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标点符号题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精选9篇)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题 篇1

1.(山东临沂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说起中国古代神话,你能想到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业大神盘古?还是炼“五色彩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

B.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的目标生活,不可能精彩。

C.近来,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引发观众热议,谈起原著,严歌苓称《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答案】D 【解析】A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选择问中间不能加问号。B第一个“压力”后的逗号改为分号。C句号应移至引号外。

2.(山东泰安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C.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略牙。D.然后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答案】D 【解析】A:问号改为逗号。B:“壮阔”“豪放”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C:“容易卡嗓子”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3.(山东淄博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B.中国桥、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天眼”探空……,新变化新成就值得浓墨重彩地宣扬。

C.现在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还是《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以及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呢?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答案】B 【解析】 “传信”“发威”都是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所以用引号,而“组网”没有特殊含义,不能加引号;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后面不用再加逗号。

4.(山东济宁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C.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D.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答案】C 【解析】A.在一个句子里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第二个冒号改为逗号;B.选择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D.较长的并列成分用逗号,顿号改为逗号;

5.(黑龙江齐齐哈尔2018)下列句子中结尾应使用叹号的一项是()A.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____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____ C.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____ D.“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 【答案】C

6.(贵州黔东南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B.老人、青年和孩子们,纷纷涌向那青青山坡——几十年前革命英雄奋勇抗战的地方。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答案】A 【解析】“坐一坐”和“躺一躺”两个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隔开。

7.(四川巴中201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B.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社?还是埋下了隐患?

D.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国房,皆可置之。【答案】C 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8.(陕西2018)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②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③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④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关注,说明很多人____对它缺乏热情,____缺少感受它的机会。

(1)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答案】“、”改为“,”

(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答案】“启动”改为“启发”或“启迪”。

(3)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答案】不是 而是

9.(北京2018)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1)(2)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甲】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据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乙】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异宝有100多万件。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A.【甲】分号 【乙】冒号 B.【甲】分号 【乙】破折号 C.【甲】逗号 【乙】冒号 D.【甲】逗号 【乙】破折号(2)画线的句子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的行为,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解析】(1).“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与“实在运不走的”是两个方面,故而用分号隔开。(2).此句成分残缺,在“连抢带砸”后加上“的行为”,另外“毁灭性的破”应改为“毁灭性的破坏”。

10.(湖北黄冈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为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潘建伟团队居功至伟。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B.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C.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安全的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D.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答案】A 【解析】B:第二和第四个逗号都改为分号。C: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D:最后一个分号改为句号。

11(湖北恩施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让世界更加意识到中国方案的重要。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题 篇2

一、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特点

首先, 遵循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理念。自从新课程标准颁布并实施以来, 我国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不仅愈发的迎合新课标的基本精神, 且有意识的遵从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此类题不仅极具科学性, 更加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贯彻其中。

其次, 命题更具开放性和综合性, 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中可以得到较完整的体现:其一,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近些年来我国中考中语文阅读题不仅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察相对稳定, 其题型不断的创新, 其内容不断提纯, 其知识不断淡化, 其不断呈现出情境的设计及有创新的表达, 语文实践越来越多的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和教师的重视。其二, 中考语文阅读题的选材以书中的内容为主, 注重课内外的有效结合, 并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人文特点融入其中。近几年来,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考试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要求学生较好的再现结构性知识而转向了要求学生以知识为平台, 生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 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其三,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名著阅读题, 笔者赫然发现, 现阶段的中考名著阅读题, 其主要考点由过去的文学常识向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转变, 并且, 此类题型绝大多数都是以主观问答题的形式出现的, 着重考察学生对于整篇名著的认识及理解。

第三,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命题愈发灵活、多变, 以考察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伴随着我国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入, 我国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题型愈发灵活、多变, 这不仅有助于考核学生课内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还有助于学生应变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有效应对方法及备考策略

首先, 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 为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等。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学以及中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 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 应该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 科学的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感悟人生, 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其次, 选好阅读教材、确定阅读范围, 不断增进自身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中外能够称之为名著的书籍很多, 而学生的时间却极其有限。所以,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读完那些充满着人类智慧与精华的名著呢?从这一点上而言, 名著书籍的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附录二以及课标教材中都相继的推荐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读性的名著读本, 教师可以先有计划、有针对的引导学生对推荐的读本进行阅读, 以提高其阅读的能力与水平。此外, 教师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也相当重要, 应该引起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第三, 重视对考点和重点的训练, 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名著阅读是对学生阅读状态的一种考察, 其主要目标是要使学生详细的了解中外名家的作品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等, 其具体重点和考点如下:掌握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了解主要情节、事件以及主要人物;识记作品中的相关诗句、成语以及歇后语等;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并能够根据作品内容对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小结

总而言之, 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并让阅读名著成为伴随学生一生良好习惯, 让阅读名著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王玉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J].现代教育.2011.

[2]张永林.对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9 (02) .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题 篇3

一、解题原则

阅读分析题最大的原则就是遵循原文。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除了很明显的让考生发挥的题目外,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同学们答题时切勿天马行空,应先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处,增删修改即可得到对应答案。而对科技文阅读来说,这一个原则更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选项都应该在文中找到支撑,所有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这就提醒我们要准确把握所给的阅读材料。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材料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有些文章题目甚至交代了说明和论证的中心。抓住了题目,答题时一般就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二、做阅读分析题的方法

1.审题。如何审题?主要抓住12个字——抓关键词、细探题意、兼顾分值。例如,2014年苏州卷阅读分析第17题:“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这里的关键词应为“特点”,再仔细研究还要注意“联系全文”(答案的范围)、“分点归纳”(不完全是材料中现成的语言)。根据全文,答案可以概括为①历史古老、沧桑,②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③神韵:孑然孤傲。(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2定位。如何定位?也是抓住12个字——立足本段、瞻前顾后、圈画范围。如2014年淮安卷阅读分析第Il题:“文章第④、⑤两段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2分)”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先立足第④、⑤两段,一看④段首句“人们不禁会问,如果不仅仅是糅进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这样的建筑有可能吗?”和⑤段首句“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但这种完全‘舞蹈化’的建筑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流派,而且是小说流派而存在的”,很自然的,我们就会知道还要兼顾第③段,因为第③段首句是“最先把舞蹈元素糅进设计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运动场馆的天棚”。从这三句话,我们就知道:第④段是顺着第③段的思路进行说明的,而第⑤段说明了完全“舞蹈化”的建筑物的前景。三段之间是按逻辑关系安排的,所以不能对调。

3.采点。如何采点?还是抓住12个字——摘录要点、组织答案、分条陈述。如2014年连云港卷阅读分析第13题:“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笑是怎样提高记忆力的(3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难度。综观全文,第②段说明了研究的结论,具体的科学说明在第③段,借博士的话阐释了幽默和笑的作用。从第③段中摘录出要点,组织成答案,可分为三条①减少皮质醇等有害的压力激素;②增加大脑中内啡肽和多巴胺的释放;③令大脑进入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回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

三、重视训练积累,培养阅读能力

1.培养读的能力。平时上新课文之前要预习、阅读课文,力求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做阅读练习时,更要对材料多读,特别是浏览、细读、品读三个步骤不能少。浏览,即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品读,就是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十二,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2.抓住文体特征,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阅读。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了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时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论点、论据类型、论证方法等。这些都涉及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四、迎考复习策略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点 篇4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

句号(。)表示一个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

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燕子、雁、布谷、夜莺都是定期迁徙的候鸟。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屋子里,我是主人;屋门外,蝉是最高的统治者。

冒号(:)用来提示下文

例: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过:冬眠不是睡眠,和日历上的日月也扯不上关系。

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小朋友,你们的暑假生活过得丰富么?

叹号(!)表示一句有强烈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愿你们在新学年中好好地学习语文!

引号(“”)1、引用对话或文章里一段文字。2、表示反面或否定意思的词语。3、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例:大娘说:“同志,谢谢你呀!”雷锋说:“谢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书名号(《 》)表示书籍、文章、报刊、文件、影片等名称。

例:今天,我读了《给颜黎民的信》。

破折号(——)1、表示底下是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2、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示声音的延续。

例: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例:蝉的幼虫爬到地面上来,常常在圆孔的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方——一棵小树,或是一根灌木枝——脱它的皮。

例:吃的不是白面包——黑面包能吃饱就不错了,菜只有鱼。

例: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省略号(……)1、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2、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示尽。3、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例: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例:我跺着脚大声喊:“咳!这么冷,小心你的脚……”

例:“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高考语文修辞知识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排比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夸张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反问是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高考语文词语知识

一、辨析词义

辨析词义的方法:

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二、用词造句

用词造句要做到:

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

2、把意思表达完整。

三、词语的归类或排列

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中考语文句子排序题 篇5

1.排序题要求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句子排序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

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2.方法技巧:

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

①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

②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

③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等。

④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⑤思维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题 篇6

现在,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正确答题, 还要用规范的语言表达。那么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解题呢?我觉得, 首先, 要指导学生树立规范答题的意识, 寻求解题规律;其次, 在实际操作中要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维, 语言表达要做到规范化。

一、阅读教学解题的基本要求

在阅读题教学过程中, 现行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如阅读题教学放任自流, 随意性较大, 而阅读题本身的逻辑性、抽象性又造成了教学时的烦琐、枯燥。因此, 在阅读题的教学中, 要做到规范、有效,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遵循一个梯度

阅读教学必须先考虑学生的心智能力, 从易到难地学习。由于学生在智能、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教师在讲解时也要为个别学生考虑, 明确概念间的区别, 分散难点, 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拓宽思路,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好阅读题。

2. 树立两种意识

规范化解题的好处在于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另一种方式组织, 使它能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被阐释清楚, 使问题变得直观, 易于理解。但要注意在解题的同时不能抛开两种意识:一是原文意识, 即任何一道题的答案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任何一个游离文本的答案都是错误的, 即使是开放性题目。二是中心意识, 即任何一个词语、句子、语段的理解都离不开中心, 都是为中心服务的, 所以都要与中心联系起来思考。

3. 把握三种原则

在讲解解题技巧时, 应以典范的文章作为立足点, 以熟悉的课文作为范文, 必须与旧知识进行对照, 特别是与那些极其相似的题型进行对照, 使解题技法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阅读题题例解析

1.“分析说明文中引用事例的作用”题

此类题目, 可以形成一种规范的表达模式, 也就是内容 (归纳这个事例本身说明了什么) +结构 (看它在全文中是否有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

例:文章写了俄国和土耳其海战的传说, 其作用是什么? (杭州2005年中考卷)

明确: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 可形成答案:说明了神木的神秘、坚硬 (内容) , 引出下文谢尔盖博士对神木的研究 (结构) 。

2.“说明文中画线句的作用”题

这一类题往往和说明方法相联系, 属于“能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分析主要说明方法的作用”这一题型范畴。根据教学经验, 笔者总结出了一个解题规律, 即看前, 看后, 看本身。也就是说, 先看它能不能说明画线句前面的内容, 如果不能, 再看看能不能说明它后面的内容, 如果都不能, 那就自己归纳。

例:另外还有一种磁分离方法, 就是在水中加入强磁性磁粉细粉, 利用磁粉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 然后通过磁分离器将它们吸住后清除。为了提高吸附效率, 还可以加入氢氧化铝等絮凝剂, 利用这种分离方法, 可以分离出污水尤其是工业废水中的细菌、病毒、合成洗涤剂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尤其是对生物危害最大又极难去除的重金属, 用生物法无法处理, 而且对微生物还有毒害作用;用化学法又极难去除干净, 而磁分离方法却利用物理作用将之去除。倘若解决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这项技术日后可望发展成为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8)

问题:文中画线句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明确:这道题, 根据画线句“尤其”两个字所管的内容, 归纳后可形成答案:用了作比较的方法, 强调了磁分离方法在去除重金属中的作用。

3. 赏析题

现代文中常出现赏析题, 赏析题的解答可以归结为一种表达模式, 这个模式由9个字组成:运用了…… (提醒学生先考虑修辞, 再考虑各种描写方法, 如动作、语言、神态、环境等, 如都没有, 就抓最有表现力的词) , 写出了…… (此处写的是句子本身的内容) , 表达了…… (此处多为情感的表现) 。我把它叫做“赏析三部曲”, 用这样的规范表达来指导学生解题。

例:《古井》中有一题, 本文有关古井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杭州2006年中考卷)

(1) 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痛疼, 我要挣开手, 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 好不容易才脱开, 合手搓揉多次, 才回暖起来。

(2) 有时有妇女弯腰俯身井沿吊起水, 擎起吊桶, 后退一步, 高高远远地把吊桶里的水向石盆倾去, 水泻成一弯弧线, 几吊桶后, 石盆里水渐满并溅起水花。然后她就站在石盆边洗衣。

明确: (1) 句通过分析, 无明显的修辞手法, 因此可抓重点词语:运用了“钝痛、被粘吸、经搓揉才回暖”等词语, 写出了古井的阴凉, 表达了作者对古井的怀念。

(2) 句通过分析, 主要是用了人物的动作描写, 因此可形成答案:运用了“吊”“擎”“退”“倾”等动作描写, 写出了妇女汲水洗涤的优美姿态, 表达了古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4.“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

这类题其实可以说是说明文的语言赏析题, 可分两类:一类是“理解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还有一类是“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两者答题模式基本一致, 但要稍作变动。

例: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古老的冰芯中竟然释放出了一种能够攻击植物的细菌病毒。结合文章, 说说“竟然”一词的作用。

明确:对于这类题型的答法, 我设计了一个基本解题模式, 即“本义+内容”, 所谓“本义”, 就是解释这个字的大致的意思, 所谓“内容”, 就是用了这个词以后这个句子表明了什么意思。此类题依照这个基本模式解答即可。

比如上例, 因为不用回答“去掉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只要直接回答就可以了:“竟然”表明出乎意料 (本义) , 说明冰川中存在这种细菌病毒是出人意料的, 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内容) 。

5. 定义题

我为定义题设计了一个定义表达模式, 即:下定义的名称+是+主要特点 (事物类) 或形成原因 (现象类) +本质属性。

例 (1) 事物类:根据病毒的特征, 给病毒下一个定义。 (杭州2004年中考卷)

明确:从课文中筛选语句后, 根据定义模式, 可形成答案:病毒 (名称) 是没有完整生命结构的、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可以致病的 (主要特点) 微生物 (本质属性) 。

例 (2) 现象类:根据课文内容, 给“赤潮”下一个定义。 (2007年初中总复习教学指南)

明确:从课文中筛选语句后, 根据定义模式, 可形成答案:赤潮 (名称) 是因为环境污染导致海水营养化, 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使大片海水发臭变成红色的 (形成原因) 自然现象 (本质属性) 。

6. 含义题

含义题往往有两类:一类是理解个别词语的含义, 一类是理解整句话的含义。对于含义题的解法, 我觉得可以采用“对应法”来解答。

例 (1) :文中“腌咸菜”比喻什么? (杭州2002年中考卷)

明确:“腌咸菜”是一个动宾短语, 表明一种动作状态, 所以在解释的时候要注意与它的词性相对应, 参照“动词+名词”的模式, 形成答案:用含盐量高的海水灌溉 (动词) 庄稼 (名词) 。

例 (2) :面对日益纷繁的世界, 面对多少次名利的诱惑, 我一直把自己深锁在校园寂寞的一角。他有时会调侃似的称我为傻瓜, 可我一点也不生气, 心中反而有一丝窃喜, 傻瓜啊, 傻傻地固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执著与美好, 就如同这风雨中散步的白鹭, 傻傻地悠闲踱步, 傻傻地自我陶醉, 风又何惧, 雨又何畏, 我心中自有一方圣土!

风似乎越刮越猛了, 但我相信今晚我肯定能拥着我的白鹭睡个好觉了。

问题:画线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对于这样的问题, 应先确定关键词 (往往是一些有象征意义的, 虚指的词) , 此处可找出两个“风似乎越刮越猛了”“拥着我的白鹭”。先请同学们想一想, “风雨”往往代表什么, 同学往往会说“困难”, 这时, 要提醒他们, 文章中的困难是什么, 学生马上能找到“面对日益纷繁的世界, 面对多少次名利的诱惑”。然后再请同学们想一想, 我真的会“拥着我的白鹭”睡吗?提醒他们从文章中找一找, 可找到“傻傻地固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执著与美好, 就如同这风雨中散步的白鹭”这一句, 可见“白鹭”是指“自己心中的那份执著与美好”。最后用对应法代入, 可形成答案:世界日益纷繁, 名利的诱惑越来越多, 但我相信我会固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执著与美好。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题 篇7

标点符号是高考内容之一,这几年题量逐渐萎缩,但并不说明此类题就不考了。相反,还有可能明年就考到了,因为标点符号和近义词等基础知识,是轮空出题的。也就是说,今年没出,明年恐怕就出了。所以,我们仍然要复习标点符号的知识,掌握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退一步讲,生活中,作文里,说话间……哪一处不会用到标点符号呢?可以说,标点符号是须臾不可离的。

【解题方法】

熟悉标点符号的各种用法,这是解题的前提。

具体解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弄清楚提问,看是问我们什么,是选错误项还是选正确项,根据所问来回答;其次是把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总体浏览一下,把其中最能判断出对或错的项先排除,推敲剩下的项;再次是理解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弄清楚了,所用的标点符号就好判断;最后是回复检验,把各项都重新检查一遍,看是否有遗漏和疏忽。

我觉得,要判断一个标点符号用得是否正确,关键的关键是对该标点符号的熟悉和该句句子意思的了解。比如疑问号,顾名思义,是表示疑问的,而很多句子貌似有疑问,其实是没有疑问的,设题者往往于此命题来考我们,我们这时就要火眼金睛,善于区别和判断。又比如顿号,只有当同属一类的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同等而并列时,才可以用顿号,将它们排列,而命题者往往喜欢把一些不是同一个等级的事物,并列在一起来考我们,我们平时练习得多的话,就能很快地区分。再比如句中小括号,它往往是起注释作用的,要紧跟它所注释的词语后面,但很多题目,往往把小括号的位置乱放,大多数是放在最后而造成错误等等。方法来自实践和练习,平日之功是解答标点符号题的基础,夯实基础最为重要。

那么,再具体讲,究竟应该如何快速解答标点符号考查题呢?

快速解答的前提是,一定要清楚命题者是如何设计标点符号考查题的。通过研究以往的高考标点符号考查题,特别是仔细研究2013年的高考标点符号考查题,我们就会发现,命题者一般是采用设误法进行命题的,其设误法有:

一、叠床架屋,重复累赘

例如:

我国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如《英雄儿女》(根据巴金《团圆》改编)、《红高粱》(根据莫言《红高粱家族》改编)……等等。(天津卷第5题C项)

省略号和“等等”作用相同,均表省略,同时使用两个,这就是重复累赘、叠床架屋。应该删去其中任一个才正确。

二、句内注释,位置失当

例如:

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山东卷第4题D项)

注释词语或句子,一般都使用小括号。注释的原则是,注释谁就紧跟谁。如,注释句子中的某个词语,就一定要紧跟这个词语,不能远离;而注释整个句子时,才会将小括号置于最后。该句中的小括号是注释“腹白”的,所以,小括号应该置于其后,而不能置于“很小”之后。

三、没有疑问,乱用问号

例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山东卷第5题C项)

有些句子,虽然含有疑问词,或是选择问、正反问结构,但已经充当了句子的某一个成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而不再是疑问语气了,所以其后就不能再使用疑问号了。此句中最后一个句子就属于此类,所以最后的疑问号是误用的,应该改为句号才正确。

四、张冠李戴,混淆功用

一般情况下,每一种标点符号,都有其独特的功用,如果混淆了它们各自的功用,就会导致使用错误。混淆功用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分号与逗号功用混淆。

例如:

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江西卷第4题A项)

这句就是分号与逗号的功用混淆。具体而言,句中“还是左拐”后的逗号应为分号。因为句子涉及“走到……走到……跨过……”三种情况。

(二)逗号与顿号功用混淆。

例如: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天津卷第5题D项)

这句中的“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并非同一等级的概念,所以“小到家庭”与“大到国家”之间不能用顿号,而应该用逗号。

(三)引号与书名号功用混淆。

例如:

“血战长空”以独特视角关注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真实历史,剧中主要角色均有历史原型。(江西卷第4题D项)

这句中的“血战长空”是电视剧的名字,不能用引号,应该用书名号。

(四)小括号与书名号功用混淆。

例如:

《海底两万里》是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利用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鹦鹉螺号》在海底旅行的所见所闻……(重庆卷第4题)

这句中的“鹦鹉螺号”,不是书名、篇名,不能用书名号,它只是注释、说明“鹦鹉螺号”的,所以,应该用小括号即可。

【仿真演练】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马来西亚代理交通部长希山慕丁说:搜索失联客机的行动集中在三大区域,北线向俄罗斯乌克兰方向搜索,他称,出于安全考虑无法透露所有信息。

B.克里在听证会上指出,基于共同利益,美国正与中国建立一种《坦诚、合作和建设性的》双边关系。

C.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德军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那时,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endprint

D.在伊拉克被绑架的8名中国人分别是:林强(40岁);魏武(20岁);周孙琳(19岁);林斌(39岁);林忠(38岁);陈亲爱(37岁);周孙钦(18岁);林雄(35岁)。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汉城市长近日宣布,把汉城市的中文名称改为“首尔”,“汉城”一词不再使用。并正式提请中国政府在今后的文献资料中对韩国首都使用新的中文名称。

B.1.4万条人发毛毯——苏联红军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

C.伴随着兆丰年的飞扬瑞雪,农业税全免了的喜讯一夜之间飞向千家万户,传遍赣鄱大地,3200万江西农民欢欣鼓舞。

D.2013年,江西省农业战线取得了“三个增长20%”的骄人业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530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80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945元。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人言可畏吗?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B.文学工作者应该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才有利于遣词用字,写出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调优美的作品来。

C.“这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什么原因呢?同学们!”李老师严肃地说。

D.大、专院校的学生春节期间一般都要回家过年。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优势和劣势随时都有可能转化。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要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发展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在承认相互利益的基础上,可以不受原先规定的“三不变”原则限制。(企业所有制形式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财政体制不变)

C.李老师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家访,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家境如何?家庭教育怎么样?学生在家中每天晚上什么时候睡觉?

D.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这是鲁迅先生创作体会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氧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B.《炎黄春秋》杂志2005年第1期刊发了伯理同志(回族,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应该杂志社之约创作的悼诗——《悼小平同志》,可谓字字含情,声声带泪,感人至深,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切缅怀和沉痛哀悼。

C.你怎样看待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可以先列出提纲,然后综合评述,写成二三百字的短文。

D.消息称“据《青年参考》12月22日报道:‘目前台湾学生到大陆留学的总共有20000多人……”读后觉得“留学”二字十分刺眼。

[参考答案]

1.C 【分析】A.转述话时无需用冒号,改冒号为逗号即可。B.“双边关系”应属于条款,故书名号应改为引号即可。D.较大层次之间才用分号,8人姓名的排列纯属小层意,用逗号即可。

2.B 【分析】A.“提请中国政府使用新的中文名称”的也是“汉城市长宣布”的内容,所以,第一个句号应改为逗号。C.“农业税全免了”指一个具体而实在的“喜讯”,所以要加上引号,以示特指。D.“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530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80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95元”是对“业绩”的解说,所以“业绩”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3.A 【分析】B.各顿号之间不都是平等关系,最后的“节奏和谐、音调优美”属大一层次的并列关系,所以后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C.应把疑问号改为逗号,感叹号改为疑问号。D.“大专院校”已特指了各高等院校,所以无需再用顿号点开“大专”二字。

4.D 【分析】A.句号应置于引号外。B.小括号是对“原则”的解说,故应紧跟,置于句号前才对。C.此句无疑问。应把前两个疑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疑问号改句号。

5.C 【分析】A.改冒号为逗号,改破折号为冒号,改分号为逗号,并去掉“等”字或“……”号。有“等”就不需要省略号了。B.改破折号为小括号。因为破折号不仅管到《悼小平同志》,还会管到后面所有的内容,而后面内容又不是其管的。D.转述的话一般是不用引号的,所以,把前面的引号去掉,相应的冒号也改成逗号为好。

初三语文生于忧患中考题 篇8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

20.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3分)

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分)

22.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

2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3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2)任.

: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四、(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10分)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

: ②是.: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3分)

五、(2004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②郑之鄙.

人学为盖 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六、(2004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

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入则无法家拂.

士()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

(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

(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

气(振作)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2分)

答:

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2分)

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2分)

答:

七、(2003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①衡.()于虑 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 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

八、(2003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

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2分)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

九、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1.《孟子》是 家的经典之一。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

中考语文作文押题预测 篇9

【试题1】在我们这个年龄

十五、六岁,正值花季。我们率真,我们自信,我们积极进取,我们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在这个年龄,我们正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请以“在我们这个年龄”为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2】同行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或亲人,或朋友,或对手……有一些物,或书籍,或用具,或爱物……常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不经意间给我们以鼓舞,以智慧,以力量……请以“同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3】……伴我成长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说过,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源泉,兴趣对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就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运动能使人健康勇敢,读书能使人博学睿智,音乐能使人优雅高贵……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他给你的成长带来什么?请以“……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试题4】……改变了我

亲爱的同学,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又是一个平凡或伟大的人,一句平常或深刻的话,一件普通或重大的事……往往能够改变你的.思想,你的性格,甚至你的命运。请以“……改变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试题5】闪亮的日子

有歌中唱到:“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经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的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请以“闪亮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试题6】**

在我们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所以人们常说“好事多磨”。大大小小的**如同生活的五味瓶,让我们哭,让我们笑,让我们喜,让我们怒。请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试题7】与你在一起

上一篇:清华大学留学项目可以申请哪些美国大学?下一篇:春节朋友圈拜年的暖心祝福说说