐了大半天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银松尝到了甜头,成了几张草席起家的天目村第一个农家乐老板。在他的带动下,农家乐的雪球越滚越大。
从杭州出发,越野车经过两个多小时行程后,距保护区越来越近了,印象中的那些土房子早已不见了踪影,一座座单门独户的“小洋楼”进入视线。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祖良介绍说,这就是老百姓接待游客的“农家乐”。
“农家乐”,究竟“乐”在哪里呢?放下行李,安顿好,我便迫不及待地直奔距保护区南大门仅一两公里的天目村。
在一座小楼旁边的竹园里,有几位妇女在采笋,可是她们的一招一式看起来有点别扭,原来她们是住在农家乐的游客,今天跟着老板来体验一下农家生活,也想在餐桌上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活儿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有讲究的,一铲子下去,太深了会伤及竹鞭,太浅了又会浪费笋子,我们把握不好,采的笋子有长有短。”一位游客不好意思地说。
走到路边一座打着“农家园”招牌的小洋楼,院子里有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围坐在一张小方桌前,边喝茶边聊天,看起来真是乐在其中啊!热情好客的老板娘邀请我进屋,边泡茶边说,先尝尝我们这儿的野山茶,这是山上自然生长的,不施肥,不打药,没有污染,刚从山上采回来自己加工的。老板娘叫杨素妹,她说,我家是村里最早开农家乐的,已经13年了,院子里那些老人都是年年都来的游客。过去我们村70%-80%收入是竹笋,这些楼都是靠竹笋盖起来的,现在全村44户,已有26户开了农家乐,农家乐收入已占到40%-60%,甚至80%的都有,一年收入少的七八万块,多的十几万块……
一群游客来到门口和老板娘打招呼。
“你们是从哪来的?”我问。
“我是杭州的,我是上海的,我是临安的……”
“我们年年来,这里环境好,空气好,凉快,人也好,吃纯自然的农家饭,价格还便宜……”
“城市里都是水泥、空调,到哪散热去?还有汽车尾气、噪音污染,上海、杭州夏天气温37-38度,开空调难受。这儿不一样,到处都是树,不用空调,后半夜还要盖棉被……”
“这里很有灵气的,进山就感觉出来了,不可言,要体会……”他们七嘴八舌地介绍了起来。
游客的这番话,道出了农家乐的本质所在:体验传统,享受自然。
“农家园”的老板张银松说:“我家里弟兄多,房屋紧张,一个锅子里的饭,分成5份就空荡荡了。分家以后,房子太破旧了,1990年的时候,我们两个人就想盖个新房子,村里也同意了我们的申请。房子盖好后,当时在村里算是最大最好的了。”
“那时候就盖这么大房子,当时就有打算要接待游客吗?”
“当时根本没有想过,只是想既然要盖房,就盖大一些。”
张银松夫妇做工攒了一些钱,盖起了自己的房子,为的是住得舒适一些。没想到就是因为这座大房子使他俩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变。
1992年秋天,附近的禅源寺举行法会,所有宾馆饭店都住满了人,还有一些游客没有住处,看到附近村里有一座大房子,就过来打听。张银松讲起了第一次接待游客的故事:“有两个人来问,说我们有十多个人是不是可以住?我说房子刚刚盖好,床和铺盖什么都没有。他们说不要紧的,我给你钱去买几张席子就好。”拿着游客给的钱,张银松买了几条草席,每条20来块钱。从未接待过游客的他,不好意思收费,但是自己又刚刚盖房子,袋子里空空的,游客说,这样吧,草席就留给你了。就这样等于客人住了一晚上,付了一条草席。”
“那天晚上赚了500块,尝到了甜头。”老板娘插话说,那时没经验,更没有意识,可以说就是几张草席起家。第二年,虽然有了点模糊感觉和概念了,但还没有具体想法。到了七八月份,上面宾馆里来了很多疗养的人,这些人没事时就到村里东看看西看看,无意中发现了我家的大房子,就试探着问能不能住到这里?我就答应试试看。于是一下来了6个人,其中有一个从上海来的老人叫陈龙海,从那以后13年了,他每年都会来,今年又来了,正在这里。那时管吃管住450块钱一个月,也不觉得亏了或者赚了。大伯伯嘛,就像交个朋友一样的,他们觉得很开心,回去以后就有宣传了,再一年我们就正式开始接待客人了。
“怎么想起‘农家园’这个招牌?”我问。
张银松说,是我太太起的名字,就是这个牌牌还有一段小插曲呢!1994年,我找人帮忙写了一个“吃饭住宿”的牌牌挂在门口。招牌打出去后,游客来了,派出所、工商税务所、卫生局也都来了。“这个牌子是谁的?”当然是我的,就在我门口,想赖都赖不掉。“你凭什么挂这个牌子,有什么手续?”我没手续。“没手续你挂牌子干什么?你不知道私人不能开旅馆饭店的吗?”我说不知道。“这是第一次,今天就放过你,赶紧把牌子收起来!”我就赶紧把牌子拿进来了。后来我俩商量,牌子再挂出去肯定会被抓,但是还是要挂出去。最后想出一个主意:让七八岁的儿子来写,这样的话,知道的人能看出来是吃饭住宿,不知道的人以为是小孩子随便乱写,派出所来找,就说是小孩子练字,自己写着玩的嘛。于是,儿子在牌牌上歪歪斜斜地写了几个字挂出去了。
为了应付派出所、工商税务检查,张银松还要记住每位客人的名字,也让客人记住他的名字。每当检查人员来问,他都说这个是我的伯伯,那个是我的姨啊、姑啊,以亲戚的身份应付过去。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张银松,后面一些胆大的村民也开始效仿,至1996年,村里又陆续出现了3户农家乐。到了2002年,当地政府开始支持和鼓励了,“农家乐”的牌子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各家门口。紧接着,天目山保护区周围的大有、鲍家、老庵等各村迅速跟进,由前些年总共二三百个床位,增加到现在的一千七百多床位,而且还在不断兴建中。张银松说,我家46个床位,一年的毛收入大概十四五万块钱。我们农家不去算什么细账,就是我口袋里上半年一千块,下半年一万块了,这就是利润,就是赚钱了。
过去到天目山来的大多数游客是冲着“大树王国”和佛教文化来的,主要是观光、拜佛,玩一两天就走了。近两三年,自然、舒适、价格实惠的农家乐的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休闲度假的游客,短的住一星期,长的住一两个月,甚至半年的都有。他们中多数是回头客,而且通过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就像滚雪球,有一位上海老人说通过他这条线互相介绍来的大概就有一万人。
“天目山这几年人气很旺,现在本来是淡季,但也没淡旺季的区别了,现在上海人有了危机感,开始担心来了住不到房子。”一群从外面散步回来的上海游客说。
的确,这里距上海只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难怪他们把天目山作为“上海的后花园”。在路上我就碰到一位上海人专程来考察,计划在天目山长租农家乐,作为家庭式养老休闲的地方。
农家乐的雪球越滚越大,老板们已感到要想持续下去,应该有个“乡规民约”了,于是,2006年4月13日,
天目村自发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张银松出任会长。
“为什么想起要成立‘农家乐协会’呢?”
张银松说,以前没那么多事儿,现在搞农家乐接待的人多了,就会有一些不好的竞争,类似压价什么的,服务质量会越来越差。所以打算通过协会来协调、规范农家乐,比如,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统一服务质量等等。
说起当选“农家乐协会”会长一事,张银松说,协会刚刚成立,乡政府、保护区、旅游公司、方方面面的人部到会了。通过投票推选会长,结果我当选了,全体鼓掌通过,过去选村长都没有这么隆重,这是第一次。“自从当了会长那天起,我睡觉都不安稳了。”从这天开始,张银松感到肩上的担子很沉重,虽然还没有更多太具体想法,也不知从何做起,但毕竟是把单打独斗的农家乐凝聚在一起,朝着规范经营,稳定持续发展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农家乐,架起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
“山里人诚实,人品好,不是光知道赚钱,也知道怎么和人接近。来过的人就想再来,都成朋友了,感到很亲近,不来不习惯了,很想念的……”
“游客对我们也很好的,我们经济周转不过来时,主动借钱给我们,还给我们出主意,每次来都带好多东西,像亲戚一样,我们闲下来时也经常去看望他们……”
游客和房东的这番话,道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采访中我耳闻目睹了农家乐房东和游客相处的故事。
那天晚上,当我再次走进张银松家时,张老板正往客厅墙上挂画。一位游客说,这是我现场画的送给张老板,画的就是天目山的风景,老板娘说客房里的画部是买的,不好看,我答应给她再画几张。原来,这些游客中有几位是“上海东安书画之友”成员,也有从杭州来的画家,他们到农家乐休闲的同时,还带了不少书法绘画作品,准备搞一个小型展览,互相交流,同时也让其他游客来看,这样的活动已办过几次了。
农家乐就是一个“乐”字,你要把“土气”传给游客……,这是一位游客给农家乐老板出的主意。还有游客对农家乐的设计、装饰出主意,让他们搞“土”一点,里面的墙不用贴磁砖,画本地山水画,房顶盖上绿色的箬竹叶,与当地自然协调,等等。农家园的老板娘已觉得买来的画不好看了;另一位农家乐老板觉得收入水平比较高了,只是缺少文化,促使自己还在读书学习,还要学电脑,用宽带,建农家乐网站……正是城市人到山里来,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信息、文化和城市文明。山里人在和城市人接触中,受到文化上的影响,使他们的观念在变,文化素质也在提高。
13年前张银松接待的第一个游客——陈龙海老人,今年已80岁了。老人清楚地记得:“我看到村里最好的一幢房子时,就抱着一线希望进去问,老板,你这房子出租不出租?老板说出租的。多少钱?12块……第二天我就领来了十几个人,住了半个月,大家都很满意,第二年又来了。当初正是低廉的价格吸引了我,如果我那时经济充裕的话,不会来农家乐。结果,从那以后13年了,年年都来。”
“13年了,您觉得张老板的农家乐变化大不大?”我问。
“当然大了。”老人说,张老板的房子虽然当时是最好的,但和现在相比,仍然是破破烂烂,很简单的,床是宾馆里不要的拿来的。洗澡就是装两大缸水,白天太阳晒热了,晚上用。洗澡间是用木板围起来露天的,厕所也是一个公用的,还在外头。我们给张老板说,这样不成,要改进改进,晒的水第一不卫生,第二不方便,洗澡房子露天冼,不雅观……。到第二年我们再来时,已有所改进了。现在条件就更好了。
“像在家里一样。”这是游客的普遍感觉。就是在这个“家”里,游客和房东之间,各地来的游客之间都成了朋友,逢年过节互相探望,礼尚往来更是普遍。杨素妹说,他们要是有一年没来,冬天没事了,我们就带点自己做的笋啊、茶啊什么的去看他们,他们也常打电话来,每次来给我们带好多东西。天目村的胡炳松告诉我说,刚开始农家乐接待时,经济上周转不过来,有一个上海来的老太太借了5000块钱给我,让我增加床位和添置被套等。她一来就住两三个月,跟亲娘一样,给我织毛衣、摘菜,我们都叫她雷锋阿姨。鲍家村的农家乐老板左国炳,也接受过游客借给的3万块钱,用来增加床位。
农家乐的自然、和谐、实惠,得到游客的认可,但农家乐老板们也有苦衷,不但受累,有时还要受气。杨素妹说:“最难的是做菜,要了解各地方客人的口味,每天不能给客人吃重样的菜。”还有一位老板是怕双休日,他说,很累,做饭、服务,站得脚板疼。受气的时候也有,一批客人中总有一两个人挑三拣四,不好侍候,有时感到很委曲,就想不干了。老庵村的一位老板说,最难的就是人之间的相处,有时碰上一些客人比较难侍候,我们心里也很烦,说算了,不要做了。但是要赚钱嘛,还要把客人招待好,让他们高高兴兴回去。她的体会是:“山里人以前接触人少,哪有这么多叔叔阿姨叫,亲戚走动也是春节什么的过节才有,现在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觉得我们自身素质要提高,最好有培训,礼节方面很要紧的……”
是农家乐架起了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拉近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游客和房东间的人情往来,正是这种良好关系的体现,这在一股宾馆饭店是体验不到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保持一种和谐关系,需要更多理解和尊重,衷心希望城市人到山里享受自然的同时,更应尊重保护了自然的山里人。
农家乐,自然保护价值在这里充分体现
“要早知道保护好了,我们能赚钱,就不打官司了……,只要把天目山保护好,我们就有饭吃。”
“只要把天目山保护好,我们就有饭吃”,这是现在的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说法。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和当地老百姓却是水火不容。曾有村民就因为在山上砍树、挖药被罚款、甚至被判刑。
“保护区和武山村还打过一场官司,但是越打交往越深。”天目山保护区的老局长谭维贵说。
“这是为什么呢?”
老局长说:“就是因为山林纠纷。保护区和武山村的山交界,他们把山砍光了,见保护区的山好,就说界线错了,要求把几千亩的山划给他们。后来闹到临安市法院、杭州中院,打了3年官司,直到1993年才结束。”
虽然最终保护区赢了官司,但管理者们也从中悟出了道理:“要想保护好,首先必须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老局长说,老百姓就是靠山吃山,笋、茶、柴,都来自山上,保护区建立后,他们的活动受到限制,生活来源没了保障,矛盾由此产生。经过十多年的摩擦,双方最终找到了结合点——旅游。在保护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开展农家乐旅游接待,销售土特产品,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关系越来越好,自觉地参与保护了。他们说:“早知道保护好了,我们能赚钱,就不打官司了。”所以才会出现“越打交往越深”的说法。
天目山有三宝:“笋干、茶叶、山核桃”,到过天目
山的人都有切身感受。从我到达天目山那一刻起,便天天享受着“纯自然”,喝天目云雾茶,吃各种鲜笋、笋干、本地土鸡做的农家菜,让人百吃不厌,这正是农家乐的特色招牌之一,游客们品尝够了,没有不带些土特产回去的。农家乐的客人,通常直接向房东购买,而且绝对纯正。没开农家乐的村民也通过农家乐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提供其他服务,从而间接受益。老庵村的老书记告诉我,现在村里只有几户农家乐,但是已筹划分工合作,比如,有种蔬菜的、有养本地鸡的、有规模加工、销售笋干、茶等土特产品的,还筹划着要整治环境,把有污染的竹笋加工厂搬出去,保护好河里的石斑鱼……。他说,我们村是水的源头,这源头像帽子一样,上身是保护区,下身是我们的山,我们村的环境好得益于保护。
农家乐的兴起,在当地形成了产业链条,带动了整个社区的经济发展,老百姓普遍富了,保护的价值得到认可。保护已不再仅仅是保护区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成了老百姓的自觉行动。正应验了谭维贵老局长很早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保护区就是一个植物仓库,我们就是仓库保管员,现在看起来不值钱,保护区外面是一棵树,里面也是一棵树,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是长远看很重要,就是它的价值。”
农家乐,如何做到名副其实?
“一个本质的东西,就是自然,应该跟自然协调,在山里搞高楼大厦太不协调了,有了城镇的感觉。”“农家乐是泡饭……,大公司进来了,五星级宾馆很快建起来,我们肯定会被他们挤垮了。”
已经有些游客逐渐感觉到了某种不协调,方兴未艾的农家乐的隐忧显而易见。从第一天进入第一家农家乐开始,我脑子里一直在疑问,这就是农家乐吗?眼前的一座座欧式小洋楼,楼内装饰讲究的大厅、吧台、沙发、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的标准客房、高级餐桌餐椅……,俨然进入了星级宾馆。就连遍布大城市的“华联”超市连锁店也出现在村里,这一切,和我想象中传统古朴的农家小院形成强烈反差,仿佛从一个大城市到了另一个小城镇。
“您觉的农家乐用原来自己老式的房子好还是现在宾馆式的好?”
“如果两种房子摆在一起的话,老式的就没人去。”一位农家乐老板说。
游客又怎么看呢?“还是现在的房子好,生活水平提高了嘛,就是要现代化。”一位游客说。
而张银松最早接待过的几位老人说,不在乎高楼低楼,干净、卫生就好,我们来这儿就是要享受自然。老人们也对村里景观的变化和华联便利店有自己的看法:“当时有条公路比较小,后来修路把树都砍掉了,一看光秃秃的。能开进救火的车就可以了,修那么大的路做什么?有了城镇的感觉。”说起公路边并排竖立的两个牌子:一个是颇具现代气息的“华联便利店”,另一个是两根木桩架一块木板的“天目农家乐”,老人们开始奇怪华联超市咋到乡村来了?进去一看,发现虽然与农家乐不太协调,但也确实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原先担心喝不到牛奶,有这个店就能喝到了。
对农家乐小洋楼快速发展带来的城镇化,一位老板道出了缘由:每家的宅基地就那么大,传统的平房床位肯定少。为了增加床位,盖楼房是唯一选择,所以,多数农家乐是三层,五六十个床位,少的也有两层,二三十个床位。
盖楼为了增加床位,这是接待游客的需要,但是观念上的偏差,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假如,大山里也变成了另一个城市,农家乐里看到的都是和大宾馆没有任何区别的现代化设施,吃的用的都是超市里买来的,游客还会来吗?从另一个角度说,楼房盖成什么样,是不是越现代、越洋气越好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楼房减少一些城市的痕迹,增加一些大山里的古朴与自然呢?
其实,自然享受、干净、卫生、方便、人性化服务,是游客的普遍心理,回头客多就能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房子破旧、设施不好游客就不会来”的想法,使农家乐的老板们走人观念上的误区。他们觉得房子越漂亮越好,设施越上档次越好,正是这种心理,使农家乐丢掉了它本质的东西——自然、传统。
那天,来到老庵村,让我眼睛一亮。“清凉世界”几个大字竖立在村口,环顾四周,山上植被浓荫碧绿,从山上流淌而下的溪水清澈见底,水中自然生长的石斑鱼清楚可见,隐蔽在林中的农家小院古朴自然,几天来,我第一次找到了自然、传统的感觉。在村口遇上原来的老书记,他说,我们村农家乐去年刚开始,现在已有规划了,外面商人投资,很快要建十几栋楼房……。老书记的一席话,让我仿佛看到了又一座小城镇出现住这大山里。
老书记带我来到他家新建的楼房,告诉我说,旁边还保留着原来的老房子,本来想拆掉翻新,但是老母亲不愿意,仍然坚持住在老房子里。
我走进这座老房子,只见老太太正坐在一个带靠背的“坐桶”上闭目养神,一条小狗在她脚边磨来蹭去。这是一座约有二三百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的木结构房,一层大厅的四周和阁楼上摆放着各种沾满尘土的老旧生产、生活用品:打年糕用的石臼、做豆腐的石磨、泥炉、耕地用的农具,用木头或是竹子做成的饭篮、木盆、粪桶,既取暖又可坐的坐桶、小孩用的站桶、纺线机,在老人的卧室里,床、柜、桌都是老式的,老人陪嫁的针线篮还保存着,我粗略数了一下,足有三四十样之多,真像进了历史陈列室。老太太连说带比划地告诉我这些东西的用途和好处,看得出她很留恋过去的生活方式。
“听说您儿子要把这房子拆了翻新,您不愿意,怎么想的?”我问老太太。
“喜欢一个人清静,儿子要造房子也让他们造。”
“留着这些东西还有用吗?”我指着楼梯上挂着的一个饭篮问。
“放在这里平时要用的话用一下,这种竹篮通风,比塑料的好,比放在冰箱里的好吃,再说冰箱要钞票,自己做不动了,省钱。”
“如果带几个游客来,喜欢吗?”
“游客来的话让他们住,我在小房子里住就好了嘛。原来想到外面看看都没机会,现在外面的人倒来这里了,真想不通。那时连人都看不到,现在这些人钻到山沟里来了。”
由于老太太的坚守,老书记家保留下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也恰恰是多数农家乐所丢失了的东西。我建议老书记,千万把这些东西保留好,作一个小的陈列室,供游客参观,包括这老房子,增加一些必要的卫生设施,就是很好的客房,还可让游客体验传统劳作,吃传统农家饭……,这才是农家乐独特的东西,也正是城里人到山里来所追求的。老书记说,我本来就有打算,准备改造一下这房子,把内部设施搞好,装饰用老式的,但是要隔音,外包装还是木头,后面搞陈列,先搞一个基础起来再来推广你说的这种,完全老式的有些不好接受。
一次在农家乐吃饭时,老板对我说:“我本来就是用那个传统的小“泥炉”烧的菜,怕你们嫌难看没敢拿出来,上桌前才换的酒精炉,实际上用那个烧出来的菜香。”明知道一些传统的东西未必不好,但又担心游客不接受,于是想方设法为游客营造城市生活环境,他们就是在这种矛盾中为城市人精心打造舒适环境的同时,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丢失。
“农家乐是泡饭……,大公司进来了,五星级宾馆很快建起来,我们肯定会被他们挤垮了。”2004年,天目山保护区的旅游经营权转让给了一家实力雄厚的旅游公司,这让当地老百姓喜忧参半。喜的是由于公司的运作,加大了宣传力度,游客多了。忧的是,好景不会太长,公司规划中的五星级宾馆很快将建起来;景区内开始统一使用旅游公交车,农家乐接送游客的私车受到限制,比较偏僻一些的农家乐客源自然减少。老百姓说,天目山本来水少.建了大宾馆会和我们抢水,争客源。天目村距保护区大门最近,近些年受益也是最多的,但是潜在的威胁也最大。因为他们的土地已被征用。农家乐便成了唯一的生活保障,一旦农家乐垮了,就没有了退路,这也是他们最大的隐忧。
面对一年年火起来的旅游,农家乐老板们是既盼又困惑,既有来自外面的压力,也有内部的竞争,还有自身观念问题。一位农家乐老板说:“走自己的路,我就是这样想。”
【农家乐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农家乐初二的作文09-19
高一叙事作文农家乐09-22
农家乐一日植树节作文10-30
农家乐调查问卷10-25
农家小院的作文400字10-11
农家乐社会实践报告06-03
班级聚餐农家乐策划书09-07
农家乐星级评定申请报告11-09
农家乐会议典型发言稿06-08
农家乐用地问题的法律分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